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珊瑚药物2

第六章 珊瑚药物2

第四节软珊瑚的萜类化合物

短指软珊瑚

( Sinularia

sp.)柔荑软珊瑚(Nephthea sp.)

Cembranoid

西松烷型

腔肠动物门珊瑚纲八放珊瑚亚纲软

珊瑚目

软珊瑚中发现的萜类化合物主要是2萜类的西松烷型化合物,目前仅从

软珊瑚的一个属sinularia就已经发现了89种。发现的新化合物有275个。主要集中在短指软珊瑚、豆荚软珊瑚、柔荑软珊瑚、肉芝软珊瑚、异

花软珊瑚

软珊瑚的主要二萜类型

新参尼烷型

西松烷型

eunicellin lobane

briacellin

三环倍半萜的作用:细胞毒性

软珊瑚

capnella imbricata

戊烷提取物

层析

capnellene

倍半萜化合物

1 多种结构骨架化合物

2 有多种类型衍生物

3 有细胞毒活性

4 主要来自sinuraria

3 二萜化合物

有细胞毒性,对癌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有内脂环或氧的取代基

4 软珊瑚分离的萜类化合物的活性作用

P-388,KB,A-549,HT-29

Sinulariolide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73) (65)

(72)

16 20

KB癌细胞 0.3

1.1 1

PS癌细胞 0.3

最小有效浓度:ug/ml

软珊瑚Sinularia gonatodes的13C和1H的NMR

碳原子及其质子13CNMR(δ) 1HNMR(δ)

1 129,133d 7.9,1H,s

2 110 s —

3 100 d 6.5,1H,s

4 154 s —

5 129,133d 6.01,111,s

6 132 s

7 40.7 t —2.2,2H,M

8 25 t —2.2,2H,M

9 113 d 5.3,1h,1

10 140 s —

11 146 d 6.7,1h,dd

12 113 t 5.18,1H 5.05,1H

13 168 s 9.8、3H,s

14 18,18.7q 1.94,3H,s

15 18.19q 1.78,3H,s

最新中药学公开课课程:第六章清热药01

第六章清热药 【学习要求】 1.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2、掌握石膏、知母、天花粉、栀子、夏枯草、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板兰根、牛黄、鱼腥草、射干、白头翁、败酱草、青蒿、地骨皮的性能、功效和应用,熟悉配伍和使用特点。 3.了解其它清热药的分类和功效特点。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清热药药性寒凉,按“热者寒之”的原则用于里热证,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及清虚热等功效,达到热清病愈的目的。主要用于温热性疾病、痈肿疮毒、湿热泻痢,及阴虚发热等症所呈现的里热证。 由于发病原因不一,病情变化的阶段不同,以及患者体质的差异,里热证既有气分与血分之分,又有实热与虚热之异。因此,就有多种类型的临床表现。针对热证的不同类型,并根据药物的功效,将清热药分为以下五类:清热泻火药,功能清气分热,用于高热烦渴等气分实热证;清热燥湿药,功能清热燥湿,用于泻痢、黄疸等湿热病证;清热凉血药,功能清解营、血分热邪,用于温病热入营、血证;清热解毒药,功能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疮疡等热毒病证;清虚热药,功能清虚热、退骨蒸,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等虚热证。 应用清热药时,应辨别热证属气分还是血分,属实热还是虚热,并以整个病情来决定主次先后,如有表证的,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气分热兼血分热的,宜气血两清。 本类药物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热证易伤津液,苦寒药物又易化燥伤阴,故阴虚患者亦当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清热药。 使用本类药物,须中病即止,防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热与火均为六淫之一,统属阳邪。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故清热与泻火不可分,凡能清热的药物,大抵皆能泻火。清热泻火药,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主要用于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或神昏谵语,脉象洪大等气分实热证。并且这类药物各有不同的作用部位,分别适用于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热证。 体虚而有里热证时,应注意扶正祛邪,可配伍补虚药同用。 石膏 《本经》 石膏Cypsum为含水硫酸钙的矿石。全年可采挖,除去杂质,研细生用或煅用。 【性味归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与应用】 1.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温热病气分实热证。本品为清肺胃实热的要药。见高热、烦渴、脉洪大等,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若邪热深入,气血两燔,见高热不退、发斑,可配水牛角、丹皮、玄参等清热凉血药,如清瘟败毒饮。胃火上炎的牙痛、头痛,配知母、生地、牛膝等,如玉女煎。肺热咳喘,配麻黄、杏仁等,如麻杏石甘汤。 2.敛疮生肌,用于疮疡溃而不敛、湿疹、水火烫伤等,可单用或配青黛、黄柏等外用。

第六章 神经阻滞麻醉

第六章神经阻滞麻醉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神经丛、神经干周围,暂时阻断其向中枢和外周传导冲动的功能,从而产生局部区域感觉、运动功能的消失,称为神经阻滞麻醉。 第一节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1 适应证 颈部手术如甲状腺腺瘤、囊腺瘤切除术;气管切开术、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甲状舌骨屡等皮肤及皮下浅表手术;颈部椎板减压。 2 禁忌证 呼吸道不能保持通畅的颈部手术;小儿及不合作者均不能选择颈丛阻滞麻醉。 二解剖 颈神经丛分浅丛和深丛,由颈1-4(C l-4)脊神经前支组成。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经过椎动脉后面到达横突尖端,过横突后,这些分支与上下相邻的脊神经分支连接,形成一系列的环。浅丛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从筋膜下穿出至表面,其分支主要支配皮肤和浅表结构;深丛在斜角肌间隙与臂丛神经处于同一水平,并同为椎前筋膜覆盖,主要支配颈部肌肉和其他深部组织。麻醉时浅丛、深丛神经均应给予阻滞,才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颈神经丛阻滞范围包括整个颈部、头的后部、肩及胸上部,犹如披肩样范围。 三操作步骤 (一)穿刺点定位 1 深丛 C2穿刺点在乳突下约1.5 cm、向后约 1cm处;C4穿刺点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会点;C3穿刺点在C2-4连线的中点。 2 浅丛在C4穿刺点。 (二)操作程序根据手术部位选择不同的颈丛阻滞点和局麻药剂量。

1 三点法颈前阻滞法:传统的颈深丛阻滞法。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两上肢自然下垂、紧贴躯干;在肩背部垫一薄枕便于暴露颈部穿刺部位。用记号笔标记C2、C3、C4;消毒铺巾,左手示指尖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7#注射针头依次穿刺;C4横突比较浅、进针2一3 Cm即可触及颈椎横突,患者述有异感更可确认,针尖稍稍退离骨质避免损伤骨膜,左手拇、示、中指固定针头,右手持含局麻药注射器注药,注药前、中、后注意轻轻回抽,观察有无血液或其他回流液;然后再行C2、C3阻滞。浅丛阻滞可在C4深丛阻滞完成后将穿刺针退至皮下组织,突破胸锁乳突肌腹(将胸锁乳突肌提起便于操作)分别向头端及尾端各注人局麻药4一5ml,单侧总量不超过10ml。 2 改良一点法颈丛阻滞法:选C4一点深丛加浅丛阻滞。 (三)局麻药 0.25%布比卡因、0.375%罗哌卡因系长效局麻药,常用于颈深丛阻滞。1%利多卡因维持麻醉作用时间短,较少单独使用,可与0.25%布比卡因或0.375%罗呱卡因配置成混合液用于深丛和浅丛阻滞。 四、意外与并发症 (一)全脊麻 是最严重的并发症,系局麻药误注人蛛网膜下腔,引起脑室内扩散,导致颈脊神经广泛阻滞。 1 症状 注药后立即出现意识消失、呼吸停止、血压下降等症状,甚至心跳骤停。 2 处理 立即面罩加压供氧或紧急气管插管,人工通气;循环支持,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第六章 麻醉解剖学

第六章麻醉解剖学 Ⅰ名词解释 1.颈丛:由第1~4颈神经的前支组成,一次互相吻合成3个神经袢并发出分枝。P141 2.臂丛:由颈5~8及胸1神经的前支组成,颈4及胸2细支有时也有参与,可分为上干、中干和下干。P143/P703 3.声门裂:又称声门,是指两侧声劈和杓状软骨基底部之间的裂隙。为喉腔最狭窄部位,但小儿喉腔呈漏斗状,其最狭窄部位在声门裂下方的环状软骨水平。P155 4.腰丛:由第12胸神经前支、第1~4腰神经前支构成,分支包括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和闭孔神经等。P157 5.骶丛:由腰骶干(L4~5)以及全部骶神经和尾神经的前支组成。P159 6.腋鞘:由颈部的颈深筋膜椎前层向下外方延续包绕腋血管和臂丛构成,也称颈腋管。 P164 Ⅱ选择题 A1/A2型题 1.三叉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其三大分支为: A.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 B.颏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 C.颊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 D.颧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 E.眶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 答案:A 2.面神经由茎乳孔出颅,向前穿入腮腺,先分为上、下两干,再各分为数支并相互交织成丛,最后呈扇形分为多少组分支,支配面肌。 A.3组 B.4组 C.5组 D.6组 E.7组

答案:C 3.颈内动脉营养大脑半球的前2/3和间脑前半部,主要分支有: A.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 B.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脊髓动脉和后交通动脉 C.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后交通动脉 D.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小脑上动脉和后交通动脉 E.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 答案:A 4.喉咽位于喉口和喉的后方,是咽腔的最下部分,在喉口的两侧各有一个深窝,是异物易滞留的部位,气管插管不当时,也易误入此处,称为 A.咽扁桃体窝 B.梨状隐窝, C.腭扁桃体窝 D.隐窝 E.咽隐窝 答案:B 5.有关胸膜顶及肺尖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位于锁骨内l/3的上方 B.其最高点距锁骨上方2~3cm C.在颈根部施行臂丛阻滞麻醉时,可以在锁骨内侧1/3上方进针,不会发生气胸D.行锁骨上臂丛阻滞麻醉时,一般在锁骨中点上方1~1.5cm 进针,但仍有可能发生气胸 E.行颈内静脉穿刺时也有发生气胸的危险 答案:C 6.颈丛的组成 A.颈丛由第l~4颈神经的前支及胸1神经的前支组成 B.颈丛由第l~5颈神经的前支 C.颈丛由第l~6颈神经的前支 D.颈丛由第l~4颈神经的前支组成

最新中药学公开课课程:第六章清热药02

鱼腥草 《名医别录》 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性味归经】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与应用】 1.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用于肺痈咳吐脓血,及肺热咳嗽,痰稠等证。本品寒能泄降,辛以散结,主入肺经,以清肺见长,为治疗痰热壅肺,发为肺痈,咳吐脓血之要药,常与桔梗、芦根、瓜蒌等药同用。治热咳,可配伍黄芩、贝母、知母等药。用于热毒疮疡,本品可解毒消痈,常配伍野菊花、蒲公英、连翘等药;也可捣烂外用。 2.利尿通淋,用于热淋,小便涩痛之证。本品可清热除湿,利尿通淋。可同海金砂、石苇、金钱草等配伍。此外本品又能清热止痢,还可用治湿热泻痢。 【用法用量】煎服,15~25g,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使用注意】本品含挥发油,不宜久煎。 【现代研究】本品主含挥发油及黄酮类成分。具有抗病原微生物、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抗炎、利尿、抗肿瘤等作用。 射干 《本经》 为鸢尾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 (L.) DC. 的根茎。除去苗茎、须根,洗净,晒干,切片。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经。 【功效与应用】 清热解毒,祛痰利咽,用于咽喉肿痛,咳喘痰多。本品苦寒泄降,清热解毒,入肺经,清肺泻火,降气消痰,消肿。治疗咽喉肿痛,可单用,捣汁含咽,或以醋研汁噙,引涎出即可;亦可与黄芩、桔梗、甘草等同用。用于痰热咳喘,常与桑白皮、马兜铃、桔梗等同用,如射干马兜铃汤。若寒痰气喘,咳嗽痰多等症,应与细辛、生姜、半夏等温肺化痰药配伍,如射干麻黄汤。 【用法用量】煎服,3~9g。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或慎用。 【现代研究】本品含鸢尾苷、鸢尾苷元、野鸢尾苷元等。具有抗炎、解热、抗菌等作用。 白头翁 《本经》 为毛莨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 (Bge.) Regel 的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性味归经】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与应用】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本品苦寒降泄,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尤善于清胃肠湿热及血分热毒,为治热毒血痢的良药。可单用,或配伍黄连、黄柏、秦皮同用,如白头翁汤。近年来用本品治疗细菌性痢疾及阿米巴痢疾,均有良好效果。

《中药药理学》第六章清热药授课教案

《中药药理学》第六章清热药授课教案

第六章清热药 第一节概述 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清热药。清热药药性多属寒凉、味苦,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燥湿、清虚热等功效,主要用于热病高热、热痢、痈肿疮疡及阴虚内热等所呈现的各种里热证候。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里热证与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性疾病,特别是伴全身毒血症时的表现相似。一些非感染性疾病也表现里热证候,如某些出血性疾病、头痛眩晕症、过敏性疾病及肿瘤等。 清热药以清解里热见长,不同药物其功效有所侧重,有的以泻火为主,有的以解毒为主,有的以凉血为主等。因此,清热药又分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虚热等五类。 清热药是中药药理学领域中最早系统研究的一类药,对其抗感染作用的认识逐步完善。现代研究证明,其药理作用广泛。 一、主要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可视为外邪,是引起各种感染、炎症性疾病的主要因素。

清热药抗菌谱广,大多数药物和清热药复方对细菌、真菌、病毒、原虫等都有一定的抑制或杀灭作用,其中以清热解毒药和清热燥湿药作用较强。黄连、黄柏等抗菌作用的机理:破坏菌体结构,细胞膜出现皱缩并折入胞浆内;抑制菌体核酸及蛋白质合成;干扰菌体糖代谢等达到抗菌作用。现已明确的具有抗菌作用的成分有小檗碱、绿原酸、异绿原酸、秦皮乙素、苦参碱、连翘脂苷、色胺酮、癸酰乙醛等。清热药的抗菌作用与抗生素的区别。 抗病毒作用较强的有黄柏、黄芩、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等,它们对流感病毒、腺病毒、流行性脑炎病毒、肠道病毒等具有明显的灭活、抑制作用,或抗病毒效价较高。 2.抗毒素病原微生物毒素是其致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清热药有抗病原微生物毒素的作用。用清热药治疗感染性疾病,常可见到毒血症状迅速改善。其解毒方式为降解内毒素,拮抗外毒素和降低细菌毒力。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上的一种粘多糖,可引起机体发热、循环衰竭、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目前绝大多数抗生素对内毒素无效,而一些清热药能对抗其毒性作用,或能直接使内毒素活性降低,以至崩解破坏,抗原性消失,如金银花、蒲公英、穿心莲、黄连、黄芩等有抗内毒素作用。 外毒素是细胞分泌到体外的物质,毒力大,对机体组织有选择性毒性作用。小檗碱可对抗霍乱弧菌外毒素,使腹泻潜伏期延长,腹泻程度减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