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检验技术练兵复习题.

微生物检验技术练兵复习题.

微生物检验技术练兵复习题.
微生物检验技术练兵复习题.

微生物检验技术练兵复习题

基础理论知识(田会方)

1.卫生指示菌的定义。

指示菌(指标菌)是指在常规卫生监测中,用以指示检品卫生状况及安全性的指示性微生物。

2.卫生指示菌的目的。

主要是以卫生指示菌在检品中存在与否以及数量的多少为依据,对照国家卫生标准,对检品的饮用、食用或使用的安全性做出评价。

3.卫生指示菌的类型

有三类,一般卫生指示菌、粪便污染指示菌和其他指示菌。

4.一般卫生状况指示菌的卫生学意义。

评价被检样品的一般卫生质量、污染程度以及安全性,最常用的是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数。

菌落总数是判定检样被细菌污染程度的指示菌。

由于霉菌和酵母菌营养要求较低,存活力强,在PH值、湿度、温度偏低;含盐、含糖量高;以及含抗生素的环境中均可生长。可以造成食品、药品或其他日常用品发霉变质,散发出难闻的气味,有些霉菌还可以产生毒素,从而使产品失去食用或使用价值,甚至造成真菌毒素中毒症。因此一些样品将霉菌和酵母菌也作为评价卫生质量的指示菌,并以霉菌和酵母数作为判断检样被霉菌和酵母菌污染程度的标志,同时制定了相关检品的霉菌和酵母菌数限量标准。

4.菌落总数的概念

菌落总数是指被检样品的单位重量(g)、容积(ml)、表面积(cm2)或体积(m3)内,所含有的能在某种培养基上经一定条件培养后生成的细菌菌落总数。

6.霉菌和酵母菌数的概念

霉菌和酵母菌数是指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含的霉菌和酵母菌菌落数。

8.一般卫生状况指示菌的选择标准?

答:作为一般卫生质量和安全性评价的指示菌,依据不同的样品有不同的目的要求,总的选择原则是易于检出,检验方法比较简单、方便,有一定的代表性。

9.粪便污染指示菌类别有几种?

答:⑴大肠杆菌和大肠菌群包括:大肠杆菌、大肠菌群(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⑵肠球菌;⑶亚硫酸盐还原梭菌。

10.大肠菌群的概念

答:大肠菌群是指一群能在35℃-37℃条件下24-48h内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11.耐热大肠菌群的概念

答:耐热大肠菌群又称粪大肠菌群即能在44℃-45℃发酵乳糖的大肠菌群。

12.粪便污染指示菌的选择标准?

答:⑴是人及温血动物肠道正常菌群的组成部分,而且在数量上占有优势;

⑵在被人或动物粪便污染的样品中易检出,未被粪便污染的样品中无此种菌存在;

⑶排出体外后,在外环境中存活时间与肠道致病菌大致相似或稍长;

⑷如作为饮用水的指示菌,对氯的抵抗力应不低于肠道致病菌或略强,而且进入水中不会再繁殖;

⑸检验方法简便,易于检出和计算。

13.常用六种致病菌指示菌是什么?

答: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通称绿脓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链球菌和破伤风梭菌。

霍乱(高伟利、史艳)

一、流行病学特点

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中、重型病人排菌量大,污染面广,是重要传染源。霍乱通过胃肠道途径传播,以水的作用最为突出,水源被污染可引起大流行,也可经生活接触、苍蝇等方式传播。人群对霍乱弧菌普遍易感,一般受感染者多而发病者少,病后可获一定的免疫力,但可再次感染。我国以夏秋季为流行季节,流行有在沿江沿海分布的地理特点。

二、发病机制

为毒素性腹泻,霍乱弧菌在通过胃进入小肠后,在小肠的碱性环境下大量繁殖,产生霍乱肠毒素,霍乱肠毒素中的A亚单位可引起肠粘膜上皮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浓度升高,刺激隐窝细胞过度分泌肠液,体内水和电介质大量丧失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

三、临床表现

分为泻吐期、脱水虚脱期、恢复及反应期三期。各期临床表现特点及临床分型。干性霍乱的概念,霍乱的常见并发症。

四、霍乱的诊断依据

确诊诊断依据:①有泻吐症状,粪便培养有霍乱弧菌生长者;②流行区人群,有典型症状,但粪便培养无霍乱弧菌生长者,经血清凝集抗体测定效价呈4倍或以上增长者;③虽无症状但粪便培养阳性,且在粪便检查前后5天内曾有腹泻表现,并有密切接触史者。有上述三项中一项者可以确诊。疑诊诊断依据:①有典型症状,但病原学检查未明确者;②流行期间有明显接触史,且出现泻吐症状,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符合上述两项中一项者可作疑诊诊断。对疑似病例应填写疑似霍乱报告、隔离、消毒,并每日作粪便培养,如三次阴性,且血清学检查两次阴性,可否定诊断并作更正报告。

五、霍乱的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为严格隔离,及时补液,辅以抗菌和对症治疗。补液疗法是霍乱的最重要的治疗措施。补液包括静脉补液和口服补液。抗菌药物仅为辅助治疗,可减少腹泻量,及缩短泻吐期及排菌期。常用药物为多西环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

六、霍乱的预防措施

1. 控制传染源:对腹泻病人进行登记和采集粪便培养。对病人应隔离治疗至症状消失后6日,并隔日粪便培养一次,连续三次阴性。对接触者应严密检疫5日,留粪便培养并服药预防。

2. 切断传播途径:改善环境卫生,加强饮水消毒和食品管理。对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与排泄物均应严格消毒。杀蛆灭蝇。

3. 提高人群免疫力:接种全菌体死疫苗可减少急性病例,控制流行规模。

填空题

1. 霍乱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引起的分泌性腹泻。

2. 和是霍乱的主要传染源,在霍乱的传播中,以的作用最为突出。

3. 霍乱的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为。

4. 霍乱的治疗原则为,,。

5. 对霍乱病人应隔离治疗,直至症状消失后天,并隔日粪便培养一次,连续

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对接触者应严密检疫天。

㈢选择题

⑴霍乱发病的第一个症状为:

A.呕吐 B.腹泻C.腹痛

D.发热E.肌肉痉挛

⑵治疗霍乱最重要的措施是:

A.抗菌治疗B.使用抑制肠粘膜分泌药物

C.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D.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E.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⑶对怀疑霍乱病人的粪便培养,首先使用的培养基为:

A.PH8.4~8.6的1%碱性蛋白胨水B.庆大霉素培养基

C.亚碲酸盐琼脂培养基D.胆汁培养基

E.巧克力色血琼脂培养基

⑷霍乱病人中出现“米泔水样”大便主要是由于:

A.大便含有大量脓细胞B.大便含有大量红细胞

C.缺乏胃酸,消化不良D.大便含大量粘膜组织

E.肠液中粘液过多,胆汁过少

⑹关于O139血清型霍乱,下列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发热较常见B.腹痛较常见

C.症状较埃尔托型重D.抗菌药物首选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

E.目前接种的疫苗对O139血清型霍乱无预防作用

⑺霍乱的发病与下列哪一项无关?

A.胃酸缺乏B.大量饮水

C.入侵的霍乱弧菌较多D.霍乱弧菌直接侵犯肠壁

E.霍乱弧菌产生霍乱肠毒素

⑻下列哪一项不是霍乱的并发症?

A.急性肾功能衰竭B.急性肺水肿

C.肠穿孔D.急性心力衰竭

E.低钾综合症及代谢性酸中毒

⑼关于霍乱病人大便性状的描述,下列不正确的是:

A.米泔水样B.脓血粘液便

C.黄色水样D.水样

E.洗肉水样

⑾典型霍乱泻吐期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无痛性剧烈腹泻B.里急后重

C.米泔水样或洗肉水样便D.呕吐物可为米泔水样

E.先泻后吐,一般无发热

⑿如果以长度单位计算丢失量,霍乱引起的液体丢失最多的部位是

A.直肠B.结肠

C.回肠D.空肠

E.十二指肠

㈣问答题

1.试述霍乱的确诊标准。

2.试述霍乱的治疗原则。

3.试述霍乱的预防措施。

填空答案:

1. 霍乱肠毒素

2. 病人带菌者水

3. 急性肾功能衰竭

4. 严格隔离及时补液辅以抗菌和对症治疗

5. 六三五

㈢选择题

1. A1型题

⑴ B ⑵ D ⑶ A ⑷ E ⑹ D ⑺ E ⑻ C ⑼ B ⑾ B ⑿ E

㈣问答题

1. 答案要点有下列三项中一项者可以确诊:①有泻吐症状,粪便培养有霍乱弧菌生长者;②流行区人群,有典型症状,但粪便培养无霍乱弧菌生长者,经血清凝集抗体测定效价呈4倍或以上增长者;③虽无症状但粪便培养阳性,且在粪便检查前后5天内曾有腹泻表现,并有密切接触史者。

2. 答案要点①严格隔离病人应按甲类传染病进行隔离,及时上报疫情。确诊患者和

疑似病例应分别隔离,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病人症状消失后,隔日粪便培养一次,连续两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②及时补液包括静脉补液和口服补液。静脉补液适用于重度脱水、不能口服的中度脱水及极少数轻度脱水病人。补液原则为早期、迅速、足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酸补钙,见尿补钾,对老人、婴幼儿及心肺功能不全的病人补液不可过快,边补边观察治疗反应。口服补液适用于轻、中度脱水病人及纠正低血容量性休克后的重度脱水病人;③抗菌治疗及抑制肠粘膜分泌药物的使用常用抗菌药物有多西环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可选择其中一种连服三日。抗分泌药可选用氯丙嗪、黄连素、消炎痛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④对症治疗血压低时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血管活性药,急性肺水肿及心力衰竭时应暂停补液,给予镇静、利尿及强心药物治疗。低血钾时补钾,肾功能衰竭时应纠正酸中毒及电介质紊乱,必要时可采用透析治疗。

3. 答案要点①控制传染源建立、健全腹泻门诊,对腹泻病人进行登记和采集粪便培养。对病人应隔离治疗至症状消失后6日,并隔日粪便培养一次,连续三次阴性。对接触者应严密检疫5日,留粪便培养并服药预防;②切断传播途径改善环境卫生,加强饮水消毒和食品管理。对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与排泄物均应严格消毒;杀蛆灭蝇;③提高人群免疫力接种全菌体死疫苗可减少急性病例,控制流行规模。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高伟利、史艳)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病变以脑膜受侵犯为主。

㈡脑膜炎球菌为革兰阴性双球菌,可自带菌者的鼻咽部及病人血液、脑脊液和皮肤瘀点瘀斑中检出。该菌在5%~10%CO2环境下生长良好。可产生自溶酶,体外极易裂解死亡;对干燥、寒冷、高温、一般消毒剂和常用抗生素敏感,因此,最好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标本,床边接种并立即送检。内毒素是主要致病因素。据荚膜多糖的群特异性分为13个血清群,我国以A群为主要流行株,B、C群次之。欧美则以B、C群为主。

㈢流行特点为全球分布,散发或流行,冬春季(11月至次年5月)多见,发病以儿童(特别是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为主。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带菌者在本病的传播中意义最大。主要经呼吸道直接传播,密切接触对2岁以下婴幼儿有重要意义。人群普遍易感。本病呈周期性流行,每3~5年小流行,7~10年大流行,流行周期主要受人群免疫力的影响。

㈣临床突出的特点为突然起病,高热、明显颅内高压征、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部分病人暴发起病,可迅速致死。流脑在临床上病情发展快,经过特效治疗后病情改善也快。脑膜炎球菌感染主要为隐性感染,60%~70%为无症状带菌者,约30%为上呼吸道感染型和出血型,仅1%发展为典型流脑病人。

㈥诊断要点:流行季节突起高热、头痛、呕吐,伴神志改变,体检发现皮肤、粘膜有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者,可初步诊断,脑脊液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确诊需要从血液、脑脊液或其它未受污染的体液中分离到奈瑟脑膜炎球菌。免疫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㈦鉴别诊断:本病需与其它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性脑膜炎等鉴别。

㈧治疗要点

1. 强调早诊断、早治疗和就地治疗。

2. 病原治疗首选青霉素,疗程5~7d。不能使用青霉素者可选用头孢菌素、氯霉素。磺胺药因耐药株增加已少用或不用。

3. 暴发休克型的治疗包括尽早使用抗菌药物、迅速纠正休克、短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DIC及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

4. 暴发脑膜脑炎型的治疗包括尽早使用抗菌药物、减轻脑水肿及防止脑疝、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防止呼吸衰竭等。

5. 对症治疗如物理或药物降温、降低颅内压、镇静等。

㈨预防

就地隔离治疗病人,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易感者接种脑膜炎球菌A群多糖疫苗,保护率达90%以上。密切接触者可用磺胺嘧啶或磺胺甲噁唑3天。

二、复习题

㈠填空题

1. 流脑的潜伏期为 1-10 天,一般为 2-3 天。

2. 暴发败血症休克型流脑的病原治疗首选青霉素。

3. 确诊流脑的依据是血液、脑脊液或其它未污染的体液中分离到奈瑟葡萄球菌。

4. 密切接触流脑者医学观察 7 天。

㈡选择题

1. A1型题

⑴我国流脑流行的主要菌群是 A

A.A群B.B群C.C群

D.D群E.E群

⑵流脑流行期间最重要的传染源是 C

A.病人B.慢性感染者C.带菌者

D.带菌动物E.献血员

⑶下列哪项不是脑膜炎球菌的特点? D

A.能产生内毒素 B.产生自溶酶C.革兰染色阴性

D.耐低温、干燥E.对一般抗生素敏感

⑷流脑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B

A.经食物或污染水源传播B.呼吸道飞沫直接传播

C.通过吸血节肢动物传播D.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E.医院内传播

⑸流脑发病年龄高峰为 D

A.成人 B.< 6个月C.老年

D.5岁以下儿童E.7~14岁

⑹脑膜炎球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 B

A.外毒素B.内毒素C.神经毒素

D.侵袭力E.毒力

⑺关于流脑,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E

A.隐性感染最常见B.60%~70%为无症状带菌者

C.30%为上呼吸道感染型和出血型D.1%为典型流脑病人

E.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

⑻流脑的主要临床特征是 E

A. 急起高热、头痛、呕吐、昏迷、脑膜刺激征

B.急起高热、头痛、呕吐、昏迷、呼吸衰竭

C.急起高热、惊厥、呼吸衰竭

D.缓慢起病,发热不明显、头痛剧烈,无休克

E.急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

⑼流脑和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上最重要的鉴别点是 D

A.脑脊液生化改变 B.发病季节C.抗菌治疗有效

D.皮肤粘膜瘀点瘀斑E.休克

⑽确诊流脑的主要依据是 E

A. 脑脊液呈化脓性B.血清特异性抗体监测阳性

C.皮肤粘膜瘀点瘀斑D.当地有流脑流行

E.血液、脑脊液涂片镜检或培养发现脑膜炎双球菌

⑾对疑似流脑患者留取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下列哪些是错误的 C

A. 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标本

B. 立即送检

C. 血培养阳性率高于皮肤瘀点涂片或脑脊液涂片

D. 培养阳性一般要进行菌株分型和药敏试验

E. 脑膜炎球菌可从带菌者鼻咽、病人血液、脑脊液及皮肤瘀点瘀斑中获得

⑿典型流脑的脑脊液改变为 B

A.不透明,静臵后呈毛玻璃状,白细胞中等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明显升高,糖稍降低,氯化物降低

B.不透明,黄白色,白细胞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升高,糖明显降低甚至测不出,氯化物正常

C.无色透明,白细胞8~10×106/L,蛋白2~4g/L,糖含量为血糖的50%~80%,氯化物正常

D.无色透明,白细胞轻度升高,淋巴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E.以上都不是

⒀流脑的病原治疗首选下列何种药物 C

A.磺胺药B.氯霉素C.青霉素

D.链霉素E.头孢菌素

㈢问答题

1.试述流脑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2.流脑暴发型的治疗要点

参考答案

㈠填空题

1. 1~10,2~3

2. 青霉素

3. 血液、脑脊液或其它未污染的体液中分离到奈瑟葡萄球菌

4. 7d

㈡选择题:

⑴ A ⑵ C ⑶ D ⑷ B ⑸ D ⑹ B ⑺ E ⑻ E ⑼ D

⑽ E ⑾ C ⑿ B ⒀ C ⒁ D

㈢问答题

1.流脑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流脑的诊断要点:凡在流行季节突起高热、头痛、呕吐,伴有神志改变,体检发现皮肤粘膜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者,可作出初步临床诊断。脑脊液检查呈化脓性改变进一步明确诊断,确诊有赖于细菌学检查。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若从患者血液、脑脊液或其它未污染体液中分离到奈瑟脑膜炎球菌,则为确诊病例;若只能从其未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中检出革兰阴性双球菌,则为推定病例;抗原试验阳性、但培养阴性者,为可能病例。

鉴别诊断要点:

其他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多见于成年人,无明显的季节性和流行性,常有脑外感染病灶如中耳炎、肺炎、皮肤感染及颅脑外伤等,无皮肤粘膜瘀点瘀斑。确诊有赖于细菌学检查。

结核性脑膜炎结核病史或结核密切接触史,起病缓慢,病程长,有结核中毒症状,无皮肤粘膜瘀点瘀斑,脑脊液白细胞数较少,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明显增加,糖和氯化物减少,涂片抗酸染色可检查到抗酸染色阳性杆菌。

2.流脑暴发型的治疗要点暴发休克型的治疗包括:①尽早使用有效抗生素:青霉素每日20~40万U/kg,静脉滴注,疗程5~7d;②迅速纠正休克: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强心剂等;③短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④抗DIC治疗;⑤保护重要脏器

功能。脑膜脑炎型的治疗包括:①尽早使用有效抗生素,用法同前;②减轻脑水肿及防止脑疝;③肾上腺皮质激素;④防止呼吸衰竭:吸氧、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呼吸兴奋剂,必要时气管切开应用人工呼吸器;⑤对症治疗:降温、镇静。

猪链球菌(高伟利、史艳)

1、什么是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细菌性传染病,由C、D、E及L群链球菌引起的猪的多种疾病的总称。表现为急性出血性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关节炎、哺乳仔猪下痢和孕猪流产等。猪链球菌病可以通过伤口、消化道等途径传染给特定人群,并可致死亡,危害严重。

2、猪一旦患了链球菌病后有哪些异常表现呢?应采取哪些防控措施呢?

猪感染链球菌而发病的表现为,精神不振、体温升高达41-430C,食欲不振,眼结膜潮红、流泪,鼻腔内流出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呼吸急促、便秘,间有咳嗽,病猪的颈部、耳廓、腹下及四肢下端的皮肤呈紫红色,有出血点。

猪一旦发生链球菌病,要立即找当地兽医站或县兽医站兽医治疗,对发病死亡的猪要进行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封锁疫区,进出人员、车辆严格检查、消毒,严禁从疫区调出生猪及其产品;对疫点圈舍等进行严格消毒。猪链球菌病虽然是一种危害较大的人畜传染病,但对该病已经有比较有效的防治技术,可通过免疫接种疫苗进行预防,同时,对疑似发病的动物用抗菌素类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也有很好的效果。只要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养殖场(户)加强饲养管理,建立完善的防疫制度,搞好环境卫生,猪链球菌病就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人们在到农贸市场购买猪肉时,一定要看一下猪肉是否经过动物检疫监督部门检疫过的,如果见未经检疫的猪肉及其产品千万不要购买。

3、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是一种什么疾病?人是如何会感染的呢?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是由猪链球菌感染人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其中猪链球菌2型引起人畜疾病最为严重,其感染方式主要是在宰杀、切割、清洗、销售病(死)猪和猪肉时尤其是在手部皮肤有伤口的人,容易由伤口感染猪链球菌而发病,目前还无报道人与人之间传染而发病的。

4、人感染了猪链球菌可产生哪些疾病?主要异常表现有哪些?

人感染猪链球菌后,视细菌侵入部位不同会引发不同的疾病,通常有脑膜炎、心内膜炎、败血症和永久性耳聋、化脓性关节炎、眼内炎等疾病。本病从感染到发病最短2小时,最长7天,一般在2~3天。多数病例发病初期均出现畏寒、发热,伴有头痛、头昏、全身不适、乏力等症状。病情严重的病人可出现中毒性休克的表现,如皮肤出现出血点、淤点、淤斑,血压下降及肝肾功能不全等表现。有的还表现出恶心、呕吐的脑膜炎症状,重者可出现昏迷。

5、怎样判断自己可能感染了猪链球菌?

如果1周内有与病猪、死猪的密切接触史,并出现畏寒、高热、头痛、皮肤有出血点、瘀点瘀斑和呕

吐等症状,应提高警惕,及时到医院就诊。

6、人吃猪肉会不会感染猪链球菌?

人吃了病死猪肉或者猪肉没有煮熟有可能导致猪链球菌感染到人,曾有报道因食用未熟的病死猪肉导致胃肠炎的病例,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比较小。

7、人—猪链球菌感染可以治愈吗?通常如何治疗?

只要及早、足量使用抗生素,人—猪链球菌感染一般是可以治愈的。根据卫生部目前试行的人—猪链球菌病治疗方案,主要以支持治疗、抗生素治疗及抗休克治疗为主,同时依据病情严重程度、临床类型给予对症治疗。抗生素应选用万古霉素、氨苄西林、亚胺培南等敏感药物。

8、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人—猪链球菌感染吗?

目前的链球菌疫苗主要应用于猪,预防猪的链球菌感染,尚没有用于人类的疫苗。

9、如何预防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发生?

普通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五不”即可预防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发生,这“五不”

是:“不接触、不宰杀、不加工、不销售、不食用病死家畜”,即购买经正规检验的猪肉,不买来历不明的猪肉;在买肉时不直接接触生猪肉,在洗猪肉时可用胶手套以保护双手;生熟食品的刀和菜板要分开;猪肉必须清洗干净后方可切割或绞碎;猪肉必须彻底煮熟烧透后方可食用,等等。发现家养畜异常死亡时要及时报告县或镇的畜牧兽医部门,并采取消毒、深埋等无害化处理措施。人如果与病死家畜有过接触或食用病死猪肉后而出现头痛、发热、全身无力等症状时,要立即就医,以便于及时治疗。

10、目前控制人感染猪链球菌感染病的关键是什么?

流行病学专家通过分析,认为控制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的关键有三个方面:一是要严密控制家畜疫情,即严格控制畜间猪链球菌病的传播,以控制传染源;二是要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减少人与病死家畜的接触,以切断传播途径;三是要主动搜索,及早发现和救治可疑病例,以降低病死率。

11、如果有人在处理猪肉时不小心弄破了手指,该如何处理呢?

首先是不要惊慌,要沉着、冷静地采取措施;其次是用清洁自来水反复冲洗伤口,并用肥皂擦洗伤口;第三在反复擦洗伤口后,要立即用清毒酒精或碘酒、碘伏消毒伤口;第四可以预防性使用一些抗生素;第五要密切观察,一旦有异常情况,立即到医院就诊。

流感病毒(王晓丽)

1、流感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流感潜伏期一般1-3天,起病方式多为快和突然。其临床特点为:畏寒、少有寒战;发烧,体温速升至38-40℃;全身无力。眼球外肌疼痛,腰肌和四肢酸痛。厌食,恶心;打喷嚏,鼻塞和流鼻涕等。少数病人的临床症状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一日数次,黄色水样,偶带粘液,一般无脓,个别成血性。胃肠型流感多见于原有慢性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和小儿患者。

流感病毒在病毒分类学上属正粘病毒科。

流感病毒命名是跟据基因分析和琼脂免疫双扩散的结果来命名的。甲型流感病毒命名法:型别/宿主/分离地点/毒株序号(指采样时标本号)/分离年代(血凝素亚型神经氨酸酶亚型);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命名法和甲型流感病毒的命名法相同,但无亚型划分。

根据病毒粒核蛋白(NP)和膜蛋白(MP)抗原特性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三型。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H和N)结构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又可分为许多亚型,至今甲型流感病毒乙发现的血凝素有16个亚型,神经氨酸酶有9个亚

型。

3、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

已知流感病毒能凝集20余种(乳类动物和禽类的)红细胞,其中最常用的为鸡、豚鼠和人“O”型红细胞。鸡红细胞对“O”相毒株不凝集,应该采用豚鼠或人的红细胞来检查血凝活性,而不应用鸡红细胞。

所谓抑制素是指各种动物血清、体液、组织液中所含与红细胞表面受体相似的物质,它能与红细胞表面受体一起竞争性地被病毒表面血凝素所识别和结合。在血抑测定中,必须将非特异性抑制素从测定血清中去除干净,才能准确地测定出血清中抗体效价。

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主要是指人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表面HA 和NA的抗原性变异。流感病毒HA 和NA抗原性变异有两种形式,一种为所有流感病毒所共有的抗原性漂移,指流感病毒内部经常发生小变异;另一种为甲型流感病毒所特有的抗原性转变,又称抗原大变异,形成新的亚型,常引起大流行。

4、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治原则。

流感在流行病学上最显著的特点为:突然暴发,迅速蔓延,波及面广,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流行3-4周会自然停止(世界性大流行时常有2-3个流行波),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多发于青少年,恢复快,一般不留后遗症,每次流行后在人群中总要造成不同程度的超额死亡,死亡这多年迈体衰或带有慢性疾病的患者。

流感的防治原则:

由于流感是病毒性传染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预防措施非常重要。主要预防措施包括:(一)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二)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三)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五)每天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六)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七)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也可减少感染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症状。

5.流感疫苗接种重点人群。

⑴ 60岁以上人群

⑵慢性病患者及体弱多病者

⑶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

⑷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

⑸养老院、老年人护理中心、托幼机构的工作人员;

(6) 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出租车司机,民航、铁路、公路交通的司乘人员,商业及旅游服务的从业人员等;

(7)经常出差或到国内外旅行的人员。

6.流感疫苗接种的禁忌症有那些。

(1) 对鸡蛋或疫苗中其他成分过敏者;

(2) 格林巴利综合症患者;

(3) 怀孕3个月以内的孕妇;

(4) 急性发热或急性感染患者

(5) 慢性病发作期

(6) 严重过敏体质者

(7) 12岁以下儿童不能使用全病毒灭活疫苗;

(8) 医生认为不适合接种的人员。

7.流感样病例监测的病例定义

发热(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缺乏其它实验室确定诊断依据。

8.什么是流感?流感散发、暴发、流行及大流行的意义?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可有肠胃不适,早期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鉴别诊断困难。流感能加重潜在的疾病(心肺疾患)或者引起继发细菌性肺炎或原发流感病毒性肺炎,老年人以及患有各种慢性病或者体质虚弱者患流感后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散发:一般在非流行期间,发病率较低,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分布,各病例在发病时间及地点上没有明显的联系。

暴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在相当短时间内发生许多流感病例。

流行:在一个较大范围的人群中发病率或死亡率显著超出该病历史同期的水平。

大流行(pandemic):大流行有时也称世界性大流行,是由于新亚型毒株出现,人群普遍地缺乏免疫力,因而传播迅速,流行广泛波及全世界,发病率高并有一定的死亡。世界大流行常有2-3个波,一般说来,第一波持续时间短,发病率高,第二波则拖的时间长,发病率较低。有时还有第三波。

9.流感病毒分为几类?与人感染有关的常见甲型流感病毒亚型有那些?

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和乙型流感对人类威胁较大。与人感染有关的常见甲型流感病毒亚型有:甲1(H1N1)、甲2(H2N2)、甲3(H3N2),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主要为H5N1、H9N2、H7N7,其中感染H5N1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

10.流感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10.1形态与结构

流感病毒具有多形态,有的呈丝状、有的呈杆状,但一般为球形,病毒的直径为80~120nm。流感病毒的结构主要包括内部的核心(即核衣壳)和外面的包膜(即病毒囊膜)两部分。

a.核心(核衣壳)其核酸为单股负链RNA。甲、乙型流感病毒为8个节段,丙型为7个节段,每一个节段就是一个基因,决定流感病毒的遗传特性,根据核蛋白抗原性的不同,可把感染人的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b.病毒囊膜流感病毒囊膜由内向外,可分为内膜蛋白、类脂和糖蛋白三层。糖蛋白层由两种糖蛋白刺突组成,一种是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一种是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

神经氨酸酶的抗原结构较易发生变异,它是流感病毒亚型的划分依据之一。

血凝素: HA能与多种动物(如鸡、豚鼠)和人的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受体相结合,引起红细胞凝集,我们把这种现象叫血凝。若在病毒与细胞混合前先加抗血凝素抗体,使该抗体首先与病毒血凝素结合,当再加入红细胞时,由于病毒血凝集上结合的抗体的阻断作用,血凝素就不能再与红细胞上的受体结合,红细胞就不出现凝集,这种现象我们称为血凝抑制。血凝和血凝抑制,是病毒学研究常用的检测指标。

血凝集是流感病毒的主要中和抗原,其抗原性最易发生变异。它是流感病毒亚型划分的另一依据。

10.2分型、变异与流行

按核蛋白的可溶性补体结合抗原的不同,流感病毒被分为甲(A)、乙(B)和丙(C)三型;各型流感病毒又根据其表面血凝素及神经氨酸酶抗原性的不同再分为若干亚型。从世界上过去流感流行的资料分析,认为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比较稳定;甲型的表面抗原HA、HA最易变异,二者可同时变异,也可分别发生。其流行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病毒表面抗原变异幅度大小;幅度小,属于量变称抗原漂移(Antigen drift),是核酸序列的点突变,致使HA或HA抗原决定簇发生某些改变,并在免疫人群中被选择出来,可引起中小流行。若变异幅度大,即新毒株的HA和/或NA完全与前次流行株失去联系,形成新的亚型,系质变称抗原转(Antigenic shift),是由核酸序列不断的突变积累或外来基因片断重组所致。这种抗原性的转变使人群原有的特异性免疫力失效,因此可以引起大规模甚至世界性的流感流行。

10.3培养特性

流感病毒在鸡胚中生长良好,一般初次分离应先接种羊膜腔中传代适应后方接种尿囊腔。

病毒在鸡胚中并不引起明显病变。用血凝试验可判断羊水或与尿囊液中有无病毒生长。人流感病毒能感染多种动物,但只有雪貂的表现类似人类流感。另外,甲、乙型流感在原代人胚肾、猴肾、狗肾等组织细胞中也能生长。

10.4抵抗力

流感病毒抵抗力较弱,不耐热,56℃30分钟即被灭活,室温下感染性很快消失;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乙醚、甲醛等敏感;酸性条件下更易灭活,但在-70℃或冷冻干燥后活性可长期保存。

11.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流感病毒经过飞沫传播,侵入呼吸道,通过其HA吸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膜上的HA 受体上,然后浸入这些细胞进行增殖。经1~2天的潜伏期,感染者即可出现流感症状。病毒在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内增殖,造成这些细胞变性,坏死脱落,粘膜充血水肿,腺体分泌增加;出现喷嚏、鼻塞、咳嗽等症状。病毒在上皮细胞内复制,很少入血,但可释放内毒素样物质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疲乏无力、白细胞数下降等。流感病毒感染一般数日内自愈,但幼儿或年老体弱病人易继发细菌感染,如合并肺炎等,病死率高。

病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可维持1~2年,主要为分泌型lgA 和血清中和抗体 lgM、lgG共同的作用;这些抗体有两类:一是抗病毒血凝素抗体,能阻止病毒侵入易感细胞,在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另一类是抗神经氨酸酶抗体,能少细胞排毒和病毒扩散。此外CTL可杀伤流感病毒感染细胞,在促进受染机体的康复方面也起重要作用。

12.流感病毒的病毒学诊断

12.1病毒分离与鉴定采取发病初期(发病3天)病人鼻咽洗液或含漱液,加青、链霉素杀菌后,接种于鸡胚羊膜腔内及尿囊腔或狗肾细胞(MDCK)中,35℃孵育2~4日,取羊水、尿囊液或细胞培养液做血凝试验,检查有无病毒增殖。若血凝试验为阳性,可用已知流感病毒各型特异性抗体与新分离病毒进行血凝抑制试验,鉴定型别。

12.2血清学试验取病人急性期(发病3日内)和恢复期(发病2~4周)双份血清,同样与已知各亚型流感病毒进行血凝抑制试验或其他试验。恢复期血清的抗体效价是急性期的4倍或4倍以上,具有协助诊断意义。

13.流感暴发疫情预警指标:一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具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流感样病例;或发生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不包括门诊留观病例);或发生1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

14.疫情报告原则

14.1、疫情暴发单位发现达到预警指标的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后,应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村学校向当地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报告。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核实,并向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并在2小时内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卡》及《流感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报告表》(附表1)进行网络直报。

14.2、流感监测单位发现流感样病例明显超过历史同期水平(20%)时,应立即报告上一级监测负责机构。

14.3、一旦实验室确定为流感等法定传染病疫情,所有实验室确诊或临床诊断病例均要进行个案网络直报,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个案病例的关联。

在“流感/人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中,承担检测工作的流感网络实验室录入疫情样本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当地负责网络直报该起疫情的疾控机构进行实验室样本的关联。

14.4、在暴发疫情调查处理的进程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随时对《流感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报告表》首次报告进行相应的更正。并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做好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14.5、流感样病例暴发事件的结束,应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当地专家组进行评估、确认,判定应以病例数恢复到当地发病基线水平为原则。

15.流感样病例暴发有关部门职责

15.1分级处理。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

以县为单位,一周内发生3起以上暴发疫情,或发生模较大且病因不明的疫情,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专家组现场指导,必要时,省级、国家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现场指导。

各地可通过完善流感的流行病学监测系统,建立医院门诊流感样病例占就诊病人比例的基线资料,设立不同的预警水平,分类采取针对措施。

15.2部门职责分工。

当局部地区出现流感样病例暴发流行时,当地政府应负领导职责,提供必要的经费、物资等保障,敦促有关部门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各有关部门或机构的职责如下: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协调疫情的调查处理工作,开展医疗救治,正面引导宣传,加强与教育行政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暴发疫情信息收集;负责疫情的调查、核实和处理以及疫情报告等工作;指导辖区集体单位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开展传染病防治的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

医疗机构:负责对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治疗和隔离,并按要求进行相应的管理;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临床相关样本的采集工作;及时发现疫情,及时报告。

卫生监督机构:对学校、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传染病疫情报告、防控措施等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行为;开展卫生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疫情暴发单位:学校和托幼机构或其他疫情暴发单位负责本单位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专(兼)职人员一旦发现符合前述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预警指标的事件时,应主动向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村学校向当地乡镇卫生院防保组)进行报告,并每日报告新增病例情况;建立健全学校缺课/缺勤的监测、报告与管理制度;加强与卫生部门的信息沟通,主动配合卫生部门的调查和各项措施的落实;积极开展校园内的爱国卫生运动,清楚卫生垃圾和死角;做好单位配套设施(如洗手设备等)的装备。

16.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

16.1流行病学调查。

接到疫情报告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对报告的疫情信息进行核实和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寻找发生感染并造成传播流行的原因或线索、查找传播链、分析传播原因,从而为制订针对性的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具体内容包括:

16.1.1、核实诊断

接到疫情报告后,各医疗机构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流感样病例的诊断标准,对报告的病例进行核实诊断,确定流行或暴发的存在。

16.1.2.、基本信息的收集

内容包括学校或其他单位基本信息,包括发生学校教职工和各班级的学生分布情况、单位名称、地址、报告人、联系方式;涉疫人数、教学/生产活动形式(如学校全日制、夜校和寄宿等);全校或部分单位的名册及单位的平面图、示意图(注明工作住宿分班级、部门、楼层、区域);地理地貌、居住条件等。

16.1.3、进一步调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组织相关人员对报告的病例及时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包括:

(1)患者资料:根据《流行性感冒病例调查一览表》(附表2),填写病人基本信息、主要症状、体征,病情、病程,检验结果(X光、血象);医生诊断或印象;病人隔离、治疗情况和效果、转归;

(2)分析病例三间分布,分析病例之间的流行病学联系;

(3)该单位近2周考勤记录、因病缺勤情况,接触者健康情况;

(4)事件发生前一周及发生后单位内外集体活动情况;

(5)环境状况(通风、一般清洁状况、宿舍情况);

(6)必要时收集其他影响传播的流行病学因素。

(7)综合资料分析疫情特点、疫情的发展和疾病特征,对疫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变化趋势作出分析。

16.1.4、疫情追踪调查

疫情处理期间,疫情暴发单位向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本单位每日新增病例数。疾病预防在控制机构据此及时更新《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报告表》。必要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于新发病例进行调查核实,及时掌握和评估疫情趋势,为调整防控措施提供依据。疫情的追踪应至少持续到事件结束后一周。在暴发疫情结束后一周内,补充完成《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报告表》,并进行网络直报。

16.2样本采集。

疫情发生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暴发疫情病例样本的采集。

16.2.1、采样种类

采集流感样病例的咽、鼻拭子,必要时,可同时采集血清样本。

16.2.2、采样对象

(1)咽、鼻拭子:发病3天内,未服用抗病毒药物(金刚烷胺、金刚乙胺、达菲等)的流感样病例。

(2)急性期血清:发病后7天内的流感样病例。

(3)恢复期血清:发病后2~4周的流感样病例。

(3)血清采集:采集静脉血5ml,离心后取上清液装至血清管中。血清样本应采集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

16.2.3、样本采集数量

每一起暴发疫情一般应采集10份左右咽、鼻拭子样本(如果现症病例在10例以下的,应尽量全部采样)。对不能明确诊断的可酌情增加采样批次和采样数量。

16.3样本检测。

16.3.1、实验室检测目的

核实暴发疫情是否为流感暴发;并对分离到的流感病毒进行抗原性和基因特性分析,及时发现流感变异株;预测流行趋势。

16.3.2、实验室检测方法的选择原则

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中常用的检测方法有流感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RT-PCR检测和病毒分离培养。其中流感快速检测和RT-PCR检测可用于早期、快速的实验室检测。

16.4疫情性质判断原则。

16.4.1、单个病例的诊断按照国家流行行感冒诊断标准进行。

16.4.2、暴发疫情的性质应结合病例的临床、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16.5疫情控制。

16.5.1、隔离病人

(1)对发热(体温≥38℃),或≥37.5℃伴畏寒、咳嗽头痛、肌肉酸痛者,应劝说其及时就医并回家休息或安排在单独宿舍区居住,休息期间不参加集体活动,不进入公共场所。

疫情发生单位指派人员配合当地卫生部门追踪记录转归情况。

(2)热退48小时后或根据医生建议,患者可恢复正常上课或上班。

16.5.2、加强室内通风、换气,保持个人卫生

(1)注意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的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天通风不少于2小时。学生上课时,宿舍要开窗通风;课间和课后教室通风。并注意将窗户全部打开,形成对流。

(2)自然通风不良的,机械加强通风。如确要使用的中央空调和分体空调,先请专业消毒公司清洗消毒空气滤网,管道再使用,并保证足够的新风量。

(3)使用分体式空调的场所上一节课后或一节活动后开启门窗,启动换气风扇换气,换

气完毕再继续使用,换气时间按风扇流量、室内空间大小,保证室内空气交换1次以上。

(4)勤晾晒被褥、勤洗手、勤换衣、不合用手帕等,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用手捂住嘴巴,使用一次性纸巾擦鼻涕),发病后或接触病人时要配戴好口罩等。

16.5.3、疫情监测分析

(1)发生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学校及托幼机构应强化每日晨检制度,发现流感样病人应劝其及时就医并回家休息。

有条件的地区,防保人员应每日参与学校晨检,指导学校开展晨检工作,做好详细记录。督查学校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追踪学生缺课原因。测量体温时要注意安全。一般情况下,不提倡全员测量体温。

(2)缺勤/缺课监测

学校内因病缺勤/缺课短期内异常增加时,应在向教育行政部门报告的同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

(3)医疗机构门诊监测

医疗机构的门、急诊短期内发现就诊的流感样病例(尤其是中小学生)明显增多时,应做好登记,及时向当地防保所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信息监测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学校、辖区内医疗机构以及其他信息来源的报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疫情趋势,发现流感暴发苗头时及时预警。

16.5.4、在流感样病例暴发期间,高危险人群要减少避免集体活动。

根据实际情况,建议暂停或禁止学校等单位在疫情期间进行集体活动,尽可能减少与发病班级学生(员工)的接触,避免全校(单位)或较多人员集会。提倡学生多进行户外活动,但应减少剧烈运动。

16.5.5、在疫情发生期间,相关单位要采取日常消毒和终末消毒相结合的措施。日常性消毒可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由疫情发生单位自行开展;终末消毒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

16.6.6、加强健康教育,在疫情发生单位可采用张贴宣传画、板报等形式,宣传卫生防病知识。

16.6.7、预防服药

明确疫情性质为流感暴发后,必要时,可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在疫情发生单位开展预防性服药。药物可选金刚烷胺、金刚乙胺,有条件的还可选用达菲(Tamiflu),用法参考WHO推荐量。也可选中药(方剂或合剂)进行预防。服药前要告知药物疗效、副作用等。预防性服药采取自愿原则。

16.6.8、应急接种

为控制流感疫情的进一步蔓延,保护易感人群,必要时,可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对疫情发生单位中的易感人群开展流感疫苗应急接种。

问题:

1. 流感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2. 流感病毒分类与命名,型与亚型的划分。

3.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

4. 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治原则。

5. 流感疫苗接种重点人群。

6.流感疫苗接种的禁忌症有那些。

7. 什么是流感?流感散发、暴发、流行及大流行的意义?

8. 流感病毒分为几类?与人感染有关的常见甲型流感病毒亚型有那些?

9. 流感样病例监测的病例定义。

10. 流感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11.血凝及血凝试验原理。

12.抗原性漂移及抗原性转变定义。

13.咽拭子、血清标本采集时间。

14.流感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有那些?

脊髓灰质炎复习题(1)(白萍)

1 脊髓灰质炎流行病学特征

患者及健康带毒者为传染源,无麻痹患者和无症状带毒者因不易发现,往往在传播上起主要作用。口咽或粪便排毒污染了手指、食物、用具和水等可造成传播。人对脊灰病毒普遍易感。

温带地区病毒感染通常发生于夏、秋季;热带地区病毒全年循环或与雨季相关

2 脊髓灰质炎防治原则

预防脊灰唯一特异手段仍是使用活疫苗(OPV)或/和灭活疫苗(IPV)

3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生物学形状

形态结构:脊灰病毒呈圆形颗粒,毒粒直径约27nm。

理化性质:脊灰病毒对热敏感,56℃ 30min可使其完全失去感染性。病毒对酸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PH3 37℃ 3-4h环境下,感染滴度不受影响。病毒不耐干燥,对紫外线照射敏感。

培养特性:脊灰病毒在感染的细胞浆内复制,整个感染周期大约为6h,成熟的毒粒通过细胞裂解而释放。在实验室可用人或猴组织的原代或传代细胞培养病毒,分离病毒仅使用灵长类细胞,因其表面具有特异性的病毒受体。

4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力

病毒经口侵入机体,先在咽部及小肠的淋巴组织内增殖,数天后入血流造成病毒血症。发病初期可从咽部分离到病毒,潜伏期通常为7—14d。进入血流的病毒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除非此时已产生足够滴度的中和抗体才能阻断其侵袭。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可使受染神经细胞受损或完全破坏,患者出现松弛性麻痹。脊髓前角细胞受损最为显著。

5 脊髓灰质炎的流传表现

当易感者暴露于有毒力的脊灰病毒而受感染时,其结果可能是:①呈不显性感染,无症状;②轻症疾病;③无菌性脑膜炎或④麻痹性的脊髓灰质炎。大约仅1%的脊灰病毒感染者可为临床识别。

轻症可表现为发热、不适、倦怠、头痛、恶心、呕吐、便秘和咽痛等不同症状,病人数天内恢复。非麻痹性脊髓灰质炎(无菌性脑膜炎)除上述症状与体征外,还有颈、背强直和疼痛,病程2—10d,很快完全恢复。

麻痹性脊髓灰质炎可发生在上述轻微症状之后,亦可无任何前驱症状而突发。突出的主诉是松弛性麻痹,由下运动神经元受损所引起。在6个月内麻痹程度可能有很大恢复,但残留的麻痹通常持续很久。

6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的概念

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7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8 AFP的诊断分类标准:

AFP病例分类参照WHO推荐的病毒学分类标准。省级专家诊断小组根据脊灰实验室检测结果,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等资料对AFP病例进行诊断分类。

1.脊灰野病毒确诊病例:凡脊灰野病毒检测阳性的AFP病例为脊灰野病毒确诊病例。

2.VDPV病例:从大便标本中分离出VDPV,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不能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

3.脊灰排除病例: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1)凡是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未检测到脊灰野病毒和VDPV的病例;

(2)无标本或无合格标本,未检测到脊灰野病毒和VDPV,无论60天随访时有无残留麻痹/或死亡、失访,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

4.脊灰临床符合病例:无标本或无合格标本,未检测到脊灰野病毒和VDPV,无论60天随访时有无残留麻痹/或死亡、失访,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不能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

9 AFP主动监测工作的内容:

(1)AFP主动监测医院每旬开展本院的AFP病例的主动搜索;县级疾控机构应每旬对辖区内AFP主动监测医院开展主动搜索。

(2)开展主动监测时,监测人员应到监测医院的儿科、神经内科(或内科)、传染科的门诊和病房、病案室等,查阅门诊日志、出入院记录或病案,并与医务人员交谈,主动搜索AFP病例,并记录监测结果。如发现漏报的AFP病例,应按要求开展调查和报告。

AFP主动监测医院应于次旬2日前、以报表形式向辖区县级疾控机构报告“AFP监测医院旬报表”(附表,表2);AFP主动监测医院如经过核实未发现就诊AFP病例,应进行“零”病例报告。县、市级疾控机构分别于次旬3、6日前以网络数据库形式逐级上报“AFP监测医院旬报汇总表”(附表,表3)。

县级疾控机构对监测医院进行AFP病例主动监测时应填写“AFP病例主动监测记录表”(附表,表4),并于次月3日前将上月主动监测结果录入数据库,形成汇总数据,通过网络逐级上报。

10 AFP标本采集要求:

对所有AFP病例应采集双份大便标本用于病毒分离。标本的采集要求是:在麻痹出现后14天内采集;两份标本采集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每份标本重量≥5克(约为成人的大拇指末节大小)。

11 AFP原始标本运送要求:

(1)标本采集后要在7天内送达省级脊灰实验室,标本应冷藏运送,在送达省脊灰实验室时带冰且包装完整。标本的运送要符合国家对标本运送的有关要求。

(2)采集的标本应有完整的登记资料,一并送达省脊灰实验室。标本标签登记要清楚,标本送检表项目要填写完整

12 AFP病例监测工作的评价指标:

(1)监测的敏感性

— 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1/10万。

(2)监测的及时性

— AFP病例监测报告(包括“零”病例报告)及时率≥80%;

— AFP病例报告后48小时内调查及时率≥80%;

— AFP病例14天内双份合格大便标本采集率≥80%;

— AFP病例大便标本7天内送达省级脊灰实验室及时率≥80%;

—省级脊灰实验室28天内完成AFP病例大便病毒分离及时率≥80%;

—阳性分离物在14天内送国家脊灰实验室的及时率≥80%;

—国家脊灰实验室7天内完成省级送达的阳性分离物型内鉴别的及时率≥80%;

—需进行核酸序列分析的阳性分离物应在完成病毒型内鉴别后14天完成序列检测;

— AFP病例麻痹60天内完成病毒型内鉴别及时率≥80%;

— AFP病例麻痹75天内随访及时率≥80%;

(3)监测的完整性

—省级对高危AFP病例和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调查处理率达到100%;

—国家级AFP病例分类专家诊断小组对临床符合病例的复核率达到100%;

—旬报完整性

实际监测报告数/应监测报告数×100%

(应报告数=报告点数×报告频率)

—主动监测报表完整性

实际监测报告数/应监测报告数×100%

脊髓灰质炎复习题(2)(白萍)

(一)选择题

A1型题

1.脊髓灰质炎瘫痪前期的临床表现应除外(E)

A.头痛、呕吐、多汗、全身皮肤潮红 B.双峰热

C.肢体及颈背肌疼痛,感觉过敏 D.年长儿可见三角架征,吻膝试验阳性E.脑脊液常规、生化结果正常

2.关于脊髓灰质炎下列哪项说法不正确(B)

A.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肠道病毒,体外存活力很强

B.该病毒可分为三型,各型之间有交叉免疫

C.瘫痪型、无瘫痪型和隐性感染者都是传染源

D.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

E.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口感染

3.脊髓灰质炎患者隔离期为自发病之日起:(E)

A.7天 B.10天 C.20天 D.30天 E.40天4.下列哪项不是脊髓灰质炎瘫痪期常见的临床表现?(C)

A.弛缓性瘫痪 B.瘫痪多不对称 C.受累肢体多有感觉障碍

D.瘫痪部位四肢多见,下肢尤甚 E.有时可累及呼吸肌

5.脊髓灰质炎的好发年龄是(B)

A.3岁以下 B.5岁以下 C.7岁以下 D.10岁以下

E.14岁以下

6.顿挫型脊髓灰质炎的病程终止于(B)

A.潜伏期 B.前驱期 C.瘫痪前期 D.瘫痪期 E.恢复期

7.脊髓灰质炎瘫痪前期的治疗应除外(C)

A.卧床休息,加强护理 B.口服族维生素或静注50%葡萄糖和维生素

C.肌注抗生素预防并发症 D.口服地巴唑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

E.肌痛者可作局部湿热敷或口服镇痛剂

8.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初服年龄为出生后(B)

A.1个月以上 B.2个月以上 C.4个月以上 D.6个月以上

E.8个月以上

9.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表现应除外(A)

A.瘫痪肢体痛、温、触觉皆消失

B.可发生吞咽及呼吸困难,可有声嘶及眼睑下垂

C.瘫痪肢体在起病后1~2个月恢复较快,6个月后减慢,1年后仍有缓慢的恢复D.近端大肌群较远端小肌群瘫痪出现早且重

E.功能恢复从趾指开始渐及近端大肌群

10.脊髓灰质炎恢复期治疗应除外(B)

A.加强瘫痪肌群的功能锻炼 B.手术矫正畸形 C.理疗

D.针刺疗法 E.推拿及按摩治疗

11.脊髓灰质炎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是(A)

A.隐性感染 B.顿挫型 C.无瘫痪型

D.脊髓型瘫痪 E.脑干型瘫痪

12.脊髓灰质炎最常见的受损部位是(E)

A.呼吸中枢 B.血管运动中枢 C.脑神经

D.脊髓侧索 E.脊髓颈段和腰段前角运动神经元

13.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关键措施是(A)

A.正确使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B.及早隔离患者并报告疫情

C.易感者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有一定免疫力

D.对病人排泄物及用具应按规定严格消毒 E.对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20天

14.脊髓灰质炎的传播途径为(A)

A.飞沫及粪便 B.血液及粪便 C.飞沫及血液 D.血液及体液

E.飞沫及体液

15.脊髓灰质炎瘫痪期的治疗不包括(D)

A.保持瘫痪肢体的功能位 B.地巴唑口服 C.加兰他敏肌注

D.激素治疗 E.瘫痪肢体的主动与被动锻炼

16. 人体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绝大多数为:(B)

A. 病毒被清除

B. 隐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 病毒携带状态

E. 潜伏性感染

17.脊髓灰质炎患者死亡原因主要是:(E)

A. 脑神经瘫痪

B. 中枢性呼吸衰竭

C. 外周性呼吸衰竭

循环衰竭 E. 中枢性及外周性呼吸衰竭

18.以下哪一点不符合脊髓灰质炎的流行病学特点:(D)

A. 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惟一天然宿主

B. 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D. 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主

人群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普遍易感

19.脊髓灰质炎病毒并不直接侵犯下列的哪一种非神经组织:(C)

A. 呼吸道

B. 消化道

C. 肌肉

D. 心

E. 肾

20.某3岁男童,未曾服用过脊髓灰质炎疫苗,在9月15日来院就医,诉出现发热、多汗、烦躁、头痛、呕吐、下肢肌肉疼痛及肢体感觉过敏,体检发现下肢出现不对称的肢体迟缓性瘫痪。该患儿的诊断应首先考虑:(C)

A. 病毒性脑炎

B. 临床可拟诊为脊髓灰质炎

C. 临床上可诊断为脊髓灰质炎

D. 已可确诊为脊髓灰质炎

E. 以上都不对

21.在病后多长时间,脊髓灰质炎患者瘫痪的肌肉仍无法恢复即为后遗症。(D)

A. 3个月

B. 6个月

C. 9个月

D. 1年~2年

E. 2年以上

22.脊髓灰质炎治疗的重点是:(D)

A. 抗病毒治疗

B. 对症治疗及抗病毒治疗

C. 支持治疗及抗病毒治疗

D. 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

E. 对症治疗

23.要达到预防乃至最终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的,最重要的措施是:(D)

A. 彻底治愈脊髓灰质炎患者,包括后遗症的患者

B. 及时、全部隔离脊髓灰质炎患者

C. 开展体育锻炼,增强人们体质

D. 适龄儿童全部服脊髓灰质炎疫苗

E. 与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者有密切接触者,及时肌肉注射足量的丙种球蛋白

24.脊髓灰质炎最重要的传染源是:(B)

A. 急性期发热的病人

B. 隐性感染者

C. 出现瘫痪的病人

D. 后遗症患者

E. 携带病毒的猪

25.脊髓灰质炎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A)

A. 粪-口途径

B. 飞沫传播

C. 虫媒传播

D. 日常生活接触

E. 输血及血制品

26.瘫痪型脊髓灰质炎患者的临床表现有:(E)

A. 在无瘫痪型临床表现基础上出现脊髓、脑干、大脑等受损表现

B. 在瘫痪期,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以后逐渐加重,而体温恢复正常后瘫痪停止进展

C. 患者瘫痪的肢体并无感觉障碍

D. 恢复期瘫痪肢体一般从肢体远端小肌群开始恢复,继之近端大肌群和躯干肌群

E. 以上均对

27.为减少脊髓灰质炎患者瘫痪的发生,在治疗过程中应:(D)

A. 饮食保障营养丰富

B. 使用激素

C. 烦躁不安者使用镇静剂

D. 尽量避免肌肉注射、手术等刺激及损伤

E. 肌肉疼痛部位可局部热敷

28.以下哪一条是脊髓灰质炎确诊的依据:(D)

A. 患者有与脊髓灰质炎患者密切接触的病史

B. 未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

C. 非常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出现不对称的肢体迟缓性瘫痪

D. 病毒分离或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的结果

E. 夏秋季发病

A2型题

⒈家长说患儿病中,于当地医院注射退热剂后,出现先行走不稳,怀疑是坐骨神经损伤所致,要求判定下列哪项无助于确诊?(D)

A.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 B.血液中分离出病毒 C.特异性lgM抗体测定 D.双下肢X线摄片 E.双份血清测定中和抗体

2.11个月男孩,因发热5天、咳嗽2天、稀便1天、右下肢不会活动半天入院。体查:体温382,神清,咽充血,心肺未见异常,又下肢肌力级,腱反射消失。若为脊髓灰质炎,下列哪项说法不妥(E)

A.脊髓灰质炎恢复早晚与神经病变程度有关 B.病后1~2个月内肌力恢复最快

C.2~3个月无进步者不经治疗往往发生肌肉萎缩

D.1~2年仍不恢复者为后遗症 E.发现肢体畸形可手术纠正

3.4岁女孩,6天前咽痛发热1天,4天前再次发热,伴头痛、呕吐、肢体疼痛,今热稍退,但发现左下肢不能站立,查:左下肢肌力Ⅲ级,左膝腱反射消失,感觉正常。最可能的诊断为(E)

A.结核性脑膜脑炎 B.格林—巴利综合征 C.周围神经炎

D.病毒性脑炎 E.脊髓灰质炎

4.2岁女孩,8月5日突然发热,体温38.5℃,咽痛,轻咳,大便每日2~3次,稀无脓血,3天后热退,4天后再次发热伴头痛、多汗,全身肌肉疼痛、拒抱,四肢活动尚可,脑膜刺激征可疑,第3天体温正常,症状消失。该患儿若诊断为脊髓灰质炎,应属于哪一型(B)

A.隐性感染 B.顿挫型 C.无瘫痪型 D.脊髓型瘫痪 E.脑干型瘫痪

5.5岁男孩,因双下肢无力5天,声嘶、吞咽困难1天入院。患儿病前2周有腹泻史。体查:生命体征正常,神清,双下肢肌力Ⅰ级,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消失,双下肢感觉缺失。

脑脊液检查:WBC5×106/L, ,葡萄糖3.9mmol/L,蛋白质1060mg/L,氯化物110mmol/L。诊断考虑(B)

A.结核性脑膜脑炎 B.格林—巴利综合征 C.周围神经炎

D.病毒性脑炎 E.脊髓灰质炎

A3型题

A. 5岁小孩,男性,出现双下肢迟缓性麻痹,呈渐进性、上行性、伴感觉障碍。

B. 25岁,男性,双下肢瘫痪伴有感觉缺失和大、小便潴留。

C. 35岁,男性,突然瘫痪,呈对称性,不伴感觉障碍,神智清晰,无发热。

D. 2岁小儿,男性,9月3日,突起高热、抽搐并意识障碍,体检发现右侧肢体呈强直性瘫痪。

E. 3岁小儿,男性,出现发热、全身肌肉酸痛、皮肤感觉过敏并出现右下肢迟缓性瘫痪。

①脊髓灰质炎(E)

②急性脊髓炎(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B)

③家族性周期性瘫痪(C)

④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A)

㈡填空题

脊髓灰质炎感染者,依据其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隐性感染或无症状型、顿挫型、无瘫痪型和瘫痪型 4型,其中以隐性感染或无症状型最多见,瘫痪型最少见。

㈢问答题

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注意事项:①冬春季服用;②避免开水;③有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功能缺陷者,以及有心、肝、肾脏疾患者,忌服;④疫苗偶有低热、腹泻。

麻疹复习题(张双宅、赵冬)

1 简述麻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生物学特性:该病毒为多形性,一般成球形,直径120-250nm,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不分节段,核衣壳呈螺旋状对称排列,病毒含脂质的外膜上有血凝素及血溶素二种表面抗原,相间插在脂质外膜上呈棘状突起。

致病性:麻疹病毒是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病毒通过易感者呼吸道进入体内。血凝素抗原与人体呼吸道粘膜受体结合后,血溶素抗原使病毒外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病毒得以进入细胞内,现在局部淋巴组织繁殖后播散到血液称为第一次病毒血症,然后病毒在体内多种器官,多种细胞内大量繁殖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广泛侵犯皮肤粘膜系统。此时临床出现高热,皮疹及卡他症状等。

2简述麻疹的防治原则?

至今尚无治疗麻疹的特效药,对麻疹患者多为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减少并发症。重要的是预防。

1 被动免疫:当麻疹流行时,可给一些因特殊原因未能接种麻疹疫苗的易感者,接种免疫球蛋白,可以起到延长潜伏期或减轻症状的作用。

2 自动免疫: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手段是接种疫苗。我国研究的麻疹灭活疫苗,安全有效,对控制麻疹发病起到决定性作用。为达到并维持极高的免疫覆盖率,有些国家采取二针法,即初次免疫后间隔数年再接种第二针,主要目的是补漏。我国人口众多,流动性大,地区差异悬殊,因此主张在搞好基础免疫的前提下再安排二次强化免疫。目的也是提高免疫覆盖率,减少免疫空白,以便将麻疹的发病率进一步下降,最终达到消灭麻疹的目的。

3 简述麻疹的传染源,潜伏期

麻疹的传染源是急性期患者,前去期及出疹初期传染性最强。通过飞沫将麻疹病毒散播

微生物检测培训考核试题-(附答案)

一、填空题(共35个空,共计70分) 1、菌落总数: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如培养基、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等)培养后,所得每g(mL)检样中形成的微生物菌落总数。 2、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的成分有胰蛋白胨、酵母浸膏、葡萄糖、琼脂、蒸馏水。 3、菌落总数小于100 CFU 时,按“四舍五入”原则修约,以整数报告。 4、大肠菌群:在一定培养条件下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需氧和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5、GB 4789.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中第一法适用于大肠菌群含量较低的食品中大肠菌群的计数;第二法适用于大肠菌群含量较高的食品中大肠菌群的计数。 6、MPN法是统计学和微生物学结合的一种定量检测法。待测样品经系列稀释并培养后,根据其未生长的最低稀释度与生长的最高稀释度,应用统计学概率论推算出待测样品中大肠菌群的最大可能数。 7、GB 29921-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n为同一批次产品应采集的样品件数;c为最大可允许超出m值的样品数;m为致病菌指标可接受水平的限量值;M为致病菌指标的最高安全限量值。 8、无菌生理盐水的制法:称取8.5g氯化钠溶于1000mL蒸馏水中,121℃高压灭菌15min。 9、霉菌和酵母平板计数法的培养过程:琼脂凝固后,正置平板,置28±1℃培养箱中培养,观察并记录培养至第5天的结果。 10、菌落总数的培养过程:待琼脂凝固后,将平板翻转,36±1℃培养48±2h。 11、霉菌和酵母平板计数法:若空白对照平板上有菌落出现,则此次检测结果无效。 12、大肠菌群平板计数法:在固体培养基中发酵乳糖产酸,在指示剂的作用下形成可计数的红色或紫色,带有或不带有沉淀环的菌落。 二、简答题(共1题,共计30分) GB 2749-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蛋与蛋制品》中液蛋制品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微生 菌落总数:25g(ml)样品+225ml稀释液,均质→10倍系列稀释→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的样品匀液,各取1ml分别加入无菌培养皿中→每皿中加入15~20ml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混匀→培养→计数各平板菌落数→计数菌落总数→报告 大肠菌群(平板计数法):25g(ml)样品+225ml稀释液,均质→10倍系列稀释→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的样品匀液,倾入VRBA平板(36±1℃培养18~24h)→计数典型和可疑菌落→BGLB肉汤(36±1℃培养24~48h)→报告结果 1/ 1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复习练习试题(四)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复习练习试题 厌氧性细菌及检验 选择题 A 型题 1.下列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中哪种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食物中毒 A 霍乱弧菌 B 肉毒杆菌 C 白喉杆菌 D 链球菌 E 破伤风杆菌 2.预防和治疗破伤风的方法是: A 清创处理 B 有效抗生素治疗 C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 D A+B E A+B+C 3.当一民工因铁钉深刺足底造成外伤送医院急诊时,医生应首先考虑给予注射 A.破伤风类毒素 B.破伤风抗毒素 C.白百破三联疫苗 D.丙种球蛋白 E.破伤风菌苗 4.王某,48岁,建筑工人;因牙关紧闭、四肢痉孪而入院。8天前,右脚被铁钉扎伤,伤口深,但几日后自愈。5日后右腿有些麻木和疼痛,且咀嚼不便,吞咽困难,最后全身抽搐,四肢痉挛。入院诊断为破伤风,请问下述哪项是最佳治疗原则 A 注射青霉素 B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和白百破疫苗 C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和青霉素 D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E 注射青霉素和白百破疫苗 5.鉴定破伤风杆菌有无致病性的最重要的根据是 A G+细长杆菌 B 顶端圆形芽孢 C 有周身鞭毛 D 专性厌氧生长 E 产生特异性外毒素 6.破伤风梭菌除致破伤风病外,还能引起何种疾病E A.菌血症 B.食物中毒

C.组织坏死 D.坏死性肠炎 E.以上均不是 7.下列搭配哪项不恰当: A 大肠杆菌EHEC组——出血性肠炎 B 炭疽杆菌——气性坏疽 C 破伤风杆菌——脐带风 D 淋球菌——尿道炎 E 脑膜炎球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8.不是肉毒梭菌特点的是 A 芽胞位于菌体次极端,菌体呈网球拍状 B 严格厌氧 C 致病物质主要是肉毒毒素 D 引起疾病主要是细菌性食物中毒 E 肉毒毒素作用机制是阻止神经组织释放乙酰胆碱 B型题 A 常因滥用抗生素所致的疾病 B 常经呼吸道所致的疾病 C 常经消化道所致的疾病 D 常经产道所致的疾病 E 常因战伤所致的疾病 1.假膜性肠炎 2.气性坏疽 3.肉毒中毒 X型题 1.可能引起食物中毒较常见的细菌有 A 金葡菌 B 伤寒杆菌 C 产气荚膜杆菌 D 破伤风杆菌 E 副溶血性弧菌 2.产气荚膜芽孢梭菌引起的疾病有 A 气性坏疽 B 坏死性肠炎 C 产褥热 D 食物中毒 E 伪膜性肠炎 3.有迁徙性生长现象的是 A 链球菌 B 变形杆菌

微生物检验技术试题

《微生物检验技术》期末考试试题(A 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菌落 2、正常菌群 3、消毒 4、噬菌体 5、最小抑菌浓度(MIC )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细菌的特殊结构 有 、 、 、 。 2.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是 、 、 和气体。 3.病原菌的致病作用与 、 及 有密切关系。 4.诊断血清是用 免疫家兔等动物后取其 而制成的。一般置于 保存,使用时应避免 , 降低效价。

5.K—B法中抑菌圈直径的大小与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呈关系,即抑菌圈愈大,MIC值、细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 6.、和可作为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的鉴别试验。 7.淋病奈瑟菌主要以方式传播,引起。 8.细菌对待测药物的敏感程度可分为、、 三级。 三、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真菌 B、细菌 C、放线菌 D、病毒 E、螺旋体 2、革兰染色所用染液的顺序是() A、稀释复红—碘液—95%乙醇—结晶紫 B、稀释复红—95%乙醇—碘液—结晶紫 C、结晶紫—碘液—95%乙醇—稀释复红 D、结晶紫—95%乙醇—碘液—稀释复红 E、稀释复红—结晶紫—碘液—95%乙醇 3、靛基质试验又称() A、甲基红试验 B、尿素分解试验 C、硫化氢生成试验 D、吲哚试验 E、糖发酵试验 4、对人体无害的细菌代谢物是()

A、热原质 B维生素 C、外毒素 D、内毒素 E、侵袭性酶 5、正常人体不存在细菌的部位是() A、体表 B、口腔 C、大肠 D、尿道口 E、血液 6、实验室对接种针(环)、试管口的灭菌方法是() A干烤法 B、流通蒸汽法 C、烧灼 D、焚烧 E、煮沸法 7、卡介苗是由何种变异而产生的() A、形态变异 B、结构变异 C、毒力变异 D、耐药变异 E、酶活性变异 8、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严 重的全身症状,称为() A、毒血症 B、菌血症 C、败血症 D、脓毒血症 E、 病毒血症 9、哪种动物不是微生物学检验中常用的实验动物() A、小白鼠 B、豚鼠 C、裸鼠 D、家兔 E、马 10、下列哪项不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点() A、凝固酶试验阳性 B、产生溶血素 C、分解 甘露醇 D、产生耐热核酸酶 E、胆汁溶菌试验阳性 11、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的化脓性细菌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乙型链球菌 C、肺炎

微生物检验试题及答案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单选题 1.细菌单位是 A. dm B. cm C. mm D.um E. nm 答案:D 2.对下列细菌大小表述错误的是 A.葡萄球菌体直径约1um B.大肠埃希菌长约2~3um C.阴沟肠杆菌宽约0.3~0.5um D.霍乱弧菌体长2~3um E.布鲁菌长2~3um 答案:E 3.下列细菌菌体形态呈链状排列的是 A.卡他布兰汉菌 B.屎肠球菌 C.腐生葡萄球菌 D.肺炎克雷伯菌 E.淋病奈瑟菌 答案:B 4.下列细菌菌体形态呈螺旋形排列的是 A.表皮葡萄球菌 B.产酸克雷伯菌 C.克氏耶尔森菌 D.鼠咬热螺菌 E.鲍氏志贺菌 答案:D 5.下列不属于细菌基本结构的是 A.细胞壁 B.芽胞 C.细胞膜 D.核质 E.细胞质 答案:B 6.不属于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成分的是 A脂蛋白 B.聚糖骨架 C.四肽侧链 D.五肽交联桥 E.脂多糖答案:D 7.革兰阳性细菌细胞壁具有很强抗原性的成分是 A.外膜 B.肽聚糖 C.磷壁酸 D.聚糖骨架 E.五肽交联桥 答案:C 8.下列菌有细胞壁外膜层的是 A.粪肠球菌 B.溶血葡萄球菌 C.新型隐球菌 D.产酸克雷伯菌 E.克柔假丝酵母菌 答案:D 9.下列不属于细菌细胞质基本成分的是 A.水 B.聚糖骨架 C.无机盐、糖 D.蛋白质、脂类 E.核酸 答案:B 10. 控制细菌某些特定遗传性状的是 A.核质 B.胞质颗粒 C.质粒 D.核糖体 E.蛋白质 答案:C 11.细菌细胞质中决定菌体嗜碱性的物质是 A.核糖核酸 B. 质粒 C.蛋白质 D.双链闭环DNA E.脂类 答案:A 12.细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 A.核糖核酸 B.脂类 C.质粒 D.核质 E.蛋白质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测试题及答案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测试题及答案——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与诊断及细菌生理 一、名词解释 1.血清学诊断 2.培养基 3.基础培养基 4.选择培养基 5.鉴别培养基 6.菌落 二、填空题 1.实验室细菌学检查结果的准确与否和标本的选 择、、有直接关系。 2.辅助诊断风湿热的抗“O”实验属于。 3.血清学试验一般需作两次,其血清分别取自疾病 的和.第二次抗体效价比第一 次时方有诊断意义。 4.对流行性脑炎患者进行细菌学检查,可采集的标本 有、和。 5.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时,从有正常菌群部位采取的标本应接种 于培养基或培养基。 6.细菌感染实验室检查中,常用的血清学方法 有、和三大类。 7.属于直接凝集反应的血清学试验有和。 三、单项选择题 1.目前在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中,使用减毒活疫苗比使用灭活疫苗普遍,关于其原因下述不正确的是 A.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优于灭活疫苗 B.减毒活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的持续时间比灭活疫苗长 C.减毒活疫苗能在机体内增殖或干扰野毒株的增殖及致病作用,灭活疫苗则不能 D.减毒活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分泌型IgA,故适用于免疫缺陷或低下的患者 E.减毒活疫苗一般只需接种一次即能达到免疫效果,而灭活疫苗需接种多次 2.白百破三联疫苗的组成是

A.百日咳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B.百日咳死疫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C.百日咳死疫苗,白喉死疫苗,破伤风类毒素 D.百日咳活疫苗,白喉活疫苗,破伤风死疫苗 E.百日咳活疫苗,白喉死疫苗,破伤风死疫苗 3.使用时要注意防止Ⅰ型超敏反应的免疫制剂是 A.丙种球蛋白 B.胎盘球蛋白 C.抗毒素 D.白细胞介素 E.干扰素 4.关于胎盘球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健康产妇的胎盘和婴儿脐带中提取制备 B.一般含IgM C.一般不会引起超敏反应 D.主要用于麻疹,甲型肝炎和脊髓灰质炎等病毒性疾病的紧急预防 E.免疫效果不如高效价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5.伤寒病人发病第一周内,分离病原菌应采取的标本是 A.血液 B.尿液 C.粪便 D.呕吐物 E.脑脊液 6.咽喉假膜标本涂片染色后,镜检出有异染颗粒的棒状杆菌,其临床意义在于诊断 A.结核病 B.军团病 C.白喉

微生物检验技术基础知识模拟题12

微生物检验技术基础知识模拟题12 一、最佳选择题 1. SS琼脂培养基属于 A.厌氧培养基 B.营养培养基 C.鉴别培养基 D.选择培养基 E.特殊培养基 答案:D SS琼脂含有抑制剂胆盐、煌绿、硫代硫酸钠,对大肠埃希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对肠道致病菌则无明显抑制作用,是沙门菌属及志贺菌属的强选择培养基。 2. 从脑脊液中分离培养,能在血平板上生长的细菌最可能是 A.脑膜炎奈瑟菌 B.军团菌 C.变形杆菌 D.伤寒沙门菌 E.金黄色葡萄球菌 答案:A 脑膜炎奈瑟菌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引起化脓性脑脊髓膜炎,可从脑脊液中分离培养,而且培养条件要求较高,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在含有血清或血液的培养基上方能生长。 3. 病毒长期保存最好的方法是 A.-20℃冰箱 B.-80℃冰箱 C.-70℃冰箱

答案:D 冷冻干燥法是保存病毒最好的方法,用此方法病毒可长期保存。 4. 痰标本涂片抗酸染色,如镜检找到抗酸杆菌,报告时符号“++”代表 A.多数视野能发现1~9个以上的抗酸杆菌 B.多数视野发现10个或10个以上的抗酸杆菌 C.全片发现1~2个抗酸杆菌 D.全片发现1~9个抗酸杆菌 E.全片未发现抗酸杆菌 答案:A 痰标本检查结核分枝杆菌,行涂片与抗酸染色,如镜检时多数视野能发现1~9个以上的抗酸杆菌,可报告“++”。 5. SPA是指 A.肺炎克雷伯杆菌A蛋白 B.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 C.链球菌A蛋白 D.表皮葡萄球菌A蛋白 E.大肠埃希菌A蛋白 答案:B SPA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成分中的A蛋白,能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血清中的IgG类抗体的Fc段非特异结合,常用作协同凝集试验。 6. 结核分枝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时出现的现象是 A.混浊生长 B.沉淀生长

化妆品微生物检验培训考试试卷A

微生物室上岗人员操作技术基础测试卷A(化妆品) 说明:1.本试卷命题范围为化妆品微生物检测标准汇编·操作规程及相关专业基础知识 2.本测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20分,时间为120分钟 3.本测试在人员入职后进行,以检验人员对工作的掌握程度。 姓名:测试时间:年月日 阅卷:成绩: 一、填空题(44*1) 1. 化妆品微生物检验项目包括:、、 、、。 液体供检样品前处理时,水溶性样品用溶解,油溶性样品用溶解。 4.在测定霉菌和酵母菌时,虎红培养基中含有,以抑制其他细菌的生长。 5. 化妆品粪大肠菌群检测时,报告被检样品中检出粪大肠菌群应符合的条件:、、 、。 6.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染色镜检结果为:革兰氏,排列成 状,芽孢,荚膜,致病性葡萄球菌。 7.在电压220V时,普通30W直管型紫外线灯,在室温为20~25℃的使用情况下,紫外线辐射强度(垂直1m处)应≥ 8.卵磷脂吐温80培养基灭菌条件为℃高压灭菌分钟. 9.金黄色葡萄球菌在 Baird-Parker 平板上, 菌落直径为 ,颜色呈 ,边缘为色 ,周围为一带 ,在其外层有一 .圈。一般认为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有致病力. 10.检测粪大肠菌群时,所用的双料乳糖胆盐培养基中,溴甲酚紫的作用是 培养基原理是:蛋白胨提供源和源;糖是大肠菌群可发酵的糖类;磷酸氢二钾是;琼脂是培养基凝固剂; 伊红和美蓝是剂和剂,可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在酸性条件下产生沉淀,形成色菌落或具黑色中心的外围的菌落。 12.高压灭菌锅必须每个月进行一次灭菌效果评价,用菌进行评价检验,而平时也要用进行检测。 13. 10-1 和10-2两个稀释度每ml的菌落数分别是260,28,则菌落总数报告值为

微生物学检验试题

《微生物学检验》期末考试题-A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 1.菌落 2.病毒 3.S PA 4.溶源性细菌 5.非发酵菌 6.菌群失调 7.选择性培养基 8.MIC 二.单项选择题(将答案填入表中相应位置,每题1分,共20分) 1.细菌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 A.中介体 B.质粒 C.核蛋白体 D.线粒体内膜 E.性菌毛 2.细菌细胞壁特有的化学结构是( ) A脂蛋白 B.胆固醇 C.脂多糖 D.肽聚糖 E.磷壁酸 3.细菌内毒素的化学成分是 C A.磷壁酸 B.脂蛋白 C.脂多糖 D.细菌素 E.荚膜多糖 4.在下列病原菌中能够产生自溶酶,胆汁溶菌试验阳性的细菌是 C A.淋球菌 B.白喉杆菌 C.肺炎链球菌 D.溶血性链球菌 E.结核杆菌 5.BCG是结核分枝杆菌的变异株,它属于 A.形态变异 B.菌落变异 C.结构变异 D.毒力变异 E.耐药变异 6.用TCBS平板分离培养病原菌是 A A.霍乱弧菌 B.结核杆菌 C.痢疾杆菌 D.嗜盐性弧菌 E.非发酵菌 7.用溴麝香草酚蓝作为指示剂的培养基是 A.尿素培养基 B.MIU培养基 C.O/F培养基 D.糖发酵培养基 E.EMB培养基 8.编码细菌耐药性的质粒是 A.F质粒 B.R质粒 C.Col质粒 D.Vi质粒 E.K质粒 9.可迟缓发酵乳糖的志贺菌是 A.痢疾志贺菌 B.福氏志贺菌 C.鲍氏志贺菌 D.宋内志贺菌 E.以上都不是 10.下列哪一类大肠埃稀菌在临床上可引起霍乱样腹泻 A.ET EC B.EP EC C.EIEC D.EH EC E.EAgg EC 11.下列毒素中引起猩红热的毒素是 A.葡萄球菌肠毒素 B.霍乱肠毒素 C.链球菌的致热外毒素 D.白喉外毒素 E.沙门菌肠毒素 12.以溶血形式作为分类主要依据的病原菌是 E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复习题完整版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复 习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名词解释 样品(sample)是指从某一总体中抽出的一部分。 食品采样(sampling)是指从较大批量食品中抽取能较好地代表其总体样品的方法。 接种:将微生物接到适于它生长繁殖的人工培养基上或活的生物体内的过程叫做接种。 菌落总数:指一定数量或面积的食品样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细菌培养,使每一个活菌只能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菌落,然后进行菌落计数所得的菌落数量。 V-P试验:某些细菌在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缩合,脱羧成乙酰甲基甲醇,后者在强碱环境下,被空气中氧氧化为二乙酰,二乙酰与蛋白胨中的胍基生成红色化合物,称V-P(+)反应。 生理生化试验:微生物生化反应是指用化学反应来测定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生化反应常用来鉴别一些在形态和其它方面不易区别的微生物。因此微生物生化反应是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重要依据之一。 硫化氢(H2S)试验:有些细菌可分解培养基中含硫氨基酸或含硫化合物,而产生硫化氢气体,硫化氢遇铅盐或低铁盐可生成黑色沉淀物。 增殖培养基: 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一些某种微生物特别喜欢的营养物质,以增加这种微生物的繁殖速度,逐渐淘汰其它微生物,这种培养基称为增殖培养基。 外源性污染: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食品过程中不遵守操作规程或不按卫生要求使食品发生污染称为外源性污染,也称为第二次污染. 环状沉淀反应:是一种定性试验方法,可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将已知抗体注入特制小试管中,然后沿管壁徐徐加入等量抗原,如抗原与抗体对应,则在两液界面出现白色的沉淀圆环。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食用被微生物或微生物毒素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中毒称为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无菌接种操作:培养基经高压灭菌后,用经过灭菌的工具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含菌材料于培养基上,这过程叫做无菌接种操作。 菌落:指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的能被肉眼识别的生长物,它是由数以万计相同的细菌集合而成。 细菌总数:指一定数量或面积的食品样品.经过适当的处理后,在显微镜下对细菌进行直接计数。其中包括各种活菌数和尚未消失的死菌数。 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度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的无芽胞杆菌。 淀粉水解试验:某些细菌可以产生分解淀粉的酶,把淀粉水解为麦芽糖或葡萄糖。淀粉水解后,遇碘不再变蓝色。 糖酵解试验:不同微生物分解利用糖类的能力有很大差异,或能利用或不能利用,能利用者,或产气或不产气。可用指示剂及发酵管检验。甲基红(Methyl Red)试验:肠杆菌科各菌属都能发酵葡萄糖,在分解葡萄糖过程中产生丙酮酸,进一步分解中,由于糖代谢的途径不同,可产生乳酸,琥珀酸、醋酸和甲酸等大量酸性产物,可使培养基PH值下降至以下,使甲基红指示剂变红。 靛基质(Imdole)试验:某些细菌能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生成吲哚。吲哚的存在可用显色反应表现出来。吲哚与对二甲基氨基苯醛结合,形成玫瑰吲哚,为红色化合物。尿素酶(Urease)试验:有些细菌能产生尿素酶,将尿素分解、产生2个分子的氨,使培养基变为碱性,酚红呈粉红色。氧化酶(Oxidase)试验:氧化酶亦即细胞色素氧化酶,为细胞色素呼吸酶系统的终末呼吸酶,氧化酶先使细胞色素C氧化,然后此氧化型细胞色素C再使对苯二胺氧化,产生颜色反应。硫化氢-靛基质-动力(SIM)琼脂试验:试验方法:以接种针挑取菌落或纯养物穿刺接种约1/2深度,置36±1℃培养18~24h,观察结果。培养物呈现黑色为硫化氢阳性,混浊或沿穿刺线向外生长为有动力,然后加Kovacs氏试剂数滴于培养表面,静置10min,若试剂呈红色为靛基质阳性。培养基未接种的下部,可作为对照。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物质以杀死或抑制不需要的菌种生长的培养基,称之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使难以区分的微生物经培养后呈现出明显差别,因而有助开快速鉴别某种微生物。这样的培养基称之为鉴别培养基。 无菌技术:指在微生物实验工作中,控制或防止各类微生物的污染及其干扰的一系列操作方法和有关措施。 粪大肠菌群:系一群需氧及兼性厌氧,在℃培养24h内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和分解色氨酸产生靛基质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玻片凝集法:是一种常规的定性试验方法。原理是用已知抗体来检测未知抗原。常用于鉴定菌种、血型。试管凝集法:是一种定量试验方法。多用已知抗原来检测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含量。常用于协助诊断某些传染病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适量电解质存在下,经过一定时间,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称为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絮状沉淀反应:将已知抗原与抗体在试管(如凹玻片)内混匀,如抗原抗体对应,而又二者比例适当时,会出现肉眼可见的絮状沉淀,此为阳性反应。琼脂扩散试验:利用可溶性抗原抗体在半固体琼脂内扩散,若抗原抗体对应,且二者比例合适,在其扩散的某一部分就会出现白色的沉淀线。每对抗原抗体可形成一条沉淀线。有几对抗原抗体,就可分别形成几条沉淀线。大肠菌群MPN:大肠菌群MPN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应用统计学的原理所测定和计算出的一种最近似数值。 大肠菌群值:大肠菌群值是指在食品中检出一个大肠菌群细菌时所需要的最少样品量。内源性污染:凡由动物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本身带染的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者,称为内源性污染,也称第一次污染.食品腐败变质:是指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原有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复习题培训资料

名词解释 样品(sample)是指从某一总体中抽出的一部分。 食品采样(sampling)是指从较大批量食品中抽取能较好地代表其总体样品的方法。 接种:将微生物接到适于它生长繁殖的人工培养基上或活的生物体内的过程叫做接种。 菌落总数:指一定数量或面积的食品样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细菌培养,使每一个活菌只能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菌落,然后进行菌落计数所得的菌落数量。 V-P试验:某些细菌在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缩合,脱羧成乙酰甲基甲醇,后者在强碱环境下,被空气中氧氧化为二乙酰,二乙酰与蛋白胨中的胍基生成红色化合物,称V-P(+)反应。 生理生化试验:微生物生化反应是指用化学反应来测定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生化反应常用来鉴别一些在形态和其它方面不易区别的微生物。因此微生物生化反应是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重要依据之一。 硫化氢(H2S)试验:有些细菌可分解培养基中含硫氨基酸或含硫化合物,而产生硫化氢气体,硫化氢遇铅盐或低铁盐可生成黑色沉淀物。 增殖培养基: 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一些某种微生物特别喜欢的营养物质,以增加这种微生物的繁殖速度,逐渐淘汰其它微生物,这种培养基称为增殖培养基。 外源性污染: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食品过程中不遵守操作规程或不按卫生要求使食品发生污染称为外源性污染,也称为第二次污染. 环状沉淀反应:是一种定性试验方法,可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将已知抗体注入特制小试管中,然后沿管壁徐徐加入等量抗原,如抗原与抗体对应,则在两液界面出现白色的沉淀圆环。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食用被微生物或微生物毒素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中毒称为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无菌接种操作:培养基经高压灭菌后,用经过灭菌的工具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含菌材料于培养基上,这过程叫做无菌接种操作。菌落:指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的能被肉眼识别的生长物,它是由数以万计相同的细菌集合而成。 细菌总数:指一定数量或面积的食品样品.经过适当的处理后,在显微镜下对细菌进行直接计数。其中包括各种活菌数和尚未消失的死菌数。 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度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的无芽胞杆菌。 淀粉水解试验:某些细菌可以产生分解淀粉的酶,把淀粉水解为麦芽糖或葡萄糖。淀粉水解后,遇碘不再变蓝色。 糖酵解试验:不同微生物分解利用糖类的能力有很大差异,或能利用或不能利用,能利用者,或产气或不产气。可用指示剂及发酵管检验。甲基红(Methyl Red)试验:肠杆菌科各菌属都能发酵葡萄糖,在分解葡萄糖过程中产生丙酮酸,进一步分解中,由于糖代谢的途径不同,可产生乳酸,琥珀酸、醋酸和甲酸等大量酸性产物,可使培养基PH值下降至pH4.5以下,使甲基红指示剂变红。 靛基质(Imdole)试验:某些细菌能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生成吲哚。吲哚的存在可用显色反应表现出来。吲哚与对二甲基氨基苯醛结合,形成玫瑰吲哚,为红色化合物。尿素酶(Urease)试验:有些细菌能产生尿素酶,将尿素分解、产生2个分子的氨,使培养基变为碱性,酚红呈粉红色。氧化酶(Oxidase)试验:氧化酶亦即细胞色素氧化酶,为细胞色素呼吸酶系统的终末呼吸酶,氧化酶先使细胞色素C氧化,然后此氧化型细胞色素C再使对苯二胺氧化,产生颜色反应。硫化氢-靛基质-动力(SIM)琼脂试验:试验方法:以接种针挑取菌落或纯养物穿刺接种约1/2深度,置36±1℃培养18~24h,观察结果。培养物呈现黑色为硫化氢阳性,混浊或沿穿刺线向外生长为有动力,然后加Kovacs氏试剂数滴于培养表面,静置10min,若试剂呈红色为靛基质阳性。培养基未接种的下部,可作为对照。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物质以杀死或抑制不需要的菌种生长的培养基,称之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使难以区分的微生物经培养后呈现出明显差别,因而有助开快速鉴别某种微生物。这样的培养基称之为鉴别培养基。 无菌技术:指在微生物实验工作中,控制或防止各类微生物的污染及其干扰的一系列操作方法和有关措施。 粪大肠菌群:系一群需氧及兼性厌氧,在44.5℃培养24h内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和分解色氨酸产生靛基质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玻片凝集法:是一种常规的定性试验方法。原理是用已知抗体来检测未知抗原。常用于鉴定菌种、血型。试管凝集法:是一种定量试验方法。多用已知抗原来检测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含量。常用于协助诊断某些传染病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适量电解质存在下,经过一定时间,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称为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絮状沉淀反应:将已知抗原与抗体在试管(如凹玻片)内混匀,如抗原抗体对应,而又二者比例适当时,会出现肉眼可见的絮状沉淀,此为阳性反应。琼脂扩散试验:利用可溶性抗原抗体在半固体琼脂内扩散,若抗原抗体对应,且二者比例合适,在其扩散的某一部分就会出现白色的沉淀线。每对抗原抗体可形成一条沉淀线。有几对抗原抗体,就可分别形成几条沉淀线。大肠菌群MPN:大肠菌群MPN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应用统计学的原理所测定和计算出的一种最近似数值。 大肠菌群值:大肠菌群值是指在食品中检出一个大肠菌群细菌时所需要的最少样品量。内源性污染:凡由动物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本身带染的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者,称为内源性污染,也称第一次污染.食品腐败变质:是指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原有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 食源性疾病: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治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食物中毒:是指健康人经口摄人正常数量食品后,所引起的以急性病理过程为主的疾病。 问答题 1、金葡球菌传播途径和控制 传播途径:一般来说,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以下途径污染食品:食品加工人员、炊事员或销售人员带菌,造成食品污染;食品在加工前本身带菌,或在加工过程中受到了污染,产生了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熟食制品包装不严,运输过程受到污染;奶牛患化脓性乳腺炎或禽畜局部化脓时,对肉体其他部位的污染。控制:防止带菌人群对各种食物的污染:定期对生产

微生物检验试题

微生物检验试题 1.下列对微生物概念表述正确的是 A.仅存在于人体 B.结构复杂,形体微小 C.可用肉眼进行观察 D.原虫不属于微生物 E.卡氏肺孢子虫属于微生物 2.下列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大肠埃希菌B新型隐球菌 C肺炎衣原体D厌氧性放线菌 E解脲脲原体 3.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朊粒 B.细菌 C.真菌 D.衣原体 E.支原体 4.医院感染是指 A.患者在住院前三天发生的感染 B.患者在住院前一天发生的感染 C.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 D.患者出院后一天发生的感染 E.患者在住院后三天发生的感染 5.下列对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工作原则表述错误的是 A.确保临床标本可靠 B.微生物学定性分析 C.全面了解机体病原微生物 D.快速准确提供信息 E.加强与临床联系 6.革兰阳性细菌细胞壁具有很强抗原性的成分是 A.外膜 B.肽聚糖 C.磷壁酸 D.聚糖骨架 E.五肽交联桥 7.下列菌有细胞壁外膜层的是 A.粪肠球菌 B.溶血葡萄球菌 C.新型隐球菌 D.产酸克雷伯菌 E.克柔假丝酵母菌 8.具有脱硫氢基作用的细菌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肺炎链球菌 C.脑膜炎奈瑟菌

D.奇异变形杆菌 E.流感嗜血杆菌 9.能使菌体蛋白变性或沉淀的消毒剂是 A.高锰酸钾 B.过氧乙酸 C.过氧化氢 D.低浓度苯酚 E.高浓度苯酚 10.监测高压灭菌器灭菌效果应选用 A.嗜热脂肪芽胞杆菌ATCC7953 B.金黄色葡萄球菌A TCC25923 C.大肠埃希菌ATCC25922 D.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ATCC9372 E.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11.不属于口腔中常见正常菌群的是 A.卡他布兰汉菌 B.大肠埃希菌 C.甲型和丙型链球菌 D.表皮葡萄球菌 E.白假丝酵母菌 12.淘米水样粪便、有腥臭味,符合的疾病是 A.细菌性痢疾 B.重症霍乱 C.病毒性腹泻 D.阿米巴痢疾 E.肠伤寒 13.鉴定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用的试验是 A.耐热DNA酶试验 B.血浆凝固酶试验 C.甘露醇分解试验 D.KIA E.MIU 14.抗酸染色检查的是 A.大叶性肺炎 B.细菌性脑膜炎 C.细菌血流感染 D.结核病、麻风 E.淋病 15.具有嗜冷性的菌为 A.奇异变形杆菌 B.产酸克雷伯菌 C.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D.黏质沙雷菌 E.摩氏摩根菌

微生物试汇总题库试题及标准答案

一、一、名词解释 1、原生质: 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2、PHB: 聚—β—羟丁酸,是一种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炭源类贮藏物,不溶水,而溶于氯仿,可用尼罗蓝或苏丹黑染色,具有贮藏能量、炭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等作用。 3、芽孢: 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壁厚、含水量低、抗屈性强的休眠构造。 4、菌落: 将单个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层),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时,该细胞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此即菌落(colony) 5、衰颓形: 由于培养时间过长,营养缺乏,代谢的排泄物浓度积累过高等使细胞衰老而引起的异常形态。 6、真核微生物: 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微生物。(真菌、显微藻类和原生动物等) 7、质粒: 凡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sDNA分子,即cccDNA。 8、单细胞蛋白(SCP): 通过细菌、酵母、丝状真菌和小球藻等单细胞或丝状生物的发酵生产的蛋白质。

一般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包括细胞内)或体表,从中夺取营养并进行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被杀死的一种相互关系。 10、腐生: 以无生命的有机物作为营养物质进行生长繁殖的生活方式。 11、包涵体: 始体通过二分裂可在细胞内繁殖成一个微菌落即“包涵体” 12、巴斯特效应: 酵母菌的乙醇发酵是一种厌氧发酵,如将发酵条件改变成好氧条件,葡萄糖分解速度降低,乙醇停止生产,但当重新回到厌氧条件时,葡萄糖的分解速度增加,并伴随大量的乙醇产生。 13、噬菌斑: 由噬菌体在菌苔上形成的“负菌落” 14、伴孢晶体: 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棵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即δ内毒素)。 15、烈性噬菌体: 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和烈解(释放)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16、温和性噬菌体: 凡在吸附侵入细胞后,噬菌体的DNA只整合在宿主的核染色体组上并可以长期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一般都进行增殖和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17、自养微生物: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试题及答案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试题及答案 A1题型 1. 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屏障结构包括 A、皮肤与粘膜 B、血脑屏障 C、胎盘屏障 D、免疫系统 E、A、B和C 答案E 2. 有关内毒素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均由革兰氏阴性菌产生 B、其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C、160℃,2~4小时才被破坏 D、毒害效应具有组织器官选择性 E、毒性作用较弱 答案D 3. 下列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度称为毒力 B、毒力主要由侵袭力和毒素所决定 C、破伤风毒素属于内毒素 D、侵袭力是指病原菌突破宿主机体的防御功能,并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E、以上均不是 答案C 4. 下列哪种成分不属于外毒素 A、脂多糖 B、痉挛毒素 C、肉毒毒素 D、表皮剥脱毒素 E、霍乱肠毒素

答案A 5. 下列哪种成分不属于外毒素 A、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B、产毒性大肠杆菌肠毒素 C、白喉毒素 D、表皮剥脱毒素 E、类脂A 答案E 6. 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包括 A、发热反应 B、白细胞反应 C、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D、以上都是 E、A和C 答案D 7. 慢性志贺菌感染的病程一般在()以上 A、两周 B、一个月 C、两个月 D、六周 E、七周 答案C 8. 志贺菌随饮食进入体内,导致人体发病,其潜伏期一般为 A、一天之内 B、1-3天 C、5-7天 D、7-8天 E、8天以后 答案B 9. 下列关于结核分支杆菌描述正确的是

A、类脂质为胞壁中含量最多的成分 B、产生外毒素 C、产生内毒素 D、耐药性低 E、一般采用革兰氏染色 答案A 10. 我国的卫生标准中,每升饮用水中不得超过()个大肠杆菌 A、1 B、3 C、5 D、7 E、8 答案B 11. 大肠杆菌指数测定时,37℃培养24小时,能发酵乳糖()为阳性 A、产酸 B、产酸产气 C、产酸不产气 D、产气不产酸 E、以上都不产生 答案B 12. 下列何种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 A、脑膜炎奈瑟菌 B、结核分支杆菌 C、铜绿假单细胞 D、枯草芽孢杆菌 E、白喉棒状杆菌 答案C 13. 下列何种细菌为革兰氏阳性杆菌 A、大肠杆菌 B、铜绿假单细胞

微生物检验考试题目及答案

临床检验试题—微生物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1)——肝炎病毒 一、概念 1.HBsAg 2.HBcAg 3.HBeAg 二、填空题 1.肝炎病毒有、、、和五种类型。 2.肝炎病毒中,由粪-口途径传播的有、;由血液和垂直途径传播的有、、;属于DNA病毒的有;属于缺损病毒的是;已有疫苗可主动免疫的是和;可进行细胞培养的是。 3.HBV的外衣壳由、和蛋白组成,构成HBV的;内衣壳由组成;核心由和组成。 4.甲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为和,猩猩和猿猴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5.甲型肝炎的血清抗体中,表示现症感染的抗体是,而表示既往感染的抗体是。 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血清标本,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3种不同 形态结构的颗粒,其传染性也不同,即小球形颗粒和以及。 7.乙型肝炎基因组为双股环壮DNA,内含4个开放读框(ORF),分别称为S 区,C区,和。 8.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主要经4种传播途径,即血液传播,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和。 三、单选题 1.乙型肝炎病毒的核酸类型是 A.单股RNA B.双股RNA C.双股线状DNA

D.双股环状DNA E.单股DNA 2.可致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毒为 A. HAV,HBV和HCV B. HBV,HCV和HDV C. HCV,HDV和HEV D. HDV,HEV和HAV E. HEV,HAV和HBV 3.可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途径有 A.分娩和哺乳 B.共用牙刷,剃须刀等 C.输血,血浆及血液制品 D.性接触 E.以上均可 4.不符合血清HBsAg(+), HbeAg(+)和抗HBc(+)的解释是 A.急性乙型肝炎; B.慢性乙型肝炎; C.乙型肝炎恢复期; D.无症状抗原携带者; E.血清有强传染性。 5.关于HAV,错误的是 A.是单股正链RNA病毒; B.能在体外细胞中培养; C.特异性预防可接种疫苗;

2019-2020年上海市资格从业考试《预防疾控微生物检验技术》习题精练[二十八]

2019-2020年上海市资格从业考试《预防疾控微生物检验技术》 习题精练[二十八] 一、单选题-1/知识点:试题 对于白喉棒状杆菌,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致病因素为白喉外毒素 B.可引起人类白喉 C.可致气管、支气管假膜 D.可存在于患者的鼻咽腔中 E.为革兰阴性杆菌 二、单选题-2/知识点:试题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生物安全柜柜型为 A.一级生物安全柜 B.二级生物安全柜 C.三级生物安全柜 D.四级生物安全柜 E.以上都是 三、单选题-3/知识点:章节测试 确诊流脑的主要依据是 A.脑脊液呈化脓性 B.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 C.皮肤黏膜瘀点瘀斑

D.当地有流脑流行 E.血液脑脊液涂片镜检或培养发现脑膜炎双球菌 四、单选题-4/知识点:试题 首选下列哪种方法用于粪便标本中霍乱弧菌动力检查 A.半固体穿刺法 B.压滴法 C.悬滴法 D.暗视野荧光法 E.毛细管法 五、单选题-5/知识点:试题 细菌明胶液化试验原理是 A.某些细菌产生胞外酶,能使明胶分解为蛋白质 B.某些细菌产生胞内酶,能使明胶分解为蛋白质 C.某些细菌产生胞外酶,能使明胶分解为氨基酸 D.某些细菌产生胞内酶,能使明胶分解为氨基酸 E.某些细菌产生胞外酶,能使明胶分解为明胶酸 六、单选题-6/知识点:章节测试 下列哪项作为急性HBV感染的指标 A.HBcAg B.HBc总抗体 C.HBsAg D.抗HBcIgG

E.抗HBcIgM 七、单选题-7/知识点:试题 可通过垂直传播感染胎儿的病毒是 A.风疹病毒 B.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C.巨细胞病毒 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E.以上都是 八、单选题-8/知识点:章节测试 接种乙肝疫苗成功应在血清中检出 A.抗-HBcIgM B.抗-HBcIgG C.抗-HBe D.抗-HBs E.抗-Pre-S 九、单选题-9/知识点:卫生统计学 回归系数b的t检验,其自由度v为 A.2n-1 B.n C.n-1 D.n-2 E.以上说法都不对

考试试题-微生物检验

考试试题—微生物检验 考试日期: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 1、抽样量一般应为检验用量的 3 倍,抽样时如发现有异常或可疑的样品,应抽选有疑问的样品。 2、样品在检验前应保存在干燥处,并存放在有“待检验”标识的区域,待检样品严禁开启,以防样品检验前受到污染。 3、菌检室在检验前打开紫外灯消毒 30 分钟。 4、检验时,细菌使用营养琼脂培养基,酵母菌用 YPD琼脂培养基,霉菌用虎红琼脂培养基。 5、供试液分别稀释成 1:10,1:100,1:1000 等比例,用吸管吸取每一稀释级的供试液 1 ml,注入 2 个平皿中。 6、细菌培养是在 30-35 ℃下培养 48±2 小时。 7、菌检试验完成后,检验员应及时填写《菌检报告》,一式二份,送市场部一份,技术质管部一份。 8、霉菌、酵母菌培养是在 25-28 ℃下培养,药品培养 72±2 小时, 食品培养五天。 9、接到市场部的《菌检申请单》后,检验员按《菌检作业指南》进行 试验,并填写《菌检记录》。 10、消毒后,培养基须放在 45 ℃的水沐浴锅内恒温。 11、菌落计数,一般在平板背面用肉眼直接点数,必要时用放大镜,以防遗漏。 12、平板上有片状或斑样菌落蔓延生长以及平板受到污染时,该平板计数无 效。 13、同一稀释级的菌落数为2个平板的平均数,若2个平板菌落数相差在 1 倍以上时,该稀释级不宜采用。但2个平板菌落数均在 15 个以下时除外。 14、供试品一般按批号抽样,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样。 15、供试品制成供试液后,应在 1 小时内注皿操作完毕。 16、若只有一个稀释级的平均平板菌落数在计数范围内,将该稀释级的平均平板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为报告菌数。

微生物学检验题库及答案

《微生物学与检验》题库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医院感染 2.肥达反应 3.内基小体 4. 噬菌体: 5.血浆凝固酶 6.败血症 7.灭菌 8.药物敏感试验 9.外 - 斐氏试验 10.L 型细菌 11.菌群失调:12.微生物 13.细菌 14.最小抑菌浓度 15.菌落 16.汹涌发酵 17.无菌操作18.流感杆菌“卫星现象” 19.培养基 20.包涵体 21.正常菌群 22. 内毒素 23. 干扰现象: 24.菌血症 25菌丝: 二.填空题 1 L 型细菌是指()。 2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称为()。 3 细菌 H-O 变异是指()。 4 药敏试验所用标准培养基是,所用菌液相当于()个细菌/ ml ,细菌接种采用()划线接种法。 5 细菌致病因素包括()、()和()。 6 细菌引起的全身感染包括()、()、()和()四种类型。 7 不染色标本检查主要用于观察细菌的()。 8 影响革兰染色结果的关键步骤是()。 9 有动力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是穿刺接种线(),无动力细菌穿刺接种线()。 10 糖发酵试验用于观察细菌分解糖是否产()和()。 11 靛基质试验的原理为,细菌产生的色氨酸酶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而生成(),此代谢产物与加入的试剂反应,生成()。 12 链球菌根据溶血现象分为()、()和()三种类型。 13 葡萄球菌触酶试验结果为()性,链球菌触酶试验结果为()性。 14 呈现脐窝状菌落的球菌是()。 15 抗 O 试验是测定病人血清中()抗体效价的试验,用于风湿热等疾病的辅助诊断。 16 血平板上呈现草绿色溶血环的病原性球菌是()和()。 17 IMViC 试验包括()、()、()和()四项试验。 18 分解乳糖的细菌在肠道选择平板上呈现()菌落,不分解乳糖则为()菌落。 19 KIA 斜面红色表明,底层黄色、有气泡表明()、(),有黑色沉淀表明()试验阳性 20 霍乱弧菌生物型包括()和()。 21 AIDS 的传染源是()和(),传播途径主要有(),()和()。 22 真菌菌落有()、()和()三种。 23 病毒培养方法有()、()和()。 24 病毒的基本结构由()和()组成,有些病毒还具有()。 25 流感病毒根据抗原结构不同分()、()、()三型,其中容易引起流感大流行的是其中的()型。 26 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和物品的操作方法称为()。 27 含菌量较多的标本(如粪便)的接种通常采用()接种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