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DOC)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DOC)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DOC)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DOC)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

1.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进一步讲:

1、一定区域范围内,一定时段内。

2、在数量上,对区域所有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预测。

3、在空间上,对区域内所有土地做出合理布局。

4、在实施上,根据数量优化、空间优化配置,合理安排实施时段与管理措施。

5、实质是:土地利用规划是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算,在供给与需求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2.居名点用地的选址要求

1.组织生产与生活的要求:a.位置适中,对外联系方便,b.与高等级公路保持距离(150m),c.水源水质条件好

2.建筑要求:a.地形朝向b.水文地质条件c.土质条件d.安全条件e.节约用地条件

3.卫生保健要求:a.通风舒适的环境b.位置较高c.上风上游d.处理好与其他建筑的关系

4.兽医防疫要求:畜牧场和居民点位置保持适当的距离

3.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程序

县级规划编制应依照一下程序:

1、准备工作

2、现行规划实施评价

3、基础研究

4、编制规划大纲

5、编制规划成果

6、征求公众意见

7、规划报批

8、规划成果应用

4.农村居民点布局形式

卫星式、带状式、多边式、自由式

5.土地集约利用

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6.土地整治

土地整治: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将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的重大战略。

7.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的集合。

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的作用:①结构合理,才能保持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取得土地利用的最大效率。②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解决土地资源供需平衡,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编制原则:①切实保护耕地原则;②统筹兼顾原;③因地制宜原则;④依法原则;⑤上下结合原则;⑥公众参与原则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次序与要求:

1)优先安排生态屏障用地;

2)协调安排基本农田和基础设施用地;

3)优化城镇村用地布局;

4)各类用地的扩大应以内涵挖潜为主,集约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满足规划目标中土地集约用地指标的要求。

方案编制方法

1)土宜法:根据土地质量评价结果,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区域土地适宜性特点来确定各业用地的比例结构。土地质量评价成果是前提条件

2)平衡表法(常用)

①原理:通过单项用地计算,采取逐项逼近,达到土地面积的综合平衡;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之和等于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减少量之和。

公式如下:A=B

各类用地面积变动公式:Bt=Bo+C-D

②依据:土地利现状统计资料和土地需求量预测数据;

③做法:借助土地利用现状图,在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上作业,达到土地面积在数量和空间位置上的平衡。形成4个表格。

8.地票

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在内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换言之,地票,是一个市场运作并经法律认可的附有经济价值的土地指标。

“地票”运行主要程序包括四大环节,分为复垦、验收、交易和使用“地票”。在复垦环节中,有闲置土地复垦为耕地,诸如农村宅基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做到“先造地后用地”。而验收则是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相关规定对土地再次流转的资格进行审核,并对土地使用权人发给相应面积的“地票”。在交易环节中,农村土地交易所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公开拍卖,价高者得。在交易环节中取得“地票”之后,等于取得了土地使用凭证。因为《暂行办法》只赋予了“地票”持有者人对地块的选择权,所以“地票”持有者人要在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范围内,寻找尚未被国家征收、又符合其市场开发需求的地块。看准地块后,向政府提出征地建议。倘若时机成熟,政府会将地块征用,并作为经营性地块进行招挂拍,“地票”持有者与其他开发企业再次竞争,讲究价高者得。

9.耕地的组织形式

正确的轮作制度,有利于培肥地力,持续利用土地,保证作物稳产丰收。一般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区采用作物-作物轮作;在土壤肥力较瘠薄的地区采用作物-牧草(绿肥)轮作;在水土条件较差或地多人少的地区,则可采用作物-休闲轮作。按轮作制中主要栽培作物种类的不同,又可分为大田轮作、饲料轮作和蔬菜轮作。一个农业生产单位采用何种轮作类型,

主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营方向而定。

耕地的组织形式除轮作制外,还包括耕地的利用形式:①耕作田块组织形式。即将全部耕地划分为若干耕作区,再把每一耕作区划分为若干耕作田块。各田块只从时间上考虑作物的轮作换茬顺序,而不考虑作物在空间上的互相联系。这种耕地组织形式,地块大小可以不等,轮作倒茬方式没有严格的规定,各田块按一定的换茬习惯,每年临时进行作物种植安排。

②轮作区加机动地段。这种组织形式是将大部分耕地组织成轮作区,而将其余小部分规划成一些单独的田块,留作机动使用。机动地不参加轮作,但实行换茬。其优点是能将生产的计划性与灵活性较好地结合起来。轮作区和耕作田块的数目,一般根据农业生产单位的地形、土壤、生产规模、机械化水平、作物组成及其比例、居民点分布特点和土地集中连片程度等决定。

10.耕地轮作休耕

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休耕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种一年作物,第二年停一年,第三年再种,即农户通过与政府签订合同的方式,自愿对生产严重过剩的农产品所使用的耕地实行休耕.

当前国内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库存增加较多,进口量也有大幅增长,利用现阶段国内外市场粮食供给宽裕的时机,在部分地区实行耕地轮作休耕,既有利于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平衡粮食供求矛盾,稳定农民收入、减轻财政压力。

耕地是最宝贵的资源,也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农业稳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地下水超采以及农业内外源污染相互叠加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生态修复治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是主动应对生态资源压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的需要。我国有悠久的轮作种植传统,将禾谷类作物与豆类作物、旱地作物与水田作物等轮换种植,可以调节土壤理化性状、改良土壤生态;休耕是让耕地休养生息,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保护和提升地力,增强粮食和农业发展后劲。

二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多年来,在农产品供给的压力下,耕地地力消耗过大,地下水开采过度,化肥农药大量使用,农业资源环境已不堪重负。通过耕地轮作休耕,减轻开发利用强度、减少化肥农药投入,利于农业面源污染修复,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的需要。当前,我国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竞争力弱的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转型升级。通过耕地轮作休耕,节约高效利用资源,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增加紧缺农产品供给,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全面提升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11.多规合一

“多规合一”是指在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下,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林地与耕地保护、综合交通、水资源、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社会事业规划等各类规划的衔接,确保“多规”确定的保护性空间、开发边界、城市规模等重要空间参数一致,并在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上建立控制线体系,以实现优化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提高政府空间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标。“多规合一”,是指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融合到一个区域上,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解决现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

衔接等问题。

“多规合一”的重要意义:

(一)“多规合一”是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进行“多规融合”,能够全面支撑多规融合中各种基础数据和规划数据的整合,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准,集中呈现统一版本的底板数据,保障多部门可以共用同一套数据,便于主动发现多规矛盾。建立多规融合信息平台,可以进行广泛的数据共享,为多部门的业务决策提供统一的数据参考,并将多规融合的成果实时分享给各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等部门,从而促进城市运营管理目标上的整体一致性,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多规融合信息平台具备开放的集成能力,平台的持续运营不受空间规划体系的变化所制约,可方便接入其它城市管理部门的业务信息,可以为多规融合的规划体系编制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参考,以提高区域空间规划体系的科学性。

(二)“多规合一”是加快打造宜商宜业宜居的有效载体。当前,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加速城乡融合,全力建设宜商宜业宜居的美丽家园。只有以“全域规划、多规合一”规划体系为引领,建立多规融合信息平台,才能以中心城区极化辐射为带动,因地制宜,科学实施,有序推进,推动中心城区精致化、乡镇特色化、农村田园化,实现产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努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

(三)“多规合一”是破解多种发展制约难题的现实需求。规划是城镇化的龙头,是城乡建设的灵魂,规划决定了城乡发展的方向和未来。可以说,规划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规划的遗憾是最大的遗憾。通过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可以解决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矛盾,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矛盾,从而合理进行资源配置,提高城乡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发展体系。

(四)“多规合一”是加强法治建设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举措。城乡规划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第一资源”,也是政府调节发展最有力的“有形之手”。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可以将土地使用和空间配置进行合理统筹,强化政府的政策杠杆作用,合理引导和调控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对空间的统筹布局,也是对社会各方利益在空间上的集合和再分配。多规融合是把宝贵的空间资源保护好、利用好,保证城乡建设集约发展,使其效益最大化;是建立优质的建设环境,保障项目的落地建设;是美好的“蓝图”,保障经济的社会发展。

“多规合一”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空间的问题。目前,我区已划定了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范围,在生态红线保护区范围内的区域,不能出现破坏生态功能的活动,在其它规划编制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生态红线保护范围,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划定一定的缓冲地带,作为严格限建区域。目前,区国土分局已经开始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规划分局的码头片区规划也已开始编制,但是两个规划在片区规划的范围并不一致,可能会导致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片区在今后的建设发展中出现空间规划与城镇空间不协调,不能有效配置土地资源,不能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问题。

(二)规划期限的问题。虽然依据法律规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一般是其他规划的依据,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期限只有五年,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在十年以上,规划期限不对应,可能会导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中长期规划难以起到指导作用。

(三)规划内容的问题。各规划内容重复编制,且相互矛盾,不但浪费了研究精力、财力,而且由于各个规划都可以对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结构提出要求,而且存在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边界以及生态环境规划的生态红线边界存在大量图斑不一致的现象。由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内容比较空泛,空间约束

性不强,导致其确定项目的落地经常会跳出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镇控制范围,造成规划随着项目走,被频繁调整。

(四)规划审批的问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后报市政府审批,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由本级政府批准实施。由于审批主体不一致,将会给规划的修改造成了难题。

(五)规划基础的问题。各个规划的基础地理信息不统一,各自拥有不同坐标尺度和不同地块分类的地理空间信息平台,造成未来衔接难度和工作量极大。在城市用地二级分类上,城乡规划的城市用地分类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基本不对应。在区域空间分区上,优化、重点、限制及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以及城乡规划的已建区、适建区、限建区和禁建区之间也存在衔接的问题。“多规”不协调。最后是规划相互矛盾,导致管理制度混乱,项目及用地、建设审批的相互推诿,加上规划缺乏公信力和可实施性,更导致政府管理和工作缺乏有序性,降低政府的信用和效率。

12.自然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是有限的,显然,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

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承受力或环境忍耐力。它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

自然环境承载力:就是确定自然环境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承受能力,所谓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承受能力是指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系统服务功能的前提下,自然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强度。

13.高标准基本农田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

14.土地利用潜力

土地利用潜力分析以土地详查变更数据为基准,通过调研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相关统计资料及实地抽测,分析未利用地开发潜力、农地整理潜力、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土地复垦潜力。

未利用地开发潜力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条件下,未利用地适宜开发利用为耕地及其他农用地的面积。

农地整理潜力是指通过综合整理农地及其间的道路、沟渠、林网、田埂、坟地、零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主要是指对现有农村居民点改建、迁村并点等措施腾出部分土地复垦可增加的耕地及其它农用地面积。

土地复垦潜力是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压占、污染,以及自然灾害等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利用和经营,可增加耕地和其他农用地的面积。

15.土地用途管制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就是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

的协调发展,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国家强制力,规定土地用途,明确土地使用条件,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所确定的土地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的制度。

土地用途管制的内容包括:土地按用途进行合理分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土地登记注明土地用途、土地用途变更实行审批、对不按照规定的土地用途使用土地的行为进行处罚等。

其特点,一是具有法律效力,二是具有强制性。

1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2017年5月2日国土资源部第1次部务会议通过)

第三章规划内容第十五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评估;

(二)规划背景;

(三)土地利用现状与评价;

(四)土地供需形势分析;

(五)土地利用战略;

(六)规划主要目标,包括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规模和土地整治安排等;

(七)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时序安排和节约集约用地的优化方案;

(八)土地利用的差别化政策;

(九)规划实施的责任与保障措施;

(十)规划图件和图则;

(十一)规划说明以及与相关规划协调衔接情况。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简化前款规定的内容。

1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相关规划的区别与联系

按规划性质划分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供给能力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要,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总体战略部署。

(2)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下,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某一专门问题或某一产业部门的土地利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补充或延伸。

(3)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详细规定各类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某一地段、某一土地使用单位的土地利用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专项规划相关规划联系与区别:

农业区划是对农业生产与农业资源的空间配置的总体部署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土地利用规划是农业区划在土地上的具体落实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建设的总体部署,是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是一定区域内土地利用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国土规划从宏观角度对全国性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部署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区域规划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土地利用规划是

区域规划的具体落实

18.地票扶贫

在重庆运转多年的地票制度,利用城市发展缺少建设用地指标的机会,将复垦农村宅基地在内的集体建设用地所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以不小于每亩18.7万元的价格转让到城市郊区,在覆盖城市周边的农田后用于住房建设。由于建设用地的在城市周边的使用价格要远高于农村,指标交易的价格在多数时期至少是20多万,在扣除复垦成本后,仍有15万以上的收益。这部分收益,一部分可以用于为农民进城提供社保、医疗、教育等资金支持,缓解政府的资金压力。另一部分可以直接变为农民手中的资本。农民通过地票交易,可直接拿到10万左右的现金。凭借这些资本,农民可以进城买房出租,可以开店铺经营,可以进货摆摊,可以开私家车当司机,从而在城市落脚获得持久稳定的收入。

地票交易可以很好地为农民进城提供资本,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

地票交易可以为农民进城提供资本,可以缓解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压力,也可以破解“被上楼”难题,减轻纠纷争议。

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按照地票支持扶贫工作的要求,对贫困地区和其他地区贫困人口单独包装复垦交易项目,严格实行“优先地票交易、优先直拨价款”。

19.土地整治中农村和城市的侧重点(异同)

(1)城市化地区综合整治:

推动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坚持统筹规划、明晰产权、利益共享、规范运作,以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坚持集中成片改造、局部改造、沿街改建相结合,推进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保障人居环境安全,确保城区污染场地无害化再利用;依法处置闲置土地,鼓励盘活低效用地,推进工业用地改

造升级和集约利用;以大中城市周边区域为重点,分类开展城中村改造,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建设用地有效供给。严格保护具有历史文化和景观价值的传统建筑,保持城乡特色风貌。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城市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完善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强化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推进绿道网络建设,联接城乡绿色空间,形成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缓冲地带。发展立体绿化,加快公园绿地建设,完善居住区绿化。强化城市山体、水体、湿地、废弃地等生态修复,构建城市现代化水网体系,建设生态景观廊道。加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以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松嫩平原、汾渭盆地等地区为重点,实施城市地质安全防治工程,开展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治理,修复城市地质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加快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以耕地面积不减少和质量有提高、建设用地总量减少、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按照政府主导、整合资金、维护权益的要求,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加强乡村土地利用规划管控。全面推进各类低效农用地整治,调整优化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加快“空心村”整治和危旧房改造,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稳步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保护自然人文景观及生态环境,传承乡村文化景观特色。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整合完善建设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监管考核和上图入库。统筹各类农田建设资金,做好项目衔接配套,形成工作合力。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陕西渭河流域、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山西汾河谷地和雁北地区、河套平原、海南丘陵平原台地区、鄂中鄂北丘陵岗地区、攀西安宁河谷地区、新疆天山南北麓绿洲区等有关县(市),开展土地整治工程,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全面改善相关区域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对农用地实施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对建设用地实施准入管理,防范人居环境风险。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严控新增土壤污染,加强污染源监管,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改善区域土壤环境质量。在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份受污染耕地集中区域优先组织开展治理与修复。建设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

2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程序、内容

(1)概念:指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理解概念的要点:

①一定的规划区域:国家、省、地市、县、乡镇五级行政区域;

②实质: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既定量、保质、定位、规定用途;

③土地资源配置: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是土地资源配置的四要素。④核心内容: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

⑤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结构决定功能

⑥编制主体:各级人民政府

(2)程序

规划层次:全国—→省级—→地(市)级—→县(市)级

编制工作:三个阶段

①准备阶段:1、组织准备:成立规划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

2、制定工作计划:规划指导思想、工作内容、步骤方法、人员及分工、经费

3、制定技术方案:依据、内容、方法、技术路线、成果要求等

4、收集资料:相关的文字和图件资料

②方案编制阶段:

1、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土地供需预测

土地资源评价:包括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后备资源评价。是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客观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依据。

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分析各类用地的潜力,是确定用地数量和调整用地布局的依据。

土地需求量预测:对未来各项用地量的测算,发现未来用地的要求和趋势

阶段性成果:土地评价成果;土地现状评述;土地供需预测专题研究成果。

2、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通过各类用地预期的供给量和需求量计算,以达到协调各类用地的关系。

3、确定土地利用目标与基本方针

要作好:

“两个估计”(问题解决程度、取得效益)

“两个协调”(与上级规划、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4、编制供选方案(2~3个)(综合平衡法、数学方法)

5、方案择优

6、编制规划成果资料

③规划审批阶段:

规划成果评审:由上级土地管理部门组织规划成果评审小组进行评审,依据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

规划审批:由规划领导小组审批,由同级人民政府审议,后行文报有批准权限的上级人民政府审批,并由主管部门备案

(3)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摸清家底,规划基础;

2.土地供给量预测:明确土地利用潜力

3.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调整的依据;

4.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规划的方向;

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规划的核心内容;

6.土地利用分区: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

7.确定实施规划的措施:规划实施的保障

21.2017年1月《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如何构建国土的规划体系,从宏观、某一行政单元做答。

答:近年来,围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国家出台实施了一系列区域规划与政策,确定了优化经济空间布局的方向和重点;制定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了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发布实施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海洋功能区规划等,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国土开发作出了安排部署,初步确立了国土开发重点与基本框架。全面推进国土开发、保护和整治,加快构建安全、和谐、开放、协调、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国土。

①战略格局:高效规范的国土开发开放格局、安全和谐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协调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

②集聚开发:

a.构建多中心网络型开发格局:推进建设国土开发集聚区、积极培育国土开发轴带。

b.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促进各类城镇协调发展、分类引导城镇化发展、优化城镇空间结

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c.优化现代产业发展布局:优化现代农业生产布局、大力建设粮食主产区、着力建设非粮

作物优势区、巩固提升畜牧产品优势区、加快培育水产品优势区、调整重点工业布局、重点建设煤炭和电力基地、提升发展石油化工和煤炭转化产业基地、优化布局钢铁产业基地、有序建设有色金属产业基地、集聚发展装备制造业基地等。

22.房价上涨,规划方面如何控制房价问题

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规划中,充分考虑其在调控房地产市场上的潜在作用,做好用地规划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发展规划,多以旨向城市发展的主观展望和个人意志为引导,疏于其作为调控手段的作用。应在权衡售地作为财政收入外,更多考虑社会阶层和城市发展利益,加强对城市结构和城市用地现状的评估,科学预测用地需求,做好居住用地的规划布局和用地储备。用规划做引导,使公共政策能直接影响房地产开发。此外,在政府与房地产商之间应引入第三方进行土地评估,以作为地价参考,促进地价合理化。

23.18亿亩耕地红线,从规划角度,如何平衡各类用地

答:18亿亩耕地红线就是保持我国耕地总量18亿亩不能减少的刚性约束,任何人、任何地方不得以任何理由突破限制。按照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认真做好本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确保国务院下达本地区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任务落到实处。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严格执行修编后的规划,完善节约集约用地机制,加大土地执法力度,坚决守住耕地和基本农田红线。

根据《总体规划》,今后我国为确保18亿亩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在确保现有基本耕地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开源与节流并举”,建立“建设占补动态平衡”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节约用地机制。这就是说,我们在耕地保护上不仅要做好“减法”,也要做好“加法”,即在合理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的同时,要通过整理、复垦废弃土地有效补充部分耕地。因此,《总体规划》一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18.05亿亩的目标,另一方面根据耕地占补平衡等动态因素,在对耕地进行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实际安排了300万公顷耕地可用于城乡建设。由于各项建设在占用耕地外还要占用其他土地,规划期内城镇可增加的用地规模实际达到了338万公顷。考虑到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等因素,根据《总体规划》的用地安排在确保18亿亩耕地的前提下,完全可以保障2020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4.5亿、城镇化水平达到58%的发展需求。这就在实践上解决了耕地保护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

24.土地利用结构的办法:土宜法、平衡表法

1.土宜法:根据土地质量评价结果,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区域土地适宜性特点来确定各业用地的比例结构。土地质量评价成果是前提条件

2.平衡表法(常用)

①原理:通过单项用地计算,采取逐项逼近,达到土地面积的综合平衡;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之和等于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减少量之和。

公式如下:A=B

各类用地面积变动公式:Bt=Bo+C-D

②依据:土地利现状统计资料和土地需求量预测数据;

③做法:借助土地利用现状图,在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上作业,达到土地面积在数量和空间位置上的平衡。形成4个表格。

25.耕地需求量预测方法(详见书P119)

第一:

1.确定农产品需求量

各类农产品需求量根据计划指标确定,或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Ti=Li+Ri+Fi

式中:Ti--第i种农产品需求量

Li--第i种农产品当地需求量

Ri--第i种农产品国家定购量

Fi--第i种农产品净调出(入)量

其中:Li=P×Ai

式中:P--规划期总人口

Ai--规划期计划第i种农产品人均占有量

2.预测农作物播面单产

规划期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单产(Yi),宜采用增产因素法,或平均增长法计算。

3.预测耕地复种指数(m)(播种总面积/耕地总面积)

应分析水利条件和耕作制度,结合历年实际变动情况确定。

4.预测耕地需求量

规划期耕地需求量(C)按下式计算:

C=∑Ti/Yi·m(i=1,2,……,n)

为简化运算,可先计算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的耕地需求量,再按一定比例确定其他农作物的耕地需求量。

第二:

粮地系数法

1、求粮食总需求

口粮:按人口预测

种子粮:注意品种改良

加工用粮:酒、调味品等

饲料粮:肉、禽、蛋、奶、水产等

其他用粮:调查获得

储备用粮:前五项和的10%~25%左右

2、粮食作物播面单产

3、复种指数

4、粮食耕地面积:粮食总需求/(播面单产*复种指数)

5、粮地系数:粮食耕地面积/总耕地面积

6、耕地总面积

耕地总面积=粮食耕地面积/粮地系数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指导》.doc

一名词解释 1?层次分析法 所谓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2. 城市化 最通俗的概念是农村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的现象。 3. 城镇体系 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简言之,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4. 建筑容积率 建筑容积率就是建筑总面积和用地总面积的比率 5. 棊木农田 是指中国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6. 农地整理 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 7. 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学科。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演替规律。 生态经济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其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生态系统平衡是其相互作用和协调的一种状态标志。系统的运行目标就是实现其平衡状态。 8. 土地 土地的原意:地球表面具有生产力的综合体 土地概念的扩展:地球表血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9.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状况。 通过各类用地预期的供给量和需求量计算,以达到协调各类用地的关系。 10.. +.地利用总体规划 指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地区的白然、经济、社会、条件、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Z间和农业生产各业Z间的用地矛盾,寻求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部署和措施。 11.. +.地复星 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 12. 土地整治 土地整治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土地整治规划是指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称作土地整治规划。 13. 土地利用规划 是对一定区域未來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14. ±地利用潜力分析 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分析各类用地的潜力,是确定用地数量和调整用地布局的依据。 15. 土地利用分区 依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分区的依据是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般可分为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区和用地分区。 16. 土地复垦率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的功能①数据输入和检查②空间数据的处理 城镇布局理论p229 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门槛理论、带形城市理论 居民点规模具有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活动规模和辐射规模。P234 居民点布局的形式①卫星式②带状式③多边形式④自由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主要经过准备、编制和审批三个阶段。 粮食需求量一般包括口粮、饲料粮、种子用粮、酿造及其他工业用粮等项消费量。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的有限性;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土地利用规划原则⑴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⑵因地制宜原则⑶综合效益原则⑷逐级控制原则⑸动态平衡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⑵土地供给量预测⑶土地需求量预测⑷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⑸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⑹土地利用分区⑺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⑴针对性原则⑵永续利用原则⑶效益原则⑷因地制宜原则⑸综合性原则⑹当前适宜性与潜在适宜性兼顾原则。 土地利用结构规划的原则①切实保护耕地原则②统筹兼顾原则③因地制宜原则④三效益统一原则⑤公众参与原则 居民点用地选址的要求⑴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⑵建筑要求:地形朝向、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土质条件、安全条件和节约用地条件;⑶卫生保健要求;⑷兽医防疫要求 工业用地选址要求①厂址应选择产品到达消费地的完全计划费用最小的地点②在布局和选址时,必须因地制宜,发挥优势③符合生产和建筑的要求④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 基本农田规划原则①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②综合协调的原则③双规并行的原则④区划完整性的原则 居民点布局的原则⑴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⑵利于生产和生活;⑶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 公路选线原则①是要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要②是因地制宜③是要根据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状况④是要与其他交通线路布局协调统一⑤是要经济合理。 公路跨河主要有三种形式⑴在支河口直跨;⑵向支河上游绕进一定距离后跨越;⑶在S形河湾跨河时,桥位应设在S形河湾的腰部 港址选择的要求①船舶能安全方便地出入②进港航道和水域必须稳定 ③满足水深和作业要求④有足够的陆域⑤有方便的陆上交通 耕作田块配置要求①耕作田块的长度②耕作田块的宽度③耕作田块的规模 ④耕作田块的外形⑤耕作田块的方向⑥耕作田块的质量组成 土地利用的总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率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土地利用的具体目标⑴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和综合整治⑵在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建设用地总量得到有效控制⑶土地整理全面展开,未利用土地得以适度开发⑷土地生态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土地整理的规划运作程序的五个步骤:①选择土地整理单元②编制土地整理规划方案③审批土地整理规划方案④组织土地整理实施⑤土地整理成果检查验收

土地利用规划学 期末重点

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4.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至总体最优的效果。 5.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6.土地利用潜力: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7.土地利用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8.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9.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10.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11.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12.土地复垦:在生产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3.土地整治规划: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 1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解决某个特点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农田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复垦、整治规划等。 15.排水枢纽:控制灌区用于排水的建筑物,如排水闸、排水站。 16.容泄区:容纳经排水枢纽排泄出去的多余水量的场所,一般为天然河流、湖泊或水库等。 17.土地质量: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效果的优良程度。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18.可行性研究:指进行能否做得到或是否行得通的研究。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决策阶段。 19.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0.土地利用结构可以解决的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可用平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的大小或平均单位产出的占地大小来表示。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平均每单位产出的占地量或提高平均每单位土地的产出量。 21.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22.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利用的可持续性;⑤位置的空间性;⑥属性的两重性。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笔记

1.规划的概念、内容及做好规划所需条件 概念: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 内容:规划目标设定,实现目标采取的途径和有效措施,规划的时期性 条件:明确规划因果关系,以规划为课题,未来的发展是可以控制的,有一定权力和控制力,有一定财力 2.土利控制的概念,内容,分类,原因,核心及土地管制的区别 概念:在一定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目的,对土利施加一些影响和限制 内容:控制建设用地,控制农用地土利的生态过程,控制土利分区,控制土利方向和强度原因:土地尤其耕地稀缺,人多地少;控制污染;控制掠本式经营 核心:农转非 土地管制:具有行政的强制性,被管制者没有选择行政辖区和行业的权利 3.土利规划概念,及为何叫“绿图规划” 概念: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绿图:富有弹性和生命力的规划。????? 4.报酬递减率及与土利关系 从一定土地上获得的报酬随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总量的增大而增加,但单位报酬的增加却随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减少。 可为土利规划确定合理的土利强度提供依据,使土利在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处于合理区间时,使单位资金和劳动获得最大最优的经济效益。 5.地租地价理论及与土利关系 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每年获得的定额收入,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关系:地租地价理论是进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科学依据,可以使土利结构优化合理,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应;地租地价对土地政策的制定有重要参考价值;土利可反作用于地租地价。 6.土地区位理论的概念、实质、及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概念: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孤立国)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实质: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关系:城市方面: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和价格与地理位置或区位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土地利用规划应根据土地区位及其价格确定土地用途。 关系:农村地区;“近地丑妻家中宝”从这句俗话中可以看出区位因素在农村土地中作用,经济上看就是土地所处位置的级差地租。农村接近村边土地易于管理、运输方便因此地价较高。村庄周围土地一般用于种植要求肥、水水平高的蔬菜,向外依次为大田作物、牧草地、林地。 7、土地的自然地带规律及与土地利用规划关系 -规律:…… 关系:根据第地域分异规律进行农用土地规划; 根据地域进行土地利用分区; 根据地域分异进行科学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 根据地域分异和非地域分布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方式激进型农地内部的土地规划设计; 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层次性、实质及核心内容。 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集含答案

、概念题部分答案 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安排和调配。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3.土地开发利用率:一定区域内已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占区域土地总面积中比重。 4.建筑密度:一定地区内,所有建筑物基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5.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按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6.城市化水平:一定区域内城市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7.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规定》中规定了土地复垦的含义,指出“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1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13.农地整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14?土地利用:土地质量与人的干预活动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15?交通密度:一地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最新06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指导书汇总

201406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指导书

《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指导书 第一部分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大纲 一、本课程实习的时间与地点 1.实习时间:外业3天,内业7天; 2.实习地点:长沙市宁乡县。 二、本课程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1.练习地类调查的基本方法与一般技术; 2.练习土地利用结构综合平衡表的填写方法及其运用; 3.练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书的撰写; 4.练习区域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未利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5.练习区域主要用地类型(耕地、城市及居民点用地、工矿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 三、本课程实习的基本要求 1.要求认真进行,并独立完成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报告,不得抄袭,但可参考借鉴别人资料;字数不少于4000,要求有血有肉,不说空话、套话;报告内容作为评定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 2.在外业收集资料可以分组进行,各小组内部应进行适当的分工与合作,且各组之间必须相互配合。 3.内业时以小组为单位,但提交的实习报告必须是个人的。 4.外业进行之前,各小组必须制定详细的外业工作计划交指导老师审查通过,否则外业不能进行。 5.严格内、外业考勤制度,要求各小组组长认真填写实习日志。 四、本课程实习内容及安排

(一)实习内容 依据《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2007)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本次实习要求分别开展农村土地调查与城镇土地地类调查。 (1)农村土地调查只进行地类调查,即实地调查县城以外13个乡镇的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等利用状况,查清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村庄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2)城镇土地调查即城镇地籍调查,是对宁乡县城内部每宗土地的调查,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宗地的权属、界址线、面积、用途和位置等情况。 (二)实习任务: 1.运用GIS软件进行成果处理,生成土地利用现状图,统计各类土地类型的面积。 2.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三个实习模块内容,撰写并提交实习报告: (1)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2)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供需预测报告; (3)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与说明书。 各小组可根据实际情况内部进行分工与协调,但必须确保人人动手、全程参与实习! 五、本课程实习的考核方法与计分方式 本课程实习考核及计分方式由外业表现、内业表现及实习报告三部分综合而成。具体内容见附表(请各位同学妥善保存,以便任课老师在实习结束后评定成绩)。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土地利用规划总论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土地概念地球表面扩大至地球表层,平面扩展至立体,形成了土地的立体观。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的有限性;③土地沃度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 的可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土地利用:就是指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土地利用途径:一是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二是向土地利用深度挖潜土地利用规划定义: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 地租和地价理论意义:

1、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①应把位于和接近城市中心区的土地规划用做高价用地,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把其他类型用地,如工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地,规划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段上。②对于农用地而言,应把集约经营用地,如果品、蔬菜等产品生产用地,规划在城市近郊区,而将粗放经营用地,如大田作物生产用地等,规划在远离城市的地段上。 2、土地利用规划条件是影响土地价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土地使用种类与地价高低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商业用地的地价最高,农业用地的地价最低。 3、另外,不同用途对土地条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土地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规定土地用途对土地价格有着重大的影响。 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 场区位论。 人地协调理论: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在人类出现以后地球上 就已客观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用地要求的协调上。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 1土地的概念 1)人们通常把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泥土和砂石堆成的固体场所 称为土地 2) 土地的平面观认为土地指整个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 3) 土地包括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地貌、土壤、 水文、植被,还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成果 养育功能 2)承载功能 3)仓储功能 4)景观功能 4) 立体的广义的土地概念可近似于环境、资源、国土 2. 土地的功能 1) 3. 土地的特性 1) 土地的物质自然性 2) 土地的数量有限性 3) 土地的沃度差异性 4) 土地利用的持续性 5) 土地位置的空间性 6) 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4. 土地利用的概念

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5?土地利用途径1)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2)从土地利用深度挖潜6?土地利用规划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实质: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算的过程目的: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的利益职责:土地供需预测、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引导持续利用记叙土地规划最早的是汉代的《尔雅》 7.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1)首要任务:土地供需综合平衡 2)核心内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 3)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8?土地利用规划分类 1)按对象不同划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 2)按范围划分: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 3)按任务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9?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3)土地供给与需求量预测 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 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或重点用地项目布局 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论述题复习资料

论述题部分答案: 1 试论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2 如何认识和处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3 试论述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途径? 4 试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用途管制的关系? 5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包括一些什么内容? 6 说明平原干旱地区耕地规划设计的程序。 7 简要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8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措施包括哪几方面? 9 简要说明复垦规划的程序。 10 什么是土地利用规划?为什么要进行土地利用规划? 11 说明果园用地的选择基本条件。 12 草地改良有哪些技术措施? 13 简要说明城市垃圾场的复垦技术。 14 如何进行防护林带设置? 15 简要说明建筑地基的复垦技术。 16 说明在地形复杂地区,为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地表径流,进行耕地规划的程序。 17 山地丘陵区的土地开发战略规划要考虑到哪几方面的问题? 18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措施包括哪几方面? 19 建设人工鱼塘在选择用地方面应如何考虑? 20 简要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21 简要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的关系。 1 试论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答: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解决各种土地利用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国民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措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和依据。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土地利用处在无的盲目利用状态,以致造成一系列退化破坏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防止土地利用的短期行为继续发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迫切需要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方向、结构、布局作出符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宏观规划,藉以指导各个局部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改良和保护,为改善土地利用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创造良好的条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面及世界人均面积的1/3左右,而且农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在人口持续增长、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高、城乡建设用地势必进一步扩大的形势下,对数量有限的土地资源如不做出统筹兼顾的长远安排,不加以控任其自由占用和随意扩展,必将制约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去土地利用宏观失后果,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因此,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通知》和1991年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都提尽快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

土地利用规划学期末重点

1.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 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4. 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至总体最优的效果。 5. 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6. 土地利用潜力: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7. 土地利用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8. 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9. 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10. 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11. 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12. 土地复垦:在生产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3. 土地整治规划: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 14.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解决某个特点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农田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复垦、整治规划等。 15. 排水枢纽:控制灌区用于排水的建筑物,如排水闸、排水站。 16. 容泄区:容纳经排水枢纽排泄岀去的多余水量的场所,一般为天然河流、湖泊或水库等。 17. 土地质量: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效果的优良程度。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18. 可行性研究:指进行能否做得到或是否行得通的研究。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决策阶段。 19. 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0. 土地利用结构可以解决的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可用平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岀的大小或平均单位产岀的占地大小来表示。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平均每单位产岀的占地量或提高平均每单位土地的产岀量。 21. 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22.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利用的可持续性;⑤位置的空间性;⑥属性的两重性。 23.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①土地供需综合平衡;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③土地利用宏观布局;④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2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①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②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③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25. 土地利用规划内容: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②土地利用潜力分析;③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④土地供需平衡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指导》(1)

一名词解释 1.层次分析法 所谓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2.城市化 最通俗的概念是农村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的现象。 3.城镇体系 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简言之,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4.建筑容积率 建筑容积率就是建筑总面积和用地总面积的比率 5.基本农田 是指中国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6.农地整理 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 7.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学科。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演替规律。 生态经济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其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生态系统平衡是其相互作用和协调的一种状态标志。系统的运行目标就是实现其平衡状态。 8.土地 土地的原意:地球表面具有生产力的综合体 土地概念的扩展:地球表面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9.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

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状况。 通过各类用地预期的供给量和需求量计算,以达到协调各类用地的关系。 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指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业之间的用地矛盾,寻求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部署和措施。 11.土地复垦 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 12.土地整治 土地整治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土地整治规划是指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称作土地整治规划。 13.土地利用规划 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14.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 分析各类用地的潜力,是确定用地数量和调整用地布局的依据。 15.土地利用分区 依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分区的依据是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可分为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区和用地分区。 16.土地复垦率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 17.土宜法 根据土地质量评价结果,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区域土地适宜性特点来确定各业用地的比例结构。土地质量评价成果是前提条件。 18.土地利用 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提纲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保护区、建筑密度、土地利用分区、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耕地复种指数、土地用途区、土地利用潜力、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调整;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土地潜力、公路、土地利用目标、土地利用基本方针、重点建设项目。 二、问答 1、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分类体系、土地总适宜性等级的判定方法以及步骤。 2、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主体、期限;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比例尺。 3、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技术方法、特点。 4、如何实施土地利用计划。 5、居民点规模的构成;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方法。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核心层次(县级)、期限、特性. 7、确定土地利用目标的主要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最终依据、研究对象. 8、土地利用分区的基本原则与常用方法;土地用途区划分的原则;

9、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方法、一般步骤。 10、土地整理的类型、土地整理规划的程序 11、土地利用规划的分类、性质 12、城镇化水平预测方法;人口预测方法 13、拟定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的原则 14、土地的属性、土地利用潜力的估算方法 15、土地质量评价的概念及分类 16、土地利用规划的成果资料组成;县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和说明书内容。 1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编制步骤。 18、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当遵循的原则; 19、土地需求量预测模式有哪两种。 20、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理论基础。 21、人口与土地需求量预测常用的方法;建设用地的预测方法 22、我国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哪四种,分别有何特点。 23、城市化水平的五种预测方法。 24、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方法、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内容。 25、中国1:1000000土地资源分类系统的构成; 26、耕地规划涉及的五要素。 27、2007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分类;2002年过渡时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28、水库库址的地形要求;抽水站选址要求;灌排渠系的构成。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思路和要求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思路和要求 一、研究目的与任务 (一)目的意义 1、研究制定实施保障措施是土地规划修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制定保障措施是保证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 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科技等手段,保证规划所确定的规模、结构、布局等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得以实现。 3、加强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是加强和改进规划管理工作的客观需要。 上一轮规划取得的成效: (1)通过加强土地市场建设,全面推进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进一步发挥了市场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2)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社会的综合方法,探索实施规划的激励、约束、保障和监督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规划的实施。 如:许多地方建立了规划实施的领导目标责任制;实施了乡镇规划公告制度,加强了实施规划的目标考核和社会监督;逐步总结形成了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建设用地报批规划审查为主的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存在的问题: (1)是规划法制建设相对滞后;

(2)是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规划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行政方法尤其是行政审批手段,市场经济国家实施规划常见的社会方法、经济方法等没有得到充分运用; (3)是规划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规范和落实。 (4)是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管理有待加强。 (二)主要任务 1、研究制订规划实施的法律措施 部要抓紧《土地管理法》修订的准备工作,同时尽快完成《土地利用规划条例》的研究起草;各地也要结合实际,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的地方性法规规章。 2、研究保障规划实施的行政措施 比如,要研究改进对规划的实施管理,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等等。 3、研究保障规划实施的经济措施 要探索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激励机制,积极运用经济手段促进规划目标的落实。 4、研究保障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 比如,研究建立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考核制度,研究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监督制度的具体实现方式等等。 5、研究保障规划实施的科技措施 比如,加快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提高规划管理科技水平等。 (三)有关要求 1、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既要落实现行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也要有所创新。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要以现行的法律法规为基础,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doc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 1、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按人口平均的相对数量少2)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3)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4)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地下5)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2、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必须开展的专题研究 1)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研究2)耕地和基本农出保护研究3)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研究4)土地开发整理复星研究5)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研究6)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7)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8)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必须开展的专题研究 1)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研究2)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3)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研究4)土地开发整理复星研究5)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研究6)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7)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8)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 1、对土地利用进行宏观控制(宏观控制); 2、协调各部门间及农业各业间的土地利用(部门协调); 3、对全局的土地利用进行宏观组织(合理组织); 4、对土地利用监督服务(规范监督)。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 2、兼顾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原则; 3、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统筹安排各业用地的原则; 4、因地制宜、切实可行原则; 5、逐级控制的原则; 6、政府决策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7、概念: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一个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下,对规划区域现时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8、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意义 1、是土地生产潜力分析的前提。 2、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组成部分。 3、是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依据。 9、土地利用规划后评价 规划后评价是指在规划实施一般时间或规划结束后,对规划的目标、效益、影响和守法等情况所进行的系统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doc

第一章:绪论 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來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口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矛盾一协调)(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系统的核心内容)(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空间规划)(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利用率) 3、土地利用规划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4)±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 4、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市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川规划所组成的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 5、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分类: 依据土地利用规划 等级层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行政区划全国——省——市(地区)——县——乡 区域性质行政区、自然区和经济区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深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 1、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 (1)地租和地价理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2)土地区位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3)持续利用理论:土地数量的有限性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宏观必要性,土地的可更新性和利用永续性使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成为可能 (4)生态经济理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M当相互协调,走生态发展的道路,使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 (5)人地协调理论:口然环境本身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作为人地系统屮的人,具有口然和社会两重属性,在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人类的发展要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才能使人类的受益作用最大,否则将会受到白然的惩罚。 (6)系统工程理论:为了保证系统的整体性效益,运用现代管理技术,特别是用系统工程方法來统筹规划,综合平衡,以期取得最大效益。 (7)西方规划的主要规划理论 2、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1)遵循土地基本国策的原则 (2)因地制宜原则:不同的土地利用环境不仅反映土地木身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而且反映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对土地的改造能力和利用程度,因此,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3)综合效益原则:处理好近期与远景土地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协调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平衡关系。 (4)逐级控制原则(重点):上一层次的十地利用规划有关项1=1完成以后才可能着手进行下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复习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 第一篇和第二篇 1.土地利用概念 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包含两方面含义 一是指人类根据土地质量特性开发利用土地,创造财富,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二是指利用土地,改善环境,已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 2.土地合理利用 概念,对于地进行充分的使用,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 标志,土地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 3.土地利用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一定地域的土地的某种利用方式对其周边土地产生有利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外部经济。反之,成为土地利用外部不经济。 4.土地的生产性利用与非生产性利用 把土地作为主要生产资源和劳动对象,以生产生物产品或矿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利用称为土地的生产性利用 主要利用土地的空间和承载力,把土地作为活动场所和建筑物的承载场所,称为土地的非生产性利用。 5.土地利用结构概念 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占土地的比例及相互关系的总和,各种土地利用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6.绿图设计(绿图规划)定义 为使用者提供骨架性内容,其内填补的内容由使用者根据变化的环境条件,通过不断学习加以补充和完善,使规划成为一个不断发展和成长的过程,其目的是,使规划不仅具备原有的功能,而且有一定的弹性和活力。 7.土地质量定义 指土地综合属性,具体指土地对不同用途的适应与否以及适应程度,由土地属性指标综合表示。 8.土地利用规划定义 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征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9.土地利用规划特性(5个) 政策性,整体性,兼容性,折中性,动态性 10土地利用规划理论6个及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意义 1)地租与地价理论,对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土地区位理论,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中要全面系统的以区位理论作为指导,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的方向和结构 3)持续利用理论,协调土地供给和需求量的关系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永恒主题,也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学 综合复习讲义

土地利用规划学综合复习讲义 1、国家领土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领陆、领水、领陆和领水的底层土,以及领陆和领水上面的空气空间。 2、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3、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 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 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④土地利用的课持续性 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 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4、土地利用就是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5、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6、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⑴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相对量小⑵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⑶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⑷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①根底质量下降②水土流失严重③土地沙漠化严重⑸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根底面积逐渐减少 7、土地利用规划程序(了解):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思——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 8、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 土地价格是土地资本化的比率,是用年地租除以利息率之商来加以确定。 极差地租就是利用教好生产条件土地的超额利润。 9、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0、土地利用规划原则:⑴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⑵因地制宜原则⑶综合效益原则⑷逐级控制原则⑸动态平衡原则 11、土地区位理论P36⑴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土地的自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杜能从农业土地利用角度阐述了对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问题。在此基础上,杜能为了阐述农产品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对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模式,证明市场(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约化程度(方式)都是以一个距离带一个距离带地发生变化,围绕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圆,称作“杜能圈”,距城市最近的郊区为高度集约经营区。随着刀消费地距离的增加,土地经营愈益粗放,即精细城郊农业——林业——集约种植业——栅栏农业——粗放的三年轮作——牧业与粗放种植业。 ⑵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09年韦伯的“论工业的区位”的发表,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问世。韦伯首次引用了“区位因素”,即指一个地理点上能对工业生产起积极作用和吸引作用的因素。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排除了社会文化方面区位因素,只考虑原材料、劳动力和运费,甚至把原材料费用及其地区差异纳入运费之中,因此,“孤立的工业生产”的趣味就取决于运输费用和劳动费用,并从两项因素的相互作用分析中,推导出工业区位分布的基础网,继而把集聚因素,对基础网作进一步的位置变换。韦伯认为,当劳动力费用(表现为工资)在特定的区位对配置企业有利时,这样可能使一个工厂离开或者放弃运费最小的地点,而移向有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条件是原材料和成品的追加费小于节省下来的劳动力费用,从而使韦伯的区位图形产生“第一次变形”。当一个工厂如果集聚所节省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聚因素定向。韦伯在以上分析中首次运用等费线(费用等值线)方法进行分析。 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论:克里斯塔勒吸取杜能、韦伯区位理论的基本特点,于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深刻地揭示了城市、中心居民点发展的区域基础及等级与规模的空间关系,为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依据。克里斯塔勒认为,空间中的事物从中心向外扩散,区域的中心地点即区域核心,就是城镇,大多数情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从大到小对城市进行分级,各种等级城市均有,规模最小的那一级城镇的数量最大,等级越高,数量越少。 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师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1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 14、土地利用的总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率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15、土地利用的具体目标:⑴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和综合整治⑵在保障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