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络病治疗原则与通络药物

络病治疗原则与通络药物

络病治疗原则与通络药物
络病治疗原则与通络药物

络病治疗原则与通络药物

1“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络脉广泛分布于人体上下内外的网络系统,承载经脉中

运行的气血并将其敷布渗灌到脏腑组织,其络属脏腑肢节、津血互换、营养代谢、温煦充养、调节控制诸功能都与其“行血气”这一基本功能密切相关,因此络脉通畅无滞、气血流行正常是络脉系统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由于络脉结构特点支横别出、逐级细分、络体细窄、网状分布而决定的气血流缓、面性弥散的运行特点,导致各种内外病因伤及络脉而致络病,其病机特点为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而其病理实质则为“不通” 。

阳等所有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恢复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路,络病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持络脉通畅以恢复其正常功能,故“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正是针对

络脉生理特点及络病病理实质而提出的。

实际上,从《内经》到清代叶天士络病治疗均体现了通”的特点,《素问?三部九候论》指出:“经病者治其经,络病者治其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其出血,以见通之” ,明确提出刺络血治疗的目的在于通络脉。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

病脉篇》提出: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并创制旋覆花汤散结通络治疗肝着,大黄蛰虫丸治疗虚劳,鳖甲煎丸治疗疟母,实

开通络方药治疗络病之先河。迨至清代叶天士演绎推广“通”法之义,提出“凡病宜通”的治疗思想,发展了仲景通络治法方药,其

通络之法,多以辛味为主,提出“络以辛为泄”的观点,形成辛温通络、辛香通络、辛润通络等治法,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载: “用苦辛和芳香,以通

,“瘕聚每因脉络不通,……治宜辛香通络宣畅气血。

对久病久痛络脉瘀阻诸证,推崇仲景虫药通络之法,指出虫药“飞

者升,走者降,灵动迅速” ,功专“追拔沉混气血之邪”、“搜剔络中混处之邪” ,使虫类通络治疗成为络病治疗

的一个显著特色。即便对络虚诸证,叶天士亦认为“至虚之

处,便是容邪之处”,主张“大凡络虚,通补最宜”,其用“辛

甘温补,佐以流行脉络” 。可见从《内经》、张仲景到叶天士

络病治疗都突出一个“通”字。

由于络病的发病因素、病理类型及临床表现各异,虽“络以通为用”的治则普遍适用于络病治疗,但通络之治法却各

有不同,正如高士宗《医学真经》所云:“通之法各有不同,

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

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祛除络病之因以利络脉通畅,采取入络药物疏通络脉,针对络脉病变引起的继

发性病理改变采取有效治疗方药,皆可调整络病

病理状态,有利于络脉运行气血功能恢复,达到“通”之目的。络病成因不同,外有六淫、瘟疫之邪,内有痰湿阻滞、血瘀阻络、五志过极、气机郁滞或虚气留滞久病久痛入络,故有理气、益气、祛风、散寒、化痰、利湿、解毒通络等络病审因论治的方法,及时祛除络病病因即可达到通畅络脉的目的。在祛除病因的同时采用直接通络治法药物如辛味通络、虫药通络、藤药通络、荣养络脉等常会使络病治疗临床疗效更为明显,这些药物是从张仲景到叶天士通络治疗的宝贵经验总结,对络脉具有直接的疏通作用。络病作为继发性致病因素也会引起脏腑以及骨、筋、肉、皮等组织的继发性病理改变,因此在祛因通络、直接通络的同时应配合修复继发性病理改变的药物。络病作为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病理状态,处于其发生发展的不同病理阶段,临床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类型,如络气郁滞(或虚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热毒滞络、络息成积、络虚不荣、络脉损伤,临床应综合考虑不同证型的发病因素、病程阶段、病理类型,把驱除病因、直接通络、修复继发性病理改变治疗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切中病机、丝丝入扣、若合符节的络病治疗方药。

2常用通络药物

2.1辛味通络辛味药辛香走窜,行气通络,正如叶天

所言:“络以辛为泄”,“酸苦甘腻不能入络” ,指出了辛味药对疏通络脉具有重要作用,常用药物有辛香通络之降香、麝

香、檀香、薤白、乳香、冰片等,辛温通络之桂枝、细辛等,辛润通络之当归尾、桃仁等。

2.2虫药通络虫类通络药性善走窜,剔邪搜络,是中医

治疗络病功能独特的一类药物,久病久痛久瘀入络,凝痰败瘀混处络中,非草木药物之攻逐可以奏效,虫类通络药则独

擅良能。从功能特性区分虫类通络药物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

为化瘀通络药,主要适用于久病久痛络脉瘀阻,闷痛刺痛,或结为疒徽积,或风湿痹痛,或中风偏枯,或虚劳干血,肌肤甲错,常用药物有水蛭、土鳖虫、虻虫、鼠妇、蛴螬等

类为搜风通络药,主要用于络脉绌急,卒然不通而痛,或

过性头晕肢麻,言语骞涩,或肢端遇寒青紫麻木疼痛,常用药物有全蝎、蜈蚣、地龙、蝉蜕、露蜂房、乌梢蛇、白花蛇等。

2.3络虚通补络虚通补常用于络病日久,营卫失常,络

脉失于荣养,脏腑组织失于渗灌的病证,叶天士首倡“络虚通补”治法,提出“大凡络虚,通补最宜”之说。常用药如

益气之人参,温阳之鹿茸,滋阴之麦冬,养血之阿胶;血肉有

情之品通灵含秀,能培植人身之生气,亦是叶天士通络治疗的常用药物,如鹿角胶、紫河车、猪羊脊髓、牛

2.4 藤药通络取类比象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常用原则,

类缠绕蔓延,犹如网络,纵横交错,无所不至,其形如络脉,对于久病不愈,邪气入络者,可以藤类药物通络散结,正如

本草便读》所说:“凡藤类之属,皆可通经入络。”常用藤

类药物有雷公藤、络石藤、忍冬藤、青风藤、鸡血藤等。

对通络药物借助现代实验科学技术手段深入探讨其通

络治疗的作用机制,阐明其科学内涵,对揭示络病的本质并提高治疗

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及临床意义。同时也应当看到,这些通络药物的总结还处于较为原始的阶段,这可能与络脉和络病理论体系尚未能完整建立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从药物分类上也存在着不符合逻辑的不按同一标准分类的现象。

3通络药物

按功能分类辛味通络、虫药通络、藤药通络及络虚通

补是对古代医家通络治疗络病用药经验的总结,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同时也应看到药物分类上存在不按同一标准的有悖逻辑现象。为了使药物分类更具有逻辑性,提出按同标准的分类方法,以功能为标准将通络药物分为流气畅络药、化瘀通络药、散结通络药、祛痰通络药、祛风通络药、解毒通络药、荣养络脉药7 大类,便于临床把握运用。这种分类打破了传统的通络药分类方法,如辛味通络药包括辛香通络、辛温通络、辛润通络,其中辛香、辛温以流畅气机为主归为流气畅络类药,辛润通络系指辛味药具有润通活血作用的药物如当归尾、桃仁等,按照新的分类方法应归为化瘀通络药。又如藤药的钩藤之熄风通络、天仙藤祛风通络、虫

类全蝎等之搜风通络,均归为祛风通络药,藤类药之鸡血藤则归为化瘀通络药。

3.1 流气畅络流气畅络主要采用辛味药辛香流气,通畅

络气,《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辛可“通气”,清代叶天士强调辛味药流气畅络的独特作用:“络以辛为泄” ,“攻坚垒,佐以辛香,是络病大旨” 。流气畅络药主要用于运行于气络中的络气郁滞,同时也对脉络的血液运行具有疏畅作用。常用药物有辛香理气之降香、乳香、檀香,辛温通络之桂枝、细辛、薤白,辛香开窍之麝香、冰片,辛香走窜专擅鼓动络气运行之马钱子、麻黄等。旋覆花虽属咸温药,但其降气化痰

为张仲景治络病祖方旋覆花汤的君药。

3.2 化瘀通络化瘀通络药主要应用于络脉瘀阻,络脉瘀阻是络病常见的基本病理变化,其“久病入络” 、“久痛入络” 、久瘀入络”的发病特点,易滞易瘀” 、“易入难出” 、“易

积成形”的病机特点,反映了血瘀日久阻络的病机变化,临床常随其瘀阻络脉部位而表现各有不同,如瘀阻脑络则为头晕头痛,甚则脉络瘀塞中风偏瘫;瘀阻心络则为胸闷胸痛,

阻肺络则为喘促气短,面色藜黑;瘀阻肝络则胁下疼痛,甚则发为鼓胀;瘀阻肾络则小便不利,甚则水肿;瘀阻四肢之络则

有麻木疼痛,关节屈伸不利。古人在长期络病治疗实践中总结出化瘀通络的药物特点,汉代张仲景首开虫药化瘀通络之先河,清代叶天士阐明虫类化瘀通络药搜剔疏拔善除络中瘀

结沉痼之邪的特长,同时提出辛润药物当归尾、桃仁活血通络的特殊功效。此外根据中医取类比象的原则,临床常用藤类药通络,如鸡血藤。依据络脉瘀阻轻重之不同,归纳化瘀通络用药经验及药物功能特点大体可将其分为3 类,养血和血通络药如当归、鸡血藤,辛润活血通络药如桃仁,搜剔化瘀通络药如水蛭、土鳖虫、虻虫、蜣螂等。

3.3 散结通络散结通络常用于邪气稽留络脉,瘀血与痰浊凝

聚成形息而成积的病变,如疒徽积痞块、乳房结块、

颓疝等病证。中医所谓积证既包括邪入五脏阴络留而成积的

病变类型,如《难经》记载了五脏之积即是脏腑络脉瘀滞积聚成形的病变,还包括癌瘤等属于恶性肿瘤范围的疒

积。早在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治疗疟母的鳖甲煎丸方

中即用鳖甲“入肝络搜邪《金匮要略论注》),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亦认为方中鳖甲:“守神入里,专入肝经血分,

能消疒徽瘕,领带四虫,深入脏络。”常用散结通络药有穿山甲、莪术、山楂核、橘核等。

3.4祛痰通络祛痰通络常用于以痰湿为主的络脉瘀阻,

痰湿阻络因痰的性质及所处部位而临床表现各异,如风痰阻络常见肢体麻木、口角歪斜,湿痰阻络或见咳痰量多,或为痰湿脂浊阻滞脉络而见胸闷头晕,痰热阻络或见咳痰黄稠,或为痰热内扰脑之气络而有神昏谵语之变。故祛痰药以其功能特点又分为祛风痰通络药如白附子、皂荚,祛湿痰通络药如天南星、白芥子,祛热痰通络药如天竺黄、鲜竹沥、丝瓜络。

3.5祛风通络祛风通络是指运用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

的入络药物治疗风邪袭络所致抽搐、痉挛、动摇、震颤等病证。风病范围很广,病情变化比较复杂,概言之可分为外风和内风两大类。外风是指风邪侵入人体,留于肌表、经络、筋肉、骨节所致。由于寒、湿、燥、热诸邪与风邪结合为患,故又有风热、风湿、风寒等区别。外风主要表现为头痛、恶风、肌肤瘙痒、肢体麻木、筋骨挛痛、关节屈伸不利,或口眼歪斜,甚则角弓反张等症。内风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