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课时 比和比例(1)教案

第1课时 比和比例(1)教案

第1课时  比和比例(1)教案
第1课时  比和比例(1)教案

第1课时 比和比例(1)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你知道比和比例的哪些知识?

学生逐一说出一些知识后,教师揭示课题。

【归纳整理】

1.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出示表格,通过提问进行填空。

引导提问:

什么叫作比?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什么叫作比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什么叫作比例?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什么叫作比例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1)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2)指名学生汇报,汇报时注意举例说明,并进行集体评议。

(3)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表格。

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

指名学生回答。

练习:解比例:2:3

1:53 x

一人板演,其余做在草稿本上。

2.复习比、分数、除法的关系。

提问: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比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出示表格:

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组织学生认真填写表格,并议一议,相互交流。

用投影仪汇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进行集体评议。

3.复习求比值和化简比。

出示习题:化简下面各比并求比值。

请四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做完后集体订正,请同学们说一说求比值与化简比的方法。

出示表格。

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之处

(1)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填写表格。

(2)学生互相议一议,互相交流。

(3)指名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

4.复习比例尺。

(1)什么叫作比例尺?

(2)说出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

①比例尺1:3000000表示

②比例尺20:1表示

③比例尺表示

组织学生先想一想,同桌相互交流。

教师指名说。(多点一些基础较差的人说)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比和比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了吧。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第2课时比和比例(2)

课题比和比例的复习 一、教学内容 分析本课包含比的意义和性质、按比例分配、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等内容。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分数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编排的。比更接近学生生活实际,与除法、分数的结合更加紧密,知识综合性强,知识的要求更具包容性和普遍性,能力与思维的要求更注重沟通与联系,重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函数思想的渗透力度很强。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比和比例,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能熟练地求比值、化简比和解比例。 2、引导学生应用多种方法正确分析解答有关比和比例的实际问题(按比例分配问题、正、反比例问题等)。 3、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情感和兴趣,渗透函数思想,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教学难点:能理清所学知识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 四、教具学具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出课题: 导语:同学们,我们学校的篮球场的形状要画在作业纸上,画得下吗? 生:画不下。得按一定的比将其缩小。 师:很好,是的。那么,我们就来复习比和比例。(引入课题) 导题:师:请同学们任意写出两对比: 0.9:0.6 与 6:5(学生写完,老师也写俩对) 师:这两对比的比值相等吗? 生:不相等 师:请写出两对比值相等的比:

0.9:0.6 =18:12(比例) (学生写完,老师也写) 观察一下比和比例,它们的意义,各部分名称,性质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知识,感受比和比例的意义,各部分的书写,有进一步思考的动力。 1、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0.9:0.6 比 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各部分名称:比的前项0.9,比号,比的后项0.6,比值1.5 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5 : 6 = 20 :24 比例 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内项6和20,外项5和24 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设计意图:详细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性质。有助于学生知识应用的联系和区分。 2、求比值和化简比 练习:求比值: 4 : 2 /5 化简比: 4 : 2 /5 (1)、学生介绍自己的化简方法、依据。 (2)、比较求比值与化简比的不同。 求比值:前项除以后项的商,结果是个数值,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化简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一般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也可用求比值的方法进行,但最后的结果仍是个比。 (3)、小结:化简比虽然有时是分数形式,但仍读成几比几,不能读成几分之几。是假分数形式的,千万不能化成带分数;是a:a型的,决不能写成1。 3、对比比和分数,除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学生相互讨论,教师引导。 ①比表示两个数的相除关系。 ②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是0。 ③比值与比的区别:比值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小或分数,比虽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但仍是个比,按比的读法读。 (如刚才的5:3= ,做为比值时读作三分之五,做为比时读作五比三。)

比: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比号前面的数叫比的前项,比 号后面的数叫比的后项。 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叫做比值。 比的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 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a:b=c:d或 比例的性质: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积(交叉相乘),ad=bc。 正比例:若A扩大或缩小几倍,B也扩大或缩小几倍(AB的商不变时),则A与B成正比。反比例:若A扩大或缩小几倍,B也缩小或扩大几倍(AB的积不变时),则A与B成反比。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按比例分配:把几个数按一定比例分成几份,叫按比例分配。 【意义】 >>>比的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比例的意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性质 >>>比的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向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求比值和化简比 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后项是互质的数。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要求会求比例尺;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已知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图上距离。 线段比例尺: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目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按比例分配

第三讲比例与百分数(讲义和例题) 本讲要求:通过主要是与百分数有关的和差倍分问题,以及一些浓度、经济问题 例1.一堆奶糖和水果糖,其中奶糖占45%,再放入若干块水果糖后,奶糖就只占36%了,如果再放入同样多数量的奶糖,这时奶糖所占比例为_____; 例2.某团体有100名会员,男女会员人数之比是14:11,会员分成三组,甲组人数与乙、丙两组人数之和一样多,各组男女会员人数之比依次为12:13、5:3、2:1,那么丙组有_____名男会员; 例3.汽车从A地到B地,如果速度比预定的每小时慢5千米,则到达的时间将比预定的多1/8,如果速度比预定的增加1/3,则到达时间比预定的早1小时,甲、乙两地相距_______千米; 例4.有大、小两瓶酒精溶液,重量比为3:2,其中大瓶中溶液的浓度为80%.现在把这两瓶溶液混合起来,得到的酒精溶液浓度恰好是原来小瓶酒精溶液浓度的2倍.那么原来小瓶酒精溶液的浓度是____%; 例5.某车间工人加工一批零件,按计划完成了全部任务的1/4后,工人减少了1/6,但工作效率提高了1/20,结果前后一共用了62天完成任务,如果全部按计划生产,需要_____天完成任务; 例6.甲桶10升纯酒精,乙桶6升纯酒精与8升水混合,丙桶10升水。先从甲向乙倒入一定量酒精,搅匀后,从乙向丙倒入一定量混合液,再搅匀后,从丙向甲倒入一定量;最终各桶中酒精的含量分别为甲75%,乙50%,丙25%,那么此时丙桶有________升液体; 算数方法:方程方法:

例7.A、B两种商品,A商品成本占定价的80%,B商品按20%的利润率定价,如果一次购买5件A商品和8件B 商品,则按定价打9折出售,且可获利196元。现在知道B商品每件定价为180元,那么A商品每件定价_____元; 算数方法:方程方法: 例8.某产品一月份销售时,按定价进行7.5折优惠,结果每件获利20%;二月份成本比一月份降低了x%,于是按定价进行6.5折优惠,却能每件获利30%;三月份成本比二月份提高了x%,于是恢复为7.5折优惠,那么三月份每件产品的利润率为_____; 例9.一个工厂有三个分厂,全厂男女职工人数比为9:5,三个分厂人数比为8:9:11,第一分厂男女职工人数比为3:1,第二分厂男女工人数比为5:4,第三分厂男工比女工人数多150人。那么工厂总共有职工人。 例10.某次数学竞赛设一、二、三等奖,已知:(1)甲、乙两校获一等奖人数比为1:2,但它们一等奖人数占各自获奖总人数的百分数之比为2:5;(2)甲、乙两校获二等奖人数占两校获奖人数总和的25%,其中乙校是甲校的3.5倍;(3)甲校三等奖获奖人数占该校获奖人数的80%,那么,乙校获三等奖人数占该校获奖人数的____%;

一、教学衔接 二、教学内容 例1、一艘轮船在甲乙两码头之间航行,往返一次共用34小时.出发时顺水,速度为每小时20千米;返回时逆水,速度为每小时14千米.求甲乙两码头之间的距离. 练习:1、一艘轮船所带的燃料最多可用12小时,驶出时顺水,速度是30千米/小时;返回时逆水,速度是顺水速度的4/5.这艘轮船最多行驶多远就应返航? 2、一只帆船的速度是60米/分,船在水流速度为20米/分的河中,从上游的一个港口到下游的某一地,再返回到原地,共用3小时30分,这条船从上游港口到下游某地共走了多少米? 例2、甲乙两车同时从东、西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它们相遇时距中点8千米.已知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4∶5.求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 练习:1、甲、乙两辆清洁车执行东、西城间的公路清扫任务.甲车单独清扫需要10小时,乙车单独清扫需要15小时,两车同时从东、西城相向开出,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清扫12千米,问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2、客车从甲地到乙地,要行6小时,货车从乙地到甲地,每小时行90千米.现在客、货两车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客车与货车所行路程的比是7∶5,求甲,乙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例3、美术小组与乐器小组的人数比是3∶2,如果从美术小组调12人到乐器小组,那么乐器小组与美术小组的人数比是8∶7.原来美术小组有多少人?

练习:1、一个车间有两个小组,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人数的比是5:3,如果第一小组有14人到第二小组时,第一小组与第二小组人数的比是1:2,两个小组原来各有多少人? 2、甲、乙两包糖的重量比是4:1,如果从甲包取出13克放入乙包后,甲、乙两包糖的重量比为7:5,那么两包糖的重量总和是多少克? 3、某小学男女生人数之比是21∶16,后来又转来几名女生,这时男女生人数之比为6∶5,全校现有770名学生,转来多少名女生? 例4、第一小学六年级学生分三组参加植树,第一组和第二组人数的比是5∶4,第二组和第三组人数的比是3∶2,已知第一组人数比二、三组人数总和少15人.六年级参加植树的共多少人? 练习:1、某学校一共有2150人,其中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3,女生人数与教师人数的比是8:1,那么教师有多少名? 2、一块长方体砖,长与宽的比是2:1,宽与高的比是2:1,长、宽、高共35厘米,这块砖的体积是多少? 3、果园里有桃树、梨树和杏树共280棵,桃树和梨树的比为2∶3,梨树和杏树的比为4∶5,这三种树各多少棵?

第三讲 比和比例应用题 【基础概念】: 按比例分配问题:在工农业生产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这类问题叫作按比例分配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先求总份数,然后求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方法,分别求出各部分的量是多少。 比例问题:问题中三个已知量与未知量可以组成比例,这类问题叫作比例问题。通常先列出比例,再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转化成方程,最后解方程,从而解决问题。 【典型例题1】:炎炎夏日,西瓜不仅消暑解渴,而且有利于行人健康。“农家乐”水果店运进一些西瓜,卖出的西瓜与剩下的西瓜质量的比是2:3,如果再卖出200千克,就卖了总数的50%,水果店运进西瓜多少千克? 【思路分析】:由“卖出的西瓜与剩下的西瓜质量的比是2:3”可得,卖出的西瓜西瓜的总量 =25 ,再由“卖出200千克就卖了总数的50%”说明200千克西瓜占(50%-25 ), 相除就可以解决。 【解答】: 2+3=5 200÷(50%-25 )=2000(千克) 答:水果店运进西瓜2000千克。 【小结】: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出具体量与分率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再用除法解决。 【巩固练习】 1.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的页数与总页数的比是3:7,如果再看15页,正好是这本书的一半,这本书有多少页? 2.丽丽买回一本故事书,已知第一天看了40%,第二天看的页数与第一天看的页数比是2:5,这时正好还有88页没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典型例题2】:学校会议室用方砖铺地,用8平方分米的方砖铺,需要350块,如果改用10平方分米的方砖铺,需要多少块?(用比例知识解答) 【思路分析】:会议室地面的面积一定,不论用多大的砖铺,地面面积都不会变化,并且每块砖的面积越大,需要的块数越少,因此,每块砖的面积与需要的块数成反比例关系,即可设需要x块,10x=350×8。 【解答】:解:设需要x块。 10x=350×8 X=240 答:需要240块。 【小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问题中的量成什么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再解决。【巩固练习】 3.李老师家用方砖铺书房地面,用边长2分米的方砖铺,需要350块;如果改用10平方分米的方砖铺,需要多少块? 4.学校买来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5.我校食堂买来900千克大米,6天吃了180千克,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能吃几天?

比和比例一 主备人:庙头小学学校张双燕审查人:韩凤霞 教学内容:教材第84页2——3题,完成练习十七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进一步理解比和分数的意义; 2、通过复习回顾,使学生掌握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3、通过复习比较,明确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之间有什 么关系? 4、掌握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的意义和性质及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 难点: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 教法: 教师通过回顾复习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目标 学法: 学生通过回忆、观察、思考,感知,举例分析,总结的方法进行学习 教具:教材及投影 学具:常规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定向 1、谈话导入: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转入对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的复习。 2、出示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比和分数的意义及区别; (2)掌握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3)牢固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 (4)会求比值和化简比知道两者区别。 第二步:自主学习 1、自学前的指导(1分钟) 出示自主学习单,引导学生明确自学内容,自学提纲,自学方法,提出自学要求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2、学生自主学习(7分钟) (1)学生按照自主学习单上的内容自主学习。 (2)老师巡回指导。 第三步:合作展示: 1、小组交流自学中个别不会的问题; 2、老师巡回指导,质疑,个性问题随机指导,共性问题做好记录。

3、展示组内成果,老师根据各组结果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展示自学结果。 第四步:归纳提升 (1)引导学生认真关注各组学生展示合作学习结果。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共性问题。 (3)引导学生质疑、答疑、点拨。 A、学生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B、老师质疑,解决预设问题。 预设问题: 1、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异同:化简比是一个比,而求比值结果是一个数值。 化简比并求比值:0.2kg:150g 2、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 (4)老师简要梳理本节知识点。 第五步:检测反馈约15分钟 (1)发课堂检测单 (2)要求学生独立做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评改纠错,在组长指导下纠错到位(兵教兵)。 第六步:总结拓展约3分钟 1、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老师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本节知识点及之间关系。 本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比的意义,比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比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以及化简比和求比值的方法。 教后反思: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案例 贾玲利 清海希望小学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为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P97。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比各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比例尺等相关内容充分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和判断是学生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也是为以后学习正(反)比例函数做准备。正、反比例关系是一种数量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应用题学习中反复强调过的。但要让学生明确,这两种比例关系在数量发生变化时,有什么变化规律,什么是不变的。 二、教学目标确立分析 教学目标是具体化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根据教学大纲、人教版教材内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一步的阐述。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2、进一步弄清正、反比例诺曼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归纳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体会正、反比例在数量发生变化时,有什么变化规律,什么什么是不变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珠能力。 2、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喜爱数学这门学科。 三、教学个案: 片断一:(复习了成正比、反比例的量后) 师:你能举出一个正比例和反比例的例子吗?为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同桌互相说。 师: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例子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1、家里铺地板砖时,每块砖的面积与需要的块数成正比例。因为总面积(一定)=每块砖的面积x需要的块数。 2、家里用同一种小麦磨面时,面粉和小麦重量成正比例,因为出粉率(一定)= (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生活发现还真不少,如:通过常见的家庭装修铺地板砖和家庭磨面时出粉率等问题准确判断正、反比例关系,充分挖掘生活这一课程资源。) 师:你能表示出正、反比例的关系吗?生:能。 师:看来,同学们对正反比例的了解还真不少,为了更系统地滓,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展示学生作品: 两种相关联的变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 ①比值(商)一定 ②积一定 这两种量叫做 ①成比例的量 ②成反例的量 1、表格 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同点: 都有一个不变量,两个变量。 正比例和反比例不同点: (1)、比值(商)一定 (2)、积一定x×y=k(一定)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把主动权真正还给了学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重点学习学校科室及功能室的名称、分布和不同 的功能。要求学生能够听说认读这些课室的单词,说出每个科室的不同功用,并简单介绍学校校舍的分布情况。重点学习的句型是: This is …….. Thatis ………. Is this …….? .Is that …….? Yes ,it is ./No, it isn ’t.同时渗透了序数词的运用以及字母组合er 在单词中的最基本的发音。 2、单元教学重点:掌握学校中的一些功能室。例如: playground,garden,teacher ’s office, library, canteen, art room, computer room, washroom,musicroom,gym,andTVroom.掌握句型This/Thatisthe …及Isthis/thatthe …? Yes ,it is./No, it isn ’t. 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3、单元教学难点:字母组合 er 在单词中的发音;序数词和基数词的区分及如何正确使用序数词。 二、单元教学目标:认读PartAandPartB 中的单词;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 Let ’stalk 中的重要句型This/Thatisthe(a) …Isthis/thatthe(a)…?Yes,itis. No, it isn 三、单元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图片、声音、课件,以及本单元的单词 卡。 2、准备一些教师的照片或图片。 3、教师准备录音机及录音带。 四、单元教学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通过请学生复述老师的话或是 复述同学的回答,让学生对老师和同学的发言引起注意,让学生意识到要仔细听别人的说话。

精选教育类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精选教育类文档,如果需要,欢迎下载,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2020年新版小学六年级奥数经典30讲 目录 第一讲比较分数的大小...................................................................................................................... - 3 - 第二讲巧求分数 .................................................................................................................................. - 5 - 第三讲分数运算的技巧.................................................................................................................... - 10 - 第四讲循环小数与分数.................................................................................................................... - 16 - 第五讲工程问题(一).................................................................................................................... - 20 - 第六讲工程问题(二).................................................................................................................... - 24 - 第七讲巧用单位“1”...................................................................................................................... - 29 - 第八讲比和比例 ................................................................................................................................ - 33 - 第九讲百分数..................................................................................................................................... - 38 - 第十讲商业中的数学........................................................................................................................ - 43 - 第11讲圆与扇形............................................................................................................................... - 47 - 第12讲圆柱与圆锥........................................................................................................................... - 53 -

《比和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能正确求比值、化简比、解比例。 2、通过整理,提高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加强对知识系统性的认识。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比和比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理清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知识点。 谈话:我们班有多少名同学?多少男同学?多少女同学? 提问:哪位同学能用“比的知识”说说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关系,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关系。 追问:你能再说一个比和刚才的比组成比例吗? 组内交流一下方法。 二、梳理知识点。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和整理比和比例的知识。 1、请打开书,填写84页例1的表格。 (1)引导学生逐步梳理比和比例的知识。 (2)刚才我们复习了比的基本性质,那同学们还记得分数的基本性质吗?商不变的性质呢? (3)说说这三个性质的共同点。 看来,比、分数、除法是有互通性的,那么我们来看一看比、分数、除法的区别以及它们的联系。 2、请同学们填写84页例2的表格。 (1)小组合作学习,梳理表格。 (2)指名学生汇报。

(3)提问:你能用字母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吗? a : b=a÷b=(强调b≠0) 三、做一做 1、求比值。 45∶72 ∶2 4∶ 我们根据什么求比值?最后结果是什么?(可以是整数、分数或小数) 2、化简比。 ∶0.7∶0.25 4∶ 我们化简比的依据是什么?结果是什么?(一个比,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 3、解比例。 ∶X = ∶2 解比例的依据是什么?(比例的基本性质) 四、巩固应用 1、餐馆给餐具消毒,要用100mL消毒液配成消毒水,如果消毒液与水的比例是1:150,应加入水多少毫升? 2、一个长方形操场的周长是420米,长与宽的比是4:3。这个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五、总结收获。 (温仁小学胡景敏)

青岛版初二数学第三章 3.6比和比例第(3)课时连比 第三章 3.6比和比例(3)连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理解连比的意义。 2、能由两个两个的比求出三个的连比。 3、会运用连比的有关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由两个比求出三个的连比 教学难点:解决有关连比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比的基本性质 2、化简下列各比: ①45:60 ;② 0.875:0.25; 3、求下列各式中的x: ①;②3x:2=2.4; 二、新授内容: 1、三个数的连比 甲、乙、丙三人合伙经营水果,去年年底按投资的比例进行分红,甲分红5万元,乙分红4万元,丙分红3万元。思考下面的问题: (1)甲的分红:乙的分红=_________; 乙的分红:丙的分红=_________。 (2)按照上面的结果,可以把甲、乙、丙三人的分红的比写成甲的分红:乙的分红:丙的分红=___:___:

___。 你知道这种写法有什么优点吗? 在“甲的分红:乙的分红:丙的分红”这两个比例中,“乙的分红”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前一个比例的后项与后一个比例的前项是相同的,因而可以把这两个比例连起来写在一起,得到甲的分红:乙的分红:丙的分红=5:4:3。 我们把这种形式的比叫做连比。 对于三个数的连比也有比的基本性质。 A:B:C=am:bm:cm(m 0) 2、根据下列条件,求x:y:z。 ①已知x:y=3:4,y:z=4:7;② x:y=3:4,y:z=6:7 [②的关键是把前后二式中y的份数化成相同。] 3、把下列各连比化为最简整数比 ①80:120:160;② 0.2:0.4:0.6;③ [化简三数连比,要注意每一项都要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 4、某工厂有三种主要产品的年产值分别是1250万元、950万元、150万元。求这三种产品的年产值的比。 5、用150克硝酸钾、30克木炭、20克硫磺配制成一种黑色火药。试写出 (1) 硝酸钾与木炭的比;(2) 木炭与硫磺的比;(3) 硝酸钾、木炭、硫磺三者的比。 6、三角形的周长为52厘米,三边长的比是3:4:6,求三条边的长。 三、小结 1、化二数比为三数连比; 2、化三数连比为最简整数比。 四、作业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Unit 1 (2) Section A Going Out on Dates Ⅰ. Text Structure Analysis (20 min) 约会 When I was a young fellow, about thirteen, I had a group of friends who were a little older 当我还是个13岁左右的年轻小伙子时,我有一群年龄比我稍大、经than I was, and more experienced. They knew a lot of different girls, and would 验比我丰富的伙伴。他们认识许多不同的女孩,经常在天气宜人的日often go to the beach with them if the weather was good. 子里和她们一块儿到海滩上去玩。 One time we were at the beach, and most of the guys had gone out on some rocks, with the 有一次我们在海滩上时,大多数小伙子都和那些姑娘们到海边的礁girls. I was interested in a particular girl a little bit, and said to myself: "I think I'd like to 石上玩去了。我对其中一个女孩颇感兴趣,自言自语道:"我想带芭芭take Barbara to the movies…" 拉去看电影……" That's all I had to say, and the guy next to me got all excited. He marched out onto the 我想说的就是这句话,而旁边那个家伙听了兴奋不已。他迈开大步走rocks and found her. He pushed her back to the beach, allthe while saying in a loud voice, 到礁石上,找到了她。他一个劲地催她回到海滩上, 一路上大声说: "Feynman has something to say to you, Barbara!" It was most embarrassing. "芭芭拉, 范曼有事要对你说。" 那情形真令人尴尬极了。 Pretty soon the guys were all standing around me, making a scene, and saying, "Well, say 不一会儿,大伙儿都围着我站了一圈,吵吵嚷嚷,对我说:"好的,it, Feynman!" So I invited her to the movies. It was my first date. 范曼,说出来呀!" 于是,我邀请她去看电影。这是我的第一次约会。

奥数讲座第一讲一般复合应用题 第二讲和差、和倍问题 第三讲差倍、年龄问题 第四讲盈亏问题 第五讲鸡兔同笼问题 第六讲容斥原理 第七讲植树问题 第八讲方阵问题 第九讲平均数问题 第十讲行程问题(一) 第十一讲行程问题(二) 第十二讲数的整除 第十三讲分解质因数 第十四讲求因数个数 第十五讲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第十六讲余数问题 第十七讲周期问题 第十八讲尾数与平方数第十九讲奇偶分析 第二十讲数列 第二十一讲幻方和数阵第二十二讲一笔画 第二十三讲分数应用题第二十四讲比和比例第二十五讲还原问题第二十六讲牛吃草问题

第三讲差倍、年龄问题 2008年12月08日星期一下午 04:50 1、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比原数小0.72,原数是多少? 0.72÷(10-1)×10=0.8 2、甲数减去878,就等于乙数,如果甲数加上1142,就等于乙数的5倍。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878+1142)÷(5-1)=505 505+878=1383 3、把数字5写到一个三位数的左边,再把得到的四位数加上400,它们的和是这个三位数的55倍,这个三位数是多少? (5000+400)÷(55-1)=100 4、甲、乙两筐苹果,甲筐比乙筐多19千克,从甲筐取出多少千克放入乙筐,就可以使乙筐中苹果数反而比甲筐多3千克? (19+3)÷2=11 5、有大、中、小三筐苹果,小筐装的是中筐的一半,中筐比大筐少装16千克,大筐装的是小筐的4倍。大、中、小三筐共有苹果多少千克? 16÷(4-2)=8 8×2=16 8×4=32 6、有两袋大米,第二袋比第一袋多40千克,如果从第二袋中取出5千克倒入第一袋,这时第二袋大米的重量正好是第一袋的3倍。原来两袋大米的重量各是多少千克? (40-5×2)÷(3-1)=15 15-5=10 10+40=50 7、有甲、乙两桶油,若从甲桶倒入乙桶15千克,则两桶油重量相等;若从乙桶倒入甲桶48千克,则甲桶油是乙桶油的4倍。甲桶原有油多少千克? (15×2+48×2)÷(4-1)=42 42×4-48=120

比和比例的整理与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95-96页。 教学目标: 1.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 2.理解比和比例的联系和区别,会求比值、化简比。 3.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今天,我们复习比和比例(板书课题)想一想你知道哪些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吗?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二、知识梳理(一) 李阿姨是剪纸艺人。平时李阿姨每天工作6小时,剪出72张剪纸;节假期间,李阿姨每天工作8小时,能剪出96张剪纸。 (1)写出李阿姨平时和节日期间剪纸张数及相应工作时间比。 (2)上面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三、知识梳理(二) 1.把下面的比化简。 2 0.7:0.25 4: 5 2.求下面比的比值。 2 0.7:0.25 4: 5 3.想一想,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区别?

四、知识梳理(三) 1.填空。 ()()()3:4:9920==÷= 五、尝试练习。 1.判断题。 (1)把36:3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12。( ) (2)2:3的前项和后项都乘6 5,它们的比值不变。( ) (3)因为5a=7b ,所以a:b=5:7。( ) (4)25,10,1.6,和6.4这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 ) 2.填空。 (1)把1g 药放入100g 水中,药和药水的比是( )。 (2)6:3 2的比值是( )。如果前项乘3,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 )。 (3)如果a ×3=b ×5,那么a:b=( ):( )。 如果a:4=0.2:7,那么a=( )。 (4)一杯牛奶,牛奶与水的比是1:4,喝掉一半后,牛奶与水的比是( )。 (5)4:15=12:( )=(4+8):(15+ )。 六、拓展思维。 如果5 43c b a ==,那么a:b:c=( )。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时中通过字母辨认,图片排序等活动,复习巩固本单元的核心词汇ruler, eraser, book, pen, crayon, pencil box, bag以及打招呼,告别,自我介绍用语。教学目标是能够辨认相似字母的形以及核心词,并能理解并在场景中应用句型I have …和Me too. 学生刚刚接触到英文的26个字母,对相似字母的辨识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差,所以教材在Start to read部分安排了字母辨识的环节,例如b和d, Q和D等,目的在于检测和巩固学生对于字母的认识。本节课的另外一个主要目标是复习和巩固之前所学的一些文具的单词以及打招呼,告别,自我介绍用语等,所以在Read and count, Listen and number和Look and match这三个环节都以此为练习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练习可以有效的巩固和复习本单元所学的核心词与句型。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初步接触到英语,对英语的听说感兴趣。经过前几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26个英文字母和常见的几种文具,以上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 能够辨认字母的形。 2. 能够认读本单元的核心词:ruler, eraser, pencil, crayon, bag, pen, pencil box, book。 3. 检测部分要求学生能够听懂、会说本单元的打招呼、告别及自我介绍用语。 4. 能够学会唱歌曲Hello。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听说、认读ruler, eraser, book, pen, crayon, pencil box, bag等文具的名称。 教学难点: 在真实的场景中应用句型I have …和Me too. 五、教学步骤 1. 热身 (1)教师与学生进行自由对话: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既可以巩固本单元句型,同时为下一步歌曲的呈现铺垫。 (2)教师播放歌曲Hello,和学生一起演唱,并让学生从歌曲找出三个人物的姓名。 (3)请孩子们回答他们的姓名,同时教师呈现Mike, John, Sarah和三个一模一样的书包。请学生根据人物对于自己书包内文具的描述来确定是谁的书包。设计意图:通过自由对话来复习已学句型,同时拓展与铺垫歌曲内容,通过听轻松愉快的歌曲,带着找出人物姓名的任务,再通过猜谜小游戏既复习已学单词,同时感知重点句型。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Ss: Good morning, Mr. Dong. T: Nice to meet you again, what’s your name? Ss: My name is Angela. T: Hi, Angela, What a nice name, I like it so much!

第三讲-量率对应初步(含作业解疑) 2012-06-13 17:14:35| 分类:六年级零期班| 标签:量率对应初步|字号大中小订阅 量率对应关系是解决分数应用题的一种技巧,这种方法将一个数看的比较透,一个(分)数除了表示具体的数值或者数量,还可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比较)。一般而言我们把比较的对象看成“单位1的量(总量)”,被比较的对象看成“分量”,最后比较得出的结果看成“分率”。因而量率对应就是要求我们同学们学会如何将量和率对应起来,从而利用公式进行巧妙的求解。 量率对应公式:如下图: 其中课堂上我们要求我们掌握一些重点: 1)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和问题结论会找“单位1的量”,结合对应的量率公式的转化灵活求解; 选择一个好的“单位1的量”,往往对题目的解答有很大的帮助。“单位1的量”往往有一些特征,前面有一些字眼:“是”、“占”和“比”;有时“单位一的”比较多,需要进行取舍,这就要看同学们对题意的理解了;还有时“单位1的量”比较隐蔽,拿着需要去发现。通过接下来的几道例题帮助大家来进行课后的巩固。 2)这节课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列算式”。其实有的同学觉得使用方程是一个很方便的选择,没错;然在对这一节课的理解上我还是主张使用列算式,这需要我们同学们动一番脑筋的,正好也是个动脑的好机会。另外对于一些题目,我们也从多个角度来探讨“方程”和“算式”两种方法的简便程度,从而大家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方法。等到秋季班的学习中相信大家的理解会更深一层,到时大家应该能运用自如。 这节课有个难点: 就是关于求“单位1的量”: 已知分量差(分量和),需要我们找到对应的分率差(分率和),而后在进行求解。 注意点: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就量率对应有个深刻的理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点“照葫芦画瓢”。对于下一讲的学习《比和比例》,我还是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当然“方程”、“份 数法”将会是下讲较好的办法。 【例1】1)18比16多几分之几? 2)16比18少几分之几? 【解析】:对于这类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一问题的答案肯定是不一样的,其次我们应该弄懂题目的问 题:要我们求什么? 很显然是:几分之几,那就是分率。这一道题其实时要求的18、16比较“单位1的量”得出的分率差。

比和比例公开课教学设计 听课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地化简比、求比值和解比例。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生活实例,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方式,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有关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教学难点:能理清所学知识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 三、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师生共同回忆已学知识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比和比例的知识。(板书课题:比和比例)1.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1)你能举出一个比和一个比例的例子吗? 举例:比: 2.1:0.7 比例:80:84=20:21 ①比和比例的意义各是什么? 比: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②比和比例各部分名称是怎么样的? 比:

比例: ③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是怎样的?这些性质分别是什么的依据? 比的基本性质是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化简比的依据)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解比例的依据) 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比比例 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叫做比例 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同时除以相 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化简比 的依据) 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 项的积(解比例的依据) 比和分数、除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各部分名称举例 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 2 1除法被除数 除号 (÷) 除数商 1÷2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1:2 (2)结合上述表格,你能说说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和比的基本性质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吗? 我们在应用这些性质和规律时,都是将各部分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结果不变。

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 1.数与代数 第9课时 比和比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并进行判断。 2.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掌握正反比例的概念、判断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归纳整理 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 (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叫正比例,什么叫反比例?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要点: 正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随着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随着减少;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中,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两种量的积一定。 你能用字母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吗? 板书:正比例:k x y (一定) 反比例:xy=k (一定)

(2)举例说明。 ①牛奶的袋数与质量的变化情况如下。 说一说: a.这里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b.什么量是一定的? c.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d.写一个等量关系式。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相互交流。教师逐一指名说。 ②每袋面包的个数与所装袋数。 说一说: a.这里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b.什么量是一定的? c.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d.写一个等量关系式。 组织学生审题并思考,然后同桌相互交流。教师逐一指名回答。

(3)巩固练习: 判断下列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若成比例,请指出成什么比例? 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②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③订《少年报》的数量和所需钱数。 ④小明从家到学校,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⑤圆的周长和半径。 ⑥圆的面积和半径。 由学生做在草稿本上,再集体订正。 要求每一题都要说出理由。 答案:正比例不成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正比例不成比例 (4)用比例知识解题: 大家回忆一下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后,师生共同概括:①认真审题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②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③设未知数x;④列出比例式(含有未知数);⑤解比例;⑥检验。 (5)教学举例。 ①修一条公路,全长12km,开工3天修了1.5km。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一共需要多少天? 要求按照解题步骤一步一步的完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