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下《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狼》学案含答案

30.《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一些重要实词含义及用法

2.正确、形象地复述课文内容,熟读成诵

一、初读

1.给下列字词注音

隧()入尻()尾假寐()眈眈()相向暝()黠()意暇()甚苫()蔽

2.填空《狼》的作者是,是朝著名的文学家,我们曾学过其《》,本

文选自《》。

3.通假字止有剩骨

4.一词多义

意.暇甚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打算场主积薪其.中代词指麦场

其一犬坐于前.前面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指积薪

狼不敢前.前进其.一犬坐于前代词其中

恐前后受其敌.攻击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词屠户

盖以诱敌.敌人

止.有剩骨通“只“

一狼得骨止.停止

投以.骨把介词

以.刀劈狼首用介词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来连词

5.词类活用

恐前后受其敌名作动

其一犬坐于前名作状

一狼洞其中名用动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用动

二、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面对狼的“缀行甚远”,屠户的心理状态怎样?他是用什么方法对付狼的?

惧投以骨

2.狼得骨后的表现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狼什么本性?(贪婪凶残)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全文表现了狼的哪些特点?

贪婪狡猾凶残但又愚蠢

4.为什么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运用比喻和讽刺手法,

写出了狼虽然狡猾凶残,但是终究逃不脱灭亡的命运,因为人有狼所没有力量。)

三、课内巩固(2006乌鲁木齐)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 )

A.屠惧,投以.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彼竭我赢,故克之

C.狼径去.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D.止.增笑耳非梧桐不止.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2)其一犬坐于前。

其中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屠惧,投以骨。(略)

(4)而两狼并驱如故。(略)

3.填空。本文按照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叙事,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等行为和“目似瞑,意暇甚”的神情可以看出狼的狡猾,这个故事更表理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4.请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

②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及答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教师寄语: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 欲望。——巴尔扎克 学习目标: ⑴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 ⑵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⑶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 体验。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可以重新来过,那么童年是人们的首选时光。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似水流年,获得些许温馨,我们共同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自主探究、整体感知 1、放声朗读课文,把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感受用“……的百草园”“……的三味书屋”说出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刚才为什么认为百草园是“美丽的”(或其他),三味书屋是“单调的”(或其他)。并从文中找出依据来。

3、作者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部分,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感?这对作者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三、研读与赏析“百草园” 4、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5、你认为描写的最精彩的部分在哪里?有什么特点?https://www.doczj.com/doc/e73962263.html, 6、美女蛇的故事和冬天捕鸟的情节,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呢? 7、如何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的“似乎”和“确凿”? 8、百草园中的景物很多,但看起来又井然有序,作者写景有哪些高妙之处? 9、百草园是乐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0、课文为什么要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四、研读与赏析“三味书屋” 11、课文两部分内容是怎样衔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狼》教案 (3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狼》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习文章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2.掌握课文中狼的阴险狡诈和屠户的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及课文阐明的道理。 3、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1.朗读 2.品读 3.讨论点拔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猾的本性,懂得对于狼一样的害人虫必须识破它的假象,坚决斗争,去争取胜利。 2.同社会中假、丑、恶等阴暗面作斗争。 教学难点:1、通过曲折离奇的故事叙述了解狼的本性与人类的智慧2.认识狼贪婪、凶狠狡猾的本性,懂得对于狼一样的害人虫必须识破它的假象,坚决斗争,去争取胜利。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朗读:能准确、流畅、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复述并达到背诵全文。 2、识记: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识记、积累。 3、理解:把握课文“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个情节,以及狼和人在较量中 的不同表现。 4、探究:人狼搏斗主客观因素及课文寓意,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5、拓展: 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作家作品资料。 2、依据注释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画出疑问。 3、收集有关“狼”字的成语。 教学思路:新课改注重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在教学中屏弃对课文机械式的分割,特别对于文言文而言,枯燥的独句串通很容易让学生感其无味,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情节曲折,我们不能因为出于“夯

实基础”的需要,而一味的进行字、词、句的教学,应该充分发挥情节引人的优势,赋予教学过程以情节性、生动性、趣味性。首先,设想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听读——讲故事——朗读——自读——个别朗读)形象的朗读,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大局地感知课文,这个作为重点安排;其次,在大方面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拔,落实小局的字词,学生在知道情节的基础上,有理解的方向可循,字词的把握就不是纯死记硬背的难关。最后,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学习课文的内涵,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同时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大家知道关于狼的成语吗?(狼心狗肺、狼吞虎咽、鬼哭狼嚎、狼子野心、狼狈为奸) 从这些成语中大家可以看出狼在人们心目中都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贪婪、阴险、狡诈 狼的出现,是动物版图上最奇妙的一笔,凶残是自然界赋予它的本性,而在狼的凶残之中,又渗透着智慧的成份,这就使它成为人们比对其他猛兽更感兴趣的话题。古今中外,有关狼的故事非常多,今天我们也要来欣赏记录在以谈狐说鬼著称的《聊斋志异》中记录的一个关于狼的故事…… 2、蒲松龄及《聊斋志异》(以提问方式出现)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聊斋志异》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郭沫若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食刺虐入骨三分”。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预习过课文的同学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讲讲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呢?(生讲、再点评) 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就是要读,下面老师先请同学来试读一下,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成果如何。 1、指定个别学生(最好是程度较低者)朗读,以便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使讲解更有针对性。

狼先学后教导学案和答案知识讲解

狼先学后教导学案和 答案

狼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说出词的不同含义和多种用法。 2.理清情节结构,领悟课文意味深长的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词的不同含义和多种用法。 难点:领悟课文意味深长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哪些和狼有关的成语呢?……看来大家积累的成语不少,那么从这些成语来看,他们反映了狼的什么本性?……我国清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狼》这篇文章中把狼的狡猾刻画得淋漓尽致,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篇课文,看一看我们人,也就是屠夫在如此狡猾的狼的面前是如何做的呢? 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5分钟) 1.自读课文。读出语气、节奏和表情。 2.再读课文,圈点勾画,解决重要字词,疏通文意。如果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标记出来。 3.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发现难点,教师及时补充,讲解。 (一)自学检测(10分钟) 要求:在学案上完成自学检测题目,书写认真、规范,不能乱涂乱画,同桌互相检查并用红笔纠错。 1.划出下列语句的停顿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一词多义: 止: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 意:意暇甚()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 乃:屠乃奔倚其下()乃悟前狼假寐() 之 ①又数刀毙之:() ②久之:() ③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④两狼之并驱如故:()

3.词类活用: 洞:一狼洞其中() 前:狼不敢前() 隧: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其一犬坐于前() 敌:恐前后受其敌() 4.翻译句子 禽兽之变几何哉?止增笑耳。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第二次“先学后教” (二)自学指导(5分钟) 默读课文后,先自主思考,再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要求:运用普通话有感情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随时进行补充、质疑和评价并在课本上相应位置随时做好笔记。): (二)自学检测(10分钟) 1.这个故事虽然很短,但情节完整曲折而紧张。请同学们按照开端、发展、进一步发展、高潮和结局的顺序,用简练的文字归纳出课文情节。 (学法指导:可以用两个字对本文内容概括,从屠户的角度: (屠夫)狼———狼———狼———狼。) 2.文章分别是如何刻画屠夫和狼的形象的?请用如下句式进行作答。 从文中 _句可以看出,这是两只的狼。 从文中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位的屠夫。 3.挖掘主旨。在课文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屠户胜利的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示? 四、当堂训练:中考链接(江西南昌)(10分钟) 1.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1分)

七年级语文上册20狼学案新人教版

《狼》学习手册 学习目标:(加粗部分为基础必学目标,其他部分为选修内容。)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并准确默写() 2、落实字词,理解文意( ) 3、依据小说的情节,理清思路。() 4、准确分析小说中的形象() 5、提炼文章的中心() 6. 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态度、观点。() 学法指导: 1、首先确定读学部分的主要学习方式:(用√表示) (1)自学(2)对子组互学(3)组长领学。 2、个人每完成一个目标都要在学案上进行标注,组长及时关注组员的进度,并进行记录。 示例——目标1.诵读原文(节奏准确),并准确默写。(√) 一、品读,内容探究 知识链接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蒲松龄一生贫困潦倒,但这样的经历恰好对他创作《聊斋志异》这样的文学巨著十分有利。他个人科场的不幸固然可悲,但他却由此而对科考制度有了深切的体验,从而促使他把满腔孤愤倾注在自己的创作中,它的作品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课外补充资料) 学法指导: (一)朗读+默写+解词 1.听读:先圈出自己不能准确拼读的字,听读时给其注音: 2.再读,再听录音,准确标注节奏,读准节奏。 3.默读,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解释重点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落实到课本空 白页) 4、精读本篇文章中有一些文言词汇用法特殊,如:前、犬、洞、遂、敌等,还有一些我们接触 过的文言虚词,如:其、之、以。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含答案(1)

目录 第一单元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4) 3 丑小鸭 (7) 4 诗两首 (9) 5 伤仲永 (11) 写作训练:成长的烦恼 (13)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一) (16) 第二单元 6 黄河颂 (21) 7 最后一课 (23)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26) 9 土地的誓言 (28) 10 木兰诗 (30) 写作训练:黄河,母亲河 (32)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二) (35) 第三单元 11 邓稼先 (40)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43) 13 音乐巨人贝多芬 (46) 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50) 15 孙权劝学 (52) 写作训练:我也追“星” (55)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三) (58) 第四单元 16 社戏 (63) 17 安塞腰鼓 (66) 18 竹影 (69) 19 观舞记 (71) 20 口技 (73) 写作训练:戏曲大舞台 (76)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四) (78) 第五单元 21 伟大的悲剧 (83) 22 荒岛余生 (86) 23 登上地球之巅 (90) 24 真正的英雄 (93) 25 短文两篇 (95) 写作训练:漫话探险 (98)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五) (100) 第六单元 26 猫 (104) 27 斑羚飞渡 (106)

28 华南虎 (109) 29 马 (111) 30 狼 (112) 写作训练:马的世界 (115)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六) (117)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 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2.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学习重点】 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难点】 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自学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二)题解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熟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填空。 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体裁),选自。作者鲁迅,原名,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他写的小说集有、,散文集有。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菜畦()宿儒()倜傥()()敛() 脑髓()桑葚()斑蟊()攒在一起()秕谷() 拗()盔甲()锡箔()()人声鼎沸() 二、课堂导学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过渡段

七年级语文 狼教案新人教版及其反思

18 狼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 2.理清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学习在叙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重点 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 难点 怎样理解文章的主旨。 朗读法、品读法、讨论点拨法。 课文录音磁带、狼的视频片段、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多媒体展示狼的视频片段(狼对天嚎叫)。 在直观的视觉冲击下,请学生概括狼的特点,如凶残、狡诈等。 说说你所知道的狼的成语(限时一分钟的成语比拼赛),例如:引狼入室、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狈为奸、鬼哭狼嚎……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他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从小热衷功名,并在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震一时。后来却屡试不第,直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会。代表作是《聊斋志异》。 “聊斋”是蒲松龄书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故事来源广泛,有作者的见闻,有借鉴过去的题材,有采于民间的传说,有作者的想象虚构。作者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其爱憎

感情和美好理想。《聊斋志异》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1.听课文录音磁带,初步感知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把握停顿、节奏。 例如:其一/犬坐/于前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3.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课文。 (1)一词多义。 意:意.暇甚(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打算) 止:止.有剩骨(只,仅) 一狼得骨止.(停止) 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盖以诱敌.(敌人,对方) 前:狼不敢前.(上前,动词) 其一犬坐于前.(前面,名词) (2)重点实词。 犬、盖、股、洞、隧。 缀.行甚远(紧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旧,原来) 屠乃奔倚 ..其下(跑过去倚靠) 狼亦黠矣,而顷刻 ..两毙(一会儿)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打算) 禽兽之变诈几何 ..哉(多少) (3)特殊句式。 投以骨:倒装句兼省略句,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4)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 1.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 2.屠夫和狼的搏斗有一个过程,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怎样概括? 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恰好是事物发生、发展,并走向结局的全过程。 3.《狼》一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叙述故事:屠户卖肉晚归,两狼跟踪而来(遇狼)——屠户投骨,狼依旧紧跟不舍(惧狼)——屠户倚薪对抗狼(御狼)——狼施诡计,被屠户识破,击毙两狼(毙狼)。 发表议论:议狼。 4.面对狼的“缀行甚远”,屠户的心理状态怎样?他用什么办法对付狼的? “屠惧”。“投以骨”。 5.狼得骨头后的表现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狼的什么本性?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残。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东庐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狼学案

狼学案 学习重点:诵读、记住重要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难点:理解故事寓意及现实意义。 学法指导: 先借助字典读准字音,再借助工具书和文下的注释知文句大意,结合上下文读准节奏;在熟读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和文下注释等读懂文意,理清文章结构、思路,并思考寓意所在;最后记住一些重要实词(活用、通假、一词多义等)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缀.行()少.时()眈.眈相向()苫.蔽() 径.去()大窘.()狼亦黠.矣()尻.尾()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chí()担持刀目似míng()意xiá甚() 意将suì()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mèi() 3、将下列的句子划分节奏。(每句一处) (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其一犬坐于前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4)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5)顾野有麦场(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弄懂并记住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恐前后受其敌.()(2)缀.行甚远()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4)止.有剩骨() 哉()(6)犬.坐于前() (5)禽兽之变诈几何 .. (7)一狼洞.其中()(8)盖.以诱敌() (9)屠自后断其股.()(10)弛.担持刀() 5、区分文中虚词的不同用法,搜集整理在下面。

6、熟读课文,了解大意,完成填空。 课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用的表达方式是,写屠户狼、狼、狼、狼的过程。第二部分用的表达方式是,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 7、查阅资料,说说“狼”是怎样的一种动物;搜集读过或听过的有关“狼”的故事,说说你心目中狼的形象。 二、学习研讨 1、导入。 2、交流预习,同时强调重点词的用法和意义。 3、自读课文,翻译全文。 3、探究细节,理解寓意。 (1)文章可分为哪两部分?为何要这样分?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2)文中狼的身上具有什么特点?如何写的?屠户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来写的? 狼: 具体语句: 屠户: 具体语句: (3)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提示:可从“狼”和“人”两个角度,多向思维。) 议论: 启示: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上册语文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鲁迅及《朝花夕拾》。 2、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境的写法;体会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3、学习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 2、理解“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 3、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围绕教学重难点,采用自主研读与合作探究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搜寻写作素材,把所学的方法用到实践中来,让学生学会写作。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课前准备】 分析教材,准备PPT课件;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借助工具书,疏通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童年是一首歌,节凑活泼欢快;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多姿;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快乐的时光,它一去就再也不复返。请你谈谈你对美好童年生活的记忆吧(学生活动)。现在,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世界,去体味他的童真与童趣。 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走近作者与作品。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2.关于《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共收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四十多岁了。“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拾”即回忆往事。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 3.写作背景: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注意字词,认准字音,辨清字形,明确词义。 (1)字音字形。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学案 全册精品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课前自学 (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攒(cuán):凑在一块儿拗(ǎo): 这里是用力弯曲的意思 确凿(quèzáo):确实菜畦(càiqí):菜地桑葚(sāng shèn):桑树果实轻捷(qīngjié):轻快便捷蟋蟀(xīshuài):一种昆虫,俗称蛐蛐 臃肿(yōngzhǒng):这里形容何首乌根的粗大脑髓(nǒosuǐ):脑浆 相宜(xiāngyí):适合 书塾(shūshú):就是私塾。旧时家庭、宗教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场所 方正(fāngzhèng):正派博学(bóxué):学问广博 蝉蜕(chántuì):蝉的幼虫变成成虫时脱下的壳 人迹罕至(rénjìhǎnzhì):形容少有人来 人声鼎沸(rénshēngdǐngfèi):形容人声喧闹。鼎,古代的一种铜铸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沸,水开。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声响。 (二)知识积累 1、百草园:是浙江绍兴新台门周家的一个菜园子,南宽北狭,占地近2000平方米,原来是新台门周家的智、仁两大房族所共有。西边一半归智房,东边一半属仁房。各个家族在这个园里都种有一些瓜菜,有的地块秋后还被用来做晒场,但因园子大而显得有些荒凉。这个荒芜的园子,不仅瓦砾成堆,杂草丛生,而且有树木、蔓藤和飞鸟虫兽,是孩子们游玩的好地方。鲁迅儿时和他的小伙伴们就经常来此玩耍嬉戏,随着新台门周家的败落,百草园东首仁房的园地早于1915年就卖给东邻朱阆仙,西首智房部分也于1918年和新台门房产一起售给了朱家。解放后,国家花钱向后来的章姓业主收回,作为鲁迅纪念馆的组成部分对外开放,供广大观众游览和休息。 2、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十七岁时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长达六年。三味书屋,是三长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老先生在此坐馆教书长达六十年。那么,为何叫“三味书屋”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酱)”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醯醢(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三味书屋”的横匾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书法家梁同舒书写的。当时,匾的两旁还悬挂着这样一副木刻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 3、《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创作从1926年2月开始,到11 月结束。共十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 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本书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展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叙述亲切感人,又有机地糅进了大量的描写、抒情和议论,文笔优美清新,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的回忆散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 原文及教案 课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zhuì)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屠乃奔(bēn)倚其下,弛(chí)担持刀。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少(shǎo)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míng),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shù)刀毙(bì)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suì)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xiá)矣,而顷(qǐng)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教案 学习目标: 一、掌握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文学常识。 二、背诵翻译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三、理清情节,分析形象,理解主旨。 四、正确认识狼的品格。 第一课时 一、成语积累

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引狼入室) 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前怕狼,后怕虎) 比喻坏人当权。(豺狼当道) 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狼心狗肺) 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狼烟四起) 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鬼哭狼嚎) 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狼子野心) 二、文学常识 蒲松龄,明末清初人,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创作出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相传蒲松龄曾摆过一个茶摊,为过往路人提供休息解渴之地,但是路人需要留下一个故事,久而久之,蒲松龄搜集了如此丰富的资料,写成了此书。《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或揭露官府黑暗,或批判科举弊端,或表达婚姻自由。它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三、课文翻译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一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

《狼》导学案 参考答案

《狼》导学案(教师用) 【学习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的简洁传神;积累文言词语:顾、暴、盖、止。 2.了解“之”等词的不同含义,理解文言词语活用的知识和古代文学常识。 3.了解故事旨意,把握文章善于识破狼一样的伎俩、除恶务尽的思想意义。 《狼》预习案 【课文提示】 1.蒲松龄,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聊斋志异》是他的代表作。 2.本文选自《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是我国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它的主要艺术特色是:语言精炼,想象丰富,情节曲折。 3.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实词的词性活用现象。古汉语的一个实词属于某一词类,基本上是固定的。有些词只是在某种条件下,临时处在另一类词的位置上,偶尔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暂时增加了新的意义,这种词性的变化,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活用;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正音正字】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 窘jiǒng 眈dān 瞑míng 寐mèi 黠xiá倚yǐ缀zhuì尻kāo 【积累词语】 1. 解释下列词语:窘(紧迫、为难、困窘急迫)眈眈(注视的样子)瞑(闭上眼) 寐(睡觉)黠(狡猾)倚(靠)2. 解释下列时间词语:晚(夜晚、晚上)少时(一会儿)久之(很久)顷刻(一会儿)【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结构层次】这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2句),故事的开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写屠户“遇狼”。 第二层次(第3-10句),故事的发展,写屠户“惧狼”之后“御狼”。 第三层次(第11-17句),故事的高潮,写屠户“杀狼”后对狼的奸诈有了深刻的认识。 第四层次(第2段),作者评论,揭示主题: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课文简介】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狼三则》。故事赞扬了屠夫敢于杀狼的勇气和善于杀狼的智慧,揭露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可耻的必然的下场,从而揭示一个深刻的思想:对于狼一样凶恶的敌人,不能抱有幻想,不能退缩,必须坚决、灵活地斗争。 全文二百来字,生动地描写了屠夫“遇狼-避狼-劈狼”的全过程,言简意赅。小说以屠夫的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为主线,真实地写出了他的思想变化,生动地刻画了狼的狡猾。 《狼》导学案(一) 【朗读课文】口述大意 【串讲课文】逐字逐句理解课文大意。1、自学完成。2、组内交流。3、推荐人选,集体交流。 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翻译:一个屠夫晚上回家,担子中的肉没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两只狼,跟着走了很远。 要点:屠:屠夫。归:回家。担:担子。尽:没有。止:通“只”,只有。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甚:很。 原文: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翻译:屠夫害怕,把骨头丢给它们。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一只狼仍然跟着。 要点:投以骨:“投”省略宾语“之”,即“以骨投之”,把骨头丢给狼。止:停止、停下。从:跟从。 原文: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翻译:再次把把骨头丢给它,后来(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而先前那只狼又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那样一起追赶。 要点:止:停止。至:到达。矣:相当于“了”。并:一起。驱:追赶。故:原来。 原文: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翻译:屠夫很困窘急迫,担心前后受到它们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打麦场,主人在麦场里堆积了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狼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狼》导学案内容预览: 专题狼 学习目标: 1.朗诵文言课文。 2.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3.积累文言词汇。 4.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5.理解句意、文意。 学习重点: 目标2,5 学习课时: 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狼 学习目标: 1、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 2、积累文言词汇:止、敌、顾、前、去、犬、意、洞、隧等

3、理清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页 1 第 4、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学习在叙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学习重点: 目标2、3、4 学法指导: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分组学习、相互质疑,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文言断句,断句应根据句意来确定。 4、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感受在困难面前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道理。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三分钟演讲,创设情境:要求学生讲一则狼的故事。 教师讲解:狼可怕吗,表面上看,狼凶恶、狡诈,贪婪,但狼却没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只要动脑筋就一定会战胜像狼一样的恶人,下面就看《狼》这篇课文是怎么描述的。 (一)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蒲松龄、《聊斋志异》以及《狼三则》的资料。

(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冲关”练习。 页 2 第 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zhuì()行甚远屠大窘()积xīn()其中苫()蔽成丘chí()担持刀眈()眈相向少()时目似瞑()意暇甚()意将suì()入 止露尻()尾假寐()狼亦黠()矣 2、填空。 课文选自《》,作者是,代文学家。 3、朗读课文。朗读文言文要注意正确断句。请对下列几句需停顿的地方用“ / ”标出。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2)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其一犬坐于前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对字义和句义有疑惑的地方请用铅笔标出。 学习研讨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小时候一定听说过许多关于狼的故事吧,还知道许多关于狼的成语和谚语。谁来给大家说说。

人教版初一语文课文狼语文教案

人教版初一语文课文狼语文教案 通过诵读,感受故事情节的艺术魅力;通过研读课文,懂得在生活中,对待邪恶势力,不光要敢于斗争,而且要运用智慧,善于斗争;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狼,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一:狼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 二、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是清朝作家蒲松龄写的一篇笔记体小说。叙述了两只狼与一个屠户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的故事。*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练生动。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的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和屠夫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设计理念: 学生初学文言文,对文言知识缺少足够的字词积累,但* 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因此授课中决定遵循文言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通过四读(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出节奏、三读读懂内容、四读读出情感)的方式,使文言文的语言学习融入到思想情境的感知中,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自己进入学习的领域,从自己的学习实践中逐步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研读文本、理解重点虚词“之”;通过探讨问题,深入理解文意,领悟狼的狡猾与屠户的勇敢、机智; 方法与途径:通过自主研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意; 情感与评价:通过诵读,感受故事情节的艺术魅力;通过研读课文,懂得在生活中,对待邪恶势力,不光要敢于斗争,而且要运用智慧,善于斗争;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字、词、句理解课文的寓意;紧扣情节,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狼》专题导学案及答案

《狼》专题 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由于他过分"仁慈",险些丧命,幸亏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屠夫又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屠夫是否从东郭先生身上汲取了教训,或又重蹈旧辙?狼也许变善良了? 1.理解、积累文中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生动形象地复述故事情节,领悟课文意味深长的寓意及其现实意义,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揣摩语言,体会文章的情味,学习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在记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谁能够说出带“狼”字的成语?(如: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子野心等)的确,狼历来是狡诈、残忍、贪婪的代名词,以谈狐说鬼着称的《聊斋志异》中就记录了有关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三则故事。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短小生动又意味深远的寓言故事,去感受一屠杀两狼的智勇。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为下列汉字注音。 缀(zhuì)窘(jiǒng)苫(shàn)弛(chí)眈(dān)黠(xiá)瞑(míng)暇(xiá) 隧(suì)尻(kāo)寐(mèi)少(shǎo)时 2.作者链接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闻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后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直至70岁才撤帐归来。 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家境贫困。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使他能够接触底层人民生活,并加深了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识和了解,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3.作品链接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着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读懂文意,掌握下面加点的文言字词。 ▲重点实词

狼教案(1)

《狼》教案 撰写人:东明县东明集镇二初中王国领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的相关文学常识。 2、诵读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理解句意、文意。 4、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句意、文意。 2、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对狼的态度。 教学基本思路: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句意、文意——分析形象——理解主旨 课前准备: 老师搜集有关狼的文章及图片。学生搜集与狼有关、带狼字的成语、歇后语或故事。教学流程: (一)导入:出示狼的图片,让学生对狼有一个先前的了解。 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的是什么动物?在生活中,你是否见过真正的狼?或许我们更多的只是在公园里、电视、图画、文学作品中了解过狼的形象。然后师生共同交流有关狼的知识:如狼外婆、狼和小羊、以及有关狼字的成语“如狼似虎、引狼入室、豺狼当道、狼奔豕突、狼藉满地”等。(可让学生自由回答,激发学生的热情),并得出结论:狼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总不够光彩——反面的形象。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狼有关的作品《狼》。 (二)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然而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加深了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识和了解,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他毕一生精力完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或揭露官府黑暗,或批判科举弊端,或表达婚姻自由。它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三)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创设情景:声情并茂,有急有缓,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阅读节奏。 使学生初步解决阅读障碍。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缀.(zhuì)行大窘.(jiǒnɡ)苫.(s hàn)蔽成丘目似瞑.(mínɡ)意暇.(xiá)甚 意将隧.(suì)入尻.(kāo)尾假寐. (mèi) 狼亦黠.(xiá)矣

初中金榜学案语文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评价检测(四)-原题

单元评价检测(四) (90分钟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 ) A.喧.腾(xuān) 蓬.乱(fénɡ) 灌.木(ɡuàn) 互相挑.逗(tiǎo) B.聒.聒(ɡuō) 悬.崖(xián) 颤.动(chàn) 盘虬.卧龙(qiú) C.痴.想(chī) 耸.立(sǒnɡ) 沉淀.(diàn) 仙露琼.浆(qónɡ) D.纳罕.(hǎn) 酒酿.(niànɡ) 啜.泣(chuò) 瘦骨嶙峋.(xún)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精致宽恕察言观色头晕目旋 B.迂回翠弱知知不休蜂围蝶阵 C.凝望收敛庞然大物上浅下深 D.迸溅縢萝心惊肉跳美味佳肴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课堂上,大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问这问那,直言不讳,如此一来,教学相长 ....就水到渠成了。 B.金庸老先生的小说总是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 ....,特别吸引人。 C.我小心翼翼 ....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D.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 ....啊!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A.我们要认真地把教室布置得干干净净。 B.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C.老师认真地听了我们的发言,并做了总结。 D.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我深受教育。 5.下列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没有风浪,就不能显示船帆的本色;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趣。 B.“假如回到童年”话题征集活动,意在让人们回顾童年,真实感受时代的进步。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NO.1) 第一课邓稼先(第一课时) 主备人:审核人: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邓稼.先( ) 元勋.( ) 无垠.( ) 选聘.( ) 至死不懈.( ) 筹. 划( ) 宰.割( ) 彷.徨( ) 仰.慕( ) 鲜.为人知( ) 开拓.( ) 难堪.( ) 鞠躬尽瘁.( ) 风悲日曛.( ) 兽铤.亡群( ) 二: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文体特点。 三:自主阅读,认真思考。 1.文章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 3.文章既然是写邓稼先,为什么还要写奥本海默? 4.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用“我们看到了一 个的邓稼先”的句式说话。 二、人物探究 1.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组内讨论交 流完成。】 2.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找出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 3.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词语。【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三、质疑探究 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NO.2) 第一课邓稼先(第二课时) 主备人:审核人: 一、前情回顾 一篇回忆性人物传记,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邓稼先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的爱国情怀。 三、精读探究 1.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达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2.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段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哪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3.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四、写作手法探究 五、精段研读 阅读第五部分,思考如下问题: 1.本部分主要写什么? 2.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3.文章写1982年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鲜.为人知(xiān)开拓.者(tuò)元勋.(xūn) B.鞠躬尽瘁.(cuì)难堪.(kān)选聘.(pìn) C.热泪盈眶.(kuàng)说.服(shuì)无垠.(yín) D.彷徨.(huáng)挚.友(chì)殷.红(yān) 2.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租借宰割悲惨鲜为人知 B.奠基拔尖难堪妇儒皆知 C.忠厚选聘震荡真诚坦白 D.摄制彷徨挚友层出不穷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佩服他、仰慕 ..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仰慕:敬仰思慕。) B.“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元勋:最高领导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