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顺: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真正的教育
- 格式:pdf
- 大小:592.30 KB
- 文档页数:54
走进吟诵,感受古诗文之美摘要:在举国上下重视传统优秀文化的当下,我们小学语文课应该样怎么做?走进吟诵,古诗文自古以来就是吟诵的,吟诵也是鉴赏古诗文的重要方法。
教学实践中我从古诗文的读音、读法及诗教三个方面理解古诗文、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吟诵音义读法诗教现在语文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文的比重越来越大,到中学语文一半以上都是古诗文。
所以从小学起一定要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学会学习古诗文的方法,提高古诗文学习的效果,爱上中华经典和传统文化。
怎么做呢?走进吟诵。
吟诵是汉语诗文的诵读方式、教学方式,也是重要意义的承载方式,在中华古诗文演变、传承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古诗文为什么要吟诵呢?当代著名的教育家、诗人、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先生说:“声音里有古诗文一半的生命”。
一、字音有意义——文字之美1、文字读音是有意义的。
文字在诞生之初,读音也是有意义的,只是在形成语言后“陌生化”了。
语言一旦形成就没有人在说话的时候,去思考一个字声母为什么是这个、韵母为什么是那个。
著名语言学家郭绍虞说:语言之起,本于拟声与感声,拟声是摹写外界客观的声音,感声是表达内情主观的声音。
汉语感声词既是以表达声情为主,汉语的拟声词尤其长于摹状声貌。
(《中国语词的声音美》)郭先生所说“拟声”与“感声”,就是指汉语语音形成的两种方式。
一种是拟声,就是模拟对象的声音,比如“猫”的命名就是因为它的叫声好像是mao。
一种是感声,就是用语音,用发声的过程模拟语义,比如“包”字,就是用bao在模拟“包”的动作(b有开启之感,a有打开之感,0有弯曲之感,合起来就是包这个动作的过程)。
著名语音学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John J. Ohala教授在1982-1984年做过实验,验证了语音和语义之间的关系(选取多组反义词,让不懂这种语言的人仅根据语音判断意义,成功率达95%。
)中外语言学家经过研究都证实语音和语义是有关系的,只是在口语中“陌生化”了。
古代中国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教育在其文化体系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古代中国的教育可以追溯至商周时期,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进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本文将从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来探讨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和变化。
一、古代中国教育的形式(1)家庭教育古代中国的家庭教育始于经验积累,没有公开的教育机构。
父母(尤其是父亲)是孩子最早的老师。
父母会教孩子识字、算数、礼仪等,在儿子或孙子成年前,会通过委托辅导的方式传授子孙家族史、仪礼制度和家族文化。
(2)学馆教育自秦汉以来,学校成为古代中国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公立学校在当时的中华民族社会中没有称谓,通称“学馆”,韩愈曾说:“故称之曰学馆者,不称之曰学校也。
” 学馆的设置往往由当地的名士或地主设立。
学生的所学学问主要是文言文、历史、逻辑、音乐、舞蹈等。
经学是其核心主要教学内容,先贤之书就是学生的主要教材。
(3)私塾教育私塾教育比学馆教育更为普遍和实际。
私塾教育由一名私塾老师和几名学生组成,通常在老师家里开课。
私塾教育不仅教授经典,还支持以及儒家文化。
私塾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私塾教育强调的不仅是学问的传授,还讲究学生的品德、思想和世道观念的培养。
(4)科举考试之路科举是中国古代对公务员的选拔制度,历经六朝和明清两代,科举制度创造了中国古代士子飞升的机会。
科举制度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它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还要求学生具有优秀的恒心、毅力和智慧。
二、古代中国教育的内容(1)经典教学古代中国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儒家经典。
孔子的《论语》、《大学》、《中庸》是基本教材,而《孟子》和《礼记》等也是重要参考书。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文言文读懂并理解纲领所述的理念,这些理念主要是关于道德、家庭、尊卑和礼仪等问题的。
(2)军事教育孙武的《孙子兵法》和吴起的《兵书》是古代中国军事教育中的两大经典之一。
父辈不得不送自己的孩子去当卒或干部。
2011年9月15日在首都师范大学国学吟诵社的演讲徐健顺我们这个国学社活动呢,今天是第一次做。
我们在民大已经做了一个学期,所以我希望在首师大也做起来,因为我是吟诵学会的,吟诵学会就在首师大。
我希望能给首师大带来一点东西,所以把这个形式带到首师大。
今天实际上是一个动员会,我跟檀作文老师实际是这个活动的主持人。
今天这个沙龙其实没有主讲,是两个主持人在这儿先鼓动鼓动,让大家以后能来听。
后面我们会尽量请一些专家、学者,我们认为够水平的到这儿来,与大家来分享一下国学。
今天的题目叫“为什么要兴国学”,是吧?这个很好啊。
你们今天能来到这儿听,一定是因为你们对国学已经有感觉了。
要不然的话你们不会到这儿来听的。
现在大学生爱学习的也不是太多。
你们既然有感觉了,好像我再说就是废话。
但我又怕有些学生的感觉不深,所以还是再说一点废话。
从哪儿开始说呢?这样吧,我们刚刚开学,我想知道在座的有没有新生,哦,有一位......哦,还是有几位新生的,很好,很好,那其他同学是老生了。
老生也好,新生也好,都可以想一个问题,尤其是新生。
我想问的是,你们为什么要背井离乡来到北京?就是这个问题。
尤其是开学第一天,尤其是刚刚考上大学的同学。
老生也一样,想想当年我们为什么,包括现在都是,为什么?因为很快你们就面临找工作。
找工作时候,大部分同学还是想留在北京,那么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地留在北京?到底,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再向前说,为什么我们要上学?干嘛我们要上学,我们是为了什么?还有就是再往后,当然很快面临的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考研?为什么我们要再向前走,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是需要想清楚的。
你们说是为什么?每个人问问自己吧,为什么?为什么要在这儿,为什么?想想这个问题。
再说个别的话题。
这几年来一直有人在对“孝”做调查,全国各地都有。
我知道四川、广东、黑龙江、辽宁、山东都有,北京也有。
调查的结果是非常令人担忧的,当然他们的调查本身也可能是不全面的。
但是总的来说,调查的结果,比如说,小学生的调查,我看到那次的调查结果是58%的小学生是达不到“孝”的标准的。
吟诵的规则:一本九法徐健顺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文人们对汉诗文的传统诵读方法,也是汉诗文的重要创作方法,自先秦以来,在私塾官学等教育系统中,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吟诵是汉诗文的活态,是汉诗文的声音载体,是“乐”的功用的实际主要承载者,是汉诗文的传承形式,也是重要的传统教学方法,对我们理解汉诗文、学习汉诗文,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汉语诗歌多半是先吟后录的。
鲁迅有诗云:“吟罢低眉无写处”——鲁迅尚且如此,何况唐人乎?何况汉人乎?所以古人叫“作诗”不叫“写诗”。
诗是吟出来的——这件事有什么重要意义吗?有的,太重要了。
吟诵的时候,字音拉的很长,字音本身的声音意义就被放大、加强、夸张,从而占据了诗歌意义的很重要的部分。
声韵的意义与字面的意义的结合,才是汉语诗歌涵义的全部。
当我们抛弃声韵意义的时候,诗歌的涵义不仅仅是不完整、不深刻的,而且我们对字面意义也往往会产生误解。
百年以来,我们是用西方的poetry理论来解释汉语诗歌的,只讲字义、意象、结构、背景,不讲声韵,这是对汉语诗歌的根本性误读。
文赋也是这样。
关于这一点,我已另文撰述,在此不多谈了。
吟诵为什么又是教学方法?再深言之,为什么要吟诵?因为吟诵是对诗文的理解。
吟诵的声音里包含着三层涵义:第一,字面的意义。
吟诵是严格依字行腔的,绝不倒字,声母、韵母、声调,清清楚楚,准确地表达出是哪个字。
第二,声韵的意义。
诗文的声韵,包括押韵、格律、入声字、开闭口音等等,都在吟诵中表现出来,这些声韵的意义也通过吟诵而得以展现,这是现代的朗诵、朗读所做不到的。
百年以来,我们把对汉诗文的理解建立在朗诵的基础上,这就出现了意义的偏差。
第三,吟诵者个人对诗文的理解。
每个人的吟诵调都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吟诵不同的诗,也是不一样的,吟诵两次,也会不一样,为什么?因为理解不一样了。
反复吟诵的过程,就是一个自觉学习、主动思考、理解品味的过程。
如此,教学的时候就一定要吟诵,老师把自己的理解浓缩在吟诵中教给学生,学生反复体会,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吟诵,如此代代相传。
读钱穆,学历史:历史不是黑斯垂徐健顺今年寒假的吟诵学习班,我特意安排了“钱穆先生著作读书会”,作为每天晚上的课程。
读书会,就是一起读书,读完讨论一下,形式很简单,所以也没有主讲人,只有主持人。
本来是由曾维范先生、刘宏毅先生、朱翔非先生和我各主持一晚,不料曾先生突然逝世,伤痛之余,只得由我主持两晚。
是曾先生导我读钱穆,所以本文也敬献于曾维范先生。
吟诵不是唱歌跳舞,也仅仅是教学法。
在吟诵的背后,有中国文化的真相在。
因为发现了吟诵,而我们被教育的中国历史文化忽然变得可疑起来,从而启发我们去打破百年的知识屏蔽,推开历史真相之门——原来我们一直生活在楚门的世界里。
反过来,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真相,也不可能做出高境界的吟诵,也不可能做出好的吟诵教学,甚至可能把吟诵变成新的缪兹克。
因为在吟诵中,渗透着儒家理想和中国文人的传统,不理解这些,只能算掌握了吟诵的规则,但仍然不懂吟诵、不会吟诵。
所以在吟诵学习班中,我总是尽量设计一些国学的课程。
然而,空讲义理难与吟诵结合,讲具体的东西又如蚂蚁啃天无从下口,而学习班时间有限,怎能在几节课中就把国学讲通?学习班上的国学课,只能是点到为止,给大家一个启发,留一个印象,终究还是要靠课后的自学。
但是自学要从哪里开始呢?当然进入国学也有四万八千法门。
不过就我的观察,学历史似为最佳的入口。
现在虽国学复兴,但社会上一般民众,对国学只是印象尚好,但不参与,属于敬而远之的态度。
究其原因,还是觉得国学没那么好,没那么有用。
你要说国学有用,为什么我们近代会落后挨打?为什么到今天我们还追不上欧美?我想,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这一百年的挨打历史,是全体中国人都迈不过去的坎儿。
这个问题不解决,民众是不会对国学心服口服的。
直到今天,铺天盖地的媒体、影视,还在不断重复“传统让我们落后”,“落后就会挨打”这些似是而非的论调,你说国学怎会深入人心?所以我想,改变人心,当从重学历史开始。
重学历史,最好的办法就是读钱穆。
谁才是天下第一?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有多少种教学模式、教学法?恐怕谁也数不清。可是我们的教育成果如何?这个恐怕谁都很清楚。 这是为什么呢? 满天飞的教学法,基本上都是欧美移植过来的。用西方的教学法教西方文化,可能还行;教我们中国的孩子学中国的文化,合适吗?为什么没有人研究一下中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呢? 因为中国古代的教育太落后?太腐朽? 这真是奇哉怪也。如果我们古代的教育不成功,又怎能培育出无数的仁人志士、才子文人,撑起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只要几代教育失败,这个民族立刻就土崩瓦解了。 如果说古代的教学方法不适合现代教育,好像是个不错的理由,但是我要请问:古代的教学方法是怎样的,您知道吗?您知道我们古代的教育,从来是一对一的吗?我们中国的儿童,三千年来一直享受博士生待遇吗?您知道我们古代的老师上课是吟诵的吗?我们中国的儿童,一直是在音乐的感动中学习经典的吗?您知道我们古代的儿童,六岁时普遍可以达到三千字的识字量吗?您知道我们古代文人的记诵量是现在大学生的万倍以上吗?如果您说那是死记硬背,没有想象力和创造性,那我问您,您觉得是现在的中国人创造力强,还是古代的中国人创造力强?中国现在有大师吗?究竟是谁在培养有想象力、创造力、健康、充满爱心、高雅、纯洁的人才? 中国古代的教育,才是天下第一! 有人说,不要逼儿童早识字,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我赞成教育规律,反对扭曲儿童。为什么早识字就是摧残儿童呢?因为识字是使用理性的,儿童理性发育未成。为什么识字是使用理性的呢?因为字是拼音的!明白了吗?这是外国人的理论!中国的汉字是象形文字,恰恰是使用感性的!我刚刚得到的一份香港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花了很多年研究儿童学习的脑神经规律,得出的结论中有一条:学习汉语主要用右脑,学习英语主要用左脑。按照西方的理论,中国的儿童恰恰要早识字,必须趁感性好的时候赶紧学习。所以中国的儿童早识字,早看书,热爱学习,热爱文化。为什么中国的文明那么发达?而我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始终全面使用象形文字的民族!我们真应该怀着深深的敬意感谢我们的祖先! 不去了解,盲听盲从,不是科学的态度。 到哪里去了解古代的教学方法呢?的确,这方面的研究太少了。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学界有人在研究,也在整理文献资料。吟诵学会在采录老先生,也积攒了很多资料。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学校有人正在做!有人正在尝试借鉴古代的教学方法,进行现代的教育,这些活生生的案例,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 陈琴老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去年她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带一年级的学生,我曾邀请她带着学生到武汉演出。于是,我在一辆大巴车上第一次见到了这批幸运儿。您猜当时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集体吟诵《滕王阁序》!六岁的儿童啊,才上学半年啊,半年前一半的孩子还一个字不认识呢,半年以后他们已经熟背了一万多字的经典!我曾把陈老师的上课录像放给我的研究生们看,看完后,他们全趴在桌子上——没脸见这批六岁的小弟弟小妹妹。 您也许猜测:做陈老师的学生很痛苦吧?被逼着背那么多东西。所以您一定要看看陈老师上课的录像,不是看陈老师,而是看她的学生,看那些孩子的脸和他们的神态动作。孩子们上课时的状态,就像我们在看世界杯!一副跃跃欲试、直欲冲上讲台的样子,每个人都张牙舞爪、兴高采烈!这样的学习,不可能不好。这样学习的孩子,不可能不成为一个好人。 陈老师是怎么做到的? 她的秘诀,一个叫素读,一个叫吟诵。 还有很多,需要您自己去看,去体会。 如果每个孩子都像陈老师的学生,这个国家,就叫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我们失去的已经太多,找回来真难。 幸而还有人在做。幸而还有很多人,像您一样,准备去做。 做吧,为了民族,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 去做吧。 徐健顺 2011年11月7日
2024 年秋季第一次学情分析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室和座位号;2.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答题时,请考生注意各大题题号后面的答题提示;4.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5.答题卡上不得使用涂改液、涂改胶和贴纸;6.本试题卷共21道小题,考试时量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自强不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
学校将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识自强不息内涵】1.小明是编辑组成员,他在同学们的稿件中发现了很多错误的读音和书写。
小明对此进行了归纳总结,以便编辑组其他成员参考学习,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要注意成语中的一些特殊字形,例如:“鸠占鹊巢”不要写成“鸠占雀巢”,“心无旁骛”不要写成“心无旁鹜”,“矫揉造作”不要写成“矫蹂造作”。
B.应注意区别形近字,例如“天娇”应为“天骄”,“儒养”应为“濡养”。
C.应注意一些生活中容易读错的字音,例如:忧戚(qī)、积攒(zǎn)、箴(zhēn)言。
D.注意多音字的误读,如:“间不容发(fà)”应读成“间不容发(fā)”,“着(zháo)落”应读成“着(zhuó)落”。
2.小明在审稿时,不小心删除了一位同学的稿件内容,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4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吟诵中国古典诗词,感受古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1)“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发面对挫折后的乐观豁达;(2)“ , ”[《行路难(其一)》],是李白勇往直前的自信豪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韩愈忠君报国的坚定志向。
【寻自强不息人物】3.(1)中国古代有许多自强不息的人,他们的事迹可以让大家获得教益。
刘晓琳:徐健顺《普通话吟诵教程》学习笔记第⼀讲徐健顺《普通话吟诵教程》学习笔记第⼀讲⽩话诗歌吟诵怎样学吟诵?吟诵就是古代的读书法,是汉诗⽂的传统读法,中华传统读书法,古代教育最基本的学习和教学⽅法。
作为⼀个整体接收下来并传承下去。
这些从⽼师那⾥学来的吟诵的⽅法,加上⾃⼰的理解:从⽼师那⾥学到的吟通调,加上⾃⼰的乐感、⾃⼰的语感、⾃⼰的特点,这样就形成了⾃⼰的吟诵,这就是古⼈的学习⽅式。
初级学习者第⼀,学会唱歌,唱⾃⼰的歌⼀—就是度曲;第⼆,掌握⾳韵格律的知识;第三,学习基本的吟诵⽅法;第四,学会使⽤别⼈的吟诵调;第五,学习怎样进⾏吟诵教学,就是在中⼩学、幼⼉园怎么样把吟诵的⽅法应⽤下去。
汉语度曲法。
诗⾔志,歌永⾔,声依永,律和声。
诗歌就是把⼼⾥的话说出来,拖长之后放到⾳律上就⾏了。
《⽑诗⼤序》有这样的话:在⼼为志,发⾔为诗。
情动于中⽽形于⾔。
⾔之不⾜故嗟叹之,嗟叹之不⾜故永歌之,永歌之不⾜,不知⼿之舞之,⾜之蹈之。
在⼼⾥头是你的想法,说出来就是“诗”了。
怎么就成“诗”了呢?“情动于中⽽形于⾔”,⾸先是⼼⾥有感情,然后说出话来,“⾔”就是说出的话。
这就是我们中国的诗歌、⾳乐和舞蹈的⽣成机制。
它是从哪⾥出来的呢?⾸先是从感情⾥出来的,是⾃⼰有感情,然后把它说出来。
说出来以后把它拖长,放到⾳律上,就成了歌。
所以如果⾃⼰没有感情,唱出来的那个东西不能叫作诗歌。
我们的诗歌是有定义的,不是只要有旋律唱出来的就叫诗歌。
在中国的传统中,什么叫唱歌?唱歌是从⾃⼰的感情出发,⾃⼰作词,⾃⼰作曲,⾃⼰唱,⽴刻唱,是即兴的,给⾃⼰听,要么就是唱给特定的⼈听。
我是唱给你听的,不是唱给⼀⼤群,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听的。
如此,才有感情的真实,有真情实感的才可能是诗歌。
在中国古代,吟诵是⾳乐之根、吟诵的度曲法和唱法,也是所有汉语歌曲的共同基础。
所以让我们从吟诵开始,重新学会唱歌,也就是唱⾃⼰的歌。
汉语是旋律型声调语⾔,它天然有声调,声调有升降,因⽽天然地具有旋律性,⽽且不同的声调有不同的含意,所以在中国⼈的⼼⾥,旋律是天然与汉语的声调有关的。
徐健顺: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真正的教育 徐健顺,满族,1969年出生于青岛。著名吟诵专家,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2年调至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1991年入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师从裴斐先生治唐宋文学。2003年在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师从李岩教授治朝鲜文学。2006年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师从赵敏俐教授治中国古代诗歌。其主攻方向为音乐文学、比较文学、朝鲜文学、中国古代文学。讲授文学理论、中国文学史、通俗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古诗文吟诵等课程,并长期在中央民族大学和首师大每周举办“徐张国学讲座”,邀请杰出国学学者主讲。著作有《名家状元八股文》、《命名——中国姓名文化的奥妙》、《声音的意义》、《徐健顺吟诵文集》、《吟诵教程》、《我爱吟诵》(合著)等。论文数十篇,发表于《东疆学刊》、《延边大学学报》、《文学前沿》等刊物。录有《徐健顺吟诵专辑》、《学唱传统吟诵》、《吟诵之美讲座》、《吟诵理论与方法》等吟诵录音与录像。
今日蒙周坚老师拨冗为余导游柏林,如数家珍,尤至派加蒙博物馆,耳闻纵横辟阖之希腊两河文明,目接宏伟曼妙之建筑雕塑陶器,直如身在远古天国,迷恋不忍,而周老师则感国内博物馆教育之羸弱,民族文化启蒙之缺失,叹息良久。于是共论中国人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中国历史,更不知其不知,而妄自菲薄,常令西人亦为之瞠目。我一辈人上不能引民族未来之路,下不能安传统断绝之状,唯可作为者似考古学家,发掘真相,洗清污垢,复原神采,以奉后人。联想近日讲学,同道多询古代私塾事,因思撰文略述中国古代教育。然而今日受教于周老师之大心得,尚不为古代史,而为做人之谦恭、不坚硬。唯知我之可能错,而有聆人之可能,而为己留一生路。余自推广吟诵以来,姿态多锐进,做事多坚决,此为狂狷,非君子者。赵师多诲,余尚未能。五四之失,其因亦在急切。周老师长余一岁,而谓渐知天命。师友亦多有劝余慢行者。此余心慕之事也。然余读书之少,为学之利,此非能立变者。唯日三省,多反思之。今日为文,亦为急文,各位师友不可做定论看。余不敢论今日教育何去何从,唯谈古代教育;亦不敢论古代教育,而云我所理解的古代教育。此意非定如此,而仅为余翻检旧书、拜访耆老而个人构拟者。故盼诸君指点不足、纠正偏颇,或补充见识、发表新论,共同接近传统真相,则幸甚至哉! 又,此为漫谈,不引文献考证。拜访近千耆老、翻检上万文献所得之详情,请待朱立侠君大作。 二零一二年十一月十九日
一 现在我们的教育场所,叫做school,教育形式,叫做education,老师叫做teacher,学生叫做student。老师不是古代的“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的老师不传道。学生不是古代的“生”。生者,所以学道修身安民也。现在的学生就为找份好工作。所以school也不是学校,学校不是老师站着学生坐着,而是大家都坐着,也不是一个老师面对一群学生,而是一对一的教学。当然education也不是教育。翻译误事,已逾百年。英语的所有词汇,都不能够完全对应汉语的,心不是heart,父亲也不是father。我们的文化复兴,好像要从重编字典开始。一百年前,我们强调的是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性,——这当然是对的。可是,一百年后,我们似乎应该关注一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了,这才全而不偏,不是吗? 一百年前,中国的教育不是这样的。从一百年前上溯到三千年前,中国的教育从来不是这样的。我们古代的人才,都是私塾官学系统教育出来的。如今,最后一代读过私塾的老先生,还有一些尚在人间。我和我的团队,这些年来到处拜访这样的老先生,询问当年的教育情况,采录当年的读书方法。昨天有人问起,那些老先生都是怎样的人?我郑重回答:不是现实中的人。和他们面对面坐,恍若隔世。他们吟诵的时候,会哭。他们和你一见如故,亲如家人。他们不顾年迈体衰,总是倾囊而授,或又拄杖带我们寻访他人,从未提报酬、版权,也从不怀疑我们是骗子,也从不担忧我们是文盲。他们都会随口作诗,儒经道藏,更是信手拈来。吃饭的时候,能为你解说每一道菜的来龙去脉。走路的时候,能为你指点每一处地方的历史变迁。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术药材、拳理兵法,都通一二。他们历尽苦难,死里逃生,却都达观开朗,笑对人生。他们是“士”,周坚老师谓横平竖直立于大地,他们身上最宝贵的东西,是气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气节不是一个架势,恰恰是亲切,是温柔,是可爱。| 我们也认识一些会吟诵,但没有读过私塾的先生。这些先生或从家传,或从学堂、大学,或像我一样从采录习得吟诵。这些先生,就感觉是现实人物。这其中的差异,也难以说清,但就是感觉不同。所以不是吟诵使人不同,而是传统教育使人不同。 您教语文,教文学,教历史,教文化,只要是中国的,是不是就该了解一下古代是怎样教的。您是家长,是学生,是中国人,是不是应该了解一下古代中国人是怎么教育出来的。我们现在不想了解,是因为我们以为知道,以为没有价值,以为古人就是落后。章太炎先生说:目学变耳学。对历史的认识从亲眼见到变成了道听途说。我真心希望每一个人都在身边寻访一下读过私塾的老先生,亲身感受一下你以为知道的那种陌生。 在成都讲课,前面一位先生下台前说:世界上最会读书的民族是犹太人,中国人太落后了,我们要多向犹太人学习。我接着上台,不知道怎么往下接,迟疑了一会,只好说:恐怕不是这样的!这个世界上,最会读书的,是我们中国人,只是我们都忘了。或者说,不知道了。
二 我们采录到的吟诵人,有一些是农民,有一些是妇女。他们并不是文人,可是会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我们总以为,古代劳动人民是不识字的,是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利的,事实恐怕不完全是这样。孔子有教无类,他把本来是贵族的教育向民间大众开放了。封建制也是在那个时代瓦解的。此后,中国民间的居住形式,虽然也有依附豪门卖身为奴者,然而其主流,是宗族聚居。所以我们农村的地名,多赵家村李各庄之类。一个宗族能聚居,其中一定有富裕者,否则都是穷人,一定会流离失散了。富裕者或者宗族长老、大户人家,有三件必做的事情:修路、建祠、兴学。族有族学,村有村塾,家有家教,这是中国教育最基层的单位。这些私塾,有公立的,那么对于这个宗族乃至村子里的外族都是免费的;也有私立的,会收费,但是费用也不高,一般一个月一袋米而已。在原则上,所有人家的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没听说哪个私塾规定什么样人家的孩子不许入学的。当然,实际上,从家庭的角度来说,还是有条件的。首先是要有点余钱,不能穷得叮当响,其次,要舍得这个孩子不劳动。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是有三年义务教育传统的,这个时间,大概是儿童三到六岁,也就是蒙学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能调皮捣蛋,但又没有劳动能力,所以家长一般愿意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送去私塾。到了六岁左右,他能带弟弟妹妹了,能放牛了,能砍柴了,很多人家就会让孩子辍学,所以古代很多农民是受过三年左右的蒙学教育的,会背《三字经》《百家姓》和一些唐诗,但是并不是文人。上学的不只是男孩,也有女孩。古代也有女馆,专教女生的。也有专门给女孩读的蒙学书。我们采录到的吟诵调,有的先生会分男调女调,教男生是一个调,女生则是另一个调,比男调要温柔细腻。从小家碧玉到大家闺秀,都是要上学识字的。您回想一下笔记小说里的情节,是不是这样?那时候好女孩的标准是“知书达礼”。有人要说,古代给女孩的教育都是封建的、压抑人性、侮辱人格的,这个我不想争辩,只请您亲眼看看那些女孩的蒙学书,我们再讨论吧。 综合这些情况,中国古代的文盲率大概是世界上最低的。我们总有个印象,觉得旧社会文盲率高。这是因为1950年的调查数据是80%以上的文盲率,有的地方达到90%以上。但是,1860年代,外国传教士曾在湖南一带做过调查,结果是文盲率只有60%,而且还是一般的县镇山区。在城市,文盲率会低于50%。一百年间,文盲率的飙升有两个大的原因。一个是战争,我们都知道那是怎样的一百年。另一个更重要,是教育体制的急速更替。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成立,旋即废止读经,政府只承认新学堂的学历。私塾大批消失,而新学堂却一时寻不到教师。今天全国都难觅国学教师,情况不是一样吗?只是方向相反而已。当年教育转型太急,以致于广大县镇农村,包括许多城市,新学堂一时难以建立,建立起来质量也没有保障,而私塾已经大量消失,结果是两代中国人,大批失去了受教育机会,文盲率一下子上升了近一倍。以前,不是这样的,古代的中国人,大部分是识字的,所以这个国家,叫做文明古国,这个地方,叫做天朝上邦。 不仅如此。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有子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教育并不是以识字为必须的。教育的目标,是把人培养成一个好人,一个健康的人,一个对族群有用的人,一个人生幸福的人。苟能如此,何必识字?慧能大师就是明证。 以前不识字的人,也受教育。我们采录到了很多不识字但是会大篇背诵《三字经》等蒙学,或者评书曲艺、戏曲民谣等等的人。北京老天桥的相声,有《歪说三字经》、《歪说百家姓》、《歪说四书》等段子。那时候相声可是撂地说的,围观的多贩夫走卒,十秒钟不让人发笑,场子就散了,可是要发笑,就得先背得过这些书。这就证明一般观众都是背得过这些经典的。《歪批三字经》我也听过,几乎把《三字经》的内容说了一多半,你没读过,真是一句也笑不起来。以前听评书说《三国》、《英烈》,那不是教育吗?看戏演《包公》、《梁祝》,那不是教育吗?农民也不是只有祈福求利习俗的。闻刘备败则悲,听徐达胜则喜,知耻而勇,知义而信,这就是人格的养成了。 况且,族有族规,门有门风。家族和家庭的教育,是代代相传的,是由父母和长辈口传心授的。老一辈的人都会说:咱们家人可是忠厚老实的,不能出去偷奸耍滑。又会说祖上的事迹,又会贬斥市井败类。小到待人接物,大到成家立业,都会谆谆叮嘱,细说利害。当然也包括生活常识、自然知识。骂人如果骂“没有家教”,就是对整个人品的彻底否定。可见,家教、门风,是教育的一个基础。 少数民族现在还有很多是没有文字的,其中包括一些大民族。难道这些人都是没有教养的?还是没有知识的?他们的知识、文化、修养,都是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未必见得比所谓文明人差。他们的生活、人生也可以很健康、很幸福。 文字,只是教育的工具之一。科学,也是教育的工具之一。没有文字和科学,对人生会有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以前中国的教育质量如何?看看我们在几千年内的文明一直在世界前沿,看看我们凝聚来多少人,看看我们的文化成果,还不清楚吗?如果教育质量不好,两代人下去,这个文明就要衰落了。中国的文明能够延续不绝,而且一直高歌猛进,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天下第一!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而是整个社会成员的教育,从理念到方法,从内容到模式,都是令人惊佩的!我举个例子吧。 中国古代是居民自治的。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我教育,不是吗?以前的中国官员,最低一级是九品下,相当于现在的镇长,镇以下呢,就没有官了。村庄、街道、小区、胡同,都没有政府,一律居民自治。自治,靠的是长老、大户,更靠的是门风、家教。大部分的事情都可以在自治范围内解决。沈从文的《边城》巴金的《家》等等,让很多人对居民自治和门风家教印象恶劣,其实用逻辑想一想就知道,只是恶劣的东西,不可能为全体民众所接受并奉行几千年。人心都是肉长的,脑子不是都进水的,居民自治和门风家教,缔造了地方的安宁和秩序,塑造了正能量的人品,给了每个人以优化的生活,这才为大家所接受。今天,还有几家有家风?还有几处有自治?中国人的整体道德水平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至少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严重不成比例吧。为什么现代教育没有带来相应的素质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