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实验专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实验专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实验专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实验专题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实验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实验 教学工作计划 宋国林 2017 9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实验教学工作计划 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探究实验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对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有着重要的作用。本学期我们对探究实验进行了探究性的研究。 1.确定实验教学指导思想,强化实验教学目标 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确定以实验为基础,用实验来展开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有机地把课内探究延伸到课外.总之,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以实验创新为前提,使学生达到掌握物理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学会运用实验手段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为指导思想,强化实验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实验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抓好“七个正确”:其一,选择仪器正确;其二,安装调试实验装置正确;其三,操作规程正确;其四,观察方法正确;其五,测量读数正确;其六,处理数据正确;其七,实验结论正确. 2.探索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发挥主导、主体功能 探索适应新课程下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建立起设计实验教学程序、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指导实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引导—探索—实验—掌握”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

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生做,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利用物理实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教师在课内讲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主要方式是采取提问、答疑、讨论、观察实验现象、动手操作等.在实验中,加强对学生实验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演示实验下放成随堂小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的探讨。 在演示实验的教学中,有时也将其下放为学生随堂小实验,甚至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来操作。课后达标结果显示:演示实验下放为随堂小实验的教学,授课效果是理想的,后面的结果不是很理想。由此可见,这种教法在实践中有其明显的优越性,特别有利于学生相关领域的发展及有关内容的授课。

人教版-2018八年级物理上实验探究题专题(含答案)

台江一中2017-2018学年度半年及物理上学期期末复习 一、实验,探究题 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实验原理是; (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3)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这样做的目的是. (4)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电子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不同时刻,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m/s,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m/s. (5)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时,做(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2、小丽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两个音叉进行实验,并将系在细线上的轻质小球靠近音叉来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中通过观察小球是否被弹开来显示实验现象. (1)若在实验过程中小丽同学只敲击了乙音叉,听到乙音叉发声同时也看到小球被弹开,说明它也在振动发声,由此说明. (2)轻质小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答:. (3)这种思维方法叫做(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3、某同学在做研究某物质熔化时的规律的实验时得出如下数据: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加热时间 (min) 温度(℃)64 68 72 76 80 80 80 80 84 88 92 96 则由装置图(如图)和上表数据可知: (1)此物质一定属于.(填“非晶体”或“晶体”) (2)此物质的熔点是,在第10min时,物质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 存态”) (3)此物质的温度达到72℃时,物质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4)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插入固体粉末中,不要碰到试管底或. (5)把试管放在有水的烧杯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其中烧杯中的水面应(填“高 于”或“低于”)试管中物质的上表面. (6)此物质熔化过程的特点是. 4、如图甲是“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的装置示意图.

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 自然界中大部分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三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物质所处的状态与温度有关。三态的性质如下图: 状态形状(固定或不固定) 体积(固定或不固定) 固态(冰)固定固定 液态(水)不固定固定 气态(水蒸气)不固定不固定 二. 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物态变化时,总需要吸热或放热。吸热物体的能量增加,放热物体的能量减小,所以物态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三.温度 1.定义: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测量温度的仪器:温度计,分为三类:寒暑表( -30℃~50℃、1℃)、体温计(35℃~42℃、0.1℃)、实验室用温度计(-20℃~110℃、1℃) 3.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根据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4.常用单位:摄氏度(℃)国际单位:开尔文(K) 5.摄氏温标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 温度规定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为100个等份每一份就是1摄氏度。 6.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四. 汽化 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汽化方式: (1)蒸发 ●定义: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影响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2)沸腾 ●定义: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比较剧烈的汽化现象 ●现象: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图象: 沸点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探究专项训练》

八年级物理实验探究专项训练题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某小组实验步骤如下: A.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如图甲所示. B.让一束红光贴着硬纸板沿着某一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着另一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线EO和反射光线OF的径迹.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重做两次,换用另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光的径迹(如甲图)C.取下硬纸板,用量角器测量NO两侧的角i和角r. D.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观 察反射光线.(如乙图) 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硬纸板显示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两侧. (2)该实验中硬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是为了确定反射光线、入射光线、 法线是否. (3)由实验步骤C可以得到的规律是. (4)在甲图中,如果将光线沿着FO射向平面镜时,你还会发现的规律是. 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如图所示.在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置一把刻度尺,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 分别竖立于玻璃板两侧,以蜡烛A为成像物体. (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 (2)点燃蜡烛A,从A一侧观察蜡烛B,缓慢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可以得知像与 物大小相同;用刻度尺和笔将A、B所在的位置连接起来,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 板,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3)如果在蜡烛B的位置上放一光屏,无论怎样,在光屏上(填“能”或“不能”) 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 3、如图1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小鹭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刻度尺的上面,并保持玻璃板与刻度尺垂直.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直放置在玻璃板 两侧的刻度尺上,点燃蜡烛A,进行观察和调整. (1)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2)小鹭想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若蜡烛A与玻璃 板的位置如图2所示,则光屏应安放在玻璃板右侧,与玻璃板相距 cm. (3)若蜡烛A以0.2m/s的速度远离玻璃板,则它的像远离玻璃板的速度是m/s.且像的大小。 3、晓雯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并得到了相关结论. (1)如图所示,让太阳光正对着凸透镜照射,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cm. (2)将蜡烛,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3)按要求进行观察和测量,并将观测情况记录在右表中. ①在表中空格内填写相应内容. ②当烛焰从远处靠近透镜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透镜. 5、娟娟想用测密度的方法来测量她家色拉油的密度,于是她进行了以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桌面上,把游码移至称量标尺的“0”刻度线上,调节使天平平衡;(2)往烧杯中倒入适量色拉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色拉油的总质量M(如图甲所示),再将烧杯中的部分色拉油倒入量筒中,测出烧杯和剩余色拉油的总质量为23.8g,则量筒内色拉油的质量m= g; (3)图乙显示的是量筒内色拉油的体积V,则V= cm3; (4)色拉油的密度= g/cm3. 6、小昊做“测量盐水的密度”的实验: (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将游码移至称量标尺的零刻度线上,发现指针偏向分度标尺中线的左侧,此时应该向(选填“左”或“右”)移动平衡螺母,才能使横梁平衡. (2)如图所示,甲、乙、丙图是他用调节好的天平按照顺序进行实验的示意图,请你依据图中的数据将实验记录 (3)在以上实验中,密度测量值比真实值(选填“偏大” 或“偏小”). 7、某同学收藏有一块精美的“太白醉酒”贺兰石工艺品,如图所 示.为测量这块贺兰石的密度,他进行如下实验:(g取10N/kg) (1)将贺兰石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如图甲所示,测得它的质量为 g; (2)接着利用图乙所示的方法将贺兰石没人水中,收集它排出的水,倒入量筒中,如图丙.这块贺兰石的体积为ml,由此测出贺兰石的密度为kg/m3. (3)上述测量体积的方法,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8、小盘同学用天平、量筒、水和细线测量铝块的密度. (1)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天平放在桌面上,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调,使横梁平衡; ②用调好的天平测量铝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及游码位置如 图乙所示,则铝块的质量m= g; ③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中,记下此时液面对应的示数(如 图丙所示); ④用细线系好铝块,并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记下此时液面 对应的示数(如图丁所示); ⑤整理器材. (2)从丙、丁可知:铝块的体积V= cm3,则铝块 的密度ρ= kg/m3; (3)如果实验步骤顺序改为③④①②⑤,将会导致测出的铝块密度比真实值(选填“偏大”或“偏小”).9、小永同学为了测量永春老醋的密度,进行以下实验: (1)把天平放在,将游码移至零刻度处,然后调节,使天平横梁平衡. 物距 u/cm 像距v/cm 像的性质 30 15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探究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实验探究专题练 1.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 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 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____ ,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 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进一步 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2.在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如图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约为__ _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从左向右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_________ ______上。 (3)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 __的实像。生活中使用的___ __ 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填一光学仪器)。 (4)在图中移动光屏成清晰像后,拿走光屏,再将蜡烛放在光屏位置处,则此时光屏应放在______ _ ____位置才能成清晰的像,此现象说明凸透镜成像的光路是_____ ___的。 表[来 源:学 一 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 -6 -4 -2 0 0 0 1 2 3 表 二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温度/℃90 92 94 ?98 98 98 根据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表二中第3分钟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是℃。 (2)由表一、表二数据可发现冰熔化和水沸腾的过程中温度都是(选填“升高”、“降低”或“保 持不变”)。 (3)小明发现水沸腾时,杯口不断地冒出大量“白气”,这是由于水蒸气遇冷后形成的小水珠(填 物态变化名称)。 (4)小明得出水沸腾条件: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但他发现撤掉酒精灯时,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你认 为可能的原因(写出一条即可)。 5.小明探究“水的沸腾”时所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 (1)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2)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了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图丙)。根据图丙可知水的沸点是℃。 (3)小明看到,从水温达到90℃到水沸腾共用时10min。为了节约课堂时间,请你给小明提出一条合理化建 议:。 6..小明同学用如图15甲所示的装置对冰加热。

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练习题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练习题 一、填空题 1._________ 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是:_________有一定的熔点,而_________没有一定的熔点,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_________的.2.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_________,最小刻度是_________.某人拿一个体温计给甲同学测量体温是36.8 ℃,再给乙同学测体温时没有甩(乙同学的体温是36.4 ℃),测量的结果是_________;如果又给丙同学测体温时仍没有甩(丙同学的体温是37 ℃),测量出丙同学的体温是_________.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主要是,蒸发现象只发生在液体_________,沸腾现象同时发生在液体的_________和_________;蒸发现象是在_________温度下都能发生,沸腾现象只在_________温度时才能发生;沸腾时比蒸发时汽化的_________. 4.我国发射的长征二号火箭在大气层中飞行时,它的头部与空气摩擦生热,可达到几千摄氏度的高温,为了不至于损坏火箭,设计师们用一种特殊的材料涂在火箭的头部,这种材料在高温下会_________并汽化,这两种物态变化的过程都要_________热,从而保护火箭的头部不会损坏.5.你有这样的体会吗?在寒冷的冬天,戴着眼镜从外面走进暖和的教室里,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使你看不清物体,这是因为__________. 6.有一个温度计的刻度已经模糊不清,某同学将这个温度计与刻度尺平行系紧放在冰水混合物中,这时温度计中的水银柱面恰好对准刻度尺上的5 mm处;当将温度计放入沸水中时,温度计中的水银柱面恰好对准刻度尺上的205 mm处(当时的大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取出温度计和刻度尺,放入温水中,温度计水银柱面降至刻度尺上的105 mm处,该同学测出温水的温度是_________ ℃.7.夏天在衣柜里存放棉衣时,为了防止虫蛀,往衣柜里放了几个樟脑丸.到了冬季穿衣服时,发现樟脑丸不见了,樟脑丸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 8.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会看到冰棒在冒“白气”,这是_________现象;把烧红的铁块放入冷水中,水面上立即出现了“白气”,这一过程中,水发生了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物态变化;寒冷的冬天,我们戴的口罩上出现了冰霜,这是_________现象. 9.家庭做饭使用的“气”,是在常温下通过_________的方法,将“气”变成液体后,储存在钢瓶里的. 10.将鲜牛奶制成奶粉时,不能用高于100 ℃的温度煮沸,否则将会损失牛奶中的营养成分,为此发明了“低压锅”,用这种锅煮牛奶时,水不到100 ℃就沸腾了,这种“低压锅”利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 11.水银的熔点是-39 ℃,它在-38 ℃时处于_________态;它在-40 ℃时处于_________态;它在-39 ℃时处于_________态或_________态. 12.下图是某种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图象可知,这种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__,这种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全部熔化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___.从熔点表中可以查出这种物质是_________.(当时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 二、选择题 13.某同学有一支温度计,读数不准但刻度是均匀的,该同学将这支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时读数是5 ℃,将这支温度计放入沸水中时读数是95 ℃(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他用这支温度计测量当时的气温读数是32 ℃,由上述可知,当时实际气温为 A.29 ℃ B. 32 ℃ C.30 ℃ D.35.5 ℃ 14.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晶体和非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 B.晶体和非晶体吸收热量时都可能变成液体 C.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 D.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先变软,然后变成粘稠体,最后变成液体 15.小昌同学在26℃的实验室里,将温度计放入一杯酒精中,当温度计的示数不再变化时,将温度计取出,关于他观察到的温度计示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高于26 ℃ B.先下降,后上升到26 ℃

(人教版)8年级上物理实验报告(全部)

物理实验报告 ____级__班__号 姓名_________实验日期2013年9月4日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实验目的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实验器材刻度尺、课本、长方体、硬币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1.测量长方体的边长 2.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宽度 3.测量硬币的直径

数据记录、处理、结果表述: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长方体的长/cm 10.00 10.00 10.00 10.00 长方体的宽/cm 8.02 7.98 8.01 8.00 长方体的高/cm 2.50 2.52 2.51 2.51 物理课本长/cm 26.10 26.12 26.10 26.11 物理课本宽/cm 18.00 18.00 18.00 18.00 硬币的直径/cm 2.50 2.50 2.50 2.50 回答问题 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量程 2、分度值 3、零刻度是否磨损 讨论、分析实验中的问题 评语 教师签名

物理实验报告 ____级__班__号 姓名_________实验日期2013年9月5日实验名称用停表测量时间 实验目的学会使用用停表测量时间 实验器材停表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1.认识停表 2.按动停表上的按钮,观察指针的变化,学会使用方法。 3.测量脉搏跳动10次的时间。 4.测量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

数据记录、处理、结果表述: 脉搏跳动10次的时间。 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 回答问题 讨论、分析实验中的问题 评语 教师签名

物理实验报告 ____级__班__号 姓名_________实验日期2013年9月12日 实验名称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进一步练习使用停表测量时间及刻度尺测长度 实验器材秒表、带刻度的木板(或轨道小车)、小车、弹簧片、木块、刻度尺. 实验原理:V=S/t 实验步骤 1、检查器材,并将器材按装置图放置,把木板和木块组装成斜面,小车放于斜面顶端A点,弹簧片固定在斜面下端C点,测出距离S1记录于表格中;测出时间为t1,同样记录于表格中,利用公式v1=S1/t1计算出v1记于表格。 2、将金属片放于B处固定,重复步骤上述过程,进行第二次测量,同时将AB之间的S2、t2和计算出的v2记于表格。 3、利用S1-S2=s3,t1-t2=t3,算出BC之间的S3、t3,再用v3=S3/t3算出v3记于表格。 4、比较v1、v2、v3的大小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5、收拾整理器材。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题汇总

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选择较小坡度的斜面,是为了便于测量 。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测出小车到达B 点的时间为1.6s .则AB 段的路程s AB = cm (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小车在AB 段的平均速度为 cm/s .如果在某次测量中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 计时,测得AB 段的平均速度v AB 会偏 。你还掌握多少测小车速度的知识? 2.在“探究晶体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中,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图象。 (1)图中,海波的熔化过程是 段(用图中字母表示),此过程中海波热(选填“吸” 或“放”)。 (2)图中,海波在D 点是态,在G 点是态(均选填“固”或“液”)。(3)为了探究不同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上80g 的冰和萘,用的酒精灯加热(选填“相同”或“不同”),测出它们熔化过程所用的时间如表。由此可知,质量相同的不同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是的(选填“相同”或“不同”) 。 你还掌握多少熔化的知识? 3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选填“A”或“B”): (2)安装好实验器材后,为缩短实验时间,小明在烧杯中倒入热水,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3)在水温升高到90℃后,小明每隔1min 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表中,直至水沸腾,如此持续3min 后停止读数;物质熔化时间/min 冰 9萘4

时间 /min 012345678 温度/℃ 9092949698999999①在第7min 小明忘记记录数据,此时的水温应为 ℃;②小明观察到: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丙中图(选填“C”或“D”); ③请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丁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你还掌握多少关于沸腾的知识? 4.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 和B ,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 ,观察玻璃板后的像,如图所示: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 (2)点燃蜡烛A ,小心地移动蜡烛B ,直到与蜡烛A 的像。 (3)移去蜡烛B ,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 (选填“ 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 的烛焰的像; (4)做完实验后某同学总结了一些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其中不准确的是 A .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变 B .将蜡烛和像所在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连线跟玻璃板垂直 C .当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为10cm 时,像和物相距20cm D .将玻璃板换成平面镜,成像更清晰,更有利于进行成像特点的探究。 (5)如果实验中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蜡烛A 通过玻璃板在不同位置成了两个清晰的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cm ,则玻璃板的厚度为cm 。

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 一、温度 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也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摄氏温度: 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并估测液体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体温计: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温度计; 测量范围:35℃~42℃;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熔化和凝固是互为可逆过程;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完整)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练习

八年物理上册实验专项练习 1、如图4所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 mm,物体的长度是 cm 。图5所示,符合长度测量要求的是 。(2)如图6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s 。 2、2016年女子冰壶世锦赛的举行时间为3月19日~27日。如图为用刻度尺测量冰壶的高度AB 如图乙所示,其高度为________cm 。冰壶投掷出去后继续往 前运动,此时的冰壶相对于看台上的观众是________的(选填 “运动”或“静止”)。 3、如图是某住宅小区内的场景。 图中B 是汽车限速标志,它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 按规定,汽车在小区内行驶100 m 至少需要______s 。行驶过程中,以汽车 为参照物,标志牌是________的。 4、行驶中的卡车速度计指针如图所示时,车速为__________km/h;按此速度 匀速行驶360 km,所需时间为________。 5、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实验原理是________。(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 (3)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4)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电子表的读数分别表示小车 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的不同时刻,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 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 6、如图10所示,用力敲响音叉,并用悬挂着的塑料球接触发声的叉股,我们看到的现象是 ,此现象说 , 塑料球的作用是 。 3 6 7 c 图4 4 5 图图

7、小华所在小组的同学为了研究水的沸腾,取了200 g 的水加热,下表是他们记录的有关 数据.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水温/℃ 90 92 94 96 97 98 99 99 99 99 (1)加热前水的温度如图所示,把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水需要吸收的热量 (假设加热过程 中水的质量不发生变化)(2)下图中,表示水沸腾的图是 (3)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水在沸腾时的特点 是 (4)小华发现,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这段时问过长.如果要适当 缩短实验时间,则可行的一种方法是 . (5)试分析水的沸点不是100℃的可能原因(写出一种即可) 。 8、学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 (1)在使用温度计前,应该观察它的 ,认清它的 。 (2)右图甲为某同学实验时测沸水温度的情形.他的错误之处是 。 (3)该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研究水的沸腾。从点燃酒精灯加热开始计时,当液体中 有气泡上升时,每隔1min 记录水的温度如下表所示: 该小组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况,如图 中A 、B 所示,则图中 是水沸腾前的情况,图中 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② 从记录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水沸点是 ,沸腾过程中温度 ③ 记录数据可得出水的沸点低于水100℃, 原因是 。 ④ 次实验中,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为 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9、如下图所示为锡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 时间/min ···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温度/℃ ··· · 95 96 97 98 98 98 98 ……

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 实验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教学目标】

1.对长度的各个单位形成具体的观念。 2.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 3.知道测量的准确度是由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决定的,知道如何正确记录测量的结果。【教学重点】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知道测量的准确度是由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决定的,知道如何正确记录测量的结果。 【仪器和器材】 最小刻度为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刻度尺各一支,木折尺、钢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实验方法】 1.出示最小刻度分别为分米、厘米和毫米的三种刻度尺,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并对1 米、1 分米、1 厘米的长度形成具体观念。 2.用上述三种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观察重点:刻度尺的刻度情况;教师的测量方法;测量结果的正确记录。 3.出示木折尺、钢卷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指出其最小 刻度或测量能达到的准确度。 结论:长度测量的准确度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应根据测量的准确度要求,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或其他测量工具。

【注意事项】 1.要教给学生正确该数和记录的方法。当被测长度的一端和刻度尺零刻度线对齐,另一端位于两个最小刻度之间时,只能用眼睛估读,因而是不准确的,记录的数字要比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的示数多一位。 2.由于刻度尺的端面往往被磨损,它的零刻度线不适于作为测量时的起点线,这时可以在刻度尺上任选一刻度线作为测量的起点线。 【教学反思】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正确使用刻度尺,但也存在误差和错误的使用方法,教师应注意强调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知识点总结

熔化和凝固 有疑问的题目请发在“51加速度学习网”上,让我们来为你解答 51加速度学习网整理 一、本节学习指导 本节中需要记忆的知识实在是太多,希望同学们勤奋些,当然理科的记忆不像文科那样可以的去背什么,而是多带着探索理解性去记忆。本节特别要注意晶体、非晶体的融化、凝固的异同。还要小心别把“熔化”写成“融化”。 二、知识要点 1、物态变化 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样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注:物态变化时,既要关注温度的变化,又要关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情况。 2、固体的分类 (1)晶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如海波、冰、食盐、萘、石英各种金属等。(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无熔点)。如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注:判断晶体和非晶体的关键是,看物体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初中考得最多的非晶体是:玻璃、蜡烛的蜡。 3、熔化【重点】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的过程需要吸热。 注:融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比如冰化成水这个过程,我们说冰在融化,这个过程是吸热过程,好比冰需要吸收热量才能融化一样。 (2)熔化现象:春天“冰雪消融”,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3)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注:在遇到这种曲线图时我们要会从中读出信息。我们一起来看上面两个图,图1是晶体熔化的折线图,纵向表示温度,横向表示加热时间。我们的曲线起点并没有从0开始,因为物体本身在加热前就有一定的温度,当温度达到48℃时,呈水平直线,说明在这段时间物体的温度恒定,达到熔点,后来温度继续升高,说明开始汽化。图2是非晶体的融化,蜡的温度在不断的升高,却始终在慢慢融化。 例:晶体的熔化图像(ABCD段)和晶体的凝固图像(DEFG) 分析: AB:固态(吸热升温) BC:固液共存(熔化过程,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CD:液态(吸热升温) DE:液态(放热降温) EF:固液共存(凝固过程,温度不变,继续放热)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题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新教材) 实验题总结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1.国际单位:米。符号:m 2.常用单位:千米(km ) 分米(dm ) 厘米(cm ) 毫米(mm ) 微米(μm ) 纳米(nm ) 3.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1km=1000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4.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使用前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分度值。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或正对刻度尺)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二、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 注意:调整斜面呈较小的坡度,使小车从静止释放,坡度越小越方便测量,测量结果误差越小。 1.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 2.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 3.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三、温度、温度计 摄氏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0℃,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100℃;0 ℃和100 ℃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 。 液体温度计原理: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温度计的使用: 测量温度前: 1.要认清它的量程,即温度计所能测量温度的范围。 2.要认清它的零刻线,即零摄氏度的位置。 3.要认清它的分度值,即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值。 测量温度时要注意: 1.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微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四、晶体和非晶体的融化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 (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零刻度线单位 量程 分度值 t v

(八年级物理教案)初二物理上册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初二物理上册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八年级物理教案 初二物理上册: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C ):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 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C。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 C至42 C ,每一小格是0.1 C。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图片传不上自己去看书吧 11. (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 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 ^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 1.创新实验小组进行科学探究:他们进入一个环境温度可以保持在0℃的实验室,尝试测量冰的密度。 【实验器材】天平(砝码)、弹簧测力计、量筒、烧杯、刻度尺、水、细木棒、形状不规则的小冰块。 【实验步骤】 (1)选择合适的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测出小冰块的质量m; (2)选择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和水,测出小冰块的体积V; (3)根据ρ=______,代入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并通过计算得到冰的密度为0.9×103kg/m3. 小华同学做完实验,意犹未尽,还想回家测量冰箱中正方体小冰块的密度是否与实验室中所测冰的密度一致,经王老师同意,他将实验桌上的所有器材带回了家.测出该冰块的密度.小华同学发现所测冰的密度比实验室中所测冰的密度更大,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测酸奶密度”的实验中: (1)小明的实验方案:用天平和量筒测密度。 ①他用已调节好的天平测得空烧杯的质量m0为37.4 g;接着把酸奶倒入烧杯 中,测得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m1,如图所示,m1=81.4g;然后把烧杯中的酸 奶倒入量筒中,如图所示,V奶=__________cm3;则酸奶的密度ρ=________g/cm3。 ②在交流讨论中,小雨同学认为小明测得的酸奶密度偏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雨的实验方案:巧妙地利用天平、小玻璃瓶(有盖)和水测酸奶密度。请你简要说明小雨的实验过程和酸奶密度的计算表达式(用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 示)________。 3.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 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 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它说明了声音是由________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_可以传声。在月球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这个实验还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___。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__________。并由此推理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 1.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 2.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4.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5.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 6.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7.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温度、温度计及其使用、熔化和凝固、蒸发和沸腾、液化、升华和凝华。由于热现象和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所以中考命题思路和类型较多,常见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和简答题等。由于中考逐年注重实验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方面的考查,因而温度计的使用、物态变化的图象和对各种物态变化现象的科学探究仍是今后中考命题的热点。在解答题目时,特别要注意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需要吸收或放出热量;但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液体在沸腾时温度却保持不变。并注意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应用,特别是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实际应用,会对各类图象进行分析。 1.学生对本章内容原本就有一定的基础,对一些物态变化现象并不陌生,且教学要求也不是很高,主要是了解一些基本的规律,然后应用这些规律解决生产和生活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所以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作为本章重点。 2.在学生的意识里,认为“白气”是“水蒸气”,摸起来热的物体温度一定高,冷的物体温度一定低等凭自己主观想象或自己经验、感受获得的错误信息,要及时纠正。教师可鼓励学生多搜集资料,并互相交流讨论,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这些知识。 3.学生虽然熟悉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现象,但区分起来,却不知从何入手,教师可多举例,讲明分析的思路和判断的依据。 4.有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不够仔细,或没有耐心,教师可适当引导。如注意物态变化前后温度的变化,出现了什么现象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归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本章内容与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联系非常紧密,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物态变化的知识,来思考有关现象的物理原理,分析现象,解释过程,注重每一个过程中物质是吸热还是放热,把物理知识学活,力求融会贯通。 2.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学习知识与增强环保意识、培养节水观念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3.在前面的章节里,用波形图来研究了声音的特性、噪声与乐音的物理区别等。这章又用温度—时间曲线来研究熔化和凝固过程,物理图线能够直观地反映物质运动变化的过程。用图线描述物理过程,探究物理规律是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本章在教学中应重视这种研究方法,为以后数学图象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和分析打下基础。

初二物理上册实验题及答案

1、右图是张岩和刘芳在科技活动中设计的提纯酒精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提纯的原理是什么? (2)为什么要用水浴法加热? (3)此实验中涉及哪些物态变化? 2、在下图中画出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和它的大小。 3、如图所示,光线A、B为光源S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请在图中作出平面镜并完成光路图。 4、窗口前有一个小孩经过,那么在室内可以看到整个小孩的范围是什么,请在图中用图表示出来。 5、给你盛水盆、平面镜和光屏,怎样组合才能得到太阳的色散现象。画出装置图。

6、如图所示,已知AB的折射光射到平面镜的O点上,试画出经过O点前后的光的传播路径。 7、给你一把钢尺、一根橡皮筋、一段细绳、一根饮料吸管、一张纸,你能利用它们做哪些实验?(至少两个) 8、填镜并完成光路: 9、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从玻璃射入空气中,请你在图中标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在线上用箭头标出),并在Ⅰ、Ⅱ下面的括号内填上介质的名称。 10、如图所示,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点燃的蜡烛分别

放在A、B、C、D、E处,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则: (1)把蜡烛放在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小; (2)把蜡烛放在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3)把蜡烛放在点,屏上不会出现像。 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我们需要让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中的一次实验情景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__透镜的方向移动(“远离”或“靠近”) 。 12、(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王聪同学先将凸透镜对着太阳光,调整凸透镜和白纸间的距离,直到太阳光在白纸上会聚成一个最小、最亮的点, 如图所示,这一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由于蜡烛火焰的高度不合适,在光屏上得到如图所示不完整的像,要得到蜡烛火焰完整的像,应将蜡烛向________调节; (3)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教室里的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________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1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①现将凸透镜、蜡烛和光屏放在如图所示的光具座上进行实验。若图中C位置上放置光屏,则B位置上应放置________。 ②如图所示,现要在光屏上成缩小的像,蜡烛应向________移动,光屏应向________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