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内容摘要:随着加入WTO金融服务承诺的逐步兑现,作为金融自由化中心环节的利率市场化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业融入国际经济参与竞争,提高金融效率的必然选择。由于利率市场化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推进利率市场必须找准突破口,才能使全面放开利率对经济的冲击降到最低程度。本文首先总结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在货币市场上所取得的成就和货币市场概况,接着在回顾世界其它国家实践利率市场化历史的基础上,指出利率市场化对宏观经济会造成一定的波动,分析了在货币市场进行利率市场化的优势,最后就如何完善利率市场化提供了一些建议。

主题词:利率市场化货币市场建议Themoneymarketisthebreachofmarketizationofinterestrate Withthefulfillinggraduallyoffinancialservicepromiseofaccessi ontotheWTO,,thepolicyisstrong,,thenonthebasisofreviewingmark et-orientedhistoryofinterestrateofothernationalpracticesofth eworld,

Keywords:Themarketizationofinterestrate,Moneymarket,Proposal s

利率是货币的资金的价格,也是金融市场的核心变量,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利率基本上是“焊牢”的,这种一层不变的利率体系显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产业是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步骤之一,也

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效率的必然要求。但它并不能立即全面放开利率,必须找准突破口,借鉴国际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利率市场化在货币市场上先行。

一、利率市场化在货币市场取得的成就和货币市场的概况

中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主要是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由此可见,加快货币市场改革是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必由之路。中国货币市场除融资外还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在利率市场化中充当先锋。我国货币市场孕育了利率市场化。1996年1月3日全国统一的银行间拆借市场的启动试运行,是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步,拆借市场的利率由交易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在规定的浮动范围内确定;同年6月1日又取消了原先按同档次再贷款利率加2.28个百分点的上限限制,利率完全由交易双方自行议定。单个交易品种在每一交易日的加权平均利率形成“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简称CHIBOR)。1996年4月9日,中央银行以国债回购方式启动了公开市场业务,其回购利率实行市场招标,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在1996年的国债发行中,一改过去发行利率计划确定的做法,对一年期以上的国债实行发行利率市场招标。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制度,放开贴现和转贴现利率。1998年9月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2000年9月21日实现对境内外币利率三项改革,即外汇贷款利率参照国际市场;外汇存款利率由银行同业工会协商确定;大额存款利率由双方协

议确定。由此可见,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货币市场入手,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货币市场已形成了多种类子市场并存、相互依托的较为完善的货币市场体系。我国货币市场是由统一的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债券回购市场和现券市场以及票据市场共同组成。其范围覆盖许多类经济主体,参与的金融机构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及各类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农村信用联社)。市场规模增长速度较快,货币市场交易系统得到不断完善:1996年全国统一的银行间拆借市场的建立,次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启动,以及其间同业拆借中心推出交易系统,债券双边报价系统,“中国货币网”的网上报价和电子分销系统,使得货币市场交易系统的电子化程度大大提高:1996年全国统一的银行间拆借市场的建立,次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启动,以及其间同业拆借中心推出交易系统,债券双边报价系统,“中国货币网”的网上报价和电子分销系统,使得货币市场交易系统的电子化程度大大提高;货币市场的法律保障体系趋于完备:首先是1995年一系列金融法律,如《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陆续出台为货币市场开辟了法律空间。其次是与货币市场相关的金融法规和文件,如1994《信贷资金管理办法》、1998年《关于清收融资中心拆借资金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使货币市场发展具备了规范的框架,对它走向成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货币市场取得的成就,为形成市场化利率体系提供了基础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摘要:始于1978年的利率改革是我国金融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而从1996年我国正式迈开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开始,历经十多年来年探索之路,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已进入全面冲刺阶段。毫无疑问,利率市场化改革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同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管理和适应能力也带来了巨大挑战,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本实力和灵活的应对策略,成为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冲击下能否立足的关键。商业银行要正确面对这一趋势,积极寻找对策和适应措施,以促进商业银行更加稳健地发展。 本文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因此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1、引言 1973年麦金农和肖几乎同时提出针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这为之后的金融自由化讨论提供了基本框架。随着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研究的深入,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中国家先后展开了以金融深化或金融发展为旗帜的金融体制改革,发达国家也相继加快放松金融管制,一场金融自由化运动自此展开。 利率市场化理论起源于“金融自由化”理论。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逐步放松甚至是取消对利率的直接管制,利率水平山市场资金供求双方根据交易情况自主决定的改革过程,其核心在于利率山市场根据资金供求关系、金融机构以及盈利状况确定。 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改善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进而从外部推动银行自身进行变革,以使我国各商业银行能更好地适应金融全球化浪潮。如何从容应对利率市场化形势,尽快适应利率市场化环境,加强内部控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从而在日益开放的经营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己成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2、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的利率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89年,是利率水平的改革阶段,改善了长期以来的利率过低状况;第二阶段为1990-1992年,是利率结构的改革阶段,简化了利率结构,初步确立了利率管理制度;第三阶段为1993年至今,是利率机制的改革阶段,意在形成合理、完善的利率体系,使利率成为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有效工具。 (1)第一阶段的利率改革(1978-1989年) 这一阶段的利率改革,致力于改善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利率水平长期过低的状况,使利率成为筹集社会资金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基本工具。改革开放后,居民存款逐渐增加,企业、银行开始关心自身经济利益,社会对利率的关注程度大大提高。继续保持过低的利率水平已经不利于社会资金的广泛筹集,也不利于信贷资金的合理及有效使用。因此,从1978年开始,利率水平的调整就成为利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

摘要 随着经济及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利率市场化改革己逐步推进。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利率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 利率风险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本文在对利率风险四种具体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的基础, 相应地提出了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管理 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 1、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意识淡薄,即使意识到了利率风险,也不知如何管理银行的利率风险,利率风险尚未上升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中的主要矛盾。政府利率管制下存在的较大的存贷款利差收益仍然存在, 使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造成大多数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例如,我国从1996年起,连续7 次降息,存款利率从10.98%降到2.25%,平均降息达到1.47 个百分点,如此大幅度的调息足以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是相当高的。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业务仍集中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 普遍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不良资产问题的困扰, 利率风险作为一种市场风险尚不如信用风险对经营结果的影响大而且直接。利率管理并未受到重视, 利率风险管理几乎是一个空白。 2、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利率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需要一套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和觉得机制,以利于准确、及时的决策。国内部分商业银行几经建立起了资产负债管理会,但是这种部门的职能分散,或者是负责执行央行的利率政策,或者是负责资金的调配,缺少专业的利率风险管理。 3、缺乏有效的避险工具和方法对利率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较弱,。由于金融体制改革落后,中国目前的投资工具品种极少,还没有统一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市场套利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使商业银行缺乏分散转移利率风险的有效渠。对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掌握不充分,基础数据匮乏, 利率风险管理手段滞后。 4、缺乏完备高效的利率风险管理机构, 利率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资产负债结构单一, 利差收入为利润主要来源, 难以抵御利率风险,同时,利率风险管理的人才匮乏。 二、利率市场化及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分析 1、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逐步放松或者放弃对利率的管制,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根据资金的供求状况自主决定的过程,其核心是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的利率风险。

金融体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

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 随着中国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型,我国金融体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在金融宏观调控方面,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还待增强,利率市场化的步伐还需要加快,各金融监管能力和水平及相互间的协调配合技巧还待提高。目前,对金融体制改革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存在许多争议。金融改革进展到现在,实际上剩下的是三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可兑换。中国金融改革的顺序和其他国家相反,我国是金融改革都改完了,最后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因此,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使金融业更好地为经剂社会发展服务已成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按照这一精神,金融业确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目前,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利率改革已成为国外金融业不断研究的主题,8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已取得了不少发展经验。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剂体制改革要求,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利率市场化将是我国金融改革的方向。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形成在社会资金供求关系中,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市场利率为主体,既有国家宏观调控功能,又具有市场自我调节功能的一种利率管理系统。 一、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的关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高速增长,金融市场蓬勃发展,客观上要求利率市场化必须稳步推进。现行的严格利率管制使利率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1、管制价格是非市场竞争基础上形成的资金价格制约了金融交易的市场化程度,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影响了金融改革目标的实现。 2、利率管制的经营环境使国有商业银行无法接受市场利率的洗礼,缺乏应对利率竞争,管理和控制利率风险的实践和经验,从而可能在未来与外资商业银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3、没有在利率市场化基础上的资金定价权,商业银行就不能根据资产业务的风险度和客户的贡献度,灵活地运用价格策略参与市场竞争,就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客户市场,也无法把自己打造成真正市场化的微观金融主体。 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仅是利率生成机制的改变,也是改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应对商业银行对外开放的需要。可以说,只有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才能更加有力地促进我国金融体制的整体变革。同时,从利率本身形成及世界各国的管理实践看,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是必然趋势。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浪潮中,利率市场化极大地促进各商业银行及专业银行的自由竞争程度,加剧了银行的利率风险,如果银行没有优秀的定价能力和良好的内部管理,这将是个巨大的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并没有参与利率市场化的经验,而且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把握和预测市场利率水平的难度很大。从我国的情况看,近年来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经营出现了困难,风险较大,利率市场化后,如果没有有序的竞争,建立存款保险体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键入公司名称]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利率改革进程 不明 2016/7/30 Saturday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利率市场化问题已作为一个重要改革内容提上议事日程。

目录: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1.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部环境分析 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环境分析 (二)影响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因素及相关模型的分析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以及现阶段取得的成就 (四)中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五)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及评价 1.利率市场化对不同经济主体的影响 2.对我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评价 3.以2015年10月的利率改革做具体的分析阐述 4.未来我国针对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调整的总体考虑?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1.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部环境分析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以说利率 市场化的过程就是创造利率市场化环境的过程。政府对利率的控制最终将会阻碍 金融部门的发展,放开利率要求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要有充分的政策准备。否则,即使可以很容易地放开利率,但却会损害到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因此,放开利 率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内部环境。 不利条件: 1)宏观环境经济基本稳定,但财政连年赤字,宏观稳定存在隐患。发 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有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专家们的意见,只有在一国宏观经济稳 定和银行监管充分有效并同时存在时,才可以迅速实现利率市场化。而我 国财政赤字严重,2014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9500亿元,由中央代地方发债4000亿元。财政 赤字和国债规模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而有所增加,而且前现实中政府以企业 名义在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借贷也是有可观的数字。 2)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自身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与结构弊端, 目前国内市场普遍存在需求不足,政府已将利率调到相当低的水平。即使 通货膨胀率为零,实际利率也已低到很难刺激投资、促进消费的程度。 有利条件: 1)金融体制改革在建立适应市场宏观调控监管体系、构造市 场主体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如:逐步统一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放开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形成一个全国统一拆借市场利率。 2)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对利率市场化的承受能力不断 提高,但部分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预算软约束尚未消除。 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环境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已成趋势,美国于1986 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 场化。台湾、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中国加入WTO后,在5年后取消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服 务限制,并可以经营银行零售业务,银行业的所有业务将彻底放开。面对内忧外患,中国银行业又谈何容易在加入WTO后与外资银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展开新一 轮较量,不在改革中“创新”,就在竞争中“淘汰”,为适应这一开放形势,我 国现行的利率体系走向市场化是势所必然。 (二)影响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因素及相关模型的分析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加深,一些原来因为利率管制而对利率影响不显著的因 素对利率的影响开始加强,投资者及金融管理者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不得不开始考 虑这些因素对利率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运用利率这一经济杠杆,获取更好的经济 效应。

利率市场化要有时间表

利率市场化要有时间表

————————————————————————————————作者:————————————————————————————————日期:

利率市场化:要有时间表 王尧基董事会2011年第4期 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起步已有十多年了,但距离真正的利率市场化还差很远。"十二五"开局前后,中国对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传递了空前明确的信息:中共中央在"十二五"规划 建议中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金融高官连续发表了三篇有关利率市场化的专题文章。但在后来不久,又有金融高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出还没有时间表。这使人们感到在中国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既"近"又"远"。本文认为,在中国走向"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阶段之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加快,直接关乎银行、企业乃至个人等经济主体承受能力的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拖不起"、"急不得",但在其成为各方关注新焦点的情况下,为了抓住机遇、切实推进,管理层应尽快定出改革攻坚的时间表。 现实需要:利率市场化改革"拖不起" 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它反映供求关系、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其形成机制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重要经济杠杆的利率对国民经济运行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一国市场机制发育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市场化的利率机制与之相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利率由市场决定。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资金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在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资金能够自由地从资金利润率低的部门向资金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动,从而使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作用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从宏观层面来看,以往国内金融市场的利率,特别是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基本上是政府严格管制下的利率。这种处于管制下的低利率,不仅扭曲了整个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也造成了国内许多经济关系的错位与扭曲。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没有市场化的利率,就没有连接企业、银行和财政的纽带,整个市场的金融资源配置必然是低效率的。这也必然会导致粗放型经济过度增长、传统的产业结构流

我国利率市场化概述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利率市场化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一)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金融活动不外乎是资金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之间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金融交易主体应该有权对其资金交易的规模、价格、偿还期限、担保方式等具体条款进行讨价还价,讨价还价的方式可能是面谈:L招标,也可能是资金供求双方在不同客户或者服务提供商之间反复权衡和选择。 (二)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同任何商品交易一样,金融交易同样存在批发与零售的价格差别;与其不同的是,资金交易的价格还应该存在期限差别和风险差别。利率计划当局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进行科学准确的测算。相反,金融交易的双方应该有权就某一项交易的具体数量(或称规模)、期限、风险及其具体利率水平达成协议,从而为整个金融市场合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利率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 (三)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从微观层面上看,市场利率比计划利率档次更多,结构更为复杂,市场利率水平只能根据一种或几种市场交易量大、为金融交易主体所普遍接受的利率来确定。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同业拆借利率或者长期国债利率是市场上交易量最大、信息披露最充分从而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市场利率,它们将成为制定其他一切利率水平的基本标准,也是衡量市场利率水平涨跌的基本依据。 (四)政府(或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主张放弃政府的金融调控,正如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样。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政府(或中央银行)对金融的调控只能依靠间接手段,例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供求格局,从而间接影响利率水平;或者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从而改变市场利率水平。在金融调控机制局部失灵的情况下,可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金融行为进行适当方式和程度的窗口指导,但这种手段不宜用得过多,以免干扰了金融市场本身的行秩序。 动因(一)利率市场化的最主要动因在于,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就在于,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而资源的配置首先是通过资金的配置完成的。这就要求资金的价格商品化,由市场供求决定,使投融资主体根据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要求公开自由竞价,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利率管制。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竞争垄断模型来分析利率在管制和市场化情况下不同的福利效应。 完全竞争的借贷市场暗含着的前提条件是:第一,构成借方的诸多借款人是完全竞争的,构成贷方的诸多贷款人是完全竞争的,资金的借贷双方也是完全竞争的,因而,借款和贷款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左右借贷市场的价格, 只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第二,借贷双方都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借方或贷方,任何一方影响市场价格的变动另一方立即会做出有利于其边际效益的理性反映。第三,借贷双方对信息的占有是充分的。 (二)由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率市场化动因。①加入WTO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国际化成为世界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带动了国际贸易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金融业应进一步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与国际金融接轨,而条件之一就是以利率和汇率为中心的金融商品价格形成市场化。②迎接网络经济的需要。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网络经济无疑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网络银行是银行业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一项创新。网络银行

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国际上称为利率自由化,是指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而政府或中央银行仅享有利用间接手段影响利率的权利。闹得沸沸扬扬央行加息预期终于变为现实,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首次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利率杠杆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充分运用利率浮动政策,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风险定价制度。这项决定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而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根据货币政策取向和贷款风险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提高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是商业银行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此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影响,以及商业银行将在存贷款定价以及风险管理方面如何应对,已成为商业银行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下面就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这一课题,谈一些本人的看法。 一、调息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一)、调息有利的方面: 1、调高定期存款利率有利于提高存款稳定性,改善全行流动性状况。加息带来的定期存款占比可能的提高,对稳定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缓解存贷款期限错配带来的流动性潜在风险,有一定帮助。 2、调高贷款利率,尤其是调高中长期贷款利率,有利于提高贷款收益。长期贷款利率上调比短期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大,这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中长期贷款收益。 3、从中长期看,有利于商业银行实施合理的存款定价。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利率手段调整负债成本和负债结构,为银行提供更多的控制利率风险的手段。 (二)、调息不利的方面: 1、存款利率下调,商业银行举步维艰。虽然央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但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存款多是被动性负债,只有少数结算性质的负债(如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等),有一定的下浮空间,但对银行成本影响甚微,因此任何一家银行都不大可能率先对存款利率下浮。 2、利率结构调整将导致较大的选择权风险,即存款客户将活期转为定期,将存入不久的定期提前支取转为新的利率更高的定期等;从表面上看,贷款利率与贷款风险成正比,风险越小,利率越低,反之变然,但是市场自由竞争条件下,银行却难以操控浮动空间,贷款风险小客户的只能利率低,否则就失去客户,失去市场;贷款风险高的客户支付能力差,利润空间小,加息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只能选择主动市场退出,不能盲目抬高利息,否则将引发更大的利率风险。 3、利差收入受影响,存贷款利差可能逐步缩小。由于利率调整中未对活期存款、3个月定期存款、协定存款利率进行调整,同时短期存款利率上调少,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远远大于短期,存款利率期限档次拉大,因此近几年来活期存款占比不断上升的局面将会改变,新增存款中定期存款占比将会上升,利率上调将使行存款付息水平逐步上升,相应增加利息成本支出。 二、为了防范宏观风险,避免利率市场化对经济产生的冲击,要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的管理体制。 为了防范宏观风险,避免利率市场化对经济产生的冲击,要妥善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在具体操作中,可有计划、分步骤地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对浮动利率制定进行调整和改革,实行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商业银行浮动利率以及逐

存款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存款市场份额的影响

存款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存款市场份额的影响 【摘要】本文基于存款利率市场化与银行存款市场份额的关系模型,并以存款利率市场化实现的政策虚拟变量为自变量,利用FGLS方法对16家商业银行2013Q3-2017Q3的非平衡季度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研究存款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存款市场份额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体银行存款市场和个人存款市场上,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实现都对国有商业银行不利,而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有利,将导致在这两个存款市场上银行存款从国有商业银行转移至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并且转移至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比例都高于城市商业银行;在企业存款市场上,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实现对国有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都不利,只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有利,将导致企业存款从国有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转移至股份制商业银行,并且,国有商业银行“流出”的企业存款要多于城市商业银行。 【关键词】存款利率市场化存款市场份额FGLS 非平衡面板 一、引言 近年来,虽然银行理财产品等有所发展,但是,由此获得的收益在我国商业银行全部收益中所占的比例仍一直很

小,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仍是由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这种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所获得的利差收益。贷款是银行的盈利性资产,充足的贷款发放必须有足够的银行存款作为基础与前提,这使得能否在存款市场份额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决定着商业银行能否稳健经营与发展。因此,对影响银行业存款市场份额竞争的因素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目前,许多学者基于定性分析认为,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在存款市场上存在着不公平竞争(Soussa,2000),尤其是在我国,相对于其他类型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较大,“大而不倒”使得国有商业银行能够享受到较多的政策和国家信用的支持(张杰,2003),导致存款市场份额竞争能力很强,因此,资产规模是影响银行存款市场份额竞争的重要因素。 而在实证分析方面,梁媛和余翊华(2006)基于10家商业银行2000 ~2004年的数据,从微观层面上研究了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市场份额的因素,结果发现分支机构对于银行市场份额具有重要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分支机构众多,使得其市场份额高于股份制银行。徐艺和李静婷(2015)基于15家商业银行2009Q1-2012Q4的季度数据,研究了存款保险对银行业存款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从存款市场份额提高的角度来看,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只对国有商业银行有利,而对股份制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则非常不利。

论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进程

论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进程 班级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2012.6

论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进程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经济转轨中包括利率市场化在内的金融体系市场化就风行全球,并正在中国大地上蓬勃进行。中国利率的决定和传导机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改革已进入到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最后攻坚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得以实现。为确保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活动按照适应金融资源特征、符合金融可持续发展思路进行,在此承前启后的重要时刻,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阶段性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利率市场化进程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总体评析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深化质的标志,是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利率定价机制的深刻转变,而且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利率市场化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逐步实现利率定价机制由政府或货币当局管制向市场决定的转变过程,是一个利率体制和利率决定机制变迁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深化,整个利率体系由借贷双方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的比例越来越多,由政府或货币当局直接干预的成分越来越小。从范围过程来看,即是从部分利率市场化向全部利率市场化过渡的过程;从程度过程来看,即是从较低程度的利率市场化向较高程度的利率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从阶段过程来看,完整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包括利率市场化准备、利率市场化进展和利率市场化成熟三个阶段。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利率市场化从时间上观察,在短期内利率可能会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但从长期来看,其变动由市场货币供求决定。同时,利率市场化又是一种状态,是一种金融生态的可持续状态,在理论上是指利率能否灵敏地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其衡量标志主要是金融机构有没有确定利率的自主权;作为其阶段性目标,利率调整频度以及浮动幅度,也是衡量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指标,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资金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经济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利率市场化作为一项既涉及金融体制改革,又涵盖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改革,中国经济特定的体制背景和金融环境决定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长期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利率市场化的长期性是指始于1978年的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直至1996年6月,才真正揭开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一幕,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直至 2000年9月21日,才迈出具有真正实质性的第一步,实现外币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到目前为止才基本走到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最后攻坚和破解阶段,这不仅与激进式改革相差甚远,与中国经济其它领域的渐进改革比较,利率体制改革也是滞后的。利率市场化的多样性是指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模式、体系内涵、程度范围、次序安排等是层多面广、不一而同的,既有利率市场化内涵的多样化,包括利率决定的市场化、利率传导的市场化和利

我国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我国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 行风险管理 摘要利率市场化一直是我国金融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风险控制的关键点本文试从利率市场化的内涵、特征、基本条件及所产生的风险分析入手探讨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中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路径 关键词利率改革;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利率市场化概念的界定和基本条件 什么是利率市场化?从概念来说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

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产业走向市场的重要步骤之一也是国民经济运行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上来的基本标志之一 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将利率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经济主体都不可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制定者而只能是利率的接受者 利率市场化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1.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金融活动不外乎是资金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之间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金融交易主体应该有权对其资金及交易的规模、价格、偿还期限、担保方式等具体条款进行讨价还价讨价还价的方式可能是面谈、招标也可能是资金供求双方在不同客户或者服务提供商之间反复权衡和选择 2.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同任何商品交易一样金融交易同样存在批发与零售的价格差别;与其不同的是资金交易的价格还应该存在期限差别和风险差别利率计划当局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利率的数

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进行科学准确的测算相反金融交易的双方应该有权就某一项交易的具体数量(或称规模)、期限、风险及其具体利率水平达成协议从而为整个金融市场合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利率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 3.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显然从微观层面上看市场利率比计划利率档次更多结构更为复杂市场利率水平只能根据一种或几种市场交易量大、为金融交易主体所普遍接受的利率确定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同业拆借利率或者长期国债利率是市场上交易量最大、信息披露最充分从而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市场利率它们将成为制定其他一切利率水平的基本标准也是衡量市场利率水平涨跌的基本依据 4.政府(或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主张放弃政府的金融调控正如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样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政府(或中央银行)对金融的调控只能依靠间接手段例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供求格局从而间接影响利率水平;或者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从而改变市场利率水平在金融调控机制局部失灵的情况下可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金融行为进行适当方式和程度的窗口指导但这种手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分析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摘要: 利率市场化是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必然之路。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显然,利率市场化的结果使银行的产品价格——存贷款利率逐渐放开,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能够自主决定贷款的价格及存款成本,极大地促进我国银行的市场化运作。然而,一旦价格的自由度增加,在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各银行是否会如同其他行业一样,利用价格战进行市场竞争呢?如果展开价格战,对我国银行的影响如何?对利率进行市场化的改革,是我国金融界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一论点,广大群众各持己见,有较为激进的观点,也有思维理智的部分。本文从利率市场化的内涵、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原因、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所需的对应策略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我国现状具体阐述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经济转轨中包括利率市场化在内的金融体系市场化就作为“不得不玩的一个游戏” (the only game in town)风行全球,并正在中国大地上蓬勃进行。从建国伊始到现在,我国利率的管理一直遵循的都是行政体制管理。不得不说这种严格形式的管理体制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确实起到了积极有效的管理效果。但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市场经济的推行,我国的利率构架和传导体制上的缺点逐渐显露出来。经济金融化的普及不完善、金融抑制的程度又过高,导致现存的金融资产机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最终形成利率无法正常反馈资金供求情况,从而没有对配置社会资金起到基本调节的作用。国际贸易织的加入,也表明了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必要程度。 一、利率市场化的产生及其含义 利率市场化是最近十多年以来学术界的新生词汇,它是相对于利率管制而言的,利率管制最初起源于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I.麦金农(R.I.Mekinnon),他把政府的所有隐形税收定义为金融抑制,其中金融抑制的一种形式就是进行利率管制,自从利率管制一词被学术界正式提出以来,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对利率管制大多都持持否定的态度,其普遍认为进行利率管制会带来如下弊端:一是进行利率差管制不能发挥相应的最优效应,会造成相关利益的损失;二是狭隘的利率管制会限制储蓄,从而导致银行的收益低下;三是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看,

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分析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相关 (一)基本概念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1: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利率市场化过程的关键是货币当局对利率决定从直接控制转向于间接调控的过程2;利率全面市场化的可行性主要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在间接调控下有效传导的可行性,而后者的关键问题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能否与中央银行间接调控方式相协调的问题。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具体可分为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以及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三部分。相关的配套制度安排不断完善,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及公开市场操作等主要中央银行间接调控工具的建设;金融市场结构的改革与完善;金融机构竞争机制和监管机制的建立等。 从解除利率管制的角度,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已经基本实现,外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也已经基本放开,央行对人民币业务已实现了“贷款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另一方面,尽管部分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还远未结束。存款利率的上限仍控制在1.1 倍,贷款利率的下仍限控制在0.7 倍。 (二)改革路线图 现有政策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路是: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以下分别归纳改革路线。 1.货币市场(1986-2007)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同业拆借利率为突破口:1986 年,允许银行间拆借, 1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1998年以后,主 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 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窗口指导等。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及方向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及方向 赵洁心投资1301 1306060103 (一)改革历程 确定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1、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2、 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 3、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4、1998年,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 5、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 6、1999年10月,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办法。 7、1999年允许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将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最高可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到所有中型企业。 8、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 9、2002年,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幅度;统一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 10、2002年3月,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二)改革方向 “十二五”时期如何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对此已经有一些讨论,“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正在制定过程中。这里我初步谈几点考虑。 一是选择具有硬约束的金融机构,让它们在竞争性市场中产生定价,在一定程度上把财务软约束机构排除在外。前面提到过,2003年开始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时,由于改革进程不同,各家银行的自我约束很不一样:部分银行已经实现财务重组,资本充足率较高,资本约束较强;而有的银行资本充足率为负数,也不受资本约束。在这种情况下,竞争就很成问题。现在经过这一轮大规模的金融机构改革,情况已有很大变化。几乎所有大中型商业银行不仅资本得到了补充,而且已成为上市公司,公司治理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10年,农业银行、光大银行上市后,商业银行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为我们推进

2019年利率市场化投资策略调研分析报告

2019年利率市场化投资策略调研分析报告

一、贷款基准利率“两轨并一轨”模式,变相降息................................................ - 3 - 二、存款利率化:预计今年不推进...................................................................... - 4 - 三、价格传导机制:初期是指导价格,形成是缓慢过程..................................... - 6 - 四、在货币工具不多的背景下,央行会在关键时刻使用..................................... - 9 -附:美、日、德利率市场化及LPR的传导机制 ............................................... - 10 - 1、美国利率市场化:逐步放开,先贷款后存款........................................ - 10 - 2、日本利率市场化:渐进式改革,与美国路径具有相似性 ..................... - 14 - 3、日本最优惠利率:商业银行自主定价,头部引领 ................................ - 16 - 4、德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较早,一步到位............................................... - 17 -

一、贷款基准利率“两轨并一轨”模式,变相降息 ?贷款基准利率“两轨并一轨”模式,变相降息。1、贷款(银行资产端) 采取“两轨并一轨”模式,淡化基准利率,引入LPR,并与金融市场利率 挂钩。具体理解:LPR是指金融机构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 引入LPR(最优贷款基础利率)作为新发放的贷款定价基准;通过降低 金融市场利率(逆回购、MLF政策利率)引导LPR降低,从而达到利 率市场化降息目标。2、对期于存量合同而言,企业贷款由于期限短,很 快收益于降息;按揭合同,期限长,政策要结构性控制,则需要观察。 ?目前我国LPR的报价机制。我国央行于2013年启动贷款基础利率(LPR) 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贷款基础利率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 贷款利率,其他贷款利率可在此基础上加减点生成。其具体报价机制为: 1)指定发布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2)报价行:2013年央行 公布的首批报价行共9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 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和招商银行),市场利率定价 自律机制将按年对报价行的报价质量进行监督评估,LPR报价银行团现 由10家商业银行组成(加入民生银行)。3)LPR确定:每个工作日在 各报价行报出本行贷款基础利率的基础上,剔除最高、最低各1家报价 后,将剩余报价作为有效报价,以各有效报价行上季度末人民币各项贷 款余额占所有有效报价行上季度末人民币各项贷款总余额的比重为权重, 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出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平均利率,于每个工作日通 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网对外公布。4)现行利率:运行初期向社 会公布1年期贷款基础利率,现行1年期LPR为4.31%。 图表:我国LPR报价机制 资料来源: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 ?目前LPR价格走势:与贷款基准利率基本一致,且大小银行报价呈现 一定分化。1)自LPR发布以来的历史走势基本和贷款基准利率保持一 致,并未对现行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起到补充或改进。2)从报价看, 五大行报价相对较低,股份行报价相对较高。这一点较类似香港地区的 大小P报价格局。香港金管局公布汇丰、恒生、中银香港(大P)指定 的最优贷款利率,渣打银行、东亚银行及其他中小型银行指定的最优贷 款利率另行公布。从2005年9月至今,小P一直保持较大P有25bp

关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报告

关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报告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现从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所取得的成就及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这五个方面简单的介绍一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1、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7年6月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 率.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 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 市场化. 2、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 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再贴现利率成为中央银行 一项独立的货币政策工具,服务于货币政策需要. 3、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在此前已二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基础上,再次扩大 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同时,进行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尝试。 4、 --积极推进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2000年9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 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2002 年3月,人民银行统一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 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3年7月,放开了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 理,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2003年11月,对美元、日圆、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 理,商业银行可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化,在不超过上限的前提下自主确定.银行可根据国 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化,在不超过上限的前提下自主确定.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所取得的成就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的改革,在宏观上推动了融资的规模和效率,为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初步建立了以Shibor为基础的市场利率体系。 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中,Shibor的发展和完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从长远看,Shibor 最终要替代官定利率成为市场存贷款利率定价的基准;其次,Shibor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一头连接着市场,一头连接着商业银行内部转移定价,是商业银行经济化管理的重要依据;再次,Shibor还是其他许多产品和制度安排的基准;最后,Shibor的发展和完善还关系到中国货币、债券市场的纵深化发展,从而成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建立中央银行利率间接调控体系的前提条件。从目前的情况看,在人民银行的大力推动下,Shibor的定价及应用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培养和促进了金融机构定价机制的建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