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的变量与微观的对应

宏观的变量与微观的对应

宏观的变量与微观的对应
宏观的变量与微观的对应

宏观的变量与微观的对应

——初、高中两种函数定义的比较初中的函数定义是朴素的、宏观的,它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都在运动着,而且相互关联着。从某个数量的变化上看运动,便成为一个变量,而变量之间的关联,正是函数关系。到了高中,函数的定义是静态的、微观的。这时的函数,着重在一个集合的每一个元素到另一个集合中惟一确定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

初中的函数概念比较宏观,重点是解决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定义中有自变量、因变量的区分,显然是动态的定义。正如恩格斯在评价笛卡儿的工作时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因而微分和积分的运算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

高中的函数定义,则开始向静态转换。函数作为集合之间映射的特例,归结为“一种对应关系”,自变量、因变量统统不见了。高中函数的定义,实际上是一种微观的考察,对初中那个定义进行了抽象化,精确化的处理。

动态的描述体现一种文化内涵,粗略、生动、原始的思想,构成宏观的观念。静态的表述,则进行形式化和精确化。所以初中、高中的函数定义各有其内涵,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却并无高低之分。

这里可以再次运用王国维的“出入观”进行分析。可以说,宏观的函数定义相当于“出外”观之,微观的函数定义,则是入内写之,

各有千秋。

现在,有一种贬低初中的动态定义的倾向,以为只有集合对应下的函数概念是现代的、正确的。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打个比方,《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活生生的典型人物,无所谓哪个好,哪个坏。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风韵。学会兼容并包地欣赏,才能把握函数概念的精髓。

如果我们要考察函数的变化趋势,那么我们多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考察。一次函数表示直线,二次函数的图像是抛物线,三角函数是周期变化的,指数函数则是急剧式的变化,人称“指数爆炸”。至于对数函数,则是缓慢上升的例子,比y=x的直线还慢.这里,我们无需”对应”关系来帮忙,只需宏观地观察数量的动态变化趋势就行了.

但是,科学研究除了要宏观地考察之外,还要深入地、精细地观察每一个细节,微观地考察事物。正如物理学既要考察天体的宏观运动,也要考察原子内部的电子结构一样。高中的函数概念,更注意每一个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分段函数为例,我们不仅看它的一般变化趋势,还特别关注端点处所对应的函数值,例如取值为1的一段,是否包括左端点或右端点?这就是比较微观的细究了.

著名的狄利克雷函数是指:定义在[0,1]上的如下函数:

F(x) = 0 (x是无理数) 或1 (x是有理数)

这样的函数,只靠宏观描述难以奏效,只有微观地静态描述才显示出数学的精确性.

宏观与微观,实际上是人们常常运用的视角.管理工厂,既要观察

未来市场发展的大局,又要考虑每一道工序的微小细节.在艺术上,既要有宏观的高超意境,还必须注意具体的细节处理.绘画上有泼墨画,讲究的是整体的宏观意境,而工笔画则是微细的笔墨刻画,连花鸟上的叶脉和羽毛都画得一清二楚.

数学思想,其实和人们的思维方法是相通的,只是更加精确、更加理性罢了.

《摘自《情真意切话数学》张奠宙丁传宋柴俊等著》

高考作文之—宏观把握,微观操作

高考作文之————宏观把握,微观操作 高考临近之时,对于高考作文,考生不可能有多大的作为了,只能像踢足球一样把“临门一脚”踢好:宏观把握,微观操作,超常临场发挥,保证不严重失分,尽可能多得分。 一、宏观把握 近几年高考所考的材料作文主要包括任务驱动型作文(一般在材料和要求之间有引导语)和新材料作文(一般在材料和要求之间没有引导语)。 任务驱动型作文是从2015年开始出现的材料作文,它的一般写法是:就事论事——就材料谈材料,无须提炼升华、引申拓展。如果引申拓展言其他,就常常会导致严重失分——不及格。而新材料作文是2015年以前常写的材料作文,它的一般写法是:提炼升华,由特殊性上升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从材料入手,还要跳出材料,做适当的引申拓展,即说要从材料的“内容”入手,并根据材料的“含意”来立意行文——这是写作的重点。如果还是就材料谈材料,没有写出作文的普遍意义,就是写得再好,也难以突破45分,一般都在42分以下。 近五年高考全国卷三道作文题考查的上述两种材料作文题型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五年,全國卷只有2016年这一年考了新材料作文,全国卷有两年考了新材料作文,全国卷有三年考了新材料作文,因此,可以预测,今年高考全国卷考新材料作文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参加全国卷高考的考生是最多的,而从深圳等地每年举行的模拟考试来看,考生考新材料作文的平均得分远远低于考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平均得分,因此,考生在高考前努力掌握新材料作文的基本写法是非常必要的。 按照“引——析——联——结”的结构模式展开行文,是新材料作文最简单最稳妥的写法,务必熟练掌握。 1. 引:引述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引论,略写) 引述或概述材料不可面面俱到、太过详尽,而要简明扼要、有侧重点和针对性,为提出中心论点铺垫服务,即引述材料和提出中心论点要准确有效地对接起来。引出的中心论点要简洁明确,体现文章的总观点,不可拖泥带水、旗帜不明。 2. 析:分析材料,论证中心论点。(本论,次详写或次略写) 即通过分析上文引述的材料来论证中心论点。这是用作文题材料本身来证明中心论点。 3. 联:联系社会生活,论证中心论点。(本论,详写) (1)这是文章最重要的部分,要写得像猪肚一样充实饱满,至少要有两个论证层次,最佳三个论证层次。因此,首先要想好从哪些角度或层面去论证。(2)跳出作文题材料,联系古今中外(尤其是“今”)的社会生活作适当的延伸拓展,以便充分、透彻地论证中心论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联系的古今中外的社会生活一定是与材料非常相似或相反的现象或内容:联系相似的,是用来作类比论证或比喻论证,以突出材料所述的普遍性,告诉读者确实应该这样或不该这样;联系相反的,是用来作正反对比论证,以突出材料所述的正确或错误,告诉读者要不要像材料所述的那样去做。 4. 结: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结论,略写)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极为严峻的各类自然灾害等挑战,虽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基本稳定,但汇率不断升级、通胀压力不期而至、外部需求持续变化、资本流动大幅波动,宏观经济形势未可乐观,就如温总理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果说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年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不过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使得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9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1.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0年前GDP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3%,比上年同期增幅加快1.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4554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689亿元,同比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865亿元,增长16.1%。2010年自8月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连续五个月保持在18%以上,国内市场销售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进出口额 201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相抵,顺差18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从月度同比增幅来看,2010年12月进出口受2009年高基数影响,增速正常回落,国内生产的放缓也是导致本月进出口增幅回落的重要原因。

行测言语理解:宏观到微观

行测言语理解:宏观到微观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行测职业能力测验》包括五大部分内容: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和资料分析,主要考察考生是否具有从事公务员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潜在能力。 在言语的解题过程中,宏观,是指从题干的整体大意着手,而微观是指段中的关键词句。先宏观再微观原则在逻辑填空中的应用即:先看段意再看词义。 【例题1】在现实生活中,做人的学问往往比做事的学问更具有实用价值、更重要也更难掌握。做事仅靠技术就能________,做人则是一门弹性极强的艺术,讲求的是无法量化和________的分寸感。做事学一次即有毕业的可能,做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要一辈子下功夫。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独当一面学习 B.臻于佳境复制 C.如鱼得水把握 D.游刃有余控制 【答案】选择B。题中主要在讲述“做人”怎么样,三句话都是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来讲的,所以将此题当作片段阅读来看,而一个片段只有一个中心意思,所以首尾句对于第二句空格的填入有提示作用。首句强调的是“做人的学问往往比做事的学问更具有使用价值、更重要也更难掌握”,“更难掌握”≠“无法掌握”,所以“掌握”的近义词“把握”和“控制”就不能选择,排除C、D项。再看尾句,“做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说明“做人”是可以学习的,排除A。正确答案选择B。 先宏观再微观原则在片段阅读解题过程中的应用即,先找主题词,再看关键词句。 【例题2】动物骨头都含有钙的成分,很难溶解于水。有人曾做过实验,用5公斤猪骨头加上5公斤水,在高压锅里熬10个小时,结果一碗骨头汤中的钙含量不过10毫克,不及一袋牛奶钙含量的1/20。骨头汤里还溶解有大量骨内脂肪,经常食用会引发其他健康问

Microeconomics and Macroeconomics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区分以及案例分析

1. A branch of economics dealing with the performance, structure, behavior, and decision-making of an economy as a whole, rather than individual markets. 2.Basic concepts: ?Output and income ?Unemployment ?Inflation and deflation. 3.It studies aggregated indicators such as: ? ?Unemployment rate: "Unemployed workers" are those who are currently not working but are willing and able to work for pay, currently available to work, and have actively searched for work. ?Price indexes: 1. CPI (Consumer price index): measures changes communication, and other goods and services. 2. PPI (Producer price index): measures the average changes in prices received by domestic producers for their output. Macroeconomists develop models that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ch factors as national income, output, consumption, unemployment, inflation, savings, 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e. Macroeconomics policy: ?Monetary policy(interest rates) ?Fiscal policy (tax structure and government spending)

从宏观物体到微观物质的层次结构

从宏观物体到微观物质的层次结构 说明:本文是综合网络上的相关知识,编辑而成,以供大家参考。 一 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是人类已知的最大物体,其曲率半径达到10^31m,约等于10^16光年。 (注:1光年≈ 9.46×10^15m,即约9.46万亿公里。天文学上还用“秒差距”pc作距离 单位,1pc≈3.08568×10^16m,约为3.26光年)。 宇宙中的物质不是连续均匀分布的,而是一团一团的,呈立体网状的。宇宙中包含很多个超星系团,并且各个超星系团之间相距遥远。 每一个超星系团里面又包含若干个星系团,星系团彼此之间也是距离遥远。 每一个星系团里面又包含若干个星系群,星系群彼此之间也是距离遥远。(星系群就是小的星系团,有的观点没有星系群的说法。) 每一个星系群里面又包含很多个大星系,大星系彼此之间也是距离遥远。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就是大星系之一,银河系直径约为10万多光年。 每一个大星系里面又包含很多个恒星系。我们所在的太阳系,就是一个恒星系,它属于银河系中的一员。银河系包含上千亿颗恒星,恒星彼此之间距离非常遥远。 恒星系基本上都是由位于中心的一颗或两三颗恒星,以及周围的若干附属天体组成。附属天体包括行星、行星的卫星、彗星和其他一些小天体。 宇宙中除了上述天体,还弥漫着大量的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 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运转变化,各个星系团、恒星、行星和卫星等,都在旋转,既绕着它们系统的中心公转,同时又在自转。但旋转的速度、方向和轨道角度等都各有不同。 宇宙中时常都有老的恒星死亡,变成红巨星、白矮星或黑洞;也时常有新的恒星诞生,有超新星爆发。还有星系碰撞、撕裂、吞并等现象。 我们所在的太阳系,是由中心的一颗恒星——太阳,和周围的八大行星、数颗矮行星、上百颗天然卫星以及数以亿计的各种小天体组成。太阳系的直径约为10^16 m ,即大约1光年。 太阳是一颗中等大小的恒星,是一个炽热的充满强磁场的等离子球体,也是太阳系最大的天体。太阳的直径约为1.39×10^9m(即约为139万公里),大约只是太阳系直径的千万分之一。太阳的质量很大,占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8.5% 以上。

浅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2

浅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13会本24班陈世杰 2013102022406 摘要: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运行的规律的学问。经济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济学本来没有宏观和微观的划分。随着分工的发展,为了研究的方便和深入,才出现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划分。微观的英文是“micro”,原意是“小”。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的英文是“macro”,原意是“大”。所谓宏观经济学则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二者究竟有何联系又有何区别?首先从基本假设、基本内容、研究对象、核心理论等不同方面比较二者之间的区别;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角度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指出了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都是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所进行的资源配置的选择。通过对二者联系与区别的研究,得到一些有助于我们大学生的启示。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区别;联系;启示 一、西方经济学从古至今 西方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当代西方经济学四个时期。重商主义是西方经济学的萌芽阶段;古典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形成时期;新古典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立时期;当代西方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时期。正是因为经济学的逐步发展,导致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的逐步分离,形成我们当下所看到的完整的体系。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究竟有何区别呢?首先二者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有三点最基本的假设:(1)完全理性;(2)市场出清;(3)完全信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有两个:(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其次二者基本不同在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等,现代微观经济学还包括了产权经济学、成本-收益分析、时

宏观把握 微观掌握

宏观把握微观掌握 摘要介绍了在化学复习课教学中,如何利用思维导图从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阶段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以形成知识体系,并从细节上把握各知识点的应用;同时探讨了思维导图在复习课教学方面的优势。 关键词思维导图宏观微观化学复习课 化学课的复习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就要尽量做到“宏观把握,微观掌握”。就是说要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要把每一个知识点和它所体现的学科能力,以及它在整个学习内容中的位置和作用与整个内容的架构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做到胸中有大局,把握知识的脉络。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习内容、学习难度的逐渐增大,学生往往会遇到2个主要问题:一是记不住的学习内容越来越多;二是即使记住了大量的事实与公式,也不能灵活运用,出现“一听可懂,一看能做,一做就错”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没有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没有建立知识网络,不能灵活存取大脑中的知识。所以在进行复习课教学时,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加以系统化,先把知识点构建成知识块,再把知识块联结成知识网,以求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避免知识在大脑中杂乱无章地堆放。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到“宏观把握,微观掌握”。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使用了思维导图来进行复习。 2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学者托尼•布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创造的一种笔记方法,是终极的组织性思维工具,能将你大脑中的想法“画出来”。和传统的记笔记的方法不同,思维导图是从一个中心概念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通过线条、颜色、符号、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逐步建立的一个有序的发散的图,它是对思维过程的导向和记录[1]。

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

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图) 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图) 从10亿光年外看地球--宇宙万物终归虚幻 十亿光年,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光年,光走一年的路程。光速,是速度公认的极限,每秒299792458米,能在眨眼间绕地球七圈半。当我们看到十亿光年以外的星星时,映入我们眼帘的那束星光已经在茫茫宇宙间飞奔了十亿年。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仅仅是它十亿年之前的样子!现在的它究竟如何我们只有再等待十亿年才能看到…… 普遍认为宇宙诞生到现在有150亿年。所以我们可能观察到的最广阔宇宙空间的直径只可能在150亿光年这样的范围之内。150亿光年远的地方的光被我们看到时已经在宇宙间穿越了150亿年,那是宇宙诞生时的影像。 下面这张图是在十亿光年这样的数量级下观测宇宙,上面的每一个象素点所表现的事物都是无比古远的。 1亿光年 现在我们把视野缩小10倍,宇宙看起来还是空空如也,“星”光点点。可是,那些点点斑斑的真的是星么?

1000万光年 把眼光再降低一个数量级,那些点点看起来依然象是星星哦^_^ 100万光年 近些,再近些。**!什么呀,这么面熟?这就是你所说的“星星”么?是星星,一堆星星。我们管它叫银河系 10万光年 这是银河系,我们的家园。来个特写,茄~~子~~~ 在10 万光年这样的数量级下,我们就看见了整个的银河系。事实上,银河系的直径就是十万光年。真有哪位能发明个跟光速一边快的飞船,从银河系的这边飞到对面来个大吊角,就要十万年的时间!**,在这样漫长的旅程来看,人生不过朝生暮死,蜉蝣一般。但这只是对相对于银河系静止的观测者而言,船上的人员感受到的旅程其实只有数分钟。相对论呀,深了去了。

(微观宏观全)曼昆《经济学原理》(五版)课后习题答案中文版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五版)习题解答 目录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1 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7 第三章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14 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22 第五章弹性及其应用31 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41 第七章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50 第八章应用:赋税的代价58 第九章应用:国际贸易65 第十章外部性75 第十一章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84 第十二章税制的设计91 第十三章生产成本99 第十四章竞争市场上的企业109 第十五章垄断121 第十六章垄断竞争135 第十七章寡头143 第十八章生产要素市场153 第十九章收入与歧视162 第二十章收入不平等与贫困169 第二十一章消费者选择理论177 第二十二章微观经济学前沿187 第二十三章一国收入的衡量195 第二十四章生活费用的衡量204 第二十五章生产与增长210 第二十六章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214 第二十七章基本金融工具221 第二十八章失业226 第一篇导言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复习题 1.列举三个你在生活中面临的重要权衡取舍的例子。 答:①大学毕业后,面临着是否继续深造的选择,选择继续上学攻读研究生学位,就意味着在今后三年中放

弃参加工作、赚工资和积累社会经验的机会;②在学习内容上也面临着很重要的权衡取舍,如果学习《经济学》, 就要减少学习英语或其他专业课的时间;③对于不多的生活费的分配同样面临权衡取舍,要多买书,就要减少在 吃饭、买衣服等其他方面的开支。 2.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什么? 答: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在看电影的时间里做其他事情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例如:看书、打零工。 3.水是生活必需的。一杯水的边际利益是大还是小呢? 答:这要看这杯水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喝,如果这是一个人五分钟内喝下的第五杯水,那么他的边际利益很 小,有可能为负;如果这是一个极度干渴的人喝下的第一杯水,那么他的边际利益将会极大。4.为什么决策者应该考虑激励? 答:因为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而政策会影响激励。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它将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当决策者未能考虑到行为如何由于政策的原因而变化时,他们的政策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5.为什么各国之间的贸易不像一场比赛一样有赢家和输家呢? 答:因为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从中享有更多的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通过贸易 使每个国家可供消费的物质财富增加,经济状况变得更好。因此,各个贸易国之间既是竞争对手,又是经济合作 伙伴。在公平的贸易中是“双赢”或者“多赢”的结果。 6.市场中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在做什么呢? 答:市场中那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商品价格,价格反映商品自身的价值和社会成本,市场中的企业和家庭 在作出买卖决策时都要关注价格。因此,他们也会不自觉地考虑自己行为的(社会)收益和成本。从而,这只“看 不见的手”指引着千百万个体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社会福利趋向最大化。 7.解释市场失灵的两个主要原因,并各举出一个例子。 答: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外部性和市场势力。 外部性是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当一个人不完全承担(或享受)他的行为所造成的成本(或收益) 时,就会产生外部性。举例:如果一个人不承担他在公共场所吸烟的全部成本,他就会毫无顾忌地吸烟。在这种 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的规章制度来增加经济福利。 市场势力是指一个人(或一小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例如:某种商品的垄断生产者由于几乎不 受市场竞争的影响,可以向消费者收取过高的垄断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规定垄断者收取的价格有可能提高经济 效率。 8.为什么生产率是重要的? 答:因为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而对这种能力的最重要的衡量度就是生产率。生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J·Henderson)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E·夏皮罗(E·Shapiro)则强调了“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4)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的是产生于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MPS体系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我国在继续实行WPS体系的同时,逐步引进产生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并被世界大多数国家广泛采用的国民账户体系(SNA)。1984年至1992年,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在总结我国当时的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该方案采纳了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保留了MPS体系的部分内容。1992年1月,国务院组织有关方面专家进行论证,通过了这个方案。同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的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这一体系。 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分析和管理部门逐步放弃了MPS体系的有关指标,转而采用SNA体系的有关指标研究经济情况、制定经济计划和政策。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之后,相应国家纷纷放弃MPS体系,采用丁SNA体系。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欧盟五个国际组织联合制定的1993年SNA正式出版之后,许多国家根据这套新的国际标准对各自原有的核算体系进行了系统的修订。针对国内外客观情况的变化,我国也对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改革。1999年,国家统计局决定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进行修订,《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就是这次修订的最终结果。它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总结了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采纳了1993年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新的规范性文本。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对《试行方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取消了其中的

宏观把握,微观落实,磨练细节,追求卓越(高三)

宏观把握,微观深入 磨练细节,追求卓越 ——谈主观题的应考策略 一、新课标卷主观题的主要特点 二、图文转换,强化过程,提炼方法 【案例分析】42.(16分)读图13,回答下列问题。 图13 (1)图中山脉是两大流域的分水岭,说出这两个流域的名称及其在图中的空间分布特点。(6分) (一)我们学过的面状地理事物 (二)描述面状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的思路方法 (三)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特点)的思路方法 (四)描述面状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变化的思路方法 【试题精练】36.(36分)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卉消费的国际需求迅速增长,北 美、日本、欧洲、成为世界三大花卉消费市场。同期,图4 所示国家成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 (1)简述该国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10分) 【试题精练】44.(15分)读图17,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科特迪瓦的地理位置特征。(3分) 【试题精练】30.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0 分) 资料一:亚洲某区域图(图11)。 资料二: 泰国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2010年接待 外国游客1570-1580万人次,带来收入5800-6000 亿泰铢。2011年持续4个多月的水灾给泰国南部 地区的旅游造成较大影响,预计到泰国南部观光 旅游的游客将减少3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损失 约为200多亿泰铢。 (1)描述泰国的地理位置。(3分) 【试题精练】44.(12分)读“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图”(图15),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主要特点。(3分) 【试题拓展】34.(32分)根据材料和图1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 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1)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 并指出其泥沙主要来源区。(10分)

宏观经济数据有哪些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某一国在一定时期其境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值。反映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形势的好坏,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被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视为“最富有综合性的经济动态指标”。主要由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额四部分组成。数据稳定增长,表明经济蓬勃发展,国民收入增加,有利于美圆汇率;反之,则利淡。一般情况下,如果GDP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则被视为衰退。此数据每季度由美国商务部进行统计,分为初值、修正值、终值。一般在每季度末的某日北京时间21:30公布前一个季度的终值。 工业生产(INDUSTRIAL PRODUCTION): 某国工业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全部工业产品的总价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大比重。由于工业部门雇佣了大量工人,其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与汇率呈正相关。尤其以制造业为代表。此数据由美联储统计并在每月15日左右晚间21:15或22;15发布。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 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数据上升说明经济发展受阻,反之则看好。对于大多数西方国家来说,失业率在4%左右为正常水平,但如果超过9%,则说明经济处于衰退。此数据由美国劳工部编制,每月第一个周五21:30公布。 贸易赤字(TRADE DIFICIT): 国际间的贸易是构成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当一国出口大于进口时称为贸易顺差;反之,称逆差。美国的贸易数据一直处于逆差状态,重点是在赤字的扩大或缩小。赤字扩大不利于美圆,反之则有利。此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下旬某日晚间21:30公布前一个月数字。 经常项目收支: 经常帐为一国收支表上的主要项目,内容记载一国与外国包括因为商品/劳务进出口、投资所得、其他商品与劳务所得以及片面转移等因素所产生的资金流出与流入的状况。如果为正数,为顺差,有利本国货币;反之,则不利于本国货币。此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旬某日21:30公布。 资本帐收支: 主要描述一国的长、短期资本流动情况,包括长期资本、非流动性短期私人资本、特别提款权、误差与遗漏,以及流动性短期私人资本等项目。资本项目在金融日益国际化、自由化的今天,影响不亚于经常帐项目,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影响越大。其对汇率的影响的观察方法与经常帐基本相同。 利率(INTRESTRATE): 利率是借出资金的回报或使用资金的代价。一国利率的高低对货币汇率有着直接影响。高利率的货币由于回报率较高,则需求上升,汇率升值;反之,则贬值。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由美联储的会议来决定。

第17单元 微观与宏观 热量

第十七单元微观与宏观热量 【考点扫描】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 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简单的热现象,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与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2、初步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果模型。初步了解纳米材料 及应用。 3、知道比热容容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比热容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设计并进行“比 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能用比热容容解释、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4、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知道热值定义及其单位。 5、了解热量的概念,了解热量是内能变化的量度。能用热量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基本概念整理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_______组成的,分子间有______;(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____________;(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______和______。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______,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______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______斥力。 4. 分子是______组成的,原子是由______和______组成的,原子核是由______和______组成的。电子带______电,质子带______电,中子______电,原子核带______电。 5. 汤姆逊发现______(1897年);卢瑟福发现______(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______(1932年);盖尔曼提出______设想(1961年)。 6.自然界两种电荷:______电荷和______电荷。同种电荷相互______,异种电荷相互______。带电物体能吸引______。 7. (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______的距离。 8. (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______。 19.热量(Q):在______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______的) 9.比热容(c ):单位______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______℃,吸收(或放出)的______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10.比热容是______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和状态相同,比热容就______。 11.比热容的单位是:__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____。 12.水的比热容是:C=______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的______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__。 13.热量的计算: ①Q吸=cm(t-t0)= ______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 是物体比热容,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 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______=cm△t降 14.热值(q ):1千克某种燃料___________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____________。 15.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______;(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 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宏观把握与微观深入

宏观把握与微观深入 今天我们究竟如何才能高效高质的备好一节课呢? 通过今天的培训,我们是否可以更清晰我们的备课思路,那就是宏观把握微观深入。 一、宏观把握 什么是宏观把握?如何做到宏观把握呢? 宏观把握,就是站在学科的本质,模块的要求,明确通过本学科将来培养学生什么是他们将来能用得上的知识方法,即明确本学科最大的big idea,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划分,形成模块,进而得到中位的big idea。 这一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对学科本质的把握。 那么数学学科的本质是什么呢?数学在中学阶段的的作用是什么呢? 1、在新课标中明确说明数学的本质是: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 2、数学的教育功能是: 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 3、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通过上面的文字分析,可以看出数学作用学习其它学科和将来开展研究的工具性和数学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独特价值,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应该成为数学教育的核心,特别是在数学过程中不断让学生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像、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在教学设计如何显性呈现这一过程,成为备课的中心工作。 二、微观深入 什么是微观深入?如何做到微观深入? 微观深入,就是从事实出发,通过对具体事实的分析,找寻具体事实的共同点,总结出事实背后的思想方法,从而找到事实与思想方法方法的结合点。

宏观经济学重点归纳

研究对象:某个经济体的整体经济状况和发展。 1 用什么指标来度量宏观经济状况? 1.1 国内生产总值(产出量) GDP定义:一个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GDP计算:GDP=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真实GDP)×100,从GDP角度衡量了相对于基年现期的物价指数,有了平减指数也可以计算通货膨胀率 1.2 消费者物价指数与通货膨胀率(产出量是否健康) CPI:消费者购买物品和服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 CPI计算:固定篮子(选择商品和服务)→计算一篮子商品和服务价格→选择基年→计算CPI,CPI=(目标年价格总和/基年价格总和)×100 通货膨胀率:(目标年CPI-基年CPI)/基年CPI×100% 1.3 失业率(产出量是否健康) 定义:失业者占劳动者的比率 总是有人失业的原因:摩擦性失业(完全不可避免,因为经济史波动的,这会造成劳动力在各行业或部门的转移,这种重新找工作需要时间);结构性失业(工作岗位不足以使每个人都有工作):最低工资法,工会,效率工资 2 宏观经济的发展和影响因素? 2.1 长期 2.1.1 生产和增长(长期中的两大主题) 经济能力体现在生产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能力上,而这种能力取决于劳动生产率。Y=AF(K,N),其中A表示生产技术、制度文化等等,K资本(自然资源、

钱),N劳动者(数量、素质),F将资本和劳动者结合起来以生产的生产函数。在长期来讲,使经济增长可从构建有利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入手(产权保护,技术进步等等),也可从增加资本(引进投资等)和提高改善劳动力市场(提升教育,增加人口数量)等入手。除此以外,最重要的一个是以最优的方式去组织生产,也就是F。 2.1.2 储蓄和投资以及金融体系(影响生产和增长的重要因素) 金融体系: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等的一组机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股市和债市,直接向借款者提供资金)+金融中介机构(银行和共同基金等,间接向借款者提供资金); 国民储蓄:S=私人储蓄(Y-T-C)+公共储蓄(T-G);投资I:用于扩大再生产而购买的生产要素;储蓄和投资的均衡分析:利率决定了可贷资金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储蓄激励、投资激励和政府赤字均可调节可贷资金市场)。 现值:衡量货币的时间价值;风险管理:风险厌恶、保险市场、持有风险多元化、风险与收益的权衡取舍;资产评估:基本面分析、有效市场假设、市场非理性 2.1.3 货币与物价(货币的意义和影响) 货币:货币出现从根本上实现了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也使财富积累成为可能。货币的三大职能:支付、计价、价值储存。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通过将公众的活期存款贷出去,就在不改变活期存款前提下增加了通货,实现了货币创造,这种创造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货币乘数,即准备金率的倒数。(这里的货币指的是通货+活期存款,即不会产生收益的,定期存款应该与股票债券等归为一类,因为他们是有预期收益的资产)。 货币供给与需求:决定物价水平。古典二分法:长期经济中,真实利率控制可贷资金市场,真实工资控制劳动力市场,真实汇率控制外汇市场,一般价

教材分析——从宏观到微观

教材分析——从宏观到微观 透彻分析教材是有效设计教学过程的前提,也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下面作者以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4.1变量与函数(第1课时)”为例谈淡如何实行教材分析. 一、宏观把握教材 分析教材首先应明确教材内容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中的具体要求;其次,在分析过程中不但要研究教材正文、例题、习题等具体内容,而且还应将局部的数学内容与整体的数学内容相联系,将一节的数学内容与一章的数学内容、一个学习阶段的数学内容、初中学段的数学内容甚至整个中学学段的数学内容相联系,要整体了解教材,宏观把握教材,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教材内容在《课标》中的具体要求 明确教材内容的重要知识点在《课标》中的具体要求,仔细领会刻画目标要求的动词“了解”“理解”“掌握”“灵活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的真正涵义,使之具体化,切实把握教材重要知识点在《课标》中的要求水准.例如,《课标》对“变量”“函数”的具体要求是:“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能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能举出函数的实例”,解析此目标,将其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可检测的行为要求,即:(1)通过简单实例,说出变量、常量的意义;(2)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能识别变量与常量;(3)能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函数,并能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有函数关系;(4)能举出可用函数表示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值得注意的是,《课标》中的具体目标是学生在本学段学习结束时在认知等水平上应达到的最基本要求,不是当前学生学习的目标要求,更不是学生学习的最高标准. 2.了解教材内容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将教材内容放在整个数学学科的大框架之中,从宏观上了解它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本节内容中的函数概念,它是近代数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的引入是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使常量数学进入变量数学,实现了数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很多数学分支(如代数、三角、解析几何、微积分、实变函数、复变函数、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泛函分析等)都是以函数为中心展开研究的,函数已成为整个数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评价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变量

评价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变量之一-GDP与经济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按年统计)在一国国内新创造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额。统计时,要将出口计算在内,但不计算进口。区分国内生产和国外生产一般以"常住居民"为标准,只有常住居民在一年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劳务所得到的收入才计算在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内。常住居民是指:居住在本国的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和长期居住在本国但未加入本国国籍的居民。因此,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国的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以市场价格表示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值。也就是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减去"国外要素收入净额"后的社会最终产值(或增加值)以及劳务价值的总和。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国内生产总值的持续、稳定增长是政府有意追求的目标。 经济增长率也称经济增长速度,它是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基本指标。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其经济发展总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就比较困难;对经济尚处于较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发展潜力大,其经济发展速度可能达到高速甚至超高速增长。这时就要警惕由此可能带来的诸如总需求膨胀、通货膨胀、泡沫经济等问题,以避免造成宏观经济的过热态势。 评价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变量之二-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是单位和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存款和手持现金之和,其变化反映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运行和居民个人的投资行为有重大的影响 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监测和宏观调控的需要,一般根据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1)流通中现金(M0),是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2)狭义货币供应量(M1),是指M0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3)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指M1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客户保证金。M2与M1的差额,即单位的定期存款和个人的储蓄存款之和,通常称作准货币。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控制货币市场,实现对经济的干预。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影响利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管理来调节信贷供给和利率,从而影响货币需求并使其与货币供给相一致,以进一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 评价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变量之三-失业率 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失业人数所占的百分比,劳动力是指年龄在16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全体。失业率上升与下降是以GNP相对于潜在GNP的变动为背景的,而其本身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问题。当失业率很高时,资源被浪费,人们收入减少,在此期间,经济的问题还可能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家庭生活,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评价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变量之四-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是指用某种价格指数衡量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通货膨胀率是指物价指数总水平与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之差,即 通货膨胀率=物价指数总水平一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