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材料或制品单体燃烧试验装置总热释放量、烟气释放量示值误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实例

建筑材料或制品单体燃烧试验装置总热释放量、烟气释放量示值误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实例

建筑材料或制品单体燃烧试验装置总热释放量、烟气释放量示值误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实例
建筑材料或制品单体燃烧试验装置总热释放量、烟气释放量示值误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实例

附录 D

建筑材料或制品单体燃烧试验装置总热释放量示值校准结果的测量

不确定度评定示例

D.1测量不确定度分量

D.1.1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1,

采用A类方法评定。对单体燃烧试验装置进行10次重复独立测量,示值误差结果如下表:

用贝塞尔公式计算试验标准偏差:

u(THR)=√1

10?1∑(x i?x?)2

10

i=1

=0.32 MJ/kg

对于单次测量,u1=u(THR)=0.32 MJ/kg

D.1.2由流量分布因子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2

以流量分布因子测量的相对误差引入测量不确定u2,并视为均匀分布。因此,u2=c2u2(Kt)=1×

√3

=0.03 MJ/kg

D.1.3由氧分析仪漂移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3

以氧分析仪漂移范围引入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3,并视为均匀分布。

因此,u3=c3u3(O

2)=1×

√3

=0.001MJ/kg

D.1.4由二氧化碳分析仪漂移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4

以二氧化碳分析仪漂移范围引入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4,并视为均匀分布。

因此,u4=c4u4(CO

2)=1×

√3

=0.001 MJ/kg

D.1.5由双向探头测量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5

双向探头测量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5,并视为均匀分布。因此,u5=c5u5(p)=0.5×

√3

=0.06 MJ/kg

D.1.6由热电偶测量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6

以三支热电偶测量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6,并视为均匀分布。

=0.75 MJ/kg

因此,u6=√3c6u6(T)=√3×0.5×

√3

D.1.7由电子秤的测量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7

以电子秤测量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7,并视为均匀分布。

=0.13MJ/kg

因此,u7=c7u7(m)=44.56×

√3

D.1.8环境的影响

由于校准控制在规定的外界环境条件进行,环境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在此可忽略不计。

D.2 不确定度汇总一览表

表 D.1 不确定度汇总一览表

D.3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

u c=√u12+u22+u32+u42+u52+u62+u72=0.83MJ/kg

D.4 扩展不确定度,U

依据惯例取扩展不确定度提供95%的包含概率取包含因子k=2。热释放量的测量结果扩展不确定度:

U=ku c=1.6MJ/kg。(k=2)

附录 E

建筑材料或制品单体燃烧试验装置烟气释放量示值校准结果的测量

不确定度评定示例

E.1测量不确定度分量

E.1.1 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1

采用A类方法评定。对单体燃烧试验装置进行10次重复独立测量,示值误差测量结果如下表:

用贝塞尔公式计算试验标准偏差:

u(TSP)=√1

10?1∑(x i?x?)2

10

i=1

=3.67 ㎡/kg

对于单次测量,u1=u(TSP)=3.67㎡/kg

E.1.2由流量分布因子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2

以流量分布因子测量的相对误差引入测量不确定u2,并视为均匀分布。

因此,u2=c2u2(Kt)=1×

√3

=0.03 ㎡/kg

E.1.3由滤光器测量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3

以滤光器测量误差引入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3,并视为均匀分布。

因此,u3=c3u3(l)=7.5×

√3

=0.23 ㎡/kg

E.1.4由双向探头测量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4

由双向探头测量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4,并视为均匀分布。

因此,u4=c4u4(p)=7.5×

√3

=0.08 ㎡/kg

E.1.5由热电偶测量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5

以三支热电偶测量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5,并视为均匀分布。

因此,u5=√3c5u5(T)=√3×0.5×

√3

=0.75㎡/kg

E.1.6由电子秤的测量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6

以电子秤的测量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6,并视为均匀分布。

u6=c6u

6(m)=125×

√3

=0.36㎡/kg

E.1.7 环境的影响

由于校准控制在规定的环境条件进行,此环境影响已包含在最大允许误差和重复性影响之中,因此环境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在此可忽略不计。

7.不确定度汇总一览表

表 E.1 不确定度汇总一览表

8.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

u c=√u12+u22+u32+u42+u52+u62=3.77 ㎡/kg

9.扩展不确定度,U

依据惯例取包含因子k=2,扩展不确定度提供95%的包含概率。烟气释放量的测量结果扩展不确定度

U=ku c=7.5 ㎡/kg。(k=2)

燃烧性能 (单体燃烧)指导书(1)

燃烧性能(单体燃烧)试验作业指导书 一、试验目的和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各种类型的纺织品(包括单组分或多组分),如机织物、针织物、非织造布、涂层织物、层压织物、复合织物、地毯等(包括阻燃处理和未经处理)的燃烧性能检测。 二、执行标准 《纺织品的调湿和试验用标准大气》GB6529-1986 《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GB/T 20284-2006 《塑料用氧指数法测定燃烧行为第1部分:导则》GB/T 2406.1-2008 《塑料用氧指数法测定燃烧行为第2部分:室温试验》GB/T 2406.2-2009 三、检测设备 四、基本规定 4.1 、续燃时间: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移开(点)火源后材料持续有焰燃烧的时间。

4.2、阴燃时间: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当有焰燃烧终止后,或者移开(点)火焰后,材料持续无焰燃烧的时间。 4.3、损毁长度: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材料损毁面积在规定方向上的最大长度。 4.4、极限氧指数: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氧氮混合物中材料刚好保持燃烧状态所需要的最低氧浓度。 五、操作流程 5.1、试验装置检查:打开气体供给部门的阀门,并任意选择混合气体浓度,流量在10L/min左右,关闭出气和进气阀门,并记录氧气、氮气、混合气体的压力流量。放置30min在观察各压力计及流量计所示数值,与前记录值核对,如无变动,说明装置无漏气。 5.2、试验温湿度:试验时在温度为10~30℃和相对湿度为30%~80%的大气中进行。 5.3、试样氧浓度的初步选择:当被测试样的氧指数值完全未知时,可将试样在空气中点燃,如果试样迅速燃烧,则氧浓度可以从18%左右开始。如果试样缓和地燃烧或燃烧得不稳定,选择初始氧浓度大约 21%。若试样在空气中不能继续燃烧,选择初始氧浓度不小于25%.据此推定的氧浓度,从附录B中查出相应的氧流量和氮流量。变化浓度时应注意混合气体的总流量在10~11.4L/min之间。 5.4 将试样装在试样夹中间并加以固定,然后将试样夹联同试样垂直安插在燃烧玻璃筒内的试样支座上,试样上端距筒口不少于100mm,试样暴露部分最下端离筒底气体分配装置顶面不少于100mm.

试验检测原始记录样表大全

目录 水质分 析试验记录表 水泥物理力学性能试验记录表 塑料排水板性能试验表 粗细骨料含泥量试验记录表 碎石针片状含量试验记录表 粗集料筛分试验记录表 细集料筛分试验记录表 粗集料视比重、松散容重及空隙率试验记录表 压碎值试验记录表 石料抗压强度试验记录表 磨耗试验记录表 粗集料磨光值试验记录表 土颗粒组 成分析 (筛分法 ) 试验记录表 土颗料组成分析 (比重计法 ) 试验记录表 液塑限联合测定试验记录表 承载比(CBR )试验记录表 土壤膨胀量试验记录表 重型击实试验记录表 含水量试验记录表 相对密度试验记录表 天然稠度试验记录表 室内回弹模量试验记 录表 野外回弹模量试验记录表 标准砂标定试验记录表 ( 灌砂法用 ) 半刚性基层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记录表 水泥剂量测定试验记录表 回弹法测试原始记录 结构或构件混凝土回弹强度计算表 水泥砼配合比设计计算表 水泥砼(砂浆)配合比设计强度试验记录表 水泥砼(砂浆)抗压抗折强度试验记录表 钢材力学性能试验记录表试验表 l 试验 表 2 试验表 3 试验表 4 试验 表 5 试验表 6 试验表 7 试验表 8 试验表 9 试验表 10 试验表 11 试验表 12 试验表 13 试验表 14 试验表 15 试验表 16 试验表 17 试验表 18 试验表 19 试验表 20 试验表 21 试验表 22 试验表 23 试验表 24 试验表 25 试验表 26 试验 表 27 试验表 28 试验表 29 试验表 30 试验 表 31 试验表 32

试验表33 钢材焊接力学性能试验记录表 试验表34 预应力钢筋冷拉试验记录表 试验表35 沥青三大指标试验记录表 试验表36 沥青粘结力试验记录表 试验表37 粘稠沥青含水量试验记录表 试验表38 沥青粘度试验记录表 沥青加热损失试验记录表 试验表 39 试验表 沥青闪点和燃点试验记录表 40 沥青混合料中沥青含量试验记录表 试验表 41 试验表 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记录表 42 沥青混凝土沥青用量选定图试验记录表试验表 43 试验表 沥青混凝土芯样密实度试验记录表 44 试验表 速凝剂试验记录表 45 粉煤灰试验记录表 试验表 46 试验表 锚杆抗拔力试验记录表 47 混凝土抗渗试验记录表 试验表 48 试验表 49 喷射混凝土与围岩粘结强度试验记录表试验表 50 砼抽芯取样抗压强度试验报告 试验表 51 水泥砼路面芯样劈裂抗拉强度试验报告 试验表 52 水泥混凝土粗集料技术性能试验记录 试验表 53 水泥混土细集料技术性能试验记录 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记录表 试验表 54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报告 试验表 55 沥青混凝土矿料组成试验记录 试验表 56 沥青用集料试验记录 试验表 57 预应力筋锚固组锚固性能试验报告 试验表 58 预应力锚(夹)具试验报告 试验表 59 试验表 60 钢筋机械连接件拉伸试验报告

单体燃烧试验作业指导书

单体燃烧试验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版本号: 分发号: 编制: 批准: 生效日期:年月日

单体燃烧试验作业指导书 1、目的 了解材料的热物理特性,为合理使用与选择有关的功能材料提供依据。 2、范围 适应于测定匀质保温及墙体材料。 3、执行标准 3.1《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GB/T 20284-2006 4、仪器设备 4.1建筑材料或制品单体燃烧实验室SK-JZDTS40,测温精度:0.5℃;热流:0-10kW/㎡。 4.1.1设备要求: a)燃烧室,实验设备,排烟系统,常规测量装置。 b)小推车下方进入燃烧室空气应为新鲜的洁净空气。 c)商用丙烷,纯度≥95%。 4.2所用仪器设备应保证经过相关部门的检定,且应检定合格达到相应的精度,并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 5、人员和环境要求 检验人员应是通过培训合格且取得相应上岗证书的技术人员,应了解本公司的《质量手册》及相关程序文件的质量要求,能熟练操作检验仪器设备并能处理一般例外情况的发生。试验环境:温度15~35℃。 6、试样要求 6.1试样最大厚度200mm。除非制品说明另有规定,否则超过200mm样品非受火面切除以使其厚度为200-10mm。 6.2短翼(495±5)mm×(1500±5)mm;长翼(1500±5)mm×(1500±5)mm。在长翼受火面距试样夹角最远端的边缘、且距试样底边高度分别为(500±3)mm和(1000±3)mm处画两条水平线,以观察火焰在这两个高度边缘的横向传播情况。所画横线宽度值≤3mm。 6.3对实际使用自立无需支撑的板进行试验时,板应自立于距离背板至少80mm处,实际应用后面有通风间隙的板其通风间隙宽度至少为40mm,上述两种背后均敞开不封闭。 6.4实际应用固定于基材的板,应采用合适紧固件紧固在基材上试验。 6.5有水平接缝的接缝应设置在长翼上,且距样品底边500mm,有垂直接缝的,应设置在长翼上,且距夹角棱线200mm。 6.6试样数量三组长翼加短翼。 6.7材料需依据EN13238进行状态调节 6.8从状态调节取出后2h内完成试验。 7、试验步骤 7.1记录大气压力,相对湿度。 7.2记录开始1500s内,在500mm-1000mm之间任何高度,持续火焰到达试样边缘,火焰横向传播应予以记录。火焰在试样表面边缘持续至少5s为该现象依据。 7.3记录开始受火600s内及仅当燃烧滴落物滴落到燃烧器区域外底板上时才记录滴落现象。记录给定时间和区域内滴落后仍在燃烧10s内和10s外滴落情况。接触到燃烧区域外底板仍

试验记录报告管理制度

一、试验委托及收发 1.凡委托试验检测的试验项目,一律填写送检单/试验委托单,无单不安排试验,抽取试样必须有取样见证人的送检或陪同,方为有效。 2.送检单/试验委托单所列项目要填写齐全、字迹清楚,并对试样的代表性、真实性负责。 3.试验室管理人员对《样品送检单》进行核对并检查样品,凡不符合要求的( 包括样品数量,规格,送检单/试验委托单的填写等)可不予接受委托。 4.送检单/试验委托单是否安排试验计划的依据之一,试验室应认真保管。二.试验原始记录 1.试验原始记录是评定分析试验结果的重要依据和原始凭证,原始记录必须真实可靠,认真填写。 2.原始记录是试验全过程的真实记录,应边试验边填写,不准事后补填。3.试验原始记录应将所要求的试验项目数据,结果评定认真填写并应签注试验人员姓名(两人),交复核人复核,签名后妥为保存。 4.一切原始试验数据不准随意更改,不允许涂抹,资料不准抽撤。 5.原始记录由各专业试验人员提供,并按类别年限整理成册,保管两年以上。 三、试验台帐 1.试验台帐是各种试验数据结果的归纳总结,是寻求规律了解质量信息和核查工程项目试验资料的依据之一。对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实行台帐制度。2.试验委托所送的试件进行编号,填写试验台帐,按试验台帐将试件送有关专业组进行试验,试验完毕后根据试验结果,再对试验台帐进行分析,并给有关部门提供所得的技术信息。 四、试验报告 1.试验报告是判断材料和工程质量的凭据,是工程档案重要组成部分,是竣工验收的依据。

2.试验报告的依据是国家、部委和省市委颁发的有关建筑工程的技术标准。3.试验报告有关项目必须根据委托单及试验结果逐一认真填写,不准漏项。4.试验报告必须实事求是,字迹清晰,数据可靠。 5.试验报告结论要明确,要写明依据,经试验不合格的原材料(包括复试)也要明确注明处理意见。 6.试验报告必须有试验、记录、计算、复核、审核等负责人签名。试验和复核必由两人完成,审查无误后,加盖试验专用章方为有效才能发出。 7.试验室对每项来样的试验结果负责,试验全过程必须严格分工,按职责执行,试验报告由各专业人员提供。 五、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1.各种试验室资料应是省、市质检部门认可的统一表格。 2.试验资料是工程档案的重要原始资料,各专业试验人员应将试验资料整理成册妥善保管。 3.交工资料,混凝土、砂浆强度统一计表,由管理人员负责统计整理,不得丢失,并按档案规定用签字笔和复写纸书写。 4.试验委托、试验报告单留底、仪器说明书、检定证书、维修记录应整理成册,由档案资料管理人员存档保管。 5.试验资料未经领导同意,不准外传,如需查对原始的试验资料,由管理人员带查,资料不准出办公室,不准复制。 6.对新技术、新材料的试验资料,试验人员不得占为私有,需要复印或转让应经公司主管领导批准。 7.超过存期的存档资料,由资料管理人员编目登记上报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后予以销毁。

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操作规程

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操作规程 1.适用范围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检测建筑材料或制品在单体燃烧试验(SBI)中的对火反应性能的方法。 2.编制依据 《GB/T 20284—2006》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 《SBI-1型建材单体制品燃烧试验装置使用说明书》 3.使用设备及设备工作条件 使用设备:南京上元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原南京市江宁区方山分析仪器设备厂)生产的SBI-1型建材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炉。 设备工作条件 (1)环境温度:(20±10)oC (2)电源电压:AC220V±10% 50HZ (3)功率:≤3KW (4)燃料:商用丙烷气体,纯度≥95% 4.检测程序 4.1 检测准备 4.1.1 试件的数量:同一厂家、同一规格建筑材料或制品三组。 4.1.2 试件要求:角型试样有两个翼,分别为长翼和短翼。试样的最大厚度为200㎜. 板式制品的尺寸如下: a)短翼:(495±5)㎜×(1500±5)㎜ b)长翼:(1000±5)㎜×(1500±5)㎜ 4.1.3除非在制品说明里有规定,否则若试样厚度超过200㎜,则应将试样的 非受火面切除掉以使试样厚度为200㎜. 4.1.4应在长翼的受火面距试样夹角最远端的边缘、且距试样底边高度分别为 (500±3)㎜和 (1000±3)㎜处,画两条水平线,以观察火焰在这两个 高度边缘的横向传播情况。所画横线的宽度值≤3㎜. 5.试验步骤 概要 将试样安装在小推车上,主燃烧器已位于集气罩下的框架内,按下列步骤依次进行试验,直至试验结束。整个试验步骤应在2H内完成。

试验操作 (t)设为(0.60±0.05)m3 /s 5.2.1 将排烟管道的体积流速V 298 。在整个试验期间,该体积流速应控制在0.50 m3 /s -0.65 m3 /s的范围内。 5.2.2记录排烟管道中热电偶T1、T2和T3的温度以及环境温度且记录时间至少 应达到300s。环境温度应在(20±10)oC内,管道中的温度与环境温度相差不应超过4oC。 5.2.3 点燃两个燃烧器的引燃火焰(如果使用了引燃火焰)。试验过程中引燃火 焰的燃气供应速度变化不应超过5mg/s。 5.2.4 记录试验前的情况。 5.2.5 采用精密计时器开始计时并自动记录数据。开始的时间t为0s。 5.2.6 在t为(120±5)s时:点燃辅助燃烧器并将丙烷气体的质量流量调至 (647±10)mg/s,此调整应在t为150s前进行。整个试验期间丙烷气质流量应在此范围内。 5.2.7 在t为(300±5)s时:丙烷气体从辅助燃烧器切换到主燃烧器。观察 并记录主燃烧器被引燃的时间。 5.2.8 观察试样的燃烧行为,观察时间为1260s并在记录单上记录数据。 5.2.9 在t≥1560s时: a) 停止向燃烧器供应燃气。 b) 停止数据的自动记录。 5.2.10 当试样的残余燃烧完全熄灭至少1min后,应在记录单上记录试验结束 时的情况。 5.3 目测法和数据的人工记录 5.3.1 试验前的情况 应记录以下数值: a)环境大气压力(Pa); b)环境相对湿度(%)。 5.3.2火焰在长翼上的横向传播 在试验开始后的1500内,在500㎜至1000㎜之间的任何高度,持续 火焰到达长翼远边缘处时,火焰的横向传播应予以记录。火焰在试样 表面边缘处至少持续5s为该现象的判据。 5.3.3燃烧颗粒物或滴落物 仅在开始受火后的600s内及仅当燃烧颗粒物/滴落物滴落到燃烧器区域外的小推车地板(试样的底边缘水平面内)上时,才记录燃烧滴落物/颗粒物的滴落现象。燃烧器区域定义为试样翼前侧的小推车底板区,与试样之间的交角线底距离小于0.3m。应记录以下现象:

试验原始记录和数据处理程序

试验原始记录和数据处理程序 1 总则 1.1为了加强工程试验管理,规范原始记录和数据处理程序,特制定本制度。 1.2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及分公司所有项目。 2 原始记录 2.1原始记录是记述试验过程中的各种试验现象及检测数据的原始资料,必须详细记录,以保证其真实性和可追溯性。 2.2试验人员在进行试验过程中,要认真做好相关试验的原始记录。 2.3原始记录按要求的格式和内容填写,按统一的编号规则编号。 2.4原始记录应注明试验检测时所采用的标准号,记录使用主要仪器的型号、编号、量程等。对有温、湿度要求的检测项目应记录测试过程的温度、湿度。 2.5原始记录各项内容应逐项填写,没有内容的地方填“/”。所采用的计量单位,符号和计算公式必须按有关规定、规范要求执行。 2.6原始记录应真实地记录试验现象、数据及情况,不准转抄。仪器自动记录数据应剪下贴在原始记录纸上,同时应有试验人员应签名。 2.7原始记录必须用黑色中性笔或钢笔填写,字迹要工整、清晰、完整,不得任意涂改、贴盖。如数据确需更改时,应在错数上划两条平行横线,在其上方填写正确的数据,并加盖更改人员名章。

2.8原始记录应由专人校核,校核内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检测项目、检测标准、测试数据、仪器精度、计量单位、数据处理、计算公式及结果等。 2.9原始记录必须有试验、计算、复核人签名,不得漏签或代签。 2.10原始记录未经许可不得借阅或抄录。 3 数据处理 3.1检测数据有效位数的确定 检测数据的有效位数应与检测系统的准确度相适应,不足部分以“0”补齐。 3.2数据计算 同一参数检测数据个数少于3时用算术平均值法、个数大于3时用数据统计方法求代表值。 3.2区分可剔除异常值和不可剔除异常值 应使用三台与检测仪器准确度相同的仪器对检测项目进行重复性检验,若检测结果与原始数据相符,则证明此异常值是由产品性能波动造成的;若不相符,则证明此值是因仪器设备造成的,可以剔除。 3.3数值修约 3.3.1拟舍弃的数字小于5时,则舍去。 3.3.2拟舍弃的数字大于5或等于5且其后还有非0的数字时,则进1,即保留的末位数再加1。 3.3.3拟舍弃的数字为5且其后无数字或皆为0时,若所保留的末位数字为奇数则进1,为偶数则舍弃,即保证末位数字为偶数。

检验及实验管理制度

化验室检验和试验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了规范检验、试验秩序和行为,实现生产分析检验和试验活动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准确提供质量数据达到质量体系符合性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范围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化验室一切检验和试验活动全过程及与之相关的活动过程。 三、管理要求 1、检验程序 1、1按规定要求采取样品,并做好登记和标识。 1、11对于外购化工料,依据质量安全环保部质检组发下来的委托单,到现场核对实物,按规定采样。 1、12对外购大宗原材料和内部互供料,接到生产调度或有关装置岗位人员的采样电话通知后到现场采 样。 1、13对于过程检验和试验,按《分析频率》的规定到生产装置现场采样。 1、14对成品检验和试验,按《分析频率》或质量管理要求到生产装置现场或指定部位采样。 1、15接到生产装置或调度临时生产加样通知时,按要求到指定部位采样。 1、16采样作业,要执行《化验室采样、留样及样品室管理制度》。 1、2采样后,按规定的标准和试验方法进行检验和试验。然后,按要求备好保留样品,并做好标识。

1、3检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对那些影响检验结果准确度的因素诸如尘埃、温湿度、振动、 噪声等要密切注意,并严加控制。杜绝主观随意性,注意样品处理的安全性和操作安全性以及仪器的灵敏性和稳定性。操作时,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 1、4检测过程中,要按方法规定进行双平行或多平行测定,其结果应符合方法精密度要求。数据处理 与结果计算要遵循数字修约规则,有效数字不得随意舍弃。 1、5若发现检测结果异常或实验偏差与方法规定有偏离时,检验人员不要轻易下结论,应认真查记录 查计算、查操作、查试剂、查方法、查样品,找出原因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复验。 1、6要认真及时填写好质量记录。所有原始记录必须使用专用表格,书写工整、清楚、真实、准确、 完整。不准用铅笔记录,不得随意涂改、乱写、乱画和折叠。当发生笔误时,用“--”注销,并在“--”上方由本人更正。 对未发生的少量空白项画斜杠,整项未发生时,应在此项栏内情况印上“作废”、“检修”、“停运”等印章。 1、7质量记录分为分析检验原始记录、分析检验报告单、分析检验日报表、质量监督日报表和产品质 量合格证五种。化验室涉及到原始记录和报告单两种。 1、8分析数据应即时填入原始记录,需计算的分析结果应在确认无误后填写,分析检验原始记录必须 由分析者本人填写,在岗其他分析人员复核(两检制),确认无误后,报告给组长。分析者应对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负责,复核人员应对计算公式及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负责。 1、9组长接收到分析数据,经审核确认无误后(三检制),立即用电话报告给生产装置或有关部门,

检测试验管理制度

检测试验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施工现场质量控制,严肃认真地对工程质量负责,坚持准确、可靠、公正的原则,满足相关规定规范对项目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要求,提供试验检测数据。最大限度地消除和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确保检测质量。坚持工程质量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政策。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检测质量保证措施 第二条严格执行国家颁发的有关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规程,按照批准的试验检测项目开展工程试验检测工作。 第三条用于检测的全部仪器设备,均按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司的要求检定合格。 第四条已建立一套严密的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管理人员和测试人员在实现质量目标中指标明确,各类人员都有严格的岗位责任制。 第五条严格按《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1—88进行 检测。 第六条对检测过程中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采取切实可行的控制方法,以确保检测质量。 第七条有一套完善的检测流程图及质量保证体系图。 第三章检测工作质量控制 第八条检测任务的管理程序

1、对外检测的一切样品均由主任或其委托人接收,并进行详细登记后报项目部检测技术负责人,任何人不得私自承担检测任务,或不检测就出其资料。 2、接收样品时必须严格把关,根据来样所做的检测项目,数量与重量是否满足需要,必须了解检测时限是否满足试验需要。 3、对内检测的一切样品,必须经试验监理工程师批准,方能进行检测。检测时监理工程师在原始记录上签字认可后,才能出试验报告 4、若本试验室没有某种材料的检测能力,应经过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同意后,填写试验委托书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送指定试验室检测。试验检测报告合格后报监理组及总监办中心试验室。 5、验证试验:对材料或商品进行预先检定,以决定是否可以用于工程。 材料进场后必须有厂家的产品检验合格证书及试验报告,并按规定的项目和频率进行抽样试验,在施工中,加强随机抽样试验频率以保证工程质量。 6、标准试验:标准试验是对各项工程的内在品质进行施工前的数据采集,它是控制和指导施工的科学依据,包括各种标准击实试验、集料的级配试验、混合料的配合比试验,结构的强度试验等。所以,必须有试验监理工程师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在取得监理工程师签认后,存档或随同试样一起上报审批。 7、工艺试验:工艺试验是依据技术规范的规定,在开工前对路基、路面及其它需要通过预先试验方能正式施工的分项工程,预先进行工艺试验 后,依其试验结果全面指导施工,所以监理工程师在现场进行监督才能进行。 &抽样试验:抽样试验是对各项工程实施中的实际内在品质进行符合 性的检查,内容包括各种材料的物理性能,土方及其它填筑施工的压实度、混凝土强度等的检定和试验,检测时,必须通过试验监理工程师同意或旁站才能检测。

建材或制品单体燃烧试验仪 使用说明书

GLMDT-1型 建材或制品单体燃烧试验仪 使用说明书 武汉格莱莫检测设备有限公司

一、概述 本试验机为专用测试仪器,测试建筑材料或制品(不包括铺地材料)在单体燃烧试验中对火的反映,以确定其本体物理性能的试验装置。本试验机严格满足国标中对测试条件的要求,严格测试规程(方法),采用大量专业、精密测量元件参与系统测试参数的评定。 通过试验机测试后可以确定样品燃烧性能(等级),包含量化(定性)测试参数:样品燃烧热释放率、是否发生火焰横向传播、计算样品总产烟量(产烟性能)、样品燃烧是否有滴落物和颗粒物产生。 本试验机具备多重测试功能,以高优性价比为质检部门及企业提供最完美的检测手段 ·本技术资料不能作为向本公司提出任何要求的依据。 ·本技术资料的解释权在本公司。 ·本公司保留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基础上变更设计的权利(不低于约定参数要求)。 二、依据标准 GB/T20284-2006《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 三、型号说明 DT-1型建材及制品单体燃烧试验装置 四、系统测试项目: 序号测试项目

1材料(制品)燃烧热释放率 2材料(制品)总产烟量 3材料(制品)火焰横向传播(速率) 4材料(制品)滴落物、颗粒物 五、主要技术参数 1、系统温度测量范围:0~400℃;测量精度:≤±0.5℃; 2、系统压差测量范围:0~120Pa(MAX);测量精度:≤±2Pa; 3、排烟流量测量范围:0.25m3/s~0.8m3/s(MAX);测量精度:≤±1.5%; 4、燃气质量流量计测量范围:0g/s~3.5g/s;测量精度:≤±1%; 5、氧气分析(顺磁型)范围:16%~21%,响应时间<12s,30min内噪声漂 移不超过100×10-6,数据采集输出的分辨率100×10-6; 6、二氧化碳(IR型)测量浓度范围:0%~10%,线性度为大于满量程的1%, 数据采集输出的分辨率100×10-6; 7、探测器色度标准精确度±5%,输出线性度(透过率)<3%,绝对透过率<1%; 8、光密度测量:测量范围0%~99.9%;测量精度:不超过滤光片示值的±5%或±0.01; 9、空气相对湿度测量:测量范围:20%~80,精度:≤±5%; 10、燃料:商用丙烷气体,纯度≥95%(由用户提供); 11、电源:AC380V,5KW; 12、设备占地尺寸(燃烧室及排烟管道外形尺寸):6100mm×5500mm×

原始记录管理制度.doc

原始记录管理制度1 原始记录管理制度 1.总则 原始记录是企业开展经济核算主要依据,是按照规定格式用数字和文字对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具体事实所进行的最初记载,为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原始记录的正确与否都直接影响企业管理工作的改进与提高。为了使全厂压力容器制造过程原始记录做到完整、统一、准确、及时,特制订本制度。 2.记录的分类 a:产品数量、品种、质量等方面的记录; b:劳动力和工时利用方面的记录; c:原材料和节约利用等方面的记录; d:设备运用和安全生产方面的记录; e: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等方面的记录。 3.业务分工 原始记录实行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全厂由技术部资料室负责生产管理方面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原始记录,主要负责审核各归口业务拟定补充修改的原始记录,统一编号,建立原始记录目录,并负责对原始记录执行情况的检查和业务指导,保证原始记录的正确使用。 各主要业务归口部门的分工如下:

a、生产部负责:厂内计划及各种综合统计报表等方面的记录;产品 质量,半成品,在制品,铸锻件,外协件等有关数量和质量,伤亡事故、劳动保护及安全教育方面的记录。 b、经营部负责:产品供货合同及成品、备件入库,保管、发货等方面的记录。 c、技术部负责:产品试验以及产品设计等方面的记录;产品工艺管理及材料定额等方面的记录。 d、质检部负责:产品质量检查方面的记录;计量和金相试验及仪器计量工具修理等方面的记录。用户服务方面的记录。 e、公司办公室负责:劳动力数量,工时利用、出勤、加班加点以及人员变动;工时定额和工票等方面的记录;职工教育方面的记录。 f、设备处负责:设备的数量,使用,变动,事故以及电、气消耗等方面的记录;能源耗用,节约等方面的记录。 g、物资供应部负责:物资的收发、领退、消耗、结存、节约等方面的记录。4记录要求 4.1各单位应认真做好原始记录的管理工作,有关人员要明确责任严格按规定的路线传递,正确完整填报,不得弄虚作假,不得任意涂改撕毁。视情节轻重对有关人员及领导分别给予罚款或行政处分。 4.2各业务归口单位如需新增或变更原始凭证时,必须提出式样填制说明 和传递路线,技术部审核,统一编号后方可印刷,未经批准编号的原始凭证,办分室不予批准印刷,所填报单位有权拒填。

药材检验原始记录样本

XXXXX药业(饮片)有限公司 原药材检验报告单 XXXXX药业(饮片)有限公司

原药材检验记录 【性状】 结果: 【鉴别】(1)显微鉴别 横截面: 结果: 粉末: 结果: (2)薄层鉴别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粉末1g,加乙醇15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

蒸干,残渣加乙醇5ml使溶解。 对照药材、对照品溶液配制:取菊花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绿原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O.5mg的溶液。 温度:(℃) 相对湿度:(%) 展开剂:三氯甲烷-丙酮-甲醇-5%浓氨试液 (6:1:1:0.1) 薄层板:硅胶G 显色剂:稀碘化铋钾试液 灯光:白光、紫外光灯(365nm) 展距:(cm)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对应的位置 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S1为对照药材(对照品为中检所提供编号为) S2为对照品(对照品为中检所提供编号为) T为样品 结果: 【检查】杂质不得过 XX % (附录IX A) 杂质称重: g 杂质计算结果为: % (标准规定不得过 XX %) 结果: 膨胀度应不低于4.0(附录IX O) 温度:(℃)相对湿度:(%) 电子天平型号:CP214 溶剂:水 样品编号 1# 2# 3# 干燥品称重: g g g 第一次样品膨胀后体积: ml ml ml 第二次样品膨胀后体积: ml ml ml (两次差异不超过0.1ml) 膨胀度计算结果为:(标准规定不低于4.0)

结果: 水分不得过12.0% (附录Ⅸ H 第一法)。 温度:(℃)相对湿度:(%) 烘箱型号:DHG-91012SA型电子天平型号:CP214 样品编号 1# 2# 第一次称量瓶干燥(105℃ 3h) (g)(g)第二次称量瓶恒重(105℃ 1h) (g)(g)样品称重(g)(g)第一次称量瓶+样品干燥(105℃ 5h) (g)(g)第二次称量瓶+样品恒重(105℃ 1h) (g)(g)水分计算结果为:(%)(标准规定不得过12.0%) 结果: 总灰分不得过4.0%(附录Ⅸ K) 温度:(℃)相对湿度:(%) 马福炉型号:SX2.5-10 电子天平型号:CP214 样品编号 1# 2# 第一次坩锅称重(600℃ 3h) (g)(g)第二次坩锅恒重(600℃ 0.5h) (g)(g)样品称重(g)(g)第一次坩锅+残渣称重(600℃ 3h) (g)(g)第二次坩锅+残渣恒重(600℃ 0.5h) (g)(g)总灰分计算结果为:(%)(标准规定不得过4.0%) 结果: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3.0%(附录Ⅸ K)。 温度:(℃)相对湿度:(%) 马福炉型号 SX2.5-10 电子天平型号 CP214

试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一、试验仪器设备均有使用说明书、操作规程和检验校准时间、记录人及保管人,要建立台帐和档案。 二、新购的仪器设备必须进行全面检查和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正常使用的仪器应定期检查,均应建立检查记录和设备台帐。 三、属计量器具的设备,均应有有效的计量检定合格证。 四、压力机等操作复杂的仪器设备,要将使用操作规程贴挂在仪器旁边,以便正确使用仪器。 五、试验须自觉爱护仪器设备,经常保持仪器设备整洁、润滑、安全正确使用。 六、试验时按操作规程使用仪器,会保养、会使用、会检查、会排除一般性故障。 七、在使用仪器前必须阅读其试验仪器操作说明,熟悉并掌握该仪器的各种性能,以便对所操作的仪器做到心中有数。 八、使用仪器前必须首先检查该仪器所使用的燃料、水、电是否齐备,能否保证该项试验需要,否则应停止使用,以免损坏试验仪器。 九、在进行试验操作时试验人员不准离开工作岗位,且应认真做好试验记录,随时注意试验仪器运转,发现异常立即终止试验,待故障排除后再进行试验。 十、对于用电仪器,在试验完毕后应切断电源;玻璃仪器应小心轻放以免破坏,试验完后应注意清洗并摆放整齐。 十一、非试验人员不得擅自操作使用试验仪器。 十二、不合格无法使用的设备,申请报废要执行报废审批程序。 十三、试验设备购置要先上报计划,执行购置审批程序。 样品留置制度

1.规范和标准明确要求需留置的检测样品,应按规范规定的程序、环境、数量要求留置,确保检测样品试验结果的重现性;2.各室检测人员负责其所检测样品的样品留置保管工作; 3.检测样品应有明显的状态标识,标明待检、已检、不合格等,待检、已检、不合格样品应分开存放; 4.留置的检测样品应有完整的标识信息,能体现其唯一性,保证其可追溯性,内容应包括编号、委托日期、样品状态等;5.非破坏性检测,且可重复检验的检测样品,应在检测样品检测或试验后留置10天,规范有明确规定时,以规范为准; 6.破坏性检测的检测样品,应在检测样品检测或试验后留置15天; 7.检测样品的留置应分类登记台帐,内容应包括样品名称,编号,委托日期,样品状态等。 8.本室是商砼公司试验室根据本室的实际情况,泵送剂、早强剂、防水剂、引气剂的留样期暂定为45天,膨胀剂暂定为60天, 水泥留样期3个月,砂、石粉煤灰10天,其它样品另行确定。 试验检测记录管理制度 (1)原始记录是抽样和检测结果的如实记载,它是反映被检产品质量的第一手资料,应该严肃认真对待。 (2)原始记录应采用规定的格式纸或表格,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一份,原始记录不得随意涂改或删除,确需更改的地方只能在作废数据处划两条横线,在其上方填写更改后的正确数据,并加盖更改人印章。

工程试验检测管理制度

工程试验检测管理制度 一、检测工作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相关检测标准、规程规范及试验方法,遵守仪器设备操作规程。 2.认真填写试验原始记录,项目要填写齐全,检测有效数据的计算,应符合有关规定标准的精度 要求,试验记录签字齐全。 3.检测工作开始前和结束后,应有专人对检测仪器性能进行检查,并作好记录。 4.试件成型后,应注明制作日期和编号,按规定时间要求拆模,送标准养护室养护或进行同条件 养护。 5.检验合格的材料方可使用,并严格进行施工过程的质量检验。 6.对不合格的材料、检验项目及时反馈至相关部门和人员。 7.出具试验数据和结论,不受行政或经济利益的干预,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 二、质量保证制度 1.检测人员 (1)检测人员必须具备检测人员的素质能力要求,并持证上岗;无证人员只能进行辅助工作,并不 得在原始记录及试验报告上签字。 (2)难度较大的检测项目,需由技术负责人和相关技术人员协助进行检测。 (3)检测人员要按照检验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检测工作,对检测数据负责。 (4)各试验室应设置试验员、样品管理员、设备管理员、安全员、资料员等岗位。 2.仪器设备 (1)仪器设备要按规定的周期进行检定、校验。 (2)对主要的仪器设备要有仪器设备使用维护记录、操作规程。 (3)仪器设备有故障或过期未检定/校准不得投入检测工作。 (4)对大型精密设备要经培训合格后方可操作使用。 (5)对仪器设备要进行好维护保养,确保良好状态。 3.试验室环境要求 (1)检测室应保持清洁卫生、整齐规范、方便检测工作的进行。 (2)进入检测区域应遵守有关制度。 (3)对在检测过程中将产生油烟和有害气体的检测室,应安装通风排气仪器设备。 (4)有恒温恒湿要求的检测室安装空调和去湿机(加湿器)或恒温恒湿仪。 (5)相邻区域的工作不相容时,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建筑节能单体燃烧试验作业指导书

#####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单体燃烧试验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版本号: 分发号: 编制: 批准: 生效日期:年月日

单体燃烧试验作业指导书 1、目的 了解材料的热物理特性,为合理使用与选择有关的功能材料提供依据。 2、范围 适应于测定匀质保温及墙体材料。 3、执行标准 3.1《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GB/T 20284-2006 4、仪器设备 4.1建筑材料或制品单体燃烧实验室SK-JZDTS40,测温精度:0.5℃;热流:0-10kW/㎡。 4.1.1设备要求: a)燃烧室,实验设备,排烟系统,常规测量装置。 b)小推车下方进入燃烧室空气应为新鲜的洁净空气。 c)商用丙烷,纯度≥95%。 4.2所用仪器设备应保证经过相关部门的检定,且应检定合格达到相应的精度,并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 5、人员和环境要求 检验人员应是通过培训合格且取得相应上岗证书的技术人员,应了解本公司的《质量手册》及相关程序文件的质量要求,能熟练操作检验仪器设备并能处理一般例外情况的发生。试验环境:温度15~35℃。 6、试样要求 6.1试样最大厚度200mm。除非制品说明另有规定,否则超过200mm样品非受火面切除以使其厚度为200-10mm。 6.2短翼(495±5)mm×(1500±5)mm;长翼(1500±5)mm×(1500±5)mm。在长翼受火面距试样夹角最远端的边缘、且距试样底边高度分别为(500±3)mm和(1000±3)mm处画两条水平线,以观察火焰在这两个高度边缘的横向传播情况。所画横线宽度值≤3mm。 6.3对实际使用自立无需支撑的板进行试验时,板应自立于距离背板至少80mm处,实际应用后面有通风间隙的板其通风间隙宽度至少为40mm,上述两种背后均敞开不封闭。 6.4实际应用固定于基材的板,应采用合适紧固件紧固在基材上试验。 6.5有水平接缝的接缝应设置在长翼上,且距样品底边500mm,有垂直接缝的,应设置在长翼上,且距夹角棱线200mm。 6.6试样数量三组长翼加短翼。 6.7材料需依据EN13238进行状态调节 6.8从状态调节取出后2h内完成试验。 7、试验步骤 7.1记录大气压力,相对湿度。 7.2记录开始1500s内,在500mm-1000mm之间任何高度,持续火焰到达试样边缘,火焰横向

检测工作管理制度知识分享

检测工作管理制度 一、质量方针: 科学管理公正准确规范作业保证质量 二、检测工作质量目标 (一) 不断完善质量体系,确保持续有效运行,使试验检测能力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 (二) 确保数据准确可靠,试验检测报告杜绝数据和结论性差错,经复核审查后检测报告无差错率达100%。 (三) 杜绝重大检测质量事故,一般检测质量事故小于5‰。 三、样品规定 (一)抽样检测 按规定频率要求进行抽样检测,抽样检测应按现行国家及行业标准要求进行取样与试验,试验结果应及时通知被抽检单位,并填写试验台帐。 (二)收样规定 抽检样品送至本室时,须填写试验委托单一份(原材料应附质量证明书或检验报告)。样品管理员应按相关标准规定和样品管理制度进行验收,核对委托试验项目、样品规格数量、批号编号等,如符合要求,则在委托单上注明“试样规格数量符合要求”,并签名,同时按序编写入库编号,填写试验台帐,对样品作出明确标识。如不符合要求,须向委托单位提出,要求补齐或重送。 (三)样品标识

样品标识分为以下四种状态: A. 待检——未经检验和试验; B. 在检——在检验和试验过程中,尚未作出判断; C. 合格——经检验和试验为合格; D. 不合格——经检验或试验为不合格; 四、检测工作质量控制 (一)检测依据 国家、行业的现行有效标准、规范、规程,特殊情况,也可由业主提供检测要求。 (二)检测人员 1、检测人员应经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上岗证后才能上岗操作。 2、参加每项检测工作的人员原则上不少于二人。其中一人至少在本领域有五年的工作经历,该检测人员作为该项检测工作的负责人,同时负责试验原始记录和报告的复核工作。 3、检测人员对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正确性负责。 (三)测前检查 1、检测人员应对样品规格、数量、外观质量进行核查,确定符合要求后方能进行检测,并记录检查与检测情况。 2、检查仪器设备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在有效检定、校验周期内,并填写使用记录。 3、对检测环境条件(温度、湿度等)进行检查并填写记录。(四)测中检查

单体燃烧设备校准规范 编制说明

《单体燃烧设备校准规范》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单体燃烧设备校准规范编制组 二零二零年三月

《单体燃烧设备校准规范》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8年行业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工信厅科函[2018]210号)的要求,《单体燃烧设备校准规范》(计划号JJFZ(建材)005-2018)已列入2018年制修订计划,由北京建筑材料检验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起草工作。 二、规范起草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随着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科学领域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对建筑材料的燃烧特性也从火焰传播与蔓延,扩展到包括燃烧热释放速率、燃烧热释放量、燃烧烟气释放速率、产烟量等性能参数,这对建筑材料燃烧分级判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单体燃烧设备是判定材料燃烧性能分级的关键设备,在材料燃烧性能判定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准确度、重复性、稳定性及试验误差直接影响试验材料燃烧分级判定情况。单体燃烧设备校准规范的制定可促进单体燃烧试验数据准确、规范。单体燃烧设备在制造、安装、校准和使用过程中的准确、统一、规范,对建筑材料燃烧性能等级判定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单体燃烧设备目前无相应的国家检定规程和校准规范。目前国内的大多数试验检测机构主要参考GB/T 20284-2006《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中关于检测设备综合测量装置准确度进行计量测试,关于设备的周期性计量校准主要针对以年为周期的长周期校准,并未就较为适用的短试验周期内的校准做出统一规定。目前行业内单体燃烧设备生产厂家繁多,科研、检测使用的需求量较大。为此急需在行业内制订一个标准统一、针对性强的校准规范,确保单体设备的准确和统一。 本规范编制的目的是研究单体燃烧设备的校准方法,制定出适合本行业单体燃烧设备使用、校准的国家校准规范,满足我国计量技术机构或设备使用者计量校准的需要,使测量结果的量值具有溯源性,并保证量值的准确可靠,保证产

实验室检验和试验管理制度

实验室检验和试验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了规范检验、试验秩序和行为,实现生产分析检验和试验活动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准确提供质量数据,达到质量体系符合性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范围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化验室一切检验和试验活动全过程及与之相关的活动过程。 三、管理要求 1、检验程序 按规定要求采取样品,并做好登记和标识。 对于外购化工料,依据质量安全环保部质检组发下来的委托单,到现场核对实物,按规定采样。 对外购大宗原材料和内部互供料,接到生产调度或有关装置岗位人员的采样电话通知后到现场采样。 对于过程检验和试验,按《分析频率》的规定到生产装置现场采样。 对成品检验和试验,按《分析频率》或质量管理要求到生产装置现场或指定部位采样。 接到生产装置或调度临时生产加样通知时,按要求到指定部位采样。 采样作业,要执行《化验室采样、留样及样品室管理制度》。 采样后,按规定的标准和试验方法进行检验和试验。然后,按要求备好保留样品,并做好标识。

检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对那些影响检验结果准确度的因素诸如尘埃、温湿度、振动、噪声等要密切注意,并严加控制。杜绝主观随意性,注意样品处理的安全性和操作安全性以及仪器的灵敏性和稳定性。操作时,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 检测过程中,要按方法规定进行双平行或多平行测定,其结果应符合方法精密度要求。数据处理与结果计算要遵循数字修约规则,有效数字不得随意舍弃。 若发现检测结果异常或实验偏差与方法规定有偏离时,检验人员不要轻易下结论,应认真查记录、查计算、查操作、查试剂、查方法、查样品,找出原因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复验。 要认真及时填写好质量记录。所有原始记录必须使用专用表格,书写工整、清楚、真实、准确、完整。不准用铅笔记录,不得随意涂改、乱写、乱画和折叠。当发生笔误时,用"-"注销,并在"-"上方由本人更正。对未发生的少量空白项画斜杠,整项未发生时,应在此项栏内情况印上"作废"、"检修"、"停运"等印章。 质量记录分为分析检验原始记录、分析检验报告单、分析检验日报表、质量监督日报表和产品质量合格证五种。化验室涉及到原始记录和报告单两种。 分析数据应即时填入原始记录,需计算的分析结果应在确认无误后填写,分析检验原始记录必须由分析者本人填写,在岗其他分析人员复核(两检制),确认无误后,报告给组长。分析者应对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负责,复核人员应对计算公式及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负责。 组长接收到分析数据,经审核确认无误后(三检制),立即用电话报告给生产装置或有关部门,对不合格数据,还要在交接班日记上做好标识。组长要对数据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对报告单的质量负责。 2、质量记录要按月、季或年编目成册,做好标识,归档保管。质量记录一般可在分析站保留三个月,超期后将记录送交化验室质量记录存放室归档保存。 3、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质量记录和文件管理有关规定,妥善保管质量记录,中控分析原始记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