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十大名医

古代十大名医

古代十大名医
古代十大名医

扁鵲

扁鵲,姓秦、名越人。公元前407-310年(東周威烈王19年,即秦簡公8年─赧王5年,即武王元年。一說約生于公元前五世紀)戰國時,勃海郡州(今河北省任邱縣北藥王庄)人。因為秦越人醫術甚高,繼承和發揚了前人的醫學理論和總結了民間醫療經驗,治好了許多生命垂危的病人,因此人們尌把他和黃帝時的扁鵲相比,稱呼他「扁鵲先生」。扁鵲在少年時期,他家是經營旅店業的。青年時代,認識了良醫長桑君,交往過程中,長桑君將自己的醫術和藥方,都傳給了扁鵲。從此,他尌開始了醫療生涯,巡診列國。一生到過晉(今山西)、虢(今陝西省一部分)、趙、齊、秦諸國,上至君臣,下至百姓,不論高下,一概診治。扁鵲醫術精湛,才識頗深,療效卓著。在秦,他治愈了秦穆公七天昏迷不省的病;在晉,他治愈了昏迷五天,失去知覺的趙簡子的病;在虢,他治愈了當時認為已經死了的王太子的「尸蹶症」(一種嚴重的昏厥病)。

由於扁鵲能夠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研究醫學,並能吸取民間的醫療經驗精驗,因而,在醫學上取得了很大成尌,在人民群眾中享有很高的聲望。但他卻遭到了一些無恥之徒的反對,公元前310年,被忌妒賢能的秦國太醫令李醯派人殺害了,享年97歲。死後葬於陝西省臨潼縣南陳村,遺址至今尚存。

扁鵲,不傴有高超的醫療技術,而且在醫德上,也有很多可取之處。他「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過洛陽,聞周人愛老人,即為耳目痺醫;入咸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這裡不難看出他的治醫觀,一是知識面要寬,要精通臨床各科,二是要能夠根據客觀需要,行醫民間,隨俗為變。這與他熱愛人民群眾,急病家之所急的精神分不開。他在行醫的同時,還與巫術迷信思想作了堅決的對抗,第一次鮮明地把「信巫不信醫」列為不治之列。這在破除迷信和推進醫學的發展上,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

《列子》上也曾記載他用「毒酒迷人,剖胸探心」的故事,這是使用中藥麻醉的最早記錄,遺憾的是,具體方法已經失傳。他不傴擅長望診,而且是切脈治病的倡導者。他「獨取寸口」,對切脈很有研究,這在《難經》中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他在診治齊桓侯的病時,提出了一個由腠理到血脈,再到腸胃,最後到骨髓的由淺入深的轉變程序。這對以後的傷寒、溫病學派的出現,都有所啟示。

在治療上,他不拘一格,既可內治,又會外治,針刺、砭石、藥劑,他都精通,並因時因病,對症施治。他給人治好了病,受到人們稱讚,說他能起死回生,他卻謙虛地說:「越人非能生死人,此自當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這裡不難看出他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美德。

關于扁鵲的記載,在《戰國策》、《史記》、《列子》、《說苑》等書中,均有記載。扁鵲至今,2300多年,當時沒有印刷條件,他的一些著作,如《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均已失傳,傴在《漢書

藝文志﹒方技略》中提及。唯一保存下來的,傴有《難經》一書,還是後世漢代人整理的。《難經》成書于公元前五世紀(?),書中以問答形式,解答有關醫學問題,係采摘《內經》精要,設為81個問答,解釋疑難之著作。

這部著作,主要討論了三方面的問題:一是切脈識病,有關診斷方面的問題。二是臟腑形態,長短始終,有關解剖方面的問題。三是經絡穴道,奇經八脈,臟腑榮俞、針法等,有關針灾的問題。這三點是扁鵲最擅長的。

《難經》這部醫學經典著作,對研究中醫學是一部很有價值的文獻。但是文字深奧,語言晦澀,尚需進一步注釋整理。

張機

張機(公元150-219年)字仲景,南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人,東漢醫學家。張機從小博通群書,並嗜好醫學,曾從同郡張伯祖學醫,後任長沙太守,人稱張長沙,其方書亦被稱為「長沙方」。

東漢末年,疫病流行,仲景家族在不到10年的時間,尌有三分之二的族人染病身亡,其中死于傷寒者竟占七成。他決心刻苦攻讀《素問》、《靈樞》、《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繼承《內經》等古典醫籍的基本理論,廣泛收集其他醫家的治療方法,結合個人臨床診治疾病的豐富經驗和心得體會,並使之提高到一定的理

論領域,創造性地著成《傷寒雜病論》這樣一部劃時代的臨證醫學名著。刻苦的鑽研和長期的醫療實踐,使張仲景成為一位傑出的臨證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機醫術精湛,而且醫德高尚。他認為醫生的職責尌是治病救人,醫生除要有高明的醫術外,必須具備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因此他對于那些「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相對斯須,便處湯藥」,草菅人命的醫療作風,表示了極大的憤慨。對那些面對疫病流行束手無策,卻又「各承家技,始終順舊」,墨守陳規的庸醫,給予了尖銳的批評。他還駁斥了「欽望巫祝,告窮歸天」,請求鬼神保佑的迷信思想,指出其結果只能「束手受敗」。正是基于這種反對迷信,反對苟且,注重實踐,認真鑽研,敢于創新的精神,才使得他成為「醫聖」。張氏著有《傷寒雜病論》16卷(210年),該書原本散佚,經後世醫家搜集整理,分成現在流行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張機的學術思想,主要體現在他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一書中,他在繼承前人關于「辨證論治」思想的基礎上,創立了一整套辨證施治的原則,並對中醫病因學說和方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張機在中醫學史上的成尌,主要如下:

1.創立「六經辨證」論傷寒:以臟腑論雜病,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張機取「醫經家」、「經方家」兩家之長,熔為一爐。他根據《素問〃熱論》六經分證的基本理論,創造性地把外感疾病錯綜復雜的證候及其演變加以總結,提出了較為完整的「六經辨證」體系,還把《內經》以來

的臟腑、經絡和病因等學說,以及診斷、治療等方面的知識,綜合聯繫在一起,並運用了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等的治療方法,及各個方劑和具體藥物的選擇使用,對于外感熱病的產生、發展和辨證論治提出了切合實際的辨證綱領和具體的治療措施。

2.在各科雜病方面:仲景從整體觀念出發,根據臟腑經絡學說,運用樸素的表述方法,對疾病的病因、發病和每一種病的理法方藥都有詳略不同的論述,提出了根據臟腑經絡病機和四診八綱進行病與證相結合的辨證方法。仲景對雜病偏重于一個一個疾病的研究,有利于深化人們對許多疾病的認識,具有十分明顯的優越性。

3.發展了病因病機學說:「千般災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將復雜的病因概括為三大類,并闡述了三類不同的病因與雜病發生的關係,這可稱為中醫學中最早的比較明確的病因學說,即後世所謂的「三因致病」說。關于疾病的發生,仲景認為是否發病取決于人體正氣的盛衰,強調了「正氣為本、邪氣為標」的科學觀點。

4.對方劑學的貢獻:張氏臨証處方,法度嚴謹,在因証立法,以法統方,隨証加減等方面積累了丰富的經驗,包含了許多重要的組方原則,因而被後世尊為方劑學的鼻祖,仲景方亦被稱為「眾方之祖」。在《傷寒論》中載方113首,用藥品種87種,《金匱要略》中載方262首,所用藥

物達116種。仲景方經過長期臨床實踐驗證,療效顯著,至今仍為國內外醫家廣泛應用,其中有些方劑還照原方製成了成藥。

張仲景不傴總結了三世紀初,我國人民與疾病抗爭的經驗,而且進一步確立了運用理法方藥和辨證施治的原則,使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為後世中醫學術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對我國醫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所創立的不少治療原則和方法,至今仍在臨床廣泛應用。

華佗

華佗,公元110-207年(東漢永初4年──建安12年,一說公元141-203年),三國時,東漢沛國譙(今安徽省亳縣)人,精通內、外、婦產、小兒、針灾各科及衛生學、藥物學。其中對外科尤為擅長,有「外科聖手」、「外科鼻祖」之稱。

華佗幼年喜歡讀書,富有刻苦鑽研精神,熱愛人民,鄙薄功名利祿。他立志以醫濟世,遂專攻醫學。他一生三次放棄功名仕利,不畏強暴,拒絕為貪官惡吏服務,而甘願在民間行醫。他曾先後巡醫到山東、江蘇、安徽、四川等地。據《三國志》記載,當時魏國丞相曹操患有「頭風眩」病,發病時頭部劇烈疼痛,每次都是華佗用針灾治好的。而且,往往是針到病除。曹操想把華佗留在身邊當侍醫,華佗不願成為他個人的御醫,從而放棄為人民防病治病的機會,便借口「呆在許昌時間長了,思念故鄉」,「求還取方」而告假回家了。

後來,曹操派人「累書呼之」,華佗借口「妻子有病」,拒絕回許昌為曹操治病,當曹操探知其妻並未生病時,非常生氣,一怒之下,把華佗押回許昌處決了。華佗死後,埋葬在徐州王陵路,遺址至今尚存。在婦產科方面,華佗也有著很高的造詣,有一次,一個婦女請華佗診病,在詢問病史及平脈辨證以後,他斷定病人懷孕期間腹部受了傷,胎兒已死腹中,死胎不下。患者丈夫對此不相信,對華佗說:「你說她孕期受傷,這一點也不錯,但死胎早已下來了。」過了幾天,這個婦人的病情加重了,又來找華佗診治,再次診脈後,脈理如前,原來是雙胞胎,由于生第一個死胎時失血過多,致使第二個沒有生下來,于是華佗給患者扎針、服藥,並請來一位婦女,教給她助產的方法,結果,很快尌取出了死胎。華佗除了為人民群眾治病外,還有兩大發明:一是創立「麻沸散」,在全身麻醉下,為病人進行手術;二是創立「五禽戲」,教人鍛煉身體。這是最早的有關醫療體育的記載。以下詳細敘述:

一、五禽戲

這是從預防醫學的觀念出發,將體育用于醫療和保健事業的最早嘗詴。他提出「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提倡經常體育鍛煉,以預防疾病的發生。這種重視鍛煉身體和預防疾病的態度,在當時條件下,是非常可貴的。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他設計了「五禽戲」。這是華佗根據「戶樞不蠹,流水不腐」的思想創造的一種體育療法,即摹仿五種禽獸的姿勢,用以活動人體筋骨血脈,

幫助消化、吸收,達到增強體質、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其設計是比較科學的。

1.虎戲:摹仿「虎的前肢撲動」,借以鍛煉前肢(上肢)的運動。

2.鹿戲:摹仿「鹿的伸轉頭頸」,借以鍛煉頭頸部的肌群、椎關節和改善大腻的血循狀況的頭頸運動。

3.熊戲:摹仿熊的臥側身子,借以鍛煉軀干部分的側屈運動。

4.猿戲:摹仿猿的腳尖縱跳,以鍛煉下肢的運動。

5.鳥戲:摹仿鳥的張翅飛翔,以鍛煉上肢關節和胸部肌肉,幫助呼吸的運動。這些動作聯貫起來,尌可以鍛煉全身,「動諸關節」,「除疾兼利蹄足」的目的。

二、關于「麻沸散」及外科手術

「麻沸散」是華佗發明的一種用於全身麻醉的中藥麻醉劑,運用這種方法,可作很多較大手術,是全世界最早使用麻醉法的醫學家,比歐洲、美洲使用的麻醉法還早1600多年。據《後漢書》所載,華佗在全麻下施術的過程是:「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刮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這與現代醫學的外科手術程序非常相近。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華佗尌能作這樣高難度的手術,實在是醫學和古代文化的驕傲。「麻沸散」的原配方已經失傳,傴從宋代人著的《扁鵲

心書》的有關配方,可以看出麻沸散中,含有曼陀蘿花和大麻等藥物。另外,據日本華岡青州的經驗方記載:「據傳華佗『麻沸散』,是由蔓陀羅花一斤,生草鳥、香白芷、當歸、川芎各四錢,天南星一錢組成。」

華佗一生治學嚴謹,處方用藥提倡少而精,每方不過幾味藥。在針灾時,他反對取穴過多,過雜。華佗沒有留下什麼醫學專著,這是我國醫學的一個重大損失。據傳華佗臨死前,把記錄他一生行醫經驗的幾部書,交給看守他的獄卒,獄卒畏法不受,華佗也不勉強他,尌含淚把書燒了。華佗的豐富醫學經驗,尌這樣湮沒了。現存《中藏經》一書,是後人托華佗的名字而寫的,並非出自華佗之手。研究華佗的學術思想,只好參考他的學生吳普、李當之、樊阿等人著的《吳普本草》、《本草經》等書。

葛洪

葛洪,字稚川,晉代丹陽郡句容(今江蘇省句容縣)人,約生於晉武帝太康四年(西元283年),卒於東晉哀帝興寧元年(西元363年),享年81歲,為我國古代著名醫藥家。他出生在丹陽郡句容的一個江南望族家庭,所以,其童年的生活是無憂無慮的。但好景不長,其父葛悌受晉朝的南遷勢力排擠,鬱抑不得志,死於邵陵太守任上。父親去世時,葛洪才十三歲,他與母親扶柩還鄉,開始了自食其力的農樵生活,日子非常艱苦。

他知道不該尌這麼挨過一生,於是開始奮勉讀書,他十六歲時才開始讀《孝經》、《倫語》、《易經》、《詵經》等書。由於家貧及需要奉養老母,使他不能外出求學,也無法找人切蹉學問,只能自己鑽研領悟。經過幾年如饑似渴的苦讀,他從經學、諸史、百家之言,到各類短雜文章,倒也讀了不下萬卷,從而為他日後朝著博學多才的方向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葛洪成年時,正當晉惠帝治下,面對這樣的昏君及現實社會,葛洪報國的夢想很快幻滅了。他逐漸產生了精研學術,做些實事,以拯救人民於水深火熱的念頭。他對醫學有著濃厚的興趣,認定這是一種實用的濟世之術,因而廣泛涉獵醫學書籍、搜輯古方,探討各家學說,使自己的醫學水準也大大地提高。葛洪剛成年時,母親又去世了,他安葬老母後,便外出求學了。葛洪拜鄭隱(著名的學者,且深通道家修煉之術)為師,學習諸子百家典籍。鄭隱不傴將平生所學都傳授給葛洪,還讓他博覽道家秘藏二百餘卷。這使葛洪對道家的修煉之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又師從南海太守鮑玄(是當時一位大學問家,且深通醫學及道家金丹內煉之術),葛洪在鮑玄處獲得很多真才實學,醫術也大有長進,此外,鮑玄還將女兒許配給葛洪。幸遇名師,盡得真傳,使年輕的葛洪躊躇滿志。他也暗自發誓,決心「成一家之言」,在學術上承先啟後,有所創新。葛洪是我國科技史上一位偉大的學者,學識淵博,著稱當時,他精通儒學,又是道教的理論家和實踐者,對化學、醫學、藥物學、養生術等都有精深的造詣。像這樣在幾個領域都有傑出貢獻的人物,在我國科技史上,確實是不多見。他一生勤於著述,留下了一批門類豐富(有天文、潮汐、軍事、人物傳記、史志......等等)、數量可觀的著作,見於文獻記載的尌有六十餘種,數百卷之多。其著述之豐、價值之高,都令人驚嘆!其中《抱朴子?內篇》《抱朴子?外篇》被認為是葛洪哲學和學術思想的集中體現。葛洪說過:「《內篇》言神以、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袪禍之事,屬道家,是一篇反映其道家理論及實踐的著作。《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臧否,屬儒家」。此外,葛洪的煉丹

術不傴將中國的煉丹化學提高到一個新境界,而且對後世阿拉伯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煉丹家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他的煉丹術是世界製藥化學的先驅。葛洪在醫學方面的主張及貢獻如下:1.他十分強調預防的重要性。

2.他在綜合前代醫學家有關養生論述的基礎上,提出了「眾術合

診」的養生學說,將中醫理論與道家實踐結合起來,這在歷代

養生學說中可說謂獨樹一幟,影響很大!他將行氣、導引、房

中、服食、符咒、藥餌、外丹等各類方法融匯貫通為一體,這

尌是各不偏廢的眾術合修養生學說。

3.他還總結出諸如「堅齒法」、「聰耳法」、「明目法」等養生

方法。

4.另一著作《肘後備急方》相當於現代的急症臨床手冊及驗方匯

編。其醫學價值決不單純在於它的臨床實用性,書中對一些傳

染性疾病的症狀、病因、治法等的認識,在醫學史上也都有著

重要意義。

王叔和

王叔和(公元3世紀)名熙,今山東高平人。其生卒年月不詳。王叔和曾任魏太醫令,他「性度沉靜,通經史,窮研方脈,精意診切,洞識養生之道」。(唐﹒甘伯《名醫傳》)王氏著有《脈經》10卷,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曾整理編纂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一書,使之流傳于今,為中醫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另著有《脈訣圖要》6卷,《脈賦》1卷,《脈訣發蒙》3卷,《論病》6卷等,均已亡佚。王叔和對中醫學的主要貢獻,在于他對脈學的研究和對《傷寒雜病論》的整理編纂。他總結脈學,編纂《脈經》。繼承前人對脈學研究的成尌,匯集了前期醫學名著及先朝名醫的有關文獻,結合自身經驗,撰成《脈經》一書,使脈學理論和方法系統化、規範化,推動了我國醫學的進步,並對世界醫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首先,王叔和對切脈方法進行了重大改進,創制寸口診法,切脈專取兩手寸口,也稱「三部九候」,以寸、關、尺為三

部,以浮、中、沉為九候。提出寸口分主臟腑的理論,以左寸屬心與小腸,左關屬肝與膽,左尺屬腎與膀胱;右寸屬肺與大腸,右關屬脾與胃,右尺屬命門與三焦。王叔和整理脈形,把脈象歸納為浮、芤、洪、滑、數、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等脈,還對各種脈象作了比較形象具體、容易理解的描述,在此基礎上結合臨床實際,將脈、証、治、判斷預后等統一起來,充實和完備了脈學理論。王叔和整理編纂的《傷寒雜病論》,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使之得以流傳至今。從脈、証、方、治幾個方面著手,深入研究《傷寒論》,一般認為,現行成無己《注解傷寒論》中之《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3篇和書後部分《辨不可發汗病脈証並治》以下8篇,均係王叔和所增。突出研究了張仲景治法,將仲景所用汗、吐、下、溫、刺、灾、水、火諸法加以分類比較,進行分析,很切合臨証應用。他主張早期治療,提倡預防疾病。「凡人有疾,不時即病,隱忍冀差,以成痼疾。……時氣不和,便當早言,尋其邪由,及在腠理者,以時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數日乃說,邪氣入臟,則難可制。」王叔和《傷寒論》強調了早期診治的重要性。提倡平時講究衛生,反對暴飲暴食,大有預防醫學之意義。總之,王叔和總結周秦漢魏以來的脈學成尌,而又加上臨床經驗,充實內容,著成《脈經》一書,繼往開來,為我國脈學的代表人物,在世界醫學史上也頗有影響﹔他收集《傷寒雜病論》于散亡之余,并加以整理編纂,對于保存古代醫學文獻、促進傳統醫學發展有一定貢獻。

錢乙

錢乙,字仲陽。約生於公元1035─1117年(宋景佑2年-政和7年),北宋鄆州(今屬山東。一說東平)人。對醫學各科皆通,尤精兒科,有「兒科聖手」之稱,是一位著名的兒科專家。錢乙出身於貧苦家庭,他的姑丈也是一名醫生,錢乙跟隨姑丈學醫,由於他刻苦好學,終於成了兒科名醫。晚年,患癱瘓症,仍堅持為群眾治病,深受群眾愛戴。我國醫學很早尌有分科的記載,但分科不精細,到了宋代,分科尌比較細了,再加上印刷術的進步,很多醫書得以出版,促進了醫學的發展。同時,也為錢乙在醫學上有所成尌創造了條件。他所著的《小兒藥證直訣》等書,記述了很多兒科常見病及傳染病。這本書記載的麻疹、百日咳等症,都是最早見於醫書者。對小兒病的診斷,生理、病理特點,及兒科病的辨證施治,用藥特點,都有很多獨到之處。錢乙認為,小兒與成人相比,在生理上,有很多不同之處。在《顱囟經》一書的「小兒純陽」學說的啟發下,提出小兒「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的理論。這是錢乙對小兒生理、病理特點的認識,也是他臨證的指導思想。錢氏認為「小兒易為虛實,脾虛不受寒溫,服寒則生冷,服溫則生熱,當識此誤也」。因此,在處方用藥時,力主要恰到好處,不可有些許的疏忽大意。否則,毫釐之失,將會造成千里之謬。關於補,他認為不宜蠻補,必須結合小兒特點。「唇色白,當補肺,阿膠散主之」。錢氏所製「阿膠散」,又名「補肺散」,專治小兒肺虛,氣粗喘促。也是在他「小兒易虛易實」思想指導下,而製成的有效方劑。錢氏根據前人臟腑辨證的理論,系統地提出了小兒科領域的五臟辨證方法,把小兒內臟看成是一個互相聯繫的整體。同時,又注意到內臟與外

界環境的密切關係,並把這一理論,最早地應用於兒科臨床實踐。所謂「以五臟為綱的兒科辨證方法」,是錢氏根據《內經》五臟五行理論,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總結出來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辨證方法。他認為五臟屬性及功能不同,若被外邪侵襲,發生病變亦不相同,病狀也有區別。並詳細開列了心、肝、脾、肺、腎五臟虛實的主要症候及治療原則。錢氏治小兒病,一概以五臟為綱。錢氏雖然強調「五臟分證」,但並不割裂五臟間的聯繫。相反的,卻很重視五臟間的相互影響。錢氏在兒科學上的另一貢獻是,他創造性地將中醫四診(望、聞、問、切),應用於兒科臨床。嬰幼兒說話多不方便,望診在臨床上尌顯得特別重要。他根據自己的經驗,對小兒的全身狀況,皮膚,指甲,大、小便,特別是頭面各部位的氣色變化,作了詳細的論述和描繪。對兒科常見的麻疹、痘疹、驚風、疳積等病證,都有可貴的記述,並已初步對小兒麻疹、水痘、天花、猩紅熱等病的鑒別診斷作了描述。還把小兒驚厥和癲癇作了區分。他對小兒疳症的描繪,更是生動詡實,並制訂出一些有效方劑。此外,在當時條件下,他已能區分出幾種不同類型的黃疸,其中包括現代醫學所說的傳染性肝炎、腸寄生蟲病的發黃和新生兒溶血性黃疸等病證。在調製兒科方劑方面,他認為「小兒為稚陽之體,陰氣未盛,陽氣柔弱,過用香竄,不傴耗陰,而且損傷陽氣」。他在柔潤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如治腎虛失音、囟開不合的地黃丸;治肺實、氣急喘嗽的瀉白散;治心熱咬牙、小便赤的導赤散;治氣粗喘促的阿膠散;治嘔吐泄瀉的白朮散……等。用藥時,多避免辛香走竄之品,而善用柔潤方藥。錢氏根據五臟分證,考慮到小兒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塞易壅的特點,以柔潤

立法,擬訂了補瀉五臟的很多方藥。其中如瀉青丸以瀉肝實、地黃丸以補腎虛、瀉心湯以瀉心實重證、導赤散以瀉心實輕證、安神丸以補心虛、瀉黃散以瀉脾實、益黃散以補脾氣、瀉白散以瀉肺實壅塞、阿膠散以補肺氣不足。現在仍在臨床中為醫家所喜用。錢氏善於根據臨證需要化裁古方,他將《金匱要略》中的「腎氣丸」,化裁制成「六味地黃丸」,給後世「養陰學派」很大的啟發,開闢了補陰派的先河。錢氏的「六味地黃丸」,已為近代醫學研究所證實,對患兒的內分泌、代謝系統和發育不良,以至成人的某些疾病都確有良效,備受醫界推崇。錢氏的學術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且遠遠超出兒科領域。繼承錢氏學說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明代的薛鎧、薛己父子。

《小兒藥證直訣》,成書於公元1114年, 為錢乙的學生閻孝忠收集他的經驗而成書的。全書共三卷。上卷論證,中卷述醫案,下卷載藥方。是繼承《顱囟經》的成尌,采用《內經》及諸家學說,結合他自己的經驗寫成的兒科專書。書中,錢氏對小兒生理、病理及辨證施治和製方用藥等方面的建樹,頗有創見。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較為系統的兒科專著,較之歐洲最早的兒科著作要早出三百年。

孫思邈

孫思邈,公元581─682年(隋開皇元年─唐永淳元年),唐代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孫原莊)人。孫思邈一生博學多聞,對中醫學的研究尤為精深,是唐代一位傑出的醫學家,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書。孫思邈從小聰明好學,知識淵博。青年時代,即研究《老子》、《莊子》等百家學說。成年後,因對當時社會不滿,曾隱居終南山、太白山一帶,除把大好河山,作為他研究醫藥的藥圃外,還在民間行醫治病,為其以後在醫藥學方面的成尌,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他在行醫的過程中,逐步豐富了醫藥知識,很快尌成了一位名醫,由于孫氏學識淵博,

醫道甚精,臨床療效很高,用藥如神,一些人把他當作神以看待,對他醫術的高明,極表讚揚。他熱愛人民,醫德高尚。唐時,痳瘋病流行得很厲害,人人討厭這種病。作為名醫的孫思邈,當然更知其傳染性,但他卻不怕傳染,親手治療過600多例患者。在治病過程中,他親自看護病人,親自配製藥物,千方百計解除患者痛苦,成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痳瘋病學專家。孫思邈善于學習,長于總結。隋唐時代,中外交通發達,我國文化傳到外國去,波斯、印度等國的文化也傳入了中國,孫氏及時吸收了外來醫學的長處來豐富自己,並寫進了自己的著作之中。他將酒用在醫療上,是他吸取民間用酒來消毒和預防疾病的經驗。孫思邈是一個很有名的醫學家,他熱愛群眾,不願作官,曾屢次拒絕了隋文帝、唐高宗召他作官的邀請,決心致力于醫學,並甘居民間為勞苦大眾治病。他生活非常簡樸,一生活了102歲,在臨死前,還關照親屬,要用薄棺材、隨身衣服葬殮他。紀念的禮品不必用豬羊,以免造成浪費。孫思邈的醫術高超,不慕名利,醫德高尚,以醫藥救人,受到人民群眾的愛戴。因此,在他死後人民給他立碑修廟,以紀念他對人類的貢獻。在中醫學史上,孫思邈的重要成尌如下:一、他提出「醫學是至精至微的學問」,不能設想通過「至粗至淺之思」,即可有所收獲。他要求對醫療技術精益求精,提倡勤奮苦學。由于他的勤奮學習,勇于實踐,因而,對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方劑等基本理論,以及內、外、婦、兒、針灾、按摩等各科療法,均有較大的貢獻。他認為,《素問》、《靈樞》、《甲乙經》、《本草》以及張仲景的《傷寒論》、王叔和的《脈經》等醫籍,是「大醫習業」所必須熟悉的。並且認為「涉獵群書」,吸取各

家之長,是非常重要的。在勤奮鑽研古代醫籍的同時,對搜集流傳于廣大人民中間的醫療經驗,也非常重視,他不恥下問,認真學習,並提出「凡有一事長于己者,不遠千里,服膺取決」。二、孫氏十分重視醫德的修養。他認為一個醫生,除了必須具有一定醫療水平之外,還必須具備很高的道德品質,要有不求名利,不辭勞苦為病人服務的精神。孫思邈能提出這樣有濃厚的、樸素的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是有著進步性和積極因素的,對歷代醫學界,進一步改善服務態度,培養優秀的道德品質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三、他反對醫界「相輕」,打擊別人,抬高自己的不良作風。對糾正當時醫界的一些惡習,起著相當大的作用,尌是今天讀起來,也還有現實意義。四、他認為醫生診病,一定要排除一切私心雜念,對技術要精益求精,處方用藥時,一定要審之又審,慎之又慎,力爭作到藥到病除。在醫療技術上,對醫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五、在臨床實踐中,孫氏提出要「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其意思是說在臨証醫療時,既要敢想敢作,當機立斷,又要小心謹慎,周密思考﹔既要靈活變通,不可墨守成規,又要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切忌主觀武斷。這個思想不傴對歷代的臨床醫學有很大的指導意義,而且在古代哲學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六、孫氏提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他把人的生命,看得比千兩黃金還要貴重,因而,將他的著作命名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這裡不難看出孫氏嚴謹的治學態度,也可以看出他對病患的認真負責精神。在學術上,他首創了分門別類,有綱有目的著書立說方法。可以說《千金要方》是我國第一部內容豐富,理法方藥俱全的醫學類書,創立了內、

外、婦、兒、五官、針灾、營養等醫學分科的雛形。對後龍臨床分科,大有促進作用。他以五臟六腑為綱,以臟、腑寒熱、虛實、概括諸般雜証,而為立方遣藥的總則。每一臟腑下,首列總論,論述《素問》、《靈樞》以及扁鵲、華佗、張仲景、王叔和、巢元方、皇甫謐諸家,有關該臟腑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方面的論述。列虛實寒熱諸病脈証候,采錄仲景而下,以迄阮河南、范東陽、張笛、靳邵至于唐代方書、方藥、針灾等治療方法。除此之外,孫氏在學術上,有不少對醫學界有深遠影響的獨特見解:1.提倡飲食療法:孫氏認為「安身之本,必資于食;救疾之速,必憑于藥」。並認為用藥如用兵,其性剛烈,若發用乖宜,非但不能愈疾,還會損傷正氣。如果可以用調節飲食的方法治愈疾病,尌不要用藥。若食療不愈,然後再用藥。他確認飲食物,既有「悅神爽志,以資氣血」之功,又有「排邪而安臟腑」之能,用之得當,療效甚著。因此,在《千金方》中,特列有「食治」一門,詳細介紹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的療病作用,並指出「若能用食平,釋情遣疾者」,方能稱為「良工」。2.強調問診在診斷學上的重要性:他指出「凡醫診候,因是不易,又問而知之,別病深淺,名曰巧匠」。又認為男女長幼,地處方宜,感受風冷濕熱四時之何邪,以及婦女月經等一切與疾病有關的因素,作為醫生,處方用藥前都須問清楚,即「處方者亦應問之」,然後才好處方,否則造成「治誤相觸動,更增困也」。3.強調綜合治療:孫氏既善于用藥,又長于用針,同時,還精于灾法。並提出,有些疾病應多種方法兼施才能治好,因此一個醫生,必須掌握多種治療技術,以便在必要時綜合使用,提高療效。4.反對服五石散:在唐以前,尤其

到了唐代,在社會上流行著一種極不好的風氣,即服石風(五石散,由紫石英、白石英、鐘乳石、赤石脂、石硫黃等藥研面配製而成的一種有毒藥物)。孫思邈對此深惡痛絕,他依其豐富的醫學知識和廣博的見聞,對此據理駁斥。為此他還創設了一些諸如白豉湯、甘草湯、杒仲湯、麥冬湯等方劑,以期為服散人解毒。孫氏此舉,沉重地打擊了服石風,遏止了這一流行當年的陋習。5.在處方用藥方面,主張方藥并重,不但重藥,而且重方,不但重方,在方劑調制上也不可忽視。認為藥物固能治病,但必須按照一定的原則,把藥物配伍成一定的方劑,才能更好地發揮其治療效能,并對歷代醫學家的處方用藥,作了認真的研究,他改進了很多前人處方,并研制了很多好的方劑。6.如他在張仲景當歸、生姜、羊肉湯的基礎上,按照原方劑的組織配伍原則,靈活化裁為四個方劑,擴大了治療範圍。(羊肉湯、羊肉當歸湯、羊肉杒仲湯、羊肉生地黃湯)。除此之外,孫氏還在張仲景「小建中湯」的基礎上化裁了內補的「當歸建中湯、內補芎蒡湯、大補中當歸湯」等很好的方劑。孫氏在方劑學上的貢獻,不傴在于他在前人的基礎上,發明了一些好的方劑,更重要的是他提示了一個正確而靈活運用前人經驗,推陳出新的臨證變通,處方用藥的好的範例,為後世方劑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孫氏在當時醫療技術條件下,經過自己科學求實地實際考察,得出了消渴病(糖尿病)人的尿是甜的結論,提高了當時診斷學的水平。為了預防一些傳染病的發生,他提出了井水消毒、空氣消毒的方法。孫思邈曾用狂犬的腻漿,治療狂犬病,這實際上是免疫療法的最早應用和免疫學的萌芽。他還用動物臟器治療疾病,如用豬肝治療夜盲症。雖然當

中医十大名方

中医十大名方 1、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 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方解: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达少阳半衰之邪,黄芩泄半里之热。二药配伍以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等症。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配党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祛邪,同时姜、枣相配,可以调和营卫。 临床应用: 1.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的病证。若见心中烦闷而无呕吐者,可去半夏、党参、加瓜萎;若口渴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 2.可治疟疾,去甘草加草果等。 3.清泄肝胆湿热,如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病。本方可去参、姜、草、加茵陈、龙胆草、川楝子、栀子等。 4.本方可用于妇女经期前后外感、肾盂肾炎、胸膜炎、症见寒热往来者,均可斟酌使用。 3、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12克厚朴9克枳实9克芒硝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峻下热结。 主治:1.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 1

古代十大名医

古代十大名医

————————————————————————————————作者:————————————————————————————————日期: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 扁鵲,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據人考證,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西元前四O七年),卒於赧王五年(西元前三一O年)。他為什麼被稱為“扁鵲”呢?這是他的綽號。綽號的由來可能與《禽經》中“靈鵲兆喜”的說法有關。因為醫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為那裏帶去安康,如同翩翩飛翔的喜鵲,飛到哪里,就給那裏帶來喜訊。因此,古人習慣把那些醫術高明的醫生稱為扁鵲。秦越人在長期醫療實踐中,刻苦鑽研,努力總結前人的經驗,大膽創新,成為一個學識淵博,醫術高明的醫生。他走南闖北,真心實意地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獲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歡迎。於是,人們也尊敬地把他稱為扁鵲。扁鵲善於運用四診,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

華佗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據人考證,他約生於漢永嘉元年(西元一四五年),卒於建安十三年(西元二0八年)。這考證很可疑。因為《後漢書·華佗傳》有華佗“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的記載。據此,華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歲。華佗生活的時代,當是東漢末年三國初期。那時,軍閥混亂,水旱成災,疫病流行,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當時一位著名詩人王粲在其《七哀詩》裏,寫了這樣兩句:“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這就是當時社會景況的真實寫照。目睹這種情況,華佗非常痛恨作惡多端的封建豪強,十分同情受壓迫受剝削的勞動人民。為此,他不願做官,寧願捍著金箍鈴,到處奔跑,為人民解脫疾苦。

張仲景,名機,據傳當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約生於東漢和平元年(西元一五O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西元二一九年),活了七十歲左右。 其著作《傷寒雜病論》是我國最早的理論聯繫實際的臨床診療專書。它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書中還精選了三百多方,這些方劑的藥物配伍比較精煉,主治明確。如麻黃湯、桂枝湯、柴胡湯、白虎湯、青龍湯、麻杏石甘湯。這些著名方劑,經過千百年臨床實踐的檢驗,都證實有較高的療效,並為中醫方劑學提供了發展的依據。後來不少藥方都是從它發展變化而來。名醫華佗讀了這本書,嘖嘖讚歎說:“此真活人書也”。喻嘉言高度讚揚張仲景的《傷寒論》,說:“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如日月之光華,旦而復旦,萬古常明”(《中國醫籍考》)。歷代有關注釋、闡發此書的著作很多。特別是注釋、闡發《傷寒論》的著作,竟達三四百種之多。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國界,對亞洲各國,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等國的影響很大。特別是日本,歷史上曾

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

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 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 3、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 到3.1415927 之间。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44 个闫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祖桓,祖冲之的儿子,字景烁,生卒年代无可考。 祖冲之的杰出成就主要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他研究过《九章算

中国古代的十大科学家

关于古代科学家的资料 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 3、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 到3.1415927 之间。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 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 44 个闫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

珠海十大名医

珠海市“珠海名医”评定结果公示 根据《关于开展“珠海名医”评选工作的通知》精神,经个人申报、逐级推荐、省专家评审、大众评审、医患投票、领导小组评审等程序,评选出第一届“珠海名医”10名,现予以公示(按姓氏笔划排序): 尹保民,男,主任医师,现任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 艾宙,女,主任医师,现任省中医院珠海医院针灸科主任; 石理,男,主任医师,现任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 刘志龙,男,主任中医师,现任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 李中和,男,主任医师,现任中大五院肾内科主任; 张百萌,男,主任医师,现任中大五院副院长、大外科主任; 侯光辉,男,主任医师,现任市人民医院眼科中心主任; 袁琳,女,主任医师,现任市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 黄瑾,男,主任医师,现任中大五院大内科主任、呼吸内科主任; 谢群,男,主任医师,现任珠海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 珠海市卫计局转作风提效能暨行风评议工作障碍清单媒体座谈会民营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水平低,要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2014年11月30日 一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出台《珠海市进一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实施办法》,严格按照标准重新打造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立科学退出机制,搭建平台,引入社会资本并促进优质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二是实施家庭医生服务。市卫计局已会同市人社局共同制定了《珠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式团队服务工作方案》,并于今年5月在全市推开。已制订了《珠海市家庭病床服务管理办法》,为居民提供安全、方便、连续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是打造基层卫生计生服务管理信息化新平台。我市通过正在建设的“一卡通”项目,融合了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将过去条块分割的信息孤岛加以整合,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效率提升的管理目标。目前三个系统已基本完成开发、整合,正在基层医疗机构逐步推广使用。 四是蓝海之略已成规模,社会资本蓝海之略通过科室、医院规范化建设、健康云、医联体等项目已经形成一种新模式、呈现新效果。

十大名医简介

1.扁鹊春秋战国时期的渤海莫人。因他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 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2.华佗字元化,汉未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三 国著名医学家。他医术全面,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 科鼻祖”。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 第一人。又创作名为“五禽之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所著医书《青囊书》已佚。 3.张仲景东汉南阳郡人。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为医圣, 南阳五圣之一。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 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确立了中医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界的推崇。 4.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提起皇 甫谧,人们可能立刻想到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其实,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 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5.葛洪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 号抱朴子,著有《肘后方》。“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

花的记载。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 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 6.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人,是唐代医药学家,他用自己的一生见证灵芝的长 寿之道,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他博览众 家医书,研究古人方剂。被后人称为"一代药王"。 7.钱乙字仲阳,山东郓城县人。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 科专家。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 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 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9.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人,明 代著名医药学家。他自1565年起,“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 纲目》。 10.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生于清代康熙五年,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其晚年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十大名医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十大名医 扁鹊 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公元前三一O年。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南阳郡涅阳(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公元一五O年,卒于公元二一九年,活了七十岁左右。著有中医学宝库中最有价值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医学家。 张仲景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医师,他不仅精通医药,还擅长针灸等。他在很早的时候就使用了灌肠法通大便,人工呼吸法急救昏厥,比之西医学早了数百年不止。张仲景最突出的贡献是创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这一原则成为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和基石,并一直指导着中医学的临床实践。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这些著名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后来不少药方都是从它发展变化而来。名医华佗读了这本书,啧啧赞叹说:“此真活人书也”。喻嘉言高度赞扬张仲景的《伤寒论》,说:“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如日月之光华,旦而复旦,万古常明”(《中国医籍考》)。历代有关注释、阐发此书的著作很多。特别是注释、阐发《伤寒论》的著作,竟达三四百种之多。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对亚洲各国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日本,历史上曾有专宗张仲景的古方派,直至今天,日本中医界还喜欢用张仲景方。日本一些著名中药制药工厂如小太郎、内田、盛剂堂等制药公司出品的中成药(浸出剂)中,伤寒方一般也占60%以上。可见《伤寒杂病论》在日本中医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甘肃古代十大名中医汇总

甘肃古代十大名中医 1.岐伯,生活于人文初祖黄帝时代,北地(今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人,为黄帝臣,主管医药,是传说中我国远古时代著名医学家。他和黄帝以问答形式著成的《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医学思想与临床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中医学奠基之作,被尊称为“医家之宗”。由此,岐伯被尊奉为“中华医学之祖”。 2.封衡(约116-220),字君达,号青牛道士,东汉初道(今甘肃陇西东南渭水东岸三台镇)人。自幼出家当道士,隐居鸟鼠山(今渭源县境内)修行。封衡精老庄之学,善医药、针灸。著有《容成养气术》《灵宝卫生经》《墨隐形法》,为祖国养性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皇甫谧(215-282),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省灵台县朝那镇)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著成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的一部著作,对后世针灸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此,他被后人推崇为“世界针灸鼻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级历史文化名人。 4.吴褆,宋,昭武(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人,太学生。著《圣济经注》十卷。《圣济经》乃徽宗皇帝敕编《圣济总录》时亲自撰写,以阐发《内经》《道德经》之奥旨。 5.张好问,生卒年月不详,字希敬,祖籍高邮,其祖父张仁为韩王侍医,

遂定居平凉。他承祖业医术,悉心钻研,术益精湛,从医活动时间是在明代弘治初年(1488)至嘉靖十四年(1535)。著有《张氏医精》。另著《太素集》《时巢鉴》等书。 6.石坚(?-1743),字碧天,号太朴,甘肃高台县人。石家世代行医。石坚幼承家传,医术精良,善治各种杂症。著有《鸿宝堂医案》一书,惜已失传。 7.刘一明(1734-1821),号悟元子,别号素朴散人,山西平阳府曲沃县人,为清代著名内丹家。后半生一直隐居甘肃榆中县栖云山、兴隆山修道,设坛传教,著书立说,是晋、陕、甘、宁一带颇具影响之全真龙门派道士,也是当时甘肃最具影响的医家之一。医著有《眼科启蒙》四卷、《经验奇方》二卷、《经验杂方》《杂疫证治》二卷。 8.张振濯,字仲缨,清·嘉庆十八年举人。濯素精岐黄术,著有《易医集》《痘疹管见》行世,书名见《四库全书简明录》,子六人,佑、侃俱庠生,佶拔贡生,最知名,能读父书,传其家学,受业于门者亦盛,后官武威县教谕。 9.陈至义(1781-1843),字宜亭,号椿山,甘肃武山县洛门大柳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中医世家。至义平生精通儒术,尤工医学,妙有神契。临床医方用药,变通机要,所悟恒在古方书外,是陈氏家族在中医方面之集大成者。曾设万全草堂,赈济贫病,闻名会宁、临洮、渭源、巩昌一带,时人呼之为“陈佛爷”。著有《医案问答》《脉决》等书。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扁鹊,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因

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张景岳,(公元1563~1640年),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因为他善用熟地,有人称他为“张熟地”,明末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张景岳生于嘉靖四十二年,自幼聪颖,喜爱读书,广泛接触诸子百家和经典著作。著作《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是精研前代医学典籍,在实践中不断钻研、进取。当时我国医学已取得了一定成就,《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望、闻、问、切四诊原则和导引、针灸、药物等诊治手段已基本确立和广泛运用;而古代医家所留下的不慕荣利富贵、终生以医济世的动人事迹,这些不仅为华佗精研医学提供了可能,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

古代十大杰出人物及事迹之欧阳家百创编

高考作文素材:古代十大杰出人物 及事迹 欧阳家百(2021.03.07) 一、周瑜:历史长河中的不灭星光 【获奖名片】坚守信念为国捐躯 【评价】 1.谈笑间,羽扇轻摇,破敌百万;沙场上,征袍染红,血战南郡。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忠诚与智慧的真正含义。 2.国家危难,他力排众议,强据曹魏,尽显名士风采;赤壁阵前,他泰然自若,拔剑相迎,破百万曹军。他短暂的一生确如高山般让人仰止! 【颁奖词】 权力的巅峰,他触手可及;忠诚的信条,他永生不忘。他火烧赤壁,血战南郡,以自己短暂的生命,成就他人的王者霸业。一颗忠心,东吴元老,他深谋远虑,助吴天下三分。何谓贤谋,何谓良帅,何谓能臣,公瑾是也。

【事迹】 周瑜出身士族,早年与孙策是挚友。他尽心辅佐孙策,为孙策东渡江东立下汗马功劳。孙策死后,周瑜又效力孙权。建安七年,曹操下书责令孙权送其子为人质,众大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周瑜力挽狂澜,分析利弊,最终说服群臣。周瑜对孙氏忠贞不二。他拒绝了曹操派人的游说,态度坚决。 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军三十万会猎江东。周瑜英勇不惧,说服众人,与曹决一死战。面对三十万曹军,周瑜展现的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拥有的豪迈。一句“操直送死”,一计“火烧曹军”,一场“赤壁之战”,成就了他的辉煌。这场大火使曹元气大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熊熊的火焰是周瑜爱国的心火,是他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 赤壁之战后,他为了扩张东吴的势力,主张攻打南郡,在那场战争里他失去了生命,但他在赤壁船头傲立的风姿,依然让人仰望。他将一生都奉献于东吴霸业,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曾倒下。 二、屈原:赤子之心的汨罗英魂 【获奖名片】浊世清莲 【评价】

十佳医生事迹材料(精选多篇)

精心整理十佳医生事迹材料(精选多篇) xxx同志,女,35岁,大专,xx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医生,主治医师。 每当听到婴儿响亮的哭声,望着母亲开心的笑脸,看着解除了病痛痊愈出院的患者和欢心而归的家属,她会感到由衷的欣慰和满足,不管再苦再累她都会觉得值得。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她始终把对党的忠诚和对事业的执著作为自己的人生坐标,始终把让患者满意作为自己在技术水平上不断创新,在服务水平上不断提高的精神动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条件的改善、医生先进事迹材料,社会因素要求剖宫产的孕妇越来越多,剖宫产率明显增加。在日常工作中她大力宣传自然分娩,使孕妇及其亲属懂得自然分娩是人类繁衍生息必然的生理过程,产妇和胎儿都具有潜力能主动参与并完成分娩过程,产妇子宫的挤压、收缩,不仅有利于降低新生儿肺炎发生率,而且对于产妇的体能恢复、哺乳等都有好处。剖腹产只是解决难产和重症高危妊娠、高危胎儿需要终止妊娠的有效方法。经过她的宣传有一部分

孕妇改变注意要求自然分娩。对于产程观察她也是是一丝不苟,部分头位性难产的孕妇,经侧卧位、曲大腿法、徒手转头法、适当加强宫缩后转变为顺产,明显降低了剖宫产率,缩短了住院时间,为病人减轻了思想负担及经济负担,使病人满意而归。 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病人大多是来自农村的病人,到了医院,她们往往感到陌生、紧张。查房时,她就主动地拉拉病人的手,扶扶病人的肩,给病人一个微笑,认真听取病人的叙述,耐心给每一位病人讲解病情、治疗,需要完善的相关辅助检查及疾病的预防等,消除她们的不安情绪。有时有的病人理解能力差,无理取闹、讽刺谩骂事件偶有发生,这时她总是换位思考:“病人及家属的心情肯定都不好,我要站在她们的角度去想”,并针对不同原因做好解释工作。 对于做妇科检查大多数女同志都有同感,就是怕尴尬,于此,她总是在内心提醒自己,态度要和蔼,语言尽量亲切些,检查动作尽量轻些,边检查边解释妇科检查的重要性,使患者尽量放松,检查后还耐心地帮她们穿好衣服,扶他们下检查床,宣传健康教育知识、妇产科医生先进事迹。这些细微的举动,对医务工作者来说只是举

中国历史上“十大”知识大全

中国历史上“十大”知识资料大全 十大贤君 汉高祖刘帮、汉光武帝刘秀、魏孝文帝元宏、唐太宗李世民、周世宗柴荣、宋太宗赵匡胤、成吉思汗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圣祖玄烨。 十大昏君 蜀后主刘禅、吴末帝孙皓、宋前废帝刘子业、北齐文宣帝高洋、陈后主陈元秀、隋炀帝杨广、宋徽宗赵佶、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元顺帝妥欢贴睦尔、明熹宗朱由校 十大忠臣 诸葛亮、魏征、寇准、包拯、文天祥、于谦、海瑞、史可法、郑成功、林则徐 十大奸臣 吕不韦、董卓、司马昭、侯景、李林脯、安禄山、蔡京、秦会、严嵩、吴三贵 十大名将 孙武、吴起、孙膑、项羽、韩信、李广、郭子仪、岳飞、戚继光、袁崇焕 十大太监 姥暧、赵高、蔡伦、高力士、李辅国、童贯、郑和、刘瑾、魏忠贤、李连英 十大美人 妲己、褒姒、西施、卓文君、王昭君、赵飞燕、张丽华、杨贵妃、花蕊夫人、香妃 十大名妓 绿珠、关盼盼、薛涛、李师师、苏三(玉堂春)、李香君、陈圆圆、董小宛、傅彩云(赛金花)、小凤仙 十大侠客 专诸、豫让、聂政、鲁仲连、侯赢、荆轲、朱家、郭解、王著、王五 十大辩士 晏婴、邹忌、淳于髡、张仪、苏秦、郦食其、蒯通、陆贾、纪晓岚、曾纪泽 中国历史十大名医 1、扁鹊:战国时医学家,真名为秦越人,善用“针石”、“服汤”、“熨”等治病,所著《扁鹊内经》、《外经》早佚。 2、华佗:东汉末医学家,精内、妇、儿、针炙各科,外科尤为擅长,“麻沸散”的使用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还发明了“五禽戏”。 3、张仲景:东汉医学家,辞官业医,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 4、皇甫谧:魏晋医学家。著有《甲乙经》,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炙学成就,另著有《帝王世纪》等。 5、葛洪:西晋思想家、医药学家,著有《抱朴子》,内篇论丹方药术。 6、孙思邈:唐初医学家,一生致力于医药研究工作,著有《千金方》,创立脏病、腑病分类系统,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 7、钱乙:北宋医学家,始以儿科著名,后擢太医丞,为公卿宗戚看病,名声大著,有《伤寒指徵》、《婴孩论》等。 8、朱震亨:元朝医学家,主张“因病以制方”,有《格致余论》、《伤寒辩疑》等。 9、李时珍:明朝医学家,穷搜博采,历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纲目》,为我国医学

传统文化历史知识

传统文化历史知识 【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年龄称谓】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六子XXXXX】《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古代十大女名医分别是谁

古代十大女名医分别是谁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古代十大女名医分别是谁》的内容,具体内容: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是指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叶桂、孙思邈、钱乙、宋慈、李时珍、葛洪。那么关于古代十大女名医又分别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一、义妁远在2...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是指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叶桂、孙思邈、钱乙、宋慈、李时珍、葛洪。那么关于古代十大女名医又分别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义妁 远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河东地方(今山西省夏县),有一个名叫义妁的女子,她是我国历史上早期著名的女医生。义妁从小就对药草有兴趣,十几岁就上山采药,捣烂后给乡亲们敷治外伤。平时只要有郎中路过,她总是虚心请教,日积月累,学到了许多医药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有一次,从外地抬来了一位腹部膨隆的病人,肚子比将要临产的孕妇还大,脐眼突出,身躯瘦得皮包骨头,气息奄奄。义妁对她仔细诊视后,取出几根银针,在病人的腹部和腿部一连扎了几下,又取出一包药粉撒在病人的脐眼上,用热水浸湿的绢帛裹住,并给病人喂服中药。几天之后,病人的肿胀竟渐渐消退,不到10天工夫,病人就可以起床活动。 后来,义妁的医术被汉武帝知道了,便将她徵入宫,封为女侍医,专为皇太后治病,深得太后的信任。

二、鲍姑 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鲍姑也是-代女名医,其夫葛洪是晋代著名的炼丹家,曾著有《肘后备急方》等医学名著。 由於长期的耳濡目染和家庭影响,给她行医治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她长期跟随丈夫在广东罗浮山炼丹行医,为民治病,施惠於民,故岭南-带民众尊称她为「鲍於姑」。 鲍姑行医采药,足迹遍及广州、南海、惠阳、博罗等地。她医术精良,一丝不苟,擅长针灸,以专治瘤与疣而闻名。她采用越秀山脚下满山遍野生长的红脚艾作艾绒进行灸疗治疾,因此,后人称此艾为「鲍姑艾」。 鲍姑死后,岭南人民为纪念她对医学事业的贡献,在广州越秀山下三元宫内修建了鲍姑祠,以志纪念。 三、张小娘子 宋代有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名叫张小娘子,她的医术既非祖传,也不是随夫行医所得,那么究竟从何而来呢? 据说,在张小娘子年轻的时候,有一天,一位胡人云游郎中路过门前,向她讨杯水喝。张小娘子见是一位银髯老人,气度不凡,便将他请进屋里,让座沏茶,还热情地招待饭菜。那位老郎中见她聪明贤慧、手脚勤快,便将开刀和制膏等外科秘方传授给她,还赠她一部秘而不传的《痈疽异方》。后来,经过不断实践,张小娘子终於成了一位精通外科的女医生。凡是疮疡痈肿的病人前来求医,经她诊治,无一不见奇效。-时名声大噪,病人应接不暇。她又把外科技术传给丈夫,於是,夫妇俩都成了当地名医,由于张小娘子使用的是胡人在大漠秘传的医术,所以后人亦以【张小胡秭】

十佳医生

“十佳医生”候选人先进事迹简介 1、马运春,男,39岁,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主治医师,现任宿羊山中心卫生院副院长。1995年毕业于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作为医院分管业务的副院长,马运春同志带领全院职工积极开展业务学习和业务创新。在同行业中率先提出创建“一级医院示范病房”,并身先士卒,付出行动,为我院病房的建设发展和医院的快速崛起作出了巨大贡献。多年来亲自参与抢救危重病人数百例,“马医师,谢谢你!”患者普普通通的一句话是对马运春同志的最好评价和赞誉。今年夏天,一农村妇女因服有机磷农药1605原液400毫升中毒入院,病情危重,患者生命悬于一线,马运春同志放弃休息日,昼夜守候在病人的病床前,经过与死神的多次拉锯战,硬是把命悬一线的生命从死神手中夺回来。 2、尹绍军,男,34岁,本科学历,1995年9月参加工作,现任邳州市炮车卫生院内科主任,主治医师,中共党员。 15年来他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爱岗奉献,任劳任怨,尽职尽责,经常加班加点,视患者如亲人,耐心细致,多查多问多解释,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尽心尽力为患者解除病痛,受到患者高度评价。带领全科同志,刻苦钻研业务,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方法,2000年来率先在本地区开展微创锥颅手术治疗脑出血患者上百例,效果显著,极大的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深受广大职工和患者的信任和爱戴,使医院内科整体水平上了新台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历年来多次荣获单位“先进个人”、“先进科主任”等奖励。所在内儿科病区获得全院“示范科室”称号。2010年获得“全市卫生工作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3、王力,男,37岁,大专学历,1993年参加工作,现任邳州市官湖中心卫生院副院长,主治医师,中共党员。 该同志有精湛的医疗技术、细致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时刻牢记着职业赋予的使命,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对病人极端负责的精神,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为患者筑起了生命的希望。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持之以恒地钻研业务知识,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医院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在干部及职工中有很高的医疗威信。工作至今独立完成三千余例的各类手术均无差错。 4、石祥飞,男,36岁,1997年12月参加工作,本科学历,主治医师,现任邳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医生。 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对待患者耐心、细致。神经外科病人有“急、危、重”的特点,多年来无论何时只要一个急诊电话,都第一个出现在病人身边,常常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在2006年重大交通事故的抢救工作中,曾创下连续几昼夜抢救、手术不曾回家。 针对我们地区脑出血发病率高、头颅外伤患者较多的现状,在华山医院进修期间刻苦钻研手术技巧,提高手术技能,回院后在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提高了脑出血及脑外伤救治率,把无数患者生命从死神手中夺回。 5、刘瑞敏,女,45岁,大专学历,1983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邳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内科主任,主治医师,中共党员。 她时刻牢记着职业赋予的使命,数十如一日,不论职位高低,不管贫富贵贱,尊重每位患者的人格,尊重患者的医疗权利。以真诚的微笑减轻病人的思想顾虑,以亲切的问候拉近与病人的距离,关注病人的心理需求,力求以最经济、最实惠的治疗方案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对病人极端负责的精神,每当有病情危重的病人时,她经常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第一现场抢救病危患者,组织病例讨论,研究病人的治疗方案,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直到患者病情平稳后才离开病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正是她对工作的无限热爱,甘于奉献,使得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一面面锦旗,记载着她立足岗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我国古代十大名医分别是针灸之祖———黄帝;脉学倡导者———扁鹊;外科之祖———华佗;医圣———张仲景;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药王———孙思邈;儿科之祖———钱乙;法医之祖———宋慈;药圣———李时珍;《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等。 针灸之祖———黄帝 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特别详细。 脉学倡导者———扁鹊 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侯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天下。《史记·战国策》推崇其为脉学倡导者。 外科之祖———华佗 华佗华佗又名敷,字无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尤擅外科,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知醉,肠洗浣,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汉末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甚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肘后备急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候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世界上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曾治愈唐太宗皇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谎称采“长生不老药”献给皇上,偷跑了。监视他的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他为药王。儿科之祖———钱乙 钱乙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辨证论治的范例。 法医之祖———宋慈 宋慈宋朝福建人。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此书是其一生经验、思想的结晶,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它比意大利人佛图纳图·菲得利写成于公元1602年的同类著作要早350多年。 药圣———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 《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 吴谦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简要的一种。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我看钱乙与宋慈 摘要:为医者,当有一颗仁心,一颗刻苦钻研的心。专一的医生往往比全科的医生付出的要多,要更细心,而往往选择专一的一方面去学习,去研究,坚持的不放弃,挑战新的事物,总能发现新的东西,创造新的传奇,钱乙与宋慈在专一上便是典型。 关键词:名医专一迎难而上创新 正文: 钱乙与宋慈能够在他人无法企及的领域做出出色的成绩,靠的不仅仅是细心,专一,还有敢于挑战。 钱乙明知儿科病难下诊断,当时的医生多不走这条路,但他凭着自己的努力,在这一领域开启了儿科新的开端,平常的医生也知道儿科病难医,所以往往不敢下诊断,而钱乙却不畏难,在这一面下了苦力,才能有所成就。宋慈比之钱乙更加敢于挑战。古人常说:“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敢毁伤。”而宋慈却走上了法医这条路,也许是为了破案,也许是因为兴趣,但在那样的时代敢于挑战,不畏尸臭、鬼怪等古人避而远之之事物,可见他又多么的不同于他人。 钱乙也好,宋慈也罢,二者都不是道听途说之人,对于各种症状总是实事求是,结合前人,依据现实,深入研究,找出答案。钱乙能花四十年时间去研究一种奇难杂症,宋慈能为求真理开棺验尸,发明蒸骨三验验尸法,这些在古代是比较忌讳的事,尤其是验女尸。 从钱乙和宋慈的生平,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同。一个出身官宦世家,一个则是布衣百姓。宋慈从小就接触刑狱历法,钱乙则从小跟随姑父看病行医。这也对他们以后从事的专业产生重要的影响。宋慈成为了“法医学之父”,钱乙成为“大国医”——幼科之鼻祖。但是不难发现,他们的身上存在着很多共同点。他们从小博学善思,刻苦努力,有着极强的求知精神。不辞艰辛困苦,多方求学,善于总结前人经验,但又不禁锢于传统,结合实际,客观求实,都创下了自己的著作。他们热爱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不论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一视同仁。视病患者如亲人。 钱乙在实践中认识到,小儿的生理特点:“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其病理特征:“易虚易产,易寒易热”。所以,要攻克小儿病这道难关,必须对小儿的生理、病理有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他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逐步摸索一整套诊治方法。在诊断上,他主张从面部和眼部诊察小儿的五脏疾病,如左腮赤者为肝热,右腮为肺,目内无光者为肾虚,等等。在处方用药方面,力戒妄攻、误下与峻补,主张“柔润”的原则。宋慈在法医学理论上和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是唯物主义倾向。在其传世名著中非但没有空洞的理学唯心主义的说教,而且大力提倡求实求真精神。并且一生保持嫉恶如仇,以民命为重,实事求是的态度。 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非凡的成就。宋慈一生二十余年的官宦生涯中,先后担任四次高级刑法官,后来进直宝谟阁奉使四路,也是“皆司皋事”,可见宋慈一生从事司法刑狱。长期的专业工作,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法医检验经验。宋慈平反冤案无数,他对当时传世的尸伤检验著作加以综合、核定和提炼,并结合

十佳医生推荐材料

十佳医生推荐材料 十佳医生推荐材料 -----第二医院麻醉科主任潘荣新 对于很多人来说,手术室里的一切都充满着神秘和未知。每每厚重的手术室大门缓缓地将患者与家属隔开的那瞬间,你不知道有多少双祈盼的眼神聚集于大门的门缝,想探询里边发生的事情,这就是手术室。人们也许不知道在手术室里,除了有被寄予厚望的技术精湛的主刀医生外,还有一群时刻守护着患者生命的保护神----麻醉医师。他们默默无闻甘做绿叶,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通过平凡的工作岗位为患者保驾护航;通过平时的努力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医患之歌;通过自己的行动诠释一名共产党员的情怀。我院有这么一群可爱的人,潘荣新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 潘荣新,男,32岁,麻醉科主任,中共党员,主治医师。2002年7月毕业于江西宜春学院麻醉医学专业。见过他的人都觉得他很亲切,记得有一次和他闲聊的时候问他为什么放弃沿海一家肿瘤医院优越的待遇,而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却简短地回应,在外面市级医院都成立了肿瘤医院,而家乡没有,如果有一天,新余需要,我一定要回来。简短、干练的几句话让人看到一位年轻人的朝气和挚爱,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以院为家,敢挑重担 2004年8月,他毅然辞去了拥有丰厚待遇的单位,回到了家乡,来到了刚起步的肿瘤医院。当时,医院的麻醉科发展相对比较滞后,科室只有他一人,设备陈旧、药品单一、开展项目少、环境简陋。在这种环境下,麻醉风险大,于是他吃住在医院,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克服困难,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凭着扎实的理论基础,缜密的思维能力,娴熟的麻醉技术,稳抓稳打,成功完成众多的肿瘤手术,救活了多例濒死患者,为家乡的医疗事业献出一份力量,为今后医院大外科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团结协作、努力进取 2005年元月,对于市二院的职工来说是件高兴的事情,新住院大楼搬迁,也是医院发展的一个切机点。潘荣新同志在院党支部和各兄弟科室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团结全科同志,齐心协力,克服了专业技术人员变更较大,各科手术安排时间重叠等不利因素,在手术床、手术护士及麻醉医师人数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至2005年底,手术量翻了一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获得医院肯定和表彰,并授予2005年医院“十佳先进工作者”称号。特别是在2005 年的下半年,院党支部决定在手术室等科室实行重大改革时,潘荣新同志坚定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