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生物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

关于生物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

关于生物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
关于生物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

关于生物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生物科学专业是科学领域的新兴行业,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的工作,可以到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也可以到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随着国内的生物类行业迅速发展,促使高校培养了大批生物领域人才,在满足了行业需要的同时,又使理工科高校生物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对此,从生物专业学生(包括生物工程和生物科学专业)就业现状调查、困扰生物专业学生(包括生物工程和生物科学专业)就业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和如何保证生物专业学生(包括生物工程和生物科学专业)更好就业的对策研究3个方面进行一下浅析。

一、生物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1、对口做研发

拥有较高科研能力和较强生物专业技能的本科生,毕业后去相关部门做研发,但要面对众多研究生的竞争,因此,求职难度相当大。

2、考研继续深造

生物科技领域能“出人头地”的人才,必须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这是许多学生在四年本科生涯后根本无法具备的素质,所以,考研也成了我们专业绝大多数人的选择,而当我们研究生毕业时,考博或出国又成了生物专业研究生中大多数人的选择。此外,一部分毕业生将公务员、选调村官、事业编等作为奋斗目标。

3、生物教师

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生物和以前热门的物理、化学一样都被作为一门主要功课被重视,这就衍生了生物教师的高需求,作为师范类专业的毕业本科生,生物教师成为许多生物专业本科生的首选职业。

4、自主创业

对于一些在校期间一直从事兼职和喜欢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他们在校兼职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把自主创业作为职业首选。

二.生物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

1、毕业生人数过多

生物技术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随着生物技术热,我国的各大院校设置了生物技术专业,每年该专业的毕业生达到几万人,由于人数的迅速增多,以及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的程度较低,再加上其专业的局限性和一些教育形式的缺陷,造成了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暂时性过剩现

象,使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成为难题。

2、企业的规模和资源限制

生物技术领域是实践性强、更新速度快的复合型高新技术领域。特别是医药生物技术产业,更是现代生物技术中各种实验手段的集中应用,新兴技术在产业中迅速推广。虽然目前国内冒出许多生物技术公司,但是国内的技术体系则仅仅是个雏形,大部分都具有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特点。生物技术具有前期投入大,风险大的特点,按照中国国情,短时间内,中国无法形成大规模的生物产业集团。自然需要的人才就少,导致了新的毕业生无法投身于生物行业的建设。

3 、生物技术企业用人理念的偏差

很多生物技术企业在用人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存在一些歧视和潜规则。首先缺乏合理的用人规划,存在学历歧视,片面的追求高学历,过分关注文凭,造成人才的浪费,且所招人员不一定能够满足岗位需求,也造成企业的浪费,同时也加剧生物类一般本科生就业的困难。其次很多生物技术企业存在性别歧视,即使男女生同等条件,甚至男生的条件不如女生,他们也愿意接收男生,不愿意接收女生,造成女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再者还有工作经验、户口、家庭背景等,无形中使就业压力升级。

4、毕业生自身的条件限制。

大部分企业要求生物技术本科生具备这样的专业知识

和能力:一是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生物技术特有的学科如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酶工程。二是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三是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能力。四是动手操作能力。五是有科研创新意识。但是真正能达到这些要求的毕业生不多。企业除了专业能力外,往还往要求本科毕业生有以下方面的能力和品行:一是适应新工作快;二是有一定的计算机、外语能力;三是做事谨慎、细心、耐心、虚心请教;四是吃苦耐劳、随机应变;五是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六是有较好的人际交往和待人处事能力;七是综合素质较强。这些能力和素质要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培养,但是很多毕业生在校时没有不注重这些方面的培养,待到毕业找工作时处处碰壁才发现自己这些方面的欠缺。其次,毕业生的能力定位往往偏高于企业能力认可,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一开始就希望自己是中高级技术人员或是管理人员,“精英”意识较强,期望值偏高,没有用平静的心态衡量自己的真实能力,盲目地追求高职位。企业也普遍认为刚毕业的学生实践不够,经验不足。一般来说,企业在招聘时往往会初步认定学生的能力,并充分考虑后安排适当的职务,而对高职位需要的人数比较少,大部分毕业生刚开始时还是需要到基层去锻炼,比如做普通的工人或是普通的技术人员等,即使真的有能力承担上层职务,也需要工作和时间来考验,不会直接安排新毕业的大学生工作

在管理阶层或是高级技术人员。毕业生从主观上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目标太高,自然也就加大了就业的难度。三.实现生物类专业更好就业的对策

1、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加强个人能力和素质培养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加强以下能力培养:一是认真掌握专业知识;二是学会阅读各种专业的文献资料,自主设计实验,多动手操作,将实验技能锻炼好;三是学会在学习中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四是积极参加各种能力培养活动,增强个人修养及思想素质;五是有意识地拓展专业外的能力,如计算机应用、外语、交际能力等。同时还应该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了解国家科技政策、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了解生物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还要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外语和计算机等必备知识技能应达到规定的等级水平。

2、各大高校应该改进对学生的教育模式

高校人才培养应朝“专业教育 +通才教育”“、理论教育 + 实践教育”的模式发展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学校的学科和专业结构,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加强专业课的教学深度,加强实验的开放性,让学生更多的独立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和分析实验,做实验报告或论文等;合理增加实习

时间;多开展培训和竞赛活动,加强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素质能力等;做好就业指导,使就业工作形成系统的理论指导和专门化、专业化的工作程序,就业辅导不仅应发挥行政管理的工作职能,而且应充分地将就业辅导、就业咨询、就业教育、培训及心理辅导与治疗结合起来,使就业指导工作的层面更有深度、广度和力度。另一方面重视创业教育。毕业生不仅仅只是一个被动的求职者,更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职业创造者,实现独立自主创业。

根据生物技术的专业特点和目前行业的发展态势,学生自主创业具备一定优势,所以,应当提倡就业是基础,敬业是保证,创业为最终目标,给创业教育以应有的重视,把被动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思维。揭开创业的神秘面纱,让学生不再对创业觉得力所不能及,将创业行为与专业、行业优势相结合,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身上的专业技能、掌握的创业政策、信息,构成创业资本。

3、企业和学校合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企业应有效扩展招聘空间,建立企校合作培养机制应充分评估本科生的能力和可塑性,增加就业机会,如增加招聘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消除一些偏见影响,多给学生锻炼和展现的机会。同时,可和学校合作建立产学研的发展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学生能更快地学会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中去,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去进行实践,配合学校一起

把学生培养成更适合企业所需的人才。解决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

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奋起改变自己的命运。尽管大学生就业面临诸多困难,我们仍然看到有许多优秀的毕业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并通过不断地拼搏和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所以,只要我们学会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通过不断的学习完善自己,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