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态规划算法的优化技巧

动态规划算法的优化技巧

动态规划算法的优化技巧
动态规划算法的优化技巧

动态规划算法的优化技巧

福州第三中学毛子青

[关键词] 动态规划、时间复杂度、优化、状态

[摘要]

动态规划是信息学竞赛中一种常用的程序设计方法,本文着重讨论了运用动态规划思想解题时时间效率的优化。全文分为四个部分,首先讨论了动态规划时间效率优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接着给出了动态规划时间复杂度的决定因素,然后分别阐述了对各个决定因素的优化方法,最后总结全文。

[正文]

一、引言

动态规划是一种重要的程序设计方法,在信息学竞赛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使用动态规划方法解题,对于不少问题具有空间耗费大、时间效率高的特点,因此人们在研究动态规划解题时更多的注意空间复杂度的优化,运用各种技巧将空间需求控制在软硬件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但是,也有一部分问题在使用动态规划思想解题时,时间效率并不能满足要求,而且算法仍然存在优化的余地,这时,就需要考虑时间效率的优化。

本文讨论的是在确定使用动态规划思想解题的情况下,对原有的动态规划解法的优化,以求降低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使其能够适用于更大的规模。

二、动态规划时间复杂度的分析

使用动态规划方法解题,对于不少问题之所以具有较高的时间效率,关键在于它减少了“冗余”。所谓“冗余”,就是指不必要的计算或重复计算部分,算法的冗余程度是决定算法效率的关键。动态规划在将问题规模不断缩小的同时,记录已经求解过的子问题的解,充分利用求解结果,避免了反复求解同一子问题的现象,从而减少了冗余。

但是,动态规划求解问题时,仍然存在冗余。它主要包括:求解无用的子问题,对结果无意义的引用等等。

下面给出动态规划时间复杂度的决定因素:

时间复杂度=状态总数*每个状态转移的状态数*每次状态转移的时间[1]

下文就将分别讨论对这三个因素的优化。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三者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矛盾而统一的。有时,实现了某个因素的优化,另外两个因素也随之得到了优化;有时,实现某个因素的优化却要以增大另一因素为代价。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优化时,坚持“全局观”,实现三者的平衡。

三、动态规划时间效率的优化

3.1 减少状态总数

我们知道,动态规划的求解过程实际上就是计算所有状态值的过程,因此状态的规模直接影响到算法的时间效率。所以,减少状态总数是动态规划优化的重要部分,本节将讨论减少状态总数的一些方法。

1、改进状态表示

状态的规模与状态表示的方法密切相关,通过改进状态表示减小状态总数是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方法。

例一、 Raucous Rockers 演唱组(USACO`96)

[问题描述]

现有n首由Raucous Rockers 演唱组录制的珍贵的歌曲,计划从中选择一些歌曲来发行m张唱片,每张唱片至多包含t分钟的音乐,唱片中的歌曲不能重叠。按下面的标准进行选择:

(1) 这组唱片中的歌曲必须按照它们创作的顺序排序;

(2) 包含歌曲的总数尽可能多。

输入n,m,t,和n首歌曲的长度,它们按照创作顺序排序,没有一首歌超出一张唱片的长度,而且不可能将所有歌曲的放在唱片中。输出所能包含的最多的歌曲数目。

(1≤n, m, t≤20)

[算法分析]

本题要求唱片中的歌曲必须按照它们创作顺序排序,这就满足了动态规划的无后效性要求,启发我们采用动态规划进行解题。

分析可知,该问题具有最优子结构性质,即:设最优录制方案中第i首歌录制的位置是从第j张唱片的第k分钟开始的,那么前j-1张唱片和第j张唱片的前k-1分钟是前1..i-1首歌的最优录制方案,也就是说,问题的最优解包含了子问题的最优解。

设n首歌曲按照写作顺序排序后的长度为long[1..n],则动态规划的状态表示描述为:g[i, j, k],0≤i≤n,0≤j≤m,0≤k

当k≥long[i],i≥1时:

g[i, j, k]=max{g[i-1,j,k-long[i]],g[i-1,j,k]}

当k

g[i, j, k]=max{g[i-1,j-1,t-long[i]],g[i-1,j,k]}

规划的边界条件为:

当0≤k

我们来分析上述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上述算法的状态总数为O(n*m*t),每个状态转移的状态数为O(1),每次状态转移的时间为O(1),所以总的时间复杂度为O(n*m*t)。由于n,m,t均不超过20,所以可以满足要求。

[算法优化]

当数据规模较大时,上述算法就无法满足要求,我们来考虑通过改进状态表示提高算法的时间效率。

本题的最优目标是用给定长度的若干张唱片录制尽可能多的歌曲,这实际上等价于在录制给定数量的歌曲时尽可能少地使用唱片。所谓“尽可能少地使用唱片”,就是指使用的完整的唱片数尽可能少,或是在使用的完整的唱片数相同的情况下,另加的分钟数尽可能少。分析可知,在这样的最优目标之下,该问题同样具有最优子结构性质,即:设D在前i首歌中选取j首歌录制的最少唱片使用方案,那么若其中选取了第i首歌,则D-{i}是在前i-1首歌中选取j-1首歌录制的最少唱片使用方案,否则D前i-1首歌中选取j首歌录制的最少

唱片使用方案,同样,问题的最优解包含了子问题的最优解。

改进的状态表示描述为:

g[i, j]=(a, b),0≤i≤n,0≤j≤i,0≤a≤m,0≤b≤t,表示在前i首歌曲中选取j 首录制所需的最少唱片为:a张唱片另加b分钟。由于第i首歌分为发行和不发行两种情况,这样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状态转移方程和边界条件:

g[i, j]=min{g[i-1,j],g[i-1,j-1]+long[i]}

其中(a, b)+long[i]=(a’, b’)的计算方法为:

当long[i]≤t-b时: a’=a; b’=b+long[i];

当long[i]>t-b时: a’=a+1; b’=long[i];

规划的边界条件:

g[i,0]=(0,0) 0≤i≤n

这样题目所求的最大值是:ans=max{k| g[n, k]≤(m-1,t)}

改进后的算法,状态总数为O(n2),每个状态转移的状态数为O(1),每次状态转移的时间为O(1),所以总的时间复杂度为O(n2)。值得注意的是,算法的空间复杂度也由改进前的O(m*n*t)降至优化后的O(n2)。

(程序及优化前后的运行结果比较见附件)

通过对本题的优化,我们认识到:应用不同的状态表示方法设计出的动态规划算法的性能也迥然不同。改进状态表示可以减少状态总数,进而降低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在降低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的同时,也降低了算法的空间复杂度。因此,减少状态总数在动态规划的优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选择适当的规划方向

动态规划方法的实现中,规划方向的选择主要有两种:顺推和逆推。在有些情况下,选取不同的规划方向,程序的时间效率也有所不同。一般地,若初始状态确定,目标状态不确定,则应考虑采用顺推,反之,若目标状态确定,而初始状态不确定,就应该考虑采用逆推。那么,若是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都已确定,一般情况下顺推和逆推都可以选用,但是,能否考虑选用双向规划呢?

双向搜索的方法已为大家所熟知,它的主要思想是:在状态空间十分庞大,而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又都已确定的情况下,由于扩展的状态量是指数级增长的,于是为了减少状态的规模,分别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两个方向进行扩展,并在两者的交汇处得到问题的解。

上述优化思想能否也应用到动态规划之中呢?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例二、 Divide (Merc`2000)

[问题描述]

有价值分别为1..6的大理石各a[1..6]块,现要将它们分成两部分,使得两部分价值和相等,问是否可以实现。其中大理石的总数不超过20000。(英文试题详见附件)

[算法分析]

令S=∑(i*a[i]),若S为奇数,则不可能实现,否则令Mid=S/2,则问题转化为能否从给定的大理石中选取部分大理石,使其价值和为Mid。

这实际上是母函数问题,用动态规划求解也是等价的。

m[i, j],0≤i≤6,0≤j≤Mid,表示能否从价值为1..i的大理石中选出部分大理石,使其价值和为j,若能,则用true表示,否则用false表示。则状态转移方程为:m[i, j]=m[i, j] OR m[i-1,j-i*k] (0≤k≤a[i])

规划的边界条件为:m[i,0]=true;0≤i≤6

若m[i, Mid]=true,0≤i≤6,则可以实现题目要求,否则不可能实现。

我们来分析上述算法的时间性能,上述算法中每个状态可能转移的状态数为a[i],每次状态转移的时间为O(1),而状态总数是所有值为true的状态的总数,实际上就是母函数中项的数目。

[算法优化]

实践发现:本题在i较小时,由于可选取的大理石的价值品种单一,数量也较少,因此值为true的状态也较少,但随着i的增大,大理石价值品种和数量的增多,值为true的状态也急剧增多,使得规划过程的速度减慢,影响了算法的时间效率。

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到我们关心的仅是能否得到价值和为Mid的值为true的状态,那么,我们能否从两个方向分别进行规划,分别求出从价值为1..3的大理石中选出部分大理石所能获得的所有价值和,和从价值为4..6的大理石中选出部分大理石所能获得的所有价值和。最后通过判断两者中是否存在和为Mid的价值和,由此,可以得出问题的解。

状态转移方程改进为:

当i≤3时:

m[i, j]=m[i, j] OR m[i-1,j-i*k] (1≤k≤a[i])

当i>3时:

m[i, j]=m[i, j] OR m[i+1,j-i*k] (1≤k≤a[i])

规划的边界条件为:m[i,0]=true;0≤i≤7

这样,若存在k,使得m[3,k]=true, m[4,Mid-k]=true,则可以实现题目要求,否则无法实现。

(程序及优化前后的运行结果比较见附件)

从上图可以看出双向动态规划与单向动态规划在计算的状态总数上的差异。

回顾本题的优化过程可以发现:本题的实际背景与双向搜索的背景十分相似,同样有庞大的状态空间,有确定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状态量都迅速增长,而且可以实现交汇的判断。因此,由本题的优化过程,我们认识到,双向扩展以减少状态量的方法不仅适用于搜索,同样适用于动态规划。这种在不同解题方法中,寻找共通的属性,从而借用相同的优化思想,可以使我们不断创造出新的方法。

3.2 减少每个状态转移的状态数

在使用动态规划方法解题时,对当前状态的计算都是进行一些决策并引用相应的已经

计算过的状态,这个过程称为“状态转移”。因此,每个状态可能做出的决策数,也就是每个状态可能转移的状态数是决定动态规划算法时间复杂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本节将讨论减少每个状态可能转移的状态数的一些方法。

1、四边形不等式和决策的单调性

例三、石子合并问题(NOI`95)

[问题描述]

在一个操场上摆放着一排n (n ≤20)堆石子。现要将石子有次序地合并成一堆。规定每次只能选相邻的2堆石子合并成新的一堆,并将新的一堆石子数记为该次合并的得分。

试编程求出将n 堆石子合并成一堆的最小得分和最大得分以及相应的合并方案。

[算法分析]

这道题是动态规划的经典应用。由于最大得分和最小得分是类似的,所以这里仅对最小得分进行讨论。设n 堆石子依次编号为1,2,…..,n 。各堆石子数为d[1..n],则动态规划的状态表示为:

m[i,j],1≤i ≤j ≤n ,表示合并d[i..j]所得到的最小得分,则状态转移方程和边界条件为:

m[i,j]=0 i=j

∑=≤<++?=j

i l j k i l d j k m k i m j i m ]}[],[]1,[{min ],[ i <j 同时令s[i,j]=k ,表示合并的断开位置,便于在计算出最优值后构造出最优解。

上式中∑=j i l l d ][的计算,可在预处理时计算∑==i

j j d i t 1][][,i=1..n ;t[0]=0, 则:

]1[][][??=∑=i t j t l d j

i l

上述算法的状态总数为O(n 2),每个状态转移的状态数为O(n),每次状态转移的时间为O(1),所以总的时间复杂度为O(n 3)。

[算法优化]

当函数w[i,j]满足]',[],'[]','[],[j i w j i w j i w j i w +≤+'',j j i i ≤≤≤时,称w 满足四边形不等式[2]。

当函数w[i,j]满足w[i’,j]≤w[i,j’] '',j j i i ≤≤≤时称w 关于区间包含关系单调。 在石子归并问题中,令w[i,j]=

∑=j

i l l d ][,则w[i,j]满足四边形不等式,同时由d[i]≥0,t[i]≥0可知w[i,j]满足单调性。 m[i,j]=0 i=j

],[]},[]1,[{min ],[j i w j k m k i m j i m j

k i ++?=≤< i

边形不等式,即]',[],'[]','[],[j i m j i m j i m j i m +≤+'',j j i i ≤≤≤。这一性质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下:

我们对四边形不等式中“长度”l=j’-i 进行归纳:

当i=i’或j=j’时,不等式显然成立。由此可知,当l ≤1时,函数m 满足四边形不等式。 下面分两种情形进行归纳证明:

情形1:i

在这种情形下,四边形不等式简化为如下的反三角不等式:m[i,j]+m[j,j’] ≤m[i,j’],设k=max{p | m[i,j’]=m[i,p-1]+m[p,j’]+w[i,j’] },再分两种情形k ≤j 或k>j 。下面只讨论k ≤j ,k>j 的情况是类似的。

情形1.1:k ≤j ,此时:

]

',[]

',[]1,[]',[]

',[],[]1,[]',[]

',[],[]1,[],[]',[],[j i m j k m k i m j i w j j m j k m k i m j i w j j m j k m k i m j i w j j m j i m =+?+≤++?+≤++?+≤+

情形2:i

设 y=max{p | m[i’,j]=m[i’,p-1]+m[p,j]+w[i’,j] } z=max{p | m[i,j’]=m[i,p-1]+m[p,j’]+w[i,j’] }

仍需再分两种情形讨论,即z ≤y 或z>y 。下面只讨论z ≤y ,z>y 的情况是类似的。 由i

],'[]',[]

',[],[]1,[]1,'[],'[]',[]

',[],[]1,[]1,'[],'[]',[]

',[]1,'[]','[],[]1,[],[]','[],[j i m j i m j z m j y m z i m y i m j i w j i w j y m j z m z i m y i m j i w j i w j y m y i m j i w j z m z i m j i w j i m j i m +=++?+?++≤++?+?++≤+?+++?+≤+

综上所述,m[i,j]满足四边形不等式。

令s[i,j]=max{k | m[i,j]=m[i,k-1]+m[k,j]+w[i,j] }

由函数m[i,j]满足四边形不等式可以推出函数s[i,j]的单调性,即

s[i,j]≤s[i,j+1]≤s[i+1,j+1], i ≤j

当i=j 时,单调性显然成立。因此下面只讨论i

令m k [i,j]=m[i,k-1]+m[k,j]+w[i,j]。要证明s[i,j]≤s[i,j+1],只要证明对于所有i

事实上,我们可以证明一个更强的不等式

m k [i,j]-m k’[i,j]≤m k [i,j+1]-m k’[i,j+1]

也就是: m k [i,j]+m k’[i,j+1]≤m k [i,j+1]+m k’[i,j]

利用递推定义式将其展开整理可得:m[k,j]+m[k’,j+1]≤m[k’,j]+m[k,j+1],这正是k ≤k’≤j

综上所述,当w 满足四边形不等式时,函数s[i,j]具有单调性。

于是,我们利用s[i,j]的单调性,得到优化的状态转移方程为:

m[i,j]=0 i=j

],[]},[]1,[{min ],[],1[]1,[j i w j k m k i m j i m j i s k j i s ++?=+≤≤? i

用类似的方法可以证明,对于最大得分问题,也可采用同样的优化方法。

改进后的状态转移方程所需的计算时间为

()

211111]),1[],1[(])1,[],1[1(n O i n s n i s i n O j i s j i s O n i n i n i j =????????++?=??????????++∑∑∑?=?=+= (程序及优化前后的运行结果比较见附件)

上述方法利用四边形不等式推出最优决策的单调性,从而减少每个状态转移的状态数,降低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上述方法是具有普遍性的。对于状态转移方程与①式类似,且w[i,j]满足四边形不等式的动态规划问题,都可以采用相同的优化方法,如最优二叉排序树(NOI`96)等。下面再举一例。

例四、邮局(IOI`2000)

[问题描述]

按照递增顺序给出一条直线上坐标互不相同的n 个村庄,要求从中选择p 个村庄建立邮局,每个村庄使用离它最近的那个邮局,使得所有村庄到各自所使用的邮局的距离总和最小。

试编程计算最小距离和,以及邮局建立方案。

[算法分析]

本题也是一道动态规划问题,详细分析请看文本附件(邮局解题报告)。将n 个村庄按坐标递增依次编号为1,2,……,n ,各个邮局的坐标为d[1..n],状态表示描述为:m[i,j]表示在前j 个村庄建立i 个邮局的最小距离和。所以,m[p,n]即为问题的解,且状态转移方程和边界条件为:

m[1,j]=w[1,j]

]},1[],1[{min ],[1

1j k w k i m j i m j k i ++?=?≤≤? i ≤j 其中w[i,j]表示在d[i..j]之间建立一个邮局的最小距离和,可以证明,当仅建立一个邮局时,最优解出现在中位数,即设建立邮局的村庄为k ,则????2/)(2/)(j i k j i k +=+=或,于是,我们有:

∑=?=j

i l k d l d j i w |][][|],[ , ????2/)(2/)(j i k j i k +=+=或

同时,令s[i,j]=k ,记录使用前i-1个邮局的村庄数,便于在算出最小距离和之后构造最优建立方案。

上述算法中w[i,j]可通过O(n)时间的预处理,在O(1)的时间内算出,所以,该算法的状态总数为O(n*p),每个状态转移的状态数为O(n),每次状态转移的时间为O(1),该算法总的时间复杂度为O(p*n 2)。

[算法优化]

本题的状态转移方程与①式十分相似,因此我们猜想其决策是否也满足单调性,即

s[i-1,j]≤s[i,j]≤s[i,j+1]

首先,我们来证明函数w 满足四边形不等式,即:

]',[],'[]','[],[j i w j i w j i w j i w +≤+ '',j j i i ≤≤≤

设??2/)'(j i y +=,??2/)'(j i z +=,下面分为两种情形,z ≤y 或z>y ,下面仅讨论

z ≤y ,z>y 的情况是类似的。

由i ≤z ≤y ≤j 有:

]

',[],'[|

][][||][][||][][||][][||][][||][][||

][][||][][|]','[],['

''1'

1'''

'j i w j i w y d l d z d l d y d l d z d l d y d l d z d l d y d l d z d l d j i w j i w j i l j i l j j l j j l j i l j i

l j i l j i l +=?+?=???+

?+?≤?+?≤+∑∑∑∑∑∑∑∑==+=+===== 接着,我们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函数m 也满足四边形不等式。对四边形不等式中“长度”l=j’-i 进行归纳:

当i=i’或j=j’时,不等式显然成立。由此可知,当l ≤1时,函数m 满足四边形不等式。 下面分两种情形进行归纳证明:

情形1:i

设k=max{p | m[i,j’]=m[i,p-1]+m[p,j’]+w[i,j’] },再分两种情形k ≤j 或k>j 。下面只讨论k ≤j ,k>j 的情况是类似的。

]

',[]

',1[],1[]',[]1,1[],1[],1[]

',[],[j i m j k w k i m j j w j j m j k w k i m j j m j i m =++?≤+??+++?≤+ 情形2:i

设 y=max{p | m[i’,j]=m[i’-1,p]+w[p+1,j] }

z=max{p | m[i,j’]=m[i-1,p]+w[p+1,j’] }

仍需再分两种情形讨论,即z ≤y 或z>y 。

情形2.1,当z ≤y

]

',[],'[]

',1[],1[],1[],1'[],1[],1[]',1[],1'[]

','[],[j i m j i m j z w j y w z i m y i m j z w z i m j y w y i m j i m j i m +=++++?+?≤++?+++?≤+ 情形2.2,当i-1

]

,'[]',[];

',1[],1[],1'[],1[]',1[],1'[],1[],1[]

','[],[j i m j i m j z w j y w y i m z i m j z w z i m j y w y i m j i m j i m +=++++?+?≤++?+++?≤+ 最后,我们证明决策s[i,j]满足单调性。

为讨论方便,令m k [i,j]=m[i-1,k]+w[k+1,j];

我们先来证明s[i-1,j]≤s[i,j],只要证明对于所有i ≤k

类似地,我们可以证明一个更强的不等式

m k [i-1,j]-m k’[i-1,j]≤m k [i,j]-m k’[i,j]

也就是: m k [i-1,j]+m k’[i,j]≤m k [i,j]+m k’[i-1,j]

利用递推定义式展开整理的:m[i-2,k]+m[i-1,k’]≤m[i-1,k]+m[i-2,k’],这就是i-2

我们再来证明s[i,j]≤s[i,j+1],与上文类似,设k

也就是: m k [i,j]+m k’[i,j+1]≤m k [i,j+1]+m k’[i,j]

利用递推定义式展开整理的:w[k+1,j]+w[k’+1,j+1]≤w[k+1,j+1]+w[k’+1,j],这就是k+1

综上所述,该问题的决策s[i,j]具有单调性,于是优化后的状态转移方程为:

m[1,j]=w[1,j]

]},1[],1[{min ],[]1,[],1[j k w k i m j i m j i s k j i s ++?=+≤≤? i ≤j

s[i,j]=k

同上文所述,优化后的算法时间复杂度为O(n*p)。

(程序及优化前后的运行结果比较见附件)

四边形不等式优化的实质是对结果的充分利用。它通过分析状态值之间的特殊关系,推出了最优决策的单调性,从而在计算当前状态时,利用已经计算过的状态所做出的最优决策,减少了当前的决策量。这就启发我们,在应用动态规划解题时,不仅可以实现状态值的充分利用,也可以实现最优决策的充分利用。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实现了“减少冗余”。

2、决策量的优化

通过分析问题最优解所具备的性质,从而缩小有可能产生最优解的决策集合,也是减少每个状态可能转移的状态数的一种方法。

大家所熟悉的NOI`96中的添加号问题,正是从“所得的和最小”这一原则出发,仅在等分点的附近添加号,从而大大减少了每个状态转移的状态数,降低了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让我们在再来看一例。

例五、石子归并的最大得分问题

[问题描述]

见例三,本例只考虑最大得分问题。

[算法分析]

设n 堆石子依次编号为1,2,…..,n 。各堆石子数为d[1..n],则动态规划的状态表示为:

m[i,j],1≤i ≤j ≤n ,表示合并d[i..j]所得到的最大得分,则状态转移方程和边界条件为:

m[i,j]=0 i=j

∑=≤<++?=j

i l j k i l d j k m k i m j i m ]}[],[]1,[{max ],[ i <j 同时令s[i,j]=k ,表示合并的断开位置,便于在计算出最优值后构造出最优解。

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 3)。

[算法优化]

仔细分析问题,可以发现:s[i,j]要么等于i+1,要么等于j ,即:

j i j i m j i m j k m k i m j

k i <+?=+?≤<]},,1[],1,[max{]},[]1,[{max 证明可以采用反证法,设使m[i,j]达到最大值的断开位置为p ,且i+1

p l l a z ][,下面分为2种情形讨论。

情形1、y ≥z

由p

( (a[i]…a[p-1]) ( (a[p]...a[k-1]) (a[k]..a[j]) ) )

相应的得分为:z z y j k m k p m p i m T ++++?+?=],[]1,[]1,[…………①

下面考虑另一种合并方案s’[i,j]=k ,s’[i,k]=p ,表示为:

( ( (a[i]…a[p-1]) (a[p]...a[k-1]) ) (a[k]..a[j]) )

相应的得分为:∑?=+++++?+?=1][],[]1,[]1,['k p

l l a z y y j k m k p m p i m T …………②

由y ≥z 可得,T

情形2、y

于是,状态转移方程优化为:

m[i,j]=0 i=j

∑=+++?=j

i l l d j i m j i m j i m ][]},1[]1,[max{],[ i <j

优化后每个状态转移的状态数减少为O(1),算法总的时间复杂度也降为O(n 2)。

(程序及优化前后的运行结果比较见附件)

本题的优化过程是通过对问题最优解性质的分析,找出最优决策必须满足的必要条件,这与搜索中的最优性剪枝的思想十分类似,由此我们再次看到了相同的优化思想应用于不同的算法设计方法。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动态规划的优化必须建立在全面细致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只有深入分析问题的属性,挖掘问题的实质,才能实现算法的优化。

3、合理组织状态

在动态规划求解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引用已经计算过的状态。因此,合理地组织已经计算出的状态有利于提高动态规划的时间效率。

例六、求最长单调上升子序列

[问题描述]

给出一个由n 个数组成的序列x[1..n],找出它的最长单调上升子序列。即求最大的m 和a 1,a 2……,a m ,使得a 1

[算法分析]

这也是一道动态规划的经典应用。动态规划的状态表示描述为:

m[i],1≤i ≤n ,表示以x[i]结尾的最长上升子序列的长度,则问题的解为 max{m[i],1≤i ≤n},状态转移方程和边界条件为:

m[i]=1+max{0, m[k]|x[k]

同时当m[i]>1时,令p[i]=k ,表示最优决策,以便在计算出最优值后构造最长单调

上升子序列。

上述算法的状态总数为O(n),每个状态转移的状态数最多为O(n),每次状态转移的时间为O(1),所以算法总的时间复杂度为O(n2)。

[算法优化]

我们先来考虑以下两种情况:

1、若x[i]j,k>i),必有x[k]>x[j]>x[i],则m[k]也能由m[i]转移得到;另一方面,可以由状态m[i]转移得到的状态m[k] (k>j,k>i),当x[j]>x[k]>x[i]时,m[k]就无法由m[j]转移得到。

由此可见,在所有状态值相同的状态中,只需保留最后一个元素值最小的那个状态即可。

2、若x[i]m[j],则m[j]这个状态不必保留。因为,可以由状态m[j]转移得到的状态m[k] (k>j,k>i),必有x[k]>x[j]>x[i],则m[k]也能由m[i]转移得到,而且m[i]>m[j],所以m[k]≥m[i]+1>m[j]+1,则m[j]的状态转移是没有意义的。

综合上述两点,我们得出了状态m[k]需要保留的必要条件:不存在i使得:x[i]

也就是说,设当前保留的状态集合为S,则S具有以下性质D:

对于任意i∈S, j∈S, i≠j有:m[i]≠m[j],且若m[i]x[j]。

下面我们来考虑状态转移:假设当前已求出m[1..i-1],当前保留的状态集合为S,下面计算m[i]。

1、若存在状态k∈S,使得x[k]=x[i],则状态m[i]必定不需保留,不必计算。因为,不妨设m[i]=m[j]+1,则x[j]

2、否则,m[i]=1+max{m[j]| x[j]

3、若2成立,则我们往S中增加了一个状态,为了保持S的性质,我们要对S进行维护,若存在状态k∈S,使得m[i]=m[k],则我们有x[i]x[i], j∈S}。于是状态k应从S中删去。

于是,我们得到了改进后的算法:

For i:=1 to n do

{

找出集合S中的x值不超过x[i]的最大元素k;

if x[k]

{

m[i]:=m[k]+1;

将状态i插入集合S;

找出集合S中的x值大于x[i]的最小元素j;

if m[j]=m[i] then 将状态j从S中删去;

}

}

从性质D和算法描述可以发现,S实际上是以x值为关键字(也是以m值为关键字)的有序集合。若使用平衡树实现有序集合S,则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log2n)。本题优化后,每个状态转移的状态数仅为O(1),而每次状态转移的时间变为O(log2n),这也

体现了上文所提到的优化中不同因素之间的矛盾,但从总体上看,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降低了。

(程序及优化前后的运行结果比较见附件)

回顾本题的优化过程,首先通过分析状态之间的分析,减少需要保留的状态数,同时发现需要保留状态的单调性,从而减少了每个状态可能转移的状态数,并通过高效数据结构平衡树组织当前保留的状态,实现算法的优化。

通过对本题的优化,我们认识到减少保留的状态数,合理组织已经计算出的状态可以实现减少每个状态可能转移的状态数,同时,选取恰当的数据结构也是算法优化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下文的阐述中,还会看到借助数据结构实现算法优化。

4、细化状态转移

所谓“细化状态转移”,就是将原来的一次状态转移细化成若干次状态转移,其目的在于减少总的状态转移的次数。在优化前,问题的决策一般都是复合决策,也就是一些子决策的排列,因此决策的规模较大,每个状态可能转移的状态数也就较多,优化的方法就是将每个复合决策细化成若干个子决策,并在每个子决策后面增设一个状态,这样,后面的子决策只在前面的子决策达到最优解时才进行转移,因此在优化后,虽然,状态总数增加了,但是总的状态转移次数却减少了,算法总的复杂度也就降低了。

应该注意的是:上述优化应该满足一个条件,即原来每个复合决策的各个子决策之间也满足最优化原理和无后效性,也就是说:复合最优决策的子决策也是最优决策;前面的子决策不影响后面的子决策。

上述优化方法再一次体现了实现一个因素的优化要以增大另一个因素作为代价,但是,算法总的时间复杂度的降低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

3.3 减少状态转移的时间

我们知道,状态转移是动态规划的基本操作,因此,减少每次状态转移所需的时间,对提高算法的时间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状态转移主要有两个部分构成:

1.进行决策:通过当前状态和选取的决策计算出需要引用的状态。

2.计算递推式:根据递推式计算当前状态值。其中主要操作是常数项的计算。

本节将分别讨论提高这两部分时间效率的一些方法。

1、减少决策时间

例七、LOSTCITY (NOI`2000)

[问题描述]

现给出一张单词表、特定的语法规则和一篇文章:

文章和单词表中只含26个小写英文字母a…z。

单词表中的单词只有名词,动词和辅词这三种词性,且相同词性的单词互不相同。单词的长度均不超过20。

语法规则可简述为:名词短语:任意个辅词前缀接上一个名词;动词短语:任意个辅词前缀接上一个动词;句子:以名词短语开头,名词短语与动词短语相间连接而成。

文章的长度不超过1000。且已知文章是由有限个句子组成的,句子只包含有限个单词。

编程将这篇文章划分成最少的句子,在此前提之下,要求划分出的单词数最少。

[算法分析]

这是也是一道动态规划问题。我们分别用v,u,a表示动词,名词和副词,给出的文章用L[1..M]表示,则状态表示描述为:

F(v,i):表示L前i个字符划分为以动词结尾(当i<>M时,可带任意个辅词后缀)的最优分解方案下划分的句子数与单词数;

F(u,i):表示L前i个字符划分为以名词结尾(当i<>M时,可带任意个辅词后缀)的最优分解方案下划分的句子数与单词数。

过去的分解方案仅通过最后一个非辅词的词性影响以后的决策,所以这种状态表示满足无后效性,

状态转移方程为:

F(v,i)=min{ F(n,j)+(0,1), L(j+1..i)为动词;

F(v,j)+(0,1), L(j+1..i)为辅词,i<>M;}

F(n,i)=min{ F(n,j)+(1,1), L(j+1..i)为名词;

F(v,j)+(0,1), L(j+1..i)为名词;

F(n,j)+(0,1), L(j+1..i)为辅词,i<>M;}

边界条件:F(v,0)=(1,0);F(n,0)=(∞, ∞);

问题的解为:min{ F(v,M), F(u,M) };

上述算法中,状态总数为O(M),每个状态转移的状态数最多为20,在进行状态转移时,需要查找L[j+1..i]的词性,根据其词性做出相应的决策,并引用相应的状态。下面就通过不同的方法查找L[j+1..i]的词性,比较它们的时间复杂度。

[算法实现]

设单词表的规模为N,首先我们对单词表进行预处理,将单词按字典顺序排序并合并具有多重词性的单词。在查找词性时有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1、采用顺序查找法。最坏情况下需要遍历整个单词表,因此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为O(20*N*M),比较次数最多可达1000*5k*20=108,当数据量较大时效率较低。

方法2、采用二分查找法。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为O(20*M*log2N),最多比较次数降为5k*20*log21000=106,完全可以忍受。

集合查找最为有效的方法要属采用哈希表了。

方法3、采用哈希表查找单词的词性。首先将字符串每四位折叠相加计算关键值k,然后用双重哈希法计算哈希函数值h(k)。采用这种方法,通过O(N)时间的预处理构造哈希表,每次查找只需O(1)的时间,因此,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20*M+N)=O(M)。

采用哈希表是进行集合查找的一般方法,对于以字符串为元素的集合还有更为高效的方法,即采用检索树[3]。

方法四、采用检索树查找单词的词性。由于每个状态在进行状态转移时需要查找的所有单词都是分布在同一条从树根到叶子的路径上的,因此,如果选取从树根走一条路径到叶子作为基本操作,则每个状态进行状态转移时的最多20次单词查找只需O(1)的时间,另外,建立检索树需要O(N)的时间,因此,算法总的时间复杂度虽然仍为O(M),但是由于时间复杂度的常数因子小于方法三,因此实际测试的速度也最快。

(程序及四种方法的运行结果的比较见附件)

从本题的优化过程可以看出:采用正确的数据结构是算法优化的重要原则,在动态规划算法的优化中也同样适用。方法3使用了哈希表这一高效的集合查找数据结构,方法四使

用的针对性更强的检索树,使得算法的时间效率得到了提高。

2、减少计算递推式的时间

计算递推式的主要操作是对常数项的计算,因此减少计算递推式所需的时间主要是指减少计算常数项的时间。

例八、公路巡逻 (CTSC`2000)

[问题描述]

在一条没有分岔的公路上有n (n ≤50)个关口,相邻两个关口之间的距离都是10km 。所有车辆在这条公路上的最低速度为60km/h ,最高速度为120km/h ,且只能在关口出改变速度。

有m(m ≤300)辆巡逻车分别在时刻T i 从第n i 个关口出发,匀速行驶到达第n i +1个关口,路上耗费时间为t i 秒。

两辆车相遇指他们之间发生超车现象或同时到达某个关口。

求一辆于6点整从第1个关口出发去第n 个关口的车(称为目标车)最少会与多少辆巡逻车相遇,以及在此情况下到达第n 个关口的最早时刻。

假设所有车辆到达关口的时刻都是整秒。

[算法分析]

本题也是用动态规划来解。问题的状态表示描述为:

F(i,T)表示在时刻T 到达第i 个关口的途中最少已与巡逻车相遇的次数。则状态转移方程和边界条件为:

F(i,T)=min{F(i-1,T-Tk)+w(i-1,T-Tk,T),300≤Tk ≤600} 2≤i ≤n

边界条件:F(1,06:00:00)=0;

问题的解为:min{F(n,T)}

其中,函数w(i-1,T-Tk,T)是计算目标车于时刻T-Tk 从第i-1个关口出发,于时刻T 到达第i 个关口,途中与巡逻车相遇的次数。

下面来分析上述算法的时间复杂度,问题的阶段数为n ,第i 个阶段的状态数为(i-1)*300,则状态总数为:)150()2

)1(**

300()300*)1((21n O n n O i O n i ∑==?=?,每个状态转移的状态数为300,每次状态转移所需的时间关键取决与函数w 的计算。下面比较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时,时间复杂度的差异。

[函数w 的计算]

方法1、在每个决策中都进行一次计算,对所有从第i 个关口出发的巡逻车进行判断,这样平均每次状态转移的时间为O(1+m/n),由M 的最大值为300,算法总的时间复杂度为:

()

n m O n m n m O n m n O 3322222)1(*300*150=????????+=??????+ 方法2、仔细观察状态转移方程可以发现,在对状态F(i,T)进行转移时,所计算的函数w 都是从第i 个关口出发的,而且出发时刻都是T ,只是相应的到达时刻不同,我们考虑能否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够利用已经得出的结果,减少重复运算。

我们来考虑w(i,T ,k)与w(i,T ,k+1)之间的联系:

对于每辆从第i 个关口出发的巡逻车,设其出发时刻和到达时刻分别为Stime 和Ttime ,则:

若Ttimek+1,则目标车A 、目标车B 与该巡逻车的相遇情况相同; 若Ttime=k ,则目标车A 与该巡逻车相遇,对目标车B 的分析又分为:若Stime ≤T ,则目标车B 不与该巡逻车相遇,否则目标车B 也与该巡逻车相遇;

若Ttime=k+1,则目标车B 与该巡逻车相遇,对目标车A 的分析又分为:若 Stime ≥T ,则目标车A 不与该巡逻车相遇,否则目标车A 也与该巡逻车相遇;

我们令⊿[k]=w[i,T ,k+1]-w[i,T ,k],由上述讨论得:

⊿[k]=G((Ttime=k+1) and (Stime ≥T)) –G((Ttime=k) and (Stime ≤T)). 其中函数G(P)表示所有从i 个关口出发,且满足条件P 的巡逻车的数目。

这样我们就找到了函数w 之间的联系。于是,我们在对状态F(i,T)进行转移时,先对所有从第i 个关口出发的巡逻车进行一次扫描,在求出w[i,T ,T+300]的同时求出⊿

[T+301..T+600],这一步的时间复杂度为O(m/n)。在以后的状态转移中,由w[i,T ,k+1]=w[i,T ,k]+⊿[k],仅需O(1)的时间就可以求出函数值w ,状态转移时间仅为O(1)。则算法总的时间复杂度为:

()

22222222)300(*150n m O n m n m O n m n O =????????+=??????+ 虽然,算法时间复杂度的阶并没有降低,但由于M 的最大值为300,N 的最大值为50,所以实际测试中,优化的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

(程序及两种方法的运行结果比较见附件)

本题对动态规划的优化实际上是应用了动态规划本身的思想,在计算递推式的常数项时,引进了函数⊿,利用了过去的计算结果,避免了重复计算,消除了“冗余”,从而提高算法的时间效率。上文邮局问题中函数w 的计算也是通过预处理减少了重复计算,近来新出现的双重动态规划也是应用这个思想,利用动态规划计算递推式的常数项。可见,这种优化方法是很有普遍性的。

四、结语

本文主要从减少状态总数,减少每个状态转移的状态数和减少状态转移的时间这三个方面讨论了对动态规划时间效率的优化,同时也间接地讨论了对一般算法进行优化的方法。

在优化的过程,我认识到:对算法的优化一方面要深入分析问题的属性,挖掘问题的本质,另一方面要从原有算法的不足之处入手,不断优化、精益求精。

动态规划的算法设计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需要具体模型具体分析。算法设计如此,算法优化也是如此,本文所述只是一些一般性的方法,许多优化技巧还需要选手们在平时的训练比赛中深入挖掘。

动态规划作为一种高效的算法,仍有许多优化的余地。不断提高算法的性能,使其适应于更大的规模,我想这是广大信息学选手共同的愿望,希望大家共同研究探讨动态规划算法的优化,这也是本文创作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吴文虎、赵鹏,1993-1996美国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试题与解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 吴文虎、王建德,国际国内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竞赛试题解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3] 傅清祥、王晓东,算法与数据结构,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4] 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组织委员会,信息学奥林匹克(季刊),1999.3,2000.2。

附录

[1] 这个式子只是直观描述了动态规划的时间复杂度的决定因素,并不能作为普遍的计算公式。

[2] 四边形不等式是Donald E. Knuth从最优二叉搜索树的数据结构中提出的,这里被运用于证明动态规划中决策的单调性。

[3] 采用检索树查找字符串只要从树根出发走到叶结点即可,需要的时间正比于字符串的长度。如果哈希函数确实是随机的,那么哈希函数的值与字符串中的每一个字母都有关系。所以,计算哈希函数值的时间与检索树执行一次运算的时间大致相当。但计算出哈希函数值后还要处理冲突。因此,一般情况下,在进行字符串查找时,检索树比哈希表省时间。

动态规划算法原理与的应用

动态规划算法原理及其应用研究 系别:x x x 姓名:x x x 指导教员: x x x 2012年5月20日

摘要:动态规划是解决最优化问题的基本方法,本文介绍了动态规划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步骤,并通过几个实例的分析,研究了利用动态规划设计算法的具体途径。关键词:动态规划多阶段决策 1.引言 规划问题的最终目的就是确定各决策变量的取值,以使目标函数达到极大或极小。在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中,决策变量都是以集合的形式被一次性处理的;然而,有时我们也会面对决策变量需分期、分批处理的多阶段决策问题。所谓多阶段决策问题是指这样一类活动过程:它可以分解为若干个互相联系的阶段,在每一阶段分别对应着一组可供选取的决策集合;即构成过程的每个阶段都需要进行一次决策的决策问题。将各个阶段的决策综合起来构成一个决策序列,称为一个策略。显然,由于各个阶段选取的决策不同,对应整个过程可以有一系列不同的策略。当过程采取某个具体策略时,相应可以得到一个确定的效果,采取不同的策略,就会得到不同的效果。多阶段的决策问题,就是要在所有可能采取的策略中选取一个最优的策略,以便得到最佳的效果。动态规划是一种求解多阶段决策问题的系统技术,可以说它横跨整个规划领域(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在多阶段决策问题中,有些问题对阶段的划分具有明显的时序性,动态规划的“动态”二字也由此而得名。动态规划的主要创始人是美国数学家贝尔曼(Bellman)。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当时在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从事研究工作的贝尔曼首先提出了动态规划的概念。1957年贝尔曼发表了数篇研究论文,并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动态规划》。该著作成为了当时唯一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动态规划的理论源泉。在贝尔曼及其助手们致力于发展和推广这一技术的同时,其他一些学者也对动态规划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爱尔思(Aris)和梅特顿(Mitten)。爱尔思先后于1961年和1964年出版了两部关于动态规划的著作,并于1964年同尼母霍思尔(Nemhauser)、威尔德(Wild)一道创建了处理分枝、循环性多阶段决策系统的一般性理论。梅特顿提出了许多对动态规划后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基础性观点,并且对明晰动态规划路径的数

五种最优化方法

五种最优化方法 1.最优化方法概述 1.1最优化问题的分类 1)无约束和有约束条件; 2)确定性和随机性最优问题(变量是否确定); 3)线性优化与非线性优化(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是否线性); 4)静态规划和动态规划(解是否随时间变化)。 1.2最优化问题的一般形式(有约束条件): 式中f(X)称为目标函数(或求它的极小,或求它的极大),si(X)称为不等式约束,hj(X)称为等式约束。化过程就是优选X,使目标函数达到最优值。 2.牛顿法 2.1简介 1)解决的是无约束非线性规划问题; 2)是求解函数极值的一种方法; 3)是一种函数逼近法。 2.2原理和步骤

3.最速下降法(梯度法) 3.1最速下降法简介 1)解决的是无约束非线性规划问题; 2)是求解函数极值的一种方法; 3)沿函数在该点处目标函数下降最快的方向作为搜索方向; 3.2最速下降法算法原理和步骤

4.模式搜索法(步长加速法) 4.1简介 1)解决的是无约束非线性规划问题; 2)不需要求目标函数的导数,所以在解决不可导的函数或者求导异常麻烦的函数的优化问题时非常有效。 3)模式搜索法每一次迭代都是交替进行轴向移动和模式移动。轴向移动的目的是探测有利的下降方向,而模式移动的目的则是沿着有利方向加速移动。 4.2模式搜索法步骤

5.评价函数法 5.1简介 评价函数法是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中的一种主要方法。在许多实际问题中,衡量一个方案的好坏标准往往不止一个,多目标最优化的数学描述如下:min (f_1(x),f_2(x),...,f_k(x)) s.t. g(x)<=0 传统的多目标优化方法本质是将多目标优化中的各分目标函数,经处理或数学变换,转变成一个单目标函数,然后采用单目标优化技术求解。常用的方法有“线性加权和法”、“极大极小法”、“理想点法”。选取其中一种线性加权求合法介绍。 5.2线性加权求合法 6.遗传算法 智能优化方法是通过计算机学习和存贮大量的输入-输出模式映射关系,进

动态规划讲解大全(含例题及答案)

动态规划讲解大全 动态规划(dynamic programming)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是求解决策过程(decision process)最优化的数学方法。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数学家R.E.Bellman等人在研究多阶段决策过程(multistep decision process)的优化问题时,提出了著名的最优化原理(principle of optimality),把多阶段过程转化为一系列单阶段问题,逐个求解,创立了解决这类过程优化问题的新方法——动态规划。1957年出版了他的名著Dynamic Programming,这是该领域的第一本著作。 动态规划问世以来,在经济管理、生产调度、工程技术和最优控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最短路线、库存管理、资源分配、设备更新、排序、装载等问题,用动态规划方法比用其它方法求解更为方便。 虽然动态规划主要用于求解以时间划分阶段的动态过程的优化问题,但是一些与时间无关的静态规划(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只要人为地引进时间因素,把它视为多阶段决策过程,也可以用动态规划方法方便地求解。 动态规划程序设计是对解最优化问题的一种途径、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特殊算法。不象前面所述的那些搜索或数值计算那样,具有一个标准的数学表达式和明确清晰的解题方法。动态规划程序设计往往是针对一种最优化问题,由于各种问题的性质不同,确定最优解的条件也互不相同,因而动态规划的设计方法对不同的问题,有各具特色的解题方法,而不存在一种万能的动态规划算法,可以解决各类最优化问题。因此读者在学习时,除了要对基本概念和方法正确理解外,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以丰富的想象力去建立模型,用创造性的技巧去求解。我们也可以通过对若干有代表性的问题的动态规划算法进行分析、讨论,逐渐学会并掌握这一设计方法。 基本模型 多阶段决策过程的最优化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类活动的过程,由于它的特殊性,可将过程分成若干个互相联系的阶段,在它的每一阶段都需要作出决策,从而使整个过程达到最好的活动效果。当然,各个阶段决策的选取不是任意确定的,它依赖于当前面临的状态,又影响以后的发展,当各个阶段决策确定后,就组成一个决策序列,因而也就确定了整个过程的一条活动路线,如图所示:(看词条图) 这种把一个问题看作是一个前后关联具有链状结构的多阶段过程就称为多阶段决策过程,这种问题就称为多阶段决策问题。 记忆化搜索 给你一个数字三角形, 形式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找出从第一层到最后一层的一条路,使得所经过的权值之和最小或者最大. 无论对与新手还是老手,这都是再熟悉不过的题了,很容易地,我们写出状态转移方程:f(i, j)=a[i, j] + min{f(i+1, j),f(i+1, j + 1)} 对于动态规划算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根据状态转移方程和状态转移方向,比较容易地写出动态规划的循环表示方法。但是,当状态和转移非常复杂的时候,也许写出循环式的动态规划就不是那么

1最优化方法教案(线性规划)

最优化方法 一、引言 最优化理论与方法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年轻学科。它研究某些数学上定义的问题的最优解,即对于给出的实际问题,从众多的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 虽然最优化可以追朔到十分古老的极值问题,然而,他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诗在上世纪40年代末,是在1947年Dantzing 提出求解一般线性规划问题的单纯型法之后。现在,解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以及随机规划、非光滑规划、多目标规划、几何规划、整数规划等各种最优化问题的理论的研究发展迅速,新方法不断出现,实际应用日益广泛。在电子计算机的推动下,最优化理论与方法在经济计划、工程设计、生产管理、交通运输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一门十分活跃的学科。 现在大多数有代表性的最优化算法已有可以方便使用的软件包,如lindo\lingo 优化软件包。但有效利用这些成果是以有待解决的问题已被模型化成最优化问题的形式为前提的。要做到这点,要有深刻的洞察力和综合能力,这需要掌握最优化算法的结构和特点,并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和兼蓄。 最优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本课我们主要介绍线性规和非线性规划的主要方法与理论他们是最优化理论的重要分支,也是最基本的部分。 第一部分:线性规划 第一章:单纯型法 第一节问题的引出: 例 1:某制造公司需要生产n 种产品,生产这n 种产品需要m 种不同的原材料,第i (i=1,2,.....m.。)种原材料的拥有量为b i 。实际情况很复杂,我们将其简化或理想化,只关注某个时间点的特定情况,第i 种原材料在某时间点的市场价格为ρi ,生产单位数量的第j 种产品需消耗第i 种原材料a ij 个单位。第j 种产品在同一时间点上的市场价格为σj 。 考虑问题一:如何安排1,2,…….n 种产品的生产,从而使收益最大 设第j 种的产量为j x 单位,第j 种产品的收益与市场销售价i σ有关,也与生产第j 种产 品所消耗的原材料费用1 m i j i i a ρ=∑有关,因此第j 种单位产品的纯收入为1 m j j ij i i c a σρ==-∑, 全部纯收入 j j c x ∑,此时0j x ≥。 而我们不可能超出原材料的拥有量生产产品。生产n 种产品时,所消耗的第i (i=1,2,.....m.。)种原材料的总量为 11221 n i i in n ij j j a x a x a x a x =++ +=∑

南京邮电大学算法设计实验报告——动态规划法

实验报告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算法分析与设计A 实验名称动态规划法 实验时间2009 年11 月20 日指导单位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系 指导教师张怡婷 学生姓名丁力琪班级学号B07030907 学院(系) 计算机学院专业软件工程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动态规划法指导教师张怡婷实验类型验证实验学时2×2实验时间2009-11-20一、实验目的和任务 目的:加深对动态规划法的算法原理及实现过程的理解,学习用动态规划法解决实际应用中的最长公共子序列问题。 任务:用动态规划法实现求两序列的最长公共子序列,其比较结果可用于基因比较、文章比较等多个领域。 要求:掌握动态规划法的思想,及动态规划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分析最长公共子序列的问题特征,选择算法策略并设计具体算法,编程实现两输入序列的比较,并输出它们的最长公共子序列。 二、实验环境(实验设备) 硬件:计算机 软件:Visual C++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包括操作过程、结果分析等) 1、最长公共子序列(LCS)问题是:给定两个字符序列X={x1,x2,……,x m}和Y={y1,y2,……,y n},要求找出X和Y的一个最长公共子序列。 例如:X={a,b,c,b,d,a,b},Y={b,d,c,a,b,a}。它们的最长公共子序列LSC={b,c,d,a}。 通过“穷举法”列出所有X的所有子序列,检查其是否为Y的子序列并记录最长公共子序列并记录最长公共子序列的长度这种方法,求解时间为指数级别的,因此不可取。 2、分析LCS问题特征可知,如果Z={z1,z2,……,z k}为它们的最长公共子序列,则它们一定具有以下性质: (1)若x m=y n,则z k=x m=y n,且Z k-1是X m-1和Y n-1的最长公共子序列; (2)若x m≠y n且x m≠z k,则Z是X m-1和Y的最长公共子序列; (3)若x m≠y n且z k≠y n,则Z是X和Y的最长公共子序列。 这样就将求X和Y的最长公共子序列问题,分解为求解较小规模的问题: 若x m=y m,则进一步分解为求解两个(前缀)子字符序列X m-1和Y n-1的最长公共子序列问题; 如果x m≠y n,则原问题转化为求解两个子问题,即找出X m-1和Y的最长公共子序列与找出X 和Y n-1的最长公共子序列,取两者中较长者作为X和Y的最长公共子序列。 由此可见,两个序列的最长公共子序列包含了这两个序列的前缀的最长公共子序列,具有最优子结构性质。 3、令c[i][j]保存字符序列X i={x1,x2,……,x i}和Y j={y1,y2,……,y j}的最长公共子序列的长度,由上述分析可得如下递推式: 0 i=0或j=0 c[i][j]= c[i-1][j-1]+1 i,j>0且x i=y j max{c[i][j-1],c[i-1][j]} i,j>0且x i≠y j 由此可见,最长公共子序列的求解具有重叠子问题性质,如果采用递归算法实现,会得到一个指数时间算法,因此需要采用动态规划法自底向上求解,并保存子问题的解,这样可以避免重复计算子问题,在多项式时间内完成计算。 4、为了能由最优解值进一步得到最优解(即最长公共子序列),还需要一个二维数组s[][],数组中的元素s[i][j]记录c[i][j]的值是由三个子问题c[i-1][j-1]+1,c[i][j-1]和c[i-1][j]中的哪一个计算得到,从而可以得到最优解的当前解分量(即最长公共子序列中的当前字符),最终构造出最长公共子序列自身。

经典算法——动态规划教程

动态规划是对最优化问题的一种新的算法设计方法。由于各种问题的性质不同,确定最优解的条件也互不相同,因而动态规划的没计法对不同的问题,有各具特色的表示方式。不存在一种万能的动态规划算法。但是可以通过对若干有代表性的问题的动态规划算法进行讨论,学会这一设计方法。 多阶段决策过程最优化问题 ——动态规划的基本模型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类活动的过程,由于它的特殊性,可将过程分成若干个互相联系的阶段,在它的每一阶段都需要作出决策,从而使整个过程达到最好的活动效果。因此各个阶段决策的选取不能任意确定,它依赖于当前面临的状态,又影响以后的发展。当各个阶段决策确定后,就组成一个决策序列,因而也就确定了整个过程的一条活动路线。这种把一个问题看做是一个前后关联具有链状结构的多阶段过程就称为多阶段决策过程,这种问题称为多阶段决策最优化问题。 【例题1】最短路径问题。图中给出了一个地图,地图中每个顶点代表一个城市,两个城市间的连线代表道路,连线上的数值代表道路的长度。现在,想从城市A到达城市E,怎样走路程最短,最短路程的长度是多少? 【分析】把从A到E的全过程分成四个阶段,用k表示阶段变量,第1阶段有一个初始状态A,两条可供选择的支路ABl、AB2;第2阶段有两个初始状态B1、 B2,B1有三条可供选择的支路,B2有两条可供选择的支路……。用dk(x k,x k+1)表示在第k阶段由初始状态x k到下阶段的初始状态x k+1的路径距离,Fk(x k)表示从第k阶段的x k到终点E的最短距离,利用倒推方法求解A到E的最短距离。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S1:K=4,有:F4(D1)=3,F4(D2)=4,F4(D3)=3 S2: K=3,有: F3(C1)=min{d3(C1,D1)+F4(D1),d3(C1,D2)+F4(d2)}=min{8,10}=8 F3(C2)=d3(C2,D1)+f4(D1)=5+3=8 F3(C3)=d3(C3,D3)+f4(D3)=8+3=11 F3(C4)=d3(C4,D3)+f4(D3)=3+3=6

2设计动态规划算法的主要步骤为

2设计动态规划算法的主要步骤为: (1)找出最优解的性质,并刻划其结构特征。(2)递归地定义最优值。(3)以自底向上的方式计算出最优值。(4)根据计算最优值时得到的信息,构造最优解。 3. 分治法与动态规划法的相同点是:将待求解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先求解子问题,然后从这些子问题的解得到原问题的解。 两者的不同点是:适合于用动态规划法求解的问题,经分解得到的子问题往往不是互相独立的。而用分治法求解的问题,经分解得到的子问题往往是互相独立的。 贪心选择算法与动态规划算法的异同点:同:都要求问题具有最优子结构性质;异:动态规划算法为自底向上的方式解各子问题,贪心算法为自顶向下的方式进行,以迭代的方式作出相继的贪心选择,每做一次贪心选择问题就转换为规模更小的字问题。 6. 分治法所能解决的问题一般具有的几个特征是:(1)该问题的规模缩小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容易地解决; (2)该问题可以分解为若干个规模较小的相同问题,即该问题具有最优子结构性质; (3)利用该问题分解出的子问题的解可以合并为该问题的解; (4)原问题所分解出的各个子问题是相互独立的,即子问题之间不包含公共的子问题。 P:也即是多项式复杂程度的问题。 NP就是多项式复杂程度的非确定性问题。 NPC(NP Complete)问题 ADT 抽象数据类型 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上机运行和测试 算法特性1. 确定性、可实现性、输入、输出、有穷性 算法分析目的2. 分析算法占用计算机资源的 情况,对算法做出比较和评价,设计出额更好 的算法。 3. 算法的时间复杂性与问题的规模相关,是 问题大小n的函数。 算法的渐进时间复杂性的含义:当问题的规模 n趋向无穷大时,影响算法效率的重要因素是 T(n)的数量级,而其他因素仅是使时间复杂度 相差常数倍,因此可以用T(n)的数量级(阶) 评价算法。时间复杂度T(n)的数量级(阶)称为 渐进时间复杂性。 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性和平均时间复杂性有什么不同? 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性和平均时间复杂性 考察的是n固定时,不同输入实例下的算法所 耗时间。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性取的输入实 例中最大的时间复杂度: W(n) = max{ T(n,I) } , I∈Dn 平均时间复杂性是所有输入实例的处理时间 与各自概率的乘积和: A(n) =∑P(I)T(n,I) I∈Dn 为什么要分析最坏情况下的算法时间复杂 性?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性决定算法的优 劣,并且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性较平均时间 复杂性游可操作性。 1.贪心算法的基本思想? 是一种依据最优化量度依次选择输入的分级处理方法。基本思路是:首先根据题意,选取一种量度标准;然后按这种量度标准对这n个输入排序,依次选择输入量加入部分解中。如果当前这个输入量的加入,不满足约束条件,则不把此输入加到这部分解中。 贪心选择算法与动态规划算法的异同点:同:都要求问题具有最优子结构性质;异:动态规划算法为自底向上的方式解各子问题,贪心算法为自顶向下的方式进行,以迭代的方式作出相继的贪心选择,每做一次贪心选择问题就转换为规模更小的字问题。

算法设计动态规划(编辑距离)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报告 课题名称:动态规划——编辑距离问题 课题负责人名(学号): 同组成员名单(角色):无 指导教师:左劼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提交报告时间:2010年 6 月 23 日

动态规划——编辑距离问题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学生指导老师左劼 [摘要]动态规划的基本思想与分治法类似,也是将待求解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份的子问题,先分别解决好子问题,然后从子问题中得到最终解。但动态规划中的子问题往往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彼此之间有影响,因为有些子问题可能要重复计算多次,所以利用动态规划使这些子问题只计算一次。将字符串A变换为字符串所用的最少字符操作数称为字符串A到B的编辑距离。 关键词:动态规划矩阵字符串操作数编辑距离

一、问题描述 1、基本概念:设A和B是2个字符串。要用最少的字符操作将字符串A转换为字符串B。字符串操作包括: (1) 删除一个字符; (2) 插入一个字符; (3) 将一个字符改为另一个字符。 将字符串A变换为字符串B所用的最少字符操作数称为字符串A 到B的编辑距离,记为d(A,B)。 2、算法设计:设计一个有效算法,对于给定的任意两个字符串A 和B,计算其编辑距离d(A,B)。 3、数据输入:输入数据由文件名为input.txt的文本文件提供。文件的第1行为字符串A,第二行为字符串B。 4、结果输出:将编辑距离d(A,B)输出到文件ouput.txt的第一行。 输入文件示例输出文件示例 input.txt output.txt fxpimu 5 xwrs 二、分析 对于本问题,大体思路为:把求解编辑距离分为字符串A从0个字符逐渐增加到全部字符分别想要变为字符串B该如何变化以及变化的最短距离。 具体来说,首先选用数组a1存储字符串A(设长度为n),a2存储字符串B(设长度为m),d矩阵来进行具体的运算;这里有两个特殊情况比较简单可以单独考虑,即A的长度为0而B不为0还有A不为0B为0,这两种情况最后的编辑距离分别为m和n;讨论一般情况,d矩阵为d[n][m],假定我们从d[0][0]开始一直进行以下操作到了d[i][j]的位置,其中删除操作肯定是A比B长,同理,插入字符操作一定是A比B短,更改字符操作说明一样长,我们所要做的是对d[i][j-1]

常见动态规划算法问题策略分析

常见动态规划算法问题 策略分析

目录 一、动态规划策略 (1) 1.动态规划介绍 (1) 2.求解动态规划问题步骤 (1) 二、几种动态规划算法的策略分析 (1) 1.装配线调度问题 (1) 2.矩阵链乘问题 (2) 3.最长公共子序列(LCS) (3) 4.最大字段和 (4) 5.0-1背包问题 (4) 三、两种解决策略 (5) 1.自底向上策略 (5) 2.自顶向上(备忘录)策略 (5) 3.优缺点分析 (5) 四、总结 (6)

一、动态规划策略 1.动态规划介绍 动态规划过程是:每次决策依赖于当前状态,又随即引起状态的转移。一个决策序列就是在变化的状态中产生出来的,所以,这种多 阶段最优化决策解决问题的过程就称为动态规划。 基本思想与分治法类似,也是将待求解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阶段),按顺序求解子阶段,前一子问题的解,为后一子问题的 求解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在求解任一子问题时,列出各种可能的局部 解,通过决策保留那些有可能达到最优的局部解,丢弃其他局部解。 依次解决各子问题,最后一个子问题就是初始问题的解。 由于动态规划解决的问题多数有重叠子问题这个特点,为减少重复计算,对每一个子问题只解一次,将其不同阶段的不同状态保存在 一个二维数组中。 与分治法最大的差别是:适合于用动态规划法求解的问题,经分解后得到的子问题往往不是互相独立的(即下一个子阶段的求解是建 立在上一个子阶段的解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求解)。 2.求解动态规划问题步骤 (1)确定最优解结构 (2)递归定义最优解的值 (3)自底向上计算最优解的值 (4)重构最优解 二、几种动态规划算法的策略分析 1.装配线调度问题 分析:首先确定最优解结构,分析问题可知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最优化方法(线性规划)——用Lingo对线性规划进行灵敏度分析

lingo 软件求解线性规划及灵敏度分析 注:以目标函数最大化为例进行讨论,对求最小的问题,有类似的分析方法!所有程序运行环境为lingo10。 一、用lingo 软件求解线性规划 例1: m a x 23..4310 3512,0 z x y s t x y x y x y =++≤+≤≥ 在模型窗口输入: model: max=2*x+3*y; 4*x+3*y<=10; 3*x+5*y<12; ! the optimal value is :7.454545 ; End 如图所示: 运行结果如下(点击 工具栏上的‘solve ’或点击菜单‘lingo ’下的‘solve ’即可): Global optimal solution found. Objective value: 7.454545(最优解函数值) Infeasibilities: 0.000000 Total solver iterations: 2(迭代次数)

Variable (最优解) Value Reduced Cost X 1.272727 0.000000 Y 1.636364 0.000000 Row Slack or Surplus Dual Price 1 7.454545 1.000000 2 0.000000 0.9090909E-01 3 0.000000 0.5454545 例2: 12123124125m a x 54.. 390280450 z x x s t x x x x x x x x x x =+++=++=++=≥ 在模型窗口输入: model: max=5*x1+4*x2; x1+3*x2+x3=90; 2*x1+x2+x4=80; x1+x2+x5=45; end 运行(solve )结果如下: Global optimal solution found. Objective value: 215.0000 Infeasibilities: 0.000000 Total solver iterations: 3 Variable Value Reduced Cost X1 35.00000 0.000000 X2 10.00000 0.000000 X3 25.00000 0.000000 X4 0.000000 1.000000 X5 0.000000 3.000000 Row Slack or Surplus Dual Price 1 215.0000 1.000000 2 0.000000 0.000000 3 0.000000 1.000000 4 0.000000 3.000000 例3

动态规划算法的应用

动态规划算法的应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动态规划算法的基本思想,包括最优子结构性质和基于表格的最优值计算方法。 2.熟练掌握分阶段的和递推的最优子结构分析方法。 3.学会利用动态规划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验内容 题目一:数塔问题 给定一个数塔,其存储形式为如下所示的下三角矩阵。在此数塔中,从顶部出发,在每一节点可以选择向下走还是向右走,一直走到底层。请找出一条路径,使路径上的数值和最大。 输入样例(数塔): 9 15 10 6 8 2 18 9 5 19 7 10 4 16 输出样例(最大路径和): 59 三、实验步骤 (1)需求分析 通过动态规划法解决数塔问题。从顶部出发,在每一节点可以选择向下或者向右走,一直走到底层,以找出一条数值最大的路径。 (2)概要设计 本次实验程序主要用到二维数组,以及通过动态规划法进行比较每个数的大小。主要运用两个for循环语句实现动态规划。

(3)详细设计 第一步,输入给定的二维数组并打印出相应的数组: int array[5][5]={{9}, /* */{12,15}, /* */{10,6,8}, /* */{2,18,9,5}, /* */{19,7,10,4,6}}; int i,j; for(i=0;i<5;i++) { for(j=0;j<5;j++) cout<0;j--) { for(i=0;i<=4;i++) { if(array[j][i]>array[j][i+1]) array[j-1][i]=array[j][i]+array[j-1][i]; else array[j-1][i]=array[j][i+1]+array[j-1][i]; } } 第三步,输出最大路径的值。 cout<

动态规划算法举例分析

动态规划算法 1. 动态规划算法介绍 基本思想是将待求解问题分解成若干子问题,先求解子问题,最后用这些子问题带到原问题,与分治算法的不同是,经分解得到的子问题往往是不是相互独立,若用分治则子问题太多。 2. 适用动态规划算法问题的特征 (1)最优子结构 设计动态规划算法的第一步骤通常是要刻画最优解的结构。当问题的最优解包含了其子问题的最优解时,称该问题具有最优子结构性质。问题的最优子结构性质提供了该问题可用动态规划算法求解的重要线索。 在动态规划算法中,问题的最优子结构性质使我们能够以自底向下的方式递归地从子问题的最优解逐步构造出整个问题的最优解。同时,它也使我们能在相对小的子问题空间中考虑问题。 (2)重叠子问题 可用动态规划算法求解的问题应具备的另一基本要素是子问题的重叠性质。在用递归算法自顶向下解此问题时,每次产生的子问题并不总是新问题,有些子问题被反复计算多次。动态规划算法正是利用了这种子问题的重叠性质,对每一个子问题只解一次,而后将其解保存在一个表格中,当再次需要解此子问题时,只有简单地用常数时间查看一下结果。通常,不同的子问题个数随输入问题的大小呈多项式增长。因此,用动态规划算法通常只需要多项式时间,从而获得较高的解题效率。 (3)备忘录方法

动态规划算法的一个变形是备忘录方法。备忘录方法也是一个表格来保存已解决的子问题的答案,在下次需要解此子问题时,只要简单地查看该子问题的解答,而不必重新计算。与动态规划算法不同的是,备忘录方法的递归方式是自顶向下的,而动态规划算法则是自底向上递归的。因此,备忘录方法的控制结构与直接递归方法的控制结构相同,区别在于备忘录方法为每个解过的子问题建立了备忘录以备需要时查看,避免了相同子问题的重复求解。 备忘录方法为每个子问题建立一个记录项,初始化时,该记录项存入一个特殊的值,表示该子问题尚未求解。在求解过程中,对每个待求的子问题,首先查看其相应的记录项。若记录项中存储的是初始化时存入的特殊值,则表示该子问题是第一次遇到,则此时计算出该子问题的解,并保存在其相应的记录项中。若记录项中存储的已不是初始化时存入的特殊值,则表示该子问题已被计算过,其相应的记录项中存储的是该子问题的解答。此时,只要从记录项中取出该子问题的解答即可。 3. 基本步骤 a 、找出最优解的性质,并刻画其结构特征。 b 、递归地定义最优值。 c 、以自底向上的方式计算出最优值。 d 、根据计算最优值时得到的信息构造一个最优解。(可省) 例1-1 [0/1背包问题] [问题描述] 用贪心算法不能保证求出最优解。在0/1背包问题中,需要对容量为c 的背包进行装载。从n 个物品中选取装入背包的物品,每件物品i 的重量为i w ,价 值为 i v 。对于可行的背包装载,背包中物品的总重量不能超过背包的容量,最佳 装载是指所装入的物品价值最高,即∑=n i i i x v 1 取得最大值。约束条件为 c x w n i i i ≤∑=1 , {}() n i x i ≤≤∈11,0。

动态规划算法实验报告

实验标题 1、矩阵连乘 2、最长公共子序列 3、最大子段和 4、凸多边形最优三角剖分 5、流水作业调度 6、0-1背包问题 7、最优二叉搜索树 实验目的掌握动态规划法的基本思想和算法设计的基本步骤。 实验内容与源码1、矩阵连乘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size=4; //ra,ca和rb,cb分别表示矩阵A和B的行数和列数 void matriMultiply(int a[][4],int b[][4],int c[][4],int ra ,int ca,int rb ,int cb ) { if(ca!=rb) cerr<<"矩阵不可乘"; for(int i=0;i

动态规划算法及其应用

湖州师范学院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算法 实验二:动态规划方法及其应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动态规划方法的基本思想和算法设计的基本步骤。 2、应用动态规划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验内容 1、问题描述 1 )背包问题 给定 N 种物品和一个背包。物品 i 的重量是 C i ,价值为 W i ;背包的容量为 V。问应如何选择装入背包中的物品,使得装入背包中物品的总价值最大?在选择装入背包的物品,对每种物品只有两个选择:装入或不装入,且不能重复装入。输入数据的第一行分别为:背包的容量 V,物品的个数 N。接下来的 N 行表示 N 个物品的重量和价值。输出为最大的总价值。 2)矩阵连乘问题 给定 n 个矩阵:A1,A2,...,An,其中 Ai 与 Ai+1 是可乘的,i=1 , 2... , n-1。确定计算矩阵连乘积的计算次序,使得依此次序计算矩阵连乘积需要的数乘次数最少。输入数据为矩阵个数和每个矩阵规模,输出结果为计算矩阵连乘积的计算次序和最少数乘次数。 3 )LCS问题 给定两个序列,求最长的公共子序列及其长度。输出为最长公共子序列及其长度。 2、数据输入:文件输入或键盘输入。 3、要求: 1)完成上述两个问题,时间为 2 次课。 2)独立完成实验及实验报告。 三、实验步骤 1、理解方法思想和问题要求。 2、采用编程语言实现题目要求。 3、上机输入和调试自己所写的程序。 4、附程序主要代码: (1) #include int max(int a, int b) { return (a > b)? a : b; } int knapSack(int W, int wt[], int val[], int n) { if (n == 0 || W == 0) return 0;

五种最优化方法

精心整理 五种最优化方法 1.最优化方法概述 1.1最优化问题的分类 1)无约束和有约束条件; 2)确定性和随机性最优问题(变量是否确定); 3 4 1.2 2. 2.1 1 2 3 2.2 3. 3.1 1 2 3 3.2 4.模式搜索法(步长加速法) 4.1简介 1)解决的是无约束非线性规划问题; 2)不需要求目标函数的导数,所以在解决不可导的函数或者求导异常麻烦的函数的优化问题时非常有效。 3)模式搜索法每一次迭代都是交替进行轴向移动和模式移动。轴向移动的目的是探测有利的下降

方向,而模式移动的目的则是沿着有利方向加速移动。 4.2模式搜索法步骤 5.评价函数法 5.1简介 评价函数法是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中的一种主要方法。在许多实际问题中,衡量一个方案的好坏标准往往不止一个,多目标最优化的数学描述如下: min(f_1(x),f_2(x),...,f_k(x)) s.t.g(x)<=0 传统的多目标优化方法本质是将多目标优化中的各分目标函数,经处理或数学变换,转变成一个单目标函数,然后采用单目标优化技术求解。常用的方法有“线性加权和法”、“极大极小法”、“理想点法”。选取其中一种线性加权求合法介绍。 5.2线性加权求合法 6.遗传算法 智能优化方法是通过计算机学习和存贮大量的输入-输出模式映射关系,进而达到优化的一种方法,主要有人工神经网络法,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法等。 6.1遗传算法基本概念 1.个体与种群 个体就是模拟生物个体而对问题中的对象(一般就是问题的解)的一种称呼。 种群就是模拟生物种群而由若干个体组成的群体,它一般是整个搜索空间的一个很小的子集。 2.适应度与适应度函数 适应度就是借鉴生物个体对环境的适应程度,而对问题中的个体对象所设计的表征其优劣的一种测度。 适应度函数就是问题中的全体个体与其适应度之间的一个对应关系。该函数就是遗传算法中指导搜索的评价函数。 6.2遗传算法基本流程 遗传算法的中心思想就是对一定数量个体组成的生物种群进行选择、交叉、变异等遗传操作,最终求得最优解或近似最优解。 遗传算法步骤 步1在搜索空间U上定义一个适应度函数f(x),给定种群规模N,交叉率Pc和变异率Pm,代数T;

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期末考试复习题

1、二分搜索算法是利用( A )实现的算法。 A、分治策略 B、动态规划法 C、贪心法 D、回溯法 2、下列不是动态规划算法基本步骤的是( A )。 A、找出最优解的性质 B、构造最优解 C、算出最优解 D、定义最优解 3、最大效益优先是( A )的一搜索方式。 A、分支界限法 B、动态规划法 C、贪心法 D、回溯法 4、最长公共子序列算法利用的算法是( B )。 A、分支界限法 B、动态规划法 C、贪心法 D、回溯法 5. 回溯法解TSP问题时的解空间树是( A )。 A、子集树 B、排列树 C、深度优先生成树 D、广度优先生成树6.下列算法中通常以自底向上的方式求解最优解的是( B )。 A、备忘录法 B、动态规划法 C、贪心法 D、回溯法 7、衡量一个算法好坏的标准是(C )。 A 运行速度快 B 占用空间少 C 时间复杂度低 D 代码短 8、以下不可以使用分治法求解的是(D )。 A 棋盘覆盖问题 B 选择问题 C 归并排序 D 0/1背包问题 9. 实现循环赛日程表利用的算法是( A )。 A、分治策略 B、动态规划法 C、贪心法 D、回溯法 10、实现最长公共子序列利用的算法是( B )。 A、分治策略 B、动态规划法 C、贪心法 D、回溯法11.下面不是分支界限法搜索方式的是( D )。 A、广度优先 B、最小耗费优先 C、最大效益优先 D、深度优先 12.下列算法中通常以深度优先方式系统搜索问题解的是( D )。 A、备忘录法 B、动态规划法 C、贪心法 D、回溯法 13. 一个问题可用动态规划算法或贪心算法求解的关键特征是问题的( B )。 A、重叠子问题 B、最优子结构性质 C、贪心选择性质 D、定义最优解14.广度优先是( A )的一搜索方式。 A、分支界限法 B、动态规划法 C、贪心法 D、回溯法 15.背包问题的贪心算法所需的计算时间为( B )。

动态规划法求解生产与存储问题

动态规划 一·动态规划法的发展及其研究内容 动态规划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是求解决策过程最优化的数学方法。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数学家等人在研究多阶段决策过程的优化问题时,提出了著名的最优化原理,把多阶段问题转化为一系列的单阶段问题,逐个求解 创立了解决这类过程优化问题的新方法——动态规划。1957年出版的他的名著《Dynamic Proggramming》,这是该领域的第一本著作。 动态规划问世以来,在经济管理·生产调度·工程技术和最优控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最短路线·库存管理·资源分配·设备更新·组合·排序·装载等问题,采用动态规划法求解比用其他方法更为简便。 二·动态规划法基本概念 一个多阶段决策过程最优化问题的动态规划模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阶段 阶段(stage)是对整个过程的自然划分。通常根据时间顺序或是空间特征来划分阶段,对于与时间,空间无关的“静态”优化问题,可以根据其自然特征,人为的赋予“时段”概念,将静态问题动态化,以便按阶段的顺序解优化问题。阶段变量一般用k=….n.表示。

1.状态 状态(state)是我们所研究的问题(也叫系统)在过个阶段的初始状态或客观条件。它应能描述过程的特征并且具有无后效性,即当某阶段的状态给定时,这个阶段以后的过程的演变与该阶段以前各阶段的状态无关。通常还要求状态是可以直接或者是间接可以观测的。描述状态的变量称为状态变量(State Virable)用s 表示,状态变量的取值集合称为状态集合,用S表示。变量允许取值的范围称为允许状态集合(set of admissble states).用x(k)表示第k阶段的状态变量,它可以是一个数或者是一个向量。用X(k)表示第k阶段的允许状态集合。 n 个阶段的决策过程有n+1个状态变量,x(n+1)是x(n)的演变的结果。 根据演变过程的具体情况,状态变量可以是离散的或是连续的。为了计算方便有时将连续变量离散化,为了分析的方便有时又将离散的变量视为连续的。 2.决策 当一个阶段的状态确定后,可以做出各种选择从而演变 到下一阶段的某个状态,这种选择手段称为决策 (decision),在最优控制问题中也称为控制(control)描述决策的变量称为决策变量(decision virable)。 变量允许取值的范围称为允许决策集合(set of

动态规划算法设计

算法设计与分析实验报 告 决实际问题。 1、天平平衡问题:已知一个天平左右两端共有n个挂钩,且 有m个不同质量的钩码,求将钩码全部挂到钩子上使天平平衡 的方法的总数。试设计求解该问题的动态规划算法。 2、数塔问题:对于诸如下图的数塔,若从顶层走到底层,每 一步只能走到相邻的结点,求经过的结点的数字之和最大的路 径。试设计求解该问题的动态规划算法。 1.天平平衡问题的解题思路或算法思想:

1. 天平平衡问题的程序: package com.t7; public class Tianping{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m = 27; //全部钩码的重量之和的二分之一,问题中的n int n = 9; //钩码的数量,即题目中的m(个钩码) int a[] = {10,9,8,7,6,5,4,3,2}; int h[] =new int[1001]; h[0]=1; for (int i = 1; i <=n; i++) { for (int j = m; j >=1; j--) { if(j>=a[i-1]){ h[j]=h[j]+h[j-a[i-1]]; } } } for (int j = 0; j <=m; j++) System.out.print(h[j]+""); } } 实例: 2. 数塔问题的程序: package com.t4; import java.util.Scanner;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 args){ System.out.print("输入数组的层数: "); Scanner scan=new Scanner(System.in); int n=scan.nextInt();//定义数塔层数n; int d[][]=new int[n][n]; System.out.print("输入数组元素:"); for(int i=0;i=j) d[i][j]=scan.nextInt(); } } int result = dataTower(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