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6]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6]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6]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6]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学设计1

广州市第65中学王文爱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总结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三场改革的背景、内容、实质、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感受视频导播《大国崛起之风云新途》之开场、“斯大林模式”等有关图片、神入历史。

(2)通过阅读“耶巴达里大叔的生活自白”“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有关的背景材料,培养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辩论赛,提高学生查阅选取有效资料的动手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苏俄出台不同政策发展经济,让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观看问题。

(4)通过对“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影响的探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用“论从史出”的观点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斯大林模式”一目的探讨学习,教育学生以史为鉴,善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联系中国的经济建设,为当地建设提出可行性意见。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和经验教训。

2.难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三、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教学方式:史料阅读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2.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形象图片、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打开“优酷”网,播放视频《大国崛起之风云新途》的开场,让学生神

入历史。

2.播放幻灯片,展示苏俄历史上风云政治家图片,引出话题:你知道苏俄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创造了哪些辉煌与奇迹?这与图片上的人物主持开展的哪些事情有关?最后点明本课将学习与苏俄经济建设有关的前三个政策。

(1)彼得一世农奴改革让俄国成为军事强国

(2)叶卡捷林娜二世“开明专制”,造就大批知识分子,让俄国现代化

(3)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赫鲁晓夫、伯列日涅夫、戈尔巴

乔夫改革、普京执政,让苏俄拥有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

国家、世界反法西斯的主力国、人类第一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开创不同于西方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模式、二战后唯一与美国抗

衡的一极等殊荣,不过也带来了苏联最终的解体。

【学习新课】

一、耶巴达里大叔的生活自白(1918-1937)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及实质

耶巴达里大叔的生活自白(1918-1937)

阅读下列文段思考:三段话分别反映了苏俄的哪一经济政策?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其各自的本质特点是什么?

那年(1918年)我53岁,常年种地干农活,身子骨还算硬朗。我的大儿子斯洛夫在村头开了煤矿厂,小儿子维可夫在城里经营棉布店。最近报纸上说了,革命虽胜利了,但还得打,前线部队缺粮食,经常发生红军饿倒得事。“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政府马上会派征粮队来村子里,我已经准备好了,留点吃的和种子粮,其余的全给国家收购。还有老大的厂也要归国家管了,小儿子的店也要停业了。也好,两个儿子回来帮我忙地里活,农闲时干干义务劳动。昨天广播里说,莫斯科的党员在开会时,我们敬爱的粮食人民委员瞿鲁巴同志晕倒在会场上,他拥有调拨几千万普特粮食的权力,却没有留下能填饱自己肚子的哪怕一小口。感动之余,党员们利用星期六休息时间进行了义务劳动,列宁同志也要加入。这年头,我们也要为国家尽尽力。当时我进了趟城,不得了!一普特粮食的价格国家征价6卢布,国家零售价30卢布,黑市价200卢布!这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呀?

好不容易挨到1921年,我们的红军部队终于摆平了国内外敌人。大旱灾可饿死了不少人。听说邻村都起来反了,水兵也闹起来了。政府终于管我们的死活了,说是让我们交粮食税,剩下的都是自己的了。老大的厂子恢复营业了,老二的店重新开张了,国家还把一些大项目交给外国人开发,美国来了个叫什么哈默的年轻人来开棉厂,还有个叫福特的来造嘎斯小汽车,很快就要上市了。

1924年莫斯科的雪花飞舞着,伟大领袖列宁同志离开了我们,我和儿子们都很伤心,有象钢一样姓的斯大林同志继任,看来国家政策又有大动作了。这不,昨天村长接到克林党委的一道命令:必须使100多户农户全部加入集体农庄。凡不愿加入的将被流放、财产没收。村长回到村里召开全村大会,宣布每户都必须全体加入集体农庄,当天晚上,乡亲们就回家宰杀牲畜。老大的厂子又被收走了,听说国家要在西部建很大的拖拉机厂,农业要机械化了。

2

史感。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之背景及评价

(一)坚冰已经攻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操作:1、展示图片及三段材料,让学生得出背景:

材料一: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材料二:

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

材料三:

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

背景:

国内外反动势力反扑

物资困乏

马克思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2、展示过程图片,给出判断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请学生得出该政策的评价:

判断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

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

评价:

(1)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2)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战胜敌人提供物质保障。

(3)为苏俄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但并非正确途径,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二)道路已经指明--新经济政策:

操作:展示有关图片及材料,让学生得出背景和评价,学会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分析:材料: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满目疮痍,1920年国民收入只有40亿卢布,比1917年还少70亿;工业总产值只及1913年的14%,其中钢和生铁的产量只及1913年的5%和3%,煤也只有1/3;谷物总产量比1913年减产1/3。全国陷入一片饥荒,人民连基本的面包和衣服都得不到满足。此时1920--1921年苏俄又遭遇了大旱灾。粮食极端匮乏,原料能源缺少,工厂也无法开工。

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背景:

(1)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濒临崩溃。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俄共(布)需要寻求新的模式。

意义:

(1)粮食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2)工业方面的措施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工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允许自由贸易使农民获得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促进了商品流通;

(4)按劳分配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5)是列宁根据俄国的国情,是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三)斯大林模式

操作:1、图片加视频,让学生感知苏联建立,列宁逝世,并出示背景材料,学生总结出背景。

材料:1928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机器工业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而苏联基本上还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设备的落后农业国。“我们的命运比目前的中国好不了多少,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

背景:(1)20年代中后期苏联国际环境骤然紧张

(2)新经济政策没有得到苏维埃国家政治体制转型的配合

(3)新经济政策本身存在一些理论上的历史局限性

(4)党内对新经济政策理解存在分歧

(5)斯大林个人的因素

2、在学生查阅了资料,有所准备的基础上,展开辩论赛:

斯大林模式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学生资料整理如下)

正方观点及论据:斯大林模式是功大于过

(1)这一模式使苏联迅速地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它是在外部受到资本主义

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必须高速度,因为帝国主

义仇视社会主义,战争不可避免,需要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1932年,“一五”计划完成,

苏联从农业国转化成工业国。“二五”计划后,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

二位。这是自彼得大帝改革后,俄罗斯民族第一次凭借国力而不仅仅是凭借武力占据了世界

制高点。这和1929-33年正在遭受经济危机沉重打击的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

.苏联“一五”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

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

(2)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产量

仍达到两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

的利剑。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

厂,迎战德军。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的顶端。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共

损失兵力1000万,占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总伤亡人数的73%,苏联以2000万人的牺牲

为代价,捍卫了正义,捍卫了和平。

(3)为后来苏联成为政治、经济、科技大国奠基。在20世纪中叶的万里晴空之下,美

国和苏联两个大国隔洋相望,共同主导了世界未来几十年的走向。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

人造地球卫星闯入了太空,它的身上镌刻着“苏联”的字样。丘吉尔言: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

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4)国民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不仅扫除了文盲,而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就在1929

年,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一个规模宏大的拖拉机厂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动工了。十个

月后,工厂建成投产。这个奇迹般的速度,来自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有效运作,也来自苏联对

世界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利用。拖拉机厂的建设者,除了苏联人,还有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

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就有730名。斯大林后来告诉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1932年时,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800人。这些外来的技术专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苏联人。

(5)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沈宗武所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把斯大林模式的研究置于世界现代化的宏观历史进程和背景之下,将其看作落后国家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现代化的创造性模式和道路。他认为,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前者走的是轻工业先行,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政府不直接组织经济活动,只对社会生活进行监督;后者走的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

反方观点及论据:斯大林模式是过大于功

(1)重、轻、农比例失调。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3)牺牲农民利益,造成农业生产长期停止不前。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言:苏联的办法是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太低。他们这样积累资金,市农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他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4)造成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斯大林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前进的动力,通过进行阶级斗争推动经济建设。1934年1月召开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按规定对总书记斯大林的鼓掌可达10分钟,对其他政治局委员鼓掌不能超过2分钟,可是政治局委员兼列宁格勒州书记基洛夫出现时,鼓掌长达10分钟之久。选举总书记时基洛夫得的票数超过了斯大林,由于基洛夫不愿意担任此职,斯大林才得以连任。大祸随之临头,基洛夫在守卫森严的办公室被人暗杀,此后,参与该案侦察工作和见证的人不是死于车祸就是永久失踪。

(5)斯大林模式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且成为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三、以史为鉴、延伸新课

操作:问题探究,课堂讨论得出:

1、“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过重大影响,有何体现?后来又是怎样突破这一模式的?

答案要点:体现:(1)过渡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2)十年建设时期“左”倾错误不断发展。(3)“文化大革命”。

突破:(1)真理标准大讨论。(2)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4)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5)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6)中共十五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2、本课的启示:

(1)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

(2)随社会发展不断调整

(3)从国情出发

(4)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5)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自我和保持活力的手段

【课堂练习、小试牛刀】

1.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经验时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这一“不同的办法”是

A.进行全面的改革B.实行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D.建立苏维埃政权

2.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此后苏维埃政权

A.采取余粮收集制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C.实施新经济政策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

3.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C.冷战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课后作业】

2、活动与探究

主题:结合本课新学知识,给当地相关行政部门领导人写一封有关本地建设的建议函。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总结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三场改革的背景、内容、实质、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感受视频导播《大国崛起之风云新途》之开场、“斯大林模式”等有关图片、神入历史。 (2)通过阅读“耶巴达里大叔的生活自白”“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有关的背景材料,培养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辩论赛,提高学生查阅选取有效资料的动手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苏俄出台不同政策发展经济,让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观看问题。 (4)通过对“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影响的探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用“论从史出”的观点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斯大林模式”一目的探讨学习,教育学生以史为鉴,善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联系中国的经济建设,为当地建设提出可行性意见。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和经验教训。 2.难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三、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教学方式:史料阅读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2.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形象图片、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打开“优酷”网,播放视频《大国崛起之风云新途》的开场,让学生神 入历史。 2.播放幻灯片,展示苏俄历史上风云政治家图片,引出话题:你知道苏俄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创造了哪些辉煌与奇迹?这与图片上的人物主持开展的哪些事情有关?最后点明本课将学习与苏俄经济建设有关的前三个政策。 (1)彼得一世农奴改革让俄国成为军事强国 (2)叶卡捷林娜二世“开明专制”,造就大批知识分子,让俄国现代化 (3)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赫鲁晓夫、伯列日涅夫、戈尔巴 乔夫改革、普京执政,让苏俄拥有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 国家、世界反法西斯的主力国、人类第一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开创不同于西方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模式、二战后唯一与美国抗 衡的一极等殊荣,不过也带来了苏联最终的解体。 【学习新课】 一、耶巴达里大叔的生活自白(1918-1937)

[教案]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新经济政策的主要要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2)理解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原因、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以及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 (3)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及对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4)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客观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历史作用及弊端。 2、过程与方法: (1)在师生对话中,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通过循循诱导,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历史比较,引导学生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从而了解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跟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 (2)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材分析: 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而且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但与此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最终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出兵苏维埃俄国,并支持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企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都在敌对势力的控制之下,粮食等物资极度匮乏。在这种特殊的形势下,苏维埃政府在经济领域采取一系列非常措施,史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教学时请教师组织学生看影片《列宁在1918》片段,使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地感受苏俄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环境,从而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为适应国内战争的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 2、内容:1918年9月,苏维埃政府宣布国家进入战时轨道,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

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

平凉十中 八 年级 语文 教学设计 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第一课时 主备人: 参与教师: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审核: 教学目标: 1.了解游记的特点,积累掌握“苍劲、眺望、亭台楼阁、目眩神迷”等词语。 2.概括文章的写作内容,划分文章层次,初步感受丽江的自然风光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是丽江古城,古城以江南水乡般的美景,别具风貌的布局及建筑风格特色,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等,说了这么多,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二、目标展示 三、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阿来,藏族,1959年生,四川马尔康人,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山》。其中《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2..生字积累.... 驿道(...y .ì).. 草甸(...di ..à.n .). 矗立(...ch ..ù)闸口(.....zh ..á).. 徘徊(...p .á.i hu ...á.i .). 翡翠(...f .ě.i .). 掺入(...ch ..ā.n .). 砚池(...y .à.n .)蘸到(....zh ..à.n .). 渠水(...q .ú).. 3.词语释义 苍劲:(树木)苍老挺拔;(书法、绘画)老练而雄健有力。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四、自主学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教师明确:一滴水带着夙愿,经历了漫长的黑暗与等待,流过丽江的经过。 2.默读全文,在文中标划出“一滴水”经过的地点,把握“一滴水”的游踪。 教师明确: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面——纳西人的院子——金沙江。 3.按照“一滴水”的游踪,把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3):“一滴水”的来历及流下雪山时沿途所见。 第二部分(4-9):“一滴水”流到丽江古城前的所见。 第三部分(10-14):“一滴水”流过丽江古城的所见。 第四部分(15-16):“一滴水”流出丽江古城,跃入江流。 五、合作探究 1.这篇游记先后写了“一滴水”在丽江古城看到的哪些景物?重点写了哪些景物? 教师明确:在玉龙雪山顶望丽江坝、流下雪山时沿途所见、跌落到黑暗的落水洞、黑龙潭边看到游人和自然景物、大水车上的眺望、玉河内的徘徊 在四方街看到的人文景观、看古城热闹而美丽的夜景、看丽江坝上空美丽的夜景。 2.结合游记的特点,说一说本文作为游记在内容方面的特点。 教师明确:以游踪为顺序,写了“一滴水”从古到今,从高山到平原,从城外到城内所见到的景物。并有重点地表现了黑龙潭、大水车以及四方街上看到的景物。内容上体现出滴水”的沿途所见,且所写景物重点突出的特点。 3.文章从“一滴水” 的视角来展现丽江古城的美丽风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人称,展现“一滴水”的旅行所见 六、课堂检测 驿道( ) 草甸( ) 砚池( ) 蘸到( ) 模样( ) 翡翠( ) 眺望( ) 擦拭( ) 硕大( ) 七、布置作业 1.摘抄本文中的优美语句。 2.完成配练1-4题。

第6课 《邪恶的轴心》教案

第6课邪恶的轴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及制造“国会纵火案”镇压共产党,迫害犹太人的情况;了解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原因;西方大国对意大利入侵埃的态度;了解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给西班牙人民带来的灾难;了解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暴行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反法西斯斗争失败的原因,通过总结30年代西方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埃塞俄比亚、中国、朝鲜和西班牙等国的反法西斯斗争,认识到这些国家的斗争体现了它们抗击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精神2.通过学习绥靖政策,使学生认识:这一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重点、难点:希特勒的法西斯恐怖;绥靖政策。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在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两种解决危机的典型或方式----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德日的法西斯专政在内外政策上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地方:(1)对内都建立了极权政治,德国、意大利建立了纳粹党一党独裁统治;日本的军部操纵了内阁,控制了政权。(2)对外都积极地扩军备战,进行扩张。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德、意、日法西斯的对外侵略。德、意法西斯的侵略主要集中在非洲和欧洲,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主要集中在亚洲。 二、讲授新课: (一)希特勒的法西斯恐怖 1.这个恶魔一般的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原因是什么呢?①历史原因可分为两点。第一,缺乏民主传统。第二,德国战败后,协约国强加给德国的制裁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②经济危机的打击是现实原因。德国共产党的影响大增;而魏玛政府软弱无能。垄断资产阶级感到利用旧的资产阶级议会政治已经无力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于是逐渐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这就为纳粹党人夺取政权创造了条件。③纳粹党的兴风作浪是直接原因。纳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学号:1154155 姓名:洪伟 对斯大林的分析和评价,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但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所谓“斯大林模式”的问题,因为国内外敌对势力政击斯大林的言论,如果是带有理论色彩的,也就是具有根本意义的,正是集中在对“斯大林模式”的批判和抨击上。因此,我想就如何全面正确地分析和评价“斯大林模式”谈一谈看法。应该说明的是,这些看法侧重于方法论上,因而没有更多地引用材料。 一、不同阶级、不同政治派别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是不一样的,甚至是截然相反 观世界上谈论“斯大林模式”的著作,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是贬之者居多,褒之者甚少,全盘否定乃至恶意攻击成了主流。这也许是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一种侧面反映吧。历史表明,每当革命处于低潮,许多人,甚至曾赌咒发誓忠于革命的人,往往用咒骂革命来炫耀或者表白自己。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实际上是对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尤其是20年代末以后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国家抛弃社会主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止的近70年社会主义实践的评价。这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关系到社会主义有没有前途、人类社会向何处去、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等一系列带根本性原则是非的事情。不同阶级、不同政治派别以及不同思潮的代表人物有着不同的看法,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斯大林模式”即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出于反共反社会主义的阶级本性,因而是不足为怪的话,那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也出现一股全盘否定斯大林个人、彻底否定“斯大林模式”的浪潮,倒是值得认真对待的。作为一名学者来说,既不能同意西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也不能同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象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这样背叛社会主义的修正主义者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我们主张,第一,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来评价“斯大林模式”。今天,离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已有大半个世纪,而且作为“斯大林模式”的典型代表的苏联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已经被颠覆,我们再来评价“斯大林模式”,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发泄一下什么情绪,而只是为总结历史教训,以便把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目的是搞好社会主义,而不是搞垮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国家遭到颠覆而幸灾乐祸甚至弹冠相庆,决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第二,必须实事求是地评价“斯大林模式”。必须把“斯大林模式”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切忌从现在已经变化了的情况出发进行评价。同时,必须全面地分析“斯大林模式”,既看到成绩、正确的一面,又看到失败、错误的一面。切忌只看一面,忽视另一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固然不对,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或者不符合自己既有结论的材料故意视而不见,更是不对。而且对这两方面必须分清主次,简单地罗列这两方面的材料而不分析哪一方面是主流,哪一方面是支流,貌似“全面”、“公正”,实际上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 二、就发展战略而言,必须结合历史条件评价“斯大林模式”

第20课《咕咚》优秀教案(含反思)

20咕咚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中,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如部件组合法、字理识字法、字族识字法、谜语等,通过同桌或小组讨论、交流自主识字。同时采用指导观察法,充分利用插图,以图带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整个环节以朗读贯穿始终,加深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导入:同学们,在森林里的蘑菇屋内,住着一位可爱的朋友,(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只小兔子)大家看小兔子的表情,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吃惊、害怕等)听,他在说什么呢? 2.课件播放并出示小兔子的话:小朋友们,“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呀! 3.教师导学:小兔子为什么害怕“咕咚”,“咕咚”又是什么?我们一起去森林里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咕咚”这两个字的特点,发现规律。(都是口字旁的字)引导学生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 设计意图:好的开端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因此,运用直观、形象的画面创设愉悦、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游戏闯关,认识生字 1.教师设置闯关游戏,(课件出示:咕咚探秘之旅)第一关——“神奇果树林”。要求:认真听老师范读课文,圈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自己拼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圈画生字:咕、咚、熟、掉、吓、鹿、逃、命、象、野、拦、领。 3.引导学生利用字卡,同桌之间可以用喜欢的方式交流生字。如: (1)你读一个字,我读一个字。 (2)抢答读字,看谁读得准确。 4.学生汇报后,教师指导难读、易错的字音。 (1)翘舌音:熟shú。 (2)后鼻音:咚dōnɡ、命mìnɡ、象xiànɡ、领lǐnɡ。 (3)整体认读音节:野yě。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认读生字。 6.出示课件,开始闯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出一名同学,读果子树上的字宝宝。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2[2016全国卷Ⅱ,34,4分]1928年①,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②。4年以后①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②。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③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本题从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对苏联关注的增多切入,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非凡成就,凸显时空观念①、史料实证②、历史解释③等学科核心素养。 经济大危机没有对苏联造成破坏,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美国处于经济大危机时,苏联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工业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引起了美国人的关注,B项正确;C 项与题意不符,排除;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的公有制经济不符合美国人的利益要求,排除D项。 B 解题反思苏联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模式,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牺牲农业的利益优先发展重工业。一方面,这一模式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苏联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无论在所有制形式上,还是在经济组织和刺激机制上,都表现出较高的效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被众多社会主义国家仿效。另一方面,这一模式也存在许多弊端,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导致企业缺乏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后起的东欧和亚洲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存在类似问题。因此,全面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认真总结历史教训,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1页共1页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0课:风》教学设计

第20课风 一、设计理念: 本课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描写了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的风。一开课,就通过有关风的景色唤起学生生活感受;以风娃娃为情景激发学生读风、表演风、找风、画风,从而体会风的调皮、可爱。此设计注重了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为主,把无形的东西变得形象生动。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12个生字,能按笔顺规则正确、工整的书写8个生字,并能试着欣赏自己书写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小诗。 3、在读风中体会风的调皮、可爱,在找风中唤起该生生活感受,在画风写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四、教学难点:体会风的顽皮可爱,培养学生细心观察习惯。 五、教学准备:能感知风的风景图片或相关课件 六、教学时间:1—2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景、引出新课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大家高兴吗?(高兴)可是,我刚进教室时,它却一溜烟儿跑不见了。我们大家一起去找找它吧!

出示课件(或几幅能展现风景色图片)师述:瞧,它正和旗杆上的红旗玩得起劲呢!(风吹旗子的图)看,它又把细细的雨丝吹得东歪歪、西斜斜。(风吹雨丝斜的图)听,呼呼呼,它和小女孩手中的风车玩起转圈圈的游戏。(风车转动图) 这就是大家的新朋友,你知道它是谁吗?(板题:风)读题。 你喜欢这个新朋友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风的顽皮、可爱,确立这篇课文的朗读的基调。)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既然大家都那么喜欢它,那我们就赶紧到课文中去看看,好好地读读课文,好好地和它交朋友。 2、小朋友读得可认真呢!老师想问问大家,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是用什么好办法来解决好?(拼读音节、问问同桌、请教老师、查查字典等) 3、刚才,风娃娃悄悄告诉我,要和它交朋友,先得和这些生字娃娃交朋友,才行!大家有这个信心读好它们吗?(有)那就赶快读读它们把!(出示本课带拼音的生词) 4、同桌相互读,比比谁读得又正确声音又洪亮。 5、开火车指名读、齐读。 6、生字娃娃,要为难你们。瞧,它们的拼音帽子不见了,你们能看到它们的样子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大家先自己小声地试一试,读一读。 (抢读、齐读) 7、风娃娃说小朋友读得太棒了,它要和大家做捉迷藏的游戏。大家愿意吗?指名上台读生字。(师先背着该生指定一个生字,告诉其他孩子,风娃娃就躲在

教学设计公开课(24)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五册《海滨小城》新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景物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练习积累语言。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我们刚刚告别《美丽的小兴安岭》,今天老师又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这具有南国风光的美丽的海滨小城。 2、质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可以默读、轻声读、大

声读,读完之后,再说说海滨小城到底什么样?(板书:美丽、整洁) 2、课文通过哪几处景物来写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 板书:大海、沙滩、庭院、公园、街道 3、这五处景物,哪些内容是写海滨的;哪些内容是写小城的? 三、导游介绍,导学“海滨” 1、提出自学要求:A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这部分描写的景物。 B作者在描写景物时,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2、检查自学情况。(汇报自己的学习方式及收获) 3、有感情地轻声朗读课文,体会海滨的美。(配乐) 4、风采展现: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美丽的画面,当一回小导游。(同桌先互相练习说一说) 5、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探究写作方法 屏显:A作者观察景物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的? B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C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观察的?

(2)分组讨论,互相评议 (3)汇报讨论情况。 6、小结:正是由于作者站在小城的心头,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色彩进行描写,所以海滨的美丽才给我们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我们要注意学习作者这种观察、描写的方法。(屏显学法指导:观察、描写一处景物要注意“三要”:要确定观察点;要按一定顺序;要抓景物特点) 四、游客拍照,导学“小城” 1、自读课文后四个自然段,找出概括海滨小城景物特点的一句话。(学生读书、勾画、交流) 2、抓拍你认为最美的景物介绍给大家。 3、学生自由汇报。(屏显小城美景图) 4、自由朗读后四个自然段,体会小城的美丽、整洁(音乐) 五、质疑、释疑,深化理解。 1、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如:课文中说:“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那贝壳怎么能寂寞呢?)(学生各抒己见) 2、教师小结:肯定学生的见解,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和所起的作用。 六、总结全文,欣赏体会

新概念第二册第6课教案

Lesson 6 Percy Buttons 珀西.巴顿 【课文讲解】 1) I have just moved to a house in Bridge Street. Move to 移动搬家 与move相关的短语 ○1move about动来动去 There is plenty of space here to move about.这里有很大的活动空间。○2move along继续向前或后移动 The people standing in the bus moved along to make room for others. 公共汽车里站着的人慢慢向前移动,以便给别人腾出地方来。 ○3move back退缩,往后退,使恢复原位,搬回原来住过的地方When they saw the roof was falling, they moved back quickly. 看到屋顶塌下来,他们赶紧往后退。 ○4move in搬入(住宅);使(某人)搬进 We have just moved in. 我们才刚搬进来。 ○5move off出发;离开 The troops moved off at dawn. 部队在拂晓时出发了。 ○6move out搬出 His neighbor moved out last month. 他的邻居上个月搬走了。 2) Yesterday a beggar knocked at my door. beggar n. 乞丐 beg v.乞求 I beg your pardon? beg for 乞求得到 ask for 请求得到(ask sb. for sth. 向某人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特色教案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特色教案】 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俄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由于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探索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 三年国内战争期间,迫于形势需要,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争结束后,根据形势发生的变化,列宁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迅速增强了苏联国力,但也带来了很多弊端。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对苏联的建设模式进行改革。但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导致了1991年的苏联解体,也表明僵化了的苏联模式失败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有许多失败的教训。尽管苏联已经解体,但人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并没有停止。 学习建议● 列举不同时期苏联的经济政策及其成效,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特色教案】 《列宁在1918》是一部著名的苏联电影,这部电影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镜头: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到首都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了。电影中的这一幕场景,真实再现了1918年开始的苏俄国内战争期间严重缺粮的情况。那时,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全国约四分之三的国土、五分之三的人口。苏维埃政权管辖地区的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它们联合起来,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政治军事上:国内:(1)反革命势力猖獗,企图恢复失去的政权。 国际: (2)帝国主义集团军事进攻和扶持反革命力量。使国内战争更加尖锐化和复杂化。 经济上:(3)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 临着断粮的危险。 阅读教材,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 2、阅读下列教材,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直接目的、根本目的)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教案

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 《学会看病》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打蔫儿、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2.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难点 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我们最近学过的几篇课文里所包含着的浓浓的父母之爱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我想用一首小诗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会背的同学可以轻轻跟老师一起背:《妈妈的爱》。(背完后)是啊,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是怎

么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文章。(板书:学会看病,齐读课题) 二、合作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 2.勾画词语。查阅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师重点指导理解以下词语: 喋喋不休:说话没完没了。 按图索骥: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本文是说照样子去做。忐忑不安:心神不定,心中不安。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4.理解内容,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同桌合作读课文,并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 后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师点拨,并指导朗读。 三、品读领悟 1、“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2、“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教学设计教案

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材料,能够说出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在文学、雕塑、建筑、哲学、法学、历法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根据课文内容制作表格,归纳希腊古典文化的主要成果;通过学习古希腊史学家和史书,了解历史、历史学、史料的基本内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到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丰富多彩,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之一,增强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突出成就。 教学难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猜一猜,西方文化的根源在哪里?“辉煌属于希腊,伟大归于罗马!”这是美国诗人爱伦·坡的名言,这显然是对古希腊和古罗马取得成就的赞扬。古希腊和古罗马作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留下了哪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呢?它们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丰富多彩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讲授新课: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P26——P29,找出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类型、成就。

一、文学和雕塑 1、文学 希腊神话大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它是一切关于古希腊人的神、英雄、自然和宇宙历史的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在古希腊原住民长期的口耳相传中,并借鉴了流传到希腊的其他各国神话,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基本规模。后人整理成古希腊神话故事,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希腊神话的特点是什么?(神人同形同性) (解释“神人同形同性”)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和人是一样的,既有体态美,又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品质和行为,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神与人的区别只在于神是永生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对神的崇拜和祭祀,是古希腊人生活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引导学生看P26“相关史事”)公元前776年开始,在对父神宙斯的祭典上所举行的体育竞赛,成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同时,希腊神话也成为古希腊绘画、雕塑的艺术之源。 影响:希腊神话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璀璨的瑰宝,是历史上人类童年时代的产

【公开课教案】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专题七联社会主义苏设的经建与教训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课标要求: 知道斯大林模式确立的标志;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分析材料,能够概括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2)通过同桌互助学习,能够客观地评价斯大林模式。 (3)能够结合自己的所学知识,认识到斯大林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并不是唯一模式。(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分析文字材料、漫画、图表,学会掌握解读历史史料的方法; (2)通过将历史与现实联系在一起,将历史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解读,同时学会以史为鉴。(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当时苏联的现状,指导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选择。 (2)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分析,认识到其对当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借鉴与思考。 [教学重点]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用地图说明苏联成立与发展的过程,指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探索,从而导入到本课主题,让学生观看视频和课前提示,提出问题“什是么斯大林模式?” 学生回答:是联苏在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会社义主政治济经(高度集的国家中指令计划模式)性制。 点评:它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斯式的确立。苏联为什么会形成这样形模式的呢? 一个时代的迷雾——斯大林模式的神圣化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与斯大林个人因素有关系吗?中国有无类似的现象?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0课《芦花鞋》教学设计

20*芦花鞋 ?教学目标 1.认识“搓、葵”等7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列出每部分的小标题。 2.运用学过的方法自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纯美的文字风格。 3.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引起阅读期待。 ?教学重难点 运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纯美的文字风格。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生字较少,学生都能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己掌握,不用花费很多时间进行指导。 2.阅读理解 引导学生围绕文中感人的情节,通过阅读体验交流,走近人物,感受他们的苦难,感受他们的幸福,形成阅读期待,培养阅读兴趣。 3.表达运用 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词、句、章节,把握细节并能从细节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语言的魅力,使学生能结合课文产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阅读的快乐。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歌谣导入。 (1)师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首歌谣,请大家仔细倾听。 (2)播放音频,同时出示歌词。 南山脚下一缸油,树头挂网枉求虾, 姑嫂两个赌梳头。泥里无金空拨沙。 姑娘梳成盘龙髻,刺槐树里栽枸橘,

嫂嫂梳成羊兰头。几时开得牡丹花? (3)师:多么有意思的歌谣啊!这两首歌谣是老师从一对兄妹那儿学来的,这对兄妹是谁呢?答案就在这本书里。(课件出示《青铜葵花》这本书) (4)生齐读书名。 2.了解概括。 (1)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2)简介主要内容。 师述:一次机缘,让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成了以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12岁那年,命运又将女孩葵花召回她的城市。男孩青铜从此常常遥望芦苇荡的尽头,遥望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 (3)简介人物。 ①师引导:从文章的主要内容来看,你认为这本书的主要人物是谁? ②示例:青铜和葵花。 ③走近青铜。 a.出示课件。(播放音频) 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在大麦地,青铜一家就生活在大麦地村,那里有一条宽宽的河,有成片成片的芦苇荡。在青铜五岁那年的一个深秋的夜晚,芦苇荡一片火海,大火过后,大麦地成了一片凄惨的黑色。青铜虽然在家人的呵护下逃离了火海,然而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本说话流利的青铜一夜之间竟成了一个听得见别人说话,却再也说不出话来的哑巴…… b.师指名读。 c.师引导:同学们,变成哑巴对于青铜来说,意味着什么?(生交流) d.师小结:苦难降临在青铜身上,从此,他失去了语言,失去了朋友,失去了快乐…… ④走近葵花。 a.出示课件。(播放音频) 课件出示: 葵花三岁那年,妈妈离开了人世,她只能和爸爸相依为命。葵花的爸爸是一名雕塑家。他最喜欢灿烂的葵花。那年葵花随爸爸来到了大麦地的干校里。爸爸常常背着画夹,划着小船去成片的葵花田边画画。有一回,他为了捞起河里的一张画,落水淹死了。葵花失去了唯一的依靠——爸爸。 b.听到这儿,你又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教学设计公开课1

《台阶》教学设计 吴冬梅 教学目标: 1.注重熟读精思,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2.学习本文抓住一个有象征意味的特定物品展开情节的特点。 3. 品味作者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理解文章的关键语句,学会给课文做批注。 4. 体味父亲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感恩父亲。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李森祥的资料,有关台阶的文化。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台阶,总是冥冥中给人一种向上的感觉,台阶能使人登高望远,开阔眼界。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我们人生的道路上也有许多的台阶要走,在走上台阶的每一步我们都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想要成功的信念。但是,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老一辈的人们是想要登上较高的台阶,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今天我们学习李森祥笔下的《台阶》,了解父亲的台阶。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进门测 1、读拼音写词语或读生字注音。 凹()凼()硌()黏()撬() 门槛()xian()水chou()划尴()尬()、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言外之意:尴尬: 低眉顺眼:揩: 大庭广众:若有所失: 四、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简单地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简要说一下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仔细品读,体会父亲形象 仔细品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做批注,表达自己的感悟,回答下面问题: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你怎样理解父亲的这种心态? 2、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3、文中详细描写了父亲洗脚的情形,这是要表现什么? 4、为了建造高台阶新屋,父亲付出了哪些辛劳? 5、概括父亲有什么形象特点? 六、合作交流,探究文章主题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探究下面的问题,理解文章的主题。

新标日第6课教案

第六課吉田さんは来月中国へ行きます 内容紹介: 1、表示移动的动词:「行きます」「来ます」「帰ります」 2、表示移动行为的目的地的助词:「へ」 3、表示移动起点的助词:「から」 4、表示共同做某事的对象的助词:「と」 5、表示移动范围的起点的助词:「から」 表示移动范围的终点的助词:「まで」 6、表示交通手段的助词:「で」 新しい単語: まず、私について新しい単語を読んで練習してください。 (それでは、わたしと一緒に練習してください。) 1、アパート:一般为两层木制建筑,基本是房主为了出租而建,所以不求豪华而求实用。 マンション:一般指高层带有电梯的高级公寓,虽也有部分用来出租,多数为房主买来自己居住。 2、「うち」「いえ」:两者都有“家”的意思,当单纯表示居所的家时,两者可以互换。如:「電車でいえに帰ります。」「やっとうちに着きました。」。但「うち」还可以表示“家人”“家族”的意思。「うちは4人家族です。」 3、「~に行く」「~に通う」:「行く」所表示动作并非重复性的,而「通う」则具有重复性的意义。所以「~に行く」常指一次性动作,而「~に通う」多指定期往返于同一地方的动作。如:「地下鉄で学校に通っています。」「今日はタクシーで会社に行きます。」 基本课文: それでは、基本文をご覧ください。わたしについて読んでみましょう。 1、吉田さんは来月中国へ行きます。 2、李さんは先月北京から来ました。 3、小野さんは友達と帰りました。 4、森さんは東京から広島まで新幹線で行きます。 观察这四句基本课文可以发现,句子的谓语动词分别是「行きます」「来ます」「帰ります」,这几个动词都是表示移动行为的动词,在使用时我们要注意的是,移动的动词和移动行为的目的地之间要用助词「へ」表示,这时的「へ」要读作「え」。 1、名[场所] へ动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历史上重要的政治经济体制,它不但使得苏联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提高了苏联的综合国力和社会地位,同时也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关于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俄国的专制主义历史传统。俄国在沙皇时期就是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并且一直影响着俄国的政治体制,十月革命后,国家动荡的条件下也必须实行高度中央集权,这就为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氛围。 第二,斯大林模式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当时改革苏联落后的经济文化的要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国家必然要被历史潮流所淘汰。苏联当时全面落后于西方国家,这就使得强而有力的改革成为了最紧迫的任务。 第三,列宁死后,苏联共产党内部派别争斗严重,加之列宁对斯大林非常倚重和信任。这就使得斯大林上台后必须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第四,国际环境和二战的影响。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面对资本主义的包围,必须要实行强而有力的政策,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应运而生。 第五,苏联特殊国情的影响。苏联为了应对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的

战争,必须高度集权,加大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发展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实现工业化,带动军事实力提升,才能不被资本主义湮灭。 斯大林模式的含义对于斯大林模式的含义,各种学派给出的定义是不相同的,斯大林模式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体制说。我国学者都认为,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采用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第二,理论体系说。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胡逢吉,他认为,所谓的斯大林模式主要是一种理论体系,也就是斯大林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理论体系。第三,政策实践说。持这种观点的人物以韩狄明为代表,他认为斯大林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政策实践,重点有两个,其一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其二是限制消灭商品经济。第四,社会主义模式说。这种观点主要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当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处于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形成的,并且国家生产力水平不高,没有社会主义国家先例作为借鉴。因此只能算是一种不成熟的社会主义模式。 以上就是人们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含义的几种观点,每种说法都有可取之处,都从不同的侧重点解释了什么是斯大林模式。当然今天普遍认为,斯大林模式的含义就是“苏联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实行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教学设计公开课(29)

九年级英语写作专题指导-----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九年级249班授课教师:杨全武 导语:1.中国少年说刘萱诺:真正的强者是微笑面对苦难的人2.英语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Listeningskills(听)、Speakingskills(说)、Readingskills(读)、Writingskills(写)四种技能。 一、写作目的 《标准(2021年版)》对五级写的具体要求: 1.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 2.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 3.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 4.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 5.能根据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 二、考查内容 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能力。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阶段书面表达要求学生围绕所给的文字信息、大意和要求,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进行表达。所写内容要切中题意、文理通顺、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段落清晰、题材正确、格式规范、书写工整、拼写和语法正确、大小写和标点无误、词数符合要求。

三、常用的五种基本时态 1.一般现在时:SallystudiesEnglisheveryday. 2.一般过去时:SallystudiedEnglishlastnight. 3.一般将来时:SallywillstudyEnglishtomorrow. 4.现在进行时:SallyisstudyingEnglishnow. 5.现在完成时:SallyhasstudiedEnglishfor10years. 四、常用的五种简单句型 1.主语+系动词+表语: Thedayisgettinglongerandlonger. 2.主语+不及物动词 Mywatchhasalreadystopped. 3.主语+及物动词+宾语 SheteachesEnglish. 4.主语+及物动词+间宾+直宾Theoldladyoftentellsusinterestingstories. 5.主语+及物动词+宾语+宾补IhearedTomsinginginthenextroomyesterday. 五、技巧盘点 1.审题:关键词、体裁、时态、人称 2.提纲:文章结构、词汇、句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