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心理学角度看,如何才能活得有安全感

从心理学角度看,如何才能活得有安全感

从心理学角度看,如何才能活得有安全感

361心理:https://www.doczj.com/doc/e81588065.html,

从心理学角度看,如何才能活得有安全感

按照弗洛姆的观点:现代社会给人们以极大的自由,但与此同时,由于自由的增大,使得现代人与社会、与他人的联系日益减少,个人的责任日益增大。现代人日益缺乏归属感,经常体验到孤独和不安全。

安全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我们认为,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即基本人际信任,才能积极地发掘自身的潜力,才能有人性及价值的较充分的实现。不安全感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基础心理特征,当它在比较一般的范围内的时候,就不被当作是病态的表现。不安全感是许多心因性精神障碍最根本的人格基础,没有安全感,就没有自我接纳,就没有人际信任,更不可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导致精神障碍。

从心理学角度看,如何才能活得有安全感

从内部定义安全感—安全感源于你对自我的信任—你进行思考和付诸行动的能力。

只要你还有能力去思考和行动,你就是安全的。拥有这种心态时,你可以无家可归却依然感到安全。为什么?因为你仍有能力思考和行动—你的无家可归只是生活上的一种暂时后退。它并非对你安全的威胁。所以即使你身处财务上的不稳定情形,外部环境也威胁不了你的安全。你的安全已获保障。它无法被外部事件所剥夺。

现在当涉及行动时,你就能看出为何一些人会陷入瘫痪状态,另一些人则能快速前进。基于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级理论,安全感是比自我实现更基本的一种需求。这意味着倘若感觉不到安全,你就无法全然进入设定和达成宏大目标的状态。安全感必须首先得到满足。

若你从外部定义个人安全感,就总会受到处在自身控制之外的因素伤害。但内部控制观能给人以力量。假如从内部定义个人安全感,无论在你的控制之外发生了什么,你总能满足这种安全感的需要。此外,不管发生什么,你都总能为自己的梦想采取行动。

怎么让自己活得有安全感,相信自己能应对人生路上出现的任何事情,就是一种选择。你无需争取才能获得这种信念。你不必得到某些外部认可才能允许自己追求个人梦想。你毫不需要这种许可。你不需要外部世界告诉自己:“好吧,你终于满足了生活的基本安全要求。只要你能维持当前外部安全水平,现在便有了追求个人梦想的权利。”

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

从 心 理 学 角 度 瞧 电 影 学号: 专业班级: 姓名: 《盗梦空间》观后感 在“世界就是不就是真实得”这方面得冲击力,《盗梦空间》对个体得冲击力更大,因为它得基石就是心理学,它直接作用于每个人得身体与心理层面,所以每个人都会有感触。比如电影里说:您记不得梦就是怎么开始得,您记得得梦都就是中间得部分。同样得,我们也可

以联想到:您记不得就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得,您记得得人生就是 从中间开始得。(人类最早得几年没有记忆,虽然较权威得说法就是因为婴儿没有语言,所以不能把经历用理解得方式记忆下来。)这么一想,人生就更像一个大梦了。 《盗梦空间》有很多符合普通人感受得东西,比如潜意识。潜意识就是人类在大脑中隐藏起来得意识。柯本得潜意识中,因为对妻子有负罪感,所以她意识中得妻子总就是凶恶得出来杀人,而到最后她 改变了对妻子得负罪,她意识里得妻子于就是变得温柔了。这样得例子有很多。 这就是一部“不怕剧透”得电影,导演与编剧为了故事得成立给予观众很多假设与规则,包括人得潜意识、梦中梦、重新诠释得“穿越”等等。其实最伟大得造梦师应该就是影片以导演诺兰为首得制作团队,能将自己得想法变成一部电影,我们观影时又何尝不就是进入 了她得梦境。 值得一提得就是电影带来得欢乐笑场,这恐怕就是导演也始料未及得。在睡梦中始终保持高雅微笑,又会使坏骗吻得亚瑟一角在影片中充满喜感,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观众得嘴角。而莱昂纳多关于“jump”得台词也得到了网友们得热议,许多人瞧完后大叹:“《泰坦尼克号》里莱昂纳多对露西说:‘you jump,I jump!’,《盗梦空间》里莱昂纳多对梅尔说:‘If you jump,I will not jump with you!’果然男人成熟后就不会再相信爱情这回事了。”这让我不禁联想到《麦田里

社会心理学——歧视与偏见

歧视与偏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可能会淡忘好多东西,但是对一些特殊人群的歧视或是偏见却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除。 也许妇女不再是我们歧视的对象,但是在好多人眼里女性仍然不如男性,或许现在很多用人单位会把话说的委婉一些,会说这个工作不适合女性做,其实也是一种变方的歧视!当然在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现象,大家喜欢生男孩不喜欢生女孩!不得不承认,在生理上或是在体力脑力上,男性是比女性要强,但是社会总该给女性些机会,让女性去尝试,让女性自己摆脱被歧视的困扰!正如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女企业家、女官员、女外交管等等,这在旧社会是不可能有的!这些改变正是验证了我的那句话,要给女性机会,让她们去尝试。然而当我再去面对社会中的一些歧视女性的现象时,我只能说社会对女性的歧视确实有所减少,但并没有消除。 然后我再说对艾滋病人歧视与偏见。从现在的医疗的水平来看,艾滋病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患上了艾滋病就意味着死亡。所以人们害怕得艾滋病,害怕被传染。在人们的潜意识里面认为艾滋病和感冒发烧一样很容易被传染,所以人们见到艾滋病患者都不敢靠近,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艾滋病患者受到了人们的歧视和偏见。其实艾滋病的传染并没有那么容易,它是通过血液、性、母婴等方式传播的,但绝对不是人们想象的像感冒发烧一样传播的那么容易!与艾滋病人正常握手吃饭都是没问题的。但是这些知识并没有让所有人都知道,所以艾滋病患者被歧视和偏见的情况并没有被消除。 当然还有对农民工的歧视与偏见,还有外国种族间的歧视,那么究其原因到底是什么?我总结了几点。 首先,是社会的影响,在多年的社会影响下,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形成了这样或那样的歧视,于是世世代代传递下去,然后社会又没有人去管,去反抗,于是这些群体不停的被歧视。 还有,就是很多人本身很优秀,就向男性对女性的歧视,譬如两个体重相似的男性和女性,男性可能会比女性提起的重物的重量要高,于是歧视就产生了,因为男性觉得我比你厉害,所以就会有男性歧视女性的这一现象。还比如像白领看不起农民工等这些劳动团体,他们觉得你和我用同样的时间工作,你比我累,比我干的活重,可是你挣得钱比我还少,于是歧视也产生了。这些歧视都是产生于自生的优越感。 最后,也许是这些人本身就有什么恶习,比如像黑人,有些黑人吸毒,还有好多恶习,就很理所当然的让人歧视了。当然这个原因占得比重很少,但也很重要。 那么面对当今的社会我们要去怎么解决歧视与偏见这个问题呢? 其实,在我们的思想里,就不要有这些歧视与偏见的意识,人们总爱先入为主,总相信第一印象,第一感觉是正确的。其实不然,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也许你是幸运的,你是个白人,你是个健康的人。但是如果有一天灾难降临到你的身上,你要怎么去面对,当然由白人变成黑人是不太可能,除非要改变基因,但我相信没有谁愿意。可是,患上一些疾病的概率却是在每个人身上都是存在的。那那个时侯你被人歧视了怎么办,你有想过没有。我相信谁都会后悔吧,我当初为什么要歧视这些人。那么是只有每个人都经历过被歧视后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才能没有歧视吗?我想不然吧,其实在每个人心里要明白,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你

心理学必看的30部经典电影

心理学必看的30部经典电影1.《充气娃娃之恋》lars and the real girl 心理学看点:孤僻症,妄想症。 虽然不是RYAN的经典之作不过他表现得很好 2.《吮拇指的人》thumbsucker

心理学看点:ADHD Ritalin,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3. 《大象》elephant

心理学看点:电影以一种难以想象的时间-空间语言挑战了传统电影的现实主义,从这个角度,讨论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一个哲学层面,对一件已经发生的事实,时间已经过去,以回忆和和判断建立的感知体系能够还原事实本身吗?从现象出发如何抵达真相?经验事实是否就是事物的本质?电影的艺术虚构性与现实的真实性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这个题域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开始一直到德勒兹的“影像-时间理论”似乎一直在延伸,加斯想我们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任何理性,无论是意识形态的权力话语还是纯粹的理论/话语推导,在现象的丛林中是多么盲目和无知。他说,“我就像哥仑布,我对一切将一无所知”,也许正像《疾走罗拉》的开场白那样,“电影只进行90分钟,剩下的都是理论了!”--gus van sant 这个GAY带给我们的全是心里上的震撼 4. 《秘窗》secret window

心理学看点:DID,多重人格。 5.《致命ID》Identity 心理学看点: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旧称MPD,多重人格障碍。DID 身份识别障碍多重人格 6. 《火柴人》matchstick men

心理学看点:洁癖、强迫性人格。 7.《歌西卡》gothika 心理学看点:犯罪心理学,失忆。

8. 《失眠》insomnia 心理学看点:严重失眠症。 9.《异度空间》inner senses

社会心理学论文

关于社会偏见的研究 摘要:偏见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其产生具有多方面的根源。但引起人们重视的是它会给社会生活的协调和谐造成破坏性的后果和偏见给受害者带来的心理后果。因此,只有消除社会偏见的消极影响,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环境。 关键字: 正文:在社会心理学中,偏见通常被理解为是一种错误的态度。如果一个人对某个社会群体产生偏见,就会倾向于用特殊的(通常是消极的)方式来评价其成员,而对该成员的具体情况和表现只给予很少的关注或根本不关注。因此,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偏见可以被定义为对某一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的一种不公正态度,它是一种事先或预先就有的判断。伴随社会心理学对态度的研究,偏见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历史。从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关于偏见的实质、偏见的结构、偏见的测量、偏见与歧视的关系、偏见的消除等方面的研究一直处在社会心理学家的视野中,并取得了许多成果。对种族偏见、性别偏见、社会阶级偏见等的大量研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随着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关于偏见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进步。 一、偏见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其产生具有多方面的根源。 早些时候,社会心理学家们倾向于用社会化、群体间的利益冲突、个人心理因素(如遭受挫折、权威主义人格)等来解释个人为什么会持有偏见。上世纪中期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逐渐成为整个心理学的前沿,人们开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待偏见的形成问题。 1、进化心理学家从进化论的角度对偏见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认为偏见是与生俱来的,是我们的生存机制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驱使我们喜爱我们的家庭、部族和种族,而对外来者表示敌意。其依据是:动物中存在着一种对与自己基因相同的其他个体表现出善意、而对与自己基因不同的个体表现出恐惧和反感的强烈倾向,尽管后者并未对其造成伤害。虽然人类可能天生具有表现出偏见的生物倾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偏见就是人生理结构的极为重要而又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社会认知偏差导致社会偏见社会偏见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认知上的偏差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刻板印象。产生偏差的根源在于认知者群体与认知对象之间的明显的差异性以及人的排它本能。人总是倾向于和自己同质性高的人们交往。对自己所属的那个群体具有较高的认同感,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比如弱势群体成员更多的是群体内交往,对于其真实的心理和生活状况,其他社会群体往往缺乏直接了解的机会和渠道,想让精英阶层的人来直接和弱视群体交往和相互了解是很困难的,对于两个差异性较大的群体。因为彼此了解太少不确定因素太多,人们往往本能的倾向于回避。由于这种心理,异质性较大的群体往往容易相互隔离和疏远,而越是这样越是得不到彼此真实的信息,对对方越是无知,偏见往往就是起源于这种无知。 3、任何偏见的形成都受其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在近代历史上,上海人对苏北人的地域性偏见就是由于近代上海的文化和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进一步拉大了两地人原本的心理距离而导致的;而相反的情况则是,浙北人和苏南人原来的社会认同感随着近代以来两地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密切联系而加深,因此,无论是社会偏见还是社会认同均是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到了现代,城乡、地方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了地域性偏见的形成和延续。由于改革开放的需要,沿海城市的发展显著好于西部内陆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经济实力及受教育水平都产生了较大的差距。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原本由来已久的地域性偏见

从心理学的角度学习电影

我们前面不断的提到电影是心理学的问题,而且一再重复我在夏威夷大学讲课时巧遇一位心理学博士对电影现象的看法:她听了我的讲课之后,告诉我说我讲的都是心理学。我跟他说我不懂心理学,没有学过理学,就是大学的时候为了凑学分选了一堂心理学课,也没仔细读。他说你放心,我是心理学博士,你讲的都是心理学,他说他觉得很奇怪的是,为什么他的老师在给他讲心里学的时候没有用电影的例子,他说我讲电影的角度对她是一个极好的例证,他以后得改从电影的角度来研究心理学。这件事情给了我很大启发,尤其因为他不是搞电影的,只不过是偶然听了一堂电影课。他的态度很客观,她的看法跟1916年蒙斯特堡(他是德国的一名心理学家)的那本著作《Photoplay – A Study of Psychology》的观点完全一样,跟心理学家爱因汉姆的那本著作《Film as Art》(那标题不是“电影是艺术”,而是“电影作为艺术”,准确,明了!)也是一致的。这个认识非常重要。在传统的艺术里面有这么个说法,即心理学和艺术是没有关系的,在艺术里,心理学是个接受问题和创作没有直接的关系,可是现在我们知道了,电影全部是心理学,电影的存在直接依靠心理学。我知道这个事实对许多人来说,不是听不懂,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听不懂的,可就是转不过这个弯儿来。现在通过有意识地大量实证我绕过来了。所以现在我在教你们的时候,完全是从心里学的角度出发的。现在大家都知道,似动现象的illusion,(这个心理学的概念来怎西方。到了中国被翻译成错觉。我极不同意,错是可以纠正的。电影的似动错觉是无法纠正的,所以我宁肯用英文的illusion, 而绝对不用错觉这个概念。)是产生在看的那个人心里的。看的人也就是观众就没有似动,因为似动不是在荧幕上产生的,是在观众脑子里产生的,是观众的心理作用产生了这个illusion。脱离了观众,离开了看的人,没人看,那银幕上出现的只是一幅幅连续闪现的静态的画面,没有运动。有人看银幕了,于是那个看的人自己通过看银幕上那些连续出现的一幅幅静态的视觉形像而感觉到一种似动的illusion。总的来说就是这样,我们在继续研究,我们的学习就是一种研究。还得声明一点,我不再用“画面”这个错误的概念。因为它的原文,无论是英语还是法语都是image, 源自拉丁语的视觉形像。五十年代以后,中国大陆的一批电影专业翻译(包括我在内,所以我既是犯错误的人之一,又是知情人),由于不懂电影,就沿用了在电影创作界一向用的一个概念“画面”,因为那一向是画出来的,又是平面的。不无一定的道理。但是当理论深入的时候,就会造成许多错误的概念。“画面”没有纵深空间,也没有运动。 但是有个问题,比如说在昨天同学们的讨论过程中,Tonelf 给自己原来的镜头加上了声音,先是加在镜头的开端,持续了镜头的四分之一的长度就没有了。大家建议他试试把那声音放在镜头的后面,与镜头一起结束,看看会是什么样的效果。结果大家觉得那个镜头的声音放在后面比声音放在镜头前面要短。有些人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可我有过不止一次这样的失败经验。有一次我拿出一个镜头来给同学看。达到了预期效果。后来我又换了一个看来动作更劇烈的镜头给同学看,效果适得其反,大家都说拖了。两个镜头的长度一样,动作劇烈的感觉反而拖了。这是什么原因?后来我想起北师大心理学系的彭教授在谈到人的记忆力时说过,一个镜头的最后一格,观众记得清楚,因为它最近,其次是第一格,因为那是第一印象,新鲜,记得住。而中间的则是模糊的。我那第二个镜头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在镜头的结尾让那辆被撞坏的车一直滑到前景,直到停。观众得到的最近的印象就是停。拖了。同样一句话,加在同一镜头的前面就感觉长,加在后面就又感觉短了呢。。这正是彭教授所说的,印象最深的是在最后面。因此把加在前面的声音挪到后面去之后,印象就变深。而在最后一格你要处理更多的信息,你就忙了,你得的最后印象就是整个镜头都变快了,这是在观众身上造成的主观感觉。 在反反复复做各种实验时,开始多少带有盲目性,如果你试验做的多了,当你学会了有意识地去总結经验,寻找规律,那逐渐地就不会那么盲目。比如昨天几个变化,那个捡破烂的大包装到车上去,大家觉得它是长还是短?我把大包的特写去掉,在后面加长,保持时间不变,感觉是不是变了?变了。这是我的心理学的经验,特写和远景的时间感觉是不一样的,汽车从远到近是三秒钟,从近到远也是三秒钟,但是这两个镜头给观众的感觉是一个短一个长。从远到近的你可以让镜头长点,没关系。但是从近到远的不能长,因为越走越远你就感觉它长,你不从心里学角度你研究不出什么来。 要随时不断的进行实验,因为心理学这门学科至今尚未臻于完善,而且还有认为心理学该淘汰了,因

浅谈认识自我——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认识自我的偏差及策略

题目:浅谈认识自我——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认识自我的偏差及策略 关键词:认识自我偏差归因社会学习个性自我认知 人生是一场不可重演的戏,导演和主角都由自己一人担任。自己的一生怎样都由设计,这便突显出了全面认识和了解自己的重要性。但是要做到全面客观的认识自我绝非易事。 认识自我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而且一生都要不断地做,同时认识自我不能任凭自己的主观感和自己的主观期望,要求认识自我要客观且辩证。 大千世界,物各有所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千人千种性格。每个人都有自我,只是程度不同,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认识自我存在偏差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表现:一是有极强的自我意识,表现为“盲目自大”或过分的“自卑”,常常是两个方面不平衡,偏向于一方面,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自己期望过高且有些不切合实际,或对自己怀疑,不信任,做事的结果是给自己带来极强的挫败感和失落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障碍,社会适应不好等;第二种是没有自我意识。表现为无所事事,整日颓废不堪,做事依赖,已出现从众,缺乏自我概念。最后一种比较极端,既有子又没有自我。表现为极度自卑或极度自傲,常常是强烈的自我矛盾和自我束缚。做事过分强调自己或盲目、随意、被动缺乏主见。认识自我是很重要的,希腊哲学家说:“只有认识自我才能认识世界。”而今天的青少年很多在认识

自我上存在着偏差。曹晶,一个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厌学,性格内向,自卑,自我不肯定,严重到了不想在上学了,父母在意大利打工,从初中开始就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对此,做了以下方面的归因: 家庭影响篇 家庭是温馨的港湾,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成长环境,影响着一个孩子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人的一生起到基础性作用,学习成绩、工作成就、未来的生活幸福指数等都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有古语言:“个性决定习惯,习惯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人的一生。”这足见家庭环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的重要性。在案例中的青少年曹晶认知自我出现了偏差,对自己不肯定,出现厌学,成绩下滑现象,这与其家庭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他的父母在意大利打工,他从初中开始就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这是典型的隔代教育。孩子需要爱,来至父母的爱,这并不是外公外婆的爱能够取代的,父母爱的缺乏,使得他在青春期转型时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怀,影响了他个性的发展,心理调适出了问题,造成他对高中生活的不适应、惧怕。成绩下滑,厌学,不想上学。 孩子天生对父母就存在有一种自然地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建立的牢不牢、稳不稳,直接关系到孩子对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家庭中父母爱的缺乏就会使得安全感和信任感无法正常的建立,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的对比自己和其他同伴群体的差异,自己有而别人无的他就会产生一种优势感,反之则会引起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出现孤僻内向的性格,不利于孩子的社会化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

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

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从 心 理 学 角 度 看 电 影 学号: 专业班级: 姓名: 《盗梦空间》观后感 在“世界是不是真实的”这方面的冲击力,《盗梦空间》对个体的冲击力更大,因为它的基石是心理学,它直接作用于每个人的身体和心理层面,所以每个人都会有感触。比如电影里说:你记不得梦是怎么开始的,你记得的梦都是中间

的部分。同样的,我们也可以联想到:你记不得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你记得的人生是从中间开始的。(人类最早的几年没有记忆,虽然较权威的说法是因为婴儿没有语言,所以不能把经历用理解的方式记忆下来。)这么一想,人生就更像一个大梦了。 《盗梦空间》有很多符合普通人感受的东西,比如潜意识。潜意识是人类在大脑中隐藏起来的意识。柯本的潜意识中,因为对妻子有负罪感,所以他意识中的妻子总是凶恶的出来杀人,而到最后他改变了对妻子的负罪,他意识里的妻子于是变得温柔了。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这是一部“不怕剧透”的电影,导演和编剧为了故事的成立给予观众很多假设和规则,包括人的潜意识、梦中梦、重新诠释的“穿越”等等。其实最伟大的造梦师应该是影片以导演诺兰为首的制作团队,能将自己的想法变成一部电影,我们观影时又何尝不是进入了他的梦境。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带来的欢乐笑场,这恐怕是导演也始料未及的。在睡梦中始终保持高雅微笑,又会使坏骗吻的亚瑟一角在影片中充满喜感,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观众的嘴角。而莱昂纳多关于“jump”的台词也得到了网友们的热议,许多人看完后大叹:“《泰坦尼克号》里莱昂纳多对露西说:‘you jump,I jump!’,《盗梦空间》里莱昂纳多对梅尔说:‘If you jump,I will not jump with you!’果然男人成熟后就不会再相信爱情这回事了。”这让我不禁联想到《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塞林格借霍尔顿之口说“一个不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些事去死,而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些事卑贱地活着。”这

社会心理学3

不论去到哪里,偏见总会遮蔽真相 ——怎样理解“偏见及其危害” 一、背景介绍 在提到偏见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先向大家介绍一部电影——《十二怒汉》。影片剧情很简单:一个在平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证人供词和凶器均指向男孩就是杀人凶手。担任此案陪审团的12个人要在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并要讨论出结果,才能正式结案。就在这间休息室里,12个来自不同阶层的人开始了激烈而神圣的讨论。同时,每个人在思考案情的时候,也在同自己的偏见和惯性思维进行着一场战争。每个人都要关注案情的细节、分析证词、回忆证人的一举一动,得出合乎逻辑的解释。从最初工程师的怀疑,其他陪审团成员开始认真审视这个案件,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推论和观点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选择。有人对证人的证词表示怀疑、有人对证人的动作表情有异议、有人对证物有看法,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表现了出来。所有人的生活经历也在讨论中一点点展示给观众: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与自己的儿子不合、退休老警察因为自己的工作经历对贫民窟的年轻人总是鄙夷。这些偏见都蒙蔽了他们的内心,让他们想当然地认为那个孩子是凶手,放弃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但是,其他人却对案件的疑问越来越多,许多证词都站不住脚,大家越来越倾向于接受“男孩是无罪的”这一观点。最后,所有人都摒弃了自己内心的偏见,行使自己神圣的权力,投出了毫无偏见的一票——无罪。 图1电影《十二怒汉》 二、偏见的定义 关于偏见的定义有很多,安布罗斯.比尔斯在《魔鬼词典》中说:“偏见是一种没有明显依据的易变的观点。”戴维.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中定义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成员负面的预先判断。奥尔波特在其经典著作《偏见的本质》说“基于错误和顽固的概括而形成的憎恶感”所谓偏见,基本有这三种特质。 第一种偏见的特质:无实证的揣测。又可称为预先判断。指一个人在欠缺实证、调查,掌握充分论据之前,就「预先」做出自己的喜好、倾向或看法。 e.g.女生的数学能力没有男生好。 第二种偏见的特质:渲染主观看法。又可称为认知偏误。通过极为单薄的经验,或者不具有足够代表性的事实,就做出对群体以偏概全的解释。 e.g.美国人比英国人没文化。

以心理学角度看《雨人》

立信会计学院 07 张依婷传播心理研究 203 从心理的角度看《雨人》 搜索关键词心理学电影后发现和心理学有关的电影大多都是恐怖 惊悚片。随后终于锁定了一部名为《雨人》的励志喜剧。 电影海报非常简单,是两个男人走在一条公路上。并没有让我获得更多电影内容方面的信息。这使得我对《雨人》这个影名和电影的内容充满疑惑难道剧情跟下雨有关。在看完一遍电影后还是没能解答我的疑惑。在仔仔细细得看了第二遍后终于知道原来是主人公雷曼因自闭症的缘故口 齿不清,才把自己的名字Raymond念成发音近似rain man。中文按意思译成雨人。因为电影中的雷蒙虽然是个自闭症患者却在记忆数字方面非常出色可以说是天才。据说之后雨人就成了一个专门指那种具有某种突出才能但本身却有缺陷的人的专用名词。 电影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亲情故事,主人公查理是一个经营汽车公司的小老板,年轻气盛,比较自我主义不怎么考虑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因从小和父亲关系不好而离家出走独自生活所以生活并不富裕。某一天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与女友一同去参加追悼会。虽然对父亲只有不好的回忆,但一直作为独生子的查理听到父亲只把别克车和玫瑰园留给了自己,其他近3百万美元的资产却另有受益人。心理非常的不平,他虽然觉得父亲不爱他,但万万没有想到连去世了都不打财产留给他惟一的儿子。经多番调查找到了那个受益人,并且这个患有自闭症的男人竟然是是查理的亲哥哥。查理突然萌生出了一个利用雷曼从他的监护人那里获得本该属于自己的一半遗产。于是他连哄带骗得带走了雷曼离开了疗养院,他们打算要去查理的拉斯维加斯的住处去。 从这一刻查理就要和刚刚认识的患有自闭症基本没法正常交流的哥哥开始一天24小时的相处了。起初他无法适应,雷曼住的房间必须是他习惯有的格局摆放,一日三餐都必须照着他原来的习惯,喜欢的电视节目开始时必须坐在电视机前,以上任何一项没有达成都会使他发狂,尖叫更有可能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查理不知道要怎么和雷曼相处,只能用恐吓和武力对付他。可是在相处中查理慢慢得了解了雷曼,他渐渐学会如何照顾雷曼和他相处。因为雷曼不愿做飞机查理就开车到拉斯维加斯,导致他无法工作欠了一屁股债。因为一次雷曼喜爱的电视节目快要开始了而却无法赶

从心理学角度看自身

从心理学角度看自身 20134949 尹延威心理学是一门可以认识自我、开阔眼界、拓展心胸、和谐人际、挖掘潜力、提升人生价值的学科。每个人的苦乐,事实上是由自己的思维方式决定的。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心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加快乐。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认识自己,就是认识整个世界。改变自己的心灵,就是改变整个世界。而这也是我对心理学课程感兴趣的原因,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我就选择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限选课,从中我也学习了很多心理学知识,重新认识了自我。 现代人有很多文化经验,科学知识,可说无所不知,但却少自知。而自知是一个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Jone和Hary提出关于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 1、气质:与生俱来的,反映速度、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特征。 根据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我的结果是同我的双面的性格一样,是多血质(活泼型)与粘液质(安静型)、以及抑郁质的结合。我的性格和气质形成的原因是:天生的潜质+父母家庭的影响+校园环境的影响。可能一方面由于遗传的原因,爸爸是热情豪爽,不拘小节的人,妈妈是细心谨慎,安静亲切的人,我兼有两者的特点。我有活泼好动、热情奔放的个性特征,可是我小时候可能受家人的保护太强,又不喜欢别人来了解我,也不想与别人交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又觉得和人交往非常重要,有助于自我生活所以显得比较开放,故而我的性格与气质具有独特的双面性。 2、性格:后天形成的,对于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我是一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 学心理学是为了认识自我、开阔眼界、拓展心胸、和谐人际、挖掘潜力、提升人生价值。每个人的苦乐,事实上是由自己的思维方式决定的。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心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加快乐。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认识自己,就是认识整个世界。改变自己的心灵,就是改变整个世界。自己的命运自己造。 我们要学习心理学的知识、能力、理念,不要自我设限,要不断挑战自我、学会独立思考、注重培养爱心。学思结合、边学边用。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时能用正确的思路来解决,不自找烦恼。只有当我们学会了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我们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我们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现代人有很多文化经验,科学知识,可说无所不知,但却少自知。而自知乃是一个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Jone和Hary提出关于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 认识自我的三条渠道 (1)比较法——从我与人的关系认识自我 (2)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人的心理受到6个层次的影响,从高到低分别是:心灵层——明白人生的意义(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身份层——认为自己以什么样的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我是谁?我的身份是什么?); 信念层——配合这个身份,应该有什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这种身份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对我是重要的) 能力层——我可以有哪些不同的选择?我已经掌握、尚需掌握哪些能力(如何做,会不会做)? 行为层——在环境中我的行动(做了什么,什么没有做) 环境层——外界的条件和障碍。(时间、地点,人、其他事物)这是对自己的身份认识所造成的结果. (3)反省法――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 认识分析自己: 1、气质:与生俱来的,反映速度、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特征。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体液说——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同我的双面的性格一样,是多血质(活泼型)与粘液质(安静型)的结合。我的性格和气质形成的原因是:A 型的潜质+父母家庭的影响+现在家庭的影响。因为 A 型血的人的个性特征是活泼好动、热情奔放。可是我小时候不喜欢别人来了解我,也不想与别人交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我又逐渐迸发出深藏的潜质,故而我的性格与气质具有独特的双面性。 2、性格:后天形成的,对于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我是一个表面冷静,内心热情,直率坦诚,意志坚定,独立坚强,乐于冒险的一个人。但也会表现出倔强、情绪化的一面。从心理机能上看,我的性格属于情感型和意

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电影《美丽心灵》

这部影片是关于20世纪伟大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人物传记片,讲述了小约翰?福布斯-纳什在念研究生时,便发表了著名的博弈理论,该理论虽只有短短26页,却在经济、军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就在小约翰?福布斯-纳什蜚声国际时,他的出众直觉因为精神分裂症受到困扰,然而这并没阻止他向学术上的最高层进军的步伐,在深爱他的妻子艾丽西亚的鼓励和帮助下,他走得虽然艰缓,却始终没有停步,而最终,凭借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意志,他如愿以偿得在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故事。 影片中纳什深受精神分裂症的困扰,而他的症状也正符合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类型:偏执型。影片中他表现出以下症状: (1)感知觉出现障碍。他出现了幻觉,自己虚构了三个人物,并且幻想自己正在参与军事机密活动,自己是一个英雄,用自己深爱的数字和逻辑拯救世人。 (2)出现了被害妄想,感觉自己一直被前苏联的间谍组织所监视并企图将其抓走。电影中当精神病院的人员将他强制带走时,他认为自己是被前苏联的神秘组织给抓走了。 (3)对待家人,他情感淡漠。深爱他的妻子默默地为他奉献着,但他也从未想过要为其分担过。影片中他抱着自己未满一周岁的儿子,即使儿子哭的再伤心,他也不以为意。 (4)他的认知功能出现了障碍。患病的他,不能再思考数学难题。 在影片中没有直接说明纳什患病的原因,但在我看来是纳什的性格所致。 在影片中,学生时代的纳什争强好胜,性格内向却总是有强烈的表现欲。他恃才傲物,不去上课,专注于自己的研究,甚至要求老板请爱因斯坦来倾听自己的学术观点,在窗户的玻璃上涂写繁复的公式,在校园里旁若无人地观察鸽子的争食,画下谁也不明白的图案……后来工作后,他仍对大部分人瞧不起,讲课潦草,为了显示自己多牛还把教科书扔到了垃圾筒里。然而不幸的是,他内向又不善交际的性格使得他:敏感、脆弱、神经质。他渴望成功,

生活中的偏见现象解析-社会心理学

治安1402 陈澍楠201402110224 生活中的偏见现象解析 经过了一个学期社会心理课程的学习,学到了不少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知识,通过关于偏见与刻板印象一方面的学习,不难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偏见现象,我就主要对生活中的偏见现象及其原因作出一些自己的分析。 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偏见与态度有关,但偏见又不同于态度。态度包含三个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与态度的认知成分相对应的是“刻板印象”,它代表着人们对其他团体的成员所持的共有信念。偏见则是与情感要素相联系的倾向性,它对他人的评价建立在其所属的团体之上,而不是认识上。从这一点来看,偏见即不和逻辑,也不和情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路上有时会遇到有的车开的缓慢而扭捏,这个时候,常常我们就会有这样的想法,这可能是个女司机,但是这却是没有任何道理和科学依据的,“男性开车技术比性强”是我们广泛可见的一种偏见,即使并没有任何数据显示男性开车技术更强,甚至的确有开车很好的女性或者开车技术差劲的男性,但是很多人依然持有这样的观点。 偏见,是一种缺乏客观依据、固定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和态度。在心理学上,它不仅仅是一种意见或信念的陈述,更是一种包括像轻视,反感,嫌恶等感觉的一种态度。而通常偏见的产生,都来源于“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原本是指用来复制一个印刷过程,后来被比作「脑子里的图片」或者现实的心理复制品,专指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人、事或物的一种概括性看法。刻板印象其实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捷径,就像标签一样,帮助大脑归类和整理。但如果完全用刻板印象替代了现实,忽略了现实中某个群体内部的差异,或无视某个群体的变化和发展,还用早就过时的刻板印象套到现实里,那就有问题了。一方面,你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可能会有严重的偏差而你却不自知,最后可能会伤害自己伤害他人。另一方面,拿某个群体的平均特征或某个群体中一小部分人的特征去代表这个群体中的所有个体是对每个个体的不尊重,且这种不尊重往往与刻板印象是否负面没有关系。你对女生说“你是女生,你肯定做事很细心吧”和“你是女生,你肯定觉得数学很难吧”都是不尊重的表现。只不过在一些相对更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比如美国),人们对这种不尊重会比较敏感,会觉得“我就是我,我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我有独立人格,而不仅仅是女生中的一员,别的女生怎么样跟我有什么关系,你凭什么拿她们来代表我?” 而在一些不是那么强调个人主义的社会,人们可能没那么敏感,甚至会觉得一些正面刻板印象是对自己的褒奖。 「女性开车技术差」或「男性开车技术好」就是一种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的产生原因较多,从深层次来讲,这是一个基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延伸。我们的社会通常有「女性不太理性」和「女人更适合做家务」这类刻板印象,延伸到各个领域当中,可能就是女性既不适合当外科医生,也不适合做一名律师,当然也不会好好开车了。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地加强人们这种刻板映像。新闻的报道,在报道车祸的时候,如果是女司机,会刻意的加上一个“女司机”的标签,让大家产生一种女司机车祸几率更高,车技更差的感觉,但是事实上,根据数据统计,男司机车祸几率更高。除了“女司机”,我们的身边还有“富二代”“00后”这些标签。 其实刻板印象本身不一定有害,可以有正面的“刻板印像”,如德国人的严谨,法国人的“浪漫”这些不会产生偏见或者歧视。 从上可知,偏见源自于刻板印象,简答的说,就是偏见的产生源于经验、传闻、个人偏好、价值判断,天时地利人不和偶发因素。人很多根深蒂固的东西是很难去除的,如果没

从心理学角度谈谈如何激发学习动机

从心理学角度谈谈如何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学习动机通常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学习动机不能替代学习,它只能间接的促进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反作用于习动机,比如当学生学习进步,受到周围人的赞扬和鼓励、获得奖学金等,这些学习甜头又会增强学习动机。反之,不良的学习效果,会减低学习积极性,削弱学习动机,以至于最终形成学习的恶性循环。 但是,特别要注意:有些时候学习动机水平高不一定带来好的学习效果。换句话说,高强度的学习动机和低强度的学习动机都会降低学习效果:动机过强,学生容易在担心不能成功地完成学习目标时产生的不舒适、紧张、担忧的感觉,思维反而受到抑制,因此这种同学容易出现学习效率低下、考试失常等状况;动机过弱,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当然学习效果就非常糟糕。因而,只有明确适当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下面用两个案例来说: 【案例1】:韩某,男,现在校大三学生。该生高中时期,学习勤奋刻苦,学习目标十分明确——进入大学殿堂。然而,当该生走进大学后,就认为“中学学得太辛苦了,现在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大学嘛,混混也就过了。”于是,该生成为了逃课大军中的一员,即使到了课堂也是在和“周公”聊天,晚上还经常通宵达旦地泡在网上:打游戏、看电视剧、聊天……结果期末考试成绩飘红一片,被学校处以学业警示。现在已被处以3次学业警示,面临退学的境地,该生后悔莫及。 【案例2】:魏某,女,现在校大三学生。该生家庭贫困,深知就读大学不容易(申请有助学贷款),希望自己能凭借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能力表现毕业后谋求一份好工作,因此一直非常努力。大一的时候,该生获得二等奖学金。大二开始,该生发现周围的同学都开始用功了,于是倍感压力,更加努力的学习,可是学习的时间是越来越长,学习的效果却越来越差。结果这一次不仅没有获得奖学金,有一科还是低空飞过,成绩退后20名,该生十分苦恼。案例分析 案例1:韩某是学习动机太弱,主要表现为:无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自尊心、学习上注意力分散。此外,学习动机太弱还表现为:缺乏适当的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心、有厌学情绪等。 学习动机太弱的原因,可能是:①外部原因:受社会上知识贬值的影响,使部分大学生认为“穷不过教授,傻不过博士”,“四年寒窗苦,不如个体户”;外面精彩世界的众多诱惑,尤其是网络世界的极大诱惑;学校教育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和刻板,部分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些专业设置的不太合理;大学生评优评奖的竞争机制不太健全,不能很好地激励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择业机制也不够健全;有些父母的不恰当期望,甚至对孩子说“混个文凭就行,工作我们帮你解决了”。②内部原因: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信心,不是认为专业与兴趣不一致,就是认为专业是冷门专业没什么前途;学习目标的缺失,不知道来学校到底要学什么、干什么;自我效能感差,对自己能否顺利成功的完成学习任务信念不足,导致学习效果很差。归因偏差,习惯于学习的成败进行外归因,如把学业成功归因于猜对了答案,运气好,把失败归因于老师教得不好、出题太难等。 案例2:魏某是学习动机太强,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成败看的很重、自尊心太强、学习强度过大。此外,学习动机太强还表现为:过于追求完美(追求满分)、争强好胜并且固执、注意力高度集中、渴望受到周围所有人的肯定和赞扬等。 学习动机太强的原因,可能是:①成就动机过强。有些大学生由于对自己的能力水平认识不到位,所树立的理想与期望远远超过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因而使自己非但不能专注

以心理学角度看《雨人》

立信会计学院1114130107 张依婷传播心理研究203 从心理的角度看《雨人》 搜索关键词心理学电影后发现和心理学有关的电影大多都是恐怖 惊悚片。随后终于锁定了一部名为《雨人》的励志喜剧。 电影海报非常简单,是两个男人走在一条公路上。并没有让我获得更 多电影内容方面的信息。这使得我对《雨人》这个影名和电影的内容充满 疑惑难道剧情跟下雨有关。在看完一遍电影后还是没能解答我的疑惑。在仔仔细细得看了第二遍后终于知道原来是主人公雷曼因自闭症的缘故口 齿不清,才把自己的名字Raymond念成发音近似rain man。中文按意思译成雨人。因为电影中的雷蒙虽然是个自闭症患者却在记忆数字方面非常出 色可以说是天才。据说之后雨人就成了一个专门指那种具有某种突出才能 但本身却有缺陷的人的专用名词。 电影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亲情故事,主人公查理是一个经营汽车公 司的小老板,年轻气盛,比较自我主义不怎么考虑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因 从小和父亲关系不好而离家出走独自生活所以生活并不富裕。某一天得知 父亲去世的消息,与女友一同去参加追悼会。虽然对父亲只有不好的回忆,但一直作为独生子的查理听到父亲只把别克车和玫瑰园留给了自己,其他 近3百万美元的资产却另有受益人。心理非常的不平,他虽然觉得父亲不 爱他,但万万没有想到连去世了都不打财产留给他惟一的儿子。经多番调 查找到了那个受益人,并且这个患有自闭症的男人竟然是是查理的亲哥哥。查理突然萌生出了一个利用雷曼从他的监护人那里获得本该属于自己的一 半遗产。于是他连哄带骗得带走了雷曼离开了疗养院,他们打算要去查理 的拉斯维加斯的住处去。 从这一刻查理就要和刚刚认识的患有自闭症基本没法正常交流的哥哥 开始一天24小时的相处了。起初他无法适应,雷曼住的房间必须是他习惯有的格局摆放,一日三餐都必须照着他原来的习惯,喜欢的电视节目开始 时必须坐在电视机前,以上任何一项没有达成都会使他发狂,尖叫更有可 能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查理不知道要怎么和雷曼相处,只能用恐吓和武 力对付他。可是在相处中查理慢慢得了解了雷曼,他渐渐学会如何照顾雷 曼和他相处。因为雷曼不愿做飞机查理就开车到拉斯维加斯,导致他无法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近五年来关于偏见研究的综述

作者简介:陈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专业:基础心理学,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现状:硕士研究生在读。 1.前言 历史上社会心理学界对偏见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与偏见有关的社会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群体的社会地位、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化和社会制度。第二,与偏见有关的动机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对挫折和威胁的反应、对社会地位的需要以及归属的需要。近年来随着社会认知理论的兴起,社会心理学界对偏见的研究有了新的取向。通过对社会信息的加工机制及其过程的研究来揭示偏见的产生及其本质。本文将介绍近五年来西方学者通过社会认知视角研究偏见所取得的最新进展。 2.社会认知视角的偏见研究 2.1归类加工维度 Degner和Wentura(2010)研究了自动化歧视行为①,在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时期。Devine认为自动化的歧视行为来源于儿童早期个体广泛、频繁的歧视行为和对刻板印象的使用。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近五年来关于偏见研究的综述 —— —社会认知维度 陈巍 摘要:社会认知涉及对社会环境信息进行加工。偏见从其属性上看是一种态度系统。不同的认知加工过程和加工产物产生不同的态度。因此对认知加工过程进行研究能揭示出偏见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本质。本文将介绍近五年来西方学者的在此方面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涉及:归类加工、编码加工、刻板印象以及面孔识别。并对下一步的研究作出展望。 ①无意识、内隐的歧视行为,属于一种内隐态度

这个假说与关于态度自动化的理论不谋而合。该理论将自动化的态度定义为:一个基于逐渐积累经验和掌握各种社会联系的学习过程[1]。虽然强调经验积累,但Devine的双加工理论(dual process theory)是一个早期发展理论。双加工理论认为,个体在儿童早期被动的储存来自家长的和社会的群际态度,而此时个体还没有能力对这些态度进行归纳加工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态度。这些早期获得的社会态度,一方面稳定的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等待儿童具备必要的认知能力时成为那些后来发展出来的个人态度和信念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些早期经验仍以最初习得的形式储存在记忆中,并影响个体一生的信念、态度和行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从三岁开始儿童就有能力分辨社会类别,特别是当这种差异在知觉上可以分辨,如皮肤颜色;具有明确的标签,如非洲裔美国人;突出的群体规模,如少数民族;和可观察的明确或含蓄的社会信号时,如长辈的社会行为。这些证据支持了双加工理论,儿童记住来自社会和家长的态度并且具备分辨社会范畴的能力,因此他们能够产生自动化的歧视行为。Nesdale (1999,2001)对Devine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他指出儿童早期表现出的群际偏见仅仅是由于内群体偏爱而不是因为所习得的社会态度。虽然个体很早就能意识到来自家长和社会的态度,但儿童只有成长到后期才能将其接纳为自己的态度。在儿童晚期和青年早期,个体会审慎地面对自身的各种社会身份,更加自觉地与他们所属的群体保持一致。这种内群体认同伴随着将所属群体价值观,信念和态度的内化。基于以上的观点,社会范畴只有等到儿童晚期和青年早期才会真正融入并改变个体的知识结构,并且越来越频繁地涉及到社会身份认同的发展之中。Nesdale认为如果歧视行为自动化“涉及广泛、频繁的歧视行为和对刻板印象的使用”[1],那么自动化的歧视行为产生的时间将比Devine预期的晚。Degner和Wentura 采用三类不同种族人群的照片(摩洛哥裔,土耳其裔和白种荷兰人)作为实验材料,分别进行了IAT实验和情绪启动实验。实验结果分别支持早期和晚期理论。他们认为分离的结果揭示了两种相互补充的自动化歧视行为。一个早期发生的群体水平上的自动化歧视行为,例如分辨不同的群体,和一个晚期发生的个体水平上的自动化歧视行为,例如将成员归入所属群体[1]。Degner和Wentura进一步解释说,儿童在早期就获得了他们生活中社会结构方面的知识,包括存在什么样的群体、他们怎样被标识以及对这些群体的评价。这些信息稳定地存在于儿童的认知—情感系统中,它们能快速、轻而易举的激活儿童对于相应群体的评价,即在群体水平上产生自动化的歧视行为。但是这些基本知识在开始之初很抽象,儿童早期并不能将特定群体下的个体准确的归入某一类。在这一时期儿童对于特定样例和其代表的群体,这二者的态度是相分离的,尤其当该样例种族特征不够典型时。直到后期,儿童的社会认知技能增长、儿童对社会范畴的理解和应用社会范畴的行为增多后,个体水平上的自动化歧视行为才会发生。 Page-Gould(2010)等探索了跨群体友谊对群际交往积极影响的内在认知机制。跨群体友谊,即柏拉图式的①、存在于两个不同社会群体成员间的亲密关系[2]。Page-Gould在先前的研究中发现,当被试与外群体成员交往时,跨群体友谊可以降低被试自我报告中的紧张感。进一步,Page-Gould将怀有内隐偏见的被试分成两组后发现相比那些在实验情境中交到同种族朋友的被试,那些交到外种族朋友的被试在随后的日常生活中报告了更多与外种族成员的交往行为。社会认知理论将人际间的友谊理解为将他人与自我相联系的过程,并将这个过程称为自我膨胀(self-ex-pansion)[2]。Aron(2001)做过一个实验演示了个人特质水平②上的自我膨胀效应,他要求被试判断 ①纯粹的、不涉及相互利益的亲密关系 ②一些描述个人特征的概念词,如热心的、善良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