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亚和非洲综合练习题

西亚和非洲综合练习题

西亚和非洲综合练习题
西亚和非洲综合练习题

西亚和非洲综合练习题

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乙两地区附近均分布有大片沙漠。试分析两地沙漠的类型及

形成差异

(2)、甲乙附近地区是中国目前或将来进口石油的主要市场,试从运

输距离、安全性、运输方式等方面分析中国从上述地区进口石油的差

异。

2、右图为世界某地区略图,读图答问:

(1)M湖是世界著名的盐湖,分析其盐度很高的成因。

(2)说明M湖表层盐度南北差异,并分析原因。

(3)说明M湖水位季节变化的特征,并分析原因。

(4)M湖沿岸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能发展哪些产业?

(5)资料表明,M湖的空气是地球上最干燥、最纯净的,湖面上的含氧量比一般地区高出10%。你认为上述情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6)据统计显示,目前M湖平面每年下降幅度约为1米,其面临日益缩小的危险。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图示地区的一些国家计划修建A运河引水入湖稳定水位。分析建设这条运河的不利条件。

(7)图中R国被誉为“欧洲冬季厨房”,每年有大量的水果、蔬菜出口到欧洲。请分析其发展水果、蔬

菜生产的有利区位条件。

3、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⑴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⑵说明G河水量丰富的原因。

⑶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4、读非洲局部地区太阳辐射量等值线图和C地气候资料图,回答(1)、②地比①地太阳辐射量大的原因是什么?

(2)近年来,C地沙尘暴现象严重,试分析其原因。

(3)南部非洲的主要矿产资源有哪些?,并分析其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5、下图为尼罗河水系及主要干支流量过程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白尼罗河发源于________(地形区)上的________湖,它在苏丹首都喀土穆附近与青尼罗河会合后,始称尼罗河,向北自埃及境内入海。

(2)青尼罗河的汛期出现的时段是________,从气候因素分析其形成原因。

(3)从图中可看出,青、白尼罗河的流量过程曲线明显不同,分析白尼罗河年径流量比较平稳的原因。

(4)说明历史上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对埃及农业生产的特殊意义。

6、 (2013·新课标卷Ⅰ)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下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

(4)说明尼罗河鲈鱼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7、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古马里是13世纪-16世纪期间西非草原上繁荣的贸易帝国。图12示意该区域的地理环境。

材料二 N国是非洲的人口大国,需要大量进口粮食。近年来,中国与N国积极合作,在该国推广高产水稻种植。表3表示N国主要粮食作物的构成。

表3

水稻玉米杂粮其它合计

占播种总面积比例(%)8.O12.O74.2 5.8l00

占总产量比例(%) 5.O 4.988.8 1.3100

(1)指出尼日尔河从P点到Q点河段的

水量变化趋势,并分析其自然原因。

(2)比较甲、乙两地6—8月降水量的

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3)简述在N国推广高产水稻种植将面临的限制性因素。

西亚和非洲练习题答案

1、(1)、甲地的沙漠为温带沙漠,主要是因为远离海洋深入大陆内部,降水较少,形成大片沙漠;

(2)、甲地区是中亚,目前已经建好输油管道,用管道运输,具有地缘近,运输距离近,安全可靠,连续性好的特点。乙地区为波斯湾沿岸,石油主要通过海洋运输。该线路要通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东南亚等地,具有运输距离远,不安全因素多,安全性差的特点。

2、(1)M湖地区年降水少而蒸发量大;入湖河水少,淡水稀释作用弱。

(2)表层盐度分布北低南高。原因:接纳的河水量北侧大于南侧。

(3)水位夏季较冬季低。原因:夏季降水少而蒸发量大,冬季降水稍多,入湖水量较大。

(4)化工、旅游

(5)①当地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沉气流强烈,降水稀少;②当地是世界陆地地势最低的地方,受重力影响,大气物质丰富;③周边生产和生活排废少,大气污染程度低。

(6)地形起伏较大;处板块交界带附近,地壳比较活动;政局动荡;建设资金巨大,成本很高。

(7)热量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冬雨较多;重视科技运用,水果、蔬菜品种多,产量高;邻近欧洲市场,交通运输便利。

3、(1)盆地(3分)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高(3分);再从(500米)等高线判断,该地形区为盆地(3分)。

(2)流域位于赤道地区,(2分)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3分)流域大部分为盆地,(2分)支流多,(2分)集(汇)水区面积广。(2分)

(3)①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2分),因为地形高差大 (2分),河流落差大,流速大(2分)。②入海泥沙量较少(2分),因为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2分),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2分);③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2分),水土流失较轻(2分)。(若答出洋流影响和海岸较陡,不利于泥沙沉积,可适当给分。

4、(1)②地位于回归线附近,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炎热干燥,天气晴朗,而①地位于赤道,阴天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2)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11月至次年5月间降水偏少,气候干旱;干季受东北信风控制,风力较大;近年来人口增长快,滥垦草原,过度放牧。

(3)金刚石(民主刚果)黄金(南非)铜矿(赞比亚)有利: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离好望角航线比较近,海运便利不利:除南非外经济技术落后;生态环境脆弱;距离国际市场远。

5、(1)东非高原维多利亚(2) 8~11月随着气压带和风带的北移,非洲北热带草原气候区因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进入汛期。(3)白尼罗河源于赤道地区(或赤道多雨带),上游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量季节分配均匀,河流径流稳定;上游湖泊(及沼泽),对径流量有调节作用。(4)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带来肥沃的淤泥,使土壤肥力提高,降低了土壤盐碱度,使尼罗河沿岸及三角洲地区成为主要的农耕区;同时,定期泛滥使得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

6、(1)(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2)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3)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4)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发展,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

7、(1)变化趋势:水量减少。原因:该河段所处区域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流经半干旱、干旱地区);少支流汇入;河水下渗严重。

(2)主要差异:甲地降水明显多于乙地。原因:甲地受来自海洋的西南气流和沿岸暖流影响,地处山地迎风地带,降水丰富;乙地地形平坦,西南气流受地形抬升不显著,并受离岸寒流影响,降水较少。(3)地形平坦;草原广阔;河流水资源较丰富;灌溉农业及牧业较发达;处于古代贸易的交通要道。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七年级地理世界区域地理——西亚和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教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地理世界区域地理——西亚和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教 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世界区域地理——西亚和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 本讲学习目标要求: (1)了解分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区域特征 (2)主要国家及城市 (3)埃及的地理特征 2. 知识结构:

二. 重点、难点: 1. 重点掌握位置、资源、宗教等方面的知识。 2. 西亚重要的地理位置 西亚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连接地带,南、西、北三面分别濒临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故常有“三洲五海之地”的说法。从古代起西亚就是国际交通的要冲,著名的“丝绸之路”横贯全区,把中国同南欧联接起来。在近代和现代,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凿和波斯湾(简称海湾)地区巨大石油资源的开发,西亚的地理位置更显重要,其中的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苏伊士运河地区和黑海峡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战略要地, 这也正是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在西亚展开激烈争夺的重要原因。

A. 黑海 B. 地中海 C. 红海 D. 阿拉伯海 E. 里海(内陆湖) F. 苏伊士运河 G. 土耳其海峡 H. 霍尔木兹海峡 I. 曼德海峡L. 波斯湾 3. 西亚石油输出路线 三. 具体内容: 1. 非洲的气候特点及成因: 热带大陆非洲的气候具有气温高、干燥地区广和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三个显著特征。 非洲地跨南北两半球,赤道横贯中部。全洲大部分地区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气候炎热,有“热带大陆”之称。 由于赤道横贯中部,南北所跨纬度大致相等,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对称分布,使得非洲的气候类型呈明显的南北对称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位于赤道低气压带,终年高温多雨。这里森林茂密,四季花开果熟,是一片常绿的热带植物王国。森林里栖息着种类繁多的鸟和猿猴等动物。

非洲经济增长与减贫发展的悖论_兼论非洲从贫困化增长到益贫式增长范式的转变

西亚非洲 编辑部版权所有 论!坛 非洲经济增长 与减贫发展的悖论 ???兼论非洲从贫困化增长到益贫式增长范式的转变 安春英 !!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非洲经济呈现中速增长态势,但增长的质量不高,贫困化并未缓减,反而有所加强。这主要源于非洲经济增长具有的资源投入和出口需求驱动、投资拉动、农业增长低质量、不适于穷人分享增长的低度经济结构等内在特性。当然,它还与制约非洲减贫的长期结构性因素密切相关。益贫式增长范式关注穷人在经济增长中的受益性,强调经济增长不仅要减少贫困,而且要改善收入不平等状况。从长远看,非洲国家若要使总体经济增长有益于减少社会贫困,需向益贫式增长范式转变。 关键词!非洲经济!增长范式!减贫!益贫式增长 作者简介!安春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编审(北京!100007)。 !!从近些年非洲经济发展情况来看,自1996年开始,非洲经济走出低谷,复苏趋势明显,至2008年一直保持中速增长的良好态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97~2008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内 生产总值增长率平均值为5 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3 7%。#但在此期间,非洲的贫困发 生率一直居高不下(约50%),贫困群体有增无减。按照人均日收入低于1 25美元的新国际贫困线 标准衡量,撒哈拉以南非洲贫困人口数量反而由1996年的3 5亿增至2005年的3 8亿。?可以说, 非洲这种增长并非是对穷人友善的经济增长,而是贫困性经济增长。那么,在认同非洲经济增长与减贫发展的悖论背后,我们需要反思与追问:非洲经济增长是何种模式?它缘何未成为国家减贫的%推手&?非洲经济增长的未来之路何在?本文尝试回答上述问题,以期与同行探讨。 非洲经济增长的型式 发展中国家减贫的成功经验表明,经济增长是减贫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可以构筑国家减贫的经济基础。但对于大多数非洲国家来说,经济增长的成果并没有得到广泛分享。这与非洲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模式有较强的相关性。 (一)资源开发和出口需求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 资源型单一经济结构筑就了非洲国家的外向型经济,并使之严重依赖外部市场,对外贸易已成为 20 # ?I M F ,R e g ional E cono m ic Ou tlook :Su b -Saharan Africa ,April 2009,pp 66-68 Shaohua Chen and M arti n Ravalli on ,The D e ve l op i ng W orl d is Poor t han W e Th ough t ,Bu tNo L ess Successfu l i n t h e F i gh t aga i n stPovert y ,Developm ent Research Group,W orl d B ank ,August 2008,p 34

中亚、西亚练习专题(含答案)

中亚练习题 班级姓名学号 练习1:(2004全国文综Ⅱ,36)下图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读图完成下列问题。(36分) (1)R1和R2两河的主要补给是,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2)图示平原地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是:。 (3)20世纪50年代,在L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这对土地产生哪些影响? (4)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 (5)大量引R1、R2河水灌溉会对L湖产生什么影响? (6)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 练习2:(36分)区域积雪面积距平指数是指某一时间积雪面积与同时期多年平均积雪面积的差值。读某区域等高线图(图1)和甲国图示地区区域积雪面积距平指数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等国交界处的地形为;L1河和L2河的水源补给主要来源于、。(4分) (2)图中A、B两湖泊,其中属于咸水湖的是_ (2分) (3)图中有三个经纬线交点,其中海拔最高点的地理坐标为。(2分) (4)据统计分析,距平指数超过20或低于-20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雪灾或旱灾。据图中信息,说明1996年—2006年期间出现雪灾的时间。(4分) (5)分析L1河段流域多雪灾的主要原因。(6分) (6)甲国东部某果汁企业使用的番茄全部来自甲国图示区域,此区域生产的番茄和东部地区相比糖度高且是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的原因有那些?(6分) (7)制约该地番茄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 (8)你认为番茄汁生产企业应该布局在甲国图示区域还是甲国东部?为什么?(4分) (9)你认为番茄汁饮料(含30%番茄汁其他70%主要是水)应该布局在甲国图示区域还是甲国东部?为什么?(4分) (10)甲国图示区域农民有在瓜田里放石头的习惯?请问这样做的好处(2分)() ①减少水分的蒸发②这些石头里含有植物生长必须的矿物质 ③减少土壤被大风刮走④避免采瓜时脚陷在淤泥地里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非洲教育研究内容分析

非洲教育研究内容分析 一、样本的选择及其分析 本文以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东非、中非、西非、南非、北非,以及非洲五十多个国家名为关键词,搜索了中国知网从最早收录时间起到2012年期间所刊登的文章,从中筛选出与教育相关的文章,摒除编译信息之后,共搜到382篇关于非洲教育研究的期刊论文。其中,最早的非洲教育研究论文发表于1981年《西亚非洲》第三期,篇名为《南非教育制度中的种族歧视》。分析这些文章可发现,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的非洲教育研究文章内容多为在翻译基础上的简单概括性介绍,这部分文章总数为20篇,占总数的%;发表于20世纪90年代的非洲教育研究论文有40篇,占总数的%,文章内容多为介绍非洲地区主要国家的教育改革,这部分文章主要由《比较教育研究》刊发;其余的314篇论文都发表于2000年以后,占总数的%。由此可见,非洲教育研究的兴盛是在2000年以后。在样本的分析上,本文将搜集的382篇论文中所包含的信息分解为论文数量的年度分布、研究者所属的单位、研究者的合作形式、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论文所刊发期刊五个大类,并进一步依据其内部维度进行细分。然后,本文计算了上述各个分析单位出现的频次及其在总量中的比例。在进行资料统计时,笔者对预定的分析

类别做了适当的修正,如研究方法的类别,预定的类别中有定量分析一项,但是笔者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非洲教育研究相关论文中还没有真正使用定量分析方法的论文,因而取消了这一分类。最后,依据上述的统计资料和相关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梳理其内部变化的特征,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后续发展的启示。 二、主要研究结果 非洲教育研究核心作者群体 1.研究人员所属单位 本文统计了382篇非洲教育研究相关论文作者的所在单位,发现非洲教育研究核心作者最为集中的单位是浙江师范大学,该校人员发表的文章数为104篇,占文章总数的%,数量远远多于其他研究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非洲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是国内首家专门研究非洲教育问题的学术机构。2007年,该中心发展成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成为中国高等学校中第一家综合性的非洲研究院。此外,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央教科所以及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等单位也有若干学者进行非洲教育研究,其所发表成果数量虽远少于浙江师范大学,但也是非洲教育研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研究者之间的合作类型以及所获资助类型 非洲教育研究作为比较教育的一个研究领域,涉及跨

2021届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集训:(四十一) 第三讲 西亚和非洲

考点集训(四十一)第三讲西亚和非洲 对应学生用书p321 一、选择题 下图示为西亚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2题。 1.若图中A地有大量的沼泽地,则该沼泽地的成因可能是(D) A.靠近海洋,降水量大B.地势低,有大河流经 C.温度低,蒸发量小D.地势低,有地下水出露 [解析] 图中A地位于西亚,属于热带沙漠地区,全年高温少雨,A地没有大河流经,故A、B、C错。A地有大量沼泽最有可能的成因是因为近海区域,地势低,有大量地下水出露,故选D。 2.图中B地是该区域主要的农业区,有关该农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C) A.地处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 B.农业地域类型以乳畜业为主 C.绿洲农业是本区农业的特色 D.地势平坦,耕地资源丰富 [解析] 图中B地位于阿拉伯半岛中南部,属于内陆沙漠地带,降水少,地表多为荒漠景观,有水源地带可以发展绿洲农业。 M国是一个多山的高原国家,其东北部的瓦罕走廊海拔4900多米。农牧业是M国经济的主要支柱,农牧民约占全国人口的80%。下面两幅图为M国附近地区略图(图1)和沿图1中四段经线的年降水量分布曲线图(图2)。读图完成3~4题。

3.两图中的降水量线与经线对应正确的是(A) A.64°—c67°—b70°—a73°—d B.64°—d67°—a70°—b73°—c C.64°—a67°—d70°—c73°—b D.64°—b67°—c70°—d73°—a [解析] 根据该地的经纬度位置可判断出,M国为阿富汗,中部受山地影响,迎风坡降水多,可判断出67°和70°经线对应的为a和b,可排除C、D;图中67°经线山地位置偏南,降水量最大值偏南,对应的为b曲线,A正确。 4.下列关于M国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常年受副高控制,气候干旱 B.山地高原广布,森林资源丰富 C.草场资源丰富,畜牧业发达 D.当地牧民每年6~8月到瓦罕走廊放牧 [解析] 图中M国为阿富汗,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森林资源不丰富,畜牧业落后,每年6~8月气温较高,冰雪融水较为充足,牧草生长旺盛,当地牧民到瓦罕走廊放牧,D正确。 叙利亚人口稠密,地形以高原为主,工业发展落后,经济以农业为主,出产小麦、棉花、葡萄、油橄榄等。2018年4月14日,美国空袭叙利亚,使这片本已伤痕累累的土地再次经历打击,百姓流离失所。读图完成5~6题。

世界区域地理:西亚、非洲(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一、西亚

1、自然环境 (1)位置重要性:五海三洲之地——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亚洲、非洲、欧洲;霍尔母兹海峡、曼德海峡、土耳其海峡、苏伊士运河为海运咽喉。 (2)地形:高原——伊朗高原、小亚细亚半岛(安纳托利亚高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阿拉伯高原 (3)气候: 伊朗高原、小亚细亚半岛:温带大陆气候 阿拉伯半岛: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 地中海沿岸:地中海式气候 (4)河流:较少——幼发拉底、底格里斯;死海——陆地最低点 (5)资源:石油 2、经济——农矿业 灌溉农业:椰枣; 牧羊业:安卡拉羊毛、阿富汗的紫羔皮 世界石油生产和出口中心:以波斯湾为中心——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伊朗、阿联酋(管道运输、海运)

石油进口国:美国、西欧、日本 二、非洲 1、自然环境: (1)位置:赤道横穿中部,南北回归线横穿南、北部海岸线平直:少海湾(几内亚)、半岛(索马里)、岛屿(马达加斯加) (2)地形:高原为主,较平坦 东南高(埃塞俄比亚、东非、南非)西北低(刚果盆地、撒哈拉);东非裂谷带——由板块张裂作用造成 (3)气候: 特点: 热带大陆:干、热——热带草原和沙漠广大,类型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 类型: 热带雨林:终年高温多雨——赤道低压 热带草原:终年高温,有明显干湿季,夏季多雨——赤道低压和信风交替

热带草原气候带的草原上高草密生,稀疏地点缀着伞形的金合欢树和巨大的波巴布树(又称猴面包树)。湿季时,植物生长繁茂;到了干季,树木落叶,草类干枯,草原一片凋萎枯黄景象。非洲的热带草原有许多大型食草动物,如非洲象、长颈鹿、斑马、犀牛等。 热带沙漠:终年高温干燥——副高和信风 地中海式:冬季温和多雨,夏季高温少雨——副高和西风交替 (4)河流:尼罗河——最长,夏季为汛期 刚果河——水量第二、水力资源最丰富 尼日尔河——西非农业区灌溉水源 赞比西河—多急流瀑布。 湖泊—东非裂谷带串状湖泊——淡水、深 (5)资源: 生物 矿产: 北非——石油 南非——黄金、金刚石、铀 扎伊尔——金刚石、铜 几内亚——铝土 摩洛哥——磷灰石 赞比亚——铜

西亚和非洲综合练习题.doc

西亚和非洲综合练习题 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乙两地区附近均分布有大片沙漠。试分析两地沙漠的类型及 形成差异 (2)、甲乙附近地区是中国目前或将来进口石油的主要市场,试从运 输距离、安全性、运输方式等方面分析中国从上述地区进口石油的差 异。 2、右图为世界某地区略图,读图答问: (1)M 湖是世界著名的盐湖,分析其盐度很高的成因。 (2)说明 M 湖表层盐度南北差异,并分析原因。 (3)说明 M 湖水位季节变化的特征,并分析原因。 (4)M 湖沿岸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能发展哪些产业? (5)资料表明, M 湖的空气是地球上最干燥、最纯净的,湖面上的含氧量比一般地区高出10%。你认为上述情 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 (6)据统计显示,目前M 湖平面每年下降幅度约为 1 米,其面临日益缩小的危险。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 图示地区的一些国家计划修建 A 运河引水入湖稳定水位。分析建设这条运河的不利条件。 (7)图中 R 国被誉为“欧洲冬季厨房”,每年有大量的水果、蔬菜出口到欧洲。请分析其发展水果、蔬 菜生产的有利区位条件。

3、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⑴判断 G 河自 N 点至 M 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⑵说明 G 河水量丰富的原因。 ⑶指出 G 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4、读非洲局部地区太阳辐射量等值线图和 C 地气候资料图,回答(1)、②地比①地太阳辐射量大的原因是什么? (2)近年来, C 地沙尘暴现象严重,试分析其原因。

(3)南部非洲的主要矿产资源有哪些?,并分析其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5、下图为尼罗河水系及主要干支流量过程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白尼罗河发源于________(地形区 )上的 ________湖,它在苏丹首都喀土穆附近与青尼罗河会合后,始称尼罗河,向北自埃及境内入海。 (2)青尼罗河的汛期出现的时段是________,从气候因素分析其形成原因。 (3)从图中可看出,青、白尼罗河的流量过程曲线明显不同,分析白尼罗河年径流量比较平稳的原因。 (4)说明历史上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对埃及农业生产的特殊意义。 6、 (2013·新课标卷Ⅰ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 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 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 世纪 50 年代,尼罗河鲈 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下 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第三讲西亚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第三节西亚和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知识精读

考点精讲 1. 非洲的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 首先通过读“非洲气候分布图”,明确自然条件:非洲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面积广,气候恶劣,土壤贫瘠,加上自然灾害频繁,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低,大部分地区生态脆弱。 其次联系政、史,分析其人文状况:长时间的殖民统治导致非洲经济畸形发展,科学技术、农牧业的生产方式、耕作制度落后,人口素质低,导致粮食单产低;非洲各国独立后,经济得到发展,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在保持人口高出生率的同时,死亡率却大幅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使人口增长过快,超过粮食及经济增长的速度,导致粮食供给不足;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使非洲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导致各国贫穷落后,无力购买大量粮食。因此,非洲缺粮严重。 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当地居民只有大量开垦草原,砍伐树木,来扩大耕地面积和获得燃料,最终破坏了环境。因此,要解决当地的环境问题,就必须消除殖民统治造成的影响,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使人口的增长与粮食的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2. 分析“西亚和北非气候干热的主要原因”时可从“纬度位置”、“地形结构”、“大气环

流”三方面进行。 (1) 读“西亚和北非位置图”,确定其纬度位置:本区处于12°N~42°N之间,北回归线穿过其南部,绝大部分处于30°N以南的低纬地区,这是造成本区气温高的主要原因。(2) 读“西亚和北非地形图”,确定其地形结构:从北非到阿拉伯半岛,地表起伏小,海岸线平直,加强了气候的干旱性。红海虽处于北非和阿拉伯半岛之间,但其面积小,海洋水汽影响少;伊朗高原和小亚细亚半岛虽濒临海洋,但周围被山脉环绕,地形闭塞,阻挡了海洋湿润空气的进入。 (3) 联系“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确定其大气环流形势:本区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一月,本区大部分被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天气稳定少雨,此时,虽然地中海地区受西风控制,气旋活动频繁,降水较多,但范围较小;七月,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到地中海地区,本区受自陆到海的东北信风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湿度低,降水很少。 所以,西亚和北非气候干热。 3.为什么撒哈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主要是受副热带高压干燥的下沉气流控制,大气比较稳定,加上西岸的冷洋流,降水更少。另外,这个地区气温高,相对湿度很小,即使偶有降水,也很快蒸发干了。这与世界上其他地带性沙漠的成因是相同的。那么为什么这个地区的沙漠面积特别大呢?这首先是因为世界上其他副热带地区没有如此宽广平坦的陆地。撒哈拉地区东西长约5 500公里,南北宽约1 500公里,而在如此宽广的地域内,地势高差却很小,这在世界上副热带地区是独一无二的,另一个原因,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它与欧亚大陆联系在一起,使吹过这个地区东部的东北信风是从大陆上吹来的干燥气流,受不到海洋的影响,以至于沙漠可以从大西洋沿岸一直延伸到阿拉伯海沿岸,横贯整个大陆。 4. 西亚地区为什么成为西方国家激烈争夺的重点地区? (1) 西亚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 自古以来,西亚就是东西交通要道。古代“丝绸之路”就是由我国经西亚去欧洲的贸易通道。现在这里有铁路、公路、国际航空线连接三大洲,还处在沟通大西洋、印度洋的枢纽地位。 (2) 西亚的石油资源特别丰富,是世界石油宝库 以波斯湾为中心,有一条巨大的石油库,向南北延伸。西亚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一半以上,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西亚石油具有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的特点,90%以上的石油出口到日本、美国和西欧。 (3) 西亚的资源,特别是石油资源,左右着一些发达国家的兴衰。 5. 为何东非高原上赤道附近不是热带雨林气候而是热带草原气候?回归线附近的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不是热带草原气候而是热带雨林气候? 东非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赤道附近大气对流较弱,降水较少,所以是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附近的厄加勒斯暖流对其有增温增湿作用,又有来自印度洋的东南信风从暖流上空带来的暖湿气流在山地迎风坡形成丰沛的降水,所以岛的东部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区。 6.图解中亚自然环境与发展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学案

时空观念 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课标导航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1.通过了解世界各主 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 文化的多样性。 2.认识世界各国、各地 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 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1.了解古代西亚文化、古代埃及文化和阿拉 伯文化等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从“家国情 怀”的角度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归纳古代西亚文化、古代埃及文化和阿拉 伯文化的代表成就,从“时空观念”和“史 料实证”的角度理解西亚北非地区对人类 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古代西亚文化 1.概况:古代西亚主要包括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 2.主要成就 (1)文字:楔形文字

①出现: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创造。 ②地位: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③影响:在西亚流行了数千年。 (2)文学:《吉尔伽美什》 ①地位: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②内容: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的活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美索不达米亚西南部苏美尔人的古城城名 (3)建筑和艺术 ①苏美尔人:泥偶雕像生动有趣,壁画主题多样,别出心裁。 ②亚述帝国:修建规模宏大的王宫,王宫大门上的标志性雕刻是人首飞牛。 ③波斯:王宫装饰豪华,雕梁画栋,多幅雕刻刻画了臣民进贡的场景,体现了专制帝国统治者的威严。 (4)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①内容:前言宣扬君权神授,炫耀国王的功德;正文详细规定了臣民的义务以及违背法律后的惩罚措施;结语要求所有人必须遵守法典,违反者将遭到严厉惩罚。 ②作用: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 古代埃及文化 1.概况:古代埃及地处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此后虽时有分合,但古代埃及文明绵延约3000年。 2.成就 (1)文字:象形文字 ①组成:由表音符号、表意符号和限定符号组成。 ②使用时间:约形成于公元前4千纪末,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纪。 指1000年的时间跨度 ③演变:经历多种变化。 (2)文学:创作出神话、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 ①神话:包括世界诞生和人类起源等内容。

2020届中考地理复习系列练习:非洲和西亚

2020届中考地理复习系列练习:非洲与西亚 一、选择题 撒哈拉沙漠南缘的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7 100 km,宽15 km。读撒哈拉沙漠南缘绿化带规划示意图,完成1—2题。 1.绿化带大致沿热带沙漠气候与________的交界带延伸() A.温带草原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 C.地中海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 2.这条绿化带的作用有() ①阻挡南部的沙漠北移 ②提供充足的木材 ③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 ④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世界局部区域图,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海上石油输出线路①、②、③的叙述,错误的是() A.霍尔木兹海峡是输出线路的必经之地 B.线路①输往日本,需途经马六甲海峡 C.线路②、③的目标市场和运量都相同

D.输出线路所在的海域易造成海洋污染 4.西亚石油生产国的外籍劳工多来自埃及,主要原因是两地域()①人种、语言、宗教相同②劳动力需求量相同 ③经济发展水平相同④地理位置临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读南非轮廓图,下列有关南非的描述,正确的是() A.好望角属于地中海气候,7月炎热干燥 B.大部分位于低纬度、热带地区 C.矿产资源丰富,属于发达国家 D.地形以高原为主,居民多为黑色人种 读西亚地区的资源分布略图,完成6—7题。 6.该地区储量最丰富的资源是() A.天然气B.煤炭 C.铁矿石D.石油 7.下列有关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居民以黄色人种为主 B.主要资源通过空运方式输往欧美国家

C.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炎热,降水丰富 D.耶路撒冷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圣城 8.下列有关阿拉伯半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众多,流量小 B.三面临海,灌溉水源充足 C.石油主要分布在红海沿岸 D.居民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非洲气候普遍炎热,有“热带大陆”之称。下图示意非洲气候类型分布,据此完成9—10题。 9.非洲成为“热带大陆”的主要原因是() A.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气候受海洋影响明显 B.地跨赤道南北,3/4的面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C.半岛、岛屿少,海岸线较为平直 D.高原面积广大,气候受地形影响显著 10.下列有关非洲气候分布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有() ①热带雨林气候分布范围最小 ②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③热带草原气候分布范围最广 ④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两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西亚被称为“五海三洲之地”,又有“世界油库”“世界的火药桶”之称。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跨国公司在非洲投资的作用与影响

《西亚非洲》1998年第6期 跨国公司在非洲投资的作用与影响 姚桂梅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而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尖兵──跨国公司1994年以来呈现出不断向非洲涌动的势头。本文将就跨国公司大举进军非洲的原因,对非洲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与影响进行分析,以此说明经济全球化不仅使非洲国家面临严峻的挑战,而且给非洲国家带来发展的机遇。 一、跨国公司在非洲迅猛发展 非洲大陆历来被西方跨国公司视为世界新兴市场的“最后投资边疆”。但是,80年代非洲大陆政局的动荡、经济的停滞和衰退致使国际资本却步非洲,外国直接投资最多时仅为30亿美元,非洲地区只占西方跨国公司在全世界新兴市场直接投资总额的4%左右。但是,自1994年以来,跨国公司冒着极大的风险大举进军非洲市场。外国直接投资在1985年至1995年间增加了近一倍。据非洲开发银行《1998年非洲发展报告》刊载,1996年非洲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达55亿美元,较90年代中期的46亿美元有明显增长,非洲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已占发展中国家接受全部直接投资5%。1991—1996年跨国公司90%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以下10个国家:尼日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安哥拉、南非、加纳、坦桑尼亚、纳米比亚、乌干达、赞比亚。1虽然,目前跨国公司在非洲的投资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相比,尚处于劣势,但是,跨国公司挺进非洲的势头异常迅猛,而且有望形成长期扩大之势。具体表现在:1、跨国公司大举进军非洲石油领域。1997年美国跨国公司在原扎伊尔总统蒙博托政权刚刚被推翻,新政权刚刚成立之际,就在石油领域开始行动准备抢滩。谢夫隆公司不断拓展在安哥拉的石油业务,在1997年投资7亿美元的基础上准备今后每年增加2亿美元投资,计划使安的石油日产量由40万桶提高到50万桶。谢夫隆公司还打算加大向非洲石油领域的投资,在今后的5年投资105亿美元。俄罗斯石油公司在经过近10年的调整后已开始重振旗鼓,重返非洲这一重要市场。LUK石油公司已经在阿尔及利亚、突尼斯、苏丹参与石油和天然气的储藏和勘探等一系列项目,而且还为苏丹修建一条从西部到红海之滨苏丹港的石油管道和一个储油站。亚洲国家一些石油公司积极开拓在非洲的业务。1996年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出资4.36亿美元购买了在南非油品市场占1/4份额的南非第二大炼油厂──恩根30%的股份,从而成为通过购买股份进入快速发展的非洲市场的第一家亚洲公司。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通过恩根有限公司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寻求新的发展契机,把恩根在坦桑尼亚的储备设施作为其在非洲发展的基地,该公司已在坦桑尼亚投入1000万美元,并在阿尔及利亚和苏丹开展了一些上游项目。引人注目的是,石油资源匮乏的南非也在努力寻求与其他非洲国家在石油领域的合作,1997年南非的能源非洲有限公司同加蓬签定协议成立合资企业,其中加蓬政府在该企业中拥有25%的股份,其余75%为能源非洲有限公司和加蓬投资者共同拥有,该企业被授权在加蓬参与6个有潜力的地区的油气开发和22个勘探项目,协议所涉及的地区几乎包括加蓬目前所有的勘探区块80%以上的陆上和海洋沉积盆地以及深水域区块。2、跨国公司逐鹿非洲矿业领域。美国—加拿大矿业公司在扎伊尔内战正酣、卡比拉乘胜追击之际,就迫不及待的同卡比拉签署一项价值10亿美元开采扎境内钴和铜矿的合同。美国费尔普斯〃道奇公司已开始在马达加斯加开采当地的钴、镍。法国在尼日利亚的 1非洲开发银行:《1998年非洲发展报告》第16页。

西亚、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训练题(有答案)

西亚、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地理 位置 和 自然 环境 重要的交通位置, 两 、 洲、 五 之地 沟通 洋、 洋,联系 三洲,位于 、 、 、 、 (湖)之间,还有 运河和 海峡控制海上交通要道 _____为主的地形 平原在_____河谷地和三角洲及_____流域, 在 和 交界处,有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 _____(-400米) 大部分属 气候,干燥少雨,河流稀少 地中海沿岸地区冬季 ,夏季 属 气候 炎热干燥的气候 撒哈拉沙漠:世界面积最大的沙漠。地表植物稀少,地下 丰富 苏伊士运河 A 油田 地中海、红海沿岸 B 波斯湾 、 (运输量最大) C 波斯湾 油管 马六甲海峡 西亚:分布在以 为中心, 、 、 、 为主要产油国,储量占世界的 ,产量占世界 北非:分布在 地下, 、 、 为主要产油国 油田特点: 、 、 、 输出:输出量占世界的90%,输往 、 、 等发达国家 经济 世界石油宝库 路线 好望角 畜牧业和 灌溉农业 畜牧业:比较发达,游牧为主。 羊毛和阿富汗 著名。 种植业:分布在 和 地区, 是代表植物,椰枣是 特产 地中海沿岸是油橄榄、柑橘、葡萄等水果产区,摩洛哥被称为“橄榄之邦” 埃及 位置:非洲 部,亚洲境内的 半岛也是埃及领土 尼罗河:世界第一 河,发源于 ,注入 ,沿岸形成平原和三角形,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水源。首都 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顶端,是阿拉伯国家人口最多的城市,亚历山大是 沿岸的海港 苏伊士运河:沟通 海和 海,连接 洋和 洋 经济:传统出口商品 ,经济支柱是 、 、 、 收入 西亚和北非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黑种人故乡:90%以上是黑种人,有“黑非洲”之称,部、部是黑种人故乡 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许多国家发挥各自在矿产、森林、畜产和经济作物方面的优势条件,生产一两种工业发达国家需要的原料、半成品等初级产品,用于出口,作为本国经济的支柱。最发达的国家是,是该国最大城市和中心 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人口自然增长率居各洲之首,增长速度超过粮食增长速度,人均粮食各洲最低,非、西非、非缺粮最为严重。人们为了生存,滥砍、乱垦、乱牧,致使, 解决途径:保护,提高生产水平,控制,提高素质,加强 自然环境 ___为主:东部高原上有非洲最大湖泊湖 地形 东非大 裂谷 范围:南起河口,北经海,一直延伸到附近 特点:两岸悬崖壁立,附近火山很多,谷底湖泊连串。 有非洲最高峰山,有非洲最深而狭长的湖泊 湖 形成:地壳运动中断裂形成,是一个大的地堑或板块张裂 刚果盆地:内流湖地壳,河下切,湖水外泄而成为世界最大盆地,刚果河是世界最丰富的河流 最大海湾湾,最大岛屿岛, 南端有好望角,附近有著名港口 气候 分布 ______气候和气候为主,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大陆 西南部南回归线附近;气候局限在最南部的沿海地区特点:大陆 矿产南非产量、铝土矿产量、金刚石产量世界第一,赞比亚是重要矿出口国、是本区最重要的石油输出国。

2021届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三单元第三讲 西亚和非洲

第三讲西亚和非洲 考点一西亚和北非 对应学生用书p176 1.位置和范围 (1)重要的地理位置——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沟通__大西洋__、__印度洋__,联系亚、欧、非三洲;位于__地中海__、__红海__、__黑海__、__阿拉伯海__、__里海__(湖)之间;__苏伊士__运河和__土耳其__海峡控制海上交通要道。 (2)范围:包括西亚20国,北非5国;阿富汗与中国相邻。 2.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以__高原__为主,平原狭小,高原有阿拉伯高原、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等,平原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及两河流域(世界文明发源地)。在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交界处,有世界陆地最低处__死海__(-400米,断裂陷落湖)。 (2)炎热干燥的气候:大部分属__热带沙漠__气候,全年干燥少雨;地中海沿岸地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属__地中海__气候。 (3)河流:河流稀少,水量少。有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尼罗河。 3.居民和经济 (1)居民 人种:以白种人为主。 民族和语言:阿拉伯人,通用阿拉伯语。 (2)宗教 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除以色列、塞浦路斯、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主要信奉基督教外,其他国家信奉伊斯兰教。 (3)农业 畜牧业:土耳其的安卡拉羊毛、__阿富汗__的紫羔皮;灌溉农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和沙漠中的绿洲,代表作物为枣椰树;地中海沿岸的水果产区:“橄榄之邦”__突尼斯__。 4.埃及 (1)位置:位于非洲东北部,地跨亚非两大洲。 (2)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源于东非高原,长6600千米,注入地中海,6~10月为汛期。 (3)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 (4)农业:灌溉农业发达,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是世界著名的长绒棉产区。 (5)经济支柱:石油、运河、侨汇和旅游业收入均已超过长绒棉,成为埃及的经济支柱。 (6)主要城市:6000年文明史与金字塔:首都__开罗__,海港__亚历山大__。 对应学生用书p176

非洲政治发展步入新时期

版权所有Ζ西亚非洲杂志社 非洲政治发展步入新时期 贺红燕 内容提要 自上世纪60年代非洲国家普遍独立以来,在经历了冷战、多党民主化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之后,目前正处于探索和改革的重要过渡期,并显现出下列五大趋势:从推陈出新向厉行新政、从集权政治向民主政体、从移植民主向理性改良、从反对干涉内政向尝试集体干预、从主观理想外交向客观务实外交过渡。非洲国家探索适合非洲实际的发展道路,难能可贵,但毕竟刚刚起步,且未形成共识。由于受到内外多种因素的干扰和制约,这种探索不可能一帆风顺。 关键词 非洲 政治发展 探索 变革 作者简介 贺红燕,外交部非洲司处长(北京 100701)。 这两年,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南非等十几个非洲国家平稳举行大选,非洲地区冲突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非洲联盟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不少非洲国家在世界大舞台上异常活跃。这些迹象表明,非洲在经历了冷战、多党民主浪潮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之后,目前正步入一个探索和变革的重要过渡期。在此之际,更需要我们“重新认识非洲”,重视研究非洲出现的新动向。非洲当前政治、经济形势孕育着新的活力,一批新人占据着非洲国家的政治舞台,形成一些新的治国理念,尝试新的体制。归纳起来,大致有下列五大趋势。 从推陈出新向厉行新政过渡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影响,以及在西方大国的插手和施压之下,在非洲激起一股“多党民主浪潮”。大浪淘沙,许多国家的政权相继更迭,推出一批新领袖,这批新人现已相继进入他们的第二或第三个任期。目前,非洲国家基本上已经完成新老政权的交替。与通过发起民族独立斗争或军事政变上台的老一代领导人相比,新生代领导人大多受过西方教育,不乏专业或理论素养,思想活跃。他们对非洲振兴抱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有些人还能放眼世界,颇有战略思想。新人汲取前辈独断专权等经验教训,关注社会公平,着手改善民生,努力树立民主形象,提倡良治,亲民勤政,内外政策更趋务实和开放。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等国新上台的老一代领导人则乐于更新观念,顺应形势发展,令世人刮目相看。经过5至10年治国理政的实践,新一代领导人日渐成熟,他们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 非洲领导人的个人素质和治国理念往往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新一代领导人的政策取向更直接关系到非洲未来的整体发展方向。这一代领导人以南非总统姆贝基、尼日利亚总统奥巴桑乔、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等最具代表性。梅莱斯坚持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的领导地位,团结其他民族的政治派别共同建设多民族国家。穆塞韦尼痛恨狭隘地方或民族利益集团造成的政党纷争恶习,开创以抵抗运动为核心的全国性政治组织?81?

西亚与非洲试卷

西亚与非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图1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有三处水面,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A. ①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大渔场 B.③处为咸水湖,盐度较高 C.③较②处的盐度高 D.②③两处都处于同一巨大断裂带中 2.下列关于图示地区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区全年降水较均匀,有利于农业生产 B.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人为因素是水资源贫乏 C.该地区影响着世界的和平进程 D.该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文明起步晚,发展缓慢 3.非洲自然带南北对称分布明显的主要原因是: A 热带沙漠面积大 B 地形单一,海岸线平直 C 赤道横贯中部,气压带和风带在非洲大陆对称分布 D 非洲原始自然环境保护良好 读下图,①、②、③、④四地为四条河流的入海口附近,据此判断4—6题: 4.河口附近地区石油资源最丰富的是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5.造成四地气候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流经洋流的性质不同B.地形地势不同 C.大气环流形势不同D.海陆位置不同6.②河流经的城市有A.万象B.巴格达C.上海D.曼谷 读右图,完成7—10题: 7.有关图中甲国的地形植被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 A.地形以高原为主,地表起伏小 B.境内草原面积广大 C.山脉分布在东南部 D.沿海没有荒漠分布 8.甲国附近海域污染严重,其主要污染源是 A.海洋航线上的油轮 B.大陆架上的石油钻井 C.港口工业区的垃圾 D.工农业生产废水和生活废水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22.5 20.1 18.5 16.2 14.6 12.3 11.4 13.4 14.7 15.3 17.8 20.1 (℃) 降水量 8 5 1 49 40 25 14 (mm)

亚洲和非洲知识要点

亚洲和非洲知识要点 一、东亚 位置 在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有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五个国家 地形 多高原和山地,地势中间高四周低,许多大河自西往东流入太平洋,沿海有许多半岛和岛屿。 气候 亚洲东部和南部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的地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对农作物生长有利,但夏季风的强弱变化,易造成洪涝、干旱等灾害。亚洲中部和西部的广大地区,深居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唯一缺少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居民 东亚、南亚地区人口稠密;北亚、中亚、西亚地区人口稀疏。居民中大部分属于黄色人种。就民族而论,中国是汉族人口居多数的多民族国家, 经济 日本是亚洲唯一一个发达国家。绝大多数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农业为主导,工业基础薄弱。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

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西亚国家依靠石油经济获得发展,如沙特阿拉伯。近年来,印度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日本 位置 是东亚,太平洋西侧的一个岛国,与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领土组成 由北海道岛、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四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地狭人稠。 地形 境内多山,国土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仅在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平原;海岸线曲折,多良港;境内多火山、地震,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的地方。富士山是日本最高峰,也是一座活火山气候 属季风气候,大部分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资 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大部分矿产资源需要进口。全国

大部分为森林覆盖,森林覆盖率为65%。河流短小,但流经山地水力资源丰富经济特点 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工业是主要工业部门,产品大量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属"进口-加工-出口"的经济。因本国自然资源缺乏,需要从国外进口,为了便利原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工业大多分布在沿海优良港口地区工业中心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与濑户内海峡长地带。主要有: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和北九州工业区。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很高,水稻是日本主要的农作物。北海道附近海域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日本的捕鱼量常占世界位 文化特点 既有本民族文化的传统,以兼有东西文化的特点 二、东南亚 位置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处于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位置,尤其是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亚、欧、非向东航行到东南业、东亚各港航线多经过这里

2020高考地理复习 考点精析 西亚和非洲 精品

考点西亚和非洲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图3是非洲赞比西河流域水系分布示意图。读图3回答6-9题 20°30°40°20°10° 图3 1.该流域的气候特点之一是 A.终年炎热 B.冬暖夏凉 C.终年寒冷 D.冬冷夏热 答案:A 解析:赞比西河流域的气候属于热带草原气候,终年炎热,有明显的干湿季。 2.该流域气候干湿季分明,典型树种为适应干旱而形成的显著特征有 A.根系不发达 B.叶质坚硬,树皮厚 C.板状根大,树干长 D.叶面宽大,多气孔 答案:B 解析:干旱地区的植被一般来说,根系发达,叶面小,有的退化成针或刺,有的覆盖厚厚的蜡质,以减少水分蒸发。 3.赞比西河在维多利亚瀑布以上的河段为河流上游,该河段 A.干流流速缓慢B.峡谷险滩广布 C.支流短小急促D.补给以冰雪融水为主 答案:A

5.乍得湖流域 A .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小 B .河水主要来源于冰雪融水 C .地表径流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D .水面蒸发参与陆地内循环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以及读图判读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题图,非洲乍得湖地处内陆,非洲第四大湖,属于内陆淡水湖 。位于非洲 图 4 乍得胡 不同时期湖岸线 1963年 1973年 2001年 10o 20o 15o 10o 3088 1388 1420 乍得湖流域 1388 湖泊 流域边界 山峰及高程 河流 湿地

中北部,乍得、喀麦隆、尼日尔和尼日利亚4国交界处,乍得盆地中央。由大陆局部凹陷而成,为第四纪古乍得海的残余。其水面蒸发参与陆地内水循环,选项D正确。其他选项据图4很容易判断是错误的。 6.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 A.流域面积减小B.湖泊水位总体下降 C.流域主体位于热带荒漠 D.1963年时湖底东南高,西北低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判读能力。难度容易。 【解题思路】由题图,尤其是图4中的上图,很容易根据图中标注的不同时期的湖岸线的变化及湖泊所在流域情况,该湖泊所在流域几乎没有变化,而变化的只是湖泊实际蓄水水域范围,显然选项A错误。而据图示的不同时期湖岸线的变化情况,很容易判断选项B正确。从图示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非洲热带草原气候区,选项C错误。从题图看出,从1963-2001年间,水体最深地区都是在湖泊的东南,所以判断出该湖底是西北高东南低,选项D错误。7.(上海市普通高校2020届高三春季招生综合能力测试,7)“地中海一年四季碧波荡漾,少有惊涛骇浪,便于航行,希腊人很早以前就开始借着这个大海四处讨生活了。”这里所说的“讨生活”是指希腊人() A.抵抗外族 B.海外殖民C.游牧迁徙 D.围海造田 【答案】B 8.(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福建卷,37)(37分)阅读分析材料和图表,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古马里是13世纪-16世纪期间西非草原上繁荣的贸易帝国。图12示意该区域的地理环境。 材料二 N国是非洲的人口大国,需要大量进口粮食。近年来,中国与N国积极合作,在该国推广高产水稻种植。表3表示N国主要粮食作物的构成。 表3 水稻玉米杂粮其它合计 占播种总面积比例(%) 8.O 12.O 74.2 5.8 l00 占总产量比例(%) 5.O 4.9 88.8 1.3 10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