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主题背景下环境创设初探

主题背景下环境创设初探

主题背景下环境创设初探
主题背景下环境创设初探

主题背景下环境创设初探

我们的思考:重新审视主题背景下的环境

环境就象一面镜子,会呈现不同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平等,是具有弹性和张力的,还是压抑、封闭和钢性的。在这种关系的背后蕴藏着许多教育信息、教育契机和课程价值取向。统教育环境的创设。由于传统教育以你教我学的模式方式进行,因此,在环境的创设上呈现更多的是一个整齐和单一。其表现为:

(1)、幼儿园活动与环境脱节,幼儿常常会陷入生活经验与生活空间无法连接的尴尬境地。如:“我长大了”,只是诵诵儿歌、唱唱歌曲或讲讲故事,而完全不充分让幼儿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收集从小到大演变过程的相关东西等中,去感受自己真正长大的含义。

(2)在环境的管理上注重“统一”。为了迎接孩子到来的学期初、为了应付检查的学期中和为了调整的学期末,环境的更换是统一的;在环境创设的上,看是否已更换,是否体现美,是否孩子参与了,其评价标准又是统一的。

2、新课程理念下的环境创设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也和其他教育一样,也发生了变化,新的课程、新的理念逐渐形成并相继出台了一套新的教师参考用书。人们也关注了作为隐性课程的环境创设,尤其重新审视在主题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的环境创设。因此,在环境的创设中考虑的是:(1)、环境是体现教育理念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幼儿间参与的平等、活动和环境的和谐、教育价值指向的均衡性、孩子活动、创设的自主等等教育理念。

(2)、从教师参考用书设计思路的背景下去不断领悟如何创设环境:

如:小小班是一个个点,小班是几个点连成线,中班几条线组成小网,大班又有许多专题形成一张大网,而所有这些前后是互相整合又相互联系的。

我们的做法——让孩子在环境的互动中激发新的活力

尽管我们也参与了二期课改,但是我园在环境创设上存在着其他园所共存的大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园孩子的成长。因此,在开学初,我们邀请了区学前教育专家宋志红老师作“课程化主题环境的创设和利用”的报告,并多次请区内外行家来园指点迷津。同时,在三个点的范围内总设小中大个一个试点班,挑选工作表现积极向上的老师承担试点工作。按主题的变化随机组织同年龄组教师开展观摩、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组织骨干先导组探讨研究,以此作为探索、先导和辐射。利用主题为背景,充分让墙饰反映主题的内容,主题的实施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建构的过程,环境的创设给予幼儿兴趣、经验能力的提升,从环境中拓

展幼儿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幼儿的参与可以强化幼儿知识经验,让幼儿把学习的过程反映到墙面上,无形中起到了支持和鼓励幼儿学习的作用。同时在环境的创设中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让幼儿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和发展。使环境真正成为孩子的第三位老师!

1、较多的关注装饰环境到更关注富有挑战性的环境

(1)、一改过去仅仅为了装饰教室环境而进行的随意布置,而是将主题内容融合在整个教室环境之中。例如:大班组教师们坐在一起充分酝酿,通过环境幼儿认识了什么?幼儿的行为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学习的主体性是否得到了发展/是否为幼儿创造更多的探索和学习的机会?每个班级环境定位在哪个点?于是产生了各自的主题。如“动物大世界”“我自己”“我们的城市”教师们选择了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和幼儿一起布置。

(2)同一主题背景的相互联系的环境创设,有利于相关经验的整合获得和运用。如:在开展“动物大世界”的主题中,他们利用各种活动布置了体现主题内容的不同环境。在“恐龙的秘密”这一活动中,幼儿兴趣很浓,有的幼儿请父母在网上查找了许多有关恐龙的知识,有的幼儿收集了各种有关恐龙的图片、模型、书籍等资料,后来他们在了解了恐龙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材料,制作了一只庞大的梁龙。在制作过程中,幼儿很兴奋,有的做恐龙的框架、有的糊纸、还有的根据图片上的颜色用颜料帮恐龙涂身体,孩子们忙的不亦乐乎。

(3)、围绕主题创设问题情景的环境,在环境中形成一种不确定的因素,诱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如:在“我们一家真开心”这块版面上,幼儿利用自己创作的各种熊猫的姿态,拿来了熊猫最爱吃的竹子,组成了一个快乐的熊猫乐园。他们还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幼儿统计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地上走的各种动物,经过家长的配合、幼儿的探索,他们了解了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特征,并精心制作了统计表,有的幼儿是让父母用文字表示、有的是自绘画的动物图象、还有的则用粘贴的方式把不同生活习性的动物区分开来,他们把幼儿的各种统计表装订成小册子,放到资料区供幼儿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幼儿还用各种材料与父母一起制作了许多动物,带到幼儿园来,悬挂在我们的教室里。同时,他们利用动物图片和各种动物玩具装饰走廊墙饰,形成了“我们和动物一起成长”的墙面内容。他们还根据活动“谁是冠军”制作了不同本领的动物,如:长颈鹿的脖子最长;北极燕欧飞的最远;猎豹跑的最快等,一个活生生的动物世界在我们教室展现出来了。

2、变较多得关注规定性的环境到更关注富有弹性的环境

(1)、给孩子与环境对话的机会。如:在“我们的城市”主题活动中,我们还组织了一次去上海的秋游活动,最吸引孩子们的就是我们上海的建筑物:南浦大桥、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等,孩子们对我们上海的建筑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回园后他们纷纷讨论南浦大桥

是怎样建成的,有的说是用斜拉钢丝拉住桥的,有的说不是的,还有的用积木、雪花片尝试着,在尝试的中孩子们感受到建筑工人的伟大和了不起。由此,在师生互动下,我们一起动手,进行大幅面的环境创设:南浦大桥、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生生互动着马路上各种各样的车的制作;在创设超市这一环节中,先让孩子们去超市观察,然后亲自单独购物、结帐,最后在活动室内孩子们自己开了一家“联华超市”,孩子们在开超市是都非常主动、积极,超市名称都是由孩子们自己给取的,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探索的乐趣,交流着各自的创作成果。

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同时也让孩子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创设的环境给孩子与教师更改与修正的机会

(3)、创设展示孩子成长足迹的环境

3、变较多关注高结构的材料提供到更关注低结构的材料提供

(1)、建构货架式材料超市:在环境的创设中,我们师幼共同收集不同的材料,一方面从经济的角度节约经济,另一方面,旨在材料较大的选择性。把这些材料安放于南北两大楼的处,并共同归类、标记,便于幼儿选择使用。

(2)、材料的提供与环境的创设——亲近大自然。在整个园内大环境中,我们注重农村材料的使用,如;农作物、农副产品等。

(3)、提供高低结构相结合的材料,让孩子有课程内容的选择权。

4、变较多的关注园内的环境到更关注园内外结合的环境

(1)、创设一个小社会。

(2)、走向一个大社会。在活动中,我们尽量让幼儿走出校园,去充分体验,感受大自然的美。参观农家养殖蟹、虾溏,逛逛小菜场、看看说说马路上的车、上海公园的美景和大上海的变化等

5、主题背景下的区角活动的做法是:关注幼儿的整合性即:树立与主题有关的专题活动;选择幼儿个别操作、探索的活动;同一区域中指向多元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成果,逐步为孩子建立规则意识,注意把握时间上的分配。

三、我们的感受

通过多次试点班活动的观摩实践、平行班对照、园骨干先导组的研讨以及纵横之间主题环境创设的碰撞,我们的结果是有效的:环境布置的大气、孩子的参与、孩子生活经验的连接等。我们也不怕丑的接受了教育进修学院培训中心的观摩研讨以及0—3岁托班环境创设的现场活动,又借青年教师陈秀红进行市中青年教师比武之机,我们的环境创设又呈现于市专家黄

琼和市知名园长学科名教师之眼,从她们对场外、室内忙不停蹄拍摄环境中、默默赞许地目光中和对参与只有一个多月托班孩子活动的惊讶神态中,我们的教师感到;我们的辛苦也值!我们的探索也有点效!但是,我们自己也承认我们的活动研究流于形式,还待深化。

主题背景下教室墙面环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环境是潜在的老师,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完善,环境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环境创设已与主题密不可分,环境是为主题而创设的,而主题必须依靠环境才能更深入,更具体的开展。墙面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幼儿的自主活动、自主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设利用墙面环境,使幼儿由“动机、兴趣、需要”展开各种活动,自主地选择活动、学习的方向与目标,在自主的探索和学习中获得成长。环境创设无论从内容来源、主题的产生等多方面都生动、直观、真实的再现了主题墙与课程、教学、幼儿之间的多元互动,来实践“墙壁”与幼儿的“对话”。

关键词:主题墙面环境幼儿互动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完善,环境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学前教育“创设一种丰富适宜的物质、心理和情感的环境,让幼儿获得充分的学习和大量的自主活动和探索的机会。”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目的是引发和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作用,幼儿在环境的刺激下可发现、探索问题,在环境的潜移默化、推动下得到自主学习,每个幼儿不同程度的得以发展。可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墙面环境创设作为环境影响的一部分则更为教师所重视。

墙面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幼儿的自主活动、自主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这里所指的墙面环境,是指幼儿所在教室的墙面环境,是为幼儿的发展创设具有教育性、渗透性、整合性、挑战性、主体性的各种教育信息与材料构成的环境。幼儿的自主发展是指根据“幼儿、社会、课程”的综合要求,创设利用墙面环境,使幼儿由“动机、兴趣、需要”展开各种活动,自主地选择活动、学习的方向与目标,在自主的探索和学习中获得成长。

为此,我以主题墙面环境创设为切入点,探索主题墙与课程、教学、幼儿之间的多元互动,来实践“墙壁”与幼儿的“对话”。

一、主题墙面与课程间的互动

主题墙是幼儿教育活动这个大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我们不能割裂了它和课程的关系,它源自课程,展示课程,同时它又反过来会影响课程的推进、实施、丰富并生成新的课程内容来。

(一)利用环境创设主题情境

在一个自然而又提供了学习内容的情境中,幼儿的学习和接受是主动而愉快的,他们可以不受时间和教学规则的限制,与环境、同伴、材料及教育内容进行自由而有效的互动。在

主题进行过程中,环境创设就像“骨架”一样把主题涉及的各个方面和一系列活动呈现出来,使墙面环境与主题互动起来。例如国庆之际正好迎来了“中秋节”,长假后不少幼儿来园时带来的各种品牌的月饼盒,于是我们把月饼的品牌包装都呈现在超市货架上。由于尊重了幼儿的兴趣,满足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幼儿的个体经验得到了拓展,环境带给每一位幼儿的喜悦与自信是不可言语的。

(二)按课程内容的进度,变换主题墙面环境

通过操作巩固知识或获得知识,如大班主题《有用的植物》,我们在墙面上布置了4个菜篮子分别标上“花、根茎、茎叶、果实”表示各种蔬菜的食用部位。随着主题的开展,孩子们的不断探索发现,知识、经验的丰富,他们把各种蔬菜的图片插入相应的菜篮子。通过布置菜篮子,即使幼儿学会了分类,又复习巩固了平时学到的知识。

(三)按季节转换,变换主题墙面环境

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幼儿获得经验的途径、方法是多种的,幼儿探索的环境和材料也是多方合作共同创设和提供的。教室里经常会布置树,我们可以让每个幼儿制作一片树叶贴在树枝上,春天涂淡绿色,夏天加深成深绿色,秋天在树叶的背面涂上黄色,冬天把树叶取下来,来年还可再用(常绿树外)。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幼儿自然掌握树叶在四季的变化,也一直保持了很强的操作欲望。

(四)根据生成主题创设主题墙面环境

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在无意与有心之间生成主题教育活动。这一过程是师幼共同探索、互相作用的过程。当教师追随幼儿的兴趣并提供支持时,师幼双方就会在认知、情感、经验等方面进行积极的交流、互动,推动有意义的探索活动。这一过程中,幼儿在与环境、同伴、老师、家长的互动和对话中,获得了全新的体验。

一天,班里的高彦带来了一本《恐龙世界大百科》,立即引起了幼儿的兴趣,有的说霸王龙是最凶的食肉恐龙,有的说梁龙是最凶、最高的食草恐龙,相互之间争不下,求助于老师定夺。此时我意识到孩子们自发生成的这一问题十分有教育价值,于是让他们都来收集与恐龙有关的图书、图片、玩具、录像、碟片等材料,“恐龙世界”的主题活动生成了。幼儿将收集到的所有与恐龙有关的材料都带到幼儿园,相互介绍恐龙,交换玩各种各样的恐龙玩具,交换看恐龙的图片、图书,集体看恐龙碟片。根据幼儿的创意,布置了“恐龙世界欢迎你”的主题墙面环境,我们将恐龙进行了分类,包括天上飞的恐龙、水里游的恐龙、路上走的恐龙及恐龙灭绝的原因等内容。在探索的过程中幼儿可以自由的将新收集到新信息添加到主题墙上。

二、主题墙面与教学之间的互动

(一)环境创设使主题教学得以开展和深入

在师幼共创环境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关注点,积极反思调整目标并创设相应环境,让幼儿在与隐含着教育意义的环境的互动中得到发展。春天来临,我们开始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我们带着孩子们在春意盎然的校园中、居民小区、大自然中尽情观赏春天的美景。大家观赏着生机勃勃的叶芽儿,看着翩翩起舞的花瓣儿……《春天来了》主题便应运而生了。孩子们结识了许多树朋友、花朋友,有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后,就用彩笔画出五颜六色、姿态各异的花;细致入微地观察芽苞苞的形状和色泽,每天记录大蒜宝宝的成长……。主题墙饰成了艺术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时是艺术活动的起始,有时则是延伸。在墙饰与教学的互动中,两者互为一体又互相促进。

(二)环境创设成为教师与幼儿互动的桥梁

幼儿与环境的互动过程是教师了解幼儿的主要途径。如教师观察幼儿对哪些事物感兴趣,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等,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创设、改变环境来支持和引导幼儿。比如在“我是中国人”的主题活动中,有一个幼儿提出:为祖国妈妈过生日。幼儿异口同声的表示同意。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纸张,各类工具。幼儿全神的投入到庆祝活动环境创设中,于是“欢腾的国庆节”活动开始了,这样的环境与活动让我们师生共同获得成功感。(三)调整预设措施,满足幼儿不断发展的需求

作为教师应随着主题的不断深化,在与幼儿共同的活动中,和幼儿一起发现、探索,同时细心观察、发现,及时捕捉住幼儿的问题及新的关注点。对于有价值的关注点应对照预设方案,及时调整预设环境创设的措施,提供满足幼儿需求的相应环境,支持引导他们进入新又一个的活动阶段。

三、主题墙面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活动室是幼儿学习、游戏、活动的环境,它的墙面布置的整个过程都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环境的构思、设计等工作本身就布满着各种认知和技能方面的挑战,因此,活动室环境的布置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老师应利用并抓住每个机会,让幼儿在参与中得到学习和锻炼,这样可以让幼儿成为班级环境的创造者、设计者、和拥有者。我们要改变以往老师为主体的单一模式,从而实现幼儿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让幼儿体验到创造的乐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每一个主题墙饰的创设,不仅是课程内容的体现、教学活动的反映,更是幼儿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在瑞吉欧教师眼中,环境就像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和幼儿的身心发展一样,它也会随幼儿的心智变化而改变。这就要求幼儿能与主题墙饰进行

“对话”。

(一)让幼儿积极参与墙面环境布置

1、让幼儿自己设计墙面环境的内容

教师应该从幼儿兴趣和需要出发,组织幼儿一起设计墙面环境,这样既满足了幼儿意愿,又逐步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如在《动物大世界》主题中,很多小朋友都有去动物园的经历,所以大家提议在教室中布置一个“欢乐动物园”。有的孩子从家中拿来了动物园的导游图说可以参照上面的提示来布置。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纷纷去收集各种动物图片、动物玩具来丰富墙面。有的画起路线图,有的画起周围的花草树木……总之,幼儿在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尽可能使用权他们的参与感到最大的满足。

2、让幼儿集体制作墙饰

在布置墙面环境时应该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机会,根据他们水平的差异布置不同的内容。如布置“春天到了”的墙饰,教师先画好背景,能力弱的幼儿可撕贴柳树、桃花,或用纸团蘸色添画草地,或用棉签画上小蝌蚪。面能力强的幼儿则可制作立体的花,还可以制作立体的房子,出来活动的小动物、风筝等等。总之,在墙饰布置是要求人人参与,做到每个孩子的伤口都能上墙,让每个孩子的聪明才智都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让幼儿充分利用墙面操作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一切知识、经验是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得来的,是通过活动获得的。所以,作为教师不但要让幼儿参与墙饰创作,还要让幼儿利用墙饰操作。那么,怎么样的墙饰才有可操作性?同时如何让幼儿利用墙饰进行操作呢?

1、可操作性墙饰材料要耐用

如果在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提醒幼儿小心爱护游戏材料,孩子的操作就可能受到很大的限制,甚至会失去兴趣。如果材料耐用,可反复使用,几年下来,每位教师都会积累不少材料,还可互相交流、交换,效率就高多了。

2、提供“半完成”的墙饰,让幼儿完善,培养操作欲望

幼儿对于通过操作能够产生变化的处于“半完成”状态的墙饰更感兴趣,所以教师要给幼儿创作留有余地。因为墙面环境的创设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也是紧跟教学内容的。随着主题内容的更新势必会形成墙面创设环境内容的不完整性、不连贯性、可能墙上的一草一木在孩子们的眼中都是他们劳动的结晶,都是最棒的。如幼儿一起创作“春天”时,开学初可只布置几个小朋友和一棵光秃秃和大树,随天气转暖,逐渐增添内容。先观察小草、柳树发芽,让幼儿动手绘制嫩绿的小草、柳枝,剪贴上墙;然后引导幼儿观察小草、柳叶变化,颜色怎

样从嫩绿变翠绿,继续绘画、剪贴;再引导幼儿观察花蕾、花朵,动手绘画或剪贴花儿,丰富完善画面。这幅墙饰是幼儿通过各种感观去观察春天,逐步学习认识春天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幼儿一直保持积极的状态。这是一种幼儿逐步完善的墙饰,还有一种只要幼儿动手,就能立竿见影发生变化的墙饰,幼儿也很感兴趣。如为小班幼儿在墙上贴上蓝色绒布代表天空、绿色绒布代表草地,并在绒布上钉许多纽扣,同时制作开有扣眼的花、亓、小动物、太阳、云等,请小朋友把这些东西一一扣上去,一幅美丽的图画就展现在眼前。第二天把这些东西卸下来,又可以重新排列组合成另一幅美丽的图画。

总之,对于“半完成”、有待完善的墙饰和通过操作能发生变化的墙饰更易引起幼儿操作欲望,有了欲望才能行动,从而发展动手能力。

3、墙饰与活动区创设结合,两者共同体现教育功能

活动室里墙饰布置是长期性的,需时常更换;活动区创设也是长期性的,其内容也需时常更新。现在我们往往把区角活动看成是主题教学的延伸,所以可以将两者充分结合,相得益彰。如在语言角一般是放几本书、几幅图片、录音机等,其目的是发展幼儿语言。在春天主题里还可在语言墙面上布置一幅有蓝天、草地、小河、树林的背景图,再提供几个木偶,让幼儿在表演中发展语言,同时也发展了想象力、创造力。又如计算用的墙面也可把操作内容放大后摆到墙上,幼儿会很乐意地去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三)让幼儿在参与墙饰创作中,发挥墙饰教育功能

1、让幼儿在参与墙饰创作中,发展多种能力和培养兴趣

幼儿在布置墙饰的过程中能自然而然地提高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春季里可让幼儿观察下雨的情景,看看雨点是怎样从天上掉落地面的,各式各样的雨具有又是怎样的,最后在添画在雨中延伸到的其他情景,如带水珠的花草等。这次创作活动培养了幼儿对周围事物敏锐的洞察力。

2.让幼儿在参与墙饰创作中,培养初步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和情趣。

通过组织幼儿参与装饰过程提高其多种能力外,还应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墙饰的审美教育价值,对幼儿进行美育。如布置“新年树”时,幼儿纷纷制作了的雪花、小动物、糖果、鞭炮等。在持到墙上时,教师提醒注意颜色的搭配、高低疏密变化。顿时,一棵造形优美、色彩艳丽的新年树跃入小朋友和老师的眼睛。

那么如何做到墙饰既有幼儿参与,又达到艺术美呢?一是对幼儿作品进行艺术的再加工,如把幼儿剪好的窗花塑封,挂在墙上成了晶莹吊饰;二是教师巧妙地将自己的作品与幼儿的作品结合,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3、让幼儿参与墙饰创作使他们产生参与感和主人感

在幼儿在创作墙饰的整个参与过程中,他们的兴趣始终是浓厚的,个个都认为自己很能干。面对墙饰,他们会说“这是我自己的”,而不会说“这是老师给我的”,使之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而且,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会格外珍惜和爱护。同时在师生共同创作墙饰的过程中两者的关系显得更为融洽和密切。

四、主题环境创设中的收获

(一)促进了师幼共成长

对于幼儿来说在与环境互动中,促使幼儿在兴趣中更深入的探究学习,培养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及能力,同时使幼儿的学习具有了系统性。对于教师来说在环境创设中,教师更注重追随幼儿的需求。同时,促进教师知识的增长。由于是追随幼儿的多了,活动中的一些问题,有时也会难住老师,也需要老师去解决。如:蔬菜的哪个部位可以吃?蔬菜的具体营养价值?各种茶的分类?在引导幼儿收集相关资料的同时,教师也势必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求答案,增长了知识。同时,在环境创设过程中时常引发幼儿与老师的思维碰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双方的成长。

(二)带动了家园同步

环境创设可以说是一种记录方式,是幼儿学习过程、教育过程的记录,它不仅反映了幼儿的学习成果,也反映了幼儿学习过程及教师教育过程。家长通过这种环境的展示可以了解幼儿在园的学习和生活。平时家长对幼儿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育过程是看不到的,通过环境的展示正是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且,家长本身对幼儿园来说就是一种资源,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合作,正是这种合作使家长也成为了班级环境创设的一份子,使家长更了解班中孩子的学习及教师的工作,主动地参与幼儿园活动,促进家园合力。(家长接送孩子时,脚步放慢了,他们专注地看着,有时还会蹲下来耐心地倾听“小老师”讲述。)

(三)丰富了课程体系

环境创设不再只是一种背景、一种支持,而是课程的一部分,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依据。教师在追随幼儿中,生成的活动多了,由此更丰富了幼儿园课程体系。

主题环境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随着主题的不断深入而逐渐丰富的,每一步都是孩子经验提升的体现,每件作品都是孩子学习、参与的写照,每一次成功都凝聚着教师、孩子和家长的智慧、劳动和创造。主题墙的创设,给幼儿开辟了一个新的游戏、活动和学习的天地,在这里,幼儿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扩展,他们的想像插上了翅膀,他们的才能得到了肯定,

他们的成果得到了展示,他们的审美得到了提高。在今后的主题墙创设过程中,教师要从策划者和制作者转变为启发者和帮助者,从被墙饰左右的被动者转变为引导幼儿创设墙饰的主动者,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

关注环境创设与孩子的相互作用

以前我们幼儿园活动室环境的创设,尤其是墙面和区角设置总是存在着老师意志多,幼儿以意志少,老师动手动脑多,幼儿看的的多动的少,固定多,活动少变化少等诸多问题,因此环境也就失去了教育和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

现在随着课改的理念不断深入,环境的创设也越来越受到老师的关注和思考,我们创设什么样的环境才能使之成为能与孩子对话的活教材,让环境与幼儿相互作用,这不仅仅让孩子参与或部分的把环境交给孩子布置所能实现的,而应将环境视为课程,并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在我们托班的环境创设中,我们根据各个主题不断的在创设出各种幼儿所喜爱的,并且乐于动手一起来做做玩玩的活动式环境。

1、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需求和兴趣,提供给他们乐于探究并能与之相互作用的物质和材料。比如,托班幼儿年龄很小,在他们初入园时,我们进行“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的主题活动,这时各类活动中娃娃家就是他们最喜欢去的地方,这不仅因为毛茸茸的动物和娃娃等这些玩具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还因为娃娃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他们对家庭的依恋。当时我们就投放了十几个娃娃,和一些可爱的小动物,以此来满足孩子抱娃娃的兴趣和使他们的内心得到一定的依恋安全感。等孩子慢慢适应和熟悉了环境,随着孩子兴趣渐渐地扩大,我们又给孩子制作了两只大大的饭碗安放在娃娃家的一面墙上,让孩子给饭碗添饭,虽然提供给孩子制作米饭的材料是一样的,但是对他们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能力强的孩子可以把皱纸撕的很小作成饭粒“放”到碗里,而能力不是很强的孩子可以搓饭团或者揉饭团“放”到碗里,吸引了很多孩子来动手试一试,玩一玩。我们又给孩子提供了不同的汤匙,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尝试用各种汤匙舀不同的东西喂娃娃吃饭,同时在娃娃家给孩子慢慢增加煤气灶、小碗、小勺等娃娃家的各种材料,让孩子逐渐有家的感觉,他们对娃娃家的游戏也越来越喜欢了,由此延伸了幼儿的活动,让孩子对娃娃家更有兴趣去尝试去游戏。

2、在活动中尽可能去了解孩子的兴趣与需要,了解投放的材料的教育价值,与环境中墙饰对孩子的教育价值。比如主题活动“能干的小手”中,我们在区角活动中投放了穿纽扣的玩具,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发展手眼协调能力,而且还可以通过孩子的操作认识不同的颜色,感知大小,让孩子在操作活动中自然而然的感知、发现、认知与理解。又如,在“能干的小手”这个主题中我们还请孩子把自己的小手印制在墙上,了解自己小手的用处,并给自己的小手添画,从中让孩子去自由的想象,大胆的涂鸦,培养幼儿对绘画,色彩的兴趣。在大胆的涂鸦后,我们还请孩子来说说你的小手能干什么,鼓励孩子把你做的东西贴在

小手旁边,把你会做的事情说出来,老师打印贴上去,哎",孩子的兴趣浓厚了,墙壁也就成了会说话的老师,起到了指引启发孩子主动活动的作用。

主题与环境在这里是密不可分的,环境为主题而创设,主题需依靠环境才能更深入更具体的展开。能够让环境和孩子互动,成为孩子的乐园,发展孩子的潜能,使孩子成环境的主人,这里我觉得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我不断学习探究和实践

主题环境的创设

班图拉认为,人和环境并不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实体,它们都仅仅是一种潜在的性能。当你走进一所幼儿园,不用介绍,也无须交谈,只要留意整个环境,就能“阅读”其中蕴含的教育信息和课程价值取向。

一、以富有挑战性环境激发孩子灵性。

幼儿园的环境不应被看成是被动的物质,而应该通过幼儿与成人积极作用以后形成的有意义的情境,因此影响幼儿发展的是幼儿与环境彼此交互决定的。要使环境的潜能显现,并使幼儿的潜能激发,就要让幼儿与环境进行和谐互动,让孩子使空间活起来,例如:本月开展“我长大了”主题活动,每个幼儿粘贴自己的五官,小手变变变,变成热带鱼,小树林,从认识自己身体到认识自己名字,到我长大了会做很多能干的事等,由浅入深环境激发,孩子的灵性也得以展示。

二、让孩子在“我们”找到“我”。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方面,让环境来协助幼儿间的交流,谈话和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将幼儿分成苹果队和香蕉队,在小组活动中倾听他人和被他人倾听。

为了使环境富于变化,我们时常将材料按孩子的活动需要不断调整和重新搭配,如在区域活动中新投放了魔术棒、手印画、照片册,幼儿在交往活动中形成交换、谦让、分享,可见通过创设环境支持幼儿的自由交往,让孩子在各种交往成功与失败中体验,认识他人与自我。

三、环境成为沟通“教”与“学”之间的桥梁。

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如何准确把握幼儿最近发展区是关键,师生互动非常重要。教师作为环境创设者,其任务主要是通过观察和聆听,从幼儿作用于环境的活动中获得可“教”的信息,并结合环境调整,将幼儿兴趣从好奇引向研究。例如:有一次,我把家园联系册收上来时,有好几位幼儿本子上贴上了婴儿时期的照片,大家都很有兴趣地边看边议论:“这是谁小时侯?”,由此我们开展了“我小时侯”的活动,让大家把小时侯照片物品拿来一起猜猜看看。

总之,创设一个有益于儿童发展的环境是当代教育的重要趋势。这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期课改中教师工作重心转向了对环境的设计,使环境与孩子始终共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