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五、简答题(简明回答要点即可)

1.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1)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正是由于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所以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启发式教学原则含义及要求是什么?(4分)【本题PPT上找不到,答案来源:】

含义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3.运用讲授法的要求是什么?(4分)

①组织好讲授内容;②讲授要有启发性;③讲授语言要有艺术性;④板书设计。(少而精;要完整;要有启发性)

4.古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哪些?(6分)

1.学校的产生,学校成为教育和学习的主要场所。

2.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4.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强调机械灌输与体罚。

5.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典的人文学科和治人之术。

6.学校教育制度不健全。

5.教师的劳动特点有哪些?(6分)

根本劳动特点是“育人性”

1.劳动性质的复杂性、创造性。

2.劳动手段的主体性、示范性。

3.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集体性(协作性)。

4.劳动时间的连续性、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劳动过程的长期性、周期性。

6.劳动效果的滞后性(迟效性)。

6.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1.教育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教育通过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教育能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创造新的生产力。

7.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3分)

狭义教育的含义是学校教育,故问题变成为什么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8.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哪些?(6分)

1.激发学习动机

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观察力)

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思维力)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阶段。

4.巩固教材,增强记忆。(记忆力)

5.运用教材,形成技能、技巧。(综合能力)

6.检查学习效果,获得反馈。(调节教学活动)

9.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3分)

1.科学性和思想性(教育性)统一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10.教师的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包括哪些内容?(15分)

职业道德: 1.热爱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团结协作。 5.学而不厌,刻苦钻研,虚心求进。

知识结构: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通教育理论。

能力结构:1.全面掌握和善于运用教材的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3.表达能力;4.教育机智;5.自我控制能力;6.了解研究学生的能力;7.科学研究的能力;8.社会交往能力等。

11.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有哪些?(4分)

(一)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二)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三)知行统一的原则(四)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七)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八)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原则

12.简述学科课程理论。(6分)

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是指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取基本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分学科安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其特点是:①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与准备;②重视教材的逻辑体系;③强调训练的价值。优点是便于教与学,便于系统知识的学习。缺点是忽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需要。这种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

13.启发式与注入式教学的区别有哪些?(10分)

①哲学观不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观唯心主义

②学生观不同: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看成是消极被动的客体

③教学观不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向学生灌注知识的过程

④教学目的不同:培养造就聪明的创新者;培养唯上唯书的书呆子

⑤教学措施不同:以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单一的硬灌来压制和束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⑥效果观不同: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智

14.当代我国中小学主要教学模式有哪些?(5分)

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引导—发现式,情景—陶冶式和示范—模仿式。

15.教学原则有哪些?(4分)

1.科学性和思想性(教育性)统一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六、论述题

1.论述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依据ppt:1.教学目的明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教学内容正确(科学性与思想性) 3.教学方法恰当 4.教学结构紧凑(组织得好) 5.教学基本功好 6.师生积极性高7.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

依据题库;

参考答案1:

(1)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2)具有正确的教学内容。

(3)正确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4)综合贯彻教学原则。

(5)充分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

(6)合理有效地控制教学进程。

参考答案2: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恰当。

(4)合理的教学进程。

(5)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好。

参考答案3:

(1)综合贯彻教学原则,努力实现教学目的。

(2)正确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3)合理有效地控制教学进程。

(4)注意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

参考答案4: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

(2)上好一堂课应具备下列条件:

①目的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恰当。④语言清晰。⑤组织得好。⑥积极性高。

(3)联系实际。

以上几点要求是上好一节课的基本条件,我们上好一堂课,评议一堂课,就要看教师在课上如何创造和运用这些条件取得了怎样的实际效果。

2.论述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1.知、情、意、行是构成个体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他们的内容不同、作用不同。

①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现实社会道德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准则、规范的认识。它是人们对待客观事物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因,是产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是个体形成思想品德的基础。

②情—即道德情感,它是根据一定道德需要、道德原则感知、理解、评价现实时所产生的一切情绪体验。它是伴随着人们的道德认识而产生和发展的,在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情感是认识升华为信念,转化为行为的中间环节,起着动力的作用。

③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为完成预定道德目的自觉地克服一定障碍,坚持或改变道德行为方式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它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是人能否达到一定思想品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④行—即道德行为,它是指与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动机相联系的行为举止。它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好坏的根本标志。

2.知、情、意、行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意起调节、驱动和控制作用。没有知,情、意、行就没有正确的思想观点作指导,方向不明,容易产生盲目性;没有情,知难发展为信念,没有信念,知就不可能转化为行动,意和行也就缺乏内部动力;没有意,知容易动摇,情难控制,行也难做到坚持不懈;没有行,知、情、意都无法表现和检验。因此,在德育实践中教师总结概括的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是完全正确的。

3.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通常以知为开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程序,以形成行为习惯为终端,顺序进行。但由于知、情、意、行各因素具有独立性,各因素的发展方向和水平的不平衡,因此,德育过程应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开端,知、情、意、行都可以作为德育过程的开端,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

3.论述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和运用要求。

(一)选择的依据

1.根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2.根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3.根据学科性质和教材特点;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5.教师自身的条件;

6.根据教学的主观和客观条件(时间、设备等);

(二)运用的标准:综合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4.论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内部结构。

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

4.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生产性)

1.教育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教育通过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教育能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创造新的生产力。

(三)关于教育的经济效益与教育先行的认识

1.关于教育的经济效益:经济对教育起着制约作用;教育会推动经济发展。那么,教育投资能否取得经济效益,其经济效益能否度量,自然会成为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

2.关于教育先行: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在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教育承担着培养劳动者的任务,教育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如果教育不在生产活动之前培养好所需要的劳动力,即使有了生产所需的设备和原材料,生产活动也是无法进行。因此,在新的建设项目投资之前,教育应当先行一步,

预先培养好必需的管理干部、技术干部和熟练工人。如果两者配合得好,建设项目就可迅速上马,在短期内取得经济效益。这是教育先行的好处。否则,教育先行的物质条件不具备;教育先行将出现“头脑外流”、高学历的人失业,造成社会矛盾。

5.论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依据PPT

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②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和有利条件。③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不同步。④教学必须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

依据题库:

参考答案1:

(1)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智力。知识是客观世界的事实、属性、本质、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类在千万年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结果。智力是大脑皮层反映与分析现实世界的活动能力,一般指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2)知识与智力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智力的发展不能凭空进行,主要通过学习知识来进行;知识的学习,也需要智力,智力的发展有助于知识的学习。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识的相互促进是有条件的,(即二者不总是同步发展或智力不是随着知识的掌握自然而然地发展的)。这条件主要有:知识的多少,知识的内容与结构,掌握知识的方法。

(4)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使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促进,即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主要措施:①精选教学内容。②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的结构。③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判断、推理等多种方法,改进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之学会学习。④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感知,学习,综合发展学生的智力,即使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得到协调发展。

参考答案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辩证统一的。

①知识与智力有区别有联系。区别是从人类个体讲,知识完全靠后天获得,而智力则是先天遗传素质与后天环境教育影响及个人主观努力相结合产物,知识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成果,而智力则是顺利完成这种反映的主观条件。联系是从人类整体讲,知识与智力又可相互转化,知识是人类智慧结晶,是智力的转化物,知识又是智力的粮食和原料,这是知识向智力转化。

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有联系有区别。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离开知识学习过程智力无从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智力水平决定知识掌握的快慢、难易、深浅、巩固和运用程度。区别是知识多少并不在任何情况下都成为智力高低标志。

③教学要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是有条件的。在教学中要实现两者统一必须做到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使学习有一定难度,通过启发式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掌握知识,使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发展智力。

6.教育如何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的统一性,决定教育工作要全面地关心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发展,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发展某一个方面。要把长知识与长身体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要循序渐进。

3.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阶段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要区别对待,不能不分阶段地“一刀切”。

4.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必须掌握每一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稳定性特征,并依此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任意规定和改变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

5.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就要抓住“关键期”,把握“火候”,适时而教,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优的教育教学效果。

6.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7.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取长补短”和“长善救失”。

8.总之,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要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要求教育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学生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不断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7.论述掌握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

掌握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是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教学过程应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二者有机统一起来。

①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提出该规律。因为:各门学科知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教师的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思想体系指导下,受一定哲学观点所支配;学生还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方法、作风以及思想感情中获得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和良好的教学方法本身也富有深刻的教育性。

②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品德的基础。

③思想品德的提高是掌握知识的动力。

④教学必须实现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的统一。

8.如何备好课,编写教案的步骤是什么?

备课即为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要做好三项工作、写出三种计划。

(一)做好三项工作

1.钻研教材(懂、透、化)-心中有书

2.了解学生-目中有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