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

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

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
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

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

邱贵兴戴尅戎杨庆铭裴福兴陈百成曾炳芳陈安民王坤正

王继芳余楠生周乙雄孙天胜刘强胡永成

骨科大手术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少数可造成肺栓塞导致死亡。有文献报道,我国骨科大手术后DVT 的发生率与西方国家相当,但目前国内对DVT 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国外,而且没有相应的防治方案可供参考。

自2004年3月起,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组织国内50多位骨科专家对骨科大手术后DVT的发病率、危险因素、预防策略等16 个子课题进行调研,参考2004 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 ACCP)发表的第7版《抗栓与溶栓治疗循证指南》等大量国内外文献,起草了《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 草案) 》。2005 年7 月16 日,邱贵兴、戴尅戎、杨庆铭、裴福兴、陈百成、曾炳芳、陈安民、王坤正、王继芳、余楠生、周乙雄、孙天胜和刘强等专家在北京对本建议进行了讨论,会后又分别邀请国内血液科、呼吸科、血管外科、麻醉科等相关专家进行了修改。现将本建议公开发表,作为国内骨科临床医生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参考依据。

一、概述

(一)本建议中“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等。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部位为下肢,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DVT 是肺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的部位可分为远端和近端DVT,位于腘静脉内或以上部位的血栓称为下肢近端深静脉血栓。

(三)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 )

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即通常所称的肺栓塞。

(四)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 )

DVT 和PTE 为VTE 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重要临床表现形式,两者总称为VTE。

(五)导致静脉血栓的因素

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

(六)静脉血栓形成的后果

血栓形成后,可能发展为有症状和无症状的VTE,少数可能发展为致死性PTE。

(七)国内骨科尚未广泛开展DVT预防的原因

1.常将DVT 当作一般的术后反应,认为DVT 发生率低而未加以重视。

2.担心应用抗栓药物引起出血等副作用。

3.认为预防性抗栓治疗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却很少考虑发生DVT 和PTE 所需较高的额外费用。

4.对DVT 和PTE 所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

5.国内尚无预防骨科大手术后DVT 的指导原则。

二、流行病学研究

(一)骨科大手术后DVT 的发生率

DVT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这与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大小、手术时间长短、出血量大小以及诊断方法的不同等因素有关。第六届ACCP 报道了外科(骨科)患者VTE 的危险分级(表1)。

表1 外科(骨科)患者VTE 的危险分级及发生率(%)

危险度

DVT PTE

小腿近端临床性致命性

低危

<40岁,较小的外科手术(30 min以内),无其

他危险因素,长期卧床

2 0.4 0.2 <0.01 中危

有危险因素的较小手术;40~60岁,无危险因

素的非大手术;<40岁,无危险因素的大手术

10~20 2~4 1~2 0.1~0.4 高危

>60岁或有危险因素的非大手术;40~60岁之

间,有危险因素(既往VTE病史,肿瘤,高凝状态)

的大手术

20~40 4~8 2~4 0.4~1.0

极高危

>40岁,既往有VTE病史的大手术;髋、膝关节

置换术,髋部骨折手术,重度创伤,脊髓损伤

40~80 10~20 4~10 0.2~骨科大手术可造成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使患者容易形成血栓,如不采取有效的

预防措施,将导致很高的DVT 发生率。表2 所示为第七届ACCP 报道的骨科大手术后VTE 发生率。

据邱贵兴等报道,关节置换术后DVT 的发生率在未预防组为30.8 %(16/52)、预防组为

11.8%(8/6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余楠生等报道,2001至2005年髋关节置换术后DVT

发生率为 20.6%(83/402),膝关节置换术后为58.2%(109/187 )。吕厚山等报告,1997至1998 年

髋关节置换和膝关节置换术后DVT 发生率为47.1%(24/51)。宋琳琳等报告147 例髋、膝关节置换术

和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后DVT 发生率为42.2%(62/147)。据Liew 等报告,1996至2002 年亚洲人骨科

术后DVT 发生率为10% ~63%。2003 年7 月,在英国伯明翰举行的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 ISTH )

第21 次会议上公布的AIDA 研究初步结果显示,亚洲包括中国骨科大手术患者的DVT 发生率与西方国

家接近。

表2 骨科大手术后VTE 的发生率(% )

术式

DVT PTE

总发生率近端发生率总发生率致命性发生率

THR

TKR

髋部骨折手术42~57

41~85

46~60

18~36

5~22

23~30

0.9~28.0

1.5~10.0

3.0~11.0

0.1~2.0

0.1~1.7

2.5~7.5

注:DVT 发生率计算是基于1980 年后发表的术后临床随访强制性静脉造影的结果,在这些研究中,患者未接受预防性治疗或安慰剂治疗。肺栓塞发生率来自包括预防措施在内的预期研究。THR:全髋关节置换, TKR:全膝关节置换

从表1、2 可以看出,骨科大手术在VTE 危险分级中均位于高危或极高危层中;在住院患者中,骨科大手术后DVT 发生率很高,是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围手术期问题。

2.VTE 的危险因素

VTE的原发性危险因素有:抗凝血酶缺乏症、因子ⅤLeiden变异(活化蛋白C抵抗症)、先天性纤溶异常、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蛋白C缺乏症、蛋白S缺乏症、纤溶酶原缺乏症、因子Ⅻ缺乏症、高半胱氨酸血症、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增多症、血栓调节蛋白异常、异常纤溶酶原血症。

VTE的继发性危险因素有:创伤或骨折、外科手术及止血带应用、脑卒中、瘫痪、既往VTE病史、严重感染、制动、恶性肿瘤、肿瘤静脉内化疗、高龄、中心静脉插管、慢性静脉机能不全、吸烟、妊娠或产褥期、克隆病、肾病综合征、血液黏滞性过高、血小板异常、肥胖、心力衰竭、长途航空或乘车旅行、口服避孕药、狼疮抗凝作用、植入人工假体、心肌梗死、慢性呼吸疾病。

三、DVT 与PTE 的诊断

约50% ~80% 的DVT 可无临床表现,但由于可并发致命性PTE 和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其危害极大。及时发现和治疗都有赖于对疾病状态的早期发现和正确诊断。

(一)DVT 的诊断

1.有症状和体征的DVT 临床特点

(1)多见于手术后、创伤、晚期肿瘤、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

(2)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偶有发热、心率加快。

(3)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端肢体或全肢体肿胀,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出现静脉性坏疽。血栓延伸至下腔静脉时,双下肢、臀部、下腹和外生殖器均明显水肿。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 征和Neuhofs 征阳性。

Homans 征,即直腿伸踝试验。检查时嘱患者下肢伸直,将踝关节背屈时,由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被动拉长而刺激小腿肌肉内病变的静脉,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为阳性。

Neuhofs 征,即压迫腓肠肌试验。

(4)后期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出现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分为:周围型,以血液倒灌为主;中央型,以血液回流障碍为主;混合型,既有血液倒灌,又有回流障碍。

(5)血栓脱落游走可致PTE ( 见后) 。

2.静脉血栓形成的辅助检查

可根据患者病情、医院设备、医生经验等做如下选择:

(1)加压超声成像( compression ultrasonography ):通过探头压迫观察等技术,可发现95% 以上的近端下肢静脉血栓,静脉不能被压陷或静脉腔内无血流信号为DVT 的特定征象和诊断依据,为无创检查,应为筛查的首选手段。高度可疑者,如阴性应5~7d后复查。对腓静脉和无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阳性率较低。

(2)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其敏感性、准确性均较高,为无创检查,适用于对患者的筛选、监测。

(3)放射性核素血管扫描检查(radionuclide venography,RDV):利用核素在下肢深静脉血流或血块中浓度增加,通过扫描而显象,是对DVT 诊断有价值的无创检查。

(4)螺旋CT 静脉造影(computed tomo-venography,CTV):是近年出现的新的DVT 诊断方法,可同时检查腹部、盆腔和下肢深静脉情况。

(5)静脉造影(venography):是确定诊断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且费用高。

(6)阻抗体积描记测定:其原理是在大腿处放置一个袖带,探测充气前后下肢血流量的变化,袖带放气,下肢容量迅速恢复到基线水平被用作是静脉可变性指数。阻抗体积描记测定对无症状DVT 的敏感性差、阳性率低,对有症状的近端DVT 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操作简单,费用较低。

(7)血浆D 二聚体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敏感性较高(>99%)。急性DVT 或PTE 时D 二聚体多大于500μg/L,故D 二聚体<500μg/L可排除诊断。由于术后短期内患者D 二聚体几乎都呈阳性,因此对于DVT 的诊断或者鉴别诊断价值不大,但可用于术前DVT 高危患者的筛查。另外,它对静脉血栓栓塞的诊断并非特异,如肿瘤、炎症、感染、坏死等很多可产生纤维蛋白的情况,D 二聚体也可大于500μg/L,故预测价值较低,不能据此诊断DVT 或PTE。该检查对80 岁以上的高龄患者特异性较低,不宜用于这些人群。

诊断DVT 时,应同时考虑有无PTE 存在,反之亦然。

(二)PTE 的诊断

1.PTE 的临床表现

(1)无论是否合并呼吸困难,胸膜炎样胸痛都是PTE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这种疼痛通常是由于远端栓子刺激胸膜所引起,胸部X 线片上可有实变。

(2)迅速出现的单纯呼吸困难通常是由于更靠近中心部位的PTE 所致,或许与胸骨后的心绞痛样胸痛有关,可能代表右室缺血。对于既往有心力衰竭或肺脏疾病的患者,呼吸困难加重可能是提示PTE 的唯一症状。

(3)晕厥和休克是合并严重的血流动力学反应的中心型PTE 病人的特点,常伴有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心脏血流量减少的体征,如体循环动脉低血压、少尿、肢端发凉和(或)急性右心衰竭的临床体征。

2.PTE 的辅助检查

可根据患者病情、医院设备、医生经验等做如下选择:

(1)胸部X线片:通常有异常表现,最常见两肺(血管)纹理分布不均匀、肺动脉段膨隆、肺梗死、右房室增大及胸膜渗出,但不特异,主要用于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和胸痛。

(2)血气分析:PTE 通常伴有低氧血症,但超过20%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正常。

(3)心电图:PTE 患者可有右心室负荷过重的心电图表现(SⅠQⅢTⅢ图形,V1~V3导联T波倒置,右束支阻滞),但这种改变通常与严重的PTE 相关,且各种原因导致的右心室劳损时也可以出现。

(4)放射性核素肺扫描检查:是无创的诊断技术,应用安全,但特异性有限,对可疑的PTE 诊断有一定价值。由两部分组成:灌注显像和通气显像。灌注显像时,患者仰卧位深呼吸时静脉注射99m Tc标记的巨聚蛋白。微粒被均匀地分布到肺毛细血管床,而毛细血管段将出现暂时的阻滞。在肺动脉分支发生闭塞的情况下,更多的外周血管床无微粒分布,在随后显影中该区成为“冷区”。通气显像则使用包括81m Kr、DTPA、133Xe和99m Tc标记的碳原子等在内的多种物质。

(5)螺旋CT 肺动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pulmonary arteriography,CTPA ):由于敏感性、特异性可达95%,已成为急性PTE 一线筛选方法。CTPA 可以直接观察到肺动脉内的血栓,表现为血管内的低密度充盈缺损,部分或完全包围在不透光的血液之间;或者完全性充盈缺损,远端血管不显影。PTE 的间接征象包括:以胸膜为底的高密度区、条带状高密度区或盘状肺不张、中心或远端肺动脉扩张及面积不等的胸膜浸润。

(6)肺血管造影:使用指征为非侵入性检查无明确结果或无法得到结果,有极高出血危险的罕见情况(如神经外科术后),肺扫描结果异常或高度可疑,使用溶栓和肝素治疗有禁忌证。应注意碘过敏的禁忌证及肺血管造影的相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包括:肾功能损害、左束支阻滞、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和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严重的肺动脉高压( 平均肺动脉压>40mmHg )。急性PTE 直接的血管造影征象包括血管完全阻塞(最好是造影剂柱有凹的边缘)或充盈缺损。PTE 的间接征象包括造影剂流动缓慢,局部低灌注,肺静脉血流减慢或延迟。

(7)超声心动图:可在床边进行。对鉴别突发的呼吸困难、胸痛、循环衰竭及需考虑急性大面积PTE 诊断的其他临床情况有重要价值。超声心动图提示的右室压力负荷过重的特征仅可间接支持PTE 的诊断,如显示肺动脉近端血栓可确诊。

(8)血浆D 二聚体测定:如前所述,其诊断或鉴别诊断的价值不大,但如<500μg/L 可以除外PTE。

四、骨科手术后DVT 的预防措施

目前,临床上尚不能根据DVT 的临床、遗传、生化、免疫等预测特征确定高危病例,不能根据个体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分层次预防,因此现阶段应对所有下肢大型骨科手术患者进行积极预防。

(一)基本预防措施

1. 在四肢或盆腔邻近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

2. 术后抬高患肢时,不要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

3. 鼓励患者尽早开始经常的足、趾的主动活动,并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

4. 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下肢可穿逐级加压弹力袜。

(二)机械预防措施

包括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逐级加压弹性袜,它们均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但在临床试验中,抗栓药物的疗效优于非药物预防措施,因此这些方法只用于有高危出血因素的患者,或与抗栓药物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三)药物预防措施(细则见后)

五、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DVT 的药物预防

(一)目前有下列三种方法(选其中之一):

1. 术前12h 或术后12~24h(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2~4h)开始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术后4~6h 开始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

2. 戊聚糖钠:2.5mg,术后6~8h 开始应用(国内尚未上市)。

3. 术前或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K 拮抗剂,用药剂量需要作监测,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在2.0 ~2.5,勿超过3.0。

上述任一种抗凝方法的用药时间一般不少于7~10d。

(二)上述药物的联合应用会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可能性,故不推荐联合用药。

(三)不建议单独应用低剂量普通肝素、阿司匹林、右旋糖酐、逐级加压弹力袜、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或足底静脉泵预防血栓,也不建议预防性置入下腔静脉过滤器。

六、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DVT 的药物预防

(一)目前有下列三种方法(选其中之一):

1. 术前12h 或术后12~24h(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2~4h)开始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术后4~6h 开始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

2. 戊聚糖钠:2.5mg,术后6~8h 开始应用(国内尚未上市)。

3. 术前或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K 拮抗剂,用药时监测,INR 维持在2.0~2.5,勿超过3.0。

上述三种抗凝方法的任一种用药时间一般不少于7~10d。

(二)上述药物的联合应用会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可能性,故不推荐联合用药。

(三)不建议单独应用低剂量普通肝素、阿司匹林、右旋糖酐、逐级加压弹力袜或足底静脉泵预防血栓,不建议预防性置入下腔静脉过滤器。

七、髋部骨折手术DVT 的药物预防

(一)目前有下列三种方法(选其中之一):

1. 术前12h 或术后12~24h(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2~4h)开始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术后4~6h 开始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

2. 戊聚糖钠:2.5mg,术后6~8h开始应用(国内尚未上市)。

3. 术前或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K 拮抗剂,用药时监测,INR 维持在2.0~2.5,勿超过3.0。

(二)如果手术延迟,建议自入院之日起到手术期间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如术前已应用药物抗凝,应尽量避免硬膜外麻醉。如果患者出血风险较高而禁忌抗凝时,建议选用机械性预防措施。术后持续用药时间不少于7~10d。

八、开始预防的时间和时限

对于大部分接受低分子量肝素预防的患者,首剂既可在术前也可在术后给予。建议权衡药物的抗凝疗效与出血风险决定开始用药的时机。

骨科大手术患者,抗栓治疗往往于出院时停药,而临床研究显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凝血途径持续激活可达4 周,术后VTE 的危险性可持续3 个月。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相比,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的抗栓预防时限更长。因此,在骨科大手术中应该适当延长抗栓预防时限,这一措施可将有症状的DVT 降低60%以上。维生素K拮抗剂(INR2.0~3.0)也能有效预防VTE,但出血危险较高。全髋关节置换、髋部骨折手术后DVT 高危患者的预防时间应延长至28~35d。

九、注意事项

(一)采取各种预防及治疗措施前,应参阅药物及医疗器械制造商提供的使用指南或产品说明。

(二)对DVT高危患者应采用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的综合措施。有高出血危险的患者应慎用药物预防措施,以机械预防措施为主,辅以基本预防措施。

(三)不建议单独采用阿司匹林预防DVT。

(四)决定低分子量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戊聚糖钠等药物剂量时,应考虑患者的肝、肾功能和血小板计数的情况。

(五)应用抗凝药物后,如出现严重出血倾向,应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检查,或请血液科等相关科室会诊,及时处理。

(六)椎管周围血肿虽然少见,但其后果严重。因此,在行椎管内操作(如手术、穿刺等)后的短时间内,应注意小心使用或避免使用抗凝药物。应在用药前做穿刺或置管;在药物作用最小时(下次给药前2h)拔管或拔针;拔管或拔针后2h或更长时间再给低分子量肝素。

(七)使用低分子量肝素的禁忌证是血小板减少症和严重的凝血障碍。

表 3 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的名词

英文缩写英文全称中文意义

APC-R 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

活化蛋白C抵抗由于活化蛋白C无法正常、有

效地水解、灭活FⅤa,使得凝

血酶原酶复合物、凝血酶生成增加、造成体内高凝状态

aPTT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1.手术前检查内源性途径凝

血因子Ⅷ、Ⅸ、Ⅺ、Ⅻ,检查

是否存在上述某因子缺乏或

有特殊抑制物

2.是肝素治疗(监测肝素的首

选指标),凝血因子治疗以及检

测狼疮抗凝物的主要手段

FUT fibrinogen uptake test 纤维蛋白原摄入试验

F V Leiden factor V leiden

mutation 因子V leiden变异会引起抗凝体系的APC不能灭

活变异的FV分子,西方人种

20%~40%的静脉血栓症是由

此引起的。F V Leiden突变会

使血栓症的风险增加到80倍

FⅡG 20210 A G20210A mutation in

prothrombin gene 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凝血酶原基因3’端非编码区的

20210核苷酸G→A的转变,

可增高血浆凝血酶原的水平

与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性

GCS graduated

compression stockings

分级加压弹性长袜

HIT 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肝素诱发血小板减少症

INR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 PR的ISI次方(ISI:

international sensetivity

index,国际敏感指数);INR

的参考值一般为0.8 ~ 1.5

IPC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IPG impedance

plethysmography

阻抗体积描记测定

IVCF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下腔静脉滤器

LDUH low-dose

unfractionated heparin

低剂量普通肝素

LMWH low-molecular- weight

低分子量肝素

heparin

PC deficiency protein C deficiency 蛋白C缺乏症蛋白C是依赖维生素K合成的

蛋白,具有抗凝和促纤溶作

用。蛋白C缺乏症患者有血栓

形成增加的倾向PTS postthrombotic

血栓后综合征

syndrome

tPA tissue plasminogen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activator

UFH unfractionated heparin 普通肝素

VKA vitamin K antagonist 维生素K拮抗剂

参考文献

1 Geerts WH, Pineo GF, Heit JA, et al.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the Seventh ACCP Conference on Antithrombotic and Thrombolytic Therapy. Chest, 2004, 126(3 Suppl):338 - 400.

2 Anderson FA Jr, Spencer FA.Risk factors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 Circulation,200

3 ,107(23 Suppl 1) : 9 - 16.

3 Liew NC, Moissinac K, Gul Y. Postoperative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Asia: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its incidence. Asian J Surg ,2003, 26: 15

4 - 158.

4 Geerts WH, Heit JA, Clagett GP, et al.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Chest, 2001, 119(1 suppl):132 - 175.

5 Turpie AG, Bauer KA, Eriksson BI, et al. Fondaparinux vs enoxaparin for the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major orthopedic surgery: a meta-analysis of 4 randomized double-blind studies. Arch Intern Med ,2002, 162 : 1833 - 1840.

6 Fitzgerald RH Jr, Spiro TE, Trowbridge AA, et al.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c disease following prima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J Bone Joint Surg(Am), 2001,83: 900-906.

7 Kearon C. Dura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prophylaxis after surgery. Chest ,2003,124(6 Suppl ): 386 - 392.

8 O’Donnell M, Linkins LA, Kearon C, et al. Reduction of out-of-hospital symptomatic venous thromboembolism by extended thromboprophylaxis with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following elective hip arthroplasty: a systematic review. Arch Intern Med, 2003, 163: 1362 - 1366.

9 Samama CM, Vray M, Barre J, et al. Extended venous thromboembolism prophylaxis after total hip replacement:a comparison of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with oral anticoagulant. Arch Intern Med, 2002, 162: 2191 - 2196.

10 AIDA: 45th 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 Annual Meeting. San Diego,2003.

11 Hardwick ME, Colwell CW Jr. Advances in DVT prophylaxis and management in major orthopaedic surgery. Surg Technol Int,2004,12: 265 - 268.

12 Dahl OE, Aspelin T, Lyberg T.The role of bone traumatization in the initiation of proximal deep vein thrombosis during cemented hip replacement surgery in pigs. Blood Coagul Fibrinolysis, 1995, 6: 709 - 717.

13 Hull RD, Pineo GF, Stein PD, et al. Extended out-of-hospital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prophylaxis against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patients after elective hip arthroplas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n Intern Med, 2001, 135: 858 - 869.

14 Hull RD, Pineo GF, Francis C, et al.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prophylaxis using dalteparin extended out-of-hospital vs in-hospital warfarin/out-of-hospital placebo in hip arthroplasty patients: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mparison.North American Fragmin Trial Investigators.Arch Intern Med, 2000, 160: 2208 - 2215.

15 Lee A, Agnelli G, Buller H, et al. Dose-response study of recombinant factor VIIa/tissue factor inhibitor recombinant nematode anticoagulant protein C2 in 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patients undergoing total knee replacement. Circulation, 2001, 104: 74 - 78.

16 Raskob GE, Hirsh J. Controversies in timing of the first dose of anticoagulant prophylaxis against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fter major orthopedic surgery. Chest, 2003, 124( 6 Suppl ): 379 - 385.

17 Prandoni P, Bruchi O, Sabbion P, et al. Prolonged thromboprophylaxis with oral anticoagulants 25.Dahl OE, Bergqvist D.Current controversies in deep vein thrombosis prophylaxis after orthopaedic surgery. Curr Opin Pulm Med, 2002, 8: 394 - 397.

18 Agnelli G, Taliani MR, Verso M. Building effective prophylaxis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the outpatient setting. Blood Coagul Fibrinolysis, 1999,10 suppl 2: 29 - 35.

19 Dahl OE.Continuing out-of-hospital prophylaxis following major orthopaedic surgery: what now? Haemostasis, 2000, 30 suppl 2: 101 - 105.

20 Comp PC, Spiro TE, Friedman RJ, et al. Prolonged enoxaparin therapy to prevent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fter primary hip or knee replacement. Enoxaparin Clinical Trial Group.J Bone Joint Surg (Am), 2001, 83: 336 - 345.

21 Agnelli G, Mancini GB, Biagini D. The rationale for long-term prophylaxis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Orthopedics, 2000, 23(6 Suppl ): 643 - 646.

22 Committee for Proprietary Medicinal Products:Points to consider on clinical investigation of medicinal products for prophylaxis of intra- and postoperative venous thromboembolic risk. London. 2000. CPMP/EWP,707 - 708.

23 Dahl OE, Bergqvist D.Current controversies in deep vein thrombosis prophylaxis after orthopaedic surgery. Curr Opin Pulm Med, 2002, 8: 394 - 397.

24 Lie SA, Engesaeter LB, Havelin LI, et al. Early postoperative mortality after 67,548 total hip replacements: causes of death and thromboprophylaxis in 68 hospitals in Norway from 1987 to 1999. Acta Orthop Scand, 2002, 73: 392 - 399.

25 Lie SA, Engesaeter LB, Havelin LI, et al. Mortality after total hip replacement: 0-10-year follow-up of 39,543 patients in the Norwegian Arthroplasty Register.Acta Orthop Scand, 2000, 71: 19 - 27.

26 Ollendorf DA, Vera-Llonch M, Oster G. Cost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following major orthopedic surgery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Am J Health Syst Pharm, 2002 59:1750 - 1754.

27 Bergqvist D, Jonsson B. Cost-effectiveness of prolonged out-of-hospital prophylaxis with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following total hip replacement.Haemostasis, 2000,30 Suppl 2:130 - 135.

28 Matzsch T. Thromboprophylaxis with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economic considerations. Haemostasis, 2000,30 suppl 2:141-145.

29 Gordois A, Posnett J, Borris L, et al.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fondaparinux compared with enoxaparin as prophylaxis against thromboembolism following major orthopedic surgery. J Thromb Haemost, 2003, 1: 2167 - 2174.

30 王乐民,魏林. 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形成. 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

31 吕厚山, 徐斌.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中华骨科杂志, 1999, 19: 155-160.

(中华骨科杂志,2005,25:636 - 640)

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及预防

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及预防 一、概念 静脉血栓栓塞症(VET):是指血液静脉在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 深静脉血栓塞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 肺运动血栓栓塞症(PE):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肺循环功能障碍性疾病。 二、DVT形成机制 (一)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脊髓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了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如患者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而其可能是DVT的首要因素。 (二)静脉壁的损伤:1、化学性损伤 2、机械性损伤 3、感染性损伤 (三)血液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可引起高凝状态和血小板黏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二者的抑制剂水平均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而开放性创伤患者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止血,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下肢DVT的类型: 1、中央型:血栓局限于髂股静脉,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和局部沿静脉行程的压痛,可有静脉曲张。

2、周围型:血栓局限于小腿深静脉丛,表现为小腿肿胀疼痛和压痛,Homans(+),即将足背屈使腓肠肌紧张时可激发疼痛。 3、混合型:血栓弥漫于整条深静脉系统,表现为患肢明显肿胀、疼痛和压痛,沿股静脉行程可摸到其条索状肿块,病人行走较困难。 三、现代护理的发展方向——防治结合 预防在先,加强评估,及时处理深静脉血栓重在预防 (一)预防DVT首先正确评估病人,评估对象:大手术后、各种卧床病人。 评估内容:1、询问患者的健康史,既往有无疾病、手术等诱因 2、评估测量双下肢大、小腿同一部位周径,了解患肢色泽、温度、感觉、脉搏强度,了解有无肺栓塞症状。 3、询问患者已卧床时间,如入院时已卧床一段时间,需经相关检查确诊是否发生DVT,无DVT者,采取预防措施,已形成深静脉血栓者,执行DVT护理措施。 (二)DVT的辅助检查:1、血浆D二聚体 2、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 3、静脉造影:是DVT诊断的金标准 4、放射性核素血管扫描检查 5、螺旋CT静脉造影 (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风险评估表 骨科大手术患者VET的危险分度

如何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如何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目的为了探讨骨科患者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骨科使用手术治疗的患者68例,使用抽签方式将这些患者平均分成两组,预防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共有患者34例,为对照组中的患者提供深静脉血栓检测,为预防治疗组中的患者提供预防措施,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预防措施和治疗效果。结果预防治疗组有2例患者在骨科手术后产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9%,对照组有8例患者在骨科手术后产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3.5%,对比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照组明显比预防治疗组高,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结论使用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术后极易产生深静脉血栓,提高预防措施能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标签:深静脉血栓;骨科;手术;预防措施;治疗方法 深静脉血栓指的是在深层静脉中血液凝结异常产生的,通常发生在骨科手术后,致病原因主要包括:静脉壁受损、血液流动过缓、血液凝结度较高,形成血栓后难以消融,同时向四肢扩散,在深层静脉主干沉积,这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有数据显示,手术后加强对患者预防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文章回顾分析在我院骨科使用手术治疗的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经预防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骨科使用手术治疗的患者68例,使用抽签方式将这些患者平均分成两组,预防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共有患者34例。预防治疗组中男性21例,女性13;年龄37~78岁,中位年龄为(59.3±3.1)岁;按照骨折原因进行分类,11例高空坠落、14例车祸、9例压伤;手术类型:13例髋关节置换术、11例脊柱手术、10例钢板内固定术。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10;年龄41~77岁,中位年龄为(55.7± 2.8)岁;按照骨折原因进行分类,10例高空坠落、17例车祸、7例压伤;手术类型:15例髋关节置换术、6例脊柱手术、13例钢板内固定术。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比分析。 1.2预防与治疗为对照组中的患者提供深静脉血栓检测。为预防治疗组中的患者提供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基础预防措施。手术前做好准备工作,手术流程应规范、认真,使用止血带时注意静脉内膜的保护,帮助患者提高患肢,以便促进血液回流,患者应遵医嘱多翻身,并按照自身情况多进行户外活动,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指征,适当补充体液;②机械预防治疗。手术后为患者进行积极护理,每隔3h对患者的患肢进行一次按摩,按摩时对患肢呈环状挤捏,每次按摩时间不能低于20min,手术后12h内为患者提供5000U低分子肝素,使用皮下注射方法;倘若效果不理想,可以使用足底静脉泵治疗,对于使用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可以为其提供下肢康复器;③药物预防治疗。术后使用的药物主

《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解读

《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解读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避免PTE发生,重在DVT预防! 骨科大手术后VTE发生率较高,是骨科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因而受到骨科界的高度重视,自2009年《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发布以来,我国骨科大手术后DVT发生率显著下降,但比较欧美国家和亚洲平均水平,仍相对较高,需要继续加强预防VTE。 近年来,随着新型抗凝药物的研发及应用、抗凝理论和循证医学的进展,为更好指导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及《中华骨科杂志》以2009版指南为基础,以最新发布的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抗栓与血栓预防指南第9 版(ACCP9)和美国医师协会(AAOS)指南为参考,收集近年来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经骨科专家及相关领域专家讨论形成了2016年版《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新版指南推荐了基于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设计的一个有效且简单可行、经济实用的VTE风险预测工具---Caprini风险评估表。Caprini 风险评估的VTE危险因素评分分为1、2、3、5分项,每分项评分可累加;临床应用时,应权衡抗凝与出血风险后进行个体化预防。根据Caprini评分情况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四个等级。骨科大手术患者评分均在5分以上,属于极高危人群。

VTE预防原则措施还是1、基础预防;2、物理预防;3、药物预防。但细化了具体内容。尤其强调了药物预防是主要措施并较为详细介绍了各药物的特点及应用细节及禁忌症,新版指南在原推荐抗凝药物1、普通肝素,2、低分子肝素,3、Xa因子抑制剂类,4、维生素K拮抗剂,基础上增加了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删除了原版中“不建议单独采用阿司匹林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同时增加了安全方便的Xa因子抑制剂类新型口服抗凝剂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的使用及具体方法说明。仍然强调了各药物使用开始时间和时限,对施行THA、TKA及HFS患者,药物预防时间最少10~14 d,THA术后患者建议延长至35 d。 强调了有高出血风险的患者,推荐采用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梯度压力弹力袜预防,不推荐药物预防;当高出血风险下降时再采用与药物联合预防。增加提示了对于出血风险较高或对药物和物理血栓预防具有禁忌证的患者,不建议放置下腔静脉过滤装置作为常规预防PTE的措施。 新版指南对DVT与PTE的辅助检查诊断方法特点也进行了介绍。也指出虽然未发现下肢DVT,但并不能否定PTE的存在。 多次强调了VTE预防和出血风险的平衡,术前术后均需评估出血风险,合理选择抗凝药物。提出应充分重视抗纤溶药物与抗凝药物的平衡,增加推荐不影响DVT发生的抗纤溶止血药物氨甲环酸在关节置换术中使用。

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概述:静脉血栓栓塞(VTE)为住院患者头号潜在、可预防的死亡原因,为手术后患者严重、可预防的并发症。有文献表明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手术后VTE发病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患者。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当深静脉中形成血块时,即发生深静脉血栓,最常见于胳膊和腿、当深静脉血栓脱落到肺部时,即是肺栓塞。每年因静脉血栓栓塞夺去患者生命大概10万名。 二、手术后患者VTE高危风险因素: 1.做手术本身增加VTE风险 2.手术后很多患者卧床时间长,血流缓慢。 3.之前有过VTE者,再发风险增高。 4.其它VTE危险因素:肥胖、肿瘤、家族史、抽烟或慢性疾病。 三、术后预防VTE3要素(在医师指导下,需手术当晚住院的手术患者,应采取VTE预防措施): 1.下地活动(Walking):下床,行走,每天至少3次、尽量多的努力下床、行走(即使一步或两步),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至关重要。 2.连续压缩装置(SCD):躺或坐时佩戴SCD——包裹小腿的袖套,启动时挤压腿部以保持血液流动。 3.术后超声检查,双下肢无血栓形成的患者建议穿弹力袜。 四、DVT症状 1.DVT症状包括肿胀,压痛,疼痛,和/或皮温高。 2.PE症状为呼吸困难和胸痛,呼吸时更明显。 3.VTE亦可无症状 五、DVT治疗

1.如果患者行骨盆或腹部肿瘤手术,或髋、膝关节置换,医师或建议出院后短期服用血液稀释药物。 2.脊柱手术VTE:脊柱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尤其高,由于术后急性疼痛活动受限,术前存在的神经肌力减退或残障,以及其它血栓栓塞的高危因素等。如创伤或肿瘤手术后采用弹力袜和连续压缩装置、机械预防措施等安全有效,而脊柱手术后抗凝药物预防却未广为接受。鉴于抗VTE药物对凝血功能之影响,凝血功能受影响后局部血肿压迫脊髓、神经根可能造成严重之神将损害,目前包括NASS和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对脊柱手术后VTE预防用药,尚无统一的指南。

重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预防

重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预防 静脉血栓栓塞是骨科、妇产科、脑系科等大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thrombosis,DVT) 和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临床上轻者无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尤其对于肺栓塞来说,肺栓塞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在美国是继高血压、心肌梗死排序第3位的循环系统疾病。长期以来,我国医学界一直将PTE视为少见病,以致造成大量的漏诊、误诊,许多病人因此而致残、致死。急性PTE起病急,病死率高,在近期创伤、脊柱、下肢骨折后卧床,骨科手术后的病人中时有发生,而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误诊率仍高达80%左右。PTE 是住院期间较常见的肺部疾病和致死原因之一。 1、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的原因分析 1.1血流缓慢、静脉内膜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手术中脊髓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血流减慢; 麻醉时静脉壁平滑肌松弛,使内皮细胞受牵拉而胶质暴露;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以及术中出血、输血等。大手术后,凝血因子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因而处于高凝和抗凝功能削弱状态。大手术后,因切口疼痛或其它问题须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 有时膝下垫枕呈屈曲状态,均可使血流缓慢,从而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大手术后的感染可致血管周围组织化脓性炎症,亦可损伤静脉管壁的内膜,使血小板黏附在病变的内膜上,进而发展成血栓。下肢深静脉是最常见的静脉血栓形成部位。

由于解剖因素,左下肢DVT的发生率高。大于35岁,肥胖以及术前长期住院,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常伴有静脉血流缓慢,故DVT的发生风险也升高。此外,合并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静脉曲张、有静脉血栓形成史及血凝异常疾病,均可增加围手术期发生DVT的风险。 1.2肺栓塞(pulmonnary embolism,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其发病率在心血管疾病中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占致死原因的第三位。手术是引起肺栓塞的高危因素。肺栓塞发生的危险程度与手术大小、手术时间和患者年龄密切相关。最常见的是静脉系统的血栓随血流堵塞肺动脉而发生的疾病,血栓多来自机体的深静脉,肺栓塞患者中约80%存在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在致死性肺栓塞的病例中,下腔静脉、髂总静脉、股静脉血栓出现的几率是腘静脉、足部静脉血栓发生率的3倍。 2、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临床表现 2.1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约50%~80%的DVT 可无临床表现。临床有症状和体征的DVT均由于血栓所致静脉壁炎变及静脉回流 障碍所引起的,因而其症状完全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大小和部位以及血栓形成的范围和性质。DVT临床上常分为两类: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前者由于范围较小,临床症状可不明显,仅有小腿部疼痛和压痛以及小腿轻度肿胀(不超过健侧3 cm),Homa ns征(直腿伸踝试验) 阳性,Neuhof征(腓肠肌压迫试验)阳性。

深静脉血栓指南(中华医学会骨科)邱贵兴

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通信作者:邱贵兴E-mail: qguixing@https://www.doczj.com/doc/ec9302479.html, 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率较高,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对骨科大手术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减轻患者痛苦,大量的医药经济学研究证实还可降低医疗费用[1]。为提高与骨科相关的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水平、规范预防方法,特制订“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本指南中的“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replacement,TKR)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hip fractures surgery,HFS)[2]。本指南仅为学术性指导意见,具体实施时必须依据患者的医疗情况而定。 一、概述 1. 静脉血栓栓塞症: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3]。包括两种类型: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即静脉血栓栓塞症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 2. 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下肢近端(腘静脉或其近侧部位)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肺栓塞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降低发生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 3.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的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4,5],是骨科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4. 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流行病学:国外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如表1所示[2]。一项亚洲7个国家19个骨科中心407例人工全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及髋关节周围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调查研究[6]表明,经静脉造影证实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3.2%(120/278)。国内邱贵兴等[7]的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在未预防组为30.8%(16/52)、预防组为11.8%(8/68)。余楠生等[8]报告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0.6%(83/402),膝关节置换术后为58.2%(109/187)。吕厚山等[9]报告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7.1%(24/51)。陆芸等[10]报告股骨干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30.6%,髋部骨折术后为1 5.7%。 二、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 任何引起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其中骨科大手术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极高危因素[11,12]其他常见的继发性危险因素包括老龄、创伤、既往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肥胖、瘫痪、制动、术中应用止血带、全身麻醉、恶性肿瘤、中心静脉插管、慢性静脉瓣功能不全等。少见的原发性危险因素有抗凝血酶缺乏症等。危险因素越多,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就越大,当骨科大手术伴有其他危险因素时,危险性更大。骨科手术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分度如表2所示[13,14]。 三、预防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 对接受骨科大手术患者需常规进行静脉血栓预防。预防方法包括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 1. 基本预防措施[15,16]:(1)手术操作尽量轻柔、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2)规范使用止血带;(3)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4)常规进行静脉血栓知识宣教,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5)术中和术后适度

深静脉血栓形成健康宣教

静脉血栓栓塞症抗凝治疗健康宣教 1、什么是静脉血栓栓塞症 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包括两种类型: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即静脉血栓栓塞症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 2、什么是深静脉血栓形成: 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下肢近端(腘静脉或其近侧部位)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肺栓塞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降低发生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 3、什么是肺动脉血栓栓塞症: 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的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 4、哪些手术是骨科大手术 目前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replacement,TKR)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hip fractures surgery,HFS),对于其他一些创伤手术目前国内尚没有定论,但普遍认为对于高危患者的手术后应予相关抗凝治疗。 5、中国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 6、静脉血栓栓塞症有哪些危险因素 任何引起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其中骨科大手术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极高危因素之一。其他常见的继发性危险因素包括老龄、创伤、既往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肥胖、瘫痪、制动、术中应

用止血带、全身麻醉、恶性肿瘤、中心静脉插管、慢性静脉瓣功能不全等。少见的原发性危险因素有抗凝血酶缺乏症等。危险因素越多,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就越大,当骨科大手术伴有其他危险因素时,危险性更大。 7、如何评估骨科手术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分级 8、骨科手术的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原则是: 9、基本预防包括内容有哪些? 手术操作轻巧:减少静脉内膜损伤 规范止血带的应用 术后抬高患肢 鼓励患者主动活动:尽早下床 术中和术后补液:多饮水,避免脱水 改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控制血糖血脂 10、物理预防可以采用哪些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作者:时德(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LDVT)是临床常见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虽然近年来对DVT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发病率仍呈逐年上升的趁势[1]. Aqulia报道[2]在美国各种疾病死亡的患者中,有DVT形成者占尸检的72%,每年因肺栓塞死亡的人数达50 000~200 000,在严重创伤的伤员中,60%并发下肢DVT。每年因患此病而丧失的劳动力大约200万人。Rathbun等[3]统计美国每年新增DVT患者超过60万人,其中DVT所致的死亡患者总数接近10万人。 Heit等[4]报道欧美国家对各自过去30年人口调查发现,每年DVT的发病率1.0~1.6/1 000人。我国目前尚无DVT相关发病率统计资料,但有资料显示,DVT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徐宝立等[5]报道髋部骨折术后DVT发生率达16.7%,吕厚山等[6]报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 发生率为47.1%。 DVT严重时可引起致命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7-8],Kahn等报道50%左右的DVT最终发展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可见DVT危害范围广且严重,因此,探讨LDVT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显得尤为重要[9]。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危险因素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主要包括三个相关因素,即Virchow提出的三要素:(1)血管壁损伤;(2)血流缓慢;(3)血液高凝状态。 LDVT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老、长期卧床、近期施行较大手术(尤其是下肢、盆腔等手术时的长时间仰卧、长时间截石位、长时间肢体制动、长时间坐位)、脑中风、恶性肿瘤、骨折、肢体制动、妊娠、产褥期、各种慢性病、静脉曲张、肥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脓毒血症、口服避孕药、长时间乘座飞机、火车、汽车等。抗凝血酶、蛋白C和蛋白S的缺乏,以及Vleiden突变导致的抗活化蛋白C现象所致的遗传性促血栓因子。高半胱氨酸血症、某些维生素类如B12、B6或叶酸的缺乏。此外,纤溶系统异常、纤维蛋白原缺乏,因子II 突变和因子VIII水平的增高也是血栓形成的潜在原因。 在某一个体常是以某一危险因素为主,也常有其他因素的参与,因而分析主要危险因素至关重要。成年人发生DVT要具备2个危险因素,而儿童则往往要具备4个以上的危险因素。Oger等[10]报道65岁以上,以前曾有静脉血栓史;高危情况(最近3个月内有外科手术史或下肢外伤史);恶性肿瘤以及静脉曲张等5个因子是影响DVT发生的独立变量。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发表时间:2019-09-23T14:44:53.847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6月12期作者:蒋英琼 [导读] 根据医学研究数据统计,各科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各不相同,但由于骨伤是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在骨伤手术后容易引起其他临床反应导致形成血栓,因此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最高。 蒋英琼 (芦溪中心卫生院;四川南充637544) 根据医学研究数据统计,各科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各不相同,但由于骨伤是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在骨伤手术后容易引起其他临床反应导致形成血栓,因此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最高。骨科术后人体的静脉容易被压迫,降低了血液循环的速度,同时会使血管内壁的细胞组织受损,导致血凝现象的发生。因此,骨科手术时伤口越大,越容易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但从目前医学研究的现状来看你,医学工作者对于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危害也越来越重视,与此同时,也开始不断研究其发病机制和预防措施。 一、什么是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血液凝结在深静脉处的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当血栓形成后,如果没有采取及时的护理措施,会使血栓继续扩散到更多的深静脉主干上,导致患者留下后遗症,长此以往会使患者的生活质量骤减,甚至可能会伴随并发症状的出现,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从目前医学的临床研究来看,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分别为静脉壁受损、血液循环不正常、雪凝较快。而在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是指患者体内的静脉组织处由于三大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血凝块。其临床症状主要为患者单侧下肢出现疼痛和肿胀的现象,其中属左下肢最易出现该情况。但由于骨科术后血栓的形成没有明显的早期症状出现,从而使深静脉血栓的发病不被重视。因此,医学工作者需要特别注意骨科术后患者的下肢情况,一旦怀疑出现深静脉血栓的症状就需尽早进行血液检测并作出及时的诊断。 二、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关医学研究资料表明,骨科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和患者手术的大小、出血量、手术部位、手术时间以及治疗方式密切相关。骨科术后容易使患者的静脉组织受到损伤,导致血流速度缓慢、血液凝聚程度加快,最终形成血栓。总结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手术部位。根据国际医学会议发布的研究数据统计,我国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和欧洲国家概率相似,都为44.1%±2.6%。有关医学工作者表明,如果在骨科术后没有进行有效合理的预防,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55.6%。在患者进行骨科手术的过程中,也有一半几率会出现深静脉血栓,而其余的50%会在术后三天内血栓开始溶解。由于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多,再加上静脉组织被严重牵拉,导致血管壁受损、关节部位压迫血管、血流速度减慢,使深静脉血栓形成。②手术时间(t)。手术时间越长,术中创伤部位的发炎症状也会越严重,随着时间长度的增加,炎性细胞也会因此剧增。通过以往的研究数据可看出,当t<40min时,发病率为6.7%;当40min60min时,发病率为69.4%。除此之外,手术过程中创伤感染以及麻醉时间太长,都会刺激静脉发生血栓。③止血带和骨水泥的使用。在骨科手术中使用骨水泥和止血带容易阻碍人体内的血液流通速度,水泥凝固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导致血管受损;除此之外,在骨科手术中有大量的临床实验证明需要以输血来维持人体正常体征,而医院的库存血内无法避免存在细微血块和血粒,这些都会导致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出现。 三、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深静脉血栓堵塞是一种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的疾病之一,应对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重点在于做好预防措施。 除了基本的药物护理以外,护理预防也逐渐成为医学工作者进行临床研究的热点。从护理预防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基础护理、休息和静脉保护三个部分。第一,基础护理。患者在进行骨科手术后身体机能和免疫力都会下降,在术后应提高对患者的营养摄入,以加强患者身体素质为目标,改善患者的营养水平。对于低分子肝素在患者术后的应用,必须严格遵循医护人员的指导要求,确保科学合理有效的用药量,同时在其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口腔和鼻腔等部位,术后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异常出血的状况,并定期观察血小板数量是否达标;在基础护理的过程中,避免患者其他系统受到感染。第二,休息。患者术后应卧床休息半个月左右,避免术后休息时在其小腿下垫枕,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情况;在患者进行康复活动时,可以穿着医用弹力袜,但禁止针对肢体进行按摩或推拿等活动,保持排便通畅,避免排便力度过大,以防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鼓励患者在术后体征状况平稳后尽早下床,进行足趾活动,同时要多配合咳嗽、深呼吸等动作进行。第三,静脉保护。患者在进行骨科术后无法避免静脉给药的治疗过程,需要注意的是重点保护静脉,除了避免使用刺激性药物以外,还应避免静脉注射在同一地方反复进行。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是患者进行骨科术后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患者身体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应对科手术病人实施一级预防的方案和措施,减少患者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同时相关医护人员也应熟悉其发病机制,提高对深静脉血栓的深入了解,丰富临床经验;而群众也应慢慢普及相关疾病的知识,这对于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也是至关重要的。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预防指南-(试行)资料(汇编)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预防指南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病症,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boembolism,VTE)。DVT是常见的一种病症,后果主要是肺栓塞和DVT后综合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和显著影响生活质量。为提高我院对DVT的诊断和预防水平,特制订了DVT诊断和预防指南。本指南的内容用于协助我院临床医生在工作中处理相应的临床问题。本指南并非唯一的临床处理流程。在具体临床实施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及家庭经济情况,对本指南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与妇产科手术的关系:

血液流速缓慢、高凝状态及血管壁损伤是DVT形成的三大因素。 妇产科手术与以上三大因素关系密切。 1.手术因素:盆腔内静脉丰富,膀胱、生殖器官、直肠三个系统静脉彼此相通,形成盆底静脉丛,手术过程中容易出现血管损伤、出血,一方面引起继发性凝血功能增强,另一方面血管损伤引起炎性细胞分泌的白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增加,损伤血管内皮,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麻醉作用下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失去“泵”的功能,术后患者卧床,活动减少,下肢血液回流缓慢,尤其是比目鱼肌内静脉窦的血流,完全靠肌肉的收缩作用才能向心回流。因此,LEDVT多见于小腿深静脉;术前肠道准备、术中失血失液、术后禁食、补液量不足导致围手术期体内脱水,血液浓缩,血黏度增加。 2.肿瘤性因素:许多研究表明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是并发DVT的高危人群,约有5%-20%的恶性肿瘤患者可发生血栓。原因为肿瘤细胞自身可以生成并释放促凝因子,或者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等释放促凝因子,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3.妊娠因素:妊娠期妇女体内雌激素总量明显增加,促进肝脏产生多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大量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此外,妊娠期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盆腔血管扩张、血流缓慢。因此,孕妇LEDVT的发病率高于非孕妇女,剖宫产LEDVT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经阴道分娩者。妊娠合并VTE是造成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妊娠发生VTE是正常妇女的四倍。 4.腹腔镜因素:腹腔镜手术形成CO2气腹压力通常为12-15mmHg,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详细参考)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体腔内不正常的凝结,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血栓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甚至致残。未被诊断和治疗的DVT引起的肺栓塞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死率极高。由于手术相关的DVT大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易被忽视。因此,了解DVT的相关知识可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对DVT的警觉,对于围手术期的患者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减少DVT和肺栓塞的发生,降低患者住院日,医疗费用和病死率。 一围手术期患者DVT的发生机制 要预防DVT,就必须认识其危险因素。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重要因素。 导致高凝状态的遗传性因素 抗凝因子Ⅲ(AT Ⅲ)缺乏、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蛋白C活性抵抗、V因子和R5.6Q条带突变、高半胱氨酸血症、凝血素基因突变(2021A)、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足和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异常。 导致获得性高凝状态的因素 吸烟、肥胖、妊娠、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抗磷脂综合征、恶性肿瘤、抗恶性肿瘤药物、骨髓移植综合征、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和炎性肠病。 评价术中术后DVT的易感倾向,应了解病人年龄、手术方式、既往DVT史和继发诱因。继发诱因包括长时间制动、瘫痪、恶性肿瘤、肥胖、静脉曲张和使用雌激素等。根据上述因素,可将DVT的危险因素分为高、中、低三级。 二DVT基本预防原则是早期运动和使用抗凝药物。 1.手术前: 术前准备常嘱病人禁食、禁水、洗肠并行胃肠减压。如补水不足常致病人处于“脱水”、血容量不足状态,致使血液浓缩,继而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2. 手术中: (1) 病人卧床、下肢制动(捆扎,压迫静脉)均会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郁 滞,组织缺血并导致细胞代谢障碍,使局部凝血酶聚集和纤维蛋白溶解,致局部静脉血栓形成。卧床、下肢肌肉的泵血功能减退,加之捆扎,甚至压迫后,静脉回流障碍,最终发生下肢DVT。 (2) 麻醉导致周围血管扩张,肌肉麻痹、张力减退,泵血功能减退,静脉回流 减少、郁滞。 (3) 术中使用牵引器、压迫,术中器械直接损伤,甚至是手术时误伤、误切、

预防“深静脉”及“肺栓塞”的常规与措施

预防“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常规与措施静脉血栓栓塞是骨外科、妇产科等大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和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临床上轻者无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一、预防 外科、骨科、妇产科大手术患者需常规进行静脉血栓预防。 1.基本预防措施:(1)手术操作轻巧、精细、避免损伤静脉内膜;(2)规范使用止血带;(3)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4)对患者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教育,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以及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5)术中和术后适度补液,避免脱水而增加血液粘度。 2.物理预防措施:足底静脉泵(VFP)、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及梯度弹力袜(GCS),均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避免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病率,与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疗效更佳。单独使用物理预防适用于合并凝血异常疾病、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对于患侧肢无法或不宜采取物理预防的患者,可在对侧肢实施预防。建议应用前筛查禁忌。 二、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治疗措施 1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措施 DVT 的治疗目的可以归纳为3 个方面(1)预防肺梗死造成的死亡;(2)防止静脉血栓复发;(3)防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目前抗凝溶栓是DVT 的主要治疗方法。(1)抗凝疗法。 (2)溶栓疗法。溶栓疗法主要用药是尿激酶、链激酶及t PA。 2对急性肺栓塞的病人要注意全身情况,保持安静,绝对卧床,避免用力防止栓子再次落。严密监测呼吸、心率、血压、静脉压、心电图及血气的变化。给予吸氧提高PaO2,对合并严重呼吸衰竭可使用经面罩无创机械通气或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应避免气管切开,以免在抗凝或溶栓过程中局部大量出血,同时应维持心肺功能,抗休克和纠正心率失常。急性肺栓塞的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等。常用的抗凝药物为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和华法令;常用的溶栓药物为尿激酶(UK)、链激酶(SK)和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

2016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指南·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通信作者:田伟,E?mail:tianweijst@https://www.doczj.com/doc/ec9302479.html, DOI: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6.02.001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骨科大手术后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也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及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对骨科大手术患者施以有效的抗凝预防措施,不仅可以降低VTE的发生率、死亡率,而且可以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费用[1-2]。 2009版《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推广应用以来,我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由20.6%~47.1%[3-5]降低至2.4%~6.49%[6-7],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由30.8%~58.2%[3-5]降低至3.19%[8]。 近年来,随着新型抗凝药物的研发及应用、抗凝理论和循证医学的进展,为更好指导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及《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于2015年5月启动“中国骨科大手术VTE预防指南更新”项目,该项目以2009版指南为基础,以最新发布的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ACCP)抗栓与血栓预防指南第9版(AC?CP9)和美国医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Orthopaedic Surgeons,AAOS)指南为参考,收集近年来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经骨科专家及相关领域专家讨论形成。本指南仅为学术性指导意见,临床实施方案必须依据临床具体情况制定。 一、定义 (一)骨科大手术 本指南中指THA、TKA和髋部骨折手术(hip fractures surgery,HFS,股骨颈、股骨转子间、转子下骨折的内固定手术)[9]。 因在VTE循证医学证据中,骨科大手术中的THA、TKA 和HFS三种手术获得的循证医学证据较充分,故我们将骨科大手术定义为以上三种手术。 (二)静脉血栓栓塞症 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10]。VTE包括两种类型: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两者相互关联,是VTE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 1.深静脉血栓形成:约占VTE的2/3,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多见于下肢深静脉,骨科大手术后常发生,一般无临床症状。根据部位,下肢DVT可分为:近端(腘静脉或其近侧部位,如股静脉)和远端(小腿肌肉静脉丛)[11-12]。近端血管直径大,此部位栓子脱落后,易出现致命性PTE。 2.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导致的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13-14];是导致住院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肺栓塞血栓栓子主要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当下肢近端存在深静脉血栓栓子时,发生PTE的风险更高。 二、流行病学 骨科大手术VTE预防后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欧、美洲DVT发生率为2.22%~3.29%,PTE发生率为0.87%~1.99%,致死性PTE发生率为0.30%[15-16];亚洲DVT发生率为1.40%,PTE发生率为1.10%[17];中国DVT发生率为1.8~2.9%[18]。VTE预防后THA、TKA、HFS术后欧、美洲、亚洲、中国的DVT和PTE发生率见表1,统计数据显示:欧、美洲与亚洲国家DVT和PTE发生率相仿,我国DVT发生率较其他国家偏高,但是PTE发生率稍低。这说明骨科大手术后常规进行VTE预防,可以显著降低DVT与PTE的发生率。 三、VTE的危险因素 静脉血栓形成包括三方面主要因素:静脉内膜损伤、静 指南背景: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自2004年3月 开始组织50位骨科专家对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 (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危险因素、预防 策略等16个子课题进行调查研究。2005年7月组织多 位骨科专家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达成初步共识后邀 请心内科、血管外科等相关专业专家对争议点进行讨 论,将多专业观点与骨科特殊专业性相结合。2005年11月于北京召开指南发布会暨学术报告会,2006年1月发表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 议。自2006年专家建议发表后,经过3年的临床实践 并结合国际研究进展于2009年1月发布指南草案。草 案发布后,得到了广大学者的认可,经多次总结、讨论 后于2009年6月发布了2009版《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 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及《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 于2015年5月启动“中国骨科大手术VTE预防指南更 新”项目,该项目以2009版指南为基础,经过华南、华 北、华东等地多次会议,邀请国内各地区多位骨科知名 专家及心内科、血管外科、血液科专家进行讨论研究, 最终形成现有版本。

预防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南

预防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南 一、概述 1.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 2.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部位下肢深静脉,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可分为下肢近端和远端DVT,前者位于腘静脉或以上部位,后者位于腘静脉以下。肢近端DVT是肺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 3.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omboembolism,PTE):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是骨科围手术期的重要死亡原因。 4.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s thomboembolism,VTE):VT和PTE统称为VTE,因在发病机制上相互关联,两者为同一疾病为VTE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重要临床表现形式。 5.骨科大手术后VTE流行病学:骨科大手术可造成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如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术后患者容易发生VTE。 二、VTE的危险因素 1.继发性危险因素:手术、创伤、既往VTE病史、老年瘫痪、制动、术中应用止血带、全身麻醉、恶性肿瘤、中心静脉插管、慢性静脉机能不全等,其中骨科大手术是VTE的高危因素。 2.原发性危险因素:抗凝血酶缺乏症、因子vleiden突变、因子XII缺乏症、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高半胱氨酸血症、蛋白C缺乏症、蛋白S缺乏症等。当行骨科大手术患者伴有其他危险因素时发生VTE的危险性更大。 三、预防骨科大手术DVT形成的措施 骨科大手术患者需常规进行静脉血栓预防。 1.基本预防措施:(1)手术操作轻巧、精细、避免损伤静脉内膜;(2)规范使用止血带;(3)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4)对患者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教育,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以及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5)术中和术后适度补液,避免脱水而增加血液粘度。 2.物理预防措施:足底静脉泵(VFP)、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及梯度弹力袜(GCS),均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避免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病率,与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疗效更佳。单独使用物理预防适用于合并凝血异常疾病、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对于患侧肢无法或不宜采取物理预防的患者,可在对侧肢实施预防。建议应用前筛查禁忌。 以下情况禁用物理预防措施:(1)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或腿部严重水肿;(2)下肢深静脉血栓症、血栓性静脉炎或肺栓塞;(3)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和梯度压力弹力袜不适用于腿部局部情况异常(如皮炎、坏疽、近期接受皮肤移植手术)、下肢血管严重的动脉硬化或其他缺血性血管病、腿部严重畸形。 3.药物预防措施:有出血风险患者应权衡降低DVT的发生率与增加出血危险的关系。 3.1低剂量普通肝素

《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预防指南》

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预防指南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静脉血栓栓塞症在骨科大手术中发生率较高,是围手术期最主要的死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对骨科大手术患者采用各种方法预防VTE不仅可明显降低其发生,如方法得当也是安全的。为提高中国骨科VTE预防水平、规范预防方法,特制订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预防指南。本指南中提到的“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1]。本指南仅为学术性指导意见,实施时仍须根据患者以及具体的医疗情况而定。 一、概述 (一)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lolism, VTE)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2]包括两种临床类型,即DVT 和PTE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的静脉,以下肢深静脉多见,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下肢近端(腘静脉或以上部位)DVT是肺栓塞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 (三)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2-4],是骨科围手术期的重要死亡原因。 (四)骨科大手术后VTE流行病学:骨科大手术患者容易发生VTE[1](表1)。 我国等亚洲国家的骨科大手术后DVT的发生率(经静脉造影证实)也很高,在一项亚洲7个国家19个骨科中心的407例全髋、全膝关节置换及髋关节骨折手术AIDA研究[6]表明,在完成静脉造影的278例患者中,发生DVT 120例,占43.2%。邱贵兴等[7]报告,关节置换术后DVT 的发生率增高,未预防组为30.8 %(16/52),预防组为11.8 %(8/68)(P<0.05)。余楠生等[8]报道,2001至2005年间髋关节置换术后DVT 发生率为20.6%(83 / 402),膝关节置的术后为58.2%(109 / 187)。吕厚山等[9]报告,1997至1998年间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47.1%(24/51)。陆芸等[10]报告,股骨干骨折的患者DVT发生率为30.6%,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为15.7%。 二、VTE危险因素 任何可引起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VTE的危险因素,其中骨科大手术是VTE的高危因素[11,12] ,其他常见继发性危险因素包括:老年、创伤、既往VTE 病史、肥胖、瘫痪、制动、术中应用止血带、全身麻醉、恶性肿瘤、中心静脉插管、慢性静脉机能不全等。其他少见的原发性危险因素有如抗凝血酶缺乏症等,危险因素越多,发生VTE 的风险就越大,当骨科大手术患者伴有其他危险因素时发生VTE危险性更大。骨科手术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分度情况见表2[13]。 表2 骨科手术患者VTE 的危险分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