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革命与改良

近代革命与改良

近代革命与改良
近代革命与改良

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问题分析

到大学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我感觉作为一个大学生是有必要知道一些关于这些知识的。

课文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都是对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问题的很好介绍。

从农民的太平天国运动到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到举世瞩目的辛亥革命,都是中国人对解放中国一次又一次的探索。

但十分遗憾的是,这么多次的革命与改良都失败了。下面我简单的对这些革命与改良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因为本人对中国近现代史比较生疏,又是第一次写论文,如有不妥,敬请见谅。

历史书中写道: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到底是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手段,我们小组在关于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好还是改良好进行了讨论,分析还做了PPT,所以对这个话题又一定得基础。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 一个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

是如何正确评价革命和改良一些年来出现了否定革命赞颂改良的思想倾向 有的人提出革命不如改良

他们认为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

搞糟了清朝的确是已经腐朽的朝廷但是这个形

式存在仍有很大意义宁可慢慢来通过当时立宪派所

主张的改良来逼着它迈上现代化和救亡的道路而

一下痛快地把它搞掉反而糟了必然军阀混战所以

自辛亥革命以来就是不断革命二次革命护国

护法大革命最后就是49 年的革命并且此后毛

泽东还要不断革命直到现在革命还是一个好名词

褒词而改良则成为一个贬词现在应该把这个观

念明确地倒过来革命在中国并不一定是好事情革

命只是一种破坏性力量它破坏了一种政治框架之后

并没有提供新的政治框架他们扬言要告别革命

国内学术界某些人鼓吹 告别革命并不是孤立的

现象而是一种带有国际性的思潮还在苏联解体之前

苏联有些人就一方面极力否定十月革命给苏联共产党

和社会主义抹黑妖魔化斯大林一方面则是改写了罗

曼诺夫王朝的全部统治史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者们被说成是上帝的羊羔说他们只懂得关心人们为人

们谋幸福1990 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第十七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波兰历史学家耶日托波尔斯基在提

交的题为历史编纂学中的革命神话的论文中否定了

法国大革命十月革命等历史上所有的革命他说在

历史编纂史中政治含义的革命一词从一开始就

具有神话解释的成份历史学家在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某些社会主张与政治主张的传声筒

这种否定革命的国际思潮 在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

中也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以现代化范式代替革

命范式的范式转换美国杜克大学的德里克教授在题

为革命之后的史学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当代危机

一文中有过详细的阐明文章说历经20 世纪六七十年

代革命一直是美国汉学界历史解释的范式当时占

主导地位的是对革命的正面评价但是这种看法从

80 年代中期便开始变了先前一直被描述为解放史诗的革命史现在却变成了衰落与失败的故事一些著作竭

力散布革命的弊端说什么革命并不意味着被压迫者

对压迫者的胜利 而是使中国社会的不良分子得以掌握权力革命使潜存于中国文化中的恶劣习性与态度泛

滥成灾虽然中国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战争与革命但

晚清以来的中国从未成为现代社会换句话说中国革

命不仅未使中国现代化反而强化了其前现代的状态

中国如果没有革命其境况会较好些德里克最后认

为美国汉学界用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来

研究中国近代史许多问题不能说清楚[1]国外学者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这种范式转换无疑会影响到国内出

现鼓吹告别革命的论调就不足为奇了

把一场伟大的革命简单归之于某些人物 情绪化

的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归之于某些人头脑中的主

观意愿和人为因素的结果显然不符合历史实际是唯

心史观革命不是也不可能只凭少数人的情感冲动就能发动起来的也不是只凭某个阶级和政党的意志就能发生的革命的发生除去革命阶级主观的条件外必须

具有革命形势革命的社会需要没有革命的条件革

命时机不成熟任何人的情感激流也制造不出革命

来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都是客观情势的要求是历

史的必然列宁说过要使革命到来单是下层不愿

照旧生活下去通常是不够的还需要上层不能照旧

生活下去[2](P461)辛亥革命是如此新民主主义革命也

是如此它们都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意愿顺应了历史发

展的必然趋势

以辛亥革命而言 它是民族危机严重和社会矛盾激

化的产物是腐朽的清政府不愿意也没有能力抵御外国侵略和领导国内变革的结果当时国内的客观形势大

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遍布全国各地的群众反清斗争1901 年辛丑条

约签订后清政府面对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为了维护

统治不得不做一些变革实施所谓新政预备立

宪新政的施行使大量捐税增加当时所有柴

米纸张杂粮菜蔬等项凡民间所有几于无物不

捐[3](P355) 当捐之行也一盏烟一斤肉一瓶酒

无不有税[4]各级官吏乘机勒索中饱广大民众难以为

生民怨沸腾人民群众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于是纷纷

起而反对清政府的腐败统治抗捐抗税抢米风潮会

党与农民起义等各种类型的反清斗争遍布全国城乡

连绵不断据统计从1902 年到1911 年全国各地此

伏彼起的民变多达1 300 余起日趋尖锐的阶级斗争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使其陷于困境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

造了客观的社会条件和群众基础

2 清政府的倒行逆施日益将主张改良的立宪派推

向自己的对立面1905 年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成

立革命形势迅速发展面对革命风暴的来临1906 年

清政府迫不得已宣布预备立宪但预备期为9 年立

宪派以为他们所主张的君主立宪将要实现于1910 年发动了三次颇具规模的请愿运动要求清政府速开国会和成立责任内阁尽快转入君主立宪的轨道然而清政

府一次又一次拒绝了立宪派的要求到立宪派准备第四次请愿时清政府即命令禁止请愿活动明白宣布各

省如果再有聚众滋闹情事该省督抚立即严拿查办

尽管立宪派明确表示没有干犯王室尊严的用心然而清政府却不理会他们的忠心耿耿而是变本加厉地加强

皇族的集权统治1911 年清政府成立的所谓责任内

阁被称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事实证明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实质上是一场骗局这使立宪派

感到痛心疾首梁启超在报刊上撰文痛斥清政府是误

国殃民之政府妖孽之政府清政府的倒行逆施将

越来越多的立宪派人士推向革命阵营成为自己的敌对势力那种认为腐朽的清政府的存在仍有很大意义可

以通过当时立宪派所主张的改良来逼着它走上现代化道路的论断并不符合历史实际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主

观臆造

3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对外国列强仍然

让她掌握清政府的大权感激涕零宣称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清政府更加投靠帝国主义成为洋人

的朝廷

4 清政府内部满汉权贵之间汉族官僚集团之间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练成北洋六镇新军后权势炙手可热实力

迅速膨胀使得皇族亲贵集团深有猛虎鼾睡于卧榻之旁的忧虑1908 年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相继死后3 岁的

溥仪入继皇位其父醇亲王载沣监国摄政他将袁世凯

放逐回河南老家这引起了汉族官僚军阀的不满和怨

恨对清王朝更加离心离德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督

抚几乎没人为清政府效力卖命或持观望态度或弃城

逃跑或附和革命对于一个连自身内部矛盾都无法解__决的政府又怎么能够指望它去化解更为严重的外部矛盾将社会整合从而领导国家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当

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

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5](P254)

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5](P255)

由上述可以看出 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

不仅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同时上层不能

照旧生活下去革命形势在当时已经具备革命派起而

推翻清政府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愿顺应历史发展的

趋势并不是激进主义思潮的结果

近代中国的革命 可以说是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

派统治者逼出来的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和不少骨干分子并不是一开始就主张以武装革命推翻清政府而是经历

了一段从改良到革命的过程孙中山曾经说可用和平

手段即用和平手段必须用强力时即以强力临之[5](P252)事实也是如此孙中山于1894 年曾上书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试图通过他促使清政府进行改革来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然而事与愿违孙中山要求改

良的愿望换来的却是李鸿章的极其冷漠李鸿章拒而不见这才使孙中山最终坚定了革命的决心到檀香山组

织兴中会武装反清其他如章太炎秦力山等人也是

经历了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过程

宣扬 告别革命的人攻击革命的一个论点是所谓

的杀人流血破坏一切他们把革命描绘得十分恐

怖说成是幼稚和疯狂这是很容易迷惑人的

诋毁革命 杀人放火的论点并不新鲜当年康有

为等改良派攻击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就是这样说的康有为写了一篇法国革命史的文章对法国资产阶

级革命大肆攻击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诋毁革命是杀

人流血康有为的这种谬论遭到了同盟会革命党人有

力的驳斥他们指出革命不免于杀人流血固矣然不

革命则杀人流血之祸可以免乎革命之时杀人流血于

双方争斗见之若夫不革命之杀人流血则一方鼓刀而

屠一方觳觫而就死耳为国而死则吝惜之为野蛮

异族政府所蹂躏而死则忍受之何死之不择也[6]他

们还指出革命可以救人救世无革命则亦无平

和腐败而已苦痛而已[7]革命战争杀人流血是

不可避免的革命正是要以流血换来不流血换来免受

反动统治阶级的蹂躏杀害换来免受帝国主义的蹂躏

杀害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对此已经作了有力有理的回答无需赘述

不用暴力革命 不发生杀人流血社会永远平和地

发展当然很好但这只能是一种幻想因为中外的历史

还找不出这样的事实只要社会还分成阶级只要人剥

削人的现象还存在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而要想消灭这种剥削我们是逃脱不了战争的战争无论何时何地总是由剥削者统治者和压迫阶级挑起的[8](P531) 革命是最尖

锐最激烈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和国内战争历史上没

有任何一个伟大的革命没有经过国内战争[9](P310)被压

迫阶级反对压迫阶级的国内战争是合理的进步的和必要的不同立场观点的人对革命的评价自是截然相反

这是丝毫也不奇怪的对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来说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

的盛大节日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

认为 革命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它破坏了一种

政治框架之后并没有提供新的政治框架是不符合历

史实际没有根据的任何真正的革命都不仅是破坏原

有的政治框架而且提供并建立了新的政治框架无论

是孙中山和同盟会领导的辛亥革命还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对推翻什么政治制

度建立什么政治制度都是很明确的辛亥革命的领

导人孙中山还在1894 年建立兴中会时就提出驱除

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宗旨1905 年同盟

会成立时其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则是这次革命的

指导思想1911 年武昌起义爆发推翻了清政府建立

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使中国社会曾经呈现出一派新气象民主观念广泛传播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蓬

勃兴起其数目高达300 多个从临时参议院到参议院

众议院的选举和国会的成立表明议会制是当时人们努力争取的目标在体制上基本上是三权分立制这就

是说西方国家那套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都被搬来了当

时很多人对此抱有很大期望以为这就可以建设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了但是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

的破坏政党政治议会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行不通于是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在__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下才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并继续前进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

期1949 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

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

的特点和优点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后来又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这些都表明认

为革命只是破坏了一种政治框架之后并没有提供新

的政治框架的论断是没有根据的

革命无疑要有破坏 但不是破坏一切革命的目

的是建设破坏与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辩证

的关系不破坏旧的政权和阻碍社会发展的旧事物就

不可能建设新的政权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孙中山说得好革命之有破坏与革命之有建设固相因而至相

辅而行者也[10](P205-206) 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

辅相行犹人之两足鸟之两翼也[10](P207)

至于说民国初年出现的帝制复辟 军阀割据和混战

的局面是辛亥革命的结果是它造成的也是不符合

历史实际的民国年间军阀割据和混战的出现是袁世

凯和其他军阀造成的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造成的

而不是辛亥革命搞糟了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列强

对中国革命抱着敌视的态度力图阻止革命的发展不

断向革命派施加干涉和压迫加紧扶植袁世凯鼓吹非

袁不可收拾立宪派害怕革命继续发展将危及自己既得的利益希望拥有北洋武装又受帝国主义宠信的袁世凯来维持社会秩序和治安他们在革命内部极力散

布对袁世凯的幻想制造妥协空气而在革命派内部

妥协思想也在发展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辛亥革命后建

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3 个月1912 年4 月1 日

孙中山被迫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由袁世凯取而代之辛亥革命遭到严重的挫败

袁世凯窃取政权后 实行专制卖国的反动统治

他撕毁临时约法取消国会破坏民主使民国

只剩下一块空招牌进而搞尊孔复古复辟帝制实现

他做皇帝的野心就在袁世凯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过程中他亲手培植的两员大将段祺瑞冯国璋

效法他对待清政府的态度各自发展自己的势力逐渐

抛弃了对袁世凯的忠诚而东北的张作霖南方的滇系

桂系也都在扩张势力袁世凯帝制失败后北洋军阀中

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和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的分裂表面化皖系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直系以英美帝国

主义为靠山张作霖的奉系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扶植下成为皖直两系以外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势力南方滇系桂系军阀也各行其是这就出现了军阀割据以及混战不断的局面

以上事实说明 民国年间的军阀割据和混战是袁

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的结果是各地大小军阀所造成的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产物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失去了统治中国的共同工具便都各自寻找和培植自己的走狗扩张其侵略势力在列强激烈争夺下出现了各派军阀割据和混战的局面正如毛泽东所说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

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11](P49)

辛亥革命也有根本性的失误 但不是因为推翻了清

政府而是由于领导这次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缺乏一个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纲领他们害怕帝国主义出面干涉又惧怕人民群众把反封建斗争深入发展下去掌权以后就压制工农群众的革命活动解除群众武装旧基层政权基本上没有触动

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为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窃取革命果实和日后的军阀割据和混战留下了隐患

前面说到 否定革命的言论中有一种观点是以现

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这种观点认为中国近代

史的主线不是反帝反封建不是革命而是现代化近

代化一百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其实是一场现代化史

实际上是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无需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不必革命只要改良就能够现代化

将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 以现代化代替革

命或者将二者对立起来是错误的研究中国近代史

不能离开当时中国的国情要历史地看问题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不独立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剥削社会贫困落后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反帝反封建斗争就是

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国家繁荣富强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这是中国走向工业化现代

化的必由之路不解决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问题现

代化是化不起来的

近代中国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并有一定程度的发

展但它始终没有得到正常的充分的发展西方列强依仗不平等条约取得特权不仅在中国倾销商品而且经营了许多企业不断扩大外资在华的势力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据统计外国在华资本总额的比重1894 年

为60.7% 1913 年为80.3% 1920 年为70.4% 1936 年

为78.4% [12](P337)可以看出外国在华资本比中国资本占有明显优势而且在中国资本中官僚资本逐渐压倒民族资本民族资本在中国资本总额中所占比重是十分微弱的在外国资本的压迫摧残下中国民族资本无力与之抗衡许多民族工业逃避不了破产或被兼并的命运提倡实业救国的张謇创办了大生企业集团曾经

有所发展但在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情况下最终失败了被认为是中国自己经营最成功的开平煤矿1900 年就在中外合办的名义下被英国资本吞并此后英资

又挟其优势吞并了另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滦州煤矿轻工业中的棉纺织业是发展较迅速的但在1918 年到1927 年间因欠帝国主义债务无力偿还而被拍卖吞并的中国纱厂就有7 家1931 年日本在天津尚无一家纱厂到1936 年已收购了华商纱厂中的4 家控制了天津纱厂纱锭的71.72% 布机的76.34% 20 世纪30 年代

上海棉纺织业资本家发出了呼号究竟中国纱厂的致命伤是什么他们自己回答道痛痛快快地说中国纱

厂的唯一致命伤在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迫中国

纱厂一业的复兴与繁荣必然在现状变化以后[13]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在日美等帝国主

义势力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下命运更为悲惨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据统计中国近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1920 年为4.9% 1936 年为10.8% 1949 年

为17% [12](P342)这个数字表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很艰难的缓慢的在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09 年里近代工业经济才积累了17% 而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占了83% 小农经济如同汪洋大海而近代工业不

过是这个大海中的几个孤岛毛泽东深刻指出这是帝

国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压迫中国的结果这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表现[14](P1430)

帝国主义还和中国封建主义结合起来 支持反动派

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正是由于帝国主义的维护

封建土地关系商业高利贷资本和一切前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及上层建筑得以存在下来帝国主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又使中国停留在半封建状态帝国主义入侵

中国既没有使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也没有使中国

实现现代化不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不革命不改变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

现代化既不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来代替革命

也不能将它和革命对立起来革命或反帝反封建斗争

要实现的是独立民主富强也就是现代化二者是

统一的不是对立的毛泽东在解放前曾多次讲过革命

和现代化的关系他说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

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

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

中国相联结的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

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

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

灭了[15](P1080) 中国人民的生产力是应该发展的中国

应该发展成为近代化的国家丰衣足食的国家富强的

国家这就要解放生产力破坏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束缚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不破坏它们中国就不能发展和进步中国就有灭亡的危

险[16](P432)这清楚地说明了现代化不能代替革命二者

也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 否定辛亥革命的人不仅局限于对辛

亥革命的否定而且对历史上一切革命都加以否定有

的说现在应该把改良作为褒词革命作为贬词

革命在中国不一定是好事情有的则认为革命不如

改良凡以大革命形式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国家如法国和中国都不能保持一等强国的地位

在转型过程中往往动乱频仍国无宁日而凡是通过改

良转入现代化轨道的国家如英日等国则能保持稳

定的发展按照这种说法不单是辛亥革命搞糟了法

国革命 美国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命等都搞糟了只有改良才是好的这令人难以置信

因为它没有事实根据是对历史的歪曲

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革命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在一定的条件下改良也可以起到某种变革社会的作用在某一国家的近代化变革中究竟是采取革命的方式

还是采取改良的方式完全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历史状况社会政治经济状况阶级状况等现实国情也就是说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一个国家内部如果必

须以革命的方式才能解决问题而革命的条件又已具备在这种情况下鼓吹改良以抵制反对革命就应该受到

贬斥反之如果不需要以革命的方式来解决且又不

具备革命的条件却硬要采取革命的方式也是不可取

革命和改良 既有互相矛盾的一面又有互相依存

补充的一面被称赞通过改良转入现代化轨道的日本和英国其实都不是单纯靠改良方式转入现代化轨道的

日本的明治维新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来实现资本主义化但又是以幕府末期市民暴动农民起义和明治初

年天皇与幕府军之间的戊辰战争的胜利为前提和基

础的英国在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确实由于君

主制和地主贵族的妥协而带有较大程度的改良色彩然而没有17 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要走上资本主义

道路是不可能的

对革命 改良的得失必须作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

完全抹煞革命一味颂扬改良无疑是错误的稍具历

史常识的人都知道通过革命方式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国家并不是注定都要动乱频仍国无

宁日例如美国可谓当今世界头号强国而它恰

恰是通过1775 1785 年的北美独立战争这场资产阶级革命而赢得民族独立和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的法国在当代虽非世界头号强国却也属于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它的资产阶级革命是比较彻底的至于那些被说成

是通过改良而走上现代化轨道的国家实际上并非如

此也未能始终保持一种较为稳定的发展即如英

国它在近代史上曾经是世界头号强国号称海上霸王但后来却逐渐衰落失去称霸世界的地位

对于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 也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在中国近代史上无论是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运动还是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对社会发展都

曾不同程度地起过积极作用但是无论戊戌维新运动的维新派立宪运动的立宪派还是实业救国等的

主张者以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些主张中间路线的人士都曾尝试过以改良的方式来解决中国的问题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承续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才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参考文献

[1] [美]德里克. 革命之后的史学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当代

危机[J]. [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5 年春季卷.

[2] 列宁选集第2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3]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M]. 北京 中华

书局1985.

[4] 论近日民变之多[J]. 东方杂志 1904 (11).

[5] 孙中山全集第1 卷[M]. 北京 中华书局1981.

[6] 精卫. 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N]. 民报第9 号.

[7] 思黄. 中国革命史论[J]. 民报第1 号.

[8] 列宁全集第8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0.

[9] 列宁选集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 孙中山全集第6 卷[M]. 北京 中华书局1985.

[11] 毛泽东选集第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12] 吴承明.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述略[A]. 中华书局编辑部.

中华学术论文集[C]. 北京 中华书局1981 303-346.

[13] 申报月刊第4 卷第2 期.

[14] 毛泽东选集第4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15] 毛泽东选集第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16] 毛泽东文集第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刘桂珍

毛概论文: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文 山东工商学院学院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题目: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 班级:计科142 学号:14171228 姓名:张敬伟 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

[摘要]近代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外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和镇压,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就是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登上了历史舞台。无论是革命派还是改良派,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都希望在中国实现其政治理想。为此,他们产生了争论。 [关键词]近代中国;革命派;改良派;争论 近代的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几近亡国。中国的近代史是用血与泪书写的一段苦难史,也是一部饱尝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屈辱史。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百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的事件,它们如实的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自主和主权的完整,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他们分别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共产党为主要代表的广大无产阶级革命派。他们都希望在中国实现其政治理想。因此,他们进行不懈的争论。 一、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兴起和他们的政治主张(一)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兴起和政治主张 “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型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1]50以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为主要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他们坚决主张中国走改良道路。他们主张把学习的内容从“器物”上升到“制度”的阶层,不断要求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且要求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维新派积极和封建守旧势力派展开斗争,传维新思想。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的传播,形成变法的维新的思潮,并展开一场变法的维新的政治活动——百日维新。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地: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由于时代的条件的关系,也与他们自身的认识有关,这个两个目地都没有达到。他们希望用维新运动发布新政谕令发展资本主义,不能认识到封建制度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最大桎梏,以为靠一位皇帝自上而下地发布命令就可以实现资本主义的改革;不能认识到发动广大人民起来推翻封建势制度的必要性,害怕革命。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B10120102 毛文炜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自1940年被帝国主义用大炮打开大门之后,就一直遭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于是乎,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开始兴起,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甲午战争失败之后,人们开始试图拯救衰败的国家,一部分人开始维新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近代开启以来,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国内的腐朽势力愈益抬头,并与侵略势力结成联盟,阻碍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改良 改良应该是首选之法。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逐步的、有序的制度改革,能够使一个国家和平的渡过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强国。改良可以使得传统与现代不完全脱节,也可以使得变革更为持久。在中国最为著名的就是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同时也是革命的先声。戊戌变法的主导者是资产阶级,发动变法的,目的一是为了挽救民族威望,二是发展资本主义。说到底也是为了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候,维新派变法图强,救亡图存,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希望能够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唤醒了人们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另外,维新派试图通过变法来发展资本主义,这次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希望能够在政治上变革社会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这符合了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历史前进的方向。 但是此次的改良运动却以失败告终。除了与当时的环境有关,也与他们自身的局限性有关。由于两千年封建主义经济牢固的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地下,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不足以抵抗强大的封建阶级。维新派希望用维新运动、发布新政谕令发展资本主义,不能认识封建制度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最大桎梏,以为靠一个皇帝自上而下地发布命令就可以实现资本主义改革,这也是一个失败的重要原因。虽然维新派提出要挽救民族危亡,但是没有提出反帝。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当中,改良运动显得太过于温和,受到了强大的阻力,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是,这次运动,改良运动还是带来了巨大的进步意义。l956年11月12日,在孙中山诞辰9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林伯渠代表中共中央讲话说: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起了显著的作用”。[4]著名的老革命家和历史学家吴玉章也说过:“l898年戊戌变法以前,许多爱国的维新志士希望学习俄国彼得大帝的改革和目本明治天皇的维新,要求自上而下的实行变法。这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思潮。”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1958年纪念戊戌变法6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发言,高度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他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1898年的戊

中国近代革命的几个时期

中国近代革命的几个时期: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 1924年(国民党一大)——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国民大革命时期 国共第一次合作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 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1945、1946年——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补充: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领导阶级不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不同——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 革命的前途不同——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 3、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前) 4、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时期: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1978年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 明治维新使日本“脱亚入欧”成为东方工业强国,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于1936年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战争策源地。 2、中国: 20世纪30年代,中国依然是徘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国家;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十年对峙、内战,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坚持“壤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给日本侵华可乘之机。 3、世界: 经济危机导致世界政局动荡,德、意、日法西斯结盟,气焰嚣张; 20世纪30年代,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侵略,国际联盟不能发挥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二、日本侵华行径: 1、抗日战争爆发之前: ①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1894——1898年;《马关条约》 ②20世纪30年代: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小段 铁路,诬称东北军所为,袭击东北军驻扎的北大营,次日沈阳陷落;1932年,东北陷落,日本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2、抗日战争爆发: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937年;北平西南宛平县;日军借口一名士 兵失踪,要求进城搜查被拒绝,随即进攻中国守军第29路军还击;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抗战爆发后: ①八一三事变:1937年;上海;日军越过两军对峙线,中国守军还击;淞沪会战开始。 ②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始,淞沪会战后;凶残的法西斯暴行引起了中国和全世

中国近代史的改良与革命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中国近代史的改良与革命》。 我们知道中国近代史是用血和泪书写的一段苦难史,也是一部饱尝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屈辱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如“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其中“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就是关于改良和革命的典型代表事例,首先我讲介绍改良与革命的定义。 接下来我简短地阐述一下“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并跟大家分析一下两者的异同。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3、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 ①历史背景:都发生在帝国主义阶段,清政府极端腐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目的:都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摘要:革命与改良就好像历史的两大车轮,推动着近代中国的不断前进。回顾历史,我们看到,改良与革命只是近代中国人改造中国的不同道路的选择,尽管它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不尽相同,但它对于推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进步作用都是不容抹煞的。革命是“用暴力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的时机就要瓦解的上层建筑。”改良则是以渐进的、较为缓和的斗争方式推动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二者交叉的出现。 关键词:关键词: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中国现代化、孙中山革命1895年4月,甲午战争战败,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这样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情况下,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叙述严峻的形势,同时提出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但还是对清政府触动并不大,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上海、天津各地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开设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变法维新运动在全国逐渐高涨起来。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时局更加危急。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宣布变法,颁发了一系列在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方面推行新政的谕旨。维新派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逐步在中国推行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统治的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宣传转到政治实践。 戊戌维新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变革社会制度的运动,而且是近百年来一系列改造和变革社会的伟大开端。戊戌维新同以往自发的农民运动不同,它是奠基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之上,适应民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需要,代表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政治、经济要求的改革运动。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由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的紧迫感、责任感,催促着一切爱国的中国人、社会集团、社会阶级和阶层,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做出自己的抉择,投入改造中国的运动。尽管在19世纪末中国民族新工业尚很薄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尚处于形成的过程中,刻不容缓的时代紧迫感却敦促着这个阶级的代表人物尽早地袍笏登场,演出维新、变革、图存的壮烈场面。戊戌维新运动虽带有早熟、不够完满等等特点,它作为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以资本主义代替帝国主义及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来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确是破天荒的事,是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上的重要里程碑。然而,戊戌变法不久便从顶峰跌入谷底,作为变法的主持人光绪帝被黜,变法策划人康有为流亡,沦为保皇派。尽管康有为为中国选择了维新之路,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国没有选择康有为。改良派用自己的失败为革命准备了基础和前提。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内反清情绪日益剧增,革命声势高涨,革命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时代的中心。如果说19世纪最后几年的象征是康有为,那么20世纪初则是孙中山的时代。 20世纪初,民族矛盾的激化促使大批知识分子由爱国走向革命,其中包括原来参加维新运动的章太炎、杨笃生等人也都投身到革命的旗帜下。在这个潮流的影响下,相继产生了一批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如华兴会、光复会等,并造就了一批有影响的领袖人物。1905年8月成立的同盟会汇集了新团体和新人物的精华,形成了成熟的具有全国规模的领导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政党,其理论体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正式公之于众,并扩大武装起义和开展思想战线上的斗争,标志着革命的成熟而有了胜利的希望。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改良和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改良和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9-12-22 12:38 提问者:愿做一株红棉- 一级 最佳答案 资产阶级维新派所推行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及之后的清末新政在近代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和先进生产方式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了民主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资产阶级激进派推行的新文化运动,撼动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一些障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准备。 最后,由无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行工农联盟,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走人民战争路线,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共和国,彻底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为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的改良和革命 悬赏分:20 - 解决时间:2007-6-4 21:27 提问者:ty391421 - 二级 最佳答案 (1)首先,我认为,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近代开启以来,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国内的腐朽势力愈益抬头,并与侵略势力结成联盟,阻碍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冲击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苦难,造成了中国的落后,并压制中国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它又促成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正是在四面受敌、即将遭肢解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才意识到必须改变现状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虚心地吸取西方的先进文明。 (2)改良应该是首选之法。因为改良可以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逐步的、有序的制度改革,使一个国家和平地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强国。改良可以使传统与现代不完全脱节,也可以使变革更持久有效。相反,革命要流血,要带来民众的苦难,还可能造成国家民族的

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与改良问题分析短短一个多世纪,在中国大陆上就发生了数次影响国民命运的历史事件,从1840年到1949年,究竟是革命还是改良,我们只能从各个方面分析讨论。 1840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即为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的统治日趋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虚骄自大,闭目塞听。而同一时期的欧美帝国主义列强已有长足发展,并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作为他们扩大海外市场的目标。这就是改革与闭塞的原因所导致的不同的结果。 19世纪初叶,中国封建社会已从“康乾盛世”的顶峰上往下跌落,封建传统思想的两大支柱“宋学”与“汉学”也逐渐走向穷途末路。而产生于明末清初由黄宗羲、顾炎武所倡导的经世致用的学风却受到社会的注重。这种经世致用思想的兴起,正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思想变革的主要表现。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威胁下,不但对中国的经商贸易有所动摇,而且西方的思想文化也蜂拥而至。鸦片战争前后,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封建社会危机四伏。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较敏锐的封建知识分子,进一步去探索和寻找中国社会摆脱困境与危机的良策。他们以传统经学为依托,以匡时救世为己任,对内主张整饬吏治,改革弊政;对外提倡学习西技,抵抗侵略,从而逐渐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一股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潮。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的经世致用思想,是在中国社会交替时期思想界出现的一大进步。一方面,它针对当时社会的严重弊端和民族危机,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对国计民生具有积极作用,它打破了“万马齐喑”的沉闷风气,初创了“开眼看世界”的全新观念,迈出了向西方国家探寻真理的步伐,充当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想启蒙的先驱,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它主要是服务于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因此依然有着明显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经世之学提倡学习西方长技,却不能触及封建制度,“其不变者道而已,势则日变而不可复者也。”这种将道势对立起来的观念,没有冲出清初启蒙思想家的封建思想藩篱,也使其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处在一个肤浅的初级阶段。 在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形下,国内的农民阶级似乎有所改变,于是,就出现了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历时14年,占领长江中下游富庶地区多年,战事波及半个中国,使清廷国力大伤。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战争,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水平,它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并对亚非人民的反殖民斗争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体现了时代新特点。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但它所宣扬的反清思想已经广传民间,播下了日后反清革命的种子。它的事迹及它提

浅谈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提要 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到辛 亥革命的彻底推翻帝制,再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一直在经历着改革和革命,并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革命和改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并且持续实践着。本文从近代历史改良与革命演变的事实出发,浅谈改良与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及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改良革命影响关系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改良派革命派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因为在这两百年来,外国侵略及民族 问题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已经走向了边缘.但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两百年,中国也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中国究竟该走改革这条路还是革命这条路,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 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为此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它本身不能算是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的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国民党统治的革命,都是典型的革命。 " (一)在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也曾试图走改良的道路,但由于腐败的清政府 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特权,不愿意进行真正的改良,因此,这条路走不通。(二)辛亥革命不是靠革命党的煽动才发生的,而是封建统治阶级逼出来的,是清政府 腐败统治的必然结果。导致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的原因不是因为推翻了清朝皇帝,而是因为革命不彻底。(三)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为新中国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没有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没有无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改良一般是自上而下发起的,而革命则是自下而上推翻当权者的统治 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因为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该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并且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又不能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是它依然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 变法失败的教训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为此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它本身不能算是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提出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作为反清革

对近代中国革命的总结和感悟

对近代中国革命的总结和感悟 近代中国经历了百年风雨,外有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和掠夺,内有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和镇压,中国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希望在中国实现其政治理想。中国近代化的道路经历了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改良和革命在思想上是承前启后的,有着密切的联系。革命以改良的失败而兴起。革命又以“五四运动”前后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资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无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有一致的目标: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 百年屈辱,中国几近亡国,但至今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不得不归功于近代历史上的众多仁人志士,是他们的不断探索为我们后人遗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而捍卫了民族独立和实现了民族解放。他们分别是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以奕、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派等。我华夏民族正是在他们的不断探索下,不断汲取经验和吸取教训,才有了今天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正确道路。在民族解放和振兴道路选择中,又以改良和革命两条道路最突出,也是最值得今人讨论的。 19世纪9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以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主张走改良道路。 维新派把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从“器物”提升到“制度”高度。他们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西方制度在日本的建立,让日本在十几年内就一跃而起,这激发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兴趣。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在中国迅速传播,形成了变法维新的思潮,并发展成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百日维新。 伴随着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兴起,一部分人的思想更加激进,他们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迅速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革命派高举民主革命的旗帜,选择武装起义的斗争方式,这正是革命派和改良派的根本不同点。

试论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及关系

试论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及关系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的国门,也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矛盾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及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因而中国近代革命的主要任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使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在中国近代这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统治。这个历史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要改变民族压迫和人民受剥削的状况,必须首先进行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彻底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才能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前提与基础,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可能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制度,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注义的统治、压迫及剥削,从而导致近代中国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国力衰微,社会混乱,人民贫困。中华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幸福,必须首先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求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从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任务看,要改变民族压迫和人民受剥削的状况,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摧毁旧的国家政权,废除帝国主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不平等条约,解决上层

建筑和生产关系问题;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任务来看,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和文化落后的状况,就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因此,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就必须首先解决政权问题。 马列主义理论也向我们提示,革命的根本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只有推翻旧的反动政权,才能使人民从封建主义的压迫中解放出来,才能使中国从帝国主义的枷锁中挣脱出来,才能获得民族独立,才能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政权,才能在经济上彻底消灭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及其赖以存在的封建主义,进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清除封建主义落后的腐朽文化,创造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前提基础,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可能。因此,中国要想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就必须首先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中国革命的第一历史任务,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中国人民所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主要是依据中国国近代的国情和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其具体发展来决定。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就要从根本上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就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这是中国近代和现代所面临和必须

《论近代中国“革命”之必然性》

《论近代中国“革命”之必然性》 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改革与革命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在中国近代百余年民主革命的进程中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在那个矛盾极度尖锐、关系错综复杂的的年代里,没有暴力革命的彻底性,中国的民主革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 当然,任何国家的革命斗争采取何种形式、走什么道路,都取决于所在国的国情。中华民族在1840年以来,遭受到帝国主义国家譬如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等一系列侵略,救亡图存,刻不容缓。基于此,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下,秉承“师夷长技以自强”主张的封建地主阶级首先进行了自救运动——“洋务运动”。他们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来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其主观上并不希望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不仅不能实现其目标,反而会加速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因而其失败具有必然性。 即便是由早起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也难逃失败的厄运。因为即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有较强的进步意义,可面对强大的封建、帝国主义反动势力,温和的改革是不能消除封建制度这个资本主义的最大障碍的。 反观辛亥革命就截然不同了。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用暴力的手段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之后才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从此,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显著发展。即便是革命果实被窃取,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乃至对中国的深远影响是历史无法抹杀的。 改革与革命作为社会发展的两大动力,对中国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在近代中国具体情况下,“革命”是中国的必由之路,而改革只有在革命的基础上才能继续进行,这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同时,这一点也早已由历史向我们证明。

近代我国百年(1840_1949)革命探索历程

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 1.1851-1864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2.1900 义和团运动:农民为主体的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 3.1898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变法运动,想通过变法将中国引向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道路。 4.1911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目的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5.1915新文化运动:先进知识分子领导的弘扬科学民主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1919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 2.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的革命形势焕然一新。 3.1926-1927北伐战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国民革命军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 4.1927武昌起义及秋收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当权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保存下来的部队成为工农红军的骨干之一。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 5.1927年10月井冈山会师,建立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开辟了新的道路。 6.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7.1934-1936红军长征:粉碎了反动势力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共产党的基干力量,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8.1936“一二·九”运动及西安事变:“一二·九”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爆发的一次伟大的爱国学生运动。西安事变是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的事件。又称双十二事变。 9.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0.1945-1949解放战争: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期间共歼灭国民党军625万余人,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详细如下:

论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革

论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革 革命从广义上讲,是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事物的本质;而改良是在保持统治阶级统治的条件下,渐进的、局部的改变某些阻碍社会前进的不良现状的行为,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对比两者改良比较温和,而革命就比较暴力,比较血腥。但是,正是由于这样的特性使得改良具有不彻底性,而革命相对就比较彻底。并结合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等,我认为近代中国更适合走革命的道路。 近代中国由于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战争使得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且近代中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腐朽不堪的清政府统治阶层的绝大多数人士都拒绝接受新鲜事物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加之当时清政府后期相当腐败,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严重阻力,必须通过革命的道路将之剔除,因此就有了辛亥革命。 在发生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也做过很多次改良,如在技术与经济上的改革——洋务运动,政治制度上的改革——维新变法,以及打着“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的清末新政。这三者都是在近代中国进行的改革,由于统治阶级不肯放弃自身已获得的利益,注定了这些改革不能彻底解决想要解决的问题,甚至由于清政府的腐朽,他们的作用是微乎其微,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中国都没有跨越一个脚步。相较改革来说,虽然辛亥革命由于袁世凯窃取果实而以失败告终,但是它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新的国家、新的制度,这是中国转变的

一个很好的开端。除此之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赶走了外来侵略者,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以人民利益为先的社会主义国家,更是使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轨道。 总的来说,我觉得革命在近代中国的历史环境下是更适合的。因为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千疮百孔了,加之当时的世界潮流与国际形势通过改良适应那是行不通的,只会使中国走向阴暗的角落;而且一个腐朽的政权形式加上一群腐朽的统治阶层使得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如此的灰暗,不堪入目,这样的政权就是要通过革命的道路被推翻才能使中国走上新的道路。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上的改良与革命

在经历了19世纪的苦难与动乱之后,20世纪的中国进入到一个革命的时代,一个波澜迭起的革命时代。清朝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先后被革命浪潮所掀翻,退出历史舞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出现稳定局面,由此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 革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回首百年,有人感叹,如果走代价较小的改良之路该有多好,遂有“告别革命”之说,亦有提倡“回到康有为”“回到孔孟道统”等等说法。然而,历史选择并非由一个理想化的愿望所决定,任何事后的讨论都应该回归历史现场,观察其发生的原因、进程及其影响,而不应脱离具体时空作臆测与推理。 革命不是人为的任意选择 一般而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改良总是比革命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因此,选择改良、避免暴力对抗为一般常情。然而,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革命与改良的发生皆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并不取决于个人或群体的良好愿望。当社会矛盾尖锐到改良不足以应对时,革命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当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之时,革命又绝非任何好事者所能煽动。 20世纪中国革命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并成为一波波不可阻遏的洪流,并不是中国人有激进的偏好,也不是少数人鼓动所致,而是由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所面临的危机所触发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陆沉,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外不能抵抗强敌,内不能维持民生,国家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历史是给了改良机会的。从“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到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再到辛丑之耻后的清末新政,清朝统治者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自救运动,试图通过局部的改良来挽救将倾之大厦。客观地说,清末十年的改良不能说毫无成就。然而,清政府的改良和社会期待落差巨大。清政府期望通过细枝末叶的改良,将无所不包的君权法制化,为专制君权披上现代的外衣。1908年8月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赋予了皇帝极大权力。1911年5月“皇族内阁”的出台,则向社会公开了清廷皇族的集权之心,使人们对预备立宪的前途丧失信心。 清政府阻塞了改良之路,使社会普遍弥漫着革命情绪,只是等待着有人出来登高一呼。辛亥之年,武昌首义,各地纷纷揭竿而起。数月之间,江山易色。短短的4个月中,并没有经过特别重大的战役,清廷退出了历史舞台。可见,清廷的统治根基早已松散,革命已是民心所向。 然而,辛亥革命虽然赶走了皇帝,却未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国家依然处于虚弱和无序状态。在国际上,从日本提出“二十一条”,逼签屈辱的“民四条约”,到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而未能从战败国德国手中收回胶州湾,中国依然是一个被人欺侮的国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及论述题-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简答题 1、日本在中国占领区是如何进行残暴的殖民统治的? (1)对台湾的殖民统治 自1895年开始,日本对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驻台湾总督掌握立法、行政、司法、军事权。 (2)对东北的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了14年的殖民统治。1932年3月建立的伪“满洲国”听命于关东军司令部,次长都由日本人担任。 (3)扶植汪伪政权 1938年12月,中国******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年3月,在日本的操纵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上述地区实质上成为是日本的独占殖民地。 2、简述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 起因:华北事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过程和口号: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举行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代表性口号)等口号。游行队伍遭到******军警镇压。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 意义:(1)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并华北的计划。(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3)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简述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事变的发生: 1936年12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影响下,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前来督剿红军的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及意义: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从民族利益出发,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等组成中共代表团赴西安谈判。经过和平谈判,终于迫使蒋介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及论述题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及论述题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简答题 1、日本在中国占领区是如何进行残暴的殖民统治的? (1)对台湾的殖民统治 自1895年开始,日本对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驻台湾总督掌握立法、行政、司法、军事权。 (2)对东北的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了14年的殖民统治。1932年3月建立的伪“满洲国”听命于关东军司令部,次长都由日本人担任。 (3)扶植汪伪政权 1938年12月,中国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年3月,在日本的操纵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上述地区实质上成为是日本的独占殖民地。 2、简述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 起因:华北事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过程和口号: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举行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代表性口号)等口号。游行队伍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 意义:(1)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并华北的计划。(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3)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简述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事变的发生:1936年12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影响下,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前来督剿红军的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及意义: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从民族利益出发,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等组成中共代表团赴西安谈判。经过和平谈判,终于迫使蒋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