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长激素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生长激素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生长激素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生长激素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生长激素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摘要:生长激素(GH)在正常的心血管生理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可采用小剂量的生长激素补充疗法,同时也可以保持老年人的健康。目前这些研究尚在进行中,但是已经有临床研究可以证明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可减轻生长激素疗法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生长激素;心血管疾病关系

1、临床资料

本组共62例病例,男42例,女20例,年龄在46~70岁,平均年龄为55.46岁,其中,冠心病12例,脑血栓10例,心脑血管疾病35例,其余病例5例,患者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都过高,临床伴有头晕目眩、心慌气短、记忆力衰退、四肢麻木、听力和视力下降等症状。

2、结果

所有病例分为两组,随机抽取病例,一组病例采取常规治疗方案,一组病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临床应用生长激素配合,结果显示,临床中配合生长激素的患者心力衰竭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3、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统称为心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心脑血管疾病又称为“富贵病”的“三高症”(即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年龄越大,患病几率就越高。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中有40 %~45 %的患者在患有高血压的同时还患有高血糖或高血脂。

生长激素(GH)。生长激素在正常的心血管生理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可采用小剂量的生长激素补充疗法,同时也可以保持老年人的健康。目前这些研究尚在进行中,但是已经有临床研究可以证明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可减轻生长激素疗法的不良反应。通过从生长激素分泌过量和不足的患者身上我们得知了生长激素在心脑血管疾病中

病理和生理上产生的重要性。

生长激素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生长激素对舒张功能影响不大,但可以使健康人的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收缩末期容积减少,心输出量增加。Cittadini等[1]研究显示,β-受体的密度、亲和力等都没有改变。

心脏对过量生长激素引起的压力和容量的超负荷状态能够产生适应,左室的射血分数没有相应增加,说明心功能储备受损。生长激素对舒张功能影响不是非常理想,但是对人的心输出量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强、收缩末期容积减少、心率加快有明显疗效。

timsit等[2]研究显示心脏V3肌球蛋白异构体(isomyosin)浓度相对于V1肌球蛋白异构体增加。对于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可以采取给予生长激素补充治疗,这有利于减少心脑血管精兵的相关危险因素。向心性肥厚主要是因为生长激素过量对心脏引起的容量和压力的超负荷,向心性肥厚到了晚期会出现心力衰竭现象,其余时候不会引起心室内径变化。

支持性的研究报告。生长激素对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治疗是证明生长激素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有利研究报告。作为治疗心力衰竭的待选药物,生长激素在临床上是有数据证明的,也是可利用的。Fazio等[3]研究显示肺动脉压下降,心肌重量显着增加,冠脉血流量也增加,左室内径缩小,心肌能量代谢改善心输出量增加。Valterrani等[4-5]研究显示短期应用生长激素可改善心功能。Caaldo等[6-11]研究显示生长激素可以作为心力衰竭治疗的待选药之一。

不支持的证据。Shen等[12-15]在对用快速心室起搏而诱发心力衰竭狗的研究中也得到类似的结果,但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及外周血管阻力却没有显着变化。研究显示生长激素对心肌功能疗效不大,仅可以扩张性心肌患者左室重量增加。

参考文献:

[1] Cuneo,RC and Wallace JD.Growth hormone ,insulin-likegrowth factors and sport[J].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1994,1:3O13.

[2] Bouix.Plasma beta-endorphin,corticotrophin andgrowth hormone responses to exercise in pubertal and prepubertal children[J].Hormone and Metabolic

Research ,1994 ,26:195.

[3] Jenkins PJ.Growth hormone and exercise[J].Clinical En2docrinology ,1999 ,50:683-689.

[4] Nooitgedagt A et al.Influence of endogenous cholinergictone and growth hormone-releasing peptideO6 on exerciseinduced growth hormone release[J].Clinical Endocrinology ,1997 ,46:195.

[5] Cappon J et al.Effects of brief exercise on circulating 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I[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994 ,76:2490.

[6] Kraemer WJ et al.Responses of IGFOI to endogenous increases in growth hormone after heavy-resistance exercise[J].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995 ,79:1310.

[7] Di Luigi L et al.Growth hormone and insulin-like growthfactor I responses to moderate submaxima acute physicalexercise in man :effects of octreotide ,a somatostatin analogue,administ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Medicine ,1997 ,18:257.

[8] Roelen CA,et al.Plasma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andhigh affinity growth hormone-binding protein levels increase after two weeks of strenous physical train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1997 ,18:238-241.

[9] Cooper DM,et al.Effect of growth hormone suppressionon exercise training and growth responses in young rats[J].Pediatric Research ,1994 ,35:223-227.

[10] Zanconato S,et al.Effect of training and growth hormone suppression on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mRNAin young rats. Journal of Appolied Physiology ,1994 ,76:2204-2209.

[11] Taaffe DR,et https://www.doczj.com/doc/e812646276.html,ck of effect of recombinant growthhormone ( rGH) on muscle

morphology and GH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in resistancet rained elderlymen[J].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1996 ,81:421-425.

[12] Beshyah SA,et al.Cardiovascular effects of prolongedgrowth hormone replacement in adults[J].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1995 ,237:35-42.

[13] Jorgensen J.Three yearsof growth hormonetreatment in growth hormonedeficient adults:near normalization of body composition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J].Europe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1994 ,130:224-228.

[14] Taaffe DR et al.Effect of recombinant human growthhormone on the muscle strength response to resistanceexercise in elderly men[J].Journal of Chinical Endocrinolo2gy and Metabolism ,1994 ,79:1361-1366.

[15] Ten Have SM .Increase in hamoglobin conlentrations in growth hormone deficient adults during humanrecombinant growth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J].Clinical Endocrinology ,1997 ,47:565-570.

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专家共识

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专家共识 2015-02-10 16:04来源:中华内科杂志作者:常翠青 字体大小 -|+ 膳食营养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从膳食中摄入的能量、饱和脂肪和胆固醇过多以及蔬菜水果摄人不足等增加心血管病发生的风险,而合理科学膳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包括合理的膳食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石。 医学营养治疗和/或生活方式治疗可减少LDL-C 和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作为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措施之一,能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病死率,且经济、简单、有效、无副作用。因此,我国与许多国家的医学专业学会或协会都膳食干预和/或生活方式治疗纳入心血管疾病一级、二级预防和康复的内容。 一、膳食、营养因素与心血管疾病 流行病学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与许多膳食因素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循证医学证据显示,鱼和鱼油[富含二十碳五烯酸( EPA) 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蔬菜和水果(包括浆果)、富含亚油酸和钾的食物、植物甾醇,以及规律的身体活动与减少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饱和脂肪酸(豆蔻酸和棕榈酸)、反式脂肪酸、高钠摄人、大量饮酒、超重和肥胖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维生素(Vit)E 补充剂与心血管疾病无关联。 α- 亚麻酸、油酸、膳食纤维(非淀粉多糖)、全粒类谷物、无盐坚果、叶酸很可能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膳食胆固醇和未过滤的熟咖啡很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硬脂酸与心血管疾病没有关系。摄人类黄酮和大豆制品可能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而富含月桂酸的脂肪、 B- 胡萝卜素补充剂和胎儿营养不良可能增加其风险。膳食营养因素与患心血管疾病风险研究证据水平见表1。

心血管疾病饮食指导及防治

心血管疾病饮食指导及防治 【关键词】 ,临床营养;心血管疾病 临床营养一般是指根据疾病的病理,患者的心理及生理特点,给予恰当的营养素,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促进组织修复,在对机体的内营养状况的监测下,调节营养的供给量,配合临床的需要,使患者早日康复。心血管疾病的饮食防治的目的:控制总热量、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减轻体重,降低血脂。 1 冠心病的饮食防治 治疗目的:控制总热量、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减轻体重,降低血脂。 1.1 热能比例要合理西方国家例如美国,目前居民的膳食中,由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提供的热能分别占热能的40%、42%、12%,而我国则三者的比例分别为60%~70%、16%~20%、10%~14%,从预防冠心病的角度看,我国人民的膳食构成比较合理。 1.2 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前者动物脂肪中含量多,后者植物油中含量多并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常用的菜籽油、豆油、花生油、麻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动物脂肪,如肥肉、猪油、乳制品(全乳、乳脂、奶油、乳酪)等,则富含饱和脂肪酸。 1.3 适当限制胆固醇每日从食物摄取的胆固醇以<300 mg(300 mg的胆固醇约相当于2两肥肉,或4两瘦肉,或1个鸡蛋中的胆固醇的量)为宜,对合并高胆固醇血症者则宜<200 mg。

1.4 多吃粗粮、蔬菜、瓜果粗粮较精白粮具有更多的食物纤维、维生素和有益的微量元素。瓜果类食物富含维生素、无机盐等,尚含有果胶,能降低血脂,因此冠心病患者在饮食调配上可适当增加这类食物。 1.5 经常食用降低血脂的食物如香菇、大蒜、豆角、芸豆、毛豆、黄豆、红小豆、淡菜、核桃仁、大葱、扇贝、对虾、甲鱼、豌豆、花生仁、木耳、洋葱、海带、紫菜、蚕豆等。他们通过人体试验,证实能降低血脂。 1.6 其他伴有心律失常的患者必须戒烟,慎饮浓茶,禁用咖啡。 2 急性心急梗死的饮食治疗 (1)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3天内以流食为主,每日热量约2100~3360 kJ,容量约1000~1500 ml。包括豆浆、藕粉、米汤、菜汁、肉汤、牛奶(低脂)、淡茶水等。(2)一日多餐,并避免过冷、过热,以防心律失常。(3)禁止吸烟,慎用浓茶、咖啡及易引起腹胀的饮料。食物中的钠、钾、镁必须加以注意,一般建议低盐(少盐)饮食。(4)当病情好转,可适当增加半流质,并逐步将热量增加至4190~5028 kJ。膳食宜注意清淡、富有营养和易消化。允许进食的瘦肉、鱼类、家禽、蔬菜、水果。经常保持胃肠道通常,以防大便过度用力,加重病情。3~4周后,随着患者逐步恢复活动、饮食的限制也可以逐渐放松,但脂肪和胆固醇摄入量仍应适当限制。不要饱餐或进食大量脂肪,这可引起心肌梗死再次发作。另一方面,饮食也不要过分限制,以免造成营养不良和增加患者的精神负担,影响患者早日康复。 3 高

减少心血管疾病的三种健康生活方式

减少心血管疾病的三种健康生活方式 心血管疾病要从源头进行防治,把生活方式的改变提高到治疗高度,即为生活方式治疗(T LC)。生活方式治疗可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简单、安全而重要的措施。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运动、健康饮食和茶疗三种比较好的办法。 运动 理想的体重是体质指数(BMI)维持18.5~24.9 kg/m2。而我国城市体重超标者已达40%。体重每增加1%,心脏病和糖尿病危险分别增加5 %和10%。据统计,从事体力工作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比脑力工作者低40%;坚持锻炼者比不锻炼者低33%;中等体力活动者比久坐者低17%。 体力活动有助于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并加强葡萄糖代谢、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 规律的体力活动可降低血压、血糖,减少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肥胖、抑郁、乳腺及结肠肿瘤等慢性病的发生。体力活动的目标是坚持中等强度的运动30 分钟/天,每周5天以上;若想达到减肥的目的则应延长运动时间至30~90分钟。 健康饮食 饮食推荐,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健康饮食应符合以下特点: ①限制钠盐摄入,选择或准备食物时少用或不用盐; ②多食蔬菜、水果、豆制品、粗粮、鱼、鲜奶和高纤维食品; ③少食富含脂肪、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食物,吃瘦肉、去皮鸡肉,选用脱脂或低 脂奶制品,少食含氢化植物油的食品; ④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使脂肪占总热量的20%~35%; ⑤增加植物甾醇和纤维的摄取; ⑥限制饮料及含糖食品; ⑦控制饮酒量,女性平均控制在一杯左右,男性则要控制在两坏以下。 降低血压鼓励高血压患者摄取更多蔬菜、水果、全麦及低饱和脂肪的奶制品,适当摄取钙、镁、钾,减少红肉、甜品和饮料摄入。 对胆固醇水平降低者,戒烟、适量饮酒、运动、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摄入、维持正常体重有助于升高胆固醇;当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时,通过限制糖、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适量饮酒、增加脂肪酸或鱼类摄入、积极控制血糖以及运动,常可使甘油三酯降至正常; 对胆固醇升高者,限制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热带油、过量动物蛋白及糖的摄入,增加食物中纤维、甾醇/甾酮摄入,戒烟并增强运动有助于降低胆固醇。

心血管疾病营养治疗原则(内容充实)

心血管疾病营养治疗原则 医学营养治疗(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MNT)是心血管疾病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营养治疗的目标是控制血脂、血压、血糖和体重,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同时,增加保护因素。鼓励内科医生自己开营养处方,或推荐病人去咨询临床营养师。对于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营养师作为多学科小组(包括医师、心理医师、护士和药剂师)的成员,通过提供医学营养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影响,对减少再入院和住院天数、提高对限制钠及液体摄入的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等心衰患者的治疗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营养治疗和咨询包括客观地营养评估、准确地营养诊断、科学地营养干预(包括营养教育)、全面地营养监测。推荐首次门诊的时间为 45- 90 min,第 2-6 次的随访时间为 30-60 min,建议每次都有临床营养师参与。从药物治疗开始前,就应进行饮食营养干预措施,并在整个药物治疗期间均持续进行膳食营养干预,以便提高疗效。 医学营养治疗计划需要 3-6 个月的时间。首先是行为干预,主要是降低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即减少肉类食品、油炸油煎食品和糕点摄入;减少膳食钠的摄入量,清淡饮食,增加蔬菜和水果摄入量。其次是给予个体化的营养治疗膳食 6 周。在第 2 次随访时,需要对血脂、血压和血糖的变化进行评估,如有必要,可加强治疗。 第 2 次随访时可指导患者学习有关辅助降脂膳食成分(如植物甾醇和膳食纤维)知识,增加膳食中的钾、镁、钙的摄入量,此阶段需对患者的饮食依从性进行监控。在第 3 次随访时,如果血脂或血压没有达到目标水平,则开始代谢综合征的治疗。当血脂已经大幅度下降时,应对代谢综合征或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和管理。 校正多种危险因素的关键是增加运动,减少能量摄入和减轻体重。通过健康教育和营养咨询,帮助患者学会按膳食营养处方计划合理饮食、阅读食品营养标签、修改食谱、准备或采购健康的食物,以及外出就餐时合理饮食。 极低脂肪膳食有助于达到降脂目标。在二级预防中,这类膳食也可以辅助药物治疗。这类饮食含有最低限度的动物食品,饱和脂肪酸 (<30/0)、胆固醇(<5 mg/d) 以及总脂肪(<10%) 的摄入量均非常低,该类膳食主要食用低脂肪的谷物、豆类、蔬菜、水果、蛋清和脱脂乳制品,通常称之为奶蛋素食疗法。对于有他汀类药物禁忌证的患者可以选择极低脂肪膳食进行治疗,或由临床医师根据病情选择。 (一)总原则 1.食物多样化,粗细搭配,平衡膳食。 2.总能量摄入与身体活动要平衡:保持健康体重,BMI 在 18.5-<24.0 kg/m2。 3.低脂肪、低饱和脂肪膳食:膳食中脂肪提供的能量不超过总能量的 30%,其中饱和脂肪酸不超过总能量的 10%,尽量减少摄入肥肉、肉类食品和奶油,尽量不用椰子油和棕榈油。每日烹调油用量控制在 20 -30 g。

心血管疾病现状分析

---------------------------------------------------------------最新资料推荐------------------------------------------------------ 心血管疾病现状分析 V01.15 No.3 第 15 卷第 3 期井冈山医专学报 M 丑 v.2008 2008 年 5 月 JoURNAL OF JINGGANGSHAN MEDICAL COLLEGE 我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林玉川(福建农林大学体育部,福建福州 350002) 【摘要】针对当前我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心血管疾病的对老年人健康的危害。 根据其发病原因,从营养学、体育保健和临床医学三方面提出老年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措施,有利于老年人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推进国民体质建设,缓解人 12 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关键词】老年人;性血管疾病;健康保健 [中围分类号】R5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35(2008)03001202 据世界心脏联盟统计,全世界范围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现状 1.1 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现状中国是目前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老年人口五分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老年人的划分标准(见表 1),当前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 1 亿 4 千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 l1%左右表 1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老年人划分标准 (引自耿德章,1994) 自1999年以来中国进入老龄社会开始,老年人口数量就不断增加。 据估算 210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将高达 3.18 亿,总人口的 1 / 6

浅谈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意义总

浅谈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意义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民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重、环境污染逐渐增加,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呈日益增高的趋势。由该疾病的导致的死亡率也有明显增加,医学工作者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与研究面临严峻挑战,此时对于全社会普及卫生健康常识,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迫在眉睫。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病死率高,被称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据世界心脏联盟统计,全球每死亡3个人,就有一人是死于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因心脏疾病和中风死亡人数高达1750万。因此,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对降低老年心血管的病死率,延长寿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随之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高脂肪高热量的摄入,使得肥胖的人群也越来越多。这也使得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大大增加。据统计,我国目前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不同程度地患有心血管疾病。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我国将进人老龄化社会,心血管病即将成为人群中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心血管疾病成为医学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那么,心血管疾病发病前有哪些症状呢?应如何来预防呢?预防它有何意义呢?下面来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心血管疾病的概念: 心血管病是一组心脏和血管疾患,包括:冠心病;心脏肌肉供血血管的疾病;脑血管疾病;大脑供血血管的疾病;周围末梢动脉血管疾病;手臂和腿供血血管的疾病;风湿性心脏病;由链球菌造成的风湿热对心脏肌肉和心脏瓣膜的损害;先天性心脏病;出生时存在的心脏结构的畸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腿部静脉出现血块,它可移动至心脏和肺部。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通常是急性事件,主要是由于堵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心脏或脑部。这种情况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在心脏或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堆积有脂肪层。中风也可能是因脑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 二、心血管病发病前的症状: 1经常出现眩晕、健忘现象:经常出现眩晕、健忘现象是人体的危险信号,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前多有眩晕的现象,此时,需要注意意外的发生。 2、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可引起冠心病、脑血管梗塞及脑血管破裂等。实践证明,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是心脑血管疾病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3 出现胸闷、心前区疼痛:烦躁不安、胸骨后部出现剧烈的疼痛现象,症状较轻的冠心病患者可以没有心前区疼痛的症状,但是严重的冠心病患者就会出现心绞痛甚至是心肌梗塞,更严重的就是导致猝死的发生。

心血管疾病的营养

心血管疾病的营养 什么是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周围血管疾病、高脂血症等 ?四高一多特点——“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 ?病理基础主要是动脉硬化——即动脉血管内壁有脂肪、胆固醇等沉积,并伴随着纤维组织的形成与钙化等病变 心血管疾病——威胁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 ?WHO报道目前全球每年16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2020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2500万 ?WHO预测,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疾病占首位?目前我国每年约400万人死于此病占总死亡人数的3/5以上 ?全世界心脑血管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地区就在中国,中国以北方为高发病区 这令你震惊吗? ?现在全球有近1/4人口为心血管及相关疾病所威胁,而且终身一生可能有1/3的人为心血管疾病阴影所笼罩,最后有1/5 人口死于心血管相关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抗争不分区域、人种,已成为全人类的挑战之一 ?针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通常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前者是指防病于未然,后者是指防病已形成当然无论对病人还是医生的最高境界为防“未病” ?一级预防即心血管疾病的病前预防 根据心血管疾病病易患因素一级预防内容包括: (1)控制血压 (2)合理饮食结构及热能摄入,避免超重。防治高脂血症,降低人群血脂水平(3)戒烟 (4)积极治疗糖尿病 (5)饮用硬水。软水地区需补充钙、镁 (6)避免长期精神紧张,过分激动 (7)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一级预防针对心血管疾病预防的饮食建议则是非常重要 ?由于缺少关于现有饮食及其对健康益处的确切资料,产生了很多混乱 ?许多年来,美国心脏协会(AHA)推荐低脂饮食: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55%,脂肪占30%,蛋白质占15%,胆固醇每天限制在<300mg/d ?这种强调低脂饮食的后果是无意中促进了碳水化合物的无限制摄入 ?改善饮食既能讲究营养又能明显影响体重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由于肥胖的盛行,除了建议低脂饮食外,新出现了很多流行的饮食 ?尽管某些饮食对健康有益,但其中也不乏损害心血管和全身健康者 ?临床医生和营养师有必要充分了解这些饮食以便指导患者或食客 ?本讲座的目的就是总结那些常见的心血管健康饮食疗法并对其现有的科学依据进行评价 肥胖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危险因子之一 ?1991年以来美国肥胖病的患病率高达61% 估计每年有30万美国成年人死于肥胖相关的疾病 ?中国肥胖人群达7000万是成年人总数的14.6%

世界著名心血管营养学专家

世界著名心血管营养学专家、美国心脏病学会副主席、波士顿塔夫兹大学心血管营养研究所所长列奇廷斯坦教授指出,为了保持心血管的健康,人们应该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经常吃以下九类食品。 一、有叶蔬菜,如:绿花椰菜,花菜,球芽甘蓝,卷心菜,芹菜等。有叶蔬菜提供大量的纤维、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以防止心脑血管硬化。 二、具有鲜亮色素的蔬菜,如:菠菜,莴苣,红薯,南瓜,西葫芦,胡萝卜,红辣椒,黄辣椒,绿辣椒等。这些亮色蔬菜中不仅富含微量元素、维生素和纤维,而且含有抗氧化的生物素,可以帮助降低血脂,防止血管硬化。 三、新鲜水果,如:苹果,桃子,葡萄,杏子,草莓,西红柿等。水果中富含微量元素、维生素、纤维和抗氧化生物素,可以帮助预防心血管疾病。 四、全谷类食物,如:含麸面粉做的面包,褐色糙米,燕麦片,爆玉米花等。这些全谷类食物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同样能降低低密度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 五、用菜油、豆油或橄榄油做菜,这些植物油中富含奥米加三类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和其他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帮助维持正常心脏血管功能。 六、低脂肪或不含脂肪的乳制品,如:低脂或无脂牛奶,低脂乳酪,酸奶等,以此来替代高脂肪乳制品,可以大大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七、深海鱼类,如:三文鱼,金枪鱼,沙丁鱼,剑鱼等。深海鱼类富含奥米加三类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八、豆类食品,如:豆浆,豆腐,豆腐干,鲜豆或干豆等。豆类中含有大量有益于心脏健康的植物蛋白、脂类和纤维。 九、低度酒,如:啤酒和葡萄酒等,也能帮助降低低密度胆固醇,从而减少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据说多吃洋葱对脑血管硬化有改善作用,特别是针对脑血管硬化引起的头痛偏头痛患者。 与心血管有关的疾病 心脏病是心脏及血管疾病的统称,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血管栓塞等一组疾病。他们的临床表现和特点各异。最关键的基础性病变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脑出血、脑血栓、心肌梗塞、心绞痛、心力衰竭、早搏等症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

缺乏营养会加重心脏疾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缺乏营养会加重心脏疾病 导语:冠心病患者常能听到这样的忠告:高脂肪、高胆固醇对心血管有害、饮食要多吃低脂肪、低胆固醇类食物。应该说,这话基本是正确的。但有的老年 冠心病患者常能听到这样的忠告:“高脂肪、高胆固醇对心血管有害”、“饮食要多吃低脂肪、低胆固醇类食物”。应该说,这话基本是正确的。但有的老年人过分地控制饮食,对肉类、鸡蛋和牛奶不敢沾,甚至连植物油也吃得过少,长期与青菜、萝卜之类素食为伍,这不仅会造成营养不良性贫血,而且还会由此引发心绞痛。临床观察证明,营养不良性贫血导致的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心律失常的并非少见,这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根据流行病学统计,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贫血平均发生率为30%以上,生活条件差的人群中,贫血发生率竟高达近50%,其中有不少人是由于营养不良所致。营养不良性贫血会引发心绞痛,这是因为贫血时的摄氧量减少,迫使心脏加快血流量,而增加血流量又意味着心脏工作量加大,心肌耗氧量升高,而致心绞痛。这种心绞痛并非用抗心绞痛药物就能奏效,只有增加营养,提高血色素,消除了贫血后,才能解决问题。 贫血引起的心肌缺血,并不是单纯的血流量减少问题,关键还是缺氧,氧是靠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运送的。如果患者的血红蛋白减少了一半,那么即使冠状动脉的血流量一点也没有减少,心肌得到的氧气也只有一半,只有靠加快血液循环才能补偿,可是,血液循环又只能靠心肌收缩来推动,加快血液循环必然增大心脏工作量,于是它本身需耗费的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也要相应增加。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重度营养不良性贫血,对心脏没有病的人也可能导致贫血性心脏 生活中的小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慢性心血管疾病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调查

慢性心血管疾病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调查【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生活方式问卷调查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每年约有 1 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有3/4以上可归于吸烟、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1]。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但在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自上世纪60年代末期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却呈下降趋势,表明利用现有知识和技术开展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近20年来我国的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率却呈上升趋势。笔者选取了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133例心血管疾病(包括脑血管病)患者的生活方式做调查分析,为家庭康复护理提供有效服务依据,以减少疾病复发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133例为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本社区管理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具体情况见表1。 1. 2 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使用统一的指导语,由专人与患者进行面谈并记录。共发放问卷133份,回收率达100%。调查内容分四大类:①患者的一般状况(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②患者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状况(如您是否知道心血管疾病是一种生活方式性疾病,缺乏运动、吸烟、高脂饮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与多种慢性心血管疾病有关);③慢性心血管患者生活习惯(如饮食习惯、嗜烟酒、生活事件);④在“行动的线索”这一内容下的问题有:您从电视、广播或报纸上了解慢性心血管病的防治程度如何。 2 结果 2.1 患者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情况 大多数患者了解心血管疾病是一种生活方式性疾病,但只有少数人把健康知识变成健康行为(见表2)。 2.2 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习惯调查情况 慢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不良生活习惯及生活事件有密切关系(见表3)。 3 讨论 3.1 慢性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中国专家共识

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中国专家共识(征集意见版本) 前言 膳食营养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从膳食中摄入的能量、饱和脂肪和胆固醇过多,以及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等,增加心血管病发生的风险,而合理科学膳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包括合理的膳食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石。医学营养治疗和/或生活方式治疗可减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其它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作为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措施之一,能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且经济、简单、有效、无副作用。因此,我国与许多国家的医学专业学会或协会都将膳食干预和/或生活方式治疗纳入心血管疾病一级、二级预防和康复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将心血管疾病的医学营养治疗和/或生活方式治疗的理论落实到临床实践,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共同起草此共识。本共识根据国内外现有研究证据,对膳食营养因素与心血管病防治等领域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总结,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我国膳食现状和特点,规范心血管病医学营养治疗的原则和步骤,以便临床医师、临床营养师、护士等医疗保健人员掌握和使用,更好地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服务。 一、膳食、营养因素与心血管疾病 流行病学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与许多膳食因素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循证医学证据显示鱼和鱼油(富含二十碳五烯酸即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即DHA)、蔬菜和水果(包括浆果)、富含亚油酸、钾的食物、以及规律的身体活动与减少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饱和脂肪酸(豆蔻酸和棕榈酸)、反式脂肪酸、高钠摄入、大量饮酒、超重和肥胖显著增加心血管病发生风险;维生素E补充剂与心血管疾病似乎没有明确的关系。-亚麻酸、油酸、非淀粉多糖(膳食纤维)、全粒类谷物、无盐坚果、叶酸和植物甾醇很可能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膳食胆固醇和未过滤的熟咖啡很可能增加风险,与硬脂酸没有关系。摄入类黄酮和大豆制品可能减少风险,而富含月桂酸的脂肪、-胡萝卜素补充剂和胎儿营养不良可能增加风险。膳食营养因素与患心血管疾病风险研究证据水平见表1。

心血管系统疾病与饮食营养题库1-1-8

心血管系统疾病与饮食营养题库1-1-8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关于极低密度脂蛋白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肝脏合成,含甘油三酯丰富 B.血液中游离脂肪酸浓度高,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增多 C.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保护性因素 D.胰岛素抵抗、肥胖、糖尿病常常伴有高水平的极低密度脂蛋白 E.来源于肝脏、小肠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饮食营养治疗说法正确的是()。 A.控制胆固醇摄入,不必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 B.蛋白质对胆固醇转运无益 C.维持理想的体重 D.维生素B有促进能量利用的功能,所以应该限制 E.烟酸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对动脉粥样硬化描述不正确的是()。 A.动脉发生非炎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 B.是一个缓慢过程,从青少年即开始 C.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是脂肪沉积 D.高血脂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原因 E.是血管老化或衰老的结果 (和平精英 https://www.doczj.com/doc/e812646276.html,/)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动脉粥样硬化与矿物质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A.补充铬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浓度 B.铅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C.锌过多可增加血清胆固醇含量 D.铜过多可增加血清胆固醇含量 E.镉对心血管疾病发生有促进作用 考查动脉粥样硬化与矿物质的关系。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关于中密度脂蛋白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引起动脉硬化的因素 B.正常血液中很低 C.极低密度脂蛋白向低密度脂蛋白转化过程的中间脂蛋白 D.低密度脂蛋白向极低密度脂蛋白转化过程的中间脂蛋白 E.来源于肝脏

2014年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中国专家共识

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中国专家共识(征集意见版本)前言 膳食营养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从膳食中摄入的能量、饱和脂肪和胆固醇过多,以及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等,增加心血管病发生的风险,而合理科学膳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包括合理的膳食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石。医学营养治疗和/或生活方式治疗可减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其它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作为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措施之一,能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且经济、简单、有效、无副作用。因此,我国与许多国家的医学专业学会或协会都将膳食干预和/或生活方式治疗纳入心血管疾病一级、二级预防和康复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将心血管疾病的医学营养治疗和/或生活方式治疗的理论落实到临床实践,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共同起草此共识。本共识根据国内外现有研究证据,对膳食营养因素与心血管病防治等领域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总结,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我国膳食现状和特点,规范心血管病医学营养治疗的原则和步骤,以便临床医师、临床营养师、护士等医疗保健人员掌握和使用,更好地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服务。 一、膳食、营养因素与心血管疾病 流行病学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与许多膳

食因素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循证医学证据显示鱼和鱼油(富含二十碳五烯酸即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即DHA)、蔬菜和水果(包括浆果)、富含亚油酸、钾的食物、以及规律的身体活动与减少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饱和脂肪酸(豆蔻酸和棕榈酸)、反式脂肪酸、高钠摄入、大量饮酒、超重和肥胖显著增加心血管病发生风险;维生素E补充剂与心血管疾病似乎没有明确的关系。-亚麻酸、油酸、非淀粉多糖(膳食纤维)、全粒类谷物、无盐坚果、叶酸和植物甾醇很可能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膳食胆固醇和未过滤的熟咖啡很可能增加风险,与硬脂酸没有关系。摄入类黄酮和大豆制品可能减少风险,而富含月桂酸的脂肪、-胡萝卜素补充剂和胎儿营养不良可能增加风险。膳食营养因素与患心血管疾病风险研究证据水平见表1。 (一)膳食脂肪酸和胆固醇 1.饱和脂肪酸

心血管疾病检测项目有哪些

心血管疾病检测项目有哪些 心血管疾病检验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危险分层、治疗方案选择以及预后判断中都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可选择的检测类别有: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检测、心肌损伤和心肌梗死检测、心力衰竭和心脏功能检测。下面是yjbys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心血管疾病 检测项目,欢迎阅读。 冠脉疾病的危险因素检测 血脂组合除常用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四项外,有条件的实验室可增加测 定载脂蛋白ai(apoal)、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hdl-c 代表hdl 携带胆固醇的代谢状态,而apoal 反映hdl 的颗粒数,二者不能相互替代。lp(a)是公认的动脉粥样硬化(as)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浆lp(a)水平高的患者,大多呈家族聚集性,与遗传密切相关。 同型半胱氨酸(hcy) hcy 水平升高与遗传因素和营养因素有关。现认为hcy 反应性的 增高是引起血管壁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与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发生率和死亡增高有关,目前国内外逐渐把它作为心血管疾病临床常规检查指标。 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 hs-CRP 是用高灵敏度的方法检测的血浆c 反应蛋白水平,大量研究证实,hs-CRP 可能是比ldl-c 更有效的独立的心血管疾病预测指标。个体hs-CRP 的观测值应取两次(最好间隔2 周)检测的平均值。hs-CRP 可对表观健康的人群预示未来发生脉管综合征的可能性,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则是预后指标。心肌梗死后的hs-CRP 水平预示未来冠心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和梗死面积无关。 心肌损伤和心肌梗死检测

膳食营养物质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膳食营养物质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摘要】大量研究表明,膳食结构与营养摄入对心血管病的发生起着重要影响。其中脂肪酸和胆固醇与心血管病的关系研究已比较全面,近年来对矿物质、膳食纤维及同型半胱氨酸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也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本文就上述膳食营养物质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关键词】膳食心血管疾病影响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也转变为非传染性慢性病,其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正在逐年上升,并且呈低龄化趋势。大量研究已表明,膳食结构与营养摄入对心血管病的发生起着重要影响。较早对脂肪酸和胆固醇与心血管病的关系研究已比较全面,近年来对矿物质、膳食纤维及同型半胱氨酸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也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本文就上述膳食营养物质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1.脂肪酸与胆固醇动脉粥样硬化(AS)的病变基础为脂肪沉积于动脉内膜形成斑块,主要成分为胆固醇及其酯,所以膳食中脂肪酸与胆固醇的摄入量为研究较早的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相关的影响因素。 脂肪酸根据其碳链的不饱和键数可分为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到目前为止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及临床试验已证明,SFA的摄入增加可升高血中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与冠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PUFA则被认为可促进TC代谢,降低LDL浓度,防止AS 形成。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LDL受体活性从而加速循环中LDL的清除量,调节类十二碳物质影响胆固醇代谢相关酶活性。但也有研究认为,PUFA能同时加速LDL的氧化修饰速度,因此认为PUFA在AS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与摄入量有关,不能过多摄入。MUFA则提高了LDL对氧化修饰的抵抗性,降低TC与LDL,同时升高HDL。高胆固醇膳食可以抑制LDL受体产生从而增加血浆LDL水平,促使AS发生[1-4]。 2.无机盐无机盐是维持人体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的重要物质,在动物和人体进行的试验已发现了膳食中钙、镁、硒等矿物质元素可参与并影响心血管系统的代谢过程。大量研究表明高钙饮食会使血脂下降,其机制可能是钙与饱和脂肪酸形成复合物抑制直肠的吸收,并且与胆固醇结合沉积于骨或促其向胆汁酸转化,降低血清胆固醇的水平[5]。镁则通过激活第二信使cAMP维护分解甘油三酯的关键酶脂蛋白脂解酶的功能,并通过利胆作用促进胆固醇的代谢,从而调节体内脂代谢平衡,有动物实验显示,镁缺乏会引起心血管脂肪沉积和血管损伤。此外,镁可维持细胞膜和线粒体结构的稳定性,并通过调节花生四烯酸的代谢,抵抗和减少自由基的产生的脂质过氧化损伤[6,7]。而硒是过氧化物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PHGPx)的组成成分,对维持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功能有重要作用,硒缺乏时会导致GPx活性下降,脂质过氧化反应加剧,血管壁损伤区胆固醇沉积,同时其对抗LDL氧化修饰的作用减弱,这些均可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而补硒后可明显防止血栓形成,调节体内血脂代谢,防止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在动物实验心肌梗死模型上发现,补硒可缩小梗死面积,加速损伤细胞修复[8-10]。 3.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存在于豆类、水果、蔬菜和谷类食物中,虽然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具有重要的保健功能,可降低血脂及血糖,对心血管疾病有预防作

膳食营养与心血管疾病

膳食营养与心血管疾病 目前认为威胁人体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为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而这几种疾病与膳食结构和营养素的摄取有着密切的关系。 1 膳食结构与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体健康最严重的疾病。据我国卫生部2001年的卫生统计资料,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为ll1.0l/10万,占总死亡的20.42%;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为95.77/10万,占总死亡的l7.62 ,两者合计为38.04,占我国死因的第一位。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流行病学资料预测世界到2020年冠心病和脑卒中仍将是人类死因的首位和第二位。到2020年,估算冠心病死亡数将从l990年的630万增至l100万,脑卒中自440万增至770万,死于循环系统疾病的人数将自l430万增至2300万,所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对保证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2]。 根据多数报道,膳食结构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膳食结构是指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一个国家的膳食结构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口 和农业资源、人民消费能力、人体营养需要,以及民族传统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基本上属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发展中国家膳食式.但自上世纪末有了明显变化,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省份,动物性食物成倍增长,而主食粮食的消费量逐渐下降。据王惠君等报道,l989~2000年8省居民平均食物消费量,谷类、根茎类的消费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谷类食物下降l25g/d;根茎类下降了60g/d;豆类及豆制品则由78 g/d提高到96 g/d;蔬菜、水果的消费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在300 g/d和10 g/d。而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畜肉类和蛋类分别增长了25.6 g/d和l4.5 g/d.其增长幅度分别为45.9%和l29.2%;水产类和禽肉类分别增长了8 g/d和5 g/d, 到2000年禽肉类和水产类平均消费量分别为l4.9 g/d和24.6 g/d。奶类的消费量近年有较大的增长,人均达到l5kg/年,这个数字虽然还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比过去确有较大的变化,况且目前还在不断提高牛奶的生产量,城市居民对饮奶的认识已有很大提高,但农村饮奶者尚属少数。 随着动物性食品消费的提高,人民的营养状况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亦随之增加,如我国大城市及郊区和富裕省份的农村膳食中脂肪的供能比已超过30 ,日均胆固醇的摄入量已超过300mg。有研究证明。中国膳食中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和keys脂质分值对升高血清胆固醇作用的力度并不低于西方膳食,由此导致血清胆固醇的水平上升。20世纪90年代末高血胆固醇血症(≥5.17mol/L)的检出率已达到中年人群的l/3,而中国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包括冠心病和缺血型脑卒中)的发病约l0%归因于血清总胆固醇的升高,其结果是近l0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步步上升这是我国在经济转型期值得注意的问题。 2 脂肪酸与心血管疾病 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营养因素很多,首先是脂肪,摄入脂肪的量和质,尤其是其脂肪酸的构成影响甚大。每日每人膳食中脂肪供给的能量如超过一日总能量的30,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则明显增高。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则呈正相关。 20世纪60年代keys和Hegsted通过人体试验,对膳食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与血清胆固醇的关系作出了量的估计,提出了评价的预测方程式[1]: Keys:△TC-2.76△S+0.05△M-1.35P-1.68 Hegsted:△TC-2.32△S+0.32△M-1.46AP+1.56△C+0.83 式中:△TC血清胆固醇 △S为饱和脂肪酸能量百分比变化 △M 为单不饱和脂肪酸能量百分比变化 △P为多不饱和脂肪酸能量百分比变化 △C为膳食胆固醇的变化 由上式可见,膳食饱和脂肪酸可升高血清胆固醇,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血清胆固醇,而单不

心血管疾病的营养防治

心血管疾病的营养防治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它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其中有些疾病。如高血压病和低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与营养因素关系密切,合理的膳食已成为防治这些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高血压 (一) 高血压形成的原因及营养防治 高血压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以下几方面可供参考。 1. 神经精神因素 神经精神因素主要是指压力太大。当我们的身体承受很大的压力,并且这个压力持续存在的时候,血液中钠和水分的保存就会越多,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就越大,所以长期积压没有发泄的情绪是产生高血压的一个原因。在心理治疗时,情绪一旦得到发泄,血压便会较低。因此,如果高血压在药物治疗和食疗效果不好时,则应让病人作心理治疗。 2. 肾脏受损 肾脏受损会造成肾脏组织的氧气供应不足。为了迫使血流更容易通过肾脏以提供更多的氧气来源,肾脏会分泌一种类似激素的压缩素来升高血压。所以肾脏一旦受损,氧气供应不足,会引起压缩素分泌过多而产生的高血压,而维生素E可以减低人体细胞对氧的需求,故对高血压患者特别重要。另外,人体若缺乏少许维生素B6时,尖锐的草酸晶体便会损伤肾脏,而引起高血压,孕妇常会发生此种情况,补充维生素B6便可以改善。 3. 钠和钾的影响 钠和钾的量在人体血液中的比例,就像是一块跷跷板,当一边的量过多,另一边的就随尿液流失。所以人体内缺钾或吃太多的盐,都会使钾随尿液流失而产生钾不足的现象,并产生高血压。另外,摄入的盐过多的时候,钠就多,钠多血液中的水分就多,水一多血压就会升高。然而,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会增加盐自尿中排出。多补充胆碱、泛酸、维生素B2和维生素C,每餐吃1克或2克的氯化钾,也可以减少或预防盐过高引起的高血压,这些都是值得尝试的。 4. 饮食习惯 饮食习惯不好,长期吃垃圾食物、食物的种类太过单调、经常吃高脂肪低纤维的食物等。这些食物都会造成人体的热量摄取过度,脂肪的分解利用太少,使血液中的脂肪、胆固醇长期偏高。如果血液中的胆固醇长期偏高,会造成动脉硬化而引起血管弹性变差,从而产生高血压。血脂长期偏高会使身体很容易产生血栓而爆发心脏病和脑中风。健康的血管是非常有弹性的,血压太高时,它可以扩张把血压降低。血压太低时,它可以收缩把血压升高。如果饮食习惯不好,常年食用大量的垃圾食品,垃圾食品里面充沛的热量没有被身体迅速代谢的时候,这些热量就会迅速地转变成血脂、胆固醇,大量的血脂、胆固醇吸附在血管壁上,血管管径由大变成小,让我们原来健康的、很有弹性的血管逐渐变得失去弹性而失去了调节血血压的功能。身体所有的细胞都要靠血管来输送养分和氧气,当血管的通路变窄血液的流量减低的时候,身体没有办法得到足够的氧气供应,二氧化碳的堆积也会增加,当二氧化碳堆积一增加,它会刺激我们的脑下垂体分泌激素来加速我们的心率,心率加速强迫血流往前冲,让血流用很快的速度在血管中循环,由此导致血压升高。正常的血管会配合心脏来调控血压,在血压太高时会扩张把血压将下来,但血管壁里面塞满了血脂、胆固醇,血管就根本没有办法扩张。 如果胆固醇和血脂长期偏高,动脉血管就会硬化,容易产生凝血块。如果凝血块产生部位前端血管管径大,它或许还可以顺着血流移动,一直往前走。当管径越来越小,凝血块最

饮食与心血管疾病

饮食与心血管疾病 ——营养与健康论文谈起心血管疾病,每个人都会心存恐惧。因为这种病现在已经是影响我们健康的主要因素。在影响我们健康的疾病中,心血管疾病是第一位的。据2000年的初步统计,全世界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为1530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是全世界最大的疾病。我国卫生部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表明:我国目前有1.6亿的人有高血脂,1.6亿的人有高血压。我国每年有1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在死亡人数中占了1/3,多么触目惊心的数据啊!在心血管疾病影响因素中,种族、遗传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一定的关系,对于这些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不去考虑也无法考虑。但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排除了这些因素的作用之外,生活方式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饮食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你是否会发生动脉硬化和心血管疾病。 1913年俄国人用大量胆固醇饲养家兔使其动脉管发生类似粥样硬化的变化,但未能引起人们注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挪威与荷兰被德军占领,居民饮食不足,冠心病明显减少。研究他们的饮食,发现他们吃脂类少,特别是吃饱和脂肪酸少。后来发现亚非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饮食中脂肪少,而且用的是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多。他们患冠心病远比欧美人少。这说明少吃动物脂肪多用植物油,增加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对人类健康大有好处。冠心病病人血胆固醇比正常人高。食物中饱和脂肪酸又能使血胆固醇增加。于是得出结论:血胆固醇升高能损害动脉,故与冠心病有直接关系。 最近的研究表明,植物油中的亚油酸能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但它对甘油三酯的影响很小;而鱼类脂肪中的亚麻酸则对降低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效果比亚油酸高出2-5倍。此外,亚麻酸和其它ω-3型多烯酸还有减少冠心病另一种风险因素的功效,即它能降低血小板凝聚和血液凝固的作用,有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当然,影响血胆固醇含量的还有其它因素;①食物中胆固醇含量高能使血胆固醇升高,但其作用并不太大。因为胆固醇吸收不一定多,而且从食物中来的胆固醇能抑制体内胆固醇合成。然而,平时还是少吃高胆固醇食物为宜。②蔗糖吃多了使血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增加,这种作用远比葡萄糖或淀粉大。因为果糖在肝内很快变成丙酮酸,再转化成甘油三酯或胆固醇,由低密度脂蛋白运载进入血液循环中。 ③粗纤维在消化道中能与胆汁酸盐结合,使得更多的胆固醇转化成胆汁酸盐排出体外,引起血胆固醇下降。④酸奶因子或牛奶因子能降低血胆固醇。⑤在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时有维生素C参加,维生素C有降低血胆固醇的效应。⑥食物中不饱和脂肪酸多时,大便中排出的胆盐和胆固醇也多。对危害人们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来说,其发生、发展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据大规模的人群调查表明:不合理的膳食调配以及继发性载脂蛋白异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重要因素。某些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