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感恩父母,与爱同行》-完美版

《感恩父母,与爱同行》-完美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11与朱元思书 【教材分析】 《与朱元思书》是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结合,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本单元是部编初中语文教科书第一次集中学习文言诗文,抓住写景抒情这条主线,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便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利于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目标】 1.根据阅读提示和注释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2.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突出特征,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审美情趣。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 (2)我积累的文言字词(实词和虚词) 2.边读边悟 (1)思考: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 (2)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想?你如何理解这种感想? 3.学贵有疑 预习中,在疏通文意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前面我们通过《三峡》和《短文两篇》的品读领略了中华大地形态各异的地形地貌、美不胜收的山水之美,今天我们再次随同作者吴均行船游江,充分感受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二、预习反馈: 1.检查预习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轩邈泠泠鸢飞戾天经纶横柯 2.根据预习情况课堂交流:你觉得哪些词、句解释比较重要,值得关注的,(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或者太难,你还没有完全理解的?(质疑解答,教师点拨。) 三、开启“富春江之旅” 生齐读课题《与朱元思书》 师解题:“与……书”中“书”是“书信”的意思。 这是作者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他用丹青妙笔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明朗绚丽的百里山水画卷。同学们化身为摄影家、画家、探险家,或者就只是普通的游客……,用自己最独特的视角来解读富春江的魅力。 (一)初读,读出音乐美。 读好节奏、读好重音、读好韵味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朗读指导。 请同学们帮老师推荐同学分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的倾听,交流评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黄丽钦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2、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本课生字词。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记录,1994年1月17日, 美国洛杉矶的人们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生活着,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使这个城市在转眼间变成了一片废墟,它使千万个家庭在一瞬间家破人亡!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次地震中的一对感人的父与子,课题是——生说(教师板书课题)。 2、生读课题。教师:再深情一些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师:想象一下昔日里,孩子们在这片欢乐的土地上会做什么? 师生预设:玩游戏------—是啊,快乐地玩游戏 一起认真学习--是啊,依偎在一起学习 快乐地跳舞----是啊,就如文中所说----充满了欢声笑语 但是现在却变成了-------一片废墟 师总结:还有?还有?还有?都没有了,一切都没了,只剩下一片废墟,只剩下一片荒凉的废墟;只剩下满目疮痍的废墟! 昔日是一片欢声笑语,如今是一片废墟。这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惨烈对比!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 4、过渡、感知内容 就是在这样一场大地震,这对父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谁来说? 预设1: 评价:说得已经清楚明白了,厉害了,想要概括(简洁或者完整) 老师这里送你们一个小法宝,看!如果能够再加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就能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愿意来试一试。 预设2: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父亲冒着(),历经艰辛,经过()小时的挖掘,终于在()救出儿子和他同伴的故事。 师:父子俩终于又—— 生:父子俩终于又团聚了 师小结: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之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告诉我们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 (浏览:就是不动笔,用眼睛快速扫课文) 5、引出中心句 预设:你很了不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了这个问题,恰恰文中也有这么一个句子,全班一起读! Ppt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边说边写: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师板书了不起)。 6、小结刚刚大家有的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有的用文中的话来概括,这都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5回忆我的母亲公开课获奖【一等奖教案】.doc

《回想我的母亲》教案 [课标要求:] 1、了解母亲普通巨大的终身,学习劳动公民勤劳简朴、宽厚仁慈、坚韧刚强的优 秀道德。 2、了解要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文章言语朴素,爱情真诚的特色。 4、感触作者对母亲的赞扬、酷爱与思念之情。 [ 学法点悟:] 学习本文要在朗诵中领会作者对母亲的爱情,并感触文章言语朴素美丽的魅力。通 过自学归纳朱德母亲的特色,然后组织沟通评论,在了解文章内容的一起,知道文 章选材典型的特色。 [[ 全体感知: ][ 全体感知: ][ 全体感知: ][ 全体感知: ][ 全体感知: ][ 全体感知: ][ 全体感知: ]] 本文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逝世的音讯后,以极端沉痛的心境写的一篇回想母亲的 文章,是一篇爱情真诚、文笔朴素的散文。课文选取了哪些资料?体现了母亲的哪 些优秀质量?课文是怎样将许多的资料有条有理地组织为一个全体的?这便是咱们 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分要侧重考虑的问题。 [[ 疑问解析: ][ 疑问解析: ][ 疑问解析: ][ 疑问解析: ][ 疑问解析: ][ 疑问解析: ][ 疑问解析: ]] 质疑:课文选取了哪些资料?体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质量? 解惑:课文环绕“勤劳”精选典型案例,杰出了母亲的优秀质量。如烧饭、种田、 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体现了母亲的勤劳简朴;没有打骂过咱们,没有 同人吵过架体现了母亲的宽厚;周济和照料比自己更穷的亲属体现了母亲的仁慈; 在家庭遭受不幸时不悲观体现了母亲的刚强;对“我”从事的工作的了解体现了母 亲对革新的支撑,??这些案例普通而又典型,体现了母亲作为“我国千百万劳动 公民中的一员”的优秀质量。 质疑:课文是怎样将许多的资料有条有理地组织为一个全体的? 解惑:课文环绕母亲“勤劳终身”这一叙事头绪,标明工作的时刻并按次序组织记 叙的内容。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作者:吴卫兵 推荐【教材解析】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以书信形式描绘富春江山水的美文。它以清丽的文字,明快的节奏,错落的韵致,隽永的意境成为山水小品文中的佳作,历久不衰。作为教材来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读懂它,品味文章佳处,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积累文言语汇,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目的。 【学情分析】 [ 对富春江山水的陌生,可能会减弱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致。然而文章优美的语言会第一时间打动学生,我们不妨从朗读、品味语言下手。对于文章的难点“鸢飞戾天”两句的理解,以学生现有的生活阅历恐怕是勉为其难。我们不必刻意求深,求透,有所感悟即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 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学生对富春江山水可能是陌生的,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课前不妨让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富春江的介绍,得到初步的认识,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其山水特点。教师也可利用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引入课文的学习。 示例一: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脸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如: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轼)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 [ 这些都是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骄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 示例二: 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世俗社会,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板题)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请大家打开课文,先看看注释,说说吴均是何许人也(学生说后,屏幕展示作者简介) 示例三: 大屏幕出示富春江山水图片。 - 富春江,全长110公里,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人称“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么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和那旷古悠远的历史遗迹缀连成片,相映成辉,有人赞美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这也许有些夸张,但人们称她为中国的黄金旅游线却并非过誉…… 富春江有山有水,水中有山,山绕水生。为旅游风光中少见。来这里旅游,既可登山揽胜,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与朱元思书》教案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感知文章大意。 2、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3、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4、能力方面:深入文章意境,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结构美,获得美的享受。 重点难点: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结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谁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谁就会醉于山水。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的风景区?(学生回答)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谈感受) 富春江的景色真美啊。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就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题目中“与”是“给”的意思。“书”是“书信”。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二、赏读 1、仿例读: 教师引入:先请同学们听配乐示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听清句子的停顿。听完请同学们仿照示读放声自由朗读。(配乐示读)(仿例朗读)见(xiàn)日 2、美读: 教师引入:本文是一篇美文,朗读时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美的意境。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吐字清晰,音韵和谐。要注意停顿,节奏要随情随景而易。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这样,才能读其文,感其美,会其情。(美读。可配乐进行)(读后学生互评)。 (1)理清课文结构---结构美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 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顺水推舟,明确── 总──分异水奇山 (2)研读课文,体会意境──意境美 第二段写“异水”。作者是如何抓住“异”来写水的? 提示: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写江水之急,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

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继续进行课前2分钟交流,谁来说说你所搜集到的有关父母之爱的好句子。 师:是啊,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看大家又从中感悟出什么。 (学生齐读课题)9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词。 2、检查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学习课文。

1、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了不起) 师板书:了不起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屏幕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你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可以在书上画一画重点的句子、词语,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读一读。然后四人一组交流一下。 交流: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呢?请同学们先读读划记的语句,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师板书:父亲 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父亲一开始的心情是怎样的? (3)父亲一开始是伤心绝望,后来却是那么坚定,下定决心要找到自己的儿子,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4)谁能来读读这段话,读出父亲这种心情的变化?(指导朗读) 生: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对比)把谁和谁进行了对比? (3)师:别的家长是大哭,然后绝望的离开,而父亲却是埋头接着挖。面对同样的情况,这位父亲的表现为什么能与众不同呢?(引读:儿子在等着我!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4)自由地读读这段话,读出其他家长的绝望和父亲的坚定。 指生读。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把“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划上线,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写起呢? (3)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时间的漫长。(指生读) (4)师:同学们,36小时到底是个怎样的概念呢?12小时是一个——生接:白天。再过12小时是一个——生接:黑夜。在过12小时又是1个——生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品味文章之美。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和寄情山水的情趣,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与朱元思书》,知道这是一篇描写山水的小品文,记得我们曾经学过许多描写山水的诗文。同学们能不能说出几句?(学生说出诗句后,教师再用多媒体展示如下内容,特选刚才没发言的同学作检测):请用你积累的诗文原句来回答: (多媒体展示) 1、大气磅礴的洞庭湖:。 2、气势雄伟的泰山:。

3、庐山的瀑布:。 4、西湖有早春:。 5、壮美的三峡:。 6、奇丽的大漠:。 现在我们一起去细细品味吴均带给我们的富春江独特的风光。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打开书本。 二、朗读赏析课文,感受作品的声韵美和风景美。 (一)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声韵美1.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学生听读前先给范读的同学提一些朗读的建议,教师可穿插朗读提示。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 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 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 注意重音。如"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重音应落在" 箭

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教案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课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式。教学重难点: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教学时间:第二课时教学方法:闯关激励教学法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都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地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亲情有了越来越深切的体会。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刺破夜幕;亲情是冬日里温暖的阳光,驱走严寒。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同感受这种浓浓的爱。(板书课题,齐读) 2、请同学们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二)品读感悟,体会亲情

一、闯关激励第一关:体会父亲的了不起过渡:在地震中,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阅读课文内容,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在哪里。 1、请同学们细细默读课文,思考: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呢?画出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XXXXX:(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重点抓住“冲”这个动作,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担心的心情,他迫切想知道孩子的情况。)(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1)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父亲的绝望。(指名读,评读,齐读。)(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1)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板书:坚定)2)分小组练读,展示读,评读。(4)理解重点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课件出示】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弄清文中文言词语的含义,提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 3.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培养审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本文的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大屏幕出示富春江图片,教师做下面的介绍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富春江,全长110公里,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人称“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么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和那旷古悠远的历史遗迹缀连成片,相映成辉,有人赞美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这也许有些夸张,但人们称她为中国的黄金旅游线却并非过誉…… 富春江有山有水,水中有山,山绕水生。为旅游风光中少见。来这里旅游,既可登山揽胜,又可泛舟荡游。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就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文体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华丽、声律和谐、词句整齐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题目中的“书”指信。 2.简介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三、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语言美。 1.听读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2.指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注意他朗读的节奏、重音、停顿。听读完后给

父母之爱单元说课稿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父母之爱》。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学三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首先让我们来关注教材。 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编排体例大同小异,下面我将以第三单元为例,展开说明。 单元包括导语、课例、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五大部分,。 每组开头的导语具有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的作用。 课例有四篇,精读课文两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两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选编这四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感受父爱、母爱,二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描写感受父母之爱,并领悟其写法。 精读课文后有精心编写的课后练习。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承上启下,明确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由精读到略读的阅读训练过程。两篇精读课文的后面各有一次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慈母情深》后有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口语交际和写作,紧扣“父母之爱”的专题安排,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回顾·拓展有三个栏目,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交流平台回顾本组课文中关于描写人物外的语句,并体会好处。日积月累安排了关于诚信、孝敬和立志的名言警句。课外书屋推荐了脍炙人口的著名漫画集《父与子》。 这五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单元导语是我们开始这单元学习的第一步,通过细细研读,准确把握编者对这一组教材的整体设计意图,就如同在学习起步之时就点亮一盏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导语的第一段以平实的语言揭示了“父母之爱”的主题。 “一个个侧面”,也就是从方方面面,尤其是那些隐含在琐事甚至是批评训导之中所表现出的父母之爱,从而“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 导语的第二段点明了第三单元学习的重点。 横向来看整个第三单元,从导语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凸显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使整组教材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那本单元在整个小学阶段处于什么位置呢?我们来看。 关于家人之爱,从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题为“家庭生活”到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父母之爱”,内涵由窄到宽,慢慢提升。 除此之外,教材还将爱进行扩展,从爱家人到爱朋友、爱同学,爱他人,爱自然,爱祖国。如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关爱他人”,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献出我们的爱”,最后升华到对祖国母亲的爱,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祖国在我心中”。情感从平凡、细腻的关爱到深沉、宽广的内涵,这种爱的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整体把握了教材,我们再来看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属于第二学段的四年级,提出了哪些目标呢?我们来看——

部编版小学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佳句。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3.初步感受借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2.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认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地震中感人肺腑的故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引读课题 1.教师边播放地震录像边描述1994年1月17日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场大地震的情景。 2.教师引读:谁来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响亮地告诉大家。 二、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大声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读完之后,问问自己:哪个地方最让我感动? 2.检查词语:洛杉矶阿曼达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

砾 学习词意:回想刚才的录像,你觉得从录像中可以读懂哪几个词语? 3.整体感悟:说说课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三、研读文眼,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过渡:从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同学们最有感触的是父亲用双手挖废墟的场面。(以诗句的形式出示第12自然段的前两句) 在老师看来,这两句话简直就是一首诗,每一句都可以读出很多的联想。同学们,深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自己能读出什么来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主要抓住以下三点随机点拨。) 1.研读“时间长”。 (1)体会“时间长”:多长的时间呢?(36小时,2160分钟,两个白天一个黑夜。) (2)感受“父亲累”:在这漫长的36小时中,父亲在做什么? (3)感情朗读:机械单调、繁重危险、势单力薄、无休无止,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累!当我们体会到了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句话?2.研读“没人再来阻挡他”。 (1)了解内容:哪些人曾经阻挡过他?人们为什么要阻挡他? (2)深究原因:后来为什么又没人再来阻挡他了呢? (3)体会情感:没人来帮助他,没人来阻挡他,更没人能理解他,这是怎样的一种孤独与苦闷呢?谁能读出来。 3.研读“可怕的样子”。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第21课《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以书信形式描绘富春江山水的美文。它以清丽的文字,明快的节奏,错落的韵致,隽永的意境成为山水小品文中的佳作,历久不衰。作为教材来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读懂它,品味文章佳处,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积累文言语汇,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目的。 【学情分析】 对富春江山水的陌生,可能会减弱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致。然而文章优美的语言会第一时间打动学生,我们不妨从朗读、品味语言下手。对于文章的难点“鸢飞戾天”两句的理解,以学生现有的生活阅历恐怕是勉为其难。我们不必刻意求深,求透,有所感悟即可。 【主要任务】 知识与能力 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

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实施方法】 一、激趣导入 学生对富春江山水可能是陌生的,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课前不妨让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富春江的介绍,得到初步的认识,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其山水特点。教师也可利用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初步感知 初步感知课文的前提是弄清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 1. 初读课文,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师生合作解决。 2. 再读课文,弄清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如“俱”“绝”“息”“犹”等的含义,采用沟通古今文言词语的方法,请学生查找工具书,找出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这些文言实词意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刘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刘怡 发表时间:2020-01-07T15:01:46.533Z 来源:《教育学》2020年2月总第205期作者:刘怡 [导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方法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胜利街道明德小学641100 摘要:“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幅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是一种符合小学语文新课改要求的有效有效模式。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方法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条件。翻转课堂是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探究、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先学后教”切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探究、独立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发现、思考以及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进行自主性学习,满足了学生语文个性化学习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的学习,使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简单理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成为了知识的探究者、研究者,教师更多是扮演辅助、引导类角色。“翻转课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学习模式。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1.充分准备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翻转课堂模式中进行知识传递的基础,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微课视频资料,二是学习任务的设计。小学语文教师在应用翻转课堂时必须要对这两部分做好充分而有效的准备。微课视频是学生接受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教师录制微课,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有目的性地设计相关课程的知识重点或难点。需要注意的是,视频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不是教师通俗地照本宣科,教师要通过风趣幽默语言、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的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任务的设计就是任务单,通过任务单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前的自主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单就像“学习指南”一样,对学生的学习途径、方法、顺序等起着指引作用。因此,设计出严谨规范、清晰明了又通俗易懂的自主学习任务单显得尤为重要。自主学习任务单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学习困惑。学习指南部分包含四个方面: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建议、课堂学习形式预告。学习任务是指围绕指定课题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自主学习,然后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学习困惑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以及希望得到老师或同伴的哪些帮助。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知。应用翻转课堂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知,可让学生先通过微课视频和任务单对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这一环节可以放在课前让学生自行解决,但鉴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般在课堂前期集体进行。以任务单为指引,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从而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当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对于难点和重点要重复播放,帮助学生消化。 3.通过课堂交流互动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促使学生对自我学习负责,最大限度地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更需要在课堂中灵活组织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课堂独立学习、合作探究中获得知识内化,寻找知识的真谛。教师可以以问题为导向,增进师生有效沟通。例如: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教师可以在学习任务重设计以下几个问题作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从文章中哪些语言中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哪两句话最能体现父亲了不起的动作?是什么力量使得儿子表现得如此勇敢与无私?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讨和交流,这样有效促进了学生对阅读文章的理解。另外,课堂讨论与交流是翻转课堂的中心环节,是增强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展示评价、迁移拓展中将知识高度内化,从而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 总结: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模式是教育领域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冰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3,(05),227。 [2]郝颖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9,(01),134。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

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1994年,在洛杉矶的巨大地震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地父与子》。 二、回忆巩固,整体感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 2.课件展示:洛杉矶地震图片。 三、品读课文,深入情景。 1.在这样的大地震中,父子俩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是怎样评价这对父子的。(了不起)师板书。 2.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父亲的语句,做好批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小组间先交流一下你们各自的体会。 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你从哪儿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1)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有救火队长、警察,还有路过的人)他们怎么劝说的?他们不帮助父亲,你能理解吗?这是一场怎样的大地震? 对他人的劝说,父亲回应了这样三句话: “谁愿意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我发现父亲的三句话都是差不多的

17地震中的父与子123公开课教案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设计理念】 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以精神获得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知识获得为主要目标。没有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文化的积淀,语文课将苍白无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设计力图创设良好的对话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在品读中,紧紧抓住一个“情”字,通过多种形式品读,感悟语言文字蕴含的父子深情,让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牢牢地把握一个“爱”字,用文中父子之爱燃起学生心中之爱,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灵的感动,从而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课堂充盈着人性的光辉,流溢着生命的色彩。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 学生能利用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方法,从字里行间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思想品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能从课文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受到爱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在品词析句中感悟父爱的伟大力量。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课件(包括展现地震场景的视频) 学生:1.充分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读熟课文,把自己受感动的句子划下来,并简单写一写体会。 3.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搜集并阅读颂扬亲情的故事或实例。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奠定情感基调 (一)同学们:一九九四年一月十七日,在美国洛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生活着,突然间山崩地裂,一场灾难降临,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内倒塌,几万人被埋,三十万人不同程度受到了伤害,灾难给人们带来了痛苦。灾难,是无情的;亲情,更是无价的。就在这一片废墟中,同样演绎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二)揭示课题,深情读题,生读课题。 【创设情境,奠定情感基调,把学生的兴趣引到读课文上来】 二、初读感悟,整体感知,叩响情感和弦 (一)请大家小声快读这个故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让你感动的地方标出来多读几遍。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生自读课文,师巡视指导。)(二)老师检查字词 出示:洛杉矶阿曼达混乱昔日废墟爆炸 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 (三)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根据学生回答,相继板写:父子了不起) 【进一步学习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同时,检查了预习,摸清学情,以学定教】 三、细读品味,掀起情感波澜 这对劫后余生的父子是多么了不起啊!现在就让我们把画面定格在这一片废墟上,聚焦到一个镜头,出现在你眼前、震撼着你的心灵的是谁?是什么情景? (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边想: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哪些语言行动,感动了你。并用不同的符号划出那了不起的儿子感动你的语句。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根据自己的提问,试着回答一下。只要认真读,仔细体会,相信你一定会有许多新的感悟! (学生默读课文,边思考边圈画,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读书活动中。)(二)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分享收获的快乐。(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继出示课文的有关句子及相应画面。) 父亲:1.我们把镜头聚焦到父亲的身上,那如山的父爱,你感受到了吗?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的爱。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

慈母情深

18*《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石屏县坝心小学张琼芬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震耳欲聋、龟裂、攥着”三个词语。 2.结合描写母亲外貌、动作、神态描写的重点词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感受到“慈母情深。 3.学习作者“异常”描述、反复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慈母情深》,它选自梁晓声的小说《母亲》(齐读课题)。(读一遍) 2.从课题看可以看出写谁?(母亲)就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板书:人物)这“慈母情”是怎样的?(题眼:“深”)深的意思在这里你认为选择哪个合适?作者采用哪些方法写出慈母的深情呢? 二、检查预习 1.课文都预习了,读读这两个词:出示(齐读):龟裂攥着。指名读。 2.出示三幅图:这是()的手,这也是()的手?这是()的土地?龟裂就是——开裂。 3.“攥着”意思?(紧紧地握住)课文中我紧紧地攥着什么?(一元五角钱) 4.我攥着一元五角钱想干什么?(我想买《青年近卫军》)找母亲之前,我有钱吗?没有钱,就是缺钱。这是故事的起因。)(板书:缺钱) 三、整体感知 1.故事围绕钱展开了哪些情节?默读课文思考。(时间2分钟) 2.交流。板书:缺钱—(要)钱—(掏)钱—(塞)钱—(攥)钱—凑钱 3.从情节就可以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谁来试着说一说?(2-3人) (出示)课文主要内容: 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因为缺钱,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去要钱,

母亲不顾别人劝说,掏出钱并塞给我,我攥着钱出去给母亲买了罐头,母亲又凑钱给我买书。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我去找母亲要钱,看到母亲工作的环境是什么样的?(板书:环境)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指名说) (1)你喜欢母亲工作的地方吗?(不喜欢)为什么?(因为噪声很大,耳朵都快要被震聋了)用文中的一个词语说就是“震耳欲聋”。(板书:震耳欲聋)(2)你身在此环境中,会有什么反应?(烦死了、受不了)但是我的母亲呢,她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呀,读—— (4)母亲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工作,这究竟是为了谁呀?(为了我们)(5)引读:为了孩子,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 2. 这样的环境中,他看到了一个这样的母亲? (1)齐读,你看到()的母亲?(极其瘦弱、脊背弯曲)这写出母亲的什么?(板书:外貌) (2)从“弯曲脊背”可见母亲工作?(辛苦)还从哪个词看出母亲辛苦?(挨)“挨”什么描写?(板书:动作) 3.作者抓住外貌、动作让我们感受母亲辛苦,看一看,这一段话作者又抓住什么描写母亲? (1)齐读。 (2)如果这三句就是三幅画,你看到怎样的画?(动作:好不容易直起身来,艰难地转过身来。神态:疲惫的眼睛。) (3)看到母亲这样的动作、疲惫的眼睛,此时你的心是怎样?(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