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几个问题

关于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几个问题

city

城市化道路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正确认识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掌握城市化运行的基本特点,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城市化和城市化率的基本理解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人口聚集的生产要素集约化和业态多样化的有机体,是一定区域内经济、政治、文化和对外活动的中心。总之,城市是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方式和先进生活方式相统一的人类聚居地。

由于城市具有的先进性、优越性,必然会吸引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聚,形成强大的集聚力。人口的大量集聚,不仅可让人们共享公共投入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能使不同才能、教育背景、种族、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人们集聚在一起,为文明程度的提升带来良好的条件。生产要素的集聚,不仅可使企业共享公共投入而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还可以为技术进步和

外溢提供最适宜的环境。当一个城

市人口和生产要素集聚到一定规

模时,将形成巨大的能量向周边区

域扩散,既有以现代大生产为基础

的经济功能的扩散,又有与现代大

生产紧密相连的教育、文化、伦理

道德和价值取向等城市文明的扩

散。概括来说,城市化既是人口和

生产要素的集聚,又是城市能量的

扩散,城市化的实质是让城乡居民

都能享受到城市文明。

城市发展的历史和进程不同,

城市化的水平也不一样。长期以

来,人们用城市化率来衡量城市化

水平,城市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

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

个指标简单明了,使用价值很高,

但它的局限性也很大。首先,这一

指标只能显示人口城市化,即表明

人口向城市集聚的情况,而不能显

示由生产要素集聚而引起的生产

力变化的状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

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变化的状况,

也不能显示城市文明扩散的基本

情况。城市人口比重受到统计口径

变动、区划调整和人口流动等人为

因素的影响,很难准确反映城市化

的真实水平。城市人口比重受到城

市建制标准的影响,而不同国家或

地区的城市建制标准相差极大,因

此缺乏可比性。为了克服这些局限

性,应以复合指标替代单一指标,

可选取若干反映城市化基本内涵

的重要指标(人口、经济、政治、文

化、基础设施、环境等),根据其对

城市化的重要性进行加权,将其加

权平均数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地

区)或单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的复

合指标。

二、推进城市化需要“双轮”

驱动

城市化既是人口和生产要素

的集聚,又是城市能量的扩散。推

动城市化要充分发挥集聚和扩散

的作用即“双轮”驱动,一方面要加

快城市自身发展,集聚更多的人口

和生产要素,不断增大城市能量;

唐启国

关于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几个问题城市

30

2008.2

城市

city

城市化道路

另一方面要促进城市能量的扩散,让更多的人享受城市文明。

1.加快城市发展,增大城市能量。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工业化的全面推进,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其中大陆城市数量从1949年的136个增加到2006年的663个,城市化率由1949年的10.6%提升到2005年的43%,这表明我国的城市化已进入加速推进阶段即城市化中期(城市化率30%~70%时期),这一阶段城市化推进的速度一般为初级阶段的1.5~2.5倍。同时,日益松动的户籍制度将成为加速城市化的催化剂,而巨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统计数据为3∶1,实际为5∶1~6∶1)将成为城市化最为强劲的推动力,城市预期收益远高于农村的预期收益将继续吸引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据预测,今后几年至少将有1.5亿农民进城,加上城市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城市人口每年将以2000万~4000万的速度快速增长。

面对如此良好的城市发展契机,应当坚持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有条件的区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人口分散、资源条件较差的区域,重点发展现有城市、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通过以上举措扩大城市(镇)规模,增加城市(镇)数量,提高城市(镇)的集聚力,增大城市(镇)发展质量,使其从以粗放型发展为主向以集约型发展为主转变。为此,要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城市(镇)人口和劳动力的素质;要加快经济发展速度,转变经济增长

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

经济增长质量;要加快社会事业发

展,建设和谐城市;要加快城市

(镇)基础设施建设,节约资源,优

化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

好型城市(镇)。总之,要使城市发

展在数量和质量上统一起来,增大

城市能量的同时,提升城市能量的

质量。

2.加快城乡良性互动,促进城

市能量扩散。

乡村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从供给方面看,农业劳动生产率提

高带来的农业剩余(劳动、资本、农

产品等剩余)是城市发展的前提条

件。从需求方面看,农业生产率的

提高导致的乡村发展为非农产品

提供市场,为城市资本、技术外溢

提供场地,同时,也为城市能量扩

散、城市文明的传播创造条件。城

市发展速度加快,城市规模增大,

城市文明程度提升,促进了城市服

务业向乡村延伸,支持乡村服务业

的发展,使乡村居民在商贸、物流、

交通、金融、技术、信息等方面享有

较好的服务;要加快乡村社会事业

的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教育事

业,加强乡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

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广播电视事

业,加大乡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快

乡村道路建设,发展乡村通信,完

善乡村电网,积极发展适合乡村特

点的清洁能源,优化乡村生产和生

活环境。通过城乡良性互动,特别

是城市对乡村的支持和帮助,构建

乡村自我组织、自我约束、自我保

护、自我发展的机制,让城市能量

更好地向乡村扩散,让乡村居民也

能较好地享受城市文明。

三、“逆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逆城市化”是近年来学术界

在讨论城市化问题时经常提及的,

大多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

城市中心地带生存空间的日益狭

小、交通拥挤、地价上涨、污染严

重、环境破坏、犯罪率增长等原因,

人口由城市中心大量向郊区及更

远的乡村地区转移,更多的人口聚

集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带的现象。随

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工业企业纷纷

迁出大城市,向郊区、中小城镇及

乡村地区转移,中小城镇的人口迅

速增加,城市化区域不断扩大。在

逆城市化的进程中,由城市中心及

郊区次级中心组成的新型大城市

地区逐渐多中心化乃至无中心化。

同时,城市系统趋于集群化,城市

向非城市地区迅速扩散与渗透,形

成城市蔓延现象。

近年来,我国大城市的发展也

呈现出类似于“逆城市化”的现象。

在城市郊区,房地产商开发出一大

片人居环境良好的商品用房,城市

中心的人口大量外迁;新的大规模

的开发区、产业园、科技园、大学城

在郊区崛起;一大批新的基础设施

与服务设施在新城区建成;一个个

城市新区和城市次中心拔地而起。

我国最大的城市——

—上海在进入

21世纪后,在城市空间格局上提出

了进一步控制中心城市发展规模,

引导中心城的人口和产业向郊区

疏散,构建“多层、多核、多轴”的城

市空间布局结构。即以中心城、新

城、中心镇、集镇四个层次构成“多

层”;由中心城和若干新城组成“多

核”;由沪宁发展轴、沪杭发展轴、

滨江沿海发展轴组成“多轴”。处于

城市核心区的黄埔、静安、卢湾、虹

城市

31

2008.2

城市

city

城市化道路

口等区人口密度降低,建筑面积缓慢增加,而处于新城区的闵行、宝山、浦东、嘉定等人口密度增大,建筑面积增长迅速。南京城市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郊区化趋势。2001年提出“一疏散、三集中”和“一城三区”重大城市发展战略,经过多年努力,城市建设重心已经跳出老城,老城区人口密度逐步下降,河西新城区和仙林、东山、江北三个新市区的城市发展框架初步拉开,南京城区面积由原来的243平方公里拓展到400多平方公里。随着加快推进“跨江发展”战略的实施,城区面积将会进一步扩大。

从推动城市发展的集聚和扩散关系看,“逆城市化”现象的形成是一个重要拐点。即城市发展以城市能量的集聚为主向以城市能量的扩散为主转变。这种转变标志着城市能量已集聚到相当程度,需要通过城市能量的扩散来进一步推动城市发展。城市能量的扩散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

为使我国类似于“逆城市化”的趋势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有必要关注和正确处理下列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集聚和扩散的关系。集聚与扩散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以城市能量扩散为主的“逆城市化”进程中,要十分注重城市能量的集聚。不论城市多大,扩散力多强,都要进一步集聚城市发展的能量,进一步集聚城市发展的各种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及技术、信息、产业、文化等资源。二是正确处理城市核心区与城市边缘区的

关系。城市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

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空间系统。城市

核心区要保持这种权威,必须不断

加强核心区的创新和建设,绝不能

走发达国家城市空心化的老路。当

核心区大量的工业企业外迁后,应

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

服务业来促进核心区产业结构的

优化和升级,通过核心区的创新并

将其创新活动向边缘区渗透来维

持其权威。当然并不排斥边缘区的

创新活动并将其成果渗透到核心

区而建立边缘区权威的可能性。三

是正确处理城市空间扩大与城市

功能完善的关系。“逆城市化”使城

市空间不断扩大,如果不能很好地

处理城市空间扩大与城市功能完

善的关系,则势必导致城市运行成

本的上升,城市资源配置效率边际

递减。因此,在城市空间扩大的同

时,必须完善城市功能。在新城区

或城市次中心要有相对完善的城

市功能,使居住、工作、商贸、文化、

教育、卫生、公共活动组织等功能

逐步完善,为达此目的,应使城市

的空间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土地规划、产业规划、基础设施规

划等城市发展规划统一起来,尽可

能避免出现单一功能的新城区或

次中心,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城市运

行效率。四是正确处理城市蔓延与

集约发展的关系。随着城市空间的

扩张,不少城市出现无序蔓延现

象。蔓延给交通出行、土地利用、公

共服务成本、消费者支出等带来较

大影响。为此,要加大对城市蔓延

的治理,集约开发城市空间。要保

护好农田和空地,集约开发土地资

源;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建设高密

度社区、开发区、科技园、产业园和

大学城;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

行公交优先,降低公交乘坐费用,

鼓励市民利用公交出行。采取各种

有效措施,提升城市空间资源和土

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更好地促

进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冯云廷.两种城市化模式的对接与融合

[J].中国软科学,2005,6.

[2]文贯中.城市化: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N].经济学消息报,2000,48.

[3]李秉仁.展望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前景

[J].城市发展研究,2002,6.

[4]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EB/OL].www.

zgdcs.com.

[5]世界城市化的几种模式[EB/OL].www.

curb.com.cn.

[6]谢守红,宁越敏.中国大城市发展和都

市区的形成[J].城市问题,2005,1.

[7]徐和平,蔡绍洪.当代美国城市化演变、

趋势及新特点[J].城市发展研究,2006,5.

[8]钱紫华,孟强,陈晓键.国内大城市边缘

区发展模式[J].城市问题,2005,6.

[9]王旭.“逆城市化”论质疑[EB/OL].学术

批评网,2002-11-21.

[10.]李强.西方城市蔓延治理路径演变分

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6,4.

[11]张晓青.西方城市蔓延和理性增长研

究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06,2.

[12]李小羽,高翠琳.大城市发展相关问题

探讨[J].城市,2007,4.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78X(2008)02-0030-03

[收稿日期]2007年12月

[作者介绍]唐启国,南京社会科学院经

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

编辑:高福美

城市

32

2008.2

城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