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围魏救赵教案

围魏救赵教案

围魏救赵教案
围魏救赵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围魏救赵》教案

刘湾镇赵庄小学主备人:马建

导学目标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重难点与关键:

1.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的线索。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孙膑的聪明才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遇事要冷静,并要开动脑筋,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导学过程

导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有诗词歌赋,武有兵法韬略。关于中国古代兵法,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为了一统天下,在各国之间涌现了许多经典的战例。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穿越时光的隧道,飞回历史的天空。共同去领略孙膑卓越的才能,超凡的智慧,一起去感受惊心动魄的围魏救赵这场战争。板书课题《围魏救赵》。这篇课文中有大量的成语,让我们一起去学习一下:

一、检查预习,自学收获。

1.我读我理解,正确读以下成语,并解释划线的成语。

所向披靡

....

....胸有成竹....势如破竹

....严严实实危在旦夕

乘虚而入

....惊慌失措日夜兼程....以逸待劳

....稳操胜券

后院起火人心惶惶

....

....措手不及溃不成军

....天罗地网

2.我会理我会填,概述课文内容填空。

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田孙商议,直取大梁)→(佯攻襄阳,围魏救赵)→孙膑设伏,齐国大胜。

3.我收集我交流。简介孙膑生平。

孙武的后人,生于齐国,因其受过膑刑(剔去膝盖骨)故称孙膑,他是中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著有《孙膑兵法》。

4.这篇课文涉及到的国家分别是,他们的关系是什么?里面的人物分别有:魏国、齐国、赵国。魏国攻打赵国,齐国怕唇亡齿寒,出兵围魏救赵。人物有魏王、齐王、庞涓、孙膑、田忌、无名将领。

过渡: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好。“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在自学中你发现了哪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谁为什么围魏救赵,他们又是怎样围魏救赵,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阅读之旅吧!

二、自主探究,积累成果。

(一)探究一:故事起因

1.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

战国时期,魏国和赵国之间隔着一条漳河,魏国强大,赵国弱小,魏国早就想吞并赵国。

2.魏国军队怎么样?在文中划出有关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魏国将领庞涓率领八万精兵出征赵国,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很快就直抵赵国都城邯郸,把一个小小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

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严严实实这几个词,一方面说明魏国的强大,

庞涓率领的军队在攻打赵国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另一方面说明面对强大的敌人,齐国救赵国是不容易的。

3.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齐王还要去救赵国?

齐国担心赵国灭亡后,魏国乘胜追击,将战火烧到齐国。为了自己的安全,齐国决定出兵。两国互相依靠,有着唇亡齿寒的厉害关系。

过渡:在强大的魏国军队面前,齐国最终决定出兵,到底战斗结果怎么样呢?让我们迅速浏览最后一段,说一说。

(二)探究二:故事结果

1.文中哪几个成语写出了魏军的失败,同时也反映了围魏救赵的成功?

魏军措手不及,被杀的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庞涓见大势已去,知道无力回天,只得率残兵败将落荒而逃。齐军大获全胜。

(措手不及、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等写出了魏军来不及应付的狼狈和大败时的惨状,反衬了围魏救赵的成功。)

2.对比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部分的内容。(前段魏国的强大要读的千军万马不可阻挡的气势,后端魏国惨败、狼狈,要用低沉的语调读。)

过渡:当你读这段话的时候,聪明的你,脑子里一定会产生疑问了吧?起初魏军是一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攻无不克的强大军队,可现在怎么就成了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的残兵败将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合作学习围魏救赵的成功原因吧!

三、合作交流,探讨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

(一)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读—议—批)分角色读田忌和孙膑的对话,想一想孙膑为什么要齐军不直奔邯郸而要直取大梁?

田忌打算直奔邯郸,去解救赵国。

孙膑却连连摇头,对田忌说:“不等我们赶到,邯郸就会失守,你这样做又有什么用呢?”

田忌说:“你说该怎么办?”

孙膑胸有成竹地说:“魏国集中全国的主力去打邯郸,自己的都城大梁却只剩下了一些老肉残兵,这不正是个大好机会吗?我们现在去救邯郸,会跟魏国主力硬拼,伤亡一定很大。倒不如乘虚而入,直取大梁。魏国国都一旦危急,主力必定会回师自救。我们在他们返回的路途做好准备,以逸待劳,岂不是稳操胜券!”

1.田忌打算(直奔大梁,去救赵国)

2.孙膑反对,理由是(不等我们赶到,邯郸就会失守,你这样做又有什么用呢?)

3.孙膑对自己的计谋有多少胜算,从哪儿看出来的?(用词语说胸有成竹)

4.“乘虚而入”魏国“虚”在哪里?

魏国集中全国的主力去打邯郸,自己的都城大梁却只剩下了一些老弱残兵5.由此看出孙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善于分析,因势利导

6.读孙膑说的这一段话,读出孙膑的胸有成竹。

(二)学习9—12自然段,讨论交流:孙膑的计谋是如何实施的呢?

(先干什么,为什么?然后干什么;最后干什么,为什么?)

先故意派两个无名将领佯攻襄陵。麻痹庞涓

然后主力直奔大梁。

最后桂陵设伏。因为此地通往魏国的交通要道,地势险峻,易守难攻。

这一连串计谋的实施,说明了孙膑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聪明,足智多谋、善于分析

小结:佯攻襄陵的目的是麻痹庞涓,主力好直奔大梁,直奔大梁的目的是逼庞涓回师,逼庞涓回师不但不能就赵国,而且以逸待劳,在桂陵设伏,大败魏军。这一切的一切尽在孙膑掌控之中。学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对孙膑佩服的五体投地。同学们,你也一定会被孙膑的计谋所折服吧,此时此刻,你想对孙膑说些什么呢?

四、讲述,拓展升华。

1.读了这个故事,你一定会被孙膑的计谋所折服,你想对孙膑说些什么呢?

孙膑,我_________您,您真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军事家。

2.利用成语复述课文内容。所向披靡、势如破竹、胸有成竹、乘虚而入、稳操胜券、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很快就直抵赵国都城邯郸,把一个小小的邯郸围得严严实实。齐威王派田忌和孙膑去救赵国,孙膑胸有成竹,派兵乘虚而入,直取大梁,结果稳操胜券,把魏军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围魏救赵取得成功。

3.理解围魏救赵这个成语的意思?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4.全班交流总结三十六计。

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

敌战计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

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

混战计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

并战计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颠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

败战计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

五、学习检测

板书设计:

赵国被围向齐求救

↓.

乘虚而入

....

....直取大梁

....善于分析

↓.→.因势利导

....

佯攻襄陵

....足智多谋

....

....围魏救赵

↓.

孙膑设伏

....

....齐军大胜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围魏救赵教案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围魏救赵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复述课文中进一步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3.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概括有关内容。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孙膑的资料,了解有关孙膑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通过预习,你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词语吗?多种形式检查认读文中的词语。 (围魏救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虚而入,以逸待劳,稳操胜券,心服口服,惊慌失措,日夜兼程,人心惶惶,天罗地网,精疲力竭,措手不及,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 2.老师示范说一个这样的句子。(一支拥有八万精兵的军队由进攻时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到最后被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这一切就发生在”围魏救赵”这个故事里。)相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一句与课文有关的话,帮助对词语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试着简要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试着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并把括号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第一部分: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1~2段)。 第二部分:田,孙商议,直取大梁(3~8段)。 第三部分:佯攻襄陵,围魏救赵(9~12段)。 第四部分:孙膑设伏,齐军大胜(13~14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抓重点词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 1.读一读,说说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2.魏国军队怎样?在文中勾画出相应的词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14《前方》教案(最新)

前方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2. 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体现,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 过程与方法 1. 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自己与文本、教师和同学的对话体验,增进交流。 2. 探究与活动,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人类的“精神家园”。 3. 思维与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深入体验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教学重点 1. 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2. 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反弹琵琶的写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不仅有文字印刷,还有围绕图像、声音创造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电脑、互联网等等,而且这些传媒手段又不断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如广播剧、电视散文、电视电影等等。摄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种。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这种新的文体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直观性和散文的自由灵活性(可以自由地展开联想),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影响,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板书:摄影散文)《前方》就是这样一篇摄影散文。 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流动人口也非常多。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了这幅照片,题目就叫《前方》。请大家认真看这幅照片,你看见了什么? 摄影作品〈〈前方〉〉见课本插图。充满画面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最突出印象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曹文轩看到了这幅照片以后也想到了很多,于是他就写了《前方》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二:解题 曹文轩,1951年生,江苏盐成人。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协副主席。他是中国当代文坛“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作品以优美、感人著称。代表性长篇小说有《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天瓢》、《青铜葵花》等;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等;2003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多部作品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长篇小说《红瓦》曾被节选入韩国中学教材。《山羊不吃天堂草》先后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短篇小说《蓝花》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奖新作奖。 三:研习课文 (一)理清思路

《伊索寓言》名著导读教案(详案)

《伊索寓言》名著导读教案(正式) 【教学目标】 1、了解《伊索寓言》的有关文学常识。 2、通过朗读,感受寓言的生动有趣。 3、根据自己的理解,多角度地概括寓意,学会赏析寓言。 4、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教育自己。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受寓言的生动有趣;根据自己的理解,多角度地概括寓意,学会赏析寓言。【教学难点】 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教育自己。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从小到大我们读过很多寓言,老师现在出示一组图片,同学们来看图猜寓言,看谁最快(出示图片)。这些寓言都是出自《伊索寓言》。(板书) 二、知作者、作品(4分钟) 读一本书之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对这本书和这本书的作者,你知道多少,谁来说说? 伊索,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寓言家。被誉为“希腊寓言之父”,“西方寓言的开山鼻祖”。 《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阅读量仅次于《圣经》。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由此可见,《伊索寓言》有很大的文学价值,那还等什么,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三、读生动寓言(10分钟) 打开《伊索寓言》,选一则你感兴趣的寓言,大声练习朗读三分钟,待会儿我们比一比,看谁读得最精彩。尽量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声情并茂,连读带演。(出示要求:1、声音洪亮,吐字清晰。2、声情并茂,连读带演。) 刚才同学们都在认真地练习,我听到了很多同学的朗读真不错,谁先来读给我们听? 好,请大家把书合上,认真听他读。 几位同学读完了,谁来评价一下? 教师做适当点评。 四、品深刻寓意(15分钟) 好的朗读离不开好的作品,好的作品不仅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更能给人以启发。我读《伊索寓言》,从中领悟了许多道理,忍不住想跟大家分享,我选了两篇与大家一起品味。(屏幕显示《蚂蚁和蝉》) 1、品读《蚂蚁和蝉》: 齐读寓言,多角度地概括寓意,并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谈体会。 小组交流三分钟,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寓意。(显示:角度理解寓意:1、从蝉的角度2、从蚂蚁的角度3结合蝉和蚂蚁,从辩证的角度)(评价语:你领悟到的寓意与作者不谋而合,你能想到这一点,真不简单。你举了自身的例子,看来有深刻体会了。你的见解很独特。)通过刚才的交流,可见这短小的故事却蕴藏着深刻的生活哲理。真是小故事,大智慧。(板书)仅读一则,还不能满足我们对大智慧的渴望,我们再读一则。

围魏救赵教案

《围魏救赵》教案

《围魏救赵》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的线索。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孙膑的聪明才智。 【教学难点】: 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遇事要冷静,并要开动脑筋,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法 【计划用时】 两节 第一节 【学习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所向披靡、以逸待劳”等词语。 2、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梗概,了解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思,设疑自探:

1、同学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有诗词歌赋,武有兵法韬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为了一统天下,在各国之间涌现了许多经典的战例。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穿越时光的隧道,飞回历史的天空。共同去领略孙膑卓越的才能,超凡的智慧,一起去感受惊心动魄的围魏救赵这场战争。 板书课题《围魏救赵》。 2、看着题目,你能提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帮我们学习? (预设问题:魏国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围他?谁在围他?那赵国呢,他们有什么恩怨?) 3、自探提示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不理解的生字词。标出段落的序号。 (2)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梗概。 (3)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看谁解决的问题最多? (4)文章中有几个主要人物?他们有什么特点?主人公是哪一个? 二、解疑合探 1、检测掌握生字新词的情况。(出示小黑板) 2、分小组读课文。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所向披靡:意思是草木被吹倒。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以逸待劳:指作战时候采取守势,养精蓄锐,等待来攻的敌人疲劳后

《围城》阅读引导课教学设计

《围城》阅读引导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谈谈《围城》中最喜欢的人物形象,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2、通过精彩语言的赏析,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交流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最近我们布置阅读《围城》,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对这本书了解多少。通过阅读和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请学生介绍《围城》。 二、作者作品: 1、作者 中国现代史上的“狂人”——钱钟书,字莫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钱钟书先生博学多能,精通英、法、意、德、拉丁、西班牙等多种语言。钱钟书是我国英语界公认的权威,当年曾任《毛泽东选集》英文翻译委员会主任并参加翻译定稿《毛泽东诗词》。 钱钟书还是个幽默大师,他健谈善辩,口若悬河舌灿莲花,隽思秒语,常常令人捧腹。钱氏的健谈雄辩大有孟子、韩愈遗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几乎无人不晓。同时因为才高一世,所以他也颇自负自许,相当的“狂”。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说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狂人”之一,钱钟书的狂,狂在才气,狂得汪洋恣肆,颇类古代庄生。他狂得直率、自然、可爱、可敬而复可亲。其实,人们往往忽视了钱钟书性格中很重要的另一面,那就是谦虚、谨慎,并不以自己的博学才华而故步自封,沾沾自喜,他对自己要求更高、更严格,尤其在学问上。他的《谈艺录》、《管锥编》、《围城》,煌煌巨著,可谓尽善尽美了,但他并不满意,并不引以自豪自傲。他对自己著作中每个字句,每一条中、外引文,都要逐处地查找核对,从不轻易放过,人们很难在他的书中挑出错误来,戏称之为“文正公”,他却自谦为“文改公”,尤其是愈到晚年,立论愈谨严、愈认真;成果愈大他愈谦虚,这才是一位真正的大学者最令人肃然起敬的可贵的精神和品格。 钱钟书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

《名著导读·家》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巴金的生平与创作,了解《家》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导读让学生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进而自觉地阅读名著。 情感价值与态度观让学生通过《家》的学习了解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了解当时青年人的处境,从而更加珍惜我们今天的时代;让学生懂得青春的美好,热爱青春,做自己的主人。 教学重点欣赏小说的方法;《家》中人物形象的把握。 教学难点《家》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课题 请一位同学朗诵诗歌《家》。 家 家有苦蔓苦藤的牵连 家有冬去春来的甘甜 家是风雨同舟的信念 家是倦鸟必归的巢眷 家收藏着童年般的顽皮 家镌刻着秋天般的丰盈 家是你受伤时最温馨的呼唤 家是你寂寞时最氤氲的弥漫

家是你遇到暴风雨时避风的港湾 家是你心头萦绕的那份永恒的挂念 通过对比该诗的温情与巴金《家》的冷酷导入课题。 二、走近作者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讲真话的一面旗帜,二十世纪的良心,一个时代的伟大代表,常青的文学大树,鲁迅之后的伟大文学家。 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1982年获“但丁国际奖”,1983年又被授予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 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随笔集:《随想录》五集。 三、故事梗概 家,可以让你想到什么? 家,在人们的眼中,都是爱的代名词,是避风的港湾,是永恒的栖息地,家就是一个能给你幸福温暖的处所,它就是爱。然而,巴金先生的小说中,“家”却是一个明争暗斗却不见硝烟的战场。 《家》的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八单元 30 围魏救赵》教案_12

30 围魏救赵(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复述课文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孙膑的聪明才智。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教学准备: 1、搜集与课文内容有的关文字、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0课《围魏救赵》。请大家自信地读一读题目,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谁能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反馈并师点评 在事情的起因中,魏军非常强大,谁能找出这些句子并且来读一读? 可事情的结果怎样呢,谁来读一下? 你读得很好,前后对比明显,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面对前后如此大的反差,你们有什么疑问呢? 生1:(魏军那么厉害,怎么会一败涂地呢?): 生2:(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的魏军怎么被杀的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呢?)生3为什么如此强大的魏军会落荒而逃? 2、师:同学们,你们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说明你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你们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那就是围魏救赵是怎样取得成功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学习探究吧,请大家来看自学提示,我们一起自信地来读一读。 同学们,不动笔墨不读书,拿起笔开始你的自学之旅吧。刚才大家自学得很用心,在这一部分中,孙膑的一段话,让田忌心服口服。是哪一段呢?(第七段)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吧。大家读得很好,那么孙膑分析形势的句子是

哪些呢?谁来读读你用横线画出来的句子。你找得很准确,就是这一句,那么你在旁边写下怎样的批注呢? (2)我觉得孙膑分析的很准确,这正是个大好机会,如果齐国军队与魏国主力硬拼,一定会吃大亏的。 你说的很好,从他的分析中,我们感受到了孙膑过人的智慧。谁还愿意把你对这部分的理解和大家交流一下呢? (3)带领学生画战略地图,给学生搭支架,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那么孙膑的作战计划又是什么呢?谁来读一读?你找得很准确。那你是怎样批注的?那么书中的“乘虚而入”的“虚”是什么意思呢。 (4)(孙膑认为应该先乘虚而入,直取大梁,然后做好准备,以逸待劳,这种作战计划非常实用。我想他一定会成功的)。 “乘虚而入”的意思是向着空虚的地方进攻,泛指抓住机会钻空子。虚指空虚,在文中指魏国集中全国主力去打邯郸,自己的都城大梁却只剩下了一些老弱残兵。 这个同学理解的很好。理解了关键的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这是理解词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 3、孙膑这样胸有成竹,事实的发展和他说的一样吗。我们一起来合作探究一下。谁来读一读? 同学们,团结力量大,接下来就让我们发挥小组学习的威力吧。 下面,谁愿意代表自己的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呢?事实与孙膑的话那些能够相互印证? (5)我们小组找到与孙膑的话“倒不如乘虚而入,直取大梁”对应的事实“就在孙膑佯攻襄陵的同时,齐军主力早已绕道直奔大梁而去了” 你找到很好,很准确。那谁愿意也来汇报一下呢?(6)我们小组找到孙膑的话是“魏国国都一旦危急,主力必定回师自救”与之对应的事实是“魏王发觉齐军已经逼近都城,顿时惊慌失措,又立刻派人火速传令,要庞涓快来保驾,庞涓得到命令,自然不敢怠慢,只好撤离邯郸带领自己的部下日夜兼程赶回魏国救援。” 同学们抓关键词语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从这些红色的词语中,

《围城》教案

围城教案(6课时) 民族教育学院二分院向沁 教学要求 ⒈作品的多层意蕴及讽刺特征。 ⒉《围城》在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 一、作家介绍 钱锺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书香世家。十九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1933年毕业,赴上海光华大学执教。1935年,先生与杨绛先生完婚,然后同赴英伦留学。两年以后,先生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副博士学位。之后随杨绛先生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1938年,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抗战结束后,先生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在其后的三年中,其作品集《人·兽·鬼》、小说《围城》、诗论《谈艺录》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1949年,先生回到清华任教;1953年调到文学研究所,其间完成《宋诗选注》,并参加了《唐诗选》、《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先生受到冲击。1979年,《管锥编》、《旧文四篇》出版。1984年《谈艺录》(补订本)出版;次年,《七缀集》出版。1998年12月19日,逝世于北京。 二、作品分析 《围城》是中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动笔于1944年,完稿于1946年,其时,作者正蛰居上海,耳闻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蛮横,“两年里忧世伤生”,同时又坚韧地“锱铢积累地”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付诸笔端。作者在《围城》初版的序言里曾自述创作意图说:“我想写现代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参照小说内容,可以看到,作者着意表现的是现代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众生相。全书共九章。通过主人公方鸿渐与几位知识女性的情感、婚恋纠葛,通过方鸿渐由上海到内地的一路遭遇,《围城》以喜剧性的讽刺笔调,刻画了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和空虚。作者借小说人物之口解释“围城”的题义说:这是从法国的一句成语中引申而来的,即“被围困的城堡”。

西游记名著导读 教案

《西游记》名著导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西游记》相关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熟悉取经故事,能复述经典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兴趣,学习师徒四人坚忍、执著的精神。学情分析 学生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或看过《西游记》这部动画片,了解主要故事情节,熟悉主要人物,对“大闹天宫”“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等故事耳熟能详。但是学生没有深入思考过《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对师徒四人的人物形象也没有过多探究。 重点难点 重点:能准确复述经典故事情节,深入分析师徒四人的人物形象及执著精神。 难点:通过故事情节,将人物形象一分为二,全面正确看待师徒四人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准确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导入】激趣导入 刚才同学们诵读的《声律启蒙》令人陶醉,这就是古典文化的魅力。同学们已经读完了《西游记》,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走进那神魔的世界,与吴承恩隔空对话,和取经人同历磨难。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那老师先给同学们播放一段PPT,帮同学们回顾一下西游剧情。 【测试】知识验收必答题 鲁迅先生说《西游记》是一部人人都喜欢看的“奇文”,《西游记》中有经典的人物形象,有脍炙人口的故事,也有需要我们掌握的文学常识。下面我们仍然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考一考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班内36人,4人一组,共9个小组,每组按语文成绩的高低分为1,2,3,4号。举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1,2号同学加1分,3号同学加2分,4号同学加3分。组长记录得分,下课汇总。下面的必答题环节由每组的3号同学来答题,先选题号,然后直接说答案。 1. 《西游记》是一部(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2. 全书共(一百)回,第1~7回,写孙悟空出世到(大闹天宫) 3.第8~100回,写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八十一)难,去(西天大雷音寺)取经的故事。 4. 《西游记》中塑造了神通广大、机智勇敢的孙悟空形象。他会(七十二)般变化,使用的兵器是(“如意金箍棒”) 5. 孙悟空自封为(“齐天大圣”),被玉帝派去看管蟠桃园,在取经路上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斗战胜佛”)。 6. 猪八戒原是管理天河水兵的(天蓬元帅),获罪下凡,误投猪胎,独占福陵山云栈洞为妖,后保唐僧取经,被封为(净坛使者)。 7. 沙僧原来为天宫中的 (卷帘大将),被贬下界,在流沙河为妖,后因保唐僧取经有功,被封

围魏救赵教案精品

【关键字】历史、教案、设计、教案、情况、方法、行动、问题、难点、自主、合作、发现、了解、关键、重点、能力、方式、结构、反映、关系、分析、把握、拓展、指导、解决、提高 《围魏救赵》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通过学生复述故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足智多谋的聪明才智。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遇事要沉着冷静,并要开动脑筋,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⒈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⒉领悟其中的道理,弄清故事引人入胜的原因。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中国的历史故事吗?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穿越时光的隧道,飞回历史的天空。猜一猜,下面这几个历史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课件出示: 破釜沉舟——(项羽)负荆请罪——(廉颇) 毛遂自荐——(毛遂)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完璧归赵——(蔺相如) 背水一战——(韩信)田忌赛马——(孙膑) 师:在《田忌赛马》中,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孙膑的才能。今天让我们随着历史的车轮,走进《围魏救赵》这篇课文,去进一步领略孙膑卓越的才能、超凡的智慧和惊人的毅力。(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 出示“我的自学收获多” (1)我会读我理解:正确认读以下成语,并解释画线的成语。 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严严实实危在旦夕 胸有成竹乘虚而入以逸待劳稳操胜券

惊慌失措日夜兼程后院起火人心惶惶 天罗地网措手不及溃不成军落荒而逃 (2)我会理我会填:根据本文的叙述,概括有关内容填写在括号里。 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田、孙商议,直取大梁)(佯攻襄陵,围魏救赵)孙膑设伏,齐国大胜 (3)我收集我交流:有关孙膑生平简介的资料。 过渡: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好。“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在自学中你发现了哪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谁为什么围魏救赵?他们又是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阅读之旅。 二、自主探究 出示自主探究(一)故事起因 学生独立自学 ⒈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怎样? ⒉魏国军队怎么样?在文中勾画相关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出示重点语句:这一年,魏国将军庞涓率领八万精兵出征赵国,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很快就直抵赵国都城邯郸,把一个小小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 (抓住“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严严实实”这几个词,一方面说明魏国的强大,庞涓率领的军队在攻打赵国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另一方面说明面对强大的敌人,齐国救赵国是不容易的。) ⒊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齐王还要去救赵国? (引入“唇亡齿寒”的故事。齐、赵两国之间互相依靠,有着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 过渡:在强大的魏国军队面前,齐国最终决定出兵,到底战斗结果怎样呢?让我们迅速浏览最后一段,说一说。 出示自主探究(二)故事结果 学生独立自学 ⒈文中哪几个成语写出了魏军的失败,同时也反映了围魏救赵的成功?理解后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重点句:魏军措手不及,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名著名篇阅读学案 通用优秀版教案

《名著名篇阅读》学案 《考试说明》对本部分的考查要求是“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能力层级级 考点解读指导: 2008年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样题“名著名篇”命题思路:能把握住名著名篇的基本内容及相应的文学批评观点,能理清作品情节发展的线索并对其重要情节做到了然于心,能了解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主要表现。所以对情节的考查是重中之重。据此,我们的复习应注重如下几点: 1、2008年江苏语文高考加试“名著名篇阅读”考点将由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形式组成,这意味着复习要有侧重点,一般来说,容量大、情节复杂的作品如《三国演义》《红楼梦》《家》《欧也妮葛朗台》《雷雨》《哈姆雷特》等用来出主观题的可能性比较大,其他作品的相关文学常识在客观题中出现的概率比较大。 2、对相关名著名篇中最主要的情节脉络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应作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比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矛盾性格。对情节的复习要紧紧抓住围绕主人公发生的和为大家所熟知的情节,比如说《红楼梦》,要特别关注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交往的情节,同时,宝玉挨打、黛玉葬花以及刘姥姥进大观园等都是热门话题。比如说《三国演义》,可以关注两次著名的战争――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可以关注蜀刘集团核心人物之间重要的交往经历―――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可以关注战争中发生的著名的故事――华容道放曹、失街亭、空城计、败走麦城等等。 3、由于江苏省语文高考并不刻意避开人教版教材,所以除了要关注苏教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以外,我们也应该关注人教版教材及其读本中所出现的涉及到名著名篇的片断。 “名著名篇阅读”考题很可能成为加试内容考查的分水岭,而这一部分内容的掌握是能够通过突击复习来提升的,这是所有选考历史科目的同学所要注意的。 文学名著简述题的常见设题方式有: 一、提要 提要,即针对撮取名著中重要的故事情节作简明扼要的介绍。从概括对象的内容繁简性看,可以是对一部书、一个章节的提要、也可以是对一个重要事件、一个精彩场面的提要,这种题型侧重考查学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复习备考中,考生宜在直接读原著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加强提要编写的训练,尤其是对表现主要人物个性形象的重点章节和场面,能做到用书面语言来概括复述。 如:简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经过。 参考答案示例: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了一次论辩。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张昭等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从容应对,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 解答此类题,考生应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晰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 二、列述 列述,即针对名著中重要的人物形象的某一典型性格特征作简洁明了的列举描述。从人物形象在名著中的地位看,可以是对在整个故事情节中起支配作用的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的概括描述,也可是对次要角色的性格特征作简要描述。这种题型侧重考查学生对于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对体现个性特征的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复习备考中,考生应加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薈湛江市第二中学麦晓敏 2016年11月5日 莆【教学目的】 蚃 1.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产生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写作动机,激发学 生的阅读。 螇2.引导学生用浏览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欣赏精彩片段。 蚅3.学会欣赏运用对比手法、细节描写人物。 螄【教学重点】 莂 1.了解全书内容,提高学生理解水平; 袇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肆【预习要求】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搜集有关资料; 蒆【教学过程】 膁一、导入(30秒)

膁师: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 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并成为经典篇目。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 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 蒇(板书:朝花夕拾鲁迅) 羃二、了解名著阅读的方法(5分钟) 膄师: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名著? 芁(生谈阅读方法)后出示(PPT1:) 羈名著基本的阅读方法: 蚅(一)先读序言、后记和目录。以便对这本书的作者情况、写作背景、写 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初步的了。 羂(二)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精彩部 分和难点,则需要像读课文那样精读。二者结合,收获更多。 莁(三)做点读书笔记。可以概括大意,抄名言,作评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莈(四)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 膃三、阅读《朝花夕拾》(5分钟) 螁师:我们也借鉴以上方法来读读《朝花夕拾》。

最新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学设计名师资料汇编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一、学习导引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并成为经典篇目。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 (1)、《朝花夕拾》全书篇文章,外加一篇《》,一篇《》,是鲁迅惟一一本集;是鲁迅回忆、和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是回忆性。 (2)、我们已学过该集中的文章有《》、《》等;在初中阶段,我们还将学到《藤野先生》一文。 (1、十;小引;后记;散文;童年少年青年;记叙文;散文。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二、课文重温 (3)、讨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4)、《阿长与〈山海经〉》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3、③;4、称呼的由来,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大”字形的睡相,一肚子烦琐的道理,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谋害“我”的隐鼠等;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 三、发人深思 有一句校园民谣: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意思是说,学生平时学习语文,对鲁迅的作品的阅读理解,感到困难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1、专家说 大家普遍感觉到鲁迅作品比较难懂。那他难懂在什么地方?通常的说法是认为鲁迅作品的时代背景比较复杂,我们不太了解,这样就很难进入鲁迅作品。其实我觉得这不是阅读鲁迅作品的障碍。鲁迅作品之所以难懂,难懂在你很难知道他真正在想什么,真正想说什么,这一点非常难把握。鲁迅先生关于他的作品,说过两句话:我所想的和我所写的是不一样的,我为自己写和为别人写是不一样的。所以,你要真正了解鲁迅作品的真意,是很困难的。

《围城》读书心得1500字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读《围城》有感 页脚内容0

读围城有感 因为这次毛概老师布置的一个小小的平时作业,也因为对作者好奇已久。我拿起了许久之前就已经出现在我的书单上,但迟迟没有翻开的《围城》 零零碎碎,断断续续,前后一月有余,总算是把这小说粗读了一遍。对书中的人物、情节还有那个动乱的年代有了一个大体上的了解。 要看懂《围城》还要从她的作者——钱钟书说起。钱钟书于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一个教育世家。作为钱老的同乡,这也是我选择这一本书的重要原因。围城一书写于珍珠港事件爆发后钱老被困于上海期间。书中大部分的故事都发生在抗战初期的江浙地区。 书中主人公——方鸿渐,典型的“富二代”式人物。老丈人将他送出国去,愿他好好学习,可让家族维系辉煌。而他却整日游手好闲,几年下来,只得一张所谓“克莱登大学”的文凭归国。同时围绕着方鸿渐,还有赵辛楣、苏文纨、孙柔嘉、李梅亭等一众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共同展现出了一副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国文人接受西方文化冲击和东方传统文化桎梏的众生相。 “围城”这一书名,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在宴席上的一番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 书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这几个女人的感情纠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最后自食其婚姻的苦果。每每跳出一段感情的围城,但不久便又陷入另一段感情的围城之中。这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最终沦陷在其中,不得自拔。如果说几个女人的感情纠葛是爱情的围城,而三闾大学则着实是一座事业的围城,在这城中这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当他离开那里,面对的却是一个集 页脚内容1

围魏救赵教案设计

围魏救赵教案设计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 2.感情读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并能用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复述故事。 3.联系上下文,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1.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孙膑的聪明才智。 自我领悟法、口语表达法、讨论交流法 了解孙膑、庞涓的相关情况;三十六计;教学课件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故事的起因。 重、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有诗词歌赋、武有兵法韬略。关于中国古代兵法,你有哪些了解? 生回答

师:咱们班同学知识真是丰富,刚才有同学提到三十六计,在三十六种计谋中,你知道哪几种呢? 生尝试回答 师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计围魏救赵。(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读后质疑)可能提出的问题: (是谁围魏救赵?他们又是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去了解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 __,去感受大军事家孙膑的智慧。 二.初读课文,梳理过程: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总来认识一下本课的生字词。 课件出示:逸痹佯怠兼惶盔溃 (1)带拼音读

(2)去拼音读 (3)找生读、正音 (4)找易错字 词语: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虚而入以逸待劳 稳操胜券丢盔齐甲溃不成年落荒而逃 (1)齐读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 师:同学们扫除了文字障碍,请同学们再读这个故事,完成老师出示的问题: 课件出示: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孙膑投状、齐军大胜。

儒林外史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吴敬梓的生平与《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主题、艺术成就。? 2、学习《儒林外史--匡超人》的客观、真实的间接讽刺的笔法。? 3、学习《儒林外史》的多样化的讽刺手法。? 教学重难点:多样化的讽刺手法及运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边出示边指出作家作品及人物,都出示完,提问这些图片上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明确:都是可笑可鄙的人物,都是作者在作品中所讽刺的人物。? 今天我们通过《儒林外史》节选部分《匡超人》的学习,来体会其讽刺艺术。? 二、《儒林外史》作品介绍? 1、介绍《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明确:《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社会问题小说。它以真人为模特儿,以当代发生的事为素材加以概括提高。作者从儒林入手,对民族文化长期积淀下来的霉烂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和批判。与以前的小说相比,《儒林外史》更具有思辩和批判的特色。《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虽然对黑暗现实的揭露颇为深刻,但主要是表述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写得更光彩照人。《金瓶梅》对于社会现实展现和暴露多于批判。而《儒林外史》则主要是通过对丑恶现象的批判揭示其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在小说中是次要的,也并不动人,而作者所抨击讽刺的人物却活跃其中,成为光彩的艺术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儒林外史》不仅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2、介绍《儒林外史》的主题? 明确:《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3、《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它所具有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讽刺艺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对于《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是中国小说史中讽刺艺术的一个里程碑。? 三、分析《儒林外史》的客观写实的讽刺笔法? 1、提问:同学知道的文学作品中讽刺性的情节,语言,人物性格的片段。? 答案略? 2、(教师总结)在中国文学史上,讽刺文学的产生是很早的,甚至可以说有了文学,也就有了讽刺文学的产生。如先秦诸子散文的寓言,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说(先秦的寓言《庄子》,魏晋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如唐传奇,元明戏曲(唐代传奇《枕中记》,宋元话本小说《快嘴李翠莲记》等,都有讽刺作品或带有讽刺意味的描写。明以来的小说,讽刺文学有了很大发展。《金瓶梅》、《西游记》里有很多幽默和讽刺的描写。《西游补》、《斩鬼传》、《聊斋志异》的某些篇章更有不少讽刺的佳作。但是,作为一部社会问题小说,作为以讽刺为主要艺术手段,而讽刺的手法和运用又非常娴熟巧妙的当首推《儒林外史》。鲁迅说:'迨《儒林外史》出,于是说部之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这是很中肯的评论。? 3提问:如何理解讽刺呢??

《童年》名著导读教案

《童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高尔基及其人生三步曲 2、通过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培养坚强人格,珍惜当下美好生活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下面请大家注意听一段话:从那时起我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人们,仿佛我心上的外皮给人撕掉了,于是,这颗心就变得对于一切屈辱和痛苦,不论是自己的,或别人的,都难以忍受的敏感。这个一个孩子对生活的看法,不知大家是否也这样仇恨这个世界呢?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1868—1936)的童年,一起体会主人公的苦难历程! 二、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文学家,无产阶级文学的创始人之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饱尝了人间苦难。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革现实的途径。他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为祖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导读教学 1、教师口述故事精要,介绍人物 内容精要:《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写的是高尔基幼年时期从三岁至十岁这段时间生活断面。 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八单元 30 围魏救赵》教案_12

《围魏救赵》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 一、激趣引入 1.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为什么不直接去救赵国,而是率军去攻打魏国呢?这个办法是谁想出来的呢?读读30课就知道了。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复习 1.生字词语。 2.主要内容。 三、深入学文,由果及因 (一)、了解起因,体会险情 1、指名读1——2自然段,思考:你觉得魏国的军队是怎样的一支军队?(强大)(出示重点语句:这一年,魏国将军庞涓率领八万精兵出征赵国,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很快就直抵赵国都城邯郸,把一个小小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 2、你是从哪几个词语体会出魏国军队强大的?(抓住“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严严实实”这几个词,一方面说明魏国的强大,庞涓率领的军队在攻打赵国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另一方面说明面对强大的敌人,齐国救赵国是不容易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并理解。 3、作者运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表现魏国的强大。 4、指导读:对呀!那该怎么读?谁能把这种气势读出来(抽生读评) (二)、了解战局,造成悬念 1.过渡:在强大的魏国军队面前,齐国最终决定出兵,到底战斗结果怎样呢?让我们迅速浏览最后一段,说一说。 (战争的结果是:魏军大败,齐军大获全胜。) 2.请小组齐读13-14,思考:文中哪几个成语写出了魏军的失败,同时也反映了围魏救赵的成功?理解后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重点句:魏军措手不及,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措手不及、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等写出了魏军来不及应付的狼狈和大败时的惨状,反衬了围魏救赵的成功。) 3、魏国败得一个字“惨”啊!一支拥有八万精兵的军队由进攻时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到最后被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这是什么原因呢? (三)分析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 1、在这一次奇迹发生中,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孙膑) 那么,孙膑的计谋绝妙在什么地方呢?请两位孩子分角色读文的3——8自然段中田孙对话。 2、交流:孙膑为什么要齐军不直奔邯郸而要直取大梁? 1、分析直奔邯郸的劣势和直取大梁的优势并体会孙膑计谋的绝妙。 (抓住“胸有成竹”、“乘虚而入”、“以逸待劳”、“稳操胜券”这几个关键词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并朗读出他的“胸有成竹”。) 句式训练:“魏国集中全国的主力去打邯郸,自己的都城大梁却只剩下了一些老弱残兵,这不正是个大好机会吗?”改成陈述句。 2、抓住“乘虚而入”理解魏国虚在哪?

《儒林外史》公开课教案

《儒林外史》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吴敬梓的生平与《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主题、艺术成就。 2、学习《儒林外史--匡超人》的客观、真实的间接讽刺的笔法。 3、学习《儒林外史》的多样化的讽刺手法。 教学重难点:多样化的讽刺手法及运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边出示边指出作家作品及人物,都出示完,提问这些图片上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明确:都是可笑可鄙的人物,都是作者在作品中所讽刺的人物。 今天我们通过《儒林外史》节选部分《匡超人》的学习,来体会其讽刺艺术。 二、《儒林外史》作品介绍 1、介绍《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明确:《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社会问题小说。它以真人为模特儿,以当代发生的事为素材加以概括提高。作者从儒林入手,对民族文化长期积淀下来的霉烂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和批判。与以前的小说相比,《儒林外史》更具有思辩和批判的特色。《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虽然对黑暗现实的揭露颇为深刻,但主要是表述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写得更光彩照人。《金瓶梅》对于社会现实展现和暴露多于批判。而《儒林外史》则主要是通过对丑恶现象的批判揭示其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在小说中是次要的,也并不动人,而作者所抨击讽刺的人物却活跃其中,成为光彩的艺术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儒林外史》不仅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2、介绍《儒林外史》的主题 明确:《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于是,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