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历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高二历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高二历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高二历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高二历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高二历史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复习目标】知道汉代思想大

一统的史实,掌握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的原因影响【复习讲义】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一)兴起原因 1.西汉统治者接受秦朝暴政而

亡的教训。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政策。 2.黄老之学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教师点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初极端贫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养的政策。刘邦参加过农民战争,对农民战争的力量有着较为充分的认识,也是促使汉初重视休养生息的重要原因。(二)兴盛时段: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

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教师点评黄老之

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时间与汉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时间是一致的。(三)名称由来: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的中两派。“黄”是指黄帝的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四)思想内容 1.黄老之学的

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治身(养生),一是治国。 2.黄老之

学的基础是早期道家理论,同时又兼采阴阳、儒、墨、名、法等各家学说。它强调“无为而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

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教师点评注意对比春秋战国时期道

家思想与汉初黄老之学的异同。认识汉初黄老之学是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融合其它各家学派思想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五)作用影

响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六)地位丧失 1.原因:(1)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2)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3)黄老之学统治地位的丧失,还在于其自身不能随形势的发展而发展。 2.标志:汉武帝时,黄老之学被新儒学所取代。☆我来动手:阅读课本15页解析与探究两短材料:通过上述两段材料可以看出汉初至武帝时社

会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与汉初统治思想的变化有什么

关系?通过这一变化你能得出的最基本的认识是?参考答案:①社会经济的变化:汉初,经济残破,民不聊生,社会极端贫困。经过七

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西汉已经恢复了元气,国库充实,人民富足,一片繁荣景象。②关系:汉初的贫困,决定了黄老之学盛行;武帝时的强盛,决定了统治者不再休养生息,而是进行“有为”的统治,黄老之学衰落,新儒学随之取得统治地位。③社会经济的变化,决定着统治思想的变化。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我来动手:有人认为,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是汉武帝放弃“无为而治”政策,希望有所作为的结果。若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参考答案:不正确。因为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初经济的恢复决定不再需要汉初的黄老思想。②儒学获得统治地位,根本原因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③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直接推动了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是儒学获得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能由此推断出“若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④若没有汉武帝,其他帝王也会选取适合其统治需要的政治思想。(二)汉武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1.新儒学思想的主要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2.新儒学的主要内容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教师点评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皇权至高无上找到了依据。董仲舒君权神授的思想,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统治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原因就在于新儒学有利于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教师点评: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①主张在政治、思想等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的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的色彩。②在宣扬君权神授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③以传统儒学为核心,兼采各家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孔孟学说。④适应了西汉加强

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迅速发展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儒学新发展的作用①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②“天人感应”学说,对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典例体会】例1(2004上海历史,4)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参考答案:D 解析:此时的“孔子之术”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以“天人感应”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它强调“大一统”观念,强调君权神授。这些思想非常适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例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材料2: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①据材料1、2,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其原因。③你认为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参考答案:①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②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因为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③正面影响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

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响极其深远。但是,它的负面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解析:材料

一阐述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要求禁绝其它学说,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主张。前者,不能适应当时社会需要;后者,为当时统治者所急需。分析历史事物的影响,一般都要注意到两个

方面。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回答问题时两个方面都不要忽视。【思维拓展】【优化演练】一、选择题: 1、黄老思想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

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A.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

B.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即位 C.从汉高祖到汉武帝以后

D.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以后 2、(2004文综全国第3卷,17)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

官僚队伍主体 3、成语“萧规曹随”反映了汉初的施政特点。“萧规”制定的指导思想是 A.儒家的思想 B.发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D.黄老之学思想 4、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最主要的是() A.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B.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5、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目的是 A.确立儒家的思想统治地位B.限制君主权力的膨胀 C.以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D.打击其他学派的力量 6、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

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这次他向汉武帝提出 ( ) A.天人感应学说 B.君权神授学说 C.独尊儒术建议 D.崇尚法制主张 7、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

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

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8、儒家学说到了汉代有了新的发展,这个新的发展是主张 ( ) A.人定胜天 B.贵贱有序 C.君权神授 D.实行仁政 9、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关系是( ) A.完全更新 B.因循守旧 C.继承和发展 D.外在形式的变化 10、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的

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11、在争论“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B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

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C.董促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12、“夫仁义礼制者,制之本也;法令刑法者,制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这一言论反映出作者对儒家、法家思想的基本态度是() A.尊儒抑法 B. 尊法抑儒 C. 儒法并用 D.外儒内法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西汉时期的儒生董仲舒,把战国以来的道家、阴阳家等学派中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吸收进儒家思想。他非常强调“大一统”,他认为,全国人民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大一统”。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他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他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遂被接受。――《中国古代文化教学参考》孟子请回答:⑴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董仲

舒思想的核心,指出董仲舒观点的实质和影响。⑵司马迁认为孟子

的思想“迁远而阔于事情”,你怎样理解?⑶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

就是“显学”,但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参考答案:.⑴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实质:神化君主权力,维护封建专制君主统治,是唯心主义思想。影响:在当时

对巩固政权和国家统一安定起了积极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⑵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不断,靠仁政学说

不能实现国家的统一,因此司马迁认为孟子的思想“迁远而阔于事情”。⑶西汉时期,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

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 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孔子材料二仲舒复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

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至论天下之理……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材料四夫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3)结合上述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参考答案:(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孔子的主张在当时诸候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纳董仲舒主张;由于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这一主张被采纳。(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应该遵循伦理道德,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维护孔子的权威地位;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挑战孔子的权威地位。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了怀疑和挑战,统治地位开始动摇。(3)儒家思想在初期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确立起统治地位,对维护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了很需要作用;但是后来僵化,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进步。【总结反思】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教学内容导入儒家思想的发展: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时期不断发展――秦朝时遭到打击――汉初逐渐恢复――汉武帝时成为正 统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1.兴起的原因①汉初,社会经济困难,百废待兴(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相争,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重税、酷刑、徭役兵役繁重)的教训,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2.盛行的时间和地位盛行的时间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 3.具体内容(特点)黄帝和老子的学说,包括治身(养生)和治国两个方面①从来源上讲,基础是早期的道家理论;在道、法为主的同时,又兼采阴阳家、儒家、法家的思想,可以说具有兼采众家的特点②其主要思想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有为,无为就是一种作为,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作为,是在政治上少作为的办法缓和社会矛盾。在哲学上它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动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4.盛行的状况(教材小子部分的介绍,阅读框还补充了“萧规曹随”的典故)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2000字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2000字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怎么写?下面为大家推荐2篇优秀的高二历史教学反思2000字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针对高一三历史的教学特点及第一次怀化市统一命题考试成绩,认真研究如何上好复 习课,力争通过复习课让学生的成绩有一定的提高。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2000字一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 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 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 具有追求探索性。 统计数据显示,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 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开 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 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能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 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影视片段,讲述历史典 故外,还可以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 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实践证明,在一开始就历史科给学生带来愉悦,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 趣中进步”。相反,如果一开始就把学科知识拔高,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会使 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 一、“学为人师,行为规范”——以身作则是有效开展教学的保证 进入高三下学期,学校教学工作也以高三迎考为核心了。对于整体的安排是必要的。 比如进行市统一举行的适应性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及时地检验并训练学生所学,也会 给教师在教学进度上带来一些影响。除需要细致研究适应性考试试题,明确高考方向外, 还应对预先计划进行适当调整。但总的调整原则是既要完成学科规定的教学任务,也要在 调整过程中充分体现高考的方向。比如在二模后,学校加大了对学生高考模拟考试的训练,在选题中就要切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依据大纲要求及考试方向来进行。 “学为人师,行为规范”,这是北师大的校训,它告诉教育工作者,学识丰富是教书 育人的基础,而品行端正、为人师表则是赢得学生尊敬、有效开展教学的有力保证。很多 事情教师喊破嗓子,却不如自己先做出样子。事实证明,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既少不 了言传,更少不了身教。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最全版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 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西汉初70 余年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和黄老之学的内容分析说明其兴衰过程 从背景含义内容作用等方面,综合分析儒学能够取代黄老之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通过对董仲舒改造儒学并使其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学习,认识思想学说应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学情分析:本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已有初略学习到,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知识点不会陌生。但本知识点理性较强,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有限,让其较为系统深入地理解该知识还有很大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相关传说故事和课本的图文史料、深入浅出,让学生对本课知识能有初步的认识理解。 教学过程: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兴起原因 (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吸收秦亡教训,采用休养生息政策。 (2)黄老之学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要点点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初极端贫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养的政策。刘邦参加过农民战争,对农民战争的力量有着较为充分的认识,也是促使汉初重视休养生息的重要原因。 2、兴盛: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 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要点点拨黄老之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时间与汉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时间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3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3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的指正和批评!以下是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欢迎阅览!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已走过几年的历史教学,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教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

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教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知道美国布什再次当选总统和这次“海啸”带来的灾难,知道当今中国“韩流”“肆掠”……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2】 世界历史已基本教完,在复习之际,回顾世界历史上的五次瓜分,浅析对五次瓜分的理解与总结。 在人类历史上,列强对世界的几次主要的瓜分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5世纪-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对世界的瓜分。 1494年,葡、西两国签定了“托尔德西里雅斯条约”,规定在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加处,自北极向南极划一条假想的分界线。此线以东新发现的土地归葡萄牙所有,以西归西班牙占有,此即臭名昭著的“教皇子午线”。1529年,西、葡两国又在萨拉哥萨签订新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报告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报告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一本学年度的教学工作已基本结束,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特就这学年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教学方面 本学期,本人任教高三年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但是由于一个是文化班、两个特长班学生水平差距较大,程度把握不太准。我在教学工作中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如何吃透教材,如何将教材的内容上下联系,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等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自我反思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讨教经验。在教学中,认真钻研大纲、努力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同时把一些较先进的理论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及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等能力。 二、纪律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无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1 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提高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业务方面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的提高,本人在教学之余,还购买大量的专业书籍,如《国史大纲》、《放宽历史的视野》、《全球通史》、《中国大历史》、《极端年代》等,一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努力充实自己,另一方面给学生介绍一些新的历史知识和理论。同时也挤出时间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丰富自己的教法,引导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不足方面 本学年度来看,工作中依然存在些问题,比如说:在教学中如何将趣味性与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 (2)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提取图片和史料信息,拓展教材知识。 (2)组织发动学生通过图书或网上查阅资料,增加学习历史的兴趣。 (3)设置问题,组织小组讨论、比较、分析,探究解决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相连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难点 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董仲舒墓 董仲舒是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又一重要人物。他先后任江都相、胶西王相,58岁时辞官在家讲学著书。朝廷每有大事,汉武帝便派人向他咨询。75岁时病逝,武帝亲自为他选择安葬之地,并在陵前修建董子祠。其墓地在京师长安西郊,汉武帝每次经过那儿,都特意下马致意,因此董仲舒墓地又称为“下马陵”。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怎样的发挥?他的学说为什么会受到汉

武帝的青睐? 新课学习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一)兴起原因 1.西汉统治者接受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 2.黄老之学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为什么说黄老之学适应了这一需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初极端贫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养的政策。刘邦参加过农民战争,对农民战争的力量有着较为充分的认识,也是促使汉初重视休养生息的重要原因。 (二)兴盛时段 黄老之学什么时候在西汉兴盛? 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三)名称由来 什么是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是指黄帝的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 黄老思想与道教的关系。黄老学说起于稷下道家,他们同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道家创始人。至汉初,文帝、景帝以黄老清静之术治天下,黄老之学迅速兴盛。黄老思想包含很多神秘主义的因素,加上黄老之学研究者中,本来就有许多方士,他们以神仙长生不老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对这些因素作出宗教性的解释,使黄老之学与神仙方术相结合,向神仙方术的方向发展。至东汉,进一步将黄帝、老子神秘化,又由着重尊崇黄帝碑争而推崇神化后的老子,逐渐形成崇奉老子为神明的黄老道,并与方术仙道逐步合流,成为早期道教的前身。这些条件和佛教传人的影响,成为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产生的基础。 (四)思想内容和特点 内容:黄老之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治身(养生),一是治国。

高中历史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宿州二中历史教研组 高中历史教学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思想的发展,教材的变更,教师素养的提高,学生年龄与教材深浅的结合,教学设备及条件存在状态,其他学科任务的难易度,学科间知识是否能在相对同步中互相支撑,历史本学科框架结构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协调性,家长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认识等要素,无不对高中历史教学产生着影响。 在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认为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堂容量与课时有限的矛盾。现行教材把教本变成了干枯的读本,要求学生自读,并能从中认识和思考问题,使教师的教学可深入、可拓展。基于这一理念,课程伸缩性增加了,造成教学容量自然增加与每个学习单元有限课时的矛盾。 第二,历史课知识结构的板块模式,与初中教材严重脱节,给学的学习造成许多困难,师生双方均陷入应对无策的困境。 第三,高中历史教材的模块式编写方式,造成历史学科知识碎片化。高中学生在15——16岁的年龄段还不能够很理智地控制自己的学习情绪,专题性的结构必然造成专业化知识的深入,形成浅了不理解,深了“啃”不动的僵局。事实上学生也没有时间和能力深入钻研,这样必然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困惑。这个问

题是由于课标所决定的,教师不可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第四,教材知识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加大,在一些专业性知识方面表述更加深入。例如:物理学领域中的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光电量子论等。社会科学领域所涉及的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剩余价值学说,智者学派,国家政体等。宗教思想上的先定论,因信称义等。音乐美术方面的古典音乐、印象派绘画等。这些都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深入,但这些专业性的知识是否在同时期其他学科中同步进行,则是一个现实问题。如果不能够同步而行,学生不具备这份“资源”,历史教师又不具备这份“资本”,造成历史教学很难解析这类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因而,教学深度的把握和正确传输历史知识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第五,体现学生为主的课堂,究竟“主”是什么含义,定位的差异,理解的不同,便会造就课堂“形”与“质”的差异,“虚”与“实”的难辨,如何体现“主”的地位,成为我们教学中的难题。。 第六,如何落实开放学习和合作学习,对于高中新课程的教学是有实际困难的。开放式学习,需要校外、课下学习的空间、条件和一定的时间,但学生课业负担不能保障时间。实践中根本不可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设想的新课程培养目标,使新课程的理念成为空中楼阁。 第七,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但现行教材基本上是一种政治教科书,从政治的层面贯彻国家意志,历史学科本应具备的人文因素十分贫乏。历史教育本来应当是公民养成性教育,培养有真正公民意识和人文意识的人,但现实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一种实用主义主

2019年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课后

2019年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十四篇 第1题【单选题】 明清时期贞节旌表制度发达,使得不能参与科举考试当官的女性,也有了光大门楣的机会。一些妇女较主动地选择了守寡一途,以使自己在家族家庭中获得较高的地位及财产的继承权。材料的主旨是( ) A、理学纲常开始成为束缚女性的枷锁 B、贞节旌表制度存在一定的社会基础 C、商品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妇女的地位 D、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的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C、提出“为政以德”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修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 A、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B、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C、文庙的兴修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地位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东汉明帝永平八年时,楚王刘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汉桓帝时一面派人到老子故乡立庙画像,一面在宫中“设华盖以祠浮图、老子”。这说明当时( ) A、初步形成三教合流的局面 B、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 C、主流意识形态完成了构建 D、佛教和道教威胁儒学地位 【答案】: 【解析】: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共10篇)

篇一: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与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与总结 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和新课程的实施,原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范围和过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实施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通过教学实践和实地调查,现就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实施策略谈一些认识。 第一、问题。 1、初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和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 2、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 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 (1)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性。历史教学主要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为现实服务(学生个人修养的培养和对历史的借鉴); (2)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好学生自主学习。还要注意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不可回避的高考应试教学的关系处理好; (3)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课本的知识容量有限,很多现实有用的知识课本所及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提供自学所需用资料的介绍。如此这样,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去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呢?确实是个难题。 3、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问题。 因为新课程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所以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和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问题,都很难把握。而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并培养能力就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补充,课时就显得严重不足。 4、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创新思维、更新观念是适应新课改的前提 观念的更新是一切创新手段实施的根本。没有新理念、新定位、新角色,只有新课标、新教材、新知识,还是旧课程,没有新成效。为此,应该重点转变三个方面观念:一是转变对新课程的认识,即用新思维、新方法,不能守着旧框框、老套套;二是转变自身角色,由传授者变为启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由师道尊严的“师长”变为与学生平等的“谈话人”,精心营造民主与平等的新型角色关系,促使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参与教学;三是转变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即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历史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能充分发展,把历史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2)、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理念。 新课程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唱独角戏,因为:一是学生一直处于听者、被动的地位,没有思考、参与的机会。二是学生一课听到底,即使有兴趣,也未免有疲劳之感,这样在一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年度的教学工作已基本结束,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特就这学年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教学方面 本学期,本人任教高三年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但是由于一个是文化班、两个特长班学生水平差距较大,程度把握不太准。我在教学工作中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如何吃透教材,如何将教材的内容上下联系,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等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自我反思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讨教经验。在教学中,认真钻研大纲、努力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同时把一些较先进的理论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及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等能力。 二、纪律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无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平时,勤

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1 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提高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业务方面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的提高,本人在教学之余,还购买大量的专业书籍,如《国史大纲》、《放宽历史的视野》、《全球通史》、《中国大历史》、《极端年代》等,一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努力充实自己,另一方面给学生介绍一些新的历史知识和理论。同时也挤出时间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丰富自己的教法,引导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不足方面 本学年度来看,工作中依然存在些问题,比如说:在教学中如何将趣味性与时效性相结合还需要下功夫,而且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问题也还缺乏一些有效地办法,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努力地方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优的辅导,做好准备。 (本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有答案

夏津六中高二年级历史导学案 主备人:董金松组员:苗金军、董金松 年级主任:苗金军 2013-8-28 1—1总第1张【课题】第3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学习目标一:了解汉初黄老之学的背景、内容和实质作用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12页1—4段内容,自主学习下列问题: 1、西汉之初,采用什么思想为治国的指导 思想?背景是什么? 2、简要说出黄老之学有哪两方面内容?实 质是什么? 3、黄老之学在西汉之初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习目标二: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核心,认识汉代儒学的新变化。 【自主学习】 根据课本13页1——4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汉代儒学有哪些思想来源? 2、简要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有哪些。 根据课本13页第4——5段及最后一段小字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什么?如何评价他的这一学说? 2、董仲舒新儒学有何影响? 学习目标三:合作探究: 1、儒学在汉武帝时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原因。 2、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关系如何? 【学以致用】 【当堂检测】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百家争鸣”到法家独尊,再到“独尊儒术”的过程。上述转变过程体现了() ①由群雄割据到国家统一并不断巩固②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③思想控制的日益加强④儒家以外学术派别的消亡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汉武帝时,黄老之学被新儒学取代的主要原因是()

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B.儒家思想比黄老之学地位高 C.黄老之学的实施使西汉社会元气大伤 D.汉武帝勤于治国 3.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是因为() A.汉武帝很器重董仲舒 B.新儒学思想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 要 C.新儒学思想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 要 D.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4.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家天下”的王位继承制 C.皇帝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5.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6.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学经典的解释,该经典是()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根据汉武帝时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而今国家统一,但学派纷呈,各执己见,是无法统一思想的。所以他主张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这样国家统治方可安宁。 材料二为加强君权,董仲舒还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念。他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但是,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材料三针对西汉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董仲舒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和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的主张。 材料四董仲舒还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为“天经”“地义”。 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归纳董仲舒的主要思想观点。(15分) (2)你认为上述思想观点,哪些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是今天应当抛弃的?(25分) 1.B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结合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变化思考问题。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体现了社会发展变化,由群雄割据到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思想控制的加强,都体现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儒家以外学术派别的消亡”说法不正确。 2.A 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家面临巩固统一等问题。这时,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3.C 董仲舒宣扬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学说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巩固汉朝的统治。正是因为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才被汉武帝所接受。 4.B “家天下”的王位继承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没有关系。 5.C A、B两项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德治思想;D项由“为天下,非为君也”可判断不符合题意;C项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6.A 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源于《公羊春秋》。 7.(1)“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限制土地兼并和减轻农民负担;“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2)“大一统”思想,对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国家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其中唯心主义的成分应受到批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扼杀不同学术流派的思想专制的做法不可取;“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属于神学迷信思想,应受到批判,但要求人君实行仁政,

高二历史教学计划范文(完整版)

高二历史教学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高二的历史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学科能力和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得到全面培养锻炼和发展,为高三年级的文科历史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为高校输送有学习潜能和发展前途的合格高中毕业生打下良好基础。 高考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加强调考生对文科各学科整体知识的把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为解决问题而迁移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教育理念。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材,转变教学观念,紧跟高考形势的发展,研究考试的变化,力争使高二的教学向高三教学的要求靠拢。 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认真完成高二阶段的单科复习工作。坚持学科教学为主,落实基础知识要到位,适当兼顾史地政三个学科的综合要求,培养提高学生学科内综合的能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落实基础,提高学科思维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水平。 二、教学依据和教材使用 根据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普通高校对考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参照《历史教学大纲》和201X年《考试说明》进行教学。使用人教社201X版高中《世界近现代史》下册(选修)为教材。以人教社新版《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参考书》下册

为教参。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针对性要强。根据新形势下的考试要求,教学中应重视对知识系统和线索的梳理,重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加深对历史知识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内容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提供了自一战后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历史发展史实,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的情况自行调整,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提倡教师尝试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积极启发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教学安排 1.每周2课时,本学期共21周,约42课时。 2.4月下旬前要复习完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的前三章。期中安排区统一测试。 3.6月底提供全册书的练习题一套,仅供参考使用。 4.本学期有《高二历史》单元练习册(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主编,中国书店出版)辅助教学,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希望教师及时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历史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试题

高中历史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试题 2019.09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我国的教育事业虽走过一些弯路,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请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通过哪些宪法、法律和方针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2,下列有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牛顿力学的表述,比较准确的是()A、前者否定了后者 B、前者包括了后者 C、前者解释了后者 D、前者融化了后者 3,已经具有一定技能的计算机是() A、第一代 B、第二代 C、第四代 D、第五代 4,在量子力学的影响下出现的划时代的技术创新不包括() A、半导体 B、激光器 C、电视机 D、电报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 (1)1953年开始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全国普遍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特征是什么? 材料一 1959年(我国的)谷物产量下降15%,1960年又下降了10%,直接威胁着全国人民的口粮安全。城乡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57年的203公斤下降到1960年的163.5公斤,农村人均粮食消费量更是下降了23.4%,导致大量人口因饥饿而非正常死亡。 (2)为什么在1959-1960年出现了材料一所说的这种历史现象? 材料二下列为湖北省天门县农民彭立成家分别在1974年、1980年、1983年贴出的三副春联: 1974年的春联:过年只有两升米,押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

1980年的春联:过年储米十余担,押岁存款上千元。横批:欢度春节。1983年的春联:人有勤劳致富两只手,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横批:永跟党走。 (3)材料二中湖北农民彭立成家贴出的三幅春联反映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4)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伟大贡献。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意义? (5)在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6,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无线电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于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之下。” 材料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单位:美元) 材料三近10年来全球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贫富悬殊情况却日益严重。如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按高低分成五等分,则全球最高20%国家与最低20%国家所得差距,已由1987年的57倍扩大至92倍。据世界银行1995年公布数据,世界最贫穷国家莫桑比克1994年人均国民生产总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通用范本

内部编号:AN-QP-HT970 版本/ 修改状态:01 / 00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ncludes Determining The Problem Object And Influence Scope, Analyzing Problems, Proposing Solutions And Suggestions, Cost Planning And Feasibility Analysis, Implementation, Follow-Up And Interactive Correction, Summary, Etc.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通用范本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通用范本 使用指引:本计划文件可用于对自我想法的进一步提升,对工作的正常进行起指导性作用,产生流程包括确定问题对象和影响范围,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成本规划和可行性分析,执行,后期跟进和交互修正,总结等。资料下载后可以进行自定义修改,可按照所需进行删减和使用。 教学指导思想:新学期伊始,我校掀开了新的一页,我的人生也随之迈上了新的台阶。新学期校长报告会上,校长饱满激情的讲话深深震动了我。“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这一嘹亮的号角在我心间久久回荡。秉承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我对新学期的教学指导思想进行了思考与探索。要培养这样的跨世纪人才,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应该胸怀祖国,放眼世界。高中历史新课程这一高中历史教育的实验田,对我们这一代教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努力实践才能赢得主动,取得事业和人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教案)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8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 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西汉初70余年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和黄老之学的内容分析说明其兴衰过程 从背景含义内容作用等方面,综合分析儒学能够取代黄老之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 背景的关系。 通过对董仲舒改造儒学并使其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学习,认识思想学说应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学情分析: 本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已有初略学习到,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知识点不会陌生。但本知识点理性较强,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有限,让其较为系统 深入地理解该知识还有很大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相关传说故事和课本的图文史料、深入浅出,让学生对本课知识能有初步的认识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对我国古代的学术和文化 产生了深远影响。 师:秦朝的治国思想是哪家? 生:法家。 师:但秦始皇严刑峻法导致民怨沸腾,秦朝短命而亡。汉朝的统治者又会采用哪 家思想来治国呢?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战国至秦朝的思想领域的变迁。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但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思想统治之下终于划上了句号。 课堂设问:黄老之学的含义是什么?基本观点是什么? 1、黄老之学的含义及其特征:“黄”指黄帝的学说,“老”指老子的学说。内容包括:一是 治身(养生),一是治国。)二是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 “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高二历史教学个人工作总结

高二历史教学个人工作总结 高二历史教学个人工作总结 总结是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书面材料,写总结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你想知道总结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二历史教学个人工作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新课程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通过一学期的历史教学,对历史课堂中某些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和探讨。一,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三,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最新版)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最新 版) The work summary can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past work; it can clarify the direction and improve the work efficiency. ( 工作总结)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最新版) 历史组卢桂连 新课程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通过一学期的历史教学,对历史课堂中某些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

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三,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

(统编版)2020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后作业岳麓版必修0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后作业 岳麓版必修3 基础夯实 1.汉初,汉高祖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A.君主个人的价值追求 B.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C.道学理论的发展完善 D.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需要恢复经济,所以汉高祖刘邦奉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黄老之学。到了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但面临着王国问题的威胁,所以要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此可以看出,这一变化是出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2.“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思想始于( ) A.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B.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C.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D.战国时期的兵家思想 ,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反映了“天人感应”学说,这种思想源于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故正确答案为C项。 3.《春秋繁露》云:“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此话强调,君主应( ) A.加强集权 B.独尊儒术 C.推行教化 D.顺应天意 ,上天便会降灾难于他,因此英明的统治者应该“与天同”,顺应天意。故选D项。 4.《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 ) A.思想统一 B.三纲五常 C.君权神授 D.以刑辅德 ,董仲舒强调德和刑如天之阴阳两面,缺一不可,即主张以刑辅德。故选D 项。 5.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是指(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