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国传统的命名方法

论中国传统的命名方法

摘要:

古人雲:“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有其名必有其實,名為實之賓也”,可見人的姓名對其一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與影響。本文全面回顧了在我國歷史上流行時間較長的幾種主要的取名方法,並對其具體使用策略展開了論述。

 

引言:

中國現在擁有十三億人口,然而每時每刻都有新生嬰兒踏入這個世界,他們進入人生後遇到的第一件事便是起名字。一個人什麼都可以沒有,唯獨不能沒有名字。名字從人降生起就形影不離地伴隨著人,直到死去,甚至死後名字仍然留在活著的人的心裏。誰能說名字不重要,是什麼“區別彼此的簡單符號而已”呢?

古人雲:“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有其名必有其實,名為實之賓也”,可見人的姓名對其一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與影響。一個好的名字能時時喚起人們美好的聯想,使其擁有者得到鞭策和鼓勵。一個佳名雅號能給您增添力量,給您暗示引導,給您自信,助您成功。如劉德華(譽滿中華)、楊瀾(揚起大波、有奮進精神)、張藝謀(做藝術,先要謀劃)、成龍(中國人當然要成龍)。大千世界,每個人的經力和遭遇千差萬別,或可悲可惜,或可憎可恨,或可歌可頌。有的人曾成就過很多事業。有人才智出眾,見解超群,卻陷於失敗的淵穀中,無以自拔;而有的人實為庸俗之輩,反而成為名利雙收,洋洋得意的人。有的人積德行善熱心公益,卻在不快的逆境中呻吟,甚至陷入貧窮淒慘的生活之中;而有的人慳吝,為世人所不齒,竟富貴快樂。有的青年人,經過堅苦努力學業有成,正當步入社會大展其才,偶被疾病侵襲竟然短命苦亡。有的年輕女子各方面條件都不錯,也不是很挑剔就是找不到合適的伴侶,青春將過,仍孤守閨房。有的夫妻感情融洽,眨眼之間為一時不可思議之事自尋短見,了卻夙願,給生存的家人留下終生的痛苦。也有的人不花多少精力,竟能享受人生的幸福,如此種種,都能從姓名中得到透息。

 

正文:

姓名學在我國源遠流長,是我國的國粹。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這裏的“順”,就是指命運的順利暢通。數千年來,許多學者對姓名的字劃進行潛心研究,並與《易經》相結合形成一門獨立的支系,稱之為測字學。姓名學很早傳入新加坡、香港、澳門、臺灣、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已經影響深遠。

總的說來,在中國歷史上流行時間較長的取名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以天干、地支、生辰節令起名

天干是用來表示次序的符號,也叫“十幹

”,共十個: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是用來記時的符號,也叫“十二支”,共十二個: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在天干地支次序中奇數為剛(陽),偶數為柔(陰)。天干和地去相配合,從甲子至癸亥共有六十種變化,為花甲一周,故稱“六十甲子”。以天干地支取名始于商代,恐怕是中國最早的,流行至今的,有規律的取名方式之一。

從商湯王天乙到商紂王子辛,三十位商代帝王都以天干取名。商帝族以外,也有許多人用天干地支取名。在發掘到的青銅器上有父丁,父辛,父癸等以天干取名的名字,在甲骨文上也有以“寅”、“午”、“卯”等以地支取名的字。另外,據《殷本記》記載,高宗武丁曾與一名以天干取名的近臣相己論政事。
用天干地支根據其出生日取名還見於史籍《帝王世紀》中,“商家生子以日為名,蓋自微始”的記載。這種命名方法到了周秦時代,也仍被承襲應用,並出現了干支相配合的“名”和“字”(如楚公子年,字子庚)。

時值今日,距離周已逾三千多來,仍名有許多人以天干地支或生辰時日取名,如許壬夫,李未已等。

二、以出生地,祖籍、封地等地名起名

在我們身邊,以地名取名的比比皆是。如《四世同堂》的作者老舍之子生於新加坡,故名小坡.我們看到漢生,宗寧、寶滬、燕生等名字。其出生地或祖籍多在武漢、南京、上海、河北。用生地或祖籍取名,雖有紀念意義,然而除此之外別無其他。我認為,起名取義似應以言情為主,要有較深刻的思想內容,而不是簡單的記錄。大丈夫四海為家,壯士有志千里,何必拘於區區一地,顯出那狹隘的地方觀念。當然,有其特殊含義的除外。如著名抗倭英雄丘逢甲痛憤清朝政府割讓臺灣給日本,為子取名念台。五十年後,臺灣光復,丘念台果真回到了臺灣。

三、以祖、父、聖賢名,或以排行序輩字起名

以祖、父聖賢起名,這也是一種很古老的起名方法。

早在春秋時期,公子豐(鄭穆公之子)的孫子豐卷,豐施便以祖名取名;公子度(魯孝公之子)的孫子展禽,展無賅也是以祖名來取名。

到了今天這種取名方式依然存在。有一丈夫姓李,妻子名穎,感情甚洽,便以妻名為女取名,叫作“李穎”。更有甚者,乃以父母姓氏取名的,有一對夫婦,夫姓鄭,母姓林,其子合父母之姓,名為“鄭林”。

由於仰慕而以先賢的名字取名,也是流行已久的一種取名方式。西漢時,助劉邦殺害開國元勳韓信,彭越等人的呂雉呂後,有一個死黨名叫“沈食其”,專權篡政,後為准南王所殺

。沈食其的名字便是以秦末人酈食其的名字而起的。酈食其先叛秦歸漢,封廣野君。在楚漢戰爭中,又勸說齊王田廣歸漢,而韓信乘機破趙襲齊,田廣怒於破出賣,將酈食其烹死了。後來,沈食其惡韓信攻齊致酈食其死,讒言呂雉,告韓信欲謀反,終殺韓信于長安,算是為同名報了仇。可笑的是,不知是天分暗合,還是什麼別的緣故,兩個“食其”的命運幾乎相同,均死於非命。所以,用先人的名字取名時,尤應大加小心。

由於對先賢的仰慕,而用其名為已名,古往今來大有人在,象蕭仰何,李慕白、劉冀良、周希孟等名字觸目皆是,直到現在仍綿延不絕。然而,應注意的是,以先賢名取名,其人無先人之賢,做個正經人也罷了,倘若魑魅魍魎,行為不軌,不僅嘲弄了自己,也玷污了先人。所以,用先賢之名者,尤應以其為模範,勉力效之。

以排行序輩起名:

以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次序取名,通常使用伯、仲、叔、季四字,伯是老大、仲第二、叔第三、季最幼。欲表示在兄弟組妹中居長,則用“孟”字,此外還有長、元、次、少、幼等許多排行字。

以三國時夏候淵的五個兒子為例,看看用伯、種、叔、季等排行取名的方法。夏侯淵長子名和,字伯權;次子霸、字仲權;三子稱、字叔權;四子威、字季權;少子惠,字稚權。五子的字,便是以排行起出的。另外,也有在名中使用的,如孔僖二子名長彥和季彥。

排行取名不以孟伯伸季,而使用一、二、三、四的,多出盆寒之家。我們常說“張三李四”泛指某人,其實在古時,即使在當今,張三李四的名字還會在鄉村出現。貧寒之家往往疲於果腹,難有心思為子女取名,即使有此愛心,也因未受到什麼教育,無法將其心思表達出來。《水滸傳》中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皆漁戶出身;武俠大刀王五也出身貧寒。歷代農民起義中以一、二、三命名的枚不勝數,如元朝的蔡五、布王三,明朝的劉六、劉七、方四、王二,清朝的赤腳張三、于七、吳八十、蘇四十三等人。然而,在歷代君臣,詩人儒士中,取此簡陋之名者實屬罕見。

值得注意的是,以一、二、三等數字命名的女性都不一定也於貧寒。在古代,女子的社會地位不高,生女往往隨意名之。如《水滸傳》中的扈三娘,乃是大戶千金;清朝王倫起義中的馬三娘也非貧俚之人。在北京房山雲居寺功德碑的背面,刻有許多信女的名字,其中有張三娘、李四娘、吳二娘、鄭大娘、沈十一娘、陳六娘等不少以數字取名的女性。由此可見,舊時婦女用數字取名是一個普通現象。當然,這裏面也有個別不是為排行而取名的。

兄弟

,姐妹,或兄弟姐妹用同一個字,或用同樣偏旁部道的字命屬序輩起名法(示其輩份),而且是流傳最廣,使用時間最長的命名法之一。電影界黃宗英、黃宗江、黃宗洛的取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這種取名方法。《左傳》中記載的長狹兄弟四人:僑如、焚如、榮如、簡如、恐怕是最早以同字排輩取名的人。

用同一個字為共名,然後往往以一句話依次為分名,是很多人採用的方法。如張屏翰將“生”為其四子之共名,而依長幼以“仁義忠厚”各冠其四子為分名,得張仁生,張義生,張忠生,張厚生四名。仁、義、忠、厚,有其意而又有其序,可謂一個典型的例子。

不以同字,而以相同的偏旁部著示其同輩的起名方法也很流行。最早的這種方法取名的是東漢荀昱、荀曇兩兄弟。三國時期荊州刺史劉表兩子,一名琦、一名琮,也以相同的偏旁命名。想必人們對五十年代大煉鋼鐵運動尚記憶猶新。當時李某,欲緊跟形勢,將其三子均以“金”字旁為名,得李鋼、李錦、要銘;李鋼得兩位千金,望女自力,欲均以“力”字旁命名,為李勤、李加。

不以同字,也不以同偏旁而排行序輩的還有許多方法,比如取形(如鑫、森、淼、晶、焱等字),取同音異字(如溈、維、嵬三字),取合文(如周冰、周清、周玉、周倩四名,合為成語“冰清玉倩”),取同類(浩、遠、廣、瀚等字)等。

以排行序輩取名,是中國人取名的一個重要方法,歷時數千餘年而不衰,倘不是今日實行"獨生子女"制度,恐還將繼續流傳下去。

四、以五行、八卦、測八字等起名

舊時,人們常以占卦求蔔的方式取名。

屈原是戰國時的思想家,詩人,名平、字原。周以後,以字敬名,後人幫稱“屈原”。事實上,屈原後來是通過卦兆名為“正則”,字“靈均”。關於為一點,他在《九歌》中寫到:“兆出名日正則兮,卦發字日靈均”。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戰國時代以上蔔兆占卦取名的方法就已經很流行了。

然而,流行最廣的是的五行,八卦取名。這種以五行,八卦起名的方式源於陰陽家的學說。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多在中國農村,還有臺灣、港澳地區,東南亞地區,甚至日本,朝鮮、越南)仍有人以這種方式取名。

下面把五行,八封的知識,及以此取名的原因的方法等簡述如下:

以五行起名

五行,指的是五種物質元素,即:水、火、木、金、土。

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陰陽家)認為,這五種物質是萬物的起源和根據。

戰國時期,五行相生相剋的學說頗為流行。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

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人們為什麼要以五行理論起名呢?

陰陽五行學說的盛行,使人們把一生中的榮辱禍福系於五行生克上去,所以在起名時,藉求得到陰陽盈虛的調和,剛柔的相濟,認為這樣可以在一生中逢凶化吉,一帆風順了。

人們是怎樣以五行理論起名的呢?

以五行理論取名始于周秦時代。當時,主要是把商殷的干支命名法與五行觀點配合而取名。在周秦時代,人們除了有“名”外,還要取“字”,因此主要是以天干配五行,取出“名”和“字”來。如楚公子名壬夫,字子辛,即以水配金,則水生於金,剛柔相濟。到了宋代,以五行理論取名更為風行,然而,那時卻不重視八字的欠缺,只取五行相生之義用來序輩。

宋代應用五行相生取名方法如下:

木生火:父名屬木,則子名應屬火;

火生土:父名屬火,則子名應屬土;

土生金:父名屬土,則子名應屬金;

金生水:父名屬金,則子名應屬水;

水生木:父名屬水,則子名應屬木。

宋徽宗時宰相張浚,名屬水,所以要給兒子取一個木的字,故其子名張栻,張栻名屬木,其子應以火名,故張栻之子名叫張焯。即使千古罪人,殺害岳飛的秦檜也以五行序輩。秦檜名屬木,其子取屬火的字,為秦熺,秦熺名屬火,故子名以土,為秦塤,秦堪。

以後歷代,人們多以“生辰八字”的欠缺,配以五行而起名,因此稱作“五行四柱起名法”。當算出生辰八字後,根據其缺欠,取五行中水、火、木、金、土中相應的一個屬性的字來補救。如:“八字”中欠金,可用“鑫”字;“八字”中欠水,可用“淼”字。中華民國前主席林森,因其八字中欠木,故以木屬的“森”字為名。另外,還可以用水、火、木、金、土做偏旁,視欠所缺多寡而增減。

以八卦起名

八卦就是《周易》中八種具有象徵意義的圖形,每個圖形用三條線組成,不斷的直線“-”代表陽,叫做“陽爻”,間斷的直線“ --”表示陰,稱為“陰爻”。陽爻和陰爻的不同搭配,成為八種圖形,象徵八種自然現象,即:天、地、雷、風、水、火、山、澤。 八卦圖除了圖形外,還有其方位,用以配合各卦的性質。八卦方位有先天圖(伏羲方位)和後天圖(文王方位),現在所用的是後天圖。

以八卦命名注重“姓”和“名”的統一

先以姓為上卦,得出姓的屬性;

查尋六十四卦,取意好之卦;

按該卦規定的筆劃找出合意的字命名。

如:一個女孩姓金,將金姓置為上卦,筆劃為八,則屬坤,坤象徵地;然後在六十四卦中

任意找一吉卦,如“地天泰初九爻”得知下卦應為乾,名可在一畫、九畫、十七畫、二十五畫中找合適的字;譬如在十七畫中得到“霞”字,便可命名金霞了。檢驗:金霞,上卦為八,下卦為十七,坤、乾的卦像是地、天;將姓名筆劃加在一起,以六除之,餘數一,得“地天泰初九爻”;查《周易》,為“拔茅茹,以其匯。征吉”。注雲:“得此爻者,在仕則同寅協泰,而超遷有基;在士則同道尚德,而飛騰有日;在庶俗,則可同志合謀,而財利日增。”

五、根據當時社會道德規範、思想準則起名

早在春秋時期,申儒就根據當時社會風尚和人們的思想觀念,提出了取名的方法和規定。

申儒“取名五法”按今天的白話解釋為:根據出生的時辰取名就是“以名生為信”;根據子女們期許而取名,就是“以德命為義”;根據其出生時的相貌、性情為 取名,就是“以類命為象”;以自然現象、山川河流、動植物名稱、劍戟筆硯等物為根據,托寓其理想,就是“取於物為假”;以父輩的名字、長相、情趣取名,就是“取于父為類”。

接著,申儒又提出有關取名的六項忌諱:“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帛”。 並進一步闡釋道:“疾,以隱疾則廢樣;不以畜牲,以畜牲則廢祀;不以器帛,以器帛為廢禮。”如果說申儒取名“五法”道出了周時取名方法的話,其“六諱”則是典型的專制宗法。

好在法束于周,其他諸侯各國無須避諱。春秋時代魯僖公名叫“申”,鄭莊公名叫“甲午”,與“不以日月”相抵觸;晉成公名叫“黑臀”,楚公子名叫“黑肱”等,與“不以隱疾”相抵觸;戰國時期道家莊子名叫“周”,又與“不以國”相抵觸。

命名的取義,不能與眾所公認的觀念相低觸,古往今來人們心目中好的女性應當“嫺靜柔雅”,若非要反其道而行,名“暴”、“魯”,則世人實在不敢恭維。

在中國古代,男子多以“五德” 、“四維”、“五福”、“三多”等觀念取名。

歷代均以儒家“五德”為正人君子的準則,所以依據“五德”觀念起名者甚多。

五德亦稱作“五行”、“五常”,共分三類:

儒尚五德:仁、義、禮、智、信;

將帥五德:智、信、仁、勇、嚴;

(柔、剛、仁、信、勇)

至孝五德:莊、忠、敬、篤、勇。

儒尚五德的名字有:仁惠、仁傑、叔禮、守禮、守義、崇義等等。

將帥五德的名字有:漢朝大將韓信;東漢大將馬武、班勇;三國時戰將黃忠、于禁、龐德、孫堅;西晉武將劉毅;東晉大將王鎮惡;隋文帝楊堅、隋大將薜世雄;唐大將尉遲恭、蘇定

方、李希烈;宋大將石守信等等。

至孝五德的名字有:守敬、世忠等等。

以“四維”觀念起名

“四維”觀念即禮、義、廉、恥,始於春秋時代。四維本是管仲協助齊桓公推行政令而制定的四項準則,後人以其為道德依據,多以四維觀念取名。

以“三寶”、“三多”、“五福”等道家觀念起名

三寶:一日慈,二日儉,三日不敢為天下先。

三多:多福、多壽、多男子。

五福:一日壽、二日富、三日康寧、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終命。

用道教思想命名,是一種很流行的取名方法。以陶淵明為代表的“逍遙派”,多具有很濃厚的超世觀念。

以墨家思想起名

雖然戰國以後,歷朝歷代多崇儒教,然而墨家思想仍深入人心,以墨家思想取名者亦不在少數,如:“尚賢”、“尚同”等等。

新中國成立後,人們的思想煥然一新,名字也體現出這一特點,出了許多叫“新華”的名字。一九五八年大躍進,以“躍”、“躍進”命名枚不勝數;一九六六年開始了“文化大革命”,“向東”、“衛東”、“衛旗”、“小兵”、“立新”的名字多如牛毛。

另外,中國人受儒家思想支配數千年,宗族觀念很重,在命名中屢有體現,如清朝的袁枚之孫名叫祖志,便是以此而取名的。唐鄴國公張昌宗、安祿山的部將田承嗣、北宋名將楊繼業、明末兵部尚書楊嗣昌、清朝文華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尹繼善等人,都以宗族觀念而取名。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女子的名字。受儒家思想影響,中國婦女數千年來,起名字也往往依據“三從四德”,“三貞九烈”。四德為:好德、好言、好容、好功。歷代女子名為“貞”、“淑”、“賢”、“順”的俯拾即是,直到今天,有些人仍給女兒這樣取名。

六、以自然現象,動植物及其它事物起名。

以物取名,通常以其物的性質寓意其中。這種命名方式最為古老,源于上古時的圖騰觀念。

“圖騰”這個詞出於美洲某族的都地發音,意為“我之同族”。人類在原始社會過著群居的生活,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圖騰。在漢石棺上畫刻有人類始祖伏羲和女媧的蛇身人首像,兩人是人類始祖,當為人,蛇身表示他們的圖騰就是龍。後來,圖騰多衍化為姓氏,但圖騰的思想卻在商周,以至後代仍存于人們的腦海之中。如上古時鯀、伯翳、嫦蛾等名字,就明顯帶有圖騰色彩。以後有周代的召伯虎,春秋時的董狐、斐豹等人,取名皆與圖騰觀念有關。

戰國以後,經萬物性質分類,使命名可以借物寓意,而逐漸脫離了原始的圖騰觀念。

凡是男子以物為名,多用山、濤、海、峰等壯景,虎、豹、彪、龍等猛獸,松、

柏、杉、樺等堅木,劍、戈、書、璉等器具,以男性之剛陽。

凡女子以物為名,多用珍、珊、瓊、瑤等珠寶,鳳、燕、梅、蘭等花鳥,雲、月、雪、霞等景象,環、佩、釧、釵等首飾,裳、繡、綺、縵等服裝,豔、彩、翠、紅等顏色,以示女性之柔媚。

七、 其他起名方式(如拆字為名等)

拆姓為名(張弓長,雷雨田),省姓為名(聶耳,陳東),增姓為名(如林森,王匡),迥文命名(聞一多、多一聞;許默、默許),借姓而名(關山月,沈醉,萬里等),諧音而名(韓笑,劉芳等),借外文譯音而名(莉莉、曼莉)等等許多方法,不一而論。

我們今天的起名,大多採用傳統的方式,雖然也有標新立異的新潮名,但終究未能形成潮流。

由此可見,儘管許多在某個歷史時期認為是好的觀念,用今天的思想來看是悖誤的,但是,人類對待事物的認識,絕大多數是存在傳承沿革關係的。

八、啟示

人們常說,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那麼,什麼是命運呢?命運是否能改變?命運是命和運的合體。命是先天的,運是後天的故謂先天命,後天運。人的出生年,月,日,時,也就是生辰八字,是與生俱來的,任何人終生無法改變。這就是先天之命。人的姓名,是可以經過人為手段進行選擇,也就是命理當中可以改變的部分,這就是後天運,當人呱呱墜地之時,其星座,命盤,血型,四柱八字都已經確定了。即便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的人由於遺傳基因不同,本人的出生地或父輩的出生地不同,以及後天所起的姓名不同,他們的人生經歷就截然不同。因此,先天不足者,何以更命?可行者為姓名也。先天吉名者,何以錦上添花,趨吉避凶?可行者也首為姓名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