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媒体时代,这十本杂志的封面仍有让你惊喜的理由

新媒体时代,这十本杂志的封面仍有让你惊喜的理由

新媒体时代,这十本杂志的封面仍有让你惊喜的理由
新媒体时代,这十本杂志的封面仍有让你惊喜的理由

新媒体时代,这十本杂志的封面仍有让你惊喜的理由

新媒体时代给杂志带来的一大改变或许是,封面的存在意义已远不如纸媒时代。尤其是对于那些将所有内容全部搬移到网络上的杂志,有没有封面显得有些无足轻重。

不过今年走到第 20 年的英国杂志 Wallpaper 似乎不太同意这个观点。为庆祝创刊 20周年,他们专门邀请了英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 Thomas Heatherwick 设计了一期别致的纸质封面,而这期封面的特别之处,的确是电子屏幕无法实现的(下文会有介绍)。这里,我们为大家挑选了 10 版独特的杂志封面,从中不难发现,杂志的封面设计既能利用纸这一物质载体为读者创造独特的互动体验,也能跳脱出这一形式,与更新的技术结合,实现新的效果。

Wallpaper*:剪出一个双封面

自 1996 年在英国伦敦创刊以来,Wallpaper*(墙纸)一直是一本很有雄心的杂志,力图为读者呈现一切与设计生活相关的话题:建筑、室内设计、工业设计、时尚、旅游、美食等等,都被包罗在其中。

这次被请来设计 20 周年纪念版封面的 Thomas Heatherwick,曾负责设计过上海世博会英国馆,所设计的建筑,外观都非常不甘平庸。而他设计的这期封面长这样:

Wallpaper* 杂志封面的初始状态(来源:dezeen

分布在封面上的那些支离破碎、似乎能拼出一个 “20” 的黑白线条,显然在暗示读

者:这不是这期封面的正确呈现方式。其实,这个封面应该是这样玩的:

Thomas Heatherwick 与独特的杂志封面(来源:wallpaper)

Thomas Heatherwick 在其中运用了简单的机械原理,通过会活动的板条,实现了移动纸条的效果。不过要让这个封面能活动,还需要借助一套小工具,动手做一做手工。这是 Wallpaper* 列出的详细制作流程:

1、先将第一层封面剪开

2、再将图 1 中剪开的封面,剪成以上 7 个部分

3、将活动板条钉在一个单独的页面上

4、拧好螺丝钉

5、将原先剪好的封面贴到安装好活动板条的纸面上

6、将粘好杂志页面的整个纸板放回杂志中

订购了这本杂志的读者,还可以写邮件给 Wallpaper* 编辑部预订制作工具。AGI : 封面图案其实是个隐藏的徽章

AGI 是丹麦的一本专注平面艺术的小众杂志,时常会通过封面来展示某期杂志所要着重介绍的设计材料、方法等。今天提到的这期,他们在杂志里介绍了当地一个擅长手工设计的组织 Secret Club ,顺便让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设计了该期的杂志封面。封面上蓝色图案中部印着的单词 LEG ,在丹麦语中是“玩”的意思。整个封面其实是一

个手工游戏:只要沿着虚线把印在上面的图案抠下来,稍微动手折一折,就能得到一7

、拉动杂志封面

个徽章。

AGI 徽章的制作过程(来源:kenmunk)

Design Indaba:既然介绍 DIY,就先在封面上实践一下

Design Indaba 是南非著名的创意设计杂志,内容涉及时尚、建筑、工业设计、珠宝设计和室内设计等。由于杂志设计富有创意,它还是非洲唯一一本曾在纽约的杂志行业盛会 Folio Show 上,获得过 Best Design for New Magazine Awards 的杂志。

不过在 2011 年之后,这本杂志不再刊印纸质版,全面转成线上发行。尽管如此,这

里要介绍的这期以 DIY 为主题的杂志,其封面的有趣之处,却无法通过线上阅读的方式体验。

这版设计得像工业图纸一样的杂志封面,其实是一份手工制作说明书。仔细看,就会发现上面列出了许多提示,比如让读者准备好剪刀、胶水和尺子等工具,并提示可以

剪下封面上的几个图案。

将剪下来的图案,沿虚线折叠并粘贴,就可以得到三维的“DIY”

这三个字母:

Design Indaba 封面细节(来源:nathuaisha )

Novum :怎么折叠都不怕

于 1924 年在德国创刊的 Novum ,是一本颇有口碑的设计杂志,杂志封面也很有设计感。除了常规地在平面设计上换花样,他们还邀请过德国的设计工作室 Paperlux 设计

过一期很特殊的封面:

成品效果(来源:nathuaisha

这样的彩色封面,Paperlux 设计了好 6 种样式(来源:behance )

每本杂志封面上的这些三角形鲜艳色块,都用机器经过上百次的冲切,最终的效果是,沿着三角形的边线,可以随意地折叠封面(和三宅一生的爆款 BaoBao 包有点像)。

Caras :让模特一秒变素颜

尽管葡萄牙的女性杂志 Caras 与露得清一起合作的这期封面,是一个硬广,不过形式

很创新。

怎么翻折都可以的封面(来源:behance )

这期杂志封面上的模特 Giovanna Ewbank ,最初描了眼线、涂了口红,不过用露得清随刊附赠的一小块深度清洁湿纸巾在杂志封面上直接擦拭后,就基本恢复了素颜。相比在移动设备上花一大笔钱、拍个视频宣传自己的洁面产品,在纸质杂志上用这种互动的方式,或许更能让用户注意上自己的品牌。当然,这种做法也为这版设计简陋的杂志封面,加了点分。

Marie Claire :一本杂志多个封面

法国著名女性杂志 Marie Claire (嘉人),有两期比较有特色的封面,都在一本杂志中,加入了不止一版封面。

这期主要介绍丹宁设计的杂志,用丹宁布料的图案铺满了初始封面,并加上了一个“拉链”

。而顺着虚线将这个封面拉开后,就可以看到第二张封面:

After & Before 效果(来源:bendingmagazine

双封面设计(来源:businessoffashion )

另一期杂志更有野心,用折叠的方式,一次塞进了五个封面:

Computer Arts:来玩刮刮乐

英国知名的数码艺术设计杂志 Computer Arts 利用刮刮乐的形式,设计过一期互动式杂志封面:

整个封面其实是一个小测试,让读者去预估,初级、中级与高级的设计师在英国应得的薪水是多少。想知道答案,用硬币刮开这三个人物面前的灰色方块即可。

这一版封面,其实是想通过这种互动的方式引出所要讨论的封面故事——设计师的薪酬问题。

这个简易小游戏的设置,比直接在封面故事中告知读者设计师受到的不够公平的薪资待遇,更能吸引他们去关注这个话题。

Print Power

:让封面人物动起来整版封面都是封面故事的引子(来源:creativebloq )

荷兰的商业杂志 Print Power 和阿姆斯特丹的一家科技公司 Layar 合作,设计了一期运用了增强现实技术的封面。

根据封面右上角的提示,读者在手机上下载了增强现实应用 Layar 后,用它扫描整个封面,这个 App 就会播放一段由封面人物表演的 1

分钟纸牌魔术:

静态的纸质封面(来源:Layar )

尽管这更多是对 Layar 的一次推广,不过通过与高科技相连,这版封面也巧妙地为自己杂志的内容做了一次到位的宣传。

ShortList:第一款可以玩电游的封面

英国的男性杂志 ShortList 与另一个增强现实应用 Blippar 合作的这期封面,是上文Print Power 封面的进阶版。

ShortList 的纸质版(来源:iln)

ShortList 的增强现实版(来源:digitalnewsroom)

同样是下载应用、扫描封面,不过开启增强现实模式后,随后进入的是经典小游戏

Chuckie Egg 的游戏界面。ShortList 的编辑 Martin Robinson 表示,这是世界上第一期

可以让人们玩电游的封面。当然,这般高科技的设置也是为了配合该期杂志推出的游戏主题,这显然很能抓住男性读者的胃口。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可视化途径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可视化途径这个体现的方式与过程,必须是可视的,要以简洁明了的内容,帮助人们在各种碎片化信息中识别出你的品牌,进而形成注意力聚焦,通过分享与互动,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内容的再制作与再传播,不断强化用户的记忆与联想。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可视化途径。 一、提出问题 笔者不久前进行过一次编辑岗招聘面试,在前来应聘的非新闻或编辑等相关专业的8名应届硕士毕业生中,提出了一个同样的问题,“你眼中的编辑是什么样的职业?”要求应聘者按照自己的理解,阐述对编辑职业及其工作内容的定位。除了1人答不出外,其余7人均说出了编辑对文章进行“审阅”“修改”的工作内容,问及新媒体方面,如微信公众平台的文章编辑及其运营,8个人无一例外都认为这不属于编辑的工作内容,而其中的3人,在校期间不仅有平面媒体基础,还有一定的新媒体经验,但是仍未将新媒体的工作内容纳入编辑岗的工作职责中。 二、分析问题 近几年,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意识到这一新生事物的重要性,从观望到积极参与,费尽心思运营微信平台。然而,在非从业者中,仍然将

这部分的编辑工作与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工作割裂开,认为是“两回事”,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误解?笔者认为,暂时忽略非从业者对编辑工作不了解这个客观原因,从微信公众号本身的特点来看,“不可视”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 (一)什么是可视化 可视化,简单理解,就是肉眼可见,即某一信息被受众感知,它是利用科技手段或平台传播特征的一整套传播理论[1-2]。它不仅仅限于视觉叙事与图形化呈现,而是通过客户洞察,充分了解用户注意力聚焦与扩散规律,形成从内容策划到视觉表达,再到互动扩散的一整套信息传播理念。作为传统平面媒体的编辑,对来稿进行加工,其工作内容会导致一个最直接、最可见的结果,就是稿件被刊发,书被出版——成品书是直接可见的,不需要借助任何媒介。但是微信公众平台推出的图文消息(不仅包括技术论文,还有各类图片、消息等微信公众号上可推出的所有内容)不能直接以某一种有形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眼前,而必须借助于某一特定载体——要么电脑、要么手机——并且必须以“有网络”为前提,这就导致了工作结果不能直接“可视”,从而产生了认识误区。 (二)深层面的可视化 可视化更深一层面的理解,就是产品独特性的

浅谈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

浅谈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

————————————————————————————————作者:————————————————————————————————日期:

浅谈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新闻学 浅谈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 范妍妍 【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普及带动了传播媒介形态及传播模式的转型,传统主流媒体与社会化媒体共存是新媒体传播时代的主要特点。媒介内容的生产也从单纯的由专业新闻工作者通过传统传播渠道发布,到现在由每个屏幕后的人在网络上发送信息,引起广泛关注与转发,进而引起传统媒体报道及再次传播。本文从新媒体时代公民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的表现入手,从公民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所担负的各个角色,阐述新媒体时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公域私域 英国学者汤普森和李维斯在80 余年前首次提出“媒介素养”这一概念。随着媒介形态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媒介素养这一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完善。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与传播形态的变化,媒介素养的概念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以往媒介素养的研究往往研究受众或传媒人或官员这样单一群体的媒介素养问题,进入21 世纪的新媒体时代之后也有研究公众在参与传播过程中的表现所带来了各种问题,进而提出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研究院彭兰教授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一文,从系统的角度看待三者的关系,从制度层面更深刻地理解媒介素养的意义及媒介素养科学体系的形成。探究在新媒体时代,公民在与媒体发生关系的过程中所担负的各种角色,所面临的不同的责任与义务,素质与能力,阐述新媒体时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媒介素养,这也是本文所要追寻的答案。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具备的素质有哪些

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具备的素质有哪些 摘要:为了回应网络兴起环境下各种“唱衰传统媒体”的言论,解读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笔者从学术研究行为和学术期刊出版行为的基本特征出发,梳理学术期刊编辑素质的内在要求和内生条件,并提出学术期刊编辑素质的提升路径。 网络的兴起正在改变着整个社会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唱衰传统媒体”是当前的“主流舆论”,各种基于网络的论坛、社区、微博、微信、微视等新媒体不断涌现,以此为标志的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更是触动着传统媒体人的神经,似乎是传统媒体人都彻底“OUT”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网络改变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改变?应该坚守些什么?对于学术期刊这种传统媒体,网络给它带来了哪些改变?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如何应对?学术期刊编辑在网络环境下应该具备哪些素质?难道懂得新媒体和网络技术就能够成为合格的学术期刊编辑了吗?传统纸本形态的学术期刊也许将来会彻底消失或者存量会趋于零,那么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的本质是否就完全改变了?学术期刊编辑素质的内在要求是什么?哪些条件可以内生出学术期刊编辑所需要具备的素质?顺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笔者试图从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这个逻辑起点开始,梳理学术期刊编辑素质的内在要求和内生条件,并提出学术期刊编辑素质的提升路径。 一、学术研究与学术期刊 学术研究行为的主要特征是逻辑链条的建构,主要目的是解释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从解释客观世界的角度来说,学术研究就是要透过现象来寻找现象产生的原因。能够使现象产生的因素可能有无数个,学术研究必须找出控制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不同的学者可能对控制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有不同的认识,只要是自身的逻辑自洽都应该属于学术研究。从逻辑链条建构的角度来说,或长或短的逻辑链条总要有一个逻辑起点,这就涉及基本的前提和假设。由于学者对事物的看法可能有很多种,前提和假设这个逻辑起点也就可能有很多种,于是学术研究所建构的逻辑链条就可能多种多样,各种逻辑链条只要是自身的逻辑自洽就应该没有对与错之分,所以学术应该是超越对错的或者说学术是无对错的。[1]学术超越对错的特征内在地要求“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也就是科斯所说的“思想市场应该与经济市场并驾齐驱”[2]。正是由于学术超越对错的特征,学术期刊这种学术交流平台或者说思想市场的基础设施才有了产生和发展的最为原始的充足理由。学术期刊可以视为不到场的讨论会,虽然没有学术期刊同样可以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但是学术期刊可以使学术交流和讨论建制化、日常化和高效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术期刊原本应该是专业化的,不同兴趣爱好的学者会形成不同的圈子或者群体,而不同的圈子或者群体需要不同的学术期刊这种学术交流平台。学术期刊编辑是学术期刊产品的生产者,学术期刊产品的高效生产也就自然地依赖于学术期刊编辑的高素质化。 二、学术期刊编辑素质的内在要求 学术期刊的生产要由学术期刊编辑来完成,能够支撑学术期刊编辑完成本职工作的素质要求就是学术期刊编辑素质的内在要求。在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甚至是市场社会整体转型的大环境中,学术期刊要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学术、市场、宣传这三重逻辑的束缚。 [3]学术逻辑就是要符合学术传播的规律,市场逻辑就是要符合市场的需要,宣传逻辑就是要符合宣传者的需求。与这三重逻辑相对应,学术期刊编辑就内在地需要具备学术素质、市场素质和宣传素质。学术期刊编辑要具备学术素质,就要求学术期刊编辑能够深入理解和洞察学术研究的特征,能够准确把握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交流平台或者说思想市场基础设施的基本属性,能够对学术论文这种学术期刊产品的生产要素或者说原材料的组织、审查和规范化处理的规律全面了解。至于学术期刊编辑应该是“专家”还是“杂家”的问题,不能泛泛而谈,要基于学术期刊编辑素质的内在要求而定。对于特定的学术期刊编辑来说,更多趋向于

媒介融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

研究·融合与发展36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互联网的需求导致了媒介的融合,形成新媒体时代。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也开始让人们反思其利弊,它已经成为了联系文化、经济与政治发展的重要纽带。媒介的融合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1.媒介融合的定义 媒介融合包含着多个方面,媒介终端的融合、媒介生产途径的融合以及媒介机构的融合。媒介终端的融合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融合,将不同的产品整合到一个平台上面,使不一样的产品进行多种方式的买卖,在不一样的媒介终端上进行多方面的推广。媒介生产途径的融合是突破传统的业务方式,开展新的业务区域。媒介机构的融合是传媒企业之间的合并,传媒企业中各个分类都是独立的,只专门进行一个分类的进攻,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传媒企业只能停止在单一发展的层面,不能通过融合扩大业务的发展范畴。人们对传媒产品的灵活运用,对其要求越来越高,更加促进了媒介的融合。2.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也就是将数字化利用在多媒体终端中,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加方便、简洁的信息化服务。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不只影响了人们的物质层次,也对人们的文化状态、精神层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媒体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表现在使用新媒体的人员对这个社会的认识、判断、选择以及行为方面所产生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方面是物质带来的,技术的不同导致传播渠道的不同,而传播渠道在使用过程中又会产生特殊作用,使用人员对这个社会的认识、判断、选择以及行为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个方面是社会的能动性,传媒将信息进行再加工,然后进行传播,使接收信息的人们 被再加工的信息所影响。新媒体同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自身具有碎片性、个性化以及经济化等优势。 2.1新媒体的碎片性 新媒体进行语言的传播,碎片性主要是它的传播渠道具有数字化特点。传统的媒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印刷媒介,主要是运用符号;另一种是电子媒介,主要是运用模拟,这两种媒介在传播的形式上有着巨大的限制性。新媒体的数字化主要是一种不借助物质的传播,因此也就使新媒体传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拥有自身的虚拟特性。新媒体的传播具有自身特有的优点,它可以突破文化以及地区的差异,使双方在沟通交流中不会受到地区以及场地的限制,打破了传统媒体方式对信息的垄断,因此,使人们的生活被广泛的扩充,并促进了世界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人们信息化沟通交流更加频繁,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了客户自身的积极性,随着其发展,已经打破了在室内接收信息的限制性。传统媒体时期,电视作为一种传媒方式,人们利用收音机听广播、利用阅读报纸的方式接收信息,而这些都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且内容单一。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原有的传统模式,向多渠道分发转换。广大受众已由以往被动接收信息者转变为自主、独立的信息传播者,并且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信息的接收和传播。随着网络媒体及移动终端设施的不断发展,转向新领域的受众群体正在急剧扩大,移动实现了由3G到4G的转变,更加方便快捷,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多媒体的使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广告投放者会考虑到组合投放的效果,注重内容及创意上的营销策略,产品资源最大化延伸,取得效益最大化。通 媒介融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 摘 要:新媒体时代发展的关键就是融合,在媒介融合这种大环境下,传统的媒体更依赖于信息技术,因此只有不断优化传播方式,才能使社会生活发生改变。新媒体是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产生的,这就表明了个性化的语言方式,与此同时,也使传播内容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文章阐述了媒介融合的定义以及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媒体;发展;特点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17)12-036-02DOI:10.19483/https://www.doczj.com/doc/e79386146.html,ki.11-4653/n.2017.12.006 文/付茗

中国新媒体发展态势与前沿问题

中国新媒体发展态势与前沿问题 消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撰写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年度发布会今日召开,《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执行主编刘瑞生发表演讲,以下为主要内容。 各位领导、朋友们,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来参加新媒体蓝皮书的发布会,我想是新媒体把我们聚在了这里。下面我想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当前我们这本书的主题报告,就是“中国新媒体发展态势与前沿问题”,里面有四个问题想跟大家聊一聊。新媒体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和每个人联系都非常紧密。第一,谁是新媒体?第二,新媒体发展的态势,网络社会化和社会网络化。第三,简单按照书的框架给大家介绍一下新媒体的发展概况。第四,新媒体发展当中的一些前沿问题。 新媒体蓝皮书,如果仔细推敲一下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我们天天在用,它绝对是一个热词,但是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有一个严格的学术定义确实非常难。为什么新媒体发展了十几年速度都非常快,但是为什么我们这个新媒体蓝皮书今天才推出来,我想它的难度非常大,到底什么是新媒体?因为没有一个很统一的,大家很一致的概念。新媒体的出现对于我们研究的范式、研究框架,完全打破传统的方法。所以现在迅猛的发展速度让我们对新媒体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尝试性地研究新媒体。 第一,新媒体到底是什么呢?一般大家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说法,狭义的新媒体仅仅导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型传媒,主要包括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其实现在讲互联网,手机上网也可以称为互联网,但是过去主要是指电脑为终端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后来扩展到说第五媒体,说的是指移动网,是以手机等移动通信技术工作为终端,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以及电信网增值服务等传播媒介的形势,这两种新媒体一般可以统称为网络媒体。 从广义的新媒体概念来说,新媒体包含大量的新兴媒体,指依托与互联网、移动通信、数字技术等新电子信息技术而兴起的媒介形式,非常之多。也包括传统媒体运用新技术以及和新媒体相融合而产生或者发展出来的一些新媒体形式,例如电子书、电子纸、数字报、IPTV 等等,都可以用这样一个广义的新媒体来涵盖。既然新媒体自身还处于发展中,所以我们这个报告也就要采用一个广义和开放性的职称,既包括新兴媒体和新型,也包括了新型媒体。 我们采用这样一个新媒体开放性的名称,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有两个特征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那就是,无论是新型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有这两个特征:一是原生的新媒体形态不断涌现。我们仅仅讲互联网是一个媒体,实际上有的时候不是很严格,我们看到仅仅互联网自身已经延伸出武术的原生形态,包括电子信箱、BBS、个人主页、即时通讯工具、手机短信到博客、播客、维客、论坛社区、社交网站、手机彩信等等。二是基于新的信息网络技术对传统媒体的创新或者融合而产生的新媒体形态,像网络电台、网络电视、网络报纸、网络杂志、手机报、手机电视等革新于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有顺势而兴,既丰富了新媒体形式,又拓展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 第二,新媒体发展态势――网络社会化和社会网络化。我们鉴于当前网络融合和媒介融合发展态势,从广义上来说,新媒体也可以称之为网络媒体,其发展态势可以概括为社会的网络化和网络社会化这两个大方面。 第一态势,社会网络化。 所谓社会网络化主要是指互联网等高科技呈持续高速发展态势,整个社会网络化的程度迅速提高。我们也看到,经过初试阶段的超常规发展后。近几年来中国互联网发展相对有序,网络技术、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资源、网络用户等呈持续高速发展之态势。特别是农村和西部地区,近几年来互联网发展速度已经超过城市和东部地区。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几年随着产业技术进步和网络运营商竞争程度的加剧,网络接入的软硬件环境不断优化,网络接入和用户终端产品价格不断下降,用户的上网门槛不断降低,这为更多大众接触互联网创造了条

浅谈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浅谈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大学生 的媒介素养 欧阳学文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同时也在生活、人际交往圈中掀起了一场革命狂潮。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传播里的主流,个人的媒介素养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将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引导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大学生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一)信息传播的大众性 传统的大众媒体由于各种技术的限制,基本上都是区域性的传播。但新媒体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一限制,就传播者而言,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和发布者,没有地位尊卑之分,个人发表言论的自由性大大提高。这一点导致大量原创性内容爆发性地生产出来,使“沉默的大多数”找到

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大众传播的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延展。(二)传播效果的裂变性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具有多级裂变的特征。拿微博举例,个人的微博被“粉丝”转发,再被“粉丝”的“粉丝”转发,进而不断裂变式蔓延,呈几何级的速度进行传播。这种裂变式的传播速度远远快于传统大众的媒体传一种少数人对大众的传播方式,这种裂变方式的传播更具快、易、广的优势。再加上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信息能够随时随地的被转发,这大大减少了信息的传播阻力。 (三)互动模式的双向性 传统媒体归根到底是一种单向传播载体。新媒体的出现为消息的传播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任何使用者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言论等各种内容进行地位对等的交流。通过与其他参与者的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同时,这种交互是实时性的,参与各方都能够立即得到反馈信息.彻底打破了大众传播时代文化只由媒体把控的现状。 二、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

新闻传媒类需要都发哪些专业学术类期刊

新闻传媒类需要都发哪些专业学术类期刊 新闻研究导刊 《新闻研究导刊》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新闻传媒类专业学术期刊,半月刊,2010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78-250,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4-8883,国内统一刊号CN:50-1205/G2,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评价信息(2016版)复合影响因子:0.107(2016版)综合影响因子:0.033 本刊主要刊发新闻传媒、创意设计等相关领域学术论文,及时报道全国乃至世界传媒行业的热点话题、焦点事件中挖掘提炼对传媒界有借鉴作用和启发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理论,总结提升媒体采编和经营实践的新做法、新探索和新趋势。本刊以传媒业界与学界的结合点,传媒理论与实践的引领点,传媒今天与明天的制高点为办刊理念,立足重庆,面向全国,集学术性、理论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是新闻传媒大中专院校教师硕博研究生、新闻工作者、新闻研究者、新闻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在创刊号上,著名经济学家、新闻学泰斗艾丰为《新闻研究导刊》题写了"交流、探索、引

导、推进"8个字贺。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梁衡也慷慨题词"研究新闻规律,提高传播水平",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尹韵公撰写了题为《努力打造"渝派文化"》的发刊词。 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 发表流程:收稿---稿件初审---商定期刊---杂志社审稿---办理定金---修改定稿---确认---付余款---杂志社发采稿通知---发表见刊---接收期刊样册---知网收录 论文刊发时间:从收到论文版面费起3-4个月(特殊情况除外),针对需要快速发表的作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1、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时间安排等相关咨询联系老师Q/微信 1269292199; 2、不违反宪法和法律,不损害公共利益。 3、是作者本人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不侵犯任何著作权和版权,不损害第三方的其他权利;来稿我方可提供“中国知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提供修改建议,达到文字复制比符合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 4、本站初审周期为2-5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2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 5、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 6、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7、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 8、切勿一稿多投,稿件一律不退,请自留电子稿。 视听 《视听》杂志是广西第一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以广播影视为主体内容,兼有新闻传播、新媒体理论探索的当代学术性省级综合月刊。创刊于2006年9月,全国公开发行,大16开本。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全面展示广播影视事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事物,探索现代传媒基础理论,研究网络传播、通讯传播等新媒体发展动态和技术,是广大媒体工作者和大中学教师、研究生学术交流的园地、理论探索的平台。 栏目设置

新媒体传播研究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2014 ---- 2015 学年第1学期) 学院(中心、所):文学院 专业名称:新闻与传播 课程名称:新媒体实务研究 论文题目:新媒体传播功能及其过度使用研究授课教师(职称):韩志强(副教授) 研究生姓名:罗喆 年级:2014级 学号:201420112024 成绩: 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5年3 月9 日

新媒体传播功能及其过度使用研究 学生:罗喆指导老师:韩志强 内容摘要:新媒体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饱受争议和批判的过程,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力量在其发展中既被看做是巨大社会进步力量,也被认为是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本文试图从传播学功能研究的角度,对新媒体的效用作一些浅显的分析,以其更好地理解新媒体技术带给社会的福与祸。 关键字:新媒体功能分析过度使用 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传播形态的不断升级变化,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异军突起,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传播形态和传播特点,势必影响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谁也无法在忽视新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新媒体巨大的影响力不仅是市场主追逐利益的重要工具,更成了各种政治力量为实现其政治利益所不可或缺的社会控制工具。同时新媒体的发展,极大改变了以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格局,受众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对传播过程产生影响,从而使传播结果向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新媒体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引起个世界各国研究者的重视,当然这种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有影响的成就,对新媒体在媒介实践提供了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使其不断向为社会提供更多利益的方向发展。 一、新媒体的定义及其特点 新媒体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的技术研究所长在1967年提出的商品开发计划,从那之后新媒体开始被广泛使用并逐步扩展至世界范围。新媒体作为一种

传统经典文学新媒体时代的融合

传统经典文学新媒体时代的融合 伴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媒体平台的不断完善,信息传播速度大幅度提高,以及自媒体的发展,传统低效率的、限制性强的纸质传播方式正在面临巨大挑战,在就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现代社会,人们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方式依然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受众的需求,及近年来,在国家领导人提出的“互联网+”的发展战略大的政策背景下,各大传统媒体纷纷转型,建立自己的“两微一端”即微信、微博、客户端。报刊方面也实行网上电子版阅读。在此大的背景下,作为传统传播方式的纸质传播面临巨大考验, 传统纸质刊物劣势 一、制造成本较高 传统文学作品以纸质形式呈现,需要前期排版、中期装订、后期销售,需要消耗大量人力财力。 二、受到空间限制 纸质出版刊物无法达到短时间的快速跨区域传送,电子刊物可以达到。 三、阅读速度 文字阅读速度慢,导致从刊物书籍获取信息的速度缓慢。加之现代信息爆发,无论是对速度还是内容的追求,文字阅读都有天生的缺陷,在当下尤为明显。

四、传统文学阅读效率较低,在人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效率由低到高分别是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包涵的信息量由高到低也是文字、声音、图片、视频。 五、阅读传统文学对时间的要求 因为以上几点,文字阅读必须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作为获取信息的代价,然现如今,传统阅读载体文字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依然没有了优势可言。 文学的价值分析 一、时代智慧的结晶 二、价值观的引导 三、文化的传播 四、精神时间的充实 冲击下的措施 关键点: 结合媒体技术,传统文学经典也要与时俱进,进入信息媒体时代,将文学作品从传统纸质载体转换为音频、视频形式传播,抓住受众眼球,迎媒体时代信息传播。 案列分析: 最为典型的成功案列就是四大名著作为电视剧的播出,传统文学经典作品转换视频,受众更加乐意去接收,并且传播方便,如果四大名著没有拍成电视剧,如今随口都能说出

[科技期刊,媒体]科技期刊新媒体的发展与应用

科技期刊新媒体的发展与应用 摘要如今,新媒体的发展势如破竹,它在给科技期刊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发展带来机遇。文章阐释了新时代科技期刊新媒体发展的必要性,介绍了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科技期刊新媒体发展的一些做法,分析当前科技期刊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破解存在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科技期刊;新媒体;发展;应用 1 科技期刊新媒体发展的必要性 1.1 新形势倒逼科技期刊发展新媒体 2科技期刊新媒体发展与应用 2.1 建立独立的期刊网站 2.2 充分利用微信、短信平台等交流平台 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如微信、客户端、二维码、短信平台等工具或载体,吸引读者和作者参与其中,拥有自己的现代化“粉丝”。同时,通过交流平台的扩大以及信息源的增加,让期刊更有受众基础,选题更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只有这样,期刊才更有品位、影响力和生命力。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与短信平台,期刊与读者更频繁也更有效地互动,不仅能进一步丰富期刊内容,还有利于推动期刊品牌化建设。《农村新技术》《家庭科技》《企业科技与发展》3本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在推出不到一年时间里,通过编辑、推送期刊电子微刊,其关注人数不断上升,影响力逐渐加大。《农村新技术》设立农业科技传播短信平台,以手机短信方式定期免费向读者推送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市场动态等信息,并及时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读者足不出户即可获得农业技术信息。 2.3 探索期刊移动客户端的生产 当前,期刊业纷纷涉足移动客户端,各种移动电子阅读终端的APP不断涌现,而国内科技期刊的移动客户端目前还未全面起步。从发展趋势来看,移动智能终端代表未来的阅读趋势,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科技期刊移动客户端的生产与应用,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广西科技情报所科技期刊社在对科技期刊移动客户端的探索上,发现移动互联网更容易培养用户付费使用的习惯,具有复合传播的特点(除了可以包含期刊的内容外,还可以提供更多的资讯和服务性内容),可以延续期刊的品牌效应,更易吸引读者。 2.4 打造科技期刊新媒体多元化的商业运营模式 3.1 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目前,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融合、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科技期刊出版单位新媒体发展的参与度明显不够,其自主研发能力仍然薄弱,在期刊新媒体产业链中仍然处于弱势和缺乏话

学术期刊推荐

经济类: 《人力资源管理》《大众投资指南》《纳税》《商情》《商场现代化》《消费导刊》《新商 务周刊《今日财富》《环球市场》《大经贸》《中国民商》《智富时代》《经贸实践》《中 国市场》《环渤海经济瞭望》《经济管理》《改革与开放》《时代金融》《中国集体经济》《知识经济》《全国流通经济》《企业改革与管理》《中国商论》《现代国企研究(下半月)》《现代商业》《企业科技与发展》《中国外资》《国际商务财会》《经济师》《投资 与创业》《上海商业》《南方企业家》《现代企业文化》《金融经济》《理财(财经版)》《物流工程与管理》《当代经济》《产业与科技论坛》《市场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市场论坛》《现代经济信息》《辽宁经济》《电子商务》《首席 财务官》《中国经贸》《商讯·公司金融》《劳动保障世界》《项目管理技术》《时代经贸》《现代营销》(下旬刊) 教育类: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学园》《文学教育》《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新一代》《速读》《知识文库》》《中学课程辅导》《新教育时代》《新教育时代(教师版)》《语文 课内外》《发现》(教育版)《教育界》《读与写》《语数外学习(高中版)》《课外语文》《科学大众(科学教育)》《数学大世界》《英语广场》《校园英语》《英语画刊》 《新课程研究》《教育教学论坛》《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新智慧》《成长》《赢未来》 《课程教育研究》《成功》《知识窗(教师版)》《文教资料》《双语学习《读书文摘》《中 华少年》《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高中生学习》《现代职业教育》《高考》《中华辞赋》《新班主任》 综合类: 《世界家苑》《智库时代》《大东方》《好日子》《数字化用户》《中外交流》《时代报告》《青年时代》《当代旅游》《大观》《现代交际》《青春岁月》《青春岁月》(知网版) 《山西青年》《旅游纵览》《神州》《卷宗》《海外文摘》《品牌研究》《信息周刊》《各界》《兰台内外》《祖国》《世纪桥》《社科纵横》《黑河学刊》《南方论刊》《新西部》《智能城市》《躬耕》《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精品》《产业创新研究》《广东蚕业》《山东青年》《读天下》《教育周报》《西部论丛》《办公室业务》《商品与质量》《新生代》 科技通信计算机: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科技创新导报》《工程技术研究》《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中国 科技投资》《区域治理》《计算机产品与流通》《设备管理与维修》《决策探索》《自动化 应用》《科技视界》《科技与创新》《科学与财富》《中国高新区》《数码设计》《科技风》《山东工业技术》《中国新通信》《电子测试》《电子制作》《信息与电脑》《电脑知 识与技术》《科学与信息化》《通信电源技术》《信息系统工程》《海峡科技与产业》《电 力系统装备》《数字通信世界》《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科学技术创新》《电器工业》 《水能经济》《百科论坛》《内燃机与配件》《信息记录材料》《技术与市场》《包装世界》《轻工标准与质量》《通信技术》《科技、经济、市场》《工业技术创新》《科技经济导刊》《时代汽车》《创新科技》《电子世界》《中国信息化》《电声技术》《黑龙江科学》《中国新技术新产品》《集成电路应用》《科技信息》《电子原器件与信息技术》《中国高 新科技》《电工技术》《现代信息科技》《水利水电快报》等

新媒体研究的现状

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就其本质而言相互联系。随着信息化网络技术的不断推进,博客、播客,维客、手机媒体、数字报纸、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数字电视、SNS、RSS、P2P等越来越多的新产物成为这一领域的亮点。可见,网络并非物质载体而是虚化的技术,它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间的壁垒已逐渐破除。随着网络技术的演进,这样的媒介会更多。可见,新媒体是以网络为基础集纳多种媒体功能和无线通讯技术的新的媒介形态,是多种传播形式复合的媒体,强调的是一种信息的融合,而非区别。当今,新媒体革命推动的不仅是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更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优化统筹。在新媒体环境下,全球正逐渐成为一个网状传播整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更是不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占领意识形态的制高点。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1月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中国微博用户规模达到6311万人,使用率为13.8%,手机网民中手机微博的使用率达到15.5%,青少年网民则占整体网民一半左右。根据《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蓝皮书显示,在2010年138起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中,新媒体首次曝光的为89起,占比65%,比2009年的56%提高了9个百分点;传统媒体曝光的为47起,占比34%,相比2009年下降10个百分点。(参照最新)。一方面,新媒体研究的方向越来越务实.研究方法逐渐由理论研究向实证研究发展。理论研究者进入媒体调研指导,媒体从业者加入了研究者行列,政府管理者也进入了媒体管理平台。以往实践成果先于理论成果,或者研究与实践运作“两张皮”的局面正在被改写。这些研究都大大促进国内媒体研究的务实化程度。另一方面,从媒体经营管理角度、受众角度、文化批判角度来对新媒体进行研究的案例不断上升。可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渗透性发展,新媒体研究的视线已延伸到社会信息传播的方方面面。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如何更好的把握新媒体环境的构成、基本特征、特有语言、功能和作用,从新媒体环境角度去审视、分析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成因和方法论体系的研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以凤凰新媒体为例——国内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以凤凰新媒体为例——浅谈国内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作者:————————————————————————————————日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 院(系)名称艺术与传媒学院 专业名称广播电视新闻 年级 2010级 学生姓名吴静 学号 20101004148 指导教师姓名肖峰 填表时间: 2013 年 12 月 12日

以凤凰新媒体为例——浅谈国内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拟选题目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选题依据:近年来,随着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发展,出现了新型的传播媒介,在新的技术、媒介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即新媒体。基于网络而兴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深广的最强势媒体。新媒体迎合了人们时间碎片化的需求、满足随时随地的互动性表达和信息需要,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新媒体带来的一系列便利及其自身的优势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强势地位。传统媒体由于受到单向的传播模式限制,传受双方交流困难,传播内容也是众口难调。但是,新媒体的数量随市场需求而增多,新媒体类型的拥挤和重复,致使大多数新媒体不能盈利,频频进行再融资,新媒体经营也陷入困境。而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依然拥有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稳定性,传统媒体在其长久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可信度,以及内容质量的高度保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两者只有相互结合,相互合作,相互取长补短,才能达到共生共荣的状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是未来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 现如今,我国的报业、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基本都拥有自己的网络平台,开始走向两者融合的道路。在这其中,突出的代表就是凤凰新媒体。凤凰新媒体是凤凰卫视传媒集团全资拥有的跨平台网络传媒,融合互联网、无线网、网络电视三大网络平台。以凤凰网为旗舰,以各类图文资讯、音视频流媒体以及丰富的无线产品组成多媒体门户平台。同时,凤凰网为凤凰卫视中文台、资讯台、电影台等电视台以及《凤凰周刊》开辟了专栏介绍。凤凰新媒体在内部整合凤凰卫视控股集团所拥有的电视台、期刊、网站资源,形成创新的网台联动组合传播模式,另一方面,凤凰新媒体强大的无线网络资源、网站流量、丰富信息也为公司传统的电视、期刊等提供了良好的传播平台、内容信息资源。凤凰新媒体与其公司传统媒体的融合为凤凰卫视集团创造了不仅仅是看得见的资产价值,还有更多的品牌价值。 研究意义: 新媒体的发展,模糊了不同媒体之间的界限,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生存格局。新旧媒体在现有媒介格局中各自占据一席之地,不断细分媒介市场,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却并没有发挥出良好的效应。 从目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存情况看,各媒体之间只有实现优势互补,彼此融合,形成打造市场的合力,才能弥补单一媒体自身存在的缺陷。单纯的传统媒体市场受众数量近年来不断下滑,盈利模式单一,而单纯的新媒体市场也有着一系列的问题,新媒体带来的网络谣言、网络舆论暴力等社会问题也影响着新媒体的发展。 新旧媒体的融合不仅能让受众感受到信息的便捷性,体会到距离不是障碍,还能更有效地加快科技的发展。媒介融合是新闻传播事业不断持续繁荣的必由之路,它不仅能够带来可观的利润、优质的新闻业务、稳定的受众人群、良好的品牌效益,还能够降低成本,从而为实现融合的新闻机构、文化传播公司带来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浅论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

浅论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 摘要 在新媒体时代下,每天人们都淹没在不同的媒体信息中,媒体素养对人们至关重要。由于新媒体的技术特性,现今的媒体素养具有更加明显的时代特性,它包括人们面对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的能力、思辨的反应能力,又指使用媒体信息为个人生活和社会所用的能力。当代大众在媒体接触消费、媒体认知理解等方面能够比较适应新媒体时代,但是也存在对媒体批判能力较弱和网络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故对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质;现状与建议 一前言 在传播学中,大众传播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人们公认的大众媒体包括传统媒体——电视、报纸、广播,和新兴媒体——互联网和手机。新媒体具有超时空性,可以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将信息向世界各地传播;具有整合性,可以将以往旧媒体几乎所有功能都整合在一个系统中,对文字、数据、声音、图像等进行数据化处理、储存和传播;具有互动性,双向互动交流是新媒体的最重要特征和最突出优势之一,在网络中任何人都可以接收信息和传播信息,即使受者也是传者。[1] 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媒体的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传播的环境也日益复杂。然而某些媒体在追逐自身利益的想法的影响下,为了迎合某些受众或利益集团,丧失传播道德和职业操守,向社会中传播各种劣质、错误、不良的信息,这就造成了大众所处于的信息获取环境变得复杂。 为了使大众能够在变得如此复杂的环境下辨认排除不良信息,获取自身需要的有利的信息,大众的媒介素质必须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媒体时代下的环境。于是分析在新媒体时代下所需要的媒介素质和当代大众的媒体素质现状具有重要意义,并由此可提出提高大众媒介素质的策略。 二当代大众媒介素质现状 (一)大众使用的媒体呈多样化趋势 当代,大众获得信息和新闻的途径大多超过两种以上,在以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和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竞争中,网络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是在青年人群中表现尤为突出。以大学生为例,新闻专业的学生表现出更大的热情以及积极性,其中 在经常接触的媒介选择上,高达100%的人选择了网络,同时还有80%的人选择了手机。[2]目前,新兴的互联网主要是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群的信息渠道,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使用的便捷性的提高,新媒体在各个阶层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也足以说明大众对新媒体的驾驭能力。 (二)大众对媒介认识理解上有一定认识又认识能力不足 大众对于大众传媒的范畴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对主要媒体的内容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传媒的作用和功能了解不多。大部分人知道媒体对于自身知识架构和思维观点上的影响,但是对于媒体信息对与深层价值观的影响相对忽视。如以“媒介素质”这一词为例,大部分人对其内容了解模糊,即使是新闻专业的学生对其也不是非常了解。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学术期刊的媒介融合论文

学术期刊的媒介融合论文 一、新媒体的内涵与优势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有独特的优势:第一,传播信息具有碎片化 的特点,满足了人们的需求。随着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没有大量 整段的时间去获取信息,闲暇时间呈现碎片化的倾向,新媒体提供的 信息资源正符合这一时间特征。如微信朋友圈发布的信息、公众微信 号推送的文章,人们利用等人、坐车等闲暇分散的时间即可便捷地获 取信息。第二,新媒体可以满足人们随时随地上网查询信息、与朋友 聊天、游戏等需求。如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 随地查询自己需求的信息或发表自己的想法,或参与娱乐游戏等休闲 活动。尤其是随着4G时代的来临,人们获得信息速度越来越快、内容 形态也越来越丰富。这种随时随地获取各种形式信息的需求,可以得 到更高效地满足。第三,在新媒体的使用过程中,个体的主体性与目 的性得以突显,个体选择的内容也更具个性化。传统媒体是媒体提供 什么,受众就看什么。而在新媒体时代,海量的信息扑面而来,人们 选择的主动性与目的性更强。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 或需要的信息资源。其选择的内容更具个性化特点。第四,新媒体更 好地实现了与受众的互动。如微信、微博等,都有便捷的信息反馈渠道,信息发布者可以及时地与受众交流、沟通。第五,新媒体可实现 多媒体信息传播。传播的信息既可以是文字的,还可以是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此外,新媒体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内容 丰富,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多媒体传播,等等优势,都是传 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新媒体为受众提供了新的媒介渠道与信息呈现、 分享方式,学术期刊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服务于学术信息传播。 网络时代没有任何一种媒体可以依赖一种传输方式获得成功,因为广 大读者正习惯同时使用多种终端获取所需信息[3]。学术期刊不能仅 依靠纸质出版单一的传输方式,要充分利用新媒介技术,在保持以往 内容占优势的基础上,拓展信息的传播路径,将学术信息更快捷及时

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播研究 在当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传播也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载体得以广泛的传播。值得注意的是21世纪以电子科技为代表的传播手段等新兴媒体进行传递信息的传播环境即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播与发展。在新媒体时代下,尤以网络与手机传播的形式最为显著。此时此景,文化传播就面临着纷繁复杂的传播环境,其中机遇和挑战并存。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达便拥有前所未有的平台和未曾面对的困难,笔者以广西桂剧的发展为例,通过透视广西桂剧的发展现状、展望桂剧的未来前景,探讨桂剧如何借助当下新媒体载体达到创新与传承的双赢。 一、桂剧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桂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的主要剧种中极具代表性的戏剧,它运用桂林方言演唱,以细腻贴切、生动活泼的手眼身法步著称,以生活化的表演手段塑造人物角色。其代表作品有《梁红玉》、《打金枝》、《断桥》、《大儒还乡》、《烽火南欧》等。 随着当下E时代的到来,图片、视频、网络各种承载文化信息的新兴媒体充斥着当众的眼球,如网络视频、微博、

微视、微信等与传统的桂剧角逐市场,竞争激烈,与此同时,桂剧本身面临演员老龄化、人才断档、创新不足、观众减少、传统流失、剧目和技艺失传、艺术特色日渐淡化的尴尬境遇。 令人欣喜的是,国家与致力于桂剧的艺术家们共同将关注的目光投射在这一古老的戏剧文化上,不仅在2006年将桂剧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桂剧艺术家们在对原生态的文化艺术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之上,融入创新的新元素,从剧本的编排、舞台的设置、演员的表演手段、戏剧的传播发行、观众传承等发面着手,创作了一批精品桂剧,如《大儒还乡》、《风采壮妹》等。桂剧以其独到的戏剧张力与魅力在中华传统的戏曲百花园中大放异彩,为此,桂剧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二、新媒体时代下桂剧的传承 (一)推陈出新,适应现代审美追求 精品桂剧的涌现,彰显了桂剧能够顺应时代的步伐。 首先要在义不容辞地保护与发扬传统的古老艺术、肯定传统的沉淀的前提之下推陈出新,以多元化的表演形式来对传统艺术进行发展,并充分发掘传统戏曲的文化价值。其次,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创作出符合新时代气息,贴近观众生活的好剧目,努力打造精品剧目,提升艺术质量,扩大桂剧的影响力,融入时代新元素,拓展吸引新一代观众群。 与此同时,桂剧的“变脸”应从编剧理念、舞台设计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