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申论真题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22.77 KB
- 文档页数:8
伴随着 12月 5日 16:30分的结束铃声,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正式落下帷幕。纵观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以下简称“行测”)和申论两套考试卷,2011年国考呈现出了很多出人意料的变化。
变化之一:行测题量首次减少
对比之前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科目的题量始终保持上升并稳定的趋势。但2011年国考行测科目最大的变化来自于题量的减少。过去五年间行测的题量一直保持在 140道,但 2011年的国考将行测题量缩减了 5道,变成了 135道。尽管只有
5道题的变化,但对在考场上分秒必争的考生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变化之二:行测顺序继续调整
2010年国考将行测的模块顺序和题量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而 2011年的国考将这一调整继续“进行到底”。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行测模块顺序与大纲顺序有差别,分别是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至此,2009、2010、2011连续三年国考的行测模块顺序都不一样。
变化之三:数字推理消失不见
在最近五年之内,数量关系始终由数字推理和数学运算两大部分组成,但在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数字推理不见踪迹,仅剩数学运算“独撑大局”。并且数学运算题目的数量从 2010年的 10道题又增加回了 15道题,且其中部分题目的难度比较高。
变化之四:资料分析再度变脸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资料分析被放在了倒数第二个模块,题量从四道大题
20道小题变成了五道大题 25道小题,但 2011年国考中重新回到了最后一个模块,并且首次减少成了三道大题 15道小题。这对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考生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因为前两道资料分析题目的难度明显较低。
变化之五:图形推理出现新题
2011年国考行测 10道图形推理题目中明显分成了两种类型,前 5道属于常规题型,但后 5道图形分类的题目在国考中未曾出现过。但首次出现的新题型在难度上并不太高,考生如果耐心应对,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变化之六:判断推理稳中有升
在历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判断推理的地位始终不变,在第三个模块,题量也保持了 35道题不变。但 2011年国考将判断推理的题量提升到了 40道,四种小题型各自都有 10道题。这在无形中降低了整套试卷的难度
变化之七:两类申论截然不同
2010年国考首次对省级(副省级)以上考生和地市级以下考生设置了两类试卷,虽然材料不同但主题相同。而 2011年国考针对两类考生设置了完全不同的两套试卷,从材料到题目完全不相同。省部级类的试卷以黄河为主题,地市级类的试卷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为主题。
变化之八:申论阅读降低难度
无论是省部级材料还是地市级材料,字数都多于 2010年,但材料比较通俗易懂,降低了阅读的难度。尤其是省部级申论材料,文学性很强,考生在阅读资料的过
程中应该有明显的体会。 变化之九:宣传手册颇有难度
在省部级申论试卷中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题型,即要求考生写出一份宣传手册的内容要点。这类题目不同于传统的概括、对策、分析题目,可能会让一部分考生感到束手无策。结合 2010年省部级申论考题可以发现,在省部级的申论考试题目上,国家的命题变化是比较灵活的,基本保持每年都有一些“非传统”的题型。
变化之十:国情社情深刻体现
无论是行测科目还是申论科目,对国情社情的考查都在试卷中有很明显的体现。常识判断中对社会建设、人口普查、西部大开发、汇率变动、副省级新区等知识点的考查,无不体现出命题者希望考生对国内重要热点时事的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同时包含三农问题与教育问题,也是近两年来反复被提及的热点内容。黄河问题包含文化、生态等多个小方面的问题,涵盖非常全面。
总的来看,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体现出了相当大的变化,对考生来说并不是太好的消息,因为这预示着备考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但通过对近三年国考题目的分析,可以发现国家队公务员考试的命题思路及考查方法扔在不断探索,并朝着更加合理完善的方向努力。提醒考生,不要过分介怀已经过去的笔试结果,而该把精力放在对面试或下一次笔试的准备上。2011国考行测真题解析:判断推理
纵观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部分,与 2010年真题相比,稳中有变,难度较去年有所提升。主要体现在题目数量的增加、题干文字的增多以及考题形式的变化。
一、总题量由 2010年的 35题变为 2011年的 40题,顺序不变,依次是图形推
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
表 1 2009~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判断推理部分题量分析
可以看出,判断推理部分的题量经过 2009年、2010年的波动后,再一次恢复到了稳定水平,即每类题均为 10个题。中公教育专家大胆预测,2012年国考也将会延续 40个题的考试模式。可以看出,近几年判断推理部分题型的变化都只是在图形推理和类比推理两类题型,而定义判断和逻辑判断已经是很成熟,固定为10个题。二、分类分析
1、图形推理
图形推理在经历了 2009年的 5个题后,从 2010年开始已经稳定在 5个题,考察的知识点基本相似,但从考试方式上较去年相比有较大的变化。
今年除了传统题型外,还出现了新题型:找出所给 6个图形的规律,然后分为两类。此类题型虽然看起来复杂,但考察点还是一些基本的知识点:翻转、旋转、移动、元素求同、数量、空间等。对于这种新题型,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可以用带入排除法。
2、定义判断
定义判断依然保持了去年的考察形式,基本问法依然是“属于 ”“不属于”“涉及”“基于”等一些基本提问法。 图形推理 定义判断 类比推理 逻辑判断 总题量
2009 5 10 10 10 35
2010 10 10 5 10 35
2011 10 10 10 10 40
从涉及面方面看,主要考察的也是社会学、政治、经济、法律、自然学科等。但
是,总的来说,多次涉及到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这些都是公务员在工作中会涉及到的,也是切身相关的。可以看出,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并不是应试,而是有所导向的。
3、类比推理
题量由 5题变成 10道,这对考生来讲是个福音。从题型上来看,还是常考题型:两项式,三项式,填空式。以生活常识考点为主,还考察了言语词义、逻辑象征关系。地理常识与文学常识没有出现,因此类比难度有所下降。
4、逻辑判断
逻辑判断部分也是延续了去年的出题风格,基本保持稳定。题量依然是 10题,其中必然性考察了 3题,可能性考察了 7题。
从提问方式上看,可能性的 7题中反驳型考察了 1题,不能质疑考察了 2题,支持性考察了 2题,解释型考察了 1题,前提考察了 1题;必然性题中考察了一个综合推理和两个条件命题。中公教育专家认为,考试的重点还是偏向可能性推理,但是考生都知道,可能性还是以必然性为基础,所以大家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分配。
从考察形式上看,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的逻辑判断文字相对去年来说有了大量提升,其中,第 119题在用大量文字叙述的同时,还加进了图形。另外,在考察逻辑的同时,也要求考生对基本图形有相应的理解,因此,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相对提升了逻辑判断部分的考察难度。2011年国考申论真题解析:共呈现九大特点 “统筹城乡发展,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和“传承黄河精神 ”这些大家熟悉的社会热点,分别成为了地市以下行政执法类和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的申论考试主题。具体而言,本次申论考试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一、两类职位、两套试卷,两个主题
从 2010年的国考申论大纲已明确提出,申论考试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试卷。去年的考试进行了首次尝试,围绕统一主题,设置了两类试卷。2011年的大纲一字未变,此次的考题,则是根据大纲进一步,围绕两个主题设置了两类试卷。
二、紧扣社会热点,深入考察国情、社情
教育问题是百姓关心、媒体关注的重要问题。2010年 6月 21日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一次突出了国家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如果报考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考生平时对该社会热点进行关注,不难发现“统筹城乡发展,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正是此次考试的主题。作为未来的准公务员,关注社会热点和了解国情民情无疑是一名合格公务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无疑是我们要了解的最大的国情,了解黄河精神、传承黄河精神无疑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
三、题型稳中有变
本次申论考试的两份试卷,均包含四道大题(5道小题)。省部级(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申论考试的第二题是“给定材料 3介绍了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尼罗河等流域出现的生态危机以及各国政府的治理举措。请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并说明我国治理黄河可以从中受到哪些启示。”如果考生对国考真题比较了解的话不难发现,2008年国考第二题也曾出现过此类题型,题目要求“请根据给定资料 9、10,分析这两个资料对搞好水电开发提供了哪些重要启示”。这无疑体现了申论考试的稳定和严谨。 省部级(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申论考试的第三题是“国家某部门拟编写一本以黄河为主题的宣传手册,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题教育的材料。宣传手册由四个部分组成,依次为‘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治理与开发’、‘黄河精神万古传’。请参考‘给定材料’,分别列出每个部分的内容要点。”这道题是一道新题型。宣传手册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因此每一部分都要写出内容要点。而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基本上都来自材料,只需要找到答题的角度即可。四、材料字数多
很多考生拿到申论试卷第一印象,都觉得此次考试材料字数大约较多,大约有8000字,而 2010年国考申论考试两类试卷的材料字数大约为 6000字。
五、通俗易懂
考生如果仔细阅读材料,却发现材料较去年则更易懂。比如省部级(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试题,第一篇材料介绍了黄河的地理状况和历史意义,通俗易懂、文学性增强。
六、材料组成类型有所创新
在以往的申论材料类型中,往往会国外的做法进行介绍,要求考生结合我国现实,借鉴国外做法;而在今年的考试中,不仅要求考生横向对比中国和其他国家在黄河治理开发中的做法,而且要纵向对比中国古代、现代的做法。
七、答题字数增多,增加书写内容
总体算来,2011年省部级(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申论考试要求考生写 2100字左右,比去年增加了 150字,这也就对考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八、公文依然是考察重点
地市以下行政执法类申论试卷第二题是“L县政府拟进一步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以期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请根据给定材料 3,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各村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这实际是在测查考生对公开信这种公文的考察。
九、强调申论思维,避免套路
正如申论大纲明确要求的,申论的考试主要是能力性考试,考察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因此各位考生一定要避免模板化和程序化,而要根据材料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