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希腊精神的当代意义

希腊精神的当代意义

希腊精神的当代意义

一、什么是Hellenism?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Hellenism。当我考虑用Hellenism来指代希腊精神的时候,我又发现,Hellenism这个词有多个含义,并不能直接对应中文的“希腊精神”。根据我的考察,Hellenism这个词可能有下面这样几个含义:

(1) Hellenism可以表示“以古希腊和现代希腊作为研究领域的学问”,也就是“希腊学”。汉学是sinology,但是希腊学不是“Hellenology”,而是Hellenism。在西方学科体系里面,希腊学是Classics(古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希腊学的学者,可以被称为Hellenist。

(2) Hellenism还被用来表示古希腊的多神论宗教。古希腊不同地区的人的具体信仰和崇拜有一些差别,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信仰多神论。[PPT] 他们都承认14位主要的神祗,包括:Zeus, Hera, Poseidon, Demeter, Apollo, Athena, Artemis, Aphrodite, Ares, Hephaestus, Hermes, Hestia, Dionysus, and Hades。除了Dionysus 和Hades,其他12位神被看作“十二奥林匹亚神族”。许多的神话、节日、崇拜、礼仪、风俗,都是直接与这种多神论宗教相关的。古希腊的许多公共建筑、神庙、祭坛,都直接体现这种多神论宗教。许多文学作品,包括史诗、悲剧、喜剧,都以神为主题,或者以神与人的关系为主题。我们也只有在这种多神论宗教的背景之下,才能读懂它们的真正内在含义。谈论Hellenism,不谈古希腊的神话和多神论宗教,那是绝对不行的。希腊宗教后来影响了古代意大利的伊特鲁里亚人的信仰和崇拜体系,形成了后来的古罗马的多神论宗教。古罗马的神常常可以跟古希腊的神一一对应,就是这个原因。

[PPT]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希腊多神教重建运动”(Hellenic Polytheistic Reconstructionism)就完全是宗教层面上的了。从时间和运动的旨趣上来看,很有点像中国的“儒教复兴运动”。1997年,在希腊成立了“Supreme Council of Ethnikoi Hellenes”(希腊传统文化高级理事会),标志着这个宗教复兴运动走向了体制化。这个宗教复兴运动自身不是一个新兴宗教,它是希望在现代社会重建古代的多神论宗教。这个希腊多神论复兴运动主要发生在希腊,但是,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也有不少人参加。有一份材料显示,在2005年,希腊有2000人认信希腊传统宗教,还有10万人表示“有一些兴趣”。不过,我们并没有看到有正式的官方统计。除了刚才提到的“Supreme Council of Ethnikoi Hellenes”,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组织或团体,这不是我们今天的主题,就不展开说了。不管怎样,有一点可以明确,就是这种传统宗教复兴运动把自己看作古代希腊文化的继承者,在某种程度上抵制现在占统治地位的东正教,也就是基督教。有时候,他们的主张,也被称为Hellenic Neopaganism,希腊新异教。但是,中文翻译成“异教”有点不准确,它还是基督教中心主义的一个说法。

(3) Hellenism还可以表示“希腊化时期的文化”,也就是希腊文化向非希腊地区扩展和传播。尤其是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整个希腊,并扩张到小亚细亚和北非,把希腊文化中的许多要素都传播到那些地方,例如语言、建筑、宗教、节日、政治体制和其他一些生活方式。这个希腊文化扩张被称之Hellenization。[P]Hellenization的结果,也被称为Hellenism。在这种意义上,Hellenism表示“希腊化时期的文化”,在狭义的层面,Hellenism表示“希腊化时期的哲学”。

(4) Hellenism还可以表示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西方国家,主要是德国和英国,兴起的一股思想文化运动。这个运动主要体现在艺术和审美领域,可能也包含哲学上的一些思潮。或许,它可以被看做文艺复兴运动的某种继续和发展,不过,这个问题我没有仔细研究,没有发言权。这个思潮或运动主要是把古希腊文化作为理想的范式,创造了许多新古典主义的作品。大家可以看到剑桥大学校园里面的许多建筑,也明显体现了这种Hellenism的风格。[P]那些大理石柱子,有多利亚式的、伊奥尼亚式的、柯林斯式的柱子,还有典型的希腊式三角墙,那些裸体雕塑,等等。诗歌方面,我们经常听到的济慈、雪莱、拜伦,都是Hellenism的代表人物。尤其是拜伦的《唐璜》第三章里面的《哀希腊》[P],更是直接反映了对古希腊文明的认同和皈依。我对诗歌毫无研究,对英国诗歌更是一窍不通。这里有英国文学的专家,所以,我不敢在大家面前谈论英国诗歌。不过,当我看到《哀希腊》这首诗的时候,还是被狠狠地感动了一下。这首诗有好几个中译本。梁启超、马君武、苏曼殊、胡适、查良铮(穆旦),都曾经翻译过这首诗。马君武、苏曼殊和胡适的译文都太过古雅,看不太懂,还不如直接看英文。查良铮的译文是比较直白的。【本来有十六节,这里PPT只选了前两节】可能很多朋友都读过了。

(5)上面几个关于Hellenism的用法,与我们所要讨论的“希腊精神”多多少少有些关系,但是又不是我们直接所要表示的“希腊精神”。最后,我发现对Hellenism还有个解释,比较符合我想要的意思,就是说:Hellenism 指The civilization and culture of ancient Greece,古希腊的文明与文化。仔细想一下,这个界定还是太大了,于是,我就把它进一步限定了一下,用Hellenism来表示(the characte`ristic of ) the spiritual aspect of ancient

Greek civilization,也就是说,古希腊精神文明的特征。换句话说,就是古希腊人的人生哲学和精神特质。我们今天要说的“希腊精神”,就是这个东西。它跟希腊多神论宗教、跟希腊化时期的文化和哲学、跟18、19世纪理想化希腊文化的艺术、文化运动、跟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古希腊传统复兴运动,不是一回事,当然,它们多多少少有些关联。

二、澄清“古希腊”这个概念

前面我们澄清了Hellenism这个概念,以及我对这个词的具体限定。接下来,我简单说明一下“古希腊”这个概念。大家经常听说“古希腊”这个词。但是,它究竟指的什么时间段,有什么特征,不一定很清晰。我自己虽然是做古希腊哲学研究的,但是有时候也会迷糊,对希腊的历史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这一次,我花了一点力气,重新梳理了一下。这里不妨给大家报告一下。我不是希腊史方面的专家,所以,这里的希腊历史素描可能不很确切,仅供参考。

希腊的地理位置,大家都基本知道,就是处在南欧的东部,和亚洲交界的地方,其主体是巴尔干半岛,还有许多小岛。古代希腊比今天的希腊范围要大一些,东边,包括小亚细亚的地中海沿岸一代,今天已经属于土耳其,西边,包括南意大利沿海一些地区,还有西西里岛,今天已经属于意大利,直到今天,西西里岛上面还有人讲希腊方言。

在希腊地区的考古发现了欧洲最早的文明,一个是米诺斯文明,一个是迈锡尼文明。[P]米诺斯文明大约是2700 BC - 1450 BC。迈锡尼文明大约是1600 BC- 1100 BC,其中包含了荷马史诗所描写的那个时代。[P]( 阿伽门农面具) 在迈锡尼考古发掘的陶片上发现了两种线形文字:线形文字A和线形文字B。[P]线形文字至今没有被破译。线形文字B在上世纪中叶被英国人文屈斯(Michael Ventris)成功解读,证明是古希腊语。注意,它是古希腊语,但不是后来大家熟悉的“古希腊文字”,因为,希腊人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完全放弃了线形文字B,而公元前8世纪左右从腓尼基人那里引进了新的字母系统,才是我们今天称为“希腊文字”的东西。以上这两大文明或许可以称为希腊的“远古时代”。

非常奇怪,公元前12世纪到前9世纪,这中间没有留下任何历史记载,被称为希腊的“黑暗时代”。在黑暗时代之后,进入了所谓“古代希腊”(Ancient Greece),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23 年。古代希腊逐渐形成了“城邦”(希腊文:Polis)。究竟什么是“城邦”,这里不展开讲。一句话,希腊在当时不是一个统一的大帝国,而是一些独立、自治的城邦;当然,有时候城邦之间会出现一些“联盟”之类的。这些人使用好几种方言,但基本可以相互沟通,都称为希腊语(Hellenika),而且自称希腊人(Hellenes)。希腊语后来被证明为属于印欧语系的一支。古代希腊基本算是一个文化统一体,都接受“荷马史诗”的熏陶,有共通的神话体系,还过一些全希腊人共有的节日,比如“奥林匹亚赛会”、“泛雅典娜节”之类。公元前349年,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希腊民族的近亲)国王腓力二世率军南下,控制了整个希腊;他的儿子亚历山大进一步扩大势力,控制了环地中海地区广阔领域。公元前323 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分裂,从此进入了一个所谓“希腊化时期”(Hellenistic Greece,323BC-146BC,从政权上看,似乎也可以叫做“马其顿王朝”)。有另外一个划分方式,把“黑暗时代”和“希腊化时期”也归入到“Ancient Greece”的范围里面。当我在这里谈论“古希腊”的时候,主要还是指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23 年这段时期的希腊。我说的“希腊精神”,主要指这段时间里面希腊人的“精神文明”、“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希腊人在这段难得的独立自治的时期,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不仅是物质成果,而且更重要的是精神成果,这些成果包括:各种诗歌、音乐、体育、游戏、宗教、风俗(伦理、礼仪)、政治体制、法律、戏剧、“哲学—科学”(自然哲学、逻辑、修辞、算术、几何、天文、地理、医学之类)、“艺术—技术”(建筑、雕塑、绘画之类;制革、制陶之类),等等。人类所能至今所能想到的各种“文化—文化生活”样式,除了“电影”、“电脑游戏”之类现代人的专利,他们基本上都有了。或者说,他们基本上把人类生活的各种可能性,玩弄得差不多了;他们形成了某些强有力的“传统”,为后世的人们,尤其是为“西方人”,定下了某种明显的“格调”。

[P]难怪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那是一个“轴心时代”。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可能仅仅限于“宗教-伦理-哲学”方面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实际上,这个“轴心”的含义可能更广。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Vom Ursprung und Ziel der Geschichte)一书中,雅斯贝尔斯提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P] 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耶利米),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等等。轴心时代的这些重要思想家为后世奠定了基本的哲学和宗教范式,他们的思想和人格代表了各自文化体系的典型特征。许多历史学家接受了雅斯贝尔斯关于轴心时代的说法。怀特海的一个说法,跟这个“轴心时

代”的观念,是相通的。他说:“The safest gener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European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is that it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footnotes to Plato(Process and Reality, p. 39, Free Press, 1979)”。“如果要描述欧洲哲学传统的总体特征,最可靠的说法是,它由一系列柏拉图的注脚所组成”。可见,怀特海也是非常敬重轴心时代的精神成果。

“古希腊”就处于这个所谓的“轴心时代”里头。在这里头,有人还把古希腊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叫做Archaic period (大约750-480 BC),暂且译作“古风时期”吧,跟中国的“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大致同时,后一个时期叫做The Classical period (大约500-323 BC),一般译作“古典时期”,跟中国的“战国时期”(前476年~前221年)也算有些重合之处。春秋和战国的划分主要依据是政治格局和社会处境,而古风和古典的划分主要依据还是艺术风格和文化特征,不过,也有人把雅典最后一位僭主(tyrant)于510 BC被推翻当作这个划分的界标。

古希腊是希腊人难得的一段独立自主的时候。从此之后,他们长期地处于外族统治之下。命运之神眷顾希腊人,让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可是,命运之神又这样冷落了希腊人,让他们受外族统治长达2000年。

公元前2世纪(168BC),罗马人征服了希腊,从此希腊进入“罗马统治时期”。罗马统治时期,希腊的文化没有本质变化,文化上仍然可以说成是“希腊化”的时代。公元395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逝世。他在临终前,将帝国分与两个儿子继承,随即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罗马定都君土坦丁堡(原名“拜占庭”),西罗马仍定都罗马。许多人把“东罗马帝国”直接等同于“拜占庭帝国”,但是,似乎也有人认为从“东罗马帝国”到“拜占庭帝国”有某种意义上的“过渡”。如果存在过渡,那么,基督教成为国教可能是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细节且不说,总之,希腊进入了一个“拜占庭帝国时期”。学者August Heisenberg把拜占庭帝国称为“皈依基督教的、希腊人组成的罗马政权”“拜占庭帝国”是后来人的称呼,他们当时自己还是称为“罗马帝国”,而不是“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是个基督教的帝国,或者更准确说,是东正教的帝国,不难设想,在这样的文化主导当中,希腊古典时期的文艺和哲学如果要继续存在,一定是经过基督教过滤或改造过的。实际上,许多人把查士丁尼大帝(查士丁尼一世)于529年下令关闭雅典哲学学园看作是古希腊哲学历史终结的标志。

1453年,拜占庭帝国被土耳其人灭亡,从此,希腊处于土耳其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即“奥斯曼统治时期”。奥斯曼统治时期给希腊人带来两个大迁徙。一个迁徙,是希腊知识分子迁徙到西部欧洲,促使了文艺复兴的出现。第二个迁徙,是一部分住在平原的希腊人迁到山地,他们较好地保持了东正教信仰;住在平原的希腊人在信仰上更多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821年,希腊人宣布独立为止。在这之后的希腊被称为“Modern Greek State”,就是“现代希腊国家”。1828年希腊独立战争结束后,希腊在1833年建立了君主政权。在整个19世纪及20世纪初,希腊不断扩张领土,吸收奥斯曼帝国内讲希腊语的族群,直到1947年希腊的版图成了现在的样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希腊又经历了一次内战。1949年内战结束后的希腊宣布加入北约组织。1967年4月21日军人发动政变,之后又宣布废黜国王。塞浦路斯问题最终导致了军人政权在1974年的垮台,一个民主共和国在1975年建立。1981年希腊正式加入欧盟。

我们做一点小结:希腊民族在古代曾经有过一段较长时期的独立自主;从公元前2世纪,政治上落入罗马人的统治之中,不过文化上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反倒是大大影响了作为征服者的罗马人。公元5、6世纪之后,在拜占庭帝国的统治下,文化上转向了基督教,也就是东正教。东正教或许可以被看作希腊化了的犹太主义(犹太教);就好像佛教传到中国,慢慢就出现了本土化的禅宗。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南北朝的时候,中国彻底从儒家社会变成佛教社会,历经一千年,会是个什么情况。希腊就是这样,出现了宗教上的大转换,本民族原创的希腊主义的古典文化就这样淡出了历史舞台。这一方面是因为基督教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还要归因于政治上的力量角逐。希腊人就这样度过了所谓“中世纪”的一千年。15世纪中叶,希腊人又落入土耳其人的统治之下,文化上开始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19世纪,希腊民族才从长期的外族统治中重新获得独立。但是,现代希腊的文化,与古代希腊的文化,已经是大不相同了。

在这里,我想到了两个问题:一是外族统治,二是文化变革。这两者往往相互交织。实际上,文化变革的“严重性”,要比外族统治厉害得多。无论是蒙古人还是满族人,在统治中国的时候,没有带来根本性的文化变革,这说明当时汉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三、希腊精神:英雄主义、理性主义和雅典民主制

上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希腊的历史,对“古希腊”有了一个更加明确的概念。接下来,让我们切入核心的主题:希

腊精神包含哪些方面?大家可能举出许多方面来,但是,根据我最粗浅的感觉,我在这里举出三个方面。它们分别是:英雄主义、理性主义和民主政治。有没有道理,待会大家可以批评、反驳。

对应于英雄主义、理性主义和民主政治这三方面,我想提三个人物,他们分别是荷马、柏拉图和伯里克利,我把英雄主义和荷马关联起来,把理性主义和柏拉图关联,把Democracy与伯里克利关联起来。这不是很严格的做法,只是为了方便,把某种精神气质与某个特定的人绑定起来。

(一)英雄主义

凭借粗浅的印象,我认为,古希腊前后有两个教化体系。第一个教化体系是以荷马史诗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后来得到古典时期诗人,包括悲剧诗人的发扬,强调英雄主义,以勇敢作为最重要的美德之一,歌颂英雄人物的勇气、力量、才华、技艺、品质和伟大的业绩;这个教化体系,可以称为荷马教化体系。第二个教化体系是早期哲学家开启的,由柏拉图以决定性的方式奠定的哲学教化体系,可以称为柏拉图教化体系。柏拉图教化体系创造性地转换了荷马体系的“英雄主义”,使哲学家,特别是以苏格拉底为典型人格的哲学家,成为新的英雄楷模。柏拉图著作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取代了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形象”,成为了新教化体系的“理想人格”。柏拉图塑造下的“苏格拉底形象”,实际上是“理性”和“知识”的人格模范。柏拉图以直接攻击荷马的方式,自觉地放弃或改造了荷马教化体系,形成了新的、以哲学为载体而不是以诗歌和悲剧为载体的、理性主义的教化体系。当苏格拉底把“美德”等同于“知识”或“自我认识”的时候,应该说,他改造了荷马教化体系中的“美德”观念,因为美德在荷马体系中首先的是“勇气”、“勇敢”、“能力”、“力量”,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做出决断,成为自己和众人的保护者和拯救者。

荷马,相信在座每个人都听过这个名字。但是,是不是每个人都阅读过他的作品,我不知道。据说,他是公元前九世纪希腊的一位游吟诗人,相传为《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的作者。《伊里亚特》描述特洛伊战争,尤其表现英雄人物阿喀琉斯的愤怒。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夺走阿喀琉斯分得的女俘,阿喀琉斯愤怒而拒绝出战,导致希腊军屡遭失败。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罗克洛斯出阵助战,被特洛亚英雄赫克托耳杀死,阿喀琉斯悲愤交加,同阿伽门农和解,重上战场,杀死赫克托耳。赫克托耳的父亲特洛亚国王普里阿摩斯向阿喀琉斯赎回儿子的尸首,为他举行葬礼。《奥德赛》叙述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亚战后返回家乡途中发生的种种故事,以及回到家后杀死那些觊觎他的王权、向他妻子求婚的人,与家人团聚。荷马描绘了这样有勇有谋的个人英雄:他不畏强权、人格独立,他爱憎分明、一腔热血,他能力卓绝、技艺超群,他聪明机敏、深思熟虑。荷马虽不是所谓“伦理学家”,但是他凭着优美流畅的语言,丰富的比喻,清楚地描写了古代希腊的社会生活世界和个人内心世界,解释了人的情感和道德现象,从而有力地影响了古希腊几个世纪的人们的人生观、社会观和宗教观。荷马史诗在很长时期内都是希腊基础教育的教科书,其地位比我们的唐诗三百首还要重要得多。希腊城市中适龄儿童的语文课,就是背诵荷马史诗。后来的希腊颂诗和悲剧,都深受荷马的影响。

英雄主义或英雄崇拜,实际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生观问题。但是,我们往往对这个问题缺乏反思,包括我自己。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看到“互动百科”和“百度百科”对“英雄主义”的解释,让我苦笑不得。它是我们典型的“教科书话语”。它说:

“英雄主义,指人所具有的不甘落后,不愿平庸无闻地生活和工作,喜爱做出超常的惊世之举的一种精神风貌和意志品质。有革命英雄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之分。革命英雄主义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敢于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风貌,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品质,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一种表现,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政治觉悟、生活态度和献身精神的高度的统一。朱德同志指出:“革命的英雄主义,是视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革命事业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以革命之忧为忧,以革命之乐为乐,赤胆忠心,终身为革命事业而奋斗,而不是斤斤于作个人打算;为了革命的利益和需要,不仅可以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而且可以毫不犹豫地贡献出自己的生命。革命是为群众的事业,又是群众自己的事业,而革命的英雄主义,必然是群众的英雄主义。”(《朱德选集》第117页)个人英雄主义是与革命英雄主义根本对立的一种精神风貌,是一些人的个人主义、冒险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在社会实践中的综合体现。主要表现为过分夸大个人作用,而贬低人民群众集体的力量和智慧,爱出风头,好大喜功,争名誉,争地位,缺乏组织纪律性和自我约束等。作为领导,往往表现为个人说了算,不能倾听下级意见,不顾主客观情况乱发号令。作为下级,往往表现为不听从指挥,不服从领导,瞎干蛮干,这往往损害革命队伍的团结和革命的利益。发扬革命的英雄主义必须反对个人英雄主义。

这种对英雄主义的理解,不仅是肤浅的,而且是有害的。“革命英雄主义”、“群众英雄主义”、“个人英雄主义”,这些

名词的创造,以及对它们的解释,我完全不知所云。“英雄主义”必然是“个人的”,没有什么“群众的英雄主义”,就像没有“黑的白”一样。“革命英雄主义”也不可能与“个人英雄主义”相对,只能跟“反革命英雄主义”相对。但是,什么是“反革命英雄主义”?这些都是强行造出来的词,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否定“个人英雄主义”,实际上也就否定了英雄主义本身。英雄主义一定是个人主义的,不过,它不等同于利己主义。与英雄主义相对的是奴性或奴隶主义。

英雄,希腊文是Heros,有人认为词源上有“保护”、“保护者”、“保全”的意思。希腊人把英雄看作“半神”,或比人更高,但又不是神。他是某种意义上的“超人”,是秉受天命,来人间除恶扬善、平定一方、造福一方、护佑一方的人。他拥有伟大天才、特殊才能;他爱护人民、仁慈博爱;他敢做敢当,意志自由;他直面死亡,视荣誉高于生命。这跟“爱出风头,好大喜功,争名誉,争地位,缺乏组织纪律性和自我约束”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

荷马影响下的西方文化是有强烈英雄崇拜的,这既反应在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上,也反映在好莱坞电影上。中国历史上也有英雄崇拜,比如对关羽的神话,对岳飞的崇拜,包括后来我们对谭嗣同的崇拜。但是,中国有没有像西方这样明显的英雄主义传统,我不敢说。中国有“侠”的传统,从墨家以来就有,谭嗣同也受到过“侠”观念的影响。但是,它起的作用有多大,它跟希腊的英雄主义传统有没有可比性,我在这里不做判断。

(二)理性主义

随着散文的兴起,希腊早期的诗歌传统衰落了。哲学取代诗歌成为新教化体系的主要载体。理性和论证开始挑战灵感和神话。哲学家要求用冷静的观察代替玄虚的想象。他们开始放弃神话式的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改用实证的、可直接验证的叙述方式。这方面很快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尤其促进了医学、建筑和其他生产技术的发展。算术、几何、天文、地理、自然哲学(物理学)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逻辑、修辞也成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希腊兴起的智者运动,实际上是古希腊人的一场启蒙运动。最后,人们要求以理性的方式重新看待人本身,重新看待社会、城邦、法律、道德、风俗、宗教。于是,原来的传统就开始受到质疑,法律受到动摇、神话受到挑战,多神论宗教受到威胁。希腊人经历了一个“五四新文化运动”。

这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是智者派的普罗泰戈拉,殉道者是苏格拉底,集大成者是柏拉图,发扬光大者是亚里士多德。虽然柏拉图极力诋毁智者,包括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实际上,从更广的意义上,苏格拉底和他本人也走在同样的道路上,只不过,他的新文化运动主张,跟智者们的主张不太一样罢了。经过柏拉图主义的改造,希腊人的理想人格变成了“哲学家”,而不再是荷马式的“英雄”。尼采的反柏拉图主义,实际上是要扭转这个柏拉图式的理性主义教化体系,恢复到他所设想的悲剧时代的英雄主义。如果说,欧洲近代的启蒙运动,是把理性主义发展到了极致,从而使“哲学家”或“理论家”成为了时代的骄子,那么,尼采呼唤的是新的“英雄”,是“领袖”和“行动者”。马克思可能也一样,只不过他走了一条与尼采不一样的道路。我的感觉是这样,但是,细节方面是怎样,还需要进一步考察,这里点到为止。

(三)雅典的民主制

谈到希腊精神,似乎不能不谈雅典民主制。历史上,梭伦 (Solon 594 BC)、克里斯提尼(Cleisthenes)、厄菲阿尔特(Ephialtes)都曾经对雅典民主制做出过贡献。民主制有时候被推翻,出现僭主制或寡头制。在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由于伯罗奔尼撒战争,伯里克利死后,雅典又出现了寡头制。战争后又恢复了民主制,此后一直坚持了很长时间,直到马其顿人入侵希腊。民主制在近代的西方世界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虽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往往把自己的民主制传统溯及到雅典的民主制。我感觉,民主制能够在西方世界取得或大或小的成功,还是跟他们长期以来理想化希腊文化和雅典民主制有关系的。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雅典的民主体制是怎么运作的。

雅典的公民大会(he ekklesia)是最高权力机构。这个公民大会包括全体成年男性,每年开四十次会议;一年分十“季”(prytany),一季开四次会。他们在卫城山对面的山坡上集合。实际上,并不是每次5万人都参加,而是大概有6000人左右参加,许多人住在乡下,不太可能每次都去参加。这个大会通过投票或举手决定一切城邦大事。

他们有一个500人议事会,有些像上议院的性质。凡是提交公民大会议论的事情,500人议事会都必须先讨论。他们先形成一个“预备方案”(probouleumata),然后提交公民大会讨论通过,或否决,或修改。公民大会通过的就叫做“法令”(psephisma),通常都会刻在石碑上,放在公开场所让人阅读。

公民大会集会的时候,最先的程序是祈祷和祭酒。然后,传令官宣读“预备方案”,然后,能否直接通过,还是要经过讨论。如果民众投票表示要讨论,传令官就问:“谁想要发言?”(tis agoreuein bouletai;)任何公民都能走上

讲坛(to bema)向公众做演说。实际上,雅典人不能容忍愚蠢的人或无知的人去浪费时间,演说者通常都是某些politicians(hoi rhetores)。

每年的公民大会实际上都蛮有规律的。每一季的第一次会议首先讨论行政官续任或解职的问题。然后讨论粮食供应和国防安全问题(尤其是海军问题)。第二次会议,任何公民都可以提出公共或私人的主题。第三次和第四次会议讨论当前问题,主要分为宗教事务、外交事务和世俗事务。紧急情况下,议事会随时可以召集公民大会。

五百名议员是从不同的区当中通过抽签选出来的,年龄必须超过30岁。任期一年,通常一生不会充任超过2次。大多数公民或迟或早基本上都能成为议员。十个大宗族每个宗族选出50名议员。这50位议员在一年中轮流充当某一个“季”的“主席团”(prytaneis)。每天都从这个主席团中抽签选出一位“主席”(ho epistates),这位主席24小时掌管城邦的印章(玉玺:-0),还有存放城邦公共资产和文件的那些神庙的钥匙。主席和三分之一的主席团成员24小时值班,吃住在议会厅边上的“值班房”(Tholos)里面。

议事会有一个秘书(ho grammateus),记录所有事务。议事会每天聚会,公众可以旁听。议事会分成各个委员会,通常有十个,负责不同事务。一个复杂造船、一个负责船坞码头、一个负责公共建筑维修,如此等等。审计委员会会检查每个管理公共资产的官员的账目。官员接受议事会的监督审查。值得一提的是,在任何时候,公民大会里面都有差不多15000人曾经出任过议员,有政治和行政的经验。所以,雅典人的参政是实实在在的。

不过,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失败确实导致了反民主的帮派或党派的出现,于是就会出现颠覆与反颠覆。战争结束后,民主体制得到恢复,没有什么出色的领导人,但是也很成功。

雅典人通过直接参政,可以直接感受到自己是个自由人,而不是奴隶或被统治者。他们可以直接实现自己的意志,而不是通过代表,我一想到这点,就感到无比羡慕。我们不仅要代表,有时候连自己的代表也找不到。一想到这点,我又开始嫉妒雅典人。

四、希腊精神与基督教、儒家和现代性

最后,我简单讲一下希腊精神的历史命运;它与基督教的遭遇,与儒家的遭遇。这部分内容,本来我计划讨论得更深入一些,可是,时间实在来不及了。

希腊的英雄主义连同悲剧精神,在柏拉图时期就衰落了,当然,后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有一些人从荷马和悲剧诗人那里汲取营养,构建了新的英雄主义和新的悲剧精神。总会有人出来写诗,诗歌并没有因为柏拉图的贬斥而丧失它的生命力。

柏拉图建构了一种新的以理性为基础的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得到了极端的体现。希腊化时期,希腊哲学与东方宗教相遇,出现了一些新的神秘主义和启示主义的倾向。犹太教就是其中之一。在犹太教与希腊理性主义接触的过程中,实际上互有影响。基督教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脱胎于犹太教,又受到希腊文化影响。比较而言,基督教更是一种Judaism,而不是Hellenism。基督教虽然早期受到压迫,但最终获得官方支持。这样,希腊多神教被废弃,犹太一神教获得了胜利,当然是以基督教的特殊形式。希腊理性主义也受到希伯来启示主义的影响,这就是所谓哲学沦为了宗教和神学的婢女。直到文艺复兴时期,Hellenism重新抬头,理性主义和希腊人文精神重新受到肯定,启示主义逐渐被淡化。我们看到,基督教的地位受到冲击,世俗化浪潮开始出现,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民主化、工业化浪潮出现。启蒙运动、无神论、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功利主义、进化论,现代化的浪潮一波接一波。而这些浪潮,许多都是有Hellenism的背景的。西方人对现代性的想象很多都来自于古希腊文化,而Hellenism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西方人对现代性的自我表达。

现代性走到极端,就陷入唯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认为宗教最终要消失,人类凭借理性可以解开一切自然之谜,可以探明人性和人类社会的所有奥秘,并且可以凭借技术对自然和社会实施完全的控制,由此实现每个人所有的欲望。实际上,这种想象,已经完全超出了Hellenism自身的范围了。

我觉得,Hellenism不可能完全解构基督教。基督教的人性论有它可取的地方。人毕竟是人,不是神。这一点,哪怕是希腊人,也是承认的。人是一种有限的存在者,理性也不是万能的。人不可能成为这个世界绝对的支配者,它只是地球上的一个物种而已。用宗教的话说,人不过是上帝的一种造物而已。人追求自由,要求欲望的实现,这都无可厚非,但是,人本质上是有限的存在物,因此,必须清楚自己的有限性,也要清楚理性的有限性。在这个意义上,基督教的“信、望、爱”,就一定有它生长的空间。儒家的“仁、义、礼”也一定有它生长的空间。培根说,“知识是力量”,

这没有错。可是,知识不是万能的。

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引入了许多西方现代性的观念,最响亮的口号是“科学与民主”。从当时的背景上说,这口号是有很大价值的。但是,实际上,这容易使“科学和民主”成为绝对化的价值本身,这是有待反思的。在我看来,“理性与自由”要更内在一些,更人性一些,“科学与民主”不过是一个外壳。“科学”是人生产出来的、有待学习的东西,而“理性”是每一个人内在的能力,是科学本身的源泉。“民主”也只是有助于捍卫我们的自由,我们才利用它,要是它跟“君主制”一样不能捍卫我们的自由,我们也宁可不要。我们不能把手段当作目的,最后反倒不知道目的是什么。在这些口号之外,信仰、仁爱、正义、对美和崇高的追求,仍旧是一些不能抛弃的东西。中国的新人文精神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不仅仅是拭目以待,而且要参与去建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