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曲式分析总结2

曲式分析总结2

曲式分析总结2
曲式分析总结2

第四章乐段

第一节乐段(一)

摘要:定义、次级单位、标记。

一、定义:能够表达完整或相对完整乐思,并且使用完全终止来结束的基础性的结构单位。

二、乐段以下的单位:标记与标准

1、结构单位

乐段——乐句——乐节——乐汇

2、标记

单词或词汇——分句——句子——自然段

3、标准

复合节拍,中等速度,8小节一个乐段;

1,2,a4,A8即为标准。

①、可以依据标准为参照来划分;

②、不可机械地照搬标准。

三、乐汇

1、定义:乐汇是含有一个节拍重音的片断,是音乐作品中最小的结构单位。

小节的本质就是强拍,一个小节等于一个强拍加一个或几个弱拍。

2、乐汇的种类:

⑴、完全乐汇:

弱起强收的抑扬格

强起弱收的扬抑格《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

弱起弱收的抑扬抑格

⑵、不完全乐汇:如《春之歌》、《十一月》

3、乐汇的结构:单结构、复结构《梦幻曲》《在中亚西亚草原上》

4、乐汇与动机、乐段与主题的关系:如《六月》

第二节乐段(二)

摘要:乐句及其种类、结构划分的依据、句间关系、引起乐段复杂化的手法。

一、乐句:乐段的次级结构单位,以某种和声终止式收束、处于相对独立状态且能表达某种乐思的句法结构单位。

1、方正乐句:慢速度、复合节拍是2小节,中等速度单拍子是4小节,快速度单拍子8小节的均为方正乐句。

2、非方正乐句:和方正乐句相对,可以分两种情况;

a、独立构思的非方正乐句;如《双飞蝴蝶主题变奏》、《都达尔和玛利亚》,9,II;

b、在方正乐句基础上扩大或缩小而形成的。

例如:《六月·船歌》呈示段的第二句、《春之歌》呈示段的第二句

3、分句:相当于语言中的从句

4、大乐句:含有分句的从句。例如《苗岭的早晨》

二、结构划分的依据

乐段分析的首要问题是在乐段基础上作结构划分,所以必须了解如何确定句逗。

1、句逗的标志是:

⑴、长音(尤其是调式中稳定音级的长音,如主音、属音)

⑵、休止符

⑶、重复关系——同分异合(即使2个结构相连很紧,也需要分开);

⑷、对比关系(音区、音色、力度、节奏、情绪)

⑸、和声终止式或非和声性的终止进行

⑹、隐藏于音乐表面之后的特殊规律(仁者见仁)如《梦幻曲》、《六月船歌》

2、乐段划分的要点——要求一分到底

⑴、根据音乐的自然呼吸

⑵、参照各级单位的基准长度

⑶、借助各种句读标志

⑷、注意发现有特点的规律性现象。

三、乐句之间的主题材料关系

1、并行关系:相邻乐句开始部分是同一材料的重复;分为完全重复(并行乐句)和变化重复(假并行乐句)

2、对比关系相邻乐句前句的开始和结束与后句没有重复关系。《胡桃夹子》

3、延伸关系:相邻乐句后句的开始与前句的结束保持有统一关系。

四、乐段的种类

1、根据乐句数量可分为:

⑴二句式乐段

a、并行的二句式乐段(同头换尾)《东蒙民歌》、《春之歌》、(2,II)

b、延伸的二句式乐段(P书32)

c、对比的二句式乐段

⑵三句式乐段

aab 并行对比的三句式乐段

abb 对比并行的三句式乐段(《郊外去》P11)

aba 对比再现的三句式乐段(《红色娘子军连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aa′a 展开再现的三句式乐段

aa′a″连续并行的三句式乐段(24,II,P书50)

abc 连续对比的三句式乐段(《打南沟岔》、27,I,P3)

⑶四句式乐段

aaba 起承转合的四句式乐段(《梁祝》、《柴六MovI副主题》)

非起承转合式,如舒伯特《小夜曲》

⑷多句式:四句以上的乐段通称多句式乐段。

多见于音乐发展性段落,以及声乐作品中(由于声乐作品的结构受歌词影响)。例如《第五交响曲》MovⅣ

《打靶归来》的结构是一个六句式乐段;后两句为补充发展;

⑸一句式乐段(也叫单一乐段)

这是一种较特殊的乐段。A=a

一句式乐段构成的条件:

a、出现与音乐作品或是相对完整段落的开始;它的终止和停顿具有明显的强调;如同音拖长、自由延长等;

b、它的后面一般不再紧跟重复性段落;

c、通常由段落双纵线隔开或原始反复一次;

d、它的内部不在分割出相当于乐句的部分;

e、一句式乐段通常是乐曲的主题。《双飞蝴蝶主题变奏》主题、贝多芬《第一交响曲》Mov Ⅲ呈示部主题;《第四钢琴奏鸣曲》MovⅡ呈示部主题;

2、根据乐句数量和小节数可分为方整乐段与非方整乐段;

方正乐段构成的三个条件:

a、构成乐段的每个乐句都是方正的;

b、每个乐句的长度都是相同的;

c、乐段所含乐句数量是2个、4个或8个。

3、根据乐段的调式、和声,可以分为:

收拢性乐段:在原调主和弦上结束的乐段叫做收拢性乐段;

开放性乐段:结束在原调不稳定的和弦上叫做开放性乐段;

转调乐段:在新调上结束的乐段;

五、引起乐段复杂化的几种常见的手法

1、扩充与补充

⑴它们都是通过局部扩大而使乐段规模增加的一种手法;

⑵“扩充”发生在完全终止之前,“补充”发生在完全终止之后。

⑶补充的小节数可以计算到乐段内,也可不算。

例如:A10=a4+a6(4+2);或者A10=a4+a4+补充2。

2、复合与复奏

⑴它们都是通过整体重复来使乐段规模扩大的一种手法;

⑵它们所含的两个乐段都保持着重复关系;

⑶“复奏”的两个乐段终止相同,“复合”的两个乐段终止相异。

3、重叠

⑴对于相邻的两部分(通常是乐句或乐段)来说,前部分的结束音和后部分的开始音同时发生在同一个强拍上即为“重叠”,也叫做“闯入”。

⑵重叠小节数的计算,由于强拍即意味着小节,所以前后段落应分别计算,整体段落小节数减去重叠次数。

⑶如何计算:从认为可能重叠的地方分开,若可以分开,可能不是重叠。

第五章音乐的句法

摘要:句法的意义及构成要素,类型,乐段分析的要点。

一、句法的意义

⑴句法的定义:在语言文字中,“句法”是研究“词组和句子的构成、句子成分和句子类型等内容”,“结构”是研究“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句法是指音乐中乐段、乐句以及乐节的构成方法。它有助于音乐的内容表达,有助于作品的结构形成,也有助于作曲家的个性实现的组织方式。

⑵句法构成的三要素

a 可分与否

b 句间关系(相邻段落之间及首尾段落之间关系)

c 长度比例(平衡与否)

二、句法的类型

⑴单一句法:结构整体中,不包含有明显的“一级句逗”的句法类型。

“一级句逗”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它取决于整体结构,即整体下第一次分割的句逗级别。例如:25,I,MT,P书62,18,I,MT,P3。

⑵并行句法:结构的整体,由一个一级句逗一分为二,相邻的后部分重复前部分的开始而开始(的句法类型)。

并行句法的四种类型;

a、真并行:并行的部分完全相同

b、假并行:并行的部分带有变化

c、双重并行:前后段落被一个二级句逗再一分为二,高一级别的单位之间形成真并行,低一级别的单位之间形成假并行。例如《无词歌》第37首P40。

d、连续并行:既可以是连续的真并行,也可以是由真到假的并行。它和双重并行的区别在于它是发生在同一级结构之间,而双重并行发生在不同级别之间。例如《索尔维格之歌》P59。

⑶贯串句法:是并行句法的一种变换形式,也是由一个一级句逗将整体一分为二,相邻的后部分重复前部分的结束而开始。

需要说明的是,贯串句法常常引起音乐句逗的隐退,音乐效果的连冠,从而带来结构的不可分性。例如:18,I,MT。之所以不能在第四小节断开,是因为

a、第五小节重复了第四小节,引起了音乐句法的隐退;

b、第四小节用的和弦是调外和弦,是重导和弦,极不稳定;

c、在高音旋律声部和低音声部用的都是半音经过音。

⑷顶真句法(顶真、顶针、联珠、接龙)是贯串句法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一个句逗把结构整体一分为二,相邻的后结构重复前结构的结束音而开始。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一个音顶一个音,也可以两个音顶两个音,三个音顶三个音,它与贯串句法的区别就是:看重复的部分是否形成一个单位,能形成一个单位的就是贯串句法。

⑸分裂句法在并行句法的基础上,后结构由一个二级句逗再一分为二,结果是结构的整体形成一个由前到后,逐步细碎的过程。例如《四季·船歌》

⑹综合句法:分裂句法的逆形式,在并行句法的基础上,相邻前部分被一个二级句逗在一分为二,从而使结构的整体形成一个由前到后,逐步扩展的过程。例如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

⑺起承转合句法:由三个一级句逗将结构的整体一分为四,每个段落分别符合一下关系:“起”:核心材料的初次呈示;

“承”:核心材料的重复巩固;

“转”:核心材料的辨正否定;

“合”:核心材料的再现升华。

例如:格里格《朝景》、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MovI副部主题

⑻对称句法:结构的整体被一个一级句逗一分为二,后结构参照前结构做对应进行。如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Op.48MovIII呈示部主题。

⑼三部性句法:结构的整体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一级句逗分开,首尾结构为再现关系。

⑽二部性句法:结构的整体被一个一级句逗一分为二,前后结构在材料上形成鲜明对比的一种开放的句法类型。

三、乐段分析的要点:

1、外部是否方正(方正的三个条件);内部是否可分;

不可分者为单一句法;若可分,说明符合那一种句法。

2、句间关系如何

根据以上两点,乐段命名的方式是:句间关系+乐句数量。

例如:并行二句式乐段;连续对比的三句式乐段;

3、乐段的和声、调性布局

⑴对乐段和声分析的要求:

a、能看出每一个和弦;

b、判断出每一个和弦外音,在音的上方用“+”标出。

⑵对乐段调性分析的要求:

a、能够分析出乐段中经历的所有调性;

b、对其中的转调要能够作出相应的技术说明。

⑶对乐段和声布局的要求:强调典型的和声布局T——D,S——T。

⑷对乐段调性布局的要求:就乐段而言,有三种基本布局方式

a、单一调性:指乐段从头到尾始终在同一调性上,没有转调和离调;

b、统一调性:乐段首尾在同一调性上,中间部分有转调和/或离调;

c、开放调性:乐段首尾不再同一调性上。

4、主题材料分析

四、乐段分析中的符号说明

A30=A22 [4(3+1)+4(3+1)+b″8(2+2+4)+a″6(2+2+2(2+2+3)C小调———————————————————————————————

1、符号标记中的英文字母(四个含义)

⑴调式调性:c小调

⑵材料关系a+a(相同材料);a+b(相异的材料);a+a′(相似的材料)

⑶段落级别:A表示乐部;A表示乐段;a表示乐句。

⑷段落序进:按字母的先后顺序,A+B+A+C+A

2、符号标记中的“括号”

()[ ] { }

⑴使用括号的意义:

a、表明段落级别的高低;

b、表明段落之间的亲疏关系;

⑵使用括号的两个原则:

a、一组公式中只使用一个括号时,永远只适用小括号;

b、一组公式中需要使用多个公式时,最低级别使用小括号,然后逐级上升;

⑶符号标记中的“数字”

a、阿拉伯数字——基数A8,a4(表明相应段落的小节数)

序数:表明相应段落在作品中出现或再现的次数A+B+A1

b、罗马数字——和声标记:I、I6、Ⅲ+、

段落标记:标明材料关系不够清楚的乐段,主要用在连接、展开等情况,I+Ⅱ+Ⅲ+……

⑷符号标记中的符号:

a、“+”(加号):a+a+b+a

b、“×”(乘号):完全相同的段落,三次或三次以上,a4×3

c、“′”(撇号):表明相同材料段落的发展关系;a+a′+a″

d、“︵”(上弧线):

表明这是一个乐段,其中包含两种对比材料,这两种材料不能按照粤剧准确的区分开来。表明这是一个乐句,其中有三种材料。

e、直线曲线:

直线:和声或调性的持续;

曲线:和声或调性运动过程的省略。

f、特定符号:重叠、贯串、对称、顶真

第六章音乐的表现手段

摘要:音乐表现手段的类型,曲式结构原则;

一、音乐的表现手段

音乐的表现手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表现手段;另一类是整体表现手段。所谓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就是构成音乐最基本的要素(音乐语言),也就是构成音乐的材料(包括旋律、节奏、节拍、和声、调式、调性、速度、织体等。

所谓音乐的整体表现手段主要有:主题、主题及音乐材料的发展手法(发展主题的手法有变奏、展开、对比、展衍),曲式、曲式结构原则和组织规律等

二、曲式结构原则

1、定义:如同一部文学作品或一篇文章的构成一样,一部音乐作品是由若干个在结构上具有内在联系的段落构成,这些在结构上的内在联系就是构成曲式的结构原则。

2、种类:曲式结构原则的种类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⑴、对比原则

对比原则就是指曲式结构中不仅有主题的呈示,而且有新的主题或原主题的展开与之对比。其结构图式如:A+B,A+B+C,A+B+C+D,A+A′等。如:舒伯特《小夜曲》P35、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P59。

由于对比能满足心里上求新的需求,但并列的部分增多,曲式离心力就越大,容易造成乐曲结构整体的不平衡。所以对比原则经常与再现原则结合在一起使用,使听者既能感到新,又容易加深主题的印象。(再现的二段式)

⑵、再现原则

再现原则:是指基本材料经过呈示、发展(对比或展开)后再次出现所形成的一种原则。

如:A+B+A,它是通过音乐材料的回归获取心理平衡的有效手段。也是通过音乐材料的回归使乐曲整体获得平衡感。它虽然广泛用于各类曲式中,但都是和对比原则结合使用,如A +B+A;A+A′+A;如:圣桑《天鹅》P100、门德尔松《无词歌》第37首P40。

⑶、变奏原则

变奏原则是以原始主题为基础,通过变奏手法引出一系列变体结构所形成的一种原则。其曲式图示为:A+A1+A2+……+A n。

⑷、回旋(循环)原则

指曲式结构中的基本材料多次间隔出现,中间插入各不相同的材料与之对比所形成的一种原则。其结构图式如下:A+B+A+C+……+A。如维瓦尔蒂的《四季·春》第一乐章(下册P125)。

⑸、奏鸣原则

就是指结构中两个在调性和材料上对比的主题通过呈示、发展,最后实现调性在主调上的统一。

⑹、单一原则

是集基本材料的呈示、发展、收束为一体的一种曲式原则。这是一种特殊情况,符合这一原则的只有最小的曲式——一段曲式。由于主题的材料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并置对比的,所以一段曲式在突出、集中地表现形象的同时,内部亦可能包含材料的对比、发展和再现等因素。如:肖邦的《C大调前奏曲Op.28 no.1》,表现单一的澎湃、向前奋进情绪,内部无材料对比。而充满浪漫气息的《#c小调前奏曲Op.28 no.10》,每一乐句前半部分宛如珠落玉盘、玲珑剔透,后半部分则具有舞曲特性,内部材料有显著对比。上面所举的两例,由于是由一个乐段构成,所以,整体上体现着单一的原则。

3、以上总结的六种构成曲式结构的原则在实际作品中既可以是单一的,也可能基于几种原则的结合。分析作品时研究它的结构原则,有助于明确它的曲式结构。

珠宝鉴定——宝石鉴定基础2

§3 物理光学与晶体光学基础 光波是一种电磁波,光波是横波。 自然光:一切从实际光源发出的光叫自然光。或者说在黑体中任何物质加热发出的光叫自然光,发光时的温度叫色温,以K(绝对温度)表示,钻石颜色分级比色灯5500K-7200K。特点:在垂直传播方向的任意方向振动,各方向振幅相等。 偏光:只在垂直传播方向的平面内的某一固定方向上振动的光波叫平面偏振光,简称偏光。 偏光通常利用光的双折射(尼科尔棱镜)或吸收作用(偏光片)产生 特点:只在垂直光波传播方向的某一固定方向振动。 可见光波的波长为400-700nm(晶体光学390-770nm) 宝石学常用 (nm)晶体光学(nm)红 700-630 &, ;, ;, ;nbs, p; 红 770-650 橙 630-590 橙 650-590 黄 590-550 黄 590-570 绿 550-510 绿 570-500 青 510-480 蓝 500-460 蓝 480-450 青 460-430 紫 450-400 紫 430-390 波长与对应颜色及可见光波长范围记忆宝石学常用值即可。 入射线、折射线、反射线以及法线均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介质时,有一部分光在介质的界面处改变了传播方向,继续在原介质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主要由反射作用引起的特殊光学效应有: 猫眼效应 星光效应 砂金效应 折射:光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传播时,因为两介质的密度不同,光在其中传播的速度也不同,致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即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不在同一直线方向传播。 折射定律:(1)折射光线总是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里,并且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2)N=Vi / Vr = Sini / Sinr 相对折射率:N称为折射介质对入射介质的相对折射率。 绝对折射率:如果入射介质为真空或空气,则N值称为折射介质的绝对折射率,简称折射率。

中南大学仪器分析经典习题总结

中南大学仪器分析各章节经典习题 第2章气相色谱分析 一.选择题 1.在气相色谱分析中, 用于定性分析的参数是 (保留值保留值) 2. 在气相色谱分析中, 用于定量分析的参数是 ( D ) A 保留时间 B 保留体积 C 半峰宽 D 峰面积 3. 使用热导池检测器时, 应选用下列哪种气体作载气, 其效果最好? ( A ) A H2 B He C Ar D N2 4. 热导池检测器是一种 (浓度型检测器) 5. 使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选用下列哪种气体作载气最合适? ( D ) A H2 B He C Ar D N2 6、色谱法分离混合物的可能性决定于试样混合物在固定相中( D )的差别。 A. 沸点差, B. 温度差, C. 吸光度, D. 分配系数。 7、选择固定液时,一般根据( C )原则。 A. 沸点高低, B. 熔点高低, C. 相似相溶, D. 化学稳定性。 8、相对保留值是指某组分2与某组分1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9、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时( B )要求进样量特别准确。 A.内标法; B.外标法; C.面积归一法。 10、理论塔板数反映了(柱的效能。 11、下列气相色谱仪的检测器中,属于质量型检测器的是( B ) A.热导池和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B.火焰光度和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C.热导池和电子捕获检测器; D.火焰光度和电子捕获检测器。 12、在气-液色谱中,为了改变色谱柱的选择性,主要可进行如下哪种(些)操作?( D ) A. 改变固定相的种类 B. 改变载气的种类和流速 C. 改变色谱柱的柱温 D. (A)、(B)和(C) 13、进行色谱分析时,进样时间过长会导致半峰宽(变宽)。 14、在气液色谱中,色谱柱的使用上限温度取决于( D ) A.样品中沸点最高组分的沸点, B.样品中各组分沸点的平均值。 C.固定液的沸点。 D.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 15、分配系数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D ) A.与温度有关; B.与柱压有关; C.与气、液相体积有关; D.与组分、固定液的热力学性质有关。 二、填空题 1.在一定温度下, 采用非极性固定液,用气-液色谱分离同系物有机化合物, 低碳数的有机化合物先流出色谱柱, _____高碳数的有机化合物____后流出色谱柱。 2.气相色谱定量分析中对归一化法要求的最主要的条件是试样中所有组分都要在一定时间内分离流出色谱柱,且在检测器中产生信号。 3.气相色谱分析中, 分离非极性物质, 一般选用非极性固定液, 试样中各组分按沸点的高低分离, 沸点低的组分先流出色谱柱,沸点高的组分后流出色谱柱。 4.在一定的测量温度下,采用非极性固定液的气相色谱法分离有机化合物, 低沸点的有机化合物先流出色谱柱, 高沸点的有机化合物后流出色谱柱。 5.气相色谱分析中, 分离极性物质, 一般选用极性固定液, 试样中各组分按极性的大小分离, 极性小的组分先流出色谱柱, 极性大的组分后流出色谱柱。 6、在气相色谱中,常以理论塔板数(n)和理论塔板高度(H)来评价色谱柱效能,有时也用单位柱长(m) 、有效塔板理论数(n有效)表示柱效能。

肖邦《C大调前奏曲》(Op.28,No.1)曲式分析报告

肖邦《C大调前奏曲》(Op.28,No.1)曲式分析报告 概述: 一、背景材料。 1、肖邦音乐创作的题材范围: (1)爱国激情性题材。反映其爱国主义思想,性格上体现出勇敢的、 英雄的、勇士般的,被称为“大炮题材”。这类作品以他的波兰舞曲为代表,一 般被称为“波兰民族之魂”。 (2)主观抒情性题材。“主观抒情”,即抒发作曲家自己的感情,这 类题材在浪漫主义时期被运用得很多。在肖邦的创作中以夜曲为代表,被称为“钢琴诗人之魂”。 (3)生活场面性题材。 a.一方面是肖邦在法国巴黎的都市生活,以圆 舞曲为代表;b.另一方面反映的是波兰的民间生活,以他的玛组卡舞曲为代表, 被称为“波兰人民之魂”。 2、关于肖邦的Op.28,No.1. (1)作为独立作品的钢琴前奏曲,是肖邦首创的一种音乐小品体裁。 他写了一套《24首前奏曲》。这套作品在音乐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和“钢琴诗人的音乐日记”。 (2)根据传说,这套作品中的大多数产生于1838年前后。1838年,患肺病的肖邦在其女友乔治.桑(法国女作家)的陪同下,来到西班牙的马约卡 小岛上疗养。乔治.桑曾为每首前奏曲都加上了一个文学性的标题。如C大调前奏曲,被加上的标题是:等待着思念着的情人。 3、结构性质。 这首作品的整体结构性质是以并行不等长的两句式乐段为基础,另加尾声的一段曲式。 结构图式(略)。 二、分析。 第一乐句,可以分出两个四小节的分句,它们具有对称特定。第一小节的符点节奏音型是全曲的核心素材。这一音型的不断反复,形成了气息长大的旋律线条,而持续着的符点节奏音型则带来了“冲动”的音乐性格。主要旋律隐藏 在中间声部,由左右两手交替演奏,而右手高音声部则呼应着主要旋律(这种方式持续在整首作品中)。旋律在两个声部中的出现,一低一高,一呼一应,联系 标题,似乎可以被分别理解为肖邦和他思念着的情人。旋律在三连音节奏、分解和弦式伴奏织体的裹挟下,带来了丰满而奇特的音响效果,也使听者感受到作者在宣泄着他激动的内心情感。 第二乐句被大大扩展,包括四个四小节的分句。其中,开始的四个小节(9~12)完全重复了第一乐句的相应段落,构成真并行关系。随后,音乐开始 扩充。经过曲折的上行,情绪的积累在第二十一小节爆发了全曲的高潮,从二十一到二十四小节音乐逐渐平静下来。 最后十个小节形成的尾声继续平息着高潮,并带来了乐曲的结束。乐曲的最后以延长的主和弦三音结束,以不完满的终止式,传达出思绪并未停止的意

珠宝鉴赏第七章 常见宝石2

7.5 碧玺(电气石) 一、基本特征 1、化学成分:成分复杂,为一种含B的硅酸盐 2、硬度:7.5 3、密度:3.01-3.11 4、折射率:1.62~1.65 双折射率:0.018 5、颜色: 红、蓝、绿、黄、褐、黑等各种颜色。 6、多色性:明显 7、产地:巴西、新疆 二、评价与鉴别 1、品种与评价: 红色:最为珍贵的品种 蓝色:少见,较为珍贵,人称“巴西蓝宝石” 绿色:最为常见,可替代祖母绿 黄-黄褐:质量不好 多色碧玺::十分珍贵 2、鉴别 ?多样的颜色。一方面表现在有各种不同颜色的碧玺,另一方面表现在同一宝石上可出现不同颜色。 ?明显的多色性。 ?中等的折射率与较大的双折射率。 7.6 黄玉(托帕石,Topoz) 一、基本特征 1、化学成分: Al2SiO4(F,OH)2 2、硬度:8 3、密度:3.5-3.6 4、解理:完全 5、折射率:1.61~1.62 双折射率:0.010 6、颜色: 无色、浅蓝色、橙黄色 7、产地:巴西、斯里兰卡、美国、中国广东等

1、品种与评价: 橙黄色者最为珍贵,其中“威士忌酒色”最佳,浅蓝色次之,无色最差,一般需经改色处理。 2、鉴别 无色者与水晶;蓝色者与海蓝宝石 鉴别:光泽、解理、折射率、 7.7 尖晶石 一、基本特征 1、化学成分: MgAl2O4 2、形态:八面体 3、硬度:8 4、密度:3.58 5、折射率:1.74 6、颜色: 无色、红色、蓝色、粉红色、绿色等 7、产地:缅甸等,经常与红宝石共同产出。 二、评价与鉴别 1、品种与评价: 红色者最为珍贵,浅蓝色次之,无色最差。 2、鉴别 尖晶石与红蓝宝石最为相似,尤其是红宝石。 鉴别:形态、多色性、折射率 7.8 石榴石 一、基本特征 1、化学成分:含Mg、Fe等元素的硅酸盐 2、硬度:7.25-7.5 3、密度:3.7-4.2 4、折射率:1.74-1.81 5、颜色: 红色、绿色等 6、产地:产地较多,如福建明溪等。

仪器分析各个章节小结

第八章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章节小结 1.基本概念 指示电极:是电极电位值随被测离子的活(浓)度变化而变化的一类电极。 参比电极:在一定条件下,电极电位基本恒定的电极。 膜电位:跨越整个玻璃膜的电位差。 不对称电位:在玻璃电极膜两侧溶液pH相等时,仍有1mV~3mV的电位差,这一电位差称为不对称电位。是由于玻璃内外两表面的结构和性能不完全相同,以及外表面玷污、机械刻划、化学腐蚀等外部因素所致的。 酸差:当溶液pH<1时,pH测得值(即读数)大于真实值,这一正误差为酸差。 碱差:当溶液pH>9时,pH测得值(即读数)小于真实值,这一负误差为碱差,也叫钠差。 转换系数:指当溶液pH每改变一个单位时,引起玻璃电极电位的变化值。 离子选择电极:一般由电极膜(敏感膜)、电极管、内充溶液和内参比电极四个部分组成。 电位选择性系数:在相同条件下,同一电极对X和Y离子响应能力之比,亦即提供相同电位响应的X和Y离子的活度比。 可逆电对:电极反应是可逆的电对。 此外还有相界电位、液接电位、原电池、残余液接电位。 2.基本理论 (1)pH玻璃电极: -浓度一定)、内参比电极(Ag-AgCl电极)、绝缘套; ①基本构造:玻璃膜、内参比溶液(H+与 Cl ②膜电位产生原理及表示式:; ③玻璃电极作为测溶液pH的理论依据。 (2)直接电位法测量溶液pH: ①测量原理。 ②两次测量法。pHs 要准,而且与pHx差值不大于3个pH单位,以消除液接电位。(3)离子选择电极: ①基本构造:电极膜、电极管、内参比溶液、内参比电极; ②分类:原电极、敏化电极; ③响应机理及电位选择性系数; ④测量方法:两次测量法、校正曲线法、标准加入法。 (4)电位滴定法:以电位变化确定滴定终点(E-V曲线法、曲线法、曲线法)。 (5)永停滴定法:以电流变化确定滴定终点,三种电流变化曲线及终点确定。 第九章光谱分析法概论- 章节小结 1.基本概念 电磁辐射:是一种以巨大速度通过空间而不需要任何物质作为传播媒介的光子流。 磁辐射性质:波动性、粒子性 电磁波谱:所有的电磁辐射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它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波长或频率不同。若把电磁辐射按波长长短顺序排列起来,即为电磁波谱。 光谱和光谱法:当物质与辐射能相互作用时,物质内部发生能级跃迁,记录由能级跃迁所产生的辐射能强度随波长(或相应单位)的变化,所得的图谱称为光谱。利用物质的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方法称光谱法。 非光谱法:是指那些不以光的波长为特征讯号,仅通过测量电磁辐射的某些基本性质(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的变化的分析方法。 原子光谱法:测量气态原子或离子外层电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原子光谱为基础的成分分析方法。为线状光谱。 分子光谱法:以测量分子转动能级、分子中原子的振动能级(包括分子转动能级)和分子电子能级(包括振-转能级

《曲式分析基础教程》学习总结(第一章)

第一章绪论 曲式的定义及概述 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 音乐是时间艺术,音乐的形式是在时间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曲式也就是音乐过程的结构。换言之,由各种音乐要素所构成的一些或同或异的音乐事件在一个有起讫的时间过程中按一定的逻辑结构加以分布、组合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关系,便是音乐作品的曲式。 每一首具体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都是不尽相同的,但是我们仍然在其中发现一些规律 应注意的一点,曲式的学习必须与具体音乐作品的形式内容相结合。 有关曲式结构的一些基本术语概念 主题 在一首或一个音乐段落中,能体现该乐曲或段落的基本性格面貌的乐思,称之为主题。 主题也即是主导乐思。主题的长度并无严格的规定,他通常是一个乐句或一个乐段。 主题可以是单一材料的,也可以是对比的(多出现于大型的乐曲中)。 一首乐曲中的主题数量可多可少。 有多个主题时,可分为主要主题与次要主题。 在具有一定长度的主题中,主题的开头部分成为“主题头”,它往往体现为主题最核心的动机材料。在乐曲发展过程中,主题头的乐思动机具有特别醒目的特点,从而成为辨认主题素材的最重要标志。 结构单元,次级结构与整体结构 一首完整乐曲的曲式结构就是该乐曲的整体结构。 能够成为整体结构的最小曲式是乐段。 音乐中最小的具有一定完整性的结构单元是乐段(可以表达乐意的最小结构单位)。 由乐段构成的次级结构称为段,为最底层的次级结构单位。有大于乐段的曲式构成的次级结构称之为部,部本身还可以分出下属层次的结构单位来。 收拢性结构与开放性结构 乐曲中的某个结构单位,如果用它自身的主要调性的主功能来完全终止,那么该结构单位称为收拢性结构。相反为开放性结构。 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个结构在微观与宏观上来解释,它的结论将是不同的。

考研曲式答题分析总结(复三部曲式)精华[1]

考研曲式答题分析性语言 方整性结构显得对称、平稳,非方整性结构更显得活泼、灵活,变化丰富,生动形象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适于表现激昂、强烈的情绪和富于戏剧性变化的形象。(造成两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和旋律、节奏等表现因素有关,后者跟乐句长短变化也有密切关系。) “呼应”关系,体现在和声上:第一句结束在属和弦上,为典型的半终止(音落在短时值的弱拍上,感觉不太稳定),具有开放意义;而第二句则以一个完满的终止式停在了主和弦上(在相对较强的拍子上结束,稳定感较强),具有较强的收拢性。(旋律上也体现出一定的“呼应”关系:呼应关系是通过和声和旋律双重作用而实现的。) 在展开中顺着音乐的发展,将原材料加以引申或结合插入新的材料。 结构有时复杂,是由于内容表现的需要,通过结构形式对音乐形象的反作用来强化表现,深化情感,丰富音乐的情趣等,跟某些体裁也有一定联系。 每一部分均为方整性结构,十分对称平衡,旋律清晰,节奏鲜明 在移调时改变调性,伴奏织体也随之改变 虽然在调性上有更多的变化,但是保持主题形态及结构基本不变 有的中部结构稳定,结尾又为开放性,前后连贯一气 简单的重复在表现意义上仍是不同的。起强调、巩固的作用,加深对已陈述的乐思的乐思的感受。 微小的变化使曲调更显丰富活泼 音乐材料在不同音高上的变化重复,造成主题在整个音区的变化,从而给乐思的发展带来新的因素(引起调式、和声功能的变化、对比)(严格摸进和自由摸进)

通过和声色彩上的忽明忽暗的变化紧缩模仿带来音乐什么的增加 高潮时旋律发展中情感内容最为深刻动人和紧张的时刻,也是使旋律完整统一起来的重要因素。大多数旋律中都包含着一个不断上升到高潮然后逐渐回落的发展过程。(高潮时一个区域,结构较为复杂的作品中,高潮往往呈现出多级发展的态势,还要区分主要高潮和次要高潮,并找出它们在发展中的作用和相互联系。如整个过程中力度不断增强、节奏越来越密集、音区不断向顶端的最高点或最低点进行、织体不断增厚、以模进为主的逻辑发展等等,形成一个高潮区。高潮点上的和声一般需要具有较高的紧张度,因此经常使用不协和音响。但也有时在高潮的持续过程中并非一直使用不协和音响。) 由于主题材料虽相同,但在音乐发展中经过处理,使原主题特性有了显著改变,从而与原主题或主题材料形(起表达乐思的作用)成鲜明对比,获得句段鲜明的效果。 各段落各部分之间相同或相异,体现了音乐发展上的层次结构鲜明,对音乐内容和形象的发展的逻辑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前奏(引子、序曲),为主题段落进入做准备,规模较短小,起和弦伴奏作用。连接部处在两个主体部分之间,其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的新的主题及新的调性出现做准备。连接部通常用后面的主题,使两部分的连接比较自然而有机的联系起来。 最后段落结束时的补充作为结尾(具有独立结构),在此重复主和弦,或重复终止和声进行,做最后的巩固,用曲中的基本材料加以发展,起到全曲的综合总结。(最后的尾声有时也常用主持续音,帮助加强结束的稳定作用。) 结束时的主题再现(总结概述的作用),即使是照原重复的再现(在主题的对比

曲式分析文字报告贝多芬第一奏鸣曲程式部 2009

曲式分析文字报告有需要的拿去用贝多芬第一奏鸣曲程式部2009-06-21 22:21| (分类:默认分类) 该作品是贝多芬奏鸣曲中的第一首。该谱例是完整作品的程式部。奏鸣曲式呈示部有四部分构成:主部,连接部,副部以下对该作品四个部分分别叙述。 第一主部的功能陈述主题建立主调。该作品主部主题是一个鲜明的动机性主部主题。有两个主体构成,且在主部一开始就做了明确的陈述(1-2)其中主部主题第一动机是一个上行的平稳的跳跃的和旋分解。如图所示。。。第二动机既有旋律陈述,也有相对明确的织体,与另一动机形成鲜明对比如图所示。。。。所以主部主题是一个动机化主题。 关于该主部的结构是一个;两句方正型的乐段,其中第一句(1-4)有两个乐节构成。第一乐节是主部主题原型。第二乐节在主调属和旋上对主题原型进行变化重复。该主题的第二乐节同样由两个乐节构成(5-8)其中第一乐节继续沿用主部主题,第二乐节进行简单的重复与发展。第二乐节则是为了明确终止所采用终止化音型。关于该主题调性在作品一开始便有明确的陈述。该主题为f和小。且主调始终保持不变。在主部结束时采用了开放式终止结构乐段,使得该主部成为了开放式终止乐段。 关于该作品的连接部1.由于该主部开始时所运用的材料决定了连接部的类型,是再现式进入的连接部。2.又该连接部内部材料与调性的变化决定连接部两个阶段构成其中第一阶段(8-14)是连接不得引入部分。在第一阶段中的连接部不仅体现了主部主题的两个动机,而且使用第二动机进行简单的展开和延伸,第二阶段(15-20)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完全摒弃主部主体材料。开始为副部主题出现作准备。3.关于连接部的调性,连接部进入调性从主调的属调c和小开始在第一乐段结束时转入复调bA大调并在第二阶段展开了充分的属准备,为副调开始进行铺垫。 关于副部,再副部当中陈述了副部主题,同时建立了副调,构成了奏鸣曲式中所需的矛盾体。 1.副部是典型的旋律化特征较强的主题,有鲜明的旋律音型固定,持续着织体音型,在旋律陈述上作曲家选择了音色温和的中音区,更好的凸显出具有情感色彩的旋律化副题。同时动机化得主部主题形成了鲜明对比。 2.副部结构副部是一个完整的小段式结构,其中由两句不等长的乐句结构。第一乐句(20-25)完整的陈述出副题原型并在此句当中的篇幅不长的副题原型进行了充分的肯定,第二乐句(26-41)延续副部主题织体音型材料进行了有规模的展开和发展,从26-33小节开始进行高潮部分铺垫,使用大量规模手法将中音区向极高音区推进。从33小节是副部也是呈示部当中的高嘲部分。直至37小节音阶下行,对高潮进行了回落。 3.调性副部调性始终持续在bA大调上,无调性变化对副调进行充分肯定。 结束部结束部的开始和进入采用了典型的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式进入方式-叠入方式,1.结束部作为副部和程式部的最后一个部分在调性上对副调进行了最后一步的明确和补充并在程式部结束时终止了副调,2.结束部在材料的小节上对副题的特征音型进行了变化再现,同时对副题的材料作必要的小结,因而该结束部是一个呼应型的结束部。

宝石鉴赏结课论文

宝石鉴赏论文

最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完全是出于兴趣,学习了之后才发现宝石种类之多,价值之高,寓意之深都超出了我的想象。 我想就其中的翡翠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翡翠的组成 翡翠是一种以硬玉矿物为主的辉石类集合体,它真正的学名叫硬玉。之所以叫翡翠,是因为翡翠到清朝初期才从缅甸通过第二条丝绸之路,运入中国,而当时中国出产的和阗玉被称为翠玉,当缅甸硬玉流入云南一带时分辨出着不是中国的和阗玉即翠玉,即将之称为非翠,即这不是中国的翠玉的意思。时光流逝,非翠就变成翡翠了。 二、翡翠的特点 翡翠作为一种优质的玉石,具有很多优良的宝石学特征,如颜色的艳丽和丰富变化,质地坚硬致密,漂亮的光泽和透明度,良好的韧性等,这些特性都归因于其岩石、矿物学特征。翡翠的颜色成因复杂,种类较多,可分为原生色和次生色。 三、翡翠的形成 民间有很多神奇的传说;地质学家以前一直把它看成一个谜,曾有人认为翡翠与钻石一样,都是在地壳深部几千度高温,高压条件下结晶形成的,其实不然;美国不少地球物理学家在实验室做了大量的仿真实验,再结合世界各地发现翡翠矿床的实际情况,他们认为,翡翠并不是在高温情况下形成的,而是在中─低温条件下在极高压力下变质成因的。还有另外一个因素是:凡发现有翡翠形成的地方均有含钠长石的火成岩侵入体。所以可以推测翡翠是在中─低温、高压条件下由含钠长石的岩石去硅作用而形成的。 四、翡翠的评价等级 1、翡翠的颜色千变万化,丰富多彩,是世界上颜色最为丰富的一种玉石。其中绿色是最具有商业价值的颜色。民间的“36水,2豆,108蓝”之说。业内则依据“浓、阳、俏、正、和”,“淡、阴、老、邪、花”的十字口诀来评价翡翠的绿色。“浓”,是指绿色饱满,浓而不带黑;绿色浅,色力弱,则为“淡”。“阳”,是指颜色鲜艳、大方;绿色昏暗,没有光彩则为“阴”。“俏”,是指绿色均匀柔和,能与“底”、“水”相互协调;若绿色呈现点状、峰状、块状等

现代仪器分析总结

σ分析化学:是研究获取物质的组成、形态、结构等信息及其相关理论的科学。 分析化学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化学分析:利用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进行分析的一类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一般的说,仪器分析是指采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参数及其变化来获取物质的化学组成、成分含量及化学结构等信息的一类方法。 动化4相对误差较大5需要价格比较昂贵的专用仪器6能进行无损分析7 组合能力适应性强,能在线分析 仪器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1.精密度2.准确度3.选择性4.灵敏度5.检出限6.标准曲线 仪器分析应用领域:1社会:体育(兴奋剂)、生活产品质量(鱼新鲜度、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量)、环境质量(污染实时检测)、法庭化学(DNA技术,物证)2化学:新化合物的结构表征;分子层次上的分析方法;3生命科学:DNA测序;活体检测;4环境科学:环境监测;污染物分析;5材料科学:新材料,结构与性能;6药物: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与结构,构效关系研究;7外层空间探索:微型、高效、自动、智能化仪器研制。 仪器分析发展趋势:1 引进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革新原有仪器分析方法,开发新仪器分析方法2 分析仪器实现小型化、自动化、数学化和计算机化3 发挥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特长,实现不同仪器分析方法的联用。如气-质谱联用4各学科互相渗透,与各学科所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紧密结合,促进仪器分析的发展5仪器分析的发展,可为新理论、新技术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研究手段,推动其飞速发展 光学分析法:以物质的光学性质为基础建立的分析方法 物质对光的吸收:当光与物质接触时,某些频率的光被选择性吸收并使其强度减弱 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光的吸收、发射2.光的透射、散射和折射3.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分子吸光分析法:基于物质分子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的分析方法。它包括比色法和分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分子吸光分析法:1.比色法(基于比较待测溶液颜色的分子吸光分析法称为比色法,它分为目视比色和光电比色法)2.分子吸收光谱法(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可见吸收分光光度法和

《春之歌》曲式分析报告

门德尔松《无词歌第30首·春之歌》OP.62,NO.6之曲式分析报告 (总述全曲结构,指明曲式类型) 这是一个引申型(展开型)单三段曲式,进入再现段之前有连接,曲末有尾声。 ----------------------------------------------(分述部分内部的论述顺序由于组织语言及行文的需要可作调整)(分述次级结构) 首段是一个8+7结构的并行不等长的减缩型乐段。(描述这一结构内的调性、和声运用情况)整个乐段调性持续在主调A大调上,和声按照T—S—D—T的模式运动,简洁流畅而富有逻辑性,为典型的呈示型和声手法;(交待下一次级结构的终止式)第一乐句在第8小节处停留在V6 5上作半终止,第二乐句在第14至15小节由K6 4—V7—I形成收拢型的全终止;(对材料进行必要的描述)整个乐段的旋律呈波浪型,富有歌唱性,伴奏织体以八度和声音程加倚音性的上行分解和弦构成,使音乐具有了明快、活跃的形象特征。 (分述次级结构) 中段是一个20小节的不可分句乐段,但从材料的运用来看又可将其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依次交待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延续前一乐段的材料是2+2的乐节重复。第二阶段引用前乐段的材料加以展开,以顶针句法形成了2+2+2+2的四个乐节。第三个阶段材料接近第一个阶段,前4形成了一次不完满的全终止,后四小节为补充终止部分;(描述这一结构内的调性、和声运用情况)这一乐段从A大调进入,在22小节处转入属调E大调,直至34—35小节由V7—I结束本乐段。和声上以正格进行为主,较前一乐段省略了下属功能的使用,使整个和声进行显得更为紧凑。从上述分析可看出这一乐段的对比因素主要体现在调性及材料的展开方面。 (分述次级结构) 连接段是一个从材料上可分为7+7的过渡性段落,前7小节引用前面的材料作动机性的发展,后7小节以十六分音符作类似华彩性的展开从而顺利引出再现段;(描述这一结构内的调性、和声运用情况)整个这一段落从E大调进入,随后在40小节处转入A大调(主调),在和声运用上,重新纳入下属功能组和弦,并频繁的使用了到二级、四级上的离调和弦,使得这一段落的和声富有动力性。

仪器分析光谱法总结

AES 原子发射光谱:原子的外层由高层能及向底层能级,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发射出去, 这样就得到了发射光谱。原子发射一般是线状光谱。 原理:原子处于基态,通过电至激发,热至激发或者,光至激发等激发作用下,原子获得能 量,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变成激发态,经过10-8s ,外层电子就从高能级向较低 能级或基态跃迁,多余能量的发射可得到一条光谱线。 光谱选择定律:①主量子数的变化△n 为包括零的整数,②△L=±1,即跃迁只能在S 项与P 项间,P 与S 或者D 间,D 到P 和F 。③△S=0,即不同多重性状间的迁移是不可能的。 ③△J=0,±1。但在J=0时,J=0的跃迁是允许的。 N 2S+1L J 影响谱线强度的主要因素:1激发电位2跃迁概率3 统计权重4激发温度(激发温度↑离子 ↑原子光谱↓离子光谱↑)5原子密度 原子发射光谱仪组成:激发光源,色散系统,检测系统, 激发光源:①火焰:2000到3000K ,只能激发激发电位低的原子:如碱性金属和碱土金属。 ② 直流电弧:4000到7000K ,优点:分析的灵敏度高,背景小,适合定量分析和低含量的 测定。缺点:不宜用于定量分析及低熔点元素的分析。 ③交流电弧:温度比直流高,离子线相对多,稳定性比直流高,操作安全,但灵敏度差 ④火花:一万K ,稳定性好,定量分析以及难测元素。每次放电时间间隔长,电极头温度低。 适合分析熔点低。缺点:灵敏度较差,背景大,不宜做痕量元素分析(金属,合金等组成均 匀的试样)⑤辉光 激发能力强,可以激发很难激发的元素,(非金属,卤素,一些气体)谱 线强度大,背景小,检出限低,稳定性好,准确度高(设备复杂,进样不方便)⑥电感耦合 等离子体10000K 基体效应小,检出限低,限行范围宽⑦激光 一万K ,适合珍贵样品 分光系统:单色器:入射狭缝,准直装置,色散装置,聚焦透镜,出射狭缝。 棱镜:分光原理:光的折射,由于不同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所以分开。 光栅:光的折射与干涉的总效果,不同波长的光通过光栅作用各有不同的衍射角。 分辨率: 原子发射检测法:①目视法,②光电法, ③摄谱法:用感光板来记录光谱,感光板:载片(光学玻璃)和感光乳剂(精致卤化 银精致明胶)。 曝光量H=Et E 感光层接受的照度、 黑度:S=lgT -1=lg io/i io 为没有谱线的光强,i 通过谱线的光强度i ,透过率T 定性分析:铁光谱比较法,标样光谱比较法,波长测定法。 定量法:①基本原理②内标法 ⑴内标元素和被测元素有相近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沸点,熔 点近似,在激发光源中有相近的蒸发性。⑵内标元素和被测元素有相近的激发能,如果选用 离子线组成分析线对时,则不仅要求两线对的激发电位相等,还要求内标元素的电离电位相 近。⑶内标元素是外加的,样品中不应有内标元素,⑷内标元素的含量必须适量且固定,⑸ 汾西线和内标线无自吸或者自吸很小,且不受其他谱线干扰。⑹如采用照相法测量谱线强度, 则要求两条谱线的波长应尽量靠近。 简述内标法基本原理和为什么要使用内标法。 答:内标法是通过测量谱线相对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通常在被测定元素的谱线中选一 条灵敏线作为分析线,在基体元素(或定量加入的其它元素)的谱线中选一条谱线为比较线, 又称为内标线。分析线与内标线的绝对强度的比值称为分析线对的相对强度。在工作条件相 对变化时,分析线对两谱线的绝对强度均有变化,但对分析线对的相对强度影响不大,因此 可准确地测定元素的含量。从光谱定量分析公式a c b I lg lg lg +=,可知谱线强度I 与元素 的浓度有关,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内标法可消除工作条件变化等大部分因素带来的影 响。 激发电位:原子中某一外层电子由基态激发到高能级所需要的能量。共振线:由激发态像基 态跃迁所发射的谱线。(共振线具有最小电位,最容易被激发,最强谱线) 火花线:火法激发产生的谱线,激发能量大,产生的谱线主要是离子线。又称共振线。

曲式分析总结6

奏鸣曲式 第一节概述 一、奏鸣曲、奏鸣曲式、奏鸣原则 1、奏鸣曲(Sonata)一种多乐章器乐套曲体裁。常用一件乐曲独奏或与钢琴重奏,一般有 三、四个相互对比的乐章组成,其中各乐章的特点与曲式结构如下:第一乐章是快板,使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是慢板,使用三部曲式、变奏曲式或自由的奏鸣曲式;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使用三部曲式;第四乐章是快板或极板,使用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 一个乐器独奏的套曲——独奏奏鸣曲(小提琴奏鸣曲、钢琴奏鸣曲) 2~9件不同乐器合作的套曲——重奏曲(三重奏、八重奏) 独奏乐器与乐队合奏的套曲——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 乐队合奏的套曲——交响曲 2、奏鸣曲式是一种在构思上以一对矛盾为基础、在材料上以两个主题为中心、在结构上以三种功能为支撑所构成的比较复杂的三部性曲式。 需要说明的是也有很多不使用奏鸣曲式结构的奏鸣曲。例如贝多芬《第十二钢琴奏鸣曲》Op.22,《第十三钢琴奏鸣曲》Op.26。 3、奏鸣原则:即指奏鸣曲式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 ⑴双主题中心原则; ⑵交响性发展(在尖锐对比的矛盾基础上所作的戏剧性和过程性发展)原则; ⑶调性服从原则; ⑷三部性方向原则; 4、表现:由于奏鸣曲式以两个主题间的对比以及在整个乐曲发展中所表现的积极展开为基础,所以,这种结构基础决定了它表情能力的十分广泛,特别擅于表达抒情性的、具有心理刻画性质的,以及富于哲理性的内容。 二、来源 1、古二部曲式 古二部曲式指流行于巴洛克时期的一种特定的音乐结构形式,他的特点是:音乐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其第一部分从主调开始,则一定结束在副调上,呈开放状态;第二部分从副调开始,经过小展开或向下属调过渡,最后回主调结束,两个基础部分各自反复一次。 古二部曲式一般采用复调风格,所以在结构上不同于二段曲式,它不具备二段曲式清晰的句逗和成型的主题。如巴赫《第六法国组曲》中的《阿勒曼德舞曲》。 由于古二部曲式在A段打破了调平衡,在B段通过调扩展和乐思的展开,又有恢复调平衡的结论。 2、古奏鸣曲式

曲式与作品分析报告

关于曲式与作品分析: 1、定义:曲——即乐曲;式——即样式、形式。曲式就是指音乐作品的样式,也可以说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 2、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Musical Form and Analysis =MFA 。 3、目的:既然课程的名称是“曲式与作品分析”,学习这门课程,一方面要让学生从这门课程中学习曲式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各种范型;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最终能从曲式入手,通过分析,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各自专业的促进(表演者能从中获得诠释音乐的依据,理论专业者能从中把握评研音乐的标准,作曲专业者能从中学习创作手法)。 第一章 音乐的基本材料——音乐语言 正像诗歌用语言文字,图画用线条、色彩,建筑用砖头、石块等构成一样,音乐的构成,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材料,就是音乐语言。音乐语言也被称之为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旋律线;②节奏;③节拍;④和声、复调、调式调性⑤速度;⑥力度;⑦音区、音域;⑧音色;⑨演唱(奏)法;⑩织体等。音乐语言构成了音乐表现的基本手段。 第一节、旋律 摘要:(旋律的重要性及定义......,旋律的分析要点....主要包括旋律的外形、隐伏骨架和高潮。) 一、有关旋律 1、从旋律的重要性来说,它是“音乐的灵魂”;从它总是横向的流动这一特性来说,它是“乐音运动的轨迹”;从它与纵向音高的相互关系出发,它是“它

是和声的表层”,从欣赏的角度入眼,它是“音乐作品的外观轮廓”或是“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所以,旋律非常重要。 2、定义:第一、“狭义的”旋律仅指横向音高或旋律线,也就是说它只指“音高”而不指“音长”。在单独分析音乐的音级、音高、音列等因素时,“旋律”就取这种所指。 第二、“广义的”旋律是指包含了“音高”和“音长”这两个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曲调”。当分析需要和节奏、节拍或织体等因素相联系时,旋律就取这种意义。 二、旋律分析的要点 1、旋律的外形 广义的旋律是一个有机体,包含有音高、节奏、调式、调性、音域、音区等多种要素,但是为了分析的目的,单从旋律的外形来看,我们必须把旋律中的其它要素抛开,仅从旋律自身运动的价值——音高运动的相互关系予以透视。 (1)大山型(大波浪型):由跨度较大的音程、起落较宽的幅度构成,它常和某种崇高的感情、宽广的歌唱或壮阔豪迈的性格相联系;如《黄河颂》、《我爱你中国》、《天鹅》; (2)连续上行的旋律常表现高涨、激昂的情绪。 如下例(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贝多芬《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仪器分析总结

1仪器分析概述 1、1分析化学 1、1、1定义 分析化学就是指发展与应用各种方法、仪器与策略,获得有关物质在空间与时间方面组成与性质信息的一门科学,就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1、1、2任务 分析化学的主要任务就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元素、离子、官能团、或化合物)、测定物质的有关组分的含量、确定物质的结构(化学结构、晶体结构、空间分布)与存在形态(价态、配位态、结晶态)及其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等,属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与结构分析研究的范畴。 ①确定物质的化学组成——定性分析 ②测量试样中各组份的相对含量——定量分析 ③表征物质的化学结构、形态、能态——结构分析、形态分析、能态分析 ④表征组成、含量、结构、形态、能态的动力学特征——动态分析 1、1、3 分类 根据分析任务、分析对象、测定原理、操作方法与具体要求的不同,分析方法可分为许多种类。 ①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与结构分析 ②无机分析与有机分析

③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④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与微量分析 ⑤例行分析与仲裁分析 1、1、4 特点 分析化学就是一门信息的科学,现代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①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 ②提高分析方法的选择性及解决复杂体系的分离问题; ③扩展物质的时间空间多维信息; ④对微型化及微环境的表征与测定; ⑤对物质形态、状态分析及表征; ⑥对生物活性及生物大分子物质的表征与测定; ⑦对物质非破坏性检测及遥测;

⑧分析自动化及智能化。 1、2 仪器分析 仪器分析就是化学学科得到一个重要分支,以物质的物理与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 1、2、1分类 仪器分析分为电化学分析、光化学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热分析法与放射化学分析法,详见下表。 1、2、2特点 ①灵敏度高:大多数仪器分析法适用于微量、痕量分析。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某些元素的绝对灵敏度可达10-14g,电子光谱甚至可达10-18g; ②取样量少:化学分析法需用10-1~10-4g,而仪器分析试样常在10-2~10-8g;

宝石及其鉴赏复习提纲(完整版)

宝石及鉴赏复习提纲 1.什么是宝石?宝石(狭义概念)与玉石有何区别? 宝石的概念:宝石是可用作装饰的矿物或物质经人们加工(切割、成形、打磨、抛光)后的产品。 广义的宝石概念包含了宝石和玉石,指的是可以琢磨、雕刻成首饰或工艺品的矿物或岩石,包括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也包括部分有机材料。 玉石是许多细小的矿物晶体组合成的集合体(岩石),它也具备美丽漂亮、坚固耐久、产量稀少等特性。 2.试叙述矿物、岩石成为天然宝石的三个基本条件。 合适的温度、压力和充分的物质补给,以及足够的生长空间。 3.如何理解宝石的美观和稀有性? 美丽漂亮:颜色鲜艳,光彩夺目,晶莹润泽。美是宝玉石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具体要求宝玉石颜色艳丽、纯正、匀净、透明无暇、光泽夺目,或呈现猫眼、星光、变彩、变色等特殊的光学效应。如透明无瑕的钻石堪称宝石之王,而不透明的黑色钻石主要具工业用途。这是美与不美的重大差别。 产量稀少:“物以稀为贵”这一法则在宝石上得到了最大体现。越是稀罕的宝石越名贵。 例如,几世纪前欧洲首次发现紫晶,个头虽小,但色彩艳丽新颖,颇受人们喜爱,因其数量稀少,当时被视为珍贵之物,但当南美发现优质大型紫晶矿后,紫晶价格猛跌,从此不再享有珍贵之名 4.宝石是如何进行分类的? 非金属宝石(如金刚石) 宝石金属宝石(如赤铁矿) 天然宝石非晶质类(如欧泊) 玉石多晶质类(如翡翠) 晶质类(如芙蓉石) 隐晶质类(如玉髓) 有机宝石—(如珍珠、珊瑚、琥珀和煤玉等) 合成宝石 人工宝石人造宝石 仿制宝石 拼合石 5.简述宝石的定名原则。 1.地质名称:用矿物名称来命名,例如水晶、黄玉、橄榄石等 2.行业名称:宝石行业一直使用的名称,例如翡翠、碧玺、紫牙乌等 3.历史沿用:例如白玉、玛瑙等 4.产地名:用产地的名称,例如澳玉、独山玉、坦桑石等 5.外来语音译:托帕石、亚力山大石等

仪器分析-光谱法总结

原子发射光谱:原子的外层由高层能及向底层能级,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发射出去,这样就得到了发射光谱。原子发射一般是线状光谱。 原理:原子处于基态,通过电至激发,热至激发或者,光至激发等激发作用下,原子获得能量,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变成激发态,经过10-8s,外层电子就从高能级向较低能级或基态跃迁,多余能量的发射可得到一条光谱线。 光谱选择定律:①主量子数的变化△n为包括零的整数,②△±1,即跃迁只能在S项与P项间,P与S或者D间,D到P和F。 ③△0,即不同多重性状间的迁移是不可能的。 ③△0,±1。但在0时,0的跃迁是允许的。N21 影响谱线强度的主要因素:1激发电位2跃迁概率3 统计权重4激发温度(激发温度↑离子↑原子光谱↓离子光谱↑)5原子密度 原子发射光谱仪组成:激发光源,色散系统,检测系统, 激发光源:①火焰:2000到3000K,只能激发激发电位低的原子:如碱性金属和碱土金属。 ②直流电弧:4000到7000K,优点:分析的灵敏度高,背景小,适合定量分析和低含量的测定。缺点:不宜用于定量分析及低熔点元素的分析。 ③交流电弧:温度比直流高,离子线相对多,稳定性比直流高,操作安全,但灵敏度差

④火花:一万K,稳定性好,定量分析以及难测元素。每次放电时间间隔长,电极头温度低。 适合分析熔点低。缺点:灵敏度较差,背景大,不宜做痕量元素分析(金属,合金等组成均匀的试样)⑤辉光激发能力强,可以激发很难激发的元素,(非金属,卤素,一些气体)谱线强度大,背景小,检出限低,稳定性好,准确度高(设备复杂,进样不方便)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10000K 基体效应小,检出限低,限行范围宽⑦激光一万K,适合珍贵样品 分光系统:单色器:入射狭缝,准直装置,色散装置,聚焦透镜,出射狭缝。 棱镜:分光原理:光的折射,由于不同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所以分开。 光栅:光的折射与干涉的总效果,不同波长的光通过光栅作用各有不同的衍射角。 分辨率: 原子发射检测法:①目视法,②光电法, ③摄谱法:用感光板来记录光谱,感光板:载片(光学玻璃)和感光乳剂(精致卤化银精致明胶)。曝光量 E感光层接受的照度、 黑度:1为没有谱线的光强,i通过谱线的光强度i ,透过率T 定性分析:铁光谱比较法,标样光谱比较法,波长测定法。

曲式分析总结5

三部曲式 摘要:1、概述:意义特点;呈示部;中部;再现部;2、对比性三部式;3、插部性三部式 第一节概述 一、意义与特点 1、定义:以三个功能不同的乐部为基础,按照三部性原则构成的曲式。 2、来源: ⑴三部曲式和巴洛克时期古代组曲中的“双阙舞曲”现象有关; 巴罗克时期[1]的古代舞曲包含四首基本舞曲: 阿列曼德舞曲(Allemande)中速 库朗舞曲(Courante)快速 萨拉班德舞曲(Sarabande)慢速 吉格舞曲(Gigue)急速 四首舞曲缺一不可,速度各不相同。乐章内部速度不变,整体上呈现快的愈快,慢的越慢。常在第三首与第四首之间插入一些舞曲。 关于插入: a、不能重复基本舞曲; b、插入的基本上都是舞曲(偶尔是咏叹调); c、通常采用同名舞曲,以成双配对的方式插入,且一大一小,一难一易; d、当时演出习惯是:演奏完插入的双阙舞曲后,把第一手重复一次后,再进入吉格舞曲。 ⑵三部性原则和巴罗克时期歌剧咏叹调中“Da Capo”的演出方式有关; ⑶三段式的单位升级; 二、关于呈示部 1、呈示部的结构不能小于二段曲式,大则可无限,常常是二段式或三段式; 2、呈示部内部的不稳定性要作必要的“远距离” 保留; 3、在典型情况下,呈示部最后的终止需要完全而完满; 4、在一些含有交响性思维的三部曲式中,呈示部可能采用二段式、三段式的变体,或者使用奏鸣曲式、变奏曲式等更复杂的曲式。 三、关于中间部 1、对比性中部: ⑴具有呈示性,曲式结构较完整、主题相对稳定、结构比较方整,可以反复,所以独立性程度较高。

⑵在主题、速度、织体以及题材等方面,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 ⑶调性变化不是必须,常常调式变换来实现色彩对比。所以中部除了“Trio”的标识外,还常用“Maggiore(大调的)”、“Minore(小调的)”中部标识。 ⑷古老的三声中部写法通常采用收拢性结构。 2、插部(Episodie)Epi/Ep:特点在于,中部插入一个新的主题,而后进行展开性加工处理 [2]。 ⑴三部曲式中部的一种类型; ⑵指回旋曲式主要主题每两次出现之间按照一定关系插入的部分; ⑶在奏鸣曲式中,用以取代正常展开部的部分(Sonata form with Epi); ⑷在音乐的正常进行中突然闯入的那些在性格上对比、在材料上与前后音乐无关的临时性段落;(浪漫主义之后,强调音乐的戏剧性,常插入这种段落); ⑸指复调音乐中,每两组和应之间具有一定主调织体特点的连接性段落(Episodie 间插段或间插句)。 3、混合中部(Mix) 4、三声中部与插部的关系: 相同点:①使用的材料新,②与前后的对比强; 区别:①三声中部的调性和声稳定,②曲式结构完整,与前后部分界限分明,独立性较高③还可能有反复;而插部不具备。 四、关于再现部 1、再现的类型: ⑴完全再现:有时会出现“Scherzo Da Capo”、“Minuetto Da Capo” ⑵变化再现:主要有装饰变奏再现或其他改变织体、配器写法而不改变曲式结构框架和结构规模的再现; ⑶动力再现 ⑷综合再现 2、再现部的调性 ⑴一般与呈示部调性布局方式相同; ⑵如果呈示部开放终止,再现部一定在主调上完全终止; ⑶有时从别的调上再现呈示段,然后回主调并在主调上结束[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