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汉时期的民族结果与民族政策

东汉时期的民族结果与民族政策

东汉时期的民族结果与民族政策
东汉时期的民族结果与民族政策

论东汉民族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匈奴、西羌对比分析

09政治班李正美 20090140114

内容摘要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如何处理历来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问题。东汉王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研究东汉的民族政策,对我们回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科学处理民族关系,从而维护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推动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东汉政府对各民族中的两个典型(即对匈奴和西羌)的不同政策,分析采取这些民族政策原因以及收到的效果,最后阐述不同民族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政策匈奴西羌

On the Han nationality policy impact on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Huns, Xiqiang comparative analysis

Abstract

China is a multinational country with a long history, ethnic relations how to handle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Chinese history.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is a unified multi-ethnic count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critical period. Research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national policy, for our review of the united multi-ethnic country development course, sum up historical experience, draw lessons from history, science dealing with national relations, so as to maintain the us national reunification of the country and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relationship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government of all ethnic groups of the two typical (that is, to the huns and western qiang) of different policy, analysis to the national policy reasons and received this effect, the different national policy on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national policy huns western qiang

一、东汉对匈奴的政策

匈奴是秦汉时期北方的一股强大势力,它不断兴兵南下,严重威胁着秦汉王朝的安全,因此对匈奴的政策也就成了秦汉时期政府民族政策的重点。东汉初期,匈奴问题再次成为东汉北方民族问题的重点。

(一)、初年的保境安民策略

东汉初年,匈奴利用东汉刚刚建立,国力薄弱的有利时机,恢复了对西域诸族的统治,控制了乌桓及新兴的鲜卑,支持中原割据的势力,对东汉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面对这种局势,光武帝刘秀并没有延续西汉对匈奴强硬的作风,而是采取了收缩防御、保境安民的政策。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外交方面做出和解姿态,试图缓解双方关系。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光武帝遣使匈奴,匈奴也遣使来献,汉复令中郎将韩统保命,赂遗金币,以通旧好。表面上的和好,并不能掩盖双方的矛盾,“而单于骄跼,自比冒顿,对使者辞语悖慢,帝待之如初”【1】。

第二、在军事上准备防御,包括修烽火,筑亭侯,驻屯田之兵。自马上得天下的汉光武帝清楚的知道,外交是以武力为基础的,但是由于汉朝的疲弊,只能先防守,再找机会进攻。在汗光武帝刚即位(建武元年,公元25年)时,就拜苏竟“代郡太守,使固塞以拒匈奴”。建武七年(公元31年),诏骠骑将军杜茂引兵北屯田晋阳、广武以备匈奴。建武九年(公元33年),诏朱佑屯常山,王常屯涿州,侯进屯渔阳,以备匈奴。十二年(公元36年),遣谒者段忠率领中原郡国的刑徒兵增援杜茂,镇守北边。“因发边卒,筑亭侯,又发委输金帛增絮给军士,并赐边民,冠盖相望”。“十三年(公元37年),……,匈奴左部遂复转居塞内。朝廷患之,增援边兵郡数千人,大筑亭侯,修烽火”(《后汉书》)。

第三、是省罢边郡、内迁吏民。为减少匈奴南下给汉朝的百姓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汉光武帝省并了部分北方边郡,将吏民迁入内部,收缩防线进行防御。建武九年(公元33年),徙雁门吏人于太原。十年(公元34年),是岁,省定襄郡,徙其民于西河。十一年(公元35年),是岁,省朔方牧,并并州。二十年(公元44年),省五原郡,徙其吏人置河东。在十多年的时间里,省罢并了如此多的边地郡县,是前所罕见的。这也表明了汉光武帝不与匈奴争锋,收缩防御,保境安民的决心。

(二)、东汉的“安南定北”政策

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春,由于争夺单于位置失败并且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呼韩邪的子孙开始了争夺单于位的斗争,右薁鞬日逐王(呼韩邪的长孙,叫比),因愤恨蒲奴单于,便率所属南八部人马四五万之众归服光武帝,与蒲奴单于对抗。他虽接受东汉的保护与辖治,但有相对的半独立性,仍自称呼韩邪单于二世。匈奴则分裂为南北两部,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历史在这里产生了一次影响深远的转折。南匈奴归附了汉朝,得到了中原的支持,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从此逐渐走向了民族融合之路。而北匈奴则试图坚持自己的独立地位,继续对东汉王朝持敌对态度。

这次匈奴的分裂给东汉提供了良机,东汉借此机会,对匈奴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很好地解决了匈奴的问题。

第一、接受南匈奴归汉称臣的请求,同意其迁入北边八郡驻牧。东汉政府于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遣中郎将段郴等使南匈奴,立单于庭于五原郡西八十里处”。随后,段郴等回朝廷复命,令南单于内迁至云中。

第二、在政治方面也加强了对匈奴内部事务的监督管理。“使中郎将段郴及副校尉王郁留西河拥护之,为设官府、从事、掾史。西河长史岁将骑二千,弛刑五百人,助中郎将卫护单于,冬屯夏罢。后以为常,及悉复缘边八郡”【2】。从此,“监护”南单于的使

匈奴中郎将成为常设管制,这意味着东汉王朝对南匈奴的统治有了制度上的保证,这是一大进步。

第三、给予南匈奴经济上的援助,并派使匈奴中郎将率兵护卫单于。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秋,南单于遣子入侍,奉奏诣阙。诏赐单于冠带、衣裳、黄金玺盭緺绶,安车羽盖,华藻驾驷,宝剑弓箭,黑节三,驸马二,黄金、锦肃、缯布万匹,絮万斤,乐器鼓车,棨戟甲兵,饮食什器。又转河东米粮二万五千斛,牛羊三万六千头,以赡给之。”【3】

第四、从思想文化方面,对南匈奴进行教化。永平元年(公元58年)汉明帝即位后,极其重视儒家教育,“为功臣子孙、四姓末属别立校舍,搜选高能以受其业,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学”【4】。能够让匈奴遣子到帝国的高等学府学习儒学,是东汉的一大进步,通过儒学让匈奴或者至少是匈奴的上层产生对中原文化的向往,从思想深处影响匈奴,这对维护东汉对匈奴的统治是事半功倍的。

南匈奴需要东汉的政治支持、经济援助和军事保护以维护本部的生存,东汉也需要南匈奴对北匈奴形成制约。东汉通过对南匈奴的控制,使南匈奴在北疆形成了一个屏障,并且和东汉边塞的卫戍部队相比,这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屏障。这也符合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防御为主的主旨,因此在东汉的历朝得以贯彻执行。

从另一方面看,既然东汉在北方执行的是收缩防御,那么要实现“定北”就得有更高明的策略。而东汉对北匈奴政策的意图也很明确,就是等待时机,逐渐分化削弱,最后武力征讨。

北匈奴见南匈奴内属后,非常惶恐,主动归还新掠汉人,以示善意。“钞兵每到南部下,还过听侯,辄斜曰:‘自取亡虏薁鞬日逐耳,非敢犯汉人也’”。建武二十七年,“北单于遂遣使诣武戚求和亲”。对此,东汉采取了先羁縻、后攻伐的政策。

在接到北匈奴提出修好的请求后,“司徒掾班彪奏曰:‘臣见其献益重,知其国益虚,归亲愈数,为惧愈多。然今既未获助南,助亦不宜绝北,羁縻之义,礼无不答。谓可颇加费赐,略与所献相当,明加晓告以前世呼韩邪、郅支行事’”。东汉政府依班彪议,对匈奴先羁縻,经济上加以赏赐,政治上只玺书回复,并不派遣使者;对其“率西域诸国胡客与俱献见”的请求,明确加以拒绝,并以前世呼韩邪单于称臣受赏、郅支单于背德受诛之事加以警告,使北匈奴不敢轻举妄动。

随着中原政治局势的统一稳定和社会经济的恢复,东汉王朝国力增强。在有南匈奴、乌桓、鲜卑协作的条件下,东汉对北匈奴开始采取大规模的攻伐。永平十六年至永元二年的十八年中,对其进行的进攻就有七次。永平十六年,“乃大发缘边兵,遣诸将四道出塞,北征匈奴”。永元二年,“南单于复上求灭北庭,于是遣左谷蠡王师子等将左右部八千骑出鸡鹿塞,中郎将耿谭遣从事将护之,至涿邪山,乃留辎重,分为二部,各引轻兵两道袭之。二兵俱会,夜围北单于。(单于)大惊,率精兵千余人合战。单于被创,坠马复上,将轻骑数十人遁走,仅而免脱。得其玉玺,获阏氏及男女五人,斩首八千级,生虏数千口而还”【5】。

东汉的攻伐远至塞外数千里,俘虏被匈奴人口二十余万,为安置北匈奴降众,防止与南匈奴叛逃者勾结,东汉于永平元年在五原曼柏增设了度辽将军、左右校尉,加强了对北匈奴的管理。

由于东汉强大的军事压力以及连年灾荒,北匈奴主力不得不西迁,只有十余万人留在塞外,与鲜卑融合,后随之入居塞内,与汉人融合。

东汉治理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维护了东汉一定时期内的安定,同时匈奴对中华民族的融合进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东汉政府对匈奴的民族政策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因其旧俗,以资安置,迁徙

塞内等内容,对后世处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政策具有积极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二、东汉对西羌的政策

(一)羌族矛盾概况

羌族,也称西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据史书记载,上古时,炎黄族与羌族曾是两个很接近的民族。周武王伐纣时,就有羌人参加了他的抗暴联军。后来,羌族与“诸夏”的联系逐渐增多,到汉朝,它便成了“诸夏”(华夏)政权直接统治下的一个民族。

羌族是一个逐水草迁徙的游牧民族,据《后汉书》记载,其支系繁多,分别有煎巩、黄羝、烧当、先零、旄牛、白马、参狼、封养、吾良、当阗、发羌、唐旄、且冻、傅难等部族。他们分为许多大小不等的群落,人数较多。东汉时,族发展到150多个部落,大部落几万人或万余人,小部落仅有几千人。某一部落强大时就分解,衰落时就补入其他部落。其分布也很广,以西海郡(青海)为中心,南自蜀郡、广汉郡之西,西北至西域车师(吐鲁番盆地)、鄯善(新疆自治区鄯善县)等,相当于今甘肃、青海、西藏和新疆昆仑山区及四川西部地区。不幸的是,羌人逐渐取代匈奴,成为了东汉王朝最具威胁的边患。

羌汉关系的关键词是冲突和对抗,持续不断的羌汉战争几乎贯穿了东汉一朝,规模从东汉前期小股的“缘边寇掠”,扩展到后期的“众羌内溃”。总体上,东汉的羌民暴动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东汉前期:塞外羌侵扰抄掠

光武帝建武十年至和帝永元十四年(公元34年—公元101年)期间,主要表现在塞外羌民部落对边境的侵扰、抄掠。在这近七十年间,羌族动乱据记载共有14次,而且规模较小,基本上在凉州的临羌边郡进行抄掠。诸羌以先零羌和烧当羌为主,往往联合寇边。塞内降羌和边郡诸胡也有被裹挟寇掠的情况。朝廷对塞外羌的寇掠既有积极抵抗,也有主动出兵。

第二,安帝时期:暴动升级、建立政权

暂安几年后,东汉的羌族暴动又一次爆发,大规模的羌族暴动在疆域内部爆发,由凉州及三辅,东犯赵魏,南抄蜀汉。伴随着矛盾的复杂化,暴动的参与者众多,不再只是羌族人民。镇压与反叛在争斗中逐渐升级,双方的斗争方式都发生了策略性的转变,并由暴动、起义上升为政权的对立战争。

观范晔所言即可见安顺时期羌族暴动的频繁:“故永初之间,群种蜂起……遂解仇嫌,结盟诅,招引山豪,转相呼聚,揭木为兵,负柴为械。毂马扬埃,陆梁于三辅;建号称制,恣睢于北地。东犯赵、魏之郊,南入汉、蜀之鄙,塞湟中,断陇道,烧陵园,剽城市,伤败踵系,羽书日闻”【6】。

安帝以前的羌族动乱往往为小股势力的寇掠,偶有合兵,也仅是战斗的联合。在斗争中,先零羌零逐渐具备了战略眼光。如他选择徙出必会遭受东汉朝廷重兵打击的陇西地区,迁往为羌人熟悉且地形有利的北地,随后在这里建立了政权。“故永初之间,群种蜂起……遂解仇嫌,结盟诅,招引山豪,转相呼聚,揭木为兵,负柴为械。毂马扬埃,陆梁于三辅;建号称制,恣睢于北地。东犯赵、魏之郊,南入汉、蜀之鄙,塞湟中,断陇道,烧陵园,剽城市,伤败踵系,羽书日闻”【7】,各种羌族反叛势力联合起来了,力量大为加强。知道元初五年(公元118年),滇零政权的领导人死亡,政权宣告灭亡,这场为时已久的羌族暴动才真正地告一段落。

第三,顺帝时期:动乱扩大

顺帝年间的羌族没有安帝时的繁华,已由高潮期慢慢回落,据统计,顺帝朝可见

记载的羌族暴动共发生了十次,波及区域又一次由边郡扩展到了三辅地区。

表面上看来,这一时期的抢注暴动不若安帝时期的剧烈。但细究可发现羌族暴动有扩大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为参与暴动的羌族民众实现了大的整合;动乱参与者的身份也日益复杂化。

如顺帝永和六年(公元141年),“马贤将五六千骑击之,到射姑山,贤军败,贤及二子皆战殁。东西羌遂大合”。各羌族部落在内迁与频繁战争中逐渐走向汇合。这意味着凉州并州的内郡已与缘边外郡的羌人成为了一个整体,塞内降羌和塞外诸羌各部落间的联系大大加强。虽然此时没有大的暴动发生,一旦起事,整个东汉的疆域的西北部将无法控制。大规模暴动一触即发。赶桓灵时期的羌族动乱,事态发展也与此相符。

总体来看,安顺时期的羌族暴动阶段清晰:安帝以前,暴动由外患开始转为内乱;安帝时,羌族建立了政权,上升至顶峰;顺帝事略略平息,表面有所回落,实际蕴含着更大的风暴;进入桓灵后,羌民融暴动为黄巾大起义,直至“寇敌略定矣,而汉祚亦衰焉”。

(二)、东汉王朝的心态

第一、屯田威逼太过:

东汉时羌汉战争尽管原因复杂、仁者见仁,但是从其深层意义上讲,其实是社会生存资源分配不均引起的冲突。随着东汉政府对羌民土地、牲畜等财富的掠夺,羌民的生存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少数羌族部落外迁寻找生路,而大部分羌族部落则失去了牧场、耕地,以及种族保存于延续而抗争着。

第二、护羌校尉难做:

护羌校尉是汉代为管理羌族事务特设的官职。校尉在西羌的实际中更换频繁,不利于对羌民族有深入的了解,各护羌校尉出于对问题的不同认识,采取的对策往往不同,使得对待羌族的政策没有延续性,很多政策没有落实。另外东汉对护羌校尉苛责少赏,也给护羌校尉注入了潜在的急功近利的因素。。就安抚、剿杀和剿抚并用三种态度来说,剿杀往往是见效最快的方法。而安抚需要了解实际,选择适当的方法,海域要较长时间的清明治理获得羌人的信任,这些对频繁调动的护羌校尉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所以,即使东汉朝廷注重护羌校尉的选任,但是上述种种原因,在治效上往往不佳。

第三、内徙处置不当:

提起“众羌内徙”,古人无不痛心疾首,从平定东西“羌乱”的段纪明,到南北朝史学家范晔,再到司马光、杜佑,大家无不认为,如果不让降三羌内徙三辅、河东,就或许只有边患,而不会诱导出内忧了。

首先,东汉对内徙的羌民没有进行很好的安置,管理的手段粗暴野蛮。中元二年(公元57年)“种人颇有犯法者,临羌长收系比铜钳,而诛杀其种六七百人”。【8】其次,豪强的侵夺加重了内徙羌民的苦难。政府对豪强地主肆意侵夺公私耕牧地、隐瞒国家税民这些行为几乎是无能为力的。政府也无力从庄园中拿出牧场或土地来解决羌民的最基本的生存问题。结果就成了“其内属者,或倥偬于豪右之手,或屈折于奴仆之勤”。【9】

毋庸讳言,汉朝统治者对包括羌族在内的周边各少数民族有着严重的民族偏见和明显的大汉族主义倾向。在封建正统关键的支配下,汉族对羌民族政策也毫无例外的都具有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色彩。东汉奉行“羌胡相攻”、“以夷制夷”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对羌族各部不是“理其怨结”,“问所疾苦”,而是肆意侵夺奴役和残酷杀戮,甚至是“专以多杀为快”,实际上是吧羌族各部至于完全对立的一面,故明人李成勋说:“昔赵充国不战而降羌,段颖杀羌百万而内地空虚,两者相去远矣。”【10】东汉王朝这种错误的对羌的民族政策,造成羌汉民族间很深的隔阂,严重激化了羌汉民族间的矛盾,

遍布各地而又连绵不断的羌族起义,就是这种错误政策的必然结果。

三、总结

东汉对匈奴和西羌的政策制定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对匈奴采取防御为主、安南定北逐步实施的政策,特别是对南匈奴,从思想文化经济上对其进行同化,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不仅保护了北疆,平定了匈奴,还积累了成功的经验。而对于西羌,由于采取了种族歧视,大汉为主的错误思想,才使羌祸成为了贯穿东汉整个时期的一个危机,对国家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注释:【1】、《后汉书·南匈奴传第九十九卷》

【2】、《后汉书·南朝宋第七十九卷》

【3】、《后汉书·南匈奴传第八十九卷》

【4】、《后汉书·儒林列传第六十九卷上》

【5】、《资治通鉴第四十七卷》

【6】、《后汉书·西羌传第七十七卷》

【7】、《后汉书·西羌传第七十七卷》

【8】、《后汉书·西羌传第七十七卷》

【9】、《后汉书·西羌传第七十七卷》

【10】、《明史·列传第二百八十卷》

参考文献:1、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曹永年《内蒙古历史溯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7.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5.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多选题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 ABDE )。 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ACE )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息综合方法 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定性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 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ABE )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B.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民族理论( ABCDE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是一门理论科学C.是一门实践科学 D.是一门交叉学科E.是一门新兴学科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AC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C.社会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 ABCDE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 ABCDE )。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 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D )。A.民族特征 D.民族意愿 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 ABE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E.跳跃式发展 2.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 ACD )。 A.社会生产C.内部交往程度D.外部交往程度 3.民族发展包括 ( BCD )等。B.经济发展C.政治发展D.文化发展 4.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 ABCDE )等内部和外部条件。A.民族结构B.民族素质C.民族关系D.自然环境E.社会环境 5.强迫同化是指丧失本民族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特征的变化过程是( ABCD ) 。A.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 B.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 C.是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D.是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 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 ABCE )。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 ABCE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3.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 BCE )。B.民族利益的照顾 C.民族权利的保障 E.民族发展的促进4.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 ABC )。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 5.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 ABCD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 1.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 ABD )。A.普遍性 B.国际性 D.敏感性 2.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 DE )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D.民族的活动中E.民族的交往联系中 3.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 ABDE )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A.地域B.民族D.经济E.文化 4.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 BCDE )。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B.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C.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D.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E.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辨析题

第一章绪论 四、辨析题 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错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 2. 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 错、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必须有正确理论的指导 3. 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 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错、关于民族观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4.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正确、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第二章民族

四、辨析题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包括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和生物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民族是在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心里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辩证的科学的运用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第三章民族发展 四、辨析题 1. 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错民族分化, 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它往往是由民族迁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的隔离而造成的。 2. 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错、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乡镇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校园活动方案

乡镇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校园活动方案 民族宗教政策法规与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为普及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推动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工作深入校园,根据县有关文件精神,决定在X镇小学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校园”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活动的意义 通过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校园”活动,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无神论思想,从小学生抓起,使我镇广大小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逐步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和良好的道德意识,增强识别和抵御违法活动的能力,树立讲科学、树新风的道德情操。 二、活动的具体措施及要求 (一)活动内容 根据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 主要内容为:《宪法》中关于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和风俗习惯的政策;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对正常的宗教活动提出的要求,对非法宗教活动的界定等。 (二)活动形式 学校要结合实际,通过形象生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

方式,向学生宣传有关民族宗教政策法规。 具体做到“六个一”,即上好一堂内容丰富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课、印发一份宣传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小资料、办好一期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板报、搞好一次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橱窗展、组织好一次民族宗教政策法规专题活动、形成一个完整的民族宗教活动记录。 (三)活动要求 1.目标要明确。 通过组织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校园”活动,使我镇广大小学生以及学生家庭了解掌握相关民族宗教方面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民族宗教意识。 2.工作要落实。 学校要结合实际,全面部署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校园”活动,对照要求及时制定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落实,全面做好相关的宣传报道工作,及时上报好的做法和典型经验。 3.措施要细化。 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民族宗教方面的政策法规进行学习。对小学生,主要普及有关民族宗教的政策法规,培养他们爱国意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从小养成讲科学、讲纪律、讲道德的好品德。 对学生,要着重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掌握《宪法》中关于民族宗教方面的规定,

浅谈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浅谈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共同创造辉煌灿烂文明的过程中,也创造了作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的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既基于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捍卫统一的历史事实,也基于56个民族相互依存、荣辱与共、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中华民族浓浓血脉。各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同呼吸、共命运,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中华民族多元统一的文化格局。在这种文化格局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种共有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提供了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的顽强生命力,表明了民族之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民族团结这样一种强烈的价值追求,反映了中华民族海内一家的民族心理和共同情结,体现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至上的伦理要求。 解放60年以来,新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生持续改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近30年以来,大改革、大发展、大开放更使得新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个昔日贫穷落后的新疆,已经发展成为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基础设施极大改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强势新疆。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及内地各兄弟省市、全国各族人民的无私支持、支援下,在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下,新疆激情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跨越。 一、“三个离不开”是民族关系的真实写照 1990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新疆考察时明确指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提出,为我们揭示出一条最简洁最朴素的规律: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睦是繁荣昌盛的基础,和则两利,分则俱伤。 大杂居、小聚居是中华56个民族人口分布格局的特点。在“三山夹两盆”的新疆大地,生活着47个民族,其中世居民族13个。天山流淌的清澈雪水,绿洲捧出的丰硕果实,一同滋养了各民族的儿女。头顶同一片天空,脚踏同一方土地,各族儿女共同奋斗、共同发展,彼此交流、彼此借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结下了亲如骨肉手足的情谊。“家是一个家,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小抄(已排版) 一、填充题 1.( 民族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2.(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建党建政、进行社会改革、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心工作急切需要干部的情况,确 实了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尽量吸收培养(知识分子),以及“既要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以要培养适当数量的汉族干部”的原则。 4.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5.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 保障族籍权利 )、( 参政权 )、发展经济文化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 保 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权利 )、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6.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 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7.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8.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9.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 位)和(权利)。 10.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 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11.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2.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 经 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14.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15.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16.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集约型)的、(素质和效益较高)的 经济增长方式。 17.民族风俗习惯的(人为改革)与自然变异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自然变异形式绝对化,而必须从这一特征的积极意义出发, 科学地加以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 18.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19.民族风俗习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它又反过来给经济基础以影响;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 落后于(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20.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 反映。 21.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无形)的力量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 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22.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阻碍)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 要所在。 23.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24.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 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分配)、文化发展的需求。 25.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 际发展的(前提)。 26.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族教育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 证。 27.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民族教育专门法)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就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学制、(办学形式)、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 28.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29.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一个口号,是十七十八世纪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治家提出来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民 主)运动的一个原则。 30.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又是民族发展的(条件)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常常是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先导)。 31.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 重要的意义。 32.民族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33.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 34.民族问题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问题。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广义的民族问题概念和狭义的民族问题概念。 35.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 族。 36.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37.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了民族本身(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梳理

一、填充题 1.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 )及民族的问题的途径、( 方法 )的科学。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的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 族 )—(部落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 原生形态)民族。 14.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 )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15. 民族(融合 ) 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6. 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7. 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它是由不同民族之间( 自然的 )、( 自由的) 、( 自愿的)发生发展的。 18.民族关系既是一种( 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 )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19.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 民族性 )的内容。 20.2005年5月27日,胡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 平等 )、团结、互助、( 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1.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22.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并存。

民族宗教蒙古语文政策法律法规有奖竞答

民族宗教蒙古语文政策法律法规有奖竞答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民族宗教蒙古语文政策法律法规 有奖知识竞赛答题 一、单选题 1. 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包头市现有()个民族。 A:43 ; B:50 ; C:55; D:51。 2. 2016年4月是包头市第()个民族政策宣传月。 A:7; B:3; C:8; D:5。 3.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础薄弱地区学前教育阶段基本普及()年双语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普及双语教育。 A:2年;B:4年;C:3年;D:6年。 4.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于()召开,并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 A:2015年;B:2009年;C:2014年; D:2016年。 5.全国共命名()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A:3批;B:6批;C:10批;D:4批。 6.包头市有()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A:3家;B:6家;C:1家;D:8家。

7.全国命名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包头有()家。 A:3家;B:6家;C:1家;D:10家。 8.鼓励内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以及有条件的企业在()开办职业技术学校,落实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 A:边疆地区 B:自治地方;C:发达地区; D:民族地区。 9.按照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统一要求,保留并进一步完善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高考()政策。 A:优先录取;B:降分录取;C:加分优惠; D:单独划线。 10.()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水平。 A:尊重和保障; B:依法保护; C:鼓励支持; D:维护。 11. 2013年国家民委首批确认()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地区、市、盟)”试点。 A:12家; B:16家; C:20家; D:10家。 12. 各地蒙古族祭敖包主要集中在农历()日。 A:4月18; B:6月初5; C:5月13; D:7月15。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3月14日,一群不法分子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的主要路段实施打砸抢烧。他们大肆纵火,辱骂、殴打、砍伤执勤人员,冲击新闻、金融、学校、公安机关等要害部门,抢劫并烧毁商店、学校、汽车、宾馆。 更骇人听闻的是,暴徒还惨无人道地杀害群众,连孩子也不放过,对藏族群众同样毫不手软,个别暴徒甚至效仿旧西藏农奴主的“点天灯”酷刑,把无辜群众浇上汽油活活烧死。 危急关头,驻拉萨的武警官兵、公安民警迅速出动,在拉萨各主要路口部署警力,防止事态扩大。面对暴力,他们保持了极大的克制。 穷凶极恶的暴徒把官兵们的忍让和克制当作软弱,用石块、燃烧瓶等袭击值勤官兵,更有甚者,从被石块击昏的士兵臀部剜下碗大的肉。 据3月21日晚最新统计,在这起事件中,共有18名无辜群众被残害致死,382名群众受伤(其中重伤58人),242名公安民警、武警官兵在值勤中伤亡(其中牺牲1人、重伤23人)。 在如此严重的暴力事件下,中国政府和地方警察,部队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克制,没有造成更大的流血冲突。 中国共产党选择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功找到了一条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的道路。西藏各族人民正是循着这条道路,在政治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平等,充分行使着当家作主的权利;在经济社会方面不断发展进步,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为了使西藏人民更好地行使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的权利,国家十分重视培养民族干部。目前,西藏已形成一支以藏族干部为主体,各民族干部团结奋斗的干部队伍。在全区干部总数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已占70%以上,各级人大、政府的主要领导职务基本上都是由藏族或其他少数民族担任。在旧西藏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妇女也走上了领导岗位。西藏传统文化得到尊重﹑发展和继承,宗教信仰自由也受到尊重和保护。西藏人民学习、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得到了切实保护。自治区政府设立了专门的藏语文工作指导委员会和编译机构,促进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保障民族平等、团结,关键在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为改变西藏的落后状况,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党和国家给予西藏许多特殊的优惠政策,各兄弟省市也在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50多年来,国家的大量投资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使西藏在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全区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内地干部进藏工作,内地企业和个人进藏经营、合作,不仅促进了西藏的发展和稳定,也增进了民族间的交流和团结。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以西藏有多少汉人来判断中国的民族政策和西藏问题,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在那里的汉人多一点,有利于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这不是坏事。”但达赖分裂集团没有用“三个有利于”标准判断是非,也没有站在全区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衡量是非。他们违背事实真相,打着“民族”旗号,胡说什么“藏民族的人权受到侵犯”等等,散布分裂言论,从事分裂活动。对此,我们要提高警惕。 共产党员要做团结的模范,对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有坚定

民族团结八进 进宗教场所工作细则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宗教场所 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爱国爱教,知法守法。积极宣传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三个离不开”和“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等思想,增强宗教教职人员“四个认同”、“五个维护”的自觉性。 (二)团结稳定,教风端正。引导信教群众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四个认同”、“五个维护”自觉性,反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 (三)管理规范,服务社会。规范宗教场所日常管理,促进宗教活动正常有序开展,积极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提倡健康文明生活,鼓励信教群众勤劳致富。 二、具体措施 (一)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开展讲经讲道、出版板报、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在宗教场所大力宣传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宗教系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好经验、好典型,宣传为民族团结做出突出贡献的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使宗教场所成为民族团结的一块宣传教育阵地,使宗教界人士成为民族团结的宣传员和模范践行者,推动创建活动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 (二)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发扬宗教界乐善好施、济世助人的优

良传统,引导和鼓励宗教界有组织地参与社会公共事业和慈善活动,组织开展宗教活动场所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活动,要求相关宗教场所明确1-2户困难群众作为结对帮扶对象,为困难群众解决生活困难,帮助困难群众早日脱贫致富,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增加新的助力。 (三)开展各民族群众心连心活动。结合各民族传统节日,组织相关宗教场所开展各类文化体育、走访慰问和联谊活动,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引导教育各民族群众互助尊重、互相帮助、和谐相处。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乡镇(街道) 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切实把民族工作放到重要位置,自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的学习,不断提高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积极组织开展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和民族基本常识的学习和宣传,做到有活动、有专栏、有窗口、有图书资料等宣传设施(含国家级民族类报刊)。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基层组织建设作用明显。 (2)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地方财政收入稳步提升,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农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贫困人口逐年减少。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纪念日等,组织各族群众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文体娱乐活动。热情为各族群众在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社会救助、民族语文翻译等方面提供服务。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及时了解各族群众意愿、呼声和利益诉求,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提高群众满意度。 (3)依法维权,化解矛盾。积极向各族群众宣传城市管理规章和法律法规,帮助群众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排查影响民族关

大学生如何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固原市始终坚持抓好民族团结,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制定落实了一系列民族优惠政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民族团结深入人心,民族关系和谐融洽,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快速发展,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一、维护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 民族团结是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是事关全局的大事,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维护民族团结对于维护国家统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抵御境外敌对势力渗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各民族共同利益,促进各民族繁荣进步,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新时期,维护民族团结成为考验党执政兴国、驾驭复杂国际国内环境的重要课题,是检验各级领导干部处理涉及民族问题突发事件、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的试金石。 二、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稳定的重大问题 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各民族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个人之间的联系交流范围不断延伸,同时,因风俗习惯、经济利益等原因引起的摩擦、误会也时有发生。对于这种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应当采取说服教育、民主协商、积极疏导的方法加以解决。固原市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有时交织在一起,如果宗教问题处理不当或不慎,也会影响民族关系。处理涉及民族问题时,必须慎重从事,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从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的原则出发,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不要轻率地扯到民族关系上。对于民族间发生的纠纷,要冷静分析,耐心疏导,及时处置。属于违反党纪政纪的,应给予纪律处分;属于刑事犯罪或民事纠纷的,不论出身哪个民族,都要依法处置;对于个别蓄意破坏民族团结、危害国家安全的触犯刑律的应当依法处理。坚决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干伤害民族感情的事。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歧视,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对于打着狭隘的民族主义旗号,挑起民族矛盾,制造民族分裂或披着宗教外衣,煽动民族分裂的,要及时掌握情况,坚决果断加以处置,依法予以惩处。 历史一再证明,团结就兴旺,就繁荣;分裂就动乱,就衰败。这是各民族发展进步的一条客观规律,也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强烈愿望。国际上因民族问题处理不当而引发国家分裂、民族纷争、社会动荡的事,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

民族理论及民族政策复习资料

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共有(56 )个民族。 2、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10 )个。 3、5.12XX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北川老城主要居住的是(羌)族。 4、泼水节是(傣族)的民族节日。 5、(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 6、维吾尔族的乡村,每年(3)月(22)日过(肉孜)节,迎接新春的到来。 7、(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8、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 9、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邓恩铭是(水)族。 10、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称为中国的三大英雄史诗。 11、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1979年识别的是(基诺)族。 12、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是(火把节)。 13、我国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是XX自治区XX市的(大昭寺)。 14、元代,我国著名的女纺织家黄道婆把(黎)族棉纺工艺带到中原,促进了我国纺织业的发展。 15、我国满族人口最多的省份是(XX)省。 16、我国北方唯一的以捕鱼为主,使用狗拉雪撬的民族是(赫哲族)。 17、总书记提出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18、我国省级建制的五个自治区分别是(XX自治区)、(XX维吾尔自治区)、(XX自治区)、(XX壮族自治区)、(XX回族自治区)。 19、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 20、我国的少数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2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2、(荡秋千)是朝鲜族妇女传统体育活动之一,多在元宵、端午和中秋等节日举行。 23、我国最大的自治区是(XX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 24、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满)族。 25、发明XX白药的典焕章,是(白)族。 26、我国南方气候湿热,居住的少数民族喜欢干栏式房屋,(吊脚楼)是干栏式民居的代表。 27、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在XX建造的(布达拉宫),后经历代的不断整修,如今已成为藏族地区最宏伟的建筑。 28、我国最早的航海家X和是(回)族。他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远航亚洲、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9、在美丽富饶的祖国宝岛——XX,世世代代居住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是(高山)族。 30、鼓楼、风雨亭、风雨桥是(侗)族的主要标志。 31、(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32、闻名全国的红(枸杞子)、黄(甘草)、兰(贺兰石)、白(滩羊波)、黑(发菜)产于我国(XX回族自治区)。 33、每年七八月间,(蒙古)族在草原上举行那达慕大会,节日期间举行传统的摔跤、赛马和射箭等比赛。

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及政策

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及政 策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 1、什么是民族平等的政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律平等,不允许对任何民族进行歧视和压迫;不论是聚居还是杂散居的各民族,均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 2、什么是民族团结政策 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党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全国56个民族结成一体,谁也离不开谁;各民族人民要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学习、互相谅解;各民族只有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实现共同的繁荣与发展。 3、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这是我们党从中国国情出发,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4、宗教工作的四条重要原则是什么 第一,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第二,我国宗教坚持实行独立办教的原则。第三,我们坚持政教分离的原则。第四,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5、任免宗教教职人员有哪些程序和规定 从事宗教职业的人员,如伊斯兰教的伊玛目,一般应按以下程序产生: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组织举荐,信教群众民主评议,基层党政组织审查,县(市)宗教事务部门审批,县(市)伊协聘任并颁发任职证书。宗教职人员主要从当地产生,本地确无合适人选需从外地搬请的,要经地、州(市)宗教事务部门批准。宗教教职人员不能胜任宗教职务或有严重违法行为的,由当地伊协组织解聘。 6、关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有那些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民族地区的矛盾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来解决,经济发展了,民族团结才有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民族地区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用优势搞好沿边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坚持国家帮助和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国家利益与少数民族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国家总体发展计划,结合实际制定民族地区发展规划与措施;实行“对口支援”和优惠政策,帮助民族地区的发展。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方面,国家从财力上保障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招生、毕业分配上实行照顾,注重民族师资队伍建设;坚持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大力培养民族文化人才。同时,根据少数民族的情况,制定了计划生育和发展民族科技、卫生、体育等方面的政策。 7、党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增强民族团结 维护社会稳定有何重大意义

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有何重大意义学习内容之一: 增强民族团结 维护社会稳定有何重大意义 民族团结是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是事关全局的大事,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维护民族团结对于维护国家统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发 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抵御境外敌对势力渗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各民族共同利益,促进各民族繁荣进步,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新时期,维护民族团结成为考验党执政 兴国、驾驭复杂国际国内环境的重要课题,是检验各级领导干部处理涉及民族问题突发事件、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的试金石。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我国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大变化的70年。70年来,民族团结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我们可以从历史和 现实的结合上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民族团结的重要 性和必要性。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团 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各族人民的 衷心拥护。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以上,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是少 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民族团结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期稳定方面具 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和分量。6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保证了国家长治久安。 ? ???? 民族团结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团结就是力量。民族团结形 成的力量,既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也极大地影响着综合国力。在综合国力 构成中,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固然属于重要因素,但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军 事实力,没有民族团结所凝聚的力量来贯穿,终究形不成合力,形不成强大的国力。60年来,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内核,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60年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这与我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产生的巨大力量有着密切关系。

电大本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试题

电大本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试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 A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A.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 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 D )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D.政治性 3.民族理论学科不但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 D )的问题。D.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 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 B )。B.经济发展 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 B )。B.族类 2.当前所查到的中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 C )时期。C.南朝 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D )。D.自然力 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D )。D.斯大林 5.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D )。D.1987年 1.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 D )。D.民族 2.民族发展,是在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和( B )的质与量的提高。B.演进 3.民族( D ),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它民族的特征,变成其它民族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D.同化 4.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 C )同化。C.自然 1.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C )的关系。C.民族群体之间 2.现在中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 D )的关系。D.各族劳动人民之间 3.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 B )决定的。B.性质 4.党中央在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 D )。D.和谐 5.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 D )。D.和平与发展 1.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 C )。C.社会因素 2.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之间、( A )、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A.民族与阶级 3.现今世界上共有( C )多个民族,居住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

2019中央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2017中央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一、填充题 1.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2.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 )渊源和(族体 )渊源等。 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 次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4.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5.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 民族特征 )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 )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B)。 A.夷狄 B.族类 C.夷族 D.蛮夷 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C)时期。 A.春秋战国 B.秦汉 C.南朝 D.隋唐 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D )。 A.血统 B.语言 C.风俗习惯 D.自然力 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D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D )。 A.1954年 B.1965年 C.1978年 D.1987年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AC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B.人文属性 C.社会属性 D.文化属性 E.生物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ABCDE)。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ABCDE )。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E.共产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D )。 A.民族特征 B.历史依据 C.现实依据 D.民族意愿 E.就近认同 四、辨析题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还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还有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辩证的科学的运用) 五、论述题 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13 相同点: 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不同点: (1)视野更加宽阔,更侧重于人类社会发展中从部落发展而来的民族,可涵盖现今的绝大数民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