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商业银行BPO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论商业银行BPO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论商业银行BPO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论商业银行BPO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第1章导论 (1)

1.1选题背景 (1)

1.2国内外关于银行BPO研究现状 (4)

1.2.1国际研究机构对银行BPO的研究 (4)

1.2.2国内对银行BPO的研究 (5)

1.3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6)

第2章银行BPO及其理论基础 (7)

2.1银行BPO的概念 (8)

2.2银行BPO的理论基础 (11)

2.2.1科斯和威廉姆斯的交易成本理论 (11)

2.2.2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 (12)

第3章银行业务流程再造与BPO业务的选择 (14)

3.1银行再造与BPO的关系 (14)

3.1.1银行再造思想 (14)

3.1.2 BPO与银行再造之间的关系 (15)

3.2主要业务流程——价值链分析 (16)

3.2.1银行的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 (16)

3.2.2基于价值链的外包业务选择 (17)

3.3外包业务选择的两因素分析 (20)

第4章国内外商业银行的BPO发展现状 (22)

4.1国际银行业BPO发展现状 (23)

4.2中国银行BPO发展现状和问题 (25)

4.2.1外资银行在中国的BPO实践 (25)

4.2.2中资银行的BPO实践 (27)

第5章中国商业银行BPO的应对战略 (31)

5.1银行策略 (31)

5.1.1外包决策及外包服务商选择 (31)

5.1.2合同的有效制定——规避风险 (32)

5.1.3全面防范外包风险 (32)

5.1.4 评估外包商的服务 (35)

5.2政府角色 (36)

5.2.1 培育健康的市场环境 (36)

5.2.2完善法律环境、加强外部监管 (36)

5.3结术语 (38)

参考文献 (39)

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章导论

1.1选题背景

1.服务外包突飞猛进,BPO已经成为全球企业业务发展的新趋势。

《哈佛商业评论》把外包模式评为过去75年来企业最重要的管理概念和经营手法。普利策奖的得主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中也认为外包是碾平世界的十大力量之一。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国际分工向纵深方向发展,外包从制造业领域迅速蔓延到服务业领域。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服务外包发展逐渐成熟;2006年,市场规模达到3490亿美元,同比增长7.2%。根据CCID预计,2011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美元。其中的离岸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850亿美元,占全球服务外包市场比例约为17%。服务外包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两大类。目前ITO占60%以上的市场,BPO占据近40%的市场。以2006年为例,2006年全球ITO市场规模为2170亿美元,占服务外包市场的比重为62.2%;BPO市场规模为1320亿美元,占服务外包市场的比重为37.8%①。

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服务外包已经从一种提供IT服务的试验性探索转变为一种成熟的运作模式,发包商关注的重点也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业务转移,而是业务流程改进的成果。因此,BPO将表现出比ITO更快的增速和潜力。同样以2006年为例,该年度ITO的市场规模同比增长6.1%,BPO则为9%②。德意志银行和高盛的资料显示,BPO相对于传统的ITO,在毛利水平、客户新增机会、合作伙伴的积极程度上均具优势,增长潜力巨大。

2.金融业的BPO如火如荼。

在众多服务产业的BPO中,呈现出以下显著特点:信息服务外包增长最快,物流外包长期增长最稳定,研发服务外包最值得关注,而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潜

①朱晓明,服务外包——把握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机遇,朱晓明等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1,第9页

②朱晓明,服务外包——把握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机遇,朱晓明等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1

力最大。

2003年以来,金融服务外包从“涓涓细流迅速汇成一股洪流”。2004年,金融业业务外包的规模增长超过20%。市场调查Gartner公司的数据显示,2004年外包总收入为5889亿美元,2005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为6244亿美元,其中金融业是主要的外包源,占市场份额最大,达到1413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7%。为了适应新的金融业务服务模式,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将自己的后台服务系统从总部分离了出去,比如,目前欧洲已有80%的商业银行将银行卡的个人化业务①外包。摩根大通和德意志银行将大部分IT服务外包给IBM公司,花旗集团将呼叫中心、财务数据处理中心等外包给印度的企业。同其他行业的服务外包一样,金融外包起步于ITO,但金融业的BPO更具吸引力。

在中国,银行BPO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态势值得关注。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渐次开放,本土金融机构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突出核心竞争力,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具有战略意义的业务领域中,银行业将目光转向了业务外包。在2004年中国全球国际项目外包发展年会上,金融服务外包成为四大议题之一;2005年2月,中国银监会开始允许中国金融机构把某些业务流程外包;2006年10月,银监会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管理指引》,对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管理做出了相关规定;2007年6月,上海国际金融服务外包研讨会发布一项数据,预计到2010年,中国在岸金融业务流程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元,离岸金融业务流程外包将超过50亿美元②。由此可见,中国金融业在完成文档影像化和数据的大集中之后,进入后台大集中、建立共享中心的阶段,在一些非核心的业务领域出现了金融BPO的市场机会,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等部分中小型商业银行已尝试将自己的数据处理业务外包。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广州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已经外包了部分信用卡发卡业务。相比而言,信用卡营销领域的BPO更为普遍:建设银行将准贷记卡的销售外包给银联公司,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起信用卡直销队伍,中信银行也找来一家外包公司开展直销。现在,专业的代理公司作为承包商出现,为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等业务提供外包服务;甚至个人理财规划这样的高门槛业务也有服务商跃跃欲试,独立于银行的第三方理财机构初显雏形。

①银行卡个人化业务,即把持卡人的个人资料制作到卡片上的过程。

②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服务外包专业委员会

国际范围内,金融业的前后台业务加速分离,欧美国家大型国际金融机构陆续将后台向亚太区转移,这些动向和趋势对金融后台和金融外包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需求。近年来,国际金融机构纷纷把BPO中心建在中国。2006年3月公布实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建设若干服务业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为落实这一战略构想,商务部决定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①。同时确定了首批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大连、西安、成都、上海、深圳;2007年初, 第二批“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天津、北京、南京、杭州、武汉和济南得以确定;2007年12月,商务部新认定合肥、长沙、广州三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苏州、无锡、南昌、大庆四个园区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乘此大势,国内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广州、佛山、杭州、南京、青岛、武汉、成都、西安、铁岭等众多城市掀起了争建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浪潮。“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是指与金融机构直接经营活动(即前台)相对分离,并为其提供服务和支撑的功能模块和业务部门,如数据中心、清算中心、银行卡中心、呼叫中心、灾备中心等等②。

从国内看,一场金融信息技术外包(ITO)和金融业务流程外包(BPO)的争夺战悄然进行。东部、中部、西部都把服务外包视为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新机遇而重点发展。比如,上海市提出了打造“中国服务外包之巨人”的战略计划,大连市提出建设“中国IT外包中心”的战略口号,西安市则提出打造“中国服务外包之都”的战略构想。上海市新建的银行卡产业园——6万平方米的金融BPO 功能平台已经启用,这是国内首家金融业务外包示范基地,中国银联、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和上海期货交易所等金融机构都已将其征信中心、结算中心、金融信息产品技术中心等搬到了这里;成都作为西部金融中心,吸引了建设银行的客户服务中心成都分中心、工商银行电子银行成都分中心③、中国银行西南信息中心、招商银行信用卡成都中心、民生银行普通话务中心等BPO中心落户。西安则在国内率先提出打造数据灾备中心基地,并于2007年6月引入万国数据

①即在“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设10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育1000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创造有利条件,全方位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并不断提升服务价值,实现2010年服务外包出口额在2005年基础上翻两番。

②范立夫,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③2006年底正式开业的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中心成都分中心,目前已集专业电话银行服务、交易和营销于一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银行卡专业呼叫中心。

有限公司;铁岭着手打造东北地区首个金融后台服务基地,规划分为金融处理中心、银行卡业务中心、金融系统研发中心、金融设备开发制作中心、教育培训中心管理及综合服务区等。

这些外包基地和外包中心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国内企业承接外包业务,更为中国银行走上BPO之路做好了充足的基础设施准备。

1.2国内外关于银行BPO研究现状

1.2.1国际研究机构对银行BPO的研究

(1)国际机构对BPO的研究侧重于风险提示和监管原则。国际清算银行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04)发表的《金融服务外包征求意见稿》中分析了金融BPO的动机、原因和存在风险,概括了BPO和离岸外包的发展趋势,对各国监管机构的外包业务监管提出了九项指导性建议,并对各国监管当局对外包业务的监管进行了比较。英国的FSA在《银行业外包业务的管制规则》中提出了英国监管当局对银行业务外包的监管原则。美国联邦储备银行(1999)在《外包行业实践》中指出外包的潜在好处和风险,对外包的安排提出了指导性建议:管理和监督外包协议,选择合适的服务商,签订外包合同,管理人力资源,建立可行的应急措施。

(2)德勤(2004)对跨国金融机构业务外包的动机进行了调研,70%的发包银行为了节约成本,57%为了提供优质服务和业务创新,35%为了满足流动性和可测性要求,35%为了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22%为了提高劳动效率,22%为了转移风险。欧洲中央银行对欧洲银行外包动机的调查结果显示,89%的被调查者为了降低成本,60%为了获得新技术和更好的管理,58%为了使核心业务集中化,29%为了实现规模经济,24%为了提高服务质量,16%为了促进灵活化①。由此可见,降低成本②仍然是银行BPO的主要动机,此外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改进服

①欧洲中央银行2004年年报

②以信用卡个人化业务为例,根据国内数据,如果由商业银行自己进行卡片的个人化过程,平均每张卡的成本是2.7元,而外包给专业服务公司,成本只有0.4元左右(不包括摩擦成本)。

务质量等要素也占据主要地位。

1.2.2国内对银行BPO的研究

1.银行BPO的动机

蒋欢(2005)对银行BPO的动机进行了外因和内因两方面的分析,指出信息技术革命、金融自由化和创新是银行BPO的外部原因,强调银行将其业务外包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是金融管理模式的创新、组织结构的创新、经营理念的创新,又从经济视角、战略管理视角和社会视角对内部原因进行阐述。杨晓莉(2006)把银行BPO的产生归结为产业内社会化大分工的必然结果和商业银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需要。王珏(2006)认为银行业BPO的动机包括业务外包构建了新的银行运作模式,使银行获得内部不具备的外部资源,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使银行在最广泛的业务流程中节省成本,分散经营管理和产品开发中的风险,另外业务外包可以当作商业银行满足监管要求的一个有效策略。朱建阳(2007)认为银行BPO的动力主要来自业务的快速发展遇到了整个系统和人员能力的瓶颈。

2.银行BPO的业务研究

田晓军(2002)将银行业务流程分成与银行产品或服务直接相关的基本活动及为基本活动的执行提供基础性服务的辅助活动两大类,基础活动又可分成前台业务和后台业务,辅助活动分为后勤服务和决策服务。基于我国银行BPO 的现实,国内学者侧重于对银行低端业务外包的研究:孙光辉(2004)对IT业务、市场调查业务、内部审计业务和不良贷款等业务的外包进行了论述。董瑞丽(2005)将我国商业银行可以进行外包的业务分成三个层次来论述,层层深入。李娟、徐渝、冯耕中(2007)对银行的存货质押贷款业务①的外包进行了研

①李娟、徐渝、冯耕中.基于存货质押融资的银行职能外包最有决策研究.运筹与管理.2007(02).

存货质押贷款是指借款人以可置换的存货(包括商品、产品、原材料等)作为质押担保,从而取得银行的贷款承诺,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存货抵押贷款业务是典型的三方模式,其基本业务流程是,物流企业在审核了借款企业的质押商品后,给银行开出相关证明并提供有关质押商品和企业的相关信息,银行综合考虑后给与予中小企业一定额度的贷款,在贷款期间,如果银行允许,中小企业可以在补充新的质押商品或交付保证金的情况下抽回质押商品,而银行则委托物流企业对这一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中小企业在物流企业的监控下进行正常的经营,并负责最终还款给银行。在这种三方模式下,银行和物流企业要密切配合,付出一定的努力对中小企业进行监督并参与管理。因此银行将贷款收益的一部分分给物流企业作为激励。

究,从供应链的角度分析,得出银行可以与物流企业结成联盟,将银行对中小企业监督管理的职能外包给更了解中小企业的物流企业,达到三方最优。韩瑾、范晓青、谢秀芳(2007)从信用卡业务分割入手,阐述了银行BPO不仅有助于提升发卡机构的管理效率和盈利效率,而且对信用卡产业的形成以及丰富中国的金融服务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3.BPO的风险及监管

丁敏、曹伟(2005)分析了银行BPO的风险;刘浏(2005)认为在商业银行业务外包中,存在着削弱控制权、操作风险、增强依赖性、不确定性风险和监管难度加大等五大风险。蒋欢(2005)借助战略风险的理论和研究思路,讨论了金融服务外包的21种风险事件,使用模糊指标衡量了风险的等级、确定了风险的重要性排序。曹康霖(2006)对银行BPO的风险控制和监管制度进行研究。李菲菲(2007)研究了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BPO风险和成本,并作了定量分析,建立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BPO决策博弈模型。姚勇、董利(2007)比较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有关商业银行BPO的监管政策和法规的差异,分析了目前我国银行BPO监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鲁立权、虞磊珉(2007)从法律关系角度对银行债权催收外包业务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建议完善市场准入和从业人员资格特许两大制度,还可以借鉴瑞典建立债权催收行业协会的经验。

4.中国视角的银行BPO

刘起(2003)从制度经济学和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利用业务外包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芮玉巧(2004)认为BPO是银行再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银行竞争力的手段之一。许小仓,焦学兵(2007)对中国发展金融BPO进行了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杨大楷(2007)对国内外银行的BPO进行比较,指出我国银行BPO存在的问题,剖析了银行的价值链,对银行的BPO战略提出了改进建议。吴庶(2007)从金融BPO的产生、范畴和理论基础出发,分析了中国金融BPO市场的背景、机会和竞争态势,详细论述了国内金融BPO企业的竞争力状况,提出国内金融BPO企业要提高在价值链上的位置,不断进行流程创新等建议。

1.3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在全球金融业BPO的浪潮中,中国银行业BPO的现状如何?面对的挑战何在?与大型跨国银行的差距在哪儿?在“银行再造”的思想风靡全球,很多大型银行受益于此的现实面前,中国银行业如何认识BPO与“银行再造”之间的关系并加以利用?认识到BPO的必要性之后,如何选择BPO的业务?银行的BPO 又有什么风险及如何规避?政府如何为银行BPO创造“机遇”,减轻“威胁”?总之,所有问题归结为一点:中国银行业如何通过业务流程外包提高自身竞争力?本文从外包的概念和原理入手,在总结国内外对银行BPO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外资银行BPO的实践,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重点结合“银行再造”思想,从银行价值链的角度帮助银行选择外包战略。通过对上述问题的阐释,帮助商业银行积极而谨慎地进行BPO,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为政府在银行BPO中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提出政策建议。

第2章银行BPO及其理论基础

2.1银行BPO的概念

1.外包的定义

外包(outsourcing)也称资源外取,即从外部获取资源。简单地说,外包就是企业将生产或经营过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交给其他(专门)公司完成。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外包的实质是社会分工,理论根源是亚当·斯密的分工与协作理论;从管理学的角度讲,外包是企业整合利用其外部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控制与优化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种运营管理模式,是战略管理模型。

2.业务流程外包(BPO)的定义和范畴

(1)BPO的定义

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是业务流程外包的英文缩写,就是企业将一些重复性的、非核心或少数核心的业务流程外包给外部服务商,并由服务商对这些流程进行重组,以降低成本,同时提高服务质量。BPO是将业务或职能部门的全部功能都转移给供应商,由后者来拥有、运作、管理这些指定的职能。由此可见,BPO是一种极具创新意义的业务战略,意味着生产力的改进、成本的大规模节约、公司内部责任制的改善、人力资源的改进,最重要的是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核心业务。

(2)BPO的范畴

目前,BPO主要包括四类业务,分别是需求管理、企业内部管理、业务运作管理、供应链管理,具体业务描述和业务范围如表2-1所示。

表2-1 BPO业务的描述和范围

2006.11,第11页

(3)BPO的发展

2001年至2006年,BPO逐渐成为外包市场的主体,其市场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9%。在物流、采购、市场、销售、行政管理、法律、金融和会计等领域,BPO增长非常强劲。人力资源管理是最大的BPO市场,其次是金融服务与财务服务。就行业而言,零售业使用BPO的比例最大,其次为金融业。

在BPO的支出方面,美洲国家处于领先地位,占全球总支出的59%;欧洲是第二大市场,占22%;亚太地区占15%①。

从BPO的市场增长速度上看,美国最慢,这是因为美国的BPO市场已经相当成熟;亚太地区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稳定增长。

3.银行BPO的定义和发展趋势

(1)银行BPO的定义

在2004年8月2日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有关金融业外包的咨询文件——《金融业务中的外包》中,金融业务外包被界定为“受监管者持续地利用第三方(即可以是被监管者集团内部的附属子公司,也可以是集团外的公司)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外包可以是将某项业务(或业务的一部分)从受监管实体转交给服务商操作,或由该服务商进一步转移给另一服务商(有时称为“转包”)。金融BPO占整个服务业BPO的比重约为30%。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有针对性地将银行BPO作为研究对象,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外包暂不涉及。但混业经营势在必行,随着银行多样化经营的形成,银行BPO所涉及的业务也必然会扩展到基金、保险等领域。

联合国《2003年电子商务和发展报告》中列出了银行BPO的业务清单:开户服务、账户信息获取、账户信息更新、客户账户管理、支票处理、支票付款调和、账单处理、自动取款机调和、投资账户管理、贷款管理、借记卡服务、捐款、抵押贷款服务、申请整合处理、支出和收入管理、偿还调和、抵押贷款维修、票据、文件管理、需求处理、一般分类账、财政运作管理、信用卡服务、

①朱晓明,服务外包——把握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机遇,朱晓明等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1,第95页

信用卡的申请和发行、客户维持等等。另外,这项清单中还列出了银行人力资源服务中的薪水和津贴处理、培训和发展、退休金投资和津贴管理、职员的招募与雇佣等等都可以进行BPO。

(2)银行BPO的发展趋势

第一,银行与外包服务商的关系由传统的服务提供转变为战略合作。随着银行外包的内容由信息技术外包(ITO)到业务流程外包(BPO),最后趋于知识处理外包(KPO),外包服务商的地位不断变化。特别是银行业务流程再造思想的提出,使得外包服务商成为银行组织和整合资源的间接参与者,成为商业银行的战略伙伴。表现为发包商和外包商的合作趋于长期性,战略外包往往为了达成一项或几项长期战略目的;发包银行将内部与外包业务相关的人员同步剥离给服务商,精简机构;越来越多的银行选择把某项业务整体委托给第三方经营,而自己不再从事该项业务。

第二,银行BPO与IT技术结合紧密。跨国银行越来越倾向于把BPO和ITO 捆在一起,也就是说不仅仅外包技术性工作,在基本的IT技术架构外包的同时,把整个的业务流程外包。因为这些服务流程与技术结合得越来越紧密,没有好的技术平台,银行无法完成高效率的业务流程。这是银行外包中的新趋势,这种新趋势对服务提供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必须对外包业务有着透彻的理解。

第三,离岸外包渐成潮流,形式多样。很多大型跨国银行将中后台的服务派送到海外,利用海外廉价的劳动力来降低成本,同时通过跨越时区的外包服务商,延长服务时间,满足全球客户的需求。目前离岸的BPO主要在人力资源、电话销售、呼叫中心等领域。德勤会计师事务所200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03年全球金融服务公司中有67%设有离岸业务机构,另有13%的金融机构正在计划向海外转移部分业务。大公司开展离岸业务的比例明显比小公司高。金融研究与服务公司预测,金融机构离岸外包在未来8至10年内将以15%的速度增长。离岸业务的形式也向近岸、两岸、多岸①等多种形式发展。

第四,大的跨国银行自建外包中心。目前,已经有超过一半的金融企业,在选择金融外包模式时,利用其在海外自建的子公司,而不再外包给第三方海外服务商。在这种外包模式下,承接商作为公司的组成部分,其运营与母公司

①多岸,即外包是通过一个地区分支应对多个地区的用户,利用完善的基础设施,建立起规模的专业团队,提供最有价格竞争力的服务。

密不可分,便于母公司控制和管理。

2.2银行BPO的理论基础

2.2.1科斯和威廉姆斯的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是指用于组织经济系统的成本。在外包业务中,交易成本是指买卖双方在搜索、创建、谈判、监控以及执行服务合同的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和费用。

在20世纪后期以前,经济中的主体只关注生产成本。直到20世纪,科斯首先提出交易成本的概念。科斯认为,企业在获取生产所需的某种中间产品时,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市场交易或企业内部生产。从这个角度看,当在企业内进行一项交易的成本大于在公开市场上进行这项交易的成本时,企业就应该打破现有的企业边界,将这项交易放到公开市场上去,采取外包。例如,银行通过核心系统外包,无需设置庞大的IT部门,无需购买昂贵的IT设备,就可以适时享受专业的开发和运营服务,支持银行业务的增长和系统的扩张,优化内部资源配置,转移风险,提高工作效率。1985年,威廉姆森完整、系统地对交易成本做了表达,即决定交易成本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交易的频率、交易的不确定性、交易所需资产的专用性。三项指标越低,交易成本就越低。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是理性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因此,尽管选择外包供应商的标准随企业和项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原则都是要降低交易成本。显而易见,发包商所能接受的最大交易成本是通过外包节省的生产成本。即

MAX(T

外包)=C

内部

-C

外包

其中,T

外包

是外包的交易成本

C

内部

是企业内部处理该项业务所需的生产成本

C

外包

是外包该项业务时的生产成本

也有人以此当作外包决策的基本原则,即e= C

内部-C

外包

-T

外包

>0,e为外包的

净利润。

交易成本在外包成本中的权重比人们想象中要大①。印度目前有数百家公司作为承包商,为美国和西欧提供外包服务,其生产成本仅为发包商当地的40%,如果假定其他所有成本保持不变,则离岸外包的收益应为60%。但根据Forrest Research(2001)的分析,离岸外包的平均收益仅为25%,即存在35%的差额。不难理解,这35%的差额就反应了交易成本。

外包最重要的驱动力节约成本。但发包商在做出外包决策之前,必须把交易成本考虑在内。交易成本难以预测和确定,一般是隐形的。一些发包商逐渐认识到这些隐性成本,所以开始对外包望而却步,或者收回其外包业务。另外,交易成本可能构成银行BPO的风险,甚至会导致外包合同中断。这部分在外包风险中将有所论述。

2.2.2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

外包的核心思想是价值链理论。价值链最早是迈克尔·波特1985年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价值链就是企业创造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并提供给顾客而获取利润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波特把任何生产型或服务型组织比作一个系统,由众多子系统构成,子系统有各自独立的输入、转化和输出过程,企业的活动成为价值链上的一个个环节。任何企业都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创造价值的活动组成的,这些活动分布于从供应商的原材料获取到最终产品消费时的服务之间的每一个环节。该理论认为并非构成企业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创造价值,只有特定的也即战略环节才能创造价值,企业在某个特定的战略环节上的优势也构成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成为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优势决定了企业利用资源的方式。对于一般的商业银行来说,其核心竞争力是以商业银行价值链中的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的有机融合为基础,整合银行价值链中的战略环节,在所处经营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使商业银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只有对商业银行的价值链进行了分析,才能确定该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本文的第三部分将对商业银行的价值链进行分析,并分析如何利用BPO实

①朱晓明,服务外包——把握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机遇,朱晓明等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1,第6页

现银行业务流程的再造,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

第3章银行业务流程再造与BPO业务的选择

3.1银行再造与BPO的关系

3.1.1银行再造思想

(1)“银行再造”思想的要义

20世纪90年代,美国银行界提出了“银行再造”的概念,它要求重新设计银行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从而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再造思想大师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和詹姆斯·钱辟(James Champy)所著的《企业再造》中把“流程”定义为“一连串行为的集合,输入多种资源,取得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结果”。引申二者的定义,银行业务流程是指一系列活动或任务的集合,它输入要素,得到特定的结果,包括信用流程、采购、预算和战略计划。银行的各项职能例如贷款、融资、人力资源管理和预算决算等,从组织结构上来说,隶属于不同的部门,而流程如融资过程中的应付账款、总体的投资组合管理、贷款的信用政策设计等被分割成职能单位里的一个个专业化的任务,任务组合起来就形成内部的流程。“银行再造”的思想主张银行的经营应该从聚焦任务转而聚焦流程。哈默认为银行再造是银行为了获取在成本、质量、速度等绩效方面的改变,以业务流程为核心进行的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

(2)“银行再造”思想的产生

20世纪80年代早期,技术对银行业的推动作用难以估量,对银行向客户提供服务的方式和便利性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银行为了能够快速采用先进的技术,节约成本,纷纷进行了信息技术外包(ITO)。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银行业竞争的加剧,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质量已经不足以抵御外部竞争,形成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于是银行认识到需要重新设计商业流程获得更高的商业价值。业务流程再造的思想应运而生。

(3)“银行再造”的效果和实质

事实证明,银行流程再造能减少传统业务流程中70%以上的工作,使银行80%以上的日常管理工作流程化,使银行组织系统更具柔性,并能满足客户不断

升级的服务要求。这是世界范围内跨国公司瘦身战略的需要,也是其“归核”战略的体现。很多银行逐渐意识到“大而全”的经营战略不再适合日益细密的国际分工的需要。回归到“核心竞争力”是必然选择。而只有对银行的业务流程进行再造,才能使其核心竞争力得以显现。

3.1.2 BPO与银行再造之间的关系

银行再造的核心策略是整合业务流程、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建立中心——辐射式组织结构、银行业务外包以及建立战略联盟。可以看出,银行业务流程外包是银行再造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银行再造是银行BPO向前、向后延伸的过程。

(1)通过BPO,银行不仅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高质量的服务保障,更重要的,BPO是将业务的整个运行过程外包,或者是对某个业务品种的处理进行整体外包,而不是某项具体的任务外包,这就促使银行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商业转型,在更大空间和更深层次上进行流程的优化组合,转型和流程再造所带来的收益将远远超过针对某个部门或某项任务外包带来的收益。也就是说,BPO在银行再造中的应用绝对不是单纯节约成本的权宜之计,而已经上升到战略的高度。

(2)BPO与银行再造的本质和目的是一致的。外包是银行从产品导向向客户关系导向的转变,其本身就包括了部分商业流程再造的内容。传统数据显示,商业银行高层管理者80%的时间浪费在处理细节问题上,只有20%的时间用在设计流程战略上。BPO将管理人员从日常琐碎的业务协调中解放出来,使得管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来开拓新业务领域和设计新业务流程,毫无疑问,也就增进了银行的效率。BPO使银行外包从战术性安排向战略性安排过渡,对银行业务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是银行经营管理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银行再造也是一种经营战略的再适应。二者的目的一致,都是使银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另外,银行的BPO,实际上增加了独立第三方的监督,使银行流程的风险管理更加完善,比如银行的大多数案件都发生在操作流程的薄弱环节上,如对账业务,如果对账业务外包就可以杜绝这一现象,从而提供工作效率,减少运作风险,这与银行再造的理念也是如出一辙的。

(3)BPO和银行业务流程再造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一方面业务

流程外包必然引起价值链的重构,进而引导业务上的创新和业务流程的变化;另一方面银行业务流程的整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包产生影响。比如银行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后发现有些业务流程需要外包出去,这就产生了BPO的需求,而银行进行BPO后,其业务流程得到再造。它们的交互作用是推动银行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银行之间的差别源自业务流程的差别,银行再造的核心是业务流程再造。BPO是银行再造从理论层面开始进入实质性行动的重要环节,是业务流程的战略性调整,是流程再造的高级形式。商业银行要想再造成功,就要对银行的业务流程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改造,而首先就要管理价值链;银行进行BPO,就要分析价值链,这也是银行选择外包业务的原则和必要的准备工作之一。银行进行业务外包都有一定的原则,在原则的基础上,每个银行又有不同的安排。董瑞丽在《对我国银行业务外包问题的相关思考》中提出“如果一项业务不影响有效的公司治理,不能提供市场竞争优势,那么它就是潜在的外包对象。”

3.2主要业务流程——价值链分析

3.2.1银行的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

1.波特将构成价值链的经济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能够,基本活动包括企业生产、销售、进料后勤、发货后勤、售后服务;支持性活动包括人事、财务、计划、研发、采购等。支持性活动与具体的基本活动联系起来支撑整个价值链。

对商业银行而言,其价值链的基本活动就是各类应用软件、成熟化了的业务处理、人机交互安排、接触式销售、服务管理等;支持性活动就是人事管理、后勤管理、信息基础设施,以及产品的开发设计、市场分析、管理协调与决策等。银行限于资源约束,不可能对这些活动面面俱到,必须从价值链评估入手,突出核心业务流程。

2.银行的核心能力主要是融资能力、产品创新能力、销售能力以及高效独特的服务等等,这些业务不容易复制,有利于形成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而那些

低附加值,不能体现领先优势的业务流程,如基本活动中的应用软件已经开始标准化,成为通用产品,不值得再去浪费资源开发,到市场上去购买合适的产品或把相关的业务外包更为节约方便;再如支持性活动中的人事、后勤等是每个银行必不可少的,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不能为银行价值的增长做出特殊贡献,附加值低,完全可以外包出去。在银行业务外包中,外部服务商无异于银行的“家政服务公司”,它使银行从众多并不十分在行的活动以及普通的事务性业务中解放出来,集中注意力于最核心的业务,从而避免了银行经营在精力和财力上的分散。银行必须确定适于外包的非战略性流程,分析其中的各种风险和利益,了解BPO服务提供商所能交付的产品和服务。

3.2.2基于价值链的外包业务选择

1.基于价值链和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分类

通过对商业银行价值链的分析,基本上可以把银行的业务分为四大类:决策研发类、职能支持类、后台处理类、前台客户类。

决策研发类业务包括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产品开发和产品定价,金融创新和业务设计,营销策划和形象设计等;职能支持类业务包括呼叫中心、计算机中心、网络中心和IT中心,法律事务、审计事务和不动产评估,安全保卫、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和后勤服务等;后台处理类业务包括财务会计、信息处理和票据交换,消费信贷客户身份及签名核对,信用卡资料输入与装封、凭证保存等;前台客户类业务包括存贷款营销,客户管理和服务管理,信用卡资料输入与装封、凭证保存等。

2.基于价值链和核心竞争力的BPO业务选择

(1)四类业务的外包选择

决策研发类业务基本上构成每个银行相对于其他竞争者的差异性,往往形成银行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外部竞争者无法模仿和复制。在现阶段,外包市场也难以提供,所以这部分业务外包的可能性较小。值得注意的是,决策研发类业务中的市场调查一直是国内银行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银行在推出新产品时缺乏有效的市场调研,使得某些金融产品在推出不久即被淘汰。如果银行能够此项业务外包给专业调查公司进行,那么对于市场预测的有效性会大大增加,对于提高银行决策的科学性也会有所帮助。

职能支持类业务中的大部分类型,如档案管理、后勤保障、库存押运、呼叫中心等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则相对简单,对整个银行的价值增值贡献相对较少。这类业务远离核心业务,不直接产生利润,不形成银行核心竞争力。二是外部资源丰富,专业服务市场发达,承包商完全能够胜任,且竞争激烈,价格便宜,银行只需较小的成本就能获得优质的服务。因此,职能支持类业务一般是银行外包业务流程时首先涉足的类型。美国商业银行就是从后勤业务外包开始,继而外包人事管理,直到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外包。

后台处理类业务的显著特点就是与客户接触的机会较少,并且这些业务已经标准化或日趋标准化,这类业务也不直接产生利润,大多数专业的外包服务公司都能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

前台客户类业务虽然不像决策研发类业务那样,是银行的核心竞争优势,但这部分业务与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与客户频繁接触,体现银行的特色和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准,因此难以标准化,也就难以进行整体外包。

(2)核心业务支持性部分的外包选择

随着银行业务流程的精简和外部服务商水平的提高,部分核心业务在一定条件下也得以外包。这些得以外包的核心业务不属于核心业务的核心部分,而大多是对核心部分进行支持的业务,这类业务同样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尚不具备这种能力。此类业务中较典型的如信用卡业务,信用卡业务中有比较特殊的欺诈检测等高端技术,信用卡发卡和数据处理系统的建设动辄耗费资金数千万,还要保持强大的系统维护队伍,中小银行很难在争夺信用卡市场上抢占先机。但信用卡业务对银行来说利润丰厚,也是银行抢夺高端客户的一大利器。面对高门槛,中小银行的一个选择就是将把信用卡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据调查,美国有68%的信用卡业务都是通过非商业银行来实现的。中国很多银行尤其是中小型商业银行就将其信用卡的发行外包给银联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和其他银行共享“信用卡发卡外包平台系统”。通过外包,银行既可以节约巨大的初期投入成本,又可以通过外包来迅速学习和掌握这些新技术。

需要强调的是,在现阶段,核心业务的核心部分绝不能外包,比如信用卡业务的内部审核,其中包括申请人的批准、信用的审核、催收的策略等,银行如果不能控制这些业务,就会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

(3)通过价值链分析进行BPO的实例——德意志银行

以上基于价值链的业务流程分析只是针对一般银行而言,而现实中,每个银行的经营战略、竞争策略不同,业务能力、发展阶段有别,内部规模、外部环境有差异,可能所选择的外包业务也不同。银行应按照自身价值链的构成和发展战略,进行BPO。这里以德意志银行为例。德意志银行进行外包模式的探索时,把可能外包的流程分为三个层次:实用流程、非核心流程、核心共性流程。

实用流程包括市场数据传递、呼叫中心、数据中心等IT基础设施,网络和计算机服务等。这些流程外包的服务成本通常基于使用量计算,这使德意志银行各业务单元都能根据预算的使用量和市场容量灵活使用外包服务。非核心流程包括薪酬支付、结账单输出、采购、人力资源和会计。这些都适合于采用外包或内部共享服务进行。核心共性流程包括零售支付转账、支票处理、证券结算和ATM运行等,这些业务可以通过银行所参与的行业组织进行处理。德意志银行的这三个外包业务层次都有不同的理念。实用流程的外包是为了将银行的固定成本转化为变动成本;非核心流程的外包是为了在给定的价格下获取清晰明确的服务水平;而核心共性流程的外包通常需要银行进行一些投入,德意志银行力图通过核心共性流程的外包建立一个监管模型,以控制成本和行业组织的发展方向。

为了聚焦核心流程,德意志银行定义了核心全球流程,如风险管理和控制、客户关系管理等。随后围绕这些核心流程构建了整合的IT和运营基础设施,使这些流程能在各个业务单元间实现无缝运作。通过BPO,德意志银行提搞了适应能力,能迅速对变化或异常情况做出反应①。

2005年,德意志银行又开始检讨自己的外包模式,因为该行发现外包公司分散各地,不具备连续性,组织结构复杂,使银行成本增加,风险提高,缺乏规模上的灵活性。于是德意志银行站在战略的高度做出调整,将外包业务集中在印度和菲律宾,注重人才的管理,签订明确的质量保证协议,建立起标准化、集中化和统一化的外包业务流程。

可见,随着业务流程的演进和经营环境的变化,银行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也在动态中变化,银行只有不断检讨自己的价值链,不断审视自己的外包模式,

①比如,在9·11事件发生世界贸易中心遭袭时,德意志银行在纽约的设施全部被毁。但是,就在同一天,该行还与美国联邦储备当局进行了超过3000亿美元的结算。之所以能成功做到这点,是因为德意志银行的全球现金管理流程使其能在纽约的运作快速转换到其位于爱尔兰的设备上。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变革历程及展望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的主体,其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全局。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历程看,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全面改革已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新一轮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具有诸多显著特点。商业银行金融活动全球化、组织机构虚拟化、业务经营全能化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商业银行;变革历程;发展趋势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支持经济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银行业的主体,中国商业银行的体制创新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或阶段。1979~1993年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诞生和成长期,在这个时期,与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商品和市场转化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基本形成;1994~1997年是中国现代化的商业银行实质性建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通过将金融管理任务、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剥离,为专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创造了条件;1997年~2003年是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体系实现了分离,不良贷款问题开始得到解决,政府控制银行和银行财政化经营机制开始扭转;2003年至今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时期,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并上市实施产权多元化,市场化经营和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一)1979-1993年:基本建成多元化金融业组织体系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的银行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既承担了“中央银行”的管理职能,集中管理和分配资金,又从事“商业银行”活动,办理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业务,集现金中心、结算中心和信贷中心于一体。这种银行体制承袭了前苏联的银行体制模式,具有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特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着手改革原有的银行体制。由于当时整个社会处在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初始阶段,我国金融体制迫切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单一银行体制不再适应经济改革开放对金融业的需求,经济和社会呼吁银行体系的多元化和金融业大发展;二是,刚刚诞生的专业银行带有的强烈政府行政色彩与放开搞活的改革要求不相适应,改革要求银行自身走出政府行政序列进入市场;三是,经济改革呼唤金融市场的成立,金融市场建设亟待“零”的突破。在此期间,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改革发展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促成了中国金融市场的萌芽和银行间竞争的发端。 1979年2月,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1979年3月,专营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同年3月、8月又先后批准建立了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83年国务院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负责领导和管理全国的金融事业。同月,已开展基建和拨改贷业务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脱离财政部,正式归入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金融体系。1984年1月,组建专门从事信贷和储蓄业务的中国工商银行。自此,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建议 叶松盛 摘要: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已逐渐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如何创新盈利模式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盈利模式单一、业务品种较少、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因素主要有利率市场化、客户金融需求多元化、金融托媒现象加剧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盈利模式利率市场化金融托媒中间业务 2011 年,我国商业银行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0412亿元,比2010年增加2775亿元,同比增长36.3%。在实现利润高速增长的同时,商业银行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如何解决商业银行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盈利模式构建问题,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工作。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以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财务收支结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有利差主导型和非利差主导型两种模式,前者是以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基础,而后者则与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混业经营模式的发展相关。目前我国还处在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阶段,从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盈利模式比较单一,传统业务占主导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现状体现为两个主体:一是收入总额中以利差收入为主体;二是利差收入中批发业务占主体。这是由于各家商业银行运用资金的渠道极为有限,主要通过发放贷款、上存存款金融机构往来等渠道来运用资金,由此决定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单一。根据实际情况,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在50%左右,与之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较小,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商业银行综合改革

商业银行综合改革 一、保持国有商业银行的稳步健康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 定的客观要求 国有商业银行不但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也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自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成立以来的20年里,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开放中持续发展壮大,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 了巨大贡献,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主要吸纳者。根据中 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截至2003年9月末,国有商业银行吸收的居民储 蓄存款占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储蓄存款的66.47%.长期以来,即使是在前几年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困难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一直 保持着较高的流动性,有效地保证了储蓄存款的自由兑取。保持国有 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系国家的政 治稳定和社会安宁,丝毫不可轻视。 (二)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经济建设资金的主要供应者。根据中国人 民银行的统计,截至2003年9月末,国有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占全部 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的56.15%.国有商业银行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来源。根据年报统计,截至2002年末, 国有商业银行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84000多亿元(合并报表数据), 如果加上剥离到资产管理公司的14000亿元贷款,则贷款总额达到近 10万亿元。保持国有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资金保障。 (三)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经济单位之间资金结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据统计,国有商业银行办理的结算业务占全部金融机构结算业务的80%.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电子汇兑系统,一笔汇款只要几个小时就可到账,极大地加快了社会资金的周转 速度,促动了商品的流转,便利了单位和个人的经济生活。保持国有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组建始于1995年,1995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通知》,决定在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组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取名为“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3月,统一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2006年到2010年,城商行数量持续增增加,至2010年达到最大(147家)。 通过处置不良资产、补充资本金、计提拨备,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系统,城商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渐成为国内银行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下面就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现状作简要分析。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来源于原城市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是在原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由地方政府、城市企业和居民投资入股组建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是由众多法人机构合并形成的一级法人单位,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1995年7月,以深圳城市合作银行正式成立为起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舞台上开始了它的历程。截至2011年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总计144家,城商行资产总额为9.98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21.7%;负债

总额为9.32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26.5%;所有者权益总额为0.66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37.7%(图1、图2、图3)。这期间,城市商业银行既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又背负了沉重负担,暴露出诸多问题。从功能上讲,城市商业银行是商业性金融服务机构,因此,它首先应该具备商业银行的一般特点。同时,由于自身独特的发展过程,城市商业银行又有它自己独有的特点,这就是: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是地方性商业银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 图1:2003-2011年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及其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比重 图2:2003-2011年城市商业银行负债总额及其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负债总额的比重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效、问题与前景(一)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效、问题与前景(一) 内容摘要: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深化金融体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有零散的改革措施不仅无法有效地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存量问题,更无法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增量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成功改革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最终提高民众的福祉,它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注资、股份制改革与上市只是通过银行改革实现终极目标的有效方式。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问题改革一、导言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有两件事情令世界瞩目,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忧的是中国取得成就的同时伴随着中国金融业的改革滞后,并且潜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制约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其核心表现是中国银行体系积聚的大量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逐步建立起了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截止2004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三家政策性银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十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2家城市商业银行和若干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银行存贷款保持快速增长,银行提供的金融工具与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银行体系保持了总体稳定,没有出现过严重的银行危机等问题。不过,中国国有银行体系积累了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大量风险,其自身成为不利于中国经济长期稳定持续增长的引爆器。银行部门的不法行为、银行体系的巨额不良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改善公司治理、有效处置不良贷款,

以及避免产生新的不良贷款等重大问题给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提出了挑战。银行改革进程缓慢和以往改革措施不配套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体系乃至整个银行体系问题的解决及其成效,制约了中国向潜在最优经济增长的转化。“如果不深入改革,以解决问题的根源,那么银行系统势必会在将来造成新的混乱局面。” 尽管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对商业银行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指明了方向。但是如何实现宏大的改革目标仍旧是一个问题。因此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问题在中国加入WTO的后过渡期结束后开放金融业参预全球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二、银行业改革:文献回顾 1.银行功能 Arrow-Debreu-Mackenzie(ADM)模型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金融中介没有存在的必要。金融中介的存在只是因为现实中的交易成本巨大,信息不对称也较为严重。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存在道德危害(moralhazard)与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所以金融中介可能会优于金融市场,因为中介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可以复制市场的某些功能,可以签订长期激励合约。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都认为,除了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外,技术进步与资本集聚是经济增长另外两个重要推动力。金融体系之所以在经济增长中起重要作用是因为它们能为资

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问题研究

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问题研究 商业银行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更是国家金融系统的核心,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然而,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国的银行业也暴露出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产权结构单一、缺乏有力的治理机制和激励制度、贷款风险难以控制等诸多方面。这些问题和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国家的国情特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在现有的西方成熟的银行管理理论中很难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要解决我国银行业现有的问题,必须结合我国经济体系和银行业的特点,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市场化理论。对此,本文从产权、治理、风险、评估、监管五个方面对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具体内容如下:文章的第二章给出了商业银行市场化的基本要义,并从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化、业务经营的市场化、经营体制的市场化、业务创新的市场化、服务的市场化五个方面对金融及银行业市场化进行了阐述。而后,文章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化历程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在简要的介绍一般产权理论的基础上,文章在第三章中对我国银行业产权制度概况、制度特征和产权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银行业的产权制度改革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 进而,文章应用超产权理论框架,对银行产权、竞争、治理机制和绩效相互关系进行论述。建立了一个银行超产权数理模型,设计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理想模型,并且据此提出了商业银行改革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文章在第四章中对我国银行业治理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商业银行治理的基本概念,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现状,并给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完善治理结构的基本构想与改进措施。文章的第五章对银行风险分析的理论、方法与模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分析了银行风险分析的一般理论和银行风险转移机制,并着重对我国现有金融体制下信贷风险的形成机理和银行不良资产结构变化的Markov过程进行了研究。在第六章中,文章从治理结构、核心竞争力、银行效率三个方面入手,对商业银行的评估方法做了研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并给出了计算实例。文章的第七章中对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监管模式做了概要的介绍。

欧洲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改革方向与启示

建立一个合适的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业务运作能够有效运转的基本前提,不同的业务发展战略可以用不同的组织架构来匹配。为了准确地把握国际银行业的最新动态,为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调整和改革提供参考,我们最近专门访问了欧洲国家一些世界著名的商业银行,包括德意志银行、德国商业银行、瑞士联合银行(BUS)、瑞士信贷银行和格兰皇家银行等,对它们的组织架构及改革动态进行了专题考察。 一、欧洲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改革的基本趋势 最近10年,欧洲商业银行在业务运行模式上都作了很大改革,在组织架构的设置与调整上,存在三个基本的趋势: 第一,随着市场的发展,西方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在不断地变化和调整。 第二,银行组织架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跟随市场需求,根据更好地适应客户需要、更有效地节省成本和更有效率地组织推动等原则去确立自己的管理体制,而不是简单的“客户驱动”或“产品驱动”。 第三,在组织架构的调整上,基本的趋势是业务线的调整愈来愈综合、愈来愈简单,过去众多的业务部门都在向两类业务线靠拢:一是商业银行业务,二是投资银行业务,也即一般意义上的零售金融业务和批发金融业务。 从这次访问的情况来看,我们所到访的几家银行在最近几年都在不约而同地改组其组织架构和相应的业务流程,这种现象的背后一定有其经营理念和管理哲学的变化在支撑。 银行的业务如何组织、部门如何设置,实际上大的原则是两个,一是按地区来组织和推动,一是按业务系统来组织和推动。前者是一种横向管理模式,以分行为运作中心,后者是一种纵向管理模式,以总行部门为运行和指挥中心。 过去的银行业,无论是欧洲还是美洲,或者亚洲,几乎无一例外地以地区为中心、以分行为主导,而现在的趋势则几乎完全颠倒过来,改变为以业务战线为主线,强调银行的系统管理,分行的职能被大大弱化,总行业务部门的管理则得到极大的强化。 美国银行业从25年前开始这种改变,欧洲银行业大概从10年前开始这种转变。从银行组织架构的演变趋势上看,欧洲银行是在跟随美国银行业,但从银行业综合化发展趋势上看,则是美国银行业在追随欧洲银行业。 现在,凡是大的银行,特别是国际性的跨国银行,在组织架构设立的思路上都已经转变过来。当然,那些规模小、经营围和活动地域很受局限的社区银行,像信用社、储蓄银行、住房信贷银行等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二、欧洲商业银行组织架构重组的主导思想 从总体上看,欧洲商业银行目前的组织架构可以从总分行制、地区总部制、三大部门系统、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以业务系统为重心来构建等若干侧面来描述。

谈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瓶颈及应对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77540475.html, 谈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瓶颈及应对措施 作者:高丽丽 来源:《企业文化·中旬刊》2013年第11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商业银行为主,其各类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 金融体系,商业银行面临着更进一步的改革深化,挑战与机遇并存。进入21世纪,我国银行业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自由化、信息化发展的影响和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14年伴随着国家有关商业银行改革政策的出台和网络金融的进一步兴起,商业银行的 发展遭遇了一系列困难。这就有必要对我国商业银行体制的现状及如何发展作一些分析。本文从不同方面讨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瓶颈,并就此提出应对措施,讲述商业银行下一步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发展瓶颈;中间业务;网络金融;利率市场化 引言:2014年伊始,我国的商业银行又一次拉开了改革的大幕,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商 业银行到底会走向何处,现在还不得而知。 一、商业银行的定义 商业银行(CommercialBank)是指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它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信用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商业银行存贷业务在金融体系的存贷业务中占最大比重,是企业贷款的主要供应者,它的业务活动影响着企业经营的方向和规模,业务范围非常广泛,并同其他金融机构发生密切联系;它们通过办理非现金结算加速了货币的周转,起着创造存款货币的作用;它们为客户提供多种服务,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了便利。虽然商业银行同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已日趋消失,但在许多方面是其他金融机构所不能替代的,仍是银行体系的基本环节。因此对商业银行的研究仍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瓶颈 2014年开始我国将正式施行商业银行破产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一方面,商业银行破产 制度使银行失去了财政的庇护,商业银行再也不能指望国家为其坏账买单;存款保险制度也使得公众的存款损失风险大大降低,维护了公众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存款保险制度使得公众在选择商业银行时仅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对风险的衡量,这当然也会使得商业银行激进地选择高风险经营,盲目扩大负债经营规模,投资高风险产业,也加剧了商业银行的破产风险。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催生了互联网金融,支付宝、余额宝如雨后春笋般的兴起。最近,阿里巴巴的余额宝以其便利、高利迅速虏获了一大批人。把钱存进银行,选择活期存款,利息太

2005年中国最大50家商业银行排名

2005年中国最大50家商业银行排名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课题组 依据2005年末的所有者权益数据,我们对中国的145家商业银行 (包括4家国有独资或控股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17家城市商业银行和12家农村商业银行)进行了排名,排出了最大的50家商业银行;同时还列出了这些银行2005年末的总资产排名,以及相应的税前利润、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和资本资产比等指标。此次入围的 50家银行包括4 家国有独资或控股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29家城市商业银行和5家农村商业银行。 一、总体数据分析 2005年中国政府加强 宏观调控, 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 万亿元,增长率为9.9%。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0.02 万亿元,增长18.2%,各项贷款余额20.7 万亿元,增长12.8%。银行间市场利率基本平稳。中国各级政府加快了银行业的改革,许多银行获得政府或民间资本的注资,或者引入了境外战略投资者,或者进行了资产重组以及其他一系列改革。银行业信息透明度有所增强,外在监督所能起到的作用也在增大。在这种情况下,2005年,中国最大的50家银行取得了 5年来最好的成绩。 排名表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商业银行依然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所有者权益总额、总资产和税前利润的增长率分别是:32.62%、 20.22%和89.27%,是近5年来唯一的3个指标均有大幅度增长的年份。

同样,在2005年我国50家大银行的税前平均资本利润率和平均资产利润率也取得了5年来的最好水平,资本利润率达到了创纪录的 23.12%。 2005年按照所有者权益,中国商业银行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7.64,-0.32,-4.02%)和中国银行(6.69,-0.26,-3.74%);按照总资产排名,前三位依次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 ——所有者权益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 在经历了2004年所有者权益的下滑后,2005年入围银行的所有者权益总额比2004 年增长了32.62%,达到了11316.62亿元。所有者权益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2005年多家银行进行了增资扩股或进行了资产置换,补充了资本金;另一方面, 2005年入围的50家银行均实现了税前盈利,大部分银行用部分净利润充实了所有者权益。 2005年最大50家银行的一个特点就是多家银行进行了增资扩股。有13家银行的所有者权益增长超过了50%,16家银行所有者权益增长超过了 30%,21家银行所有者权益增长超过了20%,没有银行出现所有者权益负增长的情况(光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的所有者权益增长率为2003年数据,合肥市商业银行为2004年数据)。排除5家新入围的农村商业银行后,共有14家银行进行了增资扩股。其中,中国建设银行2005年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融资92亿美元,同时还引入了美国银行和新加坡淡马锡投资控股公司两家战略投资者,充实了资本金。交通银行亦于2005年在香港上市,募集资金168 亿港元,充实了资本金。杭州市商业银行股本增长主要来源于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澳洲联邦银行入股2.5亿股,共募集资金6.25亿元,全部用于充实资本金。北京银行的资本增长也主要来源于增资扩股,报告期末完成第四

商业银行改革的战略思路(一)

商业银行改革的战略思路(一) 在国有银行上市改制的大幕拉开后,政府与各界似乎都看到了银行改革成功的曙光。然而,2006年的经济运行开始出现更加复杂的局面,一方面商业银行信贷扩张冲动的内在机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与政府调控经济过热的宏观政策往往存在冲突,另一方面银行体系改革中的深层矛盾逐渐凸现,同时外资银行介入的竞争压力也接踵而至。在面临内外压力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改革应该如何突围呢?我们认为,有以下两大战略思路值得重视。 其一,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应针对信贷扩张的动因,全面创新业务模式和经营机制 我们看到,上半年中国经济高位增长,两大推动因素是信贷和投资。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冲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上市成功后的建行尤其突出。前段时间穆迪对2005年中资银行财务实力评价较低的原因,也是看到了宏观紧缩政策下,商业银行信贷扩张压力可能带来不良率提高。应该注意,我们不能说信贷扩张与银行上市之间有简单的正相关关系,因为这是现有金融体制下所有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的现象,只能说是,商业银行的上市,如果强化了刺激信贷扩张的某些动因,将会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就国际经验来看,目前国外商业银行已经逐渐形成了中间业务为主,信贷业务为辅的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的银行非利息收入快速增长,对银行总收入的贡献多在30%以上,有的超过

了50%,甚至70%以上。国外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情况,是与其逐渐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发展阶段相对应,也是与其金融自由化与金融深化发展到了较高阶段相对应的。而在当前中国特定历史阶段,以利息收入业务为主的情况还难以在短期内改变,但应向国际看齐,在业务创新与制度设计上做好战略改革与转变的准备。 就此,笔者认为上市只是银行改革的起点,在制度、技术、管理等方面全面创新商业银行业务运行模式,才能促使其走出信贷扩张怪圈。一是创造发展银行中间业务的条件。一方面,应以专门机构协调中间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如规范中间业务收费,制定合理的银行中间业务收费标准,也要建立健全银行的各项服务功能,并且增加科技投入,创造发展中间业务的硬件环境。另一方面,银行所提供的中间产品最大的差别就是它所提供的服务和为客户创造的便利,只有适合客户需要的产品才有存在的必要和发展的可能,而银行也只有拥有了这样的产品才能赢得客户,因此要努力推进产品创新。此外,银行还要注重以推销消费品的方式推销金融产品,通过市场营销来使客户理解新产品,并实现金融产品“供给创造需求”的途径。 二是真正促进经营管理与内控机制的优化。经营机制改革仍然是商业银行永远的主题,目前部分银行进行股改和上市,确实是银行改革迈出的一大步,但是也要看到,对银行治理长期的真正压力主要来自于机构战略投资者和大股东,当前上市银行治理结构中该类主体的作用还十分有限。银行海外上市的背后,往往是投资者对于“中国概念”和“政

中国商业银行的监管问题分析

中国商业银行的监管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到了关键时期,因此,对商业银行的监管研究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商业银行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商业银行监管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可行性解决方案。 关键词:商业银行;监管问题;研究 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是规模最大、业务范围最广泛的金融机构,是银行体系中的主体,商业银行对社会经济发展及金融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适时地对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具有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监管的特点、目标及原则 商业银行是从事“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它的经营活动广泛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国家金融体系的主体,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对于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商业银行监管包括两大目标:保证银行的稳定经营和健康发展,维护金融秩序,确保广大民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从储户利益来讲,是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尤其是存款人的利益。 商业银行监管的原则在于:第一,依法监管与严格执法原则。第二,综合性与系统性监管原则。第三,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第四,有机统一原则。第五,监管适度与竞争适度原则。 二、商业银行监管的理论依据 (一)金额脆弱说 银行业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难以配合,存款者很难准确监测和评估个别银行的财务状况,一旦存款者对银行安全产生怀疑时,就会提走资金,由此形成的银行挤兑可能蔓延到有清偿能力的银行,甚至导致整个银行体系的崩溃。银行业具有的内在不稳定性造成银行的脆弱性,银行的脆弱性决定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 (二)公共利益说 由于金融的负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不完全信息将导致贷款者注重长期客户关系,而影响了信贷资金流向收益较低的借款者,降低信贷市场分配资金的效率。 三、商业银行监管的必要性

国有商业银行的三十年改革之路

国有商业银行的三十年改革之路 内容摘要:邓小平同志1991年视察上海的时候曾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满盘皆活。”这段话言简意赅地点明了金融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手段。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对改革的尝试也从未停止过。2003年,当国有商业银行开始股份制改革之旅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强调:“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改革。”以上种种,皆可验证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本文的主要宗旨在于回顾国有商业银行自1978年以来走过的三十多年的改革之路,以此来思考国有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化商业化股份制改革 正文: 一、引言 有人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有两件事令世人瞩目,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水平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世界地位日益显著,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日新月异,呈现出一派繁荣兴盛、和平崛起的美好图景。忧的是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金融业的改革却相对滞后,并且潜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制约了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其核心表现就是由于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不完善而积聚的大量风险。因此,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显得刻不容缓,当然我们首先必须认清我国商业银行在不同阶段所存在的弊病,然后依据相应阶段的社会经济环境,对症下药,才能使我国的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跟上时代的步伐,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契合,相协调。 二、改革开放前国有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 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间,我国所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在“大一统”体制下,没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分别,甚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社会上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金融机构。作为唯一的一家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既承担了“中央银行”的职能,即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对金融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和提供支付清算服务;而与此同时,它又从事着“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负责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集现金中心、结算中心、信贷中心为一身。因此,从银行机构设置上来看,国家对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完全没有区分,更不存在银行间的竞争关系;从银行业务上来看,薛暮桥曾经指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所有基本建设投资都由财政拨款,连定额流动资金也靠财政拨款。银行只承担产品周转中所需流动资金贷款。银行还代管财政收支款项,几乎成为财政部的出纳机构。 [1]原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秦池江也回忆说:“金融体制形成了全国大一统,实质是什么呢?完全用国家的计划分配来取代市场经济,取代原来的城乡互助交流。银行的信贷制度完全受政策和计划的限制,而且要监督企业的资金,所有资金都要通过银行有关部门同意。”可以见得,在这种体制里面,企业失去了应有的活力,经济效率也变得低下。秦池江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教学文案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的 发展历史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商业银行是随着近代西方经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产物。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不存在银行等近现代金融机构。中国出现近代化的银行始于鸦片战争之后。 一、起步阶段(1840—1897年) 1.银行业发展概况 (1)第一家近代银行:1847年,英国丽如银行分行——第一家在华设立的外国银行。 (2)在华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的兴起 19世纪后期,在中国活跃着多家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形成外商银行独大的局面。如:汇丰银行、中华汇理银行、法兰西银行、德华银行等等。(3)传统金融机构与近代金融机构并存。钱庄、票号等类似银行的传统金融机构与在华外国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并存。 2.影响 对中国传统金融业造成巨大冲击,虽是帝国主义在华攫取经济特权和经济利益的工具,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银行业的近代化,近代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开始影响中国金融业。 二、发展、兴起、受冲击及遇危机阶段(1897—1949年) (一)第一家中国人自办银行的出现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中国通商银行。 官督商办,官僚资本与商人资本共同入股。 组织管理与营业规则参照外商银行,设立董事会,在全国各地开设分行。 被清王朝朝廷许可发行银两、代收库银、整理币制。不是纯粹的商业银行。 (二)华商银行、外国银行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 1.因不适应历史发展,票号已消失。钱庄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仍然存在。 2.多家华商银行设立:大清银行设立,中国通商银行转型为纯粹的商业银行。1908年,设立交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均采取官督商办、官僚资本与商人资本共同入股的形式。众多私营商业银行的设立。 (三)华商银行的兴起和中国银行业的繁荣 1.四大国有银行的形成 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为基本骨架,四大银行为专职商业银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控制国有金融业。 2.私营银行的快速成长(1920年—1930年) 民族工业崛起,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私营银行以“北四行”和“南三行”为代表,官商合办银行以“小四行”为代表。 “北四行”是指1917年成立的金城银行、1915年成立的盐业银行、1921年成立的中南银行和1919年成立的大陆银行,与北洋军阀均有一定的渊源,均以华北为业务重心,并曾一度开展广泛的协作,合办“四行储蓄会”和“四行准备库”,联合发行钞票。 “南三行”是指1915年成立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07年成立的浙江兴业银行和1909年成立的浙江实业银行,后两家均为清末浙江地方金融力量组建。

中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

中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从中国商业银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出发,进行简要解析,进而对未来几年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其中有些趋势已经相当明朗,并开始付诸实践;有些则仅端倪初现,仍不清晰。我们所要做的,是以新的角度审视这些趋势,并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一些供同业参考的思路,以期对商业银行改革发展有所裨益。本文又对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了详细阐述,以附和现在的商业发展形势。 关键词:商业银行发展趋势综合经营经营战略 一、中国商业银行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商业银行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在向现代金融制度迈进和缩小与国外发展比较健全的商业银行体制之间的差距过程中,还有不少障碍要消除,还有不少瓶颈要疏通。 在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体系中,尽管有100多家中资银行,但能跻身于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只有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极少数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无论是资本规模还是资产规模都普遍弱小。显然,这种非均衡的银行体系结构不利于我国银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就我国进入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银行数量而言,不仅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无法相比,而且不能与东南亚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甚至比我国的香港和台湾还少。 (一)商业银行之间发展不均衡,银行业市场结构呈现比较明显的垄断特征,市场竞争还不太充分。 (二)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不足,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相对较弱。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目前仍处于传统金融业务阶段,未能完全实现向现代金融业务的转变。 总体而言,与发达国家的银行业比较,我国银行业整体上呈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大而不强”,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强不大”的发展格局,并存在着许多抑制我国银行业综合竞争能力提高的问题。面对世界银行业的巨大变革并基于我国经济上的客观现实,迅速缩小与世界银行业发展的差距,加快中国银行业全面融入国际金融社会的步伐,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重心。 二、中国商业银行发展趋势的整体思路 中国的商业银行必须放眼全球,认清未来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深化改革、谋求更大发展而整理思路:(一)重组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实现商业银行的均衡发展;(二)推动我

中国工商银行是中国五大银行之首.精讲

中国工商银行是中国五大银行之首,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拥有中国最大的客户群,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是中国最大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基本任务是依据国家的法律和法规,通过国内外开展融资活动筹集社会资金,加强信贷资金管理,支持企业生产和技术改造,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该行是在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同时,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的专业银行。中国内地规模最大的银行。《金融时报》列出中国工商银行全球企业500大排行榜第9位。《欧洲货币》和英国的《银行家》杂志以所有权益排序,工商银行列为全球1,000家大银行第6位。 工商银行是中国最大公司银行,截至2010年末,拥有412万公司客户。 公司业务优势 中国银行的业务范围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和航空租赁,旗下有中银香港、中银国际、中银保险等控股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为个人和公司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中国银行作为中国国际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银行,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及37个国家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主要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包括公司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等多项业务。2013年7月,英国《银行家》(The Banker)杂志公布了2013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位居第9位,与2012年排名一致。 以商业银行为核心、多元化服务、海内外一体化发展的大型跨国银行 跨境业务优势货币兑换境外支付等优势 中国农业银行 面向三农,服务城乡 农业信贷,个人薪资保障贷款贷款业务优势 中国建设银行 个人住房保障性贷款 欧元清算和汇款业务:分行依托强大的系统网络,提供专业高效的欧元清算服务 国家基本建设预算拨款和企业自筹资金拨付,监督资金合理使用,对施工企业发放短期贷款,办理基本业务结算业务的职责 管理建设资金 住房建设类贷款,施工企业贷款优势 交通银行 综合性优势 是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 底下控股的银行机构多 为首家在台湾设立机构的大陆银行 业务发展均衡,综合指数高 兴业银行 短期周转贷款,个体户经营贷款 贷款门槛较低便利 1、申请简便,审批快捷简化贷款申请手续,申请资料齐全,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助客户把握商机。 2、一次授信,循环使用单次授信期限可达10年,授信期限内,额度循

浅谈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浅谈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商业银行迅速变革,金融自由化、电子化和信息化全面发展,中国商业银行业的演变,渐进的经济金融体制改革。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和改革历程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阶段式向前推进的。我曾在不同场合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历史阶段进行过分析。二十多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984-1994年的专业化改革阶段 1984年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1984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中国工商银行,加上专营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和原行使财政职能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以及1979年恢复的中国农业银行,这四家银行成为国家专业银行,人民银行则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自此,中国形成了各司其职的二元银行体制。 (二)1994-2003年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阶段 1994年,国家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实现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1995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明确国有商业银行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至此,四家专业银行从法律上定位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同年11月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随后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中央财政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专门用于补充四家银行资本金;将13939亿元资产剥离给新成立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取消贷款规模,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强化法人管理、绩效考核等。 这一阶段,许多先进理念和方法开始引入,经营绩效和风险内控机制逐步建立,外部行政干预明显弱化。但就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在梳理内外部关系、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处置不良资产等层面上进行,尚未触及到体制等深层次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趋势及改革重点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国内的资金流、客户流和信息流将发生跨国界的流动,这意味着我国的金融市场将成为一个面向全球的开放市场。因此面对“入世”后各方面的挑战,国内商业银行将加快调整发展战略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其他商业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更进一步的改革深化,挑战与机遇并存,这就有必要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制的现状及如何发展作一些分析。本文从不同方面讨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并就此提出改革重点,讲述商业银行下一步改革的具体措施和目标。 关键字:商业银行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改革重点

1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在短短20年里取得了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了市场化的金融体系,而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的发展对金融体系的改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我国银行业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自由化、信息化发展的影响和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入世以后,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趋向倍受关注。因此,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和改革的趋势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间业务仍存在创新不够、产品档次不高等问题。因此,改革商业银行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进一步加大中间业务创新力度,推动中间业务发展。 2 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商业银行在银行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信用活动中占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商业银行存贷业务在银行体系的存贷业务中占最大比重,是企业贷款的主要供应者,它的业务活动影响着企业经营的方向和规模,业务范围非常广泛,并同其他金融机构发生密切联系;它们通过办理非现金结算加速了货币的周转,起着创造存款货币的作用;它们为客户提供多种服务,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了便利。虽然商业银行同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已日趋消失,但在许多方面是其他金融机构所不能替代的,仍是银行体系的基本环节。 下面是五大商业银行1998年和2009年营业状况的对比。 表1 1998年我国五大商业银行状况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8年卷) 表2 2009年我国五大商业银行状况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10》 根据以上两表的数据,我们将资本总额和存款分别进行时间上的对比,观察1998到2009这12年间五大商业银行资本总额和存款的增长态势,得出了下表的结果

2016全国银行排名

(以核心一级资本净额排序)排名机构名称1 中国工商银行2 中国建设银行3 中国银行4 中国农业银行5 交通银行6 招商银行7 中信银行8 中国民生银行9 兴业银行10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11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12 中国光大银行13 平安银行14 华夏银行15 北京银行16 广发银行17 上海银行18 江苏银行19 恒丰银行20 浙商银行21 南京银行22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23 盛京银行24 徽商银行25 宁波银行26 上海农商银行27 北京农商银行28 渤海银行29 广州农商银行30 哈尔滨银行31 中原银行32 天津银行33 杭州银行34 成都农商银行35 厦门国际银行36 包商银行37 锦州银行38 昆仑银行39 顺德农商银行40 重庆银行41 东莞农村商业银行42 成都银行43 天津农商银行44 吉林银行45 江西银行46 广州银行47 大连银行48 长沙银行49 郑州银行50 苏州银行51 青岛银行52 汉口银行53 深圳农村商业银行54 河北银行55 东莞银行56 武汉农村商业银行57 西安银行58 贵阳银行59 富滇银行60 兰州银行61 贵州银行62 青岛农商银行63 江苏江南农村商业银行64 洛阳银行65 九江银行66 华融湘江银行67 甘肃银行68 龙江银行69 杭州联合农村商业银行70 南海农商银行71 广西北部湾银行72 湖北银行73 萧山农商银行74 浙江稠州银行75 广东南粤银行76 吉林九台农村商业银行77 南充市商业银行78 台州银行79 齐鲁银行80 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81 长安银行82 重庆三峡银行83 温州银行84 陕西秦农农村商业银行85 宁夏银行86 威海市商业银行87 晋商银行88 珠海华润银行89 内蒙古银行90 桂林银行91 江苏常熟农村商业银行92 厦门银行93 唐山市商业银行94 阜新银行95 营口银行96 日照银行97 乌鲁木齐银行98 大连农商银行99 江苏江阴农村商业银行10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