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商标领域的间接侵权问题探析

我国商标领域的间接侵权问题探析

目录

引言 (1)

一、商标间接侵权的缘起及发展 (4)

(一)商标间接侵权的缘起 (4)

1、Societe v.Hostetter案 (4)

2、William R.Warner v.Eli Lilly案 (4)

3、《兰哈姆法》 (5)

(二)商标间接侵权的发展 (6)

1、Ives Laboratories,Inc.v.Inwood Laboratories,Inc.案 (6)

2、Hard Rock Cafe v.Concession Sevices案 (7)

3、Tiffany v.eBay案 (8)

4、立法上的发展 (8)

二、我国司法实践对商标间接侵权理论的运用 (11)

(一)典型案例介绍 (11)

1、经营场所提供者的商标间接侵权 (11)

2、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的商标间接侵权 (12)

3、网络搜索引擎服务提供者的商标间接侵权 (13)

4、广告商、印刷商、包装商的商标间接侵权 (14)

(二)司法中的缺陷 (16)

三、我国建立商标间接侵权制度的必要性 (18)

(一)间接侵权与共同侵权的区别 (18)

(二)间接侵权与直接侵权的区别 (20)

四、我国建立商标间接侵权制度的几点建议 (23)

(一)目前我国立法中关于商标侵权的相关规定 (23)

(二)明确间接侵权的构成要件及类型 (24)

(三)细化商标间接侵权责任的认定 (26)

1、经营场所提供者的注意义务 (26)

2、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的注意义务 (27)

3、网络搜索引擎服务提供者的注意义务 (29)

4、广告商、印刷商、包装商的注意义务 (30)

结语 (31)

参考文献 (32)

致谢 (35)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产权侵权问题越来越严重,新的问题层出不穷。社会分工的细致化,商品流通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侵害知识产权的方式也变得多元化,互联网的发达与普及使得侵权地域范围越来越广,参与侵权的主体越来越多,侵权成本的降低,这使得权利人很难维护自身的权利。商标权是知识产权的一部分,商标权人同样也被侵权问题所困扰,许多企业每年都要为维权付出大量的精力。目前,不管我国的司法实务界,还是理论界,对知识产权直接侵权的认定均无异议。司法实践中,法院也较多用直接侵权和共同侵权理论来认定侵权人的责任,但这两种理论并不能很好地对新出现的侵权主体的责任进行认定,如淘宝网到底是直接侵权,还是与销售方构成共同侵权呢?淘宝网没有实施销售等直接侵犯商标权的行为,其只是为销售者提供网络平台及技术上的支持,若要求其与直接侵权人共同承担侵权责任,这并不符合侵权法的目的,因此在此问题上存在着法律的空白。当然,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只是新侵权主体中的一种,还有其他的主体将在正文中进行阐述。

知识产权间接侵权制度是一项在国外发展已久的制度,无论是在著作权法、商标法或是专利法都存在对该制度的规定。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在经过判例及成文法的发展逐步规范了间接侵权法律规定,形成了一套比较合理的规范体系,但我国学界对是否引进该制度存在着争议。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建立于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当时的经济环境差、技术水平低,当时的立法目的只是为了制止直接侵害知识产权专用权的侵权行为。然而,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也需要不断地改进,需要引进间接侵权制度,以完善侵权法理论及满足司法实践,使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能更好地与国际水准接轨。我国有必要在结合自身国情的同时合理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引导、规范、发展我国商标间接侵权的法律规范和司法实践。

本文分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对商标间接侵权制度的缘起与发展进行介绍,因为该制度缘起于美国,所以文章只介绍美国的判例和立法,从中窥探该制度的优缺点,意使我国在借鉴的过程中扬长避短。第二部分对我国司法实践中遇到的典型间接侵权案例进行概括,寻找出问题的共性,以便能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三部分对我国引进商标间接侵权制度的必要性进行论述,指出共同侵权理论与直接侵权理论的不足,体现出间接侵权制度的价值。第四部分是对我国商标间接侵权制度在立法上的建议,主要是通过对新商标法的评价,结合新商标法的内容,通过对商标间接侵权类型的法定化,责任的认定等方面进行讨论,以达到对间接侵权制度更好的设计的目的。

关键词:商标间接侵权共同侵权注意义务侵权责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