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案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罗斯福新政

1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实质;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教学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位美国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评价:“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打碎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师: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富兰克林·罗斯福。

师:请同学说说你眼中的罗斯福。

生:一位身残志坚的总统、一位成就了伟业的总统;改革创新、自强的伟人;维护世界和平的总统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

1.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与发生原因、实质。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资料并结合材料,说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实质。

材料一:1922—1929年,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汽车猛增、家用电器丰富、建筑市场活跃。汽车、电器、房屋建筑业成为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三大支柱行业。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初,在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里,瑟瑟发抖的女孩问妈妈:“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与此同时,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把一桶桶牛奶倒入河中,把一车车肥猪倒入河中……

设问: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美国的什么情况?农场主为什么要将商品倒入河中?

提示:材料一反映了美国经济的空前繁荣;材料二反映了美国的经济危机。原因: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说明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而不是绝对过剩。

(2)总结经济危机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如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工人的工资却增长缓慢,购买力严重不足,导致出现生产过剩等。

【图解原因】

2.经济危机的表现与特点

提示:(1)表现:工业生产下降、贸易锐减、物价暴涨、银行破产、失业增加。

(2)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目标导学二:罗斯福新政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结合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与特点。

材料一:时代呼喊变革,人民呼唤变革,就是在这一片变革声中,美国1932年大选年拉开了序幕。罗斯福与时任总统的胡佛对决。胡佛总统依旧坚持最好的经济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最好的政府是不干预经济的政府。而罗斯福说:“我保证将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幸福的日子又来到!”他给美国人民带来了希望,最终罗斯福以472∶59的绝对优势胜出。美国人民选择了罗斯福,意味着美国人民选择了创新。但是罗斯福总统真的能引导美国人民从危机中走出来吗?当时很多人都是心存疑虑的,说他是一个瘫痪的总统治理一个瘫痪的国家。

大获全胜的罗斯福与农民交谈

材料二: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1)结合上述材料思考胡佛与罗斯福在化解危机的政策上有何不同。为扩大就业,罗斯福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示:胡佛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即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完全由市场调节)。罗斯福采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为扩大就业,推行了“以工代赈”,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等措施。

(2)根据材料二回答这些措施出自哪一法规。如何看待“新政”中“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规定?提示:《国家工业复兴法》。美国政府实施“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劳资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克服经济危机。但是,这些调整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图解特点】(引导学生解读“新政”中工业、农业、金融等举措,总结“新政”的特点)

“新政”的特点:政府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2.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材料展示:罗斯福……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罗斯福回应: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1)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简析罗斯福遭到一部分资本家反对的原因。

提示:因为新政的部分内容和措施触及了一些资本家的利益,对垄断资本家追求最高利润进行一定限制,如《国家工业复兴法》中规定:“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2)罗斯福的举措是否能“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简述理由。

提示:不能。因为罗斯福新政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归纳总结: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1)积极影响:新政期间,美国经济开始了缓慢的复苏,工业和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消极影响: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三、课堂总结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打击了美国,罗斯福放弃了美国自由放任政策,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消除危机。罗斯福新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增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控能力,重振了美国经济,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它说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不同体制和政策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体制创新和发展。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交流,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采用对比的方法增加了学生讨论的时间,加强了讨论的力度,培养了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方法。本课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时,问题设计的深度和技巧不够成熟,学生探讨深度不够,课堂的趣味性不够。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如何?(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战败,由英法美日中等组成的协约国集团战胜)

2.俄国原先是协约国成员,为什么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文)

3.教师指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大战,所以说十月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战争。十月革命如何取得胜利?它怎样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3.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4.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其历史意义如何?

6.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新时代的曙光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A、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

灾难→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执行反人民政策)

继续进行世界大战遭惨败

屠杀和平示威的反战民众

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布尔什维克党)

革命群众拥护列宁

列宁确定武装起义方针

B、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4、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5、运用动态地图演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经过,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

A、.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

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

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为什么说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练习巩固】

1、完成第5页“练一练·选择题”: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于公历( D )

A.2月

B. 3月

C. 10月

D. 11月

2、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正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同资本主义制度曲折、长期的斗争。)

3、建议学生.回忆小学时候学过的课文──《诚实的孩子》,或者借阅电影故事《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年》等相关作品,自觉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2018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历史知识点总结梳理(最新整理)

2018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历史知识点总结梳理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 1 课古代埃及 【课程标准】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兴亡: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约从公元前 3500 年开始出现若干小国;公元前 3100 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公元前 525 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2)版图:经历了古、中、新三个王国时代,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北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3)文明: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 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法老的统治 (1)统治:法老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 国王经常用王杖责打大臣。 (2)危机: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挑战,胡夫金字塔之后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衰落。 第 2 课古代两河流域 【课程标准】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范围:“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2)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 年起,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3)统一:约公元前 2400 年,实现了初步统一。 2.古巴比伦王国 (1)统一:公元前 18 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 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统治: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3)影响:汉谟拉比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九上 部编历史 第13课教案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通过土地关系的变 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 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2、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3、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 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 重难点 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 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 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 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 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 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 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 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 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 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提示: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分散的一种状态。后来逐渐转向集中状态。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导学案(含答案)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学习目标】 1、通过欧洲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了解庄园制度的变化 2、能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和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 3、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二、【重难点】 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难点: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三、【自学指导】(带着问题认真阅读P60-63,用笔划出关键词) 1、找找11世纪后欧洲的农村出现了哪些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2、新的手工业经营方式有何特点?产生了哪些影响? 3、概括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的形成(时间、过程、作用) 四、【合作探究】 材料一在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材料二 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不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1)材料一中,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叫什么?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什么的保护?(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五、【当堂训练】 1.11世纪以后,欧洲的农村通过哪一运动扩大了土地面积,同时取得了自治权( ) A.圈地运动 B.垦殖运动 C.采邑改革 D.自由运动 2.14世纪以后,领主直领地大为缩减,庄园开始衰败的主要原因是( ) A.领主经营不善 B.农奴纷纷出逃 C.城市的重新复兴 D.生产力发展,商品货币关系渗透 3.14世纪中叶以后,通过建立租地农场,成为租地农场主的是( ) A.国王 B.封建领主 C.富裕农民 D.骑士 4.能够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场所是( ) A.封建庄园 B.乡村市场 C.手工作坊 D.手工工场 5.中世纪后期欧洲的某些城市,其市民借着取得特许状而得以选举市长、成立市议会和建立城市法庭。根据上述情形,可知这些城市的市民取得的权利有( ) A.宣战、结盟及媾和权 B.行政、立法及司法权 C.募兵、征税及教育权 D.咨议、审查及复议权 6.15、1世纪之交,欧洲农村的自然经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其表现之一是( ) A.货币地租消失 B.出现了最初的无产者 C.新的领主开始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业 D.富裕的作坊主扩大生产规模 7.手工工场与手工作坊最本质的不同体现在( ) A.生产规模上 B.生产组织形式上 C.技术分工上 D.雇工素质上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二单元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古巴比伦王颁布了……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上述歌词中的内容与下列哪一项内容有关() A.金字塔 B.《汉谟拉比法典》 C.种姓制度 D.奴隶制民主政治 2.当你漫步于卢浮宫时,解说员指着一块黑色的石柱说:“这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请你判断,此文物应产生于何处,该法典是用哪种文字记载的() A.尼罗河流域象形文字 B.印度河流域甲骨文 C.两河流域拉丁字母文字 D.两河流域楔形文字 3.下图是《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其揭示的实质是() A.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B.维护奴隶的利益 C.表示人人平等 D.代表公平正义 4.右图所示的制度出自() A.古代埃及 B.古巴比伦王国

D.古代希腊 5.某校九年级历史学习小组把“古代印度文明成果”确定为研究课题,下列研究内容能列入该课题的是() ①种姓制度②《汉谟拉比法典》③“阿拉伯数字”的发明④佛教的创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今天的中东地区动荡不安,但这里却曾经是人类两大文明的发源地。下列文明成就与此地区无关的是() A.建造金字塔 B.发明楔形文字 C.创立佛教 D.颁布《汉谟拉比法典》 7.观察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地图,可以看出亚非文明产生的共同点是() A.处于沿海地区 B.兴起于肥沃的草原 C.诞生于大江大河流域 D.出现在丘陵地区 8.托马斯·卡伦德曾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郇窄的一隅,生活着近五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材料反映的是() A.古希腊文明 B.古罗马文明 C.古代埃及文明 D.古代印度文明 9.选举制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早期的民主政治形态兴起于()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测试题含答案-13.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中世纪晚期,西欧少数商人占据着生产资料,他们向乡村手工业者提供原料、甚至生产工具,并预付部分工资,最后收回制成的产品,并投放到市场出售。”材料反映了() A.基督教的传播B.手工工场的产生 C.新航路的开辟D.工厂制度的确立 2.10世纪中叶-13世纪中叶的300年间,西欧各地一直在不断地开垦荒地,从而构成了一场声势浩大、为时长久的垦殖运动。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贵族、教会、农民等各个阶层、集团都积极加入了这场运动。可见,贵族、教会、农民等进行垦殖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的号召 B.领导人物的号召 C. 物质利益的驱动D.科技的发展 3.下列不属于手工工场特点的是() A.出现了雇佣劳动,工场主是生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B.工人多分工合作 C.与手工作坊相比生产规模大、产量高 D.反映了封建等级关系 4.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了中 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材料论述了中世纪欧洲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 A.背景 B.过程 C.内容 D.意义 5.“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 状和城市法的保护;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 材料说明城市居民() A.地位得到了提高 B.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C.饮食质量得到改善 D.经济得到了发展 6.14世纪以后,西欧一些商人将在乡村市场收购单个农民出售的产品运到港口或更远的地方。法国 南部朗格多克的粮食被运到意大利的一些城市;欧洲的呢绒、皮毛等也远销东方。这反映了西欧() A.远程贸易的发展 B.城市的发展 C.手工工场的发展 D.科技的发展 7. 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各地纷纷开展□□□□,大量的林地、荒地、沼泽被开 发.土地面积逐渐扩大。“□□□□”应是() A.大化改新 B.远程贸易 C.手工工场 D.垦殖运动 8.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心。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优质教案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2019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2019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6课冷战 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冷战的内涵、美苏推行冷战的原因、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知道德国分裂的进程与影响;知道北约与华约的建立与影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认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和素养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活动,分析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归纳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具体表现,探究冷战政策带来的影响,加深对美苏冷战对峙格局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美国冷战政策及其表现教学难点:对杜鲁门主义本质的认识和德国分裂的实质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946 年3月5日,在杜鲁门陪同下,丘吉尔到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反苏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丘吉尔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富尔顿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像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什么是冷战?冷战表现在哪些方面?冷战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冷战的发生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冷战的内涵和美苏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归纳总结:(1)冷战的内涵: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主要原因: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2.阅读教材,说说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影响与实质。材料一: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宣称:“美国的政府必须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 企图。” 材料二:美国著名评论家李普曼在谈到杜鲁门主义的真实

部编版丨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汇总【最新整理】

第1课古代埃及 目标: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兴亡: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若干小国;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2)版图:经历了古、中、新三个王国时代,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北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3)文明: 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法老的统治 (1)统治: 法老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国王经常用王杖责打大臣。 (2)危机: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挑战, 胡夫金字塔之后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目标: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范围:“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2)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 年起,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3)统一:约公元前2400年,实现了初步统一。 2.古巴比伦王国

(1)统一: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统治: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3)影响: 汉谟拉比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3.《汉谟拉比法典》 (1)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内容: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 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家庭奴隶制是其一大特征。 (3)意义:法典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法典中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4)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第3课古代印度 目标: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兴起: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2)建国: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来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3)鼎盛: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2.森严的种姓制度 (1)建立: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2)主要内容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第13课阿拉伯帝国导学案(含答案)

第13课阿拉伯帝国 【学习目标】 1.能简单说出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能用主要史实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认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中的作用。 2.了解阿拉伯帝国形成过程的基本史实。 3.了解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预习案】 【自学导航】 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穆罕默德阐述了__独尊安拉__的宗教思想,于7世纪初创立了伊斯兰教。 2.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城传教,他于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__穆斯林公社__。 3 .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__麦加__。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承认__穆罕默德__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二、阿拉伯帝国 4.至__8世纪中期__,阿拉伯帝国形成,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__疆域最大__的帝国。 三、阿拉伯文化 5.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__智慧宫__”,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 6.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__阿拉伯数字__”,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7.阿拉伯人著的《__医学集成__》和《__医典__》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8.脍炙人口的《__天方夜谭__》,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探究案】 (没有完美的个人,但齐心协力,勇于展示,我们就是完美的团队) 第- 1 -页/共3页

【探究一】 1、简述穆罕默德的主要传教活动。谈谈你对伊斯兰教创立的感悟。 活动:穆罕默德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7世纪初创立了伊斯兰教;最初在麦加城传教,遭到当地传统势力的反对;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穆斯林公社;630年,占领了麦加城。 感悟: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反映了阿拉伯人渴望实现统一。它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阅读教材,探讨下列问题: 1.分析阿拉伯学者创造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的原因。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 做出了哪些贡献? 原因:哈里发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设立“智慧宫”、以 黄金支付稿酬等。阿拉伯学者吸收、消化了外来文化。 贡献:①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 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②阿拉伯人著的《医学集成》和《医典》 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③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构思巧妙, 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④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 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 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检测案】 1、以下哪个地方是穆斯林一生中最希望拜谒的地方 A.麦加大清真寺B.“哭墙” C.巴黎圣母院D.圣索菲亚大教堂 2、麦加之所以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是因为() A.那是穆罕默德最初传教的地方 B.那是穆罕默德病逝的地方 C.那是穆罕默德最早建立政教合一国家的地方 D.那是当时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 3、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的国家的性质是() A.政教分离 B.政教合一 C.世俗政权 D.宗教政权 4、世界文明是在不断冲撞和融合中向前发展的,把包括零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从东方传入西方的是() A.古代印度人 B.古代阿拉伯人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精品教案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材分析: 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及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预示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强大起来,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经济上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 2、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 3、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4、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教学准备: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材料教学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论从史出的能力。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提示: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分散的一种状态。后来逐渐转向集中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置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目标导学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1.材料展示:有的富裕农民原先是某庄园的庄头,负责替领主管理庄园生产和其他事务。他们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由于农业发展、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农民向领主缴纳货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在财富普遍积累的基础上,一批富裕农民脱颖而出。他们是土地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法兰西,他们占有的土地达到总面积的1/5,有的地区甚至达到1/3。 提示:反映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些富裕的农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2.材料探究: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优质教案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罗斯福新政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的背景、表现;理解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特点和实质;了解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内容、特点,认识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作用;通过对罗斯福的评价, 培养学生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关内容,了解经济危机的时代背景,知道经济危机的原因;根据经济危机的特点,展示适当资料、图片,了解危机的危害及影响,认识到罗斯福新政所处的严峻形势;探讨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目的、措施及其成效,客观地评价罗斯福新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资本家却人为故意大量销毁产品,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通过对罗斯福个人魅力的了解,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实质;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教学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位美国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评价:“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打碎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师: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富兰克林·罗斯福。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眼中的罗斯福。 生:一位身残志坚的总统、一位成就了伟业的总统;改革创新、自强的伟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 1.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实质。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资料并结合材料,说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实质。 材料一: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上升了55%,而他们的平均工资却只增加了2%。越来越多的财富聚集到少数人的手中,5%的人掌握了美国1/3的财富,绝大多数家庭挣扎在温饱线上或者连温饱水平都达不到。 材料二: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美国人现在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任意款式……的福特汽车”。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初,在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里,瑟瑟发抖的女孩问妈妈:“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与此同时,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把一桶桶牛奶倒入河中,把一车车肥猪倒入河中…… 设问1:根据材料一,想一想:美国繁荣表象下存在着怎样的问题?以福特为代表的资本家们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2018年下学期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最新教材|2019春季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高清完整版电子课本,速速收藏预习!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2、杰出代表:“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 二、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 1、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2、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4、主力:印度土兵 5、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6、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1、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内容: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要求贵族必须到车队或行政机构为

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派遺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提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作用: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3、农奴制改革:原因:封建农奴制度阻碍于资本主义发展。主要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主要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意义: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3课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861—1865)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总统。 3、开始:1861年4月南方奴隶主挑起内战 4、转折:两个法令的颁布(1862年9月) 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认真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身份加入北方军队。

最新精编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必背知识点

精品文档 部编九年级历史(上)知识点梳理 2018.12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1、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的古代文明是?产生于何时?该国在天文学和文字方面的成就分别是? 2、评价古埃及金字塔。 3、古巴比伦王国位于哪条流域?文明产生时间?初步统一时间?完成统一事业的古巴比伦国王是?实行什么制度?制定何法典?该法典维护谁的利益?有何历史地位? 4、位于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的文明古国是?产生文明的时间?处于鼎盛时期的王朝是?首都是? 5、古印度森严的等级制度是?由高到低分为哪四个等级?起重掌管军事何行政权力的等级是?从事农业、捕鱼业,为前三等级服务的是? 6、种姓制度的特点是? 7、古印度文明除了种姓制度,还包括佛教,创立者是?产生时间?教义?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大概是中国哪个朝代?与佛教传播有关的唐朝高僧是?著作? 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 8、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是?古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古希腊有名的两大城邦是?最大的城邦是? 9、古希腊雅典在谁统治时期达到全盛?评价他的执政影响。 10、为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伯里克利建立什制度? 11、占雅典人口大多数的是什么人?雅典哪些人没有政治权利? 12、亚历山大帝国疆域范围?评价亚历山大东征影响? 13、古罗马共和国建立时间?地理位置?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是?颁布的法律是?有何影响?地位? 14、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整个地中海霸王,在罗马后期,发生什么起义?有何影响? 15、罗马发展史:首创罗马“元首制”的人是?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变为罗马帝国,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的表现?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476年,西罗马在谁的打击下灭亡? 16、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文献是? 17、希腊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是?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影响? 18、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有哪三位?分别有哪些贡献? 19、法学是哪国人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渊源是? 20、我们今天使用的公历是谁创设的?来源于哪国人的太阳历?“儒略历?是谁命人编制?罗马皇帝把什么历作为基督教历法?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 21、基督教兴起时间?地区?4世纪被谁确立为国教? 22、法兰克王国建立时间?建立者?皈依何教? 23、法兰克王国实行改革,封君和封臣的特点?影响? 24、谁统治时的法兰克王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为鼓励基督教的发展,他实行什么税?为此人举行加冕礼的是?法兰克王国被称为? 25、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讲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形成那三个国家的雏形? 26、9世纪西欧庄园性质?居民包括哪些?谁是独立的小生产者?保护土地权利的机构? 27、西欧庄园的土地分为哪两部分? 28、维护西欧庄园公共秩序的机构是?审判依据什么? 29、中世纪城市居民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手段有?最典型的取得自治权居民是? 30、中世纪城市取得自治的形式是?基本居民有哪些人?早期资产阶级由哪些人构成? 31、12世纪被认为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是? 32、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3、欧洲中世纪大学课程的基础课程有哪7门?专业课程有哪3门? 34、罗帝国395年分裂为哪两个帝国?拜占庭帝国是哪国的首都,又叫什么名字? 35、《罗马民法大全》的目的是?有哪几部法典组成?内容?地位如何? 36、比较中国和西欧的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城市特点)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37、日本大化改新的时间?即位皇帝?仿效哪个国家朝代改革?大化改新后,国家称呼有何变化? 38、大化改新的内容?影响? 39、伊斯兰教创立时间?创立者?影响? 40、阿拉伯帝国形成时间?版图疆域范围是? 41、阿拉伯文化成就有哪些? 42、阿拉伯人对型洗发文化的贡献有哪些? 43、日本的大化改新仿效中国改革取得成功,给我们什么启示? 44、比较世界三大宗教的不同。(产生时间、地点、创始人、教义、传播影响) 第五单元步入现代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下教育教学工作总结(2篇)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任教九年级2班历史课,该班七八年级都是我任教的,情况非常熟悉。班尖子生较多,但是两级分化比较严重,在平行班中均分总是落后两三分。针对此种情况,一学期以来,我认真教学,并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不懈的精神对待毕业班的各项工作。下面列举我本学期所做的一些努力。 一、完成新课教学,培养良好学风 本册课本共七个单元,有23课。我每课时完成一节新课,一课 一练,及时批改。每两个单元进行一次测试,及时讲评。并对下册历史课本进行了预习。 进入九年级后,学习任务更加艰巨,学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逐渐削弱,如何让学生在诸多的学科中重视它呢?每次月后,我会在课堂上表扬一些学生,让他们介绍成功经验;一种是进步较大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会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更多的学生明白:只要端正学习态度,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你就会取得理想的成绩;别人能做到的事,我只要努力,也一定能做到。同学们逐渐有了竞争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二、培养良好习惯,提高课堂效率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部分学生的“病根”,尤其是男生课上带着耳朵听,他们挺乐意的,一让他们动笔,就开始偷懒。从九年级开始,我就注重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我采用课堂笔记本和历史作业本合二为一,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由于历史中考采用开

卷考试的方式,在教科书上勾划重、难点显得尤为重要。我要求学生用红笔或彩笔勾划,并注明考点的项目:如“明治维新”的内容,使学生一目了然。上课时,我边讲,边巡视,提醒和督促后进生和调皮的学生勾划课本。临近期末,七门文化课都进入复习阶段,各科作业接踵而至,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我只能立足于课堂这块主阵地,紧紧抓住45分钟,尽量让学生多读多写。下课时必须完成课堂训练,交给老师后才能离开教室。课堂上抓紧分分秒秒,关注每位学生,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课后也没有作业,学生负担减轻了,省下课外时间对别的学科也是一种贡献。 三、夯实基础知识,指导解题方法 世界历史的内容,繁杂且琐碎,让学生将所有的考点背出来,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不现实的做法,历史学科实行开卷考试。对学生而言,记忆是一件看似简单可实际上最为困难的事。我首先采取“全面进攻”,把中考考点整理好,并在重要的内容下做好标记,印发给学生,再把考点逐题改编为小问答,让学生当堂训练,熟悉中考的每一个知识点。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让学生练习一遍,同样一张小问答,我一般让学生训练三、四遍。一而再,再而三地训练,学生对考点由陌生逐渐熟悉。对于重要的章节,我则采取“重点进攻”,让学生把重要的内容识记下来,课堂上再默写。学生通过小问答题的反复训练,基础知识夯实了。扎实的基本功是应对考试的第一步,仅仅训练小问答是远远不够的。中考的选择题和材料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更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精品教案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 1.知道欧洲中世纪晚期在农村和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2.理解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逐渐瓦解着西欧的封建制度。 3.理解农村城市的社会阶级结构发生的变化,为欧洲向近代社会过渡奠定了基础。 重点 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 难点 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 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出现了新型的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它们与庄园经济有何区别?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了解这一段历史吧。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史料110世纪中叶-13世纪中叶的300年间,西欧各地一直在不断地开垦荒地,从而构成了一场声势浩大、为时长久的大垦殖运动……这场垦殖运动的类型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对西欧内地那些尚未耕作的土地,如森林、沼泽、草地等进行垦辟,是为内向性垦殖;二是对西欧周边地区的外向性拓殖,外向性垦殖往往又演化成西欧封建势力的对外扩张。 教师: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学生:各地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大量的林地、荒地、沼泽被开发,土地面积逐渐扩大。 教师:新开垦的土地如何管理? 学生:垦殖者成为这些新开发地区的主人,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耕种。这些新开发的地区仿效自治城市,成为具有独立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史料214世纪早期,西欧出现饥荒,接着是瘟疫,人口急剧减少,许多农民和庄园主的财产至少部分处于闲置状态。这些变化的经济条件再次要求调整契约安排。留住佃户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降低租金减少奴化义务……劳动服务不可避免地被货币租金支付所取代,土地被佃户和(或)接受工资的劳工所耕种,这些劳动力自由地寻找他们的工作。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文艺复兴运动 教案

第13课文艺复兴运动 教学目标1.知道文艺复兴运动||,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2.知道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三位杰出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教学重点文艺复兴运动的时间、起点、核心思想、 代表人物及相应作品||。 教 学 难点 认识到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及历史意义||,懂得 它是“创新”||,而不是“复古”||。 教[来源学#科 #网]学内 [来源学_科_网 Z_X_X_K]容 [来源:1ZXXK]新 课 导 入 导入1(情境式导入)播放文艺复兴运动视频||,由此导入新课||。 导入2(问题式导入)师:请同学们阅读P87的导言||,找出最能反映其中心思想的句子||。(学生朗读导言)朗读不错||,现在请同学回答中心句子||。 生:“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西欧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一批思想文化巨人向愚昧和无知发起了挑战||,猛烈攻击为神学迷信所禁锢的封建精神堡垒”||。[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e718843420.html,][来源:1] 师:不错||。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重点||。由此导入新课||。 课 堂 探 究 板块一西欧的文艺复兴 让学生阅读本小节内容回答问题: 1.让学生分组讨论: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答案: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师肯定学生的答案是对的||,并且是根本原因||,然后引导学生回忆第8课“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中“西欧城市的兴起”||,在当时著名的城市中意大利最多||。而城市兴起的作用||,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2.说说文艺复兴的时间、兴起国家、实质、核心思想各是什么? 答案:从14世纪到16世纪;意大利;实质并不是复古||,而是新文化思想的创新;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3.学生分组讨论:人文主义提倡什么? 答案:人文主义提倡“以人为本||,肯定人性||,肯定现世生活”||。 4.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说文艺复兴的实质并不是复古||,而是新文化思想的创新? 答案:因为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当时教权大于王权||。人们只能借助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来反封建||,而反封建首先体现为反神学||,反对神学世界观是文艺复兴的重要特点||。 所以我们把反封建、反神学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称为文艺复兴||。 5.学生分组议一议:文艺复兴运动有何影响? 答案:文艺复兴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孕育了西欧近现代资产阶级文化||,为资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条件||。 过渡语:解放思想是指文艺复兴把人们从中世纪的神学世界观中解放出来||,开始用“我”的眼睛而不是“神”的眼睛看世界||。在这一过程中意大利的杰出文学家但丁做出了杰出贡献||。 板块二但丁与《神曲》 让学生阅读本小节内容回答问题: 展示图片但丁像(见课件)||,说说他是哪个国家的文学家?代表作是什么?他有何历史地位? 答案:意大利;《神曲》;地位:被誉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是由旧时代走向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 过渡语: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除了但丁还有意大利的达·芬奇||。 教学内课 堂 探 板块三达·芬奇与《蒙娜丽莎》 让学生阅读本小节内容回答问题: 1.说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的名字及达·芬奇的绘画名作的名称||。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至21课知识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思维导图】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课程标准:讲述租地农场、手工工场等生产组织的确立。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经济社会的重要变化。 1、农业的新变化: (1)11世纪后,欧洲农村纷纷开展垦殖运动。新开发地区地区也仿效自治城市,成为具有独立司法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2)土地的经营方式的变化: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出现租地农场。 (3)租地农场特点:农场主与农民之间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剥削关系。 2、手工业新变化:出现集中手工工场;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3.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4.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出现: 13、14世纪,欧洲农村的社会结构中富裕农民、骑士和乡绅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 课程标准:知道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理解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一、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兴起背景:14世纪中叶,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对教会宣扬的生活态度渐生异议,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他们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2.兴起的时间、地点:14世纪 、 意大利 3.核心思想:人文主义思潮 4.性质: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5.方式:采取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但对古典 文化并非是简单的“复兴”,有继承,更有创新。 6. 意义或影响: (1)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延续了近300年之久。 (2)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 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但丁 1.文艺复兴的先驱是:但丁。 2.代表作:长篇诗作《神曲》。 (1)《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 (2)表达的思想: 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抨击 教会的贪婪腐化,表达了市民阶级的情感与理想。 3.文艺复兴文学三杰指的是: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三、达·芬奇 1.达·芬奇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代表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2.文艺复兴美术三杰指的是: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 四、莎士比亚 1.文艺复兴向外传播时间及范围:15、16世纪开始向西欧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 2.莎士比亚的成就及体现的思想内容 (1)代表作:《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2)作品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 课程标准:讲述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的相关史实。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 一、探寻新航路的热潮 1.经济根源(根本原因):商品经济日趋发达,欧洲人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 2. 社会根源:马可波罗在行纪中描述了东方的富庶,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无限想象和的向往。 3.商业因素:15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东西方贸易所有重要传统商道。 4.客观条件:地圆学说的流行、“罗盘”导航技术及造船技术也取得了突破。 二、新航路的开辟 1.航海家及及航海成就: 1.迪亚士和他的航海:(1)时间:1487--1488年(2)资助国:葡萄牙(3)路线:1488年到达了非洲的好望角(4)成就:打开了绕道非洲南端通往东方的航路 2.达·伽马及航海成就:(1)时 间:1497--1498(2)资助国:葡萄牙(3)路线及成就: 1498年到达印度西海岸。 3.哥伦布及航海成就:(1)时 间:1492年8月(2)资助国:西班牙 (3)路线及成就:1492年10月到达巴哈马群岛。后来,他们又“发现”了古巴和海地等。 4.麦哲伦船队及航海成就 (1)背 景:哥伦布并没有给西班牙带来预想中的财富,但是向西航行寻找达到亚洲航线的梦想依然激励着欧洲人继续探险。 (2)时 间:1519--1522(3)资助国: 西班牙 (4)路 线:从西班牙出发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欧洲。实现全球航行。 (5)意 义: 这次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创举,麦哲 伦成为第一位横渡太平洋的欧洲人,他的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