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出版信息化_十二五_时期发展规划_

新闻出版信息化_十二五_时期发展规划_

新闻出版信息化_十二五_时期发展规划_
新闻出版信息化_十二五_时期发展规划_

新闻出版信息化“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

新闻出版总署

大力推进新闻出版信息化建设是国家“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新闻出版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各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及各类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管理能力、业务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成绩与形势

(一)发展成绩

“十一五”期间,新闻出版信息化得到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信息技术与新闻出版的融合逐步加强,信息化保障环境明显改善。信息化建设在提高新闻出版行政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加快数字出版发展步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新闻出版电子政务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版权监管平台(一期)、网络出版监管小型实验系统、书号实名申领信息系统、全国图书在版编目系统已投入运行,新闻出版行业监管和服务信息系统(OA二期)、网络出版监管系统一期工程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总署与各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门户网站不同程度地提供了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和互动交流服务,政务公开取得较大成效,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电子政务安全体系取得较大进展,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得到加强。

——行业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发展。新闻、出版、印刷、复制、发行等单位着力加强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依靠信息技术不同程度地提升了自身管理水平,业务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电子商务应用步伐逐步加快。新技术企业不断拓展参与新闻出版产业链中各项业务的程度和范围,催生了丰富的数字出版新业态,使之成为新闻出版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闻出版信息标准化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国新闻出版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组织制定了《新闻出版信息化标准体系表》,相继发布了电子政务系列标准,全面启动了数字出版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新闻出版信息标准化工作在行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行业信息化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发展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实现新闻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期,更是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重要时期。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加强行政管理创新和服务型政府建设,迫切需要信息化建设的有力保障;新闻出版单位管理模式不断创新,产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变,转型升级步伐日益加快,迫切需要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支撑。超高速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不断涌

栏目主持/朱 音

现,迫切需要信息化建设的积极回应。信息化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闻出版信息化建设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面对新的形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闻出版信息化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与新技术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发展理念尚未成型,对新闻出版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亟待提高,资金投入亟待加大;行业信息化发展不平衡,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力度不够,新闻出版信息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亟待健全;信息化系统建设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突出,新闻出版信息化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亟待加强;信息技术与行业核心业务的融合程度有限,信息化对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拉动作用亟待提升;新闻出版信息化标准建设任重道远,大量数字出版标准尚未制订,信息化标准体系亟待完善;信息化人才总量不足,复合型人才较为匮乏,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健全,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统领,紧紧围绕“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与改革目标,把信息化作为覆盖新闻出版行业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创新体制机制,全面规划,整体推进,加强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完善标准规范,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发挥信息化对行业的保障、支撑与引领作用,促进新闻出版业的科学发展,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感召力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基本原则

1.顶层设计,分步实施

从行业信息化全局出发,统筹做好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着力避免各自为政、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落实规划任务,保证新闻出版信息化建设集约化、应用平台化、服务整体化。

2.资源整合,共建共享

以政府为主导,新闻出版单位共同参与建设,整合新闻出版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在确保权利人合法权益的条件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信息互联互通,政务公开透明,为行业信息化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需求导向,深化应用

以新闻出版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实现信息技术与行业管理、业务应用的深度融合,从整体上提高行业信息化综合应用水平,提升信息化支撑和引领能力,探索信息技术应用、服务于新闻出版业的科学发展模式。

4.示范引领,分类指导

创建新闻出版信息化示范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加强对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信息化工作的分类指导,促进新闻出版业信息化全面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新闻出版信息化“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至2015年,建成网络互联互通、资源整合共享、业务有效协同、两化深度融合、标准体系完备的新闻出版信息化新格局,实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明显加大,行政管理、公共服务、改革发展和走出去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对新闻出版业的牵引推动作用明显增强,新闻出版信息化建设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

——构建应用协同的电子政务体系。整合总署各业务系统和网站,并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实现总署与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协同,行政审批项目的受理、承办、批准、办结和告知等环节实现全程网上办理,总署和省级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平均达到85%以上。

——建立权威的新闻出版信息资源中心。建立包括行业基础信息、产品内容、政务信息等在内的新闻出版信息资源中心,并建立3~5个区域或省级分中心,总署和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共享率平均达到50%以上。

——实现信息技术与新闻出版业的深度融合。深化信息技术在新闻出版单位生产经营管理环节的应用,推进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从企业信息应用向业务流程优化再造转变,从单一企业应用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应用转变。

——构建完整的新闻出版信息化标准体系。遵循突出重点、急用先行、分步建设的原则,制订与新闻

出版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信息化标准,形成涵盖新闻出版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出版等信息化建设重点领域的标准体系。

——建立完善的行业信息化基础环境。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和新闻出版单位的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满足业务应用需求,总署和省级行政管理部门电子政务网络互联互通率平均达到85%。

——建立完善的新闻出版信息化保障体系。根据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涉密系统分级保护的相关要求,建立新闻出版电子政务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推动行业建立信息化安全的长效机制和运行维护体系。

四、主要任务

(一)推进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提升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规划和计划的制订,以整合原有系统、优化业务资源为主线,不断扩大应用范围,逐步实现新闻出版电子政务应用覆盖全业务、全流程。加大新闻出版行业与地方电子政务应用发展的条块结合统筹力度,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应将电子政务建设内容纳入当地政府电子政务规划和年度计划,确保电子政务应用整体协调发展。加强政府网站的运行维护保障,开展绩效评估和考核,大力提高网站服务能力,推进公共权力运行、公共资金使用和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的网上公开和电子监察应用。

(二)整合新闻出版信息资源,奠定行业跨越式发展基础

加强对新闻出版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共享、开发利用的规划和计划的制订。整合新闻出版行业基础信息、产品内容、政务信息等数据资源,分地区、分领域、分阶段建设高质量的新闻出版信息资源。建立健全信息资源产生、传输、存储、管理、共享、利用、维护、服务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和标准,提升信息资源管理水平和利用效能,提高信息资源的准确性、可靠性、可用性和安全性。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工作推进机制,梳理信息内容,明确程序,建立制度,落实责任。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据属地管理原则,负责本地区信息资源的建设和管理。新闻出版单位应加快出版资源的数字化步伐,加大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

(三)加强信息技术与新闻出版业的深度融合,促进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中的牵引作用,推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不断提高新闻出版信息化的层次和水平。新闻出版单位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在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实现管理创新,广泛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SCM)、客户关系(CRM)等管理信息系统,以集成应用促进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加大对电子商务的支持力度,鼓励传统出版发行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推动线上、线下资源互补。建立国家级出版发行云服务平台,实现出版发行全产业链的互联互通和有效协同。推进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与新闻出版业的深度融合创新,构建面向多渠道、多终端的数字复合出版流程,树立一批信息化示范企业,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四)推动行业信息化标准建设,规范行业信息化发展

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新闻出版规律并与国际接轨的新闻出版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涵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出版领域的信息采集、加工、标引、聚合、交换、发布、呈现、存储、检索、管理、服务、交易、评估、安全、版权等方面的标准。重点加强新闻出版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和流程标准,网络原创文学、数据库出版、手机出版等数字出版新业态标准,数字资源格式类标准的制订。加强新闻出版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的数据资源类、技术开发与应用接口类、管理与实施类标准的制订,并积极推动工程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完善以全国新闻出版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主导、行业单位广泛参与的标准制修订工作机制。积极开展信息化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推动信息化标准的贯彻执行。新闻出版单位应重视标准化工作,广泛应用新闻出版信息化标准。

(五)推进行业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提高信息化支撑能力

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及公共网络资源,建设统一规范、分级管理的新闻出版电子政务网络基础环境,实现总署与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化执法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新闻出版单位应加大机房、网络设备、存储设备、安全设备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进使用正版软件工作,满足新闻出版业系统整合、信息共享、应用发展和业务协同的需要。

(六)完善信息安全及运维体系,提高信息化建设安全保障能力

根据国家信息安全相关要求,建立完善信息安全管理规范和等级保护工作机制,加强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工作,切实保证国家秘密和文化安全。充分考虑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大力深化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加强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设施建设,健全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加大信息安全宣传、培训和监督检查的工作力度,推进新闻出版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测评、加固整改工作有序开展。建立健全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标准规范,建立高效的运行维护管理机制。加强信息系统安全及运行维护工作,以专业技术队伍为基础,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运行保障体系,提高信息化建设安全、运行保障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五、重点工程

(一)新闻出版电子政务综合平台

完善新闻出版电子政务标准体系,规范整合总署各类行业监管和办公系统,打造一体化的政府网站群,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体系,初步形成新闻出版电子政务综合平台,实现新闻出版电子政务 “统一进口,统一出口,统一平台”的建设目标。

全面梳理新闻出版行政管理各项业务职能,分析全方位业务协同、信息资源共享及信息安全保障的需求,开展新闻出版电子政务综合平台的顶层设计。制订包括技术类、服务类、信息安全保障类及管理类规范在内的新闻出版电子政务规范。以数据整合、业务整合和统一门户展现为重点,整合新闻出版行业监管和服务信息系统、国家版权监管平台、网络出版监管系统、新闻报刊出版监测系统、出版物进口管理平台、新闻出版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书号实名申领信息系统等已建、在建和拟建项目,分阶段、有层次、有重点地建设新闻出版电子政务综合平台。打造以新闻出版总署门户网站、国家版权局门户网站、中国“扫黄打非”网、中国农家书屋网和中国记者网为主体的多维度、立体化的政府网站体系,建立总署网站与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署直单位、行业协会、新闻出版单位网站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机制,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二)新闻出版信息资源库

由总署主导,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新闻出版单位共同参与,利用云计算、数据仓库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分散的各类新闻出版信息资源,初步建成集数据存储、管理、交换、发布与应用为一体的国家级新闻出版信息资源库,为政府行政监管、行业产业链应用、社会公共服务提供信息支撑。

建立新闻出版机构、从业人员、产品等基础信息数据库,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等产品内容数据库,市场监管、版权管理、行业统计等政务信息数据库,构建权威、完整的国家级新闻出版信息资源库。以元数据为核心,建立统一管理的信息资源目录。建立数字资源登记、注册、标识、解析、服务的统一管理平台。建设分布协同、资源汇聚的新闻出版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服务平台,规范信息交换接口。建立数据库维护管理系统,保障资源库数据质量。建立资源库信息发布平台,提供信息产品发布、获取、管理等服务。

(三)出版发行信息服务云平台

基于云计算模式,统筹规划出版发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制订出版发行业务协同机制,整合出版发行信息资源,建立国家级出版发行信息服务云平台,实现出版发行全产业链信息的互联互通与有效协同,提高全行业的工作效率。

制订出版发行信息交换标准、元数据标准以及分类代码标准,建立出版发行业务协同规范。建立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出版单位与发行企业之间的业务信息无缝对接。为出版单位与发行企业提供产品信息发布、采购、发货、退货、对账、结算及销售数据的交换共享服务,实现出版发行信息“一次加工,全程共享”。建立公共服务系统,面向图书馆、社会公众等终端用户提供专业的书目信息服务。建立辅助决策系统,为出版发行单位提供数据挖掘服务,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联合大型出版发行集团开展应用示范,构建开放式、综合性、多功能集成的现代出版发行信息中盘。

(四)新闻出版总署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工程

根据国家电子政务规划总体要求,建立健全总署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重新规划设计总署机关网络结构,调整内外网应用系统布局,完成新

中国出版

CHINA PUBLISHING JOURNAL

本刊特稿

闻出版总署涉密网络建设。在充分评估现有机房基础设施利用情况、合理预测未来设备增长数量的基础上,实施总署中心机房扩建项目,建设满足业务需求、运行安全稳定、符合国家A级机房标准的现代化机房。充分应用云计算、虚拟化和集群技术整合资源,不断提高计算处理、数据存储和应用支撑能力,升级改造总署视频会议系统,完善总署机关办公自动化软硬件设备,建立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平台,提高信息化系统的运维管理水平,为总署机关信息化提供安全可靠的运行环境。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组织领导

各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总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规划和指导全国新闻出版系统信息化工作。总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规划设计、推进实施、监督检查、考核评估等具体工作,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机构,将信息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考核内容。鼓励新闻出版单位建立首席信息官(CIO)制度。探索建立行业信息化组织,加强行业各领域间信息化工作的协调与配合。

(二)加大资金投入

各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要将信息化工作经费纳入向财政申报的年度预算,保障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新闻出版单位应加大信息化投入,并通过申请国家和地方科研课题、信息化建设项目等途径,积极争取各方面的经费支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参与新闻出版信息化建设和服务,探索信息化建设多渠道融资模式。

(三)强化队伍建设

加强新闻出版行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机制,培养造就一批既懂新闻出版业务,又懂信息技术,并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培训制度,利用多种形式,加强信息化培训,积极组织相关交流活动,提升行业信息化建设、管理和应用水平。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信息化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库,不断完善信息化人才评价体系,加大考核和选拔力度,为信息化人才的成长提供制度保障。

(四)健全管理制度

各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项目建设管理制度,规范信息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制订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加强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前期论证和顶层设计,重视需求调研分析,保证系统建设的科学性。加强对建设过程的质量监督和管控,提高进度控制水平和预算执行能力,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提高投资效益。

(五)巩固运维机制

各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和新闻出版单位应明确各级信息系统运维机构,确定岗位职责,制订信息化系统运行维护工作规程,实现机构、人员和工作流程的规范化管理。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管理的有关要求,建设完善的信息安全防护系统,保障信息的安全可靠。构建覆盖全行业的新闻出版信息系统运维服务体系,建立有效的应急机制和预案,做到定期检查、实时维护,最大限度地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新出政发〔2012〕14号)

十二五信息化工作总结范文

十二五信息化工作总结范文 十二五工作总结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经过几年建设,目前重要领域和重点业务的信息化工程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金盾、金关、金财、金税等近百个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陆续建成并顺利投入运行。与此同时,我国信息化建设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应给予高度重视。 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提高,地区差异现象依旧存在 在中央层面,各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水平稳步提升,并逐步实现全业务、全流程、全覆盖。“十二五”期间,各部门加大应用系统建设力度,在继续推进金盾、金关、金财、金税等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经济社会安全、提升治国理政能力等方面的信息系统。相关数据显示,到“十二五”中期,中央各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已达80%相较“十一五”时期增长了10% 另据调查,中央政府各部委办公业务信息化覆盖率已达100%税务、金融监管、社会保障等有“金字工程”支撑的重点领域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接近或达到100% 在地方层面,地方各级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逐步提升,应用不断深化。截至20XX年底,省级、地市级和区县 级政府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已分别达到75% 60囁口40%

有效支撑了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履职。 此外,核心业务数据库覆盖率有所提升,绝大多数中央部委的核心业务都有数据库支撑;省、市、县三级核心业务 数据库覆盖率分别为32% 24嚇口29% 但是,业务应用的地区差异仍然存在。总体来看,东部发达地区的省、市级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普遍在80%以上, 区县达到50%;而中西部省、市级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接近50%多数中西部区县级业务系统仍处在起步阶段,覆盖率仅在30%左右。 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安全风险依然严峻 “十二五”期间,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高。数据显示,有92%的中央国家机关和71%的省级政府将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升信息安全保障水平,作为加强信息安全的重要措施。地方和部门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建立网络信任体系、应急处置体系和监管体系。同时,加强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制度建设,加大信息安全检查工作力度,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在我国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同时,网络和信息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对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提出更高的要求。据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网络安全事件发生比例呈现回升态势,20XX年有%的被调查者发生过信息安 全事件,与20XX年相比增长%特别是针对移动终端的安全事件频发。在抽查的2714个政府网站中,有%勺网站存在安全隐患,其中平均每个网站存在个风险漏洞。另据20XX年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1)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 “十四五”将继续部署生态环境治理,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制,生态文明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全面优化国土开发布局,调整产业布局,培育和加强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促进资源综合节约。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严格遵守“三区三线”,落实和加强对土地空间利用的控制,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空间治理体系,加强空间管理体系和机制建设,提出空间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原则以及促进空间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思路和措施。 (2)发展优质现代经济 “十四五”将围绕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指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科研成果,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开放,有序,畅通的市场体系,提高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配置效率,促进资本绿色发展体系的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规范的秩序,将使高污染,高能耗,

生产方式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退出市场。实施对外开放和国内对外开放,加快要素市场的深度开发和开放,建立结构优化,效率提高的综合开放体系。 (3)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十二五”规划着眼于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不断推进农村振兴战略。要加强农业科技支持,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强农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管理体制,以提高农业水平。农业的综合效率和竞争力;促进农村自然资源增值,实现农村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农村发展新格局。在反贫困新形势下,应充分发挥内生性作用。群众力量,稳定扶贫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促进农村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农民有增收意识,幸福与安全更加充实,更安全,更可持续。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十四五”重点是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重点是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重点地区,中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产业转移和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变化趋势,制定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十二五信息化工作总结与十三五工作计划

( 工作总结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十二五信息化工作总结与十三 五工作计划 Summary of informatization work in the 12th Five Year Plan and the 13th five year plan

十二五信息化工作总结与十三五工作计划 “十二五”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实施“南拓西接、扩容提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工业和信息化实现快速健康发展。 一、十二五工作总结 (一)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十二五以来,我局努力克服宏观经济发展不利因素影响,着重抓产业引导和扶持,抓项目建设,抓优质服务,抓调度协调,工业经济实现了平稳发展,发展能力不断提升。20XX-20XX年,我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四年来分别为324亿元、398.7亿元、398.5亿元和433.7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8.7%、25.5%、11.6%和8.02%;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为82.7亿元、

80.1亿元、103.9亿元和120.1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0.9%、21.8%、12.3%和7.5%,占全区GDP比重分别为15.4%、15.6%、17.6%和18.5%。规模工业企业数持续增长,从20XX年的52家到20XX年的96家。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提升,实现利税总额从20XX年的46.1亿元增长到20XX年的63.1亿元。预计20XX年底,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可达475亿元,同比增长8%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可达133亿元,是20XX年的1.85倍,同比增长85%左右。 (二)“两化融合”深入推进。坚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应用。着重发展太阳能光伏、电器产品、机械和电子、智能仪器仪表、网络和通信设备等电子信息制造业,以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建设为核心,加快发展物联网、云计算、软件产业;进一步深化了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经营和管理、销售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领域、主要环节的应用。加快推进数字建设,特别是推进“无线长沙”建设步伐,加快了信息技术应用推广步伐,20XX年至20XX年间,共建设移动网络基站1072个,WLAN热点4048个,数据宽带网专线526个,敷设光缆1300多公里。网络无缝覆盖天心区范围全境,

十三五信息化建设规划

四川省中江县职业中专学校 “十三五”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初稿) (2016---2020年) 执笔:尹勇 一、“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情况 从“国重”学校到“国示”学校,学校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建设从无到有,逐步丰富和完善,信息化建设开始走上稳步发展的历程,在学校科学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工作具体有: 1.校园网络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建成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100M、电信、联通双宽带链路出口,校园网络主干网络传输速度万兆(10G)、千兆(1G)到楼层、百兆(100M)到桌面的校园网络。全校铺设信息点1200余个,以光纤链路连接所有楼栋汇聚交换机。校园网中心机房采用高端惠普服务器并用虚拟化技术进行服务器集群,同时配备了24TB存储设备,核心交换机采用华为电信级交换机背板带宽为12TB,交换容量为2TB,为数字化仿真实训、数字化实训室、虚拟实验环境提供技术支撑,为数字化校园的网络服务提供了足够的扩展能力。所有教室均接通校园网络并安装多媒体设备145台套,为数字教学资源进课堂提供了条件。无线网络建设进展迅速,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80%以上。目前,全校联网的教学与办公用计算机1200余台,建成网络教室140 多个,配备电子白板10 套。 2.信息资源和公共服务具备一定基础。立足校园网络,提供稳定的门户网站服务、文件服务、实训仿真服务等基础信息服务。教学科研资源方面,建

设了包含68门精品课程和共建共享课程;购买了通用主题素材资源管理系统、教学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等4个资源类系统,电子图书资源已达10万册。 3.门户网站成为学校主要展示和交流平台。学校门户网站是校园网的首批应用项目,由学校和网络公司共同开发和管理,建成已有近10年历史,经历了两次改版,功能不断完善,在促进信息公开、对外宣传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后,又重点推动了各二级部门网站以及国家示范校建设、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中江职中好人榜评选等专题网站和互动栏目的建设,促进校务信息公开,强化门户网站对师生和社会各界的服务职能。目前我校门户网站日访问数超过三千人次,是学校对外最主要的窗口和平台。 4. 建设了一批部门级应用信息系统。学校建有门户网站、数字化校园平台1个、建成学生无纸化考试系统、教师培训系统、教学仿真实训软件系统等共16套校园数字化平台子系统。 学校利用现有数字化校园平台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汽修、电商、数控等专业利用岗位实境视频教学中心、数控编程室、营销模拟实训中心等专业化教室,通过数字仿真、模拟流程、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开展仿真模拟教学;依托教师培训系统,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自动记录教师学习进展情况,截止2015年底,学校参与培训教师达800余人次,实现教师校本培训的规范化、信息化。全面推开无纸化考试,学校基本实现了学生技能鉴定理论考试、技能期末理论考试教考分离和应知评价无纸化,在线考试、网上阅卷覆盖12个专业27个学科。 二、“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1)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 “十四五”规划将继续部署生态环境管理,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制、生态文明体系、生态安全体系。全面优化土地开发布局,调整产业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资源综合节约。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严格按照“三区三线”要求,实施和加强土地空间利用控制,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空间治理体系,加强空间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并提出了空间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方向和原则以及思路和措施。 (2)发展高质量的现代经济 “十四五”规划将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转型的产业体系。科研成果,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开放、有序、畅通的市场体系,提高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配置效率,推进首都绿色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监管有序。高污染、高能耗、生产

方式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将退出市场。实施对外开放和国内开放,加快要素市场的深入开发和开放,建立结构优化、效率提高的全面开放体系。 (3)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 “十二五”规划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强农业科技支撑,继续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强农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村自然资源增值,实现农村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农村发展新格局。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反贫困的内生作用。加强群众,稳定扶贫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促进农村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是一个更实质、更安全和更可行的延续。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十四五”规划的重点是建立以东、中、西、东北、重点地区和中小城镇协调发展为重点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分析产业转移的空间结构和经济发展趋势,并制定相应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重大挑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人力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编)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关于我国“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于我国“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中国工程院“十二五”规划信息化专题组 2009年6月15日 一、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一)信息化发展趋势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信息化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我国信息化的五大应用领域如下: ●经济领域的信息化,包括农业信息化、工业信息化、服务业 信息化、电子商务等; ●社会领域的信息化,包括教育、体育、公共卫生、劳动保障 等; ●政治领域的信息化,包括OA、门户网站、重点工程等; ●文化领域的信息化,包括图书、档案、文博、广电、网络治 理等; ●军事领域的信息化,包括装备、情报、指挥、后勤等。 中国科学院2009年6月10日发布的“创新2050:科技革命与中国的未来”系列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科技创新突破和新科技革命的前夜,在今后的10年至20年,很有可能发生一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战略任务,面对可能发生的新科技革命,我

国必须及早准备。该报告中的路线图同时提出了必须着力解决22个 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战略性科技问题。其中,包括6个信息领域的战略性科技问题:“后IP”网络的新原理/新技术研究和试验网建设、高品质基础原材料的绿色制备、资源高效清洁循环利用的过程工程、农业动植物品种的分子设计、泛在感知信息化制造系统、艾级(1018)超级计算技术。这些技术的突破将对我国的信息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由IBM 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描述了信息社会的远景。“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通过信息基础架构与高度整合的基础设施的完美结合,使得政府、企业和人们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智慧方法有三方面特征: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 (二)信息化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信息化的发展将对我国的产业结构、经济体系、组织体系和社会 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周宏仁]。 1、信息化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传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再占有支配性的地位;传统产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实现了“产业升级”,造就了信息化的第二产业;催生了众多新兴的产业部门(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支撑整个信息化进程的信息产业,尤其是微电子和软件产业);导致了现 代服务业的诞生和迅速发展。 2、信息化发展对经济体系的影响

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是在认真总结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科学分析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面临的形势和实际需求,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征求意见稿)、《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是未来五年指导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推进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和和农业服务信息化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形势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成绩,信息化基础明显改善。“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环境将更加优化、需求更加迫切,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面临重大机遇,任务也十分艰巨。 (一)信息化基础明显改善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完全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基本实现。截至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计算机拥有量达到7.5台/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达到115.2部/百户,固定电话拥有量达到67部/百户。 信息资源建设成效显著。经过“十一五”努力,覆盖部、省、地市、县的农业网站群基本建成,各级农业部门初步搭建了面向农民需求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科技、市场、政策等各类信息。据统计,我国农业网站数量达31000多家,其中政府建立的有4000多家。农业部相继建设了农业政策法规、农村经济统计、农业科技与人才、农产品价格等60多个行业数据库。

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

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 66766人阅读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隐藏>> 13 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科教人才强国不是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7日晚浮出水面。第七部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不到1500字,22处讲“创新”,让人看到了执政党的孜孜以求。就在此前公布三个月前,新中国进入新世纪后的首份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布;四个多月前,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面世;四年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出台。这一系列中长期纲领性文件的颁布,都在不断呼唤“创新型人才”。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表示,讲“创新”要着眼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只有特殊创新力的人,才能引领各个领域前沿问题的解决,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所以“创新型人才”必然成为国家战略。“建议”也明确: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数字可证中国已成为人力资源大国:2009年,全国共有在校生2.6亿人,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4%,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9%,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58%以下。全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2979万。但要走向人力资源强国,则要到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达到85%以上,高等教育普及达到40%以上。而要实现有创新能力的人数呈规模效应的“人才强国”,远非几个文件所就能达到,需要全社会对“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前所未有的重视和珍视。今年9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及附属中学时谆谆告诫教育者“不断改革创新,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这显示出中南海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求。同样的困扰也存在于教育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至今仍无破解良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的实质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而这注定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求索过程。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说,现在讲“创新”好像是个很时髦的词,其实创新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不能一讲中国缺乏创新就是缺乏像互联网那样改变世界的技术,而是要从教育基层的点点滴滴做起。教育部日前下令要求落实“十二五规划建议”时,强调“使横跨十年的教育规划纲要在头一个五年圆满完成既定任务”,而这要求“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与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着力提高教育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的能力”。14 广州日报:您认为,刚刚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有哪些新的亮点?辛鸣: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其一、发展思路一脉相承。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开始,到“十一五”再至“十二五”,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的根本指针一直贯穿中国社会发展始终。此前,有人曾对“包容性增长”的新概念进行炒作,但实际上,这没有必要,因为它的内涵并没有超出科学发展。新兴产业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二,发展战略前后衔接。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强调转变发展经济方式的要求一直未变,只是在进入“十二五”之际,我们更加意识到转变发展方式

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x医院创建于1950年,历经半个世纪的变革与发展,现已成为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xxx等医院,是xx县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技术力量最雄厚的综合医院,是xx县急救中心、xx县事故司法鉴定中心、xx县医保定点单位、xxx实习医院、xxxxxx医院的网络医院。曾荣获xxx市“文明单位”、“物价信得过单位”、“药品抽检无假药单位”、“先进党总支”“xxx市抗击非典先进单位”“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光荣称号。“十二五”期间是医院建设发展的关键阶段和重要机遇期,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抢抓机遇,科学谋划,求真务实,加快发展,现结合医院实际,对“十一五”期间工作做以回顾并制订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期间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我院全面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各项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医院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床位规模进一步扩大,门诊量、出院人次和业务收入明显增加;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得到加强;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有所突破;对外交流和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医院知名度和品牌形象获得提升。 (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05年我院有职工xxxx人,副高职称xxx人,中级职称xxx

投入xxxx万元用于设备的更新和配置。五年来多次组织临床科主任,护士长到上级医院学习观摩,学习管理经验,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五年来共学习引进xxx项新技术如骨科的转子间粉碎骨折锁定板内固定术,外科的甲状腺瘤切除术,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为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扩大了医疗服务范围。 (三)医院各种标准 2009年与2005年相比,医院固定资产由xxxx万元发展到xxxx 万元,增章率为124%;2005年业务总收入为xxxx万元,2009年达到xxxx万元,增加了104%;年平均增长率为20%以上;各项医疗效益指标节节攀升,床位使用率由58%上升为71%;出院人数由xxx 人上升为xxxx人,增加了22.5%;门急诊总人数由xxxx人次\年增至xxxxx人次\年,增长率为4%;;平均住院日由xx天降低为xx天;年手术例数由xxxx人次增至xxxx人次,增长率为89%;药占比由xxx%下降至xxx%。 (四)医院管理情况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革新,全面开展干部竞争上岗,实行了以岗位绩效考核为主的分配制度改革;积极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医疗质量安全、门诊服务流程、医疗服务行为和费用等各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改观。 积极开展了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信息化专项规划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信息化专项规划 序言 中国旅游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关键时期,是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示精神,全面开展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阶段。为推进旅游信息化发展进程,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及指导,根据《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和要求,明确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特制订本规划。本规划作为旅游业首部国家级信息化五年规划,将立足于整个旅游产业,力求做到全面、完整,为“十二五”期间旅游信息化发展提供宏观指导,为各地各级规划编制提供参考依据,为旅游信息化各参与主体提供方向指引。 一、现状和形势 (一) 发展现状 1. 旅游信息化基础管理工作初见成效。 国家、省、市三级旅游信息化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旅游信息化规划、管理和组织工作有效推进,全国行业管理数据体系基本形成,旅游信息化管理由办公自动化和面向行政管

理的职能逐步发展为整个旅游行业的信息化。各类旅游信息化标准规X的制定及推广应用逐步展开,《旅游电子商务标准(草案)》和《饭店信息管理标准(草案)》两部旅游信息化领域国家标准完成申报,旅游地理信息、旅游遥感信息、旅游卫星定位信息等多项行业标准陆续出台。旅游信息化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工作稳步推进,国家863重点科研项目《基于高可信网络的数字旅游服务开发及示X系统》取得初步成果,应用示X效果获得一致好评。 2. 旅游电子政务稳步推进。 以内部办公网络和业务管理系统为代表的信息化应用得到迅速普及与推广,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内部信息发布、公文处理等功能基本实现,办公效率显著提升,行政成本有效降低;旅行社监管系统,导游管理系统,景区管理系统,饭店统计管理系统,统计与财务系统,假日旅游预报系统等多个行业管理系统稳定运转,管理体系逐步规X,行政管理能力逐步加强;各级旅游政务网陆续开通,政务公开、办事指南和在线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服务型政府形象不断深化。 3. 旅游在线服务市场快速崛起。 网络预订渠道快速发展,网络预订市场急剧增长,旅游电子商务市场初具规模。2009年旅游在线预订的用户规模为3024万人,同比增长77.9%;网上旅游预订市场规模为38.9

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

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

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 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下是十一五规划中有关指导思想、主题、主线的原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内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 “十二五”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

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2011年5月 目录 一、“十一五”时期会计工作的基本情况 二、“十二五”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 三、“十二五”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四、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建设 1.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 2.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3.强化会计执法检查 4.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工作 五、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5.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6.深化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 7.加强对会计准则实施情况的指导和监督 六、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和政府会计改革 8.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会计改革 9.建立健全政府会计准则体系 七、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10.抓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贯彻实施工作 11.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八、逐步建立以会计信息化为基础的企业综合报告统一平台

12.持续推动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和扩展应用 13.全面推动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14.建立统一的企业综合报告平台 15.加快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步伐 九、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强做大和规范发展 16.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 17.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法规制度建设 18.构建大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协调发展的合理布局 19.大幅拓展注册会计师执业领域 20.加大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 21.强化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监管和诚信建设 十、全面实施《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 22.加快会计领军人才培养 23.强化总会计师地位和职能 24.健全会计人员评选表彰机制 25.深化会计职称制度改革 26.加强会计从业资格管理 27.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十一、进一步加强农村会计工作 28.加强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 29.规范农村会计基础工作 30.加强农村会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临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十二五”期间是我县经济加快发展、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是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竞争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关键时期。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促进信息技术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加速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城市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十二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只有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才能促进我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临邑县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一)“十一五”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临邑县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推广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1、信息化普及水平大幅提高,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县用10%的企业安装了ERP系统,部分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相关企业安装了推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流程性企业集散控制系统(DCS);开辟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政府政务网站建设全面实施,实现了政务信息公

开。5年间,信息化服务领域全方位拓展,服务能力大大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2、信息技术应用程度明显提升,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各产业有效融合,传统产业逐步升级改造,极大带动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在农业和农村领域,90%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自己独立的网页或网站;各乡镇都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各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采用统一的软件进行数据统计汇总,实现了决策的科学化;开展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上网直通车”项目,使全县所有村庄具备了上网直通车开通条件,目前已接入站点达到600多个;集中精力抓了农村通信网络建设,于2009年底宽带网络已覆盖全县大部分行政村,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有效指导了农业生产,促进了农民增收。 在工业领域,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在建筑、电力、规划、科研设计、机械加工等重点行业基本普及,计算机监控技术在80%规模以上的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纺织服装等流程型生产企业得到应用,有近30%的规模以上企业成功或部分实施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带动了企业生产的节能、降耗和增效,恒利热电的“基于互联网的远程供暖监测系统”和泓淋电子的“企业ERP系统”两项目被列入国家信息技术“倍增计划”,90%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了网站,网上支付、网上销售已初见成效,“十一五”期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信息化改造资金投入达1.2亿元,投入产出比平均在1∶5以上。 在政府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建设开通了临邑县政务网,所有政府下属部门制作了政务网站,70余个科局单位进行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