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

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

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
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记温州晨光集团总经理梅川杰

岑小叟一到萧江,晨光集团的企业宣传画扑面而来。不论是高速公路出口,还是大街小巷都能见到晨光集团麾下的企业驻地,星罗棋布在整个萧江乡镇——它就是全国最大的塑编工业企业之一,中国包装龙头企业,国家水泥包装袋生产定点企业……如此之大的企业,让人领略到“未见其人,却先闻其声”的感受。谁可曾想得到,驾驭晨光集团的总经理梅川杰,年龄30岁出头的小伙子,个子不高,五官端正秀气,笑容可掬腼腆,一副儒雅气质,学者作派。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着实让人感到的许多不解。

他曾担任共青团萧江镇委副书记;平阳县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平阳县总工会第十三届委员。他是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民建温州市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民建温州市第十次大会代表……自2007年起至今连续荣获温州市优秀企业家称号。

梅川杰上任该集团总经理之初,就以儒家的“以人为本”思想贯穿集团上下,实施了“以德育人、以礼待人、以情感人”企业文化的管理模式,让“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根植在员工心中,树立企业的共同愿景,把企业价值与员工价值相统一,引导员工做物质富有者和精神有产者,让企业的凝聚力得到了加强。他积极倡导挖掘企业及企业员工的潜能,为提高员工的文化修养和自身素质,狠抓员工的学习,向着学习型企业的方向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一家3500人的集团企业,在他轻车熟路的驾驭下,获温州市动力2005民企文化建设奖。

作为集团的年轻工程师的他,脑筋活络,重视技术创新。凭着青年人的冲劲,硬把简单的塑料编织做成不简单的产品,提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开发研制系列塑编新产品,高强度集装袋、阀口袋产品被列入省级工业新产品试制试产计划。与浙江省纳米材料应用工程技术中心合作,研制纳米改性塑料母料项目,申报了省级技术创新项目,不仅赢得了经济效益,而且赢得社会效益。近年来还投入技改资金7000多万元,完成了“提高编织袋装备水平技改项目”的建设,年产量达1万吨集装袋与1万吨新型生态包装袋技改项目,取得明著的经济效益。在他企业长远发展战略规划中,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改变产品单一的生产现状,否则就会被市场淘汰和社会抛弃,失去了企业的竞争力。他当机立断,斥资4000万元引进德国全自动汽流纺和国内最为先进清钢联3条流水线纺织设备,不但优化了产业结构和升级,企业综合竞争力得到的巩固。2005

年“晨光”被认定为浙江省知名商号;2006-2007年编织袋产品分别被认定浙江省名牌产品和温州市名牌产品。

梅川杰以前瞻性的意识,描绘低碳节能,节电降耗,降低成本的企业未来蓝图。2006年技改投入997万元,实施10000吨新型生态包装袋技术改造,并且引进新型节能、环保塑料圆织机350台,替代了高耗能、成效低的老化设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尝到技改带来成果的他,2007年又投入100万元通过拉丝机的电磁定向加热技术,圆织机的凸轮改造技术和收卷机的惯性节能技术的成功改造和普及,比原来未改造前的技术分别节能30%、25%、75%。现在,每吨产品单位电耗从原先的1700度下降至现在的1350度。他把眼光盯在关键工艺技术环节的节能改造上。通过流程中一些生产工艺的改造以及微波等新技术的应用,使生产编织袋的整个流程节电20%以上。通过一系列的项目技改与改造,对比结果,企业降能达35%,全年节电量650万度。减少热量排放,改善了劳动环境,防护漏电带来的危害,安全系数得到保障,取得了经济效益和节能减排的效应。通过了ISO140000国际环境体系认证。

老子在《道德经》中云,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治理国家若厨师烹饪鲜鱼一般。晨光集团就若梅川杰手中的璞玉,经他精刻细雕、精打细磨下,现已涉及了塑包、纺织、彩印、化工、外贸等五大行业领域,并拥有进出口企业自主经营权,取得了浙江省“三优”企业、省工高企业信用AAA级守合同重信用单位、省AAA级纳税信誉单位、省AAA级资信企业、市级文明单位.、温州市轻工百强企业、市创建信用企业先进单位、市“五个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市中小企业诚信守法示范单位等称号。他本人得到了温州市政府、平阳县政府的认可,先后获温州市优秀企业家.、功勋企业家;县劳模,第七届平阳县十优青年,县优秀工会积极分子,县级工业经济、安全生产先进个人及民建平阳总支优秀会员等称号。

梅川杰不仅是一成功的企业家,而且热衷于公益事业,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服务、回报社会的公益活动,坚持资助孤寡老人、结对扶贫、捐资助教、造桥修路、抗洪救灾等慈善行动。1997年向抗洪前线捐献了100万条编织袋,《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对此作了报道,被民建省委会评为“全省抗震救灾优秀会员”、“省优秀会员”的光荣称号。他的善举事例不胜枚举,不仅在平阳县有翘楚的美誉度,而且在温州民建中有着口耳相传的口碑。

闻其声,知其人

人教版《语文(七下)》 《闻其声,知其人——人物语言描写讲评课》教学设计 抚松县沿江乡学校聂新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复习语言描写的相关写作知识,指导学生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塑造人物形象,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善于思考,善用语言描写表情达意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怎样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重点突破:通过赏析和修改等方法了解如何进行人物描写。 教学难点:通过片段练习掌握人物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描写手法。 教学方法:赏析比较法、修改法、评析法、训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抛砖引玉,恰当导入 (一)选取上次作文中的较有修改价值的文章,贴近学生,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 我就带着妹妹去找草莓。于是,没有找到草莓,却看见一大片西瓜地,妹妹说:“姐姐,我口渴。”于是,我们就坐在那一大片西瓜地吃西瓜。 我问:“妹妹好吃吗?”妹妹说:“姐姐,谢谢你!让我吃到这样好吃的瓜,姐姐,你真好!”那时的我真的好开心,把偷爷爷西瓜的事都忘记了。 老师:老师大屏幕展示的是咱班同学上次作文课后的一篇文章,同学们看看他写得好不好?无论好与不好,都要说出你的依据。 (学生小声讨论,最后全班讨论) 学生:语言描写太单调; 学生:话说的太直白,不生动。 ...... 老师:同学们评析的都非常到位,既然大家都认为他的语言描写还是欠缺火候,那咱们就一起帮梅雨琦同学把她文章中不是很恰当的语言描写修改一下。那说到语言描写,我想问问大家还记得上节作文课老师给大家讲的语言描写吧,那什么是语言描写呢?(多媒体投影)

声测试题及答案

初二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测试卷 (满分100分,45分钟) 一、选择题(25×2=50分) 1、某同学先后对同一鼓面轻敲和重击一下,两次发出声音的 A.音调不同; B. 频率不同; C. 音色不同; D. 响度不同 2、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B.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 C.敲锣时用力越大,它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D.歌唱演员引吭高歌,其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3、关于声学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控制噪声的措施有:防止噪声产生、阻挡噪声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B.利用回声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 C.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每个人发出的声音频率不同来判断的; D.回声是声音的一种反射现象. 4、医生在诊病时使用听诊器,听诊器 A.能使心脏振动的振幅增加,响度增大 B.能改变心跳的频率,使音调变高 C.能改变心跳的音色,使声音更好听 D.能减少声音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5、下面关于超声波或超声波的利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蝙蝠能发出超声波 B.超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可以利用超声波的反射探测海洋深度 D.可以利用B 型超声仪检查身体 6、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 A. 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 B. 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D. 在公路两侧设置屏障墙 7、以下减小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的是 A、建筑工地上噪声大的工作要限时 B、市区里种草植树 C、戴上防噪声的耳塞 D、市区内汽车喇叭禁鸣 8、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响声立刻消失了,下列原因正确的是 A、声波传到鼓内去了。 B、鼓面停止了振动。 C、鼓的振动变快了。 D、以上说法都不对。 9、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B、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C、“土电话”是靠固体传声的; D、真空是不能传声的。 10、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悦耳动听的歌声是由歌唱家的声带振动发生的;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3章 声的世界》知识归纳测试题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3章声的世界》知识归纳测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B.演奏前调节小提琴的琴弦松紧程度可改变声音的音调 C.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来确定障碍物的远近 D.高架桥两侧有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 . 实验和推理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以下声现象的探究中同时运用到该两种方法的是()A.固体能否传声 B.真空能否传声 C.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D.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 . 大象可以用我们人类听不到的“声音”交流.关于这种“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种“声音”是一种超声波

B.这种“声音”人类听不到,因此没有响度 C.每头大象发出的这种“声音”的音色相同 D.这种“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 . 关于声和电磁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遇到障碍物时,声会返回形成回声,电磁波不能 B.我们听不到超声波和次声波,是因为它们的响度太小 C.轰隆的雷声预示着暴雨的到来,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电磁波不能传递信息 D.将手机放在真空罩中,拨打手机,会发现手机的来电显示一直在闪烁,可是却不听到铃声,说明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声波不能 5 .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超声波是传播速度大于340m/s的声波B.“闻其声知其人”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C.深夜,优美的歌声不是噪声D.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6 . 下面关于几个课堂小实验的解释正确的是 A.图甲中,用同样大小的力从左向右敲击玻璃瓶,音调会逐渐变高 B.图乙中,敲打橡皮膜,烛焰晃动最大或最先熄灭的是最左边的蜡烛 C.图丙中,击鼓时用力不同,听其发声,观察纸片弹起的高度,该实验是探究响度与频率的关系 D.敲击右边的音叉,会观察到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不仅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还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7 . 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从物理角度是指声音 A.频率高 B.音色好 C.响度大

朗读学

朗读学 张颂 第一章建立朗读学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节朗读学建立的必要性 第二节朗读学的研究对象 朗读,就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成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它属于语言艺术范畴。 第三节朗读学与其他有关学科的关系 朗读学语文学、政治、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生理学等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第四节朗读学应有独立的体系 朗读的基本规律:理解是基础,目的是统帅,感受是关键;感情要运动,声音要变化,状态要自如。 第二章朗读学的特点和任务 第一节朗读学的特点 一、再造性 二、音声性《吕氏春秋音初》“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 成于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 “取他人所作,由自己所读,为别人所听” 第二节朗读学的任务 第三章朗读的本源和作用 第一节朗读的本源 第二节朗读的作用一、朗读有利于深入体味文字作品二、朗读有利于提高语言表现力三、朗读有利于发挥语言的感染力四、朗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 受 第四章朗读规律概说 第一节语词感受律 第二节引向情感律 第三节不可替换律 第四节定向推进律 第五节语言规整律 第五章朗读的目的 第一节明确目的 第二节实现目的 第六章具体感受 第一节形象感受 第二节逻辑感受 第七章态度感情 第一节态度分寸 第二节感情色彩 第三节基调基调,指作品的基本情调,即作品总的态度感情,总的色彩和分量。 第八章朗读者的身分与对象 第一节朗读者的身分 第二节朗读的对象

第九章朗读状态第一节信心百倍积极主动第二节全神贯注进入作品第三节动脑动心有感而发第四节速看慢读由己达人第五节全身松弛用声自如第六节克服固定腔调 第十章朗读技巧第一节对技巧的认识 第二节技巧的运用 第十一章停连 第一节停连的位置、时间 第二节停连的一般处理 第三节停连的一般规律 第十二章重音 第一节语句目的与重音 第二节语句重音的一般位置第三节语句重音的表达方法第四节语句重音的主次把握 第十三章语气 第一节语气的概念 第二节语气的色彩

2012声学二模试题

2012声学二模试题 一、选择题 【海淀】4.演奏同一乐曲时,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A.响度不同B.音调不同C.音色不同D.频率不同 【昌平】9.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B.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路径上减弱噪声 C.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响度相同 【朝阳】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D.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东城】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磁波和声波都能在真空中传递信息 B.道路旁的隔音墙能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阳光通过棱镜能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 D.动能与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丰台】14.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只要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 B. 小琴同学在台上“引吭高歌”说明她的声音响度大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D. 考场周围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控制噪音 【石景山】9.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在真空传播的速度最大 B. 声源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C. 城市道路两侧的隔音墙是从噪声的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 D. 人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根据它们发声的音色不同 【顺义】5.人们能分辨出分别由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同一首乐曲,是因为这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声速不同 【延庆】1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 B.物体发声一定是因为物体在振动 C.“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调放低些 2

中考物理知识点过关培优易错试卷训练∶声现象含详细答案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 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D.引吭高歌说明声音的响度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声音的有关知识。 【详解】 A.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而不是音调高,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2.如下图所示的实验,通过听声音的变化,能够达到“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这个目的的一项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A中让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掉到鼓面上,一小球对鼓面的撞击力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也不同;B是研究声音的传播;C和D是研究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的关系.故选A 考点:音调;响度;声音的传播 3.有一根长100米的空心钢管,甲同学在一端敲打钢管一下,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 A.一次回声B.两次回声C.三次回声D.四次回声 【答案】B 【解析】 【分析】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快,其次是液体中,最后是在气体中。 【详解】 甲同学在一根空心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声音会在钢管和空气中同时传播,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最快,在气体中最慢,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钢管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则乙同学会听到两次敲击声。 故选B。 4.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练习)

第二章声现象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产生的。 2、我们把叫做声源。、、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3、声音可以在、和中传播,但不能在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 4、声音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 例如:, 。 5、声音的三大特征是、、。 6、声音的强弱叫做。振动的幅度称为。 7、声音的响度与有关,越大,响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还与 和有关。 8、声音的高低叫做。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其单位是,符号为。 9、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与声源振动的,越大,音调越高;越小,音调越低。 10、对于弦乐器而言,弦的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 弦的长短松紧相同时,弦越粗,音调越; 弦的长短粗细相同时,弦越松,音调越。 11、反映了声音的好坏,是由所决定的。 12、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 a b c d 1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1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相同或不同)。 15、从主观感觉上:乐音是指; 噪声是指。16、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乐音是指; 噪声是指。 17、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乐音是指; 噪声是指。 18、噪声的来源:、、和。 19、人们用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人们刚刚能听到的声音为。 20、声音的控制:人们保证休息 保证学习 正常工作 保护听力

21、减少噪声的主要途径有、、 。 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材料隔声性能较好。 23、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 24、叫做超声波;其应用有、、 、。 25、叫做次声波;其应用有、、 、。 26、某同学先后对同一鼓面轻敲和重击各一下,两次发出声音的() A、音调不同 B、频率不同 C、音色不同 D、响度不同 27、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主要项目之一。下列哪种措施不能减弱噪声?() A市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B、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C、在汽车的排放管上装消声器 D、城市街道两旁和空地多种草,多植树 28、为防治噪声,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A、将市区的工厂迁往郊外 B、市区内严禁车辆鸣笛 C、种草植树搞好城区绿化 D、在机器上安装消声器 29、“闻其声而知其人”意思是,对熟悉的人,听到他的说话声就知道他是谁了。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频率 30、唐朝诗人李益有一首诗叫《喜见外弟又言别》,其中描写道:“十年离别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从“问姓”中想起初见的“旧容”,可见声音中有一特征让诗人唤起了十年前的记忆,这种特征是()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振幅 31、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 A、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 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D、在公路两侧设置屏障墙 31、小明自己制作了一个哨子,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制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这哨音是由于管内空气柱 产生的。上下拉动活塞,可以改变声音的。 32、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传入学生耳中的;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而产生的。 33、人说话和唱歌时的发声靠的是声带的,声音是靠来传播的。 34、在音乐大厅里,乐团正在演奏着雄壮的交响曲。各种乐器的形状虽然不同,但他们的发声都是由于产生的;各种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不同,但他们演奏乐曲的音调相同。

(声学)河南中考十年真题汇编

图5 《声学》河南中考十年 1、 (2012年)1.人说话的声音是声带??????产生的,“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来判断的。 2、(2011年)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样大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C .用超声波可击碎人体内“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D .市区内“禁鸣喇叭”,采用的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2010年)3.如图2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 。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 4、(2009年)3.为了减少噪声枵染,很多市区禁止机动车鸣喇叭。从声学上讲,这是从 处减弱噪声。人们以 为单位表示噪声强弱的等级。 5、(2008年)7.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所有声音都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 .我们能区别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主要是由于不同物体振动的强弱不同 C .在摩托车的排气管上装消音器,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 .人们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它的频率超出了人的听觉频率范围 6、(2007年)9.如图5所示,兰兰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一个 正在发声的音叉贴近面颊,目的是为了【 】 A.感受发声音叉的振动 B.体验发声音叉的温度 C.估算发声音叉的质量 D.判断声音的传播速度 7、(2006年)1.小提琴发出的悠扬琴声是靠 的振动产生 的.演奏前,演奏者都要通过拧紧或放松琴弦进行调节,这主要是为了调节琴声的 . 8、(2005年)9.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振幅关系,小明将钢尺的一端压在桌面上,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一定,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上下拨动钢尺的另一端发现钢尺被压得越弯,上下振动的幅度越大,桌面被拍打得越响。根据这些实验证据他得出了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收集证据时的错误之处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第7讲 声的利用(教师版)

第7讲声的利用 课前预习 1.可以利用声传递信息,如回声定位。 2.可以利用声传递能量,如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3.利用回声定位和速度公式可以测距离(如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潜水艇位置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多孔或柔软的物质会被吸收。 4.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人类发不出超声,也听不到超声。 5.次声波是指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知识点解读与例题突破 知识点一:声可以传递信息。 【例题1】(2019湖南怀化)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调节手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B.“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区分 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真空中也能传播声音 D.下课铃响后同学们走出教室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答案】C 【解析】A.调节手机音量是改变发声体振动的幅度,从而改变响度。故A正确; B.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区分的。故B正确;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但声音传播靠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 D.铃声提醒同学们下课时间到,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D正确。 知识点二:声可以传递能量。 【例题2】(2019湖北武汉)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物理学角度讲,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会发出噪声 B.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C.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相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相同 D.一般来说,超声波产生的振动比可闻声更加强烈,常被用来清洗物体 【答案】C 【解析】①发声体的无规则振动产生噪声;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且不同介质对声音的传播能力是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先声夺人的写作方法例谈

名师讲堂←作文大课堂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先声夺人的写作方法例谈 ★吴友军 《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初进贾府,贾母及媳妇姑娘们倾巢出动,以礼相见。正在这时,只听见后院飘然而至一声笑语:“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是谁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话过后,小说才写一个“丽人”出场:她“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原来是“凤辣子”——王熙凤。 文学作品描写人物使用这种先“声”后人的表现方法,叫作“先声夺人”。先声夺人是我国传统的描写人物出场的写作艺术,古代章回体小说不乏出色的名笔。人物出场的先声夺人,其关键的“夺人”,就是要求人物一出场就抓住读者,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作为人物出场的第一“声”,也要能“夺人之心”,方为上乘。凤辣子出场时一句貌似平常的话,不说读者,就是林黛玉,也立即刻下了“放诞无礼”的印象。怎能不叫人颇费思量呢说话人这么大声大气,在堂堂贾府,又是在“老祖宗”面前,竟旁若无人地突出一个“我”字,不能说不“放诞”;她本未迎客,却洋洋自得,岂不“无礼”!于是,这一“声

”,就使一个泼辣骄纵而又很能做戏的特殊人物呼之欲出了。 为了把人物出场写活写好,使其“第一印象”就能“夺人之心”,作家 最好的满足就是给别人以满足。 ——【法国】拉布吕耶尔 全 国 优 秀 作 文 选 · 初 中

作文大课堂→名师讲堂 们总是呕心沥血。大体说来,先声夺人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先写个性化的语言 “言为心声”,所以在人物出场的时候,作者总爱让人物先出来说话,以便“纸上留声”,即留下鲜明的性格烙印;甚至不惜在人物“走”出来之前,先入为主地以一“声”夺人。凤辣子是这样,鲁迅的《故乡》里的杨二嫂也是这样。在杨二嫂未曾露面,而且连她的名姓都还未出现之前,是由那“一种尖利的怪声”把她引出来的:“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这一“声”,不仅是人物本身的虚张声势,而且也是作者在招人注目。读者有知:“哈”的一声,绝不是一个诚挚、朴实 的庄稼人和庄重、和蔼的年长者的语言。于是,一个沾染许多铜臭的市井泼妇的鲜活形象,就先“夺”了读者的注意。 孙犁的《山地回忆》,主人公妞儿的出场,也用的是“先声夺人”的笔法。当“我”在河边正要洗脸,突然传来一声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这命令的口气,火辣辣的味儿,把天真、率直的爽朗性格就“喊”出来了。由此可以看到,先声夺人的性格化的语言,不仅是人物出场的精彩一笔,而且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人物的行动,莫不是思想性格的表现,所以对于人物如何“走出来”; 作家总是精心设计,特别重视。这样,人物出场,作者总要让他们先“行”夺人。其方法是,力求抓住人物性格化的动作,一开头就把它写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由此“夺人之心”,给读者以难忘的印象。 鲁迅《故乡》里的闰土,最初是通过“我”脑海里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描绘的,虽然是插叙,但由于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所以作者也分外用力, 全 国 优 秀 作 文 选 · 初 中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813589048.html,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作者:吴友军 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2014年第04期 《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初进贾府,贾母及媳妇姑娘们倾巢出动,以礼相见。正在这时,只听见后院飘然而至一声笑语:“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是谁?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话过后,小说才写一个“丽人”出场:她“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原来是“凤辣子”——王熙凤。 文学作品描写人物使用这种先“声”后人的表现方法,叫作“先声夺人”。先声夺人是我国传统的描写人物出场的写作艺术,古代章回体小说不乏出色的名笔。人物出场的先声夺人,其关键的“夺人”,就是要求人物一出场就抓住读者,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作为人物出场的第一“声”,也要能“夺人之心”,方为上乘。凤辣子出场时一句貌似平常的话,不说读者,就是林黛玉,也立即刻下了“放诞无礼”的印象。怎能不叫人颇费思量呢?说话人这么大声大气,在堂堂贾府,又是在“老祖宗”面前,竟旁若无人地突出一个“我”字,不能说不“放诞”;她本未迎客,却洋洋自得,岂不“无礼”!于是,这一“声”,就使一个泼辣骄纵而又很能做戏的特殊人物呼之欲出了。 为了把人物出场写活写好,使其“第一印象”就能“夺人之心”,作家们总是呕心沥血。大体说来,先声夺人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先写个性化的语言 “言为心声”,所以在人物出场的时候,作者总爱让人物先出来说话,以便“纸上留声”,即留下鲜明的性格烙印;甚至不惜在人物“走”出来之前,先入为主地以一“声”夺人。凤辣子是这样,鲁迅的《故乡》里的杨二嫂也是这样。在杨二嫂未曾露面,而且连她的名姓都还未出现之前,是由那“一种尖利的怪声”把她引出来的:“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这一“声”,不仅是人物本身的虚张声势,而且也是作者在招人注目。读者有知:“哈”的一声,绝不是一个诚挚、朴实的庄稼人和庄重、和蔼的年长者的语言。于是,一个沾染许多铜臭的市井泼妇的鲜活形象,就先“夺”了读者的注意。 孙犁的《山地回忆》,主人公妞儿的出场,也用的是“先声夺人”的笔法。当“我”在河边正要洗脸,突然传来一声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这命令的口气,火辣辣的味儿,把天真、率直的爽朗性格就“喊”出来了。由此可以看到,先声夺人的性格化的语言,不仅是人物出场的精彩一笔,而且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先写有声有色的动作

社区护理答案公共课考试

()是社区这个社会团体划分的基础A* “杯弓蛇影”是一种 A “布置展览、组织参观、开展卫生科普宣传”是社区健康教育方法中的D “护士角色人格”概念区别于“角色人格”概念的关键词是D “驾驶时不要打电话”属于促进健康行为中的C “驾驶时请系好安全带”属于促进健康行为中的C “闻其声知其人”属于C “运用鼻音引起对方注意”属于非语言传播技巧中的B 0-3岁时期,个体所处的行为发展阶段是B 14-16岁属于D 15个月的小儿完全用牛奶喂养,很可能引起A* 1周岁小儿的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3倍2岁小儿体重约等于其出生体重的D 3岁小儿身长95cm,体重15kg,牙20个,属于D 6个月婴儿人工喂养宜添加的辅食是A 8个月小儿体重,按公式计算应为A 阿拉木图宣言的内容是D 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分期D 艾瑞克森认为个体解决自我认同与角色紊乱危机的主要时期是C 按教育内容分类,健康教育的研究领域可包括C 按照杜瓦尔理论下列哪项是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A*按照现代心理学界的标准,四项基本情绪是D 保护易感人群的主动免疫措施是C 保健门诊护士不能从事的工作内容是D 被学者视为护士胜任职业角色的最主要因素是A 病人王某,女性,35岁,患乳腺癌广泛转移,病情日趋恶化,病人常独自一人坐在床上哭泣, 不愿与医护人员、家属交谈。你认为该病人的心理反应处于哪一期D 不符合半流质饮食原则的一项是B 不会引起“生活方式病”的行为习惯是D 不是高血压病人急诊就医指征的是B 不属于“日常危害健康行为”的是D 不属于“知信行模式”构成要素的是D 不属于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分期是D 不属于护理程序的评价内容是D 不属于家庭健康护理诊断的步骤的是D 不属于健康教育形成评价的常用方法的是B 不属于人际关系的是D 不属于人类行为的发展阶段的是D 不属于社区护士预见能力的是B 不属于糖尿病低血糖反应的诱发因素的是()D 不属于选择健康传播途径应遵循的原则的是A 侧重增强肌力的运动锻炼是B*产后抑郁症在产后发生的最常见时间为B*C*冲突是与生俱来的,组织应当接纳冲突,使之合理化”属于A 出生后24小时的新生儿应预防接种的疫苗是B

声音的特性(基础)知识讲解

声音的特性(基础) 撰稿:史会娜审稿:蒙阿妮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各与什么有关; 3.会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声音特性有关的现象。 【要点梳理】 要点一、音调的高低——频率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高清课堂:《声音的特性》】频率: (1)物理意义:频率是描述物体的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3)单位:赫兹(Hz) 3.探究影响发声体振动频率的因素: (1)提出问题:发声体振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和假设: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和材料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 (3)实验过程: 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按紧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再次拨动。 (4)结论:钢尺伸出的越短,振动的越快,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 4.超声波和次声波 一般人的听力范围:20Hz—20000Hz,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 要点诠释: 1、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自然活动,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有些次声波对人体健康有害。 2、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与人类不同,它们有些能听到超声波或次声波。 要点二、声音的强弱——响度 1.响度: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3.影响响度的因素: (1)振幅; (2)人耳离发声体的距离。 要点诠释: 1、实验证明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例如,用力地敲鼓,鼓面振幅变大,声音的响度增大。 2、声音在介质中传播能量会衰减,传播距离越远,声音的能量减小得越多,响度越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声音的音调并不改变,也就是说介质不会改变声音的频率,不能说距离远了,听不清楚了,是因

诗词赏析练习(2)《山居秋暝》《送友人》

《山居秋暝》练习姓名: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本诗作者是,字摩诘,号诗佛,他和并称“王孟”,是盛唐“”诗派代表。苏轼评价他的诗作具有“,”的特点。 2、暝:;浣女: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在此诗中指随意: 春芳歇:;留: 3、点题,并点明时间、地点的两句诗是:“,。” 4、“,”两句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如同一幅黑白分明的山水水墨画一样。 5、“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写人的生活,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的手法,展现美好纯洁的生活图景。 6、尾联一方面表露了诗人对山中(季节)景色的喜爱,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的意愿。 7、主旨: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对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8、选择题 (1)选出对本诗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 A、本诗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照应诗题,描写了雨后山村清新、宁静的自然画卷。 B、颔联两句作者用清新自然地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山间 月夜图,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C、颈联两句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描绘出了一幅安宁淳朴的生活图景。 D、尾联中“春芳歇”几个字表明当时所写的是春天的美景。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山”表明此时山中空无一物,隐约透露出诗人的孤寂之感。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景物的幽静。 C、“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动衬静,,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山间的宁静。 D、“王孙自可留”表明诗人对山林美景的喜爱以及对宁静闲适的山村生活的向往。

声测试题

声现象 选择题 1. (2016海南)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打击乐器,用相同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时,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 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速 2. (2016河源)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宇航员之间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B.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可防止噪声的产生 C.只有主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声纹锁”,其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品 D.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3. (2016巴中)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108 m/s C.教室周围植树可以减弱噪声D.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4. (2016镇江)我们很空易分辨出熟人的声音,主要根据声音的() A.响度B.音色C.音调D.传播速度 5.(2016枣庄)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340 m/s B.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不可以传递能量 C.“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歌曲的音调高D.“女高音”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频率高答案: 6. (2016厦门)以下措施中,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A.厦门岛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B.鼓浪屿禁止商家导游使用扩音器 C.地铁施工时给机器加润滑油 D.部分BRT路段两侧设有透明板墙 7.(2016乌鲁木齐)上课时,老师听不清楚后排一位同学的发言,走近这位同学后就听清楚了。这主要是因为老师走近这位同学后接收到该同学声音的() A.音调变高 B.音调变低 C.响度变大 D.响度变小 8.(2016湖北)某电视台举办了这样一套综艺节目:众多知名歌手戴着各种面具蒙着脸在舞台上演唱自己从未唱过的歌,观众只凭声音来猜测演唱的是哪一位歌手。由于歌手故意将自己的声音进行了“包装”,观众猜测的难度较大。节目中,观众往往容易猜出自己最熟悉的歌手,是因为观众熟悉歌手唱歌时发出的声音的() A.音调B.频率C.响度D.音色 9. (2016龙东)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10. (2016东营)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音调放低些 B.用泡沫盒罩住发声体减弱噪声的做法是控制噪声的产生 C.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音能传播信息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11. (2016陕西)图示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不同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 12.(2016宿迁)《宿迁文明二十条》中第七条是“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其中“大声”是指声音的() A.频率B.响度C.音调D.音色 A.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 B.倒车雷达 C.超声波清洗机 D.真空罩中的闹钟

(物理)中考物理声现象真题汇编(含答案)

(物理)中考物理声现象真题汇编(含答案)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音调来辨别的 B. 手机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 C. 紫外线属于电磁波 D. 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答案】A 【解析】【解答】A、因每个人的音色都不同,所以我们才可“闻其声,知其人”,A符合题意; B、手机能发出电磁波也能接收电磁波,所以手机通信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B不符合题意; C、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等都是电磁波,C不符合题意; D、一般认为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也是3×108m/s,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音色是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 (2)可见光、不可见光、无线电波都是电磁波; (3)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等都是电磁波; (4)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2.在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我区各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古诗词诵读活动.下面是小欣同学对某些诗句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 “沉舟侧畔千帆过”﹣﹣﹣﹣﹣旁边的船是以沉船为参照物 B.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暗香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C. “夜半钟声到客船”﹣﹣﹣﹣﹣客船上的人能听出是“钟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辨别的 D. “潭清疑水浅”﹣﹣﹣﹣﹣“疑水浅”是光的反射现象 【答案】A 【解析】【解答】解:A、“沉舟侧畔千帆过”﹣旁边的船运动是以沉船为参照物的,故A正确;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暗香说明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B错误; C、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判断出来的,故C错误; D、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在水面处发生光的折射而产生的现象,故D 错误. 故选A. 【分析】(1)判断运动是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否有位置变化;(2)物质是由分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3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前言 课程论专家王荣生教授说:“我们认为,语文教师不是对付教材的。作为教学专家的语文教师,应该面对学生,他备课的主要工作,应该是研究他的学生,他的课堂,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王荣生教授提出的观点与新课改提出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相契合的,但在很多的课堂上,基本还是“以师为本”——完成老师的教学设计,很少顾及到学生的情况。 这其实不能全怪老师。因为教材提供的大多是文本或思考练习,并没告诉老师哪些是应该教的,应该怎么教。面对教材,老师的很大的一部分精力还得放在重新研读文本、设计教学、预设问题,很难再将精力用在研究学生上。虽然,独立钻研教材、钻研文本还是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所在,但是,如果我们的教材编者或教学服务人员,能在先期研读的基础上,做得再深入一步,使教材内容教学化,为老师提供较为完备可据以操作的教学设计,告诉老师怎么教,那么,“研究学生、研究课堂”可能更容易落实。很多教师将“教参”当作“拐棍”固然不对,但至少反映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确实需要教参,另一方面也确实需要丰富教参的编写内容,即除了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和资料之外,更主要的是提供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案。 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教材的编者面面俱到,但如果组织一批富有经验的教师先行编拟一部分设计,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就像很多学校推广的集体备课,先行的教学设计,也可以看作是另一种形式的集体备课吧。因为新课标教材都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来组织编写的,每一单元的文本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教学设计也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整体设计,是为“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搞好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需要把握这样几个基点:以标定教,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来来设计,这是毋庸置疑的;以材设教,即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来设计,因为同样的文本选入不同的教材,教材编者的用意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兰亭集序》,综合型教材(人教版)、专题型教材(苏教版)、活动型教材(山人版)都选作篇目,其编写意图就不一样,如果不考虑教材特点来设计,则教材编者的创造性劳动就根本无从体现;当然,同样的文本还有其共同的东西,还需要我们因文设教,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确定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步骤。另外,作为从单元整体出发进行的教学设计,应尽量提供菜单式的设计,为教师的不同教学追求留出余地。 语文教学,说到底一是关注文本,一是关注人本。关注文本关键看对文本的解读,文本解读落实到课堂层面一是看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二是恰当地问题设计,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接触文本,深入把握。这两方面是完全可以通过合宜的“单元教学设计”达到统一的,这样,教师授课时就可以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和先行者(教学设计者)对文本学习的设计进行有效整合,结合对学情的把握,化为自己的教学智慧。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学习方式层面的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老师们的共识,但落实到操作层面还需要相当的一段距离,这需要有合宜的教学内容的支撑。通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可以整合利用各种优势教学资源,使老师们尽快找到契入文本的方法,从而更好地研究学生,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语文,这未尝不是一条路。 愿我们共同探索。 【学习目标】 一、从分析小说的环境、情节、人物三个要素入手,学习鉴赏小说的方法。 * 二、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注意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重点分析《林黛玉进贾府》和《祝福》中的环境描写。 三、熟悉每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从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的发展中全面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四、品味小说语言,要注意品味小说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同时把握不

(完整版)历年声学中考试题汇总

历年声学中考试题 (10)1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B.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路径上减弱噪声 C.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外省市声学试题 一.选择题(共27小题) 1.(2013?自贡)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的目的是为了减小噪声 B.我们能区分不同同学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在医院里医生通常利用超声波震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2.(2013?淄博)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B.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C.听诊器能增大振幅,使响度增大 D.“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3.(2013?资阳)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地震幸存者在废墟中敲打铁管向外传递信息是利用了铁管传声性能好的特性 B.小提琴演奏者通过变换手指按压弦的位置来改变琴弦发声的响度 C.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 D.学校楼道内设立“轻声慢步”标志的目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4.(2013?镇江)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波是一种电磁波 B.戴上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弱噪音 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响声来判断的 D.调节MP3音量是改变了音调 5.(2013?宜昌)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6.(2013?扬州)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 A.不能传播声音B.吸收了声波 C.把声音反射回去了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7.(2013?徐州)每个人心跳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科学家提出可据此区分不同的人.这主要利用声音的()

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初进贾府,贾母及媳妇姑娘们倾巢出动,以礼相见。正在这时,只听见后院飘然而至一声笑语:“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是谁?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话过后,小说才写一个“丽人”出场:她“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原来是“凤辣子”――王熙凤。 文学作品描写人物使用这种先“声”后人的表现方法,叫作“先声夺人”。先声夺人是我国传统的描写人物出场的写作艺术,古代章回体小说不乏出色的名笔。人物出场的先声夺人,其关键的“夺人”,就是要求人物一出场就抓住读者,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作为人物出场的第一“声”,也要能“夺人之心”,方为上乘。凤辣子出场时一句貌似平常的话,不说读者,就是林黛玉,也立即刻下了“放诞无礼”的印象。怎能不叫人颇费思量呢?说话人这么大声大气,在堂堂贾府,又是在“老祖宗”面前,竟旁若无人地突出一个“我”字,不能说不“放诞”;她本未迎客,却洋洋自得,岂不“无礼”!于是,这一“声”,就使一个泼辣骄纵而又很能做戏的特殊人物呼之欲出了。

为了把人物出场写活写好,使其“第一印象”就能“夺人之心”,作家们总是呕心沥血。大体说来,先声夺人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先写个性化的语言 “言为心声”,所以在人物出场的时候,作者总爱让人物先出来说话,以便“纸上留声”,即留下鲜明的性格烙印;甚至不惜在人物“走”出来之前,先入为主地以一“声”夺人。凤辣子是这样,鲁迅的《故乡》里的杨二嫂也是这样。在杨二嫂未曾露面,而且连她的名姓都还未出现之前,是由那“一种尖利的怪声”把她引出来的:“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这一“声”,不仅是人物本身的虚张声势,而且也是作者在招人注目。读者有知:“哈”的一声,绝不是一个诚挚、朴实的庄稼人和庄重、和蔼的年长者的语言。于是,一个沾染许多铜臭的市井泼妇的鲜活形象,就先“夺”了读者的注意。 孙犁的《山地回忆》,主人公妞儿的出场,也用的是“先声夺人”的笔法。当“我”在河边正要洗脸,突然传来一声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这命令的口气,火辣辣的味儿,把天真、率直的爽朗性格就“喊”出来了。由此可以看到,先声夺人的性格化的语言,不仅是人物出场的精彩一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