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整车部技术手册-产品技术定义描述

(完整版)整车部技术手册-产品技术定义描述

(完整版)整车部技术手册-产品技术定义描述
(完整版)整车部技术手册-产品技术定义描述

整车集成篇

第一章 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1.1 整车产品技术定义描述

1.1.1 整车产品技术定义描述概述

整车产品技术定义描述是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对各系统、各大总成及零部件的技术定义描述,包含各系统零部件的产品信息,产品开发类型及产品构成,功能定义及初步工艺及材料定义,对满足的法规及相关标准,常规试验项目进行描述。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整车产品技术定义描述共要编制两版:初版和最终版,分别编制于产品策划阶段和工程设计阶段。初版整车产品技术定义描述的系统零部件的产品信息要求包括部件的:参数定义(部分参数不能确定的可以列出项目,具体值待后续补充)、外形定义(可以用图片、断面等形式描述)、安装固定形式;最终版整车产品定义描述的系统零部件的产品信息包含各系统零部件的完善产品信息,对设计进行有效指导,并满足最大的通用化、平台化要求。编制整车产品技术定义描述的输入物名称及要求见各自的设计指导书。

1.1.2 整车产品技术定义描述编制过程及要求

整车产品技术定义描述共包括:封面、前言、目录、概述、整车参数及主要尺寸、各系统产品技术定义描述等六部分组成,各部分格式、字体、排版方面的要求参照相应的整车产品技术定义描述模板及当时的标准化检查标准。各部分内容要求参照模板,其中概述的内容包括:产品的介绍、产品的设计原则、平台定义、产品配置、排放、整车噪声要求、应该符合相关法规要求的国家及地方、应完成的基本定型试验、整车应完成的专项试验等;整车参数及主要尺寸的内容包括:整车尺寸参数(配图)、质量参数、额定载人数、底盘系统参数、性能参数、发动机主要参数等。所填写的内容应与其它技术资料中的内容一致。在整车产品技术定义描述的六个组成部分中,最主要的是各系统产品技术定义描述。

1.1.

2.1各系统产品技术定义描述的来源

各系统产品技术定义描述由整车部策划集成科给各专业部门下达任务要求其提供,专业部门包括:动力部、车身内外饰部(车身、内外饰、附件)、底盘系统部、电子电器部(电子、电器)、安全部、综合技术部(材料、NVH、油液)等,其提供的内容应符合相应的模板要求。

1.1.

2.2 系统产品技术定义描述的内容及要求

系统产品技术定义描述包括:分组号、名称、类型、技术描述四部分。某总成(零部件)的分组号是本企业规定的,每个总成(零部件)都对应一个分组号,如:驻车制动操纵装置对应的分组号是3508。名称一栏中还应该有该总成(零部件)的图片说明,如某车型驻车制动操纵装置的图片

见图1。类型一栏应表示出该总成(零部件)是新开发件(NEW)、在xx车型基础上修改件(MOD)还是借用件(COP),如某车型的驻车制动操纵装置的类型表示成“借用LG-1”。技术描述一栏包括(按实际编写顺序):产品构成描述,功能、工艺及材料定义,满足的法规及相关标准,常规试验项目描述,产品型式及参数定义等五项内容。最终版系统产品定义描述还要包括安装说明和特别要求两项内容。

图1 驻车制动操纵装置

1.1.

2.2.1 产品构成描述

产品构成描述的内容为构成各系统、各大总成及零部件的下一级成分,如某车型的驻车制动操纵装置的产品构成描述为:“驻车手柄护套、驻车制动操纵杆、驻车制动拉锁。”

1.1.

2.2.2 功能、工艺及材料定义

1)功能是该总成(零部件)作用方式及作用结果,如驻车制动操纵装置的功能描述为:“向上拉起

手制动杆,对后轮进行制动。稍拉起手制动杆,用拇指按下杆端部的按钮,然后将手制动杆放到底,则制动解除。用于停车状态下对车轮制动,以便在坡度停车等情况下,使车辆保持静止状态。”

2)工艺是改总成(零部件)在整车上的装配顺序,如驻车制动操纵装置的工艺描述为:“安装驻车

制动操纵杆总成――安装固定螺栓,固定驻车制动操纵杆总成――安装驻车制动操纵杆护套――连接驻车制动操纵机构总成的平衡块与后驻车制动拉索――调整调节螺母,调节手刹行程。”

3)材料为该总成(零部件)的重要部位的化学成分,如某车型的发动机罩拉锁材料描述为:“拉线

内部芯线为钢丝绳 SWRH62A,钢丝绳接头:ZZnAl4Cu3Y,护套:PP,PE,70。”

1.1.

2.2.3 满足的法规及相关标准

本项要求列举出该总成(零部件)应该满足的各种国家、地区、企业标准及其名称,法规标号必须加年代号,要采用最新的法规版本,标号和名称要对应,如某车型的驻车制动操纵装置应满足的其中一项法规及相关标准为:“GB/T 12539-1990 汽车爬陡坡试验方法。”

1.1.

2.2.4 常规试验项目描述

本项应列举出该总成(零部件)的常规试验项目,如某车型的驻车制动操纵装置的常规试验项目为:“可靠性试验、耐久性试验、高低温试验、耐腐蚀性试验、抗扭性试验。”

1.1.

2.2.5 产品型式及参数

1)产品型式为该总成(零部件)的作用机理,如某车型的驻车制动操纵装置的型式为:“驻车制动

操纵装置采用驻车制动手柄,通过平衡块,拉动左右驻车制动拉索,操作后制动鼓,进行驻车制动操作。平衡块布置在乘员舱内,副仪表台下。护套采用橡胶注塑成型,操纵杆采用钢板冲

压、焊接制造,支架采用冲压成型制造。”

2)参数项应列举出该总成(零部件)的重要功能参数,如某车型的驻车制动操纵装置的其中一项

参数为:“驻车制动操纵杆操作力:196N±10N”。

1.1.

2.2.5 安装说明

本项应简单描述该总成(零部件)各部分的安装方法及注意事项,如某车型的驻车制动操纵装置的安装说明为:“1、驻车制动手柄总成通过2个六角法兰面螺栓带平垫组合件固定在地板上,规格为M8×28,螺栓杆端部带锥形螺纹,具有刮漆功能拧紧力矩14.5N·m;2、相应焊母位于地板上。

3、驻车制动操纵机构总成带拉线调节螺母,该螺母具有防松功能。”

1.1.

2.2.6 特别要求

本项是对该总成(零部件)应注意的部分或应着重指出的情况的补充性说明,如某车型的驻车制动操纵装置的特殊要求为:“对于左右置车型,使用相同的驻车制动操纵杆。”

1.1.3 整车产品技术定义描述归档过程

整车策划集成可负责收集各专业部分提交的各系统产品技术定义描述,并按照相应模板整理成整车产品技术定义描述,并将电子版交予技术管理部标准化组审核(审核期为一周左右),审核最终通过后可通过CPC技术文件审批流程归档(整车产品技术定义描述不需要归档纸质版),验收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整车产品技术定义描述验收流程

(吉利)整车部设计手册-人机校核

整车集成篇 第二章人机校核 2.1 人体乘坐舒适性 2.1.1 人体姿态角度 Ramsis里面的二维人体模型是95%SAE人体,其默认最舒适角度如下图1所示: 图1 RAMSIS默认舒适角度 Ramsis中的靠背角调节角度是5°-40°,躯干角是60°-130°,膝盖角是80°-180°,踝角是87°-135°,基本上能够反映大部分人体常规姿态。而实际在汽车设计当中,人体有一个设计舒适角度,见表1和图2示意。 表1舒适角度 舒适角度最佳角度 20°

臀部角度膝关节 紧凑型轿车90°-95°115°-12 0° 小型轿车95°125° 中型轿车95°-100°125°-130° 大型轿车100°130° 在实际的人机校核当中,一般根据上述经验角度来验证人体姿态的舒适性,如果超出了舒适范围,则在有足够布置空间的状态下,考虑适当调整人体。 2.1.2 座椅使用舒适性 一般座椅的设计H点位置与人体的H点轨迹是一致的,因此首先可以查看座椅行程轨迹的可行性。一般情况下,汽车设计当中驾驶员座椅主要考虑5%女性-95%男性之间所有的人体情况。因此,座椅的位置,必须至少包含这个范围,也就是座椅设计H点的轨迹必须包括这个范围内的所有SgRp点(如果是紧凑型轿车,也可以选择座椅轨迹两端为座椅实际轨迹),也就是大致包括所有范围的人体。滑轨角度为3°-5°,普通轿车高度方向调节量为35mm左右(X向接近时候测量),人体设计R点在高度调节范围内的中间位置,见图3。 图3 座椅轨迹范围 一般后排乘客的膝部与前排靠背的间隙最小要保证51mm(95%SAE人体的腿部粗),见图4。 图4 膝部间隙

吉利整车部设计手册间隙面差

整车集成篇 第一章DTS 1.1 间隙及面差定义 1.1.1间隙、面差定义的意义及基本要求 1.1.1.1 意义 对整车进行外表面及内表面的间隙面差定义,从而通过对整车外观间隙、面差的控制,使得整车能够实现预期的外观要求。 1.1.1.2 基本要求 间隙、面差定义主要依据竞品车间隙面差测量、现有车型数据库积累,并充分对比市场上竞争车型的间隙、面差水平结合我们自身的工艺制造能力进行制定。 1)整车的间隙、面差应能在竞品车中处于领先水平并考虑实际的制造工艺要求; 2)间隙、面差定义应符合工程要求并能在后期的数据设计阶段中体现; 3)间隙面差定义文件中对应位置处的间隙面差定义应有断面简图,以表明该处的结构。 1.1.2 整车间隙、面差的定义

1.1. 2.1 相关输入及流程 为了保证后期产品质量,并满足工艺及外观要求对整车的间隙、面差进行定义。整车间隙面差定义开始于造型设计阶段,根据新产品的造型输入,并对比竞品车、结合公司工艺制造水平进行整车间隙面差定义。 需要的相关输入如下: 1)车型效果图(第二版)。该效果图要分缝明确,以根据分缝形式及位置进行间隙、面差定义。 2)车型CAS数据(第一版)。内、外CAS都要分缝明确。 3)竞品车间隙及面差分析报告。应包括竞品车车身表面及内饰表面主要断面及搭接处的间隙、面差统计及分析。该报告可以作为新车型间隙、面差定义的参考。 间隙、面差定义流程如下: 通过上述输入,科室内完成的间隙面差的定义,并需要与相关部门一起对定义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定义需要在CAS及A面中体现。后期三维数据的制作、工程车制造生产均要以此为标准。间隙面差定义及控制流程见图1-1。评审材料为PPT格式,实例见附录A-1。

吉利整车部设计手册人机校核

整车集成篇 第二章人机校核 2.1 人体乘坐舒适性 2.1.1 人体姿态角度 Ramsis里面的二维人体模型是95%SAE人体,其默认最舒适角度如下图1所示: 图1 RAMSIS默认舒适角度 Ramsis中的靠背角调节角度是5°-40°,躯干角是60°-130°,膝盖角是80°-180°,踝角是87°-135°,基本上能够反映大部分人体常规姿态。而实际在汽车设计当中,人体有一个设计舒适角度,见表1和图2示意。 表1 舒适角度 舒适角度最佳角度 20°<A1<30°25° 95°<A2<110°95° 95°<A3<135°125° 85°<A4<110°87° 25°<A5<60° 80°<A6<165° 170°<A7<190° 图2 人体姿态角度示意 当然,设计值并非一成不变的,对于微型车以及后排乘客而言,某些角度是能够在上述舒适角度范围之外的,特别是臀部角度以及后排乘客的踝角。 比如还有一种设计,根据车型种类来定义人体角度,见表2。 表2 根据车型定义人体舒适角度范围 臀部角度膝关节 紧凑型轿车90°-95°115°-120° 小型轿车95°125°

中型轿车95°-100°125°-130° 大型轿车100°130° 在实际的人机校核当中,一般根据上述经验角度来验证人体姿态的舒适性,如果超出了舒适范围,则在有足够布置空间的状态下,考虑适当调整人体。 2.1.2 座椅使用舒适性 一般座椅的设计H点位置与人体的H点轨迹是一致的,因此首先可以查看座椅行程轨迹的可行性。一般情况下,汽车设计当中驾驶员座椅主要考虑5%女性-95%男性之间所有的人体情况。因此,座椅的位置,必须至少包含这个范围,也就是座椅设计H点的轨迹必须包括这个范围内的所有SgRp点(如果是紧凑型轿车,也可以选择座椅轨迹两端为座椅实际轨迹),也就是大致包括所有范围的人体。滑轨角度为3°-5°,普通轿车高度方向调节量为35mm左右(X向接近时候测量),人体设计R点在高度调节范围内的中间位置,见图3。 图3 座椅轨迹范围 一般后排乘客的膝部与前排靠背的间隙最小要保证51mm(95%SAE人体的腿部粗),见图4。 图4 膝部间隙 座椅的压缩量设计舒适值见图5,可以根据这些值验证座椅的压缩量的合理性。

吉利整车部设计手册间隙面差

整车集成篇 第一章 DTS 1.1 间隙及面差定义 1.1.1 间隙、面差定义的意义及基本要求 1.1.1.1 意义 对整车进行外表面及表面的间隙面差定义,从而通过对整车外观间隙、面差的控制,使得整车能够实现预期的外观要求。 1.1.1.2 基本要求 间隙、面差定义主要依据竞品车间隙面差测量、现有车型数据库积累,并充分对比市场上竞争车型的间隙、面差水平结合我们自身的工艺制造能力进行制定。 1)整车的间隙、面差应能在竞品车中处于领先水平并考虑实际的制造工艺要求; 2)间隙、面差定义应符合工程要求并能在后期的数据设计阶段中体现; 3)间隙面差定义文件中对应位置处的间隙面差定义应有断面简图,以表明该处的结构。 1.1.2 整车间隙、面差的定义 1.1. 2.1 相关输入及流程 为了保证后期产品质量,并满足工艺及外观要求对整车的间隙、面差进行定义。整车间隙面差定义开始于造型设计阶段,根据新产品的造型输入,并对比竞品车、结合公司工艺制造水平进行整车间隙面差定义。 需要的相关输入如下: 1)车型效果图(第二版)。该效果图要分缝明确,以根据分缝形式及位置进行间隙、面差定义。 2)车型CAS数据(第一版)。、外CAS都要分缝明确。 3)竞品车间隙及面差分析报告。应包括竞品车车身表面及饰表面主要断面及搭接处的间隙、面差统计及分析。该报告可以作为新车型间隙、面差定义的参考。 间隙、面差定义流程如下: 通过上述输入,科室完成的间隙面差的定义,并需要与相关部门一起对定义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定义需要在CAS及A面中体现。后期三维数据的制作、工程车制造生产均要以此为标准。间隙面差定义及控制流程见图1-1。评审材料为PPT格式,实例见附录A-1。

整车部设计手册-附件系统布置

总布置篇 第X章整车附件系统布置 本章主要针对整车附件系统的布置进行说明,主要的部件系统有:座椅、机罩锁及开启机构总成、车门锁及内外开启机构、加油盖锁及开启机构总成、背门锁及开启机构、车门限位器、天窗、内后视镜、外后视镜、安全拉手、玻璃升降器、隔音隔热垫、玻璃、遮阳板、遮阳帘、行李舱网兜、随车工具气弹簧、铭牌标识、行李架、密封条、缓冲块、堵塞 1.1 座椅系统 1.1.1 座椅的种类及结构 汽车座椅是汽车使用者的直接支承装置,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司乘人员提供安全、舒适、便于操纵和不易疲劳的驾乘座位。 座椅按照结构形式可分为折叠座椅、侧向座椅、后向座椅、悬挂式座椅等。头枕可分为整体式、分离式和嵌入式;座椅常见的调节方式有手动调节和电动调节。具体分类可参考标准QC/T 47-92《汽车座椅术语》。 座椅的结构主要包括:头枕、靠背、坐垫、座椅骨架、附属调节机构等。

1.1.2座椅的设计要求 轿车座椅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机械、化工、纺织、喷涂、热处理、美学、力学、人体工程学等多门学科,设计时应依据人体工程学原理综合考虑座椅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座椅的合理布置。 GB 11550-1995 汽车座椅头枕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GB 14167-2006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 GB 15083—2006 《汽车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 ECE R17 关于车辆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认证的统一规定 ECER25 关于批准与车辆座椅一体或非一体的头枕的统一规定 安全性:要绝对保证驾乘者的安全。 乘坐舒适:能使乘员保持良好的坐姿,保证合理的体压分布,具有腰椎依托感、腰背部贴合感和侧向稳定感。 操纵方便:布置的调整手柄、按钮必须是在驾乘者伸手可及的位置,应能顺应常人的习惯且操纵力量适中。 1.1.3座椅布置需输入清单 功能定义描述:设计之前应该定义好需要哪些功能;

(吉利)整车部设计手册-底盘布置篇

总布置篇 第×章底盘布置 底盘布置是下车身布置的重要环节,也是平台选择的首要任务。在项目策划初期就要进行底盘的布置,为底盘设计提供输入。 悬架结构型式和特点 汽车悬架按导向机构形式可分为独立悬架和非独立悬架两大类。独立悬架的车轮通过各自的悬架和车架(或车身)相连,非独立悬架的左、右车辆装在一根整体轴上,再通过其悬架与车架(或车身)相连。 图1 非独立悬架与独立悬架示意图 1.1.1 独立悬架 主要用于轿车上,在部分轻型客、货车和越野车,以及一些高档大客车上也有采用。独立悬架与非独立悬架相比有以下优点:由于采用断开式车轴,可以降低发动机及整车底板高度;独立悬架孕育车轮有较大跳动空间,而且弹簧可以设计得比较软,平顺性好;独立悬架能提供保证汽车行驶性能的多种设计方案;簧载质量小,轮胎接地性好。但结构复杂、成本

高。独立悬架有以下几种型式: 1.1.1.1 纵臂扭力梁式 是左、右车轮通过单纵臂与车架(车身)铰接,并用一根扭转梁连接起来的悬架型式(如图2所示)。 图2 扭力梁式独立悬架 根据扭转梁配置位置又可分为(如图所示)三种型式。 图3 扭力梁式独立悬架的三种布置形式 汽车侧倾时,除扭转梁外,有的纵臂也会产生扭转变形,起到横向稳定杆作用。若还需更大的悬架侧倾叫刚度,仍可布置横向稳定杆。这种悬

架主要优点是:车轮运动特性比较好,左、右车轮在等幅正向或反向跳动时,车轮外倾角、前束及轮距无变化,汽车具有良好的操纵稳定性。但这种悬架在侧向力作用时,呈过多转向趋势。另外,扭转梁因强度关系,允许承受的载荷受到限制,扭转梁式结构简单、成本低,在一些前置前驱汽车的后悬架上应用得比较多。 1.1.1.2 双横臂式 是用上、下横臂分别将左、右车轮与车架(或车身)连接起来的悬架型式(图4)。上、下横臂一般作成A字型或类似A字型结构。这种悬架实质上是一种在横向平面内运动,上、下臂不等长的四连杆机构。这种悬架主要优点是设定前轮定位参数的变化及侧倾中心位置的自由度大,若很好的设定汽车顺从转向特性,可以得到最佳的操纵性和平顺性;发动机罩高度低、干摩擦小。但其结构复杂、造价高。 双横臂式悬架的弹性元件一般都是螺旋弹簧,但是在一些驾驶员座椅布置在上横臂上方的轻型客、货汽车上,为了降低悬架空间尺寸,采用了横置钢板弹簧或扭杆弹簧结构(图5)

吉利整车部设计手册车身系统

总布置篇 第四章车身系统 4.1 整车断面 断面的作用: 构建车身主体框架结构; 定义整车各主要总成部件的配合形式; 定义主要的配合尺寸; 分析造型的工程可行性; 指导详细三维数据的设计; 反应整车构件刚度分布状况,定义各部分构件的力学特性指标; 形成技术积累,缩短整车开发周期并提高整车研发质量; 整车断面:如下图所示

4.1.1 发盖-前保 HOOD-FRT BUMPER 截面位置:Y=0平面 需要表达的信息:发盖关闭时,锁、锁扣的啮合状态;锁、锁扣的安装结构;发盖与前保的间隙平度;发盖内板与前保的间隙、密封;发动机罩二次打开的手部空间,参见总布置设计指南; 前保外表面到前横梁的距离 A>65mm; 前横梁到空调冷凝器的距离 B>20mm; 空调冷凝器到散热器的距离 C>10mm; 发动机总成到冷却风扇的距离 D>35mm; 图示:

CE-1 NL-1 GC-1 4.1.2 发盖-前组合灯 HOOD-HEAD LAMP 截面位置:过前组合灯上一点且平行于Y基准平面 需体现的零部件:前组合灯、发盖、前保及其他相关零部件 需要表达的信息:前组合灯与周围件的间隙、平度;组合灯的固定点;组合灯与上隔栅的装配可行性;换灯的空间

图示: CE-1 GC-1

NL-2 4.1.3 发盖-前围 HOOD-COWL 截面位置:Y基准平面 需体现的零部件:发盖外板、前风挡、通风盖板、前围板及其他相关零部件 需要表达的信息:前风挡玻璃倾角;前风挡与前围板上部的配合及密封;发盖运动过程中与通风盖板、前风挡的间隙;发动机总成和前围板之间的间距 A;机盖与机舱刚性零部件的距离B。参见总布置设计指南。发盖打开时保证在5%女性手控范围以下并且满足95%男性头部活动线路的要求,具体校核方法见总布置设计指南。 图示:

吉利整车部设计手册车身系统(20210218163815)

GEELY 技术手册XX篇 总布置篇 第四章车身系统 4.1 整车断面 断面的作用: 构建车身主体框架结构;定义整车各主要总成部件的配合形式;定义主要的配合尺寸;分析造型的工程可行性;指导详细三维数据的设计;反应整车构件刚度分布状况,定义各部分构件的力学特性指标;形成技术积累,缩短整车开发周期并提高整车研发质量;整车断面:如下图所示

4.1.1发盖 -前保 HOOD-FRT BUMPER 截面位置: Y=0 平面 需要表达的信息:发盖关闭时,锁、锁扣的啮合状态;锁、锁扣的安装结构;发盖与前保的间隙平 度;发盖内板与前保的间隙、密封;发动机 罩 前保外表面到前横梁的距离 前横梁到空调冷凝器的距离 空调冷凝器到散热器的距离 发动机总成到冷却风扇的距离图示: 次打开的手部空间,参见总布置设计指南; A>65mm ; B>20mm ; C>10mm ; D>35mm; GEELY 技术手册XX篇

4.1.2发盖 -前组合灯 HOOD-HEAD LAMP 截面位置:过前组合灯上一点且平行于 Y 基准平面 需体现的零部件:前组合灯、发盖、前保及其他相关零部件 需要表达的信息:前组合灯与周围件的间隙、平度;组合灯的固定点;组合灯与上隔栅的装配可行 性;换灯的空间CE-1 NL-1 GC-1

GEELY 技术手册XX篇图示: GC-1

4.1.3发盖 - 前围 HOOD-COWL 截面位置: Y 基准平面需体现的零部件:发盖外板、前风挡、通风盖板、前围板及其他相关零部件 需要表达的信息:前风挡玻璃倾角;前风挡与前围板上部的配合及密封;发盖运动过程中与通风盖板、前风挡的间隙;发动机总成和前围板之间的间距 A ;机盖与机舱刚性零部件的距离B。参见总布置设计指南。发盖打开时保证在5%女性手控范围以下并且满足 95%男性头部活动线路的要求,具体校核方法见总布置设计指南。 图示:

(参考)整车部设计手册车身系统

总布置篇 第四章车身系统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4.1 整车断面 断面的作用: 构建车身主体框架结构; 定义整车各主要总成部件的配合形式; 定义主要的配合尺寸; 分析造型的工程可行性; 指导详细三维数据的设计; 反应整车构件刚度分布状况,定义各部分构件的力学特性指标; 形成技术积累,缩短整车开发周期并提高整车研发质量; 整车断面:如下图所示

4.1.1 发盖-前保 HOOD-FRT BUMPER 截面位置:Y=0平面 需要表达的信息:发盖关闭时,锁、锁扣的啮合状态;锁、锁扣的安装结构;发盖与前保的间隙平度;发盖内板与前保的间隙、密封;发动机罩二次打开的手部空间,参见总布置设计指南; 前保外表面到前横梁的距离 A>65mm; 前横梁到空调冷凝器的距离 B>20mm; 空调冷凝器到散热器的距离 C>10mm; 发动机总成到冷却风扇的距离 D>35mm; 图示:

CE-1 NL-1 GC-1 4.1.2 发盖-前组合灯 HOOD-HEAD LAMP 截面位置:过前组合灯上一点且平行于Y基准平面 需体现的零部件:前组合灯、发盖、前保及其他相关零部件 需要表达的信息:前组合灯与周围件的间隙、平度;组合灯的固定点;组合灯与上隔栅的装配可行性;换灯的空间

图示: CE-1 GC-1

NL-2 4.1.3 发盖-前围 HOOD-COWL 截面位置:Y基准平面 需体现的零部件:发盖外板、前风挡、通风盖板、前围板及其他相关零部件 需要表达的信息:前风挡玻璃倾角;前风挡与前围板上部的配合及密封;发盖运动过程中与通风盖板、前风挡的间隙;发动机总成和前围板之间的间距 A;机盖与机舱刚性零部件的距离B。参见总布置设计指南。发盖打开时保证在5%女性手控范围以下并且满足95%男性头部活动线路的要求,具体校核方法见总布置设计指南。 图示: CE-1

(吉利)整车部设计手册-间隙面差

整车集成篇 第一章 DTS 间隙及面差定义 1.1.1 间隙、面差定义的意义及基本要求 1.1.1.1 意义 对整车进行外表面及内表面的间隙面差定义,从而通过对整车外观间隙、面差的控制,使得整车能够实现预期的外观要求。 1.1.1.2 基本要求 间隙、面差定义主要依据竞品车间隙面差测量、现有车型数据库积累,并充分对比市场上竞争车型的间隙、面差水平结合我们自身的工艺制造能力进行制定。 1)整车的间隙、面差应能在竞品车中处于领先水平并考虑实际的制造工艺要求; 2)间隙、面差定义应符合工程要求并能在后期的数据设计阶段中体现; 3)间隙面差定义文件中对应位置处的间隙面差定义应有断面简图,以表明该处的结构。 1.1.2 整车间隙、面差的定义 1.1. 2.1 相关输入及流程 为了保证后期产品质量,并满足工艺及外观要求对整车的间隙、面差进行定义。整车间隙面差定义开始于造型设计阶段,根据新产品的造型输入,并对比竞品车、结合公司工艺制造水平进行整车间隙面差定义。 需要的相关输入如下: 1)车型效果图(第二版)。该效果图要分缝明确,以根据分缝形式及位置进行间隙、面差定义。 2)车型CAS数据(第一版)。内、外CAS都要分缝明确。 3)竞品车间隙及面差分析报告。应包括竞品车车身表面及内饰表面主要断面及搭接处的间隙、面差统计及分析。该报告可以作为新车型间隙、面差定义的参考。 间隙、面差定义流程如下: 通过上述输入,科室内完成的间隙面差的定义,并需要与相关部门一起对定义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定义需要在CAS及A面中体现。后期三维数据的制作、工程车制造生产均要以此为标准。间隙面差定义及控制流程见图1-1。评审材料为PPT格式,实例见附录A-1。

整车部设计手册-H点设计、人机布置分析

H点设计、人机布置分析 汽车H点是与操作方便性及坐姿舒适性相关的车内尺寸的基准点,驾驶员以正常姿势入座后,其体重的大部分通过臀部由座椅和坐垫制成,一部分通过脚作用于汽车地板上。在汽车的这种特定的约束坐姿下,驾驶员在操作时省去上部的活动必然是绕通过H点的转动。并且H点是确定眼椭圆的基准点,汽车H点还影响驾驶员的手控界面,并且是许多法规项目的基准,也是汽车部分操作性和舒适性设计的基准,所以正确的确立H点对整车设计十分重要。 1.1H点设计 1.1.1与H点设计相关尺寸: a.H点 b.H点高度(H30) c.方向盘直径(W9) d.加速器跟点(AHP) e.座椅参考点(SgRP) 1.1.2汽车的分类 A类车辆——H点高度(H30)小于405mm,方向盘直径(W9)小于450mm。?此类汽车包括乘用车、多用乘用车和轻型客车。 B类车辆——H点高度(H30)在405mm和530mm之间,方向盘直径(W9)在450mm和560mm 之间。此类车辆包括中型、重型卡车和公共汽车。 1.1.3H点的设定 1.1.3.1 初选汽车H点的高度 根据经验初定一个H点的高度。 初定H点方法 ⑴首先建立整车坐标系,通常情况下,X与车身纵向相同的水平面,0点为前轮中心从车头到车尾方向为X轴正向;Y与X水平垂直,通常选择车身下横梁比较平整的面,Y向O面为车身对称中心面,向右为正,向左为负;Z向垂直于XY面,向上为正,向下为负。 ⑵确定前轮心的X值和Z值。前轮心基本与X方向0点坐标一致,Z向可近似于Z轴0点一致。 ⑶确定防火墙的位置。轮心确定后,需按车型定义选择相应的轮胎型号,得出轮胎半径,通常情况下,前置前驱的车型,防火墙位置在前轮后部相切的位置,前置后驱车型应考虑发动机纵置占

整车部设计手册-动力部分

总布置篇 第一章 动力部分 1.吉利发动机及变速器型式(种类) 目前吉利的发动机包括3G10、MR479Q,MR479QA, 4G18(4G15),4G24(4G20)、柴油机4D20,纵置发动机4G24改进型。其中3G10、MR479Q,MR479QA 、4G24为前排气汽油发动机,4G18(4G15)为后排气汽油发动机。4G13,4G13T 后排气增压型发动机。匹配的变速器JL-5S109,JL-S118,S170B,S160G 、CVT, QR631D 、6MT-1等。 1.1.1 动力总成的布置 发动机进行布置时,要首先充分考虑发动机及变速器允许的最大布置倾斜角度(变速器的布置角度通常可以根据悬置安置面与坐标系XY 面成0度时测得,或者根据输入轴与输出轴线生成平面与整车坐标系的XY 面的角度),在角度允许的范围内(询问主管工程师),合理调整,以达到尽量大的油底壳最小离地间隙,传动轴角度在空、半、满载均≤4.5deg 要求之内,以及周边零部件的通用化。对于动力总成布置时通常要求空载状态下,油底壳(变速器壳体)离地间隙要求170mm 以上,如果油底壳离地间隙太小,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就无法对发动机油底壳形成有效的保护。通常在满载条件下,城市工况,轿车的最小离地间隙要求大于125mm 以上,并且需要加装发动机底部护板。对于更换动力总成的布置时,应先对动力总成的主要外廓尺寸进行比较,如压缩机位置、动力转向泵位置及变速器部分的选换档摇臂位置、原悬置安装点位置等,并询问动力总成的质量变化,这样可以初步判断以便校核中重点的考虑检查。 由于动力总成是通过悬置连接在车身或副车架上,而悬置系统一般为弹性体(橡胶或液压形式),在发动机各种工况运行时均会有一定的运动量。所以在布置动力总成时要充分考虑与周边不动件的间隙(如与车身纵梁一般间隙要求15mm 以上),当然间隙值的定义与悬置的型式存在一定关系,通常来说,根据橡胶悬置特性,在动力总成的高度方向要求留20mm 以上间隙,侧边以及前后方向的间隙通常根据动力部门提供的特性值增加一些余量进行要求。 1.1.2 动力总成的布置要点 在将发动机三维数据调入后主要按照前、后、左、右、上、下六方向上与机舱内零部件间隙值是否能满足布置的要求,前面主要分析和散热器风扇的间隙,后面则分析差速器壳体与副车架、转向器的间隙,左右两侧主要分析纵梁的间隙,上部考虑与发动机罩内板间隙,下部考虑油底壳最小的离地间隙。在进行悬置点考虑时候,尽量借用原动力总成在纵梁上的悬置点,因为悬置点的变化会影响车身溃缩区,碰撞时影响到吸能。 发动机布置时要考虑维护性,如更换三滤、液压助力转向泵、正时皮带时的工具操作的空间, 油底壳离地间隙检查 传动轴角度检查 6MT-1 V5A1 4G24 MR479Q

吉利整车部设计手册车身系统

吉利整车部设计手册车身 系统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总布置篇 第四章车身系统 整车断面 断面的作用: 构建车身主体框架结构; 定义整车各主要总成部件的配合形式; 定义主要的配合尺寸; 分析造型的工程可行性; 指导详细三维数据的设计; 反应整车构件刚度分布状况,定义各部分构件的力学特性指标; 形成技术积累,缩短整车开发周期并提高整车研发质量; 整车断面:如下图所示

发盖-前保 HOOD-FRT BUMPER 截面位置:Y=0平面 需要表达的信息:发盖关闭时,锁、锁扣的啮合状态;锁、锁扣的安装结构;发盖与前保的间隙平度;发盖内板与前保的间隙、密封;发动机罩二次打开的手部空间,参见总布置设计指南; 前保外表面到前横梁的距离 A>65mm; 前横梁到空调冷凝器的距离 B>20mm; 空调冷凝器到散热器的距离 C>10mm; 发动机总成到冷却风扇的距离 D>35mm; 图示:

CE-1 NL-1 GC-1 发盖-前组合灯 HOOD-HEAD LAMP 截面位置:过前组合灯上一点且平行于Y基准平面 需体现的零部件:前组合灯、发盖、前保及其他相关零部件 需要表达的信息:前组合灯与周围件的间隙、平度;组合灯的固定点;组合灯与上隔栅的装配可行性;换灯的空间

图示: CE-1 GC-1

NL-2 发盖-前围 HOOD-COWL 截面位置:Y基准平面 需体现的零部件:发盖外板、前风挡、通风盖板、前围板及其他相关零部件 需要表达的信息:前风挡玻璃倾角;前风挡与前围板上部的配合及密封;发盖运动过程中与通风盖板、前风挡的间隙;发动机总成和前围板之间的间距 A;机盖与机舱刚性零部件的距离B。参见总布置设计指南。发盖打开时保证在5%女性手控范围以下并且满足95%男性头部活动线路的要求,具体校核方法见总布置设计指南。 图示:

汽车整车部设计手册

汽车整车部设计手册 第二章人机校核 2.1 人体乘坐舒适性 2.1.1 人体姿态角度 Ramsis里面的二维人体模型是95%SAE人体,其默认最舒适角度如下图1所示: 图1 RAMSIS默认舒适角度 Ramsis中的靠背角调节角度是5°-40°,躯干角是60°-130°,膝盖角是80°-180°,踝角是87°-135°,基本上能够反映大部分人体常规姿态。而实际在汽车设计当中,人体有一个设计舒适角度,见表1和图2示意。 表1 舒适角度 舒适角度最佳角度 20°<A1<30°25° 95°<A2<110°95° 95°<A3<135°125° 85°<A4<110°87° 25°<A5<60° 80°<A6<165° 170°<A7<190° 图2 人体姿态角度示意

当然,设计值并非一成不变的,对于微型车以及后排乘客而言,某些角度是能够在上述舒适角度范围之外的,特别是臀部角度以及后排乘客的踝角。 比如还有一种设计,根据车型种类来定义人体角度,见表2。 表2 根据车型定义人体舒适角度范围 臀部角度膝关节 紧凑型轿车90°-95°115°-120° 小型轿车95°125° 中型轿车95°-100°125°-130° 大型轿车100°130° 在实际的人机校核当中,一般根据上述经验角度来验证人体姿态的舒适性,如果超出了舒适范围,则在有足够布置空间的状态下,考虑适当调整人体。 2.1.2 座椅使用舒适性 一般座椅的设计H点位置与人体的H点轨迹是一致的,因此首先可以查看座椅行程轨迹的可行性。一般情况下,汽车设计当中驾驶员座椅主要考虑5%女性-95%男性之间所有的人体情况。因此,座椅的位置,必须至少包含这个范围,也就是座椅设计H点的轨迹必须包括这个范围内的所有SgRp点(如果是紧凑型轿车,也可以选择座椅轨迹两端为座椅实际轨迹),也就是大致包括所有范围的人体。滑轨角度为3°-5°,普通轿车高度方向调节量为35mm左右(X向接近时候测量),人体设计R点在高度调节范围内的中间位置,见图3。 图3 座椅轨迹范围 一般后排乘客的膝部与前排靠背的间隙最小要保证51mm(95%SAE人体的腿部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