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观看《中国通史》之文景之治

观看《中国通史》之文景之治

观看《中国通史》之文景之治
观看《中国通史》之文景之治

观看《中国通史》纪录片“文景之治”有感

一、文景之治背景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了西汉王朝。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于长乐宫,汉惠帝刘盈继位。惠帝在位七年就去世了,惠帝死后,吕后临朝称制。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大臣拥立刘邦的儿子代王刘恒为皇帝,是为汉文帝。在汉文帝之前,刘邦、刘盈及吕后都充分意识到必须安抚百姓,让百姓休养生息,通过他们的治理,百姓的粮食也开始增多了,衣服也开始穿上好衣服了,这样呢一个盛世的前兆巳经开始出现了,他们已经开启了一个文景之治这样的一个时代。

二、文景之治

文帝在历史上素有仁厚之名,即位的第一年就下诏,废除收孥相坐律令,不再对犯罪者亲属实行连坐,没为官奴,第二年,又废除诽谤妖言,祝诅上(即诅咒皇帝)罪,给予一定的言论自由,除此之外,汉文帝还废除了由来已久的肉刑。

汉文帝的统治宽厚,不仅仅表现在刑法上,他还非常爱惜民力,实行轻徭薄赋,即位第一年,颁布了养老令,给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米、肉、布帛等物品,让地方官按时慰问,同时下令郡国不要搜罗奇珍异宝上贡朝廷,文帝二年、十二年,曾两次下诏免除百姓一半田租,将十五税一的税率降至三十税一,十三年,更下令免除全部田租,算赋也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遇到灾荒年月,文帝还出台临时政策,抚恤百姓,他还大力减少徭役,将成年男子的徭役

从每年服役减为每三年服役一次。

汉文帝是个宽厚的皇帝,但也是个颇有手腕的政治家,他所有措施都旨在巩固政权,文帝刚从代国进京登基,入未央宫,就拜亲信宋昌为卫将军,掌管南北两军,把军权控制在自己手里,又大封拥立自己的功臣,展示自己的谦逊态度,使功臣集团安心,看时机合适,又让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国去,罢免绛侯周勃的相位,以抑制功臣集团的势力,并先后平定了济北王刘兴居和淮南王刘长的谋反。

公元前157年,文帝驾崩,为了纠正当时的厚葬风气,他临终前遗诏薄葬。

公元前157年,汉景帝刘启即位,他采纳了晁错的《削藩策》,导致七个诸侯联合反叛,反叛之初,景帝为了安抚作乱的诸侯王,腰斩了力主削藩的晁错,但诸侯王继续进兵,景帝不再妥协,很快平定了叛乱。

对于诸侯王,景帝虽然采取强硬手段,但是在治国的策略上,景帝继承了父亲的政策,清净无为,轻徭薄赋,景帝即位当年就免除一半田租,实行三十税一,并成为定制,为后代所继承,第二年,又下令将男子服正役的年龄从十七岁提高到二十岁,在年成不好的时候,还下诏不接受郡国贡献,降低皇宫饮食标准。

在减轻刑法方面,景帝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前元元年和前元六年,景帝分两次完善文帝废除肉刑的政策,减轻了笞形,使肉刑的废除真正对百姓有利,他又废除了残酷的磔刑,改为较为和缓的弃市,在判案上,景帝强调疑罪从轻的原则。

三、文景之治的意义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盛世,然而,在一片繁荣景象的治世背后,却掩藏着重重危机,经过汉初几代统治者的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确是一扫秦末的残破凋敝,出现了欣欣向荣,百业俱兴的盛景,然而,诸侯王和匈奴的威胁并没有完全消除,特别是北方的匈奴,一直是汉王朝梦魇般的劲敌,从汉高祖刘邦时代开始,就不断受到来自北方的骚扰和挑衅,新兴的汉朝无力与匈奴大规模长期征战,只有采取和亲与安抚,然而怀柔只可以换取短暂的和平与宁静,却无法保证长治久安。公元前141年,景帝病逝,其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卑辞厚币,从此变成金戈铁马,武帝的雄心和大汉的铁骑横扫草原,匈奴人将遭遇前所未有的挫败,西汉历史也掀开了烽烟四起、波谲云诡、威震海内的新篇章。

《中国通史》读后感3篇

《中国通史》是一部详细记载了华夏文明发展进程的历史类书籍。从盘古开天地的时代一直到民国的历史,这本书都有记载。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中国通史》读后感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是必将复兴的肯定,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我带着对中华历史的敬意,品读了《中国通史》。 顾名思义,《中国通史》讲的就是中华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华的兴衰,纵跨中华五千多年历史,上起先秦,下到澳门回归。 翻开第一页,沉重而缓慢。凝视着它淡黄的书页,让那来自远古的风,把我的心吹得透彻、空灵、沉重,让那来自远古的长啸,震撼我的心灵。 前言一开始就说道“悠悠岁月,渊源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笔耕不辍。风雨历程,惊涛骇浪;思接千载,浪里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未来,留芳百世。”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树上的叶子一样,

尽不相同。可为什么有的人可以青史留名,垂芳百世,而有的人只能悲历史的洪波湮没,甚至悲自己忘却?为什么有的人可死得重于泰山,而有的人只能死得轻于鸿毛? 岳飞的人生因为“忠”而风波亭的点点残血未曾被洗去,项羽的人生因为“霸”而不朽,李白的人生因为“豪”而乌江前的悲壮未曾被江声湮没,鲁迅的人生因为“斗”而那冷竣的眼神未曾被遗忘。 沉重,是圆明园那残痕断壁中残留的血泪,是莫高窟中丢失的一卷卷经文,是七君子为革新而死的悲烈。一个泱泱大国,有过蒙古铁骑的强悍,有过大唐盛世的辉煌,却被几个西方列强蹂躏着,践踏着,欺凌着。五千年的诗酒文华,五千年的封锁闭塞被一朝打破,五千年的艺术成就,五千年的珍贵文物在顷刻间瓜分殆尽。尊严,荣誉,文明被侵略者狠狠的踩在脚下,践踏了一遍又一遍,末了,还重重的吐一口唾沫。 现在,中华站起来了,东方睡狮苏醒了,我们中华少年将再次谱写中华璀璨的诗篇! 篇二《中国通史》读后感 今年小女已上中学,中学已开设历史课程,小女很是喜欢,常在家中与我讨教历史问题,为了不至于尴尬,我又从新从书橱中翻出《中国通史》,粗略看了一

《中国通史》读后感1500字

《中国通史》读后感1500字 《中国通史》读后感1500字 作者:分行机关调统处范念龙 闲暇之余,读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此书是历史爱好者的良好入门读物,从婚姻到军事,从政治到科技,涵盖社会的各个方面,读来受益匪浅,引人深思。自己本身对历史感兴趣,但仅存的那点历史知识荒废多年,《中国通史》使我又重燃了历史兴趣,趁着假期,游历了书中提到的一些地方,感触颇多。 中秋节,去看了人祖庙,国庆节期间又游览了太昊陵,跟随伏羲氏的脚步从天水追到周口。祖先不畏艰难险阻,为了生存和繁衍,战胜大河的泛滥,融合不同的族群,迈着艰难的脚步,才发展成我们现在的国家。 从关西到豫东,从关中平原到华北平原,祖先在这片土地留下太多的脚印。工作地和家乡分处陕西和河南,一个美曰”中华民族的父亲”,一个美曰”中华民族的母亲”,每年都要沿着连霍高速在”父亲”和”母亲”之间走上几趟,不曾留意过沿途的风光,总觉得太过乏味,审美疲劳的黄土,普通甚至略显破败的村庄,跟那些雄奇的雪山、美妙的瑞士风光相差太远。然而,仔细品味,这一路,并非这么简单。沿途四个古都,西安、洛阳、开封、郑州,短短五百多公里,中国八大古都有其四,再加上宝鸡的周秦故地,中国宋之前的王朝都城几乎全部囊括其中,这是一条了不起的路线。再往前追溯,天水的大地湾遗址、西安的半坡遗址、渑池的仰韶、偃师的二里头、郑州商城遗址,一连串的大遗址,在史学界都曾引起轰动。这是祖先走过的路,在这条线路中我们会清楚地知道我们从哪里来。 这段路程是丝绸之路的东线延伸,正是有了从长安向东的这条路,才使得向西的丝路走的更远。这是文化交融之路,佛教东传与中国文明西渐均是由此路流转。天水麦积山、洛阳龙门,中国四大石窟,这段路程有其二。沿着这段路再向东,便是孔孟之乡,姜尚、管子、老子、庄子均是在这条线路上进行生长和活动,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多半都分布在这条线路上下,知道血脉从哪里来才会明白灵魂向哪里去。 伏羲生于天水葬于淮阳,连起了东西文化的土壤,夏从西向东统一散乱的部落,商从东方崛起取代西方的夏,周盛于西岐,从西方伐商,取而代之,又被从东方迁徙至关外的秦取代,起于东方的刘邦又攻破西方的秦,随后历经几百年混战,一直到西方的关陇集团崛起建立隋唐,东方的赵氏又在混乱中建立宋朝,至此,东西方文化、政治的更替告一段落。近一千年历史基本演变为南北方的抗衡,

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学习目标】1. 了解和掌握西汉的建立。 2.了解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 3.知道文景之治。 【学习重点】文景之治 【学习难点】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 【重点导学】 1、西汉的建立与政策 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政策:由于秦末的暴政和连年战乱,土地荒芜,经济萧条,刘邦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复苏。 2、“文景之治”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它上承高祖伟业,下启汉武帝雄风,为汉代国富民强奠定了物质基础。 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提倡节俭;废除连坐法和肉刑;重视“以德化民”,努力创造安定宽松的局面,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盛世局面。 【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如右图) 材料二: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石五

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陆贾 (1)材料一中“楚汉之争”的作战双方分别是谁? (2)材料二中反映了一种怎样的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该现象? (3)材料三是什么意思?陆贾的感叹因何而发? (4)陆贾的建议成为汉初哪一政策的重要依据?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谈你的认识和体会是什么? 2、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是() A、秦亡教训,收揽人心 B、人心思治,让利于民 C、经济困难,稳定统治 D、文治天下,鼓励生产 【教学反思】

2019-中国通史读后感300字5篇-范文模板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中国通史读后感300字5篇 一部有见识、没有意识形态框子的中国通史,著名历史学家陈恭禄先生遗 稿尘封60年后首次公开出版。下面为你们献上中国通史读后感 300字,欢迎 大家阅读与参考,希望采纳。 中国通史读后感300字一 读了《中国通史》,我深深感受到我美丽的祖国——中国历史的悠久文化 的深远与美丽,它让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你们,是否也为自己美丽的祖国的深远的历史感到骄傲与自豪呢? 从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尧、舜、禹的传说到最后的帝国,经 历了何等漫长的年代!还记得小学五年级时学过的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 元明清帝王休。”没错!这件简单单的四十二个字就说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年代。 《中国通史》的前言一开始就说到:“悠悠岁月,渊源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笔耕不辏风雨历程,惊涛骇浪;思接 千载,浪里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未来,留芳百世。”仅此六十四字,却意味深长,细细品味,这正是悠悠华夏文明的漫漫历程,这正是泱泱中华历 史的这是写照,不是吗? 由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写过史书,有多少人用笔墨来赞美历史!历史 的每一瞬间都那么的激动人心,让人震撼!历史将会让我们明白许多…… 难道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我们不应该将历史牢记在心,放眼未来吗?身为青少年的我们,身为祖国花朵的我们不更应这样吗? 来吧!大家一起来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喝彩吧!炎黄子孙们!华夏儿女们! 中国通史读后感300字二 中国通史共有十本,是从史前一直到清代的一些故事和文物。

浅析文景之治剖析

浅析文景之治 一、文景之治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社会背景 公元前202年,刚刚经历了秦末大起义推翻秦王朝横征暴敛的统治和兵祸联结的四年楚汉战争,使西汉初年中华大地满目疮痍,百废待举,正是在这座废墟上建立了新生政权。如何摆脱封建旧秩序,度过目前的难关,巩固新生的政权,成为汉高祖刘邦面对的严峻考验。刘邦虽是平民出身,学识平凡,但有很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政治远见,并善于任用贤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中调动方面的必要措施,一切有力的积极因素,善于权衡利弊,最大限度的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为扭转汉初艰难的局面,他及时的采取了各方面必要的措施,使新生的汉政权经受住了考验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为后代文景两帝时期创造盛世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开国基础。西汉王朝先后经历了高祖度过汉初艰难岁月、惠帝优柔寡断安身自保、吕后称制8年之后,进入了文帝景帝时期。在这一段历史时期,国家的形态总的呈现出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百姓生活安居乐业,民风淳朴。这一盛世始于文景,鼎盛于汉武帝时期,并延伸到了昭、宣两帝时期,非指西汉历史全过程,也非指局限于文景二帝,它包括几代人的相继努力,其意义和影响足以让后世所敬。后人在评说中国历史业绩时,言必称汉,皆以其盛况为典范。接下来笔者将着重以文景盛世新气象产生的原因来说明文景之治成为必然历史趋势的原因。 (二)黄老之学盛行 汉高祖刘邦,在位12年,前5年致力于同项羽争夺天下,也不可避免的导致了破败萧条的天下,而后7年,才开始真正的治理天下,巩固统治。开国之初,首先要消除蠢蠢欲动的异姓诸侯王,消灭割据势力;还必须努力完善制度,加强封建统治,使国家各方面进入正轨。刘邦主张赏赐功高者共享富贵,谋反作乱者天下共诛,这种软硬兼施,恩威并重的政治作风,也成为前期黄老政治的主要特点,同时为医治人民的战争创伤,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发展国家经济而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终于为西汉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逐步使国家走向正轨。可以说这种清净无为的黄老思想是历史关头的重要选择。惠帝时期黄老思想中的无为而治仍占主流,认为前人立业,后人守成,不改先帝定下的主张,既忠于国家,也不烦扰百姓,“无为”确实是个好办法。吕后称制继续推行黄老政策,但从她身上看不出任何黄老思想主张,

(完整word版)《中国通史》读后感

吕思勉先生《中国通史》读后感 本人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从小就喜欢读关于历史的著作、小说,如《史记》、《三国志》、《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中华史》、《卑鄙的圣人曹操》、《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始皇》、《明朝那些事儿》、《全球通史》等。本学期选了中国通史概要课堂,才知道了现代中国史学四大家是吕思勉、陈寅恪、陈垣、钱穆四位先生。于是迫不及待买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拜读这位史学大家的经典。 全书共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讲文化现象,下编则按照历史顺序加以串联在理乱兴亡的同时将历史知识更系统地进行梳理。在前面的出版序和绪论中,我了解到吕思勉先生的生平,了解到先生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抗日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先生为了满足大学教学需要,呕心沥血编写此书,用简单易懂、精练上口的语言,写下这本堪称经典的通史。 绪论。 历史到底是什么?是前车之鉴?什么是前车之鉴?答曰:昔人所谓而得,我可以奉为模范;如其实测,便当设法避免;这就是所谓“法戒”。吕思勉先生告诉我们,世上没有真正相同的事,所谓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之事为同罢了。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所之探求则为理而非事。要应付一件事,必须明白它的性质。明白之后,应付指数,就不求而自得了。而要明白一件事的性质,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 我所理解的历史,记录往世之事,传播前人的智慧。正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后人读史、学史,总会从各种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学到点什么。万事万物总存在一条“理”,这个理就是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随着时间的流逝、世事的变化而改变。就拿政治上来说吧,实行变法改革总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实施改革的人会遇到种种阻力,非常艰难,这就需要改革家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完成,并且要有很大的决心以及漫长的过程。这一点,两千多年前的商鞅遇到过,一千多年前的王安石遇到过,五百年前的张居正经历过,一百多年前晚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如是,当代的改革开放、现任领导人的深化改革、大力反腐更是如此。虽然背景不一,形势不定,所变法的内容更是千差万别,但内部的那个“理”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附学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文景之治”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究竟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楚汉战争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一.西汉建立 刘邦胜利后,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刘邦即汉高祖。西汉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汉朝是如何实现巩固统一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讲授新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要,了解本课的内容和汉朝兴衰的历史框

架。 二.文景之治 西汉初年,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势呢?布置学生阅读课本76页小字内容,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地方和中央两个层面回答。(地方: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粮价飞涨,百姓卖儿卖女或者自卖为奴;中央:国库亏空,皇帝要配齐四匹一样的马拉车都办不到,丞相和将军只好坐牛车。)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呢?(除战争因素外,还要引导学生回忆秦的暴政及其表现内容,从而引出百姓痛恨秦朝的做法。)师生共同探讨课本的“议一议”:面对这样的局面,为了安定和巩固政权,统治者的党务之急是什么? 投影课本“读一读”: 教师解释其大意:因百姓痛恨秦朝的做法,丞相萧何顺应民情,全部废除,重新开始。那么,文帝景帝又采取哪些措施?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分类归纳文帝、景帝的措施。 (板书)1.文景之治的措施 (板书)2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77页第一段内容,学生归纳文景之治措施实施后,汉朝社会状况的转变。 教师投影课本“读一读”:

读中国通史有感500字6篇

读中国通史有感500字6篇 《中国通史》的前言一开始就说到:“悠悠岁月,渊源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笔耕不辍。风雨历程,惊涛骇浪;思接千载,浪里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未来,留芳百世。”仅此六十四字,却意味深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通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通史读后感1 翻开《中国通史》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前言,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身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面对风云变幻、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充实人生,创造未来;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充实人生;只有学会反思历史,才能更好地认清未来。随之翻到目录,这本书写的是从有人类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间的事。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

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中国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 苦药。《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更新,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非常值得看。 中国通史读后感2 我带着对中华历史的敬意,品读了《中国通史》。 顾名思义,《中国通史》讲的就是中华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华的兴衰,纵跨中华五千多年历史,上起先秦,下到澳门回归。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含答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含答案) 【自主学习】 1.西汉的建立:_______年,________建立汉朝,定都________, 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采取__________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 相应地减免_______及_______。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 行__________政策,注重________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 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3.“文景之治”:________和________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 重农业生产,提倡以_______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 赋降到了__________。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__________”,废 除了一些严刑苛法,提倡__________,反对奢侈浮华。文景时期, 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 家府库充盈。这一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 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 2.文帝和景帝的“勤俭治国”和“以德化民”给我们什么启示?对 现在的国家治理有何现实意义?

【当堂达标】 1.西汉的都城是() A.咸阳 B.镐京 C.长安 D.洛邑 2.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是() A.稳定社会巩固政权 B.安定天下发展生产 C.人心思安以民为本 D.借鉴前朝收揽人心 3.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A.力倡节俭 B.大兴文治 C.休养生息 D.平抑物价 4.西汉初年,汉高祖为了增加农业劳动力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士兵还乡务农②提倡勤俭治国 ③奴婢释放为平民④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治国措施不包括 ...() A.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B.下令士兵回乡务农 C.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D.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来6.下列与“文景之治”相关的表述不准确是的 ( ) A.指刘邦统治的时期 B.指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 C.前后近40余年 D.“吏安其官,民乐其业” 7.“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稳定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我的收获】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 汉文帝针对连年的农业歉收、发生灾疫等情况下了个诏书,要求他的臣民就社会上存在的问题,一定是要给他据实回答,不要有任何隐瞒。 所谓“罪疑者予民”的意思就是,即便是某个人,他可能是某个案件的涉案者,甚至可能就是作案人,但是证据不足的时候,宁可按照无罪来给予赦免。 汉代的地方官吏要公布汉文帝所下发的诏书的时候,一些老百姓,年老的,甚至身体有残疾的,行动不便的,拄着拐杖都要赶过来。 史书上有“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汉书·景帝纪》)的颂词,是说周代最值得尊崇的是成王——康时期,而汉代最应该歌颂的是文帝—景帝时期。在这里出现了中国古代两大“治世”之说。关于“成康之治”,史书上保留下来的可信记载,只有“刑错四十余年而不用”的简单轮廓,相比之下,汉代的“文景之治”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翔实资料可证的“治世”。 汉文帝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79—前157年,其子汉景帝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56—前141年。父子二人相继在位,共计不足四十年的时间,却创造了社会稳定、政局清明、经济发展、人心归向的大好局面,史称“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扭转了汉初以来经济破败、政局动荡的局面,代之以“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的安定、繁荣景象,奠定了西汉盛世的坚实基础。 西汉时代的“文景之治”,是一个连接汉高祖伟业和汉武帝雄风的非常特殊的时代,它奠定了汉代国富民强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揭开了西汉盛世的序幕。讲到“文景之治”这个题目,其实有各种话题可以说起,譬如说有的人会关注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平定“吴楚”七国叛乱;在“黄老无为而治”思想指导下所进行的各种政治运作以及减轻赋税等方面的问题。在我今天所作的跟大家交流式的学术演讲中,我想要讲的是,汉初以一种什么样的执政理念导致了“文景之治”的出现。我想,这也许是现在来剖析“文景之治”更为重要的一个侧面。 一、忧患意识和务实求治的精神 第一个方面,我觉得汉初的统治集团,包括皇帝,也包括当时的学者,他们都有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那就是忧患意识和务实求治的精神。 先从皇帝这个角度说起。在清代学者赵翼的《廿二史札记》里面有一个小标题,叫做“汉诏多惧词”,也就是说汉代皇帝发布的诏书中有许多是有戒惧之心,敬畏之心的,这是一个

读《中国通史有感》

读《中国通史有感》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就历史著作而言,仅影响深远,卷浩繁者,就有《春秋》、《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至于《二十四史》,则更是浩如烟还非一般人能看的了。 然而现在却很少有人去研究历史了。在轰轰烈烈的经济大潮中,人们都忙着去发家致富,换思维,赶潮流,文史艺术性的东西自然被冷落了。 不过作为教师,受职业性质的限制,无暇他顾,工作之余,偶尔“旧病复发”(从小喜爱文艺),翻看一点文史之类的东西。 近日看到一本《中国通史》,(课外阅读经典丛书之一),颇受启迪。其实这本所谓的“通史”,并不是那些干巴巴的历史著作,而是本能雅俗共赏,老幼皆宜的历史故事。该书文字简练生动,明白如话,删繁就简,提纲挈领,叙述了上至远古传说,下至“五四”运动中几千年来广为流传的历史事件,对于一部文明史,虽然挂一漏万,倒也略见一斑,好像把气象万千的上下五千年浓缩成一个五光十色的玻璃球,岁小巧玲珑,却熠熠生辉,融历史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尤其对于青少年朋友,是很值得一读的。 本书中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活,性格突出。如尧舜禅让的高风亮节,姜太公助周灭商的聪明睿智,伍子胥、勾践的“隐小愤就大谋”,屈原的爱国情怀,刘项争霸,三国割据;唐代的“贞观之治”,宋代的“安史之乱”,成吉思汗的“威震四海”,康熙皇帝的“平定三藩……,还有那一位位起义领袖,一个个草莽英雄——陈胜、吴广、黄巢、李自成……这些故事,这些人物,千百年来,教育着人们,激励着后昆,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这几年小学阶段及有专门的史地教材,小学生的历史知识是比较贫乏的,让小学生读这本“通史”,很有必要。该书虽简单,但作为“史”,毕竟是按朝代顺序排列的,有一定的连贯性,系统性,跟着历史电视剧不同,所以建议青少年朋友,尤其是小学生,不妨看看这本书。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中国通史》读书笔记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这本书作者是吕思勉,是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现代四大史家”。这本书主要概括了中国从古代一直到20世纪初的历史故事。作者首先子在开头就写到:史学之所求,无外乎。1、搜求既往的事实。2、加以解释3、用以说明现社会4、因已推测未来,而指示我们以进行的途径。这一节里主要讲了古代的开化以盘古开天辟地说起,然后讲了三皇五帝的故事,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史记·五帝本纪》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之说。 接下来就讲了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燕国、韩国、赵国、楚国、齐国和魏国)的故事,前246年,秦始皇立,秦大发兵以攻燕。前226年,燕王喜奔辽东。前225年,秦人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发兵攻辽东,灭燕。前221年,即以灭燕之兵南灭齐,而天下遂统一。这一节还讲了秦朝治理天下的政策,对内不仅消除其他人的武器,还从思想上消灭不同的声音,典型的事迹是焚书坑儒,目标是建立一个久安长治的规模,对外则是动用战争将其收入自己的管辖范围之内。 然后秦朝灭,汉朝兴。这与秦始皇不无关联,后来贪图享乐,穷奢极欲,又大兴建造宫殿,加上苛捐杂税多且大,搞地民不聊生,最后各个地方群起而攻之,最后走向灭亡。 汉朝灭亡,后汉从公元25年到220年为魏所灭,共192年。原因总结有几点:皇帝的权力到了后汉被宰相掌控,皇帝与宦官之间,官与官之间有利益和权力之争,官与民之间有冲突,矛盾重重,并且日益突出,内部政治甚是紊乱。二,中国边境也太乱。原先的界限被打乱,想同化他们,却因为实力不够,同时又遭到了他们的反抗,而当时派兵剿办花了很多金钱,将帅又腐败。后汉分裂后预示着中国就进入三国时代。

文景之治

简介 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是租率最终减为三十税一。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文帝生活也十分节俭,宫室内车骑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文帝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史称:“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王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是中国皇权专制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盛世。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了舱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宫室、园林没有什么增加。他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 背景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都是一片荒凉的景象。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文帝、 汉景帝等,吸取秦灭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景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恒(前180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中子,母为薄姬。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受封为代王。公元前180年吕后死,诸吕作乱,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朱虚侯刘章等宗室大臣共诛诸吕,迎立刘恒为帝,在位二十三年。汉景帝刘启(前157年~前141年),文帝太子,母为窦皇后。公元前157年即位,在位十六年。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惠帝、吕后都着力于恢复农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文景两帝相继即位后,又在这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 治理措施 减轻杂税 主要措施1、实行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刘邦登基后,约法省禁,减轻田赋税率,“什五而税一”。汉惠帝时,下令“减田租,复十五税一”。可知刘邦在位的12年间,后期因国家财政上的需要,税率有所提高,但惠帝于汉高祖十二年即位后,马上恢复了原来的税率,使十五税一保持下来,即使吕后当政时也未见改变。汉文帝时,进一步降低田租的税率,按“三十税一”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田赋税率最低的时期,而且以后始终不变。 2、鼓励生产、发展经济,扩大税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在农业方面,多次下诏劝课农桑,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

《中国通史》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

《中国通史》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 《中国通史》读后感800字1 利用了假期的时间,我阅读了《中国通史》这本书记载了从史前前史到战争前的清朝。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在中国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探索的历程。地球已有46亿年的历史,可原始生物出现在地球已有33亿年之久是由黄帝统治的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火是由北京猿人发现的。由西侯度村发明的西侯度文化。 紧跟着就是家天下时代的夏朝,在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水有功,被推举为首领大禹死后由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建立了夏朝。夏朝是中国最早有奴隶制的社会。夏朝共传十四世,十七王,前后经历了471年,可以说如果没有夏朝就没有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光辉的文明历史。然后夏朝被商朝所灭,商人传说是帝尧之子的后代。 由汤建立的商朝经历了317代31王直至被周所灭,商出现了刑罚、监狱、农业、手工业,还有大量的青铜器物和早期货币,还发现了甲骨文,商在世界文明史上有重要的位置。我知道后面就是周朝,周朝分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大变各时代和战国时期。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他历经了八百多年。而后东周六国涌现了很多人才,给中国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大文学家教育家孔子,老子等都给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还有秦国、汉

朝、东汉、三国时期、晋朝等历朝历代都有在推动着中华民族前进。 我知道了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修建了万里长城、知道了刘邦建立了汉朝,还有杰出人才司马迁写的《史记》,东汉时期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三国时期,也有许多杰出人才比如诸葛亮、司马懿、曹植、孔融等。还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宋朝诗人王安石、司马光、朱熹,书籍《宋词》。画家李松年。元朝是由蒙古人统治的吴承恩的《西游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清朝英雄郑成功,蒲松年的《聊斋志异》,曹雪芹的《红楼梦》慈禧太后与洋人签的`那些不平等条约,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硕大的北京城留给了外国人、洋鬼子还有战争,都是我们中国人民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记的耻辱。从历史文明萌生的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八国、宋、元、明、清,我们的祖先以亚洲东部这块神奇的土地为舞台,演绎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我作为新中国的少年儿童,一定好好学习,把五千年的文明发扬光大。 《中国通史》读后感800字2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明没有中断的古国,拥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我为了进一步探求、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便翻开了《中国通史》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中国五千年历程的风风雨雨,上迄三皇五帝的荒古时期,下至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

中国通史读后感600字

中国通史读后感600字 中国通史>读后感 吴瑞婕 妈妈给我买了一套《中国通史》,我很喜欢,因为我一向沉迷历史,钻进去就不出来了。 这套书有六本,书非常厚又重,封面是洋红色的,中间一条黑框闪闪发亮,又用金色绘出四个大字:“中国通史”!黑框上面和下面都用金线缝了,一看就很醒目。 我先把六本书扫了一遍,特别是秦二世如何夺取王位,他杀了兄弟扶苏太子,与赵高狼狈为奸,残害百姓;秦始皇在驾崩前,曾命李斯和赵高写信给扶苏太子,要他离开边疆赶到京城咸阳即位。但是胡亥拉拢李斯和赵高密谋篡位,还逼扶苏自杀。二世认为现在天下太平,不用忙于朝政,应该专心享乐,他从各地调来几万囚犯和农夫大规模修筑秦始皇的坟墓,先把铜铸(zhu)化了倒进去,再把水银灌下去,最后居然把所有造坟的工匠都埋在墓道里,不让一个人活着出来。之后他花人力建造阿房宫,为了让自己住得更舒服、华丽,他不惜一切,搜刮民脂民膏,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所以秦末才爆发了烽火连天的农民起义。秦始皇建立起来的秦朝江山可谓宏大,但是却因为二世的昏庸无道、荒淫无度而葬送在胡亥的手里。 这套书可谓是让我心中的疑问揭开了:秦朝为什么会失去江山呢?这就是因为朝廷大肆剥削压迫人民,导致百姓苦不堪言,农民起义纷发而使秦朝被灭亡。…… 《中国通史》是一部完美的史书。有一段我也很喜欢:唐太宗初期,有人告诉太宗,有个叫魏征的官员曾让太子杀了太宗。太宗就问他:“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关系?”魏征答:“因为我那时是太子的部下,就要尽心尽力的为太子着想,可惜他没听,要不然也不会落到今天的下场。”太宗认为他很有才干,便被封为建议大夫。后来魏征去世,唐太宗沉痛地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呀!” 《中国通史》让人知晓历史、明白道理,我向你推荐她,开卷有益啊。

读《中国通史》有感

读《中国通史》有感 xx中学 xx 唐太宗李世民在《旧唐书》中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曾巩在《南齐书序》中说“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培根在《论求知》中说“读史使人明智”。纵观古今中外,无不有先贤圣明强调读史的重要性。对我来说,我一直都喜欢且重视历史。 从上初中接触历史这门课程的时候,我就喜欢上了她。上高中时文理分科,选择文科的原因一大半都是因为历史。上大学的时候,在语文和历史中艰难选择了语文,但是并没有放弃对历史的喜爱。我喜欢《史记》《资治通鉴》之类的正史,喜欢《中国野史》《鱼羊野史》之类的野史,喜欢《明朝那些事》《万历十五年》之类的现代人戏说历史的书籍,更喜欢《中国通史》《全球通史》之类史学大师解读历史的书籍。参加工作后,机缘巧合下教授了历史课程,又重新阅读了吕思勉的《中国通史》,再读时感慨颇深,在此浅谈我的一点感想。 《三国演义》云:“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国家的分合在古人看来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纵观古今,从炎黄联盟到清朝的灭亡,近乎五千年的历史,经历了无数次分分合合。阅览《中国通史》,我发现国家的灭亡和统治者及其实施的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启来说,启在继承父亲禹的王位后,世袭制取代了之前的禅让制,“家天下”

取代了“公天下”,夏王朝变成了一家一姓之国,启在继位后,荒于音乐和饮食,他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兄弟五人,起而作乱,太康因此失国,人民和政权都入有穷后裔之手,国家因此走向衰败,到了夏桀手中,他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导致国家走向了灭亡。 夏朝传国共十七代,商朝则三十代。商朝的世数所以多于夏,大约是因其兼行兄终弟及之制而然,所以王位的传承趋于平稳,但是到商朝最后一任国君商纣王手中,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百姓,所以商朝也走向了灭亡。、到了西周,周幽王虽不以暴政统治国家,但是他宠爱褒姒,“烽火戏诸侯”使得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也在烽火中中断送了西周王朝。 而纵观历史上的盛世的出现,无不是统治者推行仁政的结果。“文景之治”的出现,得益于汉文帝、汉景帝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汉武帝促使西汉王朝走向鼎盛,得益于他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贞观之治”的出现,与唐太宗收归天下英才,施行仁政密不可分。这就与秦始皇焚书坑儒形成鲜明的对比。 所以,儒家的“仁”与“礼”从西汉延续至今未断绝,就是因为儒家思想辅助统治者更好地治理了国家,而且在现在的国家治理中,儒家思想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们现在了解历史,并不仅仅只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在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促进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国历

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教师寄语:得民心者得天下 授课班级:七年级__班授课人:白媛 〖学习目标〗 1.知识识记 ①熟记楚汉战争、刘邦建国等知识点。 ②记住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的内容。 2.能力培养 ①讨论楚汉战争中项羽失败与刘邦取胜的原因。 ②分析汉初刘邦实行休养生息的原因。 〖学习要点〗 1.重点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文景之治”。 2.难点通过比较秦汉两朝的政策,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试一试,你一定能行!) 阅读课本独立完成下列题目 1、秦王之后,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了,进行了长达4年战争,史称 “”。 2、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设都城于,史称“西汉”。 3、汉初,一批有识之士研究,经常对汉高祖提出忠告,其中的主张成为汉初施政的重要依据。 4、汉初休养生息的措施:、 、、。 5、文帝、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具体措施 、。 6、西汉时期,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的皇帝的是。

7、最早提出废除“连坐法”和“肉刑”的是。 合作探究(大胆交流,让自己的思维在碰撞中闪现智慧的火花) 1.刘邦为什么能够取胜? 2. 汉高祖刘邦继位之后,采取了什么政策来发展生产,恢复经济? 3.文帝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了什么政策,成绩如何? 课堂检测 1.选择题: 汉朝时废除“连坐法”和“‘肉刑”的是() A.文帝 B.景帝 C.汉高祖 D.汉武帝 2.下象棋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活动。象棋棋盘上两军之间有楚河汉界,楚河汉界与下列哪一历史事实有关( ) A.秦统一六国 B.楚汉战争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论依据源自《新语》一书,此书的作者是( ) A.李斯 B.陆贾 C.韩信 D.叔孙通 4.关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吸收秦亡教训 B.儒家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C.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 D.秦末农民战争促使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

中国通史解说词21 文景之治

21 文景之治 民以食为天,长久以来评价一个王朝的好坏,米价是个重要标准,秦末战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汉初出现大饥荒,小米的价格从平日的每石百十来钱涨至五千钱,出现人相食的惨状,饿殍遍地,满目疮痍,汉初统治者推崇黄老之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大力发展经济,经过几十年苦心经营,公私仓廪俱丰足,米价最低达到每石数十钱,后世史官评价这一时期,周曰成康,汉云文景,美矣,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记录的盛世,去感受它的富庶与安宁。 第二十一集文景之治 马王堆三号墓墓坑遗址湖南省长沙市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著名的马王堆三号墓的墓坑遗址,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东郊四公里外浏阳河畔马王堆乡的考古发现震惊了世界,现场发现了大量极具价值且保存完好的文物,为我们了解汉朝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除了三号墓之外,随后挖掘的两个墓坑分别命名为一号墓和二号墓,也出土了大量文物,这两个墓坑挖掘后就回填了,经专家考证,这是轪侯利苍的家族墓,二号墓墓主即是第一代轪侯,时任长沙国丞相的利苍,下葬年代在吕后执政中期,约公元前184年,一号墓葬着他的妻子,三号墓是他的儿子,利苍妻儿下葬年代晚于利苍二十年左右,正处于文帝统治的中后期,但是专家惊奇地发现,恰恰是身份最尊贵的利苍,他的墓在棺椁规模和陪葬品数量上却远不及妻儿,四十年前,原湖南省博物馆馆长熊传薪主持了马王堆汉墓的挖掘工作。 熊传薪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 熊:马王堆汉墓里面出土了很多帛书,主要是在马王堆三号墓里面出土的,二号墓就是利苍墓,他这个墓是个圆形墓,墓葬的规模也比较小,也不是很大,而且埋得很浅,而且棺椁它也是两棺两椁,他的随葬品来讲,从出土来看不是很多的,主要是出了三个印章,一号墓就是老太太墓和她儿子墓,这里面主要是随葬了很多丝绸,丝织品,漆木器,这个还有很多的陶器、竹器、帛书这些东西。 博具湖南省博物馆 漆盘湖南省博物馆 彩绘双层九子漆奁湖南省博物馆 彩绘立俑湖南省博物馆 漆钫湖南省博物馆 漆耳杯湖南省博物馆 奏乐俑湖南省博物馆

让历史告诉我们——读《中国通史》有感

今年小女已上中学,中学已开设历史课程,小女很是喜欢,常在家中与我讨教历史问题,为了不至于尴尬,我又从新从书橱中翻出《中国通史》,粗略看了一遍。?中国通史》上至唐尧,下至明清、民国,历经三千余年,这其中的朝代更迭,风云人物的兴衰,个中滋味谁能评说。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演绎着一部中华名族生存、繁衍、发展的恢宏诗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两千多年前的先哲孔子是如此的感叹着时光易逝,如流水一般,一切都会成为过去;而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又一位哲人兼伟人毛泽东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不过毛泽东不是感慨着过去,而是想象着未来。从过去到未来,流淌着历史的长河。一个人的一生,在这历史的长河中,至多像流水的一次涌动,当然也有的泛起一两朵浪花,甚而推起一片波澜,但随即与流水同去。可能是这个缘故吧,人们常常对着历史,抚今追昔,发出这样那样的感叹,这正是: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不过,历史的长河毕竟是向前流淌的,永远不可能倒流。人们读历史,凭吊历史,感慨之余,总会深化着对今天,对明天的思考,这也是我读《中国通史》最深的体会。过去的历史是今天的镜子,但历史这面镜子,并不是一览无遗地折射历史之光的,这是由于,往事如烟,越远越不真切,再加之写史之人的个人观念,几千几百年后,就不免镜面如雾了。对此,现代大文豪,爱国主义战士鲁讯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未来的命运,只是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故很不易察出些底细来。”这就是说,历史是面好镜子,只是使用时,需擦去镜面上的雾气。中国的历史,悠远漫长,有五千年之久。中国的历史看上去风云变幻,其实它总是在昭示着一种必然性,那就是社会在不断进步,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至现在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是在不断进步发展,刀耕火种,驾辕铁犁,火箭卫星等等,这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中国的历史,到现在廿一世纪,这其中的荣辱心衰,又有谁能诉说的尽。中国历史的发展常常是流血来推动,来验证的,特别是近现代,我们仍记忆犹新。历史的血迹,展示着历史发展的残酷性,我们能从中领悟到什么呢?只有吸取血的教训,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倍的建设我们的国家,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的祖先,无愧于我们的后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现在读历史,就是要记住历史的教训,让我们变得更聪明。要知道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的经济现在是上去了,可在某些国际问题争端上,还显得太软弱,像现在的南海争端,与我们的大国身份不相符。经济上去了,我们可不能就只顾享乐,要知道这样下去,是要挨打的,会给后人留下骂名的。因此,我们只有以史为鉴,努力自省,发扬中华民族的韧性精神和进取精神,加快国家的经济和国防建设,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世界民族的强者。历史的脚步,尽管有些沉重,但终究是向前的。唐代诗人刘禹锡说得好“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我们应当记住历史,面向未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