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理工数据结构实验报告4

北理工数据结构实验报告4

北理工数据结构实验报告4
北理工数据结构实验报告4

《数据结构与算法统计》

实验报告

——实验四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实验目的

1、熟悉VC环境,学会使用C语言利用顺序表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上机、编程调试,加强对线性表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3、锻炼动手编程,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从键盘输入10个数,编程实现分别用插入排序、交换排序、选择排序算法进行排序,输出排序后的序列。

三、程序设计

1、概要设计

为了实现排序的功能,需要将输入的数字放入线性表中,进行进一步的排序操作。

(1)抽象数据类型:

ADT SqList{

数据对象:D={|,1,2,,,0}i i a a ElemSet i n n ∈=≥K

数据关系:R1=11{,|,,1,2,,}i i

i i a a a a D i n --<>∈=K 基本操作:

Input(Sqlist & L)

操作结果:构造一个线性表L 。

output(SqList L)

初始条件:线性表L 已存在。

操作结果:按顺序在屏幕上输出L 的数据元素。

BiInsertionsort (Sqlist L)

初始条件:线性表L 已存在。

操作结果:对L 的数据元素进行折半插入排序。

QuickSort (Sqlist L)

初始条件:线性表L 已存在。

操作结果:对L 的数据元素进行交换排序。

SelectSort(SqList &L)

初始条件:线性表L 已存在。

操作结果:对L 的数据元素进行选择排序。

}ADT SqList

⑵ 宏定义

#define KeyType int

#define MAXSIZE 10

#define ok 1

#define error 0

⑶主程序流程

由主程序首先调用Input(L)函数创建顺序表,

先调用BiInsertionsort (L)函数进行折半插入排序,调用output(L)函数显示排序结果。

再调用QuickSort (L)函数进行交换排序,调用output (L)函数显示排序结果。

最后调用SelectSort(L)函数进行选择排序,调用output(L)函数显示排序结果。

⑷模块调用关系

由主函数模块调用创建顺序表模块,排序模块与显示输出模块。

(5)流程图

2、详细设计

(1)数据类型设计

/* 顺序存储结构 */

typedef struct

{

KeyType Key; //关键字项

} RedType;

开始

结束

创建线性表进行插入排序进行交换排序进行选择排序输出排序结果

输出排序结果输出排序结果

输入待排数字

typedef struct

{

RedType r[MAXSIZE+1];

int length; // =MAXSIZE;

} Sqlist; //定义顺序表类型

(2)操作算法设计

/* 输入数据 */

int Input(Sqlist & L)

{

for(int i=1;i<=MAXSIZE;i++)

scanf("%d",&L.r[i].Key);

L.length=MAXSIZE;

return ok;

}

/* 输出排好的数字 */

int output(Sqlist L)

{

for(int i=1;i<=MAXSIZE;i++)

printf("%-4d",L.r[i].Key);

printf("\n");

return ok;

}

/* 折半插入排序法 */

void BiInsertionsort (Sqlist L)

{

int i,j,low,high,m;

for(i=2;i<=L.length;i++)

{

L.r[0].Key=L.r[i].Key; //把要插入的当成哨兵

low=1; high=i-1;

while(low<=high) //折半法找到要插入的位置

{

m=(low+high)/2;

if(L.r[0].Key

else low=m+1;

}

for(j=i-1;j>=high+1;j--) //插入位置后的袁术后移一位.r[j+1]=L.r[j];

L.r[high+1]=L.r[0]; //插入元素

}//low

printf("折半插入排序:\n");

output(L);

}//BiInsertionsort

/* 快速交换排序法 */

int Partition(Sqlist &L,int low,int high)

{

int pivotkey;

L.r[0].Key=L.r[low].Key; //用子表的第一个记录作枢轴记录

pivotkey=L.r[low].Key; //枢轴记录关键字

while(low

{

while(low=pivotkey)

{

--high;//将比枢轴记录小的记录移到低端

}//while

L.r[low].Key=L.r[high].Key;

while(low

{

++low;//将比枢轴记录大的记录移到高端

}//while

L.r[high].Key=L.r[low].Key;

}//while

L.r[low].Key=L.r[0].Key;//枢轴记录到位

return low;//返回枢轴位置

}//Partition

void QSort(Sqlist &L,int low,int high)

{

int pivotloc;

if(low

{

pivotloc=Partition(L,low,high);//将L.r[low…high]一分为二

QSort(L,low,pivotloc-1);//对低子表递归排序,pivotloc是枢轴位置

QSort(L,pivotloc+1,high);//对高子表递归排序

}//if

}//QSort

void QuickSort(Sqlist &L) //对顺序表L做快速排序

{

QSort(L,1,L.length);

printf("交换排序:\n");

output(L);

}//QuickSort

/* 选择排序法 */

void SelectSort(Sqlist L)

{

int i,j,k,temp;

for(i=1;i<=L.length;i++)

{ k=i; //要确定排序元素的位置

for(j=i+1;j<=L.length;j++)

{

if(L.r[k].Key>L.r[j].Key) k=j; //若后面有更小的记录下其位置}

temp=L.r[i].Key; 输出线性表L

L.r[i].Key=L.r[k].Key;

L.r[k].Key=temp;

}//for

printf("选择排序:\n");

output(L);

}//SelectSort

⑶主函数设计

int main()

{

Sqlist L;

Input(L); //输入要排的数字,创建线性表L

BiInsertionsort(L); //对L进行插入排序, 输出线性表L

BubbleSort(L); //对L进行交换排序,输出线性表L

SelectSort(L); //对L进行选择排序, 输出线性表L

return ok;

}

四、程序调试分析

1、由于本次实验中存储数据的线性表是在Input函数中进行的,所以开始时忘了将l.length初始化,出现报错,开始我直接在定义线性表的结构中赋值为MAXSIZE,还是有问题,原来是定义结构时不能直接在内部赋初值!通过这次错误让我对数组的用法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实践后记得更深。

2、对于快速排序一直都不太理解,编译时出现了各种报错提示,后来我又回头仔仔细细的看了书上的内容,重新理解快排的算法思想,先设置枢轴,进行一趟简单的分大小,再进行递归调用,直到排序结束,重新写了一遍程序,调试了几次就成功了,对于快排有了一个较深的把握与理解。

3、一直对于快排的交换环节存有疑虑,当出现第一个比枢轴小的关键字时就进行这句L.r[low].Key=L.r[high].Key;原以为这样后low空间里的关键字被换成了high的了,那low里的关键字就缺失了,但是调试却没有问题,经过单步运行后,发现原来low里的为枢轴量,放在了首单元地址里,后来又换回来了,所以没有缺失。

4、在选择排序中,刚开始我的程序是比较后就直接交换的,后来看书上是记住数组的下标全部比较后进行一次交换就可以了,少了不少的交换次数,效率提高了不少,让我看到了优化程序的重要性,在实现的基础上不断地去优化程序,让程序变得更好。

五、用户使用说明

1、本程序的运行环境为DOS操作系统,执行文件为:排序.exe。

2、进入程序后,输入所需排序的十个整数,回车运行程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