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小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小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小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小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一及答案

一、单选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C )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B.推孟C.韦克斯勒 D.加涅

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C)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二、多选

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

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 )

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

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 )

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 )

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

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 )A.学习者 B.定向者C.促进者 D.定论者

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ABC)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 ABCD)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9.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 BCD)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1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

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1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 )A..可操作性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 )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

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1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 )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

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

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

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二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8分)

1.在我国,“课程”这个词的使用最早见于( B )A《学记》B唐朝C宋朝D清末

2.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 D )

A实现“三个面向”B实践“三个代表”

C促进国家发展D推行素质教育

3.学校课程的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学科课程,二是( C )

A综合课程B显性课程C活动课程D核心课程4.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价值的学习是( B )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自主学习D学校学习5.属于国家的课程文件,规定了国家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而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灵魂的是( A )

A课程标准B教学大纲C教学计划D课程宗旨

6.当今的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有一个显著不同之处,那就是确立了( B )

A操作性目标B体验性目标

C过程性目标D知识性目标

7.教材可以分成自编教材和国家统一教材两种。这种分类所依据的是( D )

A学科的性质B教学的组织方式

C教材设计的类型D教材的计划与制作过程8.“比较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但学校教育中的一些重要工作很难用它的外显方式来表述”,这样的课程目标是( B )

A实用性目标B行为目标C展开性目标D表现性目标9.国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和思想品德等,都属于学生发展的( A )

A基础目标B提高目标C加强目标D体验目标10,在当前,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力是( A )

A教育自身地需求B国家大力地倡导

C学生家长的强烈要求D教师的自觉行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_笔记

第一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第三章国家课程标准 第四章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 第六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七章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 第八章校本课程开发 第九章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第十章教师专业发展 第十一章课程改革实践与反思 第十二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新中国以来八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 二、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 P5 三、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P5 ?全球化 ?信息化 ?个性化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7 ?课程目标上,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课程内容上,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课程实施上,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课程管理上,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五、新课程的核心内容 (一)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P7 ?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 和江泽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目标 P8 思想品德,法律意识,三观,智力,技能,身心,四有新人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P8 ?改变课程功能 ?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和时代生活的联系 ?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善评价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课程结构的重建 P9 ?综合性:将综合实践活动设为必修课,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 ?均衡性:各科课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 ?选择性:增加选修科目 (四)国家课程标准 形式:教学大纲 这次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

一、填空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 ),( ),(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 )目标、( )目标和( ) 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 )、( )、( )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 )、( )和( )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 )。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 )、( )、( )。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 )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 )、( )和( )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 )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 ) 。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 )的呈现方式、()方式和( )方式的变革。 一、填空题 1、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教师、课堂、书本 4、学课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综合课程 5、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6、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7、教学、评估、考试命题 8、甄别与选拔 9、开发者10、教学容、教师的教学、师生互动 二、简答题 1.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要点: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第三,结合教学实践。 3.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点: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第二,新课程实验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用性的练习也不可完全取消;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并以小作业或长课题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4.简述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课程在教育和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1)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3)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5.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或:怎样认识学生是影响课程标准编制的重要理论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PDF.pdf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课程改革,全面地考虑到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等因素,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理论。在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评价、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改革,这一系列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将促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从我国的教育实际看,这次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提出了以下一些新的要求: (一)更新对课程的认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基本的问题就是 要使教师对课程有新的认识。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人们关注课程问题的视角不同,对课程的观点、看法也就不同。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强调学科知识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的《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较多的教育学教材认为,课程即学科,或者指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广义的课程,或者指某一门学科———狭义的课程[1]。在师范院校中,由于理论的限制,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也往往局限于“课程即教学科目的总和”,致使多数中小学教师对课程认识的视野狭窄、封闭。1997年北京市为制定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改革方案,进行了有关课程观方面的调查,从回收的791份学科教师有关课程观的有效问 卷看,持学科知识为本课程观的约80%。[2]将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的观点,往往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体系,关注教学科目,这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个性培养,忽视校园文化环境、课外、校外实践活动等一些对学生成长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不利于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要寻找更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对课程的认识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 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课程改革的目标,强调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突出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它要求教师们更新对课程的认识,把课程看作是学校为达到教育目标而实施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生在学校里所获得的所有经验。在教育教学中,不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第六次 1986-1991 1986年《 义务教育法》出台。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1992--1998年。1993年,中共中央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1994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发。在此期间,国家教委正式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整体设计。课程结构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还留有地方课程。前七次改革的简评: 1:注重课程内容量的增减,忽视课程自身结构的调整。2:课程改革缺乏必要的理论论证和指导。3:主要体现课本的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经过多次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初步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素质教育日益得到重视并逐步走进课堂,课程管理模式打破了过于集中的格局。当然缺点也非常明显: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忽视态度、情感与价值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导致学生负担过重,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方式单一化,缺乏体现最新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有效评价方法与策略等。 第八次:始于1999年。1999年,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在1996年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强化了课程结构的多样性,并在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6年10月自考试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6年10月自考试卷 1、在我国,“课程”这个词的使用最早见于( B )A.《学记》 B.唐朝 C.宋朝 D.清末 2、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 D ) A.实现“三个面向” B.实践“三个代表” C.促进国家发展 D.推行素质教育 3、学校课程的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学科课程,二是( C ) A.综合课程 B.显形课程 C. 活动课程 D核心课程4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价值的学习是( B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自主学习 D.学校学习 5、属于国家的课程文件,规定了国家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而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灵魂的是( A ) A.课程标准 B.教学大纲 C.教学计划 D.课程宗旨 6、当今的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有一个显著不同之处,那就是确立( B ) A.操作性目标 B.体验性目标 C.过程性目标 D.知识性目标 7、教材可以分成自编教材和国家统一教材两种。这种分类所依据的是( D )A.学科性质 B.教学的组织形式 C.教材设计的类型 D.教材的计划与制作过程 8、“比较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但学校教育中的一些重要工作很难用它的外显方式来表述”,这样的课程目标是( B ) A.实用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展开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9、国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德等,都属于学生发展的( A )A.基础目标 B.提高目标 C.加强目标 D.体验目标 10、在当前,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力是( A ) A. 教育自身地需求 B.国家大力的倡导 C.学生家长的强烈要求 D.教师的自觉行动 11、按照日本学者广冈亮的说法,适用于直接性地解决问题,学习过程是把握-明究-解决的教材,叫做( A ) A.生活教材 B.知性教材 C.表达教材 D.技术教材 12、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由“他主性”学习转向( B ) A.发展性学习 B.自主性学习 C.探究性学习 D.合作性学习 13、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构建的过程”这种观点属于课程评价不同价值取向中的(,D ) A.目标取向 B.方法取向 C.过程取向 D.主体取向 14、我国,第一次提出了课程三级管理制度的是( C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4、倡导建构的学习 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 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 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 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 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 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 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 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 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 1、信息素养 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 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 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 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 2、信息素养 3、创新与开放思维 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 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第二部分课程结构 §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

最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1、信息素养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2、信息素养3、创新与开放思维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 §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3、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二、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1、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选修课程少2、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3、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旧困扰。 四、对原有的课程结构的调整: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构建完善优化课程内容。

基础教育改革与试验练习题及答案2

山东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教育学专业 本科基础教育改革与实验课程复习题B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我国基础教育的本质特点可以概括为基础性、__、人本性。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教育的 要求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__。 3.目前来看,教育办学主体主要由__、社会、个人三类主体构成。 4.校长负责制概念的四个基本组成要素是:__、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监督保证和教职工民主管理。 5.1983年9月,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__、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 1.普及性 2.教育公平 3. 政府 4.上级机关领导 5.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基础教育的使命是什么? (1)进行国民素质教育,它面向全体国民,旨在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4分) (2)对学生进行基础文化知识的教育,向高一层次的各级各类教育提供生源,为学生生活、就业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3分) (3)是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格公民的重要时期,是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可为培养“四有”新人打下坚实基础。(3分) 2.基础教育改革的决策原则是什么? (1)公开原则。(3分) (2)合理原则。(3分) (3)客观原则(4分) 3.简述课程改革的四个阶段及其核心内容。 (1)1978—1985:课程秩序的恢复与学科课程主导地位的确立;(3分)(2)1986—1993:学校课程权力分化与结构多样化;(3分) (3)1993—1998:新课程的孕育与全面展开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建设;(2分) (4)1999年至今: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纵深发展。(2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四 (四川2007年10月自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8分) 1.在西方,最早使用“课程”这个词的是(C) A.赫尔巴特B.亚里士多德C.斯宾塞D.夸美纽斯 2.实施新课程改革,多一门或少一门课程并不重要,关键是课程的(D)A.内容要充实B.方法要现代C.对象要明确D.结构要合理 3.“课程标准应有准确的界定,用每一个儿童在完成一个特定年级或教育阶段后所必须达到的学习能力来加以描述”。这句话阐述的是课程标准的(B) A.可评估性B.可理解性C.可完成性D.可伸缩性 4.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合作学习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能否(A)A.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B.把该讲的知识讲深讲透 C.把学生真正调动起来D.真正实行启发式的教学 5.不由外部事规定,而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来提出相应的目标。这样的课程目标叫做(B) A.行为目标B.展开性目标C.表现性目标D.验证性目标 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各科的课程标准实验颁发于(C)A.1999年B.2000年C.2001年D.2002年 7.在新课改中,研究性学习一般要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一直开设到(B)A.小学六年级B.初中三年级C.高中二年级D.高中毕业 8.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起源于20世纪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然而,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课堂并逐渐风行于欧美的时间,则是在(B) A.50年代初B.70年代初C.80年代初D.90年代初 9.按照日本学者广冈亮的说法,适用于熟练性地解决问题,学习过程是“计划――习得――练习”的教材,叫做(D) A.生活教材B.知性教材C.表达教材D.技术教材 10.学习方式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策略和(D) A.学习目标B.学习方法C.学习计划D.学习倾向性 11.以发展学生的自然能力为原则的教材是(D) A.知识中心式教材B.社会中心式教材 C.生活中心式教材D.人本中心式教材 12.在校本教研的几个核心要素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是(A)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B.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 C.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D.申请获得的教育科研项目 13.教育测量对表现性评价产生兴趣并加以研究,其时间是在20世纪的(A)A.40年代B.50年代C.60年代D.70年代 14.“教学中,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句话阐述了学生发展的(D) A.基础目标B.提高目标C.加强目标D.体验目标 15.理想的国家课程在学校一级的体现,我们把它叫做(B) A.校本课程B.学校课程C.地方课程D.学科课程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教学内容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吕达张廷凯 论著选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教材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课程教材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目前所受到的关注日益突出,批评和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提出了许多尖锐的批评意见,那么,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到底存在什么问题?这些批评意见对未来课程教材改革的走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问题。如何评价20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统计分析,需要对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科学的研究。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成长发生作用的滞后效应,现在就要对改革开放后的基础教育做出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似乎为时尚早,也许再过十年才是恰当的时机。因此,在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或其某一方面做出批判和否定的评价时必须慎之又慎,盲目的轻率的否定于改革和发展不利,而针对现实的具体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才是正确的态度。当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重大改革措施,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光明的前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更新课程观念,改革其中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方面是当务之急。但是,任何改革的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何处理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复杂性和前瞻性?这是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必须对改革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区有所预见,作好足够的准备。从战后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到,如果不对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前瞻性有充分的认识,改革就有可能成为一相情愿或纸上谈兵,或大起大落导致最终失败。学校课程是培养和造就未来人才的蓝图,它涉及人的培养和发展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层次、不同规格,涉及教育系统工程的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理想的课程要转化成为实践的课程,需要理论工作者、行政管理工作者和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共同努力。要防止课程改革走入急躁的、急于求成的误区,出现政策和实践相互脱节的空壳化的情形。实践证明,试图毕其功于一役,通过一次改革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是注定要失败的。课程改革从来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简单地把当前和未来的课程发展按改良或改革来作观念和现实上的区分是不恰当的,只能引起人们对课程改革认识的混乱和误解。以上述指导思想来思考与分析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问题和趋势,也许能够有更清楚的认识,并从中寻找答案。我们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

八次课程改革

八次课程改革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我国基础教育八次课程改革的历史探究自建国以来,我国共经历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每次课程改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特色。根据每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可以分为四个重要阶段。每次改革都在其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进行改革,也在这三大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第一阶段:经济恢复与发展阶段的课程改革(1949年-1966年)(包括前三次课程改革)这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恢复经济与发展经济阶段,其经历三次课程改革。这三次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1949—1952年的第一次课程改革 改革背景: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收回了教育主权,此时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为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服务,继承发扬老解放区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解放区内继续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各类教育问题(严重的形式主义,重教不重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造。1949年12月23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对旧教育实行“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指出要“以来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这一方针具体规定了教育改革的步骤和方向,这次改革是教育部门自上而下进行的,实行对旧课程的

改造,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 改革内容:(1)规定了中小学的课程门类,统一了课程安排和课时安排,优化了中小学课程的比例结构和衔接;(2)颁布了不少学科的新教学大纲;(3)教材改革。新中国成立之初主要采用旧教材,后来才过渡到修改旧教材再到编写新的教材。 改革过程: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学计划;同年9月,在全国出版会议上提出中小学教材必须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并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编写国家统一教材的任务,于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通过了《普通中学(各科)课程标准(草案)》和中学规程,提出目前普通中学的教学计划必须全国统一,课程科目和每科教学内容必须定出统一的标准。同年10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重新规定了中小学的学制,规定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分段制,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根据学制的要求,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和中学暂行规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发的第一个全面规范中小学课程的政府文件。 改革特点:强调中央集权,全国统一,致使课程结构单一,只设必修课,不设选修课;注意根据中小学培养目标来考虑学科设置;课程内容方面,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模仿前苏联

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心得体会

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研究心得体会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心得体会 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的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的应用于教学实践,进而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XX年11月本人参加了区进修举办的干训学习,对基础课程改革研究进行了专门的培训。现把自己的一些体会、认识、收获总结如下。 首先,新课程标准出台后,教材也做了很大的修改,教材体系打乱了,熟悉的内容不见了,造成许多的不适应,教师因此对课程改革产生了抵触情绪,在这次培训中我听到一句话“你们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深受启发,对啊,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死的,但作为教师的人是活的。所以,一名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拓展到无限的生活当中去。 其次,新课标下的老师更多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成功的一堂课,或者说成功的一次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有效的、和谐的交流与沟通。新课标下的老师成功的转换了自身的角色,教师更多的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他们学会了蹲下身来欣赏学生,他们尊重学生内在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顺应学生的天性,,保护学生的自尊,相信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的自我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不管对错不以给出批评,更多的是赞扬和默许,错误的观念让学生在探究和学习中加以改正。新课程下的老师,充分的认识到,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教师不再只是简单的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试和重组。 沃德曾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在每一次听课过程中我都深深的体会到了新课程下的老师们都在努力的让学生去学习知识,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位学生更好的发展,他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 一、单选(20题20分) 1、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 A.现代教育 B.减负 C.素质教育 D.科技教育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A.教育政策 B.?°三个面向?±?°三个代表?± C.教育法规 D.素质教育 3、在课程划分上,与实有课程相对的是() A.空无课程 B.隐性课程 C.分科课程 D.活动课程 ?1、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 C ) ? A.现代教育 B.减负 C.素质教育 D.科技教育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B ) ? A.教育政策 B.?°三个面向?±?°三个代表?± ? C.教育法规 D.素质教育 ?3、在课程划分上,与实有课程相对的是( A ) ? A.空无课程 B.隐性课程 C.分科课程D.活动课程 4、信息技术教育可以通过两种基本途径实施:一是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 A.开设活动课程 B.在其他学科中浸透信息技术教育 ? C.边缘学科的开设 D.开设计算机教育课程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性质的是() ? A.可评估性 B.可伸缩性C.可完成性D.家长可参与性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是() ? A.组织复习,认真考试 B.问题牵引,有问必答 ? C.整体规划,系统设计D.选取课题,开展研究 4、信息技术教育可以通过两种基本途径实施:一是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B )? A.开设活动课程 B.在其他学科中浸透信息技术教育 ? C.边缘学科的开设 D.开设计算机教育课程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性质的是( D ) ? A.可评估性 B.可伸缩性C.可完成性D.家长可参与性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是(A) ? A.组织复习,认真考试 B.问题牵引,有问必答 ? C.整体规划,系统设计D.选取课题,开展研究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l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计划范文

一、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生为本、以师为魂”,坚持“自主创新”,启动并实施以“百堂新课改探索课”、“百项特色校本教研活动”为重要载体的“携手行动计划”,注重聚焦课堂,重视常态课建设、课程建设、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充分发挥课程改革的积极效应,合力打造上虞课改品牌,积极推进我市课改健康发展。 二、工作任务 一类培训、二次评比、三项研究、四大建设。 1、一类培训 做好面向教师的学科培训,面向教研组长的主题教研培训。 2、二次评比 以“科学地教、有效地学”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在上下半年分二期开展“xx市中小学百堂新课改探索课评比活动”。 坚持“以校为本以效为本”的教研理念,在全市中小学中开展“百项特色校本教研评比活动” 3、三项研究 认真做好对课改实验的调查研究工作。对全市不同层面学校课改实验进展工作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和评估,及时总结、培育和推广成功经验;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并提出整改措施。 课堂教学策略和基本规范的研究。通过案例分析、探索课评选的方式,对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样式进行探讨,为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提供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继续开展对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研究,探索全面提高教师“常态课”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 4、四大建设 课程建设。合理应用好地方专题课程教材,着力完善教材建设。有效地引导学校合理地进行校本课程建设。 制度建设。重点是推进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通过“推进校本教研”主题征文、主题论坛等活动,推行10大措施做实校本教研,改变教研和培训的工作方式,以朴实的方式扎实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

队伍建设。通过培育、挖掘、宣传等方式,及时总结推广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提高上虞教育在xx市乃至xx省的影响力。 资源建设。合理规划,积极组织开发对教师有实际价值的课程资源,加强“课改在线”网站建设和利用,高质量地编印。探索和研究促进城乡课改和谐发展的有效策略。 三、工作安排 一月中小学第三届师徒结对满师及第四届师徒结对启动仪式 二月 xx年通讯员工作会议 三月分段进行新课程主题式调研; 四月省06规划课题部分成果共享 五月“科学地教有效地学”——中、小学新课程各学科探索课评比 六月“推进校本教研”主题征文 七月“推进校本教研”主题论坛 八月“网上教研”的工作规律和模式探索 九月有效备课行动研究——各学科利用学区学科教研基地开展 十月“科学地教有效地学”——中、小学新课程各学科探索课评比 十一月百项特色校本教研评比活动 十二月有效的学生评价探索——中、小学各学科评价研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过程性评价的原则、宗旨和实施朱筱新 六、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采用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三种形式。 可以分为周评、月评、学期总评三种方式。 评价的汇总,可以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按7:3权重分配。 实施发展性评价,不论他评还是自评,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有对发展者的详细了解与全面观察。发展是主体的积极变化过程,任何变化既不会一蹴而就,也不能立即完成,所以应审慎了解,全面分析,会有许多繁琐、反复的测量、观察要求,即使是数量的变化,也需多次同质测量,才能科学判断变化趋势,因而发展性评价比较麻烦,操作起来工作量较大。第二,对评价者的素质与水平要求较高。作为主观性评价,作为以定性分析为主的评价,它要求评价者,一能出以公心,不虚美,不隐恶;二能区别现象与本质,区别一时的失误与本质的发展缺陷,甚至要有本领抓住某些萌芽中的或好或坏的发展因素,对评价者的学识水平、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都提出了很高要求,也会有大量的工作做来不易。第三,要依靠社会的高度诚信水平,至少要依靠评价者的社会公信力。一个人自己与自己比,自己对自己评价,不论对错或是否全面,都是个人的事,不会影响社会大局。由一个机构、一批专家对若干个学生做出发展性评价,甚至进而以评价结果来甄选人才,那就不仅取决于这些机构、专家自身的水平与修养,更取决于社会对他们的信任程度,取决于这些机构或人群的公信力。当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尚待完善,当一些机构或人群的公信力尚待考验时,高利害的发展性评价就很难操作。君不见在高考中确立了百分之五的特招制度以后,社会关注的焦点全集中在防止滥用特招权力吗?它并不证明特招不好,只说明社会大众对行使特招权力的人或机构缺乏信任。 从功能来分,我们把教育评价分为三类:发展性评价、水平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的主要特征 从功能来分,我们把教育评价分为三类:发展性评价、水平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这里的“发展”,已经有了具体含义,有了评价的发展功能(即综合功能)中的含义和“面对的是教育领域”、“目的不是为了淘汰”、“功利效应是低利害的”等其他类型的评价未必具有的含义。发展性评价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理论依据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附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一 一、单选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C) C.①③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 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A.地方课程B.校本课程C.国家课程D.学科课程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A.备课B.上课C.批改作业D.考试 12、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B) A.学生B.学校C.教师D.校长 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二、多选 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 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 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一、填空题 1.义务教育课程设计比例,语文(20%-22% )、数学(13%-15% )、英(6%-8%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7%-9% )、科学、生物、物理、化学(7%-9% )、体育(10%-11% )、艺术(9%-11% )、综合实践(6%-8% )、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10%-12% )、历史、地理(3%-4% )。 2.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是()、()、()。 3.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关注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4.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5.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6.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 7.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8.新课程倡导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9.新课程要求教师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 二、单项选择题 1.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校本课程) A地方课程 B 校本课程C国家课程D学科课程 2.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B上课) A 备课B上课C批改作业D考试 3.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着名的卡纳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B学校需要家庭支持) A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B学校需要家庭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B教师) A学生B教师C校长D教材 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A学科学习目标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D情感目标 6.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A充分的传授知识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三、多项选择题 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A 改变课程功能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D改革教学方法 2.“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D保障措施 3.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的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的是(BCD) A前沿性B全局性C基础性D先导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