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无意识到习惯——论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从无意识到习惯——论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从无意识到习惯——论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从无意识到习惯——论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从无意识到习惯——论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幼儿园阶段,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尚处在一种无意识阶段。具体表现在:他们尽管可以用一些方法(如自言自语)来帮助自己明确活动的任务和步骤,有时甚至还能用较为清晰的语言告诉老师活动的计划,但从总体上看,幼儿的自主学习的内容还比较狭窄,方法还比较欠缺,高层次的自主学习还没有出现。在循序其独特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促使幼儿将自主学习变成一种习惯。在明确的意识下实现自主学习,那么如何让幼儿自主学习从无意识到养成习惯呢?

一、创设可选择的多元性环境,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

学习的性质是由环境决定的,什么样的环境里,就有什么样的学习。选择性是幼儿自主学习的骨架特征。孩子需要一个可以让他们进行选择的环境,试想,一统的环境,连选择都谈不上,哪来的独立自由,更没有自主学习。但是,幼儿园是一个教育机构,它的学习不能是放任自流式的,盲目等待“无心插柳”的收获,因此,这个可选择的环境,是有“一定”界限的,必须是由老师提供的,确切地说,是老师根据孩子的需要创设的。可选择的环境虽然是老师创设的,却是给孩子利用的。孩子能否自由地学习,可选择的环境是关键。可以说,孩子自主学习的环境,应该就是可供孩子独立自由地选择的学习环境。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才是可选择的环境呢?

1、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

决定孩子学习状态的因素,不是学习内容的深浅,而是这个学习内容是不是孩子喜欢的,能否激起孩子的热情的,能否引起孩子探索和认识兴趣的,能否使之成为孩子当前需要的,因此,在自主学习中,我们尽量从孩子中,从孩子的问题和矛盾冲突中,确定孩子的学习内容。例如,在“动物”主题刚开始时,小朋友开始搜集有关动物的资料。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他们陆续带来许多有关动物方面的图片、文字资料,还有一些图书,小朋友就在区角活动时互相交流起来。于佳民带来一本《猜谜》书和几个好朋友一起猜起了谜语,过了一会儿,他们碰到了不认识的字,就来向老师求助。慢慢地,猜谜的小朋友逐渐多了起来,他们不时地来问我不认识的字,有时还会为了谜底争论起来。看到小朋友对猜谜活动这么有兴趣,老师就组织了一次集体活动《猜谜》。活动中,小朋友了解了谜面的特点:语言简短,突出重点但不能出现谜底。小朋友非常喜欢猜谜但又受到识字量较少的限制,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活动就很难开展。于是,老师又引导小朋友尝试编谜语,启发小朋友把动物的主要特征用简洁的语言编成类似儿歌的谜面,互相出谜、猜谜,促进幼儿与同伴的互动。当然,一次集体活动还不能充分满足每一个小朋友的兴趣,老师又将许多动物卡片放到区角中,让小朋友随时可以编迷语、猜谜语,与环境产生互动。在活动室的一角布置了一些有关动物的文字,以满足个别小朋友对识字的兴趣。《猜谜》活动通过分散——集中——分散的过程,将集体活动、区角活动、个别活动有机结合,使小朋友的兴趣得到充分的满足。

2、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

“有材料陪伴”的学习,是孩子的学习特点,材料的适宜性,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自主学习的成效。提供丰富、合适的学习材料,供孩子自由自在地选择,犹如为孩子提供了千万条大道,让孩子依据自己的水平和意愿,欢畅地奔向共同的目标,获得发展。

一般来说,孩子是通过动作与具体事物和感性形象接触,来感受信息,获得经验的。所以,

在孩子的学习活动中,我们要尽量把学习内容物化为可以呈现的经验,尽量让学习材料传递更多的信息,蕴涵更多的学习价值。如生活常识,我们让孩子在日常中获得,例“光和影子”,其中的材料有手电筒、各种塑形动物和厚薄不一的纸;手工制作,在动手操作中完成,其中的材料有纸、笔、颜料、刀具等;健康的情感,在亲身体验中养成,例“我们的中国”,其中的材料有中国地图、各地风光的录象、各地风味小吃、孩子在一些名胜地的留影等;文学语言,在角色扮演中潜移默化地修养。总之,我们在孩子自主学习时,一定提供给孩子可以操作的具体的、直观的材料,使孩子可以离开老师,自主的进行学习有了保证。

3、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发展进程

孩子是有差异的,孩子的愿望也是各不相同的,他们有各自喜欢的内容、材料,也有各自喜欢的活动方式。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有不同的发展进程。让孩子自己选择发展进程,应以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为前提。当孩子自选的发展进程,影响他的整体健康发展时,教师就要研究创设适合该孩子的内容和材料,供他选择学习。如中班初,有的孩子在折纸活动时,总是选择已经折好的双三角纸,进行制作,我们发现后,专门为这些孩子设计了“叠宝塔”的活动,提供的材料中,只有一张折成双三角的纸,孩子完成了一层宝塔之后,欲罢不能地探索着双三角的折法,为完成“高高的宝塔”而努力,这时,会折双三角是小事,而引导孩子探索学习是主旨。

二、持幼儿进行“计划__做__回顾”的活动

“计划__做__回顾”来自英国的高瞻课程。其主旨在于促进幼儿主动学习。而这三个环节对提高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大有益处,每一个环节也离不开幼儿的自主学习。比如在计划。幼儿要将个人的观察与思考以言辞表达出来,。这其实就是在明确自我的决定与未来的行动;在工作阶段,幼儿要实现有目的的连续性行为,集中精力解决面临的问题,这就促使他们针对目标不断调整自身活动;回顾时,幼儿要进行反思。谈论并展示他们完成的工作,进行评价,这为他们下一步修正、变革、改进活动提供了依据。在连续不断的“计划__做__回顾”的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计划、准备、意识、方法、执行、反馈、补救和总结等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而这正是自主学习的全部环节所在。

然而教师在幼儿的“计划__做__回顾”中应当如何支持幼儿的这一活动呢?

1、在计划中帮助幼儿明确内在想法。

在“计划”阶段,教师的核心任务在于帮幼儿制订明确、详尽的计划。计划必须包含幼儿同教师之间一次思考深入的交谈。教师可以和共同任务和兴趣的幼儿交谈,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亲密无间的交谈。在这个过程中明确幼儿的内在想法,并帮助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如:手势、行动和语言来表达计划。另外,还可为孩子提供具体丰富的物体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2、在做中引导幼儿寻找可行途径。

“做”是显而易见的前提,是提供给幼儿直接的机会,让他们将计划阶段的构想付诸行动。幼儿在多变的情境下展开工作,经常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是受新事物的吸引而忘记园丁的目标,要么是在计划受挫时,不能灵活的加以变通。对于前者,教师可以不断的通过语言、手势、眼神

等加以提示,也可以多组织群体性的活动,让同伴之间相互支持。对于后者,教师要帮助幼儿分析原因,寻找可行的途径实现目标,让他们在已奠定的方向中顺利持续。

3、在回顾中提升幼儿经验水平。

在回顾阶段,教师应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鼓励幼儿回忆有意义活动过程和经验。如果要避免孩子孩子讲出来的话让没有参加词类活动的幼儿不知所云,教师应支持幼儿将作品拿出来共享。另外,教师可以用一段评论,或是对幼儿工作阶段表现作为幼儿回顾的开场白,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并提升幼儿的经验水平。

三、正面评价,强化幼儿自主学习的信心

信心是儿童发展的推动力。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自由地思考探究,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才有新的发现和创新。我们要本着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把评价核心放在建议性的指导的基础上,鼓励幼儿的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上。对幼儿活动中的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表扬、赞赏的评价语言对幼儿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不仅能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投入学习,而且能让幼儿在不断受鼓励的情感体验中树立参与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给予夸奖。如:在写生《有趣的叶子》活动中,平时不爱绘画的顾磊,拿着画面上有三块大小不一的绿色色块及一团黑色色块的画,高兴地对我说:“老师,你看,这是我画的,绿绿的是叶子,黑的是蜗牛,蜗牛肚子饿了,想吃叶子了……”虽然,这不是一张成功的作品,但他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比以前好了,他的思维是活跃的。我接过画看了看,对他说:“你今天有进步了,好棒哟!”并俯下身,抱他。经我的鼓励、表扬、赞赏,顾磊更有信心了,他主动提出要再画一张。我太高兴了,再次拥抱他,并启发他:“你能把叶子上叶脉画出来吗?他不好意思地对我说:“我不会”。我鼓励他说:“你一定会成功的,你想画哪片叶子呢?”他找来找去,最后确定了对象。这时,我引导他观察叶子的形状及叶脉的脉络。在我的鼓励下,顾磊的绘画信心增强了,参与活动的兴趣更高了。

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们自己所探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们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爱好,更多地给幼儿以自由,让他们有进行创造活动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在自由的天地里,在实践活动中,充分用眼、手、脑去发现、去创造,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幼儿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浅谈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浅谈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际关系直辖市能力。可见,培养人的交往能力显得多么的重要。当代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新的世纪对新一代有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高智商的头脑,健康的身心,更要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因此,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为提升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幼儿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给幼儿创设交往的环境和机会。 幼儿的交际能力只有在良好的环境和更多的交往实践中得到锻炼。如:刚入园的孩子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往往会产生恐惧、不安、焦虑的心理,表现为孤僻、胆小、不合群。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为孩子提供交往的环境和机会,以消除孩子的不安心理,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这时老师可以请大年龄班的幼儿到班里为小朋友表演节目、讲故事、交朋友,跟他们做游戏,在和哥哥姐姐交往中,慢慢使幼儿解除孤独、害怕的情绪,使他们感受到友爱、欢乐,同时,学会交往。这样,出使大年龄班的幼儿懂得了交往中必须有责任心、互助心。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师应给孩子充分的游戏活动的时间,因为游戏和活动是幼儿进行交往、学习交往技能的最好机会。特别是角色游戏,幼儿在交往中必须要敢讲话、爱讲话,消除羞涩、胆小的心理,克服任性、霸道的个性。如:通过角色游戏可以使幼儿学会不同的交往方式;“娃娃家”中长辈与娃娃、商店的营业员与习主、医院的医生与病人。教师在幼儿游戏时应有意识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处理好各种关系,培养幼儿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二、教给幼儿人际交往的技能。 幼儿交往的环境是一群体。因此,要教会幼儿的交往中如何友好协商,即掌握交往的技能。道德教师应教会幼儿交往的语言如:礼貌用语,见到同伴主动打招呼“你好”“我叫XX”“有空来我家玩”;协商语言:“给我看好吗?”抱歉语言:“对不起”。除了教给孩子交往的语言还应教给孩子交往时的态度、表情、动作。在幼儿游戏时,教师应以“大朋友”的身份参加到活动中去,积极引导和做好示范,帮助孩子扫除在活动效中出现的障碍。有个故事是说两组小朋友进行投篮比赛,一组由老师带领,一组由小朋友自己组织,刚开始,两组都玩得挺好,可不一会,没有老师的那组吵起来,几个小朋友蹲在地上不玩了,原来是有个较调皮的孩子老想自己投篮,不让别的孩子拿球,还撞人、踩人,大家对他有意见,就吵起来,不玩了,那孩子看没有人跟他抢,也就没有兴趣玩了,比赛停焉。就时,老师应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效中出现问题,讲清比赛规则,以及孩子们在比赛中应互相协作,才能把比赛打好。 三、注意交往中幼儿的个体差异。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阅读中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靖江市真武小学 【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新课标的要求、课程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能力的要求。语文阅读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意识,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差异,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方法行为习惯创新思维 自主学习就是指在学习上主动而不是被动,自觉而不是盲目,自立而不是依赖,对自己有目标、有要求、有计划、有反思、有总结,而不是对自己不负责任。让学生在自我设计、自我创造、自我超越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进而激发他们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为以后的自觉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生存发展面向未来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要相信学生能力,相信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潜能,相信学生自己是能够探究的、我们应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一、抓好常规管理,培养良好的“习惯意识”。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首先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入手。人的习惯很多:生活习惯,道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等。但不管是什么习惯,它们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

抓好平日的常规管理,从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人手,让其在头脑中形成“原来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个规矩”的意识,即形成“习惯意识”,让这成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内部动力,从而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提供前提。 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最有效的方法即有意的强化训练。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过程;其次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为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再次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结合我平时的教学,我认为可以这样做: 1、要使学生懂得要想学习好必须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它深刻地阐释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任何事,基础尤为重要,更何况学习。所以要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以免造成学习上的忙乱;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学会记听课笔记;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大加深,要求学生能够学会独立思考,对学习材料进行逻辑加工,做到学得活、记得牢、用得上。 要使学生懂得怎样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选用的方式必须依据自己的特点,这样学习效果才会好。有的同学喜欢光线明亮的房间,在明亮环境中学习精力更充沛;有的同学喜欢光线柔和一些,如果光线太过于刺眼反而妨碍注意力的集中;有的同学喜欢伴随一定

3-6岁幼儿分享玩具的行为特点和策略

3—6岁幼儿分享玩具的行为特点及行为培养策略 摘要: 3—6岁是幼儿行为塑造的关键期,也是个人品质培养的关键期。因此此次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观察依据对3—6岁的幼儿分享玩具的行为进行观察,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幼儿行为产生的原因,针对幼儿行为表现提出合理性的培养策略,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关键词:3—6岁幼儿,分享玩具的行为,行为培养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分享是人们在积极的社会交往中经常采用的行为,又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具有利他的性质和目的,有助于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人的社会性。对于幼儿而言,分享行为是幼儿与外界交往,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一方面,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赢得玩伴,使幼儿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表达、人际交流等技能;另一方面,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享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带给大家的各种条件,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同时,分享行为还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在今后与人共同生活和与人合作共事。W.Damon(1977)的研究发现,在分享方面做得较好的儿童,往往在解决社会性问题、帮助他人等方面也做得较好。分享行为可以说是幼儿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成人的溺爱与呵护使得幼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与别人分享,也不愿意与人分享。根据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学前儿童缺乏必要的分享行为;也有其他研究表明,年龄与儿童分享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及幼儿在性别上的差异也会导致幼儿分享行为的差异。本文将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试图通过自行设计的观察方法对3—6岁的幼儿的分享玩具的行为进行观察分析,了解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性的建议,以培养幼儿学会与人分享的行为习惯形成。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从云南师大幼儿园及昆明市第二十幼儿园随机选取大中小班幼儿共120名,平均每

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的实践

幼儿园展开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的实践 活动评价体系。 关键词:幼儿园;传统节日;教育活动 一、幼儿园展开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的实践 幼儿园在展开传统节日教育活动时,应该科学策划活动内容,凸显传统节日特质,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之中,让幼儿从中受到教育,以幼儿区角活动为依托,组织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活动。 (一)科学策划活动内容,凸显传统节日特质 考虑到幼儿群体表现出好动的天性,广大幼儿教师在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实行策划的过程中,务必理应确保活动主题能够体现出趣味性与教育性的双重特点。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在于:第一,在以传统节日为中心实行主题活动内容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幼儿身心特点,进而深入发掘活动本身同幼儿个体发展之间的衔接点;第二,幼儿教师应在活动内容设计中加入适当的歌舞音乐元素,原因在于通过这些元素的加入,能够有效地烘托节日氛围,并且据此达到对幼儿情感教育的目的;第三,幼儿教师亦理应注重家长对活动参与的重要性,原因在于,通过幼儿教师在组织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活动前,同幼儿家长实行有效的沟通,并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到活动之中来,能使家长见证自己子女的成长,同时亦实现了家庭教育同幼儿园教育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而且家长在参与活动之前,能够同幼儿园方就主题活动的场地、设备、服装以及道具等实行充分地沟通,从而为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活动的成功举办打下基础。 (二)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之中,让幼儿从中受到教育 幼儿教师理应确保吸引每一个幼儿都能够以较高的兴致、积极地参与到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活动之中,这样一来,将让幼儿能够直接对传统节日形成全方位的认知。为提升幼

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幼儿园教师理应精心挑选活动场所,如广场、公园等,所展开的活动形式应该涵盖歌舞、演唱、诗歌朗诵等。活动时间能够以天为单位,也能够以周为单位。此外,幼儿园也能够将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活动扩展至幼儿家中,如要求幼儿在除夕之夜同父母一起包饺子,使幼儿在这个过程之中意识到除夕对于家庭来说,意味着幸福、团圆。如若以端午节为主题设计活动,则能够在园内举行,如组织幼儿一起包粽子、会餐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组织形式,将让幼儿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升华。 (三)以幼儿区角活动为依托,组织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活动 借助幼儿区角活动,组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或者亲自实行表演,将使幼儿的动手水平和实践水平得到增强。动手乐区能够引入制作元宵灯笼、制作月饼、制作中国结、新年剪纸、中国结等活动,准备相对应的游戏材料。教师说明制作方法与规则,引导幼儿自主参与有中国特色的动手制作活动,幼儿亲自动手实践,培养幼儿的细心和耐心。还能够设计重阳节、春节、地球日、植树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节日标志,使用绘画设计和动手制作实物设计的方法,激活幼儿创新思维,深化幼儿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理解。此外,能够在角色表演区组织实行演唱会、歌舞表演等活动。借助此种活动形式,将让幼儿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深层次的认知,感受到传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在幼儿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之中,幼儿教师亦理应注重对其实行想象力的培养。 二、幼儿园展开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的反思 传统节日活动能够让教育者借助活动中的人事物,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对3-6岁的幼儿实施积极影响,促动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能够让幼儿更加好的亲近自然、接触社会,了解当地民间社会文化、风土人情,也能够让幼儿间互动合作,在提升民族认同感的同时,提升社会水平,以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促动幼儿德育、情感、行为与认知的多方面发展。在幼儿园展开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基于确保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活动能够更具实效性,同时需要制定科学的节日教育活动评价体系。 (一)基于确保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活动能够更具实效性 幼儿园在对活动内容以及活动步骤实行设计的过程之中,理应将民族精神、传统文化、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华民族连绵五千年,积累了丰厚的文化财富。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也是取之不尽的思想宝藏。园本教研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发展,推动幼教改革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教研活动,学习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知识,继承“仁、义、礼、智、忠、信、孝、勇”的民族秉性。我园以“自然育人,育自然人”为办学理念,系统整合教育资源,逐步形成我园“快乐健康、富有活力、温馨和谐、自主创新”的园本文化,全面提升我园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培养一批“知感恩,会说话,靠自己,敢尝试”的新时代的“龙的传人”。 二、活动主题 1、小班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以课题组提出的尊敬父母、团结友爱、热爱集体、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 中班开展传统节日教育,开发具有特色的活动课程,让幼儿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加深对祖国五千年文化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幼儿接受优秀文学熏陶,提高幼儿审美能力,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发展潜能。 大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以开展古诗词教学为切入点,让幼儿从诗词中体会韵味,品味诗词的无穷意境,从而体会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三、活动目标: 发掘、构建我园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快速提高我园教师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组织领导: 组长:梁蓉 副组长:杨芳丽 成员:全体语音组成员 五、活动原则: 1、全面性原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在每一个幼儿身上得到落实,使每一名幼儿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2、整体性原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要体现在幼儿园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体系。 3、发展性原则: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不急功近利。 六、活动过程: (一)“走进经典”系列教育活动 1、读(9-10月份)由语言教师负责利用入园时间、午休、双休日等时间组织幼儿背诵《三字经》每周背诵10条,语言教师对每周所背内容作适当文字疏通,确保人人熟记内容;。 2、讲(10-11月份)教研组开发校本课程,举办《三字经》解读专题讲座,引导幼儿加深对经典的理解。 3、赛(12-1月份)幼儿园围绕《三字经》开展诸如诵读、知识竞赛、书画、故事会等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寓教于赛,以赛促学。 (二)强化学生古诗文课内外阅读 文学经典,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既是语言的经典范例,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蕴涵着民族的精神和思想历程,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极好素材。我们将利用语言课堂强化了幼儿古诗

浅谈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77556756.html, 浅谈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作者:王青青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29期 摘要:幼儿期是社会性交往能力初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交往能力的引导和培养,关系到幼儿的一生。通过交往,人们能够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笔者浅谈了一些关于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的有关知识。 关键词:幼儿教育;交往能力;培养 我国思想家荀子说过这么句话:“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意思是说,人要通过交往、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过社会生活。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通过交往,人们能够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有研究表明,成年后的人际关系状况,往往与幼年时的人际交往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期是人际交往能力初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人际交往的引导关系到幼儿的一生。 一、幼儿交往能力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技能,更不善于用身体语言表现自信、友好和平,缺少正确的交往,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自私等表现。所以,我们对幼儿的交往能力进行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一)交往有利于孩子的智能发展。人际交往是一种基本智能,指能够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和感觉,并运用语言、动作、手势、表情、眼神等方式与他人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能力。2-6岁是人际交往智能成长的关键时期,当妈妈生病时,能理解、感受妈妈的难受,并且说一些关心的话语;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能够学会克制独占、利己的想法,能与他人共同协商等等。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 (二)交往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缺少正常人际交往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如下适应困难:拘谨胆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缩,或自我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击。而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分享、合作、关心则是预防和治疗这类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 二、影响幼儿交往能力的原因

关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关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使自主学习者成为榜样,促其更加自主: 这类学生占全班人数的五分之一,如果他们能起到带动作用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这部分同学对学习热情高这一特点,一方面让他们面向全班推广自己的学习经验,使同学们知道只要有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起来就会驾轻就熟;另一方面请这些同学的家长在部分同学家长会上,介绍自己的教子经验,使更多家长能从中得到有利的指导,付诸于自己的教子实践中。这样做受益的不仅其余五分之四的同学及其家长,更使有良好自主学习习惯的同学产生新的动力,增强主动性,有助于其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的家长也会对于这部分孩子有更高的要求,使习惯的培养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给欠主动者提供方法,促其习惯的养成: 由于习惯的培养缺乏连续性,使得有些孩子形成能独立完成老师布臵的任务,就是自主学习的错误观念,这部分孩子占全班的五分之二之多。 对于这些孩子我首先端正他们的错误认识,告诉他们仅仅独立完成老师的任务不是自主学习;然后请他们做一个调查,留心观察身边同学在完成老师任务后都在做什么?你认为哪种行为是自主学习?经过调查,他们发现同学在完成老师任务后有以下行为表现:一是看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二是自己复习、预习功课;三是呆着没事干。通过分析,他们普遍认为只有第二种“自己复习、预习”才是在自主学习。学生对于“自主学习”的另一个认识误区:看课外书不叫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必须围绕课本 进行。这源于上面提到的一些家长对于“自主学习”认识上的误区。为了使孩子们走出这个认识上的误区,首先告诉他们:“读有益的书籍,就是在主动学习。”因为由于年龄的限制,孩子对于所生活的世界的认识有很多是来源于书本,读书就是在主动地认识世界,就是在自主地进行学习。给他们以指导,告诉他们什么样的书值得读。这样有很多孩子在完成了作业之后,不再没事干,而是能够主动摄取课外知识,他们有的读童话、有的看科普知识、还有的能针对课本内容去涉猎一些名家名篇。这不仅巩固了课本内的知识,还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书籍成了孩子们的朋友,书籍也帮助孩子学会自主。可见一本书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一个手握书卷的人,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他有主动探究的乐趣、主动学习的能力……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读书的学生会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给学生以阅读上的指导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通道。 三、提高得过且过者的学习兴趣,为其自主奠定基础:

【幼儿园教研之窗】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陈丽君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我在多年的幼教实践工作中发现,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我曾就我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调查:在25人中,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的幼儿占57%;见到喜爱的玩具就要,若不给他就哭(或告状)的幼儿有32%;有争抢玩具行为的幼儿有40%;想玩但没达目的就伤害别人(踢人或抓人)的幼儿有12%。这些结果充分表明本班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与行为。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这使我意识到这一问题必须给予解决。本文拟对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提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办法,供幼教同行们参考。 1.树立榜样。 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在分发物品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将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当自己有了快乐体验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幼儿听;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

老师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发出类似的行为。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检查自身的言行,为幼儿作出良好的榜样。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如当幼儿有某种物质分享行为时,老师要作出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发其他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2.正面强化。 常用的正面强化有两种:口头语言强化和肢体语言强化。 口头语言强化是指老师用适当的语言肯定幼儿的分享行为,强化幼儿的愉快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再次尝试分享的愿望。例如:在日常游戏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班上一位幼儿带来一辆新型玩具车,当别的幼儿想与他玩却遭到一次次拒绝时,别的幼儿就会说:““那我以后不跟你好了。”这时,带玩具者马上感到如果不与别人分享玩具,他就可能失去小伙伴,于是就同意将玩具给小伙伴玩。这时,老师要抓住这一教育时机问他:“和XX一起玩高兴吗?”并进一步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对,你看因为你把玩具分给小伙伴玩,所以你们在一起才玩得那么高兴,你真了不起!”类似的情景发生后,如果老师都能注意及时强化,幼儿在今后就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但老师在评价时要注意语气、语调,强化时要重点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针对本人,这样幼儿才能产生积极的分享行为。 肢体语言强化是指教师运用自己的动作、表情、眼神、姿态等变化来

幼儿园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教育的作用-文档资料

xx开展xx传统节日教育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幼儿德育目标为:“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同时指出一条有效的培养途径:“让幼儿高兴参加各种节日活动,从中感受节日的愉快”。为此,我园积极开展了省实验课题《在传统节日里寻找民族情感的生长》,通过三年的行动研究,收集、总结出大量的佐证材料,归纳出了在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对幼儿的教育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幼儿健康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丰富而健康的情感是人们精神生活得以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健康的情感就没有完美的童心,情感对幼儿智慧的发展、德性的养成以及个人的成长,就是阳光,就是甘露。但是,幼儿的情感并不完全是自发的。 因此,我园在《在传统节日里寻找民族情感的生长》实验课题研究中,重视对幼儿的情感教育,抓住节日的核心意义,把握要点进行价值遴选,找准和突出节日文化中的精华,通过设计活动使幼儿在传统节日活动中发展健康的情感。我园利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传统民俗节日,挖掘其中蕴涵的优良德育资源,对幼儿进行节日启蒙教育,从而增强幼儿对中华传统节日的兴趣,让其初步了解我国传统节日,培养幼儿敬老、友爱、善良、勤劳、勇敢等健康情感与品德。 二、有利于幼儿的合作和交往能力的提高 目前大部分幼儿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中,较为缺乏与同伴交往合作的机会,大多数幼儿在家里养成独占心理,这对于幼儿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那些习惯于“惟我独尊”的独生子女,缺乏合作能力,容易被孤立冷落,从而容易导致破坏行为的发生。幼儿的交往与合作是满足幼儿的归宿感、自尊心等心理需要方面所不可缺少的。在幼儿园进行传统节日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

浅谈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化,幼儿在教育过程中,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是一所“加工厂”,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进行着适合自己的“加工处理”,并深化为自身的需要。培养幼儿的自主性,能使幼儿成为一个有主见、有主意、有办法、能独立做事和不断向自己挑战的人,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试图在主题实施中进一步克服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动机、兴趣、需要,关注幼儿个别差异和不同发展方向的要求。因此,我就对如何引导幼儿自主性学习进行了初探,并得到如下体会: 一、给幼儿一点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选择自主学习的内容来自于幼儿的兴趣和生活,而兴趣是幼儿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并追随幼儿的兴奋点,大胆放手给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幼儿依照自己的兴趣点选择主题,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飞机》就是我们孩子自己依据的兴趣自主选择的主题活动:在户外开展活动时,天空中掠过几架飞机,孩子们看见了都兴奋极了,一边叫嚷着“飞机”,一边便跟着飞机飞的方向跑去,还纷纷议论着:“我爸爸坐过飞机!”“我家有直升飞机!”“我知道杨利伟叔叔坐火箭飞机从地球上钻到天空上去了!”等等。看到孩子们这么喜欢飞机,我们就尊重孩子的兴趣,生成了主题活动《飞机》。 在主题活动的进程中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非常高涨,丝毫没有减退的迹象。形形色色的问题也是从孩子们的口中随之提出:“为什么飞机能飞上天?”“飞机是谁发明的?”“飞机跟汽车一样也是吃油吗?”……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并没有给以答案,而是把问题反抛给孩子,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去获得一些问题的答案。由

幼儿园2018年传统文化游园活动方案

卢市中心幼儿园2018年传统文化游园活动 方案(初稿) 一、活动目标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让幼儿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既可以规范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学习礼貌与礼仪,同时还能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怀,因此,在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弘扬和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希望借助“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让幼儿多接触传统文化,对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兴趣。 二、活动领导小组及职责 组长:邓利 副组长:严会马艳、 组员:肖璇曹琪杨红梅 组长工作职责:负责全面督促完成整个活动 副组长工作职责:负责全面开展整次活动 组员工作职责:负责协助组长副组长开展工作 三、活动形式 1、教师以传统文化节目开场 2、园长讲话 3、家长带幼儿一起逛庙会。 4、庙会内容分为获币区(通过表演才艺等方式获得相应的虚拟币)

然后在游戏区、小吃区摊位进行消费。 四、活动时间 2018年5月31日上午9:00 9:00——9:30 开场活动:中国鼓、园长发言 9:30——12:00 亲子逛庙会 12:00 活动结束,幼儿及家长自行离园 五、活动项目及地点安排 小吃一条街:操场东面 设置棉花糖摊位、粽子茶叶蛋摊位、糖人摊位、糖葫芦摊位、烤肠摊位、银耳汤绿豆汤摊位。共计6个摊位。 游戏一条街:操场南面 设置套圈(金鱼、玩具)摊位、面具涂色摊位、气垫蹦蹦床摊位、卡通气球摊位。共计5个摊位。 换取游戏币区域:操场西面 设置猜灯谜摊位、小舞台摊位、手工制作摊位、拼图摊位、叠被子扣扣子系携带摊位各两个,平衡木走大鞋摊位一个。共计11个摊位。 教师开场区:操场北面 六、具体人员安排 换币区负责人:肖璇 猜灯谜摊位摊主:何叶、马艳 小舞台摊位摊主:曹琪、刘芳、肖璇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南长城小学曾蓉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前提。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让你的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正处在受教育的启蒙阶段,他们思想单纯,模仿力强,可塑性大,而且是积极发展的一个群体,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如今,在我们的班级中,大部分学生都是进城务工子女,由于缺少教育,许多学生养成不好的习惯,做什么都要家长督促,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怎样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呢?结合自己一些实践体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才能从“要我学”转化为“我想学”、“我要学”。有兴趣才会愿意学,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才会有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才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培养兴趣要在参与中培养,在成功中提高。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尊重他们的个性,投其所好,鼓励其每一次的成功和与众不同。如果“心中喜悦”,势必会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进而能充分全面地进行自主学习。

二、要善于激励 教师对学生有积极的态度或者高期望,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经常用语言、手势等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就能尽情地表现自己,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潜力,用内心的体验与行为参与到学习中去。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内容时,要尽量让学生的成功多于失败,成功时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培养他们对成功经验的重视,失败时不轻易责怪学生,帮助他们分析、查找原因、积累经验。善于激励容易让学生体验成功,而反复的成功可以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内驱力——渴求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感支配下,主动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密切家校联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不能在优化的家庭,社会与学校的密切联系的环境中得到促进,其提高速度是缓慢的。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开展了“对家长开放日”活动,采取向家长问卷调查相关问题。与家长的座谈会等形式,一方面教师了解到学生在家的自主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注意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家长更清楚育人目标,便于最大限度地配合学校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与提高,有助于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并对日后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纠正他们个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自我中性化思维”是幼儿特有的思维方式,他们考虑问题总是从自己的感觉、观点出发,因此,幼儿之间总会发生争抢现象,正是他们还不具备这分享行为,没有建立良好的分享规则所致,可分享却又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是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的社会,孩子在家里交往范围小,人物关系少,他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非常自私。所以我们成人就必须、更是有责任加以去培养下一代的分享行为。以下是我从幼儿的分享行为及怎样去培养方法方面做了一些有效探索。 背景一:周四(是我班一周里的玩具分享日),小朋友一个个都 津津有味的玩着自己今天所带来的玩具,突然,我听到一声叫唤这是我的东西,我不许你动,\给我摸一下不行吗?\不行。\又不是你的。…… 两个小朋友正泪眼汪汪地吵开了,如我不及时制止马上就会动起手来。出现这些现象其实在幼儿园中一点也不算奇怪,当今社会的孩子在家庭中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全家老老少少都宠爱有加,什么要求都会满足于他,于是自然而然地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意识,养成了一切听我的、一切事我的坏习惯,具有强烈的独占倾向,要想与他人分享无从谈起,而幼儿园里玩具数量总是有限的,任何教玩具都需要幼儿轮流 分享。 分享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为以后的社会交往奠定基础,

可见从小对幼儿分享进行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本论文从幼儿的分享行为及怎样去培养方法进行展开。. 一、幼儿分享行为教育 (一)、在物质分享上紧抓机会 1、以食品为依托,打开幼儿愿意与同伴分享的第一步 我们班小朋友从小班开始他们就喜欢在幼儿园过生日,于是,我在小班开始就有意识的培养他们分享的行为,让他们自己把蛋糕送给同伴、送给隔壁班老师及幼儿园的其他工作人员,让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食物,唱生日歌,体会着过生日者快乐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带来的乐趣。除了孩子们的生日会,我和同班老师在一些其他的教学活动中,有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孩子们也会带来一些食物,那我们也会利用这种机会给予孩子们主动分享的机会。 超超小朋友是一个性格内向难得在集体面前表达展现自我的孩子,可有一天,他手拎着一大袋海苔去上幼儿园。问他是给谁吃的,他小心翼翼地说是给全班小朋友分享的。妈妈听了当然非常高兴。在幼儿园里看到小朋友们开心地吃着他从家里带来的海苔,那脸上露出的一脸自豪笑容,在离园活动时见到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他还会大声地说今天我带海苔给小朋友分享了,老师和小朋友都表扬我了,瞧,多可爱的孩子呀! 2、以玩具(包括书籍等)为辅助,增加幼儿分享行为的机会 在班级中我们三位老师也开设了各区角,其中有娃娃家、图书角,我还特请幼儿从家中带来玩具、图书让幼儿放学校与大家分享,让他

论幼儿园传统节日活动的教育意义及教育途径 可下载 可修改 参赛文档

论幼儿园传统节日活动的教育意义及教育途径 所谓传统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背景下的产物,具有时代的烙印。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铸就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可见,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节日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在这种背景下,教育讯猛发展。当代的中国幼儿教育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可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节日文化的、十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为什么孩子们所熟知并热衷的却是“洋节日”“洋风俗”?很多人对于节日的概念已经淡化,不同成长年代和成长背景中的人对于节日的感受与理解有着本质的不同,尤其对身处激烈社会竞争中的年轻家长而言,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使我们不得不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忧思与紧迫感。因此,如何对待青少年中产生的轻视自身文化的倾向,任何看待自身传统文化,如何让我们的孩子珍惜自己的传统节日、发展我们的文化,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更新,不致面临被湮没和扭曲的命运等等,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我们知道,与西方文化历来崇尚的“爱智”的教育目的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之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其独有

的伦理型文化正是最为注重道德自觉和理想人格培养的文化,其以人际关系和谐作为最高范畴的理想型教育对于人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具 有重要价值。因此,作为具有悠久历史、丰富文化传统的中国的国民,就更应当清醒并坚定地保持文化自觉;重视我们的节日就是在弘扬我们的文化。下面浅谈在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活动的教育意义及教育途径。 一、幼儿园传统节日活动的教育意义 (一)、幼儿园传统节日活动促进幼儿健康情感的发展 情感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丰富而健康的情感是人们精神生活得以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尤其情感对孩子智慧的发展、德性的养成,以及整个人的成长,是阳光,是雨露。如果没有情感就没有完美的童心。但是,儿童的情感生活并不完全是自发的。我们应当重视对幼儿的情感教育。诚如郭沫若所说:“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而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相应的礼节、礼仪,这些礼节、礼仪体现着道德精神。中国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节日习俗更是丰富多样、各放异彩。从古至今,传统节日的纪念、庆祝方式随时代的更替在不断地变化,但总有一些植根在深处的东西时代绵延至今生生不息,那就是民族的精神和情感。在我们深刻地理解传统节日文化中附着的教育意义之后,我们抓住节日的核心意义,把握要点进行价值遴选找准和突出节日文化中的精华,然后设计活动,使幼儿在传统节日活动中健康情感得到发展。

如何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 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得培养,就就是一项有利于幼儿身心获得自由、全面、与谐得发展,有利于为幼儿做好一个健全得社会人做好准备。何为自主学习?所谓得自主学习,就就是指在一定得环境中,学习者独立自主得按自己得意愿,有选择地、主动地进行学习得过程。幼儿得自主学习,即指幼儿在幼儿园中按自己得想法与心意,选择自己得喜好、自己得水平、自己得行为习惯、自己得行为方式,独立得来接触信息,获得经验,提升认识,自主发展。现代儿童学习观认为,幼儿得学习应该就就是主动得学习,就就是使幼儿身心获得自由、全面、与谐得发展得学习。人就就是环境之子,特别就就是幼儿更就就是如此,环境不仅就就是物质上得,还包括无形得精神上得。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教育得技巧得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运用环境来教育孩子。” 一、创设心理环境,激发幼儿自主学习得内在积极性 (一)创设宽松得精神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内在得自主学习得愿望 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得精神环境,主要就就是指环境中得人际关系,指教师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园得整体环境。幼儿园得精神环境虽就就是一种无形得环境,但对幼儿得发展,特别就就是幼儿情绪、社会性、个性品质得形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得作用。只有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平等、温暖、能鼓励她们探索与创造得精神环境,幼儿才能活泼愉快、积极主动、充满自信得生活与学习,获得最佳发展。教师要热爱、尊重并了解幼儿。每个幼儿都就就是一个独立得个体。教师热爱幼儿就就是幼儿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得直接表现,就就是教育得灵魂,就就是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得基础。这种爱就就是原则得、公正得、有理智得与有分寸得。它应以教育法规为指导,不掺杂个人好恶,不对幼儿姑息迁就,不厚此薄彼。作为一个教师要以宽宏得胸怀去爱全体幼儿,而不只就就是爱几个幼儿,这就就是一个十分重要得教育思想。俄罗斯有句谚语:漂亮得幼儿谁都喜欢,而对难瞧得幼儿得爱才就就是真正得爱。因此,幼儿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幼儿,不带任何偏见地对待每个幼儿。教师要善于设身处地得体验幼儿们得所作所为,耐心细致地观察、了解幼儿得内心世界,以真诚、热爱与关怀得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幼儿,做到一视同仁,创设幼儿发展自主学习得最佳环境。 (二)创设幼儿喜欢得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对自主学习得兴趣 1、选择自己喜欢得学习内容 结构主义教育家认为,学习就就是一种过程而不就就是结果,学习过程类似与人类探求知识得过程。她们认为,科学家得发现与幼儿得发现两者都就就是属于用自己得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得行为,都就就是一个主动得过程,其间得差别仅仅在程度上,不在性质上。而幼儿得学习过程与学习状态,并不在于内容得深与浅,而在于幼儿对这个内容就就是否有兴趣就就是否喜欢,能否激起幼儿学习热情,能否引起幼儿探索得欲望,就就是否就就是幼儿当前所需要得。因此,在幼儿得自主学习中,老师应从幼儿中,从幼儿发现得问题与矛盾得冲突中,确定幼儿得学习内容。如带幼儿到公园里游玩中,一个小朋友在水沟里发现了许多青蛙生得圆圆卵。在瞧这些卵得过程中引发了问题,有一位幼儿说:“快瞧,小蝌蚪,有许多小蝌蚪”。有一位幼儿说:“不对不对,小蝌蚪就就是有尾巴得,这就就是青蛙妈妈得宝宝”。随着问题得出现,幼儿们马上分成“蝌蚪说与宝宝说”两派,两派幼儿各执已见互不相让。如在以前,教师往往会迫不及待地告诉幼儿原因结果,但就就是现在,老师首先想到得就就是“幼儿们为什么会这样?这说明什么?有没有教育价值?”因此,教师抓住机会与幼儿展开了讨论,并且根据小朋友发现得问题生成了主题教学《青蛙》。教学活动安排如下: ·内容要求 自然角观察:把它得卵带回来,让幼儿每天对它进行观察与记录。让幼儿知道从卵→小蝌蚪→

幼儿园中国传统文化——《十二属相》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十二属相》 活动名称:中国传统文化——《十二属相》 活动目标: 1、知道十二属相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增强幼儿做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2、能说出自己和自己熟悉的人的属相,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关心。 3、知道属相共有十二种并包括哪些动物。初步了解其顺序,重点知道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动物。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让幼儿了解自己父母和其他熟悉的人的属相;丰富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 2、教具:十二属相的大图片一套;动画课件《十二属相的故事》 3、每名幼儿若干小动物图片(其中抱括十二属相)。 4、彩带若干条。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年龄及属相,并说一说自己所熟悉的人的属相。 二、通过观看动画《十二属相的故事》,知道属相有十二种及分别是哪十二种动物。 1、师:属相到底有多少种?又都有些什么动物?听了下面这个故事

你们就知道了。 2、教师播放动画课件《十二属相的故事》。 3、看完动画,教师提问:属相有多少种?十二属相包括哪十二种动物?(幼儿边说教师边出示动物图片,不要求幼儿按顺序) 4、引导幼儿回忆故事情节,了解十二属相的顺序,重点知道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动物是谁。(教师同步调整十二属相的顺序) 三、通过操作活动和音乐游戏,加深幼儿对十二属相的认识。 (一)幼儿操作活动: 1、请幼儿在若干动物图片中将不属于十二属相的小动物找出来。 2、请幼儿把自己找出的图片给老师和小朋友们看一看。找对的交给老师,找错的,请幼儿将它送回去。 (二)音乐游戏: 1、引导幼儿回忆曾经做过的音乐游戏《猜面具》,并说一说歌中是怎样描述小动物的。 2、启发幼儿将原来的歌词替换成十二属相中的小动物。如:我是小鼠,吱吱吱吱叫。 3、教师和幼儿一起游戏。 4、当唱到“吵醒了小马”时,教师启发幼儿说出今年是蛇年,还没有过完,不能现在就把小马吵醒。 四、通过了解十二属相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拓展幼儿的思维。 1、幼儿讨论:外国人有没有属相? 2、教师介绍:十二属相是中国人很早很早以前发明的用来纪年的。

3~6岁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教育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张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于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若干建议,其着眼点是成人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在环境中创造机会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幼儿期,与家庭成员、同伴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是幼儿获得人际交往技能的主要途径,幼儿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和亲身实践获得了那些对人的一生都起重要作用的人际交往技能。教师在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可以直接与幼儿发生互动,帮助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获得相应的技能;教师可以在与幼儿的直接交往中示范良好的人际交往行为,让幼儿观察学习必要的交往技能;教师还可以与家长协商,有时甚至可以指导家长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那么,教师在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中可以采取哪些策略呢?一、给予幼儿与同伴交往的空间和时间幼儿期的同伴交往是儿童获得社会交往技能的重要途径,幼儿与同伴有着相似的年龄和心理发展水平,更乐于和易于接受同伴的影响,因此同伴交往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幼儿园是幼儿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中,幼儿之间或主动或被动地发生着相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幼儿一方面可以以亲历学习的方式发展其社会交往行为,尝试、练习自己还不会的社会交往技能和策略,并根据对方的反应作出调整;另一方面,幼儿有了观察学习的机会,可以在与同伴交流、协商和讨论中观察同伴的反应,并采择那些有效的行为方式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有学者通过观察4~6岁儿童在幼儿园的交往行为,发现同伴间的充分交流往往能带给儿童精神上的愉悦与放松,从而使儿童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更大的热情与耐心。但是,现在幼儿在幼儿园中,自由而充分交往的机会与时间并不是非常多,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几乎都被严格规定,甚至连活动之间的转换环节都是精心设计好的。无论是高结构的集体教学活动,还是结构化程度较低的区域活动,儿童几乎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某些既定的目标,这就造成许多教师卡着钟点在进行各个活动,而忽略了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交往的时间。鉴于此,教师在设计一日活动时应该将幼儿同伴交往视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如下两方面人手。第一,加强游戏活动,尤其是自由游戏。不同的学者曾经对幼儿园同伴交往发生的环节进行过统计,几乎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行为在游戏中发生得最多。在游戏中,幼儿要相互协调、商议,制定游戏规则,然后分工合作,遵守共同制定的规则,努力完成游戏。在游戏中,幼儿还会面临各种问题,甚至发生人际冲突,这些都为幼儿提供了人际交往的平台。现在幼儿园虽然非常重视游戏,但是大部分游戏活动偏重教育功能,并且有着与主题活动相关的预设目标,教9币在游戏中的主导性十分明显,从游戏的目标、内容到形式都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这种游戏忽略了幼儿的自主性,从而导致幼儿在游戏中遇到问题时首先向教师求助,而不是与同伴商量解决。而且幼儿园中大部分游戏的时间都比较短,幼儿间往往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相互交流、协商与调整。幼儿应该是游戏的主体,教师要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充分的人际互动,要相对淡化游戏的教育目标,因为游戏从本质上说应该是没有外部目的的,是受儿童内部动机驱使的。第二,延迟干预,给予幼儿自主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机会。在同伴交往中,幼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同伴不遵守游戏规则,等等。教师每天都会观察到若干幼儿与同伴交往的问题,也会遇到幼儿状告同伴的情形。许多教师为了防止幼儿同伴间矛盾激化或者出现攻击性行为,往往会急于干涉,试图将人际冲突解决在萌芽状态。其实,幼儿间的大部分冲突都是他们自己可以化解的,而教师的介入有时反而会起消极作用,因为幼儿会慑于教师的权威而听从教师,不去寻求用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从而失去学习交往技能的机会。那么,面对幼儿同伴交往中的人际矛盾,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呢?儿童心理学家kostelnik提出了幼儿园教师冲突协调模型的理论。她认为,教师观察到幼儿之间发生矛盾时,应该耐心观察,不急于干涉,如果幼儿花了很长时间来讨论如何解决矛盾,或者开始制定规则来解决问题,那么教师只要在旁边观察即可,不需要介入,而且教师应该留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只有在观察到幼儿之间的矛盾激化或者开始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才是介入干预的时机。但是,教师进行干预不是为了给幼儿答案。教师首先要平息幼儿激动的情绪,然后了解每个幼儿的想法,最后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问题的若干方法,让幼儿自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