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优化诊疗方案

2015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优化诊疗方案

2015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优化诊疗方案
2015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优化诊疗方案

芷江侗族自治县中医医院内一科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2015优化版)

中风病(脑梗死)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95年)、《中医内科学》(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备战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脑梗死)》。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经络

(1)风痰瘀阻证:头晕,头痛,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舌?斜,口角流涎,舌强言蹇,半身不遂,或手足拘挛,舌苔薄白或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或小滑。

证机概要:风痰上扰,肝阳化风,痹阻经脉。

(2)风阳上扰证:常感弦晕头痛、耳鸣目赤,腰腿酸软,突然发生口舌?斜,语言蹇涩,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或弦滑。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痰热内闭,风阳上扰,痹阻经脉。

2、中脏腑

(1)阳闭: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偏瘫,拘急,抽搐;面红气粗,躁动不安,舌红、苔黄、脉弦滑有力。

证机概要:肝阳暴张,气血上逆,痰火壅盛,清窍被扰。

(2)阴闭: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偏瘫,拘急,抽搐;面白唇紫或黯,四肢不温,静而不烦,舌暗淡、苔白滑腻、脉沉滑。

证机概要:痰浊壅盛,风痰上扰,内闭心神。

(3)脱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色苍白,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尿遗,汗出肢冷,舌萎缩,脉沉细微欲绝或浮大无根。

证机概要:元气衰微,精气神脱,阴竭阳亡。

二、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治疗重在祛邪,佐以扶正,以醒神开窍,化痰通腑、平肝息风、化痰通络为主要治法。

1、中经络

(1)风痰瘀阻证

治法:熄风化痰,活血通络。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制半夏、白术、天麻、橘红、茯苓、甘草、生姜、大枣;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白芍、熟地。

加味用药:痰湿甚加桂枝、泽泻;肝阳偏亢者加天麻、钩藤后下、代赭石先煎;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肢体偏瘫者加伸筋藤、续断、桑枝。

中成药:醒脑再造胶囊、银杏达莫或血栓通注射剂等。

(2)风阳上扰证

治法:镇肝熄风、育阴潜阳。

方药: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 天冬、生龙骨先煎、川楝子、生牡蛎先煎、、龟板先煎、茵陈、代赭石先煎、甘草、川牛膝、白芍、麦芽、玄参;天麻、钩藤后下,生石决明先煎,杜仲、川牛藤、桑寄生、黄芩、山栀、益母草、茯神、夜交藤。

加味用药:阳亢红盛,头痛重者加夏枯草;肝风甚,肢体抽搐者加僵蚕、

地龙、全蝎;痰热甚者胆南星、竹沥、川贝母;心烦燥热者加黄芩、山栀、茯神;痰蒙心神者加菖蒲、远志;肾阴虚甚者加枸杞、熟地;肢体偏瘫者加伸筋藤、续断、桑枝。

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等。

2、中脏腑

(1)阳闭证

治法:清肝熄风、豁痰开窍。

方药:羚羊角汤加减。

常用药:白芍、茯神、川贝母、竹茹、菊花、羚(山)羊角粉冲,枸杞、冬桑叶、甘草、生地。

加味用药: 阳亢红盛,头痛重者加夏枯草;肝风甚,肢体抽搐者加僵蚕、地龙、全蝎;痰热甚者胆南星、竹沥、川贝母;心烦燥热者加黄芩、山栀、茯神;痰蒙心神者加菖蒲、远志;肾阴虚甚者加枸杞、熟地;肢体偏瘫者加伸筋藤、续断、桑枝。痰热阻于气道者加竹沥;肝火旺盛者加夏枯草、龙胆草;热结腑实便秘者加大黄、芒硝、枳实;痰热伤津者加沙参、麦冬;

(2)阴闭证

治法:豁痰熄风、辛温开窍。

方药:涤痰汤加减。

常用药: 陈皮、制半夏、茯苓、甘草、枳实、竹茹、生姜、石菖蒲、制南星、人参。

加味用药: 痰蒙心神者加郁金、远志;肝风甚,肢体抽搐者加僵蚕、地龙、全蝎;痰浊闭阻、阳气不温者加桂枝、丁香。

中成药:灌服复方鲜竹沥液。

(3)脱证

治法: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方药:大剂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

常用药:人参、附子、麦冬、五味子。

加味用药: 阴不敛阳,汗出过多者加龙骨、牡蛎、山茱萸;阴津耗伤,舌干脉微者加黄精、玉竹。

3、常见变证的治疗

中风急性重症患者出现顽固性呃逆、呕血等变证,需及时救治。

(1)呃逆

如呃道声短促不连续,神错烦躁、舌质红或红绛、苔黄燥或少苔、脉细数者,可用人参粳米汤加减(西洋参、薏苡仁)以益气养阴,和胃降逆。

如呃声洪亮有力,口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便秘尿亦、腹胀、舌红苔黄燥起芒刺,脉滑数或弦滑而大者选用承气汤加减。予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厚朴、枳实,以通腑泄热、和胃降逆。

如烦热症减轻,但仍呃声频频,可予逆止呃汤(经验方)治疗。青皮、枳壳、旋覆花包,制半复、菜菔子、生姜以和胃理气隆逆,兼有气虚者,可加人参。

如遇难治性呃逆予生皂角研磨,取少许鼻吸喷嚏作。

(2)呕血:出现呕血,祝识迷蒙、面红目赤、烦躁不安、便干尿赤、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无苔、脉弦数者,可予牛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先煎、生地黄、赤芍、丹皮以凉血止血,或选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还可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等鼻饲。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1、中经络

(1)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静脉滴注。如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银杏叶注射液等可以选择使用。

(2)辩证属于热证者,选用具有活血清热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清开灵注射液。

2、中脏腑

痰蒙清窍证:选用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

痰热内闭证:选用清开灵注射静脉滴注;

脱证:选用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等具有扶正作用的中药注射静脉滴注。

在上述辨证施治时,还要根据患者症状变化,具体分析,随证用药。如肝阳上亢,证见眩晕、头痛、肢麻者,当加天麻、钩藤、全蝎、石决明等平肝熄风之品,或者另选他方,不可拘泥;若失语因风痰所致者可合解语丹(远志、全蝎、天麻、甘草、石菖蒲、木香、白附子、羌活、胆南星),以宣通清窍、豁痰熄风;患肢痛者加川乌、附片、制乳香、制没药等,温经通痹、活血止痛;肢体偏瘫可加用伸筋藤、续断、桑枝、地龙等。对本病的治疗中活血化瘀通络之法则应贯穿于各法之中,使正气冋复,瘀滞尽除,偏瘫康复,并防复中。总之,在治病时应益其不足,损其有余,调阴阳,和营卫,益气血,养脏腑,通经络,循证用药,及时建立个体化治疗方案,方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三)针灸治疗

1、应用时机:针灸在病情平衡后即可进行。

2、治疗原则:按照经络理论,可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术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腕踝针、眼针、腹针、梅花针、耳穴敷贴、灸法拔罐等。

3、针灸方法

临床可分为中脏腑、中经络,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主穴:肩髃、极泉、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丰隆、解溪、昆仑、太冲、太溪;闭证加十二井穴、合谷、太冲;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在选择治疗方案的同时,根据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常见症状,如吞咽困难、便秘、尿失禁、尿潴留、复视、语言障碍等加减穴位。如吞咽困难可加翳风等,可采用咽后壁后刺等;尿失禁或尿潴留可加针中极、曲骨、关元等,局部施灸、按摩或热敷。

(1)醒脑开窍针刺法

治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

辅穴: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完骨、天柱;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照海。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者,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者,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者,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者,回太溪、风池;口角歪斜者,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者,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风市。中脏腑闭证加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太冲、合谷;脱证加灸关元、气海、神阙。

操作:先刺双侧内关穴,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相结合的泻法,

操作1分钟;再刺水沟,在鼻中隔下向上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泻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佳。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角,进针1-1.5寸,使针尖刺到三阴交穴,用提插补法,使下肢抽动3次。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1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屈肘成120度角,直刺1寸,提插泻法,使前臂和手指抽动3次;委中采用仰卧直退抬高取穴,直刺0.5-1寸,用提插泻法使下肢抽动3次。风池、完骨、天柱均针向喉结,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1分钟,使局部产生酸胀感。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展开为度。上廉泉针向舌根1.5-2寸,用提插泻法;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2亳升。丘墟透照海穴约1.5-2寸,局部酸胀为度。每日针刺2次,十天为一个疗程,持续治疗3-5个疗程。

(2)项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取0.4×50mm亳针,取项部双侧风池,翳明、供血、刺入约1-1.5寸,针尖稍向内下方,施以每分钟100转捻转手法各15秒,留针30分钟,期间行针3次后出针。再取颈部廉泉、外金津玉液用60mm长针向舌根方向刺入约1-1.5寸,吞咽、治呛、发音分别直刺刺0.3寸,上述各穴均需快速捻转行针15秒出针、不留针。

注意事项: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针刺,年龄较大,身体虚弱的患者,进行针刺的手法不宜过强。

(3)病灶头皮反射区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

适应症:中风失语症。

操作方法:CT片示病灶同侧头皮的垂直投射区的周边为针刺部位,围

针平刺,针数视病灶大小而定,针尖皆刺向投射区中心。得气后捻转1-2分钟,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1次。配穴哑门、廉泉、通里穴平补平泻手法。

注意事项:饥饿、疲劳、紧张时不宜针刺;有自发性出血或操作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出针按压针孔。

4、治疗设备

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以下设备:艾灸盒(箱)、智能中风偏瘫治疗仪、中频治疗仪、神灯治疗仪等。

(四)推拿治疗

依辩证论治原则,根据肢体功能缺损程度和状态进行中医按摩循经治疗,可使用不同手法以增加全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抑制痉挛和被动运动等。避免对痉挛组肌肉群的强刺激,是偏瘫按摩中应注意的问题。按摩手法常用揉法、捏法,亦可配合其他手法如弹拨法、叩击法、擦法等。

(五)熏洗疗法

适应症:中风半身不遂

中风半身不遂熏洗方:桂枝10g,当归15g,红花10g,地龙15g,蜈蚣1条,乳香15g,没药15g,川牛膝15g,伸筋藤15g,局部熏洗患肢30分钟每日1-2次;熄风活血通络。

(六)中药穴位贴敷疗法

适应症:中风急性期

中风贴:天麻3,钩藤3,菖蒲3,远志3,红花1,川芎3,附子2,羌活3,冰片1,,蒜泥调敷涌泉、神阙穴6h qd; 潜阳熄风,化痰活血通络。

(七)耳穴压豆疗法

取穴:肾、内耳、颈椎、神门、肝、交感穴。熄风化痰、养肝肾、通经络。

(八)内科基础治疗

中经络和中脏腑均采用内科基础治疗,参考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脑梗死)》。主要包括: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氧的调整、颅内高压和脑水肿、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抗血小板聚集等。

(九)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肢体关节功能位设定、肢体被动活动训练、肢体主动活动训练、体位变化适应性训练、平衡反应诱发训练、抑制痉挛训练、语言康复训练、吞咽功能训练等多项内容。

(十)护理

护理的内容包括体位选择、饮食、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皮肤护理、导管护理、血压的调理与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中经络一般发病后7日内变化较多,如能及时治疗,护理措施得当,则风火平熄,病情逐渐平稳,预后较好。如逢重症或病后护治不当,则在发病后7日内病势恶化。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要通过望、闻、问、切获取病情、个体状况、心理、社会环境等信息,应用八纲辨证加以分析归纳,确立证型及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提出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护理措施以及健康指导原则,以促进患者康复。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学评价:通过《中风病辩证诊断标准》动态观察中医证候的改变。

2、疾病病情评价:通过Clasgow昏迷量表(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如神志、肢体偏瘫、面瘫、失语等;通过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如吃饭、穿衣、活动能力等;通过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

3、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并发症评价:必要时针对患者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并发症进行评价,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相关量表进行评价。如通过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脑电图评价癫痢,洼田饮水试验评价吞咽障碍等。

(二)评价方法

可在患者不同入院时间,选用不同的评价量表进行评价。

1、入院当天:可选用《中风病辩证诊断标准》、GCS量表、NIHSS量表等先进评价。

2、入院15-20天:可选用《中风病辩证诊断标准》NIHSS量表、Barthel 指数等评价。

四、中医治疗难点与解决思路

中风证系急性脑血管病,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仍居高不下,如何有效降低“四高”,是目前中风病难点和焦点,从临床的角度来说,提高救治效果和康复效果又是关键所在。

难点之一:如何提高中医救治水平,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1)加强宣教。提高人们对中风病发病特点认识,及早就诊、紧急治疗。全社会及医务人员树立“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大脑功能,时间就是康复”的观健康观念。(2)改善医疗条件。建立快速救治体系,进一步强调卒中单元为神经科急诊救治的意义,不断提高救治质量,力求使中风病人能够在最

有效的治疗时间窗内得到有效的救治,从而降低病死率及减轻残程度。(3)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中医要发挥传统中医急救药物的研究如开发,如传统中成安宫牛丸,同时发挥中药的整体治疗优势。(4)动态的辨证施治,治疗个体化。中风病情复杂,变化迅速,个体差异极大,不能一个证型,一个处方一直治到底。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病情演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使治疗更具针对性。(5)早期康复,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提高生存质量。脑病科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卒中单元,形成救治——康复——健康教育与预防一体化的治疗体系。充分利用现代医的康复理论及康复设施,与中医针灸、推拿、神经康复治疗仪、中药熏洗、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等有机结合。难点之二:台何降低发病率和复发率。(1)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在预防中风危险因素及中风病发生的古籍文献研究,以及饮食疗,药物治疗,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研究力度。(2)临床治疗与中医治未病有机结合。如进一步加强中医外治法预防中风。难点之三:我县中风病人较多,神经功能康复(尤其病情较重者)效果仍难以达到患者及家属非常满意的状态,因区域条件限制,我院目前尚无专业神经功能康复师,仅靠临床医生自学或向同行学习交流而掌握的知识来指导患者康复,故而在康复方面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今后应加强康复队伍的培训或引进专业康复师。

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中风病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的证候标准,本标准适用于中风病证

候辨别。

(一)风证

1.起病:48小时达到高峰(2分);24小时达到高峰(4分);病情数变(6分):发病即达高峰(8分):

2.肢体:两手握固或口嗦不开(3分);肢体抽动(5分):肢体拘急或颈项强(7分)。

3.舌体:舌体颤抖(5分):舌体歪斜且颤抖(7分)。

4.目珠:目珠游动或目偏不瞬(3分):正常(0分)o

5.脉弦:是(3分);否(0分)。

6.头晕头痛:头晕或头痛如掣(l分);头晕目眩(2分)o

(二)火热证

1.舌质:舌红(5分);舌红绛(6分)。

2.舌苔:薄黄(2分);黄厚(3分);干燥(4分):灰黑干燥(5分)。

3.大便:便干便难(2分):便干3日末解(3分);便干5日以上末解(4分)。

4.神情:心烦易怒(2分);躁扰不宁(3分);神昏语语(4分)。

5.面目呼吸气味:声高气粗或口唇干红(2分):面红目赤或气促口臭(3分)。

6.发热:有(3分);无(0分)。

7.脉象:数大有力或弦数或滑数(2分)。

8.口中感觉:口苦咽干(l分);渴喜冷饮(2分)。

(三)痰证

1.痰:口多粘涎(2分);咳痰或呕吐痰涎(4分);痰多而粘(6分);鼻奸痰鸣(8分)。

2.舌苔:腻或水滑(6分);厚腻(8分)。

3.舌体:胖大(4分):胖大多齿痕(6分)。

4.神情:表情淡漠或寡言少语(2分);神情呆滞或反应迟钝或嗜睡(3分)。

5.脉象:滑或濡(3分)。

6.头昏沉:有(l分);无(0分)。

7.体胖臃肿:是(l分);否(0分)。

(四)血癖证

1.舌质:舌背脉络癖张青紫(4分);舌紫暗(5分);有癖点(6分);有癖斑(8分):青紫(9分)。

2.头痛;头痛而痛处不移(5分):头痛如针刺或如炸裂(7分)。

3.肢体:肢痛不移(5分);指甲青紫(6分)。

4.面色:睑下青黑(2分);口唇紫暗(3分);口唇紫暗且面色晦暗(5分)o

5.脉象(2分);涩或结代(3分)o

附加分:高粘滞血症(5分)。:沉弦细(l分);沉弦迟

(五)气虚证:

1.舌质舌体:舌淡(3分):舌胖大(4分):胖大边多齿痕或舌痪(5分)

2.体态声音:神疲乏力或少气懒言(l分):语声低怯或咳声无力(2分);伴怠嗜卧(3分);鼻奸细微(4分)

3.动则汗出(2分);安静时汗出(3分);怜汗不止(4分)

4.二便:大便塘或初硬后搪(1分);小便自遗(2分);二便自遗(4分)

5.肢体:手足肿胀(2分):肢体瘫软(3分);手撤肢冷(3分)

6.心悸:活动较多时心悸(l分);轻微活动即心悸(2分);安静时常心悸(3分)

7.面色:面白(l分);面白且面色虚浮(3分)

8.脉象:沉细或迟缓或脉虚(l分);结代(2分):脉微(3分)

(六)阴虚阳亢证

1.舌质舌体:舌体瘦(3分);舌瘦而红(4分)舌瘦而红干(7分);舌瘦而红干多裂(9分);

2.舌苔:苔少或剥脱苔(5分):光红无苔(7分)

3.神情:心烦易怒(l分);心烦不得眠(2分):躁扰不宁(3分).

4.热象:午后颧红或面部烘热或手足心热(2分)。

6.盗汗:有(2分);无(0分).

7.耳鸣:有(2分);无(0分).

8.干燥:咽干口燥或两目干涩或便干尿少(2分)。

9.脉象:弦细或细数(l分).

[证候诊断说明] 证候诊断得分7分为该证候诊断成立;7-14分为轻度;15一22分为中度;

大于23分为重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北京中

医药大学学报,1994年,17(3):64一66)

Glasgow昏迷量表

项目状态分数

睁眼反应自发性睁眼反 4

声音刺激有睁眼反应 3

疼痛刺激有睁眼反应 2

任何刺激均无睁眼反应 1

语言反应对人物、时间、地点等定向问题清楚 5

对话混淆不清,不能准确回答有关人物、时间、地点等定向问题 4

言语不当,但字意可辩 3

言语模糊不清,字意难辩 2

任何刺激均无语言反应 1

运动反应可按指令动作 6

能确定疼痛部位 5

对疼痛刺激有肢体退缩反应 4

疼痛刺激时肢体过屈(去皮质强直) 3

疼痛刺激时肢体过伸(去大脑强直) 2

疼痛刺激时无反应 1 注:GCS包括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运动反应3个项目,应用时,应分测3个项目并计分,再将各个项目的分值相加求其总和,即可得到病人意识障碍的客观评分,见上表。GCS量表总分范围为3-15分,正常为15分,总分低于7分者为浅昏迷,低于3分者为深昏迷。若GCS评分为3-6

分说明病人预后差,7-10分为预后不良,11-15分为预后良好。应用GCS评估病伯反应时,必须以最佳反应计分。

Ⅱ-4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 Stroke Scale,NIHSS )

项目评分标准

1a.意识水平:

即使不能全面评价(如气管插管、语言障碍、气管创伤及绷带包扎等),检查者也必须选择1个反应。只在患者对有害刺激无反应时(不是反射)才能记录3分。0 清醒,反应灵敏

1 嗜睡,轻微刺激能唤醒,可回答问题,执行指令

2 昏睡或反应迟钝,需反复刺激、强烈或疼痛刺激才

有非刻板的反应

3 昏迷,仅有反射性活动或自发性反应或完全无反应、

软瘫、无反射

1b.意识水平提问:

月份、年龄。仅对初次回答评分。失语和昏迷者不能理解问题记2分,因气管插管、气管创伤、严重构音障碍、语言障碍或其他任何原因不能完成者(非失语所致)记1分。可书面回答。0 两项均正确

1 一项正确

2 两项均不正确

1c.意识水平指令:

睁闭眼;非瘫痪侧握拳松开。仅对最初反应评分,有明确努力但未完成的也给分。若对指令无反应,用动作示意,然后记录评分。对创伤、截肢或其他生理缺陷者,应予适当的指令。0 两项均正确

1 一项正确

2 两项均不正确

2.凝视:

只测试水平眼球运动。对随意或反射性眼球运动记分。若眼球偏斜能被随意或反射性活动纠正,记1分。若为孤立的周围性眼肌麻痹记1分。对失语者,凝视是可以测试的。对眼球创伤、绷带包扎、盲人或有其他视力、视野障碍者,由检查者选择一种反射性运动来测试,确定眼球的联系,然后从一侧向另一侧运动,偶0 正常

1 部分凝视麻痹(单眼或双眼凝视异常,但无强迫凝

视或完全凝视麻痹)

2 强迫凝视或完全凝视麻痹(不能被头眼反射克服)

3.视野:

若能看到侧面的手指,记录正常,若单眼盲或眼球摘除,检查另一只眼。明确的非对称盲(包括象限盲),记1分。若全盲(任何原因)记3分。若频临死亡记1分,结果用于回答问题11。0 无视野缺损

1 部分偏盲

2 完全偏盲

3 双侧偏盲(包括皮质盲)

4.面瘫:0 正常

1 轻微(微笑时鼻唇沟变平、不对称)

2 部分(下面部完全或几乎完全瘫痪)

3 完全(单或双侧瘫痪,上下面部缺乏运动)

5、6.上下肢运动:

置肢体于合适的位置:坐位时上肢平举90o,

仰卧时上抬45o,掌心向下,下肢卧位抬高30o,若上肢在10秒内,下肢在5秒内下落,记1~4分。对失语者用语言或动作鼓励,不用有害刺激。依次检查每个肢体,从非瘫痪侧上肢开始。上肢:

0 无下落,置肢体于90o(或45o)坚持10秒

1 能抬起但不能坚持10秒,下落时不撞击床或其他支

持物

2 试图抵抗重力,但不能维持坐位90o或仰位45o

3 不能抵抗重力,肢体快速下落

4 无运动

9 截肢或关节融合,解释:

5a左上肢;5b右上肢

下肢:

0 无下落,于要求位置坚持5秒

1 5秒末下落,不撞击床

2 5秒内下落到床上,可部分抵抗重力

3 立即下落到床上,不能抵抗重力

4 无运动

9 截肢或关节融合,解释:

6a 左下肢; 6b右下肢

7.肢体共济失调:

目的是发现一侧小脑病变。检查时睁眼,若有视力障碍,应确保检查在无视野缺损中进行。进行双侧指鼻试验、跟膝径试验,共济失调与无力明显不呈比例时记分。若患者不能理解或肢体瘫痪不记分。盲人用伸展的上肢摸鼻。若为截肢或关节融合记9分,并解释。0 无共济失调

1 一个肢体有

2 两个肢体有,共济失调在:

右上肢1=有,2=无

9 截肢或关节融合,解释:

左上肢1=有,2=无

9 截肢或关节融合,解释:

右上肢1=有,2=无

9 截肢或关节融合,解释:

左下肢1=有,2=无

9 截肢或关节融合,解释:

右下肢1=有,2=无

8.感觉:

检查对针刺的感觉和表情,或意识障碍及失语者对有害刺激的躲避。只对与脑卒中有关的感觉缺失评分。偏身感觉丧失者需要精确检查,应测试身体多处[上肢(不包括手)、下肢、躯干、面部]确定有无偏身感觉缺失。严重或完全的感觉缺失记2分。昏睡或失语者记1或0分。脑干卒中双侧感觉缺失记2分。无反应或四肢瘫痪者记2分。昏迷患者(1a=3)记2分。0 正常

1 轻-中度感觉障碍,(患者感觉针刺不尖锐或迟钝,

或针刺感缺失但有触觉)

2 重度-完全感觉缺失(面、上肢、下肢无触觉)

9.语言:

命名、阅读测试。若视觉缺损干扰测试,可让患者识别放在手上的物品,重复和发音。气管插管者手写回答。昏迷者记3分。给恍惚或不合作者选择一个记分,但3分仅给不能说话且不能执行任何指令者。0 正常

1 轻-中度失语:流利程度和理解能力部分下降,但表

达无明显受限

2 严重失语,交流是通过患者破碎的语言

表达,听者须推理、询问、猜测,交流困难

3 不能说话或者完全失语,无言语或听力理解能力

10.构音障碍:

读或重复表上的单词。若有严重的失语,评估自发语言时发音的清晰度。若因气管插管或其他物理障碍不能讲话,记9分。同时注明原因。不要告诉患者为什么做测试。0 正常

1 轻-中度,至少有些发音不清,虽有困难但能被理解

2 言语不清,不能被理解,但无失语或与失语不成

比例,或失音

9 气管插管或其他物理障碍,解释:

11.忽视:

若患者严重视觉缺失影响双侧视觉的同时检查,皮肤刺激正常,记为正常。若失语,但确实表现为对双侧的注意,记分正常。视空间忽视或疾病失认也可认为是异常的证据。0 正常

1 视、触、听、空间觉或个人的忽视;或对一种感觉

的双侧同时刺激忽视

2 严重的偏侧忽视或一种以上的偏侧忽视;不认识自

己的手;只能对一侧空间定位

Barthel指数评定表

项目内容

评分

标准

得分

大便失禁0 偶尔失禁或需要器具帮助 5 能控制;如果需要,能使用灌肠剂或栓剂10

小便失禁0 偶尔失禁或需要器具帮助 5 能控制;如果需要,能使用集尿器10

修饰需要帮助0 独立洗脸、梳头、刷牙、剃须 5

洗澡依赖0 自理 5

入厕依赖别人0 需要部分帮助;在穿脱衣裤或使用卫生纸时需要帮助 5 独立用厕所或便盆,穿脱衣裤,冲洗或清洗便盆10

吃饭依赖别人0 需要部分帮助(如切割食物,搅拌食物) 5 能使用任何需要的装置,在适当的时间内独立进食10

需要帮助,但在适当的时间内至少完成一半的工作 5 自理(系、开纽扣,关、开拉锁和穿脱支具)10

转移完全依赖别人,不能坐0 能坐,但需要大量帮助(2人)才能转移 5 需少量帮助(1人)或指导10 独立从床到轮椅,再从轮椅到床,包括从床上坐起、刹15

行走不能动;0 在轮椅上独立行动,能行走45米 5 需要1人帮助行走(体力或语言指导)45米10 能在水平路面上行走45米,可以使用辅助装置,不包15

上下楼梯不能0 需要帮助和监督 5 独立,可以使用辅助装置10

总分

评定者

评定日期

说明:此表是用来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是康复医学的特色及常用的量表之一。可在治疗前中后对患者进行评价。以患者日常实际表现作为依据,而不以患者可能具有的能力为准。0——20分=极严重功能障碍 20——45分=严重功能障碍 50——70分=中度功能障碍

75——95分=轻度功能障碍 100分=ADL自理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经络 (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 (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嗜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二、治疗方案 (一)针刺治疗 1.治则:醒脑开窍针法为主,根据中风的不同症状,使用不同穴位配伍。 (1)中经络: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2)中脏腑(闭证):开窍启闭。 (3)中脏腑(脱证):回阳固脱、醒神开窍。 (4)中风并发症:疏通经络、通关利窍。 2.配方 (1)中经络 主穴I:内关、水沟、三阴交 主穴II:内关、印堂、上星、百会、三阴交

肛漏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

2016年重点优势病种肛漏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结合市级重点专科建设任务、建设目标和学科特点,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以充分继 承发扬传统中医药优势为重点,加强肛肠专科疾病的研究和学科建设、优化中医药治疗肛门疾病的临床诊疗方案,加快学术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将对肛肠科常见疾病全面进行临床诊疗方案的整理、优化工作。 2016年收治的肛漏病人,严格按照汉滨区中医医院肛肠科2015年修订的优势病种肛漏的诊疗方案实施,现就方案实施一年来的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1. 临床疗效与特色指标的分析与评价 临床疗效 2016年共收治肛漏病人30 例,其中高位肛漏病人9例,低位肛漏21例。30例病人中,有合并感染肛痈者,中医辩证属火毒蕴结证3例,热毒炽盛证18例,无合并症者中医辩证湿热下注证8例,阴虚毒恋证1例。 全部手术治疗,手术方案治疗30例,中医药治疗率100%。治愈30例,治愈率100%。特色指标的分析与评价 ( 肛漏主要是用中医的肛漏一次性根治术,另辅以中药制剂的熏洗及外敷、中药直肠滴入,中医药治疗率达100%,验证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该方案在确保临床疗效的同时,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 2. 并发症的分析 肛漏尤其是肛漏术后容易造成术后尿潴溜、排便困难、便时疼痛、创面延迟愈合等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影响伤口愈合,为了降低这些并发症,我科不断总结经验,充分运用中医药特色优势和疗法,与2015年度对比,明显降低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 2016年与2015年各种数据比较 住院时间(天)尿潴留排便困难疼痛延迟愈合 2016年13 08 5 06 2 2015年15 10 5 07 2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 (l)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 (1)痰蒙清窍证:素体阳虚,突发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2)痰热内闭证:起病骤急,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背身热,躁扰不宁,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肢冷汗多,二便失禁,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4)风火上扰证: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5)风痰阻络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蹇,甚则半身不遂,舌苔白腻,脉浮数。 (6)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语,腹胀便干便秘,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 (7)阴虚风动证:平素头晕耳鸣,腰酸,额红,潮热,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脉弦细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中医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西医治疗方案: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编码:I63)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优化、总结

贺州市中医医院 外一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二日

目录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2) 一、诊断 (2) 二、中医治疗 (2) (一)辨证施治 (2) (二)特色疗法 (3) (三)疗效评估及评价: (3) 三、中医治疗难点及应对措施 (3) (一)难点分析: (3) (二)应对措施: (3) 痔病中医诊疗方案 (4) 一.诊断 (4) 二、中医治疗: (4) (一)辨证论治: (4) (二)特色疗法 (6) (三)疗效评估及评价: (6) 三、中医治疗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7) 上尿路结石中医诊疗法案 (8) 一、诊断 (8) 二、中医治疗 (9) (一)辨证论治 (9) (二)特色疗法 (9) (三)疗效评价及评估 (9) 三、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0) 四、应对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急性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一、诊断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施治 1、内治 (1)、瘀滞证 症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泻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 (2)、湿热证 症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利湿解毒。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3)、热毒证 症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燥,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2、外治 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密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或用消炎散加黄酒或加醋调敷;如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可先行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风 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脑血管病范围。 诊断依据 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3、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粱厚味等因素。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4、作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可有异常表现。 5、应注意与痫病、厥证、痉病等鉴别。 证候分类 (1)中经络 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捉。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2)中脏腑 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日赤.肢体强直,口噤,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辩证施治 中经络:①肝阳暴亢:平肝潜阳,羚羊钩藤饮加减。 ②风痰阻络:祛风除痰,宣窍通络,方用解语丹加减。 ③痰热腑实:化瘀涤痰开窍。方用温胆汤加减。 ④气虚血瘀: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中西医病名诊断: 1、中医病名诊断:中风病TCD:BNG080。 2、西医病名诊断:脑梗死ICD-10:I63.900。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痰瘀阻证:日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气滞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 (一)根据中风病患者不同功能障碍采用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法。 1.运动功能障碍 (l)软瘫期:相当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的I-II级。其功能特点为中风患者肢体失去控制能力,随意运动消失,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软瘫期的治疗原则是利用各种方法提高肢体肌力和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活动,及早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同时注意预防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 ①功能训练 运动治疗:只要病人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应及早指导病人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

中风病(脑出血)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出血)急性期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 西医诊断标准: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4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湿蒙窍证:神识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松懈,瘫软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周身湿冷,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闭窍证:神昏,半身不遂,鼻鼾痰呜,项强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肢体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黄干,脉弦滑数。 2、中经络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数。 (2)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脉弦滑而大。 (3)风痰瘀阻证:半身不遂,头晕目眩,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痰多而粘,舌质暗淡或者紫暗,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或浮滑。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头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绛或暗红,或舌红瘦,或者舌有裂纹,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弦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中脏腑 (1)痰湿蒙窍证 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代表方药:涤痰汤加减,配合鼻饲苏合香丸。制半夏9g,陈皮9g,枳实9g,胆南星6g,茯苓15g,石菖蒲9g,竹茹6g;远志9g,丹参15g,甘草9g等。临证加减:病情演化迅速,或肢体抽搐,加天麻9g,钩藤后15g以平肝熄风;痰声漉漉,舌苔厚腻者,加苏子9g,瓜蒌15g以化痰降浊。 中成药:冠心苏合香丸:每日3次,每次1丸。

盆腔炎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方案

盆腔炎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方案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盆腔炎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方案 (2012年) 一、概述:盆腔炎指女性生殖器官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处发生的炎症。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急性盆腔炎继续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危及生命。若在急性期未能得到彻底治愈,可转为慢性盆腔炎。中医的热入血室、带下症亦属于该病范畴。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血常规、血沉,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

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 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 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 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 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 血沉加快。 ③阴道分泌物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 (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1)湿热瘀结证 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②腰骶胀痛;③带下量多,色 黄质稠或气臭。 次症:①经期腹痛加重;②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③口腻或纳呆;④ 小便黄;⑤大便湄而不爽或大便干结。 舌脉: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 或弦数。

8 脑病科 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缺血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1)急性起病。 (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3)头颅CT或MRI显示出血灶。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 (二)证候诊断 1.痰热内闭证:神昏,半身不遂,鼻鼾痰鸣,项强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干腻,脉弦滑数。 2.元气败脱证:神昏,肢体瘫软,目合口张,呼吸微弱,手撤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失禁,舌痿不伸,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3.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中风病诊疗方案

中风(脑梗死)诊疗方案 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回医中医医院心脑病科 (2014年) 脑梗死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 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相当于中医中风病范围。 一.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1.应急措施 脑梗死急性期出现神识昏蒙或严重并发症时,应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救治。 (1)痰热内闭清窍者可灌服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6-8小时1次,鼻饲。 (2)痰湿蒙塞清窍者可灌服苏合香丸,每次1丸,每6-8小时1次,鼻饲。 (3)出现脱症的患者可以选择使用具有扶正作用的中药注射液,如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 (4)腑气不通,大便秘结者,急用星蒌承气汤或大承气汤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或鼻饲。 (5)呕血、便血者,予云南白药0.5~1g,或加用大黄粉3g,每日3次,冲服或鼻饲。 (6)高热不退者,予紫雪散口服或鼻饲,每次1.5g~3g,每日2次。 (7)呃逆频繁,腑气不通者,予大承气汤煎服。也可配合针刺或耳针治疗。 2.辨证论治 (1)中经络 ①风痰阻络证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熄风化痰,活血通络。 方药: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9g,生白术9g,天麻12g,胆南星6g,丹参15g,香附9g,酒大黄6g等。 舌苔黄腻或痰多色黄者,加全瓜蒌30g、浙贝母9g、天竺黄6g以清化痰热;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加桃仁9g、红花9g、赤芍15g以活血通络;头晕、头痛,加菊花9g、夏枯草9g以清利头目。 中成药: 可选择一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血塞通或血栓通)、丹参注射液(或丹参粉针)、川芎嗪注射液、苦蝶子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等。 疗效评估:该类证候为脑梗死急性期的常见证候,据证候学研究资料统计,约占脑梗死患者的60%。化痰通络方在国家“七五”攻关课题的研究中作为“中风病系列方药”之一进行了临床疗效的观察,并开展了相关的基础实验研究,探讨其疗效机制。国家“十五”攻关课题“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开展了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治疗方案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其中,化痰通络方在辨证论治综合治疗方案中使用频率最高。该研究成果获得2005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②痰热腑实证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通腑。 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全瓜蒌30g,胆南星6g,生大黄后下9g,芒硝冲服9g。 大黄、芒硝的用量需根据病人的体质而定,以大便通泻为度,不宜过量,腑气通后改用清热化痰等法治疗。若用药后大便已通,但舌苔剥脱,舌质红或红绛,改用清热养阴法;若采用星蒌承气汤治疗而仍腑气不通时,可改用大柴胡汤,或加入行气之品;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者,加黄连6g、山栀9g以清心除烦。 中成药: 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0.9%生理盐水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点,每日1次。疗效评估:痰热腑实证是中风病急性期的常见证候,在脑梗死中,多见于急性期病情较重的患

诊疗方案设计及优化总结材料

青冈县中医医院 2011年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分析总结及优化方案 慢性肾衰及肾风为我科优势病种,慢性肾衰根据常见的原发病临床表现和预后情况,一般认为中医古代文献中关于本病的描述,散见于水肿、呕吐、癃闭、虚劳关格等病症之中,本病多食水肿、淋证、消渴、血尿等病迁延日久的结果。诸症消退后,长期呈虚劳的表现,其后期呕吐常与癃闭并见,再结合本病的严重预后,故应属于中医“关格”范畴。在过去的一年中我科以慢性肾衰竭作为我科的优势病种之一。针对慢性肾衰及肾风的患者,发挥中医中药特色,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及社会效应。 一、慢性肾衰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2011年我科出院病人共计 366人,其中有慢性肾衰竭患者195例,。其中男性100例,女性95例,年龄49~79(59.39士4.35)岁,病程—天(11.12士1.72)天,其中脾肾气虚证型患者52 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26.6%,脾肾阳虚证型患者30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15.3%,气阴两虚证型患者26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13.3%,肝肾阴虚证型患者30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15.3%,阴阳两虚证型患者33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16.9%,湿浊证患者5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0.025%,湿热证型患者 8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0.04%,水气证型患者4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0.02%,血瘀及虫毒证型患者4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0.02%,中医特色疗法有穴位敷贴,按摩刮痧等特色疗法,其中中医特色疗法参与病例185人次,

占慢性肾衰竭总数的95 %,中药汤剂病例160人次,占195人次中的82.1%。 治疗方法:2011年我科制定的诊疗方案。 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 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显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60%。 有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 稳定: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2.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 (1)临床症状积分减少≥60%。 (2)内生肌酐清除率或肾小球滤过率增加≥20%。 (3)血肌酐降低≥20%; 以上(1)为必备,(2)、(3)具备l项,即可判定。 有效: (1)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 (2)内生肌酐清除率或肾小球滤过率增加≥10%。 (3)血肌酐降低≥10%。 以上(1)为必备,(2)、(3)具备1项,即可判定。

1-脑病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往往安静状态下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缺血性中风的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24h以上;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 (5)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有责任缺血病灶。 (二)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三)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

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3)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中脏腑 (1)痰热内闭证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石决明先煎、夏枯草、菊花、龟板先煎、生地、丹皮、白芍、天竺黄、胆南星等。或选用羚角钩藤汤和温胆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地、钩藤后下、菊花、茯苓、白芍、赤芍、竹茹、川牛膝、川芎、丹皮、半夏、陈皮、栀子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痰蒙清窍证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加减。制半夏、制南星、陈皮、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元气败脱证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推荐方药:急予参附汤加减频频服用,方药为人参另煎兑服、附子先煎半小时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 治法:熄风化痰通络 ①推荐方药: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生白术、天麻、紫丹参、香附、酒

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优化模板(2013版)重点

××××病种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优化模板及书写要求 一、定义 1、中医定义 2、西医定义 定义书写要求:简单概述中医、西医对本病种的定义。 二、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 1、诊断依据的出处 2、诊断要点 3、中医鉴别诊断 (二西医诊断 1、诊断依据的出处 2、诊断要点 3、西医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书写要求: 1、诊断标准的选择要求公认、先进、可行、易推广应用。以医学行业标准或国内外各种专业委员会颁布的标准为准, 可以直接采用国内外的诊断标准,也可以是权威杂志上发表的临床文献所采用的标准, 但要注明出处。 2、诊断标准也可根据权威标准结合我院具体情况,进行修订,必须写明诊断依据的出处和诊断要点。

3、简单写出需鉴别的病种和要点。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证型 1:名称 1、临床表现 (1中医临床表现 (2西医临床表现 2、中西医结合治疗 (1中药治疗 治法: 方药(包括院内制剂 : 方药加减: 书写要求:根据不同症状,写出加减目的和加减的药物。 中成药: (2西医治疗 书写要求:在中西医结合的原则下, 写出西医针对本证型参与治疗的目的和具体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疗法和手术疗法。 (3其他非药物治疗 书写要求:写出治疗的目的和具体治疗方法。 3、疗效评估

书写要求:总结近 3年以来的临床病例, 用数据结合相关科研、论文等资料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进行评估, 指出其临床疗效, 并阐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缩短疗程上、降低费用上、减少药物毒副作用上、降低并发症上、减少患者痛苦上等方面的优势。要将我院在本病种临床实际使用的治疗方法体现在本方案中, 避免照搬教科书和相关诊疗规范的内容。 (二证型 2 ……………… (三证型 3 ……………… (四证型 4 ……………… (五证型 5 ……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难点 (一难点分析 书写要求:对本病种中西医结合治疗难点进行客观分析, 提出的难点符合临床实际,针对性强,通过中西医结合的途径有解决的可能性。 (二解决措施 书写要求:根据难点, 结合科室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提出本病种下一步的主攻方向、创新研究思路和详细、可行的具体措施。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

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治疗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后遗症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因此,恢复期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为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风病)

中风病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血管疾病。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聩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若正气渐衰,多难救治;以肢体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慢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

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i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中经络:中风病而无神志昏蒙者。 中脏腑:中风病而有神志昏蒙者。 起病即出现眩晕、视一为二、瞳神异常、饮水发呛等临床表现者,病情多迅速加重,直中脏腑而出现神志昏蒙。 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神昏者可延长至发病4周。 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在中风病主症的基础上备证候要素的主要临床特征如下: 风证:起病急骤,病情数变,肢体抽动,颈项强急,目偏不瞬,头晕目眩等。 火热证:心烦易怒,躁扰不宁,面红身热,气促口臭,口苦咽干,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舌红或

对咳嗽诊疗方案的总结和优化分析

对咳嗽诊疗方案的总结和优化分析 我科2018年1月共收住咳嗽病人20人。男性10例,占50%;女性10人,占50%。咳嗽,较多人都经历过,有的是一时病起,有的是病久缠身,咳嗽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中医学上称之为“咳嗽”,古代将有声无痰谓之咳,无声有痰谓之嗽,临床多二者并见,一般统称为咳嗽。 一、疗效评价标准 1、治愈:咳嗽、咳痰和其它症状消失,胸部正位片基本恢复正常。 2、好转:咳嗽、咳痰和其它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胸片检查病情减轻。 3、无效:达不到以上疗效标准。 二、治疗方法和分析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西药予消炎、化痰药物对症治疗,必要时结合雾化。 (二)中医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寒袭肺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杏苏散加减。 2、风热犯肺证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

3、燥邪伤肺证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推荐方药:桑杏汤加减。 4、痰热蕴肺证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推荐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 5、肝火犯肺证 治法:清肝泻肺,顺气降火。 推荐方药:加减薤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6、肺阴亏虚证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推荐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7肺气亏虚证 治法:补益肺气,化痰宁嗽。 推荐方药:补肺汤加减。 三、诊疗常规总结: 患者经常规诊疗予西药消炎化痰、雾化结合中医辨证方药1周后,咳嗽、咳痰症状较前全部有好转,为尽快减轻患者痛苦,尽量缩短病程,减少住院时间,我科在主任带领下,医师查阅大量资料、指南,经过讨论后决定优化治疗方案。 四、优化方案: 1、现正值冬季,为咳嗽病高发季节,多为风寒袭肺,在常规治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精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诊疗 方案精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进行诊断。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找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侯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中风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中医诊疗规范 一、定义 中风也叫脑卒中。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总体上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由于本病发生突然,起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多端而速疾,有晕仆、抽搐,与自然界“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本病常留有后遗症,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因此,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本病多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逸适度、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触发,引起脏腑阴阳失调,血随气逆,肝阳暴涨,内风旋动,夹痰夹火,横窜经脉,蒙蔽神窍,从而发生猝然昏仆、半身不遂诸症。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 由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中风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 中经络,常见证型有: ①风痰入络证治宜祛风化痰通络。方用真方白丸子加减。 ②风阳上扰证治宜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③阴虚风动证治宜滋阴潜阳,熄风通络。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 中脏腑,除见中经络的症状外,还有朦胧思睡或昏愦无知等神志症

状。又可分为闭脱二证: ①闭证。闭证分痰热腑实、痰火瘀闭、痰浊瘀闭证; ②脱证。脱证治宜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部分中风病人留有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这与病情轻重,治疗和护理是否及时得当有关。 二、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神经科学会1996年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全部经CT或MRI确诊。 脑脊液、眼底检查及头颅CT、核磁共振等有助中风的准确诊断。早期头颅CT检查有助于鉴别中风属于出血性或者缺血性,还可以区分不同部位的出血,是中风必须的首要检查。具体标准: 1.1、缺血性中风: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发病急骤,多数无明显头痛、呕吐等先兆症状;有颈动脉系统或(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闭塞或扭曲。造影摄片时应将颈部包含在内;急性脑缺血性中风发作24-48小时后,头部CT可显示缺血病灶。核磁共振检查提示动脉系统的狭窄和闭塞;局部脑血流测定,可提示局部脑缺血病变。根据病情可选择:经颅多普勒,血管功能评价。1.2、出血性中风:既往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突然出现意识障碍和偏瘫;CT表现为高密度影区,出血可破入脑室。临床上根据患者意识清醒与否、是否昏迷、偏瘫程度等将出血性中风分为三级。根据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血脂、血糖、凝血功能、电解质、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