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视中医外治法在儿科临证中的传承与发展

重视中医外治法在儿科临证中的传承与发展

重视中医外治法在儿科临证中的传承与发展
重视中医外治法在儿科临证中的传承与发展

重视中医外治法在儿科临证中的传承与发展【关键词】中医外治法儿科临证传承与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模式的转变,传统中医康复疗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古老的中医外治法在崇尚自然的今天焕发了勃勃生机,得到广泛的传承与发展。

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其产生源于长期医疗实践,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科疾病的防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早在《山海经》中就已载外用药物33种,并提出佩、服、浴、席、养、搽6种外治方法。《枸农本茸经百种录》中说:“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辟秽也”。芳香性中药有“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的作用,药物挥发之气味作用于口鼻、肌肤、经络穴位,经过气血经脉的循行而遍布全身,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浙江省中医院在继承传统佩法的基础上,应用香佩疗法预防小儿呼吸道疾病,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治未病”科研专项课题——中药熏香剂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应用研究正在进行中。

《千金要方》中外治法有溻浴法、粉法、敷法、摩法、熏法等27种,治疗病种广,尤善治疗儿科疾患。宋代《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李叶煎汤……温洗浴儿”治疗“反倒天矫,其状似痫”之小儿肢体痉挛症候。熏洗疗法主要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作用于机体,促使脉络调和、气血通畅,达到降低肌张力,提高肌力,缓解肌肉痉挛,扩大关节活动度,改善末梢循环的作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采用中药熏洗疗法康复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十一五”国家科技支

撑计划课题小儿脑性瘫痪的中药熏洗技术临床操作规范研究正在进行多中心临床试验。《本草纲目》总结明代以前的外治经验,荟萃了涂、擦、抹、敷、塞等近40余种外治方法,收载捣、煎、烧、调配等外用药的加工配制方法。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多年来采用“小儿浴热净搽剂”擦浴治疗小儿外感高热,并可预防高热惊厥的发生。

清·吴师机《理瀹骈文》中对外治方药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理论探讨,提出“外治之理,亦即内治之理”,为外治理论的系统完善作出了突出贡献。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采用“纳气敷脐散”防治反复呼吸道感染及肺炎恢复期,还可改善气虚及气阴两虚儿童体质偏颇状态。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运用“敷胸散(膏)”治疗支气管肺炎、支气管炎,具有化痰止咳功效,并能促进肺部炎症的吸收,目前正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儿科肺炎协作组14家单位进行验证工作。根据中医“春夏养阳”“冬病夏治”理论,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采用伏九穴位贴敷疗法防治儿童哮喘及咳嗽变异性哮喘,正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儿科哮喘协作组13家单位进行验证工作。推拿一词始见于明·万全所著《幼科发挥》。小儿推拿是根据小儿形体、生理、病理特点及特定穴位的形态位置,采用各种手法用于防治脾胃系疾病,如泄泻、呕吐、厌食、便秘;急性外感热病,如发热、咳喘、惊风;肌性斜颈、小儿瘫痪、遗尿等;并能养生保健的中医外治方法。传统小儿推拿疗法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传承发展与完善,但由于其学术渊源、师承关系不同,逐渐形成了许多流派。清光绪年间徐谦光创立推拿三字经流派,青岛市中医医院儿科是推拿三字经流派传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5分。) 1.外科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气血盛衰 B.脏腑功能失调 C.阴阳失调 D.经络阻塞 2.下列除()外,均正确反映了脏腑功能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A.脾胃湿热,火毒蕴结可以发为疮疡 B.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C.体表疮疡可以影响脏腑而发生病变 D."五善七恶"是 脏腑功能失常的表现 3.下列哪项不是辨心恶的症状() A.神志昏糊 B.惊悸时作 C.疮色紫黑 D.言语呢喃 4.辨肿块时,如肿硬似馒,有囊性感属() A.寒 B.湿 C.痰 D.气 5.肿疡溃后脓水稀少,坚肿不消,身热乏力,面色少华,脉数乏力,治宜() A.内托法 B.补法 C.透脓法 D.补托法 6.下面哪一项不宜用药线引流() A.创孔小,不宜排脓 B.脓腔深,流出浅黄色粘稠液体 C.创孔内有坏死组织 D.怀疑附骨疽创口内骨质已破坏 7.溃疡脓出不畅,有少量带脓者,宜选() A.内服清热解毒的 B.扩创法 C.垫棉法 D.外用升丹提 脓 8.手掌肿胀,失去正常凹陷,疼痛剧烈者为() A.蛇肚疔 B.托盘疔 C.蛇头疔 D.蛀节疔 9.颈后皮肤初起如粟米样丘疹,继而增大坚硬,肿胀作痛,脓头多个,状如蜂窝 ,诊断应为() A.疔 B.痈 C.有头疽 D.发 10.诊断附骨疽,X线摄片最早应在什么时候进行?() A.发病1-2天内 B.发病一周时 C.发病10-14天 D.发病四周时 11.溃后脓出黄稠,后稀薄,髋关节畸形,僵硬,诊断考试为() A.附骨疽 B.环跳疽 C.历节风 D.流痰 12.流痰除由风寒痰浊凝聚而形成外,还与哪脏亏损有关() A.肝 B.脾 C.肺 D.肾 13.一男青年,右侧大腿疼痛彻骨,肿胀,皮色不红,近膝关节处显著压痛,伴恶 寒发热,应诊断为() A.附骨疽 B.骨肉瘤 C.流注 D.历节风 14.疔疮走黄的内治原则是() A.凉血清热解毒 B.疏风清热解毒 C.滋阴清热解毒 D. 宣肺泄热解毒 15.乳痈郁乳期内治的方法和方剂是() A.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仙方活命饮 B.疏肝清胃,通乳散结--瓜蒌牛蒡汤 C.清肝泻胃,通乳散结--龙胆泻肝汤 D.清热解毒,和营消肿--柴胡疏肝汤16.以往有肉瘿病史,突然肿块增大,质地坚硬如石,推之不移,应考虑为() A.失荣 B.石瘿 C.瘿痈 D.肉瘿 17.不能归于五脏的肿瘤是() A.气瘤 B.血瘤 C.脂瘤 D.肉瘤 18.诊断乳癌的首要症状是() A.乳房内可扪及硬而孤立的肿块 B.乳头下陷或抬高 C.乳头有血性分泌物 D.肿块皮肤桔皮样改变 19.多形性红斑粘膜糜烂者宜选用() A.三黄洗剂外搽 B.青黛膏外涂 C.青吹口油膏外涂 D. 白玉膏外涂 20.酒查皮鼻初起表现为() A.暂时性阵发性红斑 B.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 C.脓疱 D.鼻部组织肥厚 21.白庀的别名为() A.摄颌疮 B.松皮癣 C.白屑风 D.神经性皮炎 22.结节性红斑是() A.生于两小腿伸侧的红色或紫红色的结节性皮肤病 B.以红斑为主、兼有丘疹、水疱等急性炎症性皮肤病 C.好发于面、胸背及四肢的红色结节,晚期颜面满布大小不等结节 D.生于小腿屈侧的暗红色结节性皮肤病 23.肛门病不可忽视的检查方法是() A.肛门视诊 B.肛门指诊 C.乙状结肠镜检查 D.钡剂灌 肠X片 24.鉴别痔疮、脱肛、息肉痔常用体位是() A.侧卧位 B.胸膝位 C.蹲位 D.倒置位 25.一肛瘘患者,外口位于截石位5点,距肛门缘约6厘米,其肛瘘内口大致在肛内 什么方位?() A.截石位5点 B.截石位6点 C.截石位9点 D.截石位12点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 案的序号填入题中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25分。 ) 1.外科以毒来取名的病的共同点是() A.传染性 B.发病快 C.病程长 D.病较重 E.预后差 2.疮疡溃后逆证的表现是() A.溃后皮烂肉坚 B.脓水清稀 C.时流血水 D.疼痛剧烈 E.疮口难敛 3.外科运用补法的适应证是() A.精神衰疲 B.元气虚弱 C.脓水清稀 D.坚肿不消 E.疮口难敛 4.腐蚀药可用于() A.头部赘疣 B.臁疮 C.脓腐不脱 D.对汞、砒过敏者 E.肿疡脓成 末溃 5.常用的生肌收口药有() A.生肌散 B.八宝丹 C.九黄丹 D.红灵丹 E.白降丹

中医外治法汇总

胃脘痛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1.艾灸 胃脘疼痛: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 胃脘胀满:神阙、中脘、下脘、建里、天枢 嗳气反酸: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神阙 2.穴位贴敷 胃脘疼痛: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 胃脘胀满:脾俞、胃俞、肾俞、天枢、神阙、中脘、关元 3.耳穴贴压 胃脘疼痛: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 纳呆:脾、胃、肝、小肠、心、交感 4.穴位注射 胃脘胀满:足三里、合谷 嗳气反酸:足三里、内关 5.拔火罐 胃脘疼痛:背腧穴 6.雷火灸 虚寒型胃痛:神阙、中脘、足三里(双侧)、脾俞、胃俞、涌泉等穴 药物竹罐疗法: (一)适应症 1.内科疾病: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病导致的关节肿痛,感

冒、发热、急慢性支气管炎、胃痛、腹泻、头痛、中风后遗症等 2.外科疾病:疖、痈、疮、丹毒等 3.妇科疾病:痛经等 4.儿科疾病:发热、咳嗽、腹泻、消化不良、厌食等。 5.五官科: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结膜炎、鼻炎等 6.皮肤科疾病:痤疮、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等 7.骨伤科:颈椎病、腰肌劳损、落枕腰背痛、肩周炎等 禁忌症: 1.高热、抽搐、痉挛症等不宜使用 2.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肌肉消瘦或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多的部位不宜使用 3.孕妇腰骶部及腹部均需慎用 4.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慎用 5.患有出血性疾病者禁用,如血友病 中药热盐包疗法:(一般吴茱萸:粗盐比例为1:1) 适应症: 1.骨科:颈肩关节肌肉酸痛、腰腿痛;跌打损伤引起的局部淤血、 肿痛等;风湿痹症引起的关节冷痛、麻木、酸胀等。 2.消化科: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胀、腹痛;脾胃虚弱所致的胃痛、寒 性呕吐、预防药物化疗后呕吐等。

浅析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浅析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的国粹在近代受尽了摧残,在当前世界回归自然的大趋势下,天然药物风靡全球的时代,中医药的发展有了一个极好的机遇,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资助中医药的发展,但由于中医药是在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医学,与现代西医学的思维方式、理论等有很大的区别,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所以,保护、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不得不成为所有中医学子在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如何有效地保护、继承中医药文化和发展创新是当前摆在所有中医药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1.加大保护中医药传统文化,将其列入重点保护范畴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是少之又少,特别是在群众圈里面。这也许与他被重视的程度多少有些关系,认为应该是时候将其列入保护范畴。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传统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2.建立中医研究机构与学术机构,积极开展中医药学术交流 积极建立于继承中医药文化有关的学术组织,建立中医中药联合会,组织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 首先,中医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不仅有其自身的医学因素,更重要的是需要有适合的文化氛围。另外,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有别于西医的一整套医学理念。要善于吸纳、学习与交流,才能在不断的丰富、充实与完善中实现新的突破,并保持永恒的生命力与魄力。 3.加强相关学科联合攻击

中医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意义重要和深远,是一项巨大浩繁的工程。因为它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是含有许多人文科学内容的自然科学。它不仅包括了中医药各科知识,而且还涉及哲学、史学、人类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门学科。联合不同学科对中医药进行研究。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突出重点和主攻方向,有计划的开展所涉及的内容与相关学科联合攻击是继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有效措施。 4.普及中医药传统文化,使其得到良好的继承与发展 我们中医的教育应该具有长远的眼光和魄力,要让中医药文化从孩子时期就得到充分的重视,培养兴趣。喜欢是关键,我们可以将中医的发展史、历史上对中医药发展有过重大贡献的人物、中医的治病理念、等理念写成通俗易懂、活泼生动的小文章放进中小学生的课本里,甚至可以选一些医古文里的优秀篇章作为学古文的教材。经过这些潜移默化的教育,我相信祖先创造出的中医药灿烂文化,是可以得到尊重、爱惜、并且发扬光大。 5.中医药发展要走自己的路 中医是复杂性科学,中医的科学性是复杂系统的范畴。它的理论体系经历了几千年的验证。 自古以来医药就不分家,悬壶济世就指此而言。因为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的,离开中医理论指导,那就不是中药了。例如,我们每天吃的各种动植物也被收进了《本草纲目》。如名方“当归生姜羊肉汤”、“甘麦大枣汤”虽然是我们吃的食品,但它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来治疗某一症候,那就是中药了。现行政策强迫中医中药“离婚”,研究医的不重视药,研究药的不重视医;中医中药分家管理就脱离了中医药的理论和经验。例如,安宫牛黄丸中有朱砂,而朱

中医外科学考点(一)

中医外科学考点:辨肿 (1)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无定,见于痄腮、大头瘟等。 (2)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见于股肿、湿疮。 (3)痰肿: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见于瘰疬、脂瘤等。 (4)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见于气瘿、乳癖等。 (5)瘀血肿:肿而胀急,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 (6)脓肿:皮肤光亮,剧烈跳痛,按之应指。见于外痈、肛痈等。 (7)实肿:肿势高突,根盘收束。 (8)虚肿:肿势平坦,根盘散漫。 搜索“达成医考”更多考点,知识,乐享不停! 中医外科学考点:冻疮的分度 根据冻疮复温解冻后的损伤程度,可将其分为4度: Ⅰ度(红斑性冻疮):损伤在表皮层。局部皮肤红斑、水肿,自觉发热、瘙痒或灼痛,约在5~7天后开始干燥脱皮,愈后不留瘢痕。 Ⅱ度(水疱性冻疮):损伤达真皮层。皮肤红肿更加显著,有水疱或大疱形成,疱内液体色黄 或呈血性。疼痛较剧烈,对冷、热、针刺感觉不敏感。若无感染,局部干燥结痂,经2~3周 脱痂愈合,少有瘢痕;若并发感染,愈合后有瘢痕。 Ⅲ度(腐蚀性冻疮):损伤达全皮层或深及皮下组织。创面由苍白变为黑褐色,皮肤温度极低,触之冰冷,痛觉迟钝或消失。一般呈干性坏疽,坏死皮肤周围红肿、疼痛,可出现血性水疱。若无感染,坏死组织干燥成痂,脱落后形成肉芽创面,愈合后形成瘢痕。 Ⅳ度(坏死性冻疮):损伤深达肌肉、骨骼。表现类似Ⅲ度冻疮,局部组织发生坏死。分为干 性坏疽和湿性坏疽,干性坏疽表现为坏死组织周围出现炎症反应,肢端坏死脱落后可致残;并 发感染后成湿性坏疽,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甚至合并内陷而危及生命。 搜索“达成医考”更多考点,知识,乐享不停! 中医外科学考点:疖的临表特点 (1)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2)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 天化脓,溃后多迅速愈合。 (3)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临床常见两种类型。一种是坚硬型,疮形肿势虽小,但根脚坚硬,溃破出脓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还会复发,常为一处未愈,他处又生。一种是多发型,疮大如梅李,相连三五枚,溃破脓出而不易愈合,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串穴之状。不论何型,局部皮厚且硬者较重,皮薄成空壳者较轻。若无适当治疗则迁延日久,可损及颅骨,如 以探针或药线探之,可触及粗糙的骨质,必待死骨脱出方能收口。 (4)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几个到几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也可在身体 各处散发疖肿,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患消渴病、习惯性便秘或营 养不良者易患本病。

中医儿科学

教材串讲 第一单元历代儿科名家及专著 《颅囟经》:最早儿科专著,提出“纯阳”观点 扁鹊: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 淳于意:西汉,最早记录儿科医案的医家 巢元方及《诸病源候论》:隋代,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正确的小儿养育观 钱乙及《小儿药证直诀》:北宋,“儿科之圣” 钱乙: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万全:《育婴家秘》、《幼科发挥》倡导“育婴四法”,即“预养、胎养、蓐养、鞠养”,提出了“三有余,四不足”。治疗方面提出“首重保护胃气” 吴瑭:清代《温病条辨·解儿难》 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用药特点 第二单元小儿生长发育 年龄分期 一、胎儿期:受孕,分娩断脐,属于胎儿期。目前国内将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生期。 二、新生儿期: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 三、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 四、幼儿期:1周岁后至3周岁为幼儿期 五、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7周岁为学龄前期,也称幼童期。 六、学龄期:7周岁后至青春期来临(一般为女12岁,男13岁)称学龄期。 七、青春期:女11~12岁到17~18岁,男13~14到18~20岁 生理常数 一、体重正常值 <6个月体重(kg)=3+0.7×月龄 7~12个月体重(kg)=7+0.5×(月龄-6) 1岁以上体重(kg)=8+2×年龄 二、身长正常值 出生时平均50cm,生后第1年长25cm 2岁后至12岁儿童的身高: 身高(cm)=70+7×年龄 三、囟门闭合时间及病理意义 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 四、乳牙 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乳牙(20颗)约在2~2.5岁出齐。 2岁以内乳牙颗数:乳牙数=月龄-4(或6) 五、呼吸、脉搏、血压 呼吸、脉搏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低; 小儿血压的正常值,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

中医和中药传承

传承中医文化,弘扬民族特色 中医也叫汉医,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传统医学的治疗理念正逐渐被世界所接受,传统中医和中药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世界范围内对中医和中药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为中医和中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五千年以上,中医药与中华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连,研究中医药也就是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医药和中文、历史、哲学、考古、美术多学科密不可分,只要地球存在,只要中国存在,只要中国人存在,中医就要传承下去,努力加以研究发展。 “坚持预防为主”。成书于汉代的《黄帝内经》中就已有“上工治未病”的记载,此后近两千年来,这一思想在医与儒、道、佛三家交叉、逐步发展,形成今天的养生学说。养生学说的内容丰富,为中国人种的繁衍、疾病预防、强身健体、健康长寿起到了重要作用,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 “以农村为重点”。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有八亿人口。农民的疾病得到治疗,才能讲中国人的疾病普遍得到治疗;农民

得到健康,才能讲中国人身体普遍健康。这一思想来源于毛泽东老人家,当为永恒之真理。 “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国农村的很多地方还不富裕,需要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中医的一些单方、验方和针灸、推拿按摩及民间的一些疗法,在临床上有着较好的疗效,方便价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仅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亦是今后研究的课题之一。 “中西医并重”。中西医两科是不同的科学体系,在临床辨证施治、遣方用药的理论和思维角度存在差异。西医在诊断、各科手术等方面存在优势。中医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各科理、法、方、药较为完备,遣方用药灵活,仅验方的数量就在数百首以上,内、外、妇、儿等各科多病种均有独到的治法与方剂,很多验方治愈率是西医无法达到的,例如妇科的调经、不孕,外科对疮痈、湿疹的治疗,皮科对扁平疣、牛皮癣的有效方剂等。中医针灸、推拿按摩等很多领域,西医仍然是空白。两科在临床上互补,中西医结合,疾病的治愈率会远远高于纯西医。中医是国粹,虽然有些问题目前还解释不清楚,但要努力研究、传承下去,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得到合理的诠释。西医是世界性的,及时吸收国外西医在理论、治疗方法、药物和仪器上的最新科研成果,用于我国临床,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已是共识。“中西医并重”这一思想

-中医外科学重点个人整理版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总论 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殷商时期甲骨文最早外科病名记载。 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 (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 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 (1)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2)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 (三)发展:(两晋——金元时期) (1)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 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汪机《外科理例》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陈司成《霉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 8、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 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 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 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 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 基本术语: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7、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统称为毒

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复习课程

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 访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王旭东教授 王旭东,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信息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医史文献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申遗专家。主编出版《中医美学》、《医史与文明》、《中医文化导读》、《中医养生康复学》等著作与教材。在中医养生康复、中医文献、中医文化等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是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张宗明:近些年来,随着“文化遗产热”的兴起,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究竟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为何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问题不仅大众对此 不明,就是中医界对此也是褒贬不一。您是中医申遗专家,

能否请您谈谈这个问题? 王旭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其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进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从这一定义中不难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保护文化多样性,留住更多随时代变迁而容易湮没的文化记忆,成为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共识。 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04年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1年、2003年,我国的昆曲和古琴相继入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目录。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正如陈至立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和确

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一文读懂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西医药开始对中国医学产生影响是在19世纪初,至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而此前的数千年间,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华数千年绚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早在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日常饮食劳作和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就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人们发现食用了某些动、植物后具有减轻或消除病痛的功效,这就是认识中药的起源。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和“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人们在烘火取暖时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逐渐形成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劳作时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其他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初步形成了原始医学。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中医理论的奠基人,被后人誉为“医祖”。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问世。全面系统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治疗的原则与方法,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理观念,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标志着中医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系统理论总结阶段,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秦汉后期,随着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 《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对于合理处方、安全用药、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瘟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被中医界称为“医圣”。 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实收剂269首,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东汉末年,“外科鼻祖”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较西医的麻醉药提早了1600多年。

1中医外科学有答案

A 卷一、名词解释(每题3 分,共15分) 1 、袋脓 2 、走黄 3 、流火 4 、失荣 5 、臁疮 二、选择题(每题2 分,共40分) 1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学专著是:() A.金创瘈疭方 B. 五十二病方 C. 世医得效方 D. 刘涓子鬼遗方 E. 外科精要2 、创立以阴阳为主的辨证论治法则的外科医家是:() A.齐德之 B. 窦梦麟 C. 陈实功 D. 汪机 E. 王维德3 、疖、痈、发的命名是根据:() A.疾病特性 B. 病势缓急 C. 症状 D. 形态 E. 范围大小4 、下列病名中以部位命名的是:() A.蛇头疔 B. 臀痈 C. 委中毒 D. 肠痈 E.面游风5 、下列各项中,除哪项外,均为感受特殊之毒致病:() A.毒蛇咬伤 B. 疫疔 C. 麻风 D. 狂犬病 E. 破伤风6 、下列表现中属于阴证的是:() A.皮肤红活欣赤 B. 肿胀范围局限 C. 皮色紫暗 D. 肿势高突 E. 以上均非 7 、发于人体上部的疮疡,其病因多为:() A.风温、风热 B.风寒、风湿 C.湿热、寒湿 D.气滞、血瘀 E. 气郁、火郁8 、下列关于辨脓的方法,错误的是:() A.按触法 B.透光法 C.穿刺法 D.切脉法 E.切开法9 、半阴半阳证肿疡可用:() A.玉露膏 B.疯油膏 C.冲和膏 D.生肌白玉膏 E.生肌玉红膏10、下列关于内治法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治疗外科疾病都应严格遵循消托补法的顺序 B.治疗肿疡早期用消法 C. 治疗肿疡中期用托法 D.治疗溃疡后期用补法 E.托法中应用黄芪主要是透脓而 不是补气11、外邪引起的疮疡发病以下哪项最为常见:()

中医儿科非药物特色疗法(精)

中医儿科非药物特色疗法 一、拇中指十穴推拿治疗婴幼儿急性湿疹 婴幼儿湿疹是临床常见且发病率较高的皮肤病,有剧烈瘙痒,慢性病程,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等特点,目前虽然中西医方法较多, 短期疗效较好, 但往往疗效不巩固, 易反复发作或加重, 很难从根本上治疗, 西医治疗一般采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和含有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外涂, 由于小儿皮肤较嫩, 体表面积相对较大, 药物经皮吸收量较成人多, 全身长时间应用经吸收可产生柯兴氏综合征,免疫抑制,皮肤干燥及刺痛感等副作用,而该病的中成药味苦,口感不佳,婴儿拒服,喂药非常困难,使家长为难。近年来由于药费不断上升, 毒副作用的增加, 人们越来越推崇和喜爱传统的推拿疗法,其治疗原理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运用四诊八纲辨证施治,并以经络的传导理论为依据,以医者的手为工具,在小儿体表穴位或一定部位施行特定的补泻手法,通过经络传导与脏腑相关性原理刺激体表穴位及特点部位, 激发经络传导感性增强, 以利于疏通经络, 调和营卫气血及脏腑功能,致使郁于肌肤湿毒之邪得以去除,从而达到平衡阴阳,调和脏腑,邪去正安康复之目的。 拇中指十穴推拿法治疗婴幼儿湿诊,不但有明显的近期疗效,也有良好的远期疗效,其特点疗效明显,复发率低,安全无毒副作用,无需复杂的设备,不受时间的限制,便于操作,既减 少患儿服药的痛苦, 易取得患儿配合治疗, 推拿手法治疗湿疹的同时,使皮疹得到改善,其脾、胃、肠都得以保健,免疫力增强了。 二、推拿治疗小儿泄泻,即西医的“小儿腹泻” 。 小儿“脾常不足”常常因饮食稍不注意而产生如积滞、泄泻等疾病。推拿在治疗小儿脾系疾病方面具有悠久的传统, 通过调整经络运行,从而达到运脾化滞,分清止泻的效果,常用方法如补脾法、推大肠、清小肠、摩腹、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捏脊、揉足三里等治疗。 三、刺四缝或推拿治小儿厌食、积滞、疳证。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创新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创新 【摘要】中医药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当下仍有举足轻重的医学地位,其临床较高的实用性建立在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础上。本文将围绕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概念进行探讨。首先,分析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传承方式,主要包括明确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公共产品界定、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在现代服务中的优势以及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与现代发展相互结合。其次,拓展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创新模式,内容包括建立中医药健康社区、保证公民主体性、提升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以及提高非政府部门的主动参与性四方面内容。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创新 伴随社会的进步,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与其他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相互融合,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形成了我国医疗界独具一格的意识形态与生命观。保证当下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扬,就要求我们孜孜不懈、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特点对传统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方式进行创新,这才是中医药发展的木本水源。 1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 我国的中医药文化起源于农耕文明,经历数千年的岁月

积淀不断传承并积极吸收融合外来文化与知识,将道家、儒家等各个领域的思想融会贯通,在丰富的临床实践基础上不断升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最终形成自身独特的自然观、生活观与健康观。我国中药局颁布的《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明确提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调和致与中天人合一等方面,其整体观可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概括[1]。创新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的过程中的必要条件。总的来说,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传承就是中医药工作者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将有价值的实践结果进行传播的 过程。不难看出,实践中的论证、启发与完善赋予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新的活力。中医药文化贯通古今,其核心价值包括医疗中的辨证论治、整体施治以及人文上的仁心仁术、悬壶济世等,育人以情,授之以渔,培养了古往今来中医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 2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传承方式 2.1 明确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公共产品界定 随着时代发展,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公共产品界定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始终将提供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作为主要内容,并补充了市场的配置。例如,中医院以及中医卫生社区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都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在公众使用与分享的过程中,需要对其中的公共产品作用界限进行明确规定。传统公

-传播中医文化传承中医国粹(精)

传播中医文化传承中医国粹——市中医院庆祝建院五十八周年 有奖知识征答 1、本溪市中医院服务品牌是: A 千年一脉 B 杏林春暖 C 继承创新 D 绿色医疗 E 以上都不对 2、中医学的基本特征是: A 整体观念 B 辨证论治 C 急则治标 D 缓则治本 E 以上都包括 3、我国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是: A 《黄帝内经》 B 《本草纲目》 C 《伤寒杂病论》

D 《金匮要略》 E 《千金要方》 4、中医药具有的特色优势是: A 简单 B 方便 C 价廉 D 有效 E 以上全是 5、下列不属于中医五脏的是: A 心 B 肺 C 肝 D 胃 E 肾 6、下列哪项是旧时对医生的称呼: A 杏林 B 梅林 C 梨园 D 桃李

E 以上都不对 7、阴虚证患者的典型面色应是: A 满面通红 B 两颧潮红 C 面红若妆 D 面青颊赤 E 面部发青 8、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颁布的药典出现在: A 东罗马帝国时期 B 印度孔雀王朝 C 中国唐朝 D 日本德川时代 E 以上都不对 9、《伤寒杂病论》是谁的著作? A 张仲景 B 扁鹊 C 华佗 D 孙思邈 E 李时珍

10、肾与膀胱病变可反映在舌的什么部位上: A 舌尖 B 舌根 C 舌中 D 舌侧 E 以上都不对 11、因情志刺激,突然出现下焦胀满,甚至小便失禁。中医上认为这是: A 恐则气下 B 悲则气消 C 惊则气乱 D 喜则气缓 E 怒则气上 12、下列与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有关的是: A 营气 B 卫气 C 宗气 D 元气 E 精气

13、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 上午 B 下午 C 后半夜 D 中午 E 傍晚 14、阳虚与气虚的主要区别: A 有无少气懒言 B 有无神疲乏力 C 是否出现寒象 D 小便是否清长 E 以上都不对 15、胃气上逆可导致的临床表现有: A 呕吐 B 嗳气 C 呃逆 D 恶心 E 以上都是

浅析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浅析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医药就是我国的国粹,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就是我们的国粹在近代受尽了摧残,在当前世界回归自然的大趋势下,天然药物风靡全球的时代,中医药的发展有了一个极好的机遇,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资助中医药的发展,但由于中医药就是在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医学,与现代西医学的思维方式、理论等有很大的区别,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与困难。所以,保护、继承与发展中医药不得不成为所有中医学子在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如何有效地保护、继承中医药文化与发展创新就是当前摆在所有中医药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1、加大保护中医药传统文化,将其列入重点保护范畴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就是少之又少,特别就是在群众圈里面。这也许与她被重视的程度多少有些关系,认为应该就是时候将其列入保护范畴。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传统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2、建立中医研究机构与学术机构,积极开展中医药学术交流 积极建立于继承中医药文化有关的学术组织,建立中医中药联合会,组织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 首先,中医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不仅有其自身的医学因素,更重要的就是需要有适合的文化氛围。另外,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有别于西医的一整套医学理念。要善于吸纳、学习与交流,才能在不断的丰富、充实与完善中实现新的突破,并保持永恒的生命力与魄力。 3、加强相关学科联合攻击

中医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意义重要与深远,就是一项巨大浩繁的工程。因为它不就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就是含有许多人文科学内容的自然科学。它不仅包括了中医药各科知识,而且还涉及哲学、史学、人类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门学科。联合不同学科对中医药进行研究。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突出重点与主攻方向,有计划的开展所涉及的内容与相关学科联合攻击就是继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有效措施。 4、普及中医药传统文化,使其得到良好的继承与发展 我们中医的教育应该具有长远的眼光与魄力,要让中医药文化从孩子时期就得到充分的重视,培养兴趣。喜欢就是关键,我们可以将中医的发展史、历史上对中医药发展有过重大贡献的人物、中医的治病理念、等理念写成通俗易懂、活泼生动的小文章放进中小学生的课本里,甚至可以选一些医古文里的优秀篇章作为学古文的教材。经过这些潜移默化的教育,我相信祖先创造出的中医药灿烂文化,就是可以得到尊重、爱惜、并且发扬光大。 5、中医药发展要走自己的路 中医就是复杂性科学,中医的科学性就是复杂系统的范畴。它的理论体系经历了几千年的验证。 自古以来医药就不分家,悬壶济世就指此而言。因为中药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的,离开中医理论指导,那就不就是中药了。例如,我们每天吃的各种动植物也被收进了《本草纲目》。如名方“当归生姜羊肉汤”、“甘麦大枣汤”虽然就是我们吃的食品,但它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来治疗某一症候,那就就是中药了。现行政策强迫中医中药“离婚”,研究医的不重视药,研究药的不重视医;中医中药分家管理就脱离了中医药的理论与经验。例如,安宫牛黄丸中有朱砂,而朱砂

小儿中医外治疗法

外治疗法 1.中药雾化吸入疗法给药 1)适应症:辩证给药常用于治疗哮喘、咳嗽、肺炎、感冒等肺系疾病。 2)疗效:本法单用或与内治疗法同用,有应用方便、无创伤、无痛苦的优点,易为患儿接受,在儿科的应用日益广泛,取得良好效果,缩短病程。 3)操作方法:是通过雾化装置,将气雾剂雾化,使患儿吸入呼吸道治疗疾病的方法。常用超声雾化器,雾化出的气雾微粒均匀而细小,直接吸入到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 2.熏洗疗法 1)适应症:用于局部及全身的多种疾病,我科常用于胎黄治疗。 2)疗效:可以促进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环,提高白细胞吞噬功能而抗炎灭菌,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和全身机能,并可通过皮肤吸收而发挥全身的药理效应,促进黄疸排出。 3)操作方法:是将药物煎成药液,熏蒸、浸泡、洗涤、沐浴患者的一种治疗方法。我科常以多量药液沐浴全身则是药浴法。如在胎黄治疗过程中,将中药退黄洗剂500ml加入10L温水中,给婴儿沐浴后,用防水贴贴脐,将泳圈从前至后套入新生儿颈部,下颌放在下颌槽上,扣好双重保险扣,双手将婴儿放入专用的大浴盆中,保持颈部以下躯体完全浸泡于药液中,每天一次,每次15-20min。 3.穴位贴敷理疗法 1)适应症:适用于感冒、咳嗽、哮喘、厌食、泄泻等病证。我科常用于肺炎,哮喘治疗。 ( 2)疗效:通过皮肤吸收生效,产生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循环,抗炎抑菌,促进炎症消散和吸收,促进损伤组织修复,以及调整肺脾等内脏功能等作用。 3)操作方法:将药物熬制成膏药,贴敷在施治部位的治疗方法。 4.拔罐疗法 1)适应症:常用于感冒、咳嗽、肺炎、哮喘、腹痛、泄泻等。 2)疗效:有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化痰平喘、活血舒筋、温中止泻等功效。 3)操作方法:是以杯罐为工具,借助燃火排气造成罐内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产生局部充血的一种治疗方法。操作时,先给患儿安置好合适体位,用镊子夹住乙醇棉球点燃,伸入罐内旋转后立即抽出,迅速将罐口扣在应拔部位。一般留置火罐5~10分钟,也有用闪罐(火罐吸住皮肤后随即取下,再吸,再取,反复至皮肤潮红)、走罐(拔罐部位涂少许润滑剂如肥皂水、乳剂,罐具燃火排气吸住皮肤后,右手夹罐底,左手压于罐具后方,用力使罐具推拉移动,反复至局部红润)等方法者。起罐时,先用手指按压罐口一侧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罐则自然脱落。在治疗肺炎时,可通过辨证选穴,直接拔于湿罗音明显处,促进罗音吸收。 5.刺四缝疗法 1)适应症:主要用于治疗小儿疳积、厌食、咳嗽、咳喘等。 2)疗效:具有健脾开胃、止咳化痰、通调百脉的作用。 3)操作方法:是用针点刺四缝穴。根据不同年龄选用粗细不同的针具。操作时,先令患儿家长将患儿手腕固定,医者用左手持住患儿四指,将四缝穴消毒,右手持针具对准穴位,自食指向小指逐穴浅刺疾出。针尖退出后,一般可见黄白色透明粘液从针孔溢出,未见溢出者可在四缝穴上下轻轻挤压,然后用消毒干棉签擦去粘液即可。每周刺1-2次,待病情好转后减为每周1次,10天1次或15天1次,最多不超过10余次。 6.艾灸疗法 >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复试真题

中医外科学复试真题试卷 一、名词解释 1.流注 2.发颐 3.内陷 4.筋瘤 5.臁疮 二、简答题 1.简述疮疡的病因病机? 2.简述有头疽的定义及其特点? 3.说说肛门直肠疾病的内治分型? 4.乳核与乳岩停当如何鉴别? 5.肠痈的临床表现特点? 三、论述题 1.尿石症的病因病机? 2.中医内治法的特点及其具体运用? 3.发和有头疽的区别? 4.论述中医外科疾病致病因和病变部位的关系?

中医外科学复试真题试卷 一、名词解释 1.内陷 2.休克 3.Charcot三联征 4.丹毒 5.疮疡 二、简答题 1.简述直疝、斜疝的定义与异同? 2.简述托里消毒散的应用? 3.简述辩脓法的内容及其应用? 4.简述十问歌的内容? 5.说说中外疾病总发病机制? 三、论述题 1.用你所学知识论述内治法总则? 2.谈谈你对肠梗阻诊疗的认识

2013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外科学复试真题试卷 一、名词解释 1.外科感染 2.休克 3.围手术期 4.卡克三联征 5.齿状线 二、简答题 1.简述直疝、斜疝的定义与异同? 2.说说术前需准备什么? 3.甲胎蛋白对肝癌的诊断意义? 三、论述题 1.中西医结合应如何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 2.说说肠梗阻的诊断思路? 3.输血指征,并发症及防治?

中医外科学复试真题试卷 一、名词解释 1.内陷 2.廉创 3.丹毒 4.疮疡 5.子痈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医十问歌? 2.说说皮肤病原发表现? 3.简述补发的定义及其应用? 4.垫棉法在中医外科的应用? 5.简述托里消毒散的功效作用及其适应症? 三、论述题 1.论述中医外科疾病发病机制? 2.论述中医外科疾病外治法?

儿科常用外治法.

儿科常用外治法 【熏洗法】 这是利用中药的药液及蒸气熏洗人体外表的一种治法。如麻疹发疹初期,为了达到透疹的目的,用生麻黄、浮萍、芫荽子、西河柳煎水后,加黄酒擦洗头部和四肢,并将药液放在室内煮沸蒸发,使空气湿润,体表亦能接触药气,有利透疹。患肾病综合征的小儿,浮肿较甚,可用河白草煎汤熏洗躯体,有发汗消肿的作用。患荨麻疹时,常用香樟木、葎草、苍耳草等煎汤熏洗,有止痒退疹的功效。 【涂敷法】 这是用新鲜的中药捣烂,或用药物研末加入水或醋调匀后,涂敷于体表的一种外治法,如选用鲜马齿苋、鲜乌蔹梅、鲜芙蓉叶、鲜丝瓜叶等,捣烂外敷腮部,治疗痄腮(流行性腮腺炎),有加速腮肿消退的作用。再如用白芥子粉,加等量面粉,用温水调成糊状,用纱布包好后,在清晨敷于背部脊柱两侧,用以治疗肺炎恢复期湿啰音吸收不好者。小儿时期盗汗为常见病证,内治效果不显,可用五倍子研粉后,用醋调成糊状,临睡时敷于脐部,外用纱布盖住固定,有固摄止汗的效果。 【敷贴法】 这是用药物制成软膏、药饼,或将某些芳香走窜的药物撒于普通膏药上,敷贴于局部的一种治疗方法。如用丁香、肉桂、麝香等药粉,撒于普通膏药上坝G于脐部,用以治疗婴儿慢性腹泻,起温中止泻,调整胃肠功能的作用。再如夏季三伏天哮喘穴位敷贴法,每一伏敷贴1~2次,共3~6次,连用3年,临床疗效显著,有减轻和预防哮喘发作的作用,常用的处方为《张氏医通》白芥子涂法中所载,用延胡索、白芥子、甘遂、细辛,研粉用生姜汁调制成6只药饼,饼中放少许麝香(或丁香),敷于肺俞、膏盲、百劳穴上,也可用电离于导入法,缩短敷贴时间,加强透入的力度。 【罨包法】 这是用药物置于局部肌肤,并加以包扎的一种外治法。如饮食不节,食积于内,或积滞证时,出现腹胀腹满,暧腐酸臭,时有呕恶,舌苔厚腻,可用皮硝包扎于脐部,即可使内积之食滞消去,此法在民间运用已久。再如慢性泄泻,用大蒜适量,捣烂后包扎于脚底心和脐部,有温经止泻的作用。易高热惊厥的婴幼儿,可用山桅末、桃仁泥、面粉、鸡蛋清调匀,罨包于足心,有减少减轻发生的作用。 【热熨法】 这是将药物炒热后,用布包裹,以熨肌表的一种外治法。如治疗寒性腹痛,阵阵发作,得温较舒,遇冷加重者,可用食盐炒热后,用布包后熨腹部,可有温中止痛的功效。再如尿闭时,可用生葱、食盐一起炒热,用布包后熨少腹部,有通利小便的功效。也有用生锈铁屑,与川乌、草乌、羌活、独活、桂枝等中药细末拌和,加人适量食醋,干湿适当,装入布袋,发热后熨于患处,治疗风湿痹证。也可用当归研成粗末,炒热后用布包,或布包后蒸热,熨脐腹部,用以治疗腹痛、疝气、肠痉挛等。 【漱回法】

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发表时间:2019-09-20T15:23:15.22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8期作者:梁婷 [导读]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形成了个性鲜明的中医药理论以及治疗疾病的方法。 濮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省濮阳市 457000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形成了个性鲜明的中医药理论以及治疗疾病的方法。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提升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发扬中华人文精神以及扩大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存在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中医药学教育、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社会宣传等多方面着手。 关键词:中医药;中国传统文化;问题及原因;建议与策略; 1 中医药文化的文化价值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的简称,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药物、针灸、推拿、导引等方法预防和治疗疾病、保障健康的一门科学,涵盖了基础理论、诊断、药物、方剂、针灸、推拿和临床各科。作为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在基础理论、临床实践、职业道德、技术方法等各方面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和专业特点。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巨大使用价值和发展前景的应用科学。长期以来,中医药为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又因为其独特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浓厚的文化和哲学气息而受世人瞩目。作为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使用价值的传统医学,以及由于它在中国古代和现当代科学技术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人们逐渐意识到,中医药不仅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她不仅是一门自然科学,同时也具有显著的人文科学特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指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随着“文化遗产热”在全世界和中国的蔓延,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 现阶段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西方科学主义崛起的冲击 17世纪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19世纪三大发现以及20世纪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提出,人们开始用科学观念来审视人自身及宇宙。尽管中医药与现代医学都是以人体客观的生理、病理现象为研究对象,以防治疾病、促进健康为研究目的,但是中医药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历来都是以司外揣内、取类比象的认识和思维方法为主,而不是采用逻辑推理、数学描述和实验检验的方法。中医药文化的价值显然并不符合西方近现代的思维。 2.2 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思潮使传统文化土壤瓦解 新文化运动对专制主义背景下传播民主自由思想、科学理性精神、促使民众的文化觉醒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但也存在矫枉过正的效应。在传统文化土壤被不断批驳的过程中,中医同样失去自己独特的符号系统,失去自己的话语权,走向“失语”状态。 2.3 中医药文化自身的不足 中医药理论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数千年中不断被后世学者注疏、诊释,不断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加之中医药文化自身也存在许多保守、落后的甚至糟粕的内容,阻碍了中医药文化在现代的传承、传播和创新发展。 2.4 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机制及路径未突破自身固有的枷锁 中医自身缺少有意识的文化创新建设,缺乏主动向社会公众积极推介中医药文化传播。当前中医药文化传播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过于专业化,质量良秀不齐,缺乏长效机制,严重阻碍了中医药文化价值的社会认同和传承、传播效果。 2.5 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缺陷 主要原因有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突出不够、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达成度不高、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发展创新不足、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保障度不完善等。 2.6 科研“西化”的倾向 中医药工作者在基础理论、医史文献、临床诊疗、中药制剂、针灸原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但是大多数科研却偏离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指导。动物实验几乎成了中医药科研的最主要方法,忽略了符合中医药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将导致中医药学术的整体“西化”。 2.7 中医药文化的科普力度不够 中医药科普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中医药科普不全面、宣传内容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不足、中医药科普人员数量和专业素养不足、有些中医药科普书籍粗制滥造、中医养生畅销书籍良莠不齐、热播养生电视剧鱼龙混杂、政府对养生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中医药科普缺乏资金投入、我国人民对中医药科普知识总体认知水平低、城市与农村中医药知识普及率差距大等[1-3]。 3 研究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的必要性 3.1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以及存在感的基本依托。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展现在人们面前更多的是多样性的文化和不同的价值观,我们所生活的星球日益卷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文化面临着失去自己文化主体地位的危险,传统文化由此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3.2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发扬中华人文精神 中医文化体现着以人为本、仁爱等人文精神,所以继承中医文化中的”以人为本”、“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等仁爱精神,不仅仅是传承中医药文化也是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3.3 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扩大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 中医的疗效正在为世界医学界所认可,在进行中医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中医药学和中医技术的跨文化传播,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念与核心内容的传播和推广。这不仅能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也搭建了让世界人民熟识中医文化背景、底蕴的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