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章末过关检测卷4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章末过关检测卷4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章末过关检测卷4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章末过关检测卷4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章末过关检测卷(四)

(第五章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生活在沙漠中的光棍树没有叶子,便于减少蒸腾作用,节省水分,用绿色的茎与枝条代替叶的功能;吃人树的树干呈圆筒状,枝条如蛇样,一旦有动物靠近,枝条便抓住动物,利用其消化液将其消化。光棍树和吃人树分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A.生产者消费者B.生产者生产者

C.消费者生产者D.消费者消费者

答案 A

解析光棍树可用绿色的茎与枝条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为生产者。吃人树以动物为食,为消费者。

2.(2015·黄山模拟)某地的一个生态养殖大棚里,水底爬着螃蟹,水面漂浮着无土栽培的某种蔬菜。蔬菜生长所需的肥料来自螃蟹的排出物。同时,大棚里种了一种特殊的辣椒,还能起到驱虫的作用。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只需输入太阳光能即可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

B.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蔬菜从螃蟹的排出物中获得养分,所以蔬菜也可作为分解者D.该生态系统中螃蟹、蔬菜构成了生物群落,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 B

解析该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人的作用很关键(灌溉、施肥、

除草等),不是只需要输入光能即可维持稳定,所以A项错误;螃蟹排出物中的有机物必须先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才能为蔬菜提供养分,所以C项错误;群落是指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而不是只包含螃蟹、蔬菜这两种生物,所以D项错误;辣椒的驱虫作用利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所以B项正确。

3.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图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共含有7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

B.蜜雀属于次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C.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

D.百劳鸟与袋鼬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答案 D

解析统计食物链时,应从生产者开始一直到最高营养级,题图食物网中共有10条食物链;蜜雀属于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所含有的能量越少;袋鼬可以捕食

百劳鸟,两者又都可以捕食知更鸟和蜜雀,所以它们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4.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淡水湖泊藻类水华频繁发生。近年来,研究者采用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生物修复系统构建后,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A.群落结构

B.生态系统的结构

C.种间关系

D.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的种间关系

答案 D

解析投放鱼类和种植挺水植物后该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关系发生改变,食物链和食物网关系也随之改变,故群落结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都要发生改变,而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的种间关系仍是捕食关系,没有改变。

5.(2015·临川一中联考)如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殖情况。已知种群C是自养生物,且三者之间存在着食物关系,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三种生物之间形成的食物链可表示为C→B→A B.种群B在第5→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与A的增加有关

C.B和A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曲线的振幅越大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图中三个种群个体数变化以及C是自养生物可写出食物链C→B→A,A项正确;种群B在第5→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与A的增加有关,B项正确;B和A都是消费者,其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项正确;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曲线的振幅越小,D项错误。

6.动物为保证食物等生存资源而占据的空间叫领域。下图表示各种鸟类的领域面积与体重、食性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图示中三种鸟类组成一条食物链

B.体重决定领域的大小

C.植食性鸟类能量同化效率高于主要食虫的鸟类

D.体重相等的鸟类领域面积越大,可能其营养级越高

答案 D

解析图中没有反映出三种鸟类的食物关系;食物的种类决定领域的大小;根据能量的传递规律,同化效率一般都维持在10%-20%,与鸟的食性无关;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传递到该营养级的能量就越少,故体重相等的鸟类领域面积较大是为了获得较多的食物。

7.下列哪项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且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A.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增殖分化

B.猎捕食物时,工蚁之间通过触角接触交流信息

C.雄性园丁鸟在自己的“庭院”里不停唱歌跳舞,吸引雌鸟的到来

D.跳羚擅长使用“小牛跳跃”的特殊方式吓跑追赶它们的敌人答案 C

解析有利于种群繁衍的信息传递发生在同一种群内部雌、雄个体之间,故C项符合。A项属于同一个体内细胞间的信息传递,B项只是工蚁之间的信息交流,D项的信息传递发生在不同的物种之间。

8.如图是一般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能量主要是以太阳能的形式在生态系统内部传递

B.组分1、2、3分别代表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

C.在一个幼苗茁壮成长的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出量和输入量相等

D.如果组分1是生产者,那么组分1代表的一定是绿色植物

答案 B

解析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能,并被生产者固定为化学能,在生态系统内主要以化学能的形式传递,A项错误;由图可知,组分1为起点,组分1和3都指向组分2,说

明组分1、2、3分别代表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B项正确;一个正在茁壮成长的农田生态系统,其输入量应大于输出量,C项错误;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和蓝藻等,D项错误。

9.对于一个封闭的水族箱生态系统来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应尽量增加水族箱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水族箱应放在每天都能照射到强光的地方,保证能量源源不断地输入生态系统

C.水族箱生物群落起初比较简单,演替必定使其变得越来越复杂

D.这种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存在的时间可能很短暂答案 D

解析水族箱生态系统是小型人工生态系统,由于空间等资源有限,水族箱中投放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宜过多。由于该生态系统对温度的调节能力较弱,因此,水族箱不能放在强光下,以免水温迅速升高,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动。由于水族箱中的生物繁殖能力、食物、空间等受到了限制,生物种类相对较少,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弱,因此,该生物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减少,最终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10.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设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

约消耗植物()

A.10千克B.28千克

C.100千克D.280千克

答案 D

解析人获取能量来源的食物链构成有:①植物→羊→小型肉食动物→人;②植物→羊→人;③植物→人。根据能量传递效率原理,由①知:1/4÷10%÷10%÷10%=250 kg;由②知:1/4÷10%÷10%=25 kg;由③知:1/2÷10%=5 kg。

11.下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五个种群(存在着营养关系)的能量调查情况,图①-④是根据该表数据做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与表中数据不相符合的是()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①④

答案 A

解析戊的能量最多,属于生产者,乙、丙的能量相差不大,根据能量传递效率10%-20%,不能构成两个营养级,所以都属于初级

消费者,食物链为:,乙、丙的种间关系为图④竞争,图③为捕食关系。

12.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①代表一定的能量值。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原因是每个营养级均有部分能量随呼吸作用散失

B.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固定在含碳有机物中

C.次级消费者无捕食者,因此同化的能量较多

D.图中①代表初级消费者的尸体、残落物、粪便等中的能量

答案 B

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原因是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散失了,因此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应包含在由生产者指向分解者的箭头中。

13.(2014·聊城模拟)福寿螺属于外来物种,其能通过各种渠道蔓延扩散,并啮食水稻等水生植物,造成粮食大幅减产,其生存环境的营养结构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福寿螺属于第二营养级,它急剧增多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天敌B.外来入侵物种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C.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占2个营养级的生物有蛇和植食昆虫D.图中若每只幼螺从5克长到150克,则至少要消耗水稻725克

答案 C

解析福寿螺以水稻为食,属植食性动物,所以是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根据图中的食物链可知,其急剧增多的原因是食物(水稻)充足,或没有天敌等。根据能量传递效率,至少要消耗水稻(150-5)÷20%=725(克)。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占2个营养级的生物是蛇。

14.有关图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则应加上由丁到甲的箭头,并可确定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若该图表示食物网,则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

C.若该图表示一个群落,则丁为分解者

D.若甲为生产者,则甲一定是自养型生物

答案 B

解析在物质循环中,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是相互的,即生产者既能吸收CO2,又能释放CO2,生产者属自养型生物。若表示食物

网则甲为生产者,丁为最高营养级,共有4条食物链。在群落中所有的生物都会有物质流向分解者,所以若该图表示一个群落,则丁为分解者。

15.(2015·泰安高三期末)关于人工高产鱼塘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该生态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B.鱼塘中的鱼类等生物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水平结构

C.塘泥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鱼类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无机盐,有助于系统中能量的循环利用

答案 C

解析人工高产鱼塘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该生态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和人工投入的能量,A项错误;群落是指某区域全部生物,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但是鱼塘中的鱼类等生物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不属于群落结构,B项错误;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均参与物质循环,C项正确;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D项错误。

16.下图表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相同强度的干扰和解除干扰后稳定性的变化情况,下列关于该变化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都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B.乙的恢复力稳定性强

C.a、b点生态系统丧失了抵抗力稳定性

D.c点时只有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 A

解析生态系统任何时候都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解除干扰后,甲恢复到原来水平,乙恢复后总稳定性比原来低,故甲的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17.(2015·衡水中学模考)1904年法国著名科学家法布尔做过一个实验:在一所丛林中的房子里,将一只雌蛾扣在一个纱罩里,尽管当晚风雨交加但还是有40多只雄蛾穿过风雨赶来交尾;第二天,在雌蛾周围洒满樟脑丸和汽油,一点也不影响雄蛾寻找雌蛾的兴趣。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证明雌蛾能分泌某种属于化学信息的物质

B.该实验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C.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D.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蛾的交配属于化学防治

答案 D

解析风雨交加的夜晚雌蛾只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A项正确;该实验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B项正确;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C项正确;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蛾的交配属于生物防治,D项错误。

18.某河流有芦苇、藻类等植物,但受中度污染,下图是科研小组调查河流污染物浓度变化的曲线,则输入该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有()

A.芦苇、藻类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B.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固定的能量

C.芦苇、藻类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有机污染物中的能量

D.有机污染物中的能量

答案 C

解析因有机污染物中含有能量,故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芦

苇、藻类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有机污染物中的能量以及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固定的能量,主要能量来源为前两项所述能量。

19.(2014·商河检测)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碳元素在①②③④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①

D.①②③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促进碳元素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答案 C

解析由图可知:①是生产者;②是消费者;③是分解者;④是无机环境,5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碳元素在①②③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①③促进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

20.下表表示对某种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结

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总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Pn=Pg -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102 kJ/m2/a)()

A.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B→D→A→C

B.能量从第三营养级传递到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5.7%

C.从能量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并未增加

D.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是某营养级流动的主要去向

答案 C

解析根据A、B、C、D四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可以判断B为第一营养级,D、A、C分别是第二、三、四营养级,所以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B→D→A→C;传递效率=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100%,所以能量从第三营养级传递到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0.9÷15.9×100%≈5.7%;可以看出,每个营养级呼吸消耗的能量占该营养级同化固定的能量的大部分,所以说,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是某营养级流动的主要去向;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为生产者的同化量即870.7,输出量为各个营养级以及分解者的呼吸量之和

即13.1+501.3+0.6+79.1+191.4=785.5,小于输入量,所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增加的。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13分)下图1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2为某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甲代表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B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__价值。

(2)图2中农作物所积累的有机物中能量的去向有_________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分析,该生态农业较好地实现了________。

(3)如果要提高该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依据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应科学增加农田中的________。

(4)图2中属于图1中丙代表的生物有________。

答案(1)生产者细胞呼吸化学燃料的燃烧直接

(2)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自身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分解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3)生物种类

(4)食用菌、蚯蚓

解析结合图1分析碳循环过程可知,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B代表的生理过程是细胞呼吸,主要是有氧呼吸。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CO2过多,而大气中CO2过多是人类大量燃烧化学燃料造成的。图2中农作物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固定的有机物中能量的去向有: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自身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分解。生态农业的建立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能量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生物种类越多,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22.(11分)(2014·长春模拟)如图1是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值的单位为kcal/(m2·a)。图2是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某个时期,当地居民大量捕杀鼬,导致岛上鼠种群爆发,随后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通过跳蚤使人感染。请回答问题:

(1)图1中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入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2)图1数据反映出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没有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判断依据是能量输入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能量输出。

(3)图2所示食物网中,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________条食物链传递给鹰;鹰所处的营养级是________;

兔和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鼠疫杆菌与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4)通常情况下,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斗争________(填“增强”“不变”或“减弱”)。

(5)生长在该岛上的蘑菇体内储存的能量________(填“能”或“不能”)传递给植物。

答案(1)11.3(2)大于

(3)4第三和第四营养级竞争与捕食寄生

(4)大于增强(5)不能

解析(1)图1中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入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380/3 370≈11.3%。

(2)图1所示生态系统中,输入能量为第一营养级所固定的太阳能20 810,输出能量为4 600+11 980+1 890+316+13=18 799,所以输入能量大于输出能量,其中生物群落会变得更复杂。

(3)植物中的能量传递给鹰的食物链有:①植物→鼠→鼬→鹰;②植物→兔→鼬→鹰;③植物→鼠→鹰;④植物→兔→鹰,共4条。鼠疫杆菌寄生在人体内。

(4)鼬为鼠的天敌,其影响大于跳蚤。大量捕杀鼬后,会导致鼠的数量增多,种内斗争增强。

(5)蘑菇属于分解者,其体内储存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23.(12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蜜蜂是一种群居的益虫,蜜蜂的筑巢、采粉酿蜜等行为以及“语言”等都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1)蜜蜂中的侦查蜂可在发现蜜源后,回到蜂窝内通过特殊的“语言”传达给其他同伴,如果侦查蜂跳“圆圈舞”,则表明蜜源的距离很近,一般在百米之内。这种信息是________。

(2)蜜蜂可以从很多植物的花朵上采集花蜜,同时也为这些植物传粉,这种关系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看,信息传递可以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Ⅱ.蜜蜂是如何发现蜜源的,我们可以进行模拟探究实验。有人从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试卷综合测试卷(word含答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试卷综合测试卷(word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AB ∥CD ∥EF ,AF ∥CG ,则图中与∠A (不包括∠A )相等的角有( ) A .5个 B .4个 C .3个 D .2个 2.如图,要得到AB ∥CD ,只需要添加一个条件,这个条件不可以... 是( ) A .∠1=∠3 B .∠B +∠BCD =180° C .∠2=∠4 D .∠D +∠BAD =180° 3.如图,ABC 的角平分线CD 、BE 相交于F ,90A ∠=?,//EG BC ,且CG EG ⊥于G ,下列结论:①2CEG DCB ∠=∠;②CA 平分BCG ∠;③ADC GCD ∠=∠;④1 2 DFB CGE ∠=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4.已知两个角的两边两两互相平行,则这两个角的关系是( ) A .相等 B .互补 C .相等或互补 D .相等且互补 5.已知:点A ,B ,C 在同一条直线上,点M 、N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如果AB =10cm ,AC =8cm ,那么线段MN 的长度为( ) A .6cm B .9cm C .3cm 或6cm D .1cm 或9cm 6.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是( ) A .对顶角相等 B .同角的余角相等 C .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D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7.如图,直线1 2l l ,130∠=?,则23∠+∠=( ) A .150° B .180° C .210° D .240°

8.如图,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直线a ∥b 的是( ) A .∠1=∠3 B .∠2=∠3 C .∠4=∠5 D .∠2+∠4=180° 9.如图,直线a 和直线b 被直线c 所载,且a//b ,∠2=110°,则∠3=70°,下面推理过程错 误的是( ) A .因为a//b ,所以∠2=∠6=110°,又∠3+∠6=180°(邻补角定义) 所以∠3=180?-∠6=180?-110?=70? B . //,13,12180a b ?∴∠=∠∠+∠= 1180218011070????∴∠=-∠=-= 所以370?∠= C .因为a//b 所以25∠=∠又∠3+∠5=180°(邻补角定义), 3180518011070????∴∠=-∠=-= D .//,42110a b ?∴∠=∠=,43180?∠+∠=,∴∠3=180°?∠4=180°?110°=70° 所以 3180418011070????∠=-∠=-= 10.如图,直线12l l //,被直线3l 、4l 所截,并且34l l ⊥,144∠=,则2∠等于( ) A .56° B .36° C .44° D .46° 11.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有( )个 ①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 ②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的平分线平行 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④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A .0 B .1 C .2 D .3

人教版B数学选修2-1:第三章章末综合检测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若a =(2x ,1,3),b =(1,-2y ,9),如果a 与b 为共线向量,则( ) A .x =1,y =1 B .x =12,y =-1 2 C .x =16,y =-32 D .x =-16,y =3 2 答案:C 2.向量a ,b 与任何向量都不能构成空间的一个基底,则( ) A .a 与b 共线 B .a 与b 同向 C .a 与b 反向 D .a 与b 共面 解析:选A.∵a ,b 不能与任何向量构成空间基底,故a 与b 一定共线. 3.已知向量a =(0,2,1),b =(-1,1,-2),则a 与b 的夹角为( ) A .0° B .45° C .90° D .180° 解析:选C.已知a =(0,2,1),b =(-1,1,-2), 则cos 〈a ,b 〉=0,从而得出a 与b 的夹角为90°. 4.已知A (1,2,1),B (-1,3,4),C (1,1,1),AP →=2PB →,则|PC → |为( ) A.773 B. 5 C.779 D.779 解析:选A.设P (x ,y ,z ),由AP →=2PB → 得: (x -1,y -2,z -1)=2(-1-x ,3-y ,4-z ), ∴x =-13,y =83,z =3,即P ????-13,83,3,∴PC →=????43,-53 ,-2 , ∴|PC → |=773 .故选A. 5. 如图,已知空间四边形OABC 中,M 、N 分别是对边OA 、BC 的中点,点G 在MN 上, 且MG =2GN ,设OA →=a ,OB →=b ,OC →=c ,现用基底{a ,b ,c }表示向量OG →,OG → =x a +y b +z c ,则x ,y ,z 的值分别为( ) A .x =13,y =13,z =1 3B .x =13,y =13,z =1 6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章末检测卷

第二章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式子中,是单项式的是() A.x+y 2 B.- 1 2x 3yz2 C. 5 x D.x-y 2.在下列单项式中,与2xy是同类项的是() A.2x2y2 B.3y C.xy D.4x 3.多项式4xy2-3xy3+12的次数为() A.3 B.4 C.6 D.7 4.下面计算正确的是() A.6a-5a=1 B.a+2a2=3a2 C.-(a-b)=-a+b D.2(a+b)=2a+b 5.如图所示,三角尺的面积为() A.ab-r2 B.1 2ab-r 2 C.1 2ab-πr 2 D.ab 6.已知一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m-n,其中两边长的和为m+n-4,则这个三角形的第三边的长为() A.2m-4 B.2m-2n-4 C.2m-2n+4 D.4m-2n+4 7.已知P=-2a-1,Q=a+1且2P-Q=0,则a的值为() A.2 B.1 C.-0.6 D.-1 8.甲、乙、丙三家超市为了促销一种定价相同的商品,甲超市先降价20%,后又降价10%;乙超市连续两次降价15%;丙超市一次性降价30%.则顾客到

哪家超市购买这种商品更合算() A.甲 B.乙 C.丙 D.一样 9.当1

第1章章末综合检测

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读图,完成1~3题。 1.与水域③一样的海域不.具有的特征是() A.深度一般从几米到二三千米 B.无独立的海流系统 C.潮汐现象不明显 D.理化性质不稳定 2.图中序号所示的水域中,属于印度洋的有几个() A.1B.2 C.3 D.4 3.水域①所在的大洋与水域④所在大洋的分界线是() A.挪威海以南 B.白令海峡 C.经过合恩角的68°W经线 D.经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20°E经线 解析:本组题以具有两洋、三洲、五海之称的西亚和北非的局部地区图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海与洋的分布、区别、界线等问题。图中①(地中海)、③(红海)和⑥(黑海),属于陆间海,潮汐现象明显;水域②(波斯湾)因深入陆地,只有狭窄的霍尔木兹海峡与阿拉伯海相通,属于内陆海;水域④(阿拉伯海)因是印度洋向大陆的延伸且深度不断变浅属于海湾;水域⑤(里海)属于内陆湖,不属于任何大洋;各海域中,①⑥属于大西洋,②③④属于印度洋。 答案:1.C 2.C 3.D 一艘货轮6月初从广州出发驶往伦敦,历时近2个月。据此完成4~5题。 4.货轮依次经过的海峡是()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D.④①②③ 解析:选D。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红海附近的曼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马六甲海峡,从广州到伦敦依次应经过④①②③。 5.若沿途不装卸任何货物,货轮吃水最深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选C。货轮吃水最深处应该是海水盐度最小处,由此可判断英吉利海峡由于纬度较高而盐度最低。 海洋是人类生存的第二环境,海峡是重要的海上通道。读下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陆地),回答6~7题。

高中地理 第五章 环境管理章末综合检测 湘教版选修6

第五章环境管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下列属于我国基本国策的是( ) ①环境保护②男女平等③以人为本④计划生育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①④ 解析:选D。环境保护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我国对企业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规定,属于环境保护的( ) A.战略方针B.基本国策 C.基本政策D.环境规划 解析:选C。“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三项基本政策。 下面是某市对生活垃圾处理的两条规定,思考并完成3~4题。 第五条本市对生活废弃物的治理,实行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和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逐步实行分类收集,推行生活废弃物的综合处置,促进生活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 第六条市容环境管理委员会同市规划、建设、环保等有关部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本市生活废弃物治理规划。 3.第五条规定的贯彻执行,符合环境管理中哪一管理的直接要求( ) A.资源环境B.区域环境 C.专业环境D.城市环境 4.“编制本市生活废弃物治理规划”符合环境管理中哪些管理的要求( ) ①资源环境②区域环境③专业环境④城市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第3题,第五条规定可以实现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使自然资源得到循环利用。第4题,该规定既确定了区域——本市(区域环境),又有具体的行为——生活废弃物的治理(专业环境)。 答案:3.A 4.C

5.关于环境管理进行国际合作的必要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问题是由一个个的国家或地区所造成的,没有必要进行国际合作 B.环境问题不存在普遍性和共同性,无需加强国际合作 C.某些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因此在保护环境中要实行国际合作 D.国际合作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承担相同的责任和义务 解析:选C。有些环境问题在性质上有普遍性和共同性,有些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因此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26度空调节能行动”是一个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公益活动。该活动自2004年发起,旨在呼吁人们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目前国内已有多个地区的非政府组织响应,并陆续在当地开展节能倡导行动。据此回答6~8题。 6.环保组织倡导发起的“26度空调节能行动”的主要作用有( ) ①缓解夏季电力供应危机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④保护臭氧层 ⑤减少酸雨危害 A.①②③B.③④⑤ C.①③⑤D.①②④ 7.“26度空调节能行动”的重要意义是( ) A.增强公民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 B.建立节约型社会,提高经济效益 C.履行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推行清洁生产 D.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 8.我国的民间环保组织在下列哪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 ①青少年普及教育②提供法律援助 ③表彰优秀人物④相关法律的制定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第6题,空调所需能源为电能,而部分电能是由燃烧化石燃料转化而成的,倡导“26度空调节能行动”可有效地节约电能,从而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并减少酸雨的危害,同时也能有效地缓解夏季电力供应危机。第7题,倡导“26度空调节能行动”的重要

北师大数学选修新素养应用案巩固提升:第三章 章末综合检测三 含解析

章末综合检测(三)[学生用书P123(单独成册)]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函数f (x )=1 3 ,则f ′(x )等于( ) A .-33 B .0 C . 3 3 D .3 解析:选B .因为f (x )= 13,所以f ′(x )=(1 3 )′=0. 2.已知某质点的运动规律为s =t 2+3(s 的单位:m ,t 的单位:s),则该质点在t =3 s 到t =(3+Δt )s 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 A .(6+Δt )m/s B .??? ?6+Δt +9 Δt m/s C .(3+Δt )m/s D .??? ?9 Δt +Δt m/s 解析:选A .平均速度为 Δs Δt =(3+Δt )2+3-(32+3)Δt =(6+Δt )m/s . 3.设f (x )为可导函数,且满足lim x →0 f (1)-f (1-x ) 2x =-1,则过曲线y =f (x )上点(1, f (1))处的切线斜率为( ) A .2 B .-1 C .1 D .-2 解析:选D .k =f ′(1)=lim x →0 f (1-x )-f (1) -x =2lim x →0 f (1)-f (1-x ) 2x =-2. 4.已知函数f (x )在x =1处的导数为3,则f (x )的解析式可能是( ) A .f (x )=(x -1)3+3(x -1) B .f (x )=2(x -1) C .f (x )=2(x -1)2 D .f (x )=x -1

选修一 第二章章末检测

选修一第二章章末检测 1.如图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 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读图回答20~21题。 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 A. 岩洞 B. 岩礁 C. 沙滩 D. 海岸 【答案】C 【解析】解:A、岩洞是由于天然水流经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与它们发生化学反应而使岩石溶解所形成的地下空间。从这个概念中分析此地貌是流水作用形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B、岩礁位于或近于水面的石块。海岸地形之一。珊瑚礁,岩礁,泥质等地形是鱼类栖息的乐园。从这句话中可以分析此地貌是海浪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C、沙滩是海底的土壤在地壳运动中露出海面,一些珊瑚礁与贝壳也随之露出,在海浪的冲击磨洗下变成微小的颗粒,成为海滩、沙滩。根据这个定义分析沙滩是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故正确; D、海岸(又称滨),分为海岸、湖岸及河岸,是在水面和陆地接触处,经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下形成的滨水地带。这个地区主要是海浪的侵蚀作用为主,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岩洞又称溶洞或洞穴.岩洞是由于天然水流经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与它们发生化学反应而使岩石溶解所形成的地下空间.岩礁位于或近于水面的石块.海岸地形之一.珊瑚礁,岩礁,泥质等地形是鱼类栖息的乐园.沙滩是海底的土壤在地壳运动中露出海面,一些珊瑚礁与贝壳也随之露出,在海浪的冲击磨洗下变成微小的颗粒,成为海滩、沙滩. 海岸(又称滨),分为海岸、湖岸及河岸,是在水面和陆地接触处,经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下形成的滨水地带.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包括遭受波浪为主的海水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章末检测

第一章章末检测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对的得4分,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桥流水不流”中的“桥流”应理解成其选择的参考系是() A.水B.桥C.人D.地面 2.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加速度恒定,在第7 s内的初速度是2.6 m/s,则物体的加速度是() A.0.46 m/s2B.0.37 m/s2 C.2.6 m/s2D.0.43 m/s2 3.物体沿一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在第一秒末的速度是5 m/s,则物体在第一秒内的位移一定是5 m B.物体在第一秒内的平均速度是5 m/s,则物体在第一秒内的位移一定是5 m C.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5 m/s,则物体在每一秒内的位移都是5 m D.物体在某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是5 m/s,则物体在经过这段位移一半时的速度一定是5 m/s 4.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始终没有相遇),当规定向东为正方向时,它们的加速度分别为a甲=4 m/s2,a乙=-4 m/s2.下列对甲、乙两物体运动情况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 B.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相反 C.甲的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一致,乙的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反 D.甲、乙两物体的速度都有可能越来越大 5. 图1 现代战争是科技之战、信息之战,某集团军进行的一次实战演习过程,在基地导演部的大型显示屏上一览无余,如图1所示是蓝军由基地A分三路大军进攻红军基地B的显示,若用s1、s2和s3分别表示三路大军的位移,则由大屏幕的显示图可知() A.s1>s2>s3B.s1

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综合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土壤是由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在一定地域空间形成了气候—植被—土壤相对应的整体性分布特征。高黎贡山位于横断山脉西部断块带。下图是高黎贡山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导致高黎贡山两坡黄棕壤、黄壤分布下限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B.坡度 C.海拔D.坡向 2.图中褐红壤地带分布的自然植被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温带落叶阔叶林 C.短刺灌丛或草本植物D.温带针阔混交林 3.高黎贡山西坡的黄壤分布区( ) A.降水量最大B.土壤肥力最高 C.光照条件最好D.应防止水土流失 解析:第1题,高黎贡山位于横断山区,呈南北走向,阻挡了西南季风的东进,使东西两坡水热条件明显不同,因此导致高黎贡山两坡的植被出现差异。根据“气候—植被—土壤相对应的整体性分布特征”判断气候、植被的差异导致土壤出现差异,所以高黎贡山两坡黄棕壤、黄壤分布下限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坡向;从图中可知,高黎贡山东西坡的纬度、海拔和坡度都相差不大。第2题,图中5为褐红壤,其主要分布在龙川江河谷、高黎贡山东坡等地区,这些地区受干热风影响,气温较高,降水较少,适合耐旱的短刺灌丛或草本植物生长。第3题,结合图示信息可以判断,黄壤分布区水分条件较好,但在高黎贡山西坡黄壤分布的海拔低,气流仍会继续沿山体上升形成降水;黄壤肥力不是最高;黄壤分布区降水相对较多,光照条件不会是最好;黄壤所在地坡度大,降水较多,而且海拔较低,植被易遭人类破坏,因此应防止水土流失。 答案:1.D 2.C 3.D (2019·韶关模拟)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CO2,而森林土壤是CO2产生的重要来源,土壤CO2主要来自微生物呼吸、植物根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某科研小组对武夷山同一海拔、同

人教A版高中 数学必修4:第二章 章末检测--含解析

第二章章末检测 班级____ 姓名____ 考号____ 分数____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60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各式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若a =λ b ,则a 、b 共线 B .若b =3a (a 为非零向量),则a 、b 共线 C .若m =3a +4b ,n =3 2a -2b ,则m ∥n D .若a +b +c =0,则a +b =-c 答案:C 解析:根据共线向量定理及向量的线性运算易解. 2.已知向量a ,b 和实数λ,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 .|a |=a ·a B .|a ·b |=|a |·|b | C .λ(a ·b )=λa ·b D .|a ·b |≤|a |·|b | 答案:B 解析:|a ·b |=|a |·|b ||cos θ|,只有a 与b 共线时,才有|a ·b |=|a ||b |,可知B 是错误的. 3.已知点A (1,3),B (4,-1),则与向量AB →同方向的单位向量为( ) A.????35,-45 B.????45,-3 5 C.????-3 5,4 5 D.????-4 5,3 5 答案:A

解析:AB →=(3,-4),则与其同方向的单位向量e =AB →|AB →|=15(3,-4)=????35,-45. 4.已知O 是△ABC 所在平面内一点,D 为BC 边的中点,且2OA →+OB →+OC →=0,那么 ( ) A.AO →=OD → B.AO →=2OD → C.AO →=3OD → D .2AO →=OD → 答案:A 解析:由于2OA →+OB →+OC →=0,则OB →+OC →=-2OA →=2AO →. 所以12 (OB →+OC →)=AO →,又D 为BC 边中点, 所以OD →=12 (OB →+OC →).所以AO →=OD →. 5.若|a |=1,|b |=6,a ·(b -a )=2,则a 与b 的夹角为( ) A.π6 B.π4 C.π3 D.π2 答案:C 解析:a ·(b -a )=a ·b -a 2=1×6×cos θ-1=2,cos θ=12,θ∈[0,π],故θ=π3 . 6.若四边形ABCD 满足:AB →+CD →=0,(AB →+DA →)⊥AC →,则该四边形一定是( ) A .矩形 B .菱形 C .正方形 D .直角梯形 答案:B 解析:由AB →+CD →=0?AB →∥DC →且|AB →|=|DC →|,即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又(AB →+ DA →)⊥AC →?AC →⊥DB →,所以四边形ABCD 是菱形. 7.给定两个向量a =(2,1),b =(-3,4),若(a +x b )⊥(a -b ),则x 等于( )

第一章 章末检测试卷(一)

章末检测试卷(一)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1~8题为单项选择题,9~14题为多项选择题) 1.下面是某同学对电场中的一些概念及公式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 A .由E =F q 知,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与检验电荷所带的电荷量成反比 B .由 C =Q U 知,电容器的电容与其所带电荷量成正比,与两极板间的电压成反比 C .由E =k Q r 2知,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与场源电荷所带的电荷量无关 D .由U AB =W AB q 知,带电荷量为1 C 的正电荷,从A 点移动到B 点克服电场力做功为1 J , 则A 、B 两点间的电势差为-1 V 答案 D 解析 电场强度E 与F 、q 无关,由电场本身决定,A 错误;电容C 与Q 、U 无关,由电容器本身决定,B 错误;E =k Q r 2是点电荷电场强度的决定式,C 错误;由U AB =W AB q 可知,D 正 确. 2.空间存在甲、乙两相邻的金属球,甲球带正电,乙球原来不带电,由于静电感应,两球在空间形成了如图1所示稳定的静电场.实线为其电场线,虚线为其等势线,A 、B 两点与两球球心连线位于同一直线上,C 、D 两点关于直线AB 对称,则( ) 图1 A .A 点的电势低于 B 点的电势 B . C 点和 D 点的电场强度相同 C .正电荷从A 点移至B 点,静电力做正功 D .负电荷从C 点沿直线CD 移至D 点,电势能先增加后减少 答案 C 解析 由题图可知φA >φB ,所以正电荷从A 移至B ,电势减小,静电力做正功,故A 错误,

C正确;C、D两点电场强度大小相等、方向不同,故B错误;负电荷从C点沿直线CD移至D点,电势能先减少后增加,故D错误. 3.(2019·日照市期末)如图2所示,在点电荷Q产生的电场中,实线是方向未知的电场线,虚线AB是一个带电粒子仅在静电力作用下的运动轨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 A.带电粒子在A点的电势能一定小于在B点的电势能 B.带电粒子在A点的加速度一定大于在B点的加速度 C.若带电粒子带负电,则点电荷Q一定带正电 D.若带电粒子带负电,则A点的电势一定高于B点的电势 答案 B 4.(2019·阆中中学高二上月考)如图3甲所示,两个平行金属板P、Q正对竖直放置,两板间加上如图乙所示的交变电压.t=0时,Q板比P板电势高U0,在两板的正中央M点有一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电子所受重力可忽略不计),已知电子在0~4t0时间内未与两板相碰.则电子速度方向向左且速度大小逐渐减小的时间段是() 图3 A.0

2017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三章《气体》章末综合检测

第三章磁场章末检测(A)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一个质子穿过某一空间而未发生偏转,则( ) A、可能存在电场与磁场,它们的方向与质子运动方向相同 B、此空间可能有磁场,方向与质子运动速度的方向平行 C、此空间可能只有磁场,方向与质子运动速度的方向垂直 D、此空间可能有正交的电场与磁场,它们的方向均与质子速度的方向垂直 2、两个绝缘导体环AA′、BB′大小相同,环面垂直,环中通有相同大小的恒定电流,如图1所示,则圆心O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为(AA′面水平,BB′面垂直纸面) A、指向左上方 B、指向右下方 C、竖直向上 D、水平向右 3、关于磁感应强度B,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就是() A、磁场中某点B的大小,跟放在该点的试探电流元的情况有关 B、磁场中某点B的方向,跟该点处试探电流元所受磁场力的方向一致 C、在磁场中某点试探电流元不受磁场力作用时,该点B值大小为零 D、在磁场中磁感线越密集的地方,B值越大 4、关于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不考虑其她场力(重力)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 A、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可能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C、可能做匀变速曲线运动 D、只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图1 图2 图3 图4 5、1930年劳伦斯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其原理如图2所示、这台加速器由两个铜质D形盒D1、D2构成,其间留有空隙,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

A、离子由加速器的中心附近进入加速器 B、离子由加速器的边缘进入加速器 C、离子从磁场中获得能量 D、离子从电场中获得能量 6、如图3所示,一个带负电的油滴以水平向右的速度v进入一个方向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B后,保持原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使匀强磁场发生变化,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就是( ) A、磁场B减小,油滴动能增加 B、磁场B增大,油滴机械能不变 C、使磁场方向反向,油滴动能减小 D、使磁场方向反向后再减小,油滴重力势能减小 7、如图4所示为一个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圆环,可在水平放置的足够长的粗糙细杆上滑动,细杆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不计空气阻力)、现给圆环向右的初速度v0,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圆环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可能就是下图中的( ) 8、如图5所示,空间的某一区域内存在着相互垂直的匀强电场与匀强磁场,一个带电粒子以某一初速度由A点进入这个区域沿直线运动,从C点离开区域;如果这个区域只有电场则粒子从B点离开场区;如果这个区域只有磁场,则粒子从D点离开场区;设粒子在上述3种情况下,从A到B点,从A到C点与A到D点所用的时间分别就是t1、t2与t3,比较t1、t2与t3的大小,则有(粒子重力忽略不计)( )

2020春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课后训练:第二章章末检测

第二章章末检测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图,完成1~2题。 1.以上两图体现了建筑物在方面的差异。() A.空间布局形式 B.建筑结构 C.地域组合 D.以上三个方面 2.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差异 B.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解析中国园林和美国园林由于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在建筑结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答案1.B 2.D 民居建筑的材料、样式和风格等都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读某地传统民居图,完成3~4题。 3.民居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图示民居中的正房多位于其庭院式建筑中的() A.北面 B.南面 C.东面 D.西面 4.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图示民居所在文化区特征的是() A.天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B.种植春小麦、棉花,属于旱作农业 C.属于汉族聚居区,饮食多面食 解析第3题,这是我国典型的北方民居,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首先,由于正午太阳在南面,为了获得充足的光照,正房位于庭院的北面。其次还受当地文化的影响。第4题,华北地区属于旱作农业,但是不种植春小麦,而种植冬小麦。 答案3.A 4.B

读某城镇略图,完成5~6题。 5.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 A.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 B.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C.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D.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 6.若甲处为新开楼盘,下列房地产开发商的广告词中,能反映其优美自然环境的是() A.毗邻大学,学术氛围浓厚 B.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C.绝版水岸名邸,上风上水 ,俯瞰全城 解析第5题,②功能区位于市中心位置,应属于商业区;①在盛行风的上风地带,应为居住区;③位于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地带,应为工业区。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东西均临河流,且位于河流的上游地带,因此“水岸名邸,上风上水”最能反映出其优美的自然环境。 答案5.B 6.C 某城市具有环形—放射状道路系统。下图为城市地租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能正确表示该城市从市中心到城市外缘地租水平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A.a曲线 B.b曲线 C.c曲线 D.d曲线 8.在地租最高峰处和次高峰处一般形成的功能区是() A.居住区 B.工业区 D.文化区 解析第7题,城市地租分布的一般规律:自市中心向外缘递减,但在交通便利的区域,如城市主要干道与城市环路的交会处地租较高,图中c曲线地租整体呈下降趋势同时出现两个次高峰,故选C项。第8题,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由于交通较为便利,人流量大,并且便于商品的集散,一般会产生商业区,故选C项。 答案7.C8.C 下图为武汉市大型零售商场、超市分布统计图。读图,完成9~10题。

湘教版地理选修5:第三章章末综合检测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1.读下表分析回答问题。(10分) 1960~1998年全球重大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表 时段1960~ 1969年 1970~ 1979年 1980~ 1988年 1989~ 1998年 灾害事件(次数) 16 29 70 53 经济损失(亿美 元) 504 969 1538 4793 保险理赔(亿美 元) 67 113 310 1 069 (1)全球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发生次数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特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全球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从保险理赔金额的变化中,能够反映出,在抗灾、防灾过程中,人们的__________________正在不断增强。 解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增加,受灾体特征、灾情水平、减灾能力随之改变;灾情大小决定于灾种(灾强)、受灾体、减灾能力的变化。 答案:(1)呈波状变动,逐渐上升①自然灾害产生的主导因素是自然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化有自身规律,所以呈波状变动。②人类不合理活动能诱发自然灾害的发生,加重灾害的危害程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所以灾害有上升的趋势。 (2)逐渐上升(或越来越重等)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口密度、社会财富密度不断增大。 (3)防灾意识和社会救助能力 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从甲图可以发现,对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影响最小的是

______________。 (2)在四种主要灾害中对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影响力逐渐减弱的是________,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试举一例说明:______________。 (3)从乙图可以发现,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结合甲、乙两图说明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你认为导致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出现该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降低我国农作物受灾、成灾面积,你认为下列措施较合理的有(双选)() A.大量降低我国农作物的播种面积 B.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降低旱涝灾情 C.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退耕还林,恢复植被 D.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作物抗灾性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我国农业的自然灾害、农业灾情及相关措施。第(1)、(2)题,可以从图A直接看出。由于抗洪工程(如三峡大坝)的建设,洪水灾害的影响减弱。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不断扩大,而成灾面积波动上升,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不断扩大,从长时间段看,我国灾害发生频次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只能是人类活动加剧了农业灾害的灾情。第(4)题,我国人口众多,降低农作物播种面积是不行的,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宜在中上游地区。 答案:(1)旱灾霜冻灾 (2)水灾我国修建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发挥作用三峡大坝的建成可以预防长江中下游地区百年一遇的洪水 (3)不断扩大在曲折中上升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灾害的灾情 (4)BD 3.损失率是指受灾区域各类财产的损失值与灾前(正常)值之比。读中国自然灾害损失率(%)等值线局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6分) (1)比较甲、乙、丙三地自然灾害损失率的差异,并说明影响自然灾害损失率的主要因素。 (2)简述防御自然灾害,减少灾害损失的主要措施。 解析:由图示等值线可以判断出,甲地损失率最小,乙地损失率最大,影响损失率的因素主要从灾害的强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抗灾能力等方面分析。 答案:(1)乙地损失率最大,甲地损失率最小。影响损失率的因素主要有灾害的强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抗灾能力等。 (2)做好自然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自然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利用遥感卫星等3S技术进行监测和预报,提高灾害防范能力;制定救灾应急预案。 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写出图中冻融区所处地形区的名称并分析黄河在此河段的主要水文特征。 (2)黄河流域侵蚀强度最大区域主要集中在哪一河段?试分析其原因。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单元测试卷(一)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评卷人得分 一、单选题(注释) 1、如图,直线a、b、c、d,已知c⊥a,c⊥b,直线b、c、d交于一点,若 ∠1=500,则∠2等于【 】 A.600B.500C.400D.300 2、如图,AB⊥BC,BC⊥CD,∠EBC=∠BCF,那么,∠ABE与∠DCF的位置与大小关系是() A.是同位角且相等B.不是同位角但相等;

C.是同位角但不等D.不是同位角也不等 3、如果两个角的一边在同一直线上,另一边互相平行,那么这两个角只能()A.相等B.互补C.相等或互补D.相等且互补 4、下列说法中,为平行线特征的是()①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②同位角相等, 两条直线平行;③内错角相等, 两条直线平行; ④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A.①B.②③C.④D.②和④ 5、如图,AB∥CD∥EF,若∠ABC=50°,∠CEF=150°,则∠BCE=() A.60°B.50°C.30°D.20° 6、如图,如果AB∥CD,则角α、β、γ之间的关系为() A.α+β+γ=360°B.α-β+γ=180° C.α+β-γ=180°D.α+β+γ=180°

7、如图,由A到B 的方向是() A.南偏东30°B.南偏东60°C.北偏西30°D.北偏西60° 8、如图,由AC∥ED,可知相等的角有() A.6对B.5对C.4对D.3对 9、如图,直线AB、CD交于O,EO⊥AB于O,∠1与∠2的关系是( ) 更多功能介绍 A.互余 B.对顶角 C.互补 D.相等 10、若∠1和∠2互余,∠1与∠3互补,∠3=120°,则∠1与∠2的度数分别为( ) A.50°、40°B.60°、30°C.50°、130°D.60°、120° 11、下列语句正确的是( ) A.一个角小于它的补角

第一章 章末总结及章末检测

第一章章末总结

学案 6 章末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一物体具有水平向右的初速度,初始加速度与初速度同向且不断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以后再反向逐渐增大较长一段时间,以下对物体可能的运动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 .加速度减小的过程速度减小,加速度增加的过程速度增加 B .加速度减小的过程速度增加,加速度增加的过程速度减小 C .加速度减小到零以前物体向右运动,加速度开始反向增加物体就向左运动 D .速度减小到零以前物体向右运动,速度减小到零以后物体就向左运动 答案 BD 2.(2011·长春检测)A 与B 两个质点向同一方向运动,A 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B 做匀速直线运动.开始计时时,A 、B 位于同一位置,则当它们再次位于同一位置时( ) A .两质点速度相等 B .A 与B 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等 C .A 的瞬时速度是B 的2倍 D .A 与B 的位移相等 答案 BCD 解析 由题意可知二者位移相同,所用的时间也相同,则平均速度相同,再由v =v A 2 = v B ,所以A 的瞬时速度是B 的2倍,选B 、C 、D . 3. (2011·福州模拟)利用速度传感器与计算机结合,可以自动作出物体运动的图象.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的运动小车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1所示,由此可以知道( )

A .小车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 B .小车运动的最大速度约为0.8 m /s C .小车的最大位移是0.8 m D .小车做曲线运动 答案 AB 解析 由v -t 图象可以看出,小车的速度先增加,后减小,最大速度约为0.8 m /s ,故A 、B 正确.小车的位移为v -t 图象与t 轴所围的“面积”,x =84×0.1×1 m =8.4 m ,C 项错误,图线弯曲表明小车速度大小变化不均匀,但方向没有改变,不表示小车做曲线运动,故D 项错误. 4. (2011·牡丹江模拟)物体A 、B 在同一直线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们的v -t 图象如图2所示,则( ) 图2 A .物体A 、 B 运动方向一定相反 B .物体A 、B 在0~4 s 内的位移相同 C .物体A 、B 在t =4 s 时的速度相同 D .物体A 的加速度比物体B 的加速度大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两个图象都在时间轴上方,运动方向相同,A 选项错误;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与这段时间内物体的位移大小相等,在0~4 s 内,B 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显然比A 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大,即B 物体在0~4 s 内运动的位移比A 物体大,B 选项错误;在t =4 s 这个时刻,两个图线交于一点,表示两个物体的速度相等,C 选项正确;B 图线比A 图线斜率大,即B 物体的加速度大于A 物体的加速度,D 选项错误. 5.(2011·北京东城1月检测)小球从空中自由下落,与水平地面每一次相碰后反弹到空中某一高度,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3所示.若g =10 m /s 2,则( 图3 A .小球第一次反弹后离开地面的速度的大小为5 m /s B .碰撞前后速度改变量的大小为2 m /s C .小球是从5 m 高处自由下落的 D .小球反弹起的最大高度为0.45 m 答案 D 解析 由v -t 图象可知,小球第一次反弹后离开地面时的速度大小为3 m /s ,A 项错误;碰撞前后速度改变量Δv =v′-v =-3 m /s -5 m /s =-8 m /s ,B 项错误;由小球落地时的速度 v =5 m /s ,得小球下落高度h =v 2 2g =1.25 m ,C 项错误;由小球反弹速度v ′=-3 m /s ,得反 弹的最大高度h ′=v ′ 22g =0.45 m ,D 项正确. 6. (2011·鞍山质检)如图4所示为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若将该物体的运动过程用x -t 图象表示出来(其中x 为物体相对出发点的位移),则下列四幅图象描述正确的是(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