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国以来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建国以来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建国以来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建国以来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第24卷 第4期

2005年8月

理 工 高 教 研 究

Journal of Technology College Education

V o l .24 N o.4 A ugust 2005

建国以来高等教育

重点建设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华东师范大学 

李福杰

摘要: 建国以来,我国曾致力于高等教育的重点建设事业,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集中建设的历史阶段。本文追踪回顾

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得失,以期对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一定的助益。 有不少权威人士都总结回顾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本文进一步思考,以期对我国的新一轮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有所助益。

一、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简要历史回顾

我国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大致经历了初始期、恢复期和提高期三个历史阶段。

1.初始期。我国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肇始于50年代。1954年,国务院首批确定的最早的6所全国重点大学——重

点建设的发端。它们是: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

1954年10月5日,在高等教育部发出《关于重点高等学

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中确定了上述六所全国性的重点学校。《决议》指出,确定重点高等学校是为了使一些学校在贯彻中央所规定的方针政策,学习苏联先进经验,进行教学改革,加强行政领导等方面能够先走一步,取得经验,由高等教育部及时总结推广,以带动其他学校共同前进。重点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一、培养质量较高的各种高级建设及科研人才;二、为高等学校培养师资(包括研究生、进修师资);三、在培养师资和教学工作、教学资料等方面经常给予其他学校以帮助。此外,还有进行必要的重点试验工作,接受外国留学生

及创设函授班等。

到了195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决定》指出,为了逐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指定下列16所高等学校为全国重点学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北京航空学院、

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

1960年,中央决定增加中国医科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

学院、第四军医大学及通讯工程学院等4校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1960年4月18日,教育部召开部分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校(院)长、党委书记会议。会议讨论并制定了这些院校1960年

至1962年科学技术发展计划。要求在若干主要方面,在三年内赶上世界最先进水平,并力争获得独创性的成果,建设新理论,为提前完成国家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做出贡献。

1960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增加全国重点高

等学校的决定》,指出,由于两年来高等学校大量增加,中央原定重点高等学校的数量感到太少,为了更有力地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支援新建高等学校的工作,决定再增加一批重点学校。新增加的重点高等学校共44所。

1961年,提出,为缩短战线,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必须对

全国重点学校的专业设置加以调整。

1963年9月12日,教育部通知增加3所: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同年10月24日,教育部通知增加1所:南京农学院。

2.恢复期。1978年2月,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提出第一批确定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为88所,占全国高等学校405所的22%。国务院批示指出: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是一项战略措施。

1984年9月25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学院等4所高等院校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分别纳入年度计划和“七五”计划。

与此同时,国家又开始了将若干高校纳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计划。1984年国务院第一批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有10所高校。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农业大学。

3.提高期。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在国家参与综合国力的世界竞争的意义越来越重要,于是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其目标直接锁定世界一流大学。这一时期的主要标志是规模较大的“211”工程建设以及稍后的“985”工程。

所谓“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领域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也是“九五”期间高等教育的发展工程。实施“211工程”,是中国政府推进和提高高等教育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一工程的实施旨在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培养高层次人才,对提高国家高等教育水平,加快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本立足于国内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国启动了“211工程”计划,其目标之一就是国家重点扶持与帮助若干所重点学校和部分重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这是根据我国国情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有效措施。在此基础上,1998年国务院确定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9所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这是基于我国的国情,国家决定集中力量,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若干所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以期引领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激励更多的高校以争创一流的精神和业绩向世界高水平大学迈进的重大举措。

据2003年12月30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教育部公布了列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即“985工程”)名单。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因此,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985”工程建设的实施,是我国在进行“211”工程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提高速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伟大战略举措,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乃至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历史动因

1.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是三代领导集体的“赶超战略”的重要内容。所谓赶超(Catch ing-up),是指经济上的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并最终要超越先进国家的一种经济发展过程。利用自身的后发优势以赶超西方发达国家,是近代以来数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建国以来,党中央三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赶超世界先进国家的思想。而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重点建设,则历来成为国家赶超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随着三代领导集体赶超战略的进一步成熟与发展,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兴起,高等教育尤其是大专院校已成为知识创新的主力军。

(1)建国初,随着毛泽东赶超思想的提出,遵循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开始了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156项重大项目的建设,其中就包括了高等教育的重点建设,即在高等教育领域,借鉴苏联经验,中央决定集中财力办好若干所高水平大学。

(2)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推进,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邓小平把教育和科学列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重点之一,确立了依靠科技进步追赶发达国家的战略。他一再强调,教育要优先发展,主张一定要先集中精力办好一批重点大学。根据这一精神,1984年,国务院决定北大、清华等5所高校作为国家重点投资建设项目,后又扩展到10所,作为“重中之重”项目加强建设。

(3)90年代中期以来,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关于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思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决策。早在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为复旦大学90周年校庆的题词中就提出:“面向新世纪,把复旦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综合大学。”如果说1995年题词主要是针对复旦大学这个特定对象提出的办学希望,那么,1998年,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则是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高度,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全国高校发出的动员令。他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三年之后,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他进一步就如何“建设”一流大学作出了系统阐述,明确提出“要努力在全国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2.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谋求国家富强的宏观战略需要。特别是在实施科教兴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情况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意义重大。诚如C lark Kerr所指出的那样,“每个国家,当其变得具有影响力时,都趋向于在其所处的世界上发展居领导地位的智力机构——希腊、意大利的城市、法国、西班牙、英国、德国,以及现在的美国都是如此。伟大的

大学是在历史上伟大政治实体的伟大时期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可以说中华民族就开始了踏上了艰难而伟大的复兴之路。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困难情况下,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列为国家的重点建设工作,充分显示了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远见卓识。此后,在三代领导集体的不懈努力下,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得以较为稳定的发展。特别是世纪之交,面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深深感到一个国家的大学水平如何,从一个方面反映着这个国家科技文化发展的水平,也是其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综观当今世界强国,无一不拥有世界著名的一流大学,如美国的哈佛、M IT、斯坦福大学,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等,这些大学直接影响和推动着本国经济、社会、科技、教育乃至军事等各个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我国是一个拥有1000多所高等学校的教育大国,但离教育强国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敏锐地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吹响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号角,反映了一个腾飞的大国的雄心壮志。

3.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作为一项耗资巨大的事业,作为一项从无到有的发展目标,囿于条件限制,开始只能是“若干所”,确定少数有条件的大学进行重点建设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一些学校具备了向世界一流大学冲刺的人才、学科优势和物质基础。事实证明,我国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战略是明智而成功的。

三、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成就与反思

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持续建设,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就,形成了一批实力较强的知名重点大学;个别大学具备了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实力;积累了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发展的宝贵经验。同时,培养大批高层次的优秀建设人才,为国家的经济腾飞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譬如初始期存在的不切实际的发展指标和数量不断膨胀的“大跃进”现象;“文革”的中断与停滞现象。在新一轮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方兴未艾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总结经验,反思并改进新的重点建设,努力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性飞跃。因此,如下几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1.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与国家的经济基础以及高等教育领域的内在条件相适应。如果定下不切实际的发展策略,其结果必将适得其反,譬如“三年内赶上世界最先进水平”的目标显然是违背教育发展的客观实际的。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是迥然不同的领域,正如经济建设不能超越自身规律的制约一样,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不能违背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否则将引起大起大落。

2.如果说工业领域尚能集中力量进行突击建设的话,把高等教育作为所谓“工程”,凸显了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是否遵循了高等教育发展、一流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值得商榷。事实上,世界一流大学是自然生成的。我们迄今为止尚未见到有经国家钦定为“一流大学发展对象”而发展为一流大学的成功案例。世界教育强国的一流大学在学术大师汇聚、科研经费充裕、科研成果卓著、培养优秀学生、办学特色鲜明等方面显示出共同的特征。我们应当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经验,以合乎规律的方式进行富有实效的重点建设,应遵循一流大学生长规律,避免以工程模式进行建设的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所导致的为赶工期而“揠苗助长”现象。

3.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良好发展局面。一流大学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批国内一流大学为前提,以全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基础,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过程来看,大多是在竞争的环境中,遵循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自然生成的。而我国目前一流大学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种政府行为,由政府根据学校的名气来确定重点投资对象,而没有从高等学校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通过大学间的平等竞争来确定。当前,在政府职能转变的情况下,如何协调在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政府、社会、学校三者的关系值,如何变这种政府行为为大学的自为行为,真正形成一种竞争机制,通过大学之间的平等竞争来促使世界一流大学的生成,仍是亟待重点研究和深入思考的问题。(李福杰系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参考文献

1 “211工程”的历史、现状及未来[J].福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1994,(1).

2 中国教育事典编委会.中国教育事典?高等教育卷[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8-9,11,13,17,23.

3 广东管理科学院.“中国大学评价”的一流大学分类标准[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2).

4 h ttp: https://www.doczj.com/doc/e72050481.html,.2003-09-11;11:31教育部.

5 吴申元,王晓博.从毛泽东到江泽民:赶超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5)34—37.

6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51.

7 袁贵仁.建设社会主义高水平大学的动员令[J].求是, 2002,(7)51.

8 C lark Kerr著,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63.

心得体会: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思考(最新)

心得体会: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思考(最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主题词,我们不仅需要思考“实现什么样的内涵式发展”这一问题,更要探索“怎样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办法。 满足高校实践之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和高校在选择高等教育发展方式上进行了艰难的探路摸索,呈现出移植借鉴、数量增长、重点提升、质量发展等四大阶段性特征,可称之为以学习借鉴欧美高等教育经验为主要特征的“模仿式发展”、以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以“211”“985”工程为主要特征的“非均衡”发展、以“双一流”建设为主要特征的高质量内涵发展。 从历史溯源上来看,“内涵式发展”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意境的“本土”政策语汇,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双重发展历程而出现的一个概念。25年来,尽管“内涵式发展”的议程时有时无、目标时重时轻、含义时大时小,但政府和高校对内涵式发展的追求“一直在路上”,对高等教育根本属性及功能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既是高校实践之需要,也是教育规律之诉求。 适应高校需求之变 服从和服务于政治、经济与社会的需要,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逻辑起点,高校要走出“象牙塔”,主动步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迎接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发展重心转移、发展动能转换形成历史性交汇,必将引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重塑民族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领导力,颠覆传统产业的形态、分工和组织方式,也将重构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模式。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是我国高等教育确定发展方向、制定教育政策、深化综合改革的根本依据。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是一个开放、复杂、非线性的社会子系统,与区域经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美国的“硅谷”,法国的索非亚科技园,日本的“筑波”和我国北京的“中关村”、武汉的“光谷”、台湾的“新竹”等,都是高等教育为全球产

十三五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建设实施方案

“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工作,提升高等学校教材质量,充分发挥优秀教材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十三五”期间,我省继续实施高等学校重点教材(以下简称“省重点教材”)立项建设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目标 省重点教材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科学布局、分类建设、重点引领、共建共享”为导向,遵循“选优、选精、选特、选新”的原则,充分发挥我省高等教育的优势,调动高校高水平教师参与,整合全省高校专业优势与教材资源,整合国内出版社优质教材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建设一批代表我省高等教育水平的优秀教材,打造江苏教材品牌。 二、建设要求 1.教材能够与时俱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体现先进教学理念,反映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经教学实践检验效果显著,反映区域特色与学校特点。 2.本科教材能全面准确地阐述本学科先进理论与概念,充分吸收本学科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科学系统地归纳本学科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与发展规律;高职高专教材能注重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吸收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 3.教材以学生为本,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注重素质教育,具有启发性,富有特色,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际使用效果好,深受师生广泛好评,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4.教材的呈现形式多样化,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材更加生活化、情景化、动态化、形象化;积极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教辅资料,以及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以及名师名课音像制品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具备动态、共享的课程教材资源库。 5.教材主编在相关专业领域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研究能力和丰富的实践阅历;教材编写团队结构合理、实力较强;高职高专教材主编应有企业实践经验,作者队伍应吸收行业企业人员参加。 6.教材编写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文字规范,语言流畅;图表准确,配合恰当;计量单位符合标准;装帧设计大方美观,与教材内容相辅相成;印刷质量好,墨色均匀,校对差错率低。 三、教材类型 省重点教材分为修订教材和新编教材。 1.修订教材:出版时间不超过6年(从立项当年的1月1日计算,以版权页的出版时间为准),经过教学实践检验,使用效果好的各种形式教材。教材有修订计划,能在立项后2年内实现再版(以下统称为出版)。 2.新编教材:反映学科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内容创新、富有特色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教学急需、填补学科专业空白的教材;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教材;体现改革创新的实验教学教材和实习实训类教材;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教材;开发双语教学(全英文授课)的教材。立项后1年内由正规出版社正式出版。 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不在省重点教材遴选范围内。 四、遴选办法 1.2016年-2020年,省教育厅每年组织一次省重点教材遴选立项工作,由各高校及省高校教学管理研究会教材管理工作委员会依据限额择优申报。 2.申报省重点教材,应填写《“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申报表》。修订教材需提供教材样书和修订计划书(包括修订原因、修订方案等);新编教材需提供编写提纲及样稿、工作方案(包括编写队伍、编辑力量、经费保障、出版、发行、服务及培训等内容)和论证报告(由出版单位出具)。 3.高校申报教材须由本校教师任第一主编或第一编著者,同一主编、同一课程、不同出版单位的教材不可重复申报。同一课程的分册教材(如上、中、下册,教材+教师用书+学生用书+非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 孔子是我国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随着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从他的教育思想中可以得到不少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以下是 ___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的启示相关。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既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也带来了大学教育剧烈转型和深刻变化。要落实育人为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和人的需求发生的变化,正视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存在的偏差,从更新思想观念入手来开创高等教育的新局面。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他的教育思想观念“温故而知新”,或许有益于我国高等教育界正在求索的改革创新。 一个新型社会当它步进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不能不对自己民族的精神及进行。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不可否认,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的教育思想观念有糟粕和消极的东西。只要我们摆脱形而上学的,以历史唯物的辩证,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社会人生精论和富有哲理的箴言,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获得借鉴和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的源点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他主张仁政德治,社会各阶层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以“和为贵”,促进人和、家和、国和、天地人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品德高尚、博学多才、和谐的人。他以“学而优则仕”、“有教无类”等理念,致力于育人,借以来推动社会的全面和谐。这种力主促进和谐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本文只能针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作简要介绍。 1.德者本也,笃信躬行。 “德治”是儒家的思想,强调道德教化,反对单靠政令刑罚治国。在育人上,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即学的原则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达到完善。明确指出“大德者必受命”,“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德其名,必得其寿。”“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即只有品德高尚才能承担大任,得到地位、名利、人们的信任和长寿。这里显示出功利性,但只要理解马克思所说的“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这种功利追求是合乎人之常情的。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学”的基础和前提。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指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建议 江苏科技大学王彬 非常感谢省教育厅给予我们广大师生这个机会,让我们能为《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言献策,畅所欲言。我的建议就是希望《规划纲要》能够更加注重我省高等学校的内涵建设与发展。高等学校的内涵建设与发展,是相对于其外延建设而言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内涵和外延,都有其质和量的规定性。所谓内涵,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是事物本身包含的主要内容,是决定事物品质的规定性。所谓外延,就是事物所属的范围、规模、类别等数量方面的规定性。就高等学校而言,其外延建设就是指教育的各种硬件设施的改善以及招生规模的扩大等等,而其内涵建设则是指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及科研成果数量的增加等等。 之所以建议要加强省内高等学校的内涵建设与发展,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理由: 第一,内涵建设能够推进高等学校的科学定位,帮助高校发展出自己的特色。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升格”就一直是许多高校为之努力的目标和相当一段时期工作的中心任务,学校之间不分类型、不分层次,互相攀比,都向综合型大学发展,千篇一律。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醒各高校减少盲目的扩张行为,转而

注重发展自己原有的基础与特色; 第二,内涵建设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对高等优质教育的需求。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就一直居于全国前列,省内居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人们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凸显,择校的社会心态剧增。面对这种情况,我省高校应作出内涵发展的应对,追求有品质的教育,发挥出我省先进的高校文化与特色; 第三,内涵建设有助于建设和谐校园,培养出各高等院校自己的校园文化和主体精神。大学作为教育领域中层次最高的教育机构,不仅要使学生在知识层次、智慧层次上有一个质的飞跃,还要使学生的道德思想、社会责任等方面达到一个较高的标准。而内涵发展主要依靠的是高校教育思想新、道德面貌好、主体精神强等校园文化内功的积淀,这就意味着高校内涵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各高校主体精神的过程。 对于如何加强省内高等学校的内涵建设,我觉得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办法和措施: 首先,就是在《纲要》中引导各高校在现有基础上,制定出学校自己的发展规划,努力发展自己的专业特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校发展的方向、目标、项目、策略、措施等都是各高校首先要明确的,绝不能不从实际出发,而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运用科学方法,制定出科学性、实践性、先进性都比较强的学校发展规划,并与全校的师生员工进行论证,形成上下一致的共同愿望,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发展力。同时《纲要》还要从省内全局的角度出发,结合各高

十二五江苏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建设实施方案

附件1: “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建设实施方案 为充分发挥优秀教材的示范辐射作用,加强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工作,推进我省高等学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苏教高〔2013〕1号)精神,为做好“十二五”我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以下简称“省重点教材”)立项建设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则 1.省重点教材建设遵循选优、选精、选特、选新的原则,充分发挥我省高等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高校高水平教师参与,整合全省高校专业优势与教材资源,整合国内出版社优质教材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建设一批代表我省高等教育水平的优秀教材,打造江苏教材品牌。 2.省重点教材分为修订教材和新编教材。 (1)修订教材:出版时间不超过6年(从立项当年的1月1日计算,以版权页的出版时间为准),经过教学实践检验,使用效果好的各种形式教材。教材有修订计划,能在2年内(从立项当年的7月1日起计算)实现再版(以下统称为出版)。 (2)新编教材:反映学科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成

果,内容创新、富有特色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教学急需、填补学科专业空白的教材;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教材;体现改革创新的实验教学教材和实习实训类教材;开展双语教学的教材。立项后1年内(从立项当年的7月1日起计算)出版。 二、基本要求 1.教材充分反映当代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最新成果,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经教学改革实践检验效果显著,应与时俱进、紧跟科技进步、瞄准国际水平、反映区域特色与学校特点。 2.本科教材能全面准确地阐述本学科先进理论与概念,充分吸收本学科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科学系统地归纳本学科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与发展规律,反映区域和学校特点;高职高专教材能注重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吸收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 3.教材富有特色,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注重素质教育,具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际使用效果好,深受师生广泛好评,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教材主编在相关专业领域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研究能力和丰富的实践阅历。教材编写人员总体结构合理、实力较强。高职高专教材主编应有企业实践经验,作者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 见》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现就《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 号)(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的课程设置 (一)本科课程设置 4门必修课: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3学分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 6学分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2学分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3学分 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 (二)专科课程设置 2门必修课: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学分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 (三)本、专科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有关具体要求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规定执行。 (四)民办高等学校和中外合作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按照本规定执行。 (五)成人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参照本规定执行。 (六)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的课程设置,另行通知。 二、本科、专科必修课程的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课程设置实施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时间安排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实施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严格按照《意见》和本方案实施。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考虑本科、专科教学的特点和内容要求,充分考虑新课程设置方案与师资队伍、原有课程的衔接,从当前实际出发,着眼于教学秩序的稳定,按照整体推进、分类指导,先试点、后推广,突出重点、逐步过渡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做好实施工作。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设置方案,从2005级学生开始,在中宣部、教育部的领导下进行试点;从2006级学生开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实施。除试点学校外,2005级(含2005级)以前的学生,仍按照“98方案”开设相关课程。 成人高等学校、民办高等学校和中外合作高等学校的本科、专科同类课程的开设时间可参照上述相关规定执行。 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的课程设置在没有作出新安排前,仍按照“9 8方案”开设相关课程。 四、教材编写、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和学科建设 做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实施工作,必须把教材建设、教学研

《教育内涵式发展新模式讲话》

《教育内涵式发展新模式讲话》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校长、老师,亲爱的 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探索新时代的临川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模式,让每一位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我们临川教育人的责任和理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致力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打造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打造优质特色校的发展之路。 十二小开放日五所北师大项目基地校。一小、二小、七小、十一小、十二小。在北师大项目组北京专家的指导与帮助下,通过三年教育实践,已探索出各自特色化的办学新路,文化兴校办学理念对五个基地校的校长来说可以说已入脑入心田。 今天我想谈三层意思: 一是感谢。(1)感谢北师大教育专家组。您们为五所基地学校量身打造了一条学校科学发展的特色之路,一小的幸福教育、二小的生命教育、七小的责任教育、十一小的扬长教育、十二小的和美教育各有千秋,独具风采。(2)感谢基地校与非基地校各位校长、各位老师在三年教育实践活动中付出的辛劳与汗水。(3)感谢亲爱的同学们在参加项目中的热情与配合。 二是祝贺。(1)祝贺北师大-临川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区域基础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高峰论坛临川十二小分论坛开放日活动圆满成功。(2)祝贺各位校长、老师收获成长与提升,管理水平与专业

发展更上一层楼。(3)祝贺亲爱的同学们成长与进步。 三是希望。(1)办特色学校,走文化兴校之路,永远在路上。北师大项目虽然结束了,但各校走特色办学文化兴校之路不能停,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2)要充分发挥五所基地校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学校更新教育理念,助力发展优质特色学校。(3)继续与北师大项目专家保持联系,增进情谊,加强交流与合作,相互成为教育教学中的良师益友。 内容仅供参考

赫钦斯 高等教育思想

高等教育思想概述编辑 1、大学应是灯塔,不应是镜子;应引导社会,不应迎合大众的浅近需求。 在赫钦斯看来, 大学“具有一种强烈而严肃的使命,这就是思考。大学是独立思想的中心,既然它是一个思想中心、一个独立思想的中心,那么它也是一个批判的中心”。大学成为一个独立思想和批判的中心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2、大学的教育目标,不应只着眼“人力”,而应着眼“人性”,培养有学识、有智慧、止 于至善的人。 赫钦斯将大学教育的终极理想确定为智慧及至善。他认为,教育只注意培养人力而不注意培养人性,人类只懂得发展科技而不知善用科技,其后果是相当危险的。最好的教育应是引导人们普遍向善的教育,即作为一个国家力量最重要因素之一,它的教育应将被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导向道德、智慧、审美和精神成长。 3、教育应在特殊中见普遍,在短暂中见恒久,最实用的教育也是最重理论的教育。 赫钦斯认为:社会的产业技术越进步,教育就越难侧重专科。因为社会愈倚重生产技术,它的变革就愈迅速,专科教育的价值就愈低。我们现在似乎可以肯定地说, 最实用的教育是最重理论的教育。“人心非器,知识亦非教育。教育是学校所传授的知识已被遗忘以后尚且余留的精华,诸如观念、方法和思考习惯等。这些都是教育留给个人而光芒四射的结晶”。 4、最有价值的教育, 最应由教育承担的教育是通才 赫钦斯认为,世界的事物、知识本来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由于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才把它人为地分成学科。只囿于单一学科的教授,肯定会成为井底之蛙。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就是必要的通才教育,通才教育也是办好一所大学的必要条件。 赫钦斯的教育思想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1、大学应具有社会批判精神 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的结合度日益紧密大学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大学在适应社会的同时" 也应担负起批判社会的责任!赫钦斯认为大学不是温度计"对社会每一流行的风尚都做出反应! 大学应给予一定的价值体系"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合适的批判性!大学的批判精神是大学创新精神的实质"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批判精神也是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大学怎样才能具备批判精神呢#首先"大学的批判精神应以高深的学问为基础"大学必须是先进知识的掌握者和领导者"这是大学发挥批判精神的基础和前提!其次"大学的批判精神要富于社会责任感" 要体现公正性和科学性! 同时"大学的批判精神不应仅仅满足于关注社会的当前需要"还要寻根问底"引领未来! 2、大学应转变观念"实施本科通识教育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快" 社会市场经济的功利实用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使大学教育走向功利化和实用化!,我国高校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片面适应社会的倾向"学科与课程设置也越来越单一化$专业化"导致了高等教育文化陶冶较弱;专业教育较窄$功利引导却较强"忽视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 现代社会知识$科技发展迅速"劳动者必须做好一生中多次更换职业的精神准备! 职业的变换频繁需要劳动者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只有厚基础"多

全国各个高校的重点建设学科大全

全国各个高校的重点建设学科大全(各个专业的全国顶尖高校排名情况统计)全国重点学科所在大学名单 (一)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经济思想史:上海财经大学 经济史:南开大学 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 世界经济:南开大学辽宁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 国民经济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辽宁大学 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 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产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北方交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 国际贸易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 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 数量经济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 (二)法学

法学理论:北京大学吉林大学 法律史:中国政法大学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刑法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民商法学:中国人民大学 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 经济法学:北京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武汉大学 国际法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 政治学理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运动: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央党校****党史: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 国际政治:北京大学 国际关系:复旦大学 社会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人口学:中国人民大学 人类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 民俗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 (三)教育学 教育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长期困扰高校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特别是用人机制的瓶颈性因素进一步凸显。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快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步伐。深入推进新一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也不可避免地被提上教育综合改革的日程。 从今日起,我们将陆续转发教育部人事司司长管培俊发表在《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10期的署名文章《新一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走向与推进策略》,让我们共同学习、把握大势,为学校改革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渐进式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走过了20多年风雨历程。梳理改革的脉络和进程,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前期。这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政府简政放权,高校自主管理,健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打破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体现按劳分配原则。改革的策略和路径是自下而上,发展到政府部门与高校共同推进;由点到面,从少数学校、个别领域的探索发展到全方位改革,形成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第一次高潮。这一阶段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推进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教育部陆续向学校下放多项人事管理权限,从具体事务的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直属高校内部积极探索校院系权责清晰、运转有效的管理模式,实行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扩大校内薪酬分配自主权;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部属高校和北京市所属高校率先推进以人事分配改革为重点的高校内部管理改革。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成效是开始落

实高校人事分配自主权,推动从政府直接管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向政府间接管理、学校自主管理的转变。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的10年左右时间。这一阶段改革重点是高校用人机制改革,全面推进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改革,逐步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深刻转变。这个阶段国家层面具有标志意义的举措:一是1998年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这一革命性的改革举措,不仅在高校人才引进领域具有开创性,而且在“象牙塔”内再次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带动了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二是教育部及时召开全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座谈会,并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两个关于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有力地促进改革在更大的广度深度上展开。之后,随着“985”工程、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高校大力推进编制管理、岗位管理、人员聘用、薪酬分配改革,教育部在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五所高校部署职员改革试点。高校改革以其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引起社会强烈关注。 第三阶段:自2006年开始至今。这一阶段改革强调完善机制制度,强调高校岗位管理与聘用制改革结合,与转换用人机制结合,与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结合。高校进一步实行岗位分类管理,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和聘用制,加强合同管理,探索多种分配激励方式,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改革校内管理体制,推进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这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一是浙江大学等高校率先探索教师分类管理,根据不同岗位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办法;二是高层次人才计划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面向全球延揽人才,带动了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年薪制探索、协议用工和合同管理等一系列用人机制改革举措。高校普遍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和办学特色,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持与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要素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要素 [摘要]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工作与长期任务。文章就高职院校树立先进办学理念、凝练办学特色、加强专业建设、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实施科学有效管理等方面的内涵建设的关键要素进行了探讨。高职院校要将内涵建设作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实训基地 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迈进,这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把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工作与长期任务。 一、树立先进办学理念是内涵建设的前提 “没有定位就没有地位,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深化教育教学,加强内涵建设,关键是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先进办学理念。一是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联系行业企业,不能关门办学。二是要坚持科学定位,把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根本任务,明确人才培养规格,静下心来办高职。三是要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深化工学结合,增强办学活力。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质量兴校”的理念,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二、凝练办学特色是内涵建设的目标 “没有特色,就没有高水平”,加强内涵建设,树立品牌形象,必须凝练办学特色。首先,要深刻理解办学特色的内涵。高校办学特色不是学校有多少大楼,也不是学校有多少学生,而是指高校在一定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优质的和富有开创性的个性风貌,是办学经验、传统、文化的长期沉淀,是办学优势与办学水平的集中反映,更是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突出体现。办学特色内涵丰富、外延广泛,有办学体制、机制的特色,有办学思想、理念的特色,有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模式的特色,也有教师队伍、毕业生的特色。办学特色既可以反映整个学校的办学风貌,也可以反映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办学特征,前者称为“办学特色化”,后者称为“办学有特色”。其次,学校在凝练办学特色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要处理好办学特色与外延、内涵发展的关系,既注重校园布局与建筑特色,也要注重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模式等方面下工夫;另一方面,处理好办学特色与规模、效益的关系,不能一味地求大贪全,要克服功利主义和服务当下的思想,科学确定办学规模,精心打造特色专业,树品牌,立形象,扩大影响力和提升美誉度。最后,办学特色要挖掘、要总结、要提炼。每一所学校都有自身的特点、各自的历史、各自的优势,挖掘、提炼办学特色的过程也是内涵建设的过程。 鲜明的办学特色应该成为每一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追求的目标,学校有特色才能够提高办学的效率,形成办学的活力,学生才有竞争力,教师才有影响力,学校才有吸引力,学校的发展壮大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加强专业建设是内涵建设的核心

什么是高校内涵

什么是高校内涵? 高校怎样做才是内涵发展?对这些问题感到困惑并不奇怪,因为相关的政策文件大多只是提出了内涵发展的要求,但没有阐明什么是内涵,也没有指出内涵发展应当做什么。在相关的理论研究中,研究者大多只是总结了自“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在规模扩张、学科专业数量增长、校园扩大、基本建设扩建、师资队伍数量增加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高校应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发展之路,但如何才能实现内涵发展却语焉不详。内涵发展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需要理论研究做出明确的回答,更需要改革实践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高校发展内涵与内涵发展 内涵是逻辑学的一个概念,主要用于解释概念。概念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个维度进行理解和阐释,内涵是内在的,外延是外在的,它们共同构成事物的性征和形态。就内涵而言,主要包括两层含意:第一,指事物的本质;第二,指事物的内容。就事物的概念而言,内涵既涉及事物的本质,又包含事物的内容。人们在概念解释的时候,有时分别从两方面去解释内涵,有时又将两方面结合起来解释事物内涵。具体选取什么方式,可根据要解释的概念及相关条件进行取舍。 高校发展有外延和内涵之别。实际上,在讨论高校发展时,除了外延发展、内涵发展两个概念外,经常使用的还有特色发展、高水平发展、转型发展等。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纵横交织,弄清楚这些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高校发展内涵与内涵发展的含义。 (一)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 高校内涵发展在我国的提出有一定的背景。它是从高校办学实践提出来的,从与内涵相关的外延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是一种新的发展要求,主要针对高校发展的数量与质量要求的差异而言。简单地讲,外延发展主要指高校在数量上的增长,表现在招生规模、学科专业数量、校园面积、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教职工人数等的增长上。数量的增长会不会带来内涵发展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应该说,在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数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内涵发展,因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非常短缺,规模越扩大,不管是学校数量增加还是办学规模扩大,都会稀释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资源不增加的情况下,办学规模扩大将稀释高校的办学资源。由于学科专业的容量是有限的,扩大规模必须相应地增加学科专业数量。而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是需要积累的,新开办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往往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因此,新的学科专业数量越多,高校的办学资源,尤其是优质办学资源就越稀薄。所以,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不一定成正比,从这个角度讲,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具有一定的矛盾性。1999年“大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主要采取了外延发展的方式,增加高校数量,扩大办学规模,新建学科专业,扩大校园面积,扩建基础设施,引进新的教职员工,带来了高等教育井喷式的快速扩张,满足了数以千万计的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在规模扩张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高校发展必须发生转变。所以,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管理制度)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管理制度)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 法

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 第壹章总则 第壹条为规范和加强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第三条重点实验室的任务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方针,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培养创新性人才。其目标是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 第四条重点实验室是依托高等学校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研实体,依托高等学校要赋予实验室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为独立的预算单位,于资源分配上,计划单列,和院、系平行。 第五条重点实验室是学科建设的重点,依托高等学校应将其列入重点建设和发展的范畴。 第六条重点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第七条重点实验室要接受定期评估,优胜劣汰,动态发展。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八条教育部是重点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 (壹)贯彻国家有关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方针、政策和规章,支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二)指导重点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组织实施重点实验室建设。 (三)编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制定关联的政策和规章。

(四)审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项、重组、合且、降级和撤消。 (五)聘任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 (六)组织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验收和评估。 (七)拨发、配套有关经费。 第九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对地方所属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的主要职责是: (壹)制定地方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的发展规划。 (二)组织地方高等学校申请重点实验室立项,组织实施重点实验室建设,且指导运行和管理组织编报建设申请书、计划任务书和验收方案。 (三)审核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 (四)监督项目建设和重点实验室的运行。 (五)落实项目建设和重点实验室运行的配套经费。 第十条高等学校是重点实验室建设的依托单位,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和重点实验室的直接管理,主要职责是: (壹)成立党委书记或校长负责的,科技、人事、财务、国有资产、研究生院(部)、211办(学科建设办)等部门参加的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委员会,协调解决重点实验室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提供开放运行经费,设立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以及提供其他配套条件和后勤保障。 (三)将重点实验室建设列入学科建设计划,支持关联学科优秀人才于实验室和院系(所)间的流动。 (四)负责遴选、推荐重点实验室主任及学术委员会主任候选人,聘任重点

第十四章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试题解析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第十四章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是( )。 A.鲜明的阶级性B:广泛的群众性 C.很强的实践性D.严密的逻辑性 2.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 )性质的体现。 A.社会主义B.资本主义C.自由主义D.平等思想 3.高校 ( )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A.美育B.体育C.思想政治教育D.智育 4.下列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的规律是( )。 A.思想发展规律B.高等教育规律 C.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D.循序渐进的规律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8.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收集事实、数据,占有材料,熟悉情况,并从现象中寻求本质,从经验中推导出理论的方法是 ( ) 。 A.说理启迪法B.情感交流法C.榜样教育法D.调查研究法 9.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是 ( ) 。

A.说理启迪法B.情感交流法C.榜样教育法D.调查研究法10.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的具体形式包括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和( )。A.人生价值观课教学B.思想品德课教学 C.社会实践课教学D.心理评估课教学 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包括精神性、创造性、复杂性和( )。A.长期艰巨性B.具体性C.合作性D.理论性 二、填空题 1.按照马克思的观点, ( ) 是一种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和有意识的活动,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2.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表现出鲜 明的阶级性、 ( ) 和很强的实践性。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用( )来教育和武装学生。 4.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高等教育规律和 ( ) 的基本规律。 5.高校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有 ( )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教育,( )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6.高等学校按阶段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 ( ) ,二、三年级和高年级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7.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中,在保证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的同时,注 意保持受教育者个性的多样化是 ( ) 原则。 8.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调查研究法的步骤一般分为为五个步骤,分别是 选题和制定计划、 ( ) 、实地调查、 ( ) 、评价与总结。 9.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中,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教育对象,以 理服人的教育方法是 ( ) 。

高等教育学相关知识点汇总

高等教育学(浙大版顾建民) 高等教育内涵: 1.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 (从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它的基础应确定为中等教育)2.高等教育是由大学和其他各类高等院校提供的教育。 (从高等教育的组织方式来看,它应涵盖各种院校类型、授学形式和教育类型)3.高等教育史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 (高等教育的培养布标应确定为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 现代大学的许多特征主要来自中世纪的大学,当时大学的三个重要特征: 1.大学拥有自治权和学术自由。 2.大学具有宗教性和国际性。 3.大学兼具专业性和学术性。 柏林大学: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等教育发生了变化,其特点主要为: 1.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开始受到政府重视。 2.由精英高等教育过度到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3.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化特征更加显著。 4.高等教育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向强调质量提升。 高等教育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现象、问题和矛盾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高等教育根据目的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前者旨在扩展理论知识,后者着力解决实践问题。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法治化、终身化、民主化、国际化。 1901年,书院被统一改为学堂,延续千年左右的古代书院制度自此终结。 官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高等学堂,标志着近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近几年,浙江高等教育变化显著,成就明显: 1.顺利实现了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的跨越式发展。 2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3.高等教育体制创新成果较为显著。 4.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等教育的学科性质:高等教育是基础理论和教育原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特殊运用,具有应用性。区分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具有实际意义,因为它隐含着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和学术价值取向。定位在“基础学科”,要关注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追求理论化和学术性;定位在“应用学科”,则要关注现实问题,追求研究的应用价值。从学科发展上讲,基础与应用是可以转化的,理论与实践需要相互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任何社会科学研究都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高等研究的真谛在于解决高等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需要解决的各种理论

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内涵的建设

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内涵的建设 近年来,教育部对提高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出台了大量文件,全面支持职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据此各大职业院校都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以深化院校内涵建设为入手,创新教育思路、改革教学方法,为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1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内涵 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职业院校的专业分类方式大多数按照行业生产、工作岗位来划分,其专业课程更多的体现出行动体系。这种体系表现出的行动并非是简单的模仿、贸然的体验,应当是理论和实践并行,知识和技能并重的行动。 职业院校的专业特征主要体现:①综合多学科知识的应用;②职业岗位技术能力的体现;③传承积累知识的表现。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是将知识和技术相融合,根据职业岗位工作要求,整合理论和技能知识,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专业建设的过程是不断完善培养人才条件的过程,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专业建设就必须紧跟需求做出调整,不断优化专业建设体系,完善人才培养环境。其包含的要素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实训基地建设。 2计算机类专业内涵建设的必要性 2.1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通过人才市场对计算机类毕业生的人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

得出的结论是必须加强计算机类专业内涵建设。通过对本市人才市场调研、行业调查,可以分析得出本地区计算机类行业人才的需求关系,估算出每年新增的劳动力数量和岗位类型,从而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结构,有特色地进行专业内涵建设 2.2竞争力提升的需求 专业内涵建设是职业院校发展的根本,是职业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内容,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可以提升教师专业意识,增强专业品牌效应,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师专业意识和专业品位是专业建设目标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实际上是高职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过程。所以,应把握好专业内涵建设的灵魂,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打造出本院校的专业特色,使其成为示范性院校、示范性专业,增强在职业院校中的竞争力。 3计算机类专业内涵建设的成效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本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结构、师资力量建设、教学质量评价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1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多次邀请公司企业参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瞄准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共同制定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评价标准等一整套完整的培养方案,并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动态更新人才培养方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