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1.认识固体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我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能够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知道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后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固体的性质。

难点:通过辨析物体的形态来认识固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几种固体、几种液体;天平、小量杯、量筒、筛子、面粉、杯子、放大镜、锤子、擀面杖、记录表格、黄豆、玉米粉、绿豆、筛子。

学生准备:几种固体。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1.认识固体

重量不变

混合

固体体积变小(有一定形状)分离

教后记

2.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借助水认识固体的性质;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了解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知道固体与水能混合也能分离,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难点:能够区分溶解与混合现象间的差别。

教学准备:水槽、各种固体、盐、沙子、方塘、钉子、木块、树枝、氯化钾、制作好的彩色树枝。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2.把固体放到水里沉浮溶解不溶解

混合分离结晶

教后记

3.认识液体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知道液体在颜色、形状、透明、轻重、粘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愿意采用各种方法研究物体。

教学重点:知道液体在颜色、形状、味道、气味、透明度、轻重、粘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差异。

教学难点:认识液体轻重、粘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油、水、蜂蜜、牛奶、天平、量杯、洗手液、蜡光纸、玻璃板、滴管等。学生准备:油、水、蜂蜜、牛奶、筷子等。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3.认识液体

颜色

透明度

液体气味

(没有一定形状味道不同

会流动)重量

粘稠度

都有表面张力

教后记

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知识与技能: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制作果汁饮料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事物。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水认识液体更多的性质。

难点:了解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教学准备:食用油、水、蜂蜜、烧杯、果汁、洗手液。

教学过程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认识到可以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

知识与技能: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减轻重量或在水里加盐能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玩中学”的探究乐趣,并产生课后继续研究相关问题的兴趣,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难点: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教学准备:橡皮泥、曲别针、橡皮泥、装水水槽、一次性筷子、吸管、塑料小棒、泡沫板、泡沫条、气球、线、牛皮筋、小刀、烧杯、凉开水、盐、糖、熟鸡蛋、土豆等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改变形状

减轻重量

增加浓度

固体和液体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单元分析本单元是依据物质世界板块中关于“物体的特征”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意在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和液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在现阶段完成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初步掌握“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的研究思路。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有: 一、科学探究: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收集证据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 (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3、分析与解释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4、交流与质疑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5、结论与拓展 (1)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2)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二、科学知识: 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如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等,并加以描述。 2、能根据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 3、会使用简单仪器(如尺、天平、温度计)测量物体的常见特征(长度、质量、温度),能设计简单的二维记录表格,做简单的定量记录,并能使用适当的单位。在此基础上,其他物体进行估量。意识到多次测量能够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4、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通常情况下,物质有三种主要存在形式:固态、气态、液态,物质在不同形态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本单元在这一背景下引领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和液体,诸如轻重、软硬、形状、颜色、沉浮、溶解等方面的一些特点。由于本单元没有涉及分子或原子的概念,没有提及密度,因此对于固体和液体的沉浮与溶

《6. 固体、液体和气体》教案

《6. 固体、液体和气体》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分别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 2、能说出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的各个特点的差异。 3、能分别举例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1、能正确地对周围常见的物体或物质进行分类。 2、能够利用感官估测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3、能正确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某一种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4、能归纳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主要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设计两种以上的方法测量出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2、对探究物质三态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3、能将本组研究结果与其他小组交流。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 教学准备 常见物体的图片、纸、木块、棉球、橡皮、硬塑料、小米、豆、沙、天平、放大镜、记录表、烧杯、水槽、量筒、酒、果汁、牛奶、蜂蜜、酱油、汽水、水、注射器、水杯、乒乓球、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闯关游戏,闯过一关发一个通行证,闯过四关将获得智慧小组荣誉称号。你们有信心吗? 师:(出示百宝箱)这是百宝箱,里面有许多物体,你们能不能对他们进行分类,粘贴在响应的圈内。(画在黑板上三个圈) 学生分类开始,教师进行简单的评议,并对优胜者颁发通行证。 (二)学习新课:

1、活动1: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 (1)师:第二关是为什么你们认为这些是固体呢?它有哪些性质?如果研究过程中有困难可以看一下老师发给大家的建议卡和记录表。 (2)学生研究,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天平。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教师学生进行评议,颁发通行证。 (4)教师小结: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流动,不易被压缩。 (5)师:第三关是把小米、豆、沙或木屑混合后,你们怎么能把他们分里出来,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6)学生讨论,操作,汇报。 (7)教师评议,颁发通行证。 2、活动2: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 (1)师:第四关是为什么你们认为这些是液体呢?它有哪些性质?如果研究过程中有困难可以看一下老师发给大家的建议卡和记录表。 (2)学生研究,教师指导学生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和质量。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教师学生进行评议,颁发通行证。 (4)教师小结:液体有固定体积,没有固定的形状,易流动,不易被压缩。 (5)师:第五关是把不同液体混合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6)学生讨论,操作,汇报。 (7)教师评议,颁发通行证。 3、活动3: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 (1)师:第六关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实验探究,教师进行指导。 (3)学生汇报,抓住“怎样区别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4)教师进行评议,办法通行证。 (三)巩固拓展: 1、你们小组都闯过了哪几关?了解了哪些知识? 2、老师还有一关,怎样测量石块的体积? 3、颁发智慧小组证书,祝贺他们闯关成功。 教学反思

流体的物理性质

流体的物理性质 流体流动与输送过程中,流体的状态与规律都与流体的物理性质有关。因此,首先要了解流体的常见物理和化学性质,包括密度、压力、黏度、挥发性、燃烧爆炸极限、闪点、最小引燃能量、燃烧热等。 一、密度与相对密度 密度是用夹比较相同体积不同物质的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对化工生产的操作、控制、计算等,特别是对质量与体积的换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流体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流体所具有的质量,用符号ρ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其单位是ke/m3。 式中m——流体的质量,kg; y——流体的体积,m3。 任何流体的密度都与温度和压力有关,但压力的变化对液体密度的影响很小(压力极高时除外),故称液体是不可压缩的流体。工程上,常忽略压力对液体的影响,认为液体的密度只是温度的函数。例如,纯水在277K时的密度为1000kg/m3,在293K时的密度为998.2kg /m3,在373时的密度为958.4kg/ms。因此,在检索和使用密度时,需要知道液体的温度。对大多数液体而言,温度升高,其密度下降。

液体纯净物的密度通常可以从《物理化学手册》或《化学工程手册》等查取。液体?昆合物的密度通常由实验测定,例如比重瓶法、韦氏天平法及波美度比重计法等。其中,前两者用于精确测量,多用于实验室中,后者用于快速测量,在工业上广泛使用。 在工程计算中,当混合前后的体积变化不大时,液体混合物的密度也可由下式计算,即: 式中ρ—液体混合物的密度,kg/ms; ρ1、ρ2、ρi、ρn——构成混合物的各纯组分的密度,ks/m3; w1、w2、wi、wn——混合物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气体具有明显的可压缩性及热膨胀性,当温度、压力发生变化时,其密度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常见气体的密度也可从《物理化学手册》或《化学工程手册》中查取。在工程计算中,如查压力不太高、温度不太低,均可把气体(或气体混合物)视作理想气体,并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计算其密度。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式中ρ—气体在温度丁、压力ρ的条件下的密度,kg/m3; V——气体的体积,ITl3; 户——气体的压力,kPa; T一—气体的温度,K; m--气体的质量,kg;

10、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十、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水平预测 (45分钟) 双基型 ★1.晶体的各向异性指的是晶体( ). (A)仅机械强度与取向有关(B)仅导热性能与取向有关 (C)仅导电性能与取向有关(D)各种物理性质都与取向有关 答案:D(提示:由晶体的各向异性的定义得出结论) ★★2.如图(a)所示,金属框架的A、B间系一个棉线圈,先使布满肥皂膜,然后将P和Q 两部分肥皂膜刺破后,线的形状将如图(b)中的( ). 答案:C(提示:液体的表面张力作用,液体表面有收缩的趋势) 纵向型 ★★3.有一些小昆虫可以在水面上停留或能跑来跑去而不会沉入水中,这是由于昆虫受到向上的力跟重力平衡,这向上的力主要是( ). (A)弹力(B)表面张力 (C)弹力和表面张力(D)浮力和表面张力 答案:B(提示:由于液体的表面张力作用使液体的表面像张紧的橡皮膜,小昆虫受到表面张力) ★★★4.为什么铺砖的地面容易返潮? 答案:毛细现象.土地、砖块 横向型 ★★★★5.关于液体表面张力的正确理解是( ). (A)表面张力是由于液体表面发生形变引起的 (B)表面张力是由于液体表面层内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所引起的 (C)表面张力是由于液体表面层内分子单纯具有一种引力所引起的 (D)表面张力就其本质米说也是万有引力 答案:B(提示:液体表面层里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就是分子间的距离比液体内部大些,那么分子间的引力大于分子斥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 ★★★★★6.水和油边界的表面张力系数为σ=1.8×10-2N/m,为了使1.0×103kg的油在水内散成半径为r=10-6m的小油滴,若油的密度为900kg/m3,问至少做多少功? 答案:6×103J.开始时的油滴看成半径为R的球:V=m/ρ=4πR3/3,油分散时总体积不变,设有n滴小油滴,每个小油滴的半径为r,V=/ρ=n4πR3/3,n=1×103/12油滴的表面积变化△S 为:△S=n4πr2-4πR2,油滴分散时,表面能的增量与外力做功的值相等:W=σ△S=6×10-2J

10-第十章-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3)

第十章 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检测题(45分钟)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1.晶体的各向异性指的是晶体( )。 (A )仅机械强度与取向有关 (B )仅导热性能与取向有关 (C )仅导电性能与取向有关 (D )各种物理性质都与取向有关 **2.如图10-1所示,金属框架的A 、B 间系一个棉线圈,先使布满肥皂膜,然后将P 和Q 两部分肥皂膜刺破后,线的形状将如下列哪一个图所示( )。 知识的应用 **3.有一些小昆虫可以在水面上停留或能跑来跑去,而不会沉入水中,这是由于昆虫受到向上的力跟重力平衡,这向上的力主要是( )。 (A ) 弹力 (B )表面张力 (C )弹力和表面张力 (D )浮力和表面张力 ***4.为什么铺砖的地面容易返潮? 知识的拓展 ****5.关于液体表面张力的正确理解( )。 (A )表面张力是由于液体表面发生形变引起的 (B )表面张力是由于液体表面层内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所引起的 (C )表面张力是由于液体表面层内分子单纯具有一种引力所引起的 (D )表面张力就是本质上来说也是万有引力 *****6.水和油边界的表面张力系数为211.810N m σ--=??,为了使3 1.010kg -?的油在水内散成半径为610m r -=的小油滴,若油的密度为3 900kg m -?,问至少做功多少? 固体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1.下列固体哪一组全是由晶体组成的( )。[1] (A )石英、云母、明矾、食盐、雪花、铜 (B )石英、玻璃、云母、铜 图10-1

**2.某物体表现出各向异性是由于组成物体的物质微粒()。[1] (A)在空间的排列不规则(B)在空间按一定规则排列 (C)数目较多的缘故(D)数目较少的缘故 **3.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在于看其是否具有()。[1] (A)规则的外形(B)各向异性 (C)一定的熔点(D)一定的硬度 **4.如果某个固体在不同方向上的物理性质是相同的,那么()。[1] (A)它一定是晶体(B)它一定是多晶体 (C)它一定是非晶体(D)它不一定是非晶体 ***5.物体导电性和导热性具有各向异性的特征,可作为()。[1] (A)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B)单晶体和多晶体的区别 (C)电的良导体和电的不良导体的区别(D)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的区别***6.下列关于晶体和非晶体性质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2] (A)凡是晶体,其物理性质一定表现为各向异性 (B)凡是非晶体,其物理性质一定表现为各向同性 (C)物理性质表现了各向异性的物体,一定是晶体 (D)物理性质表现了各向同性的物体,一定是非晶体 知识的应用 ***7.从物体的外形来判断是否是晶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2] (A)玻璃块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所以它是晶体 (B)没有确定熔点的物体,一定不是晶体 (C)敲打一块石英后,使它失去了天然面,没有规则的外形了,但它仍是晶体 (D)晶体自然生成的对应表面之间夹角一定 ***8.如图10-2所示,在地球上,较小的水银滴呈球形,较大的水银滴因所受重力的影响不能忽略而呈扁平形状,那么在处于失重状态的宇宙飞船中,一大滴水银会呈什么形状?为什么? [4] 图10-2 ****9.在样本薄片上匀均地涂上一层石蜡,然后用灼热的金属针尖点在样本的另一侧面,结果得到如图10-3所示的两处图样,则()。[2] (A)样本A一定是非晶体 (B)样本A可能是非晶体 (C)样本B一定是晶体 (D)样本B不一定是晶体 图10-3 ****10.要想把凝在衣料上的蜡去掉,可以把两层吸墨纸分别放在蜡迹的上面和下面,然后用热熨斗在吸墨纸上来回熨,为什么这样做可以去掉衣料上的蜡?[3]

物理选修3-3固体-液体和气体

第2讲固体液体和气体 知识一固体和液体 分类比较 晶体 非晶体单晶体多晶体 外形规则不规则 熔点确定不确定物理性质各向异性各向同性 原子排列有规则,但多晶体每个晶体间的排列无规则无规则 形成与转化有的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能够形成不同的形态.同一物质可能以晶体和非晶体两种不同的形态出现,有些非晶体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转化为晶体 典型物质石英、云母、食盐、硫酸铜玻璃、蜂蜡、松香 (1)作用:液体的表面力使液面具有收缩的趋势. (2)方向:表面力跟液面相切,跟这部分液面的分界线垂直. 3.液晶的物理性质 (1)具有液体的流动性. (2)具有晶体的光学各向异性. (3)从某个方向上看其分子排列比较整齐,但从另一方向看,分子的排列是杂乱无章的. (1)只有单晶体和液晶具有各向异性的特性,多晶体和非晶体都是各向同性. (2)液体表面力是液体表面分子作用力的表现.液体表面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3)浸润与不浸润也是表面力的表现. 知识二饱和汽、饱和汽压和湿度 1.饱和汽与饱和汽压 (1)饱和汽与未饱和汽 ①饱和汽:与液体处于动态平衡的蒸汽. ②未饱和汽:没有达到饱和状态的蒸汽. (2)饱和汽压 ①定义:饱和汽所具有的压强. ②特点:液体的饱和汽压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饱和汽压越大,且饱和汽压与饱和汽的体积无关. 2.湿度 (1)定义:空气的干湿程度. (2)描述湿度的物理量

①绝对湿度: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压强. ②相对湿度:某温度时空气中水蒸气的压强与同一温度时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即:B = p p s ×100 %. 知识三 气体分子动理论和气体压强 1.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分子直径的10倍,气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 2.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表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统计分布规律. 3.气体分子向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 4.温度一定时,某种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是确定的,速率的平均值也是确定的,温度升高,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增大. 5.气体压强 (1)产生的原因 由于大量分子无规则地运动而碰撞器壁,形成对器壁各处均匀、持续的压力,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气体的压强. (2)决定气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①宏观上:决定于气体的温度和体积. ②微观上:决定于分子的平均动能和分子数密度. 知识四 气体实验定律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 (1)等温变化——玻意耳定律 ①容: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与体积成反比. ②公式:p 1V 1=p 2V 2或pV =C (常量). (2)等容变化——查理定律 ①容: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压强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②公式:p 1p 2=T 1T 2或p T =C (常数). (3)等压变化——盖—吕萨克定律 ①容: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压强不变的情况下,其体积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②公式:V 1V 2=T 1T 2或V T =C (常数). 2.理想气体及其状态方程 (1)理想气体 ①宏观上讲,理想气体是指在任何条件下始终遵守气体实验定律的气体.实际气体在压强不太大、温度不太低的条件下,可视为理想气体. ②微观上讲,理想气体的分子间除碰撞外无其他作用力,分子本身没有体积,即它所占据的空间认为都是可以被压缩的空间. (2)状态方程: p 1V 1T 1=p 2V 2T 2或pV T =C (常数).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复习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复习 1、像(石头)、(橡皮)、(玻璃)、(塑料)、(丝巾)、(大树)、(螺帽)等形态的物体是(固体)。 2、固体的共同性质是(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会流动)。 3、面糊、牙膏是(水与固体的混合),不能说它们既是固体又是液体。 4、固体与固体可以(混合),也可以(分离)。 5、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6、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7、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有:木块、塑料、泡沫板、铅笔、火柴盒、苹果、树叶、香油等。 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有:橡皮泥、玻璃球、卵石、硬币、铁钉、土豆、一瓶饮料、蜂蜜等。 8、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一小截蜡烛和一整支蜡烛放在水里,都会(浮在水面)。 9、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定。 10、在水中能溶解的固体有(食盐)、(白糖)、(味精)等。 11、在水中不能溶解的固体有(面粉)、(沙子)等。 12、固体与液体分离的方法有三种:过滤(米与水的分离)、沉淀(泥沙与水的分离)、蒸发(水与盐的分离)。 13、像(水)、(油)、(醋)、(酒精)、(牛奶)、(果汁)、(洗发剂)、(钢笔水)等形态的物体是(液体)。 14、液体的共同性质是都(没有固定的形状),都(会流动),都(有表面张力)。 15、不同液体在(透明度)、(颜色)、(气味)、(味道)、(轻重)、(粘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是不同的。 16、比较液体性质的方法有:(眼看)、(鼻闻)、(舌尝)、(比轻重)、(比流动的快慢)、(比露珠的形状)等。 17、按同体积的液体由重到轻的顺序排列:(蜂蜜、牛奶、水、油)。 18、按流动由快到慢的顺序排列:(水、油、牛奶、蜂蜜)。 19、液体在水中存在(沉浮)现象,液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倒液体的顺序)无关。

固体和液体

固体和液体 §3.1 固体的有关性质 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岩盐、水晶、明矾、云母、冰、金属等都是晶体;玻璃、沥清、橡胶、塑料等都是非晶体。 (1)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又要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两种。单晶体具有天然规则的几何外形,如雪花的形状总是六角形的。并且,单晶体在各个不同的方向上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即各向导性。如力学性质(硬度、弹性模量等)、热性性质(热胀系数、导热系数等)、电学性质(介电常数、电阻率等)、光学性质(吸收系数、折射率等)。如云母结晶薄片,在外力作用下很容易沿平行于薄片的平面裂开,但在薄片上裂开则要困难得多;在云母片上涂一层薄薄的石蜡,然后用烧热的钢针去接触云母片的反面,则石蜡将以接触点为中心、逐渐向四周熔化,熔化了的石蜡成椭圆形,如果用玻璃片做同样的实验,熔化了的石蜡成圆形,这说明非晶体玻璃在各方向的导热系数相同,而晶体云母沿各方向的导热系数不同。 因多晶体是由大量粒(小晶体)无规则地排列组合而成,所以,多晶体不但没有规则的外形,而且各方向的物理性质也各向同性。常见的各种金属材料就是多晶体。 但不论是单晶体还是多晶体,都具有确定的熔点,例如不同的金属存在着不同的熔点。 非晶体没有天然规则的几何外形,各个方向的物理性质也相同,即各向同性。非晶体在加热时,先逐渐变软,接着由稠变稀,最后成为液体,因此,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晶体在加热时,温度升高到熔点,晶体开始逐渐熔解直到全部融化,温度保持不变,其后温度才继续上升。因此,晶体有一定的熔点。 (2)空间点阵 晶体与非晶体性质的诸多不同,是由于晶体内部的物质微粒(分 子、原子或离子)依照一定的规律在空间中排列成整齐的后列,构成所 谓的空间点阵的结果。 图3-1-1是食盐的空间点阵示意图,在相互垂直的三个空间方向 上,每一行都相间的排列着正离子(钠离子)和负离子(氯离子)。 晶体外观的天然规则形状和各向异性特点都可以用物质微粒的规 则来排列来解释。在图3-1-2中表示在一个平面上晶体物质微粒的排 列情况。从图上可以看出,沿不同方向所画的等长直线AB、AC、AD 上,物质微粒的数目不同,直线AB上物质微粒较多, 直线AD上较少,直线AC上更少。正因为在不同方向 上物质微粒排列情况不同,才引起晶体在不同方向上物 理性质的不同。 组成晶体的粒子之所以能在空间构成稳定、周期性 的空间点阵,是由于晶体微粒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作 用力,晶体中粒子的热运动不能破坏粒子之间的结合, 粒子仅能在其平衡位置(结点处)附近做微小的热振动。晶体熔解过程中达熔点时,它吸收的热量都用来克服有规则排列的空间点阵结构,所以,这段时间内温度就不会升高。 例题:NaCl的单位晶胞是棱长a=5.6?1010-m的立方体,如图7-1-3。黑点表示Na+位置,圆圈表示Cl-位置,食盐的整体就是由这些单位晶胞重复而得到 的。Na原子量23,Cl原子量35.5,食盐密度 3 10 22 .2? = ρg/m3。 我们来确定氢原子的质量。 在一个单位晶胞里,中心有一个Na+,还有12个Na+ 位于大立 图3-1-1 A 图3-1-2 图3-1-3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13 冷水和热水丨冀教版

冷水和热水 活动目标: 1、能用手指感觉冷和热。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觉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3、能体会到凭手指感觉无法知道冷热的确凿程度。 4、愿意细心观察物体的冷热程度。 5、能按要求组装实验模型,控制冷水和热水的温度,观测记录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变化。 6、能用曲线图整理数据,并根据曲线图分析热在热水和冷水中是怎样传递的。 7、能细密地观测实验结果。 8、能把自己探究的结果实事求是地与同学交流。 学情分析:学生经历了一年的科学学习,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比如,对周遍的事物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初步掌握了科学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观察的方法;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因此,这一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每班学生中部分好动、思维活跃、积极性高,这也为科学课程的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基础薄,学习习惯有待于改进,家庭条件和环境不够,给科学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重点、难点:测量水温的变化 活动过程: 一、同学们我今天有一件事让我很忧愁,你们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今天中午我有一个邻居带着孩子到我家去了,我看到有孩子来了,于是就急忙拿

出了冰激凌和雪糕让孩子吃,孩子还没说什么,大人很不高兴,有谁能给老师解释一下,为什么大人不高兴了?(因为现在的天气本来就很冷了,再吃这些东西,就更冷了。)那么有谁能说说在什么时候请同学们吃这些东西,大人和孩子都会很高兴呢?对了,当然是烈日炎炎的夏天。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一学怎样科学地描述冷与热。(板书课题:冷水和热水) 二、我看今天来的同学们都很讲卫生,你们每天早上用什么洗脸呀?用冷水还是用热水?(热水)你所说的热水是刚刚烧开的水吗?(不是)你的洗脸水是自己准备的吗?你是怎么准备洗脸水的呢?(先放上冷水,后一点一点的添加热水,直到手的感觉适合为止。)刚才有同学说到:手的感觉,手指的感觉一定是确凿的吗?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观点:选择:1、手的感觉是确凿的。 2、手的感觉不是确凿的。 三、我们现在以实验的方式来验证我们所选择的观点: (一)实验材料:冷水一杯、热水一杯(温度不至于烫手)、温水一杯。 (二)实验过程:将自己的左手食指放入冷水中,右手食指放入热水中,说出自己的的感觉(左凉右热)。一分钟后,将两个手指同时放入温水中,并说出两个手指的感觉(左热右凉)。 (三)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感受。并试着解释为什么同一杯水左右手的感觉不一样。 我们所说的冷和热不是绝对的,只是相互比较的结果,当只有一杯水时我们不能确定它是热的还是冷的,当有两杯水时,我们才能说这杯比那杯热,那杯比这杯冷。我们的左手感觉到热也只是说现在的水比原来的热;右手的感觉则是比原来的冷。也就是说我们的手指不能确凿地感觉到水的冷热程度。 四、(一)要想确凿掌握水的冷热程度,需要用工具进行测量,就像我们要知道一条线段的长度要用尺子一样,那么水的冷热程度用什么来表示呢?是温度。测量水的冷热程度的工具是什么呢?其实同学们一定都用过——温度计。 (二)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了解有关温度的知识、温度计的种类以及一些多见物体的温度。

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固体的分类 自然界中的固态物质可以分为两种: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像石英、云母、明矾等具有确定的几何形状的固体叫晶体。常见的晶体还有:食盐、硫酸铜、蔗糖、味精、石膏晶体、方解石等。 晶体又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 单晶体:整个物体是一个晶体的叫做单晶体,如雪花、食盐小颗粒、单晶硅等。 多晶体:如果整个物体是由许多杂乱无章地排列着的小晶体组成的,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多晶体,如大块的食盐、粘在一起的蔗糖、各种金属材料等。 (2)非晶体:像玻璃、蜂蜡、松香等没有确定的几何形状的固体叫非晶体。常见的非晶体还有:沥青、橡胶等。 2. 3. 4. 晶体的微观结构 晶体的形状和物理性质与非晶体不同是因为在各种晶体中,原子(或分子、离子)都是按照各自的规则排列的,具有空间上的周期性。 5. 对比液态、气态、固态研究液体的性质 (1)液体和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是流动的。 (2)液体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而气体的体积可以变化千万倍; (3)液体和固体都很难被压缩;而气体可以很容易的被压缩; 6. 液体的微观结构 跟固体一样,液体分子间的排列也很紧密,分子间的作用力也比较强,在这种分子力的作用下,液体分子只在很小的区域内做有规则的排列,这种区域是不稳定的:边界、大小随时改变,液体就是由这种不稳定的小区域构成,而这些小区域又杂乱无章的排布着,使得液体表现出各向同性。非晶体的微观结构跟液体非常类似,可以看作是粘滞性极大的液体,所以严格说来,只有晶体才能叫做真正的固体。 7. 液体的表面张力 (1)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叫做表面层。 (2)表面层里的分子要比液体内部稀疏些,分子间距要比液体内部大 (3)液体表面各部分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种力叫表面张力 (4)表面张力的作用使得液体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 表面张力的作用使得液体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在体积相等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中,球形物体的表面积最小,所以露珠、水银、失重状态下的水滴等等呈现球形。 (5)浸润:一种液体会润湿某种固体并附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 (6)不浸润:一种液体不会润湿某种固体,也就不会附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 (7)毛细现象:浸润液体在细管里上升的现象和不浸润液体在细管里下降的现象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6.《固体、液体和气体》教案

6.《固体、液体和气体》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分别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 2.能说出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的各个特点的差异。 3.能分别举例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1.能正确地对周围常见的物体或物质进行分类。 2.能够利用感官估测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3.能正确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某一种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4.能归纳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主要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设计两种以上的方法测量出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2.对探究物质三态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3.能将本组研究结果与其他小组交流。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 教学准备 常见物体的图片、纸、木块、棉球、橡皮、硬塑料、小米、豆、沙、天平、放大镜、记录表、烧杯、水槽、量筒、酒、果汁、牛奶、蜂蜜、酱油、汽水、水、注射器、水杯、乒乓球、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闯关游戏,闯过一关发一个通行证,闯过四关将获得智慧小组荣誉称号。你们有信心吗? 师:(出示百宝箱)这是百宝箱,里面有许多物体,你们能不能对他们进行分类,粘贴在响应的圈内。(画在黑板上三个圈) 学生分类开始,教师进行简单的评议,并对优胜者颁发通行证。 (二)学习新课:

1.活动1: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 (1)师:第二关是为什么你们认为这些是固体呢?它有哪些性质?如果研究过程中有困难可以看一下老师发给大家的建议卡和记录表。 (2)学生研究,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天平。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教师学生进行评议,颁发通行证。 (4)教师小结: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流动,不易被压缩。 (5)师:第三关是把小米、豆、沙或木屑混合后,你们怎么能把他们分里出来,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6)学生讨论,操作,汇报。 (7)教师评议,颁发通行证。 2.活动2: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 (1)师:第四关是为什么你们认为这些是液体呢?它有哪些性质?如果研究过程中有困难可以看一下老师发给大家的建议卡和记录表。 (2)学生研究,教师指导学生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和质量。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教师学生进行评议,颁发通行证。 (4)教师小结:液体有固定体积,没有固定的形状,易流动,不易被压缩。 (5)师:第五关是把不同液体混合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6)学生讨论,操作,汇报。 (7)教师评议,颁发通行证。 3.活动3: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 (1)师:第六关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实验探究,教师进行指导。 (3)学生汇报,抓住“怎样区别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4)教师进行评议,办法通行证。 (三)巩固拓展: 1.你们小组都闯过了哪几关?了解了哪些知识? 2.老师还有一关,怎样测量石块的体积? 3.颁发智慧小组证书,祝贺他们闯关成功。 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冷水与热水》说课稿

小学科学《冷水与热水》说课稿 很多老师都不知道说课稿怎么写?下面以小学科学《冷水与热水》说课稿为例,为大 家展开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各位评委老师: 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小学科学《冷水与热水》,我将从以下几点开始说起。 一、说教材 科学课程内容标准分为“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 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个部分。本课是属于“物质世界”的范畴。 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 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 点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的原则,分块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是关于《生物的特征》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由3个活动组成: “冷热不同的水”、“冷水和热水还有什么不同”(新角度)“研究 热水上浮的原因” 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先让学生用两瓶冷热不同的水倒出4杯不同温 度的水,触摸感觉它们的冷热差异。描述:烫、热、温、冷。包括交流接触更热或更冷的水。然后是按触摸感觉给水分类:关于记录整理发生烫伤的场合,这部分的内容可据学生 经验灵活处理。 教材以用实验的方式换一种新的角度和方向去研究冷水和热水。先是冷热水中分别滴 上红墨水,观察扩散快慢的不同。再是观察装有冷水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和装有热水的塑 料袋放入冷水中的现象,并尝试着加以解释。 “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以观察实验的形式进行,首先明确观察目标:水在变热过程 中重量变了没有,体积变了没有。对于气球皮蒙试管口的方法,操作较难,应加以指导。 二、学情分析 冷水和热水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对于它们的温度高低的探究是一摸了然的。学生 理解的障碍在于导致热水在冷水中上浮的原因是热水的体积大。因此,在课上教师要积极 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这个问题。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科学答案。 三、说教学目标

高中物理 第二章 固体、液体和气体 第一讲 晶体和非晶体 第二讲 晶体的微观结构 第三讲 固体新材料

第一讲晶体和非晶体 第二讲晶体的微观结构 第三讲固体新材料 [目标定位] 1.知道晶体和非晶体外形和物理性质上的区别.2.知道晶体可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3.了解晶体的微观结构.4.了解固体新材料在生活、生产、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一、晶体和非晶体 1.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晶体又可以分为单晶体与多晶体. 2.石英、云母、明矾、食盐、硫酸铜、蔗糖、味精等是晶体,玻璃、蜂蜡、松香、沥青、橡胶等是非晶体. 3.单晶体有确定的几何形状,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几何形状. 4.晶体有确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晶体的某些物理性质表现为各向异性,非晶体沿各个方向的物理性质都是一样的,表现为各向同性;多晶体是各向同性的. 二、晶体的微观结构 1.晶体的微观结构假说的内容:晶体内部的微粒是有规则地排列着的. 2.假说提出的依据:晶体外形的规则性和物理性质的各向异性. 3.实验验证:人们利用X射线和电子显微镜对晶体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后证实了晶体的内部粒子有规则排列的假说是正确的. 4.微观结构理论的内容: (1)组成晶体的物质微粒(原子、分子或离子)按一定的规律在空间整齐排列. (2)晶体内部各微粒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作用力,微粒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 一、正确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1.区别 分类宏观外形物理性质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形状①没有固定的熔点; ②导电、导热、光学性质表现为各向同性 晶体单 晶 体 有天然规则的形状 ①有确定的熔点; ②导电、导热、光学性质表现为各向异性多 晶 体 没有确定的形状 ①有确定的熔点; ②导电、导热、光学性质表现为各向同性 2.区别晶体和非晶体关键看有无固定的熔点,单晶体与多晶体的区别关键看有无规则的几何外形及是否有各向、异性. 例 1下列关于晶体和非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的晶体都表现为各向异性 B.晶体一定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形状不规则的金属一定是非晶体 C.大粒盐磨成细盐,就变成了非晶体 D.所有的晶体都有确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答案 D 解析只有单晶体才表现为各向异性,故A错;单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形状,而多晶体无规则的几何形状,金属属于多晶体,故B错;大粒盐磨成细盐,而细盐仍是形状规则的晶体,在放大镜下能清楚地观察到,故C错;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晶体有确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无确定的熔点,故D对. 针对训练某一固体具有一定的熔点,那么它( ) A.一定是晶体 B.一定是非晶体 C.是多晶体 D.不一定是非晶体 答案 A 解析无论是单晶体还是多晶体都有一定的熔点. 例2如图1所示,曲线M、N分别表示晶体和非晶体在一定压强下的熔化过程.图中横轴表示时间t,纵轴表示温度T.从图中可以确定的是( ) 图1 A.晶体和非晶体均存在固定的熔点T0

小学科学 冷水与热水 说课稿

小学科学冷水与热水说课稿 一、说教材 科学课程内容标准分为“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个部分。本课是属于“物质世界”的范畴。 由3个活动组成: “冷热不同的水”、“冷水和热水还有什么不同”(新角度)“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 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先让学生用两瓶冷热不同的水倒出4杯不同温度的水,触摸感觉它们的冷热差异。描述:烫、热、温、冷。包括交流接触更热或更冷的水。然后是按触摸感觉给水分类:关于记录整理发生烫伤的场合,这部分的内容可据学生经验灵活处理。 教材以用实验的方式换一种新的角度和方向去研究冷水和热水。先是冷热水中分别滴上红墨水,观察扩散快慢的不同。再是观察装有冷水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和装有热水的塑料袋放入冷水中的现象,并尝试着加以解释。

“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以观察实验的形式进行,首先明确观察目标: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变了没有,体积变了没有。对于气球皮蒙试管口的方法,操作较难,应加以指导。 二、学情分析 冷水和热水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对于它们的温度高低的探究是一摸了然的。学生理解的障碍在于导致热水在冷水中上浮的原因是热水的体积大。因此,在课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这个问题。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科学答案。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内容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在使学生在学习生命世界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经历倒四杯冷热水和用触摸的方法把水按冷热程度分成烫、热、温、冷的过程。 2、经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冷水与热水的过程,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交流综合,初步明白热水上浮原因。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冷水和热水〉教学设计

冷水和热水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感觉器官知物体的冷热。 2.能预测冷水与热水接触时各自温度的变化及最后的结果。 3.能通过控制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及水量,来达到最佳实验效果。 科学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的操作和分析曲线图,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能说出什么是冷和热。 3.能描述冷水和热水“相遇”之后,热是怎样传递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及对实验的结果分析结论。 2.能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1.能把自己知道的其他物体的温度介绍给其他同学。 2.能举例说明温度计的用途。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变化 教学难点:实验条件的控制 教具准备:铁架台、烧杯、锥形瓶、温度计、冷水、热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都感受过冬天的寒风刺骨和夏天的烈日炎炎。那么,应该怎样科学地描述冷和热呢?(出示插图)请同学们观察插图,比较图中有什么不同? 谈话: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是冷和热?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冷水和热水》 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实验1:手指的感觉。

(一)、提出问题:我们的手指能准确地感知水的冷、热吗?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猜想,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更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激发学生探究冷热问题的兴趣。 (二)、实验验证: (1)提出实验要求 ①将自己的左手食指浸入凉水中,右手食指浸入热水中,体会手的感觉。 ②1分钟后,将两只手指同时放入温水中。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并分析原因。 (4)教师总结 师小结:有时用手指不能准确地感觉到水的冷热,需要用工具进行更为科学的测量。 (三)阅读科学在线 学生阅读---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阅读后切入的问题:从资料中知道了什么?关天温度和温度计你还知道什么?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哪里应用了温度计? 师小结:冷与热是相对的,冷指温度低,感觉温度低;热指温度高,感觉温度高。 ◆实验2:测量水温的变化。 (一)提出问题:当我们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中时,两个容器中水的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你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一猜吗?。 (二)明确思路,进行实验。 1.指导学生认识实验材料。 2.学生设计实验方法,教师纠正。 (1)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冷水。 (2)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提示学生加热水和打孔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第三讲固体和液体

图3-1-3 第三讲 固体和液体 §3.1 固体的有关性质 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岩盐、水晶、明矾、云母、冰、金属等都是晶体;玻璃、沥清、橡胶、塑料等都是非晶体。 (1)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又要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两种。单晶体具有天然规则的几何外形,如雪花的形状总是六角形的。并且,单晶体在各个不同的方向上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即各向导性。如力学性质(硬度、弹性模量等)、热性性质(热胀系数、导热系数等)、电学性质(介电常数、电阻率等)、光学性质(吸收系数、折射率等)。如云母结晶薄片,在外力作用下很容易沿平行于薄片的平面裂开,但在薄片上裂开则要困难得多;在云母片上涂一层薄薄的石蜡,然后用烧热的钢针去接触云母片的反面,则石蜡将以接触点为中心、逐渐向四周熔化,熔化了的石蜡成椭圆形,如果用玻璃片做同样的实验,熔化了的石蜡成圆形,这说明非晶体玻璃在各方向的导热系数相同,而晶体云母沿各方向的导热系数不同。 因多晶体是由大量粒(小晶体)无规则地排列组合而成,所以,多晶体不但没有规则的外形,而且各方向的物理性质也各向同性。常见的各种金属材料就是多晶体。 但不论是单晶体还是多晶体,都具有确定的熔点,例如不同的金属存在着不同的熔点。 非晶体没有天然规则的几何外形,各个方向的物理性质也相同,即各向同性。非晶体在加热时,先逐渐变软,接着由稠变稀,最后成为液体,因此,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晶体在加热时,温度升高到熔点,晶体开始逐渐熔解直到全部融化,温度保持不变,其后温度才继续上升。因此,晶体有一定的熔点。 (2)空间点阵 晶体与非晶体性质的诸多不同,是由于晶体内部的物质微粒(分子、原子或离子)依照一定的规律在空间中排列成整齐的后列,构成所谓的空间点阵的结果。 图3-1-1是食盐的空间点阵示意图,在相互垂直的三个空间方向上,每一行都相间的排列着正离子(钠离子)和负离子(氯离子)。 晶体外观的天然规则形状和各向异性特点都可以用物质微粒的规 则来排列来解释。在图3-1-2中表示在一个平面上晶体物质微粒的排列 情况。从图上可以看出,沿不同方向所画的等长直线AB 、AC 、AD 上,物质微粒的数目不同,直线AB 上物质微粒较多,直线AD 上较少,直线AC 上更少。正因为在不同方向上物质微粒 排列情况不同,才引起晶体在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的不 同。 组成晶体的粒子之所以能在空间构成稳定、周期性的 空间点阵,是由于晶体微粒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作用 力,晶体中粒子的热运动不能破坏粒子之间的结合,粒子 仅能在其平衡位置(结点处)附近做微小的热振动。晶体熔解过程中达熔点时,它吸收的热量都用来克服有规则排列的空间点阵结构,所以,这段时间内温度就不会升高。 例题:NaCl 的单位晶胞是棱长a=5.6?10 10 -m 的立方体,如图7-1-3。黑点表示Na + 位 置,圆圈表示Cl - 位置,食盐的整体就是由这些单位晶胞重复而得到的。 Na 原子量23,Cl 原子量35.5,食盐密度3 1022.2?=ρg/m 3 。我们来确定氢原子的质量。 在一个单位晶胞里,中心有一个Na +,还有12个Na + 位于大立方 图3-1-1 A 图3-1-2

固体与液体1

第一课固体与液体 本课说明: 本课研究固态物质与液态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以及它们的区别。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了解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物质”。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知道大多数物质具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固定的形状,液体只有一定的体积,没有固定的形状。 ②知道固体不容易流动。液体具有流动性;液体的体积用量筒、量杯等进行测量。 ③知道在条件变化时,物质的状态可以相互转化。改变温度,可以是固体变成液体,也可以使液体变成固体。 ④知道物体具有质量,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可以用天平、磅秤、电子称等测量物体的质量。 ⑤知道胶水、果汁、自来水等不同液体的粘稠程度不同。 ⑥知道不同固体的硬度、人性有所不同。 ⑦只应当根据实验要求,在实验前设计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应当包含实验目的、实验用品、观察到的现象、实验数据等。 2过程和方法 ①会自己制作简单的量筒,能够用量筒或量杯比较液体体积的大小。 ②学习根据实验的过程、实验数据、实验结果,设计简单的实验表格。 ③能够根据实验要求,与其他同学配合做好简单的实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组成的,物质具有固体、液体、气体等多种形态。 ②不同物质各自具有自己的嗲,研究物质的性质时,需要认真分析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③研究问题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在实验前需要根据试验的具体情况设计表格,实验时实事求是地测量和记录数据,实验后进行细致的分析。课时安排: 固体与液体的形状1课时 固体与液体的体积1课时 物质的状态变化1课时 形成认识1课时 扩展认识3课时 固体与液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通过给物体分类的活动使学生知道物体有液体、固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②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物体的形状,使学生发现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