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实施办法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实施办法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实施办法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

•【公布日期】

•【字号】

•【施行日期】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

正文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实施办法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我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行为,促进我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依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是指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以企业登记和各类监管信息为基础,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制定的统一标准,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管理类别,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

第三条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应遵循标准统一、指标客观、信息适时、数据共享、上下联动、分工负责、全程监管、内部评价、监管落实的原则。

第四条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中,以企业信用分类等级作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内部对企业实施分类监管的依据,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得利用企业信用分类管理信息谋取非法利益,不得对企业信用进行评比、评估、评定和颁发信用等级牌匾等。

第五条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本省行政区域内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

登记的各类企业的信用信息征集、披露、使用、管理和组织实施信用分类监管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六条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内部各业务职能机构在实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中的分工如下:

(一)企业注册机构负责对企业设立登记信息的分配下派,直至到属地工商所建立经济户口。

(二)企业监督机构负责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指导、协调工作;同时负责企业年度检验、奖惩和查处等方面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录入和公示工作。

(三)公平交易、消保、商标广告、市场、食品监督等业务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对企业日常监管等方面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录入及其他与信用分类监管相关的工作。

(四)信息技术机构负责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管理软件的开发、网络建设及数据库维护、更新、备份等工作,做好技术保障。

(五)法制机构负责参与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有关规范性文件的研究、审核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监管过程中查处企业违法案件的执法监督工作。

(六)办公室负责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宣传及后勤保障工作。

(七)基层工商局(所)按照综合监管工作要求,负责属地企业分类监管和日常巡查的组织实施,负责对属地企业日常监管等方面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录入工作。

(八)其他各有关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配合开展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

第七条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以信息网络建设为支撑,以业务信息系统为依托,建立统一的企业信用监管平台,逐步实现业务系统和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网应用。

第二章企业信用监管指标体系

第八条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指标体系立足于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由市场准入、经营行为、市场退出三方面的信用指标构成,同时将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以外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指标作为参照。

(一)市场准入指标是指企业基本信息,反映的是在确认市场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过程中的信用状况,核心在于企业是否符合法定条件,提交的申请材料是否真实、合法、有效。

(二)经营行为指标是指监管信息,反映的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信用状况,核心在于企业是否守法经营,在交易活动中是否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三)市场退出指标是指市场退出信息,反映的是企业在退出市场过程中的信用状况主要是注销、吊销信息以及是否清算等。

(四)参照信息指标是指其他信用信息,是除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以外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指标,在实施企业分类时作为参考信息依据。

第九条下列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信息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基本指标:

(一)企业基本信息:

1、企业登记事项信息;

2、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身份状况;

3、股东(出资人)情况;

4、合伙人情况;

5、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情况;

6、董事、监事、经理备案情况;

7、分支机构情况;

8、许可证信息;

9、年检信息;

10、变更登记情况;

11、企业分立、合并及减少注册资本时债务清偿或者债务担保情况;

12、注册商标/驰名/著名商标情况;

13、广告许可信息等;

14、法定公告情况;

15、其他与信用相关的基本信息。

(二)监管信息:

1、处罚情况;

2、案件情况;

3、案件协查信息;

4、案件回访信息;

5、工商所日常监管信息;

6、无照经营查处信息;

7、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使用、保护情况;

8、广告违法情况;

9、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

10、消费者申诉举报情况;

11、消费者权益保护情况;

12、合同签订和履约情况;

13、动产抵押情况;

14、企业良好和不良信用信息;

15、年度资产负债和损益情况;

16、对外投资情况;

17、专项整顿情况;

18、其他与信用相关的监管信息。

(三)市场退出信息:

1、企业清算情况;

2、企业注销情况;

3、企业吊销情况。

第十条下列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以外的信息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参照信息指标:

(一)股权冻结情况;

(二)股权质押情况;

(三)银行信用等级、金融债务情况;

(四)纳税信用等级情况;

(五)财产担保情况;

(六)产品质量检验情况;

(七)司法判决情况;

(八)仲裁裁决情况;

(九)有关部门吊销证照信息;

(十)有关部门撤销批准文件信息;

(十一)破产企业信息;

(十二)被判刑或剥夺政治权利的法定代表人信息;

(十三)法定代表人被通缉信息;

(十四)其他与信用相关的企业情况。

第十一条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应当根据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实施行政行为产生的各类行政监管信息中采集生成,对作为参照指标的相关职能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可结合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主动征集,也可接受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社团组织及企业提供的各种有关信用信息,企业自行申报信用信息,必须提供

原始的证明材料。不具备法律效力或正在查处的涉及企业信用的相关情况,一律不作为企业信用信息记录的依据。

第三章企业信用等级分类标准

第十二条企业信用状况分为下列四种类别、等级,以不同颜色标识:

(一)守信企业,A级,用绿牌表示;

(二)警示企业,B级,用蓝牌表示;

(三)失信企业,C级,用黄牌表示;

(四)严重失信企业,D级,用黑牌表示。

第十三条守信企业(A级、绿牌)的认定标准:

(一)具备法定主体资格条件;

(二)投资人的出资已按期到位;

(三)资产状况良好;

(四)按时规范参加年检;

(五)一年内无任何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记录;

(六)除不可抗力、对方当事人违约以及依法变更,解除的合同外,合同履约率达100%,且无合同欺诈行为;

(七)以下情况在认定时仅作为参考:(1)资产状况良好;(2)一年内在有关行政部门无行政处罚记录、司法机关无违法记录;(3)获得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关信用类荣誉称号;(4)银行信用良好。

第十四条警示企业(B级、蓝牌)的认定标准:

(一)具备法定主体资格条件;

(二)逾期年检企业;

(三)除不可抗力、对方当事人违约以及依法变更、解除的合同外,合同履约率达100%,且无合同欺诈行为;

(四)有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给予警告和3万元(含3万元)以下罚款记录;

(五)以下情况在认定时仅作为参考:(1)经营上出现较大亏损;(2)在有关部门有降低资质等级记录;(3)持有的其他企业股权被司法机关冻结且尚未解除;(4)银行信用等级较低。

第十五条失信企业(C级,黄牌)的认定标准:

(一)具备法定主体资格条件;

(二)有利用合同进行欺诈的违法行为;

(三)有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给予3万元以上罚款或责令停业整顿记录;

(四)以下情况在认定时仅作为参考:(1)已出现严重资不抵债;(2)在有关部门有3万元以上罚款,责令停业整顿记录或有违反专项规定被有关部门吊销相关行政许可、取消资质但不构成吊销营业执照处罚;(3)法定代表人有因违法经营被追究刑事责任记录;(4)有严重骗贷行为记录。

第十六条严重失信企业(D级、黑牌)的认定标准:有严重违法行为,被责令关闭或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第十七条划分企业信用类别、等级,应充分运用信息化处理技术,由信息技术部门提供技术支持,逐步实现计算机自动判定和标识,信用等级自动生成功能。

第四章企业分类监管措施

第十八条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以企业登记和监管信息为基础,在健全和完善经济户口管理的基础上,着力于功能创新,推进科学化监管和职能整合,根据不同类别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实施监管的电子化和全过程。

第十九条建立企业信用激励机制,对A级企业要重点予以扶持,并享受以

下待遇:

(一)除专项检查和举报外免于日常检查;

(二)开辟服务“绿色通道”,提供便利条件;

(三)公开良好信用记录;

(四)在开展的各项荣誉称号的认定(评定)时优先纳入预选名单。

第二十条建立企业信用预警机制,对B级企业实行警示制度,在日常工作中予以提示,并采取以下监管措施:

(一)采取案后回查;

(二)办理登记和年检时进行重点审查;

(三)除专项检查外,每年至少检查一次;

(四)公开违法记录。

第二十一条建立企业失信惩戒机制,对C级企业要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并采取以下强制性监管措施:

(一)列入重点监控对象并采取案后回查;

(二)办理登记时进行重点审查;

(三)加强日常检查,不受检查规定的限制;

(四)不得纳入各项荣誉称号认定(评定)名单;

(六)公开违法记录。

第二十二条建立严重失信淘汰机制,对D级企业,属于责令关闭的要依法办理注销登记;属于吊销营业执照的,要发布吊销公告,并实施以下措施加强后延监管工作:

(一)采取案后回查,重点检查其是否已停止经营活动并进行清算。回查中发现未停止经营活动,要予以取缔。

(二)对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设立的分支机构要责令停止经营活动并依法办理

注销登记,对其投资的相关企业,要责令期限办理变更登记,以此督促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进行清算,否则对分支机构和相关企业依法予以查处;

(三)对吊销营业执照负有清算义务的投资人在未履行清算义务的情况下,可限制其对外投资;

(四)对被吊销营业执照负有个人责任的法定代表人,以及法律、法规规定进行限制的原法定代表人或有关人员依法进行限制;

(五)公开违法行为记录并选择典型予以公示。

第二十三条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措施,可由信息系统自动提示有关监管者实施监督。

第五章企业信用信息记录与披露

第二十四条以经济户口为基础,在各级工商局和工商所建立健全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结合业务工作全面记录所有企业的登记信息和各类监管信息,并结合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征集整合相关职能部门生成的企业信用信息。

第二十五条按照“谁登记、谁录入,谁检查、谁录入,谁处罚、谁录入”的原则,及时、准确、完整地将企业的各种信用信息记录于工商业务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企业信用信息随着业务工作流程的完成同步生成入库。

第二十六条企业信用信息记录,必须从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实施行政行为后产生的各类信息中采集生成,行政处罚类信息的采集必须是已发生法律效力的信息。企业违法行为发生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将行政处罚类信息及时以书面形式反馈给企业原登记机关。

第二十七条建立企业信用修复机制。鼓励信用缺失企业在一定期限内主动实施整改,自我纠正违法失信行为,并减轻和消除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后果,使之提前解除信用警示。

第二十八条按照谁录入谁负责的原则,数据录入单位和个人须对录入数据

的真实性、正确性负责;凡应录入的内容而未录入的,一经发现,按照谁录入谁补录的原则,由相关单位及时补录;已录入的内容发现有误的,由原录入单位负责修改。

第二十九条下列企业信用信息可以依法披露和接受查询:

(一)企业身份信息,对企业登记事项等企业最基本的信息(营业执照内容),应依法予以公告或提供社会查询服务;

(二)企业良好信用记录,对年度被公示为“守合同重信用”单位,获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消费者满意单位等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关信用类荣誉称号的信息,要依法及时予以公示;

(三)企业违法行为记录,对涉及企业信用的重大信息应依法进行披露,对所有行政处罚要按照结果公开的原则,作为企业信用信息予以记录并提供相关当事人查询;

(四)注销、吊销企业名单;

(五)公示典型违法企业,对违法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反响强烈的典型案件,要通过青海省工商局门户网站或新闻媒体进行曝光,并将该企业予以公示。

第三十条企业信用信息披露可采取以下方式

(一)公告;

(二)书面通知;

(三)网上公示。企业信用信息披露与查询要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保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防止侵权行为。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依法组织实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活动,如因公示主要内容失实,应在公示范围内恢复企业声誉,消除影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工作人员在公示活动中以权谋私、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不良后果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

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工商所应对企业信用资料及时建立档案。企业信用档案实行计算机和文书档案管理方式,配备专人负责,做好信用资料和数据库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档案资料的查询参照《企业登记档案资料查询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三条各级工商局成立企业信用分类监管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本辖区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的协调工作。

第三十四条本办法施行中的问题由省工商局监督处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实施办法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实施办法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 •【公布日期】 •【字号】 •【施行日期】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 正文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实施办法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我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行为,促进我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依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是指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以企业登记和各类监管信息为基础,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制定的统一标准,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管理类别,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 第三条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应遵循标准统一、指标客观、信息适时、数据共享、上下联动、分工负责、全程监管、内部评价、监管落实的原则。 第四条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中,以企业信用分类等级作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内部对企业实施分类监管的依据,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得利用企业信用分类管理信息谋取非法利益,不得对企业信用进行评比、评估、评定和颁发信用等级牌匾等。 第五条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本省行政区域内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

登记的各类企业的信用信息征集、披露、使用、管理和组织实施信用分类监管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六条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内部各业务职能机构在实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中的分工如下: (一)企业注册机构负责对企业设立登记信息的分配下派,直至到属地工商所建立经济户口。 (二)企业监督机构负责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指导、协调工作;同时负责企业年度检验、奖惩和查处等方面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录入和公示工作。 (三)公平交易、消保、商标广告、市场、食品监督等业务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对企业日常监管等方面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录入及其他与信用分类监管相关的工作。 (四)信息技术机构负责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管理软件的开发、网络建设及数据库维护、更新、备份等工作,做好技术保障。 (五)法制机构负责参与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有关规范性文件的研究、审核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监管过程中查处企业违法案件的执法监督工作。 (六)办公室负责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宣传及后勤保障工作。 (七)基层工商局(所)按照综合监管工作要求,负责属地企业分类监管和日常巡查的组织实施,负责对属地企业日常监管等方面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录入工作。 (八)其他各有关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配合开展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 第七条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以信息网络建设为支撑,以业务信息系统为依托,建立统一的企业信用监管平台,逐步实现业务系统和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网应用。 第二章企业信用监管指标体系

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

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 第一条为了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支撑对企业的精准化、差异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监管效能,强化信用导向的营商环境,依据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企业信用风险,是对企业自我合规守信经营方面存在问题可能性的描述,风险越高,存在问题的可能性越大。 本办法所称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是基于已知企业信息,对其未知信用风险进行分级归类预判的一种方法。 本办法所称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是指政府部门归集整合企业信息、构建指标体系和数据模型、对企业进行动态分类和风险监测预警、运用分类结果实施差异化监管的各类活动。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企业,包括在市场监管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 在推行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基础上,鼓励各地区各部门探索将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拓展到市场主体以外的其他组织,以及参与市场交易活动的特定自然人监管对象。 第四条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统筹协调全省企业信用风 险分类管理工作,依据国家统一标准建设有关管理系统,归集整合企业信息进行自动分类,为其他部门提供分类结果查询和运用支持。

其他省级政府部门负责指导和规范本系统企业信用风险分 类管理,统筹本系统企业信息归集工作。县以上负有监管职责的部门,负责综合运用分类结果对本辖区、本领域企业开展差异化监管,归集履职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企业信息。 第五条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仅作为政府部门内部配置监管资源、实施差异化监管的依据,不向社会公开。 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可以作为信用体系平台组织开展信 用评价时的参考,但不直接用作评价结论,不提供给被评价对象。 第六条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应加强对涉及国 家利益、公共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等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信息的保护,防止发生失密泄密和侵犯个人隐私问题,确保数据安全和信息安全。 第七条企业信用风险分类,采用通用+专业的分类模式。通用分类是基于共性指标,对全量企业进行的统一分类;专业分类是在通用分类基础上,增加个性指标或纳入自建指标体系,对特定类型、行业企业进行的分类。 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公共安全,以及潜在风险大、社会风险高的重点领域,应当统筹行业风险防控和通用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构建本领域专业的分级分类监管机制。

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实施办法

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实施办法 《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实施办法》 (国家工商总局政务信息) 为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监管,提高工商执法效能,近日, 重庆市工商局出台了《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实施办法》。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促进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监管,提高工 商行政管理执法效能,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工商企字〔2021〕第131号)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印发〈个体工商户分层分 类登记管理办法〉的通知》(工商个字〔2021〕第26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 于印发〈个体工商户信用分类监管指导意见〉的通知》(工商个字〔2021〕第248号),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立足自身职能,以市场主体的信 用状况为主导、并根据所从事的行业、经营地域和预警等状况进行内部分类和评价,划分 市场主体的监管等级,并相应采取不同监管措施,以明确监管距离,合理分配监管力量, 实行区别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信用监管的方式。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市场主体是指属于本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督管理职能范围 的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其它市场主体。 第四条市场主体分类情况用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内部监督管理需要,不得随意对外 披露或公示。 第二章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第一节信用分类标准 第五条依据工商部门掌握的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可以将市场主体分为A、B、C、D 四级。A级为守信市场主体,用绿牌表示;B级为警示市场主体,用蓝牌表示;C级为一般失信市场主体,用黄牌表示;D级为严重失信市场主体,用黑牌表示。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的意见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的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公布日期】2022.01.13 •【文号】国市监信发〔2022〕6号 •【施行日期】2022.01.13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企业 正文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进一步提升监 管效能的意见 国市监信发〔2022〕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双随机、一公开”等监管工作效能的迫切需要,对于优化监管资源配置,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放管服”改革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市场主体数量迅速增长,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对市场监管部门监管资源、监管能力、监管智慧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有效破解监管任务重与监管力量不足的矛盾,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市场监管系统全面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和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依法依规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工作,科学研判企业违法失信的风险高低,根据监管对象信用风险等级和行业特点,实施分级分类监管,针对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加强抽查检查,实现监管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推进精准监管、有效监管、智慧监管、公正监管,提升监管综合效能,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准确定位,服务监管。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主要服务于“双随机、一公开”等监管工作,为监管数字赋能、信用赋能。分类结果作为配置监管资源的内部参考依据,不作为对企业的信用评价。 明确标准,科学分类。科学建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动态管理指标和权重,综合运用各类涉企信息,依靠信息化手段实施及时、自动分类,客观反映企业信用风险状况。 强化应用,分类施策。根据企业信用风险状况和监测预警结果,合理确定监管重点、监管措施、抽查比例和频次等,推动从无差别、粗放式监管向差异化、精准化监管转变。 协同高效,共享共用。加强顶层设计,依法依规协同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工作,充分归集企业信用风险信息,推动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共享共用,实现监管效能普遍提升。 (三)工作目标。 将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理念和方式拓展到市场监管各业务领域,运用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科学配置监管资源,提高监管及时性、精准性、有效性,使监管对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目录》的通知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目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公布日期】2016.10.14 •【字号】青工商法〔2016〕129号 •【施行日期】2016.10.1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行政法总类综合规定 正文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目录》的通知 青工商法〔2016〕129号各市州、青海湖市场监管局,省局各直属分局,机关各处室: 根据《青海省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办法》相关要求,省工商局对历年出台的现行有效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清理结果已经省工商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其中,继续有效规范性文件21件、废止失效规范性文件18件。现将《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目录》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2016年10月14日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目录 一、继续有效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共21件) (一)市场规范管理(共2件) 1.《关于进一步强化合同监管工作服务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青工商市〔2011〕144号)

2.《青海省工商局关于鼓励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措施》(青工商市〔2013〕24号) (二)个体私营经济监管(共4件) 3. 《青海省工商局关于贯彻国家工商总局〈个体工商户分类分层登记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青工商个〔2005〕45号) 4.《关于认真贯彻执行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工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无证无照经营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青工商个〔2007〕90号) 5.《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规范工商所个体登记工作的指导意见》(青工商个〔2012〕91号) 6.《青海省工商(市场监管)部门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实施意见》(青工商个〔2015〕120号) (三)商标管理(共2件) 7.《青海省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工作指导意见》(青工商商〔2010〕66号) 8.《关于印发〈青海省著名商标受理审查推荐标准〉的通知》(青工商商〔2016〕126号) (四)消费者权益保护(共2件) 9.《关于印发〈青海省流通领域建材行业经营行为管理规范〉的通知》(青工商消〔2012〕190号) 10.《关于印发〈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实施办法〉的通知》(青工商消〔2016〕108号) (五)企业注册(共4件) 11.《关于进一步做好园区市场主体注册登记工作的通知》(青工商企〔2012〕124号)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认真做好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认真做好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已撤销) •【公布日期】2008.05.17 •【文号】工商市字[2008]101号 •【施行日期】2008.05.17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工商管理综合规定 正文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认真做好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工商市字〔2008〕10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和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改进和完善市场监管机制的重要创新,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需要创新的市场监管机制,是提高市场监管效能的必然要求。为此,现就认真做好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抓好基础扎实推进 实行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是市场监管的基础性工作,商品交易市场日常监管和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在开展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及其信息化建设中,要认真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必须加强商品交易市场监管的基础性工作。对商品交易市场整体情况和每一个市场情况的了解,是推进商品交易市场信用

分类监管的基础工作。只有全面掌握本地商品交易市场的底数(包括市场数量、行业类别、主办者基本情况、进场经营者情况和产权关系等),才能进一步强化商品交易市场主办者办理企业登记的意识,只有明确商品交易市场主办者的法人地位,才能为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奠定基础。 (二)推进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必须加强商品交易市场日常监管工作。商品交易市场日常监管的情况和数据,构成了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的基本要素;同时,市场的信用类别也是实行商品交易市场日常监管的依据。只有不断加强对商品交易市场主办者、进场经营者经营行为和市场内商品质量、食品安全及知识产权、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监管,充分掌握市场的有关情况,才能准确实施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 (三)推进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必须加强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市场监管信息化是实现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重要手段和依托。推进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必须与市场监管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紧密结合,执行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发满足业务需求的分类监管软件系统,完善数据采集系统和工作机制,实现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数据与其他监管数据的共享和业务联动,有效提高市场监管水平和效能。 二、建设原则 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信息化建设是工商机关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工作不仅要遵循信息化建设客观规律,还必须考虑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因此,在开展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信息化建设中要坚持三个原则: (一)标准先行的原则。随此文一同下发的《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指标(暂行)》和总局即将制定下发的《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数据规范》,是开展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依据。各省(区、市)工商局要严格按

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工作规范

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工作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快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构建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推进精准监管、有效监管、智慧监管、公正监管,提升监管综合效能,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国务院关于在市场监管领域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意见》(国发〔2019〕5号)、《市场监管总局关于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的意见》(国市监信发〔2022〕6号)、《市场监管局开展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工作的实施方案》等行政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全区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适用本规范。法律、法规、规章对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本规范所称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是指市场监管部门在依法归集企业信用信息数据的基础上,以依法登记注册的企业为对象,构建全区通用型企业信用风险指标体系,通过全区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系统对企业状况进行风险分类,将分类结果应用于“双随机、一公开”,实施差异化监管,并推动智慧监管实现企业信用风险监测预警。 第四条市场监管部门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协同运用、分类施策、服务监管、动态更新”的原则。 第五条市场监管局负责全区市场监管部门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制定全区企业信用风险分

类指标体系、分类标准和差异化监管措施,建设、管理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信息化系统。 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负责本辖区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的组织实施,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完善相关差异化监管措施。 第六条市场监管部门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仅作为配置监管资源,实施差异化监管的参考依据,分类结果可以与全区市场监管领域其它部门共享,不向社会公开公示。 第二章企业信用风险分类 第七条各级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途径依法归集各类涉企信息,包括并不限于企业登记备案、行政许可、生产经营、抽查检查结果、行政处罚、投诉举报、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和各类“黑名单”、企业自行公示等信息,作为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的数据支撑。 第八条企业信息的归集应用,应当合法、及时、准确,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得泄露国家秘密,不得泄露商业秘密和公民个人隐私,不得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九条市场监管局参照市场监管总局通用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信息化技术方案和标准规范,按照定量分析与定性判定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全区通用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和管理模型,统一建设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系统,从企业基础属性信息、动态信息、监管信息、关联关系信息和社会评价信息等方面,综合运用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数据分析技术,科学赋予权重,对企业信用风险状况进行评分,并根据评分判定企业信用风险等级。企业信用风险状况评分实行按月动态更新。 企业信用风险状况最高评分为1000分,信用评分在200分(不含)以下的企业,为信用风险低(A类)企业;信用评分在200分(含)至500分(不含)的企业,为信用风险一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 行为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公布日期】2011.08.25 •【字号】青工商市[2011]143号 •【施行日期】2011.08.2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工商管理综合规定 正文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监 管工作的实施意见 (青工商市〔2011〕143号) 西宁市、海东地区、各自治州工商行政管理局,省局各直属工商行政管理分局,省局各处室: 为认真履行监管职责,积极开展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监管工作,省局根据国家工商总局颁布的《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办法》提出的要求,按照“先搭架子、先行试点、分步实施、逐步到位、总结经验、稳步推进”的监管工作方针,通过抓好组织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与培训、技术设备配置、监管经费保障和协调机制五个关键环节,稳步开展建立经营主体信息库、实施信用分类监管、打击违法经营活动、保护网络市场经营主体及消费者合法权益等四项重点工作,确保全面履行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监管职责,构建良好的网络市场秩序。

二、监管对象和监管内容 (一)监管对象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办法》规定,对全省范围内从事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经营主体进行监管。具体包括: 1、网络商品经营者:指通过网络销售商品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自然人。 2、网络服务经营者:指通过网络提供有关经营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自然人,以及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网站经营者。 (二)监管内容 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监管的内容主要是网络经营主体准入监管、网络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网络经营行为监管、网络消费维权等。 1、网络经营主体准入监管 网上交易是在交易双方事先不了解、其间不见面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保障交易安全、维护网络市场秩序、保护交易各方合法权益的首要任务是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虚拟主体”还原为真实的主体。依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总局《办法》规定,要本着鼓励发展的思路,采取灵活审慎的措施,做好网络商品经营主体准入监管工作: (1)对已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法人、其它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通过网络从事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原则上由原工商登记机关的州地市级局、省局直属分局或其属地指派下一级原登记机关按照省局的统一要求,监督其在网站主页面或者从事经营活动的网页醒目位置公开营业执照登载的信息或者其营业执照的电子链接标识。 (2)通过网络从事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自然人,应当向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经营者提出申请,提交其姓名和地址等真实身份信息;提供网络交易平

青海省经济委员会关于印发《青海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青海省经济委员会关于印发《青海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青海省经济委员会 •【公布日期】2009.01.14 •【字号】青经中[2009]20号 •【施行日期】2009.01.1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工商管理综合规定 正文 青海省经济委员会关于印发《青海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青经中〔2009〕20号) 各州、地、市经(贸)委,有关单位: 为规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行为,推动担保业规范发展,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建设,现将《青海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00九年一月十四日青海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行为,推动担保业规范发展,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以下简称担保机构),是指依

照《公司法》、《社团登记管理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经国家有关登记管理机关批准,依法设立,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主要从事担保、再担保业务及相关融资服务并独立承担担保责任的专业化融资服务机构。 第三条青海省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省经委)是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对担保机构的指导、服务、监管。州、地、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是所属辖区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督管理部门。 第四条建立担保机构设立和变更备案制度,并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统计报表制度和绩效考核办法。担保机构应按本办法规定的要求向备案管理机关及时、准确、完整地报送机构情况表、业务统计表和其它资料。 第五条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政策扶持与多元化投资相结合,促进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结合,开展信用担保与提高企业信用相结合。 坚持以积极引导、多元投资、多层次构建、依法经营、规范管理为指针,鼓励发展政府出资或出资参股的担保机构;大力发展以法人资本、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设立的商业性担保机构;支持企业设立互助性担保机构;积极支持为担保机构提供保证服务的再担保机构建设。 第六条担保机构应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控制风险。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科技创新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劳动密集型企业、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农牧业产业化项目等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 第七条担保机构应建立严格的担保评估制度和科学决策程序。担保机构要加强对担保项目的风险评估审查,提高担保评估能力;建立承保资金监控机制,对项目要制定跟踪方案,责任到人。 第二章担保机构设立

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暂行办法

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行政执法的效能和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管,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结合《安徽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信用信息归集与管理的暂行规定》、《安徽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信用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目的是:通过建立上下互动、横向互通的监管机制,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各项职能的整合,实现对企业的准入行为、经营行为和退出市场行为的全过程监管。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据职能和企业信用等级状况,有针对性的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达到有效监管目的的管理制度。 第二章企业分类管理的措施 第四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原则是:加大对A级企业(包括AA、A两个等级企业)的扶持力度,适度管理B级企业,强化C级企业的监管力度,严管D级企业。 第五条对A级企业建立激励机制,予以扶持: (一)在申请企业年检时,符合年检免审条件的,只要材料齐全,免于实质审查即可通过年检。AA级守信企业实行三年免审,A级守信企业实行当年免审(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实行联合年检的和涉及安全生产的行业除外); (二)对AA级企业除专项检查、专项整顿或被举报涉嫌违法经营活动外,免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其日常检查;

(三)企业名称权、注册商标权及其相关权益可受工商部门的重点保护; (四)办理分支机构登记和变更登记等简易登记事项时,可当场做出准予登记的决定,予以优先办理; (五)在参与驰名、著名、知名商标认定和“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评比活动中予以优先推荐申报参评; (六)在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开展的评优活动中予以优先推荐; (七)通过红盾信息网公开良好信用记录; (八)享受工商部门其它的优惠政策和优先服务; (九)积极协助其争取当地政府给予企业的优惠政策。 第六条对B级企业建立预警机制,并采取以下监管措施: (一)日常监督检查每三个月不少于一次; (二)采取案后三个月内回查,检查企业整改情况以及有无新的违法行为,做好回查记录; (三)办理登记注册时要对所提交的材料进行核实; (四)企业年检时,重点审查,并进行实地检查; (五)原则上一年内不予推荐参评各种荣誉称号; (六)通过红盾信息网公开违法记录。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 的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已撤销) •【公布日期】2003.10.31 •【文号】工商企字[2003]第131号 •【施行日期】2003.10.3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 正文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 (工商企字[2003]第13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加强企业信用建设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是建立征信国家的基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国家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对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交易安全,维护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提高执法效能,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企业信用监管指标体系 企业信用监管指标体系立足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由市场准入、经营行为和市场退出三方面的信用指标构成,同时将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以外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指标作为参照。 (一)市场准入指标

该指标所反映的是在确认市场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过程中企业的信用状况,内容包括设立登记和变更登记情况,核心在于企业是否符合法定条件,提交的申请材料是否真实、合法、有效。主要涉及以下指标: 1.名称; 2.投资人的身份; 3.股东会、董事会决议; 4.章程或合伙协议; 5.法定代表人(合伙事务执行人)、董事、监事、经理的身份证明、任职资格和任职文件; 6.出资情况及验资报告; 7.前置审批文件; 8.经营范围及经营方式; 9.住所使用证明; 10.经营期限; 11.变更登记情况; 12.分支机构情况; 13.企业分立、合并及减少注册资本时债务清偿或者债务担保情况; 14.年检申报材料; 15.法定备案情况; 16.法定公告情况。 (二)经营行为指标 该指标反映的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信用状况,内容包括年检、日常检查、专项检查、举报、投诉,以及违反工商行政管理规定处罚情况,核心在于企业是否守法经营,在交易活动中是否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主要涉及以下指标: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青海省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青海省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公布日期】2017.08.29 •【字号】青工商企监〔2017〕96号 •【施行日期】2017.09.2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 正文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青海省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 青工商企监〔2017〕96号各市州(青海湖)、市场监管局,省局各直属分局,机关各处室: 《青海省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实施细则》已经2017年8月29日局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2017年8月29日 青海省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实施细 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青海省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监管工作,保障执法公平、公正、公开,依法维

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依据《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任务的通知》、《工商总局关于做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工作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所称“双随机、一公开”,是指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以下简称“工商部门”)对市场主体公示信息、经营行为、经营情况进行监管,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及时公开检查结果和查处结果的监督检查机制。 本细则所称市场主体,是指本省行政区域内登记注册的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 第三条除投诉举报、大数据监测、转办交办以外,工商部门对市场主体的所有监督检查都必须通过“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的方式进行。 第四条“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监管工作应当遵循依法实施、综合检查、谁抽查谁负责、公开透明的原则,确保抽查工作依法有序开展。 第五条“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监管工作由县级以上工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上级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机关“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监管工作的督导考核。 工商部门对本级登记的市场主体,可自行实施检查,也可以委托市场主体所在的下级工商部门进行检查。 第二章抽查方式和内容 第六条“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类型分为定向抽查和不定向抽查。定向抽查名单按照市场主体类型、所属行业、经营规模、地理区域和抽查方案要求等特定条件随机抽取确定。不定向抽查名单按照地理区域均衡原则随机抽取确定。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实施方案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公布日期】2016.03.20 •【字号】青政办〔2016〕35号 •【施行日期】2016.04.1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市场规范管理 正文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实施方案的通知 青政办〔2016〕35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青海省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3月20日青海省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51号)精神,增强政府运用大数据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能力,加快推进简政放权、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打造公平高效、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为重点,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数据开放为抓手,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将大数据理念、技术和资源充分运用到对市场主体的服务和监管的全过程,大力推进“互联网+”和大数据条件下的政务创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预测预警,维护市场正常秩序,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释放市场主体活力。 (二)主要目标。 运用大数据的理念和技术,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充分运用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不断提高政府服务和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市场主体依法诚信经营,构建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监管效率,降低服务和监管成本;推动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构建全方位的市场监管体系。 (三)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充分认识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健全政府运用大数据工作机制,由各级政府统筹运作,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协同推进,注重兼容性和规范性,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需求导向、问题为先。以政府服务和监管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立足于解决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实施办法》的通知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实施办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公布日期】2016.08.08 •【字号】青工商消〔2016〕108号 •【施行日期】2016.09.0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质量管理和监督 正文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实施办法》的通知 青工商消〔2016〕108号 各市州(青海湖)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局各直属分局,机关各有关处室:现将《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2016年8月8日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实施办 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本省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工作,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国家工商总局《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办法》、《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处罚信息公示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省各级工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在职责范围内依法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进行抽样检验(以下称抽检),依据抽检结果对不合格商品进行处理的监督检查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各级工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以下称实施抽检部门)分级负责本辖区内的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工作,可根据工作实际制定本辖区的抽检计划和抽检实施方案,确定承检机构,处置抽检样品,负责抽检结果的处理,发布抽检信息。 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统筹管理和组织开展全省范围内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检工作。 市、州、县(区)各级工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组织和实施本辖区范围内的商品质量抽检工作。 第四条根据工作需要,上级工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委托下级工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具体实施抽检工作。 第五条抽检不得向经营者收取检验费用。抽检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经费支出按财政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抽检范围 第六条实施抽检部门应当制定年度抽检工作计划,确定抽检的商品品种、时间安排、费用预算等内容,并严格按照抽检工作计划开展抽检工作。 因突发性事件、上级部门特别要求或者监管工作确有需要的,实施抽检部门可以组织开展专项抽检。 年度抽检工作计划应于每年2月底前报上一级机关备案。专项抽检工作计划应当于计划制定之日起10日内报上一级机关备案。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青海省工商系统市场主体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实施办法》的通知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青海省工商系统市场主体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实施办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公布日期】2015.05.26 •【字号】青工商企监〔2015〕63号 •【施行日期】2015.05.2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市场规范管理 正文 关于印发《青海省工商系统市场主体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实施 办法》的通知 青工商企监〔2015〕63号各市、州工商局,省局各直属分局,青海湖市场监管局,省局各处室: 《青海省工商系统市场主体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实施办法》已经2015年5月19日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2015年5月26日

青海省工商系统市场主体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市场主体公示信息的监督管理,规范全省市场主体公示信息抽查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办法》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市场主体,是指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工商部门,含承担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下同)登记,在青海省内依法存续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本办法所称市场主体公示信息抽查,是指工商部门通过随机抽取方式确定市场主体名单,并依法对其在公示系统公示的年报信息和即时信息真实性、及时性进行的监督检查。 第三条市场主体公示信息抽查遵循随机、公正、规范的原则。 第四条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以下简称省工商局)负责领导、组织、协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行政指导办法(试行)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行政指导办法(试行)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 •【公布日期】 •【字号】 •【施行日期】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工商管理综合规定 正文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行政指导办法(试行)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第一节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全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指导工作,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派出机构(以下统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行政指导,依照本办法执行。 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另有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行政指导,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职责范围内,运用非强制性手段,引导行政相对人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以实现一定行政管理目的的行政行为。 本办法所称行政相对人,是指作为工商行政管理行政行为对象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以及其权益受行政行为影响的利害关系人。 第四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行政指导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二节行政指导的适用原则和适用方式

第五条实施行政指导应当遵循合法原则。不得违反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规范,不得与国家政策相抵触。 第六条实施行政指导应当遵循自愿、公平、公开、诚信的原则。 第七条实施行政指导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形式。实施影响较小、时效性较强的行政指导,可以采取口头或者书面方式即时进行;除即时行政指导外,实施行政指导一般应当履行审批程序并采取书面方式进行。 第八条实施行政指导应当采取公示的方式,依法向社会公众公开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制作或获取的信息。 可以采取建议、辅导、规劝、劝诫、提醒、示范、约见等方式,引导行政相对人合法经营、规范经营。 第九条实施行政指导可以在符合实施行政指导基本原则要求的前提下,创新行政指导的其他方式。 第三节行政指导的适用范围 第十条行政指导贯穿于工商行政管理全部业务工作中。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履行市场主体准入与监管、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商标注册、商标专用权保护和广告监管、禁止传销与规范直销等职能过程中普遍适用。 第十一条市场主体登记及监管机构对市场主体准入及监管实施以下行政指导: (一)公开市场主体登记信息或依据申请提供动态监管信息及国家产业政策,供行政相对人决策参考,引导其正确选择市场行为。 (二)协助申请人尽快办结市场主体名称预先核准、设立、变更登记等申请事项。 (三)提醒、提示行政相对人到期办理相关事项,减少因未及时提醒办理有关登记、备案、年检、验照等事项而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发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