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中地理中图必修第二册学案:第二章 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

2020高中地理中图必修第二册学案:第二章 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

2020高中地理中图必修第二册学案:第二章 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
2020高中地理中图必修第二册学案:第二章 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结合实例,解释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水平1:根据地理资料,说出乡村的土

地利用及其内部土地利用分化。

水平2:运用地理资料,分析城镇内部

空间结构特点,说明城镇功能区的形成

及其特点。

水平3:结合地理实例,分析城镇内部

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说出城镇功能区

的发展变化。

水平4:运用资料,分析区域城镇内部

空间结构的变化,指出合理规划城乡空

间的意义。

人地协调观:合理规划乡村

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与自

然环境协调发展。

综合思维:结合资料,分析

影响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

构的因素。

区域认知:结合区域资料,

分析区域城镇空间形态的发

展变化及影响因素。

地理实践力:根据城镇内部

空间结构理论分析城镇功能

区设置的合理性及发展变

化。

0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夯实基础

一、乡村和城镇

1.乡村:一般是以从事□01农业活动的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2.城镇:一般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

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

1.乡村内部功能区

(1)划分依据:按照功能划分。

(2)乡村内部功能区:主要有公共空间、居住区和生产区等。

2.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1)公共空间:是村民进行各种活动和□01交流的场所;公共空间周围一般是□02居

03生产区。

住区,再往外是□

(2)居住区:是村民日常居住的地方。

(3)生产区:是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利用的□04土地。,

1.判断正误。

(1)乡村和城镇的主要区别是人口数量。(×)

(2)村落一般分布在农业用地的周围。(×)

2.有关乡村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乡村景观复杂,功能多样

B.乡村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

C.乡村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D.乡村以居住为主

答案 B

解析乡村建筑物密度小,景观简单,功能单一,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乡村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为人们提供粮食、蔬菜等基本生活资料。

3.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在哪里才能为居民提供便捷的服务?

提示乡村的中心位置。

三、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

1.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特征

(1)与乡村相比,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比较□01复杂,组成要素多,空间结构□02完

03多样。

整清晰,类型□

(2)城镇中同一类要素和活动的需求往往是相同的,导致它们在空间上□04集聚,

05功能区。

从而形成了不同的□

2.城市主要功能区

3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形成原因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依据:城市内部各种功能区之间的□15相对位置关系。 模式:同心圆、扇形和□16多核心等。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判断正误。

(1)城镇各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限。(×)

(2)经济因素是影响所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3)我国目前许多城镇的开发区建设主要是受政策因素的影响。(√)

2.城镇土地价格较高的位置及对应的功能区一般是()

A.城镇外围—商业区

B.城镇中心—商业区

C.主干线附近—住宅区

D.郊外—工业区

答案 B

解析城镇中心,交通便捷,人流量大,地价高,往往形成商业区。

3.城镇功能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与职能是单一的吗?

提示城镇中的各种功能区以某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也可能存在其他用地类型。如住宅区中常存在商店、工厂等,只是商店和工厂用地面积所占比率较小而已。因此功能区是指某种职能的集中分布区域,也可兼有其他职能。

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

1.原则:统筹城乡发展;从城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等。

2.意义:合理利用城乡土地,建设资源节约型城乡;建设良好人居环境,构建环境友好型城乡;处理好各种关系,建设和谐的城乡等。,

1.判断正误。

(1)城乡用地中土地利用方式相同。(×)

(2)城乡用地规划中应坚持“合理利用”的原则。(√)

2.解决德州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下列措施中较合理的是() A.大力规划放射状交通干道

B.不设绿化带,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C.在土地利用等方面实行城乡统一规划

D.完善公共交通,禁止私家车

答案 C

解析大力规划放射状交通干道,会将大量车货流引向市中心,导致交通拥堵;不设绿化带会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应当完善公共交通,但禁止私家车不现实。3.说明城乡的土地利用和产业活动的主要区别。

提示城市土地利用以建设用地为主,产业活动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乡村土地利用以农业用地为主,产业活动以第一产业为主。

02、任务探究区

思维探究实践运用

任务探究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圆形居多,后墙围拱,坚实牢固。只有几个门洞与外界相通,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

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

心出发,依照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

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

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土楼结构有多种类

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

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实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几乎无秘密可言。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简答土楼表示乡村聚落的三种功能区。

(2)说明土楼公共空间位置的特殊性。

(3)简述土楼生产区的组成。

[成果展示](1)土楼由公共空间、居住区和生产区组成。

(2)公共空间在土楼核心,或中心。土楼的核心,距离各住户都很近,利于居民聚会。

(3)生产区位于土楼以外,由耕地、林地、水面及农田设施等组成。

1.城镇和乡村的区别

项目城镇乡村

2.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

3.乡村空间形态

(1)主要的乡村形态

(2)集聚型乡村

团块状村一般位于平坦地区,由众多房屋、院落集聚而成带状村多沿河流、山谷和交通线形成

环状村山区沿山麓以及湖塘的村落常呈环状分布,环状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

带状村

(1)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风俗文化等。

(2)乡村规划

特点:新建的乡村居住区经过重新规划建设,多呈现整齐划一的格局。

要求:注意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突出乡村特色。

“梳式布局”是我国岭南地区典型的村落布局形式,村中的建筑顺坡而建,前低后高,像梳子一样纵向排列,前后建筑之间空隙很小,两列建筑之间有一小巷,宽约1.2米至2.0米,是村内的主要交通道路;村落多以水为中心布局,村前多为湖泊或池塘。下图为岭南地区村落“梳式布局”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岭南地区村落“梳式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A.采光和防风B.通风和排水

C.御寒和防沙D.防潮和防盗

(2)岭南地区民居其前后建筑之间空隙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A.人多地少B.地高林密

C.河宽岸窄D.船多车少

(3)岭南地区民居多以水域为中心布局主要是为了()

A.灌溉农田B.取水防火

C.生活供水D.防御洪灾

科学思维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及成因

第(1)题,岭南地区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因此村落多采用“梳式布局”的主要好处是通风、排水、防潮。第(2)题,岭南地区多低山丘陵,多湖泊和水塘,人口多而稠密,土地资源较少,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其民居建设多缩小前后建筑之间的空隙。第(3)题,岭南地区村落采用“梳式布局”,房屋前后的间隙小,火灾隐患最大,以水域为中心利于防火。

[答案](1)B(2)A(3)B

提升运用能力

“行进在大峡谷,满眼的大山架起凝重厚实的躯体,脚下的江水唤出低吟的浪涛。险恶的地理环境中,傈僳族同胞生息劳作在这里,除了江边有少许的水田外,傈僳族人在陡峭的大山上垒石造地,在飘游的白云间扎木盖房,真可谓山多高,地多高,人也多高。为在大山上立稳脚跟,具有坚韧不拔性格的傈僳人发明了千只脚落地式的建筑,即用众多高高矮矮的木柱支撑着房屋。”据此回答1~2题。1.“千只脚落地式”房屋主要与当地何种自然条件相适应()

A.地形B.气候C.水源D.土壤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描述的傈僳族的居住环境,可判断其居住在横断山区的江边,“千只脚落地”式房屋主要是因当地地势起伏大而建造。

2.根据当地环境推测,此聚落形态与规模多为()

A.密集型较大B.分散型较小

C.半聚集型较大D.密集型较小

答案 B

解析傈僳族的乡村由于主要分布于横断山区的江边,故人口少,散居,聚落规模小。

任务探究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

城镇土地供应是有限的,在竞争环境下,租金高低决定了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下图为某城市地租等值线分布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该城市地租最高的区域在哪?为什么地租高?

(2)B、C、D、E四处为什么形成地租的次高峰?

(3)A、B、C、D、E五处会形成哪种功能区?为什么?

(4)图中地租等值线的弯曲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成果展示](1)A处。因为A处位于市中心,同时有多条干线公路经过,交通通达度最好,因此地租最高。

(2)因为这四处地处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干线公路和外围环线公路交会处,通达度相对较高,租金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峰。

(3)形成商业区。因为地租高,商业活动更加需要客货流集散,需要便捷的交通,能够支付较高的地租费用。

(4)地租等值线沿交通干线向外凸出,因为沿交通干线交通便捷,因此地租相对较高;交通不便的区域地租等值线则向中心方向凸出。

1.城镇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镇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及位置具体如下表所示:

2.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差异

3.“六看法”判断城镇三大功能区

(1)看面积:□13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城镇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14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或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15片状或团状。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夜间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

16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城镇中心上升幅度较区虽也有向郊区□

大。

4.城镇工业区布局的主要原则

城镇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镇外围,其方位同时要考虑环境因素,以避免污染城镇

17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针对环境为基本原则。工业生产会产生□

不同的污染类型,进行不同的布局。

(1)风向决定产生大气污染的工业区的布局

风向条件工业区布局原则

全年单一风向工业区应布局在□18下风向地带

季风影响工业区要布局在与□19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

20上风向地带多种风向工业区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

全年单一风向

季风影响

多种风向

(2)河流流向决定产生水污染的工业区的布局

21下游。

存在水污染的工业区要布局在城市河流的□

(3)距离决定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业区的布局

22城区和农田。

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业区要远离□

5.城镇功能分区的形成

城镇中不同的土地,在不同活动的竞争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其关系如下:

6.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7.经济因素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

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而城镇地租水平由□

25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决定,如下图所示。

8.土地付租能力图的判读技巧

该土地付租能力图说明经济因素对城镇功能分区影响的两个具体表现,即□28地租水平和付租能力。

地租水平由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决定,付租能力由各类活动的□29收益决定。

地租水平线

付租能力功能区

区位选择原因

字母名称字母名称

a

商业用地的付租能力

随距离递减率□30最大,

距离城镇中心的远近

对商业区的影响最大

A

商业

靠近□

31城镇中心,可以

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

商业付租能力最高

b 住宅

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

随距离递减率较小,距

B

住宅

靠近城镇中心,既利于

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

离城镇中心的远近对

住宅区的影响□32较小

c工业

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

随距离递减率最小,距

离城镇中心的远近对

工业区的影响最小

C

工业

工业生产占地面积较

大,□

33地租成本比较

高,远离城镇中心可降

低成本

总之,该图判读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

(1)判断地租水平与距城镇中心距离的关系。根据横、纵坐标表示的含义可知距城镇中心越近地租水平越高。

(2)判断三类经济活动的付租能力变化趋势。根据图中三条直线斜率的变化判断商业、住宅、工业三类经济活动的付租能力随着距城镇中心距离的增加都在下降。根据斜率变化的大小可判断商业最陡,□

34住宅次之,□

35工业最缓;三者的下降速度不同,商业最快,住宅次之,工业最慢。

(3)判断三类经济活动的最优区位。如上图,A段商业付租能力最强,B段□36住宅付租能力最强,C段工业付租能力最强。因此,A段可能成为商业区,B段可能成为住宅区,C段可能成为□37工业区。

下图为某城市工业、商业、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城镇中心距离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Ⅰ、Ⅱ、Ⅲ三条曲线依次代表的功能区是()

A.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B.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C.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D.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2)图中可以形成商业区的有()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④⑥D.①②③

(3)在③处Ⅰ类型功能区付租能力有所提高的原因最有可能是该处()

A.商品丰富B.居民购买力大

C.交通发达D.环境优美

科学思维

付租能力曲线的判读方法

第(1)题,读图可知,Ⅰ曲线在城镇中心付租能力最强,为商业区;Ⅱ曲线次之,为住宅区;Ⅲ曲线付租能力最弱,且在外围付租能力最强,为工业区。第(2)题,读图可知,①③⑤处Ⅰ曲线(商业)付租能力最强,为商业区。第(3)题,影响付租能力的因素除距城镇中心远近外,主要是交通通达程度,③处Ⅰ类型功能区付租能力提高,主要原因是交通发达。

[答案](1)B(2)A(3)C

提升运用能力

城市不同功能区发展程度的差异可以通过功能区人口迁移结构反映出来。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某年的不同年龄段人口迁移数量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功能区最可能是()

A.商业区B.住宅区C.工业区D.行政区

答案 C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功能区15~44岁青壮年人口迁入最多,说明该功能区对劳动力需求最大,故该功能区最可能是工业区。

2.该功能区内最迫切需要增加的配套设施是()

A.养老院B.医院C.商场D.中小学

答案 D

解析由图可知,5~14岁人口迁入量大,主要是跟随父母迁入该地,为了解决5~14岁人口上学的问题,迫切需要增加中小学数量。

任务探究合理利用城乡空间

城市岛国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附近。该国不仅重视教育,发展科技,还大力建设公共住房,解决了大部分国民的居住问题。如今该国的金融、旅游等服务产业辐射六大洲,工业产品在世界范围内也广受欢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新加坡非常重视城市的总体规划。下图为新加坡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指出高密度住宅区的分布特点及其好处。

(2)指出城市绿地的布局特点及其环境效益。

(3)新加坡成为世界级宜居城市,原因是什么?

[成果展示](1)特点:沿快速交通线呈带状分布。好处:方便居民出行。(2)特点:分布广泛;镶嵌在各住宅区之间。环境效益: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调节气候;降低噪音。

(3)环境优美;房屋质量和结构好;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齐全;社会治安好。

1.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方法

(1)加强城乡空间结构的□01规划。

(2)合理布局城乡功能区(合理配置城乡功能区的相对位置)。

(3)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

(4)加强城乡□02绿化和隔离带建设。

(5)加强城乡功能区之间的联系。

(6)分散城乡压力,建设城乡新区。

2.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城乡土地利用效率。

(2)有利于改善城乡□03环境和居住环境。

(3)有利于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

(4)有利于促进城乡的经济发展。

(5)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

海港城市秦皇岛市为响应北京城市功能的拓展,调整城市空间布局,致力于发展成为北京的又一出海大通道。读图,完成(1)~(2)题。

(1)在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中,秦皇岛市依托海岸线打造由北向南延伸的城市发展

轴。这样做是为了()

A.扩大城市土地面积

B.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C.传承悠久历史文化

D.发挥自然环境优势

(2)秦皇岛市将玻璃制品制造、食品加工、金属冶炼等企业从沿海向中部发展轴转移。其目的主要是()

A.转移企业污染空间

B.优化城市功能分区

C.调整第二产业结构

D.发挥自然环境优势

科学思维

合理利用城市空间的分析思路

第(1)题,秦皇岛北部是山地,南部临海;依托海岸线打造由北向南延伸的城市发展轴,可发挥自然环境优势,来调整城市布局。第(2)题,秦皇岛市南部沿海打造休闲旅游、出海港口建设,引导工业向中部、北部发展,可响应北京城市功能的拓展,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以优化城市功能分区。

[答案](1)D(2)B

提升运用能力

下图是河北雄安新区城乡空间布局结构示意图,雄安新区采用一主、五辅、多节点空间布局,按1万人/平方千米控制人口密度。未来,雄安新区将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据此完成1~3题。

1.雄安新区的空间布局()

A.有效控制城市占地规模

B.利于各城区之间沟通联系

C.缓解主城区的过度拥挤

D.彻底解决城市的环境问题

答案 C

解析由材料分析可知,雄安新区采用一主、五辅、多节点空间布局,而且大量控制人口密度,避免大量人口和经济活动集中于主城区,能够缓解主城区的过度拥挤,故C项正确。

2.白洋淀广阔的水域和新区林带的合理布局将()

A.使旅游业成为主导产业

B.大幅增加区域降水总量

C.有效杜绝雾霾现象发生

D.营造优质绿色生态环境

答案 D

解析白洋淀广阔的水域和新区林带的合理布局能够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从而营造优质绿色生态环境,故D项正确。

3.雄安新区发展中要想始终保持良好环境,应该()

A.吸引高能耗、高产值企业落户

B.提高绿色、公共交通出行比例

C.预留土地,进行垃圾露天堆放

D.调入水资源以满足绿化的需求

答案 B

解析雄安新区发展中要想始终保持良好环境,需要保持合理的城市规模,进行城市的合理规划,提高绿色、公共交通出行比例,B项正确。

03、综合活动区

释疑教材拓展视野

图表问题巧点拨

[教材第30页探索]

点拨 1.结合半坡遗址所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为我国北方地区,降水相对较少,所以古代村落选择在河流沿岸;村落建在阶地上,地势较高,不怕夏季暴雨多发的高水位。

2.根据材料总结功能区,从材料中获取其位置信息。

答案 1.在浐河阶地上,既可以为村民提供生产生活用水,也减少了河水上涨可能产生的影响。

2.包括居住区、墓葬区、制陶作坊区。中央为居住区,中心大型房屋前为公共空间。居住区外围环绕一条大型壕沟,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为制造陶器的窑场。[教材第32页活动]

点拨根据图像可知,集聚型乡村居住区相对集中;在居住区的中心,或某个显著位置处,如房屋之间通道(小巷)的交会点,利于人们往来,为公共空间;生产区分布在外围等。分散型乡村的居住区较为分散,居住区内还存在一定的生产区(更大的生产区也在外围),公共空间也分布在便于人们往来的处所。

答案集聚型乡村居住区较为集中,多数房屋和院落集聚在一起,根据乡村的形状,又可分为团块状村、带状村和环状村。生产区分布在外围;分散型乡村居住区分散,房屋和院落零星分布,居住区内分布着少量生产用地。

[教材第33页思考]

点拨住宅区是日常生活的区域,是城市用地的主体;商业区内商场多且集中分布,规模比住宅区内小商店大得多,多分布于城市中心区内;工业区多在城市外围,城市不同其具体区位不同。

最新整理高一地理高一地理必修一全册学案及答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一地理教案高一地理必修一全册学案及 答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课前预习: 1、列举出不同类型的天体。 2、请说出一个天体系统必备的条件有哪些? 3、光年是的单位,1光年约为。 4、用图示的方法描述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 5、八大行星共同的运动特征是、、。 6、请将八大行星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7、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哪些? 课堂探究: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具有哪些特点?并说明理由(依据)。 2、在教材P3图1.2和教材P4图1.4中找到地球,用简洁的语言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3、运用提供的材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 4、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存在生命所必须的条件地球上具备这些条件的原因 知识结构:(用框图的方式描述本节的知识结构) 请将下列表述填在框图中 ①物质属性②运动、有序③天体④天体系统及其级别⑤在不同级别天体系统中的位置⑥在太阳系中的位置⑦地球与其他行星运动特征的比较⑧地球与其他

行星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的比较⑨安全的宇宙环境⑩自身条件:温度、大气、液态水 达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天体及天体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天体形态多样,是物质的,但天体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B、总星系是人类所知的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所以总星系即为宇宙 C、太阳系是比银河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 D、只有相邻的天体可以构成一个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层次,按由低到高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B、银河系、太阳系、行星系、地月系 C、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D、地月系、恒星系、银河系、总星系 3、下列属于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的是() A、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是距离太阳最近的 B、月球绕地球公转 B、有适宜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湿度条件 D、有液态水的存在 读“太阳系局部图”,C为小行星带,回答4~8题: 4、图中共有几类天体() A、2类 B、3类 C、4类 D、5类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梳理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吸收(选择性)臭氧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练习题

章末综合检测卷(三)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山西省原煤生产图,回答1~2题。 1.上图反映我国在加强能源基地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扩大煤炭开采量 B.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C.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D.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 2.下列属于缓解交通压力措施的是( ) ①加强铁路运输建设②辅以公路建设③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④大力发展炼焦业 A.① 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山西省的原煤生产逐年增加,应属于扩大煤炭开采量措施。第2题,加强铁路运输建设,并辅以公路运输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及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都会缓解交通压力。炼焦业不断向外输出焦炭,质量上有所减轻,但空间上基本不变,所以并没有减轻其对交通的压力。 解析:1.A 2.C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号称中国的“煤海”,但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给山西造成的困局也是有目共睹的——“挖了一山煤,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因此,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着山西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3~4题。 3.有关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位于我国中部地区,距消费市场近 B.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为山西煤炭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C.黄河流经山西,为山西煤炭外运提供了便利的水运条件 D.山西有多条铁路通往东部,为晋煤外运提供了较好的运输条件 4.“挖了一山煤,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这说明以煤炭为主的经济

结构给山西带来了严重的( ) 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固体废弃物污染④噪声污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3题,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体现在地理位置、交通和市场等方面;黄河虽流经山西,但黄河航运条件较差,山西的煤炭并不是以水运输出为主。第4题,“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分别说明开采利用煤炭给山西带来了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答案:3.C 4.A 2014年2月24日黄河新闻网报道山西省煤炭行业要拓展煤基新兴产业,特别是煤机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煤炭文化业、煤炭高端服务业等方面加快发展,推进煤炭转型步伐。据此完成5~6题。 5.近年来,山西加快能源的加工转换,将输煤转为输电,这样做的益处是( ) ①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②缓解运输压力③缓解山西用水紧张的局面④减轻山西的环境污染程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山西是产煤大省,却不是经济强省,其原因和发展方向分别是( ) A.能源开发规模不大——加大煤炭的开采量 B.我国和世界对煤炭的需求量不大——拓展国内和国际两大煤炭市场 C.石油取代煤炭成为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开采不足——加大煤炭转换为电能的力度D.生产结构单一,能源综合利用程度不高——调整产业结构 解析:第5题,与输煤相比,输电延长了产业链,这样既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经济效益,又缓解了运输压力。第6题,山西生产结构单一,煤炭是其经济的主要支柱,再加上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不高,因此山西并不是经济强省;今后应调整产业结构,力争产业多元化。 答案:5.A 6.D 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利枢纽工程目前已经通过国务院核准审批。下图为肯斯瓦特水利枢纽位置示意图。根据图文材料,回答7~9题。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测试题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2分×25=50分) 2010年6月17日是第1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and Drought)。2009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题是“荒漠化与气候变化——一个全球性的挑战”。思考并完成1~3题。 1.为迎接今年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制作了四幅景观图片,其中属于土地荒漠化的是( )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导致①中现象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蚀B.水蚀 C.冰川侵蚀D.海蚀 3.导致②中现象出现的自然原因是( ) A.气候干旱,大风频繁 B.降水少,但有时强度大 C.人口增长迅速 D.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读“我国部分区域简图”,完成4~5题。 4.图例所示的某环境问题主要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环境污染 D.湿地破坏 5.治理该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 A.退耕还林还草 B.修建水电站 C.增加灌溉面积

武汉已总体规划了6大放射状楔形绿色生态走廊:①大东湖水系;②武湖水系;③府河水系;④后官湖水系;⑤青菱湖水系;⑥汤逊湖水系。结合“武汉城市规划图”,完成6~8题。 6.打通这些湿地风道可以( ) A.缓解城区的热岛效应 B.发展城区水上观光旅游 C.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D.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的局面 7.武汉市有众多的湖泊,这些湖泊的主要功能是( ) ①改善城市环境②调节径流,减少洪灾③提供供水和航运之便④土地后备资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武汉市夹“二江三岸”,有丰富的河滩地资源,对这些河滩地的科学开发应( ) A.兴建高档观景(观江)建筑 B.修建道路、桥梁 C.发展城市观光农业 D.兴建防洪设施 田纳西河源出阿巴拉契亚高地西坡……大部分流经阿巴拉契亚高原区……水力资源丰富,仅能通行小汽轮。下游河谷较开阔,从帕迪尤卡至弗洛伦斯之间450千米河道,通航便利。流域内降水丰沛,河口平均流量1800立方米/秒。但水位季节变化较大。据此完成9~10题。 9.田纳西河水力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①穿行于崇山峻岭中,落差大②流域内降水丰沛③下游河谷较开阔④水位季节变化较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0.田纳西河的汛期出现在________季节。( ) A.夏秋B.秋冬 C.春夏D.冬春 11.图中所示的生产模式最可能适用的地区及其优点是( ) A.东北森林地区;利于林区经济发展

鲁教版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全套(全册)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编写:刘龙华 审稿:陆其勇考试要求考点人口增长模式 ①知道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②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1、在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人们抵御灾害、疾病的能力很差, 人口的增长十分; 2、18 世纪产业革命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3、二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 国际大环境相对等原因,世界人口特别是国家人口增长。 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 又称,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率率和 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不同人口增长阶段的比较发展阶段 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人口出生率和死亡人口出生率仍保持人口出生率开始下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在较高水平,但死降,死亡率继续下率、自然增长率都增长率低,且波动亡率迅速下降,人 降,并达到低水平,很低。人口增长缓人口增长特点较大。人口增长处口自然增长率提自然增长率逐渐降慢,有些国家甚至于相对静止或低速高, 人口急剧增长。低。人口增长的速度已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状态。开始减缓 增长。高、、低高、、高高、低、高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型)(型)(型)(型)出现在工业化初欧美发达国家一般期,发达国家一般开始出现的在 20 世纪 50 年代前农业社会时期 18 世纪末到 19 世国家时间、国家 后开始进入这个阶纪初开始进入这个段阶段生活在热带原始森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大多数大多数目前分布地区林深处的一些土著 亚、肯尼亚等国家国家发达国家居民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1、当今世界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人口增长、数量和人口年龄结构严重等引起的问题最为突出。 2、世界人口增长极不平衡。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持续增长势头,而发达国 家人口数量已保持。 3、人口问题的不同表现自然增人口问题典型国长率水平表现后果对策家举例人口增长劳动力、采取鼓励发达保持较和人口 青壮年负担的政策,并接国家水平化等纳来自大多面临人口不利于 出生率、自发展大多赞同实行然增长,以中国、印度、巴中水平较及 0∽14 岁的基斯坦国家政策少儿比重等等问题 问题的解决练习巩固1.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2.在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最先转变的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读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图,回答3--4 题: 3.1950 年后的人口增长特点是() A.十分缓慢 B.迅速增长 C.速度加快 D.保持稳定4.从图示来看,1770 年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其原因是() ①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②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③平均寿命延长④人口出生率上升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5.产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减少B.没有战争 C.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D.农业的发展6.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处于() A.原始低增长阶段B.加速增长阶段 C.增长减缓阶段 D.低速增长阶段7.下列国家和地区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第四阶段的是()

新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1-2(含答案解析)

新版地理精品资料 2019.4 课堂互动与探究 抓要点 知识详解 知识点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辐射 (1)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2)太阳辐射能力 太阳常数的数值为8.24焦(厘米2·分),表示地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能力的大小。在太阳辐射的三种光中,辐射能力最强的是可见光,所以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地表获得太阳辐射量的多少直接取决于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间长短,具体的影响因素如下: ①纬度: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 ②天气:天气晴朗,云量少,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多;反之,太阳辐射少。 ③地势: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日照强度大,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 ④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好,尘埃杂质少,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 点拨: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的关系。

结合①可得:太阳高度愈大,等量的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愈小,光热越集中,地表单位面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愈多,太阳辐射强度就愈大;反之愈小。 结合②可得:太阳高度愈大,太阳辐射所经过的大气的路程愈短;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愈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愈多;反之愈少。 【例1】读我国部分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我国的城市中,有“日光城”之称的是________市。 (2)在我国四大直辖市中,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的是________市,

简述原因。 (3)青藏高原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________(高或低),解释原因。 (4)我国台湾岛、海南岛西侧的年太阳辐射总量均比东侧的多,请试着说出理由。 [解析]第(1)题,拉萨市有“日光城”之称。第(2)题,我国四大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中,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中,由于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阴雨、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多,故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第(3)题,青藏高原地区由于地势高,大气稀薄,晴天多,所以成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地区。第(4)题,台湾岛、海南岛两侧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不均,应从两侧降水差异入手分析。 [答案](1)拉萨 (2)重庆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中,盆地地形使水汽不易扩散,阴雨、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多,故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 (3)高青藏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4)台湾岛、海南岛的西侧地处夏季风(东南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东侧处于迎风坡,降水多,阴天多,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多,故西侧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东侧的多。 知识点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1.太阳外部圈层剖面示意图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学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与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的概念:全球性______有规律性____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太阳辐射纬度差异——高低纬度之间热量差异——大气不断运动,交换输送热量3.三圈环流的形成: (1)形成条件:均匀的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_____热量差异___和___________地转偏向力 _____ 。 (2)类型: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 (3)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a.原因:太阳直射点________________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b .规律( 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图 二、南、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南、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 匀,气压带相对完整。 (2)北半球:

2.季风环流 (1)东亚季风:__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 (2)南亚季风:__________________的季节移动以及海陆 热力性质的差异。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举例) 1.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全 年受________________控制,全年高温多雨。 2.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气候,全年受__________控制,冬不冷、夏不热,气温年变化 3.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 __________控制,温和多雨。 考点一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1.图示法记忆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的形成图: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区形成的气候类型各不相同,有的气候为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形成,还有的是两个交替控制形成,其对应关系如图3-2-4 所示。 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练习题

章末综合检测卷(三)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山西省原煤生产图,回答1?2题。 (产it no万吨) 1?上图反映我国在加强能源基地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A. 扩大煤炭开采量 B.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C. 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D. 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 2. 下列属于缓解交通压力措施的是() ①加强铁路运输建设②辅以公路建设③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④大力发展炼焦业 A.①B .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山西省的原煤生产逐年增加,应属于扩大煤炭开采量措施。第2题,加强铁路运输建设,并辅以公路运输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及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都会缓解交通压力。炼焦业不断向外输出焦炭,质量上有所减轻,但空间上基本不变,所 以并没有减轻其对交通的压力。 解析:1.A 2.C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号称中国的“煤海”,但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给山西造成的困局也是有目共睹的一一“挖了一山煤,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因此, 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着山西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3?4题。 3. 有关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位于我国中部地区,距消费市场近 B. 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为山西煤炭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C. 黄河流经山西,为山西煤炭外运提供了便利的水运条件 D. 山西有多条铁路通往东部,为晋煤外运提供了较好的运输条件 4. “挖了一山煤,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这说明以煤炭为主的经济 结构给山西带来了严重的( ) 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固体废弃物污染④噪声污染 A. ①②③B .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解析:第3题,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体现在地理位置、交通和市场等方面;黄河虽流经山西,但黄河航运条件较差,山西的煤炭并不是以水运输出为主。第 4 题,“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分别说明开采利用煤炭给山西带来了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答案: 3.C 4.A 2014年2 月24日黄河新闻网报道山西省煤炭行业要拓展煤基新兴产业,特别是煤机 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煤炭文化业、煤炭高端服务业等方面加快发展,推进煤炭转型步伐。 据此完成5?6题。 5. 近年来,山西加快能源的加工转换,将输煤转为输电,这样做的益处是( ) ①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②缓解运输压力③缓解山西用水紧张的局面④减 轻山西的环境污染程度 A. ①②B .②③ C.③④D .①④ 6. 山西是产煤大省,却不是经济强省,其原因和发展方向分别是( ) A. 能源开发规模不大一一加大煤炭的开采量 B. ------------------------------------------------ 我国和世界对煤炭的需求量不大拓展国内和国际两大煤炭市场 C. 石油取代煤炭成为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开采不足一一加大煤炭转换为电能的力度 D. 生产结构单一,能源综合利用程度不高一一调整产业结构 解析:第5题,与输煤相比,输电延长了产业链,这样既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经济效益,又缓解了运输压力。第6题,山西生产结构单一,煤炭是其经济的主要支柱,再加上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不高,因此山西并不是经济强省;今后应调整产业结构,力争产业多元化。 答案: 5.A 6.D 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利枢纽工程目前已经通过国务院核准审批。下图为肯斯瓦特水利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案模块复习课

[核心知识回顾](教师用书独具) 一、人口的变化 1.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①时间上:数量不断增长。 ②空间上:地区不平衡,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划分: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三种。 (2)分布:发达国家多为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但有一部分正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中间类型。 (3)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人口政策。 3.人口的迁移 (1)概念: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的现象。 (2)分类:人口迁移根据是否跨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 5.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一个地区或国家利用本地及他地的资源,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生活消费水平下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三种观点:乐观、悲观、介于乐观和悲观之间。 6.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内涵: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条件:合理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碍未来人的生活质量。 (3)意义:影响人口战略、人口政策、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二、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土地利用: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导致同类活动的高度集聚。 (2)城市功能分区 ①特点:一般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 ②常见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典型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 (3)形成的因素 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历史因素等。 ②其他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团体、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等。 (4)发展变化 ①初期:各个功能区混杂布置,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异。 ②后期:各功能区逐渐分类布局。 3.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 ①标准:通常是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②等级:从小到大一般可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 (2)城市服务范围:城市本身、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3)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等级高,职能多,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大。 (4)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地理位置、地形、资源、交通等。 4.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含义:一个区域内,不同级别城市的空间组合。 (2)特点: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城市间距离越远。 (3)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关系: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5.什么是城市化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学案:第1章章末小结与测评含答案

[巩固层·知识整合构网络] (教师用书独具) 请你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自我校对] ①原始型 ②现代型 ③经济因素 ④国际人口迁移 ⑤环境承载力 ⑥自然资源 ⑦人口合理容量 [提升层·专题讲练深拓展] 专题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1)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增加和减少两个方面,由该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所决定。区域人口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人口增长率的高低。人口增长率=人口迁移率(人口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2)人口的自然增长:即人口数量的增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出生率高于死亡率则人口增长。 (3)人口的机械增长:一个地区人口的迁入和迁出引起人口数量的增加或减少,迁入率高于迁出率则人口增长。人口的机械增长只是对世界的局部地区而言,对全球化人口数量变化无影响。全球人口数量变化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状况。 2.人口增长影响区域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人口问题 (1)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常见的人口年龄失调有两种情况: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 人口性别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中,新出生的男性或女性各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它用来反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加大思想教育等措施,严禁非医学鉴别胎儿性别。 (3)人口文化素质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文化素质总体过低→ 不利于高新技 术产业的发展 → 国家要加大劳动者 的职业技能培训 [对点训练] 1.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 【导学号:17252022】

高中地理必修一一轮复习学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 本章考点: 1.掌握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宇宙探测的意义. 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 3. 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本章重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课标解析 (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有特殊的行星。 (2)能够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概念:中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 常见的天体:、、、、、等。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运动着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总星系系 系系 系 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九大行星的位置:距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 2.运动特征:、、。 3.按、、等特征,通常将九大行星分为、、三类。(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地球是中唯一具有生命物质的行星。原因有:

2.、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 3.内部物质的运动:不断产生:逸出、凝结,形成:汇集到地表低洼地带,形成了。 三、典题解析 1、1994年7月苏梅克—列维(SL-9)彗星撞击木星,与该行星相邻的是()[1998年全国] A.地球、火星B.地球、木星C.火星、土星D.木星、金星 答案:C 解析:该题所选材料并非教材所提供的资料,要求学生注意课外有关读物所提供的天文地理知识信息。此题考查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仰望晴朗的夜空,北极星周围各星座的视运动状况是() A.静止不动B.部分有位移 C.绕北极星作顺时针方向转动D.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转动 答案:D 解析:该题考天球视运动的的规律。观察天球上所有天象变化都为天体的视运动,并非真正的运动轨迹;地球自西向东运动,人们视觉感受到的天体运动都是东升西落;面对北极星,所有的天体都围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运动。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与其他行星相比较,地球的条件是非常优越的.首先,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加上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适当,使得全球能够接受适量的太阳光热.整个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15℃,适于万物生长,而且能够使水在大范围内保持液态,形成水圈.而水星和金星离太阳太近,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分别为地球的6.7倍和1.9倍,表面温度达350℃和480℃;木星、土星距太阳又太远,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的能量仅为地球的4%和1%,表面温度是-150℃和-180℃;更远的三颗行星的表面温度则都在-200℃以下,环境条件十分严酷。 (1)为什么水星和金星表面温度很高,而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表面温度很低?温度过高或过低对生命形成、发展有什么影响? (2)地球在太阳系中独特的优越条件是。 (3)想一想,如果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不适当,对生命活动会产生什么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由于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温度平均为15℃,同时也为有液态水提供了条件,同时自转和公转周期不长,也会使地球的年较差、日较差不太大,这样才有利于生命的生存和发展。 答案:(1)主要与它们同太阳的距离有关。水星、金星距太阳近,接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则距太阳远,接受太阳辐射少,所以温度低。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生命的产生和发展,如果温度过高,则由于热扰动太强,原子根本不能结合在一起,也就不能形成分子,更不用说复杂的生命物质了。如果温度过低,分子将牢牢地聚集在一起,只能以固态和晶体存在,生物也无法生存。(2)具有适宜的温度(3)自转或公转周期过长,则白天或夏天升温过高,夜晚或冬天降温过低,无论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生命活动的形成和发展。 四、课堂练习 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2004年1月15日3时21分,美国宇航局向“勇气”号火星车发出了驶下登陆平台的指令,大约90分钟后,“勇气”号发回了已确认登陆火星的信号。该火星车的主要使命是寻找着陆区域是否存在过液态水的证据,这将有助于加深对地球以及地球上生命起源和进化等的认识。读下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球上的大气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为了方便大家复习,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 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 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大气受热过程 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温室效应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 ②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

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 类型 成因 风向特点 高空大气中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的结果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 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 气压带 名称 分布 成因 气流运动

对气候的影响 赤道低压带 0附近 热力作用 受热膨胀上升 高温多雨 副热带高压带 南北纬30附近 动力作用 受空气重力作用下沉 炎热干燥 副极地低压带 南北纬60附近 动力作用 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抬升温和湿润 极地高压带 南北纬90附近 热力作用 冷却下沉 寒冷干燥 风带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复习提纲

第三章复习提纲 1. 列举主要的可再生能源类型和非可再生能源类型 2. 煤炭开发利用易产生的问题和治理措施?(生态破坏 问题如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加剧、地面 塌陷、工程性缺水等,环境污染问题如大气污染、酸 雨、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措施:生态保护措 施:回填采矿区,保护地表土层和植被,进行复垦和 再种植,营造矿区防护林带,美化矿区环境开展煤矸 石的综合利用,回灌地下水等;污染治理措施:调整 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治理三 废) 3. 简单评价山西煤炭的优越开发条件(资源、市场、位 置和交通) 4. 陕西省建设能源基地建设措施 5. 列举输煤和输电对山西省的利弊(输煤之利:对当地 环境污染小,水资源消耗少;输煤之弊:需要建设铁 路、公路等交通设施,且在运输中会有损耗,成本较 高。输电之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低,附加值较高,经济效益较好;输电之弊:造成当地大气污染,加剧 水资源短缺) 6. 煤炭综合利用的途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资源 优势构建三大产业链) 7. 露天采煤区生态建设理想模式(图 3.10)中各种工 程及生物措施的作用?(见课本P47页) 8. 决定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利用方向的自然背景有哪些 方面? 9. 田纳西河综合开发以梯级开发为核心的自然原因? (地形起伏大,水量大,水能丰富) 10. 田纳西河综合开发以梯级开发为核心产生的综合效 益有哪些方面?(见图 3.18,防洪、灌溉、养殖、 发电、航运、旅游等) 11. 田纳西河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基础知识回顾: 1、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3、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策略: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4、加强能源综合利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①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②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山西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调整产业结构;③工业三废的治理。 6、流域:又称供水区,是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水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又称河系。 7、河流水系由干流和一系列支流组成,一般将流入干流的支流,叫一级支流,流入一级支流的叫二级支流,依次类推。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称为分水岭。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分水界)。 8、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9、河流开发要考虑流域内不同区域的差异性,进行针对性开发:(组成部分—重要性—保护重点)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植被生态保护 河流—是流域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河谷平原—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 10、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③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但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④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11、田纳西河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①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②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③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已经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12、美国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统一开发和管理,将河流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供水、旅游、养殖等综合效益。 13、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丰富的水电结合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发展。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学案:第6章附5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含答案

附5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学习目标:1.掌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重、难点) 2.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3.掌握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原因和措施。(重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1.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1)从全国范围看,连接环渤海经济区及珠三角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 (2)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可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3)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1)原因:①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 ②长江经济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③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2)措施:综合治理和建立地区间、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自主诊断] (1)长江流域人口和城镇密集,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2)长江水运横贯东西,重庆以下皆可通航。() (3)长江经济带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4)长江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长江经济带内工业、农业和居民饮水。() 【提示】(1)×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宜宾以下河流两岸城镇都很密集,而且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集程度更大,城市化水平很高。 (2)×长江沿岸河港众多,宜宾以下可通航。 (3)√长江经济带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各自优势,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4)×长江水资源的利用不仅包括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工业、农业和居民饮水,以及防洪、发电、灌溉、水产养殖、旅游和生态用水等,还包括向北方地区跨流域调水。 [合作探究·攻重难] 下图为长江流域示意图和沿北纬30°中国地势剖面。 【思考交流】 1.长江流经了哪些省(市、区)?干流南北两侧有哪些重要的支流? 提示: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市、区)。北侧支流主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等,南侧支流主要有乌江、湘江、赣江等。 2.流域内有哪些地形类型?据上图分析我国长江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 提示: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在上游河段,长江从青藏高原奔

高一地理必修一《气象灾害》学案

气象灾害 【学习目标】 1.结合地图识记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概念。 2.结合地图能够阐述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3.通过地图和图像材料,分析气象与水文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 【学习重难点】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过程】 ) 一、知识体系导引 二、学习新知,挑战自我 知识点一:洪涝灾害 读洪涝灾害相关示意图,梳理基础知识。 1.洪涝灾害的概念 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

2.洪涝灾害的分布 (1)从气候因素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从地形因素看,主要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由图甲可知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3.洪涝灾害产生的危害 (1)淹没农田、聚落等。 (2)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 (4)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5)洪涝过后易引发瘟疫,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知识链接: 1.概念: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2.如何判断某种现象和过程是否属于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自然灾害是发生在自然界的异常现象,社会属性是指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如下图所示: ` 学法指导: 1.分析雨涝原因的技巧

2.干旱与旱灾的区别技巧 干旱是一种现象,而旱灾是一种因干旱而形成的灾害,也就是说干旱是旱灾的致灾因子。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稀少 ↓ 干旱 - 不能满足生,产生活、植物生长需要,阻碍经济发展 ↓ 旱灾 知识点二:干旱灾害 1.概念 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 2.危害 ~ (1)造成农业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2)对畜牧业的影响表现在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3)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4)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3.分布 由图可知,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是旱灾多发区。 思考1:为什么西北干旱区降水稀少,但并不是我国旱灾最为严重的地区 提示: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多为荒漠景观,工农业生产活动较少,受灾体少,造成的损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