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欧阳子朋党论》注释、译文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古文鉴赏《朋党论》【作品介绍】《朋党论》是欧阳修在1044年(庆历四年)向宋仁宗上的一篇奏章,被评为是欧阳修最好的文章之一,也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中最好的文章之一;在汉语言文学传世的政论散文中,也是最好的文章之一。
该文实践了欧阳修“事信、意新、理通、语工”的理论主张。
通篇对比,很有特色。
【原文】朋党论作者:[北宋]欧阳修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2]。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3],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之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4],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5],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6],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7],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8]。
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9],更相称美,更相推让[10],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书》[11]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12];周有臣三千[13],惟一心。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
然纣以亡国。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14]。
后汉献帝时[15],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16],目为党人[17]。
及黄巾贼起[18],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19],及昭宗时[20],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21]。
”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欧阳修传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重点,各位,大家看看下面的欧阳修传的文言文翻译,请看:欧阳修传文言文翻译原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举进士,调西京推官。
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
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
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
庆历三年,知谏院。
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
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
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
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
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
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
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
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
”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
”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
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
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
”于是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
居二年,徙扬州、颍州。
复学士,留守南京。
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
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
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
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译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宋史·欧阳修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及冠,嶷然有声。
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举进士,擢甲科,以文章名冠天下。
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贬言事,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
修贻书责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久之,复校勒,进集贤校理,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
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货,当其同利之,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
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反相贼害,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曰小人无朋。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故曰惟君子则有朋。
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
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
”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言,罪也。
”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
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
”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
五年,卒,谥曰文忠。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B. 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賾/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C. 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賾/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D. 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賾/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校,既指比较核对不同版本的书籍及相关资料,也指校订宫中藏书的官名,此处属前者。
péng 朋dǎng党lùn论 [sòng宋]ōu欧yáng阳xiū修chén臣wén闻péng朋dǎng党zhī之shuō说,zì自gǔ古yǒu 有zhī之,wéi惟xìng幸rén人jūn君biàn辨qí其jūn君zǐ子xiǎo 小rén人ér而yǐ已。
dà大fán凡jūn君zǐ子yǔ与jūn君zǐ 子yǐ以tóng同dào道wéi为péng朋,xiǎo小rén人yǔ与xiǎo小rén 人yǐ以tóng同lì利wéi为péng朋,cǐ此zì自rán然zhī之lǐ 理yě也。
rán然chén臣wèi谓xiǎo小rén人wú无péng朋,wéi惟jūn 君zǐ子zé则yǒu有zhī之。
qí其gù故hé何zāi哉?xiǎo 小rén人suǒ所hào好zhě者lù禄lì利yě也,suǒ所tān贪zhě 者cái财huò货yě也。
dāng当qí其tóng同lì利zhī之shí时 ,zàn暂xiāng相dǎng党yǐn引yǐ以wéi为péng朋zhě者,wěi伪yě 也 ;jí及qí其jiàn见lì利ér而zhēng争xiān先,huò或lì 利jìn尽ér而jiāo交shū疏,zé则fǎn反xiāng相zéi贼hài害 ,suī虽qí其xiōng兄dì弟qīn亲qī戚,bù不néng能zì自bǎo 保 。
欧阳修传原文及翻译《欧阳修传(最新修订版)》以诗入传,细致入微地详述了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六十六年的传奇人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欧阳修传的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的阅读。
原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举进士,调西京推官。
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
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
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
庆历三年,知谏院。
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
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
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
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
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
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
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
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
”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
”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
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
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
”于是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
居二年,徙扬州、颍州。
复学士,留守南京。
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
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
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
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朋党论》欧阳修古今历朝皆要镇压朋党整治风气,不无道理。
公司文化当要兼容并包,但组织建设与团队建设要有弘扬团结一致共进退的精神,也要防患不良的群党意识。
和君历史更替,文化交错,但难能可贵的是同仁之间的简单与纯真,或许我对于这种简单的理解还过于稚嫩,但确实深切感觉到张博帖这篇《朋党论》的良苦用心,也贴一篇关于此类话题的文章——《姜太公论派系问题》姜太公告诉周文王,如果完全听信社会上一般人的推举,社会上都说某甲好,就认为某甲好。
但社会的这种舆论,不一定有标准,因为群众有时候是盲从的(古代是如此,现在用在民主政治,更要注意)。
有时候非贤为贤,并不是真正贤人,因为社会关系多,制造他变成一个贤人的样子,乃至于并不是大智大才的人,也会被社会制造成智者的样子。
如果根据社会上这种舆论,领导人便公认这样就是了不起的人,以为就是贤人,就有问题。
相反地,对于世俗一般人认为不对的,也跟着大家认为这人就是不对的话,那么拥有多数群众的就能进身,群众少的就会被斥退。
于是一班坏人可利用这种机会,彼此结合,遮蔽了贤者之路。
因此世乱愈来愈甚了。
这也就是说,无论古今中外,人相处在一起,自然就会结党,派系就出来,所以姜太公提出这个意见。
文王问他:我专用贤人,这就好了吧?姜太公答覆文王:做领导人的要公平,人与人之间,两三个人在一起,派系就出来了,所以不能怪他有派系。
人的社会就是如此,主要在于领导人的公平,将与相,文的武的,制度职务处理得好,在职务上,为政治的需要而找人才。
“以官举人”这句话不要轻易放过。
看懂了人事,再回过头来看历史,几十年前出来做事的,哪有现在的困难?那时有什么考试?只要找到关系,写一封介绍信,没有缺额,也因人而设官。
而政治上轨道的时代,则以官举人,真需要人办事,职务确定了,才找适当的人才,绝不因人情的关系,而另外设一个官。
要规规矩矩,不可以乱来。
我们看周代八百年初期的政治,确是“案名察实”,脚踏实地,用人绝不讲人情,选他的才干,考察能力,所以这里的“贤”是实用的人才,稍有不同于四书中,孔孟所讲的贤人,这里的贤包括才、能、品格在内。
《宋史·欧阳修传》原文及翻译原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地学书。
举进士,调西京推官。
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入朝,为馆阁校勘。
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
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
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
庆历三年,知谏院。
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
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
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
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
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
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
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
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
”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
”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
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
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
”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
居二年,徙扬州、颍州。
复学士,留守南京。
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
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
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
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节选自《·欧阳修传》)译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时即死了父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
《小人无朋》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小人无朋指小人没有朋友,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之手,《朋党论》。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小人无朋》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小人无朋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为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①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②,则反相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③。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选自《朋党论》)【注】①党引:结成私党,互相拉拢;②交疏:交情疏远;③保:关心爱护。
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2.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小人无朋”的原因,至少说两点。
(2分)参考答案:1.译文:(他们)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实行的是忠诚和守信,所爱惜的是名声和气节。
(错一句扣1分)2.(1)追求功名利禄(权势、私利、金钱)(2)相互勾心斗角(3)见利忘义(4)遇到利害冲突反目成仇(答对一点1分,共2分)参考译文一般说来,君子和君子是因为志趣相同而结为朋党,小人和小人则是因为利益相同而结为朋党,这是自然的道理。
然而臣下我认为小人是没有朋党的,只有君子才有。
这是什么缘故呢?小人所爱好的是薪俸,所贪图的.是钱财。
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相互牵引,勾结而成为朋党,这是假的。
等到他们看到利益后就争先恐后了,有时利益没了就交情疏远,甚至反过来互相伤害,即使是兄弟亲戚这么亲近的人,也不能互相保护了。
所以臣下我认为小人是没有朋党的,他们虽然暂时结为朋党,却是假的。
君子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所坚持的是道义,(他们)所履行的是忠信,(他们)所爱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修养自己,就会志趣相同而互相助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情,就会心思相同而互相帮助,始终如一。
谏太宗十思疏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
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
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
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
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古文观止卷六唐宋文朋党论卷六唐宋文朋党论(欧阳修)【题解】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
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他曾积极支持范仲淹等人的新政主张。
一生博览群书,以文章著名,为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写作上,他反对宋初西昆体的浮艳文风,主张文学须切合实用;在诗、词方面,他也有较深的造诣。
在史学上,他曾参与撰写了《新唐书》、《新五代史》。
本文通过兴衰治乱和朋党的关系说明了要“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的治国之道,实际上是为范仲淹等受到保守派的攻击而进行辩护。
【一段】臣闻朋党①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②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此自然之理也。
【注释】①朋党:同类的人为了相同的目的而结合在一起。
②道:在这里指理想、目标。
【译文】臣听说有关朋党的说法,自古以来就有,只是希望君主能够辨别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罢了。
大体上说,君子和君子之间,因志同道合才结成朋党;小人和小人之间,因共同的私利才结成朋党。
这是自然的道理。
【二段】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
乃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
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③。
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④小人之伪朋,用君子真朋,则天下治矣。
【注释】③济:成功,成就。
④退:黜退,排斥。
【译文】但是臣认为小人并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
其原因是什么呢?小人所喜好的,是官职爵位;他们所贪图的,是金银财宝。
当他们的私利相同时,就暂时结成宗派成为朋党,这是假的。
等到他们见到有利可图时就会争先抢夺,或是无利可图时就会关系疏远,甚至反目成仇,互相残害。
即便是兄弟亲戚,也不能互相保护。
宋史欧阳修列传原文及翻译【原文】欧阳子,庐陵人。
四岁孤独,母亲郑,亲教,家境贫寒,甚至画地学书籍。
升进士,调西京升官。
从之游到古文,论天下大事,与师友重叠,与梅同游,主张和为曲为诗,以文章名世。
成,为亭子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
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
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
庆历三年,知谏院。
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
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
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
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
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
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
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
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
”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
”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
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
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
”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
居二年,徙扬州、颍州。
复学士,留守南京。
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
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
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宁四年,太子少师入仕。
五年,卒,赐太子太师,时越文忠。
欧阳修开始在滁州工作,从号老酒鬼,后来改成了61号居士。
(节选自《宋史·欧陽修传》)【译文】欧阳修子永叔,庐陵人。
在我四岁的时候,我的父亲去世了,我的母亲,郑石,保持着她的贞操,从未结婚。
第3课朋党论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属江西)人。
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一生写了五百余篇散文,成就斐然。
他的政论文充分发挥了儒家思想中注重国计民生的优秀成分,为政治斗争服务,如《与高司谏书》、《朋党论》等。
他状物写景及叙事的散文摇曳生姿,从容委婉。
他的《秋声赋》,采取散文句法,把秋夜写得生动可感,且变唐以来赋的“律体”为“散体”,在赋的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他与宋祁一起重编《唐书》,还自著《五代史》,后人称之《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欧阳修继承韩愈“文从字顺”的传统,但避免了韩愈尚奇好异的作风,散文内容充实,酣畅淋漓;叙事简约明快,议论纡徐有致;章法曲折变化而又严密,语句轻快圆融而不滞涩。
这种平实的散文风格在当时起了示范作用。
1.芦荻画地与欧阳文忠欧阳修4岁丧父,孤儿寡母,生活贫困。
因买不起纸笔,母亲便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
小时候的欧阳修知甘识苦、人穷志大,从贤惠的母亲那里受到了诗书传统的熏陶,打下了坚实的文字基础,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品格。
参加进士考试3次名列第一,24岁中殿试甲科第14名进士。
66岁去世,追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史称欧阳文忠公。
2.名联安徽滁州醉翁亭有副对联: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翁”即欧阳修,“亭”本无名,因“醉翁”在此宴饮宾客,兴之所至,命曰“醉翁亭”。
3.六一居士欧阳修晚号“六一居士”,“六一”具体指什么?欧阳修曾作《六一居士传》自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一代文豪,爱好广泛,志趣高洁,俨然杰出史家之风范。
《朋党论》是欧阳修在庆历四年(1044)任谏官时所作。
当时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锐意改革政治,受到保守派的反对,蓝元震且有“朋党”之说,诬陷范、韩、富等革新派为“朋党”。
“朋党”,是中国古代政治术语,简单地说,是指朝廷政治斗争中的帮派。
《小人无朋》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小人无朋》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小人无朋指小人没有朋友,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之手,《朋党论》。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小人无朋》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小人无朋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为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①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②,则反相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③。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选自《朋党论》)【注】①党引:结成私党,互相拉拢;②交疏:交情疏远;③保:关心爱护。
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2.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小人无朋”的原因,至少说两点。
(2分)参考答案:1.译文:(他们)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实行的是忠诚和守信,所爱惜的是名声和气节。
(错一句扣1分)2.(1)追求功名利禄(权势、私利、金钱)(2)相互勾心斗角(3)见利忘义(4)遇到利害冲突反目成仇(答对一点1分,共2分)参考译文一般说来,君子和君子是因为志趣相同而结为朋党,小人和小人则是因为利益相同而结为朋党,这是自然的道理。
然而臣下我认为小人是没有朋党的,只有君子才有。
这是什么缘故呢?小人所爱好的是薪俸,所贪图的.是钱财。
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相互牵引,勾结而成为朋党,这是假的。
等到他们看到利益后就争先恐后了,有时利益没了就交情疏远,甚至反过来互相伤害,即使是兄弟亲戚这么亲近的人,也不能互相保护了。
所以臣下我认为小人是没有朋党的,他们虽然暂时结为朋党,却是假的。
君子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所坚持的是道义,(他们)所履行的是忠信,(他们)所爱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修养自己,就会志趣相同而互相助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情,就会心思相同而互相帮助,始终如一。
小人无朋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为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①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②,则反相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③。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选自《朋党论》)【注】①党引:结成私党,互相拉拢;②交疏:交情疏远;③保:关心爱护。
2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译文:24.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小人无朋”的原因,至少说两点。
(2分)(三)义犬(9分)潞安①某甲,父陷狱将死。
搜括囊蓄,傅百金,将诣郡关②说。
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
呵逐使退。
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
某下骑,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
视犬已远,乃返辔疾驰,抵郡已暮。
及扫腰橐③,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
候关出城,细审未途。
又自计南北冲衢④,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
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
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云。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减)【注释】①潞安:县名。
②郡关:州府。
③扫橐③:扫,清理。
橐③,钱袋。
④冲循:交通要道。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1)既.走,则又从之()(2)犬始奔去.()(3)返客疾.驰()(4)金亡.其半()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又自计南北冲衢,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译文:23、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义犬的“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2分)海鸥与巷燕鸥于海渚遇巷燕。
燕谓鸥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曰:“吾性傲以野,不乐依人焉,故也。
”燕曰:“我以依人而处,故飙风得所障,冻雨得所,蔽,炽日得所护。
以是观之,子其病①矣。
续欧阳子朋党论[1]
【原文】
1欧阳子曰:“小人欲空人之国,必进朋党之说。
”[2]呜呼,国之将亡,此其征欤?祸莫大于权之移人,而君莫危于国之有党。
有党则必争,争则小人者必胜,而权之所归也,君安得不危哉!何以言之?君子以道事君,人主必敬之而疏;小人唯予言而莫予违,人主必狎之而亲。
疏者易间,而亲者难睽也。
而君子者,不得志则奉身而退,乐道不仕。
小人者,不得志则侥倖复用,唯怨之报。
此其所以必胜也。
2盖尝论之:君子如嘉禾也,封殖之甚难,而去之甚易;小人如恶草也,不种而生,去之复蕃。
世未有小人不除而治者也,然去之为最难。
斥其一则援之者众,尽其类则众之致怨也深。
小者复用而肆威,大者得志而窃国。
善人为之扫地,世主为之屏息。
譬之断蛇不死,刺虎不毙,其伤人则愈多矣。
齐田氏、鲁季孙是已。
齐、鲁之执事,莫非田、季之党也,历数君不忘其诛,而卒之简公弑,昭、哀失国[3]。
小人之党,其不可除也如此。
而汉党锢之狱[4],唐白马之祸[5],忠义之士,斥死无馀。
君子之党,其易尽也如此。
使世主知易尽者之可戒,而不可除者之可惧,则有瘳矣。
3且夫君子者,世无若是之多也;小人者,亦无若是之众也。
凡才智之士,锐于功名而嗜于进取者,随所用耳。
孔子曰:“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6]未必皆君子也。
冉有从夫子则为门人之选,从季氏则为聚敛之臣[7]。
唐柳宗元、刘禹锡使不陷叔文之党[8],其高才绝学,亦足以为唐名臣矣。
昔栾怀子得罪于晋,其党皆出奔,乐王鲋谓范宣子曰:“盍反州绰、邢蒯?勇士也。
”宣子曰:“彼栾氏之勇也,余何获焉!”王鲋曰:“子为彼栾氏,乃亦子之勇也。
”
[9]呜呼,宣子蚤从王鲋之言,岂独获二子之勇,且安有曲沃之变哉[10]!
4愚以谓治道去泰甚耳。
苟黜其首恶而贷其馀,使才者不失富贵,不才者无以致憾,将为吾用之不暇,又何怨之报乎?人之所以为盗者,衣食不足耳。
农夫市人,焉保其不为盗,而衣食既足,盗岂有不能返农夫市人也哉?故善除盗者,开其衣食之门,使复其业;善除小人者,诱以富贵之道,使隳其党。
以力取威胜者,盖未尝不反为所噬。
5昔曹参之治齐曰:“慎无扰狱市。
”[11]狱市,奸人之所容也。
知此,亦庶几于善治矣。
奸固不可长,而亦不可不容也。
若奸无所容,君子岂久安之道哉!牛、李之党遍天下,而李德裕以一夫之力,欲穷其类而致之必死,此其所以不旋踵而罹仇人之祸也。
奸臣复炽,忠义益衰。
以力取威胜者,果不可耶!愚是以续欧阳子之说,而为君子小人之戒。
【注释】
[1]欧阳子:即“欧阳修”,他作有《朋党论》。
[2]“欧阳子”三句:见欧阳修所著《新五代史·唐六臣传》:“夫欲空人之国,而去其君子者,必进朋党之说;欲孤人主之势,而蔽其耳目者,必进朋党之说;欲夺国而与人者,必进朋党之说。
”[3]“齐田氏”六句:齐国自景公后田氏专权,齐简公时欲尽逐田氏,结果反被田常所杀。
鲁国季氏专权,昭公欲伐季氏,季氏联合孟氏、叔孙氏共伐昭公,昭公奔齐。
后至哀公,又欲约诸侯以劫三家,三家又联合攻哀公,哀公被迫出奔。
[4]党锢之狱:汉桓帝、灵帝之际,诸常侍(宦官)专权,凡天下知名之士,皆目为党人,屡兴大狱,免官禁锢,被称为“党锢之祸”。
事见《后汉书·党锢传》。
[5]白马之祸:唐天祐时,梁王朱全忠欲以嬖吏张廷范为太常卿,宰相裴枢以为不可,梁王怒。
宰相柳璨希梁王旨,借故贬裴枢、独孤损等,同日赐死于白马驿,坐贬死者数百人,朝廷为之一空。
见《新五代史·唐六臣传序》。
[6]“仁者安仁”二句:语见《论语·里仁》。
[7]“冉有”二句:事见《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即冉有)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8]“唐柳宗元”句:王叔文于唐顺宗时联合王伾、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进行政治改革。
宦官俱文珍等迫使
顺宗禅位于宪宗,王叔文等被贬。
[9]“昔栾怀子”十一句: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栾怀子:栾盈,晋人,平公时为下卿。
乐王鲋:即晋大夫乐桓子。
范宣子:即范鞅。
州绰,邢蒯:二人均晋大夫。
乃亦:“亦”字据本集及《左传》增。
[10J曲沃之变: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栾盈出奔后,晋将嫁女于吴,栾盈等人借机潜入晋之曲沃,又联络人入绛谋反。
范宣子用乐王鲋之计,消灭了栾氏家族。
[11] “昔曹参”二句:《汉书·曹参传》:“参去,属其后相曰:‘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
’后相曰:‘治无大于此者乎?’参曰:‘不然。
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乎?吾是以先之。
’”狱市:狱指诉讼,市指交易买卖。
【译文】
1欧阳先生说:“小人想要使国内没有君子,一定要向皇上进献朋党的说法。
”唉,国家将要灭亡,这是它的先兆吗?祸没有比权力转移给别人更大的,而君主没有比国家有朋党更危险的。
有朋党就一定有斗争,斗争起来小人一定胜利,而权力就归他们掌握,君主怎能不危险呢!为什么这么说?君子用德来侍奉君主,君主一定尊敬而疏远他;小人只听君主的话,从不违背君主的意愿,君主一定和他游乐而亲近他。
疏远的容易被离间,而亲近的难于被分离。
而作为君子,不得志就引身而退,喜欢他的主张而不去作官。
作为小人,不得志就希图再被任用,只要报复他的仇怨。
这是小人一定胜利的原因。
2我曾经议论这件事:君子像好的禾苗,种植它很难,而拔掉它很容易;小人像恶草,不必种植就能生长,拔掉了又会再次繁殖起来。
世上没有不除去小人而国家能治理好的,然而要除掉小人最为困难。
贬斥其中的一个就有很多人来援助他,把全部小人都贬斥就会得到众人的深怨。
小到再用他们时他们就放肆地使用其威虐,大到得志而窃国。
善人被他们扫尽,君主为他们不敢出大气。
譬如斩蛇不死,刺虎不毙,它们伤人就更多了。
齐国的田氏、鲁国的季孙氏就是这样。
齐国、鲁国的执政者,无不是田氏、季孙氏的党羽,经历了几代君主都不忘要诛杀他们,而终于到齐简公的被杀,鲁昭公、鲁哀公的失国。
小人的朋党,它的不可消灭竟到这样。
而汉代的党锢之祸,唐代的白马之祸,那些忠义的人士,被斥逐被杀的无一遗存。
君子的朋辈,它容易被除尽竟到这样。
使君主知道容易被除尽的可以作为鉴戒,而不可消灭的可怕,就有所好转了。
3而且讲到君子,世上没有这样的多;小人,也没有这样的多。
大凡有才有智的人士,热衷于功名而嗜好当官的,随着所用的人罢了。
孔子说:“讲仁的人安于仁,有智慧的人利用仁。
”这些人未必都是君子。
冉有跟着孔子就是孔子门人的人选.跟着季氏就成为搜刮的奴仆。
唐代柳宗元、刘禹锡假使不陷入王叔文的一党,他们的高才绝学,也足以成为唐代的名臣了。
过去栾怀子在晋国得罪,他的党羽都出走了,乐王鲋对范宣子说:“何不让州绰、刑蒯返回来?他们两人是勇士。
”范宣子说:“他们是栾氏的勇士,我能得到什么呢!”王鲋说:“您像栾氏一样对待他们,也是您的勇士了。
”唉,范宣子早些听从王鲋的说法,难道只是得到两人的勇力,而且怎能有曲沃的变故呢!
4我认为治国之道,在去掉过分罢了。
如果贬斥他们的首恶而宽恕其余的人,使有才能的人不失去富贵,没有才能的人不招来遗憾,将为我所用而唯恐不及,又有什么怨恨要报复呢?人们所以作盗贼,是因为衣食不够罢了。
农夫和城市居民,怎能保证他们不去作盗贼,而衣食已经富足,盗贼难道有不能回去作农夫和城市居民的吗?所以善于消除盗贼的人,要开放他们衣食的门路,恢复他们的本业;善于消除小人的人,用富贵的正路来引诱他,使他们的朋党毁坏。
靠武力的威势来取得胜利的,大概没有不反被所咬的。
5过去曹参治理齐,告诉他的后任说:“小心,不要去干扰狱市。
”狱市,是奸人所容纳的地方。
知道了这,也差不多善于治国了。
奸固然不可以助长,也不可不容纳。
倘若奸人没有容身之地,难道是君子的久安之道吗!牛僧孺、李宗闵的党羽遍及天下,而李德裕用一人的力量,想把他们的党羽一网打尽并置之死地,这就使李德裕来不及转身而已经遭受到仇人的祸害了。
奸臣再一次势盛,忠义之士更加衰落。
靠武力的威势来取得胜利的,果然不可么!我因此继续了欧阳先生的说法,而作为君子和小人的鉴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